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卵圆孔解剖特征与卵圆孔穿刺关系的研究

中国人卵圆孔解剖特征与卵圆孔穿刺关系的研究

一、国人颅骨卵圆孔解剖特点与卵圆孔穿刺关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达琳,戴罗桓,邓春雷[1](2021)在《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穿刺路径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射频热凝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微创治疗方法, 目前临床存在多种穿刺路径, 以适应于不同人群颅骨解剖结构和不同分支疼痛, 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本文整理临床常用的Hartel入路、颌下-卵圆孔入路、眶-圆孔入路、侧方入路、改良侧方入路、经眶上孔、眶下孔及颏孔周围入路, 并对以上几种射频热凝术穿刺路径的选择、解剖结构、穿刺靶点和各路径的适应证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李文才[2](2021)在《3D slicer软件辅助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PBC)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该手术的难点在于如何成功穿刺卵圆孔及麦氏囊。3D slicer是一个开源性软件平台,可用于3D重建。本研究的目的是使用3D slicer软件在术前充分评估患者卵圆孔及麦氏囊情况,实现术前穿刺路径规划,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我们获取2018.12-2020.12在我院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以使用3D slicer辅助PBC的患者作为实验组,未使用3D slicer辅助PBC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并比较手术时长、穿刺次数及使用C臂辐射总剂量。术后进行患者随访,记录患者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根据巴罗神经研究所(BNI)疼痛强度评分和BNI面部麻木量表评估功能结果,此外还通过总体手术满意度调查对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进行评级。结果:我们共纳入在我院诊断三叉神经痛并行PBC手术治疗的49例患者,实验组27名,对照组22名,其中包括25名女性和24名男性,实验组平均年龄为69.52±10.871岁,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5.73±7.959岁。卵圆孔平均最小直径为3.8mm,穿刺至卵圆孔的平均距离为79.9mm,平均角度为X15.4°,Y 33.0°,Z 52.1°,27例患者均未发现骨性突起。麦氏囊平均大小为281.4mm3,最小为123.9mm3,卵圆孔穿刺至麦氏囊的平均距离为26.0mm。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长(28.0±16.52min)明显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长(45.0±15.96min)(p=0.001),实验组穿刺次数(4.26±1.29次)与对照组(8.00±2.00次)对比明显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对照组术中使用C臂后辐射总剂量(8.11±3.12m Gy)明显高于实验组(4.80±2.33m Gy)(p=0.001)。另外,两组在疼痛缓解率,口周疱疹、咀嚼肌无力及面部麻木并发症发生率,总体满意度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3D slicer辅助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BC)可减少手术时长、穿刺次数及术中辐射总剂量,研究表明术前计算穿刺角度及距离,可提高穿刺准确率。3D slicer用于三叉神经痛PBC手术的术前评估是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韩影,王然,王乃堃,陆丽娟[3](2019)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解剖定位在卵圆孔穿刺规划中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omputer-assisted design, CAD)规划三叉神经毁损术卵圆孔穿刺路径与解剖定位法在穿刺参数方面的差异,提出解剖定位法的优化方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接受3D导航模板引导下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57例,男22例,女35例。回顾分析每例患者的穿刺方案(CAD法),并与模拟的传统前入路定位方案(解剖定位法,取口角外2.5 cm作为进针点)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穿刺路径被遮挡情况。结果与传统解剖定位法比较,基于三维影像的CAD路径规划明显降低穿刺路径被遮挡率(P<0.05),该方法在穿刺方向上的可获得卵圆孔面积及短径明显大于传统解剖定位法(P<0.05)。91.2%患者通过CAD三维影像法规划的进针点分布在口角外2.5 cm进针点的内下方。结论将传统解剖定位法进针点向内下方调整,可以减少穿刺过程遮挡,获得一定的针道调整空间,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

