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的成功运作(论文文献综述)
景冠云[1](2019)在《昝云龙:20年 2个电站 4台机组 我是核电创业之子》文中指出1983年,他穿着军装响应国家号召,义无反顾踏上陌生的南粤大地,投身大亚湾核电站建设;1986年,邓小平"建核电站不能改变"一锤定音、平息香港百万人反核风波时,他在第一线接受磨练;他是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一期核电站的主要奠基者之一,我国核电创业史如果没有他的名字将不完整;他是2010年世界核电营运者协会"卓越贡献奖"获得者,这相当于核电届的奥斯卡"终身成就
殷雄[2](2019)在《中广核:从跟跑到并跑的创新发展之路(上)》文中研究指明美丽的南海之滨,耸立着一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它既普通,又不普通。说它普通,是因为它只是一座核电站,与世界上目前正在运行着的400多座同类型的核电站没有什么特殊的区别。说它不普通,是因为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个大型核电中外合作合资项目。它的建造过程,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每一个节点,它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国运。
赵海阳[3](2017)在《大亚湾核电站退役方案、流程及其费用研究》文中提出核电站的生命周期包括选址、设计、建造、运行和退役。退役作为其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核电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关系到国家能源产业体系的发展,更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环境安全。全世界核电机组预计在2030年迎来历史上第一轮退役高潮,其中大亚湾核电站预计在2034年开始实施退役。目前,我国在核电站退役的规定、标准、程序、经验、数据等方面的研究和积累仍处于空白或起步阶段,没有完整的退役模型可用于核电站的退役,也没有标准的退役指导文件对核电站的退役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指导。本文基于目前国内退役研究的现状,首先通过分析对比美国及其他国家同类型压水堆核电站的退役方案,剖析各种方案的历史情况、优点和缺点,结合国际同行的退役经验与实践,从政策、技术、环境、公众、经济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确定了大亚湾核电站的退役选择立即退役为优先方案。其次,结合大亚湾核电站的堆型、设计、工程安装、设备运行状态,将大亚湾核电站的退役流程分为四个主要阶段:计划与准备、电站的停运关闭、拆卸活动、建筑物拆除和场地恢复,并概括性的阐述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与要求。然后,通过大胆而细致的11个假设,包括:技术、政策、商运时间、放射性水平、资金、LLW处理、员工组成、货币等,以美国Trojan核电站为参考电站,经过货币浮动调整,得到Trojan核电站不含LLW处置费的退役费用,引入适当的人工成本及结构差异调整系数得到大亚湾核电站不含LLW处置费的退役费用,再以北龙处置场取费标准计算LLW的实际处置费;将两部分相加,得出大亚湾核电站双机组实际退役费用约为4.06亿美金。最后,将大亚湾核电站退役费用与世界各国核电站退役费进行对比分析,由于我国人工成本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大亚湾核电站单位退役费用远远低于OECD和EDF的核电站单位退役费用;同时,对影响大亚湾核电站退役费用的因素进行敏感分析,发现放射性废物的处置费用标准、美元兑人民币汇率、CPI以及国家退役政策均会对退役费用产生较大影响。本文通过对大亚湾核电站退役的方案、流程和费用的研究,建立了大亚湾核电站双机组压水堆退役的模型,不仅可以为将来大亚湾核电站退役的管理、退役费用的计提和退役基金的管理提供借鉴和思路,还可以将该模型推广至包括阳江、宁德、红沿河、岭澳、岭东等核电站在内的同类型压水堆核电站。
昝云龙,杨琳[4](2016)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核电——大亚湾核电站建设历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人的现代核电梦始于大亚湾,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是中国大陆第一座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商用压水堆核电站,是国家改革开放在大型现代科技工程上引进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一个成功范例。大亚湾所走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之路,也是我国现代核电产业成功发展之路。大亚湾核电站的建成和安全、持续、高效运营,不仅为粤港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安全可靠的电力、积累了丰富经验和后续发展资金,也为我国现代核电事业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人才、科技、工业和管理基础。为了深入了解开发大亚湾核电事业的情况,我们采访了当年的领导昝云龙同志。他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到核工业和军工研究系统从事核潜艇的核动力研究开发工作;1970年调到国家09办(1978年并到国防科委)参与核潜艇研制中的组织协调工作;1983年作为核电专家组组长借调广东,参加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筹建工作,任筹建办常务副主任,1985年任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1986年任总经理;1994年任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党委书记;2003年退休。2003年至2013年,任中广核高级顾问。
