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盆花病害的成因及防治

浅谈盆花病害的成因及防治

一、浅谈引起盆栽花卉病害的原因及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李春牛,李先民,杜婵娟,孙明艳,黄展文,卢家仕,付岗,卜朝阳[1](2021)在《茉莉花白绢病露天接种技术及盆栽抗病性鉴定》文中指出为了鉴定茉莉花资源对白绢病的抗性,从主产区广西横县的病株分离白绢病菌株,以横县双瓣茉莉花为材料,对露天条件下茉莉花白绢病接种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对盆栽的不同茉莉花品种(系)进行接种,采用相对抗病程度评价法鉴定供试材料的抗病性。结果表明:(1)在5种接种方法中,带菌燕麦粒埋土法的病情指数、发病率最高,分别为47.93%、86.67%,可以作为茉莉花白绢病露天接种方法;以此法接种后0~24 d期间,随着苗龄增加,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呈降低趋势,1年生盆栽发病最迅速,病情指数也一直最高,20年生的发病最慢,病情指数一直最低;(2)供试的18份茉莉花品种(系)中,有抗病品种(系)5个、中感品种(系)6个、高感品种(系)7个,其中J0718的相对抗性指数最高,虎头茉莉和J1836最容易感染茉莉花白绢病,横县双瓣茉莉属中感品种;(3)供试的其他8份素馨属资源中,迎春花的相对抗性指数为0.93,为高抗品种;抗病品种4个,包括耳叶茉莉、扭肚藤、厚叶素馨及浓香茉莉,高抗及抗病品种占62.50%,可为茉莉花抗性育种提供种质资源;(4)在抗病及高感种质资源中,都有单瓣、双瓣及多瓣类型,不宜仅依据瓣型来判断抗性强弱。

崔凯[2](2021)在《甲基硫菌灵及其代谢物多菌灵防控黄瓜枯萎病发生的根际微生物效应》文中研究说明黄瓜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真菌侵染引起的一种土传维管束病害,传统防治困难,是黄瓜三大病害之一。根际微生物作为植物与土壤连接的桥梁,是抵御土传病原微生物入侵植物的第一道防线,与植物健康密切相关。本研究利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温室盆栽实验,解析了抗、感枯萎病黄瓜根际细菌的群落组成与枯萎病关系,阐述了根际细菌协助抵抗病原菌的特殊功能。而且,从微生物的角度评估了两种常用杀菌剂(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防控黄瓜枯萎病发生的根际微生物效应,阐述了农药、根际微生物和枯萎病三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胚根接菌法,对19份不同的黄瓜种质资源进行了枯萎病抗性鉴定,在接菌浓度为1×107孢子/m L时,病情指数为27.9%~100%,其中,龙园秀春和蔬研2号为抗病品种(病情指数分别为27.9%和47.9%),中农6号和中农38号为感病品种(病情指数分别为93.5%和100%),选为后续实验的种质资源。并且,以上4个黄瓜品种的病情指数随初始接菌量的增加而升高,当接菌浓度分别为1×105、1×106、1×107孢子/m L时,病情指数分别为5.0%~76.7%、17.5%~87.9%、32.5%~100%。当接菌浓度为1×106孢子/m L,抗、感病品种间病情差异最为明显,其中,龙园秀春和蔬研2号病情指数分别为17.5%、18.3%,中农6号和中农38号病情指数分别为85.8%、87.9%。此外,与抗病品种相比,中农6号和中农38号接种病原菌后,幼苗的鲜重和茎长显着降低,而根长无明显差异。(2)土壤类型是影响黄瓜根际细菌组成的主要因素,其次是黄瓜品种。在东北黑土中,PCo A结果表明,抗、感病黄瓜品种根际细菌的组成差异显着(ANOSIM,R=0.6618和P=0.001);α多样性结果表明,龙园秀春和蔬研2号的Shannon指数显着高于中农38号;LEf Se分析表明,Bacillus、Arthrobacter、Rubrobacter、Skermanella、Gaiella等细菌属在龙园秀春和蔬研2号根际土壤中的相对丰度更高;相关性网络分析表明,Bacillus在细菌相关性网络中的度最高为27,为关键菌属,发挥稳定群落结构的重要作用。在华北潮土中,抗、感病黄瓜品种根际细菌的组成差异明显(ANOSIM,R=0.3279和P=0.001),而α多样性无显着性差异;LEf Se分析表明,Arthrobacter同时在龙园秀春和蔬研2号根际土壤中富集;相关性网络分析结果表明,Leptolyngbya_FYG度值最高仅为8。总体来看,抗病黄瓜品种在东北黑土中可能通过选择性地招募Bacillus在其根际富集,以提高其自身对抗枯萎病的抗性。(3)甲基硫菌灵显着改变了东北黑土中黄瓜根际细菌的群落组成,其影响程度与农药施用剂量和黄瓜品种有关。推荐剂量(93.8 mg a.i./株)下施用甲基硫菌灵抑制了龙园秀春和中农38号根际细菌的多样性(Shannon指数),并且低剂量处理(1/10推荐剂量,9.38 mg a.i./株)降低了龙园秀春根际细菌的多样性。LEf Se分析表明,甲基硫菌灵降低了Bacillus在龙园秀春根际的相对丰度,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龙园秀春抗枯萎病的能力。(4)多菌灵作为甲基硫菌灵的一个主要代谢产物,也是农业生产中最常用的杀菌剂品种之一。多菌灵的施用显着改变了东北黑土中黄瓜根际细菌的群落组成,其影响程度与农药施用剂量和黄瓜品种有关。高剂量多菌灵(93.8 mg a.i./株)处理降低了龙园秀春和中农38号根际细菌的多样性(Shannon指数),并且低剂量处理(9.38 mg a.i./株)降低了龙园秀春根际细菌的多样性。LEf Se分析表明,多菌灵处理降低了Bacillus在龙园秀春根际的相对丰度。从微生物的角度分析,长期施用多菌灵,可能不利于黄瓜枯萎病的防治。

