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资本金补充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吕坤持[1](2021)在《PPP模式下商业银行授信策略研究 ——基于层次分析模型》文中认为2014年以来,在国家对地方政府融资举债管理趋严的大背景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PPP项目遍地开花。近年来,各大商业银行积极介入PPP模式,抢抓优质信贷项目,PPP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发展中长期资产业务的重要抓手。当前国家层面PPP政策不断进行调整和规范,商业银行也在曲折摸索中同步推动着PPP授信业务发展。在PPP项目业务营销和风险管理两个抓手工作方面,商业银行不时会产生冲突和矛盾,容易陷入“急功近利”和“因噎废食”两个误区,对授信审批工作起到负面作用,导致目前国内PPP项目银行融资成功率普遍偏低。现阶段学界对商业银行PPP模式授信的研究,多偏重于对风控领域的研究和解读,普遍存在将经营和风控两个方面人为割裂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把商业银行PPP业务风险和收益的平衡作为研究的核心问题,站在整体授信策略的角度展开研究。首先,把商业银行PPP授信策略细分为经营策略和风控策略,将二者作为商业银行PPP模式授信策略的两个方面统筹考虑。然后,运用实证研究与案例剖析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分析。一方面,通过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实证研究,分析得出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策略和风控策略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通过具体授信案例分析,验证实证研究结果。结合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结果,得出影响商业银行PPP授信策略的五大重要因素,分别为:社会资本方选择策略、项目运作合规风险策略、项目条件甄别策略、内外部政策变动风险策略和专业服务团队策略。经过以上分析,分别得出商业银行PPP业务经营策略和风控策略的相关建议。在经营策略方面,商业银行要特别关注社会资本方的经营实力,与优质的社会资本合作,提高授信成功率;另外,要准确分析项目的自身条件,优选运作内容合适、回报机制合理可靠的PPP项目重点营销。在风控策略方面,商业银行要持续跟踪项目运作过程,重点关注项目资本金情况、绩效考核机制等合规风险点;同时要对内外部政策变动及时作出应对和调整,增强政策敏感性,防范政策风险。最后,分析经营策略和风控策略统一的基础,即如何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得出“合规经营”是商业银行PPP业务授信策略的核心内容,只有在合规经营的基础上,才能把业务营销与风险防控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通过本文的研究,将有效弥补学界对该课题研究视角较为片面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商业银行PPP模式授信管理理论。同时,可以为下一步商业银行规范PPP业务发展、做好信贷投放提供借鉴和思考。
黄熙程[2](2020)在《Y金控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金融领域的改革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关注。对于一些发达国家而言,金融控股公司已经有了一个较为成熟的发展历程,相应的监管和立法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系统,但对我国而言,金融控股集团发展时间较短,并且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最先以实践为主,然后再通过实践经验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政策。在当前监管政策相对缺乏,还未形成系统监管体系的情况下,作为即将成立金控集团的企业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规划、战略定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疑问,同时,在近年来发达地区纷纷成立省、市级金控平台的背景下,大多数金控集团成立的动机不纯,未能有效为地方金融稳定贡献力量,反而出现了一些风险事件。本文以Y金控公司为研究对象,旨在寻找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符合地方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战略。通过运用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对其外部环境、行业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再对内部环境及即将实现并购的几个金融牌照进行了分析。本文通过SWOT矩阵具体分析了Y金控公司备的优势及可利用的资源,同时揭露了自身劣势及面临的威胁,以此作为战略制定的基础。之后通过运用IFE、EFE矩阵对影响公司的因素进行了量化评分,运用QSPM分析矩阵对四大备选战略进行了量化评价,最后形成Y金控公司的发展战略。根据上述发展战略制定为基础,拟定了Y金控公司的战略定位、管控模式、发展规划、业务规划及战略目标,最后针对主要业务板块进行了战略细化方案。为确保战略的有效实施,结合目前Y金控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立两大基础工程”、“实现三大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王筱莞[3](2020)在《L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2020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全球金融市场发生震荡,经济发展面临着重大的不确定性,国内外商业银行业务拓展和服务都受到阻碍,信贷需求也不断下降,风险暴露加快,如何能够更好的适应国内外经济新常态,就需要商业银行积极转型。L银行属于地方性商业银行,如何能够在经济动荡中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更需要不断提高财务风险管理能力。本文将以L银行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L银行作为地方性商业银行,规模较小且主要服务地方经济,经营业务范围局限,在“2019年中国银行业100强榜单”中排名第71位,排名靠后,想要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提高财务风险管理能力。论文首先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意义,并且把国内外关于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识别、评价以及风险防范对策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其次,阐述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定义以及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内容及相关基础管理理论,并对财务风险识别与评价方法进行介绍;再次,对L银行的基本情况、主要业务范围及其经营管理、基本财务状况进行介绍,对L银行的财务风险从流动性、盈利性、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和管理水平五个角度进行识别并分析;并采用骆驼风险评价法从这五个角度共选取13项财务指标构建适合L银行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各财务指标的权重,对L银行财务风险进行评价;最后,根据L银行财务风险评价结果提出风险应对措施。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为L银行提高财务风险应对能力提供帮助,同时也为全国其他与L银行类似的商业银行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
余皓旻[4](2020)在《银行永续债定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新时代,回归金融本源、服务实体经济已经成为当前银行业新时代的主旋律,资本金充足是银行稳固发展、服务实体的先决条件。然而我国的商业银行目前普遍面临资本充足率相对短缺、无法满足监管要求的困难,尤其是城商行、农商行资本短缺问题尤为突出,部分年份甚至无法满足监管要求。而商业银行永续债不仅可以有效补充银行其他一级资本,也可以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增强银行抗风险能力,帮助银行扩大信贷投放,因此成了商业银行补充其他一级资本的首选手段。本文梳理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历史及永续债在国内外的发展,分析了商业银行永续债相对于传统债券的特殊性,及其在国内发展的必要性。由于银行永续债在属性上依然属于债券,必然会在一级市场发行,在二级市场中进行交易,在流通中都存在着需求、供给,在这供求基础上决定了其价格。因此,永续债的定价是否合理,将较大程度上影响到供求平衡和市场的良好发展,所以永续债平稳发展的核心就是解决好定价问题。本文通过对银行永续债产生、发行、流通与推广中相关问题的研究,以及参考了传统债券的定价及影响因素,运用二叉树模型、逐步回归模型等多种实证方法给出了商业银行永续债的可能定价公式,并运用公式对已发行的永续债进行了检验,发现拟合效果较好,可为将来银行永续债的发行定价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基于上述研究分析,本文论证得到了商业银行永续债定价发行等方面存在“债项评级较低,对投资者要求过高,对城商行、农商行的定价歧视”等问题,文末就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永续债市场及商业银行永续债推广到城商行、农商行以进一步增加其抗风险能力,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李志辉[5](2020)在《中央银行财务风险识别、评估和防范研究 ——中央银行治理和财务安排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银行的银行”,侧重于宏观调控,职能特殊,其财务风险并未受到足够重视和关注,自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传统货币政策工具面临失灵的困境,发达经济体的中央银行大多采取了非常规货币政策,扩张资产负债表,以应对经济增长停滞和通货紧缩,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开始成为主要国家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履职的手段。