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炎灵联合血活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论文文献综述)
孔德昭[1](2019)在《小柴胡汤及针灸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与证据质量可视化工具的应用探索》文中认为目的:1.评估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获益和风险,为临床决策者提供临床决策依据。2.评估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为中医药未来临床试验研究指明方向。3.以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为例,构建评估中医临床证据体的可视化工具-三维误差证据矩阵,通过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维度全面评估中医临床证据体的质量,补充常用的证据质量评估方法对设计误差重视不足的缺陷,从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维度提出中医临床研究设计改进建议,提高中医临床研究质量,促进中医疗法的临床实施。资料与方法:1.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检索全球范围内运用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构建Cochrane系统综述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以评估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获益和风险。运用试验序贯分析(TSA)探索要获得“充分证据”所需要的样本量大小(IS),并对获得的证据进行统计显着性检验和无效性检验,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以进一步提供证据,指明未来临床研究方向。通过GRADE分级评估所获得证据质量的确定性,为临床决策制定提供依据。2.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检索全球范围内运用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构建Cochrane系统综述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以评估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获益和风险。运用试验序贯分析(TSA)探索要获得“充分证据”所需要的样本量大小(IS),并对获得的证据进行统计显着性检验和无效性检验,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以进一步提供证据,指明未来临床研究方向。通过GRADE分级评估所获得证据质量的确定性,为临床决策制定提供依据。3.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在中医临床证据评价中应用的探索分析以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干预慢性乙型肝炎为例,评估获得的临床证据体(Evidence body)的质量。通过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随机误差(Random error)和设计误差(Design error)评估获得证据的内部真实性和外部真实性。运用证据等级水平对临床证据的系统误差风险大小进行排序,运用‘Risk of bias tool’评估临床证据的具体系统误差。运用标准误(Standard Error)评估临床证据的随机误差风险大小。根据“结局指标”的重要性对临床证据的设计误差风险大小进行分级,并对影响临床证据的设计误差的其他因素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最终从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纬度构建可视化“三维误差证据矩阵”(error matrix),将获得的临床证据按照这三个纬度进行等级排序,提出临床证据质量改进方法及建议。结果:1.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我们纳入了10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共随机分配926例参与者。所有纳入研究均比较小柴胡汤联合常规疗法对照常规疗法。纳入的研究包含传统小柴胡汤及小柴胡汤加减方,疗程为3-8个月左右。其中有一项研究纳入合并肺结核的人群,有一项研究纳入合并肝硬化人群,其余研究只纳入患有慢性乙肝人群。所有纳入研究均被评价为高风险偏倚研究,并且所有结局指标的证据的确定性均极低。没有一项研究对全因死亡率、严重不良事件、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乙肝相关死亡率、或乙肝相关并发症这些结局指标进行评估和报告。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综合报告)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43,95%CI[0.02,11.98];I2=69%;P=0.62;纳入两项研究;240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V-DNA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相比,小柴胡汤可降低HBV-DNA阳性人群比例(RR=0.62,95%CI[0.45,0.85];I2=0%;P=0.003;纳入三项研究;222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2,95%CI[0.50,1.02];I2=38%;P=0.003;纳入两项研究;160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分开报告的非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事件恶心的发生率(RR=5,95%CI[0.24,102.53];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恶心及呕吐的发生率(RR=2,95%CI[0.19,21.18];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头晕及失眠的发生率(RR=0.11,95%CI[0.01,2.03];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头晕及乏力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口干及口苦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腹胀及嗳气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食欲不振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各不同小柴胡汤组成、疗程、剂型、剂量的亚组分析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小柴胡汤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MD=-18.94,95%CI[-29.42,-8.45];I2=97%;P=0.0004;纳入七项研究;633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小柴胡汤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MD=-22.75,95%CI[-44.64,-0.85];I2=99%;P=0.04;纳入六项研究;867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10项研究中有两项研究接受了政府或者医院的学术资金资助,其余研究未报告资助资金来源。此外,47项研究由于无法获得必要的方法学信息,不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而没有纳入本研究中。2.