一、VRV空调系统与螺杆式风冷热泵空调系统全年能耗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田路遥[1](2020)在《地源热泵冷热源耦合供能最优运行策略》文中研究指明地源热泵系统利用浅层地热能作为低位热源,通过能量采集、压缩提升和能量释放三个方面为建筑提供冬季供暖和夏季的制冷的需求。但单一地源热泵系统无法实现地源场冷热的平衡,因此需要配合不同形式的冷热源系统耦合运行。本文利用DeST软件,针对北京地区气候和建筑特点模拟了建筑物冬夏两季的供暖和制冷需求。根据模拟结果,选择不同形式的冷热源设备对比,分别计算出100%、75%、50%和25%冷、热负载日的用能数据,并建立多目标理论最优运行模型,分析地源热泵耦合系统运行的一次能源消耗最低、二氧化碳排放最少、年总投资最少三个子目标函数模型。通过数据对比分析确定地源热泵耦合制冷机组运行一次能源消耗最低。并对地源热泵耦合不同冷热源方式下的二氧化碳排放测算,考虑系统初期投资、运行费用和经济收益等因素,得出地源热泵耦合制冷机组运行为最优运行策略。本文通过大量详实的运行检测数据,记录了系统全年运行状态,可对北京区域的地源热泵系统应用形式提供参考,有利于地源热泵在华北地区的推广和应用。
苏立然[2](2020)在《寒冷地区多联机空调供暖适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生活当中,在绝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都会觉得在节能方面传统空调系统比多联机空调(本文中特指VRV多联机空调,Variable Refrigerant Volume,下文简称VRV)系统更有优势,在北方采暖季节,不可避免的需要融霜,影响室内热舒适性,制热效果相比制冷也会与额定工况存在一定程度的衰减。本文对VRV空调系统在寒冷地区供暖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在对河北、北京地区的多个制热项目进行测试的基础上,发现低温环境并未影响VRV空调系统正常运转,也未对室内舒适性造成影响,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VRV空调系统在寒冷地区是适用的。在各个测试项目中都表明,VRV空调系统的采暖季电量消耗费用均远远小于集中供热所需费用;2)VRV空调系统和冷水机组在初投资和运行费用方面的对比表明,虽然VRV空调系统初投资较高,但是对于长期运行来说是经济的;3)在舒适性方面,由于VRV空调系统具有智能的除霜技术,系统在除霜时,室内温度基本是恒定的,对室内舒适性影响极小;4)在机组的衰减方面,可以利用多级压缩等措施来应对寒冷地区冬季室外温度较低的问题,因此多联机空调系统用在寒冷地区进行冬季供暖是适用的。此外,多联机系统特点是系统简单易操作,后期维护费用低,系统已经全面趋于自动化、智能化,因此多联机系统在这些方面有传统空调系统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更胜一筹。鉴于我国北方地区目前还是以集中供热为主,从能源利用角度,集中供热使用了一次能源(主要是煤)更具有科学性,而VRV空调供热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电能,因而,在大中城市应用有一定的难度,但对于城乡结合部、郊区、村镇应用,还是具备一定优势的。VRV空调系统在寒冷地区供热中的应用,可以解决这些地区的供暖问题,同时减少散烧煤的数量,对环境保护十分有利。
任若愚[3](2020)在《星级酒店空调冷热源的选择与评估》文中认为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比较缺少的国家,因此节能降耗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共和私人建筑都配备了中央空调。当前建筑暖通空调的能耗在中国的能源消耗中的占比为10%左右,不同的空调冷热源方案的差异较大,随后的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成为业界辩论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星级酒店,能耗也日益增多,甚至出现了经济建设与空调系统相互冲突的情况。因此,在酒店节能这一方面显得十分迫切。在星级酒店空调系统运行能耗中,冷源系统的能耗是最大的,所以对空调冷热源解决方案的选择和评估成为空调系统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暖通空调工程界及学术界在空调冷热源系统的节能减排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冷源系统的形式选择上;其次,考虑酒店所在地的能源情况、气象条件、空调系统、有无采用余热回收的可能性、电力供应状况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当今常见的空调热冷源设备的优缺点及适用的范围,列举了一些冷热源的组合方案,分析了北京市的空调能耗现状,以北京大兴区某星级酒店为例,使用软件DEST对该建筑的动态负荷进行了计算,根据建筑特点及负荷特点,在排除了众多方案后,提出了三种颇具代表性的冷热源方案,其中包括本建筑自有的冷热源方案(本文中的方案2),以及另外两种优选方案,对各方案的全年能耗、初投资、年运行费用及对环境的影响等技术经济指标进行了计算比较,并且进行了一次能源利用率分析、经济性评价。基于上述因素,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以选择最佳解决方案。在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时,采用和综合对比的方法对各个方案进行评估,进而得出了结论:(1)从一次能耗使用的效率上来看,综合对比了耗电量、市政供热量天然气消耗量等三方面因素后,发现配置了离心机和燃气锅炉的方案一次能源利用效率最高,为0.89。(2)从初投资费用看,配置了螺杆机组和燃气锅炉的方案费用最低。(3)构建了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模型:(?),该模型可用于生命周期成本的计算和模拟。(4)从年运行费用看,离心冷水机组的部分负荷性能较为优异,运行费用也低,对用高品位电能来供热的电能来供热的电热锅炉应该谨慎发展,推荐燃气、燃油锅炉。(5)从环保的角度上来看,综合对比耗电碳排放量、市政热水碳排放量、燃气碳排放量等三方面因素后,得出结论:离心冷水机组和燃气锅炉的组合的减排量为30.40%,全年污染物排放量最少,也最环保。最后,分析和讨论了空调制冷和热源的发展方向和进一步的研究。
