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一批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香草品种

引进一批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香草品种

一、介绍一组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香草品种(论文文献综述)

蒋晓朦[1](2021)在《现代景观农业的发展研究 ——基于研学为目的香草园的规划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

刘佩轩[2](2021)在《沈阳市花境植物材料选择与应用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城市环境和城市生态质量所受到的关注日益提升。花境作为一种起源于英国的自然式植物种植形式,凭借着自然野趣的景观效果、极强的适应性、多样的植物材料种类、丰富的应用形式等优点,符合我国现代节约型园林和生态型园林的要求,在城市绿地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花境在我国的发展中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各地区花境应用水平不均衡、植物品种单一、景观持续性差等等,这些不利因素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花境的发展。相较于南方地区,沈阳市的花境发展与之有着较大的差距,可以归因于沈阳市花境应用的时间较短和沈阳市寒冷的气候条件。因此,如何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找到花境正确的发展方向,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花境应用形式,成为了现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国内外花境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入手,通过对沈阳市花境应用情况的实地调研,结合花境植物材料生态习性的总结,针对沈阳市花境的设计方法和植物材料的选择进行深入且系统的研究,为沈阳市花境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成果如下:(1)总结归纳了国内外花境营造的相关研究,特别注重关于花境设计手法和花境植物材料的研究进展,为沈阳市花境寻找发展方向。(2)通过对沈阳市花境应用情况的实地勘察,同时进行资料的查询和对比,发掘沈阳市在花境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花境应用植物品种单调、整体花境应用数量较少、花境配置手法单一、花境景观持续时间较短、花境设计不具备本土特色。(3)通过实地调查、查阅文献、专家问询等方式,归纳出沈阳市常用及适用花境植物材料,并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对这些植物材料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分值进行排序,并结合植物自身的观赏特性及使用场地的生境情况进行分类,整理成沈阳市花境植物材料库,为今后沈阳市花境的植物材料选择工作提供参考。(4)针对沈阳市花境设计应用的现状问题,提出沈阳市花境植物材料选择原则和沈阳市花境植物搭配设计原则,并从空间、色彩、季相三个方面结合沈阳市花境植物材料库中的植物总结归纳了沈阳市花境设计方法并提出了七种植物材料组合形式,为沈阳市今后的花境设计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高星[3](2021)在《香草硫缩病醚在厌氧土壤中的降解研究》文中提出香草硫缩病醚是一种新型的具有潜在植物保护作用的低风险、高效植物诱抗剂,具有国际原创性。为使香草硫缩病醚尽快推广应用于田间实验,研究并阐明香草硫缩病醚在土壤生态环境中的赋存形态及降解转化规律尤为重要。本研究以两种不同位置标记的14C-香草硫缩病醚(A、B)为示踪剂,综合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和现代仪器分析技术,从质量平衡和示踪动力学角度,研究厌氧条件下香草硫缩病醚在四种典型土壤(黄松土 S1、红砂土 S2、潮土 S3、黑钙土 S4)中的不同赋存形态(可提态残留(Extractableresidue,ER)、结合残留(Boundresidue,BR)、矿化)变化及相互转化规律,甄别和鉴定厌氧降解产物组成与结构,并推断其降解途径,旨在为实现香草硫缩病醚的正式登记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质量平衡与赋存形态转化:从0到100d培养末期,14C-香草硫缩病醚及其降解产物在四种土壤中的质量平衡分别为 95.8-106.3%(S1)、92.9-106.7%(S2,A)、92.8-104.7%(S2,B)、94.3-103.6%(S3)、95.6-105.8%(S4),符合较好的物料守恒原则。不同标记位置的香草硫缩病醚在红砂土中的上层水相、可提态残留、结合残留、矿化均存在差异,矿化量具有显着性差异。1)在整个培养期内(除0d外),各厌氧土壤中上层水相含量变化范围为:17.6-21.1%(S1)、9.1-10.6%(S2,A)、7.7-12.0%(S2,B)、9.5-19.1%(S3)、3.1-5.8%(S4),表现为黄松土>潮土>红砂土>黑钙土;除黑钙土外,水相中14C-香草硫缩病醚及其降解产物含量均大于初始引入量的10%;2)四种供试土壤中可提取残留量变化范围为:81.7-36.6%(S1)、92.6-48.8%(S2,A)、92.7-41.2%(S2,B)、86.1-43.0%(S3)、57.9-43.5%(S4),占初始引入量的比例较培养初期均呈现下降的趋势;除黑钙土外,其它三种土壤下降趋势较明显;3)各厌氧土壤中结合残留含量变化范围为:15.9-41.7%(S1)、6.5-44.3%(S2,A)、7.4-48.1%(S2,B)、11.8-30.2%(S3)、32.8-52.6%(S4);在100d培养末期,四种土壤的结合残留占初始引入量的比例分别为35.0%(S1)、44.3%(S2,A)、48.0%(S2,B)、28.0%(S3)、52.2%(S4),符合欧盟委员会建议的最大残留水平(<70%),表现为黑钙土>红砂土>黄松土>潮土,表明在有机质含量和粘粒较多的土壤中更容易形成结合残留;4)在培养初期(20d),香草硫缩病醚在四种土壤中的矿化量均低于初始引入量的2%;100d培养末期,四种土壤的矿化量均未超过初始引入量的1 0%,分别为6.8%(S1)、0.7%(S2,A)、3.1%(S2,B)、7.2%(S3)、4.0%(S4),表现为潮土>黄松土>黑钙土>红砂土,表明在碱性土壤中香草硫缩病醚及其降解产物更容易被微生物所利用。(2)母体动态变化规律及降解产物组成:香草硫缩病醚母体在四种土壤中的半减期分别为 17.2 d(S1)、25.3 d(S2)、25.4 d(S3)、95.0 d(S4),除黑钙土外,香草硫缩病醚在其它三种土壤中均属于一级易降解类型。培养时间100 d内,除母体外,在四种土壤中共发现8种降解产物,黄松土有5种产物(M1、M3、M4、M6、M8),红砂土有 6 种产物(M2、M3、M5、M6、M7、M8),潮土有 5 种产物(M1、M3、M4、M6、M8),黑钙土有 4 种产物(M2、M3、M6、M8)。对比A、B标记的香草硫缩病醚在S2中产生的降解产物,发现与两种标记位置相关的降解产物类型相同。(3)产物鉴定与降解途径推断:根据一级质谱得到的分子离子质荷比(m/z)及二级质谱获得的离子碎片,结合放射性特征、质谱裂解规律、氯同位素峰特征,8个产物均已得到初步鉴定。产物名称分别为:M1:2,2’-((((4-((4-氯苄基氧基)氧基)-3-羟基苯基)亚甲基)双(丁二硫基))二乙酸,M2:4-((4-氯苄基)氧基)-3-羟基苯甲酸,M3:2,2’-(((4-((4-氯苄基)氧基)-3-甲氧基苯基)亚甲基)双(丁二硫基))二乙酸,M4:4-((4-氯苄基)氧基)-3-甲氧基苯甲酸,M5:4-((4-氯苄基)氧基)-3-甲氧基苯并二硫代-2-羟乙基酯,M6:4-((4-氯苄基)氧基)-3-甲氧基苯甲醛,M7:4-((4-氯苄基)氧基)-3-甲氧基苯甲酸甲酯,M8:2-(4-((4-氯苄基)氧基)-3-甲氧基苯基)-1,3-氧杂硫杂环戊烷。香草硫缩病醚在厌氧土壤中发生了甲酯化、去甲基化、氧化、水解、碳硫键开裂、开环、成环等多个降解过程,其中红砂土中途径最为复杂。