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我们纳入了8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共随机分配552例参与者。所有纳入研究均比较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联合常规疗法对照常规疗法,有两项试验研究穴位注射疗法,三项试验研究穴位贴敷疗法,两项试验研究手针疗法,一项试验研究艾灸疗法。有7项研究只纳入患有慢性乙肝人群,有一项研究纳入合并肺结核人群,纳入研究的疗程范围为14天-12个月。所有纳入研究均被评价为高风险偏倚研究,并且所有结局指标的证据的确定性均极低。没有一项研究对全因死亡率、严重不良事、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乙肝相关死亡率、或乙肝相关并发症这些结局指标进行评估和报告。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综合报告)这一结局指标,针灸疗法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7,95%CI[0.43,1.06];I2=0%;P=0.09;纳入3项研究;203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V-DNA阳性检测率这一结局指标,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针灸疗法可降低HBV-DNA阳性人群比例(RR=0.45,95%CI[0.27,0.74];仅纳入一项研究;58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一结局指标,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4,95%CI[0.11,3.68];I2=98%;P=0.61;纳入两项研究;158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分开报告的非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事件乏力的发生率(RR=0.67,95%CI[0.12,3.78];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食欲不振的发生率(RR=0.60,95%CI[0.15,2.3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胁肋疼痛的发生率(RR=0.67,95%CI[0.26,1.70];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心动过缓的发生率(RR=2.81,95%CI[0.12,66.17];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血常规显着异常的发生率(RR=0.62,95%CI[0.30,1.29];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可能增加不良事件腹胀的发生率(RR=4.5,95%CI[1.04,19.5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各不同针灸疗法、疗程、诊断标准、参与者合并疾病的亚组分析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针灸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针灸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MD=-21.35,95%CI[-33.60,-9.09];I2=81%;P=0.0006;纳入四项研究;275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针灸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针灸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MD=-18.31,95%CI[-35.44,-1.18];I2=94%;P=0.04;纳入四项研究;275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8项研究中有三项研究接受了政府或者医院的学术资金资助,其余研究未报告资助资金来源。此外,79项研究由于缺少必要的方法学信息,不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而没有纳入本研究中。3.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在中医临床证据评价中应用的探索分析我们以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为例构建临床证据体质量评估工具-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共有两项meta分析、52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由于存在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和设计误差,和小风险的随机误差,两项评估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meta分析被评为低质量研究,并且均不属于系统综述。17%(9/54)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随机误差。100%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对于设计误差,没有研究报告全因死亡率,2%(1/54)的证据报告了严重不良事件,20%(11/54)的证据报告了非严重不良事件,72%(39/54)的证据仅报告替代结局指标,43%(23/54)的证据清楚定义了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57%(31/54)的证据清楚报告了联合干预措施的实施方案,19%(10/54)的证据报告小柴胡汤的化裁组成,0%的证据可被评估为实用性研究,4%(2/54)的证据采用多中心试验设计。位于证据矩阵最西北角的证据代表了目前所获得的最高质量证据,为一项低质量的meta分析研究。共有两项meta分析,77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及两项病例系列报告研究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由于存在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和设计误差,和小风险的随机误差,两项评估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meta分析被评为低质量研究,并且均不属于系统综述。22%(18/81)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随机误差。100%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对于设计误差,没有研究报告全因死亡率,1%(1/81)的证据既报告了全因死亡率又报告了乙肝相关并发症,19%(15/81)的证据报告的严重不良事件,36%(29/81)的证据报告了非严重不良事件,12%(10/81)的证据报告了健康相关生存质量,7%(6/81)报告了乙肝相关并发症。58%(47/81)的证据清楚定义了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44%(36/81)的证据清楚报告了联合干预措施的实施方案,9%(3/33)报告了针灸疗法的个体化裁,0%的证据报告了医疗措施实施者的资格标准,0%的研究可被评估为优效性研究或实用性研究,4%(3/81)的证据采用多中心试验设计。位于证据矩阵最西北角的证据代表了目前所获得的最高质量证据,为一项低质量的RCT研究。结论:1.获得的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证据缺少对于全因死亡率、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严重不良事件、乙肝相关死亡率、乙肝相关发病率这些结局指标的评估和报告。