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菇高产栽培技术综述

滑菇高产栽培技术综述

一、滑菇高产栽培技术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范冬雨[1](2020)在《不同人工林木屑对优质玉木耳栽培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玉木耳(Auricularia cornea Ehrenb.)为真菌界(Fungi),担子菌门(Basidiomycot a),蘑菇纲(Agaricomycetes),木耳目(Auriculariales),木耳科(Auriculariaceae),木耳属(Auricularia),是毛木耳的一个变型,目前已在吉林、辽宁、山东、浙江、新疆、广西等地栽培成功。玉木耳的栽培基质主要为木屑、棉籽壳等,近年来,由于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树木采伐受到严格控制,导致传统木屑等原材料日益短缺,而且棉籽壳价格高,致使生产成本增加,制约了玉木耳产业的发展,因此,寻找一种更为廉价的栽培原料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的人工林面积在世界上居第一位(截止到2020年),人工林木材在加工生产后会产生大量的木屑,传统的处理方式为焚烧或就地抛弃,不仅浪费资源,也污染环境。因此,若能利用这些人工林木屑代替传统木屑栽培出高品质的玉木耳,对缓解玉木耳原料短缺及保护生态环境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人工林木屑桉树木屑、杨树木屑和栎树木屑为培养料,采用混料设计中的单纯型格子法进行玉木耳的栽培研究,优化出一个使玉木耳增产的人工林木屑配方,并对玉木耳菌丝生长的营养条件、环境条件进行探究,对栽培过程中的胞外酶活和子实体的营养成分、重金属含量和抗氧化能力进行检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营养因子和环境因子对玉木耳菌丝生长发育的影响以菌丝生长速度为指标,筛选出玉木耳菌丝生长的适宜碳源为葡萄糖,其次为蔗糖、麦芽糖;适宜氮源为蛋白胨,其次为酵母浸粉、酵母膏;正交设计优化出的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20 g,蛋白胨2 g,磷酸二氢钾2 g,无水硫酸镁1 g,维生素B1 0.5 g,琼脂20 g,水1 000 m L;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5℃,最适p H是6.5,最适光照条件是12 h光照+12h黑暗。2、玉木耳栽培过程中胞外酶活变化及相关性分析在玉木耳菌丝营养生长的各个时期,不同胞外酶活性对菌丝体的生长和发育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通过分析菌丝生长速度、产量与不同时期酶活之间的相关性,发现菌丝生长速度与产量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产量与漆酶、多酚氧化酶酶活之间无相关性,产量与半袋期之前蛋白酶酶活呈正相关。3、不同人工林木屑栽培玉木耳的配方优化以桉树木屑、杨树木屑和栎树木屑为基质材料,应用混料设计中的单纯型格子法,通过二次多项回归模型分析,分析各主料变化及交互作用对产量的影响,以产量为期望值,优化得到一个栽培玉木耳的最佳配方:15.2%桉树木屑、20.8%杨树木屑、44%栎树木屑,15%米糠,2%豆粕粉,2%玉米粉,1%石膏。此配方栽培玉木耳每袋干耳产量达74.5 g(每袋装湿料1.25 kg),比对照配方提高了24%,生物学效率比对照配方高出33.89%。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玉木耳的培养料配方,且有利于提高玉木耳产量,缩短生产周期。不同人工林木屑栽培玉木耳的营养成分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优化配方Y不仅达到增产的要求,其营养成分也均为最佳,干耳片中的铅、镉重金属含量,均未超出绿色食品食用菌的规定,符合食用菌中污染物限量的标准,进一步证明优化配方Y可以代替常规配方进行玉木耳的栽培。4、玉木耳子实体的抗氧化能力通过水提醇沉法从玉木耳子实体中提取多糖,测定了玉木耳子实体多糖的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玉木耳子实体多糖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随着玉木耳子实体多糖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

吴楠[2](2020)在《肺形侧耳利用农业剩余物的栽培研究》文中指出本文运用Design-Expert.V8.0.6.1软件中的“单纯型格子法”对初筛出的小麦秸秆、玉米秸秆以及大豆秸秆等农业剩余物进行混料设计栽培肺形侧耳。测定营养生长阶段的菌丝生长速率、漆酶酶活、多酚氧化酶酶活、纤维素酶酶活、蛋白酶酶活、菌包污染率以及生殖生长阶段的现蕾时间、采收时间、柄长、柄宽、盖长、盖宽、盖厚、产量以及子实体β-葡萄糖苷酶活性等评价指数。利用该软件分析各主料交互作用对各评价指数产生的影响,最终优化得出一个高产量综合配方,对该配方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测得的绝大多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配方,表明农业剩余物可以替代杨木屑和棉籽壳进行肺形侧耳的栽培。下面是本实验的主要研内容:1.肺形侧耳在农业剩余物栽培中的酶活变化规律及各评价指数间相关性本文对7种农业剩余物进行了初筛,以菌丝生长速率为评价指标,大豆秸秆基质中菌丝生长速率最高(3.50 mm/d),最适合肺形侧耳菌丝生长,并且显着高于对照基质(3.39mm/d),其次是小麦秸秆(3.27 mm/d)和玉米秸秆(3.00 mm/d),以此为依据,选择大豆秸秆、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作为适宜的主料基质,进行下一步配方优化实验。本文分析了纤维素酶、漆酶、多酚氧和蛋白酶的酶活规律,发现不同配方对酶活规律影响会因不同酶产生较大差异,其中对蛋白酶影响最小,其次是纤维素酶和漆酶,影响最大的是多酚氧化酶,几乎11个配方的多酚氧化酶酶活都有各自的规律。本文分析了各时期酶活与各个农艺性状相关性,在营养生长阶段,产量与5天纤维素酶活性、15天漆酶活性以及25天蛋白酶活性呈显着相关,可以此为依据,初步判断某些基质是否有利于肺形侧耳的栽培;在生殖生长阶段,产量与柄长、盖长、盖宽、盖厚,子实体β-葡萄糖苷酶活性以及采收时间呈显着相关,其中与盖长的相关性最高,表明肺形侧耳盖长是影响产量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2.肺形侧耳“以草代木”配方优化研究小麦秸秆、大豆秸秆和玉米秸秆对优化因素(菌丝生长速率、采收时间、菌柄长度、菌盖长度、菌盖宽度、产量)有显着影响。小麦秸秆对菌丝生长速率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玉米秸秆和大豆秸秆。大豆秸秆对采收时间、菌柄长度、菌盖长度、菌盖宽度和产量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通过单纯型格子法优化出一个高产量综合配方:40.4%小麦秸秆、20.3%玉米秸秆、18.3%大豆秸秆、20.0%麦麸、1.0%石灰粉。通过对优化的高产量综合配方和对照配方的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从产量、菌丝生长速率等农艺性状方面还是子实体总糖、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等营养成分方面,高产量综合配方均明显优于对照配方。此结果说明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和大豆秸秆可替代杨木屑和棉籽壳做为肺形侧耳的主要栽培基质,为肺形侧耳进行“木腐菌草腐化”设施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徐莉娜[3](2019)在《一株野生马鞍菌的分类鉴定、人工栽培及发酵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食用蕈菌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丰富,开发和利用野生食用蕈菌资源,对丰富野生食用蕈菌种质资源库意义重大,是蕈菌产业发展的关键。本课题运用形态学观察结合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基因测序的方法对野外采集到的疑似野生马鞍菌X1菌株进行了分类鉴定;测定了该菌子实体的主要营养成分;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ICP-AES)对其子实体矿物质进行了检测;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对其子实体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以DPPH·和ABTS+·清除能力为指标,以BHT作为阳性对照,测定了子实体粗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对其子实体粗提物进行了急性毒理试验;在此基础上,对其菌丝体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探究,设计了人工栽培试验;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该菌子实体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其菌丝体进行了液态和固态发酵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运用形态学观察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X1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显示:X1菌株隶属子囊菌门(Ascomyzcota)盘菌纲(Pezizomycetes)盘菌目(Pezizales)马鞍菌科(Helvellaceae)马鞍菌属(Helvella),拉丁文学名为Helvella lacunosa,中文名称为棱柄马鞍菌,异名多洼马鞍菌。