魏利锋[5](2013)在《核电项目专业化集成运营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世界核电加快复苏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信息化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把握主要国家的核电运营发展动向,对于拓宽中国核电规范化发展的国际视野十分必要。国际核电行业,如美国、法国、韩国、俄罗斯等在核电领域结合本国特点的基础上充分推进核电专业化、标准化管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基于国外核电技术及管理管理模式的成熟发展,中国在发展核电的道路上必须在基于国情的前提下,充分借鉴国外核电管理的先进经验,在详细分析我国核电发展状况及企业内部管理问题的基础上,寻求更好的核电专业化集成管理模式。基于专业化集成管理模式是未来核电发展必然趋势的认识,首先,本文对国内外核电项目专业化集团管理研究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在充实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核电专业化集成运营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在核电专业化集成运营管理方面已经实现的程度及发展趋势;其次,对核电专业化集成管理模式的的风险和前提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第三,在总结风险和前提条件的基础上,以美国、法国及大亚湾核电站的集成管理案例为典型,分析了不同运营管理模式所产生的背景及其适应性;最后,结合核电专业化集成运营管理理论研究的基础,在充分研究国外核电专业化集成运营案例、充分分析大亚湾专业化集成管理模式产生的背景原则及选择方法的基础上,论证了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产生的必然性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通过剖析核电专业化集成运营的理论、分析国内外核电项目专业化集成管理案例,本文最终提出了核电专业化集成运营管理的理想模式。并进一步指出了在该模式下公司管理的问题,深入分析研究了核电专业化集成运营管理理想模式下的公司管理安排方法及人力资本管理。
袁蕾[6](2013)在《IRS和TM影像监测大亚湾温排水热污染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社会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的同时,对电力的需求也在继续的增加,为了适应这种对电力的需求,国家已经建包括新建了很多的核电站。然而,在核电站的运作过程中,需要很多的冷却水,然后将废弃的热水由排水口排进海洋当中,这样就会使沿海的水温很可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对核电站的温排水监测工作就显得格外的重要。本文选择大亚湾核电站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对热红外辐射传输模型、覃志豪单窗算法和普适性单通道算法等主要的热红外遥感温度反演方法研究,并且运用多景数据来反演大亚湾核电站海域的水温,并结合实验数据来求证温度反演的正确性与精确性。本文主要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对所要运用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几何精校正部分,IRS数据直接运用ENVI进行,TM数据可以运用ERDAS来处理;对影像不好的数据进行云处理,把有云层覆盖的地方给剔除;而后进行水陆分离,把水域分离出来,制出水域的掩膜,方便后面的算法研究。其次:运用辐射传输模型法来处理2011年12月18日和12月22日的卫星数据,进而和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利用HJ-1B卫星发射前地面实验室建立起来的“温度——辐照度”方程,利用查找表法来处理18日和22日的IRS数据,并与采集到的大亚湾当天实验数据验证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用辐射传输模型反演温度要比实测温度高出0.7℃,其原因主要与过境时间有关。最后:运用辐射传输模型法来处理同一天的IRS数据和TM数据,进行对比研究。本文反演了3景TM数据,相对应的反演了当天的IRS数据。用辐射传输模型反演TM和IRS数据的结果表明,IRS数据的反演温度平均要比TM数据高出2℃,这与卫星数据过境时间先后有密切的关系。本文的研究对大亚湾核电站的热污染异常提供了很好的依据,能够实时并准确的监测核电站的温排水工作。
殷雄[7](2010)在《大亚湾核电站安全运行十五年的基本经验》文中指出大亚湾核电站是我国进口国外核电站成套主设备、建造技术和管理经验而建设的第一座大型商业核电站。自投入商运以来,始终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方针,运营业绩达到并保持在世界同类核电站先进水平。大亚湾核电站通过15年安全运营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相当于用当初的3亿美元资本金逐步滚动出约660亿美元的核电建设资金,资金使用效益超过220倍;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不仅进一步提高了核电站的安全技术水平,而且成功创造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核电技术品牌CPR1000;提升了核电站的安全水平和运营业绩,进一步树立了核电安全、环保的清洁能源形象;在实现核电国产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带动了我国核电产业整体能力的提升;对我国核电行业起到了示范和导向作用,而且对整个国有企业改革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大亚湾核电站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标志着其在核电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两方面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不仅能够确保现有核电站的长期安全稳定运行,更为重要的是为国家积极推进核电发展积累了经验,培育了能力,奠定了基础。