通过评价低质量的证据,我们发现小柴胡汤联合常规疗法对比单用常规疗法可降低HBV-DNA阳性检测率,降低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但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和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两个结局指标,目前尚不能表明小柴胡汤联合常规疗法对比单用常规疗法具有显着有效性。由于检索到的研究具有高风险偏倚,HBV-DNA阳性检测率、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是未经证实的替代结局指标,并且纳入的研究其确定性较低,未达到所需样本量,因此结论尚不能确证。2.获得的针灸疗法(穴位注射、中药贴敷、手针、艾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证据缺少对于全因死亡率、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严重不良事件、乙肝相关死亡率、乙肝相关发病率这些结局指标的评估和报告。通过评价低质量的证据,我们发现手针疗法联合常规治疗对比常规治疗可降低HBV-DNA阳性检测率,手针、艾灸、穴位贴敷联合常规治疗对比常规治疗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但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和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两个结局指标,目前尚不能表明针灸疗法联合常规疗法对比单用常规疗法具有显着有效性。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相比较,可能增加不良事件腹胀的发生率。但由于检索到的研究具有高风险偏倚,HBV-DNA阳性检测率、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是未经证实的替代结局指标,且未达到所需样本量,纳入的研究其确定性较低,因此关于针灸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有益性结论尚不能确证。而对于针灸疗法增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腹胀事件的风险,同样由于只有一项研究能够提供数据,未达到所需样本量,且纳入的研究其确定性较低,其结论同样不能确证。3.纳入的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均具有高风险偏倚,研究质量均很低。未来的研究应该对于研究人群的诊断标准以及合并疾病进行更严格清晰的限定,并且应针对不同的合并疾病进行分层随机;应设计更长随访期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设计更多针对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指标(如死亡率、严重不良事件、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等)的临床试验,并应设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验证替代结局指标与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指标的关系。对于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针对不同的小柴胡汤方剂组成、不同的剂量以及不同的疗程进行试验设计;更多设计对比小柴胡汤与安慰剂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试验。对于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设计如激光针刺等更多疗法,或者多种疗法联合应用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更多设计针刺疗法对比假针刺疗法的临床试验。4.由于高质量的系统综述是证据体中证据等级最高者,我们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实施任何干预措施前,先从高质量的系统综述中获得各种误差最小化、质量最高的证据,并且在进行系统综述时运用试验序贯分析以及GRADE分级以辅助评价证据体的质量。5.运用本研究建立的可视化“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发现目前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证据在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方面存在较严重问题。我们提出提高中医临床证据质量的相关建议:在未来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中应对导致高风险系统误差的试验要素(如随机化、盲法、随机分配隐藏、不完整的结局指标、选择性报告)进行严谨的设计、实施和报告;应设计足够样本量以及多样性参与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减少随机误差;应更多设计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指标(如死亡率、严重不良事件、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等)的临床试验;应在研究设计阶段即明确疾病的诊断标准、参与者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并详细报告;应设计实施多中心临床试验,尽可能的进行实效性及优效性研究;针对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对于中医药疗法的临床研究,应当在试验设计和实施阶段清楚定义个体化裁的细节,并制定医疗干预措施实施者的资格标准。6.“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可应用于中医临床研究的证据体质量的可视化及证据评估,与目前常用的偏倚评估工具“Risk of bias tool”以及Grade分级标准既相互支撑,又可弥补后两者对于设计误差具体影响因素评估的不足。
王徐毅[2](2013)在《芪珠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背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后,机体体液及细胞免疫引起的以肝脏损伤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本病流行范围之广、传播途径之复杂、发病率之高、危害性之大,居各种传染病之首,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传染病。慢性乙型肝炎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全世界有20多亿人被感染,约3.5亿人成为慢性HBV感染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约50%-75%有活跃的病毒复制和肝脏炎症改变,其中10%-20%可发展为肝硬化,1%-5%可演变为肝癌。慢性乙型肝炎是WHO公布的人类疾病死亡原因中第9位的疾病。现代医学主要治疗手段包括保肝、降酶、抗病毒、免疫调节等,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是根治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关键。目标是清除或持续抑制HBV,从而阻止或减轻肝脏的炎症、坏死。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抗病毒较为理想的药物是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但干扰素适应面窄,副作用明显,远期疗效不理想,价格昂贵。核苷类似物易于产生病毒变异等,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中药复方在保护肝细胞、调节免疫、抗肝纤维化,进而通过综合作用抑制病毒等方面显示了优越性。