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欢喜佛的“写意”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程依铭[1](2018)在《敦煌双人舞新探——以欢喜金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经济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带动着文化的繁荣,敦煌文化也引起了人们越来越高度的重视与研究。敦煌舞蹈作为一个新兴流派,现在已经在部分高校和中专艺校运用于教学。试图对敦煌双人舞进行探索,通过分析壁画人物形象来挖掘并填充敦煌舞素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更有助于敦煌舞的传承与长足发展。
张同标[2](2012)在《论古印度佛像影响中国的三次浪潮》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论古印度佛像影响中国的三次浪潮》,旨在研究中印两国佛教美术传播中的三次浪潮及其具体表县。这三次浪潮,形成于古印度造像高峰时期的贵霜时期、笈多时期、波罗时期,分别对应中国的汉魏西晋、东晋至唐初、唐后期至北宋。第一次浪潮,古印度的佛教美术沿中国西南的滇缅古道传入中国,在长江沿线形成了中国最初期的佛像热潮。第二次形成于笈多时期,古印度的文化艺术达到空前发达的阶段,借助于笈多王朝的强大势力,古印度的佛教美术先从丝绸之路后经南方海路大规模传入中国,在中国掀起了造寺造像念经颂佛的热潮。第三次浪潮是波罗时期,大致与中国的晚唐五代北宋对应。古印度的佛教发展为密教,密教造像与印度教趋同。密宗教义与造遗像的前后两个阶段,先后分别传入京洛地区和中国西藏地区。古印度的佛教消失于公元13世纪初期,此后的中国佛教造像不再受古印度的影响。古印度的佛教造像,在古印度还受到印度教神像的许多影响,在传入中国的途中还受到中亚和东南亚宗教信仰的某些影响,加之中国僧众对古印度造像的误读和改造,因而,中国佛教造像受古印度的影响通常呈现出复杂的形貌。比较古印度佛教造像影响中国的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的佛像与佛理脱节,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影响较小。第三次流潮的外来因素明显,师仿明显多于创造,甚至有照搬照抄的做法。相对而言,影响最大的笈多艺术,不仅促成了中国佛像的巅峰时期,而且还使得佛像与佛理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佛像接受古印度的影响,既有造像式样的引进和改造,也有依据文本的全新创造。所谓“影响”,主要指师仿与新创两个方面,新创是在师仿基础上的进步发展。从造像仪轨、造像题材、艺术风格三个方面来看,中国接受得最多是造像仪轨,差异最大的是艺术风格。前者可视为中国僧众对古印度佛教的向往渴慕之情,后者可以视为中国文艺传统对外来文化的改造。引进的同时也在改造,引进和创造总是同时并存的。在古印度佛像处于高峰状态时,中国佛像的外来特色相对明显;反之,中国佛像的艺术风格更多地趋同于中国文化艺术传统。
叶玉林[3](2005)在《变形造神 飞天舞云——藏密雕像审美漫仪》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曹再飞[4](2004)在《对欢喜佛的“写意”与中国传统文化》文中研究表明 欢喜佛是藏传佛教密宗供奉的一种佛像,也称双修,即男女双体拥抱呈交媾状。所谓欢喜佛的“欢喜”并非指男女淫乐而言,而是指佛用大无畏、大愤怒的气概,凶猛的力量摧毁的手段战胜“魔障”而从内心发出喜悦的意思。这里试图用传统汉民族文化中的意象精神去塑造欢喜佛,即“写意”,不追求在形象上的逼真,而是追求“以形写神”。中国传统文化侧重对整体的、感性的体悟。西方艺术中的“模仿说”延续上千年,而中国艺术讲求“情景交融”,探求意象,认为艺术创作过程就是意与象的交融过程。求神似而不求形似。正如太
二、对欢喜佛的“写意”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欢喜佛的“写意”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1)敦煌双人舞新探——以欢喜金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敦煌双人舞的发展现状 |
二、欢喜金刚的文化意蕴 |