王定义[8](2009)在《核电运营公司大修工期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核电运行经验的增加,制造业和IT技术的发展,设备可靠性和系统自动化程度的提升,导致核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核电企业开始考虑提升经济效率,以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参与能源市场的竞争,而缩短大修工期是有效的途径。欧美核电企业从二十一世纪开始研究缩短大修工期的方法,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结果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如:美国已实现短大修工期17.02天,法国短大修23.04天。大亚湾核电站经过大修的不断总结和反馈,持续改进,目前已取得最短大修工期为25.97天,与欧美核电站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中国的各行各业必须面对世界经济的挑战,核电行业也如此。签于这种情况,大亚湾核电站制定了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大修工期的目标。如何缩短大修工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国内的核电站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在收集和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运用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对比,推理等研究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论证方法,系统地分析了影响大修工期的主要因素,识别出良好的实践和不足之处,提出了解决的策略和建议,为缩短核电站的大修工期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笔者根据核电大修项目的任务和目标,运用项目管理和核电运作管理的理论知识,对影响大修工期的几个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如:大修项目的组织管理及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大修维修项目的中长期规划,大修计划的编制(包含网络计划及应急计划),核安全的管理,质量管理等。本论文从项目组织结构的选择,6BS结构分解原理到责任矩阵的形成,以及人力资源的规划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修项目的组织管理及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理论。从排程技术原理,项目工作结构分解的原理到网络计划的形成,以及应急计划的编制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大修维修项目中长期规划和计划编制原理。从核安全在大修中的地位,核安全管理使用的分析方法和管理体系等两个方面阐述了安全管理理论。从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原则,步骤以及运行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质量管理理论。大亚湾核电站从法国引进,核电站的设计原理,文件体系,运营管理与法国非常相似,但大亚湾核电站大修工期与法国核电站大修工期相比,整体上有一定的差距,经过对标比较,发现大亚湾核电站大修有优秀的一面和不足之处。优秀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反应堆停堆和启堆过程,但在系统实施隔离,设备维修,解除隔离,系统恢复可用等大修核心阶段,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通过理论知识运用,结合大亚湾核电站大修项目的实际运作情况,全面分析了大修工期的主要影响因素,指出了大亚湾核电站大修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运用了大亚湾核电站应急预案管理方案,美国核电站的核安全管理等案例给予证明。大亚湾核电站经过多次大修实战演练,以及不断的总结和反馈,在大修过程中都直接和间接的实践了相关的理论知识,总结了大亚湾核电站大修实施效果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建议和策略。