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养生之道与养生之术(论文文献综述)
曹峰[1](2021)在《黄老道家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文中研究指明黄老道家研究的一些基础性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黄老学"与"黄老道家"的概念可以成立,这既是一种现实存在的思想现象,也是一种对于共同思想倾向的概括。《史记》所见"黄老"可以分为"清静无为""君道至上""黄老刑名""黄老道德""养生成仙"五类,探究这五类的性质,有助于上溯黄老思想的来源,下探黄老思想的去向。养生思想是黄老道家的底色,贯穿于黄老思想发生、发展乃至转变的所有时期,不能将"道法"融合视为判定黄老道家的唯一标准。在黄老道家中,托名"黄帝"的知识思想系统和老子思想系统是互补关系,不能将黄老学说仅仅视为老子思想的转化。正是通过"黄帝"这个媒介,为社会普遍遵循的规则、禁忌系统才得以导入黄老道家,使之具有实操性和权威性。
王绍坡,刘小发,杨倩[2](2021)在《国医大师李佃贵养生道术传承精要》文中研究说明李佃贵教授为第三届国医大师,对于养生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文章从养生之道、养生之术两个方面来阐述李老的养生观念。李老的养生之道可概括为道法天地、道法自然、阴阳平衡、天人合一和化浊解毒。养生之术有五:一是清天地之浊毒,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防治并举;二是清心之浊毒,情志舒畅、精神愉悦、思想安定;三是清脑之浊毒,规律作息、充足睡眠、固本培元;四是清口之浊毒,饮食规律、结构合理、顺应节气;五是清身之浊毒,动静结合、持之以恒、舒适有度。
邓坤坤[3](2021)在《陈撄宁养生思想及其对大众健身的现实启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宋亚佩[4](2021)在《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理论阐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历代总结提炼的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被深深淹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知者甚少。现如今,新时代健身气功事业蒸蒸日上,其未来发展将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活化工作提上日程,但养生典籍浩如烟海,养生功法不计其数,盲目地开展活化工作除了耗费大量的精力,也不利于传统体育养生的技术动作系统融入健身气功功法之中。基于此,如何将历代着名养生典籍中的传统体育养生技术动作以分解、分类的角度进行系统化梳理是现在亟需攻克的主要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内容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理论阐释的研究中,主要选取历代着名养生典籍、文字记载频次较多的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技术动作及健身气功功法基础、近现代养生功法技术等内容,从技术分解、分类的两个角度,总结传统体育养生技术动作的文字表述,开展活化工作并拍摄具有代表性功法的技术动作的图片,统一规范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划分标准,扩展健身气功基本技术库,深入研究健身气功基本技术及理论。首先,以分解的角度解构健身气功基本技术,是将传统体育养生技术动作“拆分”后分别进行论述,而“拆分”后的基本技术大多属于健身气功“三调合一”中的调身、调息、调心技术的一项。其一,从健身气功基本调身技术的研究发现,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技术百般变化、姿势不一,但万变不离其宗,大多数技术动作始终围绕着功法元素、功法轨迹、功法姿势,在不同书籍功法技术的文字记载中存在或多或少的出入,所以本研究不仅探析了传统体育养生技术的历史发展,还以图片拍摄的形式将技术动作的数据留存。其二,从健身气功基本调息技术的研究发现,为了更好的辨析“气”的运行状态,需要参阅大量研究文献,辨析百家之谈的原理,本研究是以反观传统体育养生功法呼吸的名称差异化及呼吸方式和运行原理为突破点,将调息基本技术分为摄气、行气、固气、吐气四个运行步骤,高度提炼人体呼吸方式的共性,着重阐释各调息阶段的要求,目前全球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情况也说明了呼吸对人体生存的重要性。其三,在健身气功基本调心技术的研究过程中,本研究整合了不同的调心技术的练习方式,分为技术状态、技术形式两大类。调心是“三调合一”的主导,也是练习健身气功的难点,尤其是对于初练者来说很难达到相应要求,因此为了避免习练者进入玄妙、迷信的歧途中,本研究仅把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中可行性较大的调心技术加以表述。其次,以分类的角度解构健身气功基本技术,是将传统体育养生技术动作的文字记载“划分”后分别进行论述,而“划分”后的技术动作及要点主要包括健身气功的练习形式、练习方式、练习功用三方面。其一,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练习形式是结合时代要求,加强动功技术;紧贴健康需求,开发静功技术。其二,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练习方式可分为注重身心合一的徒手练习和促进身械协调的器械练习。其三,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练习功用可分为坚持以疗病为根本的技术、注重以养生为前提的技术、强化以壮力为核心的技术,合理综述五脏、躯干、人体系统常见症状的治疗依据和锻炼方式,满足青少年、中老年、职业群体与残疾人群的健康需求。最后,本研究以分解、分类的角度共同研究健身气功基本技术,创新性探索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理论阐释的研究方向。
