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电报编码的“电子喉”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王莎[1](2021)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科技英语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以《信息技术专业英语》教材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技术专业英语,简称IT英语,其作为科技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国内外计算机科学及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交流和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专业文献多以外文资料为主,将其翻译成中文,为国内从事信息技术专业的人才使用,可以增加信息的有效性传递。翻译此类资料时,要求译者在充分尊重原文的基础上,把信息的传达效果和概念精确地再现,以达到译文和原文意义上的对等。本翻译实践报告以《信息技术专业英语》教材为例,从中节选出二十篇没有参考译文的英文阅读理解材料为翻译对象。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力求用最恰当、最自然、最对等的语言达到深层次意义上的对等,而非表面的“机械性对等”。在翻译信息技术专业英语的过程中,首先,译者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功底,而且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并且能够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其次,译者要用最准确、最合适、最流畅的表达方式从词汇、句法、语篇三个层面进行翻译,以达到原文本与译文本的意义对等;最后,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为达到意义上的对等,不能忽略读者的阅读反应,要采取灵活多样的翻译技巧。通过信息技术专业英语的翻译实践,译者发现,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翻译出来的文本在词汇、句法、语篇三个层面都能达到深层次意义上的对等,而非表面的形式对等,译本的语言风格也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体现了科技文本的逻辑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因此,新时代的译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丰富的翻译方法,还应该与时俱进,在提升翻译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计算机辅助翻译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使译本更具应用价值。
尹方舟[2](2020)在《基于不同平台的Livecoding比较研究 ——以PureData和Supercollider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现如今计算机技术越发的发达,行业间的壁垒也不再像过去一样坚固,新兴的行业以及各种交叉行业层出不穷,这一点在计算机音乐领域来说也是如此。Livecoding作为最完美融合计算机科学家和电子音乐家的一个形式从1980年开始到现在已经越发的完善和有趣,吸引了更多的程序员来到音乐领域,也同样让音乐家们得到了另一个角度思考音乐的方法。目前来看,最流行的两种Livecoding的形式是用图形化软件进行音乐相关编程(Pure Data或Max/Msp等)和用文本化软件进行音乐相关编程(SuperCollider或TidalCycle,Csound等)。本文针对上述现象,先查阅并整理了 Livecoding这一艺术风格的历史及发展,并对目前比较流行的两种多媒体编程语言Supercollider和PureData进行研究。另外,本文发现并从程序技术和应用层面对比了它们的特点,从宏观技术、音乐形式、应用生态方面对编译性文本形式音乐编程和解释性图形形式音乐编程的优劣进行阐述,并提出自己的意见。这将有助于艺术家们选取合适自己的编程环境进行Livecoding演出,也有益于艺术家们将算法和艺术有效结合。除此之外,本文综合上述因素分析了形成Livecoding目前生态状况的原因,并从技术角度和生态角度对此进行了思考,最后,本文阐释了一些Livecoding艺术形式潜在的可能性,并对未来的Livecoding艺术形式的发展和电子音乐形式的发展进行了设想和展望。
郑杰昌,谢志利,王长林[3](2019)在《缺陷消费品召回追溯中的产品唯一标识》文中研究表明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最早出现在美国,美国的召回制度最先应用于汽车,1966年制订的《国家交通与机动车安全法》中明确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召回缺陷汽车。此后,在多项产品安全和公共健康的立法中引入了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使其应用到可能对公众造成伤害的主要产品领域,特别是食品。例如,先后出台的《联邦肉产品检验法》(FMIA)、《禽产品检验法》(PPIA)、《食品、药品及化妆品法》(FDCA)等等。
王扬[4](2018)在《资本与惯习:国内数据新闻发展困境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据新闻作为大数据时代最热的新闻形态,近年来是全球新闻界热议的焦点话题,也引起了我国学界的高度关注,被认为是“全球新闻界的新宠”,一些学者认为是大数据时代新闻生产的核心竞争力,就连“互联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都说“数据新闻是未来”。然而,无论是从理论和实务两方面,国内都是在探索阶段,面临着数据来源及技术处理等一系列考验,核心逻辑是数据的开放与合作、数据开放的规则与法律、媒体组织机构协作化等。在我国,新闻场受到来自政治场、经济场、文化场和公民生活场的影响,但新闻必须坚持自身的运作逻辑,削减来自其他场域的影响并从其他场域中获得新闻报道和经营资源,从而提供其传播有效性和社会影响力。数据新闻本身也是新闻场域的一部分,依然要受到决定“场域”的经济和文化资本的左右,其实质是新闻全球化竞争的一个最新技术手段。本研究从根本问题入手,以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研究框架,包括“场域”、“资本”、“惯习”三个概念及其关系,即[(媒介资本)(媒介惯习)]+[媒介场域]=[媒介实践],阐释场域理论的根本目的在于解释数据新闻的实践。全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将场域理论与数据新闻特征结合,建构数据新闻场域,分析数据新闻独立存在及发展的依据,阐述清楚场域内的实践主体、竞争资本和空间关系等等,引出数据新闻发展的桎梏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二章研究和把握场内资本和实践者惯习来阐述国内数据新闻发展困境。资本主要是从数据资本的重要性及其转换动因角度出发,阐述国内数据资本积累不足;实践者惯习包括社会环境和实践者个体,既考察社会对实践者个体产生的影响,又考量实践者个体在场域中如何试图不断产生新的感觉和价值的,从这两个角度出发更全面地展现出国内数据新闻发展的不利之处。第三章主要通过实证研究试图探讨中外数据新闻的异同,发现国内数据新闻的不足,从而取长补短,对国内数据新闻实践困境提供一些启示。最终,根据第二章节和第三章节的研究结果,从宏观微观视角对国内数据新闻的发展提供尝试性建议或出路,以供后续研究的完善。