但在中医药研究中尚存在不少问题,如迄今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辨证诊断等方面的认识不统一,与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以肝组织病理学分级分期、临床表现分型的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不相适应,难以准确反应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变程度,临床缺乏有效、科学、系统的治疗方法,不能满足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临床的要求。目的:通过实验研究,探索芪珠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作用机理,明确芪珠方药物组成特点,为临床寻找有效的治疗本病的中医药方法奠定基础。方法:芪珠方是由叶下珠、虎杖、丹参、黄芪,赤芍、白花蛇舌草、土茯苓七味药组成,为保证疗效,最大限度的提出有效成分,本研究选择加热回流法进行提取,通过RP-HPLC对复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选择四种不同浓度的乙醇进行提取,分析不同溶剂提取的样品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动物的基础上,中药高、中剂量组分别以16.20g/kg、9.72g/kg(芪珠方生药含量/大鼠体重)灌胃,每日1次,首次造模次日开始给药,连续8周直至动物处死前一天;秋水仙碱组(将秋水仙碱药片磨碎,制成水溶液,每1mL水中含0.1mg秋水仙碱)5.0mL/kg(秋水仙碱含量/大鼠体重)灌胃,每日11次,首次造模次日开始给药,连续8周直至动物处死前一天;模型组用等同于芪珠方大剂量组灌胃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肝组织内TNF-a,IL-4,IL-8,IL-10,TIMP-1,MMP-1,MMP-2,MMP-13表达水平,血清内TIMP-1,MMP-1, MMP-2,MMP-13表达。结果:不同溶剂提取的芪珠方(70%醇提进样为80μL,其余均为10μL),所得样品出峰数不同,水提及50%、70%、95%提取的复方在25min之前基本上没有出峰,实验过程中,通过加大进样量比较,70%醇提芪珠方出峰最多,且峰形大小和形状较好。肝纤维化模型动物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TNF-α,IL-4,IL-8的表达相对空白组明显增加,IL-10的表达则显着减少肝组织中TNF-α,IL-4,IL-8的表达显着减少(P<0.01),IL-10的表达显着增加(P<0.01);芪珠方高剂量组TNF-α, IL-4,IL-8的表达低于中剂量组,IL-10的表达高于中剂量组;芪珠方水提组IL-4, IL-8, TNF-α的表达低于同剂量乙醇提取组,IL-10的表达高于同剂量乙醇提取组(P<0.01)。与秋水仙碱组相比,芪珠方治疗组的IL-4的表达均高于秋水仙碱组且有显着差异(P<0.01);芪珠方治疗组IL-8的表达显着高于秋水仙碱组(P<0.01);芪珠方治疗组IL-10的表达均低于秋水仙碱组且有显着差异(P<0.01);芪珠方治疗组TNF-α表达均高于秋水仙碱组(P<0.01)。模型组TIMP-1, MMP-2的表达相对高于正常组,MMP-1, MMP-13的表达相对低于正常组,两组相比差异有显着差异(P<0.01)。所有治疗组TIMP-1,MMP-2的表达低于模型组,MMP-1,MMP-13的表达高于模型组,均有显着差异(P<0.01)。芪珠方高剂量组TIMP-1,MMP-2的表达低于中剂量组,MMP-1,MMP-13的表达高于中剂量组,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P<0.01)。芪珠方水提组TIMP-1, MMP-2的表达高于同剂量乙醇提取组(P<0.01), MMP-1, MMP-13的表达均低于同剂量乙醇提取组(P<0.01)。与秋水仙碱组相比,芪珠方4组治疗组的TIMP-1的表达均高于秋水仙碱组且有显着差异(P<0.01);大剂量组的MMP-1表达显着高于秋水仙碱组(P<0.01),中剂量组的表达低于秋水仙碱组,其中醇提中剂量组有差异(P<0.05),水提中剂量组有显着差异(P<0.01);4组治疗组MMP-2的表达均低于秋水仙碱组,其中复方大剂量组与醇提组大、中剂量3组有显着差异(P<0.01),水提中剂量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芪珠方大剂量组MMP-13表达高于秋水仙碱组(P<0.01),中剂量组表达低于秋水仙碱组(P<0.01)。模型组血清TIMP-1, MMP-2的表达相对高于正常组,MMP-1, MMP-13的表达相对低于正常组,两组相比差异有显着差异(P<0.01)。所有治疗组血清TIMP-1,MMP-2的表达低于模型组,MMP-1,MMP-13的表达高于模型组,均有显着差异(P<0.01)。芪珠方高剂量组血清TIMP-1,MMP-2的表达低于中剂量组,MMP-1,MMP-13的表达高于中剂量组,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P<0.01)。芪珠方水提组中剂量组血清TIMP-1的表达高于同剂量醇提取中剂量组(P<0.01),高剂量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提组MMP-1的表达均低于同剂量醇提组(P<0.01);水提组MMP-2的表达高于同剂量醇提组(P<0.01);MMP-13的表达均低于同剂量乙醇提取组(P<0.01)。与秋水仙碱组相比,芪珠方4组治疗组的TIMP-1的表达均高于秋水仙碱组,水提大、中剂量组和醇提中剂量组有显着差异(P<0.01),醇提大剂量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的MMP-1表达高于秋水仙碱组(P<0.01),中剂量组的表达低于秋水仙碱组(P<0.01);4组治疗组MMP-2的表达均低于秋水仙碱组,其中复方大剂量组与醇提组大、中剂量3组有显着差异(P<0.01),水提中剂量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芪珠方大剂量组MMP-13表达高于秋水仙碱组(P<0.01),中剂量组表达低于秋水仙碱组(P<0.01)。结论:芪珠方醇提能够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纤维化,可能是通过调节肝脏及血清的TNF-a,IL-4,IL-8,IL-10,TIMP-1,MMP-1,MMP-2,MMP-13等发挥作用。
胡国华[3](2010)在《5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5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甘利欣(甘草酸二铵)15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治疗4周;同时给予肝炎灵注射液70mg肌内注射,1次/d,治疗12周。治疗前和治疗开始后每2周检测肝功能直至结束,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及药物不良反应,每8周检测乙肝病毒标识物(HBeAg、HBV-DNA)及电解质。结果治疗结束时,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总胆红素含量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HBeAg、HBV-DNA阴转率分别为33.9%(20/59)、32.2%(19/59)。经综合疗效判定,本组显效27例,有效2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9%,治疗中未发生明显毒副作用。结论肝炎灵联合甘利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肯定,且两药价格低廉,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吕宜民[4](2009)在《苦参素联合聚肌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苦参素与聚肌胞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129例HBV-DNA(+)、肝功能异常的慢性乙肝病患者,采用苦参素注射液联合聚肌胞肌注,配合保肝治疗;定期观察肝功能、HBV-DNA、肝胆B超,一般治疗1~2疗程(3~6个月),停药后观察1年以上。结果治疗1疗程肝功能恢复正常者89.1%;HBV-DNA未转阴者继续治疗,治疗结束时HBV-DNA转阴率61.2%,停药1年内血清HBV-DNA复阳率35.4%,肝功能异常复发率40.8%;复阳后重新治疗仍然有效,血清HBV-DNA再次转阴率68.7%。结论以苦参素联合聚肌胞为主,配合保肝降酶治疗,抗HBV的近期疗效确切,伴随疗程的延长,HBV-DNA转阴率增加,但是停药后有复发现象,重新用药依然有效。
