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联想国际化品牌先行(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记者综合[1](2017)在《业内大咖与你分享:品牌经济、品牌培育与品牌创新》文中指出5月9日晚,国务院确定的首个"中国品牌日"前夜,在黄浦江畔的和平饭店,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上海企业文化与品牌研究所历时一年研发编制的首个"外滩·中国品牌创新价值榜(TOP100)"隆重发布。从首次"外滩排行榜"的评价结果看,中国移动、上汽集团、中石油、华为、贵州茅台、腾讯、万科、中石化、中国建筑和中海油入围了前十强。这基本全面反映了中国实体经济的企业竞争力现状。在我国面临全球化困境的方面,制造业首当
曹朝晖[2](2017)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河北省推进企业国际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全球化正使世界经济经历着一场全面而又深刻的变革,任何国家都不能不面对它所给予的机遇和挑战。各国企业纷纷加快国际化进程,跨国公司逐渐成为世界经济舞台的主角,关于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化问题也成为国际商务研究领域的热点。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之中,复苏动力不足,地缘政治影响加重,不确定因素增多,推动增长、增加就业、调整结构成为国际社会共识。我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一些企业经营困难,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和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中国国内市场不断开放,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增加,这需要在更大的范围、更大的平台上考虑问题,以国际化化的视角考虑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可以拓展贸易空间,增加劳务输出、缓解区域内就业压力与矛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简称“一带一路”),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作为一项重要的中长期国家发展战略,其要解决中国过剩的产能市场、资源的获取、战略纵深的开拓和国家安全的强化及贸易主导这几个重要的战略问题。这是中国在近200年来首次提出以中国为主导的洲际开发合作框架,将彻底摆脱原来依附大国,被动挨打的地缘政治局面。“一带一路”战略为河北省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国际化实践空间,在这个重大经济发展战略机遇期,开展企业国际化问题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河北省企业国际化战略有利于区域内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目标的实现,为“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赋予河北的重要功能定位之一。当前世界,区域一体化成为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的重要形式。研究河北省企业利用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抱团出击,走出国门,实现跨越国界的跨越式发展有着现实意义。通过系统梳理有关国际化的理论,回顾我国及河北省企业国际化的历程和现状,全面总结了各类企业国际化测度方法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并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单一维度指标和国际通用的指标——跨国化指数两种方法,对河北省51家上市企业及中国企业100强中三家河北企业——河北钢铁集团、开滦集团与冀中能源集团的企业国际化程度进行了测度,与我国企业国际化平均水平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发现并指出了现有企业国际化测度方法的缺陷,提出了构建科学的企业国际化测度方法应加入国际比较方面因素的考量。在鲁桐蛛网模型基础上,引入新的变量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国家风险、全球视野下对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反应指数、国际化战略的存在与有效实施、企业的成长性和企业的盈利水平等,其中,国家风险与企业国际化程度负相关,全球视野下对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反应指数、国际化战略的存在与有效实施、企业的成长性、企业的盈利水平与企业国际化程度正相关。借鉴原蛛网模型的基本原理,并参考其他学者对模型的修正情况,将新因素引入修正模型,构建了新的蛛网模型,提出以蛛网面积测度企业国际化程度,动态而又全面的对企业国际化程度进行反映。通过对河北省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测度,及与全国企业国际化平均水平的比较,发现河北省企业国际化水平比较低。企业国际化导向、经济发展基础水平、国际环境、外向型人才的缺乏、信息获取约束等因素制约着河北省企业国际化进程。借鉴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国内外企业发展经验,同时学习和借鉴韩国、美国、印度、日本、欧盟、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或地区政府在企业国际化战略推进方面的先进做法,立足河北实际,尤其是结合“一带一路”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大国家战略,找出了一些河北省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为规避一些国家风险、加快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反应速度,提出了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进行合适的区位选择与行业选择等政策建议。
