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栀子提取液对大鼠急性胰腺炎时TNF-α和IL-6改变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黄力强,曾悦,庄倩,罗静雅,王璐璐,范玲,熊玉霞[1](2021)在《大黄游离蒽醌抑制NLRP3/Caspase-1通路改善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肝损伤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大黄游离蒽醌通过抑制NLRP3/Caspase-1通路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AP模型对照组、大黄游离蒽醌22.5、45、90 mg/kg组和生大黄900 mg/kg组。除正常对照组外,3.5%牛磺胆酸钠逆行注射到胰胆管内制备SAP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各药物组灌胃给药,12 h/次,共3次,末次给药2 h后处死动物取材。另按照方案给药3次后,观察大鼠7 d死亡率。HE染色观察胰腺和肝脏的病理变化;检测血清淀粉酶(AMS)、脂肪酶(LPS)、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力;ELISA法检测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和IL-18的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肝组织TLR4、NLRP3、Pro-caspase-1和Caspase-1的蛋白表达。结果:SAP模型对照组大鼠7 d死亡率为41.67%,大黄游离蒽醌45、90 mg/kg组大鼠能够降低SAP模型大鼠的死亡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AP模型对照组大鼠胰腺、肝脏病理评分显着增高,血清AMS、LPS、ALT和AST活力以及肝组织TNF-α、IL-1β、IL-6和IL-18含量显着上升(P<0.01),肝组织TLR4、NLRP3、Pro-caspase-1和Caspase-1蛋白表达显着上调(P<0.01)。与SAP模型对照组相比,大黄游离蒽醌45、90 mg/kg组可明显降低胰腺和肝脏病理学评分,明显降低血清AMS、LPS、ALT和AST活力及肝组织TNF-α、IL-1β、IL-6和IL-18含量(P<0.05或P<0.01),肝组织TLR4、NLRP3、Pro-caspase-1和Caspase-1蛋白表达均显着下调(P<0.01)。结论:大黄游离蒽醌对SAP继发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LRP3/Caspase-1通路的表达,减少肝组织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有关。
何梓健[2](2020)在《酪酸梭菌及丁酸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并肝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胰酶激活引起的胰腺局部炎性,分为轻、中、重度,其中重度AP也称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SAP由初期的局部炎症,发展为大量炎性介质释放到循环系统,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在SIRS和MODS期间,全身大量炎症介质的释放可能导致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并导致肠道内大量致病菌和内毒素(Endotoxin,ET)的移位,导致脓毒症,加重SIRS和MODS。同时,肝脏是SAP继发多脏器损伤中最早且最容易发生的器官,伴发肝损伤的概率高达88.9%。全身大量炎症介质的释放是造成肝脏损害的主要因素,其次肝对ET的清除、肠源性感染的二次打击等均能导致肝功能的损伤,主要表现为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谷丙转氨酶(Alam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的升高。肝的损伤程度可影响SAP的预后,也是SAP合并MODS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研究发现,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HMGB1)是作为一种核内非组蛋白在SAP并肝损伤时发挥重要作用。SAP时,HMGB1在炎症介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或ET的主要成分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等刺激下由单核/巨噬细胞释放,也可通过各种组织的坏死细胞释放到细胞外。释放到细胞外的HMGB1可与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Toll,TLR4)受体结合,导致核转录因子-kB(Nuclear factor of kappa B,NF-κB)活化,介导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IL-6)和TNF-α等炎性介质基因的表达,形成炎症级联式放大的恶性循环,导致并加重SIRS。酪酸梭菌(C.butytyricum)是肠道内的常见的益生菌,其在肠道内分解肠道内容物产生多种短链脂肪酸。有研究认为,其主要产物丁酸在肠道炎症疾病中可以维持肠屏障的稳定、抑制炎症介质表达、调节肠道微生态和肠道免疫等。本团队通过前期实验证明酪酸梭菌及其产物的丁酸能通过保护肠道屏障功能,减少炎症介质及内毒素通过肠道黏膜进入循环系统,减轻全身炎症反应。但酪酸梭菌能否通过肠粘膜屏障的保护及全身炎症的减轻,维护肝损伤?为此设置本实验,通过酪酸梭菌和丁酸对SAP并肝损伤大鼠模型的预处理,观察其对肝损伤的疗效,并探讨是否通过抑制HMGB1/TLR4/NF-κB通路活化来发挥作用。建模及研究方法:1.动物模型的建立:40只SPF级Sprague-Dawley大鼠,使用随机数表法,分成4组(n=10):正常对照组(Control group,CON组),重症急性胰腺炎并肝损伤组(SAP组),重症急性胰腺炎并肝损伤用酪酸梭菌组治疗(SAP+C.butyricum group,SAP+CB组),重症急性胰腺炎并肝损伤用丁酸钠治疗组(SAP+Sodium butyrate group,SAP+SB组)。4组大鼠分别用生理盐水、生理盐水、酪酸梭菌和丁酸灌胃10天,第11天用4.5%牛磺胆酸逆行注射法建模,CON组以假手术代替。2.取材:建模24h后进行取材,开腹前先做腹腔内及腹水压测定,取大鼠腹主动脉血、胰腺、肝、回肠组织。3.检测指标:查血淀粉酶、脂肪酶含量和胰腺组织病理评分评估胰腺损伤情况;查血AST、ALT、TBil含量和肝组织病理评分评估肝损伤情况;测血LPS含量、回肠组织病理评分和Western Blot检测回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评估肠粘膜损伤情况,测血TNF-α,IL-6评估全身炎症情况。查血HMGB1含量,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MGB1、TLR4、NF-κB蛋白在回肠和肝组织表达情况,用RT-qPCR方法检测HMGB1 mRNA、TLR4 mRNA、NF-κB mRNA表达情况,评估HMGB1/TLR4/NF-κB通路在肠道和肝组织表达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SAP组的血淀粉酶、脂肪酶、AST、ALT、TBil含量及胰腺病理评分和肝病理评分较CON组明显增加(P<0.05),胰腺及肝损伤明显,建模成功。经过酪酸梭菌或丁酸钠处理,SAP+CB组和SAP+SB组较SAP组明显减少(P<0.05)。而SAP+CB和SAP+SB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2.SAP组的血LPS含量和小肠病理评分较CON组明显增加,经过酪酸梭菌或丁酸钠处理,SAP+CB组和SAP+SB组较SAP组明显减少(P<0.05)。而SAP+CB和SAP+SB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SAP组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1,Occludin)在回肠表达较CON组明显减少(P<0.05)。SAP+CB组和SAP+SB组较SAP组明显升高(P<0.05)。而SAP+CB和SAP+SB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SAP组的血TNF-α,IL-6含量较CON组明显增加(P<0.05),经过酪酸梭菌或丁酸钠处理,SAP+CB组和SAP+SB组较SAP组明显减少(P<0.05)。而SAP+CB和SAP+SB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4.SAP组血HMGB1含量,回肠和肝组织中HMGB1,TLR4,NF-κB蛋白及基因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过酪酸梭菌或丁酸钠处理,SAP+CB组和SAP+SB组较SAP组明显减少(P<0.05)。而SAP+CB和SAP+SB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结论1.SAP并肝损伤时,炎症因子TNF-α和IL-6等大量释放,导致胰腺、肝和肠粘膜等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受损,益生菌酪酸梭菌及丁酸的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保护肠道粘膜,缓解胰腺、肝等器官的损伤。2.SAP并肝损伤时,酪酸梭菌和丁酸在肠道和肝内发挥抗炎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HMGB1/TLR4/NF-κB通路活化来实现。
王文炎[3](2020)在《电针通过SIRT1调控NF-κB炎症信号通路改善胰岛素抵抗肥胖大鼠胃肠动力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肥胖是由于机体能量摄入和消耗的平衡失常,导致脂肪沉积而影响健康的一种病理状态。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在胃肠道中进行与完成,胃肠动力功能直接或间接影响机体的能量代谢平衡,而肠道炎症是导致胃肠动力异常的重要影响因素。积极采取措施干预肠道炎症是改善胃肠动力功能,治疗胰岛素抵抗(IR)性肥胖的关键。因此,本实验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胰岛素抵抗性肥胖大鼠为研究对象,从小肠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调控核因子κB(NF-κB)介导的抗炎通路入手,研究电针通过调控肠道炎症改善胰岛素抵抗性肥胖胃肠动力功能的分子机制。方法8周龄SPF级Wistar雄性大鼠120只,随机挑选15只大鼠喂养普通饲料,其余105只大鼠均喂养高脂饲料进行造模。8周后,随机挑选普通饲料喂养的大鼠13只作为正常组,随机挑选造模成功的大鼠65只分别纳入模型组、电针组、电针联合抑制剂组(针加抑组),抑制剂组、激动剂组,每组13只。每组随机选取3只进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术检测全身胰岛素敏感性以判断是否造模成功。然后给予每组不同的干预措施。(1)正常组:普通饲料喂养,不给予其他干预。(2)模型组:高脂饲料喂养,不给予其他干预。(3)电针组:选取足(后)三里、丰隆、中脘、关元穴,接韩氏电针仪,2Hz,1mA,连续波。10分钟/次,3次/周,共8周。(4)针加抑组:电针和SIRT1抑制剂联合干预。电针干预方案同电针组;SIRT1抑制剂干预方案:根据大鼠体重,通过尾静脉注射Sirtinol抑制剂溶液(剂量为1mg/kg)给药。3次/周,共8周。(5)SIRT1抑制剂组:根据大鼠体重,通过尾静脉注射Sirtinol抑制剂溶液(剂量为1mg/kg)给药。3次/周,共8周。(6)SIRT1激动剂组:根据大鼠体重,给予大鼠白藜芦醇溶液(剂量为200mg/kg)灌胃治疗。3次/周,共8周。干预过程中,在第0、2、4、6、8周等各时间点测量大鼠的体重、24小时进食量、肛鼻长。同时,计算Lee’s指数。第6周检测每组大鼠的腹腔胰岛素耐量(IPITT)和腹腔糖耐量(IPGTT)。干预8周后,行钳夹术评估大鼠全身胰岛素敏感性。