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阻燃纤维材料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陈璐[1](2021)在《COSMO-RS筛选离子液体制备三聚氰胺阻燃纤维》文中研究表明三聚氰胺纤维是以三聚氰胺(Melamine,M)、甲醛(Formaldehyde,F)为原料,经特殊纺丝工艺制成的具有三维网状交联结构的高性能阻燃纤维,因其优异的阻燃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消防装备、高温滤材、阻燃织物等领域。然而,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elamine-Fornaldhyde resin,MF)作为一种具有网状交联结构的热固性树脂,其成纤性差且强度低的缺陷,限制了三聚氰胺纤维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对于三聚氰胺纤维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向纺丝原液中加入成纤高聚物以提高其可纺性。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聚乙烯醇(Polyvinylalcohol,PVA)与MF共混纺丝,其可纺性虽得到明显改善,但仍存在诸如纺丝原液稳定性差、纤维耐水洗性差等问题悬而未决,难以实现完全自主化工业生产。基于此,系统开发一种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三聚氰胺纤维制备技术意义重大。本课题开发了一种以离子液体(ILs)为溶剂、三聚氰胺甲醛树脂预聚体(pre-MF)为阻燃材料、纤维素(cellulose)为载体的三聚氰胺纤维制备新工艺,期望能为三聚氰胺纤维的工业化开辟新途径。本课题采用模拟预测与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探究并优化了非水溶性pre-MF的制备条件;然后以量子化学方法(Gaussian09)优化了pre-MF的分子模型,并采用真实溶剂类导体屏蔽模型(COSMO-RS)计算了3种优化pre-MF模型在432种ILs中的对数活度系数(lnγ),进而根据COSMO-RS预测结果,筛选出8种对pre-MF具有不同溶解能力的ILs,并测试了pre-MF在8种ILs中的溶解度以验证COSMO-RS方法用于预测ILs对pre-MF的溶解能力的可行性;最终以IL为溶剂、pre-MF为阻燃材料、cellulose为载体,采用干喷-湿法纺丝方法进行了MF/cellulose复合阻燃纤维的制备,并详细探究了纺丝温度、纺丝原液中纤维素的固含量以及pre-MF与cellulose的配比对可纺性的影响以及pre-MF含量对纤维各项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采用水稀释度法,按照M:F=1:2.5(摩尔比),p H为8.5,反应温度为80℃的条件,可实现非水溶性pre-MF的可控制备。pre-MF在8种ILs中的溶解度与COSMO-RS预测的lnγ变化趋势一致,验证了COSMO-RS方法用于预测ILs对pre-MF的溶解能力的可行性。以IL为溶剂、pre-MF为阻燃材料、cellulose为载体,采用干喷-湿法纺丝方法成功制备出多种配比MF/cellulose复合阻燃纤维,当纤维中pre-MF含量达到30%后,复合纤维的力学性能以及阻燃性能均有明显提高。本课题中制备的MF/cellulose复合阻燃纤维的极限氧指数(LOI)最高可达37.4%,且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因此采用离子液体法制备的MF/cellulose复合阻燃纤维在同类型阻燃纤维材料中具有竞争力。
郭寻[2](2021)在《阻燃纤维素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Lyocell纤维作为一类新型的再生纤维素纤维,克服了粘胶纤维在生产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的弊端,具有绿色环保、可自然降解、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服用性等优点,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纤维。然而,lyocell纤维具有高度易燃性,容易引起火灾,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危害。因此,对lyocell纤维进行阻燃改性以提高其安全性和拓展其应用范围,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基于海藻酸钠的结构及其本征阻燃特性,分别利用化学接枝和氧化的方法,设计并制备了两种高效的、结构类似于海藻酸钠的阻燃纤维素纤维。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TG)、燃烧测试、微型燃烧量热(MC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拉曼光谱(Raman)、热重-红外联用(TG-IR)、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单纤维强力测试等测试手段对两种阻燃纤维素纤维的结构、性能以及阻燃机理进行了表征与分析。论文第一部分工作是通过设计氯乙酸钠与lyocell纤维结构单元中的羟基发生醚化反应,对lyocell纤维进行改性,制得羧甲基化lyocell纤维。由于羧甲基化lyocell纤维上引入了大量的羧酸钠基团(–COONa),导致纤维极易溶于水,故利用Al3+进行螯合,制得一种高效无毒的阻燃纤维素纤维。结果表明改性纤维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和阻燃性。在氮气气氛中,800℃下,改性纤维的残炭量由未改性纤维的15.1 wt%提高到31.8 wt%,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和总热释放量(THR)分别下降77.4%和76.3%。另外,改性纤维的断裂强度由3.95 c N/dtex下降至3.08 c N/dtex,保留了较好的力学性能。论文第二部分工作采用2,2,6,6-四甲基哌啶氮氧化物(TEMPO)/Na Cl O2/Na Cl O氧化体系对lyocell纤维进行氧化,成功将纤维素结构单元上的伯羟基氧化成羧基,获得氧化纤维。再以Al3+进行螯合,最后获得阻燃纤维素纤维。结果表明:改性纤维有着良好的热稳定性、成炭性和阻燃性。在氮气气氛中,800℃下,改性纤维的残炭量由15.1 wt%增加到33.3 wt%,PHRR和THR分别下降79%和43.5%。此外,与空白样品相比,改性纤维的断裂强度仅下降了19%,从3.95 c N/dtex下降至3.20 c N/dtex。