王蕾[3](2016)在《基于多模态隐喻整合模型的国际化品牌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化背景下,品牌国际化成为企业的重要战略路径和研究课题,其率先面临的便是国际化品牌名的选择。然而由于语言、文化、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国际化品牌名在全球市场消费者头脑中的意义形成及对品牌价值构建的贡献,尚缺乏普适性的理论阐释框架。本研究以国际化品牌名的消费者感知-认知机理为研究目标,展开相关基础性理论及实验研究。在对国内外品牌名相关文献查询和评述的基础上,本文分析和阐述了国际化品牌名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对迄今为止品牌名研究的理论成果、研究路径及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运用品牌学、认知语言学、消费者心理学、词汇学等跨学科理论概念,构建品牌名多模态隐喻整合理论模型,为品牌名的意义建构及价值形成过程进行在线动态i的呈现与阐释。根据对国际化品牌名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分析,依托理论模型,在品牌名通过音、形、意协同作用于消费者认知、形成丰富含义的前提假设下,通过实验对中国消费者的中英文双语品牌名组(以下简称“品牌名组”)的多模态感知-认知机理进行假设验证。基于中国高语境文化环境因素及来源国效应等先行研究成果,提炼出具有原产国隐喻性的汉语语言要素以及中英文匹配性的英语语言要素,确定虚拟品牌名组作为实验材料。本研究提出三个多模态感知维度——“识别度”、“好感度”及“独特度”,提炼出消费者品牌名组认知影响因子,包括外源因子——“隐喻性”及“匹配性”和内生因子——“英语水平”及“民族中心主义倾向”并予以定义。针对品牌名组多模态感知效果与认知效应的关系、内外因子对品牌名组的作用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提出假设。基于理论模型及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概念,设计以中国消费者双语品牌名组多模态感知-认知实验及客观眼动实验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问卷及访谈,主观客观实验、定性定量方法结合的研究方案;以在校大学生为样本,实施品牌名组“听-看-读”三环节感知效果测试、“记忆-联想-态度”认知效应测试以及眼动轨迹测试。实验结果验证了相关假设,发现中国消费者的品牌名组感知-认知特征,并对品牌名决策、策略等提出实际应用方面的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⑴品牌名组的多模态感知效果与认知效应之间存在相关性与因果关系“听-看-读”三环节的品牌名组感知差异性水平存在差异,排序为“读>看>听”;“听-看-读”感知效果及三个感知维度与记忆效应的相关性水平存在差异,排序分别为“读>看>听”和“识别度>好感度>独特度”;“读”环节的三个感知维度均与态度效应存在反馈作用。⑵内生因子影响品牌名组感知效果的显着i水平不同英语水平比民族中心主义倾向对感知效果影响显着;英语水平偏低被试者的三个感知维度分值高于偏高被试者;两类被试在各环节的感知差异性水平方面,未呈现明显趋势。⑶内外因子对品牌名组认知效应的影响显着性不同外源因子:隐喻性影响品牌名组认知效应。即,“产品相关”隐喻性品牌名的记忆、态度效应最佳;“中国相关”隐喻性品牌名的综合联想效应最佳;匹配性影响品牌名组认知效应。即,无“音”、“意”匹配性的品牌名记忆效应最差,更易产生“非产品相关”联想,态度效应最差;“音”匹配性品牌名组的总体认知效应最佳;隐喻性比匹配性对品牌名组认知效应的影响显着。内生因子:英语水平影响品牌名组认知效应。即,英语水平偏高的被试者对英文品牌名的记忆效应更好,在“非产品相关”联想方面较丰富;英语水平偏低的被试者更易联想到产品类别且易出现无联想情况。英语水平偏高的被试者的态度评价低于英语水平偏低的被试者。英语水平偏高的被试者对“中国相关”和“外国相关”隐喻性以及“意”和“音+意”匹配法的各品牌名组的态度差异显着。民族中心主义倾向影响品牌名组认知效应。即,民族中心主义倾向偏弱的被试者比偏强的被试者的联想效果略好;两类被试的品牌名组记忆及态度效应差异不显着;两类被试者对不同隐喻性品牌名组的记忆、联想及态度效应排序相同;对不同匹配性品牌名组的联想效应未呈现明显趋势。英语水平民族中心主义倾向对品牌名组认知效应的影响显着。⑷内外因子相互作用下产生相反倾向的品牌名组认知特征英语水平高低不同的被试者对品牌名组隐喻性及匹配性的认知呈现相反倾向,即,英语水平偏高的被试者对隐喻性的认知较模糊但联想活跃,对匹配性的认知明确;英语水平偏低的被试者对隐喻性的认知明确但联想不活跃,对匹配性的认知模糊。英语水平偏高的被试者对中英品牌名的“音”、“意”匹配性能分别独立进行判断;而英语水平偏低的被试者则在判断上会发生相互干扰和混淆。民族中心主义倾向强弱不同的被试者对品牌名组隐喻性及匹配性的认知呈现相反倾向,即,民族中心主义倾向偏强的被试者对品牌名隐喻性的认知明确且单一,对匹配性的认知模糊;民族中心主义倾向偏弱的被试者对品牌名隐喻性的认知模糊且活跃,对匹配性的认知明确。⑸消费者对中文词汇、词素及英文单词、音节的熟悉度影响品牌名组的认知效应中文词汇、词素的熟悉度与记忆效应正相关;被试者更容易记住含有既有词汇或具有传统老字号特征的中文品牌名;英文单词、音节的熟悉度与记忆效应正相关,与态度效应相关。本研究的贡献及创新点如下:⑴理论方面从认知视域构建出品牌名研究理论模型及国际化品牌名研究的统一框架,具有普适性,填补了现有品牌名研究的空白,是企业兼顾国内外市场进行品牌国际化运作的有力工具。首次将多模态、认知隐喻等认知学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运用于品牌名研究,构建出品牌名多模态隐喻整合理论模型,为消费者头脑中的品牌名意义形成过程及对品牌资产构建的贡献提供了相对客观、在线动态的呈现与阐释。该理论模型为品牌名的消费者感知-认知研究提供了研究工具。基于国际学术界对国际化品牌名,尤其中国消费者及中国企业相关研究的需求,对国际化品牌名相关认知影响因子进行提炼,包括外源因子——隐喻性、匹配性和内生因子——英语水平、民族中心主义倾向,构建出国际化品牌名研究框架,进而对中国消费者的中英双语品牌名组感知-认知机理进行了探究分析,是对国际学术界品牌名研究的有益补充。从崭新的研究视角首次提出品牌名组匹配度、三个感知维度、英文单词熟悉度及音节熟悉度等可测量指标,将品牌名的感知效果、翻译转换及品牌命名等定性研究转换为定量研究。⑵实践方面尝试改变目前品牌命名、中外文品牌名转换时多依赖灵感捕捉、随意性、不确定性、模糊性强的现状,使相关问题向一定的目标性、可操控性方向转化。对企业或命名机构等在命名工具、启用词汇等品牌名制作、命名流程及操作方法的改进方面具有参考价值;对品牌名决策、产品营销策划等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何佳讯,吴漪[4](2015)在《品牌价值观:中国国家品牌与企业品牌的联系及战略含义》文中研究表明基于Schwartz和Boehnke的人类通用价值观框架,引入"品牌价值观"构念,采用问卷调查、内容分析和定性访谈方法开展的3个系列研究的结果可以证明以中国人的价值观建立中国品牌概念的有效性。研究一表明,"中国"作为国家品牌,蕴含了与中国文化一致的品牌价值观,但在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以及本国消费者心目中存在一些维度上的差异;研究二表明,中国企业的品牌蕴含了与国家品牌较为一致的价值观,但对于国际化品牌与非国际化品牌存在一些差异;研究三表明,美国消费者对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品牌"联想"和"海尔"所感知的价值观主要为"安全"维度,但两者也存在一些个体上的差异。总体研究表明,"中国"作为国家品牌与中国企业的品牌在价值观方面存在密切的联系。这意味着,对承载着中国梦的走向全球的中国品牌,运用中国文化资源进行品牌概念塑造是其建立起全球品牌定位的重要战略方向。
