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脊髓纵裂1例报告(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王乐凯[1](2018)在《脊髓拴系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儿童脊髓拴系中针对单纯拴系的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目的:探讨儿童脊髓拴系综合征中针对单纯拴系的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方法及适应症的选择,并对手术疗效、并发症与常规松解手术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根据MRI检查结果,将仅需做终丝切断的终丝紧张型脊髓拴系及脊髓纵裂(Pang氏Ⅱ型)共43例患儿纳入本研究。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入院的30例患儿接受常规松解术,为对照组;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入院的13例患儿则采用小切口微创手术,为观察组。对2组患儿手术后疗效、并发症、住院天数、伤口大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43例患儿获随访3个月~2年,对照组手术的有效率为93.3%,观察组有效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观察组为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住院天数、伤口大小的均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微创显微手术治疗在保证单纯拴系患儿手术效果的前提下,可减少手术的创伤,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降低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减少术区瘢痕组织。第二部分先天性皮毛窦及其伴发神经管畸形的手术治疗目的:探讨先天性皮毛窦及其伴发的神经管畸形(Congenital dermal sinus Tract ofthe Spine andNeural tube defect)的诊断要点与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3例先天性皮毛窦患者的临床资料。分类计数皮毛窦的外观特点、部位及伴发的神经管畸形种类。全部病例均做核磁共振检查并行显微手术治疗。采用脊柱裂神经功能量表(SBNS)评估手术疗效。随访时间为6月~8年。结果:外观特征以局部皮肤凹陷多见(23/43,53.4%);皮毛窦部位以腰骶部多见(25/43,58.1%);合并的神经管畸形以脊髓拴系多见(22/43,51.2%)。43例先天性皮毛窦的术后总有效率为90.7%(40/43)。结论:先天性皮毛窦的皮损特点各异,皮损以局部皮肤凹陷多见。发病部位沿躯干背侧神经中轴不一,腰骶部多见。先天性皮毛窦往往伴发多种神经管畸形及脊髓先天性肿瘤,因此相应部位的核磁共振检查是必要的,在手术处理先天性皮毛窦的同时务必一并处理并发的神经管畸形,能获得较好的手术效果。第三部分脂肪瘤型脊髓拴系综合征的手术治疗目的:探讨脂肪瘤型脊髓拴系综合征(TCS)的临床症状、精确分型、手术方法、手术时机、神经功能评估方法及其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83例脂肪瘤型TCS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根据MRI表现及手术中观察到的脂肪瘤生长特点将183例患者分为五种类型:背侧型、尾侧型、移行型、混杂型以及脂肪脊髓脊膜膨出型。将患者按小于14岁,14至18岁,大于18岁分为3组。采用改良的Karachi脊髓拴系神经功能评分量表对患者术前术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术后随访时间为3~36个月,对各年龄组、各分型术前术后的脊髓功能评分及临床症状作分析比较。结果:183例脂肪瘤型TCS患者获得随访,手术中全切及次全切脂肪瘤的病例中,混杂型最少,仅10.2%(5/49)(P<0.05);不同年龄组中年龄较小的组术前脊髓神经功能评分及术后改善均好于成年(P<0.05),同一年龄组中混杂型及脂肪脊髓脊膜膨出型脊髓功能评分均较前三种分型差(P<0.05)。各临床症状中疼痛及溃疡的改善尤为明显。结论:腰骶部皮肤异常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提示,TCS确诊后行早期手术治疗可防止或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的恶化,越早做越好。手术应力争全切除或近全切除脂肪瘤,获得脊髓和马尾神经的完全松解。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为脂肪瘤的类型、手术时机、术前症状、神经松解是否彻底和是否出现再栓系。