苏晓伟[3](2021)在《维生素基磷氮系阻燃剂改性lyocell纤维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Lyocell纤维是一种环保的再生纤维素纤维。Lyocell纤维因其优异的机械性能、良好的悬垂性、光滑的手感和良好的吸湿性而被广泛用于纺织工业。然而,lyocell纤维的致命缺点是其极度易燃。若lyocell纤维拥有优异的阻燃性能,那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会更加广泛。论文主要采用维生素B系列的两种物质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对lyocell纤维进行阻燃改性研究,通过浸轧固化的后整理方法赋予lyocell纤维优异的阻燃性能。论文第一部分工作是基于生物质维生素B6合成新型的生物质基阻燃剂吡哆醇磷酸酯铵盐(ASPPEA),并将其用于lyocell纤维的阻燃改性。经ASPPEA处理的lyocell织物极限氧指数(LOI)值提高至48.3%,并且经过450min洗涤后,LOI值仍能保持在30.8%,从而证明处理后纤维拥有优异的阻燃效果;热重分析结果显示,ASPPEA能够极大促进纤维的成炭能力,残炭量相比于对照纤维提高51%;经ASPPEA处理的lyocell织物的燃烧性能得到极大改善,总热释放量(THR)降低82.5%。这项工作提出一种维生素B6在合成生物质绿色无卤阻燃剂中的新应用,并赋予lyocell纤维优异的阻燃性能。论文的第二部分工作是基于生物质资源维生素B1(VB1)的结构特点,直接将其用作环保的生物质阻燃剂,并对lyocell纤维进行阻燃改性研究。扫描电镜结果表明经VB1处理的lyocell纤维燃烧后残炭表面分布着大量鼓泡结构,证明VB1是一种潜在的膨胀型阻燃剂。VB1处理后的阻燃lyocell纤维的热稳定性和成炭能力得到显着改善,与对照纤维相比阻燃lyocell纤维的残炭量增加138%,拉曼光谱也证实形成石墨型炭。而且,总热量释放(THR)降低64.4%,lyocell织物经过VB1处理后可燃性大大降低。这项工作表明,VB1是一种潜在且有效的生物质基膨胀型阻燃剂,可以用于lyocell纤维的阻燃整理。
曲希明,王颖,邱志成,张清华,李鑫,俞建勇[4](2020)在《我国先进纤维材料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化学纤维产量居全球首位,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当前化学纤维产业发展仍存在突出问题,亟需加快提升先进纤维材料产业的发展,带动化学纤维产业和纺织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围绕化学纤维中的差别化功能纤维、高性能纤维、生物基纤维三类先进纤维材料,分析了我国先进纤维材料的发展现状、面临挑战以及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面向未来需求,凝练了我国先进纤维材料产业今后发展的重点任务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标志性产品、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本文从加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完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科学技术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支持骨干企业国际化以及统筹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以期为推动我国纤维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余小伟[5](2020)在《MCA复配体系增强PA6纤维阻燃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聚已内酰胺(PA6)纤维具有优异强度、耐磨性、弹性回复率、吸湿性等特点,使其成为服用、家饰和工业产业等领域应用广泛的合成纤维。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质量日益提高,PA6纤维在各领域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纯PA6纤维的阻燃性能不理想,其极限氧指数仅有21-22%,且燃烧时熔滴严重,这大大限制了它的应用。因此PA6纤维阻燃性能提升的研究日渐受到材料研发工作者们的关注。本文将选用不同复配阻燃体系增强PA6纤维的阻燃性能,通过对复配阻燃PA6树脂材料的研究考查复配阻燃体系的热稳定性能以及协效阻燃效果,并将综合性能良好的复配阻燃体系经复合熔融纺丝纺制阻燃皮芯复合纤维。首先本文选用三聚氰胺氰尿酸盐(MCA)为主要阻燃剂,其是一种PA6常用的氮系阻燃剂,为达到进一步提高其阻燃效率的目的,本文将分别采用硫化锌(ZnS)、类石墨相氮化碳(g-C3N4)以及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衍生物(DOPOY,理论磷含量为11.6%)与MCA进行复配,协效增强PA6材料阻燃性能。再将上述阻燃体系经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共混切粒制得复配阻燃PA6树脂切片,并通过注塑机完成阻燃PA6树脂样条的制备;表征分析阻燃PA6树脂切片的热稳定性能以及阻燃PA6树脂样条的阻燃性能。结果表明:各复配阻燃体系对于PA6的热稳定性能影响较小,热失重分析(TG)结果显示复配阻燃剂的引入提高了PA6体系残炭量,有助于凝聚相阻燃;各阻燃体系的阻燃效果都相较于纯样有大幅提升,LOI值及垂直燃烧结果显示阻燃PA6材料已达到难燃等级,其中阻燃体系MCA/DOPOY的阻燃效果最优,当MCA添加质量分数为3%、DOPOY添加质量分数为3%时其LOI值可达30%,具有良好阻燃效果。最后以上述阻燃PA6树脂切片中综合性能优异的阻燃体系为皮层材料,以纯PA6为芯层材料通过复合熔融纺丝制备阻燃皮芯复合纤维,表征分析纤维的截面形貌、力学性能以及阻燃性能。结果表明:阻燃PA6皮芯复合纤维的力学性能较PA6纤维均有所下降,但降幅较小,主要是由于芯层的PA6材料支撑复合纤维的力学性能;阻燃PA6皮芯复合纤维的截面形貌中皮芯结构明显,纤维排列规整;阻燃PA6皮芯复合纤维的阻燃性能测试中虽较树脂材料有所降低,但仍具有较佳的阻燃效果,以阻燃体系MCA/DOPOY纺制的纤维织物阻燃效果最佳,其阻燃纤维织物的LOI值可达到29%。