李慧[5](2017)在《基于连续波雷达和Webcam的语音感知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语音是人类沟通交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语音感知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的语音感知技术均基于麦克风平台的信息获取,但麦克风受限于环境噪声与距离。因此本文基于雷达与视频的平台,将连续波雷达与Webcam相结合,利用共振峰语音合成器进行语音合成。本文提出的基于雷达与视频的语音感知技术对环境和距离依懒性低,准确率高,对于语音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基于连续波雷达和Webcam的语音感知技术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其主要工作如下:1、介绍了基于连续波雷达和Webcam的语音感知系统的总体框架。将系统分为两大模块,包括连续波语音雷达模块和Webcam视频模块,由雷达回波信号提取基频,由视频信号获取共振峰频率,然后通过语音合成器进行语音合成,并介绍了两个模块的系统和工作原理。2、研究了连续波语音雷达对语音基频检测的过程。在雷达回波信号预处理的基础上,对预处理后的信号提出了基于VMD(变分模态分解)算法的模式分解,得到雷达回波信号的基频模式,并进行基频提取,验证了其与声学中的语音基频具有一致性。3、提出基于视频图像的共振峰提取的方法。在发音时嘴唇运动特征提取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经验公式的拟合方法,获得嘴唇运动特征与共振峰频率映射关系的经验公式,并由实验证明了经验公式的可行性。4、选取共振峰语音合成器模型,将由连续波语音雷达获取的时变声带振动信号作为声源激励,将拟合共振峰频率作为共振峰参数,合成后的语音经主观评分,效果良好。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系统的有效性。
罗鸣威[6](2017)在《低延时视频转换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速视频转换系统是一种用来对摄像视频流进行压缩、编码的电子设备。随着现在监控摄像设备向着高清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高清摄像头视频信号所需要的带宽也越来越大。目前常见的视频编解码器主要关注视频信号的清晰度、传输、功能控制等,对视频信号的连续性、清晰度等指标比较重视,对于信号的延迟速度要求较低,而且输出格式多为标准视频格式,在一些特定场合如运动捕捉、物体跟踪、图像处理时往往难以达到低延迟高速率、输出特定格式如单帧图像的要求。本文设计了一种使用FPGA来进行视频编码解码的电子设备,利用FPGA的并行处理架构和高数据吞吐量对视频信号进行压缩编码,可将连续视频信号按照单帧图像的形式进行输出,通过UDP传输至外部设备进行进一步处理,并可将处理后的图像再次解码并转换成视频信号输出至监视器。本文分别从硬件设计、FPGA片上架构、软件压缩编码算法等方面介绍了高速编码解码系统的设计方案。本文介绍了高速数字电路的硬件设计理论、FPGA的特点以及PowerPC405软核在本系统中的应用。对于本系统硬件部分,本文介绍了高速数字电路设计的一般方法,解释了信号完整性、电源完整性的概念,对于系统中需要用到的FPGA及其他器件进行了整体介绍。并且介绍了系统各个硬件模块如核心板、接口板、电源模块的结构。软件部分介绍了 FPGA片上整体系统的软件架构,并且分别介绍了 JPEG标准下压缩图片的算法、JPEG编码模块的原理,给出了编码模块的模块架构。对于与上位机进行网络传输的LWIP协议的原理和基础结构也进行了说明。最后给出了本系统设计的硬件原理图、PCB电路图、以及系统制板、焊接完成的实物照片。然后给出了 FPGA上的软件的整体设计架构图和各个模块之间的连接关系,并对PowerPC405片上内核的软件程序进行了简要说明,对实际图像压缩效果给出了说明图片和指标参数。
李伟龙[7](2017)在《一种隐声通信方法的设计及其在安卓平台上的验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人们对于在近距离处获取和分享信息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因此对于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目前众多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之中,声波无线通信由于具有对硬件要求最低、适用范围最广、使用最方便等特点市场潜力巨大,值得做进一步的研究与应用。本文将数字通信理论与软件开发相结合,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声波近距离无线通信系统。本系统可以改善基于频率识别的传统声波无线通信系统在性能方面的许多不足之处,并且由于本系统采用较高频率的声波,人耳较难察觉,故本系统又可以被称为隐声通信系统。本文首先从声波通信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出发,系统介绍了利用声波进行信息传递的方式,指出对其在空气信道中的运用进行研究和在Android平台上进行实现的必要性。其次,本文从合适的应用场景、希望实现的功能以及预计达到的目标三个方面对隐声通信系统进行需求分析,结合数字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与Android平台的架构对本系统进行整体设计,明确系统的基础框架与基本参数。然后,本文对声波空气信道进行了测量并绘制了功率时延谱,从中统计了信道的多径衰减以及最大多径时延等重要参数,根据信道测量结果在多径的条件下,在Matlab平台对本系统中的关键算法包括同步、信道编码以及信道均衡进行了仿真,输出仿真结果作为算法筛选的依据。接下来,本文从通信系统模型、发送端、接收端以及设计模式四个方面对本系统进行详细设计,结合算法的基本原理以程序流程图的方式介绍关键算法在Android平台的具体实现。最后,根据系统的需求分析,本文从功能性与可用性两个方面对整个隐声通信系统进行测试与验证。本文所设计和实现的基于Android平台的隐声通信系统与传统声波无线通信系统相比功能更加丰富,性能更加优良。本系统对人耳无干扰,支持基本参数配置与接收信号频谱展示等功能。在传输效率方面有明显改善,每一帧最多支持122个纯英文字符传输或61个纯中文字符传输。在传输距离方面也有明显改善,保证系统正确接收率大于98%则在单工模式下发送端外接音箱时的最大传输距离为5m,在半双工模式下发送端由Android终端充当时的最大传输距离为20cm。