刘明[2](2016)在《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影像学特征与神经损害相关性的研究背景资料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患者中常合并脊髓纵裂(split spinal cord malformation,SSCM)畸形。当CS合并SSCM时,部分患者会出现神经功能的损害,比如双下肢感觉异常、肌力减弱、大小便功能障碍、下肢发育不良、足部畸形,但是,并非所有患者均出现神经损害症状,有的患者双下肢神经功能完全正常。从而导致在侧凸矫形前是否需手术干预脊髓纵裂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尤其是对于无神经损害症状患者。因此,有必要探讨神经损害出现的相关因素,为侧弯矫形前,是否对脊髓纵裂进行处理提供指导。目前,虽然关于脊髓纵裂影像学表现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关于CS合并SSCM的影像学特征与神经损害相关性研究较少。目的(1)观察并总结脊髓纵裂与先天性脊柱侧凸中脊柱畸形类型的关系,以及脊髓纵裂的类型、位置、形态等特点,分析其与神经损害表现的相关性;(2)探讨脊髓纵裂及其合并其他椎管内畸形与神经损害相关性;(3)总结造成脊髓纵裂患者神经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105例合并SSCM的CS患者的病历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根据有无神经损害症状分组,采用单因素的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SCM的影像学特征(纵裂类型、纵裂位置、纵裂与顶椎位置关系、分隔的脊髓对称性)、脊柱畸形的特征(脊柱畸形类型、Cobb角大小)及其他椎管内畸形与神经损害的关系。结果105例患者中先天性脊柱畸形类型为形成障碍28例(26.7%,28/105),分节不良33例(31.4%,33/105),混合型44例(41.9%,44/105);Cobb角小于60°者35例,60°90°者42例,大于90°者28例;Ⅰ型SSCM位于胸段11例,胸腰段18例,腰段20例,Ⅱ型SSCM位于胸段31例,胸腰段20例,腰段5例,Ⅰ型与Ⅱ型SSCM位于脊柱各节段构成比的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SCM位于顶椎上29例,顶椎处或跨越顶椎25例,顶椎下51例;SSCM分隔脊髓造成78例不对称,27例对称;66例SSCM合并椎管内其他畸形,脊髓低位42例,脊髓空洞症38例,脊膜膨出10例,骶管囊肿5例;Ⅰ型、Ⅱ型SSCM伴发各种椎管内畸形的比例相似(Ⅰ型SSCM伴脊髓低位为42.9%、脊髓空洞36.7%、脊膜膨出10.2%,Ⅱ型分别为37.5%、35.7%、8.9%);SSCM伴发椎管内其他畸形时神经损害发生率增加(伴发椎管内其他畸形时48.5%,不伴时23.1%)。105例患者中有神经损害表现41例,无神经损害表现64例,对以上因素行单因素的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腰段SSCM、脊髓不对称及脊髓低位易出现神经损害。结论合并SSCM的CS患者,Ⅰ型SSCM多见于混合型脊柱侧凸,Ⅱ型SSCM多见于分节不全型;Ⅰ型SSCM好发于胸腰段以下,Ⅱ型SSCM好发于胸腰段以上;SSCM伴发其他椎管内畸形时,神经损害发生率增加;腰段SSCM、脊髓对称性和脊髓低位与神经损害的发生有显着相关性。第二部分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伴脊髓低位的治疗策略背景资料脊髓纵裂和脊髓低位均为常见的椎管内畸形,二者在先天性脊柱侧凸发生率较高,但是,关于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同时合并脊髓纵裂和脊髓低位两种椎管内畸形的报道较少。关于脊髓纵裂和脊髓低位的发生机制仍不明确,脊髓低位和脊髓纵裂类型、发生节段的关系尚不清楚。目前,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是否在矫形前处理纵裂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若同时伴有脊髓低位,是否需行传统的栓系松解术,为手术方案制定带来极大困扰。脊柱侧凸矫形前不进行终丝探查松解是否可行,相关研究较少。目的(1)探讨Ⅰ型、Ⅱ型脊髓纵裂同时伴有脊髓低位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分析;(2)脊柱截骨术治疗合并脊髓纵裂伴脊髓低位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3)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33例合并脊髓纵裂同时伴有脊髓低位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男11例,女22例;手术时年龄16.2±4.5岁(727岁)。腰骶部疼痛7例,其中4例仅表现为腰骶部疼痛,神经功能损害17例。术前冠状位Cobb角77.9°±26.9°(35°156°)。Ⅰ型脊髓纵裂15例、Ⅱ型脊髓纵裂18例。脊髓圆锥位置均在L2椎体下缘以下。对合并I型脊髓纵裂伴脊髓低位的患者,采用骨性纵隔切除后同期侧弯矫形;对于合并Ⅱ型脊髓纵裂伴脊髓低位的患者,单纯行一期脊柱截骨矫形(未处理纤维纵隔,未行终丝探查栓系松解术)。其中行全脊椎截骨14例,经椎弓根截骨8例,Smith-Petersen截骨术2例。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分别测量患者侧凸Cobb角,并按脊柱裂神经功能评分(SBNS)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484.2±145.8min(265835min);术中失血量2971.2±2372.2ml(50011500 ml)。随访44.7±26.2个月(24104个月)。术后冠状面Cobb角31.2°±13.9°(3°73°),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矫形率平均为(58.0±16.1)%;末次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34.9°±14.9°(5°80°),矫形率平均为(53.3±16.4)%,较术后平均丢失3.7±2.9°,与术后比较无明显矫形丢失(P>0.05),但与术前相比仍有明显改善(P<0.05)。Ⅰ型与Ⅱ型脊髓纵裂患者之间相比,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冠状位Cobb角、矫形率、SBNS神经功能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12例患者神经损害症状获得不同程度改善,其中10例术前SBNS神经功能分级为Ⅱ级者术后恢复至Ⅰ级;2例Ⅲ级恢复至Ⅱ级;另外5例虽然SBNS分级维持不变,但神经损害评分提高,局部疼痛症状明显好转。