李阔[5](2021)在《先秦两汉时期的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发展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有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人类文明前所未有之高度发达的今日,却依然面临诸多复杂乃至超出当下思境的问题而亟待解决。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寻求破解良策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回溯“历史的经验”,即从浩瀚而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谋求先贤探索道路之上的得失与成败而为现实提供重要参考系。观中国传统体育史与医学史的发展脉络,“体医融合”的一大特征造就了中医运动处方体系。此种以中医生理、病理、养生等理论为底层思想,构建独具传统体育特色的导引术以达到养生、祛病之效的运动疗法发轫于先秦、形成于秦汉,又历经后世千年,一直绵延至今而不曾失落。有鉴于此,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三重证据、考证等多学科研究方法,旨在探研先秦至两汉时期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发展的历史分期,对具有代表性的传世典籍、出土文献及文物予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就其实质内容及发展特点进行凝练与总结,从而为当下中医运动处方的复原、创编乃至临床研究等方面提供源头活水。主要成果如下:——在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发展分期方面:(1)夏商为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的萌芽期。“巫医合一”的文化背景下巫者承担着“大舞”、“禹步”与导引特征高度相近的行为,从而衍生出养生、祛病功效,视之为先导阶段。(2)两周至春秋战国为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的奠基期。一方面,以《易》为代表的典籍提出三层级“象思维”而为导引动作的设计提供思想基础,“忧患意识”为“治未病”提供创发先导。另一方面,《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提出“治未病”思想而突出处方目的在于防治未病、截断欲病,以“结构-功能-神明”之三层级分类方法构建中医身体观,并以此确立“绵缓运动观”、“因时运动观”、“运动调神观”而旨在“中和”的养生原则,形成“中和身体观”。(3)秦汉为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的专着建构期。马王堆《导引图》与张家山《引书》成为运动处方体系形成的标志,即上承《易》、《内经》所奠基的“道论”而创发“形而下”的导引技术。针对处方术势的考证解析,认为《导引图》与同绘一帛之上的《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及《却谷食气》相联相应,在不同类别的运动处方中呈现“仿生取象-因时运动-循经导引”的运动养生框架。《引书》则构成了“四时导引-炼筋与节-祛内外病”的运动养生框架。——在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发展特点方面:(1)“巫崇神灵”到“取象为法”为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的创发特点之发展。上古巫文化统摄下的巫者思想深层是崇尚神灵力量而沟通天地,在巫事活动中衍生出导引之前身,春战时期易学之“象思维”建立起“拟象-意象-法象”的三层级模型取代巫文化而为导引处方构建的基石。(2)春战时期的“治未病”思想、“中和身体观”转至汉代《引书》、《导引图》为中医运动处方“养生之道”至“养生之术”的落实。(3)发展至汉代的中医运动处方以处方目的、机制、对象、疗法为内容体系而建构,为中医运动处方的“传承三代”与“开新后世”提供典型范式。
朱韬[6](2021)在《“坐忘”思想史论》文中研究表明“坐忘”是庄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后世好道者、庄学阐释者的关注。南北朝时期,“坐忘”被道教人士接受,并将之改造为道教众多炼养方术的一种,随着道教义理研究的逐渐深入,道教人士对于“坐忘”的认识也不断变化;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借鉴老庄思想展开译经活动,“坐忘”“槁木死灰”等术语便借此机会进入佛教视野,而“坐忘”“槁木死灰”等带有特定思想内涵的理论术语,一旦被借用,也意味着思想上的交流,站在特定立场的借用,必然要以赋予其新的意义为前提;又因“坐忘”是庄子借孔子和颜回之口讲述的,所以儒者对“坐忘”较为重视,在构建自身学术理论时也常借用“坐忘”。“坐忘”受到儒释道三家广泛关注,承载着儒释道三家的独特思考,本文在探讨“坐忘”在中国思想史上发展演变的同时,也试图描绘更为立体的儒释道交流图景。作为修养论的庄子“坐忘”,具体展开为“坐而忘”的修养方法和“坐于忘”的修养境界;其中“坐而忘”的修养方法包括与庄子独特认识论相匹配的“忘仁义”“忘礼乐”“隳体黜聪”的次第性修养,和“心斋”一类的“坐式行气”两方面;“坐于忘”的修养境界,即“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身心状态,落实到日常生活,最终呈现为游于世的“庸人”。魏晋玄学主要发展了“坐忘”的修养境界义。郭象消解了庄子“坐忘”的修养方法义,将“坐忘”视为圣人统合“内圣外王”的最高境界,“自得”“应物”是圣人“内圣外王”的特质。韩康伯以“坐忘遗照”注解圣人“神”的境界,将郭象以“坐忘”境界塑造“圣人”理想人格时所隐含的神秘性体现得更为突出。道教更重视“坐忘”的修养方法义。早在南北朝时期,道教徒已开始从方术的角度去理解“坐忘”,随着佛道论衡的不断深入,道教认识到自身理论的不足,庄子“兼忘”的思维方式受到道教徒的重视,并由此发展出重玄思潮,“坐忘”也因其心性修养义的解读空间,成为与重玄学相匹配的修养方法;到了唐代,道教徒思考的问题,从义理深化转移到如何将新兴的重玄义理与传统修养实践的肉身成仙说相协调,也就是“心”“形”如何沟通的问题,经过一系列的探索,最终“坐忘”被主张性命双修的内丹学所吸收。“坐忘”与佛教“禅”的交流、融合,以及与理学“静坐”的渊源,也值得重视。“禅”在印度包含繁琐的名相分析和复杂的实践步骤,但这种“禅”,自传入中国始便为适应中国文化土壤逐步简化,最终在完全中国化的禅宗那里,“禅”的理论核心已被庄子“坐忘”的思想内涵所取代,反而是强调“坐禅”时,常被斥责为小乘“枯木禅”。在佛道教的影响下,很多儒家学者也采用“静坐”这一修养形式,但为理学作出开拓性贡献的二程兄弟不满足于此,他们既批判“静坐”,又以儒家“主敬”说重新定义“静坐”,并最终使“静坐”这一修养形式在理学中得以传承。