王悦笛[4](2021)在《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文中认为唐宋时期,园林植物的栽培技艺更加成熟,植物种类更加丰富。唐宋文人对园林植物的栽培与观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其独特的园林植物审美体验,在诗歌中有丰富的表现。唐宋诗歌的意象表现和艺术意境的营构,都与园林植物审美存在着值得关注的内在联系。本文对唐宋诗歌园林植物书写的审美内涵,做多角度的观察与分析。论文主体分为上编与下编。上编主要考察唐宋时期王维、杜甫、白居易、李德裕、苏轼、晁补之、杨万里等若干位代表性诗人的园林植物书写特色。王维和杜甫园林植物书写有着迥异的艺术特色。王维的辋川别业诗倾向于在无人与无我之境中,摒除人工因素的介入,呈露园林植物自然本真的面目;杜甫的园林诗则大量描写园林植物的配置、栽种和修剪活动,着重表现主观情志与客观现实的错位,通常呈现出并不融怡和洽的园景。——两人几乎分别处于“物我交融”与“物我对峙”两端。白居易对园林植物的观照方式,有如王维、杜甫二人一正一反的合题,介于物我混融与物我对峙之间。白居易在长期的造园和园居的实践中,对植物材料之于园林审美的各方面意义有深刻领会,并在诗歌中予以前所未有的全面和深入的表现,形成了卧赏、移床等富有个性的审美方式,以及极具个人色彩的“窗竹”等园林植物意象,并表现出驯化、吸纳式的园林审美空间格局。就园林植物书写而言,白居易是一位承上启下、涵盖深广的“集大成者”。李德裕的平泉山居诗中,值得关注的是园林植物的两种形象——作为隐逸符号的花木与作为博物和收藏对象的奇花异木。后世园林中模仿山林的富有野趣的空间,与相对世俗趣味的私人玩好空间的并立,在李德裕对平泉草木的吟咏中可以看到清晰的反映。苏轼诗中的园林植物审美具有浓厚的人文化特色,常将花木置于历史性文本或画境的联想及道德比附中进行审美,突出园林植物的德性美,并明确提出了“种木”即“种德”的思想。他相对忽略花木自然物态的书写及其与其他园林景素的配合,表现出了与白居易的园林植物书写有所不同的审美侧重。晁补之是汇聚诗、画、园于一身的最具代表性的枢纽人物,处于文人造园到画士造园的过渡阶段。其东皋归来园的园林植物的分区式空间布局和种植方式,表现出了较有法度、相对成熟的园林植物景观配置,他的东皋诗植物意象所蕴含的文化含义和相关典故中的历史场景也反映出宋代园林文人化、文学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杨万里对园林植物的书写,既有极强的个人特色,又代表了宋人观物的典型状态。他对园林植物的物态、环境因素等特性的细致捕捉,以及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都是宋人对植物投以知识化、趣味化和审美性观照的典型体现,与宋代植物谱录和植物题材的绘画相通。下编是唐宋诗歌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的审美分析。论文选取了“窗竹”与“出墙花木”两个唐宋诗歌和绘画中的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结合图画与画论文献,挖掘其美学意蕴。窗竹意象以白居易对窗外之竹的吟赏最为典型,白居易对这一园林植物意象的艺术表现做出了极其重要的开拓,其由内而外吸纳式的观物视角与宋人“窗景如画”的观念和绘画中“无窗之窗”的表现形式之间,存在着艺术思维的联系。出墙花木在唐宋诗歌中有着丰富的艺术意蕴,其中“墙头花”、“出墙红杏”等意象,还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联想。这一意象在颜色的明艳与素净、线条的横斜与竖直之对比,以及半藏半露的状态等方面所具有“互妙”因素,蕴含着丰富的画趣,与折枝花卉、悬崖古木等题材的绘画存在相通的画理。总的来说,唐宋许多文人能够自觉地在造园活动中,运用花木配合其他园林景素来构建园景。新型园林植物的引入和新观赏风尚的形成、对花木品种日趋精细的观赏和鉴别、花卉品种的改良和创新、以主题分区的方式栽植园林植物等等,都是唐宋园林,尤其是唐宋文人园林植物审美发展的重要表现。唐宋诗人对园林植物的吟咏,有着复杂的历史联想、精神投射,艺术表现多姿多彩,极大地深化了园林植物审美的内涵,与绘画审美也形成丰富的联系。唐宋诗歌园林植物书写的丰富审美内涵,值得给予高度重视。

于沁可[5](2020)在《先秦文献中的草木书写及其文化语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草木与民众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息息相关,民众艺蔬果以为食,采本草以为药,织桑麻葛苎以为衣,植杨柳桑梓以为家园,伐檀榆松柏建造庙堂……,大地草木不仅造福于民众的衣食住行、养老送终,还蔚然荫庇着人们的家园,慰藉着人们的精神。正因为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草木,因此,在早期文学和文献中,关于草木的书写皆构成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山海经》《楚辞》这三部先秦典籍中即有大量关于草木的内容。对三个文本中草木书写的内容、功能等问题,以及对这些草木的辩证与训诂,前人均已做过大量研究,本文则试图将三个文本的草木书写置于历史演变的进程中进行比较,并通过这种比较分析,发掘其赖以形成的文化语境与主体性,以弥补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之处。《诗经》屡屡以草木起兴寄情,采草木入歌吟,尤其是《国风》,许多诗篇都是先民在采集草木时所歌吟的,可以说,离开草木,就没有流韵无穷的《国风》;庄严肃穆的《颂》《雅》诗篇,往往描写烝尝祭典上丰收的五谷,对五谷的赋写和颂赞使《颂》《雅》区别于天真无邪的《国风》。《山海经》详细记载百余种草木的名称、形态和药用功能,体现出可贵的观察态度和实证精神,与《诗经》的草木起兴寄情形成鲜明对比。《楚辞》屡屡以草木为象征,以香草比喻高洁人格,以恶草比小人奸佞,“香草美人”成为千古绝唱。这三个文本,虽都关切草木,但其所体现出来的对于草木的观照方式、呈现方式却大相径庭,《诗经》以草木起兴和赋颂,《山海经》为草木建档立案,《楚辞》以草木为象征,它们对草木的书写、观照和呈现体现出如此鲜明的差异,是什么样的文化语境和主体性造就了这些差异,这正是本文探究的主题。本文认为,《诗经》,尤其是《国风》,作为乐歌,与民间歌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先民们依靠草木为生,草木就是其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因此,《国风》多借草木起兴,即目所及,触景生情,借草木引出歌调,而并非着意以草木为审美对象或观察对象,更非借草木为道德的象征;《大雅》和《颂》诗中一部分用于丰收庆典的祝颂诗篇,由典乐的乐师所作,极尽铺写丰收粮食的盛况,开启了“赋”的篇章,其对于草木“退一步”的观察的呈现方式,展现出与《国风》完全不同的世界观表达。《山海经》中关于草木的书写,主要出现于《山经》部,《山经》以山川地理为纲,详细记述山中所出的草木鸟兽,说明其名称、形态、习性和药用,是一部以开发利用山川资源为目的的地理博物志,此书成于地官司徒一类的王官之手,体现出王官博物学者出于实用目的,而对草木作出的实证性观察。《山经》所记载的草木,几乎全是具有药用价值的本草,其草木书写方式体现出王官对于特别之物的聚焦和凝视,使草木书写被对象化。《楚辞》的草木书写则出自文人之手,草木成为文人自我表达的象征,“香草美人”的创作传统流韵千古。《楚辞》特别是《离骚》中,诗人自叙身世,抒发忧郁愤懑之情,其自我表达总是与香草嘉木的象征结合在一起,甚至通过服佩香草、餐花饮露、以花朵为房屋舟楫等这类极具象征性的表达,以示自己不流于世俗的精神。在《楚辞》中,草木被赋予强烈的象征意味,成为纯粹的道德符合和审美符号,既非生活世界的一部分,也非认知和求用的对象,而是作为纯粹的文学意象,中国文学的草木象征传统由此得以确立。《诗经》《山海经》《楚辞》这三部先秦典籍,因其赖以生成的主体性以及文化语境的不同,对草木的观照方式、呈现方式展现出全然不同的特点,体现了不同的创作群体对世界、自我,以及世界与自我关系的不同理解。本文试图借助民俗学、民间文学的视野,结合对植物采集文化、王官学术和文人写作这些重要文化关节点的研究,对这三部作品的草木书写及其生成机制做出系统论述,希望这一研究对于开拓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学术视野,借助民俗学、民间文学的眼光研究古典文学和文献提供一个有益的参照。

丁潇颖[6](2020)在《中国社区农园研究》文中提出中国高速的城镇化进程造成了严峻的社会、食物和环境问题。作为应对上述问题的策略之一,社区农园在我国诸多城市中大量涌现并快速发展。然而,这些农园的作用却差异显着——部分农园成为了促进居民互动、保障食品安全、改善社区环境的关键媒介;部分农园却因用地权属、规划布局、组织管理和运营等方面的问题,引发了社会矛盾与公众质疑。而既有研究缺少针对中国社区农园的整体性分析、理论性指导和综合性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农园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对中国社区农园进行全面探索,深入分析造成社区农园效益差异的成因,提出社区农园发展策略变得十分必要。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GIS空间分析、案例研究、问卷调查、SPSS数据分析等方法,从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与策略构建三方面对中国社区农园展开研究。(1)在理论研究方面,梳理了社区农园相关规划设计思想,总结了社区农园实践的发展趋势,并从政策环境、设计模式、参与机制、效益、社会资本和社区农园等层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解析。(2)在现状分析方面,探究了中国社区农园的空间分布特征,深入分析了社区农园的现状设计模式和参与机制,并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探析了社区农园的效益与问题,认为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显着而问题多集中在政策法规、规划设计、社会参与、管理制度、运营方式等方面。基于对问题成因的分析,提出应强化对社区农园社会作用的认知,构建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以此指导中国社区农园建设。