薛同庆[4](2018)在《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引言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率大约为4.3-8/100000。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疼痛剧烈的特点,被称为“天下第一痛”。因此,一旦确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及时有效地治疗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目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和介入治疗,但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一种治疗方法能够同时兼顾安全性、有效性和低复发率。药物治疗有效率低,且疗效维持时间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病早期,口服卡马西平、加巴喷丁等抗癫痫药物可以有效控制疼痛,但随着病程的延长,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药物治疗效果会显着下降,直至无效;同时,增加药物剂量会显着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大多患者不能耐受,导致治疗失败。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创治疗包括外科手术治疗和微创介入治疗。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常用的外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由于此类患者大多年龄较高,并且体质虚弱,手术风险明显增加,部分患者不能耐受外科治疗;也有部分年轻的患者因惧怕手术而拒绝外科开颅治疗。微创介入治疗方法是在影像引导下,穿刺靶点,然后对靶点进行物理或化学损毁,如靶点药物注射和靶点射频热凝(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FTC),从而达到有效的镇痛作用。靶点通常选择三叉神经半月节,但该技术存在并发症的风险,如:角膜感觉神经功能受损,甚至角膜溃疡,下颌神经运动神经纤维过多的受损导致患者咀嚼肌无力,颅内组织穿刺损伤,以及术后非病变神经分支区域的面部麻木等。尤其当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变仅累及三叉神经上颌支时,半月节的治疗难以完全避免损伤到三叉神经的眼支和下颌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累及三叉神经上颌支较为常见,约占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65%。微创介入治疗过程中如何避免损伤三神经的眼支和下颌支,对降低并发症至关重要。因此,研究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射频热凝治疗,对提高微创介入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至关重要。第一部分:经皮经圆孔穿刺入路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可行性研究目的:分析颧弓下缘、圆孔及上颌骨之间的毗邻解剖关系及影响穿刺的相关因素,探讨经颧弓下入路经皮穿刺圆孔的可行性,为经皮经圆孔穿刺入路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通过螺旋CT(Computed Tomography,CT)扫描,采集50例正常成年人头颅骨3D影像信息并作断层重建。在同时显示双侧圆孔中部、双侧颧弓前端下缘的层面上测量数据,并命名此层面为工作层面。在侧位定位像上,命名患者外耳道开口至眼裂连线为听-眦线,测量听-眦线与工作层面夹角α;命名圆孔外口外侧作同侧上颌骨的切线为圆-颧线,测量圆-颧线与中线(命名为M线)的夹角β。分别测量圆孔外口外缘离M线的距离D1、圆-颧线与皮肤交点离M线的距离D2以及圆-颧线与皮肤交点离圆孔外口的距离D3。记录圆-颧线的反向延长线与圆孔内侧壁是否相交。命名经过圆孔中心M线的平行为圆孔矢状线,记录圆孔矢状线与圆孔内外侧壁是否相交。分析经过圆-颧线穿刺圆孔的可行性与影响穿刺的因素。对比分析不同性别、不同侧别圆孔相关的解剖学差异。结果:圆-颧线上,皮肤至圆孔外口之间均为软组织,无骨性结构阻挡率100%(50/50)。圆-颧线的反向延长线与圆孔内侧壁相交的概率为100%(50/50)。圆孔矢状线与圆孔侧壁相交的概率为0(0/50)。工作层面与听-眦线夹角α的范围为45.23°50.02°,平均为48.30±2.52°;圆-颧线与M线的夹角β的范围为44.06°52.52°,平均为47.14±2.54°。圆孔外口外缘与M线的距离D1为20.01±1.60 mm。圆-颧线与皮肤交点离M线的距离D2为58.41±2.47 mm,圆-颧线与皮肤交点离圆孔外口的距离D3为67.81±3.68 mm。