王爱云[8](2014)在《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代中国文字改革,既是对近代以来在中国面临被世界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下兴起的文字改革思潮与实践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对近代以来文字改革思潮与实践的扬弃。中国共产党继承、发展其中的合理部分,扬弃、摒弃其中的激进、错误主张,使当代中国文字改革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成为中国百年文字改革上最辉煌的一章。论文以1949-1986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新中国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即整理和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考察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来龙去脉和改革发展的曲折历程,客观评价当代中国文字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所发挥的重要影响,并深刻分析当代中国文字改革工作中的缺陷不足,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以期对当代语言文字工作有所启示。论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的缘由和研究的意义,本选题的海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基本框架,并对论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作了说明。第一章主要回顾近代以来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文字改革的历史。先是梳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五四时期至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字改革思潮和文字改革运动中的理论主张和实践情况,然后追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文字改革的主要历程,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文字改革思想和理论是对近代以来文字改革探索的继承、扬弃和发展,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所推行的文字改革实践为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第二章论述当代中国开展文字改革的历史背景和中国共产党对文字改革的战略认识。一是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字改革的理论准备,包括对马克思主义语言文字理论、近代以来文字改革理论以及对文字发展规律的认识等;二是阐述文字改革的时代需求,主要分析当时中共将文字改革提上日程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新中国建设的需要和当时世界范围内拼音化文字改革的发展趋势。第三章记述1949-1978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文字改革工作的全面展开,重点梳理中共在领导文字改革过程中如何确定文字改革的目标和文字改革三大任务,文字改革工作如何掀起高潮、在调整巩固中稳步前进,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和两年徘徊时期在低潮中蹒跚前行,展现新中国文字改革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所走过的曲折历程。第四章考察1979-1986年党对建国以来文字改革工作进行的反思和新时期文字改革工作方针的调整。主要分析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党和政府对文字改革“拼音化”方向、是否要继续推进文字改革工作等问题的反思,以及根据新形势需要对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所做出的调整,包括废除“文化大革命”时期制订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完成文字改革工作的拨乱反正;召开1986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确立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将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重点由文字改革转向加强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第五章按专题概述1986年以后的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成就。由于这一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的重点已经不是文字改革,因此对这一时期的工作不作全面深入研究,而是从中共中央对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大力推广积极普及普通话、努力推进汉字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继续推行并完善《汉语拼音方案》、积极开辟中文信息处理工作新局面这五个方面来概述这一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情况。第六章对当代中国文字改革作出总体评价。论文采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对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性质和特点、成就和影响予以客观评价,分析当代文字改革工作存在的不足和缺点,在此基础上总结对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若干启示。结束语部分主要对目前学术界关于文字改革等问题的继续探索,即“中国语文现代化”研究进行评述,并对如何大力推进语文现代化建设的探索提出了三点建议。
赵海东[9](2013)在《中国电子产业敏感产品竞争力动态分析》文中提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东亚经济体的投资和贸易造成了巨大影响,迫使东亚的出口导向型模式必须调整增长基础:从向欧美出口转向区域和国内需求。在此背景下,东亚贸易一体化成为了东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2012年11月20日,在柬埔寨金边召开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中日韩三国经贸部长举行会晤,宣布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敏感产业是现阶段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的最大焦点。因此,如何对待敏感产品一方面影响着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进程,另一方面在自贸区建成后将对我国各产业产生直接的影响。中日韩三国在世界电子产业举足轻重,三国之间的区域内电子产品贸易量巨大,远远高于三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电子产业的发展都是三国产业政策中的重中之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韩与中日之间在电子产业上已经形成竞争关系,与此同时,韩日之间的竞争程度逐渐减弱。这一事实说明,日本和韩国都在将其电子产业生产基地向中国转移。在拟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背景下,本文以中国电子产业的敏感产品为研究对象,文章主要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绪论,介绍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以及创新点等;第一章本文通过定性分析的方式对中国与日韩两国的电子产品贸易现状和关税结构进行了论证;第二章借鉴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KIEP)开发的制造业敏感产品选择模型,通过对三国电子产业各产品在世界市场以及双边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出中国相对于世界特别是相对日本和韩国具有竞争劣势的敏感产品;第三章运用世界贸易竞争力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双边贸易竞争力指数和双边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定量分析了中国电子产业敏感产品竞争力的动态变化;最后一章本文通过前三章的分析,为我国在自贸区谈判中应对电子产业敏感产品提供相关建议,并为我国电子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性建议。