任怡璇[3](2021)在《党参灰霉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对党参促生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Franch.)Nannf)是常用的药用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我国多个省份均有大面积种植。近年来,人工种植党参的面积不断增加,但由于管理方法与制度不规范等因素,党参受到多种病原菌的侵害,病害日益严重,对种植产业化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党参灰霉病(Septoria codonopsidis Ziling.)是由葡萄孢属(Botrytis)真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严重制约了党参种植产业的发展。目前党参灰霉病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杀菌剂和一些简单的农业措施,但是,随着化学药品的长期大量使用,不但使灰霉病病原菌对很多化学药品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而且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进而危害了人畜健康。因此,开发具有安全、绿色等特点的生物防控剂对党参灰霉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甘肃省党参主栽区安定区、岷县和渭源县党参灰霉病发病情况的调查,探究了品种、产地、龄期和耕作制度等对党参灰霉病发病的影响,分析了病原菌种类,并从党参根际土壤和组织中筛选了对党参灰霉病病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又具有促生活性的细菌菌株,经发酵条件优化后测定了菌株的防治和促生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党参品种、产地、龄期和耕作制度均会影响灰霉病发病程度,其中,渭党1号对灰霉病病原菌的抗性最好;岷县灰霉病发病程度最轻;龄期越大,党参灰霉病发病程度越严重;轮作有益于减轻灰霉病的发生程度。分子生物学鉴定进一步证明党参灰霉病的病原菌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2)利用稀释涂布法和组织匀浆法从3个地区的党参根际土壤和根、茎、叶中共分离纯化到61株细菌菌株。以灰葡萄孢(B.cinerea)为靶标,采用平板对峙法初筛到对党参灰霉病病原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抑制率>50%)的细菌15株,进一步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这15株细菌进行复筛,其中6株细菌(抑制率>50%)的无菌发酵滤液对灰霉病病原菌菌丝有抑制作用,可使菌丝畸形,其中抑制率最高的为NSW3-1,可达86.88%,其次是菌株GJW2-1,抑制率为85.76%。(3)促生活性测定发现,6株细菌均具有产IAA、铁载体和纤维素酶的能力,但菌株GJW2-1产IAA和铁载体活性最强。结合抑菌和促生活性的大小,枯草芽孢杆菌NSW3-1(Bacillus subtilis)和萎缩芽孢杆菌GJW2-1(Bacillus atrophaeus)可作为进一步筛选党参灰霉病绿色防控剂的候选菌株。(4)通过响应面法对2株拮抗促生细菌进行发酵条件优化后得到了枯草芽孢杆菌NSW3-1和萎缩芽孢杆菌GJW2-1的最佳发酵条件,分别为:接种量1.2%,装液量50 m L/100 m L,培养温度30℃,时间36 h,此时的活菌数最高,为282×106cfu/m L。接种量1.3%,装液量50 m L/100 m L,培养温度30℃,时间36 h,此时的活菌数最高,为358.2×106 cfu/m L。(5)室内预防和治疗盆栽试验表明,枯草芽孢杆菌NSW3-1的低浓度和高浓度活菌发酵液在党参灰霉病预防和治疗试验中,防治效果均优于萎缩芽孢杆菌GJW2-1。当2株菌活菌发酵液浓度为1?106 cfu/m L时,治疗效果优于预防效果,而高浓度活菌发酵液1?107 cfu/m L和1?108 cfu/m L的预防效果优于治疗效果。(6)室内促生盆栽试验表明,2株菌对党参均具有促生作用,使用灌根的方法将1?108 cfu/m L的活菌发酵液用于盆栽时的促生效果更好。细菌NSW3-1的活菌发酵液对党参株高和根长的促生作用更强,而GJW2-1的活菌发酵液则可以明显增加党参的鲜、干重,因此,GJW2-1对党参的促生作用强于NSW3-1。综上,室内防效盆栽试验和促生盆栽试验为2株细菌在田间的施用奠定了基础。

高文腾[4](2021)在《小麦抗赤霉病挥发物成分鉴定及应用潜力验证》文中研究指明土传病害严重威胁农业生产,被称为作物“癌症”。土传病原菌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在合适的条件下侵染作物,给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带来严重影响。同时,长期使用农药防治土传病害,不但破坏了土壤生态,还使得病原菌产生抗药性,从而防治效果变差。植物源杀菌剂作为生态友好型农药,是目前病害防治应用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对小麦抗感赤霉病材料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进行测定,并筛选获得了具有抑菌活性的挥发物芳樟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本研究针对芳樟醇对两种代表性土传病害(小麦赤霉病和大豆疫病)的病害防治应用进行初步探究,研究结果如下:1.小麦抗感赤霉病材料挥发物的测定与筛选利用小麦近等基因系进行接菌处理及挥发物收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测定并分析,根据挥发物强度筛出候选挥发物—芳樟醇。2.芳樟醇对禾谷镰刀菌的抑菌活性检验以及应用潜力验证芳樟醇对禾谷镰刀菌的抑菌活性检验结果显示:随着芳樟醇浓度升高,对禾谷镰刀菌的抑菌活性逐渐增强。当芳樟醇浓度达到0.8 mg/m L时,对菌丝生长抑制率达100%;对于禾谷镰刀菌的分生孢子而言,在0.2 mg/m L的浓度下通过显微计数观察发现抑制率达到100%。实际应用中,首先在室内进行的叶片离体试验验证了芳樟醇对禾谷镰刀菌的抑菌效果,随后进行大田试验验证,两者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利用小麦萌发试验验证其安全性,结果显示,芳樟醇浓度高于0.5 mg/m L时抑制小麦发芽,芳樟醇低于0.5 mg/m L对萌发没有影响。在叶片侵染中,喷施0.2 mg/m L浓度芳樟醇抑制侵染效果最好;熏蒸处理的小麦在0.4 mg/m L的浓度下抑制侵染效果最好。大田试验结果表明:芳樟醇能够降低小麦的病小穗率从而减轻发病情况,在0.72 mg/m L浓度下,喷药处理的病小穗率最低,发病率为57.72%;熏蒸处理病小穗率仅为46.13%3.芳樟醇对大豆疫霉菌的抑菌活性检验以及应用潜力验证芳樟醇对大豆疫霉菌的抑菌活性检验结果显示:随着芳樟醇浓度升高,对大豆疫霉菌的抑菌活性逐渐增强。芳樟醇对大豆疫霉菌的最低杀菌浓度为0.5 mg/m L。芳樟醇浓度达到0.4 mg/m L时,对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81.25%;在0.3 mg/m L时菌丝发生明显塌陷,试验利用胞内物质外泄量的变化验证了气生菌丝发生塌陷导致细胞的完整性破坏;对于游动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而言,在0.4 mg/m L的浓度下通过显微计数观察发现抑制率达到100%。实际应用中,首先在室内进行了离体试验验证芳樟醇对大豆疫霉菌的抑菌效果,随后进行盆栽试验验证,两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芳樟醇对大豆植株安全性试验表明:利用100μL-500μL芳樟醇进行拌土,芳樟醇对大豆植株生长无明显影响;采用土壤处理法以及种子处理法验证其防治效果:利用400μL芳樟醇进行拌土,在盆栽实验中防治效果最好,发芽率达到了77.7%;利用浸种法处理大豆后,浓度为0.3 mg/m L时,防治效果最好,发芽率达到了88.9%。