(一) 欢喜金刚的由来 |
(二) 欢喜金刚的文化体现 |
三、舞蹈《欢喜金刚》 |
(一) 人物的形态特征 |
1. 人物形象裸露、丰臀、细腰、手臂弯曲, 突出性, 尤其是女性造型丰满。 |
2. 服饰带有一定的印度文化色彩, 造型受印度艺术影响, 体现出佛教人物形象源自印度。 |
3. 男子神情坚定, 多臂, 臂膀多棱多弯, 威而不恶, 粗犷、刚硬, 有的呈火焰状橘红色头发向上直竖。 |
4. 女性细腰, 姿态优美, 律动感强, 将丑与美、狰狞与平和的对立通过男女结合而达到高度的统一, 以生动的形象表现直率。 |
6. 色彩艳丽, 色调对比度强烈, 设色厚重, 浓丽不俗, 强烈的色调对比表现了人物的生命力。 |
(二) 舞蹈的整体风格 |
1. 造型美 |
2. 风格性 |
3. 整体感 |
(三) 舞蹈的意象内涵 |
1. 超越肉身观念, 试图用意象来传达“双修”。 |
2. 虚实感悟时空, 努力用舞蹈来达成“自我”。 |
四、结语 |
(2)论古印度佛像影响中国的三次浪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印佛教造像的宏观考察 |
2.1 古印度佛教造像源流 |
2.2 中国佛教造像源流 |
2.3 古印度佛像影响中国的三次浪潮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贵霜佛像影响中国的个案分析 |
3.1 延光四年佛像的史学意义 |
3.2 单尊青瓷佛像与早期金铜佛 |
3.3 早期华盖图像的初步梳理 |
3.4 早期楼阁式佛塔诸问题的考订 |
3.5 古印度圣树信仰与中国摇钱树 |
3.6 汉晋铜镜圣树崇拜图像辨似 |
3.7 胡人抱婴器源于古印度药叉 |
3.8 尼雅棉布女像、青海画像砖及西域佛教初入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笈多佛像影响中国的个案分析(上:以地域风格为中心) |
4.1 中印交通路线和经像往来 |
4.2 克孜尔一尊木佛的笈多影响 |
4.3 东晋南朝佛像的古印度度影响 |
4.4 凹凸花与天竺遗法 |
4.5 青州北齐造像与南印度案达罗流派的联系 |
4.6 曹衣出水考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笈多佛像影响中国的个案分析(中:舍卫城大神变造像) |
5.1 舍卫城大神变图像谱系与文本典据 |
5.2 武昌莲溪寺东吴永安五年佛像的莲花座渊源 |
5.3 中国早期净土变相的形制与渊源 |
5.4 阿弥陀佛三尊五十菩萨像源流考 |
5.5 青州背屏三尊像与倒龙渊源 |
5.6 千佛图像的中印因缘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笈多佛像影响中国的个案分析(下:佛教建筑与石窟造像) |
6.1 菩提伽耶大觉塔与金刚座塔 |
6.2 古印度石窟形制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
6.3 倚坐说法印佛像及其流变 |
6.4 八大菩萨群像与八大菩萨曼荼罗 |
6.5 观音八难救济浮雕与观音信仰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波罗佛像影响中国的个案分析 |
7.1 从佛顶尊像到大日如来像 |
7.2 观世音信仰密教化 |
7.3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
7.4 密教信仰中的灵塔与宝峰楼阁 |
7.5 金胎曼荼罗的基本构成 |
7.6 藏密造像与印度教神像的联系 |
7.7 佛说造像度量经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成果 |
致谢 |
(3)变形造神 飞天舞云——藏密雕像审美漫仪(论文提纲范文)
一、密宗的雕像种种 |
二、欢喜佛的渊源和理义 |
三、密宗雕像的审美特征 |
四、对欢喜佛的“写意”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敦煌双人舞新探——以欢喜金刚为例[J]. 程依铭. 大观(论坛), 2018(01)
- [2]论古印度佛像影响中国的三次浪潮[D]. 张同标. 上海大学, 2012(05)
- [3]变形造神 飞天舞云——藏密雕像审美漫仪[J]. 叶玉林. 西藏艺术研究, 2005(02)
- [4]对欢喜佛的“写意”与中国传统文化[J]. 曹再飞. 雕塑, 2004(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