安亮亮[5](2015)在《联想集团国际化品牌塑造研究》文中认为信息高速发展是二十一世纪的全新时代特色。对于广大企业来说,广泛而宽阔的市场比数量更多的工厂更具有营销价值。而在市场开拓中,则需要有更加知名的国际品牌。因此,品牌竞争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一个新的竞争领域。而在这个时代进程中,中国企业也越来越融入到这种世界化的大趋势里来。本文从战略管理和品牌管理角度研究联想集团的国际化品牌塑造问题。具体来说,从品牌战略管理理论、联想集团的国际化品牌战略管理分析、国际化品牌建设现状效果等几个具体的方面进行研究。联想集团的国际化品牌建设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成就,然而,联想也存在着核心价值不突出,传播途径偏窄以及管理不足等问题。本文也针对联想集团国际化品牌塑造中暴露出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议。本研究认为,联想集团的国际化品牌塑造过程对国内其他企业,特别是对IT行业的企业给予很大的启示,尤其在很多方面所拥有的先行意义值得思考。在贸易越来越突破国家及地区限制的今天,中国企业应该加强品牌意识和品牌国际化意识,加强品牌战略管理,去全面提升品牌价值,培养企业的竞争优势,为积极拓展市场提供帮助。
赵寰[6](2013)在《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研究》文中认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竞争的本质是品牌的竞争,品牌国际化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也是中国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永葆基业长青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余年,在角逐市场化的竞争中,中国企业也逐渐开始了探索国际化的历程,多年过后,中国已经拥有世界级的产品,还成长起来一批世界级的企业,但却始终没有诞生令人尊敬的、拥有强大号召力和感染力的世界级顶尖品牌,甚至于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依然堪忧。显然,中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化拓进与传播仍存在很多尚待挖掘与解决的深层困境与问题。本文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力求从原点出发,立足中国企业的发展现实,回归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历程与现状,深入探析中国企业品牌建设与品牌传播的问题与困境,力求在寻根溯源中理清中国企业品牌发展的核心基因,旨在为提升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效果提供解决思路与策略路径。就论文研究的主体内容而言,本文将中国企业的成长空间置于经济全球化及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大背景场域下,考察中国企业进行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必要性,阐述其对企业自身发展及对国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意义与践行价值。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历程及传播现状做全景式考察,探寻制约当前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问题及影响因素,通过构筑影响因素分析的三维视角,搭建了国际知名品牌培育的三维模型,并在此分析框架下,探讨提升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效果的策略路径及对策。具体写作思路遵循以下逻辑结构展开:1)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历程。这一章主要明晰品牌国际化传播的背景及中国品牌的国际化传播历程,在详尽阐述经济全球化与品牌国际化关系的基础上,对于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历程进行了回顾与梳理。本文将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历程划分为前国际化传播时期(1984-1994)、品牌国际化传播酝酿期(1995-2001)、品牌国际化传播试水期(2002-2008)、品牌国际化传播融入期(2009至今)等几个阶段,并得出结论:到目前为止,由于品牌影响力极低,尚未形成有行业领导性的全球性品牌,目前中国企业品牌传播的全球化进程,还未能进入全球化品牌发展期;2)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现状及问题。这一章主要对中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化传播现状进行考察,并明确传播进程中的困境及问题。历经十几年艰辛的探索,先行的一部分中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化传播已初见成效,但就总体而言,中国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品牌价值还远远不能与世界知名品牌相比肩,中国在世界顶级品牌中没有位置,中国企业在品牌战中依然居于劣势。现代品牌的本质是在消费者和产品之间建立密切的关系,深度关系的构筑只有通过有效的传播才能建立起来。但就目前中国品牌的国际化传播现状而言,问题依然凸显。打造世界级品牌、探寻国际品牌形象构筑与传播的方法与路径仍是中国企业未来参与全球竞争面临的头等战略任务;3)影响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制约因素分析。这一章首先通过对品牌本质的探源以及对国际知名品牌打造所需相关因素的整一化思考,构筑了分析影响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三维视角,即中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化传播同时受到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就微观层面而言,目前的传播困境首先受制于中国企业自身基础能力体系的制约,由中观层面观之,政府政策支持的不完备及国家品牌形象的背书因素,构成国际化传播的主要障碍因素;而从宏观层次分析,中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化传播还受到国际社会品牌竞争体系的制约。这三方面的制约因素构成了对策内容的整体分析路径。4)提升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效果的路径分析。主要就以上三方面维度展开具体的阐释与分析,包括:构建扎实的基础能力体系:中国企业的升级换代与竞争力提升;营造健康有利的环境支撑体系:国家政策体系完善与新国家形象的构建;构造高效的品牌国际化传播体系:国际化传播理念重建与传播能力提升。最后,结语部分再次重申对中国尚未诞生世界级品牌的遗憾与期待,对其中原因进行了简要总结,并对其诞生条件及可能性进行了展望。