程娜[7](2021)在《基于中医藏象理论对健身气功·六字诀养生效果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健身气功·六字诀是一种以呼吸吐纳为主要锻炼形式,辅以形体导引动作的一种养生健身方式,具有集传统中医养生文化和现代健康养生理念于一身的特点。本文第一部分通过对健身气功·六字诀功法的历史源流、发展推广等方面进行梳理,深度剖析其与藏象学说及中医养生理论的关系,对其功法机理、作用特点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分析,为该功法理论基础做出了详细的说明。第二部分通过现代仪器的实验研究,对健身气功·六字诀功法的单式功法进行实验分析,为其脏腑对应关系提供科学依据,使之更具有说服性,同时为其养生效应给出有力的实验证明,为今后的健身气功·六字诀功法临床及理论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20名江西中医药大学健康在校大学生,使用太赫兹波检测仪、红外热成像仪以及脉搏波检测仪检测相应穴位或经络在练功前后的相关数据变化。太赫兹波检测仪检测六式功法各对应经络的原穴,嘘字诀检测对应肝经太冲穴、呵字诀检测对应心经神门穴、呼字诀检测对应脾经太白穴、呬字诀检测对应肺经的太渊穴、吹字诀检测对应肾经太溪穴、嘻字诀检测对应三焦经原穴阳池穴,共六个穴位的太赫兹波光谱特征,运用该仪器自带软件分析图谱特征,提取相应数据,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红外热成像仪检测六式功法所对应经络的募穴,嘘字诀检测对应肝经期门穴、呵字诀对应心经巨阙穴、呼字诀对应脾经章门穴、呬字诀对应肺经中府穴、吹字诀对应肾经京门穴、嘻字诀对应三焦经石门穴,利用自带系统转换成图像信息进行数据提取,使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脉搏波检测仪检测左右手食指,通过脉搏波上的窄波来获取肝、心、脾、肺、肾等脏器的气血盛衰情况,进行分析各式功法练功后对应经络气血盛衰变化。结果:嘘字诀:习练三遍、六遍、九遍时均能引起太冲穴太赫兹波辐射变化,习练六遍、九遍时能引起期门穴红外热成像数据变化,习练六遍时最能引起肝经气血变化。呵字诀:习练六遍、九遍时能引起神门穴太赫兹波辐射变化,习练三遍、六遍、九遍时能引起巨阙穴红外热成像数据变化,习练六遍、九遍时最能引起心包经(心经)气血变化。呼字诀:习练三遍、六遍、九遍时能引起太赫兹波辐射变化,习练六遍时能引起章门穴红外热成像数据变化,习练三遍、九遍时能引起脾经气血变化,习练六遍时最能引起脾经气血变化。呬字诀:习练九遍时能引起太渊穴太赫兹波辐射变化,习练六遍、九遍时能引起中府穴红外热成像数据变化,习练六遍、九遍时最能引起肺经气血变化。吹字诀:习练三遍、六遍、九遍时能引起太溪穴太赫兹波辐射变化,习练三遍、六遍、九遍时能引起京门穴红外热成像数据变化,习练三遍时能引起肾经气血变化,习练六遍时最能引起肾经气血变化。嘻字诀:习练三遍、六遍时能引起阳池穴太赫兹波辐射变化,习练六遍时能引起石门穴红外热成像数据变化,习练三遍、九遍时能引起胆经(三焦经)气血变化,习练六遍时最能引起胆经(三焦经)气血变化。结论:整套功法的不同招式在习练不同遍数时均对相应脏腑有不同意义。习练第一式嘘字诀六遍时,最能引起相对应肝经气血变化,发挥该单式功法最大效应;习练第二式呵字诀六遍、九遍时,最能引起相对应心经气血变化,发挥该单式功法最大效应;习练第三式呼字诀六遍时,最能引起相对应脾经的气血变化,发挥该单式功法的最大效应;习练第四式呬字诀九遍时,最能引起相对应肺经的气血变化,发挥该单式功法的最大效应;习练第五式吹字诀六遍时,最能引起相对应肾经的气血变化,发挥该单式功法的最大效应;习练第六式嘻字诀六遍时,最能引起相对应三焦经的气血变化,发挥该单式功法的最大效应。健身气功·六字诀每一式功法均可以对相应的脏腑起到调节作用,为健身气功·六字诀与脏腑对应关系提供了有力证据。同时也为健身气功·六字诀功法的养生效应提供了新的习练思路,根据人体健康需要来选取不同单式功法和不同的习练次数,以发挥练功的最佳功效。
薛鼎鼎[8](2021)在《基于中医理论对意守丹田的养生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意守丹田功法是传统养生气功中的基础功法,其功法特点为简单有效、自主性强、方便习练,具有较好的养生保健作用。而中医理论是指导中医传统气功功法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对丹田学说的主要内容、学术思想和理论基础进行归纳总结,确立丹田学说在传统气功功法中的重要地位;通过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的方法探讨意识活动在传统气功习练过程中的意义;最后从中医理论的角度科学阐释意守丹田功法的养生效应,并提出理论依据。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总结分析法,从意守丹田的功法要领、身体反应、意识运用、现代研究等方面深入挖掘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意守丹田功法的养生原理,科学阐释其在传统气功锻炼、传统武术技击、传统中医“治未病”方面的养生效应,探讨其内在养生原理,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明确了丹田学说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基础,阐明了意识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科学解释了意守丹田功法的在传统气功和中医“治未病”方面的养生原理。本文的目的在于运用中医理论研究意守丹田功法的养生效应,为中医气功的发展传承以及实际推广提出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和操作规范。
