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18桃的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力荣[1](2021)在《中国桃品种改良历史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桃育种取得显着成就,支撑桃产业约90%的品种为自主育成品种,是大宗水果中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树种。60多年来,我国桃育种主要目标为优质、广适、多样和成熟期配套,基础亲本主要包括18个地方品种、日本品种和美国品种;胚挽救技术在早熟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开始应用;在育成的683个品种中,杂交品种占比近2/3,芽变和实生占比1/3;普通桃占70%、油桃占20%、蟠桃占10%;白肉桃占70%、黄肉桃占30%;早、中、晚成熟期配套达150 d。展望未来,我国桃育种应拓展遗传背景,加强地方品种、野生资源发掘与利用,创新桃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加快远缘杂交和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程。
种伟[2](2021)在《北京传统果树主要优良老品种资源与发展建议》文中认为北京传统果树中有许多优良的老品种资源是值得开发利用的。对北京本地的桃、葡萄、梨、苹果、柿子、枣、杏、板栗、核桃等果树中表现优良的老品种资源进行较系统的汇总和介绍,并提出了发展建议,以期为北京乡村振兴、促进果树产业发展及传承京果文化献策。
吴才文[3](2021)在《云南对等杂交培育甘蔗新型独立亲本系统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亲本是甘蔗育种的物质基础,通过‘POJ’、‘Co’两大亲本系统培育出了大量突破性的甘蔗品种和亲本,对世界甘蔗育种和蔗糖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两大亲本系统的长期大量高频率使用,也是导致甘蔗亲本遗传基础狭窄、网络化、近亲化等严重问题的重要原因。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充分利用新原种采用对等杂交方式成功培育出了一批含新型独立血缘系统的亲本,突破了两大亲本系统的血缘限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1)保存在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内的优良性状热带原种少、资源缺乏,收集的其它栽培原种尤其种性优良的原种数量少;(2)原种开花难、花期相遇难,杂交成功率低,创制新独立亲本时难于做到完全有效利用、同一个亲本原种不重复、选配组合时性状完全互补等;(3)目前已利用的栽培原数量总共仅16个,不同亲本间血缘交叉难以避免。建议使用时针对新型独立亲本系统的特点,谨慎选用含‘斑茅’血缘的亲本、避免选用在新独立亲本系统间有血缘交叉的组合,才是充分发挥杂种优势培育突破性品种的关键;继续加大新优良热带原种的引进和利用力度、高度重视地方种的利用与正确使用含新独立血缘系统的优良亲本,培育性状更为优良的新型独立系统的亲本,才能不断选育出甘蔗新品种、促进蔗糖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张颖[4](2021)在《四个桃品种生物学特性及果实生长发育规律研究》文中提出为探究湖南衡阳桃品种生物学特性与果实生长发育规律,本研究以衡阳四个主栽桃品种为试材,分别为菁香桃、脆蜜桃、大久保、锦绣黄桃,通过测定桃品种物候期、植物学特征及果实生长发育动态变化及配套栽培技术等内容,比较分析桃品种生长发育阶段品质指标变化,为提升桃品种品质和产量提供理论参考。结果如下:(1)四个桃品种生物学特性分析表明,菁香桃生长规律与其他三个桃品种呈显着差异。菁香桃与其他品种物候期呈显着差异,3月初萌芽,开花始于3月中旬,盛花期为3月下旬,花期为4月初,开花期持续9-10天,果实成熟期为8月中下旬,落叶期为11月中旬,之后进入休眠状态。大久保叶片长、宽,株高与地径长势及坐果率较为显着,数值分别为 17.06±0.38d、4.21±0.12a、42.12±3.13aA、42.12±3.13aA、4.66±0.48 cm;桃品种生长发育习性中,菁香桃萌芽率及成枝率较高,为93.80%,脆蜜桃短果枝率较高,为57.3%;脆蜜桃和菁香桃花粉生活力较高,分别为70.1%、61.3%,菁香桃和大久保花粉萌发率较高,分别为60.7%、49.6%。从果实品质来看,成熟期菁香桃果实横纵径、果形指标突出,大久保果实各项指标最低。(2)四个品种光合特性呈显着差异。菁香桃比叶重数值较高,大久保较低,品种均值相差165.43 mg/dm2;脆蜜桃叶绿素a+b值较高,为3.29 mg/g,菁香桃的叶绿素a/b值较高,为2.15 mg/g。光合速率日变化中,不同桃品种的净光合速率呈“双S”型,脆蜜桃Pn值在10:00 a.m呈最大值,比炎陵黄桃提前2h,光合午休现象不明显;气孔导度变化呈“双峰型”,而大久保呈“W型”,锦绣黄桃Ci日变化均值最大,脆蜜桃Ci日变化均值最小。(3)从不同桃品种果实综合特性比较来看,菁香桃果实综合性状最好,色泽青翠,着色全面,青、脆、甜。桃果实生长发育阶段,菁香桃单果重与其他三个品种呈显着差异性,其果实纵横径较低,而大久保果实横纵径显着高于其他品种。四种桃品种的果实发育变化规律一致,桃品种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变化趋势均为“增长-下降-增长-下降”。成熟期时,菁香桃可溶性固形物、蔗糖含量较高,分别为11.63 mg/g、21.54 mg·g-1FW;锦绣黄桃果糖、VC 含量较高,分别为 51.31 mg/g、24.87 mg/g;锦绣黄桃可滴定酸含量与总糖含量较高,分别为0.69 mmol/100g、55.04 mg/g;脆蜜桃总糖含量较高,为0.65mg/g。在花后25d-45d,菁香桃果肉叶绿素含量表现较为活跃,其花青素及类胡萝卜素在发育后期表现活跃,且其花青苷与类胡萝卜素之间呈正相关,有利果实色素积累。(4)针对衡阳主栽品种菁香桃进行不同栽培技术管理,以改善桃品种果实的品质与产量,研究结果表明:CPPU对果实纵、横径及单果重均有显着的增大作用,并且GA3+CPPU组合处理(200mg/L+15 mg/L)对果实营养物质剂有提高作用。在疏花疏果方式中,二次疏果和报纸套袋较为合适。在不同配比施肥中,N2P1K2处理表现较为良好,2018-2019年单果重、挂果重和产量分别提升11.9%、33.9%及27.7%。综上所述,在四个不同桃品种中,晚熟菁香桃果实品质优良,抗逆性良好,结合适配的栽植管理措施适宜在南方地区推广种植。