不同性别标本的圆-颧线与皮肤交点离圆孔外口的距离D3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统计学指标在性别、左右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颧弓下入路经皮穿刺圆孔是可行性的;参考圆-颧线与中线(β角)角的大小,在圆孔内使穿刺方向变为为沿着圆孔矢状线的方向可以避开圆孔壁的阻挡,从而可增加穿刺的深度;颧弓下-圆孔入路可作为射频治疗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穿刺通道。第二部分:弯针经皮经圆孔穿刺入路射频热凝上颌神经干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安全性、有效性研究目的:探讨弯针经皮穿剌圆孔射频热凝上颌神经干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4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使用头端塑形成一段弧度的射频穿刺针,以颧弓前端下方入路经皮经翼腭窝穿刺圆孔内口,局麻下对圆孔内段的上颌神经干行温控射频热凝治疗。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手术前、手术后1周、术后6月、术后1年的疼痛程度;观察副反应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患者成功施行40次颧弓前端下方入路经皮穿刺圆孔内口,并对圆孔内段的上颌神经干进行射频热凝治疗;技术操作成功率为100%。40例患者术前VAS评分为7.18±1.64分;术后1周VAS评分为0分。术后6个月以及1年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上颌神经痛,复发率为0。术后三叉神经上颌支分布区面部麻木感发生率为100%(40/40)。颜面部肿胀的发生率为35%(14/40),均在术后1周内消失。无角膜感觉神经功能损伤,无咀嚼肌功能受损。结论:1、弯针经颧弓前端下方入路经皮经翼腭窝穿刺圆孔内口技术安全可行。2、初步证实经圆孔穿刺入路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有效。第三部分:经圆孔穿刺入路与经卵圆孔穿刺入路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对比研究目的:对比DSA的3D影像引导下弯针经圆孔穿刺上颌神经干与直针经卵圆孔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以下两组。弯针组:在X线透视图像引导下,使用头端塑形成一段弧度的射频穿刺针,以颧弓前端下方入路经皮穿刺圆孔内口,经电测试及DSA的3D定位证实后,对圆孔内段的上颌神经干行温控射频热凝治疗;对照组:采用口角外侧入路,经皮穿刺卵圆孔,穿刺针进入卵圆孔后,根据电测试继续进针并且反复调整针尖的方位与深度,达到电测试结果显示针尖位置位于三叉神经半月节内上颌神经纤维及其神经元附近;对穿刺靶点行温控射频热凝治疗。按VAS评分评价疼痛程度,统计术前,术后1周,术后6月,术后1年的疼痛程度及并发症情况。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0例患者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治疗后1周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显着下降(P<0.01)。弯针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9.28±5.87 min,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2.73±8.678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疼痛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弯针组疼痛完全缓解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月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弯针组术后1年疼痛复发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面部麻木与肿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弯针组术后角膜损伤与咀嚼肌损伤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经卵圆孔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相比,DSA导引下弯针经圆孔穿刺上颌神经干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有效率高、复发率低、并发症少,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理想方法。