许佳[9](2021)在《茶与中国医药文化 ——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茶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医药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药食同源的突出代表,茶的医药属性犹如人之骨骼,是茶存在的基础与根本。而自唐代之后逐渐发展兴盛的茶文化则犹如人之皮肉精血,承载推动茶医药的不断向前发展。正是源自于茶本身所具有的医药与文化双重属性,本文拟将研究的主题设定为茶与中国医药文化。为了能够充分厘清茶与中国医药文化之间的关联性,明晰茶的医药文化体现,本文选择以宋代为立足点,展开回溯。紧紧围绕茶的医药与文化双重属性及其关系开展研究,主要探究了四个方面内容。一是从起源与传播的角度,探究茶与医药文化的关联性。以茶发乎神农作为问题的起点,考察神农是否发现茶这一论断的同时,也是对茶是否因药用而起源的另一种思考。从文字训诂学的角度梳理了茶的称谓,在讨论茶为何用、归纳总结茶的品种沿革与发展传播等内容时,发现茶的医药属性始终伴随其中,使其不断的被接受并得以推广。二是重点研析茶在宋代医药文献中所体现的双重属性。将医药文献分为本草、方书、养生三大类,通过对于不同文献中关于茶的医药记载,梳理出宋茶的性味、功效主治、组方配伍规律以及养生疗效等内容,从而较为全面的了解在茶文化发展高峰的宋代,茶在医药领域被界定、运用的基本情况。在与前朝后世的比对中,明确宋代茶医药所处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将以医药的视角审视宋代茶文化发展带给茶医药的影响。三是以宋代茶书、茶诗词、儒道佛传统思想和民俗文化为落脚点探寻茶文化中的医药体现。从文化视角看医药,一方面弥补了医药文献中茶的药性层面关于炮制色味等内容记载的不足,延展了茶医药涵盖的内容;另一方面重点分析茶借助不同文化载体推动促进茶医药发展状况。进而深入思考宋代茶医药在茶文化蓬勃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助力作用。四是对宋茶的医药与文化关联性进行深入讨论。从医疗角度的疗身与疗神层面总结花开并蒂的茶医药与茶文化在宋代时期发展的关联性。从文化层面探讨“以物载文”中以茶为媒介的文化热现象与“以文传物”中文化载体下的医药冷思考。兼顾讨论在宋代以茶道形象出现的点茶之技中所体现的文化与医药双重属性。通过研究发现茶作为药食同源的突出代表,在漫长的历史更迭中却走出了一条特殊的发展轨迹。伴随着茶饮在中国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食用、祭祀、饮用的逐渐推广,在医药领域,茶的身份也从晋·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苦菜是否为茶”的模糊不确定的讨论正式发展成为唐·苏敬《新修本草》中植物本草的一份子,分别从药和食的双重角度,记载了茶的功效以及为饮的方法,总体突出治,强调茶的药性,进而延伸至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对茶方的记载以及唐·孟诜《食疗本草》中饮与食的禁忌等内容。与之相比茶在文化领域出现较早,身份界定也更为明确,三国·张揖辞书《广雅》不仅介绍了荆巴两地品饮茶的方法,还明确指出了其药效。随后自唐·陆羽《茶书》问世,不仅茶文化上升到新高度,茶医药也找到了施展拳脚的独一无二的新平台。以茶医药为基础的茶文化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宋代是将这一态势发展到更高程度的一个重要时期。以宋代为分界点,打破了茶医药兼书茶文化的局面,形式各异的茶文化载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既说明宋代及以后民众对于茶文化的接受与认可度,也体现了茶文化的飞速发展之势。但也不能否定这一时期在本草、医方着作中有关茶医药记载出现了继承中创新的局面,比如组方用药中,茶方种类增多,更突出腊茶入药,丰富了主治剂型,拓展了应用范围等。茶医药虽然失去了主导地位,但作为保证茶文化不断发展的物质属性,茶医药是茶本根的身份没有变。自宋代以后茶文化与茶医药在相扶相携中,虽彼此支撑,互为促进,但茶文化的熠熠生辉似乎更具有吸引力,在形式发展上出现了百花齐放。茶医药则伴随着茶学理论的逐渐丰富,与其相结合,在医药养生领域形成了新兴学科——茶疗学,即以茶学为基础,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养生为目标,可视为是茶医药文化体现的新载体。
魏丽芬[10](2021)在《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明清涉医小说戏曲养生理论及方法为切入点,梳理明清养生学概况和明清涉医小说戏曲概况,总结明清养生学的特点,归纳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希冀探析明清涉医小说戏曲养生理论与中医养生理论之间的关联;通过分析比较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中医养生理论的异同,甄别优劣;探析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对现代养生的启示。方法本论文属于文学与养生学交叉学科文献研究,通过个案研究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对重要文本作个案研究,归纳其养生理论和方法。用比较学的方法,对有代表性的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与中医养生理论作对比研究。结果本文对涉医题材的明清章回体小说和传奇进行梳理,逐一查阅,厘定符合条件的章回体小说有12部,分别为《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野叟曝言》、《镜花缘》、《醒世姻缘传》、《老残游记》、《绿野仙踪》、《医界现形记》;传奇有8部,分别为:《牡丹亭》、《邯郸记》、《性天风月通玄记》、《巧团圆》、《怜香伴》、《凰求凤》、《意中缘》、《草木传》。梳理养生理论研究概况,分别从上古秦汉时期、魏晋隋唐时期、两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四个阶段概述养生理论发展情况,总结明清养生学的特点:重视药饵和饮食养生、重视老年养生、运动养生术形成体系、重视命门保养、养生方法简要易行。通过对明清涉医小说戏曲逐一研究,分析其中蕴含的养生理论与方法,归纳整理为八个方面。关于饮食养生理论,主要体现在食疗、节制饮食、饭后消食、体虚调养等。关于医药的养生理论,主要体现在治未病、疾病诊治和瘟疫防治等方面。关于茶酒养生理论,分别体现在:茶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还具有提神醒脑、健胃消食、养颜美容、解酒健脾等功能;酒具有疏通血脉、祛风驱寒的作用,同时可以作为药引,或制成药酒后,更能增强酒的补益之功或行血之效。关于节欲养生理论,主要包括纵欲伤身、房中术等方面。关于情志养生理论,主要体现在七情致病、七情调理等方面。关于运动养生理论,主要体现在武术、气功、游赏等方面。