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5例,其中2例术后出现单侧下肢肌力下降,1例术后2周下肢肌力恢复至Ⅳ级,另1例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2年随访肌力基本恢复正常。术中发现胸膜破裂1例,术后脑脊液漏1例,泌尿系感染1例。所有病例术后无伤口感染、假关节形成、内固定松动/断裂及永久性神经损害并发症。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同时伴脊髓低位时,对于Ⅰ型脊髓纵裂采用骨性纵隔切除,同期行侧弯矫形;对于Ⅱ型脊髓纵裂采用脊柱截骨,同期行侧弯矫形,无需处理纤维纵隔;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脊柱截骨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同时伴脊髓低位的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且对神经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李伟[3](2012)在《硬膜内外腔联合松解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硬膜内、外腔神经根松解,联合离断内终丝和外终丝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手术疗效。方法82例通过MRI明确诊断的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按入院时间分成两组,常规手术组22例,采用硬膜腔内栓系松解、内终丝切断等手术方式;联合松解组60例,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行硬膜腔内、外神经根松解,联合离断内、外终丝手术方式。采用Hoffman神经功能分级评分标准及显效、有效、稳定和加重进行评定比较两组手术后的的临床效果。临床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运用配对t检验、两样本秩和检验统计方法比较两组病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效果。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半年以上随访。常规组患儿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切口感染1例,皮下积液1例,术后神经功能显效22.7%,有效27.3%,稳定36.4%,加重13.4%。神经功能Hoffman分级与术前相比,p>0.05,无统计学差异;联合松解组无脑脊液漏发生,皮下积液1例,术后神经功能显效31.7%,有效60%,稳定8.3%,加重0%,神经功能Hoffman分级与术前相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11例术前无神经功能损害的病例,两组手术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71例术前已有神经功能损害的病例,两组手术的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松解手术组疗效好于常规手术组。结论采用硬膜内、外腔神经根松解,联合离断内终丝和外终丝的方法,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较常规手术有更高的有效率,能更大限度的改善神经功能。
王清防[4](2007)在《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在小儿脊柱手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小儿脊柱矫形手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测(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SEP)结果与矫形术中、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SEP监测对术中和术后神经功能缺陷(neurological deficits)的评估作用,以及术中和术后发生神经功能缺陷的危险因素。材料与方法选取2006年5月至2007年3月间,北京儿童医院骨科专业施行的45次手术中SEP监测结果,男性20例,女性21例,其中4例患儿的二期手术均行SEP监测,年龄17月~18岁,平均7岁11月,术前患儿常规查体,着重于骨科及神经系统情况,并依个体需要行脊柱CT三维重建及脊柱MRI检查,以对患儿脊柱畸形及神经系统作出评估。SEP监测采用Epoch XP系统,自显露脊柱至关闭切口为止,持续实时监测,所选预警标准或SEP显着性改变为SEP波幅降低超过50%持续三个波形。对术中SEP监测出现的显着性改变,依下述顺序进行解释并处理。(1)技术性因素(2)麻醉状态及全身性因素(3)手术进程结果(1)接受SEP监测的45次手术中,真阳性、假阳性、真阴性、假阴性结果分别为3次、6次、34次、1次, SEP监测的灵敏度为75%,特异性为85.4%,阳性预测值33.3%,阴性预测值97.2%。(2)接受手术的41例患者中,17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发现椎管内异常(intraspinal abnormality),其中10例合并神经系统临床检查异常。在10例合并神经系统临床检查异常的病例中,2例术后出现神经功能缺陷,而总计神经功能缺陷3例,因而该类病例更易出现神经功能缺陷。(3)接受手术的41例患者中,计35例患儿39次手术过程中同时接受了唤醒试验,其中1例1次术中发现左足足趾较右足活动差;唤醒试验正常的患儿中术后2例3次出现神经症状。