郭志钢[5](2016)在《立体定向结合3D CT重建技术在射频热凝半月神经节治疗三叉神经痛手术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目前,关于原发三叉神经痛的外科治疗,国内外广泛应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开颅手术—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和微创手术—针对三叉神经半月节的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术(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PRT)。研究表明:这两种方法具有相同的术后有效率和接近的三年复发率。近年来,RFT方法因其具有良好的手术安全性而越来越多的被患者接受。但是,以往任何方法都没能做到术前制定完善的个体手术计划,导致穿刺手术时需反复尝试、验证,具有不确定性及盲目性。根据三维空间内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原理,分析以往普遍使用的方法,发现术中X线、CT引导的穿刺方法没能确定空间内两点中的任何一点,以往的立体定向或神经导航引导的穿刺仅确定了空间内一点,这些对于明确穿刺路径,做到精准手术穿刺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RFT手术过程中穿刺卵圆孔有时是十分困难的,经常导致医生在术中需多次尝试性穿刺,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及手术并发症。如何在术前做到系统、客观的预判经皮穿刺手术的难度因素构成,明确穿刺路径,有效的提高难以穿刺卵圆孔的穿刺成功率,摆脱以往尝试性、盲目性穿刺手术的模式,是三叉神经痛微创手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观察全颅3D CT重建图像对卵圆孔穿刺困难因素的预判及手术计划制定的作用,观察立体定向结合全颅3D CT重建技术完成三叉神经痛半月神经节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术、尤其是对于难以穿刺的卵圆孔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1)术前对本组31例患者行薄层CT(0.625mm)扫描,并建立颅底及上下颌骨3D CT重建图像,在轴位CT图像上测量卵圆孔解剖数值,在穿刺角度全颅3D CT重建图像上测量手术实际可用数值。(2)判断卵圆孔大小及其周围骨质的解剖特征:测量卵圆孔最大横径及纵径、计算卵圆孔解剖面积(Anatomical area of FO,AFO);从穿刺角度观察翼突外侧板是否影响穿刺路径,对于翼突外侧板遮挡卵圆孔的患者,计算卵圆孔穿刺可用面积(Available Puncture area of FO,APFO);根据AFO或APFO数据,判断该卵圆孔是否属于难以穿刺的小卵圆孔;从穿刺角度3D CT重建图像观察下颌骨是否影响穿刺路径,对于下颌骨阻挡卵圆孔穿刺路径或下颌骨与牙床间距过小的患者,采用开口位进行术前CT定位扫描及术中穿刺操作。(3)确定FO内靶点:对于第一支疼痛的病例,选择卵圆孔横径内1/3处为穿刺靶点;对于第二、三支疼痛的病例,选择卵圆孔横径的1/2处为靶点;全颅3D重建图像上标记FO内靶点位置,于相应的轴位图像上计算出靶点的立体定向X、Y和Z轴三维坐标值。(4)确定颜面穿刺点:穿刺角度全颅3D CT重建图像上,于上下颌骨间标记一点,调整至与FO内靶点重合,于相对冠状位和矢状位图像上同时显示标记点与FO内靶点,如果经过该标记点与卵圆孔靶点的穿刺路径上没有遮挡,则使用该标记点作为颜面穿刺点,测量穿刺路径空间角度,计算弧角、臂角数值。在相应颜面3D图像测量拟穿刺点与口角的距离。(5)立体定向手术:应用日本驹井(Komai)式立体定向仪,应用与该定向仪匹配的177.5mm长射频针(直径0.9mm,针尖裸露长度为5mm),以及能够有效固定穿刺针的专用探针固定装置(内经1.0mm,长度43.0mm)。手术计划数据用于设置立体定向仪,通过C-臂X线机验证穿刺针位于卵圆孔。依据电生理测试确定热凝毁损所需的一个或多个靶点,逐次进行射频热凝治疗。(6)依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判定手术效果。结果:(1)本组病例(N=31)中,卵圆孔最大横径解剖数值范围为10.4mm-3.5mm(平均6.5mm),手术实际可用数值范围为10.2mm-3.7mm(平均6.5mm);最大纵径数值解剖数值范围为8mm-1.6mm(平均3.5mm),手术实际可用数值为7.6mm-1.3mm(平均3.1mm)。卵圆孔最大横径<6.0mm的患者手术穿刺次数显着高于卵圆孔最大横径>6.0mm的患者(P<0.001),最大纵径<3.2mm的患者手术穿刺次数显着高于卵圆孔最大解剖纵径>3.2mm的患者(P<0.05)。(2)翼突外侧板遮挡卵圆孔的情况:本组病例中,9例(38.7%)的FO于穿刺角度被翼突外侧板遮挡,其中8例(8/31,25.8%)AFO>15.0 mm2,但APFO<15.0 mm2,为实际小卵圆孔。(3)下颌骨阻挡卵圆孔穿刺路径情况:穿刺角度下颌骨阻挡穿刺路径的有15例,在术前CT扫描及术中均采用开口位。(4)下颌骨与牙床间距:本组患者下颌骨与牙床间距的范围为8.4 mm-18.8 mm,平均12.9 mm,其中7例间距过小(9.0±0.7mm),术前CT扫描及术中均采用开口位。(5)手术穿刺次数:无难度因素或单一难度因素组(N=12)穿刺次数为1.4±0.7次,多难度因素组穿刺次数为2.6±0.9次。统计分析显示:多难度因素组穿刺次数显着高于单难度因素或无难度因素组(P<0.001)。(6)手术效果:31例患者,术前VAS评分均为10分;1例患者术中终止,治疗无效;31例患者术后第1日、3日、10日和术后3个月VAS分别为1.9±2.1,2.2±2.2,1.8±1.8和1.7±1.8。治疗有效率,术后1日为93.5%,术后3日、10日及术后3月均为96.8%。并发症及复发情况:4例(4/31,12.9%)术后1年复发,但疼痛可接受,未继续治疗;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6例患者(6/31,19.4%)术后面部出现可以忍受的麻木,麻木症状在术后3-6个月内消失。结论:(1)应用全颅3D CT重建图像,术前分析、归纳困难因素,制定个体化手术计划,可以避免以往经皮射频热凝手术的盲目性、不确定性。(2)立体定向结合全颅3D CT重建技术可以安全的完成三叉神经痛半月神经节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术,并可以准确、高效的完成难以穿刺卵圆孔患者的射频热凝手术治疗。(3)立体定向结合3D CT重建技术射频热凝半月神经节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一种新的、精确的、高效的、安全的手术模式,是经皮射频热凝手术的一种新的治疗理念。