杜庆志[5](2021)在《小麦白粉病菌对环氟菌胺抗性风险评估及防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小麦白粉病是小麦常见的叶部病害之一,发病严重时会在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产。由于气温变化,防治药剂的过度使用和耕作制度的改变,白粉病已经开始在我国逐渐往北移动。环氟菌胺(cyflufenamid)是新型的酰胺类的杀菌剂,由日本曹达公司研究开发。目前文献表明环氟菌胺对白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为评价环氟菌胺对于小麦白粉病的防控效果。本试验使用盆栽法测定小麦白粉病病菌对环氟菌胺的敏感性,培育突变体,同时进行生物学性状分析对比,研究小麦白粉病对于环氟菌胺抗性的发展情况。与常用药剂的混配交替使用,减缓抗性的发生。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在田间条件下测定环氟菌胺对于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和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使用盆栽法测定6个不同小麦产区的67株小麦白粉病病菌对环氟菌胺均具有较高敏感性。比较发现山东烟台、河南新乡、河北石家庄、安徽涡阳、云南丽江和四川雅安6个地区的67株小麦白粉病菌株对环氟菌胺的敏感性无显着差异,6个不同地区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60、1.67、4.39、1.41、6.43和2.03,各个地点敏感性均符合正态分布。67株小麦白粉病菌菌株的敏感性分布范围为0.1199-0.9365 mg/L,平均EC50为0.4982mg/L,67株白粉病菌的正态检验P值为0.8969,敏感基线为连续单峰曲线,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因此可作为主要小麦产区的小麦白粉病菌对环氟菌胺的敏感基线。2、通过紫外诱导形成抗性菌株,分别为HBSJZ-Z-5和HNXX-Z-5,抗性水平分别为14.36和8.78,抗性菌株突变频率为0.028%;经过药剂连续驯化方法获得3株抗性菌株,分别为HBSJZ-R-3,SDYT-R-3,SDYT-R-7,抗性水平分别为5.23,7.46和9.10,抗性菌株突变频率为0.042%。通过对比抗性菌株和亲本菌株对于5种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强弱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多菌灵>多抗霉素,且与环氟菌胺不存在交互抗性。在抗性遗传稳定性中表明抗性菌株在连续培养10代后,抗性均不能稳定遗传,但EC50仍高于对应的亲本菌株。在抗性菌株的抗性生物学的研究表明,抗性菌株的产孢和萌发均低于相对应的亲本菌株,在对比抗性菌株和亲本菌株5、7和9 d的致病性表明,抗性菌株的致病力显着低于亲本菌株。确定环氟菌胺-小麦白粉病组合抗性风险等级3-12,最高为中等抗性风险。3、针对已登记的药剂戊唑醇、多菌灵和吡唑醚菌酯筛选防治小麦白粉病菌最佳配比。通过比较对2个不同品种小麦的防效差异性,为大田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盆栽法,测定3种药剂对2个小麦品种上白粉病的毒力及其不同配比的共毒系数(CTC),找出合理配比。结果表明3种药剂在‘山农16’和‘泰农18’2个小麦品种上,均为多菌灵与戊唑醇配比5:3时,增效作用最优,共毒系数CTC分为122.66和123.56;戊唑醇与吡唑醚菌酯配比均在2:1时,增效作用最优,CTC为139.09和129.97;多菌灵与吡唑醚菌酯配比均在1:1时,增效作用最优,CTC为135.15和145.24。本研究确定了多菌灵、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不同混配的最佳配比,为大田小麦白粉病防治药剂的混配和与环氟菌胺交替用药提供参考依据。4、大田小麦试验结果表明,50 g/L环氟菌胺EC在25、30、40、50、60和100 m L/hm2时山东宁阳和山东肥城2地试验田表明,使用环氟菌胺后可以有效抑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50 g/L环氟菌胺EC 25 m L/hm2时与对照药剂430 g/L戊唑醇SC的防治效果相当,两地均在100 m L/hm2时防效达到最大值;对比药剂150 g/L苯并烯氟菌唑EC 225和300m L/hm2时与50 g/L环氟菌胺EC在50和60 m L/hm2防效相当,说明环氟菌胺防治小麦白粉病效果优异。对比山东宁阳和肥城2地的小麦产量,50 g/L环氟菌胺EC制剂用量在25、30、40、50、60和100 m L/hm2时千粒重均有所增加,150 g/L苯并烯氟菌唑EC 300 m L/hm2时,千粒重达到最大,与50 g/L环氟菌胺EC 100 m L/hm2时无差异显着性。对比穗数和穗粒数两指标发现,不同处理与空白对照没有差异显着性,表明不同处理对于穗数和穗粒数没有影响。在产量和增产率指标中,不同处理小麦产量均高于空白对照。