邵波涛[10](2011)在《超低成本全打印射频识别标签的设计和实现》文中指出经过60多年的发展,射频识别技术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在其发展的历程中,电子标签生产成本的降低是它得到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在社会的发展需要成本更加低廉的电子标签,以满足拥有巨大市场潜力的低端商品自动识别需求。然而,以前所广泛使用的硅平面集成电路工艺面临着难以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局限性,这就要求具有低成本制造优势的新生产技术出现。为了满足这种需求,科研工作者引入了喷墨打印技术来生产超低成本的射频识别标签。与普通硅工艺相比,喷墨打印工艺不需要掩模板,也不使用接触式制造,而是使用全加法制造工艺,因此可以提供更有成本效益的生产方法。现在,喷墨打印技术在标签生产中的应用还处于研究与探索阶段,有许多关键问题亟需解决,例如打印传输线表征和建模的研究,适合全打印电子标签电路的提出,克服打印金属线厚度和电导率的缺点,以及设计和生产低成本标签天线的研究,设计和实现在含水环境中可以正常工作全打印电子标签等等。本文从射频识别技术的概念出发,介绍了电子标签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应用,并对比和分析了不同电子标签的分类,同时比较了喷墨打印工艺和硅集成电路生产工艺的特点,并进一步地阐明了打印技术对低成本电子标签生产的重要意义。对于打印电子标签的设计而言,重要的任务就是确立基本器件表征和建模的方法,例如传输线表征和建模。本文设计了不同类型的常见传输线结构,并通过喷墨打印技术实现了这些传输线的全打印制造,随后对这些打印传输线进行了时域和频域表征,提取出了传输线的各种特征参数,并建立了打印传输线的集总参数模型和分布参数模型。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的相互吻合证明了表征方法的正确性和模型的精确度。这些多方面表征的方法和精确模型的建立对于打印电子标签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传输线时域反射原理的无芯电子标签电路。这个电路主要包括一个传输射频信号的微带线和一组编制二进制识别码的电容。电子标签采用OOK(On-Off-Keying)编码方式。我们首先在传统的打印线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 PCB)上制作了这种电路,并分别测试了时域反射信号响应和超宽带信号响应,从而证明了这种电子标签电路的可行性。实现电子标签全打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克服由于打印工艺而造成的局限性问题,例如打印金属线极薄的厚度,较差的电导性等。这时传统的均匀线宽传输线分析方法已经不再适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了线性渐变微带线的结构,并应用到前述的无芯电子标签电路中,从而首次成功地实现了纸上全打印电子标签。这种标签具有低成本,可重复编码的功能,因此在低端商品识别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标签天线的高成本也是导致电子标签总成本难以降低的原因之一。我们将线性渐变原理进一步推广到天线设计中。结果发现,使用了线性渐变原理的偶极子天线和弯折线天线可以在保持性能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节省40%以上的金属体积,从而为实现低成本的标签天线制造提供了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由于上述的纸基喷墨打印电子标签工作在超高频和微波频段,因此当在含水的环境中使用时,它的性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提出了另外一种新型的无芯电子标签,它可以工作在含水的环境中,并且性能不会有很大的变化。这种电子标签电路是通过不同LC电路共振振荡实现了在频域的多位编码。我们在柔性衬底上通过简单的墨粉转移工艺实现了这种标签电路。测试的结果表明这种标签在含水的环境中可以基本不受影响的工作。这个电路同样是可以通过全打印的方法来实现,并且可以重新编码。为了实现超低成本电子标签,本文系统性地研究了电子标签中的器件表征和建模,标签电路的提出,标签电路的验证和实践,以及标签天线的设计改进等一系列工作。本文中的研究成果对于实现超低成本的电子标签制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基于电报编码的“电子喉”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电报编码的“电子喉”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科技英语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以《信息技术专业英语》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1 Task Descrip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
1.2 Requirement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
Chapter2 Translation Process |
2.1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
2.1.1 Lexical Features of IT English Texts |
2.1.2 Syntactic Features of IT English Texts |
2.1.3 Textual Features of IT English Texts |
2.2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 Task |
2.2.1 Translation Tools Selected |
2.2.2 Translation Techniques Selected |
2.2.3 Translation Plans Made |
2.3 Measures Taken After Translation Task |
2.3.1 Quality Control |
2.3.2 Translation Evaluation |
Chapter3 Overview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3.1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3.2 The Core Content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3.3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o the Translation of IT English |