就业务实践来看,资产负债表已不是仅仅反映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实施和结果,而是开展货币政策等业务活动的基础与核心环节,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财务风险的过度积累可能使中央银行遭受巨大损失,导致其财务状况恶化甚至出现负资本,进而影响其损益状况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和质量。因此,中央银行财务风险特别是非常规货币政策带来的财务风险引起了各界的重视。目前对于中央银行财务风险尚无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各经济体中央银行的风险管理实践也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对中央银行财务风险进行系统性研究阐述,明确中央银行财务风险产生的根源及传导机制,从治理层面和财务安排上研究建立风险识别、评估和防范体系。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通过理论分析,对中央银行财务风险进行了概念界定,需要强调的是,本文研究的是与中央银行履职相关,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及权益可能造成损失的不确定性风险,最终会表现在中央银行财务报表各项目变化之中,是一种被动承担的财务风险,风险的评估不适用巴塞尔协议的标准。进一步通过比较研究,明确中央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具有四方面的普遍特征:一是具备清晰的财务风险识别与分类机制;二是使用科学的风险评估手段;三是建立了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四是对风险管理信息进行有效披露。中央银行财务风险的来源及变化主要归集于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因素影响,包括中央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财务实力、内部治理结构等;二是外部因素影响,包括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外部经济环境如金融市场状况等。通过举例分析说明,认为严格规范的治理结构和良好的财务安排对于中央银行有效防控风险至关重要;而不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如资产负债等)、与政府间混乱的关系、政府对于金融市场监管的不完善都可能导致中央银行财务风险的上升,损害其财务实力甚至造成宏观调控失效导致金融危机。中央银行财务风险对货币政策执行、宏观经济金融运行及社会公众预期和中央银行独立性均存在影响。本文采用Va R历史模拟的评估方法,实证分析了美联储2004-2014年财务风险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2007-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过程中,美联储财务风险水平明显提高,2009-2014年,受量化宽松政策、外部环境转好等影响,美联储财务风险有所下降。结合影响中央银行财务风险的各种因素,构建了中央银行财务健康指数,采用了主成分分析的研究方法,得出结论是发达国家中央银行财务健康程度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这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中央银行普遍独立性较强,政策透明度、财务实力、监管质量、金融市场发展水平都较发展中国家要高。采用一步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14个发达及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央银行财务风险对履职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央银行财务健康程度对金融稳定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即增强中央银行财务状况有助于中央银行实现维护金融稳定的政策目标。最后,本文实证研究发现增加资本、提高准备金、提高抵押资产都有助于防范和控制中央银行财务风险。全文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中央银行概念和特点、产生机理,对中央银行相关理论进行了补充;采用实证方法量化了中央银行财务风险,并分析了财务风险对中央银行履职的影响。在梳理总结各国中央银行业务实践的基础上,归纳了风险防范体系的普遍特征,为业务实践提供了具体参考。参照各国中央银行风险管理的做法,探索建立包括风险识别和确认、评估和计量、预警和防范等较为完整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框架。本文通过系统的研究认为:一、需要从法律层面完善中央银行治理框架;二、进一步完善中央银行会计标准和财务制度;三、建立完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四、完善抵押品政策;五、推进中央银行透明度建设。此外,还提出了构建中央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设想。
梅浩[6](2020)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及绩效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导,我国要进一步完善预算体系,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增强国家对预算体系的控制力和约束力,这将绩效管理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我国新时代财税体制改革找准前进道路。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要全面覆盖“四本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作为我国全口径预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相比,既有基本内容的共通之处,也有独一无二的特性。因此,做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绩效管理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实践难题。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各级地方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关于指导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践工作的措施,并进行绩效管理的试点。但是,目前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管理在内容上仍然有很大程度的缺失,涉及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和评价结果的应用等各个方面。本文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管理不完善、改革进度停滞不前的背景下,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基本情况和绩效管理的试点展开分析,随后以产权理论、系统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为理论支撑,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管理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了北京、江苏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试点情况。其次,归纳总结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管理面临的外部困境和绩效管理的内在缺陷。再次,通过对美国、英国预算绩效管理的经验借鉴,并结合对我国各省市的实践探索的对比分析,寻找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管理的启示;最后,进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管理的体系构建,并提出了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管理的政策建议。
杨喻茗[7](2020)在《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立法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自1994年成立以来,对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长效增长、引导资金的科学流向、支农惠农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因长期缺乏专门立法,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定位始终摇摆不定,资本金补充机制、风险补偿机制、监督管理等“无法可依”,严重影响到其政策性职能的发挥,给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小的考验。对于农业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学界大多从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的角度展开探究,以法学视角审视该问题的较少,成果匮乏,因此,当前学界必须从完善立法的角度对其可持续发展进行审视研究。本文以问题意识为导向,通过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法学视角出发对农业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立法完善进行系统研究。正文第一部分主要探究农业政策性银行产生的理论基础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第二部分重点对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成长阶段与适用的法律、规章、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归纳。第三部分分析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宏观层面及微观层面的立法缺陷。第四部分经过探究域外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法律制度与突出经验总结,为完善我国相关立法积累经验。第五部分建议我国应当通过立法途径固化并完善农业政策性银行相关制度,使农发行的改革与发展能在法律框架内依法进行,为其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化金融改革和银行业改革的大背景下,构建科学的政策性银行法律体系,制定政策性银行的专项法律法规,不仅是金融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农业政策性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紧迫需求。本课题的研究值得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与深层探讨。由于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特殊性,在资料收集上的隐蔽性,文章只是笔者在有限时间里通过浅显的实践调研、对收集资料的学习整理及尚浅的学术水平下的研究成果,部分观点值得日后进一步研究推敲、深入挖掘。