邹悦[6](2020)在《辣椒专用防病栽培基质制备及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辣椒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蔬菜作物,也是全民比较喜爱的蔬菜之一,但在实际生产中存在诸如连作障碍、病虫害危害等问题,其中辣椒疫病(phytophthora capsici)是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在辣椒整个生长发育期均有可能发生,减产达30%~100%,因此亟需解决辣椒种植过程中连作障碍、病害等。结合我国近年来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资源材料广泛,但利用率低的现状,针对辣椒主要病害防治,研发兼具促生及生防功能的生物栽培基质,实现对畜禽粪污等农业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对提高辣椒生产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项试验以腐熟的草原羊粪、草炭为原料,采用盆栽试验筛选出辣椒生长的适宜配比栽培基质;同时,以筛选出的适宜配比基质为基础,将对辣椒疫病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多粘类芽孢杆菌K4为材料扩大培养后接种于其中制成防病栽培基质,研究其对辣椒生长的促生作用及对辣椒疫病的生防效果。主要得到了以下结果:1.以腐熟草原羊粪和草炭为原料进行不同配比栽培辣椒,筛选出了辣椒栽培的适宜配比基质,为M7(羊粪:草炭=4:6,体积比),该配方下的辣椒植株长势最好,其株高、茎粗、叶面积均高于其他各处理;地上干质量、地下干质量、根系活力、根际基质微生物数量分别较商品基质提高4.73%、12.24%、5.28%、9.73%;其容重为0.249 g·cm-1,总孔隙度为63.698%,通气孔隙度为2.440%,持水孔隙度为61.258%,p H值7.00,EC值3.49 m S·cm-1,有机质含量为598.20 g·kg-1,全磷含量为8.61 g·kg-1,全钾为7.72 g·kg-1,全氮为13.93 g·kg-1;同时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对辣椒各种指标进行综合评价,M7的综合得分为3.773,高于商品基质及其他各处理,是辣椒基质栽培较理想的基质配比。2.研制的防病栽培基质(LMK47)对辣椒促生效果显着。LMK47处理在株高、叶面积、地上干物质、地下干物质、根系活力、根系总长、根系总表面积、根系总体积、根系平均直径和根尖数方面均显着高于适宜配比基质(M7)处理,分别提高19.93%、53.23%、39.12%、14.89%、17.35%、44.18%、56.27%、34.65%、27.5%和27.16%。3.研制的防病栽培基质(LMK47)对辣椒疫病防病效果显着。LMK47+LZWS1805(防病栽培基质中接种辣椒疫霉菌)处理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较M7+LZWS1805(最适配比基质中接种辣椒疫霉菌)处理低,并且LMK47+LZWS1805处理对辣椒疫病的防病率为32.62%。4.初步探明了LMK47的生防机理。LMK47中添加的靶向中心菌株多粘类芽孢杆菌菌株(K4)对辣椒疫病病原菌有直接抑制作用,抑制率达到59.54%;LMK47基质栽培辣椒能显着激活辣椒叶片中的防御酶体系,LMK47处理较M7处理相比,使辣椒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624.77%,使辣椒叶片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分别降低了34.27%和70.63%,提高了辣椒自身的抗病性。综上所述,以草原羊粪和草炭为原料,筛选出辣椒适宜配比栽培基质(羊粪:草炭=4:6,体积比),然后将扩繁后的多粘类芽孢杆菌K4添加至其中制备出防病栽培基质,通过盆栽应用效果探索发现,防病栽培基质对辣椒疫病的生防效果良好,同时可以显着促进辣椒生长,该研究结果为辣椒专用防病栽培基质的研制和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许萌杏[7](2020)在《番茄青枯病生防菌JX-1的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茄科雷尔氏菌引起的番茄青枯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病害,严重影响番茄种植区的产量和种植面积。目前市场上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没有高效的化学农药,而生物防治对环境影响小及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从广西不同地区采集不同农作物根围土样,分离得到一株防治番茄青枯病的生防菌,并对其防病机理进行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从广西不同地区采集的土壤样品中分离到2929株菌株。采用平板拮抗法进行筛选得到对茄科雷尔氏菌有拮抗活性的菌株146株,对菌株进行复筛得到7株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菌株。采用盆栽生测法从7株细菌中筛选得到对番茄青枯病防效较好的JX-1菌株。该菌株在使用浓度为1×108cfu/m L时,室内盆栽防治效果为80.89%,田间防效为55.03%。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16S r DNA和gyr B基因鉴定,将JX-1菌株鉴定为Burkholderia cepacia。另外,该菌抑菌谱较广,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如:苦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香蕉煤纹病菌(Deightoniella torulosa)、高粱茎点霉菌(Phoma sorghina)、瓜腐霉病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棉花立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姜白绢病菌(Sclerotium rolfsii)和柑橘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citri)具有拮抗效果,其抑菌直径分别为:6.57 mm、9.67 mm、7.00 mm、6.50 mm、7.93 mm、5.50 mm、11.50 mm;菌株JX-1对植物病原细菌如:番茄细菌性疹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和胡萝卜软腐病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则没有抑菌活性。(2)菌株JX-1可产生多种抑菌次生代谢产物如蛋白酶、嗜铁素,但不产氢氰酸。PCR检测发现,菌株JX-1含有硝吡咯菌素(Pyrrolnitrin)和藤黄绿脓菌素(Pyoluteorin)相关合成基因prn C和plt C基因,但没有2,4-二乙酰基间苯三酚(2,4-DAPG)相关合成基因。(3)通过构建菌株JX-1的随机突变体库,筛选得到2株显着影响菌株JX-1拮抗能力的突变体。其中突变体M645可提高对茄科雷尔氏菌的拮抗活性,抑菌圈直径为15.50 mm,大于野生型JX-1的13.17 mm;而突变体M1710则完全丧失对茄科雷尔氏菌的拮抗作用。对突变体的分析表明,突变体M645中Tn5破坏了gnt R基因,而突变体M1710中Tn5破坏了pks/nrps基因。室内盆栽试验表明,突变体M645菌株的防治效果显着大于野生型JX-1,而突变体M1710菌株的防治效果显着低于野生型JX-1。遗传学试验进一步表明,互补gnt R基因可以使突变体的拮抗效果恢复至野生型水平;而过表达gnt R基因后菌株JX-1完全丧失对青枯菌的拮抗效果。综上所述,JX-1菌株是一株对番茄青枯病菌具有较好抑菌活性,同时产生多种次生代谢产物和适用于防治番茄青枯病的生防菌。

李新宇,李磊,石延霞,柴阿丽,谢学文,李宝聚[8](2020)在《黄瓜棒孢叶斑病拮抗细菌的筛选、鉴定及防治效果》文中研究指明为开发防治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生防资源,从辽宁省、山东省、河北省该病害发生严重的田块根际土壤中分离和筛选生防菌株,测定所得菌株对黄瓜棒孢叶斑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抑制活性,通过离体叶片试验、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测定其防效,并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从30份根际土壤样品中共分离出细菌263株,对黄瓜棒孢叶斑病菌平板抑制率大于60.04%的菌株有10株,其中菌株ZF57的效果最好,抑制率为64.85%;菌株ZF57对其它7种植物病菌也有较好的抑制效果;菌株ZF57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离体叶片防治效果、盆栽防治效果和田间防治效果分别达到66.67%、58.73%和62.13%,与对照药剂氟吡菌酰胺的防治效果相当;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ZF57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赵劲捷[9](2020)在《根瘤内生细菌抗南方根结线虫的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认为根结线虫是植物寄生线虫中对各种作物最具破坏性的物种之一,其寄生性强,寄主范围广,繁育周期短且繁殖频率高,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产量损失。生物防治微生物对环境友好且通常对人畜无害,是控制根结线虫病害的一种安全有效措施。本研究从448株根瘤内生细菌分离株中筛选并鉴定出对南方根结线虫有较好防效的生防细菌,通过盆栽和田间试验验证其防效,并研究了其在番茄根部的定殖分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的根瘤内生细菌筛选及防效研究:通过田间初筛试验和盆栽复筛试验筛选出5株对南方根结线虫有较好防效的根瘤内生细菌Sneb1994,Sneb1995,Sneb1997,Sneb2000和Sneb2001。这五株内生细菌显示出高杀线虫活性,处理24 h后二龄幼虫(J2)死亡率皆为85%以上,同时对卵孵化具有抑制作用,并可促进番茄种子萌发及生长。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五株内生细菌的发酵液灌根处理均能显着减少根结和卵囊数量,并促进番茄植株生长。温室田间防效试验结果显示菌株Sneb1997和Sneb2000的发酵液对番茄根结线虫病有较好防效,并可促进番茄植株生长和提高果实产量。2.有效根瘤内生细菌的鉴定:通过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并结合菌株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对筛选的5株有效内生细菌进行鉴定,鉴定菌株Sneb1994为氧化微杆菌(Microbacterium oxydans),Sneb1995为油菜假单胞菌(Pseudomonas brassicacearum),Sneb1997为防御假单胞菌(P.protegens),Sneb2000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Sneb2001为普利茅斯沙雷氏菌(Serratia plymuthica),其中氧化微杆菌(M.oxydans)用于防治根结线虫病尚为首次报道。3.生防菌株Sneb1997和Sneb2001在番茄植株的定殖研究:将含有gfp基因的质粒PMP2444以电击法导入到生防菌株Sneb1997和Sneb2001中,构建可以发出绿色荧光的菌株Sneb1997-gfp和Sneb2001-gfp,标记菌株的生长速率及杀线虫活性与野生菌株相比没有显着差异,且质粒PMP2444在标记菌株中能稳定遗传。标记菌株发酵液灌根处理后可大量定殖于番茄根部,菌株Sneb1997-gfp于15 d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每克根为2.41×106 cfu;菌株Sneb2001-gfp的定殖数量低于菌株Sneb1997-gfp,于第10 d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每克根为8.79×105 cfu。此外,在番茄茎中也可检测到标记菌株。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菌株Sneb1997-gfp优先定殖于番茄根毛和根表,之后在根部表皮细胞、根尖及根部维管束中大量聚集,并在南方根结线虫侵染番茄根部20 d后,于根部巨细胞中观察到菌株聚集;菌株Sneb2001-gfp只在番茄根毛、根表、根部表皮细胞及维管束中观察到。本试验从448株根瘤内生细菌分离株中筛选并鉴定出5株高效生防细菌,其中氧化微杆菌用于防治根结线虫病尚为首次报道,此外菌株Sneb1997和Sneb2001可定殖于番茄根系,研究结果为植物线虫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微生物资源。