笔者在本文中重点讨论了项目环境因素,大修维修项目,核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设备改造等对大修工期的影响,系统地提出了影响大修工期的因素,希望能为我国核电站缩短大修工期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核电站的大修作为系统工程,缩短大修工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都需要理论研究者和企业实践者在内的所有人员共同关注,早日实现我国核电站大修工期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肖东生[9](2010)在《基于核电站安全的组织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对于核电站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技术失误和操作者个体人因失误不再是每一个事件和意外事故的最终答案,组织因素对核电站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安全影响重大。然而,组织因素是怎样作用于核电站安全事故的,即核电站事故的发生受到哪些组织因素的影响?这些众多的组织因素,它们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引发错误行为的?哪些因素是引发错误行为的主导因素?因此,我们有必要向核电站安全的纵深进行探究,企图全面而系统地揭示组织因素对核电站安全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以核电站这一特殊企业为对象,以其“安全性”为评价目标,探究组织因素对其安全目标的影响,分析各因素对安全影响的作用力,构建组织影响因素评价与识别系统,捕捉影响核电站安全的主导因素,为有效的概率安全评价提供支持,以增强核电站运营的安全性,继而提升核电站的竞争力和发展空间。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系统探究组织因素导致核电站事故的生成与传导机制,研究组织失误的衍生过程、运行路径以及屏障失效的原因;构建影响核电站安全的组织因素分析评价与辨识的理论模式和技术方法,为考察组织失效的表症、以及引起这一失效现象的主导因素和各因素之间的活动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技术方法和评价标准;通过调查和对所采集的极限事故样本研究,将组织因素与概率安全评价(PSA)相结合,对核电站现有社会—技术系统的组织行为以及监控管理活动进行评估与分析,并提出确保关键的组织因素不受影响的举措,以有利于提高核电站的安全绩效和经济效益。文章首先就相关的理论与文献进行了简要回顾与评述。在对WANO所提供的1993-2002年940份运行事件分析报告再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组织因素是造成人因事件的首要原因。然后在界定组织因素概念和进行组织因素分类基础上,着力论述影响核电站安全的各种组织因素的内涵及其对这些因素产生破坏力影响元素的分析。在数据收集过程中,本研究采取了多种方式确保所收集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利用结构方程检验了组织战略、组织结构、组织管理因素与安全文化因素对核电站安全绩效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利用贝叶斯网络(BBN)建立模拟组织因素对人的可靠性影响的分析模型,很好地模拟组织因素、情境因素、个体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内部影响关系,并且,在给定变量证据的条件下,利用其因果推理和诊断推理原理能分别计算人的可靠性数值,以及能识别最有可能的引起人因失误的组织原因,为预防组织因素影响人因失误的发生提供决策支持。研究发现,“教育培训”、“操作规程”、“完成任务可用时间”、“工作组织”以及“人员配置”等组织因素对核电站安全的敏感性很强。因而,必须对其关键因素进行特别的关注与防范。文章就核电站的严重事故管理、规程、操纵员选拔和培训、主控室现场管理、安全文化建设等与核电站安全密切相关的组织因素方面提出改进的措施。文章最后讨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及以后的研究方向。
王先锋[10](2008)在《大亚湾核电站换料大修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广东核电面对核电发展的良好机遇和竞争,必须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的电力市场中赢得优势。DNMC(广东大亚湾核电运营公司)作为运营单位,其中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机组可用率和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开展大修优化,缩短大修工期。根据广核集团五年发展规划要求,2010年实现26天大修的目标。综合目前现状,DNMC的大修管理、技术水平离26天以内大修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所以,迫切需要对大修管理做全面优化研究。本文从DNMC机组大修过程研究出发,通过和美国Exelon(美国能源生产和服务公司)及法国EDF大修数据对比,参照国外大修优化的经验,结合作者多年大修管理实践,发现并总结出了大亚湾核电站换料大修管理中存在的组织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这些措施中很大一部分措施已运用或列入实施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收益。本文重点还基于分析,结合网络计划编制方法,采用平行作业优化法对大修计划提出了优化意见,这些优化建议均列入公司大修中长期优化行动中,随着这些优化活动的陆续实施,将逐渐推动大亚湾核电站换料大修工期的进一步缩短,从而为大亚湾核电站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的成功运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的成功运作(论文提纲范文)
(1)昝云龙:20年 2个电站 4台机组 我是核电创业之子(论文提纲范文)
与核电“有缘分”,南下深圳担重任 |
“初生牛犊不知深浅” |
“大亚湾核电站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
给小平写信报告商运喜讯 |