(3)在策略构建方面,借助社会资本理论,阐明了社区农园能够建立信任、社会网络和规范,促进社会资本培育的社会作用,并进一步筛选得到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之后,基于不同要素对社会资本形成的影响程度,制定了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在设计策略层面上,剖析了典型社区农园案例,构建了分优先级的选址策略和农园尺度下的空间设计策略,并结合实践对设计策略进行验证;在参与机制层面上,提出了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健全管理监督制度和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等途径和方法,论述了参与机制的有效性,并对社区农园的支持性政策体系进行探讨。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两方面,形成对中国社区农园的整体性认知,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对社区农园社会作用进行解析和定位,进一步建立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对于突破社区农园发展障碍,科学指导社区农园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农园正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张学珍[7](2020)在《乡村旅游区芳香园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兴起,具有特色主题、丰富体验的乡村园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其中芳香园以独特的嗅觉体验,广受欢迎。本研究提出了乡村旅游区芳香园具有推动乡村旅游、改善乡村生态、丰富乡土文化三大功能,其景观可分为芳香观光园、夜花园、医疗保健园、公共园林、农家庭院、宗教场所庭院、地域文化园7种景观类型。主要结论如下:(1)推动乡村旅游:提出了芳香疗法与芳香研学在乡村旅游区芳香园的应用价值,认为芳香园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具有较好前景。(2)改善乡村生态:提出了乡村旅游区芳香园的建设应合理适量使用乡土的芳香植物资源,收集、保存乡土的芳香植物种质资源,鼓励乡土芳香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景观多样性,同时带动乡土芳香苗木产业的发展。(3)丰富乡土文化:提出了将芳香文化与乡村文化结合,通过芳香园景观形象和文化氛围的表达,结合传统乡村活动中芳香植物的运用,继承并优化芳香文化在乡村旅游区的合理运用。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乡村旅游区芳香园不仅能够满足城市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通过乡村旅游带动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播,营造生物多样的芳香园更是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董杰[8](2020)在《西方古典园林植物运用研究》文中认为植物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园的重要材料,西方古典园林植物在应用过程中留下了诸多具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优秀成果,研究西方古典园林植物开发与利用的历史及经验能让我们从中收获启发。本研究以西方古典园林植物的种类与运用情况为对象,通过对墓室壁画、墓室模型、碑文、地板画、容器绘画、浮雕、泥版雕刻、马赛克画、园林遗迹、古籍文字和手稿插图等考古资料的整理,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调查和对西方园林实例的分析,梳理出从西方古代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意大利、17世纪法国和18世纪英国的园林发展过程中植物应用的演变历程。通过整理归纳研究内容,得出古典西方园林植物运用过程中,植物选择从实用性到观赏性、种植布局从平面化到立体化、应用形式从单一型到复合型、应用的品种从本土开发到外来引种、植物运用从分散观赏到集中展示的规律,以及园林植物能与自然条件相协调、与人的需求相吻合、与其他要素相呼应、植物文化与精神追求相适应的特点。这也启发我们要合理开发和保护园林植物资源、提高植物资源利用率、融合本民族文化特色、重视科学研究和培养专业人才等等。总之,希望通过本研究使人们进一步深入了解西方园林植物资源在选择、培育、应用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对我国园林植物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方面提供有益的启发。

丁艳[9](2020)在《汉语植物词语研究》文中提出植物词语是汉语词汇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较大的语义场。众多植物词语在传达自身的概念意义之外,还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成为富含民族文化意义的“能指”词。植物词语不仅是解读民族文化的一种媒介,也成为探索语言与思维关系的重要途径和出口。本文选择汉语植物词语(包括用来称说植物的名词和以植物名为构词语素构造的词语)为研究对象,以汉语相关权威字典、词典及综合性语料库中的植物词语为语料,依据传统语言学、文化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等相关知识对植物词语从命名、语义等语言层面以及认知、文化等角度进行全面而系统地研究。文章对汉语植物词的命名理据、意义构成、意义衍变特别是具有文化义的植物词语的语义特点及表现、植物概念的隐喻命名和植物词语的隐喻模式、植物词语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微观的描写与宏观的分析,深入探讨语言认知机制和社会文化在植物词语意义及植物隐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旨在揭示植物词语一般特点的同时探索其所具有的独特性,勾勒出汉语植物词语系统的基本面貌;并希望借助某一类词语聚合的研究,从词汇层面上探讨一个民族的语言现实与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思维方式之间的联系。论文的研究目标为:从植物名出发,分析植物词命名理据的类型和命名的特点,探讨植物概念获得名称的依据与理由以及它们在词义特征中的具体表现;分析植物词语的意义构成和语义特征,探讨社会文化对语义产生及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从认知角度分析隐喻在植物词语词义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探讨词义的演进与隐喻的认知机制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研究,有如下发现:汉语植物词语的命名理据多源,它们多方面揭示出植物词的词义特征并反映出植物的某种特点,呈现出类比性和具象性等比较突出的文化特征。汉语植物词语的词义具有复杂性和丰富性,既有客观词义,也有主观词义,是植物概念义和深层附加义的双层叠加,词义蕴涵的民族文化色彩浓厚。植物词语文化涵义的产生和理解是建立在植物自身的特征属性和文化模式(包括社会历史文化形式、习俗生活形式、心理文化形式)与认知模式(隐喻或转喻)的基础之上,并反映出民族文化和历史的信息。隐喻的认知机制是植物命名的重要依据和途径,植物的隐喻命名从属于与植物相关的基本概念隐喻,反映出人类认知事物的过程和规律;隐喻也是植物词语词义发展的内在心理机制,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植物词语的语义,以相似性(或相关性)为联结点,通过隐喻(或转喻)的认知途径实现了语义的衍生和拓展。汉语植物隐喻涉及的层面极广,模式多样且特色鲜明。这些独具特色的植物隐喻模式是特定文化影响下的必然产物,与特定的文化模式相适应。植物词语词义的演进与隐喻(包括转喻)的认知方式及其被用于语言交流的社会文化三位一体、密不可分。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对汉语植物词语的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学术回顾;分析论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说明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第一章汉语植物词的命名。按照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植物词的命名理据进行分析和归类;在此基础上探讨汉语植物词的命名特点,同时对植物词中的异名同名现象进行了描写和解释,并从语言的内外部因素分析产生植物词异名现象的深层原因。第二章汉语植物词语的语义分析。植物词语的语义构成包括理性义、语法义和文化义。根据自身研究需要,重点分析植物词语理性义和文化义两个方面。通过索解植物词语语素义与词义之间的内在关系,阐明植物词语理性义的直接性、间接性的语义表现和产生原因;阐释植物词语文化义的语义特征,指出植物词语文化义的语义来源和产生途径;通过对比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系统中植物词语的语义模式,探讨不同语言系统中植物词语的意义对应模式,分析引起这种语义模式差异的原因。