取材前,各组大鼠选取1只检测其胃和小肠肌生物电慢波,各组挑选2只进行胃排空、小肠推进率检测。取血清检测胰岛素和CRP含量;取新鲜小肠组织,运用免疫印迹法检测SIRT1、TNF-α、IL-6、乙酰化NF-κB(Ac-NF-κB)的蛋白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法检测SIRT1、TNF-α、IL-6的基因表达,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SIRT1/Ac-NF-κB在小肠细胞中共表达的情况,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的体重、进食量、胰岛素敏感性及血清CRP的影响(1)体重结果:整个干预过程中,除激动剂组和电针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的体重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干预前(0周),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显着升高(P<0.01),且大于正常组的20%以上。与模型组相比,第4周开始激动剂组体重开始下降(P<0.05),第6周开始电针组和激动剂组大鼠的体重显着下降(P<0.01);针加抑组和抑制剂组大鼠体重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但从第6周开始显着高于电针组的体重(P<0.01)。(2)Lee’s指数结果:干预前(0周),与正常组相比,高脂饲料喂养的各组大鼠Lee’s指数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从第6周开始,电针组和激动剂组大鼠的Lee’s指数开始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抑制剂组和针加抑组大鼠的Lee’s指数与模型组比无显着差异(P>0.05)。与电针组相比,针加抑组从第6周开始,抑制剂组在第8周显着升高(P<0.05,P<0.01)。(3)进食量结果:整个干预过程中,模型组大鼠的进食量明显高于正常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前(0周),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进食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从第4周开始,电针组和激动剂组大鼠的进食量开始下降,且有显着差异(P<0.01),说明电针和SIRT1激动剂能够降低肥胖大鼠的进食量,抑制剂组和针加抑组大鼠的进食量无显着差异(P>0.05)。与电针组相比,从第2周开始针加抑组和抑制剂组的进食量显着升高(P<0.05,P<0.01)。(4)血清胰岛素结果:干预结束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和SIRT1激动剂组肥胖大鼠的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降低(P<0.01),针加抑组、抑制剂组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与电针组相比,抑制剂组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显着降低(P<0.01),激动剂组无显着差异(P>0.05)。(5)IPGTT实验结果:各组大鼠空腹状态下血糖无显着差异。腹腔注射葡萄糖15分钟后,大鼠血糖快速升高,30分钟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与正常组相比,从30分钟开始直到120分钟结束,高脂饲料喂养的大鼠血糖始终高于正常组(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激动剂组从第15分钟开始、电针组从30分钟开始直到第120分钟结束血糖始终较低(P<0.05),从第15分钟到第120分钟之内,针加抑组大鼠的血糖指均低于模型组,但在第120分钟时有统计学意义;抑制剂组大鼠血糖从第30分钟开始直到结束均高于模型组,在第120分钟时具有统计学意义。与电针组相比,从第15分钟开始直到结束,激动剂组血糖一直较低,但无统计学意义;从第30分钟开始抑制剂组大鼠血糖一直较高(P<0.01);针加抑组从第15分钟开始,血糖高于电针组和激动剂组,但低于模型组和抑制剂组。(6)IPITT实验结果:各组大鼠空腹状态下血糖无显着差异。腹腔注射胰岛素15分钟后,所有大鼠血糖快速下降,60分钟后下降到最低,然后逐步上升。其中,激动剂组、电针组、正常组下降最快,而模型组、抑制剂组和针加抑组大鼠血糖下降较慢。与正常组相比,从15分钟开始直到120分钟结束,高脂饲料喂养的大鼠血糖均高于正常组(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从第15分钟开始激动剂组和电针组大鼠的血糖始终较低(P<0.05);针加抑组和抑制剂组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从第15分钟开始血糖值高于电针组低于模型组。与电针组相比,从第30分钟开始,激动剂组血糖稍低(P<0.05);抑制剂组血糖显着高于电针组(P<0.01),针加抑组从第60分钟开始明显高于电针组(P<0.01)。(7)GIR结果:在干预前(0周),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GIR明显降低(P<0.01),且低于正常组的20%以上。干预8周后,电针组和SIRT1激动剂组大鼠GIR相比干预前显着升高(P<0.01);正常组大鼠相比干预前GIR无显着变化(P>0.05)。干预结束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GIR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激动剂组的GIR非常显着升高(P<0.01);针加抑组较模型组有所升高(P<0.05)。(8)血清CRP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CRP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SIRT1激动剂和针加抑剂组血清CRP水平显着下降(P<0.01)。与电针组相比,抑制剂组大鼠血清CRP水平明显升高(P<0.01),针加抑组大鼠血清CRP水平介于电针组和模型组之间。2.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胃及小肠肌生物电波、胃排空、小肠推进率的影响(1)胃肌生物电波: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肌电慢波的振幅与频率均显着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和激动剂组大鼠胃肌电慢波振幅与频率均下降(P<0.05,P<0.01),针加抑组、抑制剂组大鼠的胃肌电慢波振幅与频率无显着差异(P>0.05),提示SIRT1抑制剂反转了电针的效应,说明电针对胃电的影响是通过激活SIRT1发挥作用。(2)小肠肌生物电波: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小肠肌电慢波的振幅升高,频率下降,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和激动剂组大鼠小肠肌电慢波振幅下降,而频率增快(P<0.05,P<0.01),说明电针对大鼠小肠肌电的效应与SIRT1激动剂一致;针加抑组和抑制剂组小肠肌慢波振幅与频率无显着变化(P>0.05),提示抑制剂反转了电针对小肠肌电的调节效应,进而说明电针对小肠电的影响是通过激活SIRT1实现的。与电针组相比,抑制剂组小肠肌电慢波振幅高,频率较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胃排空率上升,小肠推进率下降(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和SIRT1激动剂组大鼠的胃排空率下降,而小肠推进率上升(P<0.05),针加抑组和抑制剂组无显着差异(P>0.05),但针加抑组大鼠的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变化介于电针组与模型组之间,提示SIRT1抑制剂反转了电针对胃排空和小肠推进率的调节效应,说明电针通过激活SIRT1发挥对胃和小肠的这种效应。与电针组相比,针加抑组和抑制剂组大鼠的胃排空率明显上升,小肠推进率下降(P<0.05,P<0.01)。3.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中Ac-NF-κB及其下游炎症因子TNF-α、IL-6表达的影响(1)TNF-α、IL-6蛋白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肠组织中TNF-α和IL-6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激动剂组大鼠小肠组织中TNF-α和IL-6蛋白的表达显着下降(P<0.01,P<0.05);针加抑制剂组小肠组织中TNF-α和IL-6的蛋白表达量降低,其中TNF-α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剂组无显着差异(P>0.05),这说明SIRT1抑制剂阻断了电针降低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炎症因子TNF-α和IL-6蛋白表达的作用,进而反证电针通过激活SIRT1发挥降低炎症因子的效应。与电针组相比,抑制剂组大鼠小肠组织中TNF-α和IL-6的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P<0.05),针加抑组中TNF-α和IL-6的蛋白表达量无显着差异(P>0.05),激动剂组大鼠小肠组织中TNF-α和IL-6的蛋白表达量与电针组相比无差异(P>0.05)。(2)Ac-NF-κB蛋白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肠组织中Ac-NF-κB蛋白的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激动剂组大鼠小肠组织中的Ac-NFκB的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P<0.01),抑制剂组和针加抑组小肠组织中Ac-NFκB的蛋白表达量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SIRT1特异性抑制剂阻断了电针降低NF-κB乙酰化的作用。与电针组相比,针加抑组小肠组织中Ac-NF-κB蛋白的表达量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剂组小肠组织中Ac-NF-κB蛋白的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激动剂组大鼠小肠组织中Ac-NF-κB蛋白的表达量无显着差异(P>0.05)。(3)TNF-α、IL-6的基因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肠组织中TNF-α和IL-6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增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激动剂组大鼠小肠组织中TNF-α和IL-6 mRNA的表达显着下降(P<0.05,P<0.01),抑制剂组和针加抑组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SIRT1抑制剂阻断了电针下调TNF-α和IL-6基因表达的作用。与电针组相比,抑制剂组大鼠小肠组织中TNF-α和IL-6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0.05,P<0.01);激动剂组小肠组织中TNF-α和IL-6 mRNA的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4.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中SIRT1表达及在细胞核中SIRT1/Ac-NF-κB共表达的影响(1)SIRT1的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肠组织中SIRT1的蛋白表达量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和激动剂组大鼠小肠组织中SIRT1蛋白的表达显着上升(P<0.05,P<0.01),针加抑组、抑制剂组大鼠小肠组织中SIRT1蛋白的表达量无显着差异(P>0.05),提示SIRT1抑制剂阻断了电针上调SIRT1蛋白表达的作用,进而说明电针能够上调SIRT1的蛋白表达。