(2)对棱柄马鞍菌子实体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菌子实体粗蛋白含量达23.72%,粗脂肪含量达3.65%,粗纤维含量达55.12%;子实体中共检测到17种氨基酸,包括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是非必需氨基酸含量的0.64倍,且鲜味氨基酸(Asp、Glu、Gly和Ala)占氨基酸总量的30.07%;采用ICP-AES法对子实体的16种矿质元素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子实体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其中Fe、Zn、K、Na、Ca、Mn、Cu及Mg的含量分别为0.114μg/g、0.017μg/g、2.13μg/g、0.13μg/g、0.0046μg/g、0.0053μg/g、0.0032μg/g、0.1005μg/g,重金属只检出As和Sb,含量分别为0.0021μg/g和0.0013μg/g,均低于国家食品标准规定的0.1μg/g的限量要求;采用GC-MS法对子实体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共检测到122种化合物,确定结构39种,占总挥发性成分的81.5%,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己醛、己酸、乙酸和2-戊基呋喃是国家规定允许使用的食用香料,是调香原料不可缺少的物质;以DPPH·和ABTS+·清除能力为指标,测定了子实体粗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该菌子实体粗多糖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当浓度为10mg/mL时,对DPPH·和ABTS+·的清除率分别达到49.18%和53.33%;由子实体粗提物急性毒理试验结果可知,用药组最大给药剂量达0.4mL/10g.bw时,实验小鼠生存状况良好,未出现明显的致毒反应,且14d内实验小鼠全部存活,处死解剖后的小鼠脏腑器官未见明显的病理改变。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可以认定棱柄马鞍菌是安全无毒的。由此可见,该野生菌不但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且无毒性,是一种值得开发利用的蕈菌。(3)以PDA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利用平板培养的方法初步研究了X1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X1菌株菌丝体生长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酵母浸膏、无机盐为MgSO4;最佳培养温度为25℃,适宜pH为6.5,适宜光照条件为12h黑暗+12h光照。人工栽培X1菌株试验结果表明:X1菌株最适宜的原种培养基为松木屑+麸皮煮汁琼脂培养基;最佳母种培养基为松木屑+麦粒培养基;最适宜的栽培料配方是松木屑+棉籽壳,X1菌丝体在该培养料上长势好,65d满袋,平均生长速度达4.32±1.54mm/d,子实体直径0.3–1.6cm,菌盖淡褐色,菌柄灰白色,其长度、直径分别达0.3–3.12cm和0.5–1.5cm;子实体产量和生物学效率分别为23.24g/袋和4.56%。(4)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对棱柄马鞍菌子实体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个样本之间共有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182个,样本5中特有OTU最多,为201个,样本1中特有OTU最少,仅59个。样本5和样本2种群丰度高于其余3个样本(P<0.05)。样本1中特有的真菌属有Halokirschsteiniothelia;样本2中特有的真菌属有Plectania、Heydenia、Trichosporon、Clavaria,Thelonectria、Leucoglossum、Lepiota、Tricholoma;样本3中特有的真菌属有Metarhizium、Ceratocystis、Cadophora、Cercophora、Podospora;样本4中特有的真菌属有Hypxylon、Physciella、Cyphellophora、Phyragmocephala、Alternaria、Guttulispora、Ophiostoma、Tomentella、Caluatia、Thermomyces、Auxarthron、Botrytis、Scleromitrula、Schizothecium、Chaetomium、Glomerella、Acremonium、Cosllarina;样本5中特有的真菌属有Hirsutella、Porormia、Pseudodictyosporium、Lophiotrema。5个样本中优势菌群均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接合菌门(Zygomycota),以上菌群在5个样本中的分布存在差异,但相对含量均大于5%。本实验结果说明,不同采样地棱柄马鞍菌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和物种丰度差异明显(P<0.05),没有子实体生长的土壤,其真菌多样性高于生长过棱柄马鞍菌的土壤,且不同土壤样本中优势菌属种类与丰度不一样,可见棱柄马鞍菌对于根际定殖真菌具有一定选择性。(5)以液态发酵基础培养基为对照,以菌丝体生物量和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含量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与响应面法对X1菌株液体摇瓶发酵过程中最适碳氮源以及添加量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发酵配方为:1000mL马铃薯和松针煮汁、28.58g葡萄糖、2.77g蛋白胨、3.01g酵母浸膏、1g KH2PO4、1g NaHCO3、0.5g MgSO4和0.01g维生素B1时,X1菌株的菌丝体生物量最高,可达11.01g/L,是对照组的8.83倍;当发酵配方为:1000mL马铃薯和松针煮汁、28.49g/L葡萄糖、3.54g蛋白胨、3.85g酵母浸膏、1g KH2PO4、0.5g MgSO4和0.01g维生素B1时,EPS含量最高,可达233.25mg/L,是对照组的4.06倍。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对其菌丝体液态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出X1菌株的最佳液态培养条件为:接种量20%,装液量80mL,转速140r/min。经验证试验得出,在优化后的发酵工艺下,X1菌株的菌丝体生物量和EPS含量可高达11.86g/L和244.56mg/L,分别是对照组的9.59和4.31倍。(6)以X1菌株为发酵菌株,以山西常见的10种谷物(小麦、大米、燕麦、玉米、小米、藜麦、荞麦、大豆、豌豆和高粱)为发酵基质,对比研究了X1菌株通过固态发酵对发酵基质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X1菌株固态发酵后,小米、燕麦、藜麦、小麦和大豆发酵产物的总酚含量与发酵时间呈现出较显着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930、0.898、0.911、0.764和0.770。发酵35d后,5种发酵谷物的总酚含量达到最大值:3.38mg/g、3.30mg/g、1.30mg/g、3.06mg/g和0.57mg/g,分别比对照高1.57、2.21、1.86、2.03和1.10倍。大米、荞麦和豌豆发酵产物的总酚含量与发酵时间呈正相关(R分别为0.435、0.398和0.132);玉米和高粱发酵产物的总酚含量与发酵时间呈负相关(R=-0.399和-0.723)。发酵7d后,玉米发酵产物总酚含量的最大值为3.18mg/g,比对照低0.3%;高粱发酵产物的总酚含量最大值为2.68mg/g,比对照低12%。以DPPH·清除能力、还原力、O2-·清除能力和Fe2+螯合能力为指标,对发酵产物进行体外抗氧化性能分析,结果表明,10种谷物发酵产物中,小麦发酵产物提取物的DPPH·清除能力最强,EC50值为0.16mg/mL,比对照组降低了98.78%;豌豆发酵产物提取物的还原力最强,EC50值为4.18mg/mL,比对照组降低了56.56%;小米发酵产物提取物的Fe2+螯合能力最强,EC50值达16.64mg/mL,比对照组降低了81.61%;高粱发酵产物提取物的O2-·清除能力最强,EC50值为12.41mg/mL,比对照组降低了53.82%。本实验结果表明,X1菌株固态发酵可以有效改善发酵基质的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性能。本研究结果表明,棱柄马鞍菌不仅子实体营养丰富,含有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其菌丝体的固态发酵还可以有效改善发酵基质的抗氧化性能,因而,本研究既可以为开发利用棱柄马鞍菌菌株提供理论依据,还可以为开发谷物抗氧化产品或功能食品提供科学指导。