Chapter4 Case Study under the Guidanc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4.1 Case Analysis at Lexical Level |
4.1.1 Translation of IT Terminology |
4.1.2 Zero Translation of Abbreviations |
4.1.3 Translation of Nominalization |
4.2 Case Analysis at Syntactic Level |
4.2.1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
4.2.2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 |
4.2.3 Translation of Complex Sentence |
4.3 Case Analysis at Discourse Level |
4.3.1 Cohesion and Coherence Between Sentences |
4.3.2 Cohesion and Coherence Between Paragraphs |
Chapter5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of Research |
5.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ces |
Appendix I Source Text |
Appendix II Target Text |
Appendix III Term List |
(2)基于不同平台的Livecoding比较研究 ——以PureData和Supercollider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Livecoding生态情况 |
第一节 Livecoding的历史 |
(一)、起源 |
(二)、定义 |
(三)、早期形态 |
第二节 Livecoding的现状 |
(一)、代表性组织 |
(二)、音乐风格 |
(三)、形态分类 |
第三节 Livecoding的研究现状 |
第二章 PureData与SuperCollider技术范畴的比较 |
第一节、解释性语言和编译性语言的差异 |
(一)、运行逻辑不同 |
(二)、执行方式不同 |
(三)、类型定义的不同 |
(四)、抽象的级别不同 |
第二节、图形语言和文本语言的语法差异 |
(一)、表达逻辑不同 |
(二)、程序体量不同 |
(三)、编程风险不同 |
第三节、数据处理能力的差异 |
(一)、数据管理方式不同 |
(二)、随机数相关的优化程度不同 |
第四节、综合因素产生的差异 |
(一)、算法实现难度不同 |
(二)、时间逻辑不同 |
(三)、程序自由度不同 |
第三章 在声音合成方面的影响 |
第一节 在获得简单声谱方面的比较 |
(一)、SuperCollider在算法合成方面更加便捷 |
(二)、Pure Data在样本合成方面具有优势 |
第二节 在获得复杂声谱方面的比较 |
(一)、SuperCollider更适合声音的批量处理 |
(二)、PureData更适合复杂声音内部的精确调制 |
第三节 在创造时变声谱方面的比较 |
(一)、解释性语言擅长于用交互的方式生成时变声谱 |
(二)、SuperCollider擅长用随机的方式创造时变声谱 |
第四章 在声音组织上的影响 |
第一节 声音行为的触发方面的比较 |
(一)、PureData在作品中同时有时钟触发和手动触发时更优于SperCollider |
(二)、SuperCollider在无时钟的手动触发时更优于PureData |
(三)、SuperCollider和PureData在随机时钟触发事件时各有千秋 |
第二节 声音的音高变化方面的比较 |
(一)、SuperCollider在十二平均律相关的处理能力上更加强大 |
(二)、PureData在微分音乐方面更有前景 |
第三节 声音的力度变化方面的比较 |
(一)、SuperCollider更适合于基于事件的力度变化 |
(二)、PureData更适合于基于声音的力度变化 |
第五章 技术和应用差异在作品中的体现 |
第一节 在音色方面的体现 |
(一)、PureData在仿真现有乐器方面占优势 |
(二)、SuperCollider在创造新声音方面占优势 |
第二节 在音乐材料、曲式方面的体现 |
(一)、在音乐材料方面的体现 |
(二)、在曲式方面的体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资本与惯习:国内数据新闻发展困境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数据新闻文献综述 |
(二)场域理论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案例分析法 |
(三)文本分析法 |
四、研究路径 |
第一章 数据新闻场域的建构 |
第一节 数据新闻场域 |
一、布尔迪厄场域理论 |
二、数据新闻场域 |
第二节 数据新闻场域的结构化特征 |
一、传统媒体与大媒体空间关系的争夺(争夺者) |
二、场域主体具有数据特质(争夺对象) |
三、综合型信息服务提供商(争夺目标) |
第三节 数据新闻场中的资本 |
一、政治资本 |
二、经济资本 |
三、文化资本 |
四、数据资本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数据新闻发展困境:资本博弈与实践者惯习 |
第一节 入“场”:资本的积累不足 |
第二节 经济场作用下数据新闻生产的野蛮生长 |
一、多元化转向与新规则确立的间断 |
(一)价值认知与实践变革 |
(二)数据狂欢与内容爆发 |
二、资本快速涌向传媒业 |
(一)平台性信息服务供应商的形成 |
(二)新闻生产的新技术争奇斗艳 |
第三节 数据新闻生产者的职业困境 |
一、生产者职业权力难以实现 |
(一)传统新闻记者亟待转型 |
(二)新闻领域留不住开发人员 |
二、数据新闻教育模式不明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外数据新闻实践的启示——基于场域理论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研究方法和过程 |
一、研究材料 |
二、研究方法 |
三、测量框架 |
四、建库 |
五、统计过程 |
第二节 统计结果与分析 |
一、关键词的计量分析结果 |
二、高频词的计量分析结果 |
第三节 中外数据新闻实践的共性分析 |
一、重视核心元素“数据” |
二、关注数据新闻的技术手段 |
第四节 中外数据新闻实践的差异分析 |
一、数据来源与运用的差异 |
二、基于不同环境下数据新闻编辑室模式的差异 |
三、数据新闻实践者“自主性”的差异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场域理论下国内数据新闻的未来出路 |
第一节 数据开放是数据新闻的提升前提 |
一、法律落实到位探索数据价值 |
二、多方位合作数据库共享 |
第二节 务实和专业是数据新闻发展的核心因素 |
一、祛魅化关注数据新闻的实操 |
二、专业化深化跨媒体团队 |
第三节 人才培养是数据新闻的提升关键 |
一、打破学科界限数据团队进入 |
二、加强人才培养学业界融合发展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基于连续波雷达和Webcam的语音感知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生物雷达的语音探测的研究现状 |
1.2.2 基于唇动特征的语音识别与恢复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2 基于连续波雷达和Webcam的语音感知系统介绍 |