结论(1) SEP监测是小儿脊柱矫形术中脊髓功能监测的可靠方法,在术中SEP无显着变化的患儿,术后仅1例出现迟发性截瘫。(2)椎管内异常合并临床神经系统检查异常,是术后出现脊髓功能缺陷的危险因素。(3)脊柱矫形手术各阶段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脊髓功能缺陷、脊神经根功能缺陷,SEP监测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4) SEP结合唤醒试验用于术中监测,降低了术中、术后神经功能缺陷的发生率;另一方面,减少了唤醒的次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手术的连续性,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效率和安全性。(5) SEP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当功能缺陷局限于脊髓前索时,仍无法避免假阴性结果的发生,需探索更特异性的监测方式,如运动诱发电位等。
初明,钟震宇,李国忠,胡志强,刘恩重[5](2003)在《成人脊髓纵裂合并髓内皮样囊肿1例》文中提出
程斌,王坤正,王尚昆,孙仲篪[6](1998)在《脊髓纵裂的CT影像与手术所见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研究脊髓纵裂的CT影像与手术所见的关系,评价CT扫描的诊断价值,揭示CT扫描在手术治疗、提高手术疗效及神经缺陷发生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方法:根据CT扫描影像与手术中所见的病理改变,对23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根据CT影像与手术所见将脊髓纵裂间隔分为骨性、软骨性、纤维性和混合性。20例患儿23处脊髓纵裂中,骨性18例,软骨性2例,纤维性1例,混合性2例,除1例纤维性间隔CT平扫未能显示外,其余的CT影像与手术所见相符。结论:CT平扫影像与手术中所见相符。CT扫描是脊髓纵裂理想的、有价值的诊断手段,给临床提供了清晰的病变图像,为手术的正确操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研究神经缺陷的发生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程敬亮,任翠萍,李树新,李荫太,王建平,杨波[7](1997)在《脊髓纵裂畸形的影像学诊断和治疗》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探讨脊髓纵裂(DM)的分型和手术适应证,比较X线平片、CT和MRI对DM的诊断价值。经手术证实的13例DM,均有脊柱X线平片、平扫CT和MRI。将DM分为有隔刺的Ⅰ型和无隔刺的Ⅱ型。Ⅰ型分为有完整隔刺的Ⅰa型和不完整隔刺的Ⅰb型;Ⅱ型分为完全纵裂的Ⅱa型和不全纵裂的Ⅱb型。结果:13例DM中Ⅰa型7例、Ⅰb型1例、Ⅱa型4例、Ⅱb型1例。X线平片确诊DM5例,CT确诊11例,MRI全部正确诊断。8例Ⅰ型DM中5例为骨性隔刺,CT全部正确诊断,MRI仅2例确定为骨性隔刺。结论:MRI是诊断DM及其椎管内伴发病变的最有效方法,但对Ⅰ型DM骨性隔刺显示CT优于MRI。有神经损害的Ⅰ型DM或无神经损害儿童Ⅰ型DM应尽早手术切除隔刺。
程敬亮,任翠萍,李树新,李荫太,韩新巍,陈学军,谢启约,安红旗,汪浒[8](1997)在《脊髓纵裂畸形的MRI诊断(附24例报告)》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脊髓纵裂畸形的分型和MRI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男10例,女14例。年龄6个月至52岁,15岁以下者20例。24例脊髓纵裂共累及25段脊髓。均有病变区脊柱X线平片、平扫CT和MRI。脊髓纵裂分为有隔刺的Ⅰ型和无隔刺的Ⅱ型。Ⅰ型分为有完整隔刺的Ⅰa型和不完整隔刺的Ⅰb型。Ⅱ型分为完全纵裂的Ⅱa型和不全纵裂的Ⅱb型。结果:(1)25段脊髓纵裂Ⅰ型和Ⅱ型分别占56%(14段)和44%(11段)。Ⅰa型占48%(12段),Ⅱa型占36%(9段),Ⅰb和Ⅱb型均占8%(2段);(2)25段脊髓纵裂X线平片、平扫CT和MRI诊断阳性率分别为12%(3段)、68%(17段)和100%(25段)。(3)25段脊髓纵裂MRI横轴面全部诊断正确,冠状面和矢状面分别诊断23段和16段。结论:MRI是诊断脊髓纵裂畸形及其椎管内伴发病变最有效的非创伤性方法;对骨性隔刺的显示以CT为优;横轴面T1WI是诊断脊髓纵裂的最佳断面;Ⅰ型脊髓纵裂的隔刺以T2WI显示为优;脊髓纵裂分型有助于反映脊髓纵裂的病理形态和指导手术。
曹连义,李学芳,朱风丽,姚灵生,宋玉敏,曾幼鲁[9](1996)在《椎管闭合不全的CT诊断》文中研究说明对40例隐性椎管闭合不全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此症的临床和放射学诊断曾经是个困难的问题。自CT和MR问世后,这个难题已获解决。在隐性椎管闭合不全的患者中,早日进行手术治疗能够阻止神经症状的进展。所以应尽早做影像学检查。
程斌,王尚昆,孙中篪,崔宽龙[10](1996)在《脊髓纵裂46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分析了我院1978年5月~1994年7月46例脊髓纵裂的临床特点,其中手术治疗37例,非手术治疗9例,均伴先天性脊柱畸形。临床上病人大多有腰背部中线上皮肤异常,如毛发斑、皮窦或脂肪瘤等。大多有单侧或双侧下肢神经异常,部分有膀胱直肠括约肌障碍。特征性X线表现是:部分病人椎管中央见到纵行骨嵴,椎弓根间距增宽,但无椎弓根变扁,骨嵴部椎间隙狭窄,附件结构紊乱;脊髓造影示典型的“岛屿征”即中央性充盈缺损,造影剂柱被间隔分为两半。CT扫描示椎管中央有骨性或软骨性间隔,分隔脊髓,并清楚显示扩大的椎管、椎体及附件畸形等。46例中,37例手术切除纵裂间隔,总有效率91%。本病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极易漏诊和误诊,诊断须靠X线检查和CT扫描等,手术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脊髓纵裂1例报告(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脊髓纵裂1例报告(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1)脊髓拴系综合征的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儿童脊髓拴系中针对单纯拴系的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 |