关于节令习俗养生理论,主要体现在节气时令养生和传统习俗养生方面。关于人生箴言养生理论,主要包含小儿喂养、读书、做人、修炼、节欲等方面。通过对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与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进行比较,发现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与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有很多相同之处,体现在药饵与饮食养生、老年养生、节欲养生等方面。二者不同之处在于: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中基本不涉及命门养生;关于养生术方面,明清涉医小说戏曲主要体现在武术、气功修炼,除《金瓶梅》提及按摩导引,《红楼梦》提及导气之术,《绿野仙踪》提及导引之法,其他很少涉及导引术;明清涉医小说戏曲不仅注重老年养生,更注重女性养生,因为女性是明清小说戏曲描述和关注的主要对象;关于节令和习俗养生方面,明清涉医小说戏曲涉及较多,中医养生书籍中偶有记载,不够全面;明清涉医小说戏曲中关于人生箴言养生包罗万象,涵盖养生保健、做人道理、修炼等,而中医养生理论主要包含医师箴言,关于疾病治疗、养生保健。通过比较,甄别明清涉医小说戏曲养生理论和方法的优劣,用于指导现代养生。探析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对现代养生的关照,为现代养生提供借鉴和参考,为现代社会提供一种生活方式,为传承传统养生文化提供一种范式。结论从哲学的角度而言,明清涉医小说戏曲养生理论与中医养生理论之间存在关联,两者之间拥有共通的哲学思维:天人合一和阴阳学说。从社会功能的角度来看,明清涉医小说戏曲具有的社会功能——以文养身、以戏代药,与中医养生理论的社会功能一致。明清涉医小说戏曲养生理论与中医养生理论大体一致,也有不同之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偏重从中医学角度来探讨,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则偏重从文化学、社会学角度来阐发;中医养生典籍偏重专业知识,供世人潜心学习;明清涉医小说戏曲偏重文学艺术,供人们阅读欣赏。因体裁不同,明清小说戏曲善于描述生活、表现人生,因而更贴近生活、贴近现实,更能真实地反映出明清时期广大民众的养生状况。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与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比较而言,更多涉及文化层面,具有文化养生的功能,且因小说戏曲文学体裁的因素,更加具备警世、批判等社会功能,这是它的可取之处。其不合理之处在于明清时期的某些社会习性,如贪酒、纵欲等。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为现代社会健康养生提供指导,为传统养生文化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范式,丰富了传统文化研究领域,对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养生之道与养生之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养生之道与养生之术(论文提纲范文)
(1)黄老道家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黄老学”与“黄老道家” |
二、关于《史记》所见的“黄老” |
三、养生是黄老思想的底色 |
四、“黄”与“老”的关系 |
(2)国医大师李佃贵养生道术传承精要(论文提纲范文)
养生之道 |
1.道法天地、道法自然、阴阳平衡、天人合一 |
2.化浊解毒 |
养生之术 |
1.清天地之浊毒 |
2.清心之浊毒 |
3.清脑之浊毒 |
4.清口之浊毒 |
5.清身之浊毒 |
小结 |
(4)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理论阐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相关概念 |
1.2.2 体育基本技术研究 |
1.2.3 武术基本技术研究 |
1.2.4 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研究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5.1 研究重点 |
1.5.2 研究难点 |
1.5.3 研究创新点 |
2 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理论基础 |
2.1 基本技术释义 |
2.2 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理论依据 |
2.3 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理论原则 |
2.3.1 原真性原则 |
2.3.2 时代性原则 |
2.3.3 全面性原则 |
3 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分解阐释 |
3.1 调身基本技术分析 |
3.1.1 调身技术的动作元素 |
3.1.2 调身技术的动作轨迹 |
3.1.3 调身技术的动作姿势 |
3.2 调息基本技术分析 |
3.2.1 调息技术的摄气练习 |
3.2.2 调息技术的行气练习 |
3.2.3 调息技术的固气练习 |
3.2.4 调息技术的吐气练习 |
3.3 调心基本技术分析 |
3.3.1 调心技术的主要状态 |
3.3.2 调心技术的主要形式 |
4 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分类阐释 |
4.1 基本技术的练习形式 |
4.1.1 结合时代要求,加强动功技术 |
4.1.2 紧贴健康需求,开发静功技术 |
4.2 基本技术的练习方式 |
4.2.1 注重身心合一的徒手练习 |
4.2.2 促进身械协调的器械练习 |
4.3 基本技术的练习功用 |
4.3.1 坚持以疗病为根本的技术 |
4.3.2 注重以养生为前提的技术 |
4.3.3 强化以壮力为核心的技术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5)先秦两汉时期的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发展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鉴于往事,资于治道”:中医运动处方的养生智慧奠基于先秦两汉 |