苏阳[7](2012)在《品牌国际化:晚走不如早走》文中研究表明"你们到一个新的国家投资,对于项目持股比例有什么要求?在董事会席位中的比例又有什么要求?"这是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一位记者抛给一家铁矿石巨头企业全球CEO的问题。他的回答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工程师,我们不是财务投资者,我们投资的不是小份额、被动的股权,只有控股、将其
鲁俞江[8](2012)在《企业在走向国际化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品牌策略的重要性》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将从全球一体化的实际背景入题,以中国企业在国际中的品牌现状为切题点,详细剖析了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经营时,企业必须树立国际化品牌的重要性及其打造知名品牌为企业所带来的优势,提出企业在从事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可采取的品牌战略,从而为广大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管胜杰[9](2012)在《海外并购方式下的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从上个世纪就开始积极推进本土品牌国际化,鼓励和帮助我国企业自有品牌走出国门,走国际化发展之路。这既是我国企业和社会经济自身发展的要求,也适应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中国企业不断摸爬滚打,或学习外国品牌的发展扩张模式,或摸索适合自身的独特模式,在品牌国际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进,逐渐形成了以OEM、海外并购、自我发展等途径为主的发展模式。尽管2008年金融危机后,海外并购成为了我国企业最青睐的方式,也因其独特的优点为我国企业的品牌国际化注入了动力,但由于“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不佳、国际影响力不足,加上中国企业对海外并购中的品牌活动缺乏足够的认知,导致品牌国际化策略的缺失及不完善,使很多企业在海外并购的征程中折戟沉沙。本文在分析了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和品牌国际化现状后,提出了海外并购应成为品牌国际化主要途径的观点,并对以海外并购方式实施品牌国际化这一方式的驱动因素和挑战进行了分析。文章最后提出了以海外并购方式实现品牌国际化的策略建议。
李哲[10](2010)在《基于原产地效应的中国品牌国际化战略研究 ——以华为与奇瑞的比较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制造”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但是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制造”本身的负面形象,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遭遇到困难。国际化过程中“中国制造”的总体形象成为企业品牌战略中越来越多被关注的问题。如何在国际化过程中有效的规避负的原产地效应,提升品牌的势能,也成为目前国内理论界主要关注的内容。原产地效应在影响消费者购买倾向、进而影响品牌识别方面具有显着的效应,不少企业都将原产地效应策略纳入到品牌战略的管理中。本文正是从原产地效应的存在性出发,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关注原产地效应的影响机制,重点研究了晕轮效应、品牌效应和概括效应,并提出了新的动态效应模型;同时,在品牌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品牌识别的因素并从多个角度讨论品牌的塑造。通过对原产地效应和品牌识别的研究,在企业国际化阶段探讨的基础上,本文设计出企业品牌形象塑造动态模型和原产地效应下的品牌战略四维模型,前者主要介绍了品牌国际化战略下如何进行品牌形象的塑造,提升品牌势能;后者则主要分析在不同的品牌形象和原产地效应的组合下,企业在贴牌、自创品牌和合资品牌三者中如何进行品牌策略选择。最后通过分析华为、奇瑞两种类型行业的不同企业国际化的案例,来验证模型对企业品牌国际化的解释,同时根据对案例的对比分析与研究,提出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应该坚持自主品牌建设,并通过品牌战略来规避负的原产地效应,从而加速品牌国际化建设。
二、联想国际化品牌先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联想国际化品牌先行(论文提纲范文)
(1)业内大咖与你分享:品牌经济、品牌培育与品牌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华师大亚欧商学院中方院长何佳讯: |
重视顶层设计, 建立品牌价值观 |
品牌的四个范式 |
强调品牌价值观 |
通过顶层设计建立价值观 |
恒源祥总经理陈忠伟: |
品牌决定财富文化决定命运 |
以品牌为主导发展 |
选择了一个好的商标 |
品牌是一种财富 |
奥美中国首席执行官韦棠梦: |
以长远眼光打造品牌 |
警惕, 品牌建设的短视 |
品牌, 而非市场营销 |
如何, 建设发展品牌 |
明确, 品牌的三个维度 |
上海家化董事长兼CEO张东方: |
建设品牌的意义在于引领品类 |
坚持工匠精神 |
坚持品牌驱动 |
坚持创新领先 |
坚持增长领先 |
坚持品质领先 |
现代品牌之父戴维·阿克: |
寻找“甜蜜点”锁定消费者 |
考虑顾客的“甜蜜点” |
“甜蜜点”能带来什么 |
针对“甜蜜点”, 怎么做 |
(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河北省推进企业国际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之处 |