与电针组相比,抑制剂组大鼠小肠组织中SIRT1蛋白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激动剂组小肠组织中SIRT1蛋白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2)SIRT1的基因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肠组织中SIRT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和激动剂组大鼠小肠组织中SIRT1的mRNA表达显着上升(P<0.01),抑制剂组小肠组织中SIRT1的mRNA表达无显着变化(P>0.05),针加抑组SIRT1蛋白的表达升高(P<0.05),但低于电针组,提示SIRT1抑制剂阻断了电针上调SIRT1基因表达的作用,进而说明电针具有上调SIRT1基因表达的作用。与电针组相比,抑制剂组大鼠小肠组织中SIRT1蛋白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下降(P<0.01),激动剂组小肠组织中SIRT1的mRNA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3)SIRT1/Ac-NF-κB共表达:从每组400X倍镜中可见,SIRT1与Ac-NF-κB在小肠细胞核中共表达。由SIRT1/Ac-NF-κB的比值(以下简称比值)可知,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比值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和激动剂组的比值明显升高(P<0.05),抑制剂组的比值无明显差异(P>0.05),针加抑组的比值较模型升高,但低于电针组。结论1.电针能够降低IR性肥胖大鼠的体重,减少其进食量,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电针的这种作用与其上调SIRT1蛋白的表达有关。2.电针能够降低IR性肥胖大鼠血清CRP水平,提示电针具有系统性抗炎作用。3.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胃肠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进而改善其胃肠动力紊乱。即电针可抑制胃运动,减慢胃排空,又可降低小肠的蠕动强度,加快小肠推进率。4.电针能够上调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中SIRT1的蛋白和基因表达,去乙酰化作用于NF-κB,下调其通路下游的炎症因子基因表达,降低小肠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和IL-6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改善小肠炎症。5.电针与SIRT1激动剂具有相当的生物效应,同时电针的这种效应能够被SIRT1特异性抑制剂阻断,说明电针调控的靶点是SIRT1。综上所述,电针能够特异性的上调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中SIRT1蛋白的表达水平,去乙酰化作用于NF-κB,抑制其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降低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缓解小肠炎症,进而改善胃肠动力紊乱,为临床针灸治疗IR性胃肠动力异常及肥胖相关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史永平[4](2020)在《基于“组学判别-灰色关联-生物活性”策略研究中药栀子的质量标志物》文中指出目的:栀子(Gardenia Fructus,GF)是我国常用的药食两用中药材,是大健康产业中的大宗中药材品种,但是现有的标准体系与市场的实际流通、道地品种评价等要求尚有一定的距离。研究确立与功效密切相关的药效标志物,是构建以“质量标志物”为核心的质量评价体系的核心,也是栀子产业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方法:根据栀子传统功效及药理作用特点,采用新型模式斑马鱼作为栀子三类主要活性的快速评价模型。利用3 dpf(days post fertilization,dpf)绿色荧光标记的肝脏荧光转基因斑马鱼Tg(L-FABP:EGFP)、3 dpf绿色荧光标记的嗜中性粒细胞转基因斑马鱼Tg(lyz:EGFP)、3 dpf野生AB型斑马鱼,分别建立斑马鱼肝损伤保护、抗炎、抗血栓快速评价模型。利用斑马鱼模型评价不同产地栀子的活性差异。对于活性差异最大的2批栀子样本,采用高效液相串联飞行时间质谱(HPLC-Q-TOF/MS)进行高分辨检测,利用R软件用来提取质谱原始数据,经过数据预处理后导入SIMCA-P软件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甄别与三类活性相关的潜在差异代谢物。进而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GCA)进一步对这些差异代谢物进行活性关联,筛选出与活性密切相关的成分。利用斑马鱼模型再次对二次筛选到的成分进行活性验证,得到三类活性的药效标志物,最后结合质量标志物“五原则”,确定栀子的质量标志物。结果:1.利用斑马鱼肝损伤保护模型评价不同产地栀子样本,发现福建福鼎和江西九江产的栀子样品活性差异最大;利用HPLC-Q-TOF/MS发现2个产地10个批次栀子1056个共有成分离子;利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鉴别出27个潜在肝保护活性成分;应用GCA进一步发现27个成分中有5个与肝保护活性高度相关,鉴定其中3个为京尼平-1-β-D-龙胆双糖苷、栀子苷和西红花苷-1;通过斑马鱼活性验证实验,发现栀子苷和西红花苷-1具有显着肝保护作用。2.利用斑马鱼炎症模型评价不同产地栀子样本,发现湖北蓟春和浙江磐安产的栀子样品活性差异最大;HPLC-Q-TOF/MS共发现出2个产地11个批次栀子926个共有成分离子;OPLS-DA鉴别出21个潜在抗炎活性成分变量;应用GCA进一步发现21个成分中有15个与抗炎活性高度相关,并鉴定得到京尼平-1-β-D-龙胆双糖苷、奎宁酸、栀子酮苷、D-葡萄糖醛酸、L-苹果酸、甘露醇、芦丁、绿原酸、山栀苷和D-葡糖二酸;通过斑马鱼活性验证实验,京尼平-1-β-D-龙胆双糖苷、奎宁酸、栀子酮、D-葡萄糖醛酸、L-苹果酸、甘露醇、芦丁、绿原酸具有显着的抗炎作用。3.利用斑马鱼血栓模型评价不同产地栀子样本,发现安徽霍山和湖北蓟春产的栀子样品活性差异最大;HPLC-Q-TOF/MS共发现2个产地7个批次栀子614个共有成分离子;OPLS-DA鉴别出19个潜在活性成分;应用GCA进一步发现19个成中有10个成分与抗血栓活性高度相关,并鉴定得到栀子苷、奎宁酸、柠檬酸和京尼平-1-β-D-龙胆双糖苷;通过斑马鱼活性验证实验,栀子苷、奎宁酸、柠檬酸具有显着的抗血栓作用。4.整合分析栀子的药效标志物及质量标志物“五原则”,初步确定了栀子苷、京尼平-1-β-D-龙胆双糖苷、栀子酮苷为栀子的质量标志物。结论:本研究在栀子化学成分组学检测及斑马鱼模型活性追踪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组学判别-灰色关联-生物活性”的研究策略,实现了栀子特定药效标志物的快速辨识;并利用该策略成功发现和鉴定了栀子中肝保护、抗炎、抗血栓的主要药效标志物;在此基础上初步确立了评价栀子质量的质量标志物,为构建中药栀子的现代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宋倩[5](2019)在《柴黄清胰活血颗粒对重症急性胰腺炎IKK/IκB/NF-κB信号通路及相关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柴黄清胰活血颗粒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目的:观察中药柴黄清胰活血颗粒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为该药的临床应用和进一步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从医院消化内科2017年1月—2018年4月住院病人中,选择重症急性胰腺炎且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30例,随机分成2组,分别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患者,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试验组加用柴黄清胰活血颗粒管喂(或口服)、灌肠。于入院时(0天)、第3天、第7天采集患者血液标本。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淀粉酶;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8、核因子κB含量。结果:(1)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入院时(0天)血清中AMY、TNF-α、IL-8、NF-κB均升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第3天、第7天与入院时(0天)相比AMY、TNF-α、IL-8、NF-κB均明显下降,有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第3天、第7天AMY、TNF-α、IL-8、NF-κB与对照组相比均更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柴黄清胰活血颗粒可以明显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血清淀粉酶,结合前期临床试验结果提示柴黄清胰活血颗粒可提高疗效。(2)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柴黄清胰活血颗粒可以明显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NF-κB、TNF-α、IL-8含量,提示柴黄清胰活血颗粒可以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炎症因子水平,从而减轻炎症反应,进一步控制病情的发展,其抗炎作用机制可能与NF-κB信号通路有关。第二部分柴黄清胰活血颗粒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IKK/IκB/NF-κB信号通路影响目的:观察柴黄清胰活血颗粒对SAP模型大鼠胰腺组织IκB激酶、NF-κB抑制蛋白α、磷酸化的NF-κB抑制蛋白α、核因子κB表达水平的影响,以探讨IKK/IκB/NF-κB信号通路中柴黄清胰活血颗粒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分组:4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SAP模型组、假手术组、实验组。(2)造模:用3.5%牛磺胆酸钠,剂量为1ml/kg,经十二指肠乳头逆行胰胆管注射制备大鼠SAP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开腹,翻动腹腔脏器后关腹。(3)配药:将柴黄清胰活血颗粒配制成浓度为0.16g/ml的药液。(4)给药:实验组予以配制好的药液灌胃,10ml/kg/次,每4小时1次(0-6时不予以灌胃);假手术组及SAP模型组用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5)取材:于术后12h、24h共2个时间点,分别处死大鼠8只,进行大体解剖观察,腹腔动脉采血,取出完整胰腺组织。(6)检测: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淀粉酶、脂肪酶;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胰腺组织IKKβ、IκBαm RNA的表达;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胰腺组织IKKβ、IκBα、p IκBα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胰腺组织NF-κBp65的表达。