韩毅[5](2021)在《新疆桃优选单株在石河子垦区的栽培表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以和田地区农家发现的7个新疆桃实生优选单株(记为:‘优一’、‘优二’、‘优三’、‘优四’、‘优五’、‘优六’、‘优七’)为试验材料,探明7个新疆桃优株在石河子垦区的栽培表现,从而发掘和保护新疆本地的种质资源,为新疆桃生产和研究提供优质的种质资源,促进新疆地区桃品种的优化。同时,为推广和发展新疆桃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坑式的限根方式的栽培方法,通过对供试新疆桃优选单株植物学特性和抗桃蚜能力进行调查,对光合特性和果实品质进行测定,得到结果如下:【结果】(1)7个新疆桃优株在石河子垦区3月下旬开始萌芽,4月初开始开花,8月下旬-10月上旬果实成熟。7个新疆桃优株均具有较强的丰产性能,其中‘优三’的花芽数量最多,为193个花芽,7个新疆桃优株花芽数排序为:‘优三’>‘优六’>‘优五’>‘优二’>‘优七’>‘优四’>‘优一’。(2)‘优六’生长较旺,株高达到了348.40 cm,东西长和南北长生长势最强,株高排序为‘优六’>‘优四’>‘优五’>‘优一’>‘优三’>‘优二’>‘优七’。(3)7个新疆桃优株的叶片属性特征中的叶形、叶尖形状、叶基形状有差异,7个新疆桃优株的叶色均为绿色,叶缘形状均为钝锯齿状。(4)7个新疆桃优株叶绿素含量较高,比叶重排列顺序为:‘优二’>‘优四’>‘优一’>‘优六’>‘优三’>‘优五’>‘优七’。7个新疆桃优株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趋势均呈“双峰曲线”,净光合速率排序为‘优三’>‘优四’>‘优二’>‘优七’>‘优五’>‘优一’>‘优六,通过净光合速率分析可得,光合能力较强的是‘优三’。7个新疆桃优株的气孔导度日变化趋势均呈“双峰曲线”,气孔导度日均值排序为‘优二’>‘优三’>‘优四’>‘优五’>‘优七’>‘优一’>‘优六’;7个新疆桃优株的胞间CO2浓度日变化呈“U字型”,日变化平均值排序为‘优四’>‘优五’>‘优二’>‘优三’>‘优一’>‘优七’>‘优六’。由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综合分析可以得到,‘优一’的抗旱性高于其它优株,‘优三’的抗旱性较差。(5)新疆桃优株的品质均为优良,其中’优三’,’优四’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优三’单果重最大,为248.23 g,可食率最高,为98.40%,硬度最高,为11.86 kg/cm2;‘优四’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含糖量最高,分别达到了17.36%,12.09%。根据主成分分析可以得到新疆桃优株果实品质综合评价由高到低排名依次为:‘优四’>‘优二’>‘优三’>‘优一’>‘优六’>‘优五’。(6)通过田间调查得到,新疆桃优株的蚜害指数排序为‘优二’>‘优五’>‘优七’>‘优一’>‘优三’>‘优六’>‘优四’。【结论】综合植物生长特性、果实性状及抗蚜能力等方面分析,‘优二’和‘优四’生长健壮,光合能力强,果实品质优良,适应性较强,但是‘优二’抗桃蚜能力较差,生产上注意蚜虫的防治。
李呈呈[6](2021)在《彩叶桂抗寒及光合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彩叶桂是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栽培品种新梢或新叶具有明显色彩变异的品种群,与传统桂花相比,观赏期更长,园林用途更广泛,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由于低温的限制,彩叶桂的发展主要局限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且迄今关于彩叶桂抗寒相关的系统研究尚未见报道,其不同品种的抗寒性和适宜种植的范围尚不明确,这极大地限制了彩叶桂的推广和应用。彩叶桂作为彩叶树种,叶片色素与传统桂花品种有所不同,光合色素影响其光合作用,光合能力的大小能够反映彩叶桂对周围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在引种栽培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以4a生彩叶桂扦插苗1a生枝上大小均匀的叶片为试材,研究不同彩叶桂品种的抗寒性以及不同月份的光合特性。通过测定分析24个彩叶桂品种在人工低温胁迫下离体叶片各项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及不同月份的光合特性日变化、光响应曲线、光合色素含量,应用隶属函数法、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彩叶桂的抗寒性综合评价,据此筛选出抗寒能力较强、具有在北方露地栽培开发潜力的优良彩叶桂品种,并根据光合特性的研究结果,探索彩叶桂在山东泰安地区的光照管理措施,为当地彩叶桂的大规模引种栽植、耐寒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不同梯度人工低温胁迫处理下各彩叶桂品种的抗寒性研究,结果表明:(1)各彩叶桂品种相对电导率随温度的降低呈“S形”曲线,拟合Logistic回归方程得出LT50较低的是‘傲霜’、‘冬荣’、‘罗彩2号’、‘闽彩25号’;丙二醛(MDA)含量变化规律和变化幅度有所不同,但最终均呈上升趋势,其变化与抗寒能力表现出负相关性;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两种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大致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但各品种间的增加幅度和拐点温度有所差异;‘紫嫣公主’SOD、POD活性呈持续下降的趋势,部分品种POD活性呈“下降—上升—下降”趋势,其余彩叶桂品种两种酶活性变化趋势大体分为“上升—下降”的单峰曲线和“升—降—升—降”的双峰曲线两种形式。(2)彩叶桂各项抗寒生理指标间相关性并不显着,其抗寒性受到各生理因素的综合影响,需要将各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较为准确的评价其抗寒能力强弱。(3)应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得分较高的为‘傲霜’、‘冬荣’、‘罗彩2号’、‘闽彩25号’,在彩叶桂抗寒品种的推广中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2.在6、8、10三个月份,对‘永福金彩’、‘朝阳金钻’、‘闽农桂冠’以及‘永福粉彩’的光合特性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品种彩叶桂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曲线在不同月份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6月‘永福粉彩’为单峰型,其余均为双峰型,出现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8月四者均呈双峰型,10月份均为单峰型。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Cond)日变化与Pn日变化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胞间CO2浓度(Ci)与Pn成负相关性。彩叶桂Pn的降低既受气孔限制也受非气孔限制,植物本身的气孔关闭,强光、高温、干旱等环境条件下,使植物受到光抑制,光合相关的超微结构和酶等受到不利影响、光合产物的累积等均是引发“午休”的原因。(2)光合作用与光合色素的关系。各品种光合色素含量均是8月最高,6月次之,10月最低。根据4个彩叶桂品种三个月份叶绿素a/b值均值得出耐阴性大小顺序为‘闽农桂冠’>‘永福粉彩’>‘朝阳金钻’>‘永福金彩’。观测时间内,4个彩叶桂品种Pn平均值与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及类胡萝卜素含量之间均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永福金彩’、‘朝阳金钻’、‘永福粉彩’平均Pn与叶绿素a/b含量成负相关性,‘闽农桂冠’的Pn与叶绿素a/b含量成正相关性。(3)4个彩叶桂品种在不同月份不同条件下其光响应特性是不同的。