(2)中广核:从跟跑到并跑的创新发展之路(上)(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 |
以核养核, 滚动发展 |
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创造自主核电站技术品牌 |
瞄准世界一流, 与先进水平对标 |
开放合作, 倡导大团队精神 |
引进先进管理理念, 进行管理创新 |
“华龙一号”: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国家名片 |
在技术转型中抓住战略机遇 |
“华龙一号”研发的特点 |
一是始终坚持在引进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进行再创新。 |
二是“华龙一号”体现了先进性、安全性、成熟性与经济性的均衡。 |
三是通过“华龙一号”的工程项目建造, 国内成熟的工业基础、工程优势和运营经验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和持续提升。 |
(3)大亚湾核电站退役方案、流程及其费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基本概念 |
1.1.1 退役的定义 |
1.1.2 核电站的退役责任 |
1.2 课题的来源与意义 |
1.2.1 课题的来源 |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核电站退役研究的现状 |
1.3.1 美国核电站退役研究的现状 |
1.3.2 法国核电站退役研究的现状 |
1.3.3 中国核电站退役研究的现状 |
第二章 退役方案 |
2.1 大亚湾核电站总体情况简介 |
2.1.1 大亚湾核电站介绍 |
2.1.2 大亚湾核电站预计退役时间 |
2.2 退役方案的研究和选择 |
2.2.1 退役涵盖范围 |
2.2.2 大亚湾核电站退役的最终目标 |
2.2.3 可选的退役方案 |
2.2.4 延迟退役与立即退役的分析 |
2.2.5 大亚湾核电站退役方案选择 |
第三章 退役流程 |
3.1 核电站最终关闭前的计划活动 |
3.1.1 确定核电站退役管理组织机构和人员 |
3.1.2 完成核电站退役计划的最终修订 |
3.1.3 确定核电站退役工程主要承包商 |
3.1.4 启动核电站初始状况调查 |
3.1.5 向国家核安全局提交退役申请 |
3.1.6 举行政府和公众的审议及咨询会议 |
3.2 核设施关闭活动 |
3.2.1 核电站的永久关闭与检查 |
3.2.2 将反应堆燃料组件移到乏燃料水池临时存放 |
3.2.3 对停运的核电站系统进行疏水、排放、干燥 |
3.2.4 上述活动完成后对设备装置进行的放射性物品存量调查 |
3.2.5 为减少辐照剂量进行的一回路及辅助系统去污 |
3.2.6 系统去污废物的移走 |
3.2.7 管道设备保温的拆除 |
3.2.8 动力(电源)系统的隔离 |
3.3 拆卸活动 |
3.3.1 拆卸活动的准备 |
3.3.2 拆卸活动的原则与步骤 |
3.3.3 对相关建筑物内有关区域和设备进行去污 |
3.3.4 部分系统设备静置的准备 |
3.3.5 静置后场地各分区的辐射监控体系的建立 |
3.3.6 为退役和去污对放射性存量物进行分类 |
3.3.7 将已拆卸的污染设备和材料及时运送到中低放废物处置场处理 |
3.3.8 临时废物贮存区的准备 |
3.3.9 保温的处置与移走 |
3.3.10 反应堆压力容器拆卸及其堆内构件的切割与拆卸 |
3.3.11 一回路和辅助系统的移走 |
3.3.12 从安全壳内移走其余材料/设备及所有设施,移走全部已污染的结构 |
3.3.13 移走燃料操作设备 |
3.3.14 移走水池内衬 |
3.3.15 建筑物的去污 |
3.4 乏燃料的贮存与处置 |
3.4.1 乏燃料放入乏燃料水池冷却贮存 |
3.4.2 满足条件后由国家安排运送到相关地方进行后处理 |
3.5 废物的处理、贮存与处置 |
3.5.1 废物处理、贮存和处置的安全性分析 |
3.5.2 废物运输可行性研究 |
3.5.3 退役废物的处理 |
3.5.4 废物专用容器的采购与使用 |
3.5.5 退役废物的包装 |
3.5.6 退役废物的运输 |
3.5.7 退役废物的贮存 |
3.5.8 退役废物的处置 |
3.6 建筑物的拆除和场地的清洁美化与恢复 |
3.6.1 环境的清洁 |
3.6.2 建筑结构的拆除 |
3.6.3 场地的最终清洁与美化 |
3.6.4 最终场地的辐射水平监测及调查验收 |
3.6.5 退役工程竣工报告编写 |
3.6.6 批准退役完工报告,收回核设施运营执照,宣布场地非限制地恢复使用 |
第四章 退役费用估算 |
4.1 主要基准与假设 |
4.1.1 计划建立的基准 |
4.1.2 研究假设 |
4.1.3 大亚湾核电站退役成本估算参考电站及其选择 |
4.2 大亚湾核电站退役费用估算 |
4.2.1 双机组核电站退役费初步估算 |
4.2.1.1 Trojan电站退役费分项明细 |
4.2.1.2 Trojan电站退役费校正因素 |
4.2.1.3 校正后的Trojan电站退役费 |
4.2.2 大亚湾核电站退役费用的校正 |
4.2.2.1 校正系数的确定 |
4.2.2.2 校正后退役费用计算 |
4.2.3 大亚湾中低放固体废物处理现状 |
4.2.4 大亚湾核电站退役费用 |
第五章 退役费用对比、敏感分析及管理 |
5.1 世界各国核电站退役费对比 |
5.1.1 OECD退役费用估算情况 |
5.1.2 EDF退役费用估算情况 |
5.1.2.1 按EDF上市注册报告估算 |
5.1.2.2 按法国政府跨部门报告估算 |
5.1.3 中国与世界各国核电站退役费用对比情况说明 |
5.2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
5.2.1 放射性废物处理费的敏感性分析 |
5.2.2 汇率的敏感性分析 |
5.2.3 CPI的敏感性分析 |
5.2.4 政策风险 |
5.3 退役费用的筹集和管理 |
5.3.1 退役费用的法规要求 |
5.3.2 退役费用的筹集 |
5.3.3 退役费用的管理和控制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核电项目专业化集成运营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对核电项目专业化集成管理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对核电项目专业化集成管理研究情况 |