田有秋[4](2018)在《淡红侧耳子实体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结构解析》文中研究表明淡红侧耳(Pleurotus djamor),又名桃红侧耳、红平菇,其色鲜味美,蛋白质、粗纤维、维生素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含量丰富。淡红侧耳多糖(PDP)是其一种重要的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降血糖等活性。国内外对淡红侧耳研究较多的是驯化栽培、营养成分分析、深层发酵、菌丝体多糖、产漆酶活性及采用原生质体技术选育优良菌株等方面,而对淡红侧耳子实体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解析及生物活性研究等较少。本文优化了淡红侧耳子实体多糖的提取条件,对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并对纯化多糖的结构及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首先对淡红侧耳子实体多糖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在单因素实验中,选取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4个因素,测定各因素水平下多糖的提取率,在此结果的基础上,设计响应曲面法优化方案,确定淡红侧耳子实体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30.6:1 mL/g,提取温度95℃,提取时间3.9 h,提取次数3次,在此条件下多糖的实际提取率为13.44%,与模型预测值13.28%仅相差1.19%,表明实验值与模型方程的预测值间存在较高的一致性,说明优化得到的提取条件是切实可行的。然后对提取的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多糖的脱色采用的是大孔树脂法,在静态脱色实验中,经正交实验优化可得最佳脱色条件为:树脂用量1.5 g,脱色温度45℃,脱色时间120min,pH 6,在此条件下,多糖脱色率和多糖保留率分别为74.15%和80.37%;动态脱色实验中,在上样流速1.5 BV/h、上样体积4 BV的条件下,脱色率和多糖保留率分别为81.37%和82.21%。采用Sevage法脱蛋白,蛋白脱除率为61.39%,多糖保留率为93.29%,此时多糖中的蛋白含量仅为2.17%。运用DEAE-纤维素-52和Sephadex G-150对脱色脱蛋白后的粗多糖进行纯化,得到三个组分:PDP-1-1,PDP-2-1 和 PDP-3-1。对淡红侧耳粗多糖及纯化多糖(PDP-1-1、PDP-2-1、PDP-3-1)的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四者的总糖含量分别为:69.65%、1.56%、11.25%、3.95%;蛋白质含量分别为:83.16%、0.48%、9.82%、1.63%;糖醛酸含量分别为:89.11%、0.79%、11.94%、1.60%;硫酸基含量分别为:84.78%、0.64%、21.08%、1.69%。与淡红侧耳粗多糖相比,纯化组分PDP-1-1、PDP-2-1和PDP-3-1的总糖含量明显增加,蛋白质含量减少;PDP-3-1的糖醛酸及硫酸基含量均高于粗多糖、PDP-1-1和PDP-2-1。结合化学法和波谱法对淡红侧耳子实体多糖的结构进行鉴定。纯化组分PDP-1-1、PDP-2-1和PDP-3-1均为单一组分,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2.9KD、10.6 KD、2753.7 KD;PDP-1-1由5种单糖组成,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岩藻糖的摩尔百分含量分别是4.79%、28.68%、47.59%、13.37%和5.57%;PDP-2-1由6种单糖组成,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岩藻糖的摩尔百分含量分别是 6.43%、33.65%、36.17%、7.20%、9.88%和6.68%;PDP-3-1 由 4种单糖组成,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岩藻糖的摩尔百分含量分别是4.12%、87.24%、3.90%和4.74%。紫外光谱扫描结果显示,粗多糖含有少量蛋白质和核酸,而三种纯化组分的蛋白质和核酸均未被检测到。红外光谱扫描结果显示,纯化组分PDP-1-1、PDP-2-1、PDP-3-1均含有多糖类物质的特征吸收峰。刚果红实验结果表明纯化组分PDP-1-1和PDP-3-1具有三股螺旋结构,而PDP-2-1不含三股螺旋结构。经核磁共振分析可知,PDP-1-1由5种α-吡喃糖和β-吡喃糖组成,分别为-β-D-Galp-、-α-D-Glcp-、-α-L-Arap-、-α-L-Fucp-、-α-D-Manp-;PDP-2-1 主要是由-β-D-Galp-、-α-D-Glcp-、-α-L-Arap-、-α-L-Fucp-、-α-D-Manp-、-α-Xylp-组成。运用化学法分别测定了粗多糖、PDP-1-1、PDP-2-1和PDP-3-1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粗多糖及纯化组分PDP-1-1、PDP-2-1、PDP-3-1在体外能够清除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02-)及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且具有一定的还原力和Fe2+鳌合能力。在实验浓度范围0.2~4.0 mg/mL内,各组分的抗氧化活性随浓度增加而提高,且纯化组分PDP-2-1的抗氧化能力优于粗多糖及其他两种纯化组分。

穆大伟[5](2017)在《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耕地紧张局势越加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开展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城市建筑环境适应性与种植技术研究,能够有效补偿耕地面积,减少资源消耗,改善城市生态,使城市产生从单纯的资源消耗型向生产型的革新性转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学术意义。课题以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研、理论整合、种植试验、计算机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面: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农业城市环境适应性、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品种选择技术研究、屋顶温室有农建筑范式研究。研究内容:(1)在生产性城市理论指导下,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有农建筑是在传统民用建筑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环境调控手段,系统耦合人居生活与农业生产活动,构筑“建筑—农业—人”一体化生态系统,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2)城市环境与传统农田环境差异较大,论文以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条件下蔬菜适应性为切入点进行种植试验研究,测量蔬菜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维生素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等蔬菜品质指标和生理指标,探讨农业在城市环境中的适应性。(3)对比分析蔬菜和人体对环境的要求,提出人菜共生空间光照、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指标。测量客厅、办公室、阳台、屋顶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CO2浓度,分析蔬菜在建筑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建筑蔬菜种植试验,测量生理指标与产量,计算蔬菜绿量和固碳吸氧量,探讨蔬菜生产建筑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4)结合设施农业技术和立体绿化技术,筛选建筑农业种植技术:覆土种植、栽培槽种植、栽培块种植、水培种植。提出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该技术可实现不更换栽培基质持续生产,是更加适宜建筑环境的农业种植技术。进行透气型砂栽培生菜种植试验研究,论证透气型砂栽培技术可行性。(5)提出建筑农业品种选择基本原则,系统整理120种蔬菜环境要求数据,建立建筑蔬菜品种选择专家系统。以建筑农业微空间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为基础,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6)进行屋顶温室有农建筑专题研究,探索日光温室、现代温室和建筑屋顶结合的具体模式,并将光伏与屋顶温室进行结合,使建筑具备能源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功能。利用Design Builder模拟屋顶温室、屋顶农业和普通建筑的能耗,探讨屋顶温室的节能性。论文阐述了有农建筑的内涵,通过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试验研究、模拟研究对农业城市适应性、建筑适应性、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建筑蔬菜品种选择技术、屋顶温室有农建筑模型与能耗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环境下的蔬菜生长势弱,商品产量低,营养品质较好,重金属As、Cd、Pb含量满足国家标准食品安全要求,城市雨水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交通路口不宜进行蔬菜商品生产;在人菜共生建筑空间中,蔬菜要求光照强度3000lux以上,远高于人居环境要求,需要解决补光而不产生眩光的问题,人菜温度、湿度、通风环境要求范围较为接近,人菜CO2和O2具有互补作用;通过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环境测量试验和种植试验研究证明人菜共生是可行的,种植试验表明,南向窗台、南向阳台和西向阳台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63.15g、138.08g、132.42g,显着高于北向窗台19.01g和屋顶31.67g,不同空间蔬菜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固碳吸氧量和绿量差异明显。