李伟[6](2020)在《吸音阻燃型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观念逐渐增强,对于噪声污染和消防安全的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因此对于建筑材料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吸音阻燃型纤维复合材料是一种兼有吸音和阻燃特性的新型材料,可以与穿孔天花板配合使用,也可以作为密封材料应用于多种建材领域。由于我国对吸音阻燃特种材料的研究起步较晚,与国外进口产品相比,国内的产品具有紧度大、柔软性差、吸音阻燃性能较差等缺陷,为了缩小与进口产品的差距,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吸音阻燃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及性能优化,以及添加各组分对纤维复合材料各项性能的影响,成功制备出吸音阻燃性能优异的纤维复合材料,对于噪声污染的治理和火灾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玻璃纤维、针叶木纤维、杨木化学机械浆(APMP)为原料,通过湿法抄造的方式,浸渍黏结剂,增塑剂和阻燃剂,制备得到高松厚玻纤/植物纤维吸音阻燃复合材料。结果表明,针叶木浆打浆度的适度提高使纤维产生外部细纤维化,而不产生内部细纤维化,既保证了纤维复合材料的滤水性,又可以克服保水性对浸渍的影响。APMP浆与增塑剂的协同作用有助于提高纤维复合材料的松厚度、降低紧度,但同时会导致纤维复合材料抗张强度的减小。当APMP的加入量为20%,浸渍黏结剂的质量分数为2%,增塑剂的质量分数为1.5%,阻燃剂的质量分数为4%时,在此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下,纤维复合材料的抗张强度为14.8 N/15mm,孔隙率为80.14%,阻燃剂含量为11.8%,炭化长度为35 mm,阻燃效果可达到1级阻燃标准,吸音系数最高为0.78。以玻璃纤维、针叶木纤维为原料,在湿法抄造过程中,通过浆内添加的方式,将热膨胀微球添加到纤维复合材料中,再浸渍一定量的黏结剂和阻燃剂,制备得到高发泡玻纤/植物纤维吸音阻燃复合材料。主要研究了热膨胀微球的发泡工艺和发泡机理,以及热膨胀微球用量对高发泡玻纤/植物纤维吸音阻燃复合材料各项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热膨胀微球用量的增加,高发泡吸音阻燃纤维复合材料的紧度和抗张强度在逐渐降低,松厚度和孔隙率逐渐提高,纤维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略有下降。在热膨胀微球的用量为20%时,纤维复合材料的松厚度为6.65 cm3/g,抗张强度为16.05 N/15mm,孔隙率为85.95%,阻燃性能可达到1级阻燃标准。纤维复合材料在1250 Hz和5000 Hz处出现共振吸收峰,并在共振吸收峰处出现最大值,吸音系数分别为0.80和0.82。以玄武岩纤维、植物纤维为原料,通过湿法抄造的方式,浸渍黏结剂和阻燃剂,制备得到玄武岩纤维/植物纤维吸音阻燃复合材料。主要研究了矿物纤维分散性、湿纸干度、黏结剂和阻燃剂用量等因素对纤维复合材料各项性能的影响。当分散剂用量为0.006%时,矿物纤维分散性能达到最佳,当针叶木纤维与玄武岩纤维配比为7:3,湿纸干度为30%,浸渍黏结剂的质量分数为6%,阻燃剂的质量分数为4%时,在此最佳制备条件下,纤维复合材料的抗张强度为15.5 N/15mm,孔隙率为75.60%,阻燃剂含量为11.63%,阻燃效果可达1级阻燃标准,吸音系数最高可达0.84。
王超[7](2020)在《耐日晒阻燃窗帘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窗帘作为连接室内和室外环境的重要介质,在室内纺织品中有着重要地位,而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窗帘的需求不仅仅满足于装饰美化作用,更要求其具备功能性。普通窗帘在经过长时间阳光照射后,织物表面染料分子会产生光氧化反应从而导致织物褪色、脆化,且普通窗帘由于材质原因极易引发火灾。因此研制一款拥有耐日晒和阻燃功能的窗帘织物迫在眉睫,但由于不同功能整理剂可能存在冲突而导致功能失效的问题,目前市场上的窗帘织物基本只是单一功能织物,故研究一款具有耐日晒和阻燃性能的窗帘织物拥有重要意义。为解决这一难点,本课题从功能原料和功能整理两方面出发,分别通过采用阻燃涤纶和色母粒涤纶以及采用普通涤纶和色母粒涤纶制备基布后进行阻燃整理制备耐日晒阻燃窗帘织物进行探究,对比分析得出最佳制备方案,结合上述两种方法制备的耐日晒阻燃窗帘,分别比较阻燃性、耐日晒性和耐用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为研发一款不仅拥有耐日晒和阻燃性能,且未来具备产业化能力的窗帘织物,因此选择聚酯纤维作为织造原料。本课题测试分析了普通涤纶、阻燃涤纶和色母粒涤纶三种纤维的功能性和力学性能,可知:阻燃涤纶与普通涤纶强力接近,色母粒涤纶强力最差,通过对比日晒前后三种纤维强伸性能的保持率来判别纤维耐日晒性能,其中色母粒涤纶纤维日晒性能最佳,经过72h长时间阳光照射后,断裂强力保持率达88%;课题通过LOI和DSC测试分析法测量纤维的阻燃性能,其中,阻燃涤纶的LOI值达35属难燃纤维,色母粒涤纶的LOI值为27,属可燃材料。经测试分析后,三种纤维均符合窗帘织造要求。2、以阻燃涤纶和色母粒涤纶为织造原料制备耐日晒阻燃窗帘织物,以组织结构和纬纱配比为变量,设计了 10种不同种类织物,对织物的阻燃和耐日晒性能进行测试分析,其中织物阻燃性能随着组织系数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纬纱中阻燃涤纶含量的增加而增强;耐日晒性能随着组织系数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纬纱中色母粒涤纶含量的增加而增强。以强伸性、褶皱回复性、阻燃性和耐日晒性为评价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最佳织造工艺参数为:织物结构为双层织物(表组织:5枚缎纹,里组织:3/2斜纹),纬纱配比色母粒涤纶:阻燃涤纶为2:1。3、由于阻燃涤纶和普通涤纶的强力接近,因此本课题以普通涤纶和色母粒涤纶为织造原料,根据之前得出的最佳织造工艺制备基布,对基布进行阻燃整理得到耐日晒阻燃窗帘织物。对比测试分析了不同整理条件下对织物阻燃和耐日晒性能的影响,从浴比、浸渍时间和烘培温度三个因素分析,以织物燃烧损毁长度为指标,通过正交实验法对阻燃整理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得到最佳整理工艺参数为:浴比1:30,浸渍时间60min,烘培温度100℃。4、课题从阻燃性、耐日晒性和耐用性三个方面对两种制备方案进行评判,总体而言,两种方案制备的耐日晒阻燃窗帘织物达到了装饰织物阻燃B1级标准和4-5级日晒牢度,均达到行业顶尖水平,在水洗10次之后,功能性原料制备的耐日晒阻燃窗帘织物,其阻燃和耐日晒性保持率达97.3%,而功能整理制备的耐日晒阻燃窗帘织物,其阻燃和耐日晒性随着水洗次数的增加而减小。综上所述可知,功能原料制备工艺窗帘织物实用性能更好。本课题对于耐日晒阻燃窗帘织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为复合功能织物提供了 一个前进思路,对后续功能纺织品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前导作用。