陈勇[4](2019)在《银川地区某商业综合体冷热源方案选型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设计过程中,冷热源机组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建筑项目初投资、年运行费用和碳排放量等多方面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冷热源方案选型评价进行研究。本文选取银川地区某商业综合体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DeST-c能耗模拟软件建立建筑模型,模拟计算该商业综合体中超市、百货和大商业三种业态的全年逐时冷热负荷,分析其负荷特征。依据冷热源选型原则,参考寒冷地区既有公共建筑冷热源配置方案,对超市和百货业态在原冷热源螺杆机+燃气锅炉的基础上,提出螺杆机+城市热水热网、风冷螺杆式热泵机组和直燃机组三种冷热源方案,对大商业业态在原冷热源离心机+螺杆机+燃气锅炉的基础上,提出离心机+螺杆机+城市热水热网、离心机+城市热水热网和直燃机组三种冷热源方案,并对四种冷热源方案进行分析。同时对风冷螺杆式热泵机组在低温环境下的运行性能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负荷频率法计算出超市、百货和大商业三种业态的空调季和采暖季能耗,同时计算四种冷热源方案的初投资、年运行费用、生命周期费用、生命周期环境成本和年折标煤量。对于超市业态,风冷螺杆式热泵在生命周期费用和年折标煤消耗量方面表现最好,直燃机组的生命周期环境成本最低;百货业态,风冷螺杆式热泵的生命周期费用最低,直燃机组的生命周期环境成本最低,风冷螺杆式热泵年折标煤消耗量最少;大商业业态,离心机+城市热水热网的生命周期费用最低,直燃机组的生命周期环境成本最低,离心机+螺杆机+城市热水热网的年折标煤消耗量最少。最后选用模糊综合分析方法,设立经济、环保、能耗和技术方面四种评价指标,建立数学模型,计算隶属度,确定权重分配,对比计算结果。四种评价指标权重分别为0.557,0.264,0.122,0.057,超市业态四种冷热源方模糊评价结果为0.635,0.642,0.719,0.302,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0.719对应的风冷螺杆式热泵机组为适合超市业态的最优冷热源方案;百货业态四种冷热源方模糊评价结果为0.679,0.690,0.728,0.302,0.728对应的风冷螺杆式热泵机组为适合百货业态的最优冷热源方案;大商业业态四种冷热源方模糊评价结果为0.593,0.570,0.741,0.302,0.741对应的离心式冷水机组+城市热水热网为适合大商业业态的最优冷热源方案。
夏志,顾平道[5](2017)在《风冷式螺杆热泵冷热源在办公建筑中的能耗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指出了冷热源是空调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冷热源的设计与选型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空调系统的运行经济性和使用效果,风冷式冷热水机组是以空气作为冷(热)源,以水作为传热介质的中央空调机组。选用风冷式螺杆热泵作为冷热源对建筑大楼的空调系统设计,进行能耗模拟,与原VRV空调系统进行了对比,发现能耗上升,对其能耗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冷热源选型的策略。
高国恒[6](2016)在《上海市某办公楼VRV空调系统的能耗分析与模拟》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建筑能耗在社会能耗中占很大部分,推广建筑节能已经刻不容缓。而大型公共建筑面积虽然只占城镇建筑总面积的5%-7%,但是其能耗却占全国建筑总能耗的20%-25%,远高于住宅能耗,是建筑节能的重点目标。据统计,在公共建筑能耗中,中央空调系统的能耗占建筑物总能耗的40%-60%,因此对公共建筑空调系统的运行以及能效情况进行研究,对降低建筑能耗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意义重大。变频多联空调(VRV)系统具有安装便捷、使用灵活和节能效果显着等特点,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VRV空调系统的特点,并与常规空调系统做了对比。然后介绍了常用的能耗模拟软件,分析其特征和适用范围,经过权衡比较,本文使用eQUEST软件,对上海地区某一办公楼VRV空调系统进行能耗模拟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有:(1)利用eQUEST软件对该建筑物围护结构和空调系统建立计算模型,详细描述了建筑物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和空调系统运行情况,得出建筑物的全年动态负荷计算结果和能耗构成。研究发现建筑物单位面积年平均能耗为111.5KWh/m2,其中空调系统能耗占36.38%,并对模型的正确性进行验证。(2)对VRV空调系统新风引入装置全热交换器(ERV)的研究和运用现状进行阐述,然后新建不采用ERV装置的模型进行能耗模拟,与原始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不采用ERV装置的模型总能耗上升9.19%,其中制冷能耗上升22.46%,风机能耗上升23.31%,采暖能耗上升32.0%,并提出了ERV的全年运行策略。(3)分析了空调设计中冷热源选型存在的常见问题,以螺杆式风冷热泵为冷热源对研究对象进行空调系统设计,在不改变其他参数的情况下,建立以螺杆式风冷热泵为冷热源的对比模型,与原始模型进行对比,发现对比模型建筑物总能耗上升22.03%。对VRV系统的节能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提出建议。