1.1.2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先秦两汉之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与实践是传统体医融合的典范 |
1.1.3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中医运动处方与现代医学运动处方的不可通约性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概念界定 |
1.6.1 中医运动处方 |
1.6.2 导引 |
1.6.3 先秦两汉时期 |
2 文献综述 |
2.1 运动处方的形成与发展 |
2.1.1 现代医学运动处方的形成与发展 |
2.1.2 中医运动处方的形成与发展 |
2.2 中医运动处方养生的相关研究 |
2.2.1 基于导引历史发展的养生思想研究 |
2.2.2 基于现代科学的养生研究 |
3 先秦两汉时期的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之萌芽与发展 |
3.1 夏商时期:“巫医同源,巫士未分”的养生思想萌发 |
3.1.1 巫觋文化之“舞”与后世导引术关联的三重证据 |
3.1.2 小结 |
3.2 周至春战时期:“取象为法”与“身体观照”的养生思想奠基 |
3.2.1 渊薮于《易》 |
3.2.2 纵深于《内经》 |
3.2.3 小结 |
3.3 秦汉时期:“形而上”道论到“形而下”方技的运动处方专着建构 |
3.3.1 方技之术,生生之具——中医运动处方的划分与目的 |
3.3.2 两文一图,共为长帛——马王堆《导引图》、《却谷食气》、《阴阳十一脉灸经》 |
3.3.3 治身之道,与天地求——张家山《引书》 |
3.3.4 三重证据:简、帛、书之互证 |
3.3.5 小结 |
4 先秦两汉时期的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发展特点之凝练 |
4.1 由“巫崇神灵”到“取象为法”:中医运动处方创发思想的转捩 |
4.2 由“道”而“术”: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的身体化转捩 |
4.3 由“传承”而“开新”: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的内容体系建成 |
4.3.1 处方目的:“养生”与“祛病” |
4.3.2 处方机制:“炼筋与节”与“脉潮于气” |
4.3.3 处方对象:精英的神仙之学与大众的入俗之流 |
4.3.4 处方疗法:治疗原则与方法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发展分期方面 |
5.1.2 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发展特点方面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坐忘”思想史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庄子“坐忘”义辨析 |
第一节 “忘仁义”“忘礼乐”解 |
一、“坐忘”寓言文本辨正 |
二、“忘”之意蕴 |
三、“仁义”“礼乐”所指 |
第二节 “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解 |
一、“隳肢体、黜聪明”与“离形去知”的关系 |
二、“一受其成形”的痛苦 |
三、“聪明”与“知” |
第三节 “同于大通”与“化则无常” |
一、何谓“大通” |
二、“同则无好,化则无常” |
三、“坐忘”与“逍遥游” |
第四节 何谓“坐忘” |
一、解“坐” |
二、“坐忘”与“心斋” |
三、“坐忘”与“吾丧我” |
第二章 魏晋玄学对“坐忘”修养境界义的发展 |
第一节 郭象“坐忘”思想研究 |
一、郭象对“坐忘”修养方法义的消解 |
二、“坐忘”与“内圣外王” |
三、“坐忘自得” |
四、“坐忘而后能应务” |
小结 |
第二节 韩康伯“坐忘遗照”研究 |
一、“坐忘遗照”出处 |
二、韩康伯“坐忘”义辨析 |
三、韩康伯“遗照”义辨析 |
四、韩康伯“坐忘遗照”义辨析 |
余论 |
第三章 道教对“坐忘”修养方法义的发展 |
第一节 方术化的“坐忘” |
一、“众术”中的“心斋坐忘” |
二、“斋”中的“心斋坐忘” |
三、“存思”与“坐忘” |
第二节 “坐忘”与重玄思潮 |
一、重玄学溯源 |
二、成玄英对“坐忘”的理解 |
三、王玄览以“坐忘”“舍形入真” |
第三节 性命双修视野下的“坐忘” |
一、《天隐子》的内在矛盾 |
二、云本《坐忘论》将“坐忘”系统化 |
三、石刻《坐忘论》:“坐忘”是“求道之阶” |
四、钟吕金丹道体系下的“坐忘” |
第四章 “坐忘”与儒释修养论 |
第一节 “坐忘”与“禅” |
一、“禅”义溯源 |
二、“枯木死灰”与“灰身灭智” |
三、“枯木龙吟” |
第二节 “坐忘”与“静坐” |
一、二程“静坐”说的渊源 |
二、二程对“静坐”“坐忘”的矛盾评价 |
三、二程对佛教修养论的批判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基于中医藏象理论对健身气功·六字诀养生效果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健身气功·六字诀理论研究 |
1.1 健身气功·六字诀起源 |
1.2 健身气功·六字诀发展历程 |
1.2.1 六字诀初发展 |
1.2.1.1 六字诀口诀形成 |
1.2.1.2 六字诀“细化”与变化 |
1.2.1.3 六字诀与四时结合 |
1.2.2 六字诀再发展 |
1.2.2.1 六字诀预备式与发音变化 |
1.2.2.2 六字诀结合肢体动作 |
1.2.3 六字诀功法推广发展 |
1.3 健身气功·六字诀功法机理 |
1.3.1 中医理论认识 |
1.3.1.1 以音引气 |
1.3.1.2 以形引气 |
1.3.1.3 以意引气 |
1.3.2 现代医学认识 |
1.3.2.1 共振理论 |
1.3.2.2 神经及心理调节作用 |
1.4 健身气功·六字诀读音与口型 |
1.5 健身气功·六字诀呼吸吐纳法 |
1.6 健身气功·六字诀动作 |
2 藏象理论在健身气功·六字诀中的 |
2.1 基于藏象理论的养生机制 |
2.2 藏象理论对健身气功·六字诀的影响 |
2.2.1 六字诀的发音与脏腑对应关系的研究 |
2.2.2 六字诀基于藏象理论的养生效应研究 |
2.3 健身气功·六字诀的中医养生观 |
2.3.1 调整脏腑机能,引导经络气血 |