第三章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认知。隐喻是植物命名的一种重要依据,也是用来描述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植物隐喻化认知表现在植物名的隐喻化上,也表现在借植物的隐喻含义来映射反映非植物域的某一概念上。论文从两个方面即汉语植物概念的隐喻命名和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模式来分析植物词语的隐喻系统和隐喻文化认知,指出在植物词语语义演变的过程中,隐喻起着重构、联想和转移的认知作用。同时,文章在深入考察植物隐喻特点的基础上也指出了汉语植物隐喻生成的动因。第四章汉语植物词语的物质文化映射。意义作为一种概念系统,基于人们的认知模式而存在,词义的产生与发展受到人们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的限制,也受到社会文化、民族心理、生态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本章从文化的物质层次挖掘植物词语反映的古代生产生活以及植物词语对饮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映射,通过词语所蕴涵的民族文化信息的微观解读,探讨词语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相互作用。第五章汉语词语的精神文化观照。植物词语不仅可以反映物质文化,有些更是精神文化下的言语结晶。植物词语蕴涵着独特的礼俗文化色彩,并烙有礼俗文化的鲜明印迹。蕴含于植物词语中的大量礼俗事象,折射出汉民族的一些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植物词语也映照出民族价值观念,人们以花草树木为载体,抒发了对高尚精神人格的赞美与追求,彰显出人与自然物我相融的情感体验与共鸣,也折射出古代社会对女性的审美要求。结语。对论文的核心观点进行了总结,指出文章的创新之处,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和完善的方向。

周佳[10](2021)在《中日勘合贸易中的明代丝绸研究》文中指出明代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朝贡贸易被称为“勘合贸易”。在中日勘合贸易期间,大量中国物品流入日本,对中日关系和日本文化都有重要的意义。丝绸作为中国千年来最具特色且昂贵的物品,在勘合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深受日本各阶层的喜爱。这些丝绸除了被用于服饰装点中,还因日本茶道的兴盛被用作茶道具仕覆和装裱裂,裂地的碎片经过日本文化的选择与再诠释最终以“名物裂”的形式被保存了下来。为了深入研究中日勘合贸易中,中国输入日本的明代丝绸及其特点,并由此探讨传入日本的明代丝绸的用途与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本文从中日勘合贸易中的明代丝绸着手,分四个部分对明代丝绸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进行研究。内容如下:论文首先根据中日勘合贸易史料,将明朝中国与日本开展勘合贸易的过程梳理出时间线。为后续的中日勘合贸易中的明代丝绸研究作历史及环境背景准备。论文接着梳理并统计出中日文献中载有勘合贸易丝绸的相关记录,以明代通过勘合贸易传入日本的丝绸为研究对象,对这些丝绸的性质作了不同的分类统计,分为皇帝颁赐物、给赐僧使物、僧使买办物这三类。其中在皇帝颁赐物中首次出现了天鹅绒的记载,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记录。根据已掌握的丝绸信息数据大致推算出整个勘合贸易期间明朝输入日本的丝绸数量。论文在上述明代丝绸信息的基础上,对通过勘合贸易传入日本的明代丝绸进行特点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名物裂中的明代丝绸实物及图像资料对这些勘合贸易丝绸进行论证,总结其在织物品种、图案、色彩等方面的特点。得出明朝在给赐丝绸时会根据日本的国情与文化特性在丝绸种类和图案的选择中进行针对性给赐。最后论文对明代丝绸在日本的用途及其对中日文化交流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探讨。首先,这些丝绸被直接运用在服饰装束、书画装裱、茶道仕覆中,许多珍品被作为“名物裂”保存至今,是研究明代丝绸的另一重要实证资料。其次,明代丝绸的传入直接刺激了日本本土染织业的发展,通过对其的仿制从而促进了西阵织的创始与发展,日本典型织物的纹样艺术风格也从中吸取借鉴,融合自己本民族风格,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最后这些明代丝绸不仅对日本染织文化产生影响,还因广泛的崇尚唐物风潮而过渡到日本的茶道和浮世绘艺术中。因此对于中日勘合贸易中的明代丝绸的研究,不仅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为明朝的丝绸及其贸易交流补充了新资料,也能够对日本染织业的发展与中国丝绸文化之间的联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由此认识到中国丝绸带来的影响是持续的、全面的、多层次的。

二、介绍一组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香草品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绍一组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香草品种(论文提纲范文)

(2)沈阳市花境植物材料选择与应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花境研究综述
        1.2.1 国外花境研究综述
        1.2.2 国内花境研究综述
    1.3 相关概念
        1.3.1 花境概念
        1.3.2 花境与其他景观造景的区别
        1.3.3 新自然主义生态种植
        1.3.4 植物景观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沈阳市花境应用情况分析
    2.1 沈阳市总体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2 沈阳市花境应用情况调查
        2.2.1 调查时间及地点
        2.2.2 调查方法
        2.2.3 沈阳市花境应用现状
        2.2.4 沈阳市花境应用形式
    2.3 沈阳市花境应用情况存在的问题
        2.3.1 花境应用植物品种单调
        2.3.2 花境应用较少
        2.3.3 花境配置手法单一
    2.4 本章小结
3 沈阳市常用花境植物材料综合评价及筛选
    3.1 沈阳市花境植物材料种类及分析
        3.1.1 沈阳市花境植物种类分析
        3.1.2 沈阳市花境植物生态适应性分析
        3.1.3 沈阳市常用花境植物观赏性分析
    3.2 沈阳市花境植物材料景观价值综合评价
        3.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3.2.2 评价指标权重值的确定
        3.2.3 指标评分标准的确定
        3.2.4 沈阳市花境植物材料综合评价评分结果及分析
    3.3 沈阳市花境植物材料的筛选
        3.3.1 色彩植物库
        3.3.2 观赏期植物库
        3.3.3 应用形式植物库
        3.3.4 冬季结构植物库
    3.4 本章小结
4 沈阳市花境设计方法研究
    4.1 沈阳市花境设计原则
        4.1.1 花境植物材料选择原则
        4.1.2 花境植物搭配设计原则
    4.2 沈阳市花境空间设计
        4.2.1 花境空间的形态要素
        4.2.2 花境的尺度设计
        4.2.3 花境的平面设计
        4.2.4 花境的立面设计
    4.3 沈阳市花境色彩设计
        4.3.1 色彩基础理论
        4.3.2 色彩搭配设计
    4.4 沈阳市花境季相设计
        4.4.1 季相植物组合
        4.4.2 冬季植物结构设计
    4.5 沈阳市花境设计形式
        4.5.1 空间设计
        4.5.2 季相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沈阳市常用花境植物材料景观价值综合评价因子权重确定调查问卷
附录二 沈阳市常用及适用一、二年生花卉综合评价值及等级
附录三 沈阳市常用及适用多年生植物综合评价值及等级
附录四 沈阳市花境色彩植物库
附录五 沈阳市花境观赏期植物库
附录六 沈阳市花境应用形式植物库
附录七 沈阳市花境冬季结构植物库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香草硫缩病醚在厌氧土壤中的降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术语与缩略语表
第一章 引言
    1 新农药创制研究背景