结果:(1)与假手术组相比,SAP模型组血清AMY、LIP活性均升高,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实验组12h血清AMY、LIP活性与模型组比较均下降,24h活性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SAP模型组胰腺组织IKKβm RNA表达与比假手术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AP模型组相比,实验组胰腺组织各个时间点上IKKβm RNA表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AP模型组比较,实验组胰腺组织各个时间点上IκBαm RNA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SAP模型组IKKβ和p IκBα蛋白表达量与假手术组比较均上升,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与SAP模型组比较,实验组胰腺组织IKKβ和p IκBα蛋白表达量均下降,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SAP模型组胰腺组织IκBα蛋白表达量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AP模型组比较,实验组胰腺组织各个时间点上IκBα蛋白表达量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SAP模型组和实验组胰腺组织NF-κBp65阳性表达及评分与假手术组比较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AP模型组比较,实验组12h、24h胰腺组织NF-κBp65阳性表达及评分均降低,24h较12h表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SAP模型组大鼠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升高,结合前期研究基础结果提示造模成功。(2)SAP模型组大鼠胰腺组织IKKβ、p IκBα、NF-κBp65表达升高,IκBα表达降低,提示重症急性胰腺炎时IKK/IκB/NF-κB信号通路可能被激活,其激活与IKKβ活化和IκBα磷酸化有关系,进而可能引起炎症介质释放聚集,加重炎症反应。(3)柴黄清胰活血颗粒对胰腺组织IκBαm RNA和IκBα蛋白表达有上调作用,同时下调IKKβ、p IκBα、NF-κBp65表达,提示重症急性胰腺炎时,柴黄清胰活血颗粒可抑制IKK/IκB/NF-κB信号通路,减少炎症介质释放,可能是其治疗SAP的机制之一。
胡炜[6](2019)在《清胰汤调控DAMPs对SAP-ALI大鼠的治疗机制及对肠道微生态调整的初步探讨》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伴急性肺损伤(ALI)大鼠经清胰汤灌胃治疗后血浆中线粒体DNA(mt DNA)水平和肺组织甲酰肽受体(FPR)活化以及炎症损伤改变情况,探讨清胰汤通过调控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对重症急性胰腺炎伴发急性肺损伤(SAP-ALI)大鼠的保护作用机制;通过微生物16Sr DNA测序技术检测大鼠粪便中微生物菌群改变,初步探讨清胰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道微生态的调整作用。方法1.清胰汤调控DAMPs对SAP-ALI大鼠肺组织器官损伤治疗机制的研究将30只SPF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清胰汤组各10只。清胰汤组在实验前一周给予清胰汤10m L/kg灌胃,其余两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清胰汤组与模型组在大鼠胆胰管内逆行注射牛磺胆酸钠制作模型;对照组仅在开腹后轻轻翻动胰腺,即关闭腹腔。24h后,颈部脱臼法处死大鼠。标本采集取出肺组织,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一部分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以及FPR1的免疫组化(IHC)染色,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并进行病理损伤评分;一部分匀浆提取组织上清液,ELISA法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水平;取全血,留取血浆测定淀粉酶(AMY)和脂肪酶(LIP)水平;提取血浆中游离DNA,通过RT-PCR法,检测循环血浆中线粒体DNA(mt DNA)含量;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中的甲酰肽受体1(FPR1)、甲酰肽受体2(FPR2)蛋白含量,同时采用RT-PCR法在基因水平检测FPR1、FPR2m RNA含量。2.运用16Sr DNA测序技术初步探讨清胰汤调整SAP大鼠肠道微生态菌群结构的研究30只SPF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分组以及建模方法同上,标本收集各组中结肠和胰腺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结肠和胰腺组织病理变化,同时收集大鼠盲肠段粪便,16Sr DNA测序技术分析各组大鼠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变化。结果1.清胰汤调控DAMPs对SAP-ALI大鼠肺组织器官损伤治疗机制的研究1.1肺组织HE染色比较: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肺组织有明显肺血肿、肺淤血表现,大部分肺泡间隔明显增宽,肺泡腔部分融合成肺大泡,肺泡中大量PMN、巨噬细胞浸润(P<0.01),而清胰汤组炎症反应明显减轻(P<0.05)。1.2肺组织中MPO、TNFα、IL-1及IL-6水平测定:较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MPO、TNFα、IL-1及IL-6水平显着升高(P<0.01),但是清胰汤治疗组显着降低这些指标(P<0.01)。1.3血浆AMY和LIP测定:较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AMY和LIP水平显着升高(P<0.01),但是清胰汤治疗组显着降低这些指标(P<0.01)。1.4血浆mt DNA的荧光定量PCR检测:较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大鼠循环血中mt DNA水平显着升高(P<0.01),但是清胰汤组可显着下调血浆中mt DNA含量(P<0.01)。1.5肺组织中FPR1 IHC染色比较:通过各组光密度值可知,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中可见明显的肺泡水肿,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浸润等病理表现(P<0.001);而清胰汤组炎细胞浸润、肺泡水肿程度较模型组降低(P<0.05)。1.6肺组织中FPR1、FPR2 m RNA及蛋白表达比较:模型组肺组织中FPR1、FPR2m 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1),清胰汤组肺组织中FPR1、FPR2 m 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0.01)。2.运用16Sr DNA测序技术初步探讨清胰汤调整SAP大鼠肠道微生态菌群结构的研究2.1各组肠、胰腺组织的病理学评分比较从病理结果中显示,模型组中肠组织表现为肠壁水肿,肠黏膜上皮缺损、脱落等,上皮下间质空隙变宽,大量PMN等炎性细胞浸润等;胰腺组织表现为胰腺腺泡水肿、坏死,小叶间隔增宽,大量PMN等炎性细胞浸润等(P<0.05),而中药清胰汤可减轻模型组中的胰腺损伤和肠黏膜受损程度(P<0.05)。表明本实验的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造模成功,清胰汤对SAP的胰腺实质损伤以及肠道的黏膜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以及保护作用。2.2各组粪便中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三者之间物种差异性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测序的样本量足够大,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基本可以反应出测序的绝大多数菌群物种的生物信息,且所测同组中样本组成的均匀度相似。2.3肠道菌群结构分析:从门、纲、属三个水平分析结果显示清胰汤组可有效降低SAP大鼠厚壁菌门含量,其中包括梭菌纲(优杆菌属)和芽孢杆菌纲(梭状芽孢杆菌属),以及毛螺菌属数量菌群含量下降,升高拟杆菌门(包括拟杆菌纲、拟杆菌属)和乳酸杆菌属含量(均P<0.05)。结论1.SAP大鼠血浆中mt DNA水平升高,而中药清胰汤灌胃可有效降低SAP大鼠循环血中mt DNA水平,起到对机体器官保护作用,且SAP大鼠循环血中mt DNA也许可作为一种判断SAP受损严重程度的指标。2.中药清胰汤灌胃可通过活化SAP-ALI中肺组织各种炎性细胞表面的FPR1和FPR2的表达,起到对SAP-ALI中肺组织过度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3.中药清胰汤可增加SAP大鼠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调控微生物生态平衡,增加益生菌群的含量,降低有害菌群的定植能力,从而达到对肠道的保护作用。
兰贺燕[7](2019)在《清胰汤治疗小鼠急性胰腺炎的代谢组学与分子机制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利用HPLC方法建立清胰汤内控质量标准;2、基于代谢组学与RT-PCR技术,探究清胰汤缓解小鼠急性胰腺炎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1)选取源自清胰汤中5种药材的10个有效成分,利用HPLC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对方法的准确性、专属性、线性、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进行验证。(2)研究不同造模剂剂量的成模能力以建立能够模拟临床实际的小鼠急性胰腺炎模型。以胰腺、肺、小肠组织的病理变化情况和血清淀粉酶(Amylase,AMS)、脂肪酶(Lipase,Lip)、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等生化和炎症指标为主要考察对象,研究清胰汤对小鼠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3)采集各组小鼠血清样本,采用UPLC-Q-TOF MS技术进行测定,数据初步处理后采用PCA和OPLS-DA方法寻找差异性代谢产物信号,然后用HMDB(http://www.hmdb.ca/)进行检索得到潜在生物标志物,结合二级质谱数据和文献分析,确定差异代谢产物。最后利用MetaboAnalyst(https://www.metaboanalyst.ca/)和KEGG(https://www.genome.jp/kegg/)进行通路分析。(4)通过RT-PCR技术检测胰腺组织中TNF-α、COX-2、NOX2和MMP-9基因表达情况,研究清胰汤对急性胰腺炎模型小鼠胰腺组织炎症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1)清胰汤中10个有效成分可实现完全分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的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中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四部9101)的要求。试检3批清胰汤样品,发现其中芍药苷、胡黄连苷II、胡黄连苷I、黄芩苷、黄芩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柴胡皂苷B2、大黄素、大黄酚的含量范围分别为251.22276.12、649.52694.33、242.74306.69、935.55979.03、33.8635.97、8.319.65、15.1724.23、6.749.74、4.167.47、8.399.27 mg。