2.3.1.1 嘘字诀 |
2.3.1.2 呵字诀 |
2.3.1.3 呼字诀 |
2.3.1.4 呬字诀 |
2.3.1.5 吹字诀 |
2.3.1.6 嘻字诀 |
2.3.2 调控形气神,优化生命状态 |
2.3.2.1 调控形,使形气神三位一体 |
2.3.2.2 调控气,使形气神三位一体 |
2.3.2.3 调控神,使形气神三位一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内容及目的 |
1.1 实验内容 |
1.2 实验目的 |
1.2.1 结合现代科学,验证传统功法效应 |
1.2.2 关注健康养生,推动气功事业发展 |
2 实验研究 |
2.1 实验对象及纳入标准 |
2.1.1 实验对象 |
2.1.2 纳入标准 |
2.2 实验对象功法培训 |
2.3 实验仪器 |
2.3.1 太赫兹波检测仪 |
2.3.2 红外热成像仪 |
2.3.3 脉搏波检测仪 |
2.4 检测标准及实验室环境 |
2.4.1 检测标准 |
2.4.2 实验环境 |
2.4.2.1 太赫兹波检测仪实验环境 |
2.4.2.2 红外热成像仪实验环境 |
2.4.2.3 脉搏波检测仪实验环境 |
3 实验步骤 |
3.1 实验流程图 |
3.2 实验方法 |
4 测试部位及分析方法 |
4.1 太赫兹波检测仪 |
4.2 红外热成像仪 |
4.3 脉搏波检测仪 |
5 实验结果 |
5.1 嘘字诀 |
5.1.1 太赫兹波数据分析 |
5.1.2 红外热成像数据分析 |
5.1.3 脉搏波检测结果 |
5.1.4 小结 |
5.2 呵字诀 |
5.2.1 太赫兹波数据分析 |
5.2.2 红外热成像数据分析 |
5.2.3 脉搏波检测结果 |
5.2.4 小结 |
5.3 呼字诀 |
5.3.1 太赫兹波数据分析 |
5.3.2 红外热成像数据分析 |
5.3.3 脉搏波检测结果 |
5.3.4 小结 |
5.4 呬字诀 |
5.4.1 太赫兹波数据分析 |
5.4.2 红外热成像数据分析 |
5.4.3 脉搏波检测结果 |
5.4.4 小结 |
5.5 吹字诀 |
5.5.1 太赫兹波数据分析 |
5.5.2 红外热成像数据分析 |
5.5.3 脉搏波检测结果 |
5.5.4 小结 |
5.6 嘻字诀 |
5.6.1 太赫兹波数据分析 |
5.6.2 红外热成像数据分析 |
5.6.3 脉搏波检测结果 |
5.6.4 小结 |
结语 |
1.讨论与分析 |
2.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健身气功·六字诀功法与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8)基于中医理论对意守丹田的养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丹田的理论研究 |
1 丹田的理论渊源 |
1.1 丹田的提出 |
1.2 丹田名称及其位置的梳理 |
1.2.1 上丹田 |
1.2.2 中丹田 |
1.2.3 下丹田 |
1.3 各家对“丹田”的观点 |
1.3.1 传统中医 |
1.3.2 传统气功 |
1.4 丹田病的古代临床总结 |
1.4.1 丹田的病证 |
1.4.2 丹田病证的舌脉 |
2 丹田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
2.1 丹田学说的形成 |
2.2 丹田学说的发展成熟 |
3 中医理论体系与丹田学说 |
3.1 精气血津液相关 |
3.2 藏象理论相关 |
3.3 经络理论相关 |
4 中医理论基础与丹田学说 |
4.1 丹田学说对心肾相交思想的影响 |
4.2 丹田学说对命门学说的影响 |
第二部分 意识的理论探析 |
5 意识的概念 |
5.1 心理学 |
5.2 中医学 |
5.3 传统气功 |
6 意识的运用 |
6.1 心理学中意识的运用 |
6.1.1 冥想 |
6.1.2 心理暗示 |
6.1.3 正念 |
6.2 中医学对意识的运用 |
6.2.1 意识与神志 |
6.2.2 意识与情志 |
6.2.3 意识与脏腑 |
6.3 传统气功中意识的运用 |
6.3.1 意守 |
6.3.2 存想 |
6.3.3 入静 |
第三部分 基于中医理论对意守丹田的养生应用研究 |
7 意守丹田的理论研究 |
7.1 意守部位 |
7.2 意守方法 |
7.2.1 静守 |
7.2.2 动守 |
7.2.3 联守 |
7.3 意守过程的身体反应 |
7.3.1 正常反应 |
7.3.2 异常反应 |
7.4 意守前后的注意事项 |
8 意守丹田的养生应用研究 |
8.1 意守丹田在气功锻炼中的养生应用 |
8.2 意守丹田在传统武术练习中的养生应用 |
8.3 意守丹田在中医“治未病”中的养生应用 |
9 结论 |
9.1 关于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丹田学说研究 |
9.2 关于在功法中运用意识的重要性研究 |
9.3 关于意守丹田功法的养生原理研究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丹田学说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9)茶与中国医药文化 ——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绪论 |
一、研究范围与相关术语释义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相关学术史回顾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一章 茶的源起与发展传播评述 |
一、茶的源起 |
(一)谁发现了茶 |
(二)茶为何用 |
(三)茶之称谓、关系及药用记载 |
二、茶的发展与区域传播缘起 |
(一)茶的种类沿革与品种药效 |
(二)茶的区域传播缘起 |
第二章 宋代茶的医药文献研究 |
一、本草着作中的茶 |
(一)植物属性与特征 |
(二)宋代本草着作之茶考 |
二、方书着作中的茶 |
(一)宋代茶方概况 |
(二)茶的组方用药 |
三、养生专着中的茶 |
(一)养生思想与茶的发展 |
(二)宋代养生专着中的茶 |
第三章 宋代文化中的茶医药 |
一、茶书中的茶 |
(一)独具特色的宋代茶书 |
(二)茶书中的医药体现 |
(三)茶书与茶医药的关系 |
二、诗词中的茶 |
(一)量多面广的茶诗词 |
(二)诗词中茶效的梳爬整理 |
(三)医药类茶诗词的特点 |
三、传统思想与茶医药文化 |
(一)儒家思想——因儒识茶 |
(二)道家思想——以茶修心 |
(三)佛家思想——茶禅一味 |
四、民俗中的茶医药 |
(一)品饮习俗中的医药观 |
(二)敬茶赐茶的医药体现 |
(三)时令饮茶的医药体现 |
第四章 宋代茶医药与文化的内在关联 |