杨红[5](2008)在《《伤寒论》112方现代临床研究的循证医学评价》文中指出一立题依据《伤寒论》作为中医理论的精髓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其所载方剂,配伍严谨、主治明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多方剂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效如桴鼓。循证医学时代对中医发展提出的挑战是对中医疗效提供科学证据,本论文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伤寒论》方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和评价,以期为发展循证的中医药学奠定基础。二研究目的1.通过对国内近30年有关《伤寒论》112方研究文献的计量学研究,描述《伤寒论》方现代文献研究的现状和分布;2.探寻部分经方在现代临床应用中主要涉及的疾病系统和疾病种类,并通过初步评价为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3.通过对小柴胡汤和小青龙汤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研究,获得二者临床疗效和可能存在不良反应的证据,为今后中医临床实践提供可靠依据。本文通过以上三方面研究,力求从现代循证医学角度,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伤寒论》方,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提高疗效提供有益的证据。三研究方法1.国内近30年《伤寒论》112方研究文献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本文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CNKI)检索1979年至2006年发表的有关《伤寒论》112方的研究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各方的文献发表总量、年发表量及比例进行统计,并以此为依据形成《伤寒论》112方研究文献数量表、《伤寒论》112方研究文献历年发表量百分比表、《伤寒论》112方研究文献的顺位图以及居于《伤寒论》112方顺位图前十位的经方排序。2.居顺位图前十位经方的疾病系统和疾病种类的筛选及分析依据以上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结果,根据《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简称ICD-10)》标准,对居于《伤寒论》112方顺位图前十位经方的疾病系统及病种进行筛选和分析,获得这些经方在现代临床应用中的优势领域和优势病种。3.经方疗效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依据以上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结果,选取居顺位图第1位和第10位,且处于国内外研究热点的经方小柴胡汤和小青龙汤,按照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原理,鉴定纳入相关临床研究,并对这些研究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综合分析,进而获得二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循证医学证据,为今后的中医临床实践和科研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四研究结果1.国内近30年《伤寒论》112方研究文献的计量学研究1.1近30年(1979年至2006年)CNKI数据库中收录有关《伤寒论》112方研究文献共计38,472篇,但分布不均衡,居顺位图前十位的经方文献量为18,321篇,占文献总量近50%,而居于顺位图最后12位的经方,未发现相关研究文献。1.2研究文献量居《伤寒论》112方顺位图前十位的经方依次为:小柴胡汤、桂枝汤、大承气汤、半夏泻心汤、四逆散、芍药甘草汤、当归四逆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五苓散、小青龙汤。2.居于顺位图前十位经方的疾病系统及疾病种类的鉴定与分析(见下表)3.经方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研究3.1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肝病随机对照试验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3.1.1本研究纳入38个以中文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共计4327例慢性肝病患者参加试验,包括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等,依据国际标准评价,这些RCT的文献质量普遍较低,主要体现在报告的方法学信息不足或错误。3.1.2系统评价主要结果提示:(1)在改善慢性肝病病人的肝功能方面,小柴胡汤联合抗病毒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抗病毒治疗,体现在:降低谷丙转氨酶(相对获益95%CI:WMD-22.86[-38. 38,-7.35];P=0.004)、谷草转氨酶(相对获益95%CI:WMD-22.97[-42.88,-3.07];P=0.02);总胆红素(相对获益95%CI:WMD-4.11[-7.79,-0.42];P=0.03)。(2)抗病毒效应分析提示:在HBeAg阴转方面,小柴胡汤联合抗病毒治疗与单纯使用抗病毒、非特异性治疗对比,其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在HBV-DNA阴转方面,小柴胡汤的疗效明显优于非特异性治疗;与自体LAK细胞回输治疗对比,小柴胡汤联合自体LAK细胞回输治疗在血清HBV-DNA阴转方面优于单独使用LAK细胞回输(相对获益95%CI:RR1.36[1.01,1.82],P=0.04)。(3)在降低肝纤维化标志物血清III型前胶原肽(PIIIP)、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方面,小柴胡汤联合γ干扰素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独使用γ干扰素(PIIIP:相对获益95%CI:WMD44.28[20.49,68.07],P=0.0003;LN:相对获益95%CI:WMD35.73[23.81,47.66],P<0.00001;HA:相对获益95%CI:WMD78.31[49.48,107.13],P<0.00001)。3.1.3小柴胡汤还具有减轻抗病毒和自体LAK细胞回输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流感样、低热等不良反应的作用。3.1.4在所有已报告不良反应的研究中,均未发现小柴胡汤的严重不良反应。3.2小青龙汤治疗哮喘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3.2.1本研究共纳入26个以中文发表RCT包括2028例哮喘患者,与小柴胡汤系统评价纳入的研究相似,RCT文献的质量普遍较低,没有鉴定出高质量的RCT。3.2.2 Meta-分析结果表明:小青龙汤联合西医治疗在哮喘临床症状控制方面比单纯西医治疗更有效(RR1.50;95%CI:1.27 to 1.76, P<0.00001);小青龙汤在缓解症状方面与西医对症治疗疗效相当(RR1.24;95%CI:0.92 to 1.66, P>0.05)。在改善肺通气功能方面,提示单独使用小青龙汤和辅助西医对症治疗均有很好的疗效:FEV1(L):(WMD-0.84;95%CI:-1.03 to -0.65, P<0.00001; WMD-0.66; 95%CI -0.76 to -0.55, P<0.00001);PEF(L/S)WMD-1.56;95%CI -1.72 to -1.40, P<0.00001; WMD-1.57; 95%CI -2.08 to -1.06, P<0.00001)。另外,小青龙汤还可以降低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血清IgE水平,提示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控制哮喘患者气道炎症和高反应性来起作用的。