马玉琦[7](2015)在《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能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公共建筑的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窗墙比、窗户遮阳系数等能耗影响因子有取值范围要求、对空调系统机组在不同额定制冷量下有性能参数限值规定、对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及水系统输送能效比有计算方法及限值规定。但是对于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设计方案的选择未作明确规定,不同设计方案对公共建筑能耗影响的相关文献报道也很少。由于同一公共建筑采用不同形式的空调系统,其能耗差异较大,因此如何选择低能耗、高能效的空调系统形式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其研究对公共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夏热冬冷地区的公共建筑空调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改进版的空调系统设计整体能效比CEERL数学模型,分析不同空调系统设计方案(如不同的冷源形式、水系统形式和末端形式等)的整体能效水平,为公共建筑节能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依据。研究内容包括:第一,建立建筑平面为三角形、长方形(长宽比2:1)、长方形(长宽比4:3)、正方形、圆形五类形状且不同建筑面积的围护结构能耗计算物理模型,利用De ST软件对这五类能耗计算模型(35个基础模型)在不同体形系数、朝向窗墙比、建筑朝向、朝向综合遮阳系数时的全年逐时负荷进行模拟计算,分析得到这4种能耗影响因子对空调冷热能耗的影响规律。第二,建立围护结构节能设计简易评判数学模型,基于Microsoft Excel编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评判软件,利用自制软件进行建筑节能设计评判以及能耗影响因子的耦合分析。第三,从有关文献中收集统计了空调工程案件100多例,通过对空调系统形式及相关数据(包括:建筑信息、冷热源形式、水系统形式、末端形式、冷热负荷指标等)的分析整理及归纳,分析得出空调系统形式与建筑的热工设计分区、建筑类型、建筑高度、空调负荷、房间功能之间的关系;结合工程案例,分析了五类中央空调系统(常规电制冷式、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式、冰蓄冷式、风冷式空调系统)的经济性及能耗差异。第四,建立空调系统设计整体能效比CEERL数学模型,确定部分负荷下各空调设备能耗的计算方法,并对空调系统中主要的耗能设备(机组、水泵)进行部分负荷工况的能耗分析,以及利用工程实例对不同形式的空调系统进行能效评价分析。
张鼎[8](2015)在《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在长沙地区的适用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大中型空调系统采用的主要冷热源技术方案包括冷水机组供冷+辅助供热(锅炉供热、热电站供热)、热泵机组供冷供热(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水源热泵)以及天然冷热源供冷供热。热源塔热泵属于空气源热泵的一种,采用宽带换热及喷淋溶液化霜等技术解决常用空气源热泵冬季工况运行室外换热器易结霜的缺点,在我国南方冬季低温高湿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节能优势。本课题首先简单介绍热源塔热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并根据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的特点,选取长沙市某建筑建立计算模型,以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VRV空调系统和冷水机组+燃气锅炉空调系统对比来进行分析和研究。其次,利用建筑能耗模拟软件eQUEST对建筑模型分别采用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VRV空调系统和冷水机组+燃气锅炉空调系统的能耗进行精确模拟分析,模拟计算各空调系统全年运行能耗。最后,根据模拟结果从一次能源消耗量、能耗系数和运行费用三个方面分析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在长沙地区的适用性;从初投资、年费用、寿命周期成本及热经济学成本四个工程经济指标方面分析出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在长沙地区运行的经济性,并通过热源塔热泵在冬季工况运行测试试验,测算其冬季工况运行性能。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热源塔热泵在长沙地区冬季工况供热运行稳定,化霜效果良好,热泵主机冬季制热性能系数COP达4.218;相比其他两种常用空调系统,初投资及运行费用低,全年综合能耗系数为0.38935,全年综合运行热经济成本为0.5647元/kW?h。