彭博[8](2019)在《木质素/葡萄糖基磷系阻燃剂共混法改性粘胶纤维》文中认为粘胶纤维是一种优质再生纤维素纤维,具有光滑、凉爽、透气、抗静电和抗紫外线等优异性能。粘胶纤维的原料即纤维素来源丰富,其纺织制品被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然而,粘胶纤维极易燃烧,极限氧指数仅为19%,是引起火灾的重要原因之一,危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提高粘胶纤维的阻燃性,进一步拓宽其在纺织品中的应用,已成为纺织品领域内的一项严峻且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论文第一部分工作选取富含羟基等官能团的生物质大分子木质素,合成一种新型的含阻燃元素磷、氮和硅的化合物木质素硅烷磷酸铵。采用核磁共振氢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证明成功制备阻燃剂。利用共混法制得阻燃粘胶纤维,探索阻燃剂添加量、共混温度和凝固浴温度等因素对制备纤维的影响。热重分析测试结果表明,阻燃粘胶纤维的残炭率(33.3%)远高于空白粘胶纤维(12.8%),水洗50次依然保持优良的残炭率(25.4%),具有突出的热稳定性和耐久性。扫描电镜和拉曼光谱仪分析证明阻燃纤维燃烧后形成致密的膨胀型炭层,充分发挥凝聚相阻燃作用,利用炭层隔绝热与氧的传递,进而提高阻燃性。论文第二部分工作选取与纤维素结构单元相似的葡萄糖,与二苯基次膦酰氯发生醇解反应,合成一种新型有机膦系阻燃剂二苯基次膦酸葡萄糖酯。详细探讨溶剂与反应物的摩尔比例,详细探索后处理的操作方法。采用共混法将阻燃剂分散到粘胶溶液中,纺丝制备阻燃粘胶纤维。利用相关测试技术证明阻燃剂与阻燃粘胶纤维均成功制备。热重分析结果证实阻燃剂使粘胶纤维提前进入降解阶段,提高了纤维的残炭率(33.8%),水洗20次依然保持较高的残炭率(22.3%)。微型燃烧量热仪测试结果显示阻燃粘胶纤维燃烧后最大热释放速率(50 W/g)远低于空白粘胶纤维(305 W/g),证明阻燃剂可有效降低热释放能力。综合热重红外和热重质谱联用分析测试结果,阻燃纤维燃烧过程中不可燃气体CO2含量显着增加。结果表明阻燃剂在改性纤维热降解时主要发挥气相阻燃作用。
周曼,蔡再生[9](2019)在《常规阻燃纺织纤维与高性能阻燃纤维的分类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从阻燃机理出发,根据制备方法的不同,总结了几类常规阻燃纤维,并介绍了在航空航天、消防防护、国防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的新型高性能阻燃纤维,最后预测了阻燃纤维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对常规阻燃纤维与高性能阻燃纤维的研发和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海峰[10](2019)在《我国阻燃纤维材料制备技术发展现状之专利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引言纤维材料在日常生活、军事、建筑、生物、医药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未经处理的纤维材料通常具有易燃特点,因此易造成火灾,进而带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1]。赋予纤维材料较好的阻燃性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也逐渐出台法律并对纺织品阻燃提出了相应的阻燃性能要求。随着纤维材料燃烧带来的危害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开发有效、耐久且不影响织物手感和舒适
二、阻燃纤维材料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阻燃纤维材料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COSMO-RS筛选离子液体制备三聚氰胺阻燃纤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三聚氰胺纤维概述 |
1.1.1 三聚氰胺纤维特性 |
1.1.2 三聚氰胺纤维国外研究现状 |
1.1.3 三聚氰胺纤维国内研究现状 |
1.1.4 三聚氰胺纤维的制备方法 |
1.2 离子液体概述 |
1.2.1 离子液体的性质 |
1.2.2 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分类 |
1.2.3 离子液体的应用 |
1.3 COSMO方法 |
1.3.1 COSMO-RS原理 |
1.3.2 COSMO-RS计算步骤 |
1.3.3 COSMO-RS的应用 |
1.4 纤维素概述 |
1.4.1 纤维素简介 |
1.4.2 纤维素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 |
1.5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1.5.1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 |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2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预聚体合成与表征 |
2.1 前言 |
2.2 三聚氰胺甲醛反应机理 |
2.2.1 缩聚反应过程 |
2.3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预聚体的合成 |
2.3.1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
2.3.2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预聚体的制备 |
2.3.3 反应终点判定方法的建立 |
2.3.4 反应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2.3.5 树脂溶液中游离甲醛含量测定 |
2.4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预聚体表征 |
2.4.1 红外光谱分析 |
2.4.2 MALDI-TOF-MS分析 |
2.4.3 热重分析 |
2.4.4 差热分析 |
2.5 小结 |
3 COSMO-RS模型模拟与预测 |
3.1 前言 |
3.2 COSMO-RS计算细节 |
3.3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预聚体模型 |
3.3.1 三种模型的σ-Potential预测 |
3.4 COSMO-RS用于离子液体体系 |
3.4.1 阳离子和阴离子结构 |
3.4.2 离子液体的处理方法 |
3.5 COSMO-RS方法预测结果与讨论 |
3.5.1 COSMO-RS的对数活度系数预测 |
3.5.2 COSMO-RS的 σ-Profiles预测 |
3.6 小结 |
4 离子液体合成、表征与结果验证 |
4.1 前言 |
4.2 离子液体合成 |
4.2.1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