        1.1 新农药创制流程
        1.2 新农药创制特点
        1.3 我国农药创制新品种
    2 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
        2.1 农药在土壤中结合残留的形成
        2.2 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
    3 香草硫缩病醚概述
        3.1 香草硫缩病醚合成背景
        3.2 香草硫缩病醚简介
    4 同位素示踪技术
        4.1 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应用和优势
        4.2 多位置同位素标记技术
    5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第二章 香草硫缩病醚在厌氧土壤中的归趋研究
    1 材料和仪器
        1.1 标记化合物
        1.2 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供试土壤
    2 实验方法
        2.1 溶液配制
        2.2 施药
        2.3 土壤培养
        2.4 取样
        2.5 上层水相分析
        2.6 ER提取
        2.7 BR分析
        2.8 矿化分析
        2.9 数据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质量平衡
        3.2 上层水相含量变化动态
        3.3 可提态残留含量变化动态
        3.4 结合残留含量变化动态
        3.5 矿化量变化动态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香草硫缩病醚在厌氧土壤中的降解规律
    1 材料和仪器
        1.1 标记化合物
        1.2 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供试土壤
    2 实验方法
        2.1 溶液配制
        2.2 施药
        2.3 土壤培养
        2.4 取样
        2.5 HPLC样品的制备
        2.6 浓缩液的液相检测
        2.7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香草硫缩病醚母体降解动态规律
        3.2 香草硫缩病醚各放射性组分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香草硫缩病醚在厌氧土壤中的产物结构鉴定和降解途径
    1 材料和仪器
        1.1 标记化合物
        1.2 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供试土壤
    2 实验方法
        2.1 溶液配制
        2.2 施药
        2.3 土壤培养
        2.4 取样
        2.5 HPLC样品的制备
        2.6 浓缩液的质谱检测
        2.7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香草硫缩病醚在厌氧土壤中的产物结构鉴定
        3.2 香草硫缩病醚的产物鉴定分析过程
        3.3 香草硫缩病醚在厌氧土壤中的降解途径推断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本研究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4)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一)植物文化和审美研究
        (二)园林文学研究
        (三)唐宋园林与绘画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
上编唐宋诗人的园林植物书写
    第一章 物我交融与物我对峙:王维和杜甫的园林植物书写比较
        第一节 “无人”与“无我”:辋川别业里的植物世界
        一、辋川别业概况
        二、“无人之境”与花木的静观寂照
        三、“无我之境”与花木的自然本色
        第二节 物我对峙的冲突与无力:杜甫笔下难遂人愿的园林植物
        一、成都浣花草堂
        二、夔州之园
        三、植物与寄兴
        第三节 王维、杜甫对初盛唐园林游宴诗的超越:摆脱园林植物书写的“程式化”束缚
        本章结语
    第二章 驯化与吸纳:白居易的园林植物与审美空间
        第一节 绪论:园林植物书写的“集大成者”
        第二节 刚柔共济:园林植物的“崇高”与“优美”
        第三节 变化的审美空间:园林植物中的时间因素
        一、季节性的周期变化
        二、不同生命阶段的线性变化
        第四节 作为想象媒介的园林植物
        第五节 官能中的山林想象
        第六节 从园林植物看人工与自然的关系
        第七节 空间边界的区隔
        第八节 空间内部的个性化布置
        第九节 身体感知与日常活动中的园林植物
        第十节 “窗竹”意象与审美空间格局
        一、窗竹意象简史
        二、白居易的窗竹意象与室内视角
        三、逐层向内“驯化”的审美空间
        本章结语
    第三章 玩好与隐逸之间:李德裕笔下的平泉草木
        第一节 李德裕平泉山居诗概况
        第二节 园林植物的不同身份:珍奇玩好与故园意象的错位
        第三节 从园林组诗看各类植物的构景特征
        本章结语
    第四章 文本·道德·生活:苏轼笔下园林植物的人文化审美
        第一节 园林植物审美的人文化
        一、园林情调的淡化
        二、花木物态的虚化
        三、文本化与人格化:花木中的历史记忆与道德寄寓
        四、生活化:与文人生活的多重关联
        第二节 “种德”观念与园林植物的德性美
        一、“种木”即“种德”
        二、松柏与“久而后成”
        第三节 苏轼与白居易园林观及园林植物审美之异同
        一、苏白之同
        二、苏白之异
        本章结语
    第五章 共性·法度·因袭:晁补之笔下的东皋草木
        第一节 金乡东皋归来园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从两类植物看隐逸空间的划分及园林审美性的凸显
        第三节 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相对成熟
        第四节 园林植物与历史场景的再现
        本章结语
    第六章 知识化·场景化·拟人化:杨万里的园林植物书写
        第一节 杨万里园林植物书写概况
        第二节 园林植物自然特性的细致捕捉
        第三节 园林植物的环境因素与场景化、动态化书写
        第四节 园林植物的拟人化、戏剧化书写
        本章结语
下编唐宋诗歌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的审美分析
    第一章 园林诗画中的“窗竹”意象
        第一节 窗与园林植物的结合
        第二节 内外之别:窗竹的视角问题
        第三节 白居易的窗竹诗
        第四节 “摄入”与“射出”:诗画视角的异同
        第五节 窗中竹与画中竹
        一、“窗景如画”观念的形成
        二、“窗景如画”观念与文人画中的“无窗之窗”
        三、窗竹与竹画对比的多重审美快感
        本章结语
    第二章 “出墙花木”的诗意与画趣
        第一节 墙与花木的“互妙”
        第二节 对园内的暗示:“出墙花木”的藏中之露
        第三节 出墙花的热闹多情与女性化书写
        一、春日出墙花的热闹与多情
        二、出墙花的女性化书写
        第四节 出墙花木与绘画
        一、“出墙”的画趣
        二、寓意的尴尬与画理的变通
        本章结语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一、基本典籍与资料类
    二、学术专着类
    三、论文类
附录一 唐宋绘画文献有关园林植物的记载
附录二 唐宋现存植物谱录叙录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5)先秦文献中的草木书写及其文化语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 《诗经》草木相关研究
        (二) 《山海经》草木相关文献
        (三) 《楚辞》草木研究史概述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性
    四、文章结构
第一章 起兴与赋颂:《诗经》中的草木
    第一节 《诗经》草木书写概况
        一、《诗经》草木书写的概况
        二、《诗经》草木的分类情况