(2)提出建筑农业三原则:对人工作和生活影响小、对建筑环境影响小、种植管理简单,筛选出建筑农业适宜技术:覆土栽培技术、栽培槽技术、栽培块种植技术、栽培箱种植技术、水培技术;提供新的建筑农业种植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证明透气型砂栽培技术是可行的;建立120种蔬菜环境指标数据库,建立品种选择专家系统,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解决了建筑蔬菜品种选择问题。(3)探索通过屋顶温室进行农业、能源复合式生产的有农建筑范式;Design Builder软件模拟表明屋顶现代温室和相连建筑顶层的全年能耗为80802 Kwh,露地现代温室+没有屋顶温室的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90429 Kwh,全年节能9627 Kwh,露地日光温室+普通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8806 Kwh,屋顶日光温室和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6924 Kwh,全年节能1882 Kwh,证明屋顶温室是节能的。论文为有农建筑和生产型建筑系统构筑做了部分工作,属于生产性城市理论体系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垂直农业的生产型民用建筑系统构筑》(项目批准号:51568017)的部分研究成果,为生态建筑设计探索新方法,为可持续城镇建设提供新思路。

张子荣[6](2015)在《滑菇长袋栽培技术要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浦城县位于福建省最北端,为闽、浙、赣三省七县结合部。全境处于东经118°11′118°49′,北纬27°32′28°22′之间,是典型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区域内气候四季分明,温度适中,雨量充沛、热量资源丰富,干湿季明显,雨热同步。年平均气温17.4℃,年雨量1 700毫米左右,年日照时数1 900小时,全年无霜期254天左右。森林资源及农副产品下脚料丰富,具有发展食用菌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滑菇又名珍珠菇、滑子蘑、光帽鳞伞。其肉质细腻、口感嫩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兼有

王国艺[7](2012)在《滑菇W-01胞外与胞内多糖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文中研究指明滑菇(Pholiota nameko W-01),属于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伞菌目(Agaricales),丝膜菌科(Strophariaceae),鳞伞属(Pholiota),是一种冬、春季发生的菌盖粘滑的木腐菌,为人工主要栽培的食用菌之一。富含多糖、蛋白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滑菇多糖具有抗衰老、增强免疫力、抗肿瘤、抗菌等多种药理作用。本课题以滑菇W-01为出发菌株,采用Plackett-Burman(PB)试验和响应面(responsesurface methodology, RSM)试验等方法优化了滑菇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EPS)和胞内多糖(in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IPS)的提取条件,并对EPS和IPS进行了体外和体内抗氧化活性的检测。得到以下结论:(1)EPS的最佳提取条件通过PB试验,EPS的提取条件为pH值9,浓缩倍数3倍,浓缩温度60C,乙醇倍数4,乙醇浓度75%,醇沉温度-4C和醇沉时间12h,EPS提取量达到1904.60mg/L。通过响应面试验,EPS最佳提取条件为pH值8.8,浓缩倍数1.02倍,乙醇浓度90.31%。在此条件下,EPS的提取量理论值达到3959.35mg/L。考虑到操作的方便性,将最佳提取条件调整为:pH8.8、浓缩倍数1.0、乙醇浓度90.0%。在此条件下,EPS的提取量理论值为3935.57mg/L,实际值为3933.02mg/L。(2)IPS的最佳提取条件通过PB试验,IPS的提取条件为固液比20:1,pH9.0,超声波功率400W,超声波时间800s,提取温度90C,提取时间1h,提取次数3,乙醇浓度95%,乙醇倍数4,醇沉温度-4C,醇沉时间12h,IPS提取率为2.85%。通过响应面试验,IPS最佳提取条件为固液比20.31:1,超声波时间623.01s,提取次数2.87。在此条件下,IPS的提取率理论值达到3.919%。考虑到操作的方便性,将最佳提取条件调整为:固液比20:1,超声波时间623s,提取次数3。在此条件下,IPS的提取率理论值为3.919%,实际值为3.92%。(3)EPS、IPS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用普鲁士蓝法测定还原力,并对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的清除能力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EPS和IPS具有一定的还原力,并有明显抑制·OH、O2-·和DPPH自由基的作用,呈现量效关系。EPS在500mg/L时,还原力为0.53,比对照BHT高6%,对·OH、O2-·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45.23%、58.37%和52.55%,分别比BHT高6.88%、2.31%和4.81%。EPS对·OH、O2-·和DPPH自由基的半数抑制浓度(EC50)分别为536.13mg/L、388.09mg/L和435.54mg/L。IPS在500mg/L时,还原力为0.59,比对照BHT高18%,对·OH、O2-·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53.11%、63.24%和59.33%,分别比BHT高24.91%、10.85%和18.33%。IPS对·OH、O2-·和DPPH自由基的半数抑制浓度(EC50)分别为421.83mg/L、322.39m/L和392.37mg/L。(4)EPS、IPS的体内抗氧化活性通过测定小鼠血液、心、肝、脾、肾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peroxidsade,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saminase,ALT)、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检测EPS、IPS对血液及各组织抗氧化的能力。结果表明,EPS、IPS能提高小鼠血液及组织中GSH-Px、SOD、ALT和CAT的活性,降低MDA的含量,表明EPS、IPS通过调节氧化酶的活性,清除自由基及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随着浓度的增加,小鼠血液和各组织中的抗氧化酶活性增高。灌胃相同浓度的多糖溶液时,IPS组中GSH-Px、SOD、ALT和CAT活性高于EPS组(P>0.05),MDA含量低于EPS组(P>0.05)。(5)滑菇EPS、IPS分离纯化EPS经过DEAE-Cellulose柱层析分离,得到两个组分:EPS-1、EPS-2。经SephadexG-100柱层析分离EPS-2,得到3个组分:EPS-2a、EPS-2b、EPS-2c。IPS经过DEAE-Cellulose柱层析分离,得到四个组分:IPS-1、IPS-2、IPS-3、IPS-4。经Sephadex G-100柱层析分离IPS-2,得到单一对称的窄峰。试验结果表明,滑菇EPS、IPS均具有较强的体内和体外抗氧化能力,为滑菇多糖的抗氧化机制及构效关系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陈平,张翠霞,刘俊杰,张季军,黄磊,孙立梅[8](2009)在《辽宁省食用菌发展现状及产业化发展方向浅析》文中研究指明综述辽宁省食用菌近30a的发展历程,展示品种选育、栽培模式、药用菌开发、加工及副产物利用的产业现状,根据辽宁省食用菌产业不断发展的需求,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展自主品种选育、创新栽培技术以及功能拓展、科技平台建设等产业化发展方向进行浅析。

仝金山[9](2008)在《滑菇杂交新品种选育、菌种质量评价及亲缘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滑菇是美味珍稀的食用菌之一,同时又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我国许多地区都有栽培。河北省平泉县是我省滑菇主产区,其生产的滑菇畅销国内外,滑菇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平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近几年,在滑菇生产上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所用滑菇菌种普遍退化、老化,造成菇农栽培风险加大,经济效益下滑;二是滑菇菌种市场极为混乱。由于目前尚没有关于食用菌菌种质量评价的科学体系,菌种质量和产销管理薄弱,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食用菌菌种杂、多、乱现象的发生,严重损害了菇农利益。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研究首先利用当地两个滑菇主栽品种C3-1和早丰112作为亲本,采用传统的单孢杂交育种方法进行了滑菇杂交新品种的选育,以期获得同时具有双亲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同时,为了科学评价菌种质量,解决同种异名等现象,对平泉县提供的13个滑菇菌株的菌种质量进行了评价。