2.1 语音感知系统概述 |
2.1.1 系统功能模块介绍 |
2.1.2 系统的优点 |
2.2 连续波雷达的工作原理 |
2.2.1 六端口语音雷达 |
2.2.2 雷达基本检测理论 |
2.3 Webcam摄像头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连续波雷达的语音基频检测 |
3.1 雷达回波信号处理 |
3.1.1 语音雷达回波信号预处理 |
3.1.2 基于VMD算法的语音雷达回波信号模式分解 |
3.1.3 基于希尔伯特变换语音雷达信号基频提取 |
3.2 实验和结果分析 |
3.2.1 实验设计 |
3.2.2 非声调语音和有声调语音的信号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视频图像处理的共振峰提取技术的研究 |
4.1 基于视频图像处理的嘴唇运动特征提取 |
4.1.1 基于色彩空间的嘴唇外轮廓提取 |
4.1.2 嘴唇运动特征提取 |
4.2 嘴唇运动特征与共振峰映射关系的经验公式的拟合 |
4.2.1 共振峰产生原理 |
4.2.2 基于多元回归分析法的经验公式的拟合 |
4.3 实验及拟合结果分析 |
4.3.1 数据来源与实验步骤 |
4.3.2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语音雷达的语音合成系统的研究 |
5.1 语音发音系统简述 |
5.2 语音合成模型简述 |
5.2.1 激励模型 |
5.2.2 共振峰合成声道模型 |
5.2.3 辐射模型 |
5.3 基于共振峰语音合成器模型的语音信号合成 |
5.3.1 共振峰语音合成器模型和参数选取 |
5.3.2 基于共振峰语音合成器模型语音合成的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低延时视频转换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视频解码编码的研究进展 |
1.3 常见视频格式和编码标准 |
1.4 本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低延迟视频转换系统的技术基础 |
2.1 硬件设计 |
2.1.1 信号完整性的基本概念 |
2.1.2 电源完整性的基本概念 |
2.1.3 高速电路的设计方法 |
2.2 FPGA器件特点 |
2.2.1 FPGA芯片结构 |
2.2.2 FPGA配置方法 |
2.2.3 FPGA开发流程 |
2.3 JPEG编码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低延迟视频转换系统硬件设计 |
3.1 视频编解码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
3.1.1 输入/编码模块 |
3.1.2 输出/解码模块 |
3.2 单板结构 |
3.2.1 FPGA核心板电路设计 |
3.2.2 电源设计 |
3.2.3 接口板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FPGA片上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PowerPC405应用 |
4.2 视频压缩编码和解压算法实现 |
4.2.1 编解码方案选择 |
4.2.2 编解码方案系统实现 |
4.3 网络通信LwlP协议栈应用 |
4.4 编码器软件整体结构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设计结果 |
5.1 硬件图 |
5.1.1 工程原理图 |
5.1.2 PCB设计 |
5.1.3 实物图 |
5.2 软件设计 |
5.2.1 系统布局设计 |
5.2.2 PowerPc405软核设计 |
5.3 运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一种隐声通信方法的设计及其在安卓平台上的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声波通信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隐声通信系统的需求分析与整体设计 |
2.1 隐声通信系统需求分析 |
2.1.1 系统应用场景 |
2.1.2 系统设计目标 |
2.1.3 系统功能需求 |
2.2 隐声通信系统整体设计 |
2.2.1 系统基础框架 |
2.2.2 基本参数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隐声通信系统的信道测量及算法研究 |
3.1 声波信道的基本问题 |
3.1.1 声波信道的特性 |
3.1.2 声波信道的测量 |
3.2 隐声通信系统关键算法的仿真 |
3.2.1 同步链路的仿真 |
3.2.2 信道编码的仿真 |
3.2.3 信道均衡的仿真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隐声通信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通信系统模型的详细设计 |
4.2 发送端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4.2.1 CRC校验模块设计与实现 |
4.2.2 卷积编码模块设计与实现 |
4.2.3 组帧模块设计与实现 |
4.2.4 脉冲成型模块设计与实现 |
4.2.5 上变频模块设计与实现 |
4.2.6 音频信号的发送 |
4.3 接收端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4.3.1 音频信号的接收 |
4.3.2 粗同步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3 精同步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4 频偏估计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5 频域均衡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6 信道估计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7 维特比译码模块设计与实现 |
4.4 MVC设计模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隐声通信系统的测试与验证 |
5.1 测试条件及方法 |
5.2 隐声通信系统功能性验证 |
5.3 隐声通信系统可用性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
2. 海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1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历史视野 |
1.1 近代以来以救国图强为初衷的文字改革思潮与实践 |
1.1.1 清末文字改良主义思潮与实践 |
1.1.2 20世纪初激进主义文字改革主张及汉字存废之争 |
1.1.3 四时期至二三十年代涌动的文字改革思潮与实践 |
1.2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运动 |
1.2.1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字改革的关注 |
1.2.2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
1.2.3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试验拉丁化新文字 |
1.2.4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 |