    第二节 生活世界的《国风》草木
        一、采草之人,歌诗之人
        二、《国风》草木书写与春日仪典
        三、《国风》草木起兴的本质
    第三节 从草木书写看赋颂的本质
        一、颂诗:肃雍和鸣,先祖是听
        二、万亿及秭:庙堂仪典中的草木书写
        三、陈列与观察:赋写草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王官博物学:《山海经》本草书写
    第一节 《山经》的博物学
        一、《山经》与博物志
        二、《山经》博物志的记述体例
    第二节 《山经》草木记述的特点
        一、草木的记述特点
        二、《山经》草木记述体例反映的思维方式
    第三节 王官知识传统与《山经》的草木记述
        一、《山经》与王官知识传统
        二、《山经》与本草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我的征象:《楚辞》中的香草书写
    第一节 《楚辞》草木概述
        一、《楚辞》的成书及性质
        二、《楚辞》草木概述
    第二节 《楚辞》香草:文人的自我比况
        一、《楚辞》草木的来源
        二、《楚辞》草木书写与人格象征
        三、自我象征与草木观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草木书写:从《诗经》《山海经》到《楚辞》
    一、从生活世界到精神世界
    二、从观察对象到审美对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中国社区农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源起:高速城镇化引发严峻的社会、食物和环境问题
        1.1.2 契机:社区农园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1.1.3 困境:社区农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1.1.4 小结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社区
        1.3.2 社区农园
        1.3.3 社区农园与份地农园
        1.3.4 社区农园与社区农业
    1.4 研究问题、内容和框架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2章 社区农园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综述
    2.1 社区农园相关规划设计理论回顾
        2.1.1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上半叶:蕴含农业生产的城市规划构想
        2.1.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重建社区农业的思想
        2.1.3 二十一世纪初期:与农业共生的城市规划理论
        2.1.4 当代农业与社区关系的理论研究
    2.2 社区农园相关实践探索脉络分析
        2.2.1 社区农园的实践渊源
        2.2.2 英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2.3 美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2.4 中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3 关于社区农园政策环境的分析
        2.3.1 国外社区农园政策环境
        2.3.2 国内社区农园政策环境
    2.4 关于社区农园设计模式的研究
        2.4.1 社区农园的区位特征
        2.4.2 社区农园的空间设计特征
        2.4.3 社区农园的种植模式
    2.5 关于社区农园参与机制的研究
        2.5.1 社区农园的参与动机
        2.5.2 社区农园的组织模式
        2.5.3 社区农园的管理模式
        2.5.4 社区农园的运营模式
    2.6 关于社区农园效益的研究
        2.6.1 社区农园的经济效益
        2.6.2 社区农园的社会效益
        2.6.3 社区农园的生态效益
        2.6.4 社区农园的健康效益
    2.7 关于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的研究
        2.7.1 社会资本与促进社区农园成员间社会融合
        2.7.2 社会资本与提高社区农园成员的资源调动能力
        2.7.3 社会资本与增强社区农园成员的政治权利
    2.8 社区农园研究现状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社区农园现状调查分析
    3.1 基于GIS的中国社区农园空间分布研究
        3.1.1 GIS分析思路和方法概述
        3.1.2 中国社区农园整体空间分布特征
        3.1.3 中国社区农园空间分布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关系
    3.2 基于调研的中国社区农园专项特征解析
        3.2.1 调研目的、方法和内容概述
        3.2.2 问卷结果统计与案例概况
        3.2.3 社区农园设计模式分析
        3.2.4 社区农园参与机制分析
        3.2.5 社区农园效益分析
        3.2.6 社区农园问题诊断
        3.2.7 问题的解决思路:明确社区农园社会价值,构建社区农园的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指导农园建设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4.1 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的关联性
        4.1.1 社会资本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4.1.2 社区农园语境下社会资本的定义和分类
        4.1.3 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社会作用的理论对接
    4.2 社会资本视角下中国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解析
        4.2.1 社会资本在社区农园中的培育
        4.2.2 社区农园社会资本的功能
        4.2.3 理论框架——社区农园促进社会资本培育的机制分析
    4.3 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分析
        4.3.1 已有关于社区农园社会资本及其影响要素的研究
        4.3.2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4.3.3 研究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研究
    5.1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案例分析
        5.1.1 北京育园
        5.1.2 上海创智农园
        5.1.3 深圳馨月园
        5.1.4 上海梅园
    5.2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选址策略
        5.2.1 优先利用街道或社区中心闲置地
        5.2.2 开放社区公共服务单位附属场地
        5.2.3 融入社区公园
        5.2.4 活化社区消极空间
    5.3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空间设计策略
        5.3.1 建立开放性社区农园,实现人人共享目标
        5.3.2 “因地制宜”地构建公共交往空间
        5.3.3 营造规整有序的种植形式
        5.3.4 配置适当比例的观赏性景观
        5.3.5 增设必要的基础设施,采用复合式设计
        5.3.6 构建服务于不同群体的种植园区
        5.3.7 不同空间载体下社区农园设计手法分析
    5.4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实践应用
        5.4.1 点——天津万盈家园社区食物花园项目
        5.4.2 线——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十三段社区生产性步道设计方案
        5.4.3 面——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十三段社区有农化设计方案
        5.4.4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参与机制研究