第2章 企业国际化的理论研究基础 |
2.1 企业国际化的内涵 |
2.1.1 国外学术界对企业国际化的定义 |
2.1.2 国内学术界对企业国际化的定义 |
2.2 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企业国际化研究理论 |
2.2.1 小规模技术理论 |
2.2.2 技术地方化理论 |
2.2.3 第三世界国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
2.3 区域经济理论 |
2.3.1 区位理论 |
2.3.2 增长极理论 |
2.3.3 区域发展理论 |
2.3.4 梯度理论 |
2.3.5 中心—外围理论 |
2.4 鲁桐的企业国际化蛛网模型 |
2.4.1 鲁桐的企业国际化蛛网模型构建原理 |
2.4.2 演进了的鲁桐企业国际化蛛网模型 |
第3章 河北省企业国际化发展现状 |
3.1 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历程 |
3.2 河北省企业国际化发展历程 |
3.3 河北省企业国际化现状 |
3.3.1 河北省进出口总额与利用外资额 |
3.3.2 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 |
3.3.3 河北省对外劳务合作 |
第4章 河北省企业国际化程度的实证分析 |
4.1 企业国际化测量方法在我国的应用情况 |
4.1.1 在我国应用相对较少的几种企业国际化测度方法 |
4.1.2 跨国化指数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
4.1.3 鲁桐国际化蛛网模型在我国的广泛应用 |
4.1.4 其他测度方法的提出以及在我国的应用 |
4.2 企业国际化测度方法的缺陷与修正 |
4.2.1 企业国际化测度方法的缺陷 |
4.2.2 国际化程度测度方法应该引入的变量参数 |
4.2.3 新蛛网企业国际化测度模型的建立 |
4.3 河北省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测度 |
4.3.1 使用单一维度指标的测度情况 |
4.3.2 使用国际通用指标测度实证分析 |
4.3.3 河北省企业与我国企业国际化程度平均水平的比较 |
第5章 影响河北省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制约因素 |
5.1 配套金融制度的约束 |
5.2 企业国际化导向偏弱 |
5.3 经济发展水平的约束 |
5.4 外向型经济人才缺乏 |
5.5 企业发展基础约束 |
5.6 信息获取约束 |
5.7 国际发展环境的不利因素 |
5.7.1 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 |
5.7.2 贸易环境恶化,传统产业受影响较大 |
第6章 推进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
6.1 国内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发展经验 |
6.1.1 海尔集团国际化经验 |
6.1.2 联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化经营的经验 |
6.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国际化经营的经验 |
6.2 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国外企业发展经验 |
6.2.1 韩国三星国际化经营的历程和经验 |
6.2.2 美国惠普公司企业国际化发展经验 |
6.3 部分国家和地区推进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经验 |
6.3.1 美国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金融支持政策 |
6.3.2 欧盟为企业提供全球信息与咨询等各类服务 |
6.3.3 日本建成企业国际化政策支援体系 |
6.3.4 印度重视外向型人才的培养 |
第7章 推进河北省企业国际化的政策措施 |
7.1 政府为国际化经营企业提供政策保障 |
7.1.1 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与服务环境 |
7.1.2 增强对国际化经营企业的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 |
7.1.3 通过多种途径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体系 |
7.1.4 注重培养外向型人才,为企业国际化战略提供智力保障 |
7.2 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化进程 |
7.2.1 不断增强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 |
7.2.2 逐步创建国际品牌 |
7.2.3 行业细分,确定不同的国际化推进策略 |
7.2.4 做好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区位选择 |
7.2.5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抱团出击 |
7.2.6 不断学习跨国公司经营知识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基于多模态隐喻整合模型的国际化品牌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化品牌名 |
1.1.2 中国企业的品牌国际化道路 |
1.1.3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品牌名发展现状 |
1.2 课题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内容 |
1.5 关键性研究路径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多元化品牌名研究文献综述 |
2.1 品牌名的定义与品牌名研究的特点 |
2.2 品牌资产构建目标下的品牌名研究 |
2.2.1 品牌名研究的定位 |
2.2.2 品牌命名的标准 |
2.2.3 启示 |
2.3 微观视角下的品牌名研究 |
2.3.1 表征层面的文本分析研究 |
2.3.2 象征意义的品牌名语言特征研究 |
2.3.3 启示 |
2.4 宏观视角的品牌名研究 |
2.4.1 西方语境下的研究 |
2.4.2 国际化语境下的品牌名研究 |
2.4.3 启示 |
2.5 品牌名文献研究的评述与研究启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品牌命名的国际化趋势与研究构想 |
3.1 品牌名全球标准化及本土化策略的事例解析 |
3.1.1 品牌名全球标准化策略 |
3.1.2 品牌名本土化策略 |