彭海斌[8](2020)在《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模式研究 ——基于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第一次站在国家治理的高度来明确财政的地位和作用,将其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即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所有领域的基础,又作为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柱,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围绕财政是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我国财政职能及其监督职能研究进入了新时代,不再局限于经济范畴,而开始走向国家治理。同时,监督实践也有了一些新举措,如把预算监督作为财政业务流程,进一步明确财政监督融入并服务于财政管理的顶层设计思路;探索研究财政监督嵌入预算管理流程、实施预算评审等方面的工作机制建设、业务方法等。然而,从监督职能范畴角度考察,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作为其关键构成部分,监督的具体目标、内容、依据、手段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停滞状态,监督实践也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和要求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制约了新时代下财政监督职能整体有效性发挥,也不利于财政发挥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问题还在于,不论是资产规模还是盈利水平,或是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在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都占据了重要地位,而现有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理论和实践的局限性,决定了探讨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并基于这一视角研究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一系列问题,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还有现实意义。那么,这一论题要回答的是:财政监督是财政的手段还是具体的职能呢?新时代下财政监督职能的外延和内涵,尤其是内涵所涉及的职能目标、职能依据、职能范围和职能手段等要素结构又有哪些新变化?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仅仅是履行出资人职责吗?如何看待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依据的身份及其政治权力、财产权力、行政管理权力和信用权力?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有效性如何?又应怎样构建监督框架呢?基于此,从财政及其监督职能的外部结构即种类结构以及内在结构即要素结构,来梳理和明确财政监督不仅是财政的一种手段,而且是一项基本职能。探析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要素结构,并以此为理论框架基础,研究财政以公共出资者和公共管理者的身份,凭借“政治权力、财产权力、行政管理权力和信用权力”的职能依据等,构建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框架和模式,是本论文的研究所在。为此,本文依据国家治理和国家权力理论展开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模式的研究,共分为7章,大体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按照国家治理理论,对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定义、目标、范围、依据和手段等基本要素进行阐述,以此作为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出发点;其次,立足财政的公共出资者和公共管理者双重身份,基于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要素内涵,尤其突出“国家四元权力”的职能依据,构建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框架和模式。第三,结合详实的数据和鲜活的案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现状和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现状,得出新时代强化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四,探寻衡量财政监督力度的指标,开展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有效性的实证研究,为新时代加强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提供重要的实证基础;并结合现行监督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新时代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路径选择。关于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和思路、论文的结构和内容安排、创新与不足等,论文第1章绪论部分对此作了说明。第2章是财政职能种类结构及其监督职能研究述评。本章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梳理总结财政及财政职能种类结构的不同观点,分析财政监督是否属于财政固有的职能;二是梳理总结有关财政监督职能定义、职能目标、职能内容、职能依据和手段等要素结构的不同观点。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本文认为,现有研究偏重于从纯经济和职能种类结构来概括财政职能及财政监督,缺乏对财政监督属性的明确认识;对财政监督职能的内在要素研究不齐全不清晰,与财政是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要求不相适应;财政监督职能依据没有系统的阐述;财政监督职能范围不全面,缺乏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理论研究等等。最后,本章明确提出财政监督不仅是财政的一种手段,其本质更是财政的一项重要职能;同时指出基于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视角探索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新模式是本文研究所在。第3章是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要素结构探析。本章以国家治理理论为基础,针对现有文献对财政监督职能要素研究不齐全不清晰的问题,重点对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定义、职能目标、职能范围、职能依据和职能手段等要素进行了系统的拓展性研究,将财政监督职能的外延和内涵从经济领域扩展到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在内的“多中心”、“多维度”的全域视野,并以此形成研究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理论基础。第4章是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理论分析。本章基于对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要素的拓展性研究,构建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的理论框架和模式。鉴于职能依据是职能要素的核心,职能目标、范围、手段都是职能依据的规范和表现,本章重点对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依据的“国家四元权力”进行具体阐述,即政治权力与财产权力是财政监督依据的一般权力,行政管理权力与信用权力是财政监督依据的特殊权力。其次,创新提出财政是以公共出资者和公共管理者双重身份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督,并对公共出资者和公共管理者身份下的财政与商业银行的关系作了详细论述,使之与“国家四元权力”依据有机结合。最后,探析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主体、监督对象、监督目标、监督范围、监督手段等要素内涵,由此构建了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理论框架和模式。第5章是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现状与问题。本章首先使用详实的数据和案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现状和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现状,一方面指出商业银行在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总结现行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包括监督身份不完整、监督依据不充分、监督边界不清晰、监督范围不全面、监督手段不高效等,得出新时代强化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6章是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有效性的实证分析。