周灿[9](2013)在《基于多目标决策法的绿色空调采暖系统评价》文中指出论文针对当前能源匮乏、建筑能耗日益增大、空调供暖系统能耗所占比例较大的现状,在分析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归纳出有关空调系统评价的内容、特点,从中得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没有完全与暖通空调系统的集成优化设计等挂钩,现阶段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还是仅从单一性指标评价,或仅是定性分析。所选定的系统及产品还带有较多的主观性及不确定性。因此,论文参考国内已有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采用多目标决策法中的理想点法与权重法,建立层次结构模型,从全寿命周期统筹考虑建筑设计以及系统的初投资、经营费、运行管理、环境影响、能源消耗等多个目标,优化选择空调系统。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计算方法的可行性及可靠性。具体表现在:论文引入建筑设计指标,从源头分析负荷,参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分析得出负荷、节能、节地、节水、室内环境目标各个指标的得分,再将总得分折成1~9量化指标,作为建筑设计指标评价得分;采用动态计算法得出各方案的年经营费用;在讨论影响空调采暖系统运行管理的因素的基础上,得到各个方案的运行管理的量化指标;通过计算各个目标值、分析各个目标之间的相互重要性,依据多目标决策法的数学方程式,得到权重判断矩阵、指标矩阵以及综合评价值,得出最优方案。
高炜[10](2010)在《武汉公共建筑集中空调采暖工程能效评价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在2007-2009年武汉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公共建筑能耗调查、能源审计的基础上,以武汉地区的公共建筑集中空调采暖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典型的办公楼、写字楼、商场、旅游旅馆等公共建筑集中空调采暖系统及子系统设备功率与能效系数的计算方法,建立集中空调采暖系统及子系统能效量化的综合评价体系。论文给出了典型建筑集中空调采暖工程能效系数的定义,按建筑功能、冷源、末端系统分类,比较了集中空调采暖工程及子系统设计能效系数;分析了空调工程(部分负荷)DEER与子系统(部分负荷)DEER的相关性;讨论了子系统DEER变化对空调工程DEER的影响;并按冷源形式给出了集中空调工程部分负荷能效系数及计算公式;论文还讨论了热源系统能效系数。论文分别采用IPLV负荷权重、温度频率法与能耗模拟分析法,讨论集中空调采暖工程部分负荷计权系数,得出了按能耗模拟分析法给出的武汉市公共建筑集中空调采暖工程部分负荷计权系数逼近实际工况。论文给出了新建建筑、既有建筑集中空调采暖工程及冷源系统设计能效系数限值、部分负荷设计能效系数限值及改造限值。论文根据能源审计实测的冷源系统参数、设备运行记录及能耗模拟分析,计算了典型公共建筑空调工程逐时运行能效系数和全年运行能效系数。论文计算分析了对典型建筑集中空调采暖系统节能改造后,提升集中空调采暖工程能效系数对建筑能效等级的影响。
二、VRV空调系统与螺杆式风冷热泵空调系统全年能耗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RV空调系统与螺杆式风冷热泵空调系统全年能耗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地源热泵冷热源耦合供能最优运行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地源热泵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状况 |
1.2.2 国内发展状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地源热泵系统 |
2.1 分类 |
2.2 水源热泵系统 |
2.2.1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 |
2.2.2 污水源热泵系统 |
2.2.3 空气源热泵系统 |
2.3 地源热泵 |
2.4 其他冷源系统 |
2.5 其他热源系统 |
第3章 办公建筑中冷热源负荷的模拟计算 |
3.1 DeST模拟软件 |
3.1.1 软件 |
3.1.2 建模 |
3.2 室内外温度模拟 |
3.2.1 建筑气候区 |
3.2.2 建筑围护结构参数 |
3.2.3 自然室温模拟 |
3.3 冷热源负荷需求的模拟 |
3.3.1 冷热负荷的计算 |
3.3.2 冷热负荷需求模拟 |
3.3.3 DeST模拟结果 |
第4章 地源热泵耦合冷热源系统的优化运行策略 |
4.1 地源热泵耦合冷热源系统 |
4.1.1 能源需求补充量 |
4.1.2 地源热泵系统 |
4.1.3 冷热源系统 |
4.2 优化运行策略 |
4.2.1 运行工况 |
4.2.2 运行策略 |
4.2.3 优化运行策略 |
4.3 优化运行模型 |
4.3.1 总目标函数 |
4.3.2 一次能源消耗最低 |
4.3.3 二氧化碳排放最少 |
4.3.4 年总投资最小 |
4.4 优化运行结果 |
4.4.1 地源热泵耦合冷热源系统一次能源消耗 |
4.4.2 最优运行策略 |
第5章 结果分析 |
5.1 能耗 |
5.1.1 冬季供暖耗能 |
5.1.2 夏季供冷耗能 |
5.1.3 地源热泵系统耗能 |
5.1.4 制冷机组耗能 |
5.2 碳排放指标 |
5.2.1 碳排放 |
5.2.2 二氧化碳排放计算 |
5.2.3 耦合不同形式能源系统二氧化碳间接排放 |
5.2.4 地源热泵耦合制冷机组运行二氧化碳减排量 |
5.3 经济效益 |
5.3.1 初期投资 |
5.3.2 运行费用 |
5.4 总目标函数 |
5.5 投资回收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寒冷地区多联机空调供暖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多联机系统简介及适用性 |
1.2.1 多联机系统简介 |
1.2.2 多联机系统适用性 |
1.2.3 多联机系统优势 |
1.3 VRV空调系统的发展过程 |