此外,本论文还对从全国不同地区搜集到的16个滑菇主栽品种的分子标记和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单孢配对、杂交育种实验,共得到43个杂交组合;经过菌丝长势观察、生长速度测定及出菇试验筛选,最终筛选出1个菌丝长速快、污染率低、产量高的优良菌株,可以用于生产推广。2.采用生物化学技术对平泉县提供的13个滑菇菌株进行了质量评价,包括菌丝生长速度的比较,胞外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和漆酶)活力的比较,拮抗实验及酯酶同工酶实验。结果表明:在PDA加富培养基上生长较快的菌株是4号(SB2林盛)、5号(107林盛)和7号(C3-1林盛)菌株;在模拟出菇培养基上生长较快的是7号(C3-1林盛)、9号(C3-3林盛)和11号(470林盛)菌株。在胞外酶活力的测定中,纤维素酶活力较高的是1号(早生1号林盛)、4号、5号、和7号菌株,木聚糖酶活力较高的是1号、4号和7号菌株,漆酶活力较高的是7号、8号(C3-2林盛)和13号(112土肥站)菌株。综合考虑,7号菌株为优良菌株。3.通过拮抗实验和酯酶同工酶技术对平泉县提供的13个滑菇菌株的亲缘关系进行鉴定,初步表明,4号和11号(470林盛),6号(CTE林盛)和7号,12号(早生112)和13号菌株分别为相同的菌株,即为“同种异名”菌株。其它如1号、2号(早生2号林盛)和5号菌株,11号和13号菌株,6号和10号(C3-1森源)菌株的亲缘关系也很近;9号(C3-3林盛)菌株与其它各个菌株的亲缘关系较远。在相似系数0.80水平上13个滑菇菌株被聚为5类,第1类包括9号菌株,第2类包括6号、7号和10号菌株,第3类包括8号菌株,第4类包括3号(早生4号林盛)菌株,第5类包括1号、2号、4号、5号、11号、12号和13号菌株。4.通过酯酶同工酶技术和RAPD(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分子标记技术明确了全国16个滑菇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并且酯酶同工酶实验和RAPD分子标记所得到的16个滑菇菌种的亲缘关系基本一致,结果表明:5号(滑菇早壮)和7号(东北1号)菌株,10号(滑菇518)和14号(滑菇5188)菌株,12号(澳羽32)和15号(工羽3)菌株的相似系数都很高,即它们的亲缘关系很近;而16号(滑菇一号)菌株与其它各个菌株的亲缘关系都较远。通过2种方法的结果比较,表明酯酶同工酶技术和RAPD分子技术均为鉴定滑菇菌株亲缘关系可靠手段。

袁广峰[10](2008)在《三种食用菌的活性物质分析及抗氧化、抗肿瘤等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首先利用茶薪菇、草菇两种食用菌做材料,通过液体摇瓶培养技术获得了这两种食用菌的培养液和菌丝体。利用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分别对茶薪菇、草菇的培养液和菌丝体进行抽提,获得了极性与来源均不同的活性物质提取物。随后,对获得的活性物质提取物的组分及功能进行了研究。另外,以滑菇子实体做材料,获得了滑菇粘液,对滑菇粘液的成分及功能进行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用实验室和生产中常见的几种物质做为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维生素,以菌丝体干重为指标,采用液体摇瓶培养的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筛选得到了茶薪菇和草菇的最适液体培养基,茶薪菇液体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1.5%、麦芽糖2%、黄豆粉0.15%、酵母粉0.15%、KH2PO4 3%、MgSO4·7H2O 0.15%、VB1 0.01%和FeSO4·7H2O 0.001%;草菇液体培养基组成:葡萄糖2.5%、可溶性淀粉2.5%、蛋白胨0.2%、黄豆粉1.5%、KH2PO4 0.3%、MgSO4·7H2O 0.05%、VB1 0.005%和FeSO4·7H2O 0.002%。2、通过显色反应和分光光度法对茶薪菇和草菇各提取物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茶薪菇各提取物中不含黄酮类物质,但含有粗三萜,其中菌丝体的乙酸乙酯相中粗三萜含量最高,达17.49%。草菇各提取物中既含有黄酮类物质又含有粗三萜,其中菌丝体石油醚相提取物中总黄酮的含量最高,为9.31%;菌丝体乙酸乙酯相提取物中粗三萜含量最高,为17.00%。统计表明,两种食用菌的菌丝体中粗三萜含量要显着高于培养液。草菇总黄酮的含量则与提取溶剂的极性有关,乙酸乙酯相中的总黄酮含量显着高于石油醚相和乙醇相。3、采用体外DPPH·实验、小鼠肝脂质过氧化实验对茶薪菇和草菇各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两种菌的各提取物均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在茶薪菇各提取物中,乙酸乙酯相提取物在两实验中的抑制率均最高,分别为98.80%和96.41%;草菇各提取物中乙酸乙酯相提取物的活性也是最强的,抑制率分别为97.42%和85.34%。4、用MTT法测定各提取物对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茶薪菇和草菇各提取物均具有抑制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并且抑制率和提取物的浓度呈线性关系。在茶薪菇各相中,培养液的石油醚相抑制癌细胞的活性最强,抑制率为91.94%;在草菇各提取物中,培养液的乙酸乙酯相对癌细胞有最高的抑制率,为94.80%。5、滑菇粘液定性、定量检测结果显示:在滑菇粘液中含有糖、蛋白质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等物质,含量分别为2.231%、0.209%、1.315%;滑菇粘液对人k562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实验表明,滑菇粘液能有效抑制癌细胞k562的增殖,当400μg/mL的滑菇粘液作用细胞120 h时,对癌细胞的抑制率最大,为56.7%,IC50为302.8μg/mL。滑菇粘液对小鼠静止脾淋巴细胞或激活型淋巴细胞(加刀豆素A)的增殖作用实验表明,滑菇粘液对两种淋巴细胞有刺激生长作用,并且刺激指数与滑菇粘液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在浓度为400μg/mL时,对两种细胞的刺激指数分别为1.8720和1.2198,说明滑菇粘液具有较好的免疫促进作用。

二、滑菇高产栽培技术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滑菇高产栽培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人工林木屑对优质玉木耳栽培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玉木耳概述
        1.1 分类地位
        1.2 玉木耳的主要价值
        1.3 玉木耳的生物学特性
        1.4 玉木耳的栽培现状概况
    第二章 食用菌栽培现状
        2.1 人工林木屑在食用菌栽培中的利用
        2.2 生态因子对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2.3 食用菌胞外酶研究简介
        2.4 混料设计法在食用菌生产中的应用
    第三章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不同生态因子对玉木耳菌丝生长特性的影响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玉木耳栽培过程中的胞外酶活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玉木耳人工林木屑基质配方的优化筛选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玉木耳子实体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肺形侧耳利用农业剩余物的栽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肺形侧耳概述
        1.1 肺形侧耳分类地位
        1.2 肺形侧耳食用价值
        1.3 肺形侧耳药用价值
        1.4 肺形侧耳生产价值
    第二章 “木腐菌草腐化”技术概述
        2.1 “木腐菌草腐化”技术研究背景
        2.2 “木腐菌草腐化”技术研究现状
        2.3 “木腐菌草腐化”技术研究意义
    第三章 单纯型格子法概述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肺形侧耳在农业剩余物栽培中的酶活变化规律及各评价指数间相关性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肺形侧耳“农业剩余物”配方优化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分析
        2.3 总糖、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重金属以及17种氨基酸含量测定
        2.4 讨论
        2.5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一株野生马鞍菌的分类鉴定、人工栽培及发酵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蕈菌及其研究价值
        1.1.1 蕈菌概述
        1.1.2 蕈菌的研究价值
    1.2 蕈菌的分类鉴定
        1.2.1 形态学鉴定
        1.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1.3 蕈菌的人工栽培
        1.3.1 蕈菌的人工栽培历史
        1.3.2 蕈菌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1.4 蕈菌发酵