    6.1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
        6.1.1 分阶段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方式解析
        6.1.2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中参与主体的权责分析
        6.1.3 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的途径
    6.2 健全管理监督制度
        6.2.1 设立社区农园行政管理部门和社区农园协会,完善监管结构
        6.2.2 设置有效公开的管理制度和规则
        6.2.3 分类型社区农园管理建议
        6.2.4 设置完善的监督机制
    6.3 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拓展农园社会资本宽度
        6.3.1 开展文化类活动
        6.3.2 开展自然教育类活动
        6.3.3 开展商业类活动
        6.3.4 开展综合类活动
    6.4 参与机制的有效性分析
        6.4.1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6.4.2 健全管理监督制度的有效性分析
        6.4.3 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的有效性分析——以商业类活动对社会网络形成的影响为例
    6.5 政策建议:建立支持社区农园的政策体系,保障社会资本培育
        6.5.1 国家层面
        6.5.2 地方层面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拓展——绿色生产性社区视角下的社区农园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附录 G
附录 H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乡村旅游区芳香园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来源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国外芳香园研究进展
        1.3.2 国内芳香园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与理论支撑
    2.1 相关概念
        2.1.1 乡村旅游区
        2.1.2 芳香植物
        2.1.3 芳香园
        2.1.4 芳香疗法
    2.2 乡村旅游区芳香园的景观类型与功能
        2.2.1 推动乡村旅游
        2.2.1.1 芳香观光园
        2.2.1.2 夜花园
        2.2.1.3 医疗保健园
        2.2.2 改善乡村生态
        2.2.2.1 公共园林
        2.2.2.2 农家庭院
        2.2.3 丰富乡土文化
        2.2.3.1 宗教场所庭院
        2.2.3.2 地域文化园
    2.3 相关理论支撑
        2.3.1 环境心理学理论
        2.3.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3.4 可持续旅游理论
3 案例分析与经验推荐
    3.1 解忧公主薰衣草园
        3.1.1 项目概况
        3.1.2 功能分区
        3.1.3 植物材料选择
        3.1.4 借鉴意义
    3.2 奥斯陆植物园“曾祖母的花园”(Great-granny's Garden)
        3.2.1 项目概况
        3.2.2 艺术处理手法
        3.2.3 植物材料选择
        3.2.4 借鉴意义
4 乡村旅游区芳香园景观设计原则与方法
    4.1 乡村旅游区芳香园景观设计原则
        4.1.1 尊重自然原则
        4.1.2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
        4.1.3 景观功能性原则
    4.2 乡村旅游区芳香园景观设计方法
        4.2.1 乡村旅游区芳香园旅游体验性景观设计
        4.2.1.1 芳香疗法旅游体验性景观设计
        4.2.1.2 芳香研学旅游体验性景观设计
        4.2.1.3 其他芳香旅游体验性景观设计
        4.2.2 乡村旅游区芳香园中生态性景观设计
        4.2.2.1 善用乡土芳香植物资源
        4.2.2.2 其他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4.2.3 乡村旅游区芳香园中文化性景观设计
        4.2.3.1 芳香园的景观形象和文化氛围表达
        4.2.3.2 景观小品
    4.3 芳香园景观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4.3.1 植物配置与场所对应
        4.3.2 香气浓度的控制
        4.3.3 注重配置形式
5 德清县三林乡村旅游区“白鹭芳香园”景观设计实践
    5.1 项目概况
        5.1.1 地理位置分析
        5.1.2 自然资源分析
        5.1.3 人文资源分析
        5.1.4 气候状况分析
        5.1.5 人群需求分析
        5.1.6 乡土芳香植物资源分析
    5.2 总体设计
        5.2.1 规划定位
        5.2.2 功能分区设计
        5.2.2.1 芳香文教区
        5.2.2.2 “水香”体验区
        5.2.2.3 饮香观鹭区
        5.2.2.4 种香康养区
    5.3 专项设计
        5.3.1 植物景观设计
        5.3.1.1 主体植物设计
        5.3.1.2 分区植物设计
        5.3.1.3 植物配置
        5.3.2 道路设计
        5.3.3 小品设计
        5.3.4 照明设计
        5.3.5 活动设计
6 结语
    6.1 总结
    6.2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6.2.1 创新点
        6.2.2 局限性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植物名录总表
图目录
表目录
个人简介
致谢

(8)西方古典园林植物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4.1 演变历程
        1.4.2 种植布局
        1.4.3 应用形式
        1.4.4 品种变化
        1.4.5 应用实例
        1.4.6 译名整理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与阐述
    2.1 西方园林
    2.2 西方古典园林
    2.3 园林植物
        2.3.1 定义
        2.3.2 分类
        2.3.3 属性
    2.4 植物园
        2.4.1 定义
        2.4.2 类型
    2.5 植物研究
        2.5.1 植物学
        2.5.2 园艺学
        2.5.3 植物品种
        2.5.4 植物引种
    2.6 植物应用
        2.6.1 定义
        2.6.2 应用形式
        2.6.3 应用方法
3 西方古典园林植物运用的起源阶段
    3.1 古埃及
        3.1.1 生产性园林
        3.1.2 宗教性园林
        3.1.3 观赏性园林
        3.1.4 植物引种
    3.2 古西亚地区
        3.2.1 生产性园林
        3.2.2 宗教性园林
        3.2.3 观赏性园林
        3.2.4 植物引种
    3.3 古希腊
        3.3.1 青铜时代的线索
        3.3.2 生产性园林
        3.3.3 祭祀性园林
        3.3.4 观赏性园林
        3.3.5 植物引种和植物学家
    3.4 古罗马
        3.4.1 祭祀性园林
        3.4.2 生产性园林
        3.4.3 观赏性园林
        3.4.4 植物引种
    3.5 本章小结
4 西方古典园林植物运用的兴起阶段
    4.1 中世纪植物的线索
        4.1.1 文字中的植物
        4.1.2 手稿插图中的植物
        4.1.3 画作和挂毯中的植物
    4.2 修道院园林
        4.2.1 园林概况
        4.2.2 应用形式
        4.2.3 应用实例
    4.3 城堡园林
        4.3.1 园林概况
        4.3.2 应用形式
        4.3.3 应用实例