4.2.2 合成实验 |
4.3 离子液体表征 |
4.3.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4.3.2 核磁氢谱分析 |
4.3.3 含水量以及电喷雾质谱分析 |
4.4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预聚体在离子液体中溶解 |
4.4.1 溶解度测定方法 |
4.4.2 结果验证与分析 |
4.5 过量焓预测 |
4.6 小结 |
5 三聚氰胺纤维制备与表征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
5.2.2 三聚氰胺/纤维素复合纤维制备 |
5.3 测试与表征 |
5.3.1 流变性能测试 |
5.3.2 红外光谱分析 |
5.3.3 偏光显微镜测试 |
5.3.4 扫描电镜测试 |
5.3.5 热重分析 |
5.3.6 力学性能测试 |
5.3.7 阻燃性能分析 |
5.4 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离子液体表征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阻燃纤维素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纤维素纤维简介 |
1.2.1 纤维素简介 |
1.2.2 纤维素纤维简介 |
1.3 纤维素纤维的阻燃研究 |
1.3.1 纤维素纤维的燃烧机理 |
1.3.2 纤维素纤维的阻燃机理 |
1.3.3 纤维素纤维的阻燃改性方法 |
1.4 阻燃纤维素纤维的研究进展 |
1.4.1 国外研究进展 |
1.4.2 国内研究进展 |
1.5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
1.5.1 lyocell纤维 |
1.5.2 海藻酸钠 |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基于羧甲基化的阻燃lyocell纤维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药品及原料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阻燃lyocell纤维的制备 |
2.3 测试与表征 |
2.3.1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 |
2.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FTIR) |
2.3.3 热重测试(TG) |
2.3.4 燃烧测试 |
2.3.5 微型燃烧量热测试(MCC) |
2.3.6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EM) |
2.3.7 拉曼光谱测试(Raman) |
2.3.8 热重-红外联用测试(TG-IR) |
2.3.9 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测试(Py-GC/MS) |
2.3.10 单纤维强力测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化学成分和化学结构分析 |
2.4.1.1 XPS分析 |
2.4.1.2 FTIR分析 |
2.4.2 热性能分析 |
2.4.3 燃烧性能分析 |
2.4.3.1 燃烧测试分析 |
2.4.3.2 MCC分析 |
2.4.4 阻燃机理分析 |
2.4.4.1 SEM分析 |
2.4.4.2 拉曼分析 |
2.4.4.3 TG-IR分析 |
2.4.4.4 Py-GC/MS分析 |
2.4.5 力学性能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氧化的阻燃lyocell纤维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药品及原料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阻燃lyocell纤维的制备 |
3.3 测试与表征 |
3.3.1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 |
3.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FTIR) |
3.3.3 热重测试(TG) |
3.3.4 燃烧测试 |
3.3.5 微型燃烧量热测试(MCC) |
3.3.6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EM) |
3.3.7 能量色散X-射线谱测试(EDS) |
3.3.8 拉曼光谱测试(Raman) |
3.3.9 热重-红外联用测试(TG-IR) |
3.3.10 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测试(Py-GC/MS) |
3.3.11 单纤维强力测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化学成分、结构及表面形貌分析 |
3.4.1.1 XPS分析 |
3.4.1.2 FTIR分析 |
3.4.1.3 SEM和 EDS分析 |
3.4.2 热性能分析 |
3.4.3 燃烧性能分析 |
3.4.3.1 燃烧测试分析 |
3.4.3.2 MCC分析 |
3.4.4 阻燃机理分析 |
3.4.4.1 SEM和 EDS分析 |
3.4.4.2 拉曼分析 |
3.4.4.3 TG-IR分析 |
3.4.4.4 Py-GC/MS分析 |
3.4.5 力学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3)维生素基磷氮系阻燃剂改性lyocell纤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再生纤维素纤维概述 |
1.3 lyocell纤维概述 |
1.4 再生纤维素纤维燃烧机理 |
1.5 再生纤维素纤维阻燃 |
1.5.1 阻燃机理 |
1.5.2 阻燃剂 |
1.5.3 阻燃整理 |
1.5.4 阻燃纤维的应用 |
1.5.5 阻燃改性的发展趋势 |
1.6 国内外再生纤维素纤维阻燃改性研究进展 |
1.6.1 国外研究现状 |
1.6.2 国内研究现状 |
1.7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1.7.1 课题研究内容 |
1.7.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维生素B6基阻燃剂改性lyocell纤维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与仪器 |
2.2.2 吡哆醇磷酸酯铵盐的制备 |
2.2.3 阻燃lyocell纤维(织物)的制备 |
2.2.4 测试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阻燃剂ASPPEA结构分析 |