‘闽农桂冠’在整个观测期内光补偿点最低,光饱和点最高,对强光和弱光均有着较强的利用能力;而‘永福金彩’在6月和8月光照生态幅最窄;‘朝阳金钻’在10月份光照生态幅最窄。各彩叶桂品种的光补偿点均在17~65μmol·m-2·s-1之间,光饱和点均在893~1219μmol·m-2·s-1之间,可见彩叶桂是典型的阳生植物,其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的范围较大,在生长中对光照强度的需求范围较宽,能够充分地利用强光和弱光进行生长。‘闽农桂冠’表观量子效率较大,表明其对弱光的利用能力较强,‘永福粉彩’数值偏小,表明其对弱光利用能力较差。(4)影响彩叶桂光合生理的因素。从彩叶桂叶片光合指标与影响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Pn与Tr之间具有极显着的正相关性,与Cond之间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与大气温度(Ta)、光合有效辐射(PAR)、相对湿度(RH)均成正相关关系,而与Ci之间表现出负相关性;Tr也与Cond、Ta、PAR之间表现出显着正相关性。以上表明PAR、Ta等环境因子与彩叶桂自身因素会共同影响其Pn、Tr等指标,而不是仅受到单一某项因素的决定性作用。(5)在山东泰安地区栽培管理彩叶桂时,春末至夏季强光高温条件下,应于10:00~14:00给予适当保护,如叶面喷雾、加遮阴网等;秋季可不采取遮阳措施;在园林中配植彩叶桂时可适当栽植于稀疏的高大乔木下或者适当的建筑物旁,以满足其对光照的需求。
王群[7](2021)在《椴属品种引种试验及实生苗多性状变异分析》文中提出椴属植物为落叶乔木,种类丰富,春季生机盎然、郁郁葱葱,夏季花朵密布、芳香四溢,在欧美不仅是蜜源植物,而且作为重要的园林绿化树种而广泛应用。因此,国外培育了许多优质的椴属植物新品种,它们无论是在观赏性、生长性还是抗逆性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然而,我国近年来才刚刚开始在园林中应用椴属植物,目前还没有可以推广应用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所以园林企业开始大量引进国外的品种,但还没有对这些品种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科学评价。‘绿塔’(Tilia cordata‘Greenspire’)是欧洲小叶椴中的优秀园艺品种,是国内外城市广泛使用的绿化植物材料,但国内目前还没有对其进行科学布局与应用的研究。此外,虽然我国的椴属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国内在椴属植物新品种的研究上与国外相比还未成体系。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从观赏性指标、生长指标、光合特性指标和抗逆性指标四个方面,对欧洲小叶椴的品种‘绿塔’、‘新乐’(Tilia cordata‘Shamrock’)和‘柯林斯’(Tilia cordata‘Corinthian’),欧洲椴的品种‘克里米亚’(Tilia europaea‘Euchlora’),欧洲大叶椴的品种‘窄冠’(Tilia platyphyllos‘Fastigiata’)和‘泽栽特’(Tilia platyphyllos‘Zelzate’),美洲椴的品种‘哨兵’(Tilia americana‘Sentry’)和‘雷蒙德’(Tilia americana‘Redmond’)等8个国外优质椴属植物品种在山东沿海地区进行品种引种比较试验,通过对这些品种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科学比较评价,为这些品种在山东沿海地区的应用提供依据。本研究还采用区域化试验的方式为欧洲小叶椴品种‘绿塔’在我国华北地区的科学布局与应用提供重要依据。此外,本研究还采用性状变异分析的方式对美洲椴(Tilia Americana)、欧洲大叶椴(Tilia platyphyllos)、南京椴(Tilia miqueliana)和银毛椴(Tilia tomentosa)等4种椴属实生苗的多个生长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筛选出优质单株,为我国椴属植物新品种研究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杂交育种提供优质亲本材料和基因资源。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绿塔’、‘窄冠’、‘新乐’和‘哨兵’是观赏性好,生长性强,适应能力俱佳的优质椴属植物品种,适合在山东沿海地区广泛应用;‘雷蒙德’和‘泽栽特’的综合品质一般,在山东沿海地区根据情况选择性使用;‘克里米亚’和‘柯林斯’的综合品质较差,不建议在华北地区应用。美洲椴的品种‘哨兵’是抗寒性最好的品种,在一些越冬温度低的地区可以优先采用该品种。(2)在沧州地区,‘绿塔’的长势优于当地常用椴属植物‘柯林斯’;在邳州地区,当地常用椴属植物美洲椴的长势优于‘绿塔’;而在青岛地区,‘绿塔’和当地常用椴属植物糠椴在长势方面各有优势,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用。(3)变异是新品种选育的物质基础。美洲椴、欧洲大叶椴、南京椴和银毛椴等4种椴属实生苗在叶长、叶宽、叶柄长、节间长、地径、苗高、根数、根粗和根长等9个最具代表性的生长性状的方面具有较大的变异幅度,这将有助于椴属植物优良种源的初步选择,并为今后椴属植物的遗传改良提供可参考的科学依据以及育种材料支持。此外,这几种椴属实生苗在生长性状方面密切相关,今后可以通过生长性状间的相关性对它们进行苗期选择或地下性状的识别和选择。最后,我们初选了一批优良单株,以便进行进一步的观察、测定和繁殖。
王悦笛[8](2021)在《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文中研究表明唐宋时期,园林植物的栽培技艺更加成熟,植物种类更加丰富。唐宋文人对园林植物的栽培与观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其独特的园林植物审美体验,在诗歌中有丰富的表现。唐宋诗歌的意象表现和艺术意境的营构,都与园林植物审美存在着值得关注的内在联系。本文对唐宋诗歌园林植物书写的审美内涵,做多角度的观察与分析。论文主体分为上编与下编。上编主要考察唐宋时期王维、杜甫、白居易、李德裕、苏轼、晁补之、杨万里等若干位代表性诗人的园林植物书写特色。王维和杜甫园林植物书写有着迥异的艺术特色。王维的辋川别业诗倾向于在无人与无我之境中,摒除人工因素的介入,呈露园林植物自然本真的面目;杜甫的园林诗则大量描写园林植物的配置、栽种和修剪活动,着重表现主观情志与客观现实的错位,通常呈现出并不融怡和洽的园景。——两人几乎分别处于“物我交融”与“物我对峙”两端。白居易对园林植物的观照方式,有如王维、杜甫二人一正一反的合题,介于物我混融与物我对峙之间。白居易在长期的造园和园居的实践中,对植物材料之于园林审美的各方面意义有深刻领会,并在诗歌中予以前所未有的全面和深入的表现,形成了卧赏、移床等富有个性的审美方式,以及极具个人色彩的“窗竹”等园林植物意象,并表现出驯化、吸纳式的园林审美空间格局。就园林植物书写而言,白居易是一位承上启下、涵盖深广的“集大成者”。李德裕的平泉山居诗中,值得关注的是园林植物的两种形象——作为隐逸符号的花木与作为博物和收藏对象的奇花异木。后世园林中模仿山林的富有野趣的空间,与相对世俗趣味的私人玩好空间的并立,在李德裕对平泉草木的吟咏中可以看到清晰的反映。苏轼诗中的园林植物审美具有浓厚的人文化特色,常将花木置于历史性文本或画境的联想及道德比附中进行审美,突出园林植物的德性美,并明确提出了“种木”即“种德”的思想。