1.2.2 国内对核电项目专业化集成管理研究情况 |
1.3 国内外核电专业化集成运营管理现状 |
1.3.1 国外核电项目专业化集成运营管理现状 |
1.3.2 国内核电项目专业化集成运营管理现状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框架 |
第2章 核电项目专业化集成管理模式理论概述 |
2.1 核电专业化集成管理的背景及概念 |
2.2 核电专业化集成管理模式的前提和目的 |
2.2.1 专业化集成管理的前提 |
2.2.2 专业化集成管理的目的 |
2.3 专业化集成管理模式产生的理论分析 |
2.3.1 专业化集成管理模式产生的核心理论分析 |
2.3.2 实施专业化集成管理的其他相关性动机理论 |
2.3.3 专业化集成管理模式产生的综合分析 |
2.4 国内外核电项目专业化集成管理模式的发展与比较 |
2.4.1 美国和法国核电专业化集成管理模式的发展 |
2.4.2 我国核电专业化集成管理模式的发展 |
2.4.3 国内外核电专业化集成管理模式的比较 |
2.5 核电项目专业化集成管理模式下的风险 |
2.5.1 核电专业化集成管理模式成功的前提 |
2.5.2 核电专业化集成管理模式的风险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核电项目专业化集成管理模式剖析 |
3.1 美国核电专业化集成管理模式剖析 |
3.1.1 美国核电站核责任划分 |
3.1.2 核电运营管理公司(NMC) |
3.1.3 Prairie Island核电站 |
3.1.4 评价 |
3.2 大亚湾核电基地管理模式剖析 |
3.2.1 大亚湾核电基地管理模式的产生 |
3.2.2 大亚湾核电基地专业化委托运营管理的原则 |
3.2.3 大亚湾核电基地管理模式的选择 |
3.2.4 DNMC模式实施效果评价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内核电项目专业化集成管理模式设计 |
4.1 专业化集成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
4.2 国内核电专业化集成管理的组织模式分析 |
4.2.1 专业化集成管理不同发展阶段的组织变化性 |
4.2.2 中广核核电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对应组织模式分析 |
4.2.3 核电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应组织模式的总结 |
4.3 国内核电项目专业化集成管理组织模式下的管理安排 |
4.3.1 专业化集成管理模式下管理问题的本质 |
4.3.2 专业化集成管理组织模式下的管理安排分析与设计 |
4.4 专业化集成管理模式下的人力资本管理研究 |
4.4.1 专业化集成管理模式下的产权特征 |
4.4.2 专业化集成管理模式下的人力资本管理问题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IRS和TM影像监测大亚湾温排水热污染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地表温度反演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HJ-1B IRS 介绍 |
1.4 研究区域概况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热红外遥感的相关概念 |
2.1 热红外遥感 |
2.2 黑体辐射 |
2.3 比辐射率 |
2.4 地表的热作用 |
2.5 辐射温度 |
2.6 亮度温度(Bright Temperature) |
2.7 热辐射传输方程 |
2.7.1 热辐射传输方程的推导 |
第三章 HJ-1B 实验数据的水温反演 |
3.1 数据选择 |
3.2 遥感数据预处理 |
3.2.1 几何精校正 |
3.2.2 云层处理 |
3.2.3 水陆分离 |
3.3 HJ-1 B IRS 数据处理 |
3.3.1 计算辐亮度 |
3.3.2 地表温度反演 |
3.3.3 背景温度的选取 |
3.3.4 热污染提取 |
3.4 实验比对 |
3.4.1 分析小结 |
第四章 Landsat TM 数据处理 |
4.1 数据准备 |
4.2 Landsat TM 温度反演 |
4.2.1 计算辐亮度 |
4.2.2 地表温度反演 |
4.2.3 制作热污染分布图 |
4.2.4 分析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IRS 数据反演与实验对比情况总结 |
5.1.2 同天的 TM 与 IRS 数据反演对比情况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大亚湾核电站安全运行十五年的基本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前言 |
2安全运行基本经验 |
3结语 |
(8)核电运营公司大修工期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1.3 核电运营公司大修项目简介 |
1.2 本文创新点 |
1.3 本文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二章 核电站大修项目管理理论 |
2.1 项目及项目管理的定义及特点 |
2.1.1 项目的定义及特点 |
2.1.2 项目管理的定义 |
2.2 项目管理的任务 |
2.3 核电站大修项目管理的任务 |
2.4 核电站大修项目相关的理论知识 |
2.4.1 核电项目运作管理理论 |
2.4.2 大修维修项目范围管理及大修计划编制理论 |
2.4.3 安全管理理论 |
2.4.4 质量管理理论 |
第三章 广东核电大修项目工期管理 |
3.1 大修过程及大修工期管理方式介绍 |
3.1.1 我国核电发展历史回顾和现状 |
3.1.2 压水堆核电站的大修过程介绍 |
3.1.3 广东核电大修工期的管理方式 |
3.2 广东核电与其它核电大修工期比较 |
3.3 缩短大修工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四章 大亚湾核电站大修工期管理分析 |