研究背景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皮毛窦及其伴发神经管畸形的手术治疗 |
研究背景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脂肪瘤型脊髓拴系的手术治疗 |
研究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脊髓拴系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2)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流行病学 |
2 脊髓纵裂的概述 |
3 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的研究现状 |
展望 |
第一部分 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影像学特征与神经损害相关性的研究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1.3 影像学检查 |
1.4 研究方法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合并脊髓纵裂的脊柱侧凸的一般特征 |
2.2 脊髓纵裂特征 |
2.3 合并其他椎管内畸形 |
2.4 脊髓纵裂的特征及伴发的椎管内其他畸形与神经损害的关系 |
3 讨论 |
3.1 脊髓纵裂特征与神经损害表现的关系 |
3.2 椎管内其他畸形与神经损害的关系 |
3.3 脊髓纵裂神经损害出现的相关因素 |
第二部分 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伴脊髓低位的治疗策略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一般资料 |
1.4 临床表现 |
1.5 术前影像学评估 |
1.6 手术方法 |
1.7 术后处理 |
1.8 疗效评价指标 |
1.9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伴脊髓低位的手术方案的选择 |
3.2 脊柱截骨术的并发症及手术风险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硬膜内外腔联合松解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在小儿脊柱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正文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仪器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诱发电位与术中脊髓监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成人脊髓纵裂合并髓内皮样囊肿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历摘要 |
2 讨论 |
四、脊髓纵裂1例报告(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脊髓拴系综合征的手术治疗[D]. 王乐凯.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8(09)
- [2]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的临床研究[D]. 刘明. 第四军医大学, 2016(03)
- [3]硬膜内外腔联合松解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临床研究[D]. 李伟. 广西医科大学, 2012(09)
- [4]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在小儿脊柱手术中的应用[D]. 王清防. 首都医科大学, 2007(02)
- [5]成人脊髓纵裂合并髓内皮样囊肿1例[J]. 初明,钟震宇,李国忠,胡志强,刘恩重.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3(01)
- [6]脊髓纵裂的CT影像与手术所见的关系[J]. 程斌,王坤正,王尚昆,孙仲篪.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1998(02)
- [7]脊髓纵裂畸形的影像学诊断和治疗[J]. 程敬亮,任翠萍,李树新,李荫太,王建平,杨波.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7(04)
- [8]脊髓纵裂畸形的MRI诊断(附24例报告)[J]. 程敬亮,任翠萍,李树新,李荫太,韩新巍,陈学军,谢启约,安红旗,汪浒.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7(08)
- [9]椎管闭合不全的CT诊断[J]. 曹连义,李学芳,朱风丽,姚灵生,宋玉敏,曾幼鲁.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1996(04)
- [10]脊髓纵裂46例临床分析[J]. 程斌,王尚昆,孙中篪,崔宽龙. 中华骨科杂志, 19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