(2)最终确定采用80μg·kg-1雨蛙素和12 mg·kg-1脂多糖进行造模。模型组较空白组小鼠血清AMS、Lip、IL-6水平明显升高,SOD水平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清胰汤组胰腺、肺、小肠组织病理切片明显好转,趋于正常;血清AMS、Lip、IL-6水平均明显降低,SOD水平均明显升高,说明清胰汤对小鼠急性胰腺炎具有一定治疗作用。(3)与正常小鼠相比,雨蛙素联合脂多糖诱导的急性胰腺炎小鼠中有28个潜在代谢产物发生了显着性变化,主要涉及亚油酸代谢(Linoleic acid metabolism)、牛磺酸与次牛磺酸代谢(Taurine and hypotaurine metabolism)和花生四烯酸代谢(Arachidonic acid metabolism)等代谢通路。给予清胰汤后,有17个代谢产物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回调。通过代谢通路分析,发现清胰汤可能通过干预亚油酸代谢、牛磺酸与次牛磺酸代谢和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发挥缓解小鼠急性胰腺炎的作用。(4)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胰腺组织中TNF-α、COX-2、NOX2、MMP-9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给予清胰汤治疗后,上述指标呈现不同程度回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我们成功建立了清胰汤中10个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为确保药物的有效性提供了实验数据保障。清胰汤可以缓解雨蛙素联合脂多糖诱导的小鼠急性胰腺炎。血清代谢组学研究显示其主要通过调节亚油酸、牛磺酸与次牛磺酸以及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发挥作用。RT-PCR研究显示药物可以抑制小鼠胰腺组织炎症相关基因TNF-α、COX-2、NOX2、MMP-9的表达。
夏飞[8](2018)在《Toll样受体4在大鼠急性胰腺炎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急性重症胰腺炎脑损伤大鼠模型的建立及相关指标的表达目的:本部分通过建立具备重复性好、容易复制的急性重症胰腺炎(SAP)并发脑损伤大鼠模型,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时胰腺与脑组织的病理、脑干湿重比(W/D)与体内淀粉酶(AMY)、脂肪酶(LIPA)、炎性介质白细胞介素6(IL-6)和Toll样受体4(TLR4)的变化情况,初步探讨急性胰腺炎时胰腺组织与脑损伤组织病理变化,探讨是否能够通过该模型的建立导致大鼠胰腺炎相关性脑损伤(PE),以及TLR4在急性重症胰腺炎(SAP)并发脑损伤中的表达作用。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分别为假手术对照组(Control)、生理盐水组(Nacl)、急性重症胰腺炎组(SAP),采用逆行胰胆管注射的方法,制成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AMY、LIPA、IL-6以及TLR4表达水平;HE染色光镜下观察建模后胰腺组织及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组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并行病理组织学评分。应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及实时定量PCR(qRT-PCR)法检测急性重症胰腺炎组(SAP)脑组织的TLR4的表达。统计学分析胰腺组织和脑组织病理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探讨TLR4在急性胰腺炎时表达作用以及急性重症胰腺炎脑损伤的建模方法。结果:假手术对照组(Control)胰腺无出血水肿,未见明显改变;生理盐水组(Nacl组)见胰腺周围轻度水肿,少量腹水,光镜下可见胰腺组织间质显着增宽,小叶间隙增大,胰腺细胞水肿;而经胰胆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T8510,Solarbio)建立的SAP模型组24小时后半数大鼠出现胰腺出血、坏死,光镜下见胰腺组织间质显着增宽,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胰腺局灶或片状坏死。胰腺病理组织学评分SAP组与Nacl组、Contro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acl组与Control组比较差异较为显着;SAP组大鼠符合坏死出血性胰腺炎的病理改变。建模24小时后,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见SAP组部分大鼠光镜可见脑组织水肿,主要表现在神经元细胞周围空白间隙,血管内皮细胞内陷周围有较大腔隙,光镜还可见到少数神经元细胞核溶解固缩。生理盐水组(Nacl组)脑组织无出血水肿,未见明显改变;假手术对照组(Control),脑组织未见明显异常。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脑组织中的TLR4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其中SAP组为4.53±1.081,Nacl组1.83±0.949,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显着,P<0.01;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脑组织中TLR4 mRNA相对表达情况,其中SAP组为3.06±1.161,Nacl组1.31±0.849,SAP组与Nacl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显着,P<0.01。结论:1、通过TLR4、淀粉酶、脂肪酶、IL-6在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血清中的表达情况,说明TLR4可能参与了大鼠急性胰腺炎的发病过程并与其严重程度有关。2、造模后胰腺及脑组织的病理及脑指数的变化,说明通过建立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模型,可以诱发大鼠胰腺炎相关性脑损伤。3、通过TLR4在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脑损伤组织中的表达,其可能为大鼠急性胰腺炎脑损伤的发病机制之一。第二部分si RNA靶向干扰TLR4基因后大鼠相关指标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目的:通过第一部分中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引发脑损伤造模成功,并通过检测得知TLR4在胰腺炎脑损伤组织中的表达上调说明其可能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脑损伤发病相关,本部分将沿用之前的方法建立急性重症胰腺炎脑损伤模型,并应用RNA干扰(RNAi)技术,使用大鼠脑立体定位仪侧脑室局部靶点部位注射TLR4 si RNA,对目的基因的表达进行干预,检测急性重症胰腺炎时脑组织中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88,My D88)及IL-6表达的情况,验证大鼠立体定位侧脑室注射si RNA对TLR4进行干预是否有效,并进一步探讨TLR4在急性胰腺炎脑损伤中的表达及相关作用机制,寻求可能的治疗靶点。方法:将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生理盐水对照组(Nacl)、急性重症胰腺炎组(SAP)、TLR4激动剂组(LPS)、TLR4 si RNA组(si RNA),同第一部分采用逆行胰胆管注射药物的方法建立大鼠急性胰腺炎模型,并采用大鼠脑立体定位仪侧脑室局部靶点部位注射给药方式对TLR4激动剂组和TLR4 si RNA组分别注射脂多糖(LPS)和TLR4 si RNA进行干预。建模及干预后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并行病理组织学评分,统计分析各组脑组织病理组织学评分间的相关性。应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及实时定量PCR(q RT-PCR)法对各组大鼠脑组织的TLR4、My D88以及IL-6的相对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在Nacl组、SAP组、LPS组、si RNA四组间,脑组织TLR4蛋白及m RNA相对表达均存在显着差异。SAP组与Nacl组比较TLR4、My D88以及IL-6表达显着性增加,给予TLR4特异性激动剂组脂多糖刺激后LPS组表达较其余各组显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给予TLR4特异性抑制剂后,si RNA组TLR4、My D88以及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SAP组及LP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利用RNA干扰技术直接将搭载si RNA载体的TLR4 si RNA应用于局部靶点部位,可对目标基因的表达进行有效的调控。2、进一步论证了TLR4通过My D88依赖途径介导IL-6等炎症因子释放可能是大鼠胰腺炎脑损伤的发病机制之一。3、TLR4的表达情况与大鼠胰腺炎脑损伤的严重程度相关,为胰腺炎脑损伤提供一种可能的治疗靶点。
嵇天一[9](2018)在《IL-8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肺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清胰颗粒干预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10%30%的患者会发展成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则是SAP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胰管梗阻、胆汁反流、过量饮酒、微循环障碍、高脂血症、细菌感染是导致AP发生的主要原因,同时内毒素的移位、炎性细胞的激活、多种炎症因子的瀑布样级联反应等则会使其发展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在AP过程中,由于PMN侵入肺部,胰弹力蛋白酶、NF-κB通路等的激活使肺部组织受损从而引发ALI。大量实验结果显示肺毛细血管内、肺间质及肺泡内的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PMN)的数量与ALI/ARDS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MN被抑制或清除,肺损伤的严重程度会明显的降低,否则,ALI将会迅速发生。以上这些都表明在相关的急性肺损伤的发展过程中PMN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PMN活化后可以激活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等炎性因子和趋化因子中的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 8,IL-8),炎性因子会降低PMN变形能力从而使其大量积压在肺内微血管中,并且PMN可以通过多种炎症通路使机体内更多炎性因子被激活导致级联反应,加重病情;IL-8则可以使PMN黏附内皮细胞的数量增加,引导PMN大量聚集到炎症位置,促使PMN释放有害物质对机体造成损伤;(2)PMN释放损伤性酶如胶原酶、组织蛋白酶、弹性蛋白酶等,胶原酶可以降解和消化肺组织中的结构蛋白,使肺泡毛细血管的基底膜受到破坏;组织蛋白酶可以降低内皮细胞的表面抗凝力使PMN更易黏附,并使凝血功能受损;弹性蛋白酶可以改变肺泡通透性引起肺水肿,破坏肺微血管内皮细胞使PMN更易通过,破坏肺泡上皮细胞引起表面活性降低,破坏凝血因子造成凝血障碍(3)PMN可以降低血浆对活性氧自由基的抵抗作用,使活性氧自由基增多,对机体的脂质和蛋白质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其氧代谢产物可以使脂质发生过氧化反应从而对生物膜脂质造成损害,还可以通过改变蛋白质结构和酶的活性来影响膜蛋白,也可以使细胞发生死亡或是降低机体的抗氧化能力;(4)PMN影响ALI/ARDS是通过对NF-κB通路的调控作用。