3.2.3在4篇已报告不良反应的研究中,均未发现小青龙汤有严重副作用。结论1.国内近30年对《伤寒论》112方的文献研究呈不均衡分布,其中居《伤寒论》112方顺位图前十位的经方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包括小柴胡汤、桂枝汤、大承气汤、半夏泻心汤、四逆散、芍药甘草汤、当归四逆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五苓散、小青龙汤。2.通过对居前十位经方所涉及的疾病系统和疾病种类的筛选和分析,发现经方在临床上主要的使用情况与《伤寒论》中各经方应用所遵循的病机基本相符,但亦不乏现代研究者在继承经方的同时,在其治疗疾病范围上有所扩大。3.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肝病和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得到了随机对照试验证据的支持,未报告严重的不良反应。然而,由于纳入的这些RCT报告的质量较低,对疗效的评价可能会夸大,目前的证据还不能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因此,本研究结果的外推性受到一定限制。建议采用设计严谨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对经方治疗特定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验证。
夏芸,刘建平[6](2007)在《甘草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目的:评价甘草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参照Cochrane系统评价的要求,对选择纳入的临床试验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数据提取和分析。结果:38篇包括3523例患者的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纳入并进行系统评价。所纳入的试验质量普遍较低,方法学记分均低于2分。合并的结果表明,与空白组、非特异性治疗、其他中药治疗比较,甘草类制剂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复方甘草酸苷与干扰素α-2β联用对血清HBsAg、HBeAg和HBVDNA阴转的效果优于单用干扰素;强力宁与阿糖腺苷联用对清除血清HBVDNA的作用优于单独使用抗病毒药物;没有报告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甘草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改善症状和体征、促进肝功能恢复和清除HBV标志物的作用;甘草类制剂与抗病毒药物的联用对慢性乙型肝炎可能是较有希望和前景的治疗途径之一。但是,由于所纳入试验的方法学质量普遍较低,上述发现需要设计严谨的、方法学质量较高的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支持。
马卫国[7](2007)在《拉米夫定联合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拉米夫定联合双虎清肝颗粒和乙肝益气解郁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对中医药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方法,共纳入病例278例,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40例,对照组138例。治疗组联合服用拉米夫定和双虎清肝颗粒以及乙肝益气解郁冲剂;对照组服用拉米夫定和双虎清肝颗粒模拟剂以及乙肝益气解郁冲剂模拟剂。给药方法:拉米夫定100mg,口服,1/d;双虎清肝颗粒1袋(12g)/次,3/d;乙肝益气解郁冲剂1袋(10g)/次,3/d。观察周期48周,每12周复查1次。观察指标包括:病毒血清学指标、病毒核酸指标、生化指标、免疫学指标、中医症状及证候、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慢性肝病量表。结果:(1)病毒血清学应答:治疗24周时,治疗组HBeAg阴转率为28.3%,对照组为27.1%(P>0.05)。治疗组HBeAg/HBeAb转换率为20.8%,对照组为20.3%,无显着性差异(P=0.925)。治疗48周时,治疗组HBeAg阴转率为27.1%,对照组为16.7%,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34)(PP)。经意向性分析(ITT),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89)。治疗组HBeAg/HBeAb转换率为28.0%,对照组为17.7%,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87)(PP)。(2)病毒核酸应答:治疗24周时,治疗组DNA完全应答率为75.5%,部分应答率为11.2%,无应答率为13.3%;对照组完全应答率为68.8%,部分应答率为13.5%,无应答率为17.7%,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288)。治疗48周时,治疗组DNA完全应答率为57.1%,部分应答率为18.6%,无应答率为24.3%;对照组完全应答率为55.8%,部分应答率为18.2%,无应答率为26.0%,两组亦无显着性差异(P=0.842)。在病毒核酸阴转率方面,治疗组在24周时DNA阴转率高于对照组75.5% vs 68.8%。48周时为57.1% vs55.8%。(3)生化应答:治疗组3、6、9和12月时ALT复常率分别地为53.8%、73.0%、80.7%、69.1%;对照组分别为54.2%、66.7%、64.8%、67.9%,治疗组在6个月、9个月时ALT复常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其中9个月时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7)。(4)联合应答:治疗24周时,治疗组完全应答12.8%,部分应答80.8%,无应答6.4%;对照组完全应答12.8%,部分应答78.2%,无应答9.0%,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48周时,治疗组完全应答6.0%,部分应答86.5%,无应答7.5%;对照组完全应答5.2%,部分应答84.4%,无应答10.4%,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5)免疫学指标:治疗前、治疗24周、48周,两组CD3+、CD4+、CD8+正常/异常人数,经χ2检验,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治疗24周、治疗48周两组CD3+、CD4+、CD8+、CD4+/CD8+值比较,经t检验,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自身治疗前后CD3+、CD4+、CD8+值比较,经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CD4+下降较疗前有显着性差异(P=0.002),但组间比较无显着性(P=0.721)。(6)中医症状:治疗48周后,两组患者症状记分比较,在烦躁易怒和舌有齿痕症状方面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27和P=0.043),治疗组烦躁易怒和舌有齿痕消失人数较对照组高,症状消失率分别为81% vs 68%和61% vs 47%。其余各症状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口苦、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烦躁易怒、失眠的症状消失率方面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在胃脘满闷、恶心的消失率方面优于治疗组。表明治疗组在肝胆湿热、肝郁脾虚症状尤其是肝郁脾虚症状的改善方面,优于拉米夫定组。