本章基于财政作为公共出资人对商业银行监督的视角,利用14家上市银行的平衡面板数据,选取商业银行经营绩效(ROA)作为被解释变量,政府持股比例作为衡量财政监督力度的关键解释变量,并采用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同时选择是否国有绝对控股、第一大股东是否国有属性两个虚拟变量来替代关键解释变量进行稳健性验证。回归结果显示,政府持股比例越多,财政的监督力度越大,从而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越好。这为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有效性提供了证据,也对新时代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基础。第7章是新时代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模式的具体内容。本章以构建的财政对商业银行框架为理论基础,结合我国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新时代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模式提出具体内容。一是财政作为公共管理者,凭借国家的政治权力对商业银行缴纳税收收入和使用相关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监督的具体内容。二是财政作为公共出资者,凭借国家的财产权力监督商业银行国有金融资本的具体内容,主要围绕分配、监督、管理等三个环节,重点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阐述。三是财政作为公共管理者,凭借特殊的政治权力即国家的行政管理权力对商业银行缴纳的政府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收入进行监督的具体内容。四是财政作为公共出资者,凭借特殊的财产权力即国家的信用权力对商业银行参与地方政府投融资行为监督的具体内容。本文的创新之处有:1.立足于从财政及其监督职能的外部结构即种类结构,以及内在结构即要素结构的新视角,来梳理和明确财政监督的职能理论,论定财政监督不仅是财政的一种手段,而且是财政的一项基本职能。基于现有文献关于财政、财政职能等理论的相关阐述,偏重从纯经济和职能种类结构,即职能外部结构来概括,而从国家治理角度出发,认可财政不仅具有经济属性,而且还具有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而赞同新时代下财政的“五职能论”,明确了对财政监督属性的理解:即财政监督不仅仅是财政的手段,其本质更是财政的一项重要职能。监督职能和财政的配置资源、分配收入、稳定经济、维护国家的职能同属财政职能,他们彼此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促进财政其他职能目标的实现。正因为财政监督作为重要的职能,在财政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提供支撑时,相应地,财政监督职能需要从经济领域进入国家治理层面。2.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对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内在结构,即职能的要素结构:职能定义、职能依据、职能目标、职能范围、职能手段等作了新的探索。现有的研究文献阐述中,财政监督职能的内在要素要么不明确清晰,要么只有职能定义、职能目标和职能手段,且囿于经济视角。本文以国家治理理论为基础,首次对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定义、职能目标、职能范围、职能依据和职能手段等要素进行了系统的拓展性研究。首次提出财政监督职能是指在对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的分配、再分配中,财政具备的对财政分配活动和其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领域的活动进行真实反映、规范约束、提升绩效的监督管理功能。财政监督职能主要目标是根据我国制定的法律法规、财政经济杠杆来规范分配秩序,全面加强财政预算管理,防范财政金融风险,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确保经济快速、稳定、持续发展,以及促进政治文明、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生态环保等。财政监督职能范畴持续扩展,最终延伸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国家治理领域,并且通过对全口径政府预算监督、财政收支监督、国有资本监督、金融监督等职能手段实现。3.立足于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要素结构,以职能依据为核心,以职能目标、范围、手段等为规范和表现,探索性地提出财政以公共管理者和公共出资者的身份,凭借政治权力、财产权力、行政管理权力和信用权力等“国家四元权力”,构建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框架和模式。本文认为,监督职能要素中,职能依据是核心,职能目标、范围和手段都是职能依据的规范和表现,然而现有文献对财政监督职能依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委托代理理论、宪政经济学理论等,未与财政、财政职能等基础理论联系在一起来考察,使得对财政监督职能依据的归纳显得零散和片面。本文基于财政与国家权力的关系,提出财政监督职能及其对商业银行的监督依据的是“国家四元权力”:即政治权力与财产权力等一般权力、行政管理权力与信用权力等特殊权力。同时提出财政不仅是以出资者的身份,而且是以公共出资者和公共管理者双重身份对商业银行实施监督,并对此作了详细阐述,使之与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国家四元权力”依据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按照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要素结构,创新构建了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模式,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选取时间跨度较长的上市银行数据进一步验证新时代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有效性,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实证基础。尽管本文的研究有一些创新之处,但由于研究手段、研究时间和笔者能力限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憾。比如,本文探讨财政监督职能等基础性问题,理论性分析相对较强,实证研究还有所欠缺;本文基于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视角研究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涉及到国家治理、国家权力等政治学、行政学、社会学理论,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规模庞大、业务品种繁多且专业性较强,因此,本研究虽初步形成了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框架和模式,但是研究深度和广度有待今后研究中进一步加强。
薛涵予[9](2019)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既汲取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金融思想的精华,也继承了自中国革命时期至党的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同时结合现代金融理论,根据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地将它运用到具体的金融工作当中。实践证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是推动新时代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将原理和现实相结合,使真理和价值相统一,以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强调稳中求进,守正创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以经济为本源,以改革促发展,以市场为机制,以人民为中心,以开放为重点,以治理为手段,以安全为底线,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它以原则,方法,对象,目标等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指导体系,它融合传统和现代,协调主体和客体,兼顾国内和国际,突出重点和难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主要欲解决金融安全和效率问题。为抵御金融风险,我国金融必须服务实体经济,始终将人民利益摆在第一位,加强对外开放与合作,完善监管与法治;为提高金融效率,我国金融必须深化体制改革,让市场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本文试图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相关内容的阐述和论证,展现一个完整的思想形成过程,并且详细说明根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需要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指导我国金融工作,解决实际金融问题。我认为,当代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极其复杂,中国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国内推行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金融工作面临着重大的风险与挑战。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金融体制也亟待全面深化改革,此时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刘畅[10](2019)在《杠杆率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了极大冲击,银行业受到巨大的损失。在这场危机中,金融体系监管的有效性和存在的不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监管部门开始意识到资本充足率指标存在的监管漏洞。