1.3 本章小结 |
2 当代文字改革问题的提出 |
2.1 新中国成立前后文字改革问题的提出 |
2.1.1 文字改革问题的提出 |
2.1.2 文字改革的理论准备 |
2.2 新中国成立后推进文字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
2.2.1 新中国建设对文字改革的迫切需求 |
2.2.2 拼音化文字改革的世界趋势 |
2.3 本章小结 |
3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文字改革全面展开 |
3.1 设立机构,高屋建瓴、全盘规划文字改革 |
3.1.1 文字改革机构的设立 |
3.1.2 文字改革方针和方案的确定 |
3.1.3 整风运动中关于文字改革的争议 |
3.1.4 中共中央调整确定文字改革三大任务 |
3.2 人民群众的欢迎与文字改革工作的高潮 |
3.2.1 《汉字简化方案》的推行 |
3.2.2 掀起推广普通话热潮 |
3.2.3 汉语拼音广泛应用 |
3.3 文字改革在调整巩固中稳步前进 |
3.3.1 修订《汉字简化方案》,编印《简化字总表》 |
3.3.2 汉字整理工作取得突出成绩 |
3.3.3 推广普通话工作持续进行 |
3.3.4 扩大汉语拼音应用,改进汉语拼音教学法 |
3.4 “文化大革命”及两年徘徊时期文字改革在低潮中蹒跚 |
3.4.1 文字改革的中断与周恩来努力恢复文字改革工作 |
3.4.2 拟订、发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
3.4.3 重新恢复推广普通话 |
3.4.4 恢复推行汉语拼音,努力扩大汉语拼音应用 |
3.4.5 启动汉字信息处理工程 |
3.5 本章小结 |
4 文字改革的拨乱反正和调整 |
4.1 文字改革工作的复苏 |
4.1.1 充实文字改革领导机构,重申文字改革方针 |
4.1.2 修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
4.1.3 完善《汉语拼音方案》,开展“注·提”教学实验 |
4.1.4 各行各业踊跃推广普通话 |
4.1.5 汉字信息处理取得阶段性成果 |
4.2 关于文字改革的争议和反思 |
4.2.1 改革开放对文字改革提出新要求 |
4.2.2 文字改革工作座谈会研究新时期文字改革的方针任务 |
4.2.3 对文字改革的不同意见 |
4.2.4 对文字改革的再思考 |
4.3 文字改革工作的里程碑 |
4.3.1 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确立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 |
4.3.2 废除“二简字”,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 |
4.4 本章小结 |
5 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全面发展 |
5.1 中共中央对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
5.1.1 调整健全语言文字工作机构 |
5.1.2 与时俱进,创新对语言文字的认识 |
5.1.3 加强对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和规划 |
5.1.4 积极推进语言文字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
5.2 大力推广、积极普及普通话 |
5.2.1 推普工作方针的调整 |
5.2.2 推广普通话工作的新举措 |
5.3 努力推进汉字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
5.3.1 加强社会用字管理,巩固汉字简化成果 |
5.3.2 整理现行汉字,促进汉字规范化、标准化 |
5.4 继续完善并扩大《汉语拼音方案》的应用 |
5.4.1 发布、修订《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
5.4.2 推广“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实验 |
5.4.3 扩大汉语拼音在中文信息处理等领域的应用 |
5.5 中文信息处理标准化建设成绩显着 |
5.6 本章小结 |
6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总体评价 |
6.1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性质 |
6.1.1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是对近代以来文字改革的继承、扬弃与发展 |
6.1.2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是一个不断调整、自我扬弃的过程 |
6.2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特点 |
6.2.1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以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 |
6.2.2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工作慎重而严谨 |
6.3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成就 |
6.3.1 对推进新中国建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
6.3.2 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
6.3.3 对汉字和华语文化圈国家和地区产生积极影响 |
6.3.4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成果在国际上发挥重要作用 |
6.4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不足 |
6.4.1 文字改革指导思想上存在急于求成的毛病 |
6.4.2 汉字简化方法存在一些问题 |
6.4.3 文字改革工作一度存在学术问题政治化处理 |
6.5 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启示 |
6.5.1 文字改革必须处理好文字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
6.5.2 文字改革必须遵循文字发展规律 |
6.5.3 文字改革必须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 |
结束语 积极推进中国语文现代化探索 |
1. 关注社会语文生活,积极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
2. 继续推动普通话、规范汉字和汉语拼音的科学发展 |
3. 大力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9)中国电子产业敏感产品竞争力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0.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0.2.1 自由贸易区的相关理论 |
0.2.2 自由贸易区的文献综述 |
0.2.3 敏感产品概述 |
0.2.4 竞争力分析的相关理论 |
0.2.5 竞争力分析的文献综述 |
0.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0.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0.5 研究方法与数据 |