他相对忽略花木自然物态的书写及其与其他园林景素的配合,表现出了与白居易的园林植物书写有所不同的审美侧重。晁补之是汇聚诗、画、园于一身的最具代表性的枢纽人物,处于文人造园到画士造园的过渡阶段。其东皋归来园的园林植物的分区式空间布局和种植方式,表现出了较有法度、相对成熟的园林植物景观配置,他的东皋诗植物意象所蕴含的文化含义和相关典故中的历史场景也反映出宋代园林文人化、文学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杨万里对园林植物的书写,既有极强的个人特色,又代表了宋人观物的典型状态。他对园林植物的物态、环境因素等特性的细致捕捉,以及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都是宋人对植物投以知识化、趣味化和审美性观照的典型体现,与宋代植物谱录和植物题材的绘画相通。下编是唐宋诗歌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的审美分析。论文选取了“窗竹”与“出墙花木”两个唐宋诗歌和绘画中的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结合图画与画论文献,挖掘其美学意蕴。窗竹意象以白居易对窗外之竹的吟赏最为典型,白居易对这一园林植物意象的艺术表现做出了极其重要的开拓,其由内而外吸纳式的观物视角与宋人“窗景如画”的观念和绘画中“无窗之窗”的表现形式之间,存在着艺术思维的联系。出墙花木在唐宋诗歌中有着丰富的艺术意蕴,其中“墙头花”、“出墙红杏”等意象,还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联想。这一意象在颜色的明艳与素净、线条的横斜与竖直之对比,以及半藏半露的状态等方面所具有“互妙”因素,蕴含着丰富的画趣,与折枝花卉、悬崖古木等题材的绘画存在相通的画理。总的来说,唐宋许多文人能够自觉地在造园活动中,运用花木配合其他园林景素来构建园景。新型园林植物的引入和新观赏风尚的形成、对花木品种日趋精细的观赏和鉴别、花卉品种的改良和创新、以主题分区的方式栽植园林植物等等,都是唐宋园林,尤其是唐宋文人园林植物审美发展的重要表现。唐宋诗人对园林植物的吟咏,有着复杂的历史联想、精神投射,艺术表现多姿多彩,极大地深化了园林植物审美的内涵,与绘画审美也形成丰富的联系。唐宋诗歌园林植物书写的丰富审美内涵,值得给予高度重视。
陈行兵[9](2020)在《树莓温室栽培氮肥配施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秋果型品系‘PL75’组培幼苗为试材,栽培垄为一个小区重复,不施肥处理为对照,设置6个施肥处理(以下分别为每小区施肥水平):N1(0.4kg尿素)、N2(0.2kg尿素)、M1(30kg农家肥)、M2(15kg农家肥)、H1(0.2kg尿素+15kg农家肥)、H2(0.1kg尿素+15kg农家肥),分别在营养生长旺盛期和生殖生长期进行两次追肥,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花前20d、花后20d、花后40d植株生长、光合生理参数日变化和生长期变化、叶绿素含量、Pn-PAR光响应曲线、根系土壤养分的影响,分析光合参数和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以此初步确定有利于日光温室秋冬季栽培树莓的氮肥施用和温室气候调控方案。本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秋季白天温室内出现35℃以上高温,冬季白天最高温度25℃左右、夜间温度出现0℃左右低温,温室内湿度秋季夜间湿度较高可达100%。秋冬季温室内上午太阳初升时CO2浓度最高可达1400μL·L-1,且冬季湿度和CO2浓度远高于秋季。(2)不同施肥处理显着促进植株的生长,H1和H2处理对树莓株高、茎粗和叶面积促进作用显着高于其他处理。但不同施肥处理对2020年春季萌芽影响较小,通过观察发现枝条萌芽主要受温度影响。(3)日光温室树莓花前20d气孔为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子,光合参数日变化为典型的双峰曲线,中午高温导致光合“午休”现象,追施氮肥和温室通风对光合“午休”现象具有缓解作用。花后20d和花后40d非气孔和气孔共同为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光合日变化为单峰曲线。(4)N1、M2、H1和H2处理显着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在营养生长期N2处理对植株产生一定的胁迫作用,生殖生长期胁迫作用消除。叶片蒸腾速率主要受气孔限制,受饱和蒸气压差影响较小,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温室内CO2浓度对胞间CO2浓度影响较高。追施氮肥显着提高了光饱和点的净光合速率,提高植株表观量子效率,对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的影响较小,农家肥和尿素配施处理对上述光合参数促进最为明显。(5)追施氮肥显着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花前20d两种氮肥配施处理叶绿素含量分别为2.96mg·g-1和2.28mg·g-1,单施低量尿素叶绿素含量2.50mg·g-1,显着高于CK;花后20d和花后40d氮肥配施处理对叶绿素含量促进作用高于其他处理。(6)追施氮肥显着增加了树莓鲜果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H1处理树莓果实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含量为5.36%和2.08%,均高于其他处理。(7)追施氮肥处理增加根际土壤肥力,单施尿素对根系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影响最高,N1处理全氮含量高达1.52g·kg-1;单施农家肥和农家肥尿素配施对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作用明显,M1处理有机质含量23.73 g·kg-1;农家肥尿素配施根系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单施肥处理;综合所有养分含量,农家肥尿素配施对土壤肥力的提高作用优于单施氮肥处理,对根际土壤肥力改善作用最佳。
杨迪[10](2020)在《沈阳地区美国山核桃引种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沈阳地区引种的美国山核桃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物候观测、生长量测定、光合特性及抗逆性研究,通过与沈阳地区胡桃科树种胡桃楸进行对比,分析美国山核桃在沈阳地区的引种适应性,旨在为美国山核桃在我国高纬度地区的引种栽培及驯化改良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引种地美国山核桃于4月下旬萌动,5月初进入展叶期,5月上旬花期开始,同时新枝开始抽枝,果实9月下旬成熟,10月下旬进入落叶期,全年生长季为195d。萌动期晚,生长期短,果实出仁率较低,雌雄花序、新枝长度稍弱于我国其他适宜区美国山核桃,但可以在引种地可以正常生长发育。(2)引种地美国山核桃日均净光合速率在6、7、9月份均呈双峰曲线,存在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于上午10时、下午4时出现峰值。