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新世纪长三角腾飞鼓与呼——写在《江南论坛》复刊10周年之际(论文文献综述)
张峰[1](2008)在《昆山人口变迁研究:1978-2005》文中研究指明1978年至2005年是昆山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急剧变迁的时期。本文以昆山人口变迁为研究对象,旨在重新审视人口变迁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之间的互动历程和互动关系,并给予理性的思考与展望,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昆山作为我国经济社会率先发展并已取得巨大成就的县级市,其人口的变迁也显现出独特之处。本文历史地勾勒出二十多年来昆山人口总量及其结构急剧变化的基本历程,并将人口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放置于非农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之下寻求根源。本文认为,从乡镇经济的异军突起到外向经济的独占鳌头,昆山经历了草根工业化与外向型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其结果不仅使本地劳动力实现了从“亦工亦农”到完全非农化,而且为众多外来劳动力的非农化提供了重要的载体。与此同时,人口城市化作为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在户籍制度的解冻、松动、开放的不同背景下,同样在昆山演绎了缓慢启动、加速推进和纵深发展的历程,并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展现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态势。本文认为,外来人口的迅速增长与加速集聚,是改革开放以来昆山最为突出的经济社会现象和特征。通过对外来人口的迁移背景、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尤其对其中的独特群体之一台商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出外来人口在有力推动昆山经济发展和社会开放的同时,也使得昆山这一典型移民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适度人口理论指导下,为实现昆山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人口变迁进程中,必须实行政府在人口总量、分布、素质等诸方面的调控,而昆山的有效举措值得经济发达地区参考和借鉴。
姜念涛[2](2003)在《把《江南论坛》办成“长三角”的信息平台》文中研究说明
刘学悠[3](2003)在《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为《江南论坛》复刊10周年而作》文中认为
黄胜平[4](2003)在《为新世纪长三角腾飞鼓与呼——写在《江南论坛》复刊10周年之际》文中研究指明
二、为新世纪长三角腾飞鼓与呼——写在《江南论坛》复刊10周年之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新世纪长三角腾飞鼓与呼——写在《江南论坛》复刊10周年之际(论文提纲范文)
(1)昆山人口变迁研究:1978-200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目的 |
二、研究述评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法与全文结构 |
第一章 昆山人口变迁的基本历程与特征 |
第一节 人口总量及其增长模式的变迁 |
一 波动增长:1978年前 |
二 "三低"模式的形成:1978—1985 |
三 缓慢增长:1986—2005 |
第二节 家庭结构的变迁 |
一 家庭规模:总体趋小 |
二 家庭类型:一对夫妇户趋增 |
第三节 年龄结构的变迁 |
一 年轻—增长型:1978年前 |
二 成年—稳定型:1978—1990 |
三 年老—缩减型:2000年前后 |
第四节 人口素质的变迁 |
一 身体素质:稳步提升 |
二 文化素质:日益提高 |
第五节 城乡结构中城镇人口的变迁 |
一 不增反减:1978年前 |
二 逐步提高:1978—1990 |
三 急速增加:1991—2000 |
四 稳步上升:2001年以来 |
第六节 人口迁移 |
一 迁出为主:1985年前 |
二 迁入为主:1985—2005 |
第二章 昆山的劳动力非农化 |
第一节 农村改革与剩余劳动力的显化 |
一 农村改革与农民"自由活动空间"的获得 |
二 昆山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状况 |
第二节 草根工业化时期的半非农化:1978—1995 |
一 乡镇企业的崛起与草根工业化 |
二 "亦工亦农"式的半非农化 |
第三节 经济国际化时代的完全非农化:1996—2005 |
一 经济国际化与外向型工业化 |
二 完全非农化与"农民的终结" |
第三章 昆山的人口城市化 |
第一节 缓慢启动的人口城市化:1978—1990 |
一 坚冰难融的户籍制度 |
二 "离土不离乡"的独特景观 |
三 明显滞后的人口城市化进程 |
第二节 加速推进的人口城市化:1991—2000 |
一 开发区推动下的"造城运动" |
二 逐步松动的户籍制度与农村人口的主动城市化 |
三 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与急速提高的人口城市化水平 |
第三节 纵深发展的城乡一体化:2000—2005 |
一 行政区划调整与城镇空间拓展 |
二 集中化居住与进行中的村落终结 |
三 被动城市化背后的农村"五道保障" |
第四章 昆山外来人口的增长和集聚 |
第一节 外来人口增长的宏观背景 |
一 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开放格局的构建 |
二 从"浦东新区"到"工业园区"——商圈群落的形成 |
三 从"自费开发"到"百强之首"——强势拉力的显现 |
四 从"户籍政策"到"一号文件"——相关政策的演变 |
第二节 外来人口概况 |
一 外来人口的增长阶段 |
二 外来人口的基本类型 |
三 外来人口的主要特征 |
第三节 外来人口中的独特群体——台商 |
一 台商集聚昆山的简要历程 |
二 台商集聚昆山的原因分析 |
三 台商集聚昆山的积极效应 |
第四节 外来人口集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
一 有效缓解劳动力供需矛盾 |
二 极大丰富社会文化多样性 |
三 严峻挑战城市承载能力 |
四 全面考验公共管理与服务能力 |
第五节 外来人口管理和服务的变迁 |
一 思想观念的转变 |
二 管理组织的建立 |
三 服务政策的调整 |
四 权益保障的落实 |
五 落户政策的演变 |
第五章 昆山人口变迁与政府调控 |
第一节 人口变迁中政府实行调控的必要性 |
一 当前人口变迁中政府实行调控的另一种思考 |
二 当前昆山人口变迁中政府实行调控的意义 |
第二节 政府实行人口调控的理论依据——适度人口理论 |
一 适度人口理论研究综述 |
二 昆山适度人口的基本界定 |
第三节 昆山适度人口调控的主要方法 |
一 产业结构优化与昆山人口总量调控 |
二 规划引导与昆山人口分布调控 |
三 教育培训与昆山人口素质调控 |
第四节 值得借鉴的政府调控举措——外来人口集中居住 |
一 昆山实施外来人口集中居住的基本思路 |
二 昆山实施外来人口集中居住的借鉴意义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为新世纪长三角腾飞鼓与呼——写在《江南论坛》复刊10周年之际(论文参考文献)
- [1]昆山人口变迁研究:1978-2005[D]. 张峰. 苏州大学, 2008(04)
- [2]把《江南论坛》办成“长三角”的信息平台[J]. 姜念涛. 江南论坛, 2003(06)
- [3]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为《江南论坛》复刊10周年而作[J]. 刘学悠. 江南论坛, 2003(05)
- [4]为新世纪长三角腾飞鼓与呼——写在《江南论坛》复刊10周年之际[J]. 黄胜平. 江南论坛,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