2010年巴塞尔委员会出台《巴塞尔协议Ⅲ》,重点引进杠杆率监管指标作为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标的重要补充,并且规定银行业的杠杆率水平要达到3%的最低监管要求,总资本充足率在2016年之前要达到8%的最低水平。我国银监会在2011年出台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规定杠杆率的计算方法为一级资本占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的比例,并且该比例不得低于4%。从国内外一系列的监管政策可以看出监管当局重视资本数量更重视资本质量,而在这样新的监管趋势下,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是否会发生变化以及发生何种变化值得去研究,从这个角度出发,研究杠杆率对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理论部分论述了杠杆率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信贷增长率、信贷结构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考虑银行内部治理因素和外部杠杆率结合起来对信贷业务产生的影响。在第三章节描述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结构的现状以及银行杠杆率水平的现状,在实证部分选择了 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7年数据进行实证,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杠杆率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张没有抑制作用,资本充足率对信贷规模的扩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对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抑制作用要比国有商业银行大;(2)杠杆率对商业银行信贷增长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对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抑制作用要比国有商业银行大,资本充足率没有起到抑制作用;(3)杠杆率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贷款占比没有抑制作用,资本充足率也没有起到抑制作用,二者都没有发挥控制风险的正向效应;(4)杠杆率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个人贷款占比有抑制作用,对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并没有抑制作用,资本充足率对各类商业银行个人贷款占比均有抑制作用;(5)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第二大股东持股比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有显着影响,董事会规模和杠杆率的交互项对信贷规模有明显抑制作用;(6)第一大股东持股比对信用贷款占比有显着影响,第二大股东持股比和杠杆率交互项对信用贷款占比有抑制作用,董事会规模与杠杆率交互项对信用贷款占比也起到较为显着的抑制作用。本文的创新点:(1)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资本监管的研究大多是从资本充足率的角度出发,对杠杆率的研究是从近几年开始兴起,而本文明确从杠杆率的角度来探究其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这对于资本监管与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关系的研究是个很好的拓展。另外,在论述杠杆率作为资本充足率的重要补充时,从理论分析和数理分析两个角度系统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使文章逻辑更加严谨。(2)本文在研究杠杆率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基础上加入内部治理因素,并通过与杠杆率形成交互项来分析对商业银行信贷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很少将资本监管、内部治理和银行信贷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研究,研究的角度也仅限于在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指标上,目前没有发现将杠杆率、内部治理和银行信贷结合起来的学术研究,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使杠杆率的相关研究更加丰富。
二、谈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资本金补充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资本金补充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PPP模式下商业银行授信策略研究 ——基于层次分析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1.2.3 创新之处 |
1.3 文献综述 |
1.3.1 商业银行PPP业务的风险管控研究 |
1.3.2 商业银行PPP业务的经营策略研究 |
1.3.3 文献评述 |
第2章 PPP模式相关理论基础 |
2.1 PPP模式内涵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PPP模式发展状况分析 |
3.1 相关政策法规演变过程 |
3.2 国内PPP项目发展现状 |
3.3 国内商业银行 PPP 授信业务发展状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商业银行PPP模式授信策略实证研究 |
4.1 层次分析法(AHP)评价模型介绍 |
4.1.1 层次分析法简介 |
4.1.2 AHP分析法建模运用过程 |
4.1.3 模型适用性及有效性分析 |
4.2 商业银行PPP模式授信策略AHP实证研究 |
4.2.1 样本采集 |
4.2.2 准则层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
4.2.3 因子层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
4.2.4 指标权重汇总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商业银行PPP项目授信业务案例分析 |
5.1 T市基本情况和PPP项目综述 |
5.1.1 T市基本情况 |
5.1.2 T市财政经济状况 |
5.1.3 T 市现有 PPP 项目情况及财政承受能力 |
5.2 公共服务设施综合馆PPP项目授信案例 |
5.2.1 项目基本情况 |
5.2.2 项目运作流程及回报机制 |
5.2.3 商业银行授信对接过程及遇到的问题 |
5.3 BRT快速公交PPP项目授信案例 |
5.3.1 项目基本情况 |
5.3.2 项目运作流程及回报机制 |
5.3.3 商业银行授信对接过程及遇到的问题 |
5.4 对比分析以上两个项目授信案例,验证AHP实证研究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商业银行PPP模式授信策略优化建议与研究结论 |
6.1 PPP业务经营策略建议 |
6.1.1 关注社会资本实力,合作优质客户 |
6.1.2 分析项目自身条件,选择优质项目 |
6.1.3 组建专业授信团队,及早介入营销 |
6.2 PPP业务风控策略建议 |
6.2.1 跟踪项目运作过程,警惕合规风险 |
6.2.2 关注内外部政策变动,防范政策风险 |
6.2.3 重视第二还款来源,降低信用风险 |
6.3 PPP授信项目业务营销与风险管理的有机统一 |
6.4 结论与展望 |
6.4.1 研究结论 |
6.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Y金控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企业战略相关研究综述 |
二、金融控股战略相关研究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战略相关理论研究 |
第一节 境内外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界定 |
一、境外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界定 |
二、国外金融控股模式分析 |
三、我国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界定 |
第二节 企业战略的相关理论 |
一、发展战略理论 |
二、战略分析工具 |
第三章 Y金控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Y金控公司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PEST宏观环境分析 |
一、政治环境 |
二、经济环境 |
三、社会文化环境 |
四、科技因素 |
第三节 波特五力模型行业分析 |
一、行业内部现有竞争者 |
二、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三、替代产品的威胁 |
四、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 |
五、消费者议价能力 |
第四章 Y金控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一、股东背景情况 |
二、母公司金融板块运营情况 |
三、Y金控公司各版块主要情况 |
四、公司资源分析 |
五、公司能力分析 |
六、部分业务板块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Y金控公司的发展战略制定 |
一、SWOT分析 |
二、外部及内部环境矩阵分析 |
三、Y金控公司的战略选择 |
四、本章小结 |
第六章 Y金控公司发展战略实施 |
一、发展定位 |
二、战略制定的原则 |
三、管控模式 |
四、发展规划及战略目标 |
五、业务规划 |
六、主要业务板块细化战略 |
第七章 Y金控公司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一、建立两大基础工程 |
二、实施三大体系建设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L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1.4 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基本框架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财务风险的概念 |