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趋势与净光合速率大致相同,胞间CO2浓度呈早晚高、正午低的U型曲线趋势。7月份供试树种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均大于6月及9月。(3)美国山核桃叶片相对含水量及叶绿素含量均低于胡桃楸,且叶片保水能力较弱,二者之间存在极显着差异。同时,胡桃楸的栅栏组织相比美国山核桃更加发达,栅海比及叶片结构紧密度更高,角质层、上、下表皮较厚。(4)引种地美国山核桃拥有更厚的木质部、更高的木质部比率及木皮比。随着温度的降低,美国山核桃、胡桃楸电导率呈S型曲线上升,美国山核桃LT50为-38.93℃,低于胡桃楸-34.46℃。二者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及SOD、POD活性随着温度的降低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温度的降低而上升。主成分分析表明各生理指标与美国山核桃抗寒性联系紧密。相关性分析表明木质部比率与LT50、自由水与束缚水比值呈显着负相关。结合生理指标、解剖结构指标分析,得出成年美国山核桃抗寒性较强,能在引种地正常越冬的结论。(5)通过对美国山核桃物候及生长特性、光合特性及抗逆性的研究表明,美国山核桃在沈阳地区的引种适应性良好。
二、北京18桃的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18桃的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桃品种改良历史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育种成就 |
1.1 育种阶段 |
1.1.1 起步阶段(1956—1979年) |
1.1.2 追赶阶段(1980—1999年) |
1.1.3 并跑阶段(2000至今) |
1.2 育种目标 |
1.2.1 优质 |
1.2.2 多样 |
1.2.3 广适 |
1.2.4 熟期配套 |
1.2.5 简约 |
1.2.6 营养 |
1.3 育种亲本 |
1.3.1 基础亲本 |
1.3.2 亲本变迁 |
1.4 育种技术 |
1.4.1 杂交为主、实生次之、芽变为辅 |
1.4.2 胚挽救技术在早熟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1.5 育种单位 |
1.6 性状分布 |
1.6.1 普通桃占70%、油桃占20%、蟠桃占10% |
1.6.2 早熟占40%、中熟占27%、晚熟占33% |
1.6.3 白肉占70%、黄肉占30% |
1.6.4 单果质量增加7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20% |
1.6.5 肉质类型分布 |
1.6.6 黏核和离核比例约为3∶1 |
2 不同果实类型育种进展 |
2.1 鲜食普通桃 |
2.1.1 育种历史 |
2.1.2 育种亲本 |
2.1.3 遗传特点 |
2.1.4 标志性品种 |
2.2 加工桃育种 |
2.2.1 育种历史 |
2.2.2 主要亲本 |
2.2.3 标志性品种 |
2.3 油桃育种 |
2.3.1 育种历史 |
2.3.2 主要亲本 |
2.3.3 遗传特点 |
2.3.4 标志性品种 |
2.4 蟠桃/油蟠桃育种 |
2.4.1 育种历史 |
2.4.2 主要亲本 |
2.4.3遗传特点 |
2.4.4 标志性品种 |
2.5 观赏桃育种 |
2.5.1 育种历史 |
2.5.2 主要亲本 |
2.5.3 遗传特点 |
2.5.4 标志性品种 |
3 几点思考 |
3.1 育种目标性状 |
3.1.1 风味品质 |
3.1.2 外观品质 |
3.1.3 同质化问题 |
3.2 育种亲本 |
3.3 育种技术 |
3.3.1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实用化 |
3.3.2 突破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 |
3.3.3 突破桃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 |
3.3.4 突破李属植物远缘杂交技术 |
(2)北京传统果树主要优良老品种资源与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传统果树优良老品种 |
1.1 主要传统果树和优良老品种界定 |
1.2 主要优良老品种资源 |
1.2.1 桃(Amygdalus persica L.) |
1.2.2 葡萄(Vitis vinifera L.) |
1.2.3 梨(Pyrus spp.) |
1.2.4 苹果(Malus pumila) |
1.2.5 柿子(Diospyros kaki Thunb.) |
1.2.6 枣(Ziziphus jujuba Mill.) |
1.2.7 杏(Armeniaca vulgaris Lam.) |
1.2.8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 |
1.2.9 核桃(Juglans regia L.) |
1.3 优良老品种资源种植概况 |
2 主要发展问题建议 |
2.1 做好优良老品种资源收集、保护与利用工作 |
2.2 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优良老品种基地建设工作 |
2.3 重视栽培技术问题 |
2.4 果品营销体系有待完善 |
2.5 做好文化传承,发展好观光果业 |
(3)云南对等杂交培育甘蔗新型独立亲本系统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对等杂交育种效果 |
2 POJ和Co两大亲本系统对世界甘蔗育种和蔗糖产业的贡献 |
3 云南对等杂交培育新型独立亲本系统进展 |
3.1 对等杂交培育独立亲本系统的思路 |
3.2 基础杂交新原种利用情况 |
3.3 对等杂交方式培育新型独立亲本系统的进展及优势分析 |
4 对等杂交培育甘蔗独立亲本系统存在的问题 |
5 培育和利用新独立亲本的建议 |
5.1 加大新优良热带原种的引进和利用力度 |
5.2 高度重视地方种的利用 |
5.3 正确使用含新独立血缘系统的优良亲本 |
(4)四个桃品种生物学特性及果实生长发育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述 |
1.1 我国桃文化 |
1.2 我国桃的栽培历史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1.3.1 国外桃品种发展现状 |
1.3.2 国内桃品种研究现状 |
1.4 桃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果实发育规律研究 |
1.4.1 桃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1.4.2 桃的果实发育规律研究 |
1.5 研究目的、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2 生物学特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及实验材料 |
2.1.2 物候期观测 |
2.1.3 植物学特征研究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物候期研究 |
2.2.2 植物学特征 |
3 光合特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比叶重测定 |
3.1.3 叶绿素测定 |