1.4 VRV空调系统用于冬季制热的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VRV空调供暖理论分析 |
2.1 空调与供热原理 |
2.2 VRV空调供暖分析 |
2.3 热泵技术评价 |
2.4 VRV空调供热系统计算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VRV空调系统的工程应用 |
3.1 应用方法 |
3.2 应用案例 |
3.3 工程参数 |
3.3.1 气象参数 |
3.3.2 冷负荷计算 |
3.3.3 热负荷计算 |
3.4 设备选择的应用分析 |
3.4.1 室内机的应用 |
3.4.2 室外机的应用 |
3.4.3 系统管路布置的应用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VRV空调在寒冷地区供暖测试研究 |
4.1 测试仪器 |
4.1.1 室内温度和湿度测试 |
4.1.2 室外温度测试 |
4.1.3 风速测试 |
4.2 研究方法 |
4.2.1 应用平台 |
4.2.2 监测方式 |
4.3 北京某办公楼测试 |
4.4 北京天元网络办公楼测试 |
4.5 北京中视东升办公楼测试 |
4.6 石家庄瀚唐售楼处测试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VRV空调在寒冷地区供暖适用性分析 |
5.1 与FCU系统的初投资对比 |
5.2 运行节能性对比和分析 |
5.3 舒适性分析 |
5.4 低温衰减分析及应对措施 |
5.4.1 寒冷地区气候特点 |
5.4.2 衰减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星级酒店空调冷热源的选择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 |
1.1.1 背景 |
1.1.2 能源、环境与建筑能耗 |
1.2 国内外研究动向 |
1.2.1 国内研究动向 |
1.2.2 国外研究动向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常用空调冷热源方案及选择方法 |
2.1 空调用冷热源设备 |
2.1.1 空调用冷源设备 |
2.1.2 空调用热源设备 |
2.2 空调冷热源可行的组合方案 |
2.2.1 仅需提供制冷的冷源方案 |
2.2.2 需要提供制冷、制热的空调冷热源方案 |
2.2.3 需要提供制冷、 制热以及蒸汽、 卫生热水的冷热源方案 |
2.3 空调冷热源的能源选择 |
2.3.1 能源的种类 |
2.3.2 能源的选择 |
2.4 空调冷热源方案的选择 |
2.4.1 空调冷热源方案的选择原则 |
2.4.2 空调冷热源方案选择原则的影响因素 |
第三章 建筑负荷计算以及空调冷热源的能耗分析 |
3.1 建筑负荷的计算 |
3.1.1 目标建筑物的介绍 |
3.2 冷热源设计方案 |
3.2.1 方案选择及优缺点 |
3.2.2 系统选型 |
3.2.3 能耗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3.3.1 能耗对比结论 |
3.3.2 效率对比结论 |
第四章 经济性分析及对环境的影响 |
4.1 机房主要设备初投资 |
4.2 系统运行费用 |
4.3 投资回收期分析 |
4.4 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
4.5 对环境的影响 |
4.5.1 CO_2排放因子 |
4.5.2 方案1CO_2排放统计 |
4.5.3 方案2CO_2排放统计 |
4.5.4 方案3CO_2排放统计 |
4.5.5 环境效应对比 |
4.6 方案对比结论 |
4.6.1 初投资对比结论 |
4.6.2 投资回收期对比结论 |
4.6.3 生命周期成本对比结论 |
4.6.4 环境效应对比结论 |
结论和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银川地区某商业综合体冷热源方案选型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建筑负荷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1.1 寒冷地区气候条件 |
2.1.2 建筑基本资料 |
2.1.3 围护结构参数 |
2.1.4 空调参数 |
2.1.5 原冷热源配置 |
2.2 能耗模拟软件 |
2.2.1 能耗模拟软件介绍 |
2.2.2 De ST具体应用 |
2.3 建筑模型建立 |
2.4 冷热负荷计算及特征 |
2.4.1 超市业态负荷特征 |
2.4.2 百货业态负荷特征 |
2.4.3 大商业业态负荷特征 |
2.5 本章小结 |
3 冷热源方案选型与能耗计算 |
3.1 冷热源基本种类 |
3.2 冷热源方案选型 |
3.2.1 冷热源选型基本原则 |
3.2.2 既有公共建筑冷热源方案分析 |
3.2.3 设计冷热源方案 |
3.3 空调季能耗计算 |
3.3.1 超市业态空调季能耗 |
3.3.2 百货业态空调季能耗 |
3.3.3 大商业业态空调季能耗 |
3.4 采暖季能耗计算 |
3.4.1 超市业态采暖季能耗 |
3.4.2 百货业态采暖季能耗 |
3.4.3 大商业业态采暖季能耗 |
3.5 冷热源能耗统计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冷热源方案对比 |
4.1 经济性评价 |
4.1.1 初投资费用 |
4.1.2 年运行费用 |
4.1.3 生命周期费用 |
4.2 环保性评价 |
4.3 能耗性评价 |
4.4 技术性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5 模糊综合评价法 |
5.1 方法简介 |
5.2 建立数学模型 |
5.3 选择隶属函数 |
5.3.1 定量目标隶属度 |
5.3.2 定性目标隶属度 |
5.4 确定权重向量 |
5.5 方案模糊综合评价 |
5.5.1 超市业态模糊综合评价 |
5.5.2 百货业态模糊综合评价 |