        1.4.1 蕈菌的液态发酵
        1.4.2 蕈菌的固态发酵
    1.5 马鞍菌的研究现状
    1.6 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X1 菌株形态鉴定及ITS序列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子实体、菌种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供试培养基
        2.1.5 DNA提取试剂配方
        2.1.6 采集样品的预处理
        2.1.7 形态学鉴定
        2.1.8 分子生物学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形态学鉴定
        2.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讨论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营养成分、矿质元素及挥发性成分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3.1.5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中氨基酸种类与含量测定
        3.1.6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矿质元素含量检测
        3.1.7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挥发性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3.1.8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粗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3.1.9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急性毒理试验
        3.1.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常规营养成分测定结果
        3.2.2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中氨基酸的种类及含量测定结果
        3.2.3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中矿质元素含量测定结果
        3.2.4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中挥发性成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3.2.5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粗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3.2.6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急性毒理试验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X1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菌株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供试培养基
        4.1.5 X1 菌株生长营养条件研究
        4.1.6 环境因素对X1 菌株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4.1.7 X1 菌株人工栽培研究
        4.1.8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X1 菌株营养条件研究
        4.2.2 环境因素对X1 菌株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4.2.3 X1 菌株人工栽培研究
    4.3 讨论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棱柄马鞍菌根际土壤真菌丰度和群落结构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土样
        5.1.2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PCR扩增
        5.1.3 PCR产物的混样和纯化
        5.1.4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5.1.5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棱柄马鞍菌根际土壤真菌α-多样性分析
        5.2.2 棱柄马鞍菌根际土壤真菌门水平相对丰度分析
        5.2.3 棱柄马鞍菌根际土壤真菌物种丰度聚类图
        5.2.4 棱柄马鞍菌根际土壤真菌在属水平上的物种进化树
        5.2.5 棱柄马鞍菌根际土壤真菌聚类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X1菌株液态发酵工艺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菌株
        6.1.2 培养基
        6.1.3 菌种制作
        6.1.4 液态发酵
        6.1.5 菌丝体生物量测定
        6.1.6 胞外多糖含量的检测
        6.1.7 单因素试验
        6.1.8 响应面法
        6.1.9 正交试验
        6.1.10 统计学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最适碳源、氮源的筛选
        6.2.2 响应面法优化最适碳源、氮源的添加量
        6.2.3 验证试验
        6.2.4 正交实验法优化发酵条件
    6.3 讨论
    6.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X1菌株固态发酵多种谷物的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供试菌株
        7.1.2 培养基制备
        7.1.3 固态发酵
        7.1.4 谷物乙醇提取物
        7.1.5 总酚含量的测定
        7.1.6 抗氧化活性分析
        7.1.7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发酵产物的总酚含量测定结果
        7.2.2 发酵产物的抗氧化性能分析
    7.3 讨论
    7.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淡红侧耳子实体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结构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食用菌多糖的研究概况
        1.1 概述
        1.2 多糖提取
        1.3 多糖的分离与纯化
        1.4 多糖的结构鉴定
        1.5 多糖的生理活性
    2 淡红侧耳的研究概况
        2.1 淡红侧耳简介
        2.2 淡红侧耳的研究现状
        2.3 淡红侧耳多糖的研究现状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3.1 研究的目的意义
        3.2 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淡红侧耳子实体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淡红侧耳多糖的提取
        2.2 单因素实验
        2.3 响应曲面实验
        2.4 多糖含量的测定方法
        2.5 数据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葡萄糖标准曲线
        3.2 单因素实验
        3.3 响应曲面实验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淡红侧耳子实体多糖的分离与纯化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大孔树脂法脱色
        2.2 Sevage法脱蛋白
        2.3 DEAE-纤维素-52阴离子层析柱纯化淡红侧耳多糖
        2.4 Sephadex G-150层析柱纯化淡红侧耳多糖
        2.5 分析方法
        2.6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孔树脂法脱色
        3.2 Sevage法脱蛋白
        3.3 DEAE-纤维素-52层析柱纯化
        3.4 Sephadex G-150层析柱纯化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淡红侧耳子实体多糖的理化性质及结构鉴定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淡红侧耳子实体粗多糖及纯品的理化性质测定
        2.2 淡红侧耳子实体多糖纯品的结构鉴定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淡红侧耳子实体粗多糖及纯品的理化性质测定
        3.2 淡红侧耳子实体多糖纯品的结构鉴定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淡红侧耳子实体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2.2 清除羟自由基