陆丽娟,韩影,槐洪波,谢菡[6](2015)在《3D打印经皮穿刺导航系统在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估3D打印个性化经皮穿刺导航系统应用于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的有效性。方法:60例符合国际头痛学会分类委员会确定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诊断标准、有射频热凝术适应症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3D打印组,n=30)和B组(对照组,n=30),A组在导航系统引导下行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B组在常规CT引导下行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记录经皮穿刺到达靶点所需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CT扫描次数;患者术中反应(呻吟、肢动等);患者术后即刻、术后7 d、30 d疼痛完全缓解率、病人满意率;术后1 m、3 m、6 m优良率评估;术中(或术后)脑脊液渗漏、面部淤血肿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组在穿刺到达靶点时间、手术时间、CT扫描次数、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明显减少或降低(P<0.05),而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手术即刻疼痛完全缓解率、患者满意度、术后1 m、3 m、6 m优良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3D打印个性化经皮穿刺导航系统辅助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损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具有较好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

王衍,陈玲,任国山,王娇,庞胤,刘文芳,张祥[7](2015)在《颅底卵圆孔穿刺路径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构建》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近年来,国内外对颅底卵圆孔穿刺定位问题研究较多,但多数定位方法对术者的个人经验要求较高,缺乏个体化的量化参数。目的:建立颅底卵圆孔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探索经皮穿刺颅底卵圆孔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合理手术穿刺路径及穿刺深度,探索个体化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方法:获取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头颅的CT图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MIMICS 10.01,生成颅骨及皮肤三维可视化模型,利用模型设计卵圆孔穿刺的路径,绘制颅底卵圆孔穿刺定位仪的初步模型。结果与结论:采用CT扫描图像,通过MIMICS软件,建立了颅底卵圆孔穿刺路径的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为临床教学提供了可靠的解剖资料,同时也为颅骨卵圆孔穿刺的手术模拟奠定了基础。在颅底卵圆孔穿刺路径三维模型基础上确定了"进针点"、"靶点"、"中点"等3个穿刺参照点,确定了由上述3点围成三角形所在平面为"定位平面",以此为主要参数设计的定位仪,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定位精度高,医患在射线下暴露时间短,在模拟层面,实现了颅底卵圆孔穿刺进针深度、进针方向的精确化、个体化。

王晶,翟新利,贺洋,刘筱菁[8](2014)在《CT/MRI图像融合界面导航辅助三叉神经半月节穿刺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CT/MRI图像配准和融合基础上,建立卵圆孔与半月神经节共存的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导航手术界面,实现半月神经节与穿刺针关系的可视化,对比观察该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颅颌面区MRI和CT数据导入BrainLAB-iPlan导航设计系统,进行CT/MRI图像融合,建立卵圆孔与半月神经节共存的三维手术界面,设计以半月神经节为穿刺目标的个性化穿刺路径,行导航辅助半月神经节穿刺及温控射频热凝术。观察该组患者(融合导航组)治疗效果,并与既往采用CT引导下治疗的20例患者(CT组)进行对比。结果:融合导航组中,术前评估为疑难病例的3例患者治疗结果为未形成毁损或毁损范围不足,其余17例除2例因术中出血更改治疗方案外,均未出现上述结果。两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均达到95%以上。结论:CT/MRI图像融合界面能够规划以半月节为目标的个性化穿刺路径,实现临床操作中以半月节为治疗靶位的目的。规划的路径能否到达半月神经节这一指标能够甄别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中的疑难病例。

丁卫华,陈淑萍,汪荣,张洪海[9](2013)在《经皮颅底卵圆孔穿刺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经皮颅底卵圆孔(foramen ovale)穿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由于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并克服了开颅手术固有的风险,在国内外被大量文献报道,因颅底卵圆孔形态多变且与周围解剖结构毗邻复杂,其内侧有破裂孔、外侧有棘孔、后内侧有咽鼓管、前上方有眶下裂,故经皮卵圆孔穿刺时具有较大的神经、血管损伤的风险,大量临床工作者致力于研究影像设备在卵圆孔穿刺术中的临床应用,力求最大限