在SAP-ALI中,PMN发生黏附,游出,并大量聚集在炎症部位。细胞粘附分子1(ICAM-1)与CD11/CD18相互作用,提高了内皮细胞与PMN的相互作用。PMN通过释放炎症因子损伤肺泡上皮细胞,致其通透性增大,肺表面活性物质被分解,从而使肺泡顺应性降低、表面张力增加,使吸气时消耗更多能量。由于PMN向炎症部位聚集,组织中PMN的数量也将随之增加,而且其中的炎症介质使其凋亡锐减,这就使PMN持续被激活,最终引起SIRS。由于IL-8的作用CD11/CD18会从PMN的细胞内库转移到细胞表面,同时PMN表面的L-选择素也会因为IL-8的影响发生脱落、变形。IL-8作为CXC趋化家族蛋白之一,其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结合位点与IL-6相近,可在TNF-α的诱导下由血管内皮细胞(VEC)产生。骨髓中的PMN可在IL-8的刺激诱导下向外周血释放。IL-8与CXCR1/CXCR2结合后,趋化PMN移动到创伤位置并与VEC粘附,从而加重炎症反应。本课题组多年的临床和基础实验研究表明,中药清胰汤具有通里攻下、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疏肝理气的功效,能有效地防治急性胰腺炎及其所引起的肺损伤,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组方中的大黄和柴胡是通里攻下、疏肝理气之主药,也是《金匮要略》经典方--大柴胡汤的组成药味,为治疗少阳阳明证的经典方剂。多年来的研究证实,清胰汤可以抑制AP所致炎症反应的加重,保护主要器官,防止其功能衰竭。尽管清胰汤治疗SAP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被广泛报道,且AP的发病机理的研究以及清胰汤的治疗作用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AP-ALI的发病机理及清胰汤的但其具体干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特别是众多炎症因子基因及蛋白的表达、信号传导以及相互关系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在本试验中,我们使用经过对清胰汤进行剂型改革制成的颗粒剂——清胰颗粒代替清胰汤进行相关观察研究。目的:本实验应用经胆胰管逆行注射脱氧胆酸钠来制备大鼠急性胰腺炎模型,探究IL-8对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机制及其在急性胰腺炎肺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观察清胰颗粒的干预作用,为临床上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及其相关性肺损伤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及理论基础。方法:将5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SHAM组)8只,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组(SAP组)10只,IL-8抗体组(IL-8 Ab组)10只,地塞米松组(DEX组)10只,清胰颗粒组(QYKL组)12只。SHAM组仅开腹翻动胰腺数次;SAP模型组采用15g/L脱氧胆酸钠(1m L/kg体质量)经胆胰管逆行注射法制备SAP动物模型;IL-8 Ab组为造模后立即经尾静脉注射给予IL-8抗体干预;DEX组为造模后立即经腹腔给予5g/L地塞米松注射液;QYKL组为造模前30min用清胰颗粒水溶液进行灌胃。所有组别的大鼠于手术后24小时进行处死、取材,将部分肺和胰腺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并进行相应的病理评分;使用真空干燥法测量肺组织的湿/干比值;先用经肝素润过的5mL注射进行腹主动脉取血,抽取2m L后拔出迅速封闭注射器并送往检验科进行血气分析,同时用血管夹夹死动脉;然后用新的5m L注射器在血管夹上侧插入继续取血,提取血清并用ELISA法来测定其中TNF-α、IL-8的含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淀粉酶的含量;Western-Blot法检测肺组织中ICAM-1蛋白水平的表达;应用RT-qPCR检测肺组织中ICAM-1基因水平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SAP组大鼠肺和胰腺组织的病理评分均升高(p<0.05),符合SAP-ALI的病理学特征;SAP组动脉血PaO2明显降低(p<0.05),PaCO2显着升高(p<0.05);SAP组大鼠的肺组织的湿/干比值显着升高(p<0.05);SAP组大鼠血清TNF-α、IL-8的含量均上升(p<0.05);肺组织的ICAM-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肺组织中ICAM-1的基因表达水平也有所升高(p<0.05)。与SAP组相比,中药治疗组及IL-8和地塞米松处理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可以看到,IL-8和地塞米松不仅作用单一且有一定的副作用,而清胰汤则具有多方面、多层次、多靶点的综合治疗效应。结论:(1)造模后模型组大鼠胰腺和肺组织出现明显病理改变,血清淀粉酶明显升高,血气分析出现明显变化,肺湿/干比值明显升高,模型大鼠发生急性胰腺炎并出现了肺损伤,表明急性胰腺炎肺损伤模型制备成功。(2)清胰颗粒可能通过抑制IL-8的趋化活性,减轻中性粒细胞在肺组织的聚集从而达到减轻胰腺和肺组织超强的炎症反应,进而达到减轻肺损伤的目的。清胰颗粒在急性胰腺炎肺损伤的防治上具有明显的综合治疗效应。
杨伟钦[10](2018)在《参附注射液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厥脱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一、临床部分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常伴有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中心功能衰竭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心功能的早期防治显得尤为重要。参附注射液因具有抗炎、保护心功能等广泛的药理作用,而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青睐。通过对本院重症急性胰腺炎伴心肌损伤-厥脱证患者的一般资料的收集,比较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参附注射液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临床依据。二、实验部分通过使用参附注射液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心肌损伤进行干预,评估其对大鼠胰腺及心肌的保护作用。通过研究参附注射液对NF-κB信号通路相关的关键炎症因子以及对心肌细胞的ATP敏感性K离子通道(KATP)的调节作用,从攻击因子和保护因子两方面,揭示参附注射液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心肌损伤的有效作用靶点和机制。方法:一、临床部分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选取2011年1月1日-2017年12月30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急性胰腺炎伴心肌损伤-厥脱证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参附注射液,对照组为西医常规治疗,选取符合标准的观察组39例,对照组39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建立数据库,记录包括性别、年龄、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死亡人数、好转人数及临床检验指标等资料,并采用SPSS17.0及Excel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入院第一天、第二天和第七天的血清淀粉酶(AMY)、超敏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B型尿钠肽(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等指标的变化。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即入院第一天和第二天上述指标的差异,并比较患者的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死亡率等。二、实验部分选取体重为450-500g SPF级雄性SD大鼠60只,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乌司他丁组和参附注射液组,参附注射液组再分为高、中、低剂量亚组(10ml/kg、5ml/kg、2.5ml/kg),采用逆行胆胰管灌注5%牛磺胆酸钠溶液造模,造模3h后,按分组分别给予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乌司他丁和参附注射液。造模6h后取材,评估胰腺和心脏的病理变化。检测心肌组织TNF-α、IL-1β和IL-6的mRNA表达量及Na+-K+-ATPase活性。结果:一、临床部分1.观察者和对照组性别、年龄,一般情况包括降钙素原、白细胞总数WBC、血糖、天门冬氨酸AST、丙氨酸ALT、血清钙、钠钾、尿素、血清肌酐、凝血酶原时间PT、心率、平均动脉压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2.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治疗后AMY、LDH、cTnI的中位数较前明显降低(1126 VS740,363 VS 234,0.15 VS 0.0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LDH中值较前降低(363.0 VS 234.0),CRP、CK-MB中值较前升高(69.4 VS 135.0,29.0 VS 3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AMY、CK-MB、BNP、cTnI中值较前降低(1085.0VS 998.0,22.0 VS 16.0,0.20 VS 0.18),LDH、CRP中值较前升高(293.0 VS 343.0,102.0VS 145.0),但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CRP方面,观察组呈下降趋势,对照组先升后降,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nI方面两组患者在治疗第一天、第二天和第七天随时间变化呈下降趋势,观察组cTnI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AMY、LDH、CK-MB、BNP拒绝Mauchly球形假设。4.观察组和对照组住院天数、ICU住院天数的比较,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死亡人数上明显少于对照组(12.8%VS 30.8%),死亡率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实验部分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的大鼠胰腺、心肌损伤严重,病理评分明显升高(P<0.05),心肌Na+-K+-ATP酶活性明显降低(P<0.05)、TNF-α、IL-1β的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乌司他丁组、参附高中低剂量组胰腺和心脏病理评分明显降低,且参附注射液组对病理的改善有剂量依赖性,此外,与模型组相比,参附注射液组显着增加Na+-K+-ATPase活性,降低了炎症细胞因子TNF-a、IL-1β的mRNA的表达(P<0.05)。结论:一、临床部分参附注射液降低患者的血清cTnI,对SAP所致的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并减少LDH的释放,保护多脏器组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预后。二、实验部分本研究发现,参附注射液减轻胰腺和心肌病理损伤,减少心肌组织中TNF-a、IL-1β的mRNA的表达,提高心肌细胞Na+-K+-ATPase活性,对大鼠心肌起保护作用。