4.1 大修项目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配置管理 |
4.2 大修项目时间计划管理 |
4.3 大修项目安全管理对工期的约束分析 |
4.4 大修项目进度规划中的质量约束 |
4.5 设备技术改进对大修工期的影响 |
4.6 大修项目工期管理成功要素 |
4.7 大修项目工期管理深层次问题 |
第五章 大亚湾核电运营公司大修工期优化分析 |
5.1 大亚湾核电运营公司大修项目工期管理优化策略 |
5.1.1 大修项目组织优化策略 |
5.1.2 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策略 |
5.1.3 优化大修维修项目排程策略 |
5.1.4 基于质量保证的大修计划优化策略 |
5.1.5 完善大修项目紧急机制策略 |
5.1.6 优化核安全管理方法策略 |
5.1.7 项目计划的持续改进策略 |
5.1.8 优化绩效考核制度策略 |
5.2 大亚湾核电运营公司大修项目优化结果分析 |
5.2.1 WBS 的变化分析 |
5.2.2 进度计划的变化分析 |
5.2.3 优化后的业绩比较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基于核电站安全的组织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涉及的部分组织机构和相关术语缩写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电力供给缺口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
1.1.2 发展核电是解决电力缺口的有效途径 |
1.1.3 核电站安全是核电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关于三类危险源问题 |
1.2.2 三类危险源之间的关系 |
1.2.3 组织因素(第三类危险源)是核电站事故的主要元素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文献的简单回顾 |
1.4.1 以设备安全为对象的理论与方法 |
1.4.2 以人因为对象的理论与方法 |
1.4.3 以组织为对象的理论与方法 |
1.5 本文中关键概念界定 |
1.5.1 核电站安全 |
1.5.2 核电站事故、事件及事故分级 |
1.5.3 组织与组织因素 |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1.7 本研究探讨的问题、理论框架与内容安排 |
1.7.1 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
1.7.2 论框架 |
1.7.3 结构与内容安排 |
1.8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基于设备的核电站安全评价理论与技术 |
2.1.1 核电站安全评价的确定论理论 |
2.1.2 核电站安全分析的概率安全评价理论 |
2.2 基于人因的核电站安全评价理论与技术 |
2.2.1 人因与人误关系辩证 |
2.2.2 人因与人误的研究 |
2.2.3 人因可靠性研究 |
2.3 基于组织因素的核电站安全评价理论与技术 |
2.3.1 组织错误的理论 |
2.3.2 影响安全的组织因素研究 |
2.4 国内外研究简要评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核电站事故组织因素作用机理 |
3.1 组织因素对核电站事故的贡献 |
3.1.1 世界核电站事故中的组织因素贡献 |
3.1.2 大亚湾、岭澳核电站安全事件的组织因素贡献 |
3.2 核电站事故产生的因果机理 |
3.2.1 人因—人误与组织因素的关系 |
3.2.2 基于情境环境的核电站组织——人因事故因果模型 |
3.2.3 核电站事故组织因素作用机理一般模型 |
3.3 核电站事故组织因素作用的演化机理 |
3.3.1 核电站事故组织因素作用的纵向演化机理分析 |
3.3.2 核电站事故组织因素作用的其他演化过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影响核电站安全的组织因素分类与分析 |
4.1 影响核电站安全的组织因素定义 |
4.2 影响核电站安全的组织因素分类 |
4.2.1 基于演绎与归纳的组织因素分类 |
4.2.2 基于核电站安全的组织因素分类模型的构建 |
4.2.3 核电站安全组织因素分类模型 |
4.3 组织因素内涵及影响的定性分析 |
4.3.1 组织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
4.3.2 组织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影响核电站安全的组织因素的确定与识别 |
5.1 预试调查问卷的设计 |
5.2 最终调查表的确定 |
5.2.1 核电站安全组织因素测度项 |
5.2.2 核电站安全绩效的测度项 |
5.3 防止偏差的措施 |
5.4 调查问卷的收集 |
5.5 调查问卷分析 |
5.5.1 信度检验 |
5.5.2 效度检验 |
5.6 相关分析 |
5.7 关键因素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影响操纵员可靠性的组织因素分析 |
6.1 模拟组织因素对人因可靠性的影响 |
6.1.1 贝叶斯网络 |
6.1.2 组织因素对操纵员可靠性影响分析 |
6.2 案例研究 |
6.2.1 SGTR事故 |
6.2.2 评估变量的先验和条件概率 |
6.2.3 进行贝叶斯推理和计算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对策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1.1 组织战略方面 |
7.1.2 组织结构方面 |
7.1.3 组织管理方面 |
7.1.4 安全文化方面 |
7.1.5 操纵员的应用方面 |
7.2 基于组织因素的核电站安全改进对策 |
7.2.1 强化核电站的严重事故管理 |
7.2.2 规程的改进 |
7.2.3 操纵员选拔和培训改进 |
7.2.4 主控室现场管理改进 |