3.1.4 光合日变化规律 |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比叶重 |
3.2.2 叶绿素含量比较 |
3.2.3 光合特性 |
4 果实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果实外观品质研究 |
4.1.3 果实营养物质研究 |
4.1.4 果实色素类物质变化研究 |
4.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果实外观品质研究 |
4.2.2 果实营养物质研究 |
4.2.3 果实色素类物质变化研究 |
5 栽培技术措施对菁香桃生长发育的影响 |
5.1 试验材料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地概况 |
5.1.3 试验药品与仪器 |
5.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5.2.1 试验内容 |
5.2.2 试验内容 |
5.3 数据分析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GA_3与CPPU对果实品质影响 |
5.4.2 疏果套袋对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
5.4.3 施肥处理对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
5.5 小结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6.2.1 物候期 |
6.2.2 植物学特征 |
6.2.3 光合特性 |
6.2.4 果实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
6.2.5 栽培技术措施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5)新疆桃优选单株在石河子垦区的栽培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国内外桃生产情况 |
1.1.2 新疆桃的研究现状 |
1.1.3 桃树限根栽培研究现状 |
1.1.4 桃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
1.1.5 桃光合特性研究进展 |
1.1.6 桃果实品质研究进展 |
1.1.7 桃抗桃蚜研究进展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2.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2.1.1 试验地点与试验区概况 |
2.1.2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不同新疆桃优株植物学特性调查 |
2.2.2 不同新疆桃优株生长指标调查 |
2.2.3 不同新疆桃花芽数量的调查 |
2.2.4 不同新疆桃优株光合特性研究 |
2.2.5 不同新疆桃优株果实品质评价 |
2.2.6 不同新疆桃优株抗桃蚜能力调查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新疆桃优株的植物学特性 |
3.1.1 不同新疆桃优株的叶片属性特征 |
3.1.2 不同新疆桃优株的叶片形态特征 |
3.2 不同新疆桃优株的生长指标 |
3.3 不同新疆桃优株的光合特性 |
3.3.1 不同新疆桃优株的叶绿素含量 |
3.3.2 不同新疆桃优株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 |
3.3.3 不同新疆桃优株的气孔导度日变化 |
3.3.4 不同新疆桃优株的胞间CO_2浓度日变化 |
3.3.5 不同新疆桃优株的蒸腾速率日变化 |
3.3.6 不同新疆桃优株的水分利用率日变化 |
3.3.7 不同新疆桃优株光合特性比较 |
3.4 不同新疆桃优株果实品质 |
3.4.1 不同新疆桃优株果实外观特征 |
3.4.2 不同新疆桃优株果实色差值比较 |
3.4.3 不同新疆桃优株果肉特征 |
3.4.4 不同新疆桃优株果实外在品质分析 |
3.4.5 不同新疆桃优株果实内在品质分析 |
3.4.6 不同新疆桃优株果实品质的主成分分析 |
3.4.7 不同新疆桃优株果核外观特征分析 |
3.4.8 不同新疆桃优株果核特性分析 |
3.5 不同新疆桃优株的主要光合指标与果实主要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6 不同新疆桃优株抗桃蚜能力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不同新疆桃优株植物学特性比较 |
4.2 不同新疆桃优株生长特性比较 |
4.3 不同新疆桃优株光合特性比较 |
4.4 不同新疆桃优株果实品质比较 |
4.5 不同新疆桃优株主要光合指标与主要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6 不同新疆桃优株抗桃蚜能力比较 |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6)彩叶桂抗寒及光合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彩叶桂生态适应性研究现状 |
1.2 植物抗寒性研究 |
1.2.1 细胞膜与抗寒性 |
1.2.2 渗透调节物质与抗寒性 |
1.2.3 保护酶活性与抗寒性 |
1.2.4 植物抗寒性鉴定与测试方法 |
1.3 植物光合作用研究进展 |
1.3.1 光合日变化与光合作用 |
1.3.2 光强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1.3.3 光合色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3.1 彩叶桂抗寒生理指标及测定方法 |
2.3.2 彩叶桂光合特性研究方法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彩叶桂抗寒生理指标分析 |
3.1.1 相对电导率(REC)变化及半致死温度(LT_(50)) |
3.1.2 丙二醛(MDA)含量变化 |
3.1.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 |
3.1.4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 |
3.1.5 可溶性蛋白(SP)含量变化 |
3.1.6 可溶性糖(SS)含量变化 |
3.2 不同彩叶桂品种抗寒性综合评价 |
3.2.1 抗寒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2.2 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24个彩叶桂品种的抗寒性 |
3.2.3 聚类分析 |
3.3 彩叶桂光合特性分析 |
3.3.1 不同月份彩叶桂光合作用日变化动态比较 |
3.3.1.1 不同月份环境因子日变化 |
3.3.1.2 不同月份彩叶桂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 |
3.3.1.3 不同月份彩叶桂蒸腾速率(Tr)日变化 |
3.3.1.4 不同月份彩叶桂气孔导度(Cond)和胞间CO_2浓度(Ci)日变化 |
3.3.1.5 彩叶桂叶片光合指标与影响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 |
3.3.2 不同月份彩叶桂光合速率对光照强度的响应 |
3.3.3 光合色素含量分析 |
4 讨论 |