一、疗身与疗神——茶医药体现 |
(一)疗身功效的发展轨迹 |
(二)疗神功效的崭露头角 |
(三)疗身与疗神花开并蒂 |
二、茶的医药文化载体——宋代茶道 |
(一)宋代的点茶与斗茶 |
(二)点茶中的茶医药文化体现 |
三、以物载文与以文传物——茶文化思辨 |
(一)以物载文——以茶为媒介的文化热现象 |
(二)以文传物——茶文化载体中茶的冷思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查阅文献选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10)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养生理论概述 |
1 明清以前养生理论概述 |
1.1 上古秦汉时期养生理论 |
1.2 魏晋隋唐时期养生理论 |
1.3 两宋金元时期养生理论 |
2 明清养生理论概述 |
2.1 明清养生理论形成背景 |
2.2 明清养生理论概况 |
2.3 明清养生学特点 |
第二部分 明清小说戏曲概述 |
1 明清小说戏曲概况 |
2 明清涉医小说戏曲背景 |
2.1 明清涉医小说戏曲介绍 |
2.2 小结 |
第三部分 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与中医养生理论的关联 |
1 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与中医养生理论哲学思维的相通性 |
1.1 天人合一 |
1.2 阴阳学说 |
2 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与中医养生理论社会功能的相通性 |
2.1 以文养身 |
2.2 以戏代药 |
第四部分 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研究 |
1 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 |
1.1 饮食养生 |
1.2 医药养生 |
1.3 茶酒养生 |
1.4 节欲养生 |
1.5 情志养生 |
1.6 运动养生 |
1.7 节令习俗养生 |
1.8 人生箴言养生 |
2 明清涉医小说戏曲所反映的养生文化状况 |
2.1 明清涉医小说所反映的养生文化状况 |
2.2 明清涉医戏曲所反映的养生文化状况 |
第五部分 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与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之比较 |
1 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与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之异同 |
1.1 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与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相同之处 |
1.2 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与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不同之处 |
2 明清涉医小说戏曲养生理论和方法的优劣之处 |
2.1 明清涉医小说戏曲养生理论和方法的可取之处 |
2.2 明清涉医小说戏曲养生理论和方法的不合理之处 |
第六部分 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的当代价值与启示 |
1 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的当代价值 |
1.1 饮食养生——素食营养补元气,粥汤美味益健康 |
1.2 医药养生——女性保健重常识,医学美容贵天然 |
1.3 茶酒养生——常饮香茗醒胃脾,适量饮酒行血气 |
1.4 节欲养生——清心寡欲养真气,养精蓄锐利安康 |
1.5 情志养生——情志平和益身心,七情过激伤五脏 |
1.6 运动养生——舒筋活络调气血,适度运动平阴阳 |
1.7 节令习俗养生——传统佳节添喜庆,节令养生迎吉祥 |
2 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的启示 |
2.1 为现代社会养生提供范式 |
2.2 为养生学研究提供新视角 |
2.3 为养生文化传承与创新开拓思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养生之道与养生之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老道家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 曹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国医大师李佃贵养生道术传承精要[J]. 王绍坡,刘小发,杨倩.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07)
- [3]陈撄宁养生思想及其对大众健身的现实启示研究[D]. 邓坤坤. 安庆师范大学, 2021
- [4]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理论阐释研究[D]. 宋亚佩.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5]先秦两汉时期的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发展之研究[D]. 李阔. 扬州大学, 2021(09)
- [6]“坐忘”思想史论[D]. 朱韬. 西北大学, 2021(12)
- [7]基于中医藏象理论对健身气功·六字诀养生效果的实验研究[D]. 程娜.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基于中医理论对意守丹田的养生应用研究[D]. 薛鼎鼎.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茶与中国医药文化 ——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D]. 许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研究[D]. 魏丽芬.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