5.5.3 大商业业态模糊综合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风冷式螺杆热泵冷热源在办公建筑中的能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工程概况及模型建立 |
2.1 物性参数的设定 |
2.2 室内温度、新风量及热扰 |
2.3 空调系统模型模拟 |
2.4 建筑物能耗构成 |
3 风冷热泵系统能耗模拟及差异分析 |
3.1 螺杆式风冷热泵空调系统的设计 |
3.2 与VRV空调系统能耗的比较 |
4 模拟结果分析 |
5 冷热源选型策略 |
(6)上海市某办公楼VRV空调系统的能耗分析与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 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建筑能耗现状及分类标准 |
1.1.2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现状 |
1.1.3 对建筑节能与室内舒适性共存的思考 |
1.1.4 建筑物性能的科学评价方法 |
1.2 VRV空调系统简介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VRV空调系统简介 |
1.2.2 国内VRV空调系统能耗研究现状 |
1.2.3 国外VRV空调系统能耗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提出 |
1.3.1 课题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eQUEST软件及能耗模拟方法的介绍 |
2.1 eQUEST软件概述 |
2.1.1 eQUEST算法内核介绍 |
2.1.2 eQUEST软件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
2.1.3 与eQUEST能耗模拟的相关参数 |
2.2 其他能耗模拟软件简介 |
2.3 建筑物能耗模拟方法 |
2.3.1 正向模拟法(经典方法) |
2.3.2 逆向模拟法(数据驱动法) |
2.3.3 小结 |
2.4 正确的选择模拟计算模型 |
2.4.1 以模拟目的为导向建立恰当的计算模型 |
2.4.2 以模型需求为导向选择正确的输入参数 |
2.5 建筑物能耗模拟工作的流程 |
2.5.1 模型的建立 |
2.5.2 参数的输入 |
2.5.3 模拟计算 |
第三章 工程概况及模型建立 |
3.1 工程概况 |
3.2 围护结构模型的建立 |
3.2.1 气象参数与能源费率的设置 |
3.2.2 标准层的划分 |
3.2.3 围护结构的参数设置 |
3.2.4 房间温度、新风量及室内热扰 |
3.3 VRV+ERV空调系统模型的建立 |
3.4 设计日空调系统逐时负荷 |
3.4.1 夏季设计日空调系统逐时冷负荷 |
3.4.2 冬季设计日空调系统逐时热负荷 |
3.4.3 模拟结果与原设计值差异的分析 |
3.5 建筑物能耗构成 |
3.6 模型准确性的验证及误差分析 |
3.6.1 建筑物负荷模拟的验证 |
3.6.2 空调系统能耗模拟的验证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VRV+ERV空调系统的节能性分析 |
4.1 全热交换器ERV的介绍及国内研究现状 |
4.2 ERV装置节能性的模拟验证 |
4.3 ERV装置节能效果的理论验证及经济性分析 |
4.3.1 ERV节能效果的理论验证 |
4.3.2 经济性分析 |
4.4 ERV运行策略的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VRV系统与风冷热泵系统能耗水平的差异及分析 |
5.1 螺杆式风冷热泵系统和VRV系统能耗对比 |
5.1.1 风冷热泵+FCU空调系统模型的建立 |
5.1.2 与VRV+ERV空调系统能耗的比较 |
5.2 模拟结果的分析 |
5.3 空调系统冷热源选取策略 |
5.3.1 冷热源系统选型存在的问题 |
5.3.2 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的介绍 |
5.3.3 冷热源选型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本文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能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及主要思路 |
2 建筑外围护结构能耗分析研究 |
2.1 概述 |
2.2 围护结构对空调冷热能耗的影响 |
2.3 围护结构节能设计评判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节能设计分析 |
3.1 既有公共建筑空调系统形式分析 |
3.2 公共建筑空调系统形式选择分析 |
3.3 公共建筑空调系统经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公共建筑空调系统的能效评价 |
4.1 空调系统能效评价方法 |
4.2 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能耗分析 |
4.3 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能效分析工程实例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在长沙地区的适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热泵技术的诞生 |
1.1.2 目前常用的热泵技术 |
1.1.3 热源塔热泵的发展及其优势 |
1.2 热源塔热泵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热源塔热泵技术的国内研究现状 |
1.2.2 热源塔热泵技术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热源塔热泵系统简介及设备选型 |
2.1 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工作原理 |