黄艺烁,谢学文,石延霞,柴阿丽,李磊,李宝聚[10](2020)在《多粘类芽胞杆菌ZF197对白菜茎基腐病防治效果》文中提出从露地大白菜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对白菜茎基腐病病原菌白菜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有显着抑制效果的生防细菌ZF197,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多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通过大白菜离体叶片和温室盆栽试验研究其对白菜茎基腐病防治效果,并鉴定其在白菜根部的定殖能力;通过酶学试验和抑菌谱试验研究其生物学特性;采用三明治法测定其发酵液的最适培养基和发酵时间。结果表明,菌株ZF197为多粘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polymyxa),对大白菜离体叶片立枯丝核菌的防效可达82.35%,盆栽防效可达78.57%;该菌株可在白菜根部稳定定殖,处理20 d后定殖量趋于稳定,保持在2.37×105 cfu·g-1左右;菌株ZF197具有广谱拮抗作用,能够有效抑制8种病原真菌和6种病原细菌的生长,其代谢过程中有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产生。菌株ZF19796h发酵液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率最高,可达58.58%;以棉籽饼粉作为碳源的发酵液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率最高。

二、浅谈引起盆栽花卉病害的原因及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引起盆栽花卉病害的原因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茉莉花白绢病露天接种技术及盆栽抗病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地点概况
        1.1.2 试验材料
    1.2 方法
        1.2.1 带菌燕麦粒的制备
        1.2.2 不同接种方法的比较
        1.2.3 不同苗龄的植株感病情况比较
        1.2.4 不同品种(系)抗病性鉴定
        1.2.5 病情调查
        1.2.6 抗性评价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接种方法的比较
    2.2 不同苗龄的病情比较
    2.3 不同品种(系)抗性鉴定
3 讨论