        2.3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2.4 还原力的测定
        2.5 Fe~(2+)鳌合能力
    3 结果与分析
        3.1 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3.2 清除羟自由基能力
        3.3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3.4 还原力的测定
        3.5 Fe~(2+)鳌合能力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都市农业
        1.2.2 设施农业
        1.2.3 立体绿化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创新点
第2章 有农建筑与产能建筑
    2.1 有农建筑
        2.1.1 垂直农场
        2.1.2 有农建筑
    2.2 产能建筑
        2.2.1 被动房
        2.2.2 产能房
    2.3 生产型建筑
第3章 农业的城市环境适应性研究
    3.1 城市雨水种菜可行性试验研究
        3.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1.4 结论
    3.2 城市道路环境生菜环境适应性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讨论
        3.2.4 结论
第4章 农业的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
    4.1 建筑农业环境理论分析
        4.1.1 蔬菜对环境的要求
        4.1.2 人菜共生环境研究
    4.2 建筑农业环境试验研究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研究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3.3 讨论
        4.3.4 结论
第5章 建筑农业种植技术研究
    5.1 建筑农业蔬菜种植技术
        5.1.1 覆土种植
        5.1.2 栽培槽
        5.1.3 栽培块
        5.1.4 栽培箱
        5.1.5 水培
        5.1.6 栽培基质
    5.2 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
        5.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透气型砂栽培床
        5.2.3 砂的理化指标研究
        5.2.4 水肥控制技术研究
        5.2.5 砂栽培的特点
    5.3 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5.3.1 研究现状
        5.3.2 材料与方法
        5.3.3 结果与分析
        5.3.4 讨论与结论
第6章 建筑农业品种选择技术研究
    6.1 品种选择原则
        6.1.1 研究现状
        6.1.2 品种选择原则
    6.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2.1 蔬菜品种数据库
        6.2.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3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1 建筑农业空间微气候类型
        6.3.2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3 建筑农业气候区评述
第7章 温室与屋顶温室
    7.1 温室
        7.1.1 日光温室
        7.1.2 现代温室
        7.1.3 温室环境调控系统
    7.2 光伏温室:农业与能源复合式生产
        7.2.1 研究现状
        7.2.2 农业光伏电池
        7.2.3 光伏温室的光环境
        7.2.4 光伏温室设计
        7.2.5 实践案例
    7.3 温室环境试验研究
        7.3.1 材料与方法
        7.3.2 结果与分析
        7.3.3 结论
    7.4 屋顶温室
        7.4.1 研究现状
        7.4.2 实践案例
        7.4.3 屋顶温室类型
    7.5 屋顶温室模型构建
        7.5.1 生产性设计理念
        7.5.2 屋顶日光温室
        7.5.3 屋顶现代温室
        7.5.4 屋顶温室透明覆盖材料
    7.6 屋顶温室生产潜力研究
        7.6.1 评估模型的建立
        7.6.2 天津市屋顶温室面积
        7.6.3 屋顶温室的生产潜力
        7.6.4 自给率分析
        7.6.5 结果与讨论
    7.7 屋顶温室能耗模拟研究
        7.7.1 能耗模拟分析软件
        7.7.2 建筑能耗模型
        7.7.3 能耗模拟参数设置
        7.7.4 能耗模拟结果与分析
        7.7.5 能耗模拟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滑菇长袋栽培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菌株与栽培季节选择
2 栽培场所
3 培养料配方
4 装袋、灭菌、接种
5 培养期管理
6 出菇管理
7 采收及采后管理

(7)滑菇W-01胞外与胞内多糖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食药用真菌多糖概述
        1.1.1 食药用真菌多糖在生物学中的重要作用
        1.1.2 食药用真菌多糖的研究背景
    1.2 真菌多糖的分离
        1.2.1 真菌多糖的提取
        1.2.2 真菌多糖的分离
        1.2.3 真菌多糖的纯化及纯度鉴定
    1.3 真菌多糖的生物学功能
        1.3.1 抗肿瘤作用、调节免疫功能
        1.3.2 抗菌、抗病毒作用
        1.3.3 降血脂、血糖、抗血栓作用
        1.3.4 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
        1.3.5 其他作用
    1.4 真菌多糖的构效关系
        1.4.1 多糖的一级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关系
        1.4.2 多糖的高级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关系
    1.5 真菌多糖的应用与展望
        1.5.1 真菌多糖的开发与利用
        1.5.2 前景与展望
    1.6 滑菇
        1.6.1 滑菇多糖的提取、纯化
        1.6.2 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1.6.3 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1.7 本实验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菌种
    2.2 培养基
        2.2.1 斜面种子培养基
        2.2.2 PDA 加富培养基
        2.2.3 液体基础培养基
    2.3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2.3.1 主要仪器设备
        2.3.2 主要试剂
    2.4 试验方法
        2.4.1 滑菇的液体培养
        2.4.2 滑菇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2.4.3 滑菇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2.4.4 滑菇胞外多糖的提取优化
        2.4.5 滑菇胞内多糖的提取优化
        2.4.6 多糖的分离纯化
        2.4.7 多糖的含量测定:苯酚-硫酸法
        2.4.8 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
        2.4.9 多糖的体内抗氧化试验
        2.4.10 多糖的分离纯化
3 结果与分析
    3.1 滑菇胞外多糖提取优化
        3.1.1 PB 试验结果
        3.1.2 响应面法优化
    3.2 滑菇胞内多糖提取优化
        3.2.1 PB 试验结果
        3.2.2 响应面法优化
    3.3 滑菇胞外与胞内多糖体外抗氧化结果
        3.3.1 还原力的测定
        3.3.2 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
        3.3.3 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
        3.3.4 清除 DPPH 的能力
    3.4 滑菇胞外多糖的体内抗氧化结果
        3.4.1 EPS 对小鼠组织和全血中 GSH-Px 活性的影响
        3.4.2 EPS 对小鼠组织和全血中 SOD 活性的影响
        3.4.3 EPS 对小鼠组织和全血中 ALT 活性的影响
        3.4.4 EPS 对小鼠组织和全血中 CAT 活性的影响
        3.4.5 EPS 对小鼠组织和全血中 MDA 含量的影响
    3.5 滑菇胞内多糖的体内抗氧化结果