2.3.2 阻燃剂ASPPEA热稳定性分析 |
2.3.3 阻燃lyocell纤维表面形貌分析 |
2.3.4 阻燃lyocell纤维表面组成分析 |
2.3.5 阻燃lyocell纤维热稳定性分析 |
2.3.6 阻燃lyocell织物燃烧性能分析 |
2.3.7 阻燃机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维生素B1阻燃改性lyocell纤维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料与仪器 |
3.2.2 阻燃整理液的配置 |
3.2.3 阻燃lyocell纤维(织物)的制备 |
3.2.4 测试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探究不同条件对阻燃lyocell纤维增重的影响 |
3.3.2 阻燃lyocell纤维表面形貌分析 |
3.3.3 阻燃lyocell纤维表面组成分析 |
3.3.4 阻燃lyocell纤维结构分析 |
3.3.5 阻燃lyocell纤维热稳定性分析 |
3.3.6 阻燃lyocell纤维燃烧性能分析 |
3.3.7 阻燃机理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4.1 全文总结 |
4.2 论文存在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情况 |
致谢 |
(4)我国先进纤维材料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我国先进纤维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
(一)差别化功能纤维 |
(二)高性能纤维 |
1. 碳纤维 |
2. 芳纶 |
3. UHMWPE纤维 |
4. PI纤维 |
5. PPS纤维 |
(三)生物基纤维 |
三、我国先进纤维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一)差别化功能纤维 |
(二)高性能纤维 |
(三)生物基纤维 |
四、我国先进纤维材料产业发展趋势 |
(一)差别化功能纤维 |
(二)高性能纤维 |
(三)生物基纤维 |
五、我国先进纤维材料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
(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标志性产品 |
1. 超仿真纤维 |
2. 阻燃纤维 |
3. 导电纤维 |
4. 高性能工业丝 |
5. 土工建筑增强纤维 |
6. 高性能纤维 |
7. 生物基纤维 |
(二)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
(三)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
(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
六、对策建议 |
(一)加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
(二)完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
(三)加强科学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
(四)支持骨干企业的国际化 |
(五)材料、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的统筹发展 |
(5)MCA复配体系增强PA6纤维阻燃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PA6概述 |
1.2.1 PA6的结构与性能 |
1.2.2 PA6阻燃概述 |
1.3 阻燃机理 |
1.3.1 聚合物的燃烧过程 |
1.3.2 纤维的燃烧特性 |
1.3.3 聚合物阻燃机理 |
1.4 PA6常用阻燃剂阻燃体系 |
1.4.1 卤系阻燃剂阻燃体系 |
1.4.2 无卤阻燃剂阻燃体系 |
1.4.3 其它阻燃剂阻燃体系 |
1.5 阻燃PA6材料研究进展 |
1.5.1 阻燃PA6树脂研究进展 |
1.5.2 阻燃PA6纤维材料研究进展 |
1.6 燃烧性能表征方法研究进展 |
1.6.1 极限氧指数测定法 |
1.6.2 燃烧试验测定法 |
1.6.3 锥形量热仪法 |
1.6.4 其他测试方法 |
1.7 本论文研究意义、思路及内容 |
第二章 MCA复配阻燃PA6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 |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2.3 阻燃PA6切片的制备 |
2.2.4 测试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阻燃剂含量对PA6阻燃体系性能影响分析 |
2.3.2 阻燃剂种类对PA6阻燃体系性能影响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CA复配阻燃PA6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料 |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3.2.3 阻燃PA6纤维的纺制 |
3.2.4 测试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纤维截面形貌分析 |
3.3.2 纤维力学性能分析 |
3.3.3 阻燃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吸音阻燃型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纤维基吸音材料的研究进展 |
1.2.1 吸音材料的吸音机理 |
1.2.2 纤维基吸音材料的分类 |
1.2.3 纤维基吸音材料吸音性能的影响因素 |
1.3 纤维基阻燃材料的研究进展 |
1.3.1 纸张的燃烧机理 |
1.3.2 阻燃纸的阻燃机理 |
1.3.3 阻燃纸的制备方法 |
1.3.4 阻燃纸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
1.4 吸音阻燃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5.3 课题来源 |
2 高松厚玻纤/植物纤维吸音阻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
2.1 实验部分 |
2.1.1 原料与仪器 |
2.1.2 实验方法 |
2.1.3 高松厚玻纤/植物纤维吸音阻燃复合材料的性能检测 |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2.1 针叶木浆滤水性对高松厚吸音阻燃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2.2.2 APMP用量对高松厚吸音阻燃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2.2.3 增塑剂用量对高松厚吸音阻燃纤维复合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 |