3.1.3 品牌名全球标准化与本土化的有机融合 |
3.2 国内外品牌国际化命名脉络 |
3.2.1 英美品牌命名的科学化-产业化道路 |
3.2.2 日本品牌的国际化命名 |
3.2.3 中国品牌的国际化命名 |
3.2.4 中国双语品牌名研究的构想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模态隐喻整合模型的构建及假设 |
4.1 动态视角下的品牌名多模态隐喻研究 |
4.2 品牌名多模态隐喻整合模型的构建 |
4.2.1 认知语言学理论依据——作为认知思维的隐喻 |
4.2.2 认知语言学理论依据——概念合成理论的发展轨迹及主要思想 |
4.2.3 认知语言学理论依据——多模态隐喻理论 |
4.2.4 品牌名的多模态隐喻整合模型的构建 |
4.2.5 双语品牌名的多模态隐喻整合机理的事例分析 |
4.3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4.3.1 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 |
4.3.2 相关概念 |
4.4 感知维度、认知影响因子的提炼及假设推导 |
4.4.1 品牌名多模态路径感知维度的提炼 |
4.4.2 双语品牌名组认知影响因子的提炼 |
4.4.3 理论假设概念模型的提出 |
4.4.4 外源因子与品牌名组认知效应的假设 |
4.4.5 内生因子与品牌名组认知效应的假设 |
4.4.6 多模态感知效果与品牌名组认知效应的假设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品牌名组多模态感知-认知实验概述 |
5.1 实验目的、设计及方法 |
5.2 实验刺激物、实验材料及实验样本 |
5.2.1 实验刺激物选取 |
5.2.2 实验材料 |
5.3 实验过程 |
5.3.1 实验前的准备 |
5.3.2 品牌名组多模态感知-认知实验 |
5.3.3 隐喻性和匹配性检验实验 |
5.3.4 被试者个人基本信息及民族中心主义倾向调查 |
5.4 实验测量问卷 |
5.4.1 多模态路径感知效果测量问卷 |
5.4.2 综合问卷 |
5.5 实验结果分析框架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外源因子对品牌名组认知效应的影响分析 |
6.1 基础分析 |
6.1.1 样本基本信息分析 |
6.1.2 隐喻性验证 |
6.1.3 匹配性验证 |
6.1.4 信度和效度分析 |
6.2 外源因子对品牌名组认知效应的影响分析 |
6.2.1 隐喻性与记忆、联想及态度 |
6.2.2 匹配性与记忆、联想及态度 |
6.2.3 外源因子与记忆、联想及态度 |
6.3 相关发现与启示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内生因子对品牌名组认知效应的影响分析 |
7.1 基于内生因子的样本分类 |
7.2 基于英语水平的品牌名组认知特征分析 |
7.2.1 英语水平与命名法 |
7.2.2 英语水平与匹配法 |
7.3 基于民族中心主义倾向的双语品牌名组认知特征分析 |
7.3.1 民族中心主义倾向与命名法 |
7.3.2 民族中心主义倾向与匹配法 |
7.4 内生因子对品牌名组认知效应的影响分析 |
7.4.1 英语水平与记忆、联想及态度 |
7.4.2 民族中心主义倾向与记忆、联想及态度 |
7.5 相关发现与启示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品牌名组多模态感知效果与认知效应的分析 |
8.1“听-看-读”感知维度的均值、标准差及相关性分析 |
8.2 内生因子的被试者“听-看-读”感知效果比较 |
8.3“听-看-读”感知维度与认知效应的相关性研究 |
8.3.1“听-看-读”感知维度与记忆效应的相关性研究 |
8.3.2“听-看-读”感知维度与联想效应的相关性研究 |
8.3.3“听-看-读”感知维度与态度效应的相关性研究 |
8.4 相关发现与启示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基于眼动实验及补全记忆实验的研究及讨论 |
9.1 眼动实验研究及相关问题讨论 |
9.1.1 实验目的 |
9.1.2 实验原理 |
9.1.3 实验步骤 |
9.1.4 实验假设 |
9.1.5 眼动实验测试结果分析 |
9.2 品牌名补全记忆实验研究及相关问题讨论 |
9.2.1 实验概述 |
9.2.2 实验假设推导 |
9.2.3 实验结果分析及假设验证 |
9.3 相关发现与启示 |
9.3.1 中国消费者对双语品牌名组的眼动轨迹特征 |
9.3.2 单词及音节熟悉度对中国消费者品牌名组记忆影响显着 |
9.4 本章小结 |
第10章 总结和展望 |
10.1 研究总结 |
10.2 实际应用讨论 |
10.2.1 研究对品牌名决策的启示与应用 |
10.2.2 关于品牌名策略的建议 |
10.3 研究特色 |
10.4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10.4.1 研究的局限性 |
10.4.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主要参考文献 |
其他参考资料 |
附录1 矿泉水品牌命名方式——专家调查问卷 |
附录2 多模态感知-认知实验调查问卷 |
附录3 实验测量目标与问卷的对应关系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4)品牌价值观:中国国家品牌与企业品牌的联系及战略含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述评 |
( 一) 品牌人格化与品牌价值观研究的跨文化取向 |
( 二) 国家文化差异与品牌价值观研究的基本考虑 |
三研究一: 关于“中国”的品牌价值观联想分析 |
( 一) 样本与数据收集 |
( 二) 研究工具、过程与设计 |
( 三) 数据编码结果 |
( 四) 小结 |
四研究二: 通过广告分析中国企业的品牌价值观 |
( 一) 样本与数据收集 |
( 二) 编码程序与变量界定 |
( 三) 数据编码结果 |
( 四) 小结 |
五研究三: 基于美国消费者访谈的中国品牌( “海尔”与“联想”) 价值观感知 |
( 一) 访谈样本 |
( 二) 访谈过程 |
( 三) 访谈结果与分析 |
( 四) 小结 |
六讨论与研究展望 |
( 一) 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
( 二) 研究展望: 探究中国品牌全球化定位概念的有效性 |
(5)联想集团国际化品牌塑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品牌管理研究概述 |
2.1 国外研究 |
2.2 国内研究 |
2.3 国内外研究综合评价 |
第三章 联想集团的国际化品牌塑造现状分析 |
3.1 联想集团概述 |
3.2 联想集团的国际化品牌战略 |
3.2.1 国际化品牌文化构建历程 |
3.2.2 联想国际化品牌文化内容 |
3.2.3 联想国际化品牌文化战略模式 |
3.2.4 联想国际化品牌文化战略的实行策略 |
3.2.5 传播途径及管理策略 |
3.3 联想集团国际化品牌塑造的重要性 |
第四章 联想集团国际化品牌塑造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影响因素分析 |