    4.4 早期植物园
    4.5 本章小结
5 西方古典园林植物运用的发展阶段
    5.1 意大利园林
        5.1.1 起源与概况
        5.1.2 种植布局
        5.1.3 应用形式
        5.1.4 应用实例
    5.2 植物学和植物园
        5.2.1 概况
        5.2.2 植物学的兴起
        5.2.3 植物园
    5.3 本章小结
6 西方故园林植物运用的繁荣阶段
    6.1 法国规则式园林
        6.1.1 起源与概况
        6.1.2 种植布局
        6.1.3 应用形式
        6.1.4 应用实例
    6.2 英国风景式园林
        6.2.1 起源与概况
        6.2.2 种植布局
        6.2.3 应用形式
        6.2.4 应用实例
    6.3 植物学和植物园
        6.3.1 植物学的进步
        6.3.2 植物引种和新品种培育
        6.3.3 英国皇家植物园
    6.4 本章小结
7 西方古典园林植物运用总结
    7.1 西方古典园林植物运用的规律
        7.1.1 植物选择从实用性到观赏性的转变
        7.1.2 种植布局从平面化到立体化的转变
        7.1.3 应用形式从单一型到复合型的转变
        7.1.4 植物品种从开发本土到外来引种的转变
        7.1.5 植物应用从分散观赏到集中展示的转变
    7.2 西方古典园林植物运用的特点
        7.2.1 与自然条件相协调
        7.2.2 与人的需求相吻合
        7.2.3 与园林要素相呼应
        7.2.4 与精神需求相适应
    7.3 西方古典园林植物运用的启示
        7.3.1 合理开发利用
        7.3.2 融合文化特色
        7.3.3 重视科学研究
        7.3.4 培养专业人才
    7.4 不足与展望
    7.5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汉语植物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植物词语的界定
        一、选题缘由
        二、植物词语的界定与选取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语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传统训诂学对植物词语的研究
        二、植物词语文化内涵研究
        三、植物词语隐喻认知研究
    第三节 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方法
        三、语料来源
第一章 汉语植物词的命名
    第一节 汉语植物词命名理据的探求方法与类型
        一、植物词命名理据的探求方法
        二、植物词命名理据的类型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命名的特点
        一、理据多源,但命名单一
        二、选取事物最典型的特征进行命名
        三、命名具有类比性
        四、命名具有鲜明的具象性
    第三节 汉语植物词的异名与同名
        一、植物词的异名同实
        二、植物词的同名异实
第二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 植物词语的理性义
        一、理性义的直接性及其表现
        二、理性义的间接性及其原因
    第二节 植物词语的文化义
        一、文化义的语义特征
        二、文化义的语义来源
        三、文化义的产生途径
    第三节 植物词语语义对应模式及成因
        一、植物词语的语义对应模式
        二、植物词语语义对应模式差异成因
第三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认知
    第一节 汉语植物概念的隐喻命名
        一、植物概念与植物隐喻命名的认知形成
        二、汉语植物名称的隐喻类型
        三、汉语植物名称的隐喻认知分析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模式
        一、植物基本层次概念为基础的隐喻模式
        二、植物构成部分概念为基础的隐喻模式
        三、“人是植物”“事(物)是植物”概念隐喻为基础的隐喻模式
    第三节 汉语植物隐喻的特点及生成动因
        一、汉语植物隐喻的特点
        二、汉语植物隐喻的生成动因
第四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物质文化映射
    第一节 汉语植物词语与古代的生产生活
        一、植物词语与古代的农业生活
        二、植物词语与古代的社会生活
        三、植物词语与古代其他生产活动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语与饮食文化
        一、植物词语与饮食生活
        二、植物词语与食事规仪
    第三节 汉语植物词语与中医药文化
        一、植物词语与药学典籍
        二、植物词语与药学理论
        三、植物词语与医食保健
        四、植物词语与涉医文学
第五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精神文化观照
    第一节 植物词语的礼俗文化
        一、植物词语与古代传统礼仪
        二、植物词语与民风民俗
    第二节 植物词语的价值观念
        一、“君子之风”理想人格的赞颂与追求
        二、人与自然“物我相融”的情感体验与共鸣
        三、“德容兼备”古代社会的审美要求与反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中日勘合贸易中的明代丝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2 明代中日勘合贸易的建立及贸易方式
    2.1 中日勘合贸易的建立
    2.2 中日勘合贸易的贸易方式
    2.3 本章小结
3 中日勘合贸易中的明代丝绸文献记录
    3.1 勘合贸易中传入日本的明代丝绸
    3.2 明代丝绸在日本的保存——“名物裂”
    3.3 本章小结
4 中日勘合贸易中的明代丝绸种类
    4.1 丝绸种类分析
    4.2 丝绸衣服
    4.3 本章小结
5 中日勘合贸易中的明代丝绸图案
    5.1 胸背补子纹
    5.2 云纹
    5.3 植物花卉
    5.4 吉祥纹样
    5.5 几何纹样
    5.6 丝绸色彩
    5.7 本章小结
6 中日勘合贸易中的明代丝绸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6.1 明代丝绸在日本的使用
    6.2 日本对明代丝绸的仿制
    6.3 明代丝绸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日勘合贸易关系表
附录二 中日勘合贸易中的明代丝绸相关文献资料
附录三 勘合贸易文献中明代丝绸名目信息表
附录四 日本名物裂中的明代丝绸
附录五 浮世绘中的名物裂信息表
附录六 图录与表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介绍一组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香草品种(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景观农业的发展研究 ——基于研学为目的香草园的规划与实践[D]. 蒋晓朦. 安徽农业大学, 2021
  • [2]沈阳市花境植物材料选择与应用设计研究[D]. 刘佩轩.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3]香草硫缩病醚在厌氧土壤中的降解研究[D]. 高星. 浙江大学, 2021(01)
  • [4]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D]. 王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5]先秦文献中的草木书写及其文化语境研究[D]. 于沁可. 山东大学, 2020(01)
  • [6]中国社区农园研究[D]. 丁潇颖. 天津大学, 2020(01)
  • [7]乡村旅游区芳香园景观设计研究[D]. 张学珍.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8]西方古典园林植物运用研究[D]. 董杰.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9]汉语植物词语研究[D]. 丁艳. 内蒙古大学, 2020(12)
  • [10]中日勘合贸易中的明代丝绸研究[D]. 周佳. 东华大学, 2021(01)

标签:;  ;  ;  

引进一批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香草品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