7.2.5 安全文化建设的强化 |
7.3 论文的创新点 |
7.3.1 研究选题的创新 |
7.3.2 研究视角的创新 |
7.3.3 研究方法的创新 |
7.3.4 研究结论的创新 |
7.4 研究局限 |
7.4.1 修订有关量表 |
7.4.2 改善抽样方法 |
7.4.3 扩大研究对象 |
7.4.4 增加研究样本数 |
7.5 未来研究方向 |
7.5.1 研究阶段 |
7.5.2 研究方法 |
7.5.3 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 |
7.5.4 有关量表的科学化 |
7.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半开放式问卷 |
附录2:预试调查问卷 |
附录3:正式调查问卷 |
附录4:异常情况下影响核电站操纵员可靠性的组织因素等调查问卷 |
附录5:组织因素等变量的先验和条件概率问卷调查表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10)大亚湾核电站换料大修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 |
1.2 本文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1.3 国内外大修优化实施与研究概况 |
1.4 本文的组织与内容 |
第二章 大亚湾核电站换料大修 |
2.1 核电站换料大修的概念 |
2.1.1 核电站换料大修的目的 |
2.1.2 核电站换料大修的特点 |
2.2 大亚湾核电站的大修管理 |
2.2.1 大亚湾核电站大修管理的类型 |
2.2.2 大亚湾核电站换料大修的组织管理模式 |
2.2.3 大亚湾核电站换料大修的管理过程 |
2.3 大修优化的必要性 |
2.4 大修优化的可行性 |
2.5 大修优化的方向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修组织优化 |
3.1 项目管理组织 |
3.2 与国内外同行换料大修组织比较 |
3.3 大亚湾核电站换料大修组织改进思路 |
3.4 大亚湾核电站换料大修组织改进措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修计划优化 |
4.1 网络计划技术 |
4.1.1 网络计划技术的起源 |
4.1.2 网络计算 |
4.1.3 网络计划技术对大修管理的作用 |
4.2 核电站大修工期现状 |
4.3 核电站大修参考计划比较基准 |
4.4 与国外大修参考计划比较 |
4.4.1 DNMC 大修工期概况 |
4.4.2 DNMC 大修工期数据与国际同行比较 |
4.4.3 DNMC 大修工期数据与国内同行比较 |
4.5 差异原因分析 |
4.5.1 与法国核电站对应窗口工期差距分析 |
4.5.2 与美国核电站对应窗口工期差距分析 |
4.5.3 与秦山二期大修工期差异分析 |
4.6 大修计划方法 |
4.6.1 大修计划编制的一般过程 |
4.6.2 大修计划的优化方法 |
4.7 大修计划优化 |
4.7.1 启停机计划优化 |
4.7.2 大修中长期计划优化 |
4.7.3 技术方法的改进 |
4.7.4 RPR 定期试验优化 |
4.8 计划优化贡献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修风险管理优化 |
5.1 核电站大修风险管理 |
5.1.1 风险的定义 |
5.1.2 核电站换料大修风险分析目的 |
5.1.3 基本风险分析方法 |
5.1.4 风险分析方法应用 |
5.2 核电站大修风险管理现状 |
5.3 核电站大修风险管理优化 |
5.4 大亚湾核电站三级风险分析应用案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大修质量管理改进 |
6.1 核电站大修质量现状 |
6.2 质量管理改进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优化措施在大修中的应用 |
7.1 大修优化成果具体应用 |
7.1.1 大修组织管理改进应用 |
7.1.2 大修质量管理改进应用 |
7.1.3 三级风险分析方法应用 |
7.1.4 计划优化措施应用 |
7.1.5 技术改进应用 |
7.2 总体应用效果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工作展望 |
8.2.1 技术规范的改进 |
8.2.2 技术方法的改进 |
8.2.3 大修工作量优化 |
8.2.4 全范围计划管理改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的成功运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昝云龙:20年 2个电站 4台机组 我是核电创业之子[J]. 景冠云. 智慧中国, 2019(08)
- [2]中广核:从跟跑到并跑的创新发展之路(上)[J]. 殷雄. 经济导刊, 2019(04)
- [3]大亚湾核电站退役方案、流程及其费用研究[D]. 赵海阳.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5)
- [4]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核电——大亚湾核电站建设历程[J]. 昝云龙,杨琳. 百年潮, 2016(09)
- [5]核电项目专业化集成运营管理模式研究[D]. 魏利锋.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
- [6]IRS和TM影像监测大亚湾温排水热污染的比较研究[D]. 袁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10)
- [7]大亚湾核电站安全运行十五年的基本经验[J]. 殷雄. 中外能源, 2010(10)
- [8]核电运营公司大修工期管理研究[D]. 王定义. 电子科技大学, 2009(03)
- [9]基于核电站安全的组织因素研究[D]. 肖东生. 中南大学, 2010(11)
- [10]大亚湾核电站换料大修优化研究[D]. 王先锋. 上海交通大学, 2008(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