(2)甲基硫菌灵及其代谢物多菌灵防控黄瓜枯萎病发生的根际微生物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黄瓜枯萎病
        1.1.1 黄瓜枯萎病的发生
        1.1.2 黄瓜枯萎病的致病机制
        1.1.3 黄瓜枯萎病的防治
    1.2 根际微生物
        1.2.1 根际微生物的功能
        1.2.2 根际微生物的影响因素
        1.2.3 根际微生物的研究技术
    1.3 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的应用概况
        1.3.1 甲基硫菌灵
        1.3.2 多菌灵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抗、感枯萎病黄瓜品种的鉴定和筛选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菌株
        2.2.2 黄瓜品种
        2.2.3 培养基和试剂
        2.2.4 抗性鉴定实验
        2.2.5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黄瓜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鉴定
        2.3.2 不同接菌浓度对枯萎病发病情况的影响
        2.3.3 不同接菌浓度对黄瓜生物量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抗、感枯萎病黄瓜品种根际细菌的组成和多样性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黄瓜品种和土壤类型
        3.2.2 试剂和材料
        3.2.3 仪器和设备
        3.2.4 温室盆栽实验
        3.2.5 根际细菌的高通量测序
        3.2.6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测序结果
        3.3.2 根际细菌的α多样性
        3.3.3 根际细菌的β多样性
        3.3.4 根际细菌的Venn图
        3.3.5 根际细菌的群落结构组成
        3.3.6 根际细菌的LEf Se分析
        3.3.7 根际细菌的相关性网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在土壤中检测方法的建立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剂和材料
        4.2.2 仪器和设备
        4.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4.2.4 仪器检测方法
        4.2.5 样品前处理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检测条件验证
        4.3.2 标准曲线
        4.3.3 添加回收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甲基硫菌灵对黄瓜根际细菌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黄瓜品种和土壤类型
        5.2.2 试剂和材料
        5.2.3 仪器和设备
        5.2.4 温室盆栽实验
        5.2.5 根际细菌的高通量测序
        5.2.6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的残留量
        5.3.2 稀释曲线
        5.3.3 甲基硫菌灵对根际细菌α多样性的影响
        5.3.4 甲基硫菌灵对根际细菌β多样性的影响
        5.3.5 甲基硫菌灵处理下根际细菌的Venn图
        5.3.6 甲基硫菌灵处理下根际细菌的群落结构组成
        5.3.7 甲基硫菌灵处理下根际细菌的LEf Se分析
        5.3.8 甲基硫菌灵处理下Bacillus的相对丰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菌灵对黄瓜根际细菌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黄瓜品种和土壤类型
        6.2.2 试剂和材料
        6.2.3 仪器和设备
        6.2.4 温室盆栽实验
        6.2.5 根际细菌的高通量测序
        6.2.6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多菌灵的残留量
        6.3.2 稀释曲线
        6.3.3 多菌灵对根际细菌α多样性的影响
        6.3.4 多菌灵对根际细菌β多样性的影响
        6.3.5 多菌灵处理下根际细菌的Venn图
        6.3.6 多菌灵处理下根际细菌的群落结构组成
        6.3.7 多菌灵处理下根际细菌的LEf Se分析
        6.3.8 多菌灵处理下Bacillus的相对丰度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党参灰霉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对党参促生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灰霉病及其防治
        1.1.1 农业防治
        1.1.2 化学防治
        1.1.3 生物防治
    1.2 生防细菌抗病作用的研究进展
        1.2.1 生防细菌的防治效果
        1.2.2 生防细菌的抑菌机制
    1.3 生防细菌促生作用的研究进展
        1.3.1 生防细菌的促生效果
        1.3.2 生防细菌的促生机理
    1.4 党参灰霉病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不同因素对党参灰霉病发生的影响及病原菌的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党参灰霉病田间发病调查
        2.2.2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2.2.3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2.2.4 病原菌鉴定
        2.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党参灰霉病田间发病调查
        2.3.2 病原菌分离及致病性测定
        2.3.3 病原菌的形态鉴定
        2.3.4 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2.4 讨论与小结
        2.4.1 讨论
        2.4.2 小结
3 拮抗促生细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样品
        3.2.2 拮抗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3.2.3 拮抗细菌的筛选
        3.2.4 拮抗细菌促生活性测定
        3.2.5 拮抗促生细菌的鉴定
        3.2.6 离体叶片防效测定
        3.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拮抗细菌的初筛
        3.3.2 拮抗细菌的复筛
        3.3.3 拮抗细菌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3.4 拮抗细菌的促生活性测定
        3.3.5 拮抗促生细菌的鉴定
        3.3.6 拮抗细菌对党参灰霉病的防效测定
    3.4 讨论与小结
        3.4.1 讨论
        3.4.2 小结
4 生防细菌NSW3-1和GJW2-1 的发酵条件优化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最佳基础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4.3.2 单因素试验
        4.3.3 响应面结果分析
        4.3.4 最优结果预测及试验验证
        4.3.5 优化后的促生活性
        4.3.6 优化后的拮抗活性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5 NSW3-1和GJW2-1 防治党参灰霉病及对党参的促生作用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拮抗促生细菌室内盆栽防治效果
        5.3.2 拮抗促生细菌室内盆栽促生效果
    5.4 讨论与小结
        5.4.1 讨论
        5.4.2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6.2.1 问题分析
        6.2.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小麦抗赤霉病挥发物成分鉴定及应用潜力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土传病害概况
    1.2 小麦赤霉病概况
        1.2.1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危害
        1.2.2 小麦赤霉病的症状
        1.2.3 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与传播
        1.2.4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现状
    1.3 大豆疫病概况
        1.3.1 大豆疫病的发生及危害
        1.3.2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症状
        1.3.3 大豆疫霉根腐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与传播
        1.3.4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防治现状
    1.4 植物源杀菌剂研究进展
        1.4.1 植物源杀菌剂概念
        1.4.2 植物源杀菌剂抑菌机理
        1.4.3 植物源杀菌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芳樟醇研究概况
    1.6 研究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菌株及植物
        2.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2.1.3 常用培养基和相关溶液的配制
    2.2 方法
        2.2.1 禾谷镰刀菌的保存和活化以及分生孢子的收集
        2.2.1.1 菌种保存
        2.2.1.2 活化菌种
        2.2.1.3 禾谷镰刀菌分生孢子的收集
        2.2.2 大豆疫霉菌的保存和活化以及游动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2.2.2.1 菌种保存
        2.2.2.2.活化菌种
        2.2.2.3 游动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2.2.3 单花滴注法
        2.2.4 挥发物的测定与筛选
        2.2.5 芳樟醇对禾谷镰刀菌的抑制作用
        2.2.5.1 溶剂的选择
        2.2.5.2 芳樟醇对禾谷镰刀菌的菌丝径向生长的影响
        2.2.5.3 芳樟醇对禾谷镰刀菌的分生孢子数量的影响
        2.2.6 芳樟醇对其他土传病菌的抑制作用
        2.2.6.1 芳樟醇对其他土传病原菌的抗菌活性检验
        2.2.6.2 溶剂的选择
        2.2.6.3 芳樟醇对大豆疫霉菌的最小杀菌浓度测定
        2.2.6.4 芳樟醇对大豆疫霉菌的菌丝径向生长的影响
        2.2.6.5 芳樟醇对大豆疫霉菌的游动孢子萌发数量以及游动孢子数量的影响
        2.2.6.6 芳樟醇对大豆疫霉菌胞内物质外泄量的测定
        2.2.7 芳樟醇对土传病害的防治试验
        2.2.7.1 芳樟醇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试验
        2.2.7.1.1 芳樟醇对小麦萌发的影响
        2.2.7.1.2 芳樟醇对禾谷镰刀菌侵染叶片的影响
        2.2.7.1.3 盆栽实验中芳樟醇对小麦植株的安全性实验
        2.2.7.1.4 大田实验中芳樟醇对禾谷镰刀菌的防治效果
        2.2.7.2 芳樟醇对大豆疫病的防治试验
        2.2.7.2.1 盆栽实验中不同菌量对大豆植株的致病性
        2.2.7.2.2 盆栽实验中芳樟醇对大豆植株的安全性试验
        2.2.7.2.3 盆栽实验中芳樟醇对大豆疫霉菌的防治效果
3 结果与分析
    3.1 气态挥发物的测定与筛选
    3.2 芳樟醇对禾谷镰刀菌的防治效果研究
        3.2.1 溶剂的选择
        3.2.2 芳樟醇对禾谷镰刀菌菌丝径向生长的影响
        3.2.3 芳樟醇对禾谷镰刀菌分生孢子数量的影响
        3.2.4 芳樟醇对小麦萌发的影响
        3.2.5 不同浓度芳樟醇对禾谷镰刀菌侵染叶片的影响
        3.2.6 盆栽实验中芳樟醇对小麦植株的安全性试验
        3.2.7 大田实验中芳樟醇对禾谷镰刀菌的防治效果
    3.3 芳樟醇对其他土传病原菌的防治效果研究
        3.3.1 芳樟醇对其他土传病原菌的抗菌活性检验
        3.3.1.1 芳樟醇对镰刀菌其他专化型的抗菌活性检验
        3.3.1.2 芳樟醇对三种卵菌的抗菌活性检验
        3.3.2 芳樟醇对大豆疫霉菌的防治效果研究
        3.3.2.1 溶剂的选择
        3.3.2.2 芳樟醇对大豆疫霉菌的最低杀菌浓度
        3.3.2.3 芳樟醇对大豆疫霉菌的菌丝径向生长的影响
        3.3.2.4 芳樟醇对大豆疫霉菌胞内物质外泄量的影响
        3.3.2.5 芳樟醇对大豆疫霉菌的游动孢子囊以及游动孢子数量的影响
        3.3.2.6 盆栽实验中不同菌量对大豆植株的致病性
        3.3.2.7 盆栽实验中芳樟醇对大豆植株的安全性试验
        3.3.2.8 盆栽实验中芳樟醇对大豆疫霉菌的防治效果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5)小麦白粉病菌对环氟菌胺抗性风险评估及防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小麦
    1.2 环氟菌胺杀菌剂的应用现状
    1.3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及研究进展
        1.3.1 小麦白粉病形态
        1.3.2 小麦白粉病的发病过程
        1.3.3 小麦白粉病病害循环
    1.4 小麦白粉病的防控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药剂、试剂及主要仪器
        2.1.1 供试药剂、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供试小麦品种
        2.1.4 供试菌株
        2.1.5 供试药剂
    2.2 室内试验设计
        2.2.1 小麦试管苗的培育
        2.2.2 小麦白粉病对环氟菌胺敏感性测定
        2.2.3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对环氟菌胺敏感基线的建立
        2.2.4 小麦白粉病菌抗环氟菌胺突变体的获得
        2.2.5 环氟菌胺与5 种杀菌剂的交互抗性测定
        2.2.6 抗性菌株适合度测定
    2.3 常用药剂混配筛选
        2.3.1 药剂配置
        2.3.2 试验处理
        2.3.3 试验数据处理
    2.4 大田试验设计
        2.4.1 田间条件下环氟菌胺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
        2.4.2 田间条件下环氟菌胺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2.5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白粉病病菌对环氟菌胺的敏感性
        3.1.1 不同试验方式小麦白粉病菌对环氟菌胺敏感性差异
        3.1.2 小麦白粉病病菌对环氟菌胺的敏感基线
    3.2 小麦白粉病菌对环氟菌胺抗性风险评估
        3.2.1 抗性突变体的获得
        3.2.2 抗性突变体的交互抗性
        3.2.3 抗性菌株的生物学性状
        3.2.3.1 抗药性遗传稳定性
        3.2.3.2 抗性菌株的产孢和萌发
        3.2.3.3 抗性菌株的致病力
        3.2.3.4 抗性风险系数评估
    3.3 混配药剂筛选试验
        3.3.1 单剂对小麦白粉病毒力测定
        3.3.2 药剂混配对小麦白粉病毒力测定
    3.4 大田试验
        3.4.1 田间条件下环氟菌胺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
        3.4.2 田间条件下环氟菌胺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小麦产区小麦白粉病菌对环氟菌胺的敏感性
    4.2 小麦白粉病病菌对环氟菌胺的抗性风险评估
    4.3 不同药剂混配对小麦白粉病菌毒力
    4.4 田间条件下环氟菌胺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和产量的影响
5 结论
    5.1 小麦白粉病病菌对环氟菌胺的敏感性
    5.2 小麦白粉病菌对环氟菌胺抗性风险评估
    5.3 不同药剂混配对小麦白粉病菌毒力
    5.4 田间条件下环氟菌胺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和产量的影响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6)辣椒专用防病栽培基质制备及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农业有机废弃物研究现状
        1.1.1 农业有机废弃物主要物料
        1.1.2 农业有机废弃物基质化
        1.1.3 农业有机废弃物基质化的意义
    1.2 无土栽培
        1.2.1 无土栽培的特点
        1.2.2 无土栽培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我国无土栽培的发展趋势
    1.3 辣椒生产及辣椒疫病的发生
    1.4 辣椒疫病防控研究进展
        1.4.1 农业防治
        1.4.2 化学防治
        1.4.3 生物防治
    1.5 生防细菌的防控机理研究
        1.5.1 竞争作用
        1.5.2 拮抗作用
        1.5.3 诱导植株抗性
        1.5.4 促生作用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辣椒栽培适宜配比基质筛选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试验方法
        2.1.4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2.1.5 数据处理
    2.2 K4 菌剂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作用及防病栽培基质制备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菌株K4 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的抑制作用
        2.2.4 防病栽培基质制备
    2.3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促生效果研究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设计
        2.3.3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2.4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生防效果研究
        2.4.1 试验材料
        2.4.2 试验方法
        2.4.3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辣椒栽培适宜配比基质筛选
        3.1.1 不同配比基质的物理性质对比
        3.1.2 不同配比基质的化学性质对比
        3.1.3 不同配比基质对辣椒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3.1.4 不同配比基质对辣椒植株生理指标的影响
        3.1.5 不同配比基质对辣椒植株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1.6 不同配比基质对辣椒植株生长的综合评价
    3.2 K4 菌剂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作用及防病栽培基质制备
        3.2.1 菌株K4 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的抑制作用
    3.3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促生效果研究
        3.3.1 防病栽培基质LMK47 对辣椒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3.3.2 防病栽培基质LMK47 对辣椒植株干物质的影响
        3.3.3 防病栽培基质LMK47 对辣椒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的影响
        3.3.4 防病栽培基质LMK47 对辣椒根系活力及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
    3.4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生防效果研究
        3.4.1 LMK47 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
        3.4.2 LMK47 对辣椒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3.4.3 LMK47 对辣椒植株干物质的影响
        3.4.4 LMK47 对辣椒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的影响
        3.4.5 LMK47 对辣椒植株根系活力及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
        3.4.6 LMK47 对辣椒植株叶片防御酶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辣椒栽培适宜配比基质筛选
    4.2 K4 菌剂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作用
    4.3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促生效果研究
    4.4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生防效果研究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7)番茄青枯病生防菌JX-1的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番茄青枯病的研究进展
        1.1.1 茄科雷尔氏菌的分类
        1.1.2 茄科雷尔氏菌的致病机理
        1.1.3 番茄青枯病的防治
    1.2 伯克氏菌研究现状
    1.3 GntR家族转录因子的相关研究
    1.4 pks/nrps的相关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试验试剂
        2.1.3 培养基
        2.1.4 主要试验仪器
    2.2 方法
        2.2.1 菌株的筛选
        2.2.2 生防细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2.2.3 细菌16S rDNA的克隆与分析
        2.2.4 菌株JX-1 安全性及致病性测定
        2.2.5 菌株JX-1 抑菌谱测定
        2.2.6 菌株JX-1 对番茄青枯病的大田防治效果
        2.2.7 菌株JX-1 基因组测序及其注释
        2.2.8 菌株JX-1 生防相关性状的检测
        2.2.9 影响菌株JX-1 生防功能突变体的筛选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防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3.1.1 生防细菌的分离
        3.1.2 候选生防细菌的室内生测
        3.1.3 菌株JX-1 的鉴定
    3.2 菌株JX-1 安全性测定
    3.3 菌株JX-1 抑菌谱测定
    3.4 菌株JX-1 田间应用效果测定
    3.5 菌株JX-1 基因组特征及次生代谢产物预测分析
        3.5.1 菌株JX-1 基因组特征
        3.5.2 菌株JX-1 次生代谢物分析
    3.6 菌株JX-1 拮抗特性检测
        3.6.1 代谢分泌物及生物性能
        3.6.2 抗生素相关基因检测
    3.7 影响菌株JX-1 拮抗作用相关突变体的筛选
        3.7.1 突变体筛选结果
        3.7.2 野生型菌株JX-1 和突变体的生长曲线
        3.7.3 野生型菌株JX-1 及突变体的室内防效
        3.7.4 Tn5 侧翼序列的获得
        3.7.5 Tn5 侧翼序列测序结果与分析
        3.7.6 PCR扩增gnt R目的片段
        3.7.7 互补载体构建
        3.7.8 互补菌株的获得
        3.7.9 互补菌株生物活性测定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生防细菌的分离、筛选
        4.1.2 生防菌株JX-1 的鉴定
        4.1.3 菌株JX-1 的田间应用效果
        4.1.4 生防菌株JX-1 的抑菌机制
    4.2 结论
    4.3 创新点
    4.4 后续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黄瓜棒孢叶斑病拮抗细菌的筛选、鉴定及防治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拮抗细菌的分离和筛选
        1.2.2 拮抗细菌的离体叶片防治效果试验
        1.2.3 拮抗细菌的盆栽防治效果试验
        1.2.4 拮抗细菌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
        1.2.5 拮抗细菌对7种植物病菌的抑菌活性测定
        1.2.6 拮抗细菌的分类鉴定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拮抗细菌的分离和筛选
    2.2 拮抗细菌ZF57的离体叶片防治效果
    2.3 拮抗细菌ZF57的盆栽防治效果
    2.4 拮抗细菌ZF57的田间防治效果
    2.5 拮抗细菌ZF57对7种植物病菌的抑制活性
    2.6 拮抗细菌ZF57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2.6.1 形态学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
        2.6.2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3 讨论