2.1.2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概念 |
2.2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概述 |
2.2.1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内容 |
2.2.2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
2.3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识别与评价方法 |
2.3.1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识别方法 |
2.3.2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评价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L银行财务状况及财务风险识别 |
3.1 L银行基本情况 |
3.1.1 自然情况 |
3.1.2 主要业务范围及其经营管理 |
3.2 L银行财务状况分析 |
3.2.1 资产负债情况 |
3.2.2 损益情况 |
3.3 L银行财务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
3.3.1 财务风险识别方法的确定 |
3.3.2 财务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L银行财务风险的评价 |
4.1 L银行财务风险评价指标选取与权重确定 |
4.1.1 财务指标选取原则 |
4.1.2 财务指标选取 |
4.1.3 赋予财务指标权重 |
4.2 L银行财务风险综合评价 |
4.2.1 财务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
4.2.2 相关财务风险评价指标描述 |
4.2.3 L银行财务风险评价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L银行财务风险应对措施 |
5.1 提高盈利水平 |
5.1.1 增强核心业务盈利能力 |
5.1.2 发展中间业务 |
5.2 提高资本充足性 |
5.2.1 优化自身资本结构 |
5.2.2 加强资本金的风险管理 |
5.3 提高资产质量 |
5.3.1 加强贷款流程管理 |
5.3.2 加强贷后风险监管体系建设 |
5.4 提升银行管理水平 |
5.4.1 加强内控制度 |
5.4.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4)银行永续债定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难点 |
1.3.2 研究创新点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研究 |
2.1.1 国外对巴塞尔协议影响研究 |
2.1.2 国内对资本充足率监管研究 |
2.2 对银行永续债券产生及功能的研究 |
2.3 对银行永续债券定价的研究 |
2.3.1 国外对传统债券收益率及定价的研究 |
2.3.2 国内对商业银行相关债券定价的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我国银行永续债的产生与发展 |
3.1 资本充足率监管及现状 |
3.1.1 我国资本充足率监管历程 |
3.1.2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 |
3.2 银行永续债的必要性 |
3.2.1 与其他手段比较 |
3.2.2 银行永续债的其他意义 |
3.3 银行永续债背景及发展 |
3.3.1 产生背景 |
3.3.2 发展过程 |
3.3.3 定价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4 银行永续债定价探究 |
4.1 银行永续债特点及利率构成 |
4.2 永续债特殊条款定价 |
4.2.1 赎回权条款——方法及源数据确定 |
4.2.2 赎回权条款——理论模型 |
4.2.3 赎回权条款——实证检验 |
4.2.4 其他特殊条款溢价——实证检验 |
4.3 流动性溢价及信用风险溢价 |
4.3.1 影响因素 |
4.3.2 溢价确定 |
4.3.3 数据处理 |
4.3.4 实证过程 |
4.4 大中型商业银行及城商行的永续债案例分析 |
4.4.1 大中型商业银行 |
4.4.2 城商行 |
4.4.3 联系与差异 |
4.4.4 实证检验与相关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简要研究结论与启示 |
5.1.1 简要研究结论 |
5.1.2 定价引发的启示 |
5.2 政策性建议 |
参考文献 |
(5)中央银行财务风险识别、评估和防范研究 ——中央银行治理和财务安排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五节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中央银行财务风险识别与评估 |
第二节 中央银行财务风险产生及影响 |
第三节 中央银行财务风险应对措施 |
第三章 制度背景和相关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第二节 制度背景 |
第三节 相关理论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央银行财务风险识别和管理研究 |
第一节 中央银行财务风险的类别 |
第二节 中央银行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比较研究 |
第五章 中央银行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影响中央银行财务风险的因素 |
第二节 内外部因素对中央银行财务风险的影响分析 |
第六章 中央银行财务风险的度量及对履职的影响分析 |
第一节 理论概述 |
第二节 实证分析 |
第七章 中央银行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
第一节 防范措施概述 |
第二节 财务风险管理业务实践 |
第三节 风险防范措施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关于中央银行治理和财务安排的政策性建议 |
第三节 中央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 |
第四节 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及绩效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
一、预算绩效管理相关研究 |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相关研究 |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管理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本文主要内容及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一、论文可能的创新 |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管理相关概念界定 |
一、国有资本及其二元性 |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概念 |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管理的概念 |
第二节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二、产权理论 |
三、系统论 |
第三章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及绩效管理的基本状况 |
第一节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基本情况 |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支情况 |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执行 |
第二节 当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管理的试点情况 |
一、北京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管理试点 |
二、江苏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目标管理试点 |
第四章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管理的困境与缺陷 |
第一节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管理的外部困境 |
一、相关法律规章体系不健全 |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定位不明确 |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覆盖范围不全面 |
第二节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管理的内在缺陷 |
一、绩效目标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
二、绩效评价体系存在诸多缺陷 |
三、缺乏绩效运行监控与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
第五章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管理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一节 国外预算绩效管理的经验借鉴 |
一、美国的绩效预算 |
二、英国的绩效预算 |
第二节 对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管理的启示 |
一、在国企改革框架下推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管理 |
二、加强法律体系建设和国资预算规范透明化 |
三、财政预算与国家的长期战略规划相衔接 |
第六章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构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逻辑 |
第二节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先行条件 |
一、抓准预算定位 |
二、完善法律体系 |
三、强化组织体系 |
第三节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构建及政策建议 |
一、绩效目标管理 |
二、绩效运行监控 |
三、绩效评价体系—基于AHP分析 |