2.1.1 热源塔热泵系统结构 |
2.1.2 热源塔热泵系统工作原理 |
2.2 建筑相关设计参数 |
2.2.1 建筑室外设计参数 |
2.2.2 建筑空调系统室内设计参数 |
2.2.3 建筑围护结构参数 |
2.2.4 建筑室内负荷 |
2.3 负荷计算结果 |
2.4 不同空调系统方案及主要设备选型 |
2.4.1 水冷螺杆机组+燃气锅炉空调系统简介及主要设备选型 |
2.4.2VRV+新风空调系统简介和主要设备选型 |
2.4.3 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简介及主要设备选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的能耗计算 |
3.1 eQUEST能耗模拟软件 |
3.2 建筑模型的建立 |
3.3 空调系统模型的建立 |
3.4 能耗分析的结果 |
3.4.1 水冷螺杆机组+燃气锅炉空调系统能耗分析结果 |
3.4.2VRV+新风空调系统能耗分析结果 |
3.4.3 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能耗分析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
4.1 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性能测试 |
4.1.1 试验测试仪器 |
4.1.2 试验测试结果 |
4.2 一次能源消耗量与能耗系数 |
4.3 运行费用分析 |
4.4 适用性分析 |
4.4.1 运行性能的适用性 |
4.4.2 运行费适用性 |
4.4.3 一次能源消耗量和能耗系数分析的适用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
5.1 空调系统的初投资分析 |
5.2 最小年费用和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
5.2.1 最小年费用法 |
5.2.2 寿命周期成本法 |
5.2.3 计算年费用和寿命周期成本 |
5.3 热经济学成本分析 |
5.3.1 热经济学模型 |
5.3.2 热经济学成本计算 |
5.4 经济性分析 |
5.4.1 从初投资分析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的经济性 |
5.4.2 从年费用和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的经济性 |
5.4.3 从热经济学成本分析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的经济性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基于多目标决策法的绿色空调采暖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1 能源消费现状 |
1.1.2 建筑能耗的现状 |
1.1.3 空调采暖系统及发展 |
1.2 空调采暖的评价指标现状 |
1.2.1 空调系统能耗系数 CEC |
1.2.2 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 |
1.2.3 空调水系统输送系数 |
1.2.4 冷热源机组的效率或性能系数 |
1.2.5 空调工程能效系数 |
1.2.6 多目标决策评价法 |
1.2.7 小结 |
1.3 论文研究意义 |
1.4 研究现状分析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国内外主要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比较 |
1.4.4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关于空调系统评价 |
1.4.5 绿色空调的含义 |
1.5 研究内容、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多目标决策法 |
2.1 简介 |
2.1.1 系统工程理论 |
2.2 层次分析法 |
2.2.1 简介 |
2.2.2 步骤 |
2.3 小结 |
第三章 空调冷热源的可选方案 |
3.1 概述 |
3.1.1 空调热源 |
3.1.2 空调冷源 |
3.1.3 空调冷热源共用 |
3.1.4 蓄能空调系统 |
3.2 空调冷热源的可选方案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空调采暖系统选择评价体系 |
4.1 概述 |
4.1.1 建筑设计比较 |
4.1.2 初投资比较 |
4.1.3 经营费用比较 |
4.1.4 运行管理比较 |
4.1.5 环境影响比较 |
4.1.6 能源消耗比较 |
4.2 小结 |
第五章 武汉市某写字楼空调采暖方案的优选 |
5.1 工程概述 |
5.2 能耗模拟 |
5.2.1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
5.2.2 其他参数 |
5.2.3 空调采暖相关参数 |
5.2.4 模拟结果 |
5.3 室内舒适度及温湿度分析 |
5.4 蓄能系统运行策略 |
5.5 空调采暖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
5.5.1 建筑设计分析 |
5.5.2 初投资分析 |
5.5.3 经营费用分析 |
5.5.4 运行管理分析 |
5.5.5 能源消耗分析 |
5.5.6 环境影响分析 |
5.6 评价步骤 |
5.7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中文详细摘要 |
英文详细摘要 |
(10)武汉公共建筑集中空调采暖工程能效评价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各国建筑节能评价标准的发展 |
1.2.2 集中空调采暖的评价指标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公共建筑集中空调采暖工程能效系数 |