4.1 彩叶桂抗寒性 |
4.1.1 膜系统与彩叶桂抗寒性的关系 |
4.1.2 保护酶系统与彩叶桂抗寒性的关系 |
4.1.3 渗透调节物质与彩叶桂抗寒性的关系 |
4.1.4 不同彩叶桂品种抗寒性的综合评价 |
4.2 彩叶桂光合特性 |
4.2.1 不同彩叶桂品种光合作用日变化和光合“午休”现象 |
4.2.2 光合指标与主要生态因子的关系 |
4.2.3 不同彩叶桂品种的光响应曲线 |
4.2.4 光合色素含量对不同品种彩叶桂光合作用的影响 |
4.2.5 对于栽培管理的指导意义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椴属品种引种试验及实生苗多性状变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椴属研究进展 |
1.1.1 椴属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分布 |
1.1.2 椴属植物的应用价值 |
1.1.2.1 经济价值 |
1.1.2.2 药用价值 |
1.1.2.3 生态价值 |
1.1.3 椴属植物的栽培历史与分类 |
1.1.4 椴属植物的应用前景 |
1.2 植物新品种研究进展 |
1.2.1 新品种的概念及其应用价值 |
1.2.2 植物新品种研究现状 |
1.2.3 椴属植物新品种研究现状 |
1.3 引种试验研究进展 |
1.3.1 引种理论概述 |
1.3.2 引种试验内容 |
1.3.3 椴属植物引种现状 |
1.4 植物性状变异研究进展 |
1.4.1 植物性状概述 |
1.4.2 性状变异概述及其应用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引进品种比较试验 |
2.1.1 试验材料与地点 |
2.1.2 试验方法 |
2.1.2.1 观赏性指标的测定 |
2.1.2.2 生长指标的测定 |
2.1.2.3 光合特性指标的测定 |
2.1.2.4 抗逆性指标的测定 |
2.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绿塔’区域化试验 |
2.2.1 试验材料与地点 |
2.2.2 试验方法 |
2.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实生苗多性状变异研究 |
2.3.1 试验材料与地点 |
2.3.2 试验方法 |
2.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引进品种比较分析 |
3.1.1 观赏性指标评价 |
3.1.2 生长指标评价 |
3.1.3 光合特性指标评价 |
3.1.4 抗逆性指标评价 |
3.1.5 综合评价结果 |
3.2 ‘绿塔’在多地的表现分析 |
3.3 实生苗多性状变异分析 |
4 讨论 |
4.1 引进品种比较及其应用 |
4.2 ‘绿塔’的推广与应用 |
4.3 实生苗多性状变异及其应用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项目 |
(8)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一)植物文化和审美研究 |
(二)园林文学研究 |
(三)唐宋园林与绘画研究 |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 |
上编唐宋诗人的园林植物书写 |
第一章 物我交融与物我对峙:王维和杜甫的园林植物书写比较 |
第一节 “无人”与“无我”:辋川别业里的植物世界 |
一、辋川别业概况 |
二、“无人之境”与花木的静观寂照 |
三、“无我之境”与花木的自然本色 |
第二节 物我对峙的冲突与无力:杜甫笔下难遂人愿的园林植物 |
一、成都浣花草堂 |
二、夔州之园 |
三、植物与寄兴 |
第三节 王维、杜甫对初盛唐园林游宴诗的超越:摆脱园林植物书写的“程式化”束缚 |
本章结语 |
第二章 驯化与吸纳:白居易的园林植物与审美空间 |
第一节 绪论:园林植物书写的“集大成者” |
第二节 刚柔共济:园林植物的“崇高”与“优美” |
第三节 变化的审美空间:园林植物中的时间因素 |
一、季节性的周期变化 |
二、不同生命阶段的线性变化 |
第四节 作为想象媒介的园林植物 |
第五节 官能中的山林想象 |
第六节 从园林植物看人工与自然的关系 |
第七节 空间边界的区隔 |
第八节 空间内部的个性化布置 |
第九节 身体感知与日常活动中的园林植物 |
第十节 “窗竹”意象与审美空间格局 |
一、窗竹意象简史 |
二、白居易的窗竹意象与室内视角 |
三、逐层向内“驯化”的审美空间 |
本章结语 |
第三章 玩好与隐逸之间:李德裕笔下的平泉草木 |
第一节 李德裕平泉山居诗概况 |
第二节 园林植物的不同身份:珍奇玩好与故园意象的错位 |
第三节 从园林组诗看各类植物的构景特征 |
本章结语 |
第四章 文本·道德·生活:苏轼笔下园林植物的人文化审美 |
第一节 园林植物审美的人文化 |
一、园林情调的淡化 |
二、花木物态的虚化 |
三、文本化与人格化:花木中的历史记忆与道德寄寓 |
四、生活化:与文人生活的多重关联 |
第二节 “种德”观念与园林植物的德性美 |
一、“种木”即“种德” |
二、松柏与“久而后成” |
第三节 苏轼与白居易园林观及园林植物审美之异同 |
一、苏白之同 |
二、苏白之异 |
本章结语 |
第五章 共性·法度·因袭:晁补之笔下的东皋草木 |
第一节 金乡东皋归来园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从两类植物看隐逸空间的划分及园林审美性的凸显 |
第三节 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相对成熟 |
第四节 园林植物与历史场景的再现 |
本章结语 |
第六章 知识化·场景化·拟人化:杨万里的园林植物书写 |
第一节 杨万里园林植物书写概况 |
第二节 园林植物自然特性的细致捕捉 |
第三节 园林植物的环境因素与场景化、动态化书写 |
第四节 园林植物的拟人化、戏剧化书写 |
本章结语 |
下编唐宋诗歌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的审美分析 |
第一章 园林诗画中的“窗竹”意象 |
第一节 窗与园林植物的结合 |
第二节 内外之别:窗竹的视角问题 |
第三节 白居易的窗竹诗 |
第四节 “摄入”与“射出”:诗画视角的异同 |
第五节 窗中竹与画中竹 |
一、“窗景如画”观念的形成 |
二、“窗景如画”观念与文人画中的“无窗之窗” |
三、窗竹与竹画对比的多重审美快感 |
本章结语 |
第二章 “出墙花木”的诗意与画趣 |
第一节 墙与花木的“互妙” |
第二节 对园内的暗示:“出墙花木”的藏中之露 |
第三节 出墙花的热闹多情与女性化书写 |
一、春日出墙花的热闹与多情 |
二、出墙花的女性化书写 |
第四节 出墙花木与绘画 |
一、“出墙”的画趣 |
二、寓意的尴尬与画理的变通 |
本章结语 |
余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一、基本典籍与资料类 |
二、学术专着类 |
三、论文类 |
附录一 唐宋绘画文献有关园林植物的记载 |
附录二 唐宋现存植物谱录叙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9)树莓温室栽培氮肥配施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树莓概述 |
1.1.1 树莓营养价值 |
1.1.2 树莓生物学特性 |
1.2 国内外树莓产业现状 |
1.3 果树施氮肥研究概况 |
1.3.1 果树对氮的吸收和利用 |
1.3.2 施氮肥对果树光合作用的影响 |
1.3.3 施氮肥对果树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