2.2.4 阻燃剂用量对高松厚吸音阻燃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2.2.5 高松厚吸音阻燃纤维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观察 |
2.2.6 高松厚吸音阻燃纤维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分析 |
2.2.7 高松厚吸音阻燃纤维复合材料的吸音性能分析 |
2.3 小结 |
3. 高发泡玻纤/植物纤维吸音阻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
3.1 实验部分 |
3.1.1 原料与仪器 |
3.1.2 实验方法 |
3.1.3 高发泡玻纤/植物纤维吸音阻燃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能检测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2.1 热膨胀微球的发泡机理及发泡工艺研究 |
3.2.2 热膨胀微球用量对高发泡吸音阻燃纤维复合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 |
3.2.3 高发泡吸音阻燃纤维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观察 |
3.2.4 热膨胀微球用量对纤维复合材料孔隙结构与吸音性能的影响 |
3.2.5 热膨胀微球用量对高发泡吸音阻燃纤维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 |
3.3 小结 |
4. 玄武岩纤维/植物纤维吸音阻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
4.1 实验部分 |
4.1.1 原料、药品及实验仪器 |
4.1.2 实验方法 |
4.1.3 玄武岩纤维/植物纤维吸音阻燃复合材料的性能检测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玄武岩纤维形态分析与分散性能研究 |
4.2.2 玄武岩纤维/植物纤维吸音阻燃复合材料浸渍工艺研究 |
4.2.3 黏结剂用量对玄武岩纤维/植物纤维吸音阻燃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4.2.4 阻燃剂用量对玄武岩纤维/植物纤维吸音阻燃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4.2.5 玄武岩纤维/植物纤维吸音阻燃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观察 |
4.2.6 玄武岩纤维/植物纤维吸音阻燃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分析 |
4.2.7 玄武岩纤维/植物纤维吸音阻燃复合材料的吸音性能分析 |
4.3 小结 |
5 结论与进一步设想 |
5.1 结论 |
5.2 创新之处 |
5.3 存在问题及进一步设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耐日晒阻燃窗帘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阻燃纺织品的研究现状 |
1.2.1 阻燃纺织品的作用原理 |
1.2.2 阻燃纺织品的发展现状 |
1.2.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耐日晒纺织品的研究现状 |
1.3.1 光褪色机理 |
1.3.2 耐日晒纺织品的发展现状 |
1.3.2.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纤维原料选用与窗帘织物织造 |
2.1 原料选用 |
2.2 阻燃和色母粒涤纶纤维的表面形态测试与分析 |
2.2.1 实验仪器和测试方法 |
2.2.2 结果与分析 |
2.3 纱线强伸性能测试与分析 |
2.3.1 实验仪器与测试方法 |
2.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 纱线阻燃性能测试与分析 |
2.4.1 极限氧指数法 |
2.4.1.1 实验仪器与方法 |
2.4.1.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2 差式扫描量热法 |
2.4.2.1 实验仪器与方法 |
2.4.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5 窗帘织物织造 |
2.5.1 双层织物组织系数计算 |
2.6 织物基本性能测试 |
2.6.1 织物厚度测试与分析 |
2.6.2 织物平方米克重测试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功能原料耐日晒阻燃窗帘织物性能测试与分析 |
3.1 窗帘织物强伸性能测试与分析 |
3.1.1 实验仪器与方法 |
3.1.2 组织结构对窗帘织物强伸性能的影响 |
3.1.3 纬纱配比对强伸性能的影响 |
3.2 褶皱回复性测试与分析 |
3.2.1 实验仪器与方法 |
3.2.2 组织结构对褶皱回复性的影响 |
3.2.3 纬纱配比对褶皱回复性的影响 |
3.3 阻燃性能测试与分析 |
3.3.1 实验仪器与方法 |
3.3.2 织物结构对阻燃性能的影响 |
3.3.3 织物纬纱配比对阻燃性能的影响 |
3.4 耐日晒性能测试与分析 |
3.4.1 实验仪器和方法 |
3.4.2 组织结构对织物耐日晒性能的影响 |
3.4.3 纬纱配比对耐日晒性能的影响 |
3.5 耐日晒阻燃织物模糊综合评价 |
3.5.1 耐日晒阻燃织物模糊综合评价 |
3.5.2 因素集确定 |
3.5.3 权重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阻燃整理耐日晒阻燃窗帘织物性能研究及分析 |
4.1 浴比对窗帘织物阻燃性能、耐日晒性能和表观形态的影响 |
4.1.1 浴比对织物表观形态的影响 |
4.1.2 浴比对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 |
4.1.3 浴比对织物耐日晒性能的影响 |
4.2 浸渍时间对织物阻燃和耐日晒性能的影响 |
4.2.1 浸渍时间对织物表观形态的影响 |
4.2.2 浸渍时间对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 |
4.2.3 浸渍时间对织物耐日晒性能的影响 |
4.3 烘培温度对织物阻燃、耐日晒性能和织物表观形态的影响 |
4.3.1 烘培温度对织物表观形态的影响 |
4.3.2 烘培温度对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 |