(9)根瘤内生细菌抗南方根结线虫的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植物内生细菌防治根结线虫病害的研究进展
    1.1 根结线虫的种类与危害
        1.1.1 根结线虫的种类与分布
        1.1.2 根结线虫的发生与危害
    1.2 根结线虫病的综合防治
        1.2.1 化学防治
        1.2.2 农业防治
        1.2.3 生物防治
    1.3 植物内生细菌防治植物寄生线虫病害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1.3.1 促进植物生长
        1.3.2 产生杀线虫活性代谢物质
        1.3.3 营养和空间位点的竞争
        1.3.4 改变寄主根系分泌物
        1.3.5 诱导植物系统抗性
    1.4 根瘤内生细菌防治植物寄生线虫病害的研究进展
    1.5 问题与展望
第二章 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的根瘤内生细菌筛选及防效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线虫
        2.1.3 供试番茄品种
        2.1.4 供试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细菌菌株发酵液和发酵滤液的制备
        2.2.2 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和卵悬液的制备
        2.2.3 田间初筛试验
        2.2.4 盆栽复筛试验
        2.2.5 菌株发酵滤液对南方根结线虫J2 的毒杀试验
        2.2.6 菌株发酵滤液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孵化和卵囊孵化的抑制效果
        2.2.7 菌株固氮和解磷活性检测
        2.2.8 菌株发酵液对番茄种子萌发的影响
        2.2.9 菌株发酵液对根结线虫病的盆栽防效试验
        2.2.10 菌株发酵液对根结线虫病的温室田间防效试验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的根瘤内生细菌的筛选结果
        2.3.2 菌株发酵滤液对南方根结线虫J2 的毒杀活性测定
        2.3.3 菌株发酵滤液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孵化和卵囊孵化的抑制效果
        2.3.4 菌株的固氮和解磷活性检测结果
        2.3.5 菌株发酵液对番茄种子萌发的影响
        2.3.6 菌株发酵液对根结线虫病的盆栽防效试验
        2.3.7 菌株发酵液对根结线虫病的温室田间防效
    2.4 小结
第三章 有效根瘤内生细菌的鉴定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细菌菌株的形态特征鉴定
        3.2.2 细菌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鉴定
        3.2.3 细菌分子生物学(16S rDNA)鉴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菌株形态学特征鉴定结果
        3.3.2 菌株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结果
        3.3.3 分子生物学(16S rDNA)鉴定结果
    3.4 小结
第四章 生防菌株Sneb1997和Sneb2001 在番茄根际的定殖分布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
        4.1.2 质粒
        4.1.3 供试植物品种
        4.1.4 供试培养基
    4.2 试验方法
        4.2.1 生防菌株的GFP标记
        4.2.2 GFP标记菌株中的质粒稳定性
        4.2.3 GFP标记菌株生长速率测定
        4.2.4 GFP标记菌株对南方根结线虫J2 的毒杀活性测定
        4.2.5 GFP标记菌株在番茄植株的定殖动态
        4.2.6 GFP标记菌株在番茄根部的定殖位点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菌株Sneb1997和Sneb2001的GFP标记和筛选
        4.3.2 GFP标记菌株中质粒PMP2444 的稳定性测试
        4.3.3 GFP标记菌株生长速率测定
        4.3.4 GFP标记菌株发酵滤液对南方根结线虫J2 的毒杀活性测定
        4.3.5 GFP标记菌株在番茄植株的定殖数量
        4.3.6 GFP标记菌株在番茄根部的定殖分布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的根瘤内生细菌筛选及防效研究
    5.2 有效根瘤内生细菌的鉴定
    5.3 生防菌株Sneb1997和Sneb2001 在番茄植株的定殖研究
    5.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10)多粘类芽胞杆菌ZF197对白菜茎基腐病防治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拮抗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1.3 拮抗菌株的筛选
    1.4 菌株ZF197的鉴定
    1.5 菌株ZF197抑菌谱测定
    1.6 菌株ZF197分泌酶活性分析
    1.7 菌株ZF197发酵液对立枯丝核菌生长的抑制效果
        1.7.1 不同发酵时间发酵液对立枯丝核菌生长的抑制效果
        1.7.2 不同培养基中发酵液对立枯丝核菌生长的抑制效果
    1.8 菌株ZF197rif+在大白菜根部组织定殖动态研究
    1.9 大白菜离体叶片防效测定
    1.1 0 大白菜活体盆栽防效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拮抗菌株的分离筛选及病原菌菌丝形态观察
    2.2 菌株ZF197的鉴定
    2.3 菌株ZF197抑菌谱的测定
    2.4 菌株ZF197分泌酶活性
    2.5 菌株ZF197发酵液对立枯丝核菌生长的抑制效果
    2.6 菌株ZF197rif+在白菜根部组织定殖动态研究
    2.7 菌株ZF197防治大白菜茎基腐病的离体防效
    2.8 菌株ZF197防治白菜茎基腐病的盆栽防效测定
3 讨论