二、栀子提取液对大鼠急性胰腺炎时TNF-α和IL-6改变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栀子提取液对大鼠急性胰腺炎时TNF-α和IL-6改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大黄游离蒽醌抑制NLRP3/Caspase-1通路改善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肝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药物 |
1.2 动物 |
1.3 试剂 |
1.4 仪器 |
1.5 方法 |
1.5.1 分组、造模及给药 |
1.5.2 大鼠7d生存情况观察 |
1.5.3 胰腺及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 |
1.5.4 血清AMS、LPS、AST和ALT活力检测 |
1.5.5 ELISA法检测肝组织TNF-α、IL-1β、IL-6和IL-18的含量 |
1.5.6 免疫印迹法检测肝组织TLR4、NLRP3、Pro-caspase-1和Caspase-1蛋白表达 |
1.5.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大黄游离蒽醌对SAP模型大鼠7 d死亡率的影响 |
2.2 大黄游离蒽醌对SAP模型大鼠胰腺和肝脏病理组织学评分的影响 |
2.3 大黄游离蒽醌对SAP模型大鼠血清AMS、LPS、ALT、AST活力的影响 |
2.4 大黄游离蒽醌对SAP模型大鼠肝组织TNF-α、IL-1β、IL-6、IL-18含量的影响 |
2.5 大黄游离蒽醌对SAP模型大鼠肝TLR4、NLRP3、Caspase-1、Pro-caspase-1蛋白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2)酪酸梭菌及丁酸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并肝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酪酸梭菌及丁酸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并肝损伤的作用 |
前言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酪酸梭菌及丁酸缓解重症急性胰腺炎并肝损伤的机制的研究 |
前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课题 |
致谢 |
(3)电针通过SIRT1调控NF-κB炎症信号通路改善胰岛素抵抗肥胖大鼠胃肠动力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体重、进食量、胰岛素敏感性及血清CRP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2 主要实验设备和试剂 |
1.3 干预方法 |
1.4 检测指标 |
1.5 统计分析方法 |
2.实验结果 |
2.1 各组大鼠干预前后体重、Lee's指数、进食量变化 |
2.2 各组大鼠胰岛素敏感性指标 |
2.3 各组大鼠血清CRP水平 |
3.讨论 |
3.1 实验结果分析 |
3.2 针刺减少能量摄入改善IR性肥胖的作用机制 |
实验二 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胃肠动力功能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造模、分组及干预方法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设备 |
1.4 半固体糊的制备 |
1.5 检测方法 |
1.6 统计分析方法 |
2.实验结果 |
2.1 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胃及小肠肌电生理的影响 |
2.2 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的影响 |
3.讨论 |
3.1 实验结果分析 |
3.2 电针调节胃肠动力功能的作用机制 |
实验三 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中NF-κB及其下游炎症因子TNF-α、IL-6 表达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造模、分组及干预方法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1.3 主要实验设备 |
1.4 取材方法 |
1.5 小肠组织中Ac-NF-κB及 TNF-α、IL-6 的蛋白表达水平 |
1.6 小肠组织中TNF-α、IL-6 的基因表达水平 |
1.7 统计分析方法 |
2.实验结果 |
2.1 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中Ac-NF-κB及其下游炎症因子TNF-α、IL-6 蛋白表达的影响 |
2.2 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6 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3.讨论 |
3.1 实验结果分析 |
3.2 电针改善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中炎症状态的机制 |
实验四 电针通过SIRT1 调控NF-κB炎症信号通路抑制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中炎症的机制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造模、分组及干预方法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1.3 主要实验设备 |
1.4 取材方法 |
1.5 小肠组织中SIRT1 的蛋白表达水平 |
1.6 小肠组织中SIRT1 的基因表达水平 |
1.7 小肠组织中SIRT1和Ac-NF-κB的共表达 |
1.8 统计分析方法 |
2.实验结果 |
2.1 电针能够提高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中SIRT1 的蛋白表达水平 |
2.2 电针能够提高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SIRT1的m RNA表达水平 |
2.3 电针对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SIRT1/Ac-NF-κB共表达的影响 |
3.讨论 |
3.1 实验结果分析 |
3.2 电针通过激活IR性肥胖大鼠小肠组织中SIRT1 降低NF-κB乙酰化水平 |
讨论 |
1.IR性肥胖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2.干预方法及电针参数的选择 |
2.1 干预方法的选择 |
2.2 电针干预参数及时间的选择 |
3.腧穴的选择 |
3.1 中医对IR性肥胖的认识 |
3.2 针灸治疗IR性肥胖的选穴依据 |
4.肠道炎症、胃肠动力功能及胰岛素抵抗肥胖的关系 |
4.1 肠道屏障功能异常,激活炎症,降低胰岛素敏感性 |
4.2 肠道炎症引起胃肠动力功能紊乱 |
4.3 胃肠动力功能异常引起能量代谢失衡,导致胰岛素抵抗性肥胖 |
5.电针通过SIRT1 调控NF-κB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改善IR性肥胖胃肠动力的机制 |
5.1 NF-κB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在IR性肥胖大鼠肠道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
5.2 电针通过上调IR性肥胖大鼠小肠SIRT1 的表达抑制NF-κB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 |
5.3 电针通过SIRT1 调控NF-κB信号通路改善IR性肥胖大鼠的胃肠动力 |
6.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
7.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2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
致谢 |
(4)基于“组学判别-灰色关联-生物活性”策略研究中药栀子的质量标志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栀子肝保护药效标志物的发现和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主要试剂 |
1.1.2 仪器 |
1.1.3 主要试剂和样本溶液配制 |
1.2 实验动物及斑马鱼胚胎的处理 |
1.3 斑马鱼肝保护实验 |
1.3.1 实验设计 |
1.3.2 数据采集与定量分析 |
1.3.3 统计分析 |
1.4 中药代谢组学分析 |
1.4.1 栀子HPLC-Q-TOF/MS分析 |
1.4.2 数据分析 |
1.5 灰色关联分析 |
2 结果 |
2.1 不同产地栀子对肝损伤斑马鱼的保护作用 |
2.2 特定产地栀子样本肝保护活性差异比较 |
2.3 中药代谢组学多维统计分析发现栀子肝保护活性成分 |
2.4 灰色关联分析结果 |
2.5 成分鉴定 |
2.6 肝保护活性验证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栀子抗炎药效标志物的发现和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主要试剂 |
1.1.2 仪器 |
1.1.3 主要试剂和样本溶液配制 |
1.2 实验动物及斑马鱼胚胎的处理 |
1.3 斑马鱼抗炎实验 |
1.3.1 实验设计 |
1.3.2 数据采集与定量分析 |
1.3.3 统计分析 |
1.4 中药代谢组学分析 |
1.4.1 栀子HPLC-Q-TOF/MS分析 |
1.4.2 数据分析 |
1.5 灰色关联分析 |
2 结果 |
2.1 不同产地栀子对炎症斑马鱼的抑制作用 |
2.2 特定产地栀子样本抗炎活性差异比较 |
2.3 中药代谢组学多维统计分析发现栀子抗炎活性成分 |
2.3.1 PCA分析 |
2.3.2 OPLA-DA分析 |
2.4 灰色关联分析结果 |
2.5 成分鉴定 |
2.6 抗炎活性验证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栀子抗血栓药效标志物的发现和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 |
1.2 实验动物及斑马鱼胚胎的处理 |
1.3 样本溶液的制备 |
1.4 斑马鱼抗血栓实验 |
1.4.1 实验设计 |
1.4.2 固定和染色 |
1.4.3 数据采集与定量分析 |
1.4.4 统计分析 |
1.5 中药代谢组学分析 |
1.5.1 栀子HPLC-Q-TOF/MS分析 |
1.5.2 数据分析 |
1.6 灰色关联分析 |
2 结果 |
2.1 不同产地栀子对斑马鱼血栓的抑制作用 |
2.2 特殊产地栀子样本抗血栓活性差异比较 |
2.3 中药代谢组学分析发现栀子抗血栓活性相关的成分 |
2.4 灰色关联分析结果 |
2.5 抗血栓活性验证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整合分析确定栀子质量标志物 |
1 基于质量传递与溯源的潜在栀子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
2 基于成分特有性的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
3 基于成分有效性的潜在栀子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
4 基于复方配伍环境的潜在栀子质量标志物 |
5 基于化学成分的可测性的潜在栀子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