2.1 空调工程能效系数 |
2.1.1 空调工程设计能效系数 |
2.1.2 空调工程部分负荷设计能效系数 |
2.1.3 冷源主机的COP |
2.1.4 空调工程运行能效系数 |
2.2 采暖工程能效系数 |
2.2.1 采暖工程设计能效系数 |
2.2.2 采暖工程部分负荷设计能效系数 |
2.2.3 采暖工程运行能效系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武汉市典型公共建筑空调采暖工程设计能效系数 |
3.1 样本建筑设计能效系数计算 |
3.1.1 建筑信息 |
3.1.2 A政府办公楼空调工程设计能效系数 |
3.1.3 A政府办公楼采暖工程设计能效系数 |
3.2 武汉市典型公共建筑空调采暖工程设计能效系数 |
3.2.1 政府办公楼设计能效系数 |
3.2.2 旅游旅馆(宾馆)设计能效系数 |
3.2.3 商场设计能效系数 |
3.2.4 写字楼设计能效系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武汉市公共建筑空调采暖工程设计能效系数的分析 |
4.1 武汉市公共建筑空调工程设计能效系数的分析 |
4.1.1 空调工程DEER与各子系统DEER的关系 |
4.1.2 空调工程DEER与各子系统DEER的相关性分析 |
4.1.3 子系统DEER变化对空调工程DEER的影响 |
4.2 武汉市公共建筑空调工程部分负荷设计能效系数的分析 |
4.2.1 空调工程部分负荷DEER与各子系统DEER的关系 |
4.2.2 空调工程部分负荷DEER与子系统DEER的相关性分析 |
4.3 空调工程部分负荷设计能效系数的计算公式 |
4.3.1 冷源为螺杆式冷水机组 |
4.3.2 冷源为离心式冷水机组 |
4.3.3 冷源为风冷热泵机组 |
4.4 武汉市公共建筑采暖工程设计能效系数的分析 |
4.5 武汉市公共建筑采暖工程部分负荷设计能效系数的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武汉市公共建筑集中空调工程运行能效系数 |
5.1 武汉市典型建筑空调工程运行能效系数的计算分析 |
5.1.1 B政府办公楼空调工程运行能效系数 |
5.1.2 K商场空调工程运行能效系数 |
5.1.3 H旅游旅馆空调工程运行能效系数 |
5.2 武汉市典型建筑空调工程SEER与部分负荷DEER的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武汉市公共建筑空调采暖工程设计能效系数的限值 |
6.1 武汉市公共建筑空调工程设计能效系数的限值 |
6.1.1 新建公共建筑空调工程及冷源系统设计能效系数限值 |
6.1.2 既有公共建筑空调工程及冷源系统设计能效系数改造限值 |
6.2 武汉市公共建筑空调工程部分负荷设计能效系数限值 |
6.2.1 武汉市公共建筑空调工程部分负荷计权系数 |
6.2.2 武汉市公共建筑空调工程部分负荷设计能效系数的限值 |
6.3 公共建筑采暖工程设计能效系数的限值 |
6.3.1 新建公共建筑采暖工程设计能效系数限值 |
6.3.2 既有公共建筑采暖工程能效系数改造限值 |
6.4 公共建筑采暖工程部分负荷设计能效系数的限值 |
6.4.1 武汉市公共建筑采暖工程部分负荷计权系数 |
6.4.2 武汉市公共建筑采暖工程部分负荷设计能效系数的限值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典型案例分析 |
7.1 B政府办公楼 |
7.1.1 B政府办公楼能耗指标 |
7.1.2 B政府办公楼能效等级 |
7.1.3 B政府办公楼空调采暖工程能效系数 |
7.1.4 B政府办公楼能效系数与能效等级 |
7.2 M写字楼 |
7.2.1 M写字楼能耗指标 |
7.2.2 M写字楼能效等级 |
7.2.3 M写字楼空调采暖工程能效系数 |
7.2.4 M写字楼能效系数与能效等级 |
7.3 G旅游旅馆 |
7.3.1 G旅游旅馆能耗指标 |
7.3.2 G旅游旅馆能效等级 |
7.3.3 G旅游旅馆空调采暖工程能效系数 |
7.3.4 G旅游旅馆能效系数与能效等级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四、VRV空调系统与螺杆式风冷热泵空调系统全年能耗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源热泵冷热源耦合供能最优运行策略[D]. 田路遥.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2]寒冷地区多联机空调供暖适用性研究[D]. 苏立然. 燕山大学, 2020(01)
- [3]星级酒店空调冷热源的选择与评估[D]. 任若愚.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4)
- [4]银川地区某商业综合体冷热源方案选型评价研究[D]. 陈勇. 西华大学, 2019(02)
- [5]风冷式螺杆热泵冷热源在办公建筑中的能耗分析[J]. 夏志,顾平道. 绿色科技, 2017(16)
- [6]上海市某办公楼VRV空调系统的能耗分析与模拟[D]. 高国恒. 东华大学, 2016(02)
- [7]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能效分析[D]. 马玉琦. 中国矿业大学, 2015(03)
- [8]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在长沙地区的适用性分析[D]. 张鼎. 湖南大学, 2015(03)
- [9]基于多目标决策法的绿色空调采暖系统评价[D]. 周灿. 武汉科技大学, 2013(04)
- [10]武汉公共建筑集中空调采暖工程能效评价体系的研究[D]. 高炜. 武汉科技大学, 2010(02)
标签: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论文; 风冷热泵论文; 热泵原理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建筑能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