四、浅谈引起盆栽花卉病害的原因及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茉莉花白绢病露天接种技术及盆栽抗病性鉴定[J]. 李春牛,李先民,杜婵娟,孙明艳,黄展文,卢家仕,付岗,卜朝阳. 热带作物学报, 2021(08)
  • [2]甲基硫菌灵及其代谢物多菌灵防控黄瓜枯萎病发生的根际微生物效应[D]. 崔凯.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3]党参灰霉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对党参促生作用的研究[D]. 任怡璇.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小麦抗赤霉病挥发物成分鉴定及应用潜力验证[D]. 高文腾.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5]小麦白粉病菌对环氟菌胺抗性风险评估及防效评价[D]. 杜庆志.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6]辣椒专用防病栽培基质制备及应用效果研究[D]. 邹悦.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9)
  • [7]番茄青枯病生防菌JX-1的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D]. 许萌杏. 广西大学, 2020(07)
  • [8]黄瓜棒孢叶斑病拮抗细菌的筛选、鉴定及防治效果[J]. 李新宇,李磊,石延霞,柴阿丽,谢学文,李宝聚. 植物保护学报, 2020(03)
  • [9]根瘤内生细菌抗南方根结线虫的生物活性研究[D]. 赵劲捷.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10]多粘类芽胞杆菌ZF197对白菜茎基腐病防治效果[J]. 黄艺烁,谢学文,石延霞,柴阿丽,李磊,李宝聚. 园艺学报, 2020(06)

标签:;  ;  ;  ;  ;  

浅谈盆花病害的成因及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