四、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7)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研究的主要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1.创新之处 |
2.研究的不足 |
一、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基础理论 |
(一)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理论基础 |
1.农业政策性银行产生的理论基础 |
2.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含义特征与主要功能 |
(二)农业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
2.农业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二、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发展阶段与法制现状 |
(一)农业发展银行的发展阶段 |
1.起步探索阶段 |
2.专司粮棉油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管理阶段 |
3.支农功能拓展阶段 |
4.建设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新阶段 |
(二)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立法现状 |
1.法律层面 |
2.行政法规层面 |
3.部门规章层面 |
4.其他规范性文件 |
三、制约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法律缺陷 |
(一)突出的宏观制度性缺陷分析 |
1.缺少专门的立法 |
2.现行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位阶过低 |
3.法律制度与银行发展需要脱节 |
(二)制约农业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立法缺失 |
1.职能定位不清 |
2.业务范围具有模糊性和交叉性 |
3.资本金补充与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 |
4.缺乏专门的监管机制 |
5.银行与政府关系边界不清 |
6.相关主体的责任制度缺失 |
四、域外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立法研究与经验分析 |
(一)发达国家农业政策性银行立法研究与经验分析 |
1.美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 |
2.德国农业地租银行银行 |
3.日本政策性金融公库 |
(二)发展中国家农业政策性银行立法研究与经验分析 |
1.印度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 |
2.泰国农业和农业合作社银行 |
五、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立法对策 |
(一)弥补宏观制度性缺陷 |
1.研究起草专门的《政策性银行法》及《农业政策性银行条例》 |
2.制定专门的法律与行政法规提升立法层级 |
3.保持立法的与时俱进 |
(二)《农业政策性银行条例》规制的重点内容 |
1.明确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定位 |
2.明确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范围 |
3.完善资本金补充及风险补偿机制 |
4.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政策性银行监管机制 |
5.明确政府与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关系 |
6.强化农业政策性银行相关法律关系主体的责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模式研究 ——基于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原有的财政监督职能外延和内涵需要拓展 |
1.1.2 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实践缺乏理论指导 |
1.2 概念界定 |
1.2.1 国家权力 |
1.2.2 国家治理 |
1.2.3 国家治理现代化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论文的创新 |
1.4.2 论文的不足 |
2.文献综述 |
2.1 财政职能的种类结构研究述评 |
2.1.1 西方财政职能学说 |
2.1.2 国内财政职能学说 |
2.2 财政监督职能的要素结构研究述评 |
2.2.1 财政监督职能定义 |
2.2.2 财政监督职能目标 |
2.2.3 财政监督职能范围 |
2.2.4 财政监督职能依据 |
2.2.5 财政监督职能手段 |
2.3 述评小结 |
2.3.1 财政监督是财政的一项重要职能 |
2.3.2 财政监督职能要素结构研究有待拓展 |
3.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要素结构探析 |
3.1 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依据 |
3.1.1 国家权力论学说 |
3.1.2 财政监督与“国家四元权力”学说 |
3.2 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定义 |
3.3 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目标 |
3.4 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范围 |
3.5 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手段 |
4.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理论分析 |
4.1 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权力依据 |
4.2 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适格身份 |
4.2.1 公共管理者与商业银行 |
4.2.2 公共出资者与商业银行 |
4.3 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要素结构 |
4.3.1 财政监督主体 |
4.3.2 财政监督对象 |
4.3.3 财政监督目标 |
4.3.4 财政监督范围 |
4.3.5 财政监督手段 |
4.4 财政监督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
5.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现状和问题 |
5.1 我国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现状分析 |
5.1.1 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现状分析 |
5.1.2 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模式 |
5.2 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取得的成效 |
5.3 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存在的问题 |
5.3.1 监督身份不完整 |
5.3.2 监督依据不充分 |
5.3.3 监督边界不清晰 |
5.3.4 监督范围不全面 |
5.3.5 监督手段不高效 |
6.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1.1 理论分析 |
6.1.2 研究假设 |
6.2 模型设计与数据来源 |
6.2.1 模型设计 |
6.2.2 变量说明 |
6.2.3 数据来源 |
6.3 实证分析结果 |
6.3.1 描述性统计 |
6.3.2 相关性分析 |
6.3.3 回归结果与分析 |
6.4 实证研究结论 |
7.新时代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模式的具体内容 |
7.1 商业银行税收收入及支出监督 |
7.1.1 监督主体及对象 |
7.1.2 监督的主要内容 |
7.1.3 监督的主要手段 |
7.2 商业银行国有金融资本监督 |
7.2.1 监督的主体及对象 |
7.2.2 监督的主要内容 |
7.2.3 监督的主要手段 |
7.3 商业银行非税收入监督 |
7.3.1 监督的主体及对象 |
7.3.2 .监督的主要内容 |
7.3.3 监督的主要手段 |
7.4 商业银行参与地方政府投融资行为监督 |
7.4.1 监督的主体及对象 |
7.4.2 监督的主要内容 |
7.4.3 监督的主要手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9)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一)研究的缘由 |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
(三)研究的实际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综述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逻辑推理论证法 |
(三)定性分析法 |
(四)比较分析法 |
五、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
(一)本文的研究重点 |
(二)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金融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根本依据 |
一、马克思的金融思想 |
二、恩格斯的金融思想 |
三、列宁的金融思想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历史发展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历史资源 |
一、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1925-1949) |
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1949-1978) |
三、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1978—1992) |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的金融思想(1992-2002) |
五、进入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2002 年—2012 年) |