1.4 设施果树栽培光合生理和土壤肥力研究 |
1.4.1 设施果树栽培光合作用研究 |
1.4.2 施氮肥对设施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 |
1.5 本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地概况 |
2.2.2 试验处理 |
2.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日光温室内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 |
3.1.1 秋冬季温度日变化 |
3.1.2 湿度日变化和季节性变化 |
3.1.3 CO_2浓度日变化和季节性变化 |
3.2 不同氮肥配施对日光温室树莓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1 不同处理对树莓株高的影响 |
3.2.2 不同处理对树莓茎粗的影响 |
3.2.3 不同处理对树莓叶面积的影响 |
3.2.4 不同处理对树莓物候期和翌年春季萌发的影响 |
3.3 不同氮肥配施对日光温室树莓光合生理参数日变化的影响 |
3.3.1 不同处理树莓净光合速率日变化 |
3.3.2 不同处理树莓气孔导度日变化 |
3.3.3 不同处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日变化 |
3.3.4 不同处理蒸腾速率日变化 |
3.4 不同氮肥配施对温室树莓不同生长期光合生理参数的影响 |
3.4.1 不同处理对树莓不同生长期Pn的影响 |
3.4.2 不同处理对树莓不同生长期Gs的影响 |
3.4.3 不同处理对树莓不同生长期Ci的影响 |
3.4.4 不同处理对树莓不同生长期Tr的影响 |
3.4.5 不同处理对树莓不同生长期Chl的影响 |
3.4.6 不同处理对树莓不同生长期Pn-PAR光响应曲线 |
3.5 不同氮肥配施对温室树莓根际土壤养分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
3.5.1 不同处理对温室树莓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
3.5.2 不同处理对温室树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氮肥配施对日光温室树莓光合作用的影响 |
4.2 不同氮肥配施对净光合速率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
4.3 不同氮肥配施处理对温室土壤肥力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10)沈阳地区美国山核桃引种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美国山核桃概述 |
1.1.1 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
1.1.2 生态学特性 |
1.2 美国山核桃资源分布及国内引种现状 |
1.2.1 原产地资源分布 |
1.2.2 国内引种现状研究 |
1.3 植物光合特性研究 |
1.4 植物抗旱性研究 |
1.4.1 解剖形态与植物抗旱性 |
1.4.2 水分生理与植物抗旱性 |
1.4.3 胡桃科植物抗旱性 |
1.5 植物抗寒性研究 |
1.5.1 低温胁迫对树木解剖形态指标的影响 |
1.5.2 低温胁迫对树木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1.5.3 胡桃科植物抗寒性 |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美国山核桃物候及生长特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
2.1.2 试验材料 |
2.1.3 研究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引种地与原产地气候比较 |
2.2.2 物候期 |
2.2.3 生长节律 |
2.2.4 果实性状 |
2.3 讨论与小结 |
2.3.1 讨论 |
2.3.2 小结 |
第三章 美国山核桃光合生理特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光合速率(Pn)日变化、月变化 |
3.2.2 蒸腾速率(Tr)日变化、月变化 |
3.2.3 气孔导度(Gs)日变化、月变化 |
3.2.4 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日变化、月变化 |
3.3 讨论与小结 |
3.3.1 讨论 |
3.3.2 小结 |
第四章 美国山核桃抗旱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叶片水分生理与抗旱性 |
4.2.2 叶片解剖结构与抗旱性 |
4.3 讨论与小结 |
4.3.1 讨论 |
4.3.2 小结 |
第五章 美国山核桃抗寒性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处理及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枝条解剖结构 |
5.2.2 枝条含水量 |
5.2.3 低温胁迫下细胞膜透性的变化 |
5.2.4 低温胁迫下的丙二醛(MDA)含量变化 |
5.2.5 低温胁迫下可溶性蛋白(SP)含量变化 |
5.2.6 低温胁迫下可溶性糖(SS)含量变化 |
5.2.7 低温胁迫下POD活性变化 |
5.2.8 低温胁迫下SOD活性变化 |
5.2.9 抗寒指标相关系数 |
5.2.10 主成分分析 |
5.3 讨论与小结 |
5.3.1 讨论 |
5.3.2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北京18桃的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桃品种改良历史回顾与展望[J]. 王力荣. 果树学报, 2021
- [2]北京传统果树主要优良老品种资源与发展建议[J]. 种伟. 中国种业, 2021(10)
- [3]云南对等杂交培育甘蔗新型独立亲本系统进展[J]. 吴才文. 中国糖料, 2021(03)
- [4]四个桃品种生物学特性及果实生长发育规律研究[D]. 张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5]新疆桃优选单株在石河子垦区的栽培表现[D]. 韩毅.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6]彩叶桂抗寒及光合特性研究[D]. 李呈呈.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7]椴属品种引种试验及实生苗多性状变异分析[D]. 王群.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8]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D]. 王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9]树莓温室栽培氮肥配施技术研究[D]. 陈行兵.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10]沈阳地区美国山核桃引种适应性研究[D]. 杨迪.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