4.1.1 外因 |
4.1.2 内因 |
4.2 SWOT分析 |
4.2.1 优势 |
4.2.2 劣势 |
4.2.3 机会 |
4.2.4 威胁 |
4.3 联想集团国际化品牌塑造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核心价值问题 |
4.3.2 战略整体性及完整性需增强 |
4.3.3 传播途径问题 |
4.3.4 管理问题 |
第五章 联想集团国际化品牌塑造途径研究 |
5.1 不断注重核心价值提升 |
5.2 增强战略长久性及完整性 |
5.3 品牌塑造方式及途径多样化 |
5.4 深入管理科学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依照时间脉络的品牌研究的发展与演进 |
1.2.2 依照内容划分的品牌理论的分析维度 |
1.2.3 品牌国际化传播相关研究综述 |
1.3 关键概念界定 |
1.3.1 中国企业 |
1.3.2 品牌国际化 |
1.3.3 国际化传播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的总体思路 |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2 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历程 |
2.1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 |
2.1.1 经济全球化及其特征 |
2.1.2 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是品牌竞争 |
2.1.3 品牌国际化是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 |
2.2 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历时性分析 |
2.2.1 1984-1994,中国企业品牌前国际化传播时期 |
2.2.2 1995-2001,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酝酿期 |
2.2.3 2002-2008,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试水期 |
2.2.4 2009今,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融入期 |
本章小结 |
3 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现状及问题 |
3.1 品牌国际化传播的现状 |
3.1.1 品牌国际化传播初见成效 |
3.1.2 品牌国际竞争力困境依然凸显 |
3.2 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具体问题及表现 |
3.2.1 品牌营销意识普遍不足,缺乏有效的海外市场推广 |
3.2.2 品牌推广可持续性、系统性差,品牌打造亟需战略思维 |
3.2.3 品牌核心价值模糊,不善于通过品牌来实现差异化 |
3.2.4 品牌缺乏国际化沟通视野,难以与利益相关者达成价值认同 |
本章小结 |
4 制约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微观层次分析:中国企业自身基础能力体系制约 |
4.1.1 品牌战略短视,缺乏长远规划与管理能力 |
4.1.2 人文环境浮躁,缺乏形成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 |
4.1.3 国际化运作经验匮乏,跨文化管理无策 |
4.1.4 国际化传播经验不足,在地化传播能力薄弱 |
4.2 中观层次分析:政府政策及国家形象环境支撑体系制约 |
4.2.1 国家尚未形成促进自主品牌发展的完善制度体系 |
4.2.2 国家品牌形象背书障碍及我国对外形象传播能力的制约 |
4.3 宏观层次分析:国际社会品牌竞争体系制约 |
4.3.1 制度差异及国家利益冲突 |
4.3.2 文化差异与文化障碍 |
本章小结 |
5 提升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效果的路径分析 |
5.1 构建扎实的基础能力体系:中国企业的升级换代与竞争力提升 |
5.1.1 建立清晰高效的品牌战略规划和管理机制 |
5.1.2 从追求降低生产成本转向自主创新战略 |
5.1.3. 加强国际化人才建设,提升跨文化管理运作水平 |
5.1.4 国际化经营战略先行,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
5.2 营造健康有利的环境支撑体系:国家政策体系完善与新国家形象的构建 |
5.2.1 改进政府职能,为世界级品牌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
5.2.2 提升国家品牌形象,构筑国家品牌软实力 |
5.3 构造高效的品牌国际化传播体系:国际化传播理念重建与传播能力提升 |
5.3.1 战略性运筹,确定全球品牌决策 |
5.3.2 策略性分析,确立品牌价值与国际化识别系统 |
5.3.3 本土化营销,创建品牌国际化沟通方式 |
5.3.4 整合传播,构筑国际化品牌认同 |
本章小结 |
6 结语 中国呼唤世界级品牌的诞生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9)海外并购方式下的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品牌国际化的研究 |
1.2.2 关于企业海外并购的研究 |
1.2.3 对海外并购与品牌国际化关系的研究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品牌 |
1.3.2 品牌国际化 |
1.3.3 海外并购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2 海外并购与品牌国际化的相关理论及两者互动关系 |
2.1 海外并购的相关理论 |
2.1.1 海外并购的动因理论 |
2.1.2 海外并购的效应理论 |
2.1.3 海外并购的类型 |
2.2 品牌国际化的相关理论 |
2.2.1 企业品牌国际化的动因 |
2.2.2 品牌国际化在企业层面的意义 |
2.2.3 品牌国际化的基本模式 |
2.3 海外并购与品牌国际化的互动关系 |
2.3.1 海外并购和品牌国际化的协同效应 |
2.3.2 海外并购可带来品牌国际化的核心资源 |
2.3.3 海外并购能促进企业品牌国际化的发展 |
2.3.4 品牌国际化会加速跨国企业的建立进程 |
3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与品牌国际化的实践 |
3.1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发展 |
3.1.1 企业海外并购的发展历程 |
3.1.2 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动机 |