(7)中医证候:治疗12周、24周、36周、48周时两组进行中医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自身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自身治疗前、24周、48周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29.10±10.37、13.76±8.49、11.04±7.58;对照组分别为28.82±29.85、14.15±9.27、11.76±8.53。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1),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745)。(8)生存质量(QOL):两组治疗前、24周、36周、48周在总的生存质量、总的健康状况、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环境领域得分情况,经t检验,均无显着性差异,P值均大于0.05。自身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除心理领域和社会关系领域无显着性差异外,其余总的生存质量、总的健康状况、生理领域、环境领域得分较疗前均有显着提高,经自身配对t检验,P值分别为0.001,0,0.002和0.028。对照组除社会关系领域无显着性差异外,其余总的生存质量、总的健康状况、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得分较疗前均有显着提高,经自身配对t检验,P值分别为0,0,0.001,0.048和0.004。(9)慢性肝病量表(CLDQ):两组治疗前、24周、36周、48周进行疲劳度、精力、情感、腹部症状、系统症状、焦虑度六大类症状记分比较,经t检验,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自身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六大类症状记分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1)。治疗后各症状记分均增长,症状改善明显。结论:拉米夫定联合双虎清肝颗粒和乙肝益气解郁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增强抗病毒疗效、抗炎保肝降酶、改善部分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单用拉米夫定。
李毅,蔡林[8](2004)在《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进展》文中提出
丁江林,李强[9](2003)在《肝炎灵联合血活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文中指出 我们自2000年2月-2003年3月用肝炎灵联合血活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治疗对象 3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所制定的诊断标准。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2例,男25例,女7例,年龄18~57岁,
汪保林[10](2003)在《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研究近况》文中指出中医中药在抗HBV、调整机体免疫力、保护肝细胞、转阴病毒指标方面都发挥出较好的疗效,但在乙肝的病因、病机及其实质的研究方面尚缺乏深度和广度,仍停留在一般酶学及病毒的监测和症状的好转上,未进入分子、细胞水平的微观研究。运用中医气血、阴阳、脏腑、伏气温病、疫病等理论,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建立相似的动物模型,从细胞、分子水平深入研究乙肝的病因病机及其实质,筛选出抗乙肝的新型高效中草药及复方,对乙肝的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合理、严谨的科学设计,注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思路,找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的最佳组合方案,是中医研治乙肝期待解决的重点难题。
二、肝炎灵联合血活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炎灵联合血活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论文提纲范文)
(1)小柴胡汤及针灸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与证据质量可视化工具的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针灸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在中医临床证据评价中应用的探索分析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一 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评价与综合的重要性和方法学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证据评价的工具现状及研制新的多维质量评价工具的必要性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2)芪珠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西医认识理论研究 |
1.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药研究近况 |
1.1 辨证治疗 |
1.2 自拟方药 |
1.3 复方制剂 |
1.4 单药研究 |
2.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西医药研究近况 |
2.1 肝脏保护药物 |
2.2 抗病毒药物 |
2.3 免疫调节药物 |
2.4 基因治疗 |
2.5 肝移植 |
3.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病机析要 |
3.1 湿热疫毒入侵是主要病因 |
3.2 正气不足是发病基础 |
3.3 湿热瘀毒互结,肝脾受损 |
4. 芪珠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相关研究的背景或立项依据 |
参考文献 |
二、芪珠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物质基础研究 |
1. “芪珠方”防治病毒性肝炎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
1.1 “芪珠方”中各味药防治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
1.2 “芪珠方”中各味药组分配伍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 “芪珠方”不同溶剂部位(组分)的提取和化学成分比较 |
2.1 “芪珠方”不同溶剂部位(组分)的提取 |
2.2 “芪珠方”不同溶剂部位化学成分预试及HPLC图谱分析比较 |
三、芪珠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机理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药物 |
1.2 主要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4 资料统计 |
2. 结果 |
2.1 芪珠方对大鼠肝组织内TNF-a,IL-4,IL-8,IL-10表达影响 |
2.2 肝脏组织内TIMP-1,MMP-1,MMP-2,MMP-13表达情况 |
2.3 大鼠血清内TIMP-1,MMP-1,MMP-2,MMP-13表达 |
3. 讨论 |
3.1 TIMPs/MMPs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 |
3.2 白介素、肿瘤坏死因数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 |
结论 |
创新与展望 |
致谢 |
(3)5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判断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 |