第三节 现代金融理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重要的理论借鉴 |
一、货币基础理论 |
二、信用理论 |
三、利息与利率理论 |
四、货币均衡论 |
五、货币政策理论 |
六、开放金融理论 |
七、金融危机理论 |
八、金融创新理论 |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金融工作 |
一、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25-1927 年) |
二、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28-1934 年) |
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37-1945 年) |
四、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45-1949 年)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党的金融工作 |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年)党的金融工作 |
二、社会主义改造至改革开放前(1953-1978 年)党的金融工作 |
第三节 改革开放至十八大以前党的金融工作 |
一、金融体制的初步改革和金融业务的初步改组 |
二、金融体系的加强和巩固 |
三、金融行业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
第四节 十八大以来党的主要金融工作 |
一、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 |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
三、加大金融开放程度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
一、经济结构亟待转型升级 |
二、金融业“脱实向虚”问题日益严重 |
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三大攻坚战 |
四、为实现金融强国梦需做好战略规划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
一、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 |
二、美元霸权局面仍然持续 |
三、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 |
四、国际金融体系现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 |
第一节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我国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 |
一、关于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论述 |
二、关于发展普惠金融的论述 |
三、关于发展绿色金融的论述 |
四、关于发展科技金融的论述 |
五、关于金融安全的论述 |
六、关于深化金融改革的论述 |
七、关于国际金融的论述 |
八、关于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的论述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金融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思想 |
二、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思想 |
三、正确处理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的思想 |
四、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的思想 |
五、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思想 |
六、完善全球金融治理的思想 |
七、维护金融安全的思想 |
八、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的思想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主要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价值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基本特征 |
一、金融宏观与微观相配合 |
二、金融以经济为基础,以政治为导向 |
三、金融以实体经济为主,虚拟经济为辅 |
四、金融改革与开放相结合 |
五、金融供给与需求相平衡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重要价值 |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理论价值 |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实践价值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的有关研究积累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杠杆率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综述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杠杆率与商业银行信贷的相关理论 |
2.1 杠杆率的定义与计算 |
2.2 杠杆率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影响的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银行资本渠道效应理论 |
2.3 杠杆率对商业银行信贷影响的理论机制 |
2.3.1 杠杆率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影响机制 |
2.3.2 杠杆率对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影响机制 |
2.4 资本监管、内部治理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机制 |
3 我国商业银行杠杆率和信贷现状分析 |
3.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现状 |
3.1.1 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现状 |
3.1.2 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现状 |
3.2 我国商业银行杠杆率现状 |
3.3 本章小结 |
4 杠杆率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影响的实证研究 |
4.1 数据的选取与模型的构建 |
4.1.1 变量的选取与统计性描述 |
4.1.2 模型的构建 |
4.2 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
4.2.1 杠杆率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
4.2.2 杠杆率对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4.2.3 杠杆率、内部治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
4.2.4 杠杆率、内部治理对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4.3 稳健性检验 |
4.3.1 杠杆率对商业银行信贷增长率的影响研究 |
4.3.2 杠杆率对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影响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杠杆率监管下优化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建议 |
5.1 监管部门方面 |
5.1.1 充分发挥杠杆率和资本充足率的双重约束作用 |
5.1.2 实施差别化的杠杆率监管 |
5.2 商业银行方面 |
5.2.1 满足监管部门要求,积极优化资本结构 |
5.2.2 完善银行内部治理机制,充分发挥银行治理的作用 |
5.2.3 加快转变业务发展模式,提高银行自身的盈利能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谈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资本金补充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PPP模式下商业银行授信策略研究 ——基于层次分析模型[D]. 吕坤持.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2]Y金控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黄熙程.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3)
- [3]L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 王筱莞.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4]银行永续债定价研究[D]. 余皓旻. 浙江大学, 2020(02)
- [5]中央银行财务风险识别、评估和防范研究 ——中央银行治理和财务安排的视角[D]. 李志辉. 中央财经大学, 2020
- [6]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及绩效管理研究[D]. 梅浩.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7]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立法研究[D]. 杨喻茗. 长安大学, 2020(06)
- [8]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模式研究 ——基于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视角[D]. 彭海斌.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9]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研究[D]. 薛涵予. 兰州大学, 2019(02)
- [10]杠杆率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研究[D]. 刘畅.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