3.1.3 海外并购的现状特征 |
3.2 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的进展 |
3.2.1 品牌国际化对我国企业的特殊意义 |
3.2.2 我国企业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
3.2.3 企业品牌国际化的主要途径 |
3.3 海外并购应成为我国品牌国际化的主要途径 |
3.3.1 国外品牌的成功经验 |
3.3.2 海外并购较其他方式的优势 |
3.3.3 海外并购方式的巨大开拓空间 |
4 海外并购方式下品牌国际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
4.1 品牌国际化需要 |
4.1.1 成本优势的流失 |
4.1.2 企业成长必由之路 |
4.1.3 国家经济安全保障 |
4.1.4 国内市场国际化 |
4.2 品牌国际化机遇 |
4.2.1 国际性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 |
4.2.2 全球性年轻一代的出现 |
4.2.3 金融危"机" |
4.3 品牌国际化支撑 |
4.3.1 国民经济实力增强 |
4.3.2 企业家能力提高 |
4.3.3 政策支持 |
4.4 品牌国际化挑战 |
4.4.1 政治风险较高 |
4.4.2 战略准备不足 |
4.4.3 文化差异仍是主要障碍 |
4.4.4 国际化人才存在巨大缺口 |
5 以海外并购实现企业品牌国际化的策略建议 |
5.1 海外并购中应关注的品牌要素 |
5.1.1 品牌价值的正确评估 |
5.1.2 自身品牌在并购中的势能强弱 |
5.1.3 品牌战略与并购战略的捆绑 |
5.1.4 品牌过渡计划的制定 |
5.2 品牌国际化导向的并购流程建议 |
5.2.1 对并购策划流程的建议 |
5.2.2 对并购实施流程的建议 |
5.2.3 对并购后期策略调整流程的建议 |
5.3 应实施好的主要策略 |
5.3.1 并购和竞争的战略准备策略 |
5.3.2 品牌过渡期策略 |
5.3.3 人才策略 |
5.3.4 文化差异策略 |
5.3.5 政策鼓励策略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基于原产地效应的中国品牌国际化战略研究 ——以华为与奇瑞的比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论文的难点和创新点 |
1.3.1 论文的创新点 |
1.3.2 论文的难点 |
1.4 选择华为、奇瑞作为例证的说明 |
1.5 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逻辑图 |
1.5.1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5.2 文章结构图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理论逻辑 |
2.2 企业国际化理论 |
2.2.1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企业国际化的解释 |
2.2.2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企业国际化的解释 |
2.2.3 国际化阶段理论对企业国际化的解释 |
2.3 原产地效应的内涵 |
2.3.1 文献对原产地效应定义的解释 |
2.3.2 本文对原产地效应概念的界定 |
2.3.3 原产地效应的存在性 |
2.4 品牌理论 |
2.4.1 品牌的内涵 |
2.4.2 品牌战略 |
2.5 品牌国际化理论 |
2.5.1 品牌国际化的概念 |
2.5.2 品牌国际化的影响因素 |
2.5.3 品牌国际化的动因分析 |
第三章 原产地效应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分析 |
3.1 原产地形象与原产地效应的关系 |
3.2 原产地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
3.2.1 国家形象因素 |
3.2.2 文化差异因素 |
3.2.3 产品类型及属性因素 |
3.2.4 产品展示方式 |
3.3 原产地效应的形成机制分析 |
3.3.1 晕轮模型 |
3.3.2 概括模型 |
3.3.3 晕轮—概括模型 |
3.3.4 补充的动态模型 |
第四章 品牌形象、品牌识别与品牌国际化模型 |
4.1 品牌形象的内涵及模型 |
4.1.1 品牌形象的内涵 |
4.1.2 品牌形象的科勒模型 |
4.2 品牌识别的内涵 |
4.2.1 品牌识别的内容和目标 |
4.2.2 品牌识别的塑造 |
4.3 原产地效应下企业品牌国际化模型分析 |
4.3.1 原产地效应下的企业国际化 |
4.3.2 品牌形象塑造动态模型 |
4.3.3 基于COO效应的品牌国际化战略四维模型 |
第五章 华为、奇瑞品牌国际化的案例分析 |
5.1 华为品牌国际化案例分析 |
5.1.1 关于华为公司 |
5.1.2 华为的国际化进程 |
5.1.3 华为的品牌形象构建 |
5.1.4 华为品牌国际化的品牌策略选择 |
5.2 奇瑞品牌国际化案例分析 |
5.2.1 关于奇瑞公司 |
5.2.2 奇瑞的国际化进程 |
5.2.3 奇瑞的品牌形象构建 |
5.2.4 奇瑞品牌国际化的品牌策略选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联想国际化品牌先行(论文参考文献)
- [1]业内大咖与你分享:品牌经济、品牌培育与品牌创新[J]. 本刊记者综合. 上海商业, 2017(06)
- [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河北省推进企业国际化问题研究[D]. 曹朝晖. 河北大学, 2017(08)
- [3]基于多模态隐喻整合模型的国际化品牌名研究[D]. 王蕾. 东华大学, 2016(11)
- [4]品牌价值观:中国国家品牌与企业品牌的联系及战略含义[J]. 何佳讯,吴漪.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5)
- [5]联想集团国际化品牌塑造研究[D]. 安亮亮. 河北工业大学, 2015(08)
- [6]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研究[D]. 赵寰. 武汉大学, 2013(01)
- [7]品牌国际化:晚走不如早走[J]. 苏阳. 中国品牌, 2012(12)
- [8]企业在走向国际化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品牌策略的重要性[J]. 鲁俞江. 现代商业, 2012(07)
- [9]海外并购方式下的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策略研究[D]. 管胜杰.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7)
- [10]基于原产地效应的中国品牌国际化战略研究 ——以华为与奇瑞的比较为例[D]. 李哲.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