(5)《伤寒论》112方现代临床研究的循证医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部分 综述 |
1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现状? |
2 国际Cochrane协作网中医药系统评价现状 |
3 系统评价方法用于中医疗效评价的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伤寒论》方的文献研究 |
一、前言 |
二、国内近30 年《伤寒论》112 方临床研究文献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
1 文献检索 |
2 结果 |
3 述评 |
4 讨论 |
三、居《伤寒论》112 方顺位图前十位经方疾病系统、优势病种的筛选及分析 |
1. 疾病系统和优势病种的筛选方法 |
2. 前十位经方疾病系统、优势病种的筛选结果及分析 |
2.1 小柴胡汤 |
2.2 桂枝汤 |
2.3 大承气汤 |
2.4 半夏泻心汤 |
2.5 四逆散 |
2.6 芍药甘草汤 |
2.7 当归四逆汤 |
2.8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2.9 五苓散 |
2.10 小青龙汤 |
3 述评 |
4 讨论 |
参考文献及参考书目 |
附图 |
[附图2-1]《伤寒论》112 方研究文献的顺位图 |
第三部分 《伤寒论》经方疗效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 |
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肝病随机对照试验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
背景 |
资料和方法 |
1 纳入研究的检索策略 |
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3 方法学质量评价 |
4 资料的提取 |
5 资料分析 |
结果 |
1 检索结果及纳入文献流程 |
2 纳入研究特征 |
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4 疗效分析 |
5 不良事件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表3-1] 小柴胡汤系统评价排除的文献及排除理由 |
[附表3-2] 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肝病RCT研究的特征 |
小青龙汤治疗哮喘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 纳入研究的检索策略 |
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3 方法学质量评价 |
4 资料的提取 |
5 资料分析 |
结果 |
1 检索结果及纳入文献流程 |
2 纳入研究特征 |
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4 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的疗效分析 |
5 不良事件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表3-2-1]排除的研究和理由 |
[附表3-2-2]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纳入研究干预措施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表 |
[附表1]《伤寒论》112 经方文献数量表 |
[附表2]《伤寒论》112 经方文献历年发表量百分比 |
(6)甘草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研究的筛选与资料提取 |
1.4 质量评价方法 |
1.5 资料分析 |
2 结果 |
2.1 试验特征与方法学质量 |
2.2 临床总有效率 |
2.3 肝功能的改善 |
2.4 抗病毒效应 |
2.5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3.1 疗效分析 |
3.1.1 方法学质量 |
3.1.2 对照的选择 |
3.1.3 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
3.1.4 随访缺失 |
3.2 安全性 |
3.3 对未来研究的意义 |
(7)拉米夫定联合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
综述二 慢性乙型肝炎的西医治疗进展 |
第二部分 拉米夫定联合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临床研究 |
前言 |
研究方案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纳入标准 |
3 病例排除标准 |
4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
5 研究方法 |
6 记录内容与方法 |
7 观察指标 |
8 疗效判定 |
9 不良事件发生与处理 |
10 质量控制 |
11 统计处理 |
12 伦理学问题 |
研究结果 |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法 |
3 治疗结果 |
讨论 |
1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疗效评价思路 |
2 研究结果分析 |
3 安全性分析 |
附表一、中医症状量化分级表 |
附表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IEF) |
附表三、慢性肝病量表(CLDQ)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肝炎灵联合血活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小柴胡汤及针灸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与证据质量可视化工具的应用探索[D]. 孔德昭.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2]芪珠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作用机理研究[D]. 王徐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5)
- [3]5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分析[J]. 胡国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03)
- [4]苦参素联合聚肌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观察[J]. 吕宜民.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09(07)
- [5]《伤寒论》112方现代临床研究的循证医学评价[D]. 杨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6]甘草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 夏芸,刘建平.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7(05)
- [7]拉米夫定联合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D]. 马卫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8]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进展[J]. 李毅,蔡林. 河南中医, 2004(06)
- [9]肝炎灵联合血活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J]. 丁江林,李强.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3(S1)
- [10]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研究近况[J]. 汪保林. 河南中医, 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