        3.5.1 IPS 对小鼠组织和全血中 GSH-Px 活性的影响
        3.5.2 IPS 对小鼠组织和全血中 SOD 活性的影响
        3.5.3 IPS 对小鼠组织和全血中 ALT 活性的影响
        3.5.4 IPS 对小鼠组织和全血中 CAT 活性的影响
        3.5.5 IPS 对小鼠组织和全血中 MDA 含量的影响
    3.6 滑菇胞外多糖分离纯化
        3.6.1 DEAE-Cellulose 柱层析分离
        3.6.2 Sephadex G-100 柱层析分离
    3.7 滑菇胞内多糖分离纯化
        3.7.1 DEAE-Cellulose 柱层析分离
        3.7.2 Sephadex G-100 柱层析分离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滑菇杂交新品种选育、菌种质量评价及亲缘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 滑菇概述
        1.1 滑菇的生物学特性
        1.2 滑菇的营养与药用价值
        1.3 滑菇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条件
        1.4 滑菇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条件
    2 食用菌菌种选育方法研究进展
        2.1 野生食用菌驯化育种
        2.2 食用菌杂交育种
        2.3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2.4 诱变育种
    3 食用菌菌种质量评价研究概况
        3.1 食用菌菌种在生产上的重要性
        3.2 食用菌菌种退化、老化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3.3 食用菌菌种质量评价的方法
    4 食用菌亲缘关系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4.1 拮抗试验
        4.2 同工酶检测方法
        4.3 DNA 分子标记方法
第一章 滑菇杂交新品种选育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培养基
        1.5 溶液
    2 方法
        2.1 滑菇孢子的收集
        2.2 滑菇孢子的稀释培养
        2.3 滑菇菌落的挑取、配对杂交及核相检验
        2.4 杂交品种的比较筛选
    3 结果
        3.1 滑菇杂交实验结果
        3.2 杂交种实验室初步筛选结果
        3.3 杂交种出菇实验筛选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第二章 平泉县13 个主要滑菇菌种质量评价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主要试剂
        1.3 溶液
        1.4 培养基
        1.5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菌丝生长势的测定
        2.2 酶活力的测定
        2.3 拮抗性实验
        2.4 酯酶同工酶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平泉县13 个滑菇菌种菌丝生长势评价
        3.2 平泉县13 个滑菇菌种胞外酶活力测定结果
        3.3 平泉县13 个滑菇菌种酯酶同工酶图谱比较
    4 小结
    5 讨论
第三章 全国不同地区16 个滑菇菌株亲缘关系分析
    1 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主要溶液
        1.5 培养基
    2 方法
        2.1 滑菇菌株酯酶同工酶的比较
        2.2 滑菇菌株的RAPD 分析
    3 结果
        3.1 全国不同地区16 个滑菇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3.2 全国不同地区16 个滑菇菌株的RAPD 分析
    4 小结
    5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三种食用菌的活性物质分析及抗氧化、抗肿瘤等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一 食用菌研究概况
        1 食用菌的生物学特点
        2 食用菌的营养价值
        3 食用菌的开发利用现状
    二 食用菌液体发酵技术研究进展
        1 液体深层发酵技术特点
        2 食用菌液体发酵技术研究概况
    三 食药用菌活性物质与生理功能研究概况
        1 食药用菌中的活性物质
        2 食药用菌中活性物质的功能
    四 茶薪菇的研究概况
        1 茶薪菇的分类地位和形态特征
        2 茶薪菇营养及活性成分研究
        3 茶薪菇的药理作用
    五 草菇的研究进展
        1 草菇的分类地位和形态特征
        2 草菇营养及活性成分的研究
        3 草菇的药理作用
    六 滑菇的研究概况
        1 滑菇的分类地位和形态特征
        2 滑菇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
第一章 茶薪菇、草菇最适液体培养基的筛选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茶薪菇液体摇瓶培养基的优化
        2.2 草菇液体摇瓶培养基的优化
    3 讨论
第二章 茶薪菇摇瓶培养物中粗三萜含量及抗氧化抗肿瘤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茶薪菇摇瓶培养物各提取物的得率
        2.2 茶薪菇各提取物中粗三萜的定性检测
        2.3 茶薪菇各提取物中粗三萜的含量测定
        2.4 茶薪菇各提取物中总黄酮的定性检测
        2.5 茶薪菇各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2.6 茶薪菇各提取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草菇摇瓶培养物中粗三萜和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抗肿瘤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草菇摇瓶培养物各提取物的得率
        2.2 草菇各提取物中粗三萜的定性实验
        2.3 草菇各提取物中粗三萜的含量
        2.4 草菇各提取物中总黄酮的定性检测
        2.5 草菇各提取物中总黄酮的含量
        2.6 草菇各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2.7 草菇各提取物抗肿瘤活性的检测
    3 讨论
第四章 滑菇粘液成分分析、抗肿瘤和免疫促进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滑菇粘液的定量分析实验
        1.4 滑菇粘液对人k562 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体外免疫调节作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滑菇粘液的制备
        2.2 滑菇粘液pH 值的测定
        2.3 滑菇粘液光学吸收特性
        2.4 滑菇粘液蛋白质的定性定量检测
        2.5 滑菇粘液中核酸的定性定量检测
        2.6 滑菇粘液中多糖的定性定量检测
        2.7 滑菇粘液对人k562 细胞的抑制作用及体外免疫调节作用
    3 讨论
实验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滑菇高产栽培技术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人工林木屑对优质玉木耳栽培的影响研究[D]. 范冬雨.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1)
  • [2]肺形侧耳利用农业剩余物的栽培研究[D]. 吴楠.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3]一株野生马鞍菌的分类鉴定、人工栽培及发酵工艺研究[D]. 徐莉娜. 山西大学, 2019(02)
  • [4]淡红侧耳子实体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结构解析[D]. 田有秋.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5]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D]. 穆大伟. 天津大学, 2017
  • [6]滑菇长袋栽培技术要点[J]. 张子荣. 食药用菌, 2015(02)
  • [7]滑菇W-01胞外与胞内多糖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D]. 王国艺.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2)
  • [8]辽宁省食用菌发展现状及产业化发展方向浅析[J]. 陈平,张翠霞,刘俊杰,张季军,黄磊,孙立梅. 微生物学杂志, 2009(03)
  • [9]滑菇杂交新品种选育、菌种质量评价及亲缘关系研究[D]. 仝金山. 河北师范大学, 2008(01)
  • [10]三种食用菌的活性物质分析及抗氧化、抗肿瘤等功能研究[D]. 袁广峰. 河北师范大学, 2008(01)

标签:;  

滑菇高产栽培技术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