孟庆丽,杨洪安,孟祥水,李新钢[10](2013)在《神经导航下射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解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估神经导航系统在射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解剖参数测量的精确性。方法对25例(50侧)尸头标本行实际标本、CT影像及导航下分别测量卵圆孔的相关参数及不同手术入路穿刺针进针深度,评估3种测量方法的等效性及稳定性。结果实际标本测量,CT影像测量,导航测量卵圆孔长径分别为(8.42±1.38)mm,(8.46±1.34)mm,(8.50±1.42)mm。宽径分别为(4.57±0.88)mm,(4.62±0.88)mm,(4.63±0.95)mm。与实际标本测量数据相比,CT影像测量,导航测量卵圆孔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2)。三种测量方法测得数据的变异系数结果显示影像测量组最小,实际测量组次之。实际测量组与导航组测得前入法穿刺深度分别为(64.26±8.09)mm,(64.72±8.29)mm。而侧入法穿刺深度则分别为(42.03±4.17)mm,(42.31±4.36)mm。二组差异无显着性(P>0.2)。两组测量数据的变异系数比较显示,导航测量组大于实际测量组。结论神经导航能精确测量卵圆孔各项径值及不同手术入路穿刺针进针深度。

二、国人颅骨卵圆孔解剖特点与卵圆孔穿刺关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人颅骨卵圆孔解剖特点与卵圆孔穿刺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3D slicer软件辅助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设计
    1.2 纳入、排除标准
    1.3 基本情况
    1.4 术前卵圆孔重建
    1.5 术前麦氏囊重建
    1.6 手术治疗
    1.7 术后随访
    1.8 结局事件
    1.9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2.2 术前卵圆孔、麦氏囊重建情况
    2.3 术中情况
    2.4 术后随访
3 讨论
4 结论
5 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3D slicer在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3)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解剖定位在卵圆孔穿刺规划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传统解剖定位法模拟及数据测量
    标记三维影像下CAD法进针点位置
    统计分析
结 果
讨 论

(4)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经皮经圆孔穿刺入路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可行性研究
    设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弯针经皮经圆孔穿刺入路射频热凝上颌神经干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安全性、有效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经圆孔穿刺入路vs.经卵圆孔穿刺入路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对比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结束语
综述:三叉神经痛诊断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立体定向结合3D CT重建技术在射频热凝半月神经节治疗三叉神经痛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三叉神经痛病因及治疗的文献综述
    1.2 实验方案设计
第2章 正文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3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颅底卵圆孔穿刺路径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亮点:
0 引言 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 Subjects and methods
2 结果 Results
3 讨论 Discussion

(8)CT/MRI图像融合界面导航辅助三叉神经半月节穿刺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影像学方法
    1.3 软件系统
    1.4 术前设计及测量
    1.5 手术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情况
    2.2 卵圆孔孔径、深度及半月节与卵圆孔的位置关系的测量
    2.3 术前评估疑难病例与临床效果的对比
3 讨论

(10)神经导航下射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解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获取
    1.2 形态观察及参数测量
    1.3 评估测量指标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2.2 卵圆孔形态特征
    2.3 三种测量方法测量等效性检验, 测得数值变异性比较
3 讨论
    3.1 卵圆孔形态及对称性比较分析
    3.2 三种测量方法等效性、稳定性分析
    3.3 穿刺点的选择及穿刺深度

四、国人颅骨卵圆孔解剖特点与卵圆孔穿刺关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穿刺路径的研究进展[J]. 刘达琳,戴罗桓,邓春雷.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1(12)
  • [2]3D slicer软件辅助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性分析[D]. 李文才.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3]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解剖定位在卵圆孔穿刺规划中的对比研究[J]. 韩影,王然,王乃堃,陆丽娟.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9(04)
  • [4]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临床研究[D]. 薛同庆. 苏州大学, 2018(12)
  • [5]立体定向结合3D CT重建技术在射频热凝半月神经节治疗三叉神经痛手术中的应用[D]. 郭志钢. 吉林大学, 2016(08)
  • [6]3D打印经皮穿刺导航系统在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中的应用[J]. 陆丽娟,韩影,槐洪波,谢菡.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5(12)
  • [7]颅底卵圆孔穿刺路径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构建[J]. 王衍,陈玲,任国山,王娇,庞胤,刘文芳,张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05)
  • [8]CT/MRI图像融合界面导航辅助三叉神经半月节穿刺的临床对照研究[J]. 王晶,翟新利,贺洋,刘筱菁.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04)
  • [9]经皮颅底卵圆孔穿刺技术的研究进展[J]. 丁卫华,陈淑萍,汪荣,张洪海.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3(12)
  • [10]神经导航下射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解剖研究[J]. 孟庆丽,杨洪安,孟祥水,李新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05)

标签:;  ;  ;  ;  ;  

中国人卵圆孔解剖特征与卵圆孔穿刺关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