6 结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柴黄清胰活血颗粒对重症急性胰腺炎IKK/IκB/NF-κB信号通路及相关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柴黄清胰活血颗粒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柴黄清胰活血颗粒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IKK/IκB/NF-κB信号通路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中医药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炎症介质的研究进展 综述 |
参考文献 |
(6)清胰汤调控DAMPs对SAP-ALI大鼠的治疗机制及对肠道微生态调整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清胰汤调控DAMPs对 SAP-ALI大鼠肺组织器官损伤治疗机制的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试剂 |
1.1.3 实验仪器 |
1.1.4 动物分组以及模型的制备 |
1.1.5 标本采集及储存 |
1.1.6 实验方法 |
1.1.7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肺组织中苏木精-伊红(HE)病理损伤评分比较 |
1.2.2 肺组织中MPO、TNFα、IL-1和IL-6 的含量的比较 |
1.2.3 血浆中淀粉酶(AMY)和脂肪酶(LIP)水平的比较 |
1.2.4 血浆中mt DNA水平的比较 |
1.2.5 肺组织中FPR1 免疫组化染色(IHC)结果比较 |
1.2.6 肺组织中FPR1、FPR2 mRNA及蛋白表达比较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运用16srDNA测序技术初步探讨清胰汤调整SAP大鼠肠道微生态菌群结构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实验试剂 |
2.1.3 主要实验仪器 |
2.1.4 实验方法 |
2.1.5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各组肠、胰腺组织的病理学评分 |
2.2.2 粪便中肠道菌群分析 |
2.2.3 肠道菌群结构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探讨清胰汤治疗SAP-ALI的机制研究现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清胰汤治疗小鼠急性胰腺炎的代谢组学与分子机制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清胰汤中10个有效成分的定量分析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方法与结果 |
1.2.1 溶液的制备 |
1.2.2 方法学考察 |
1.3 讨论 |
1.3.1 柴胡皂苷B2 的选定 |
1.3.2 流动相、柱温的优化 |
1.3.3 检测波长的选择 |
1.4 小结 |
二、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药效学研究 |
2.1 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的建立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结果 |
2.1.3 讨论 |
2.1.4 小结 |
2.2 清胰汤对雨蛙素联合脂多糖诱导小鼠急性胰腺炎的药效学研究 |
2.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2.2 结果 |
2.2.3 讨论 |
2.2.4 小结 |
三、清胰汤对急性胰腺炎模型小鼠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仪器与设备 |
3.1.2 药物与试剂 |
3.1.3 试验动物 |
3.1.4 分组、造模及给药 |
3.1.5 样本采集和处理 |
3.1.6 试验条件 |
3.1.7 数据处理 |
3.1.8 代谢标志物寻找及代谢通路分析 |
3.2 试验结果 |
3.2.1 各组血清总离子流图 |
3.2.2 各组血清PCA和 OPLS-DA分析结果 |
3.2.3 代谢标志物及其水平变化 |
3.2.4 代谢通路分析 |
3.3 讨论与小结 |
四、清胰汤对急性胰腺炎模型小鼠胰腺组织相关基因表达的初步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仪器与设备 |
4.1.2 试剂 |
4.1.3 引物设计 |
4.1.4 试验动物 |
4.1.5 分组、造模及给药 |
4.1.6 样本采集 |
4.1.7 各组小鼠胰腺组织中相关基因mRNA表达 |
4.2 试验结果 |
4.2.1 清胰汤对模型小鼠胰腺组织中TNF-α、COX-2、NOX2、MMP-9 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代谢组学在急性胰腺炎标志物筛选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Toll样受体4在大鼠急性胰腺炎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急性胰腺炎脑损伤大鼠模型的建立及病理改变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siRNA靶向干扰TLR4基因后大鼠相关指标的表达及作用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9)IL-8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肺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清胰颗粒干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1.1 动物 |
1.2 仪器和设备 |
1.3 主要试剂 |
2.方法 |
2.1 动物模型的制备与各组相应处理 |
2.2 实验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
2.3 血清淀粉酶(AMY)的检测方法 |
2.4 动脉血气分析 |
2.5 肺湿/干比值测定 |
2.6 肺和胰腺组织HE染色及病理评分 |
2.7 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8、TNF-α的水平 |
2.8 Western-Blot法检测肺组织ICAM-1的蛋白表达 |
2.9 RT-qPCR法检测肺组织ICAM-1基因水平表达 |
3.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各组大鼠一般状态的比较 |
2.各组大鼠血清淀粉酶水平的比较 |
3.大鼠动脉血气分析 |
4.肺湿/干(W/D)比值的比较 |
5.胰腺和肺组织病理改变的比较 |
6.各组血清 TNF-α和IL-8的含量 |
7.大鼠肺组织中ICAM-1mRNA的表达 |
8.大鼠肺组织ICAM-1蛋白表达的比较 |
讨论 |
结论 |
References |
缩略词表 |
附图 |
文献综述 白细胞介素8-CXCR1/2通路在急性胰腺炎中的研究进展 |
References |
致谢 |
(10)参附注射液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厥脱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一、重症急性胰腺炎心肌损伤的概念 |
二、急性胰腺炎及重症急性胰腺炎心肌损伤的发生机制 |
三、重症急性胰腺炎心肌损伤的治疗 |
第二节 中医研究概况 |
一、中医对胰腺的认识 |
二、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 |
三、中医药治疗 |
第三节 参附注射液治疗心血管疾病和重症急性胰腺炎研究进展 |
一、参附注射液的成分 |
二、参附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 |
三、抗休克作用 |
四、改善心肺复苏的预后 |
五、治疗脓毒血症 |
六、参附注射液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及其相关性心肌损伤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同时满足以下标准) |
四、排除标准(满足以下任一标准即被排除) |
五、治疗方案 |
六、观察指标 |
七、统计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情况 |
二、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的比较 |
三、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种干预方式生化指标不同时间点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
四、住院天数、重症监护室(ICU)的比较 |
五、观察组和对照组预后转归的比较 |
第三节 讨论 |
一、参附注射液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心肌损伤的中西医探讨 |
二、基本资料分析 |
三、重症急性胰腺炎心肌损伤相关指标分析 |
第四节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一、实验动物 |
二、实验试剂 |
三、仪器设备 |
四、方法 |
五、统计分析 |
六、结果 |
七、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四、栀子提取液对大鼠急性胰腺炎时TNF-α和IL-6改变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大黄游离蒽醌抑制NLRP3/Caspase-1通路改善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肝损伤的研究[J]. 黄力强,曾悦,庄倩,罗静雅,王璐璐,范玲,熊玉霞.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21(05)
- [2]酪酸梭菌及丁酸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并肝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 何梓健.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3]电针通过SIRT1调控NF-κB炎症信号通路改善胰岛素抵抗肥胖大鼠胃肠动力的机制研究[D]. 王文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基于“组学判别-灰色关联-生物活性”策略研究中药栀子的质量标志物[D]. 史永平. 山西医科大学, 2020
- [5]柴黄清胰活血颗粒对重症急性胰腺炎IKK/IκB/NF-κB信号通路及相关因子的影响[D]. 宋倩. 西南医科大学, 2019(08)
- [6]清胰汤调控DAMPs对SAP-ALI大鼠的治疗机制及对肠道微生态调整的初步探讨[D]. 胡炜.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7]清胰汤治疗小鼠急性胰腺炎的代谢组学与分子机制初步研究[D]. 兰贺燕.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8]Toll样受体4在大鼠急性胰腺炎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D]. 夏飞. 苏州大学, 2018(12)
- [9]IL-8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肺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清胰颗粒干预的实验研究[D]. 嵇天一. 大连医科大学, 2018(01)
- [10]参附注射液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厥脱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杨伟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