4.4 正交实验选取最优耐日晒阻燃效果 |
4.4.1 正交实验表设计 |
4.4.2 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两种制备方案的织物性能分析 |
5.1 织物阻燃性能对比测试与分析 |
5.2 织物耐日晒性能对比测试与分析 |
5.3 织物耐用性能对比测试与分析 |
5.3.1 水洗对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 |
5.3.2 水洗对织物耐日晒性能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木质素/葡萄糖基磷系阻燃剂共混法改性粘胶纤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纤维素纤维的概述 |
1.2.1 纤维素纤维的分类 |
1.2.2 纤维素纤维的功能化 |
1.3 粘胶纤维的制备方法、发展历程与阻燃研究 |
1.3.1 粘胶纤维的制备方法 |
1.3.2 粘胶纤维发展历程 |
1.3.3 粘胶纤维的阻燃研究 |
1.3.4 阻燃剂 |
1.3.5 阻燃粘胶纤维的制备 |
1.3.6 阻燃粘胶纤维的应用 |
1.4 国内外粘胶纤维阻燃改性研究进展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发展趋势 |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1.5.1 课题研究内容 |
1.5.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木质素基磷氮硅系阻燃剂共混法改性粘胶纤维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与仪器 |
2.2.2 木质素硅烷磷酸铵的制备 |
2.2.3 阻燃剂添加量的探究 |
2.2.4 阻燃纤维的制备 |
2.2.5 阻燃纤维的水洗方法 |
2.2.6 测试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木质素硅烷磷酸铵结构分析 |
2.3.2 阻燃剂热稳定性能分析 |
2.3.3 阻燃纤维组成分析 |
2.3.4 阻燃纤维形貌分析 |
2.3.5 阻燃纤维表面组成分析 |
2.3.6 阻燃纤维热稳定性能分析 |
2.3.7 燃烧测试 |
2.3.8 阻燃机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葡萄糖基磷系阻燃剂共混法改性粘胶纤维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料与仪器 |
3.2.2 二苯基次膦酸葡萄糖酯的制备 |
3.2.3 阻燃剂添加量的探究 |
3.2.4 阻燃纤维的制备 |
3.2.5 阻燃纤维的水洗方法 |
3.2.6 测试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二苯基次膦酸葡萄糖酯的结构分析 |
3.3.2 阻燃纤维的组成分析 |
3.3.3 阻燃纤维的形貌分析 |
3.3.4 阻燃纤维的热稳定性能分析 |
3.3.5 燃烧测试 |
3.3.6 阻燃机理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4.1 全文总结 |
4.2 论文存在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情况 |
致谢 |
(9)常规阻燃纺织纤维与高性能阻燃纤维的分类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阻燃机理概述 |
2 常规阻燃纤维 |
2.1 本征型阻燃纤维 |
2.2 通过阻燃后整理或改性法制备的阻燃纤维 |
2.2.1 后整理法制备的阻燃纤维 |
2.2.2 接枝法制备的阻燃纤维 |
2.2.3 共聚法制备的阻燃纤维 |
2.2.4 共混纺丝法制备的阻燃纤维 |
3 新型阻燃纤维 |
3.1 芳族聚酰胺纤维 |
3.2 其他新型阻燃纤维 |
4 阻燃纤维的发展趋势 |
4.1 多功能复合型阻燃纤维 |
4.2 绿色环保型阻燃纤维 |
4.3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阻燃纤维 |
(10)我国阻燃纤维材料制备技术发展现状之专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数据分析 |
2.1 申请整体情况 |
2.2 申请人分布 |
2.2.1 申请人属性分布 |
2.2.2 申请人地域分布 |
2.2.3 重要申请人 |
2.3 申请技术分布 |
3 我国阻燃纤维材料制备技术专利发展建议 |
3.1 增加资助力度,促进院校和企业研发合作 |
3.2 明确市场前景,加强研发风向的合理变化 |
4 结语 |
四、阻燃纤维材料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COSMO-RS筛选离子液体制备三聚氰胺阻燃纤维[D]. 陈璐.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阻燃纤维素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郭寻.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8)
- [3]维生素基磷氮系阻燃剂改性lyocell纤维的研究[D]. 苏晓伟.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4]我国先进纤维材料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 曲希明,王颖,邱志成,张清华,李鑫,俞建勇. 中国工程科学, 2020(05)
- [5]MCA复配体系增强PA6纤维阻燃性能研究[D]. 余小伟. 东华大学, 2020(01)
- [6]吸音阻燃型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李伟.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7]耐日晒阻燃窗帘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王超.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4)
- [8]木质素/葡萄糖基磷系阻燃剂共混法改性粘胶纤维[D]. 彭博.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2)
- [9]常规阻燃纺织纤维与高性能阻燃纤维的分类及发展趋势[J]. 周曼,蔡再生. 国际纺织导报, 2019(10)
- [10]我国阻燃纤维材料制备技术发展现状之专利分析[J]. 王海峰. 新材料产业, 2019(09)
标签:三聚氰胺甲醛树脂论文; 燃烧性能论文; 吸音材料论文; 阻燃等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