0.5.1 研究方法及电子产品的分类 |
0.5.2 数据来源 |
0.6 创新与不足 |
1 中国与日韩电子产品贸易发展现状与关税壁垒 |
1.1 中日电子产品贸易概况 |
1.1.1 中国从日本进口电子产品概况 |
1.1.2 中国对日本出口电子产品概况 |
1.1.3 中日电子产品贸易差额 |
1.2 中韩电子产品贸易概况 |
1.2.1 中国从韩国进口电子产品概况 |
1.2.2 中国对韩国出口电子产品概况 |
1.2.3 中韩电子产品贸易差额 |
1.3 中日韩电子产品关税比较 |
2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背景下的中国电子产业敏感产品 |
2.1 制造业敏感产品选择模型 |
2.2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下的中国电子产业敏感产品 |
3 中国电子产业敏感产品竞争力动态分析 |
3.1 中国电子产业敏感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力比较 |
3.1.1 世界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动态变化 |
3.1.2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动态变化 |
3.1.3 小结 |
3.2 中国电子产业敏感产品在双边市场上竞争力比较 |
3.2.1 双边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动态变化 |
3.2.2 双边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动态变化 |
3.2.3 小结 |
3.3 敏感产品总结 |
4 中国电子产业的应对策略 |
4.1 中国电子产业敏感产品的应对策略 |
4.1.1 例外安排 |
4.1.2 过渡期安排 |
4.1.3 补偿机制 |
4.1.4 小结 |
4.2 中国电子产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
4.2.1 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 |
4.2.2 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大企业 |
4.2.3 完善核心人才激励机制 |
4.2.4 加快电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附录 电子产品的分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超低成本全打印射频识别标签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大纲 |
第一章 射频识别技术和喷墨打印工艺 |
§1.1 射频识别技术 |
§1.1.1 发展历程 |
§1.1.2 工作频率和典型应用 |
§1.1.3 系统结构与分类 |
§1.1.4 发展现状和展望 |
§1.1.5 面临的挑战 |
§1.2 喷墨打印工艺 |
§1.2.1 硅平面工艺和打印工艺的比较 |
§1.2.2 喷墨打印工艺的优势 |
第二章 打印传输线的表征和建模 |
§2.1 前言 |
§2.2 打印传输线的设计和制造 |
§2.3 打印传输线的表征和建模 |
§2.3.1 时域表征和参数提取 |
§2.3.2 频域表征和建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时域反射可全打印电子标签电路 |
§3.1 前言 |
§3.1.1 硅芯片电子标签 |
§3.1.2 基于有机器件的电子标签 |
§3.1.3 全打印电子标签 |
§3.2 电子标签的设计 |
§3.2.1 传输线的介绍 |
§3.2.2 设计工具和参数设置 |
§3.2.3 传输线长度和宽度的计算 |
§3.2.4 电容的设计 |
§3.2.5 电路模拟 |
§3.3 制造和测试 |
§3.3.1 电子标签的制造 |
§3.3.2 电子标签的测试 |
§3.4 结果和讨论 |
§3.4.1 TDR信号响应 |
§3.4.2 UWB信号响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打印纸基电子标签的实现 |
§4.1 前言 |
§4.2 电子标签的设计 |
§4.2.1 微带线的设计 |
§4.2.2 电容的设计 |
§4.3 电子标签的制造和测试 |
§4.3.1 电子标签的制造 |
§4.3.2 电子标签的测试 |
§4.4 结果和讨论 |
§4.4.1 打印微带线 |
§4.4.2 全打印纸基电子标签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打印电子标签的系统集成:超低成本的标签天线设计 |
§5.1 前言 |
§5.2 天线理论和线性渐变原理 |
§5.2.1 天线理论 |
§5.2.2 线性渐变理论 |
§5.3 结果和讨论 |
§5.3.1 偶极子天线 |
§5.3.2 喷墨打印弯折线天线 |
§5.3.3 天线频带宽度的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用于含水环境的可全打印无芯电子标签 |
§6.1 前言 |
§6.2 系统和电路设计 |
§6.3 标签的制造和测试 |
§6.4 电路和系统的优化 |
§6.4.1 电容的位置 |
§6.4.2 电感电容的组合 |
§6.4.3 线圈天线的设计 |
§6.5 结果和讨论 |
§6.5.1 普通环境中测试 |
§6.5.2 含水环境中测试 |
§6.5.3 全打印无芯电子标签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未来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列表 |
致谢 |
四、基于电报编码的“电子喉”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科技英语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以《信息技术专业英语》教材为例[D]. 王莎.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基于不同平台的Livecoding比较研究 ——以PureData和Supercollider为例[D]. 尹方舟. 中国音乐学院, 2020(11)
- [3]缺陷消费品召回追溯中的产品唯一标识[J]. 郑杰昌,谢志利,王长林. 条码与信息系统, 2019(01)
- [4]资本与惯习:国内数据新闻发展困境探究[D]. 王扬.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5]基于连续波雷达和Webcam的语音感知技术的研究[D]. 李慧.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1)
- [6]低延时视频转换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罗鸣威. 南京大学, 2017(09)
- [7]一种隐声通信方法的设计及其在安卓平台上的验证[D]. 李伟龙.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2)
- [8]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研究[D]. 王爱云. 武汉大学, 2014(06)
- [9]中国电子产业敏感产品竞争力动态分析[D]. 赵海东. 辽宁大学, 2013(01)
- [10]超低成本全打印射频识别标签的设计和实现[D]. 邵波涛. 复旦大学,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