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质量兴企业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娇[1](2020)在《福鼎白茶区域品牌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福鼎白茶历史悠久,品牌特色鲜明。经过数十年的沉淀,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白茶产业稳健发展,同时也面临着产品质量安全及监管、品牌管理和产业标准化等生产问题,这些制约着福鼎白茶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分析、实地调查、专家学者访谈,总结福鼎白茶区域品牌发展历程可分为4个时期:觉醒复兴期(2002-2006),创牌宣传期(2007-2009),提质增效期(2009-2017),稳健发展期(2017-至今);针对公务员、科研人员及茶叶从业者设计问卷调研,有效问卷152份。被调查者认为,福鼎白茶品牌打造过程处于“较好”阶段;但仍存在品牌打造乏力、产业科技创新不强、龙头企业不强、企业品牌机制脆弱及市场开发滞后等问题;从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效益、发展质量四个方面维度分析福鼎白茶区域品牌发展水平;分析福鼎白茶产业现状、产业优势及存在问题,提出福鼎白茶区域品牌形成机制。选取福建(政和、武夷山)和浙江(西湖、安吉)重要茶产区作为典型案例并与福鼎白茶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传播方式相似,依靠独特的地理气候文化资源,在品牌建设初期提高产业规模,提高市场覆盖率从而迅速提升知名度。但当产业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茶叶质量、区域品牌管理都受到挑战,上升能力则受到限制。因此,此法难以在消费者心中建立独特的好感与品牌定位。本文提出福鼎白茶要做好产业标准化、限量提质,提升品牌附加值,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本文提出福鼎白茶区域品牌可持续发展策略:(1)走绿色发展可持续化发展道路。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措施,严格执行农药报备准入制度,加强农资市场管理,扎实推进“三个替代”,最终形成行业自律,全民监督。(2)走质量兴茶标准化可持续化发展道路。支持茶叶标准化建设,大力实施技术标准,推动茶叶质量全产业链管控体系建设。(3)走产业化可持续化发展道路,构建产业融合体系。挖掘茶叶加工、茶旅游、茶文化、茶推介、茶金融,发挥龙头作用,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茶业”发展体系。(4)走市场化可持续化发展道路。创新质量监管机制,推动平台建设、开拓茶叶市场、加强监督管理。本文在对福鼎白茶区域品牌建设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借鉴成功品牌案例,并结合实际情况及相关理论知识,提出发展福鼎白茶区域品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提升福鼎白茶公共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抵御外界风险提供借鉴意义。
李铜山,盛阳阳,董立星,仇一萌[2](2020)在《国内外质量兴农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国内外学者围绕质量兴农均已开展相关研究,也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国内研究侧重于质量兴农的内涵、目标导向、意义、内在逻辑、模式、现实困境、实现路径和对策措施研究,国外研究侧重于相关基础理论、农业生产要素质量、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标准化研究。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推进质量兴农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但总的来看,现有研究在基础理论、宏观管理和实践操作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深化。
王二朋,李舒,耿献辉,卢凌霄[3](2020)在《质量兴农之路:涵义、形势与政策》文中研究指明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是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关键。本文从农产品质量属性维度及其价值形成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质量兴农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在梳理发达国家质量兴农的政策经验基础上,提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为平台,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营销推广与良好农业规范导入机制是质量兴农的关键。
苏盼[4](2020)在《甘肃农村人口变动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国农村经济在得到发展的同时遇到了困境,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质量效益不高,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由此导致农业发展遇到阻碍、农民增收较为困难。党中央一直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应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困境,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农业作为基础性产业,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所在,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计划生育政策和劳动力流动背景下,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和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数量不断下降、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教育水平相对偏低,劳动力作为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农村人口变动改变了农业资源要素配置结构。人口经济学表明,人口变动会对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近年来农村人口变化特征比较明显,因此,本文尝试从人口变动角度研究农业高质量发展问题,寻找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打好基础。本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以人口变动和农业产业发展理论为基础,进行以下研究:首先,对甘肃农村人口变动现状以及农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口教育水平相对偏低、性别比失衡严重。甘肃农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农业产值不断增加、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农业生产结构亟待优化,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程度有待提高。其次,运用CD生产函数,实证分析甘肃农村人口变动对农业产值、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技术进步、农业产出结构以及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分析发现,农业劳动力数量对农业产值、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农业产出结构的影响为负;教育水平的改善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业产出结构优化以及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增加有利于农业产值增加;农业发展水平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为正;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有利于农业技术进步提升;人口老龄化不利于农业产出结构优化;女性化率、农业财政支出增加有利于农业产出结构优化;加工业从业人员增加、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对甘肃农村人口变动以及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并基于本文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业技术水平;促进土地有效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互联网+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强耕地保护意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运输条件。
陈歆昊[5](2020)在《湖南省凤凰县实施质量兴农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推进质量兴农战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对于保障农产品安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了加快我国从农业大国转向农业强国的步伐,中央一号文件曾多次强调我们必须要坚持质量兴农战略,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所以,研究质量兴农业对拓展农业现代化理论以及实践均具有较为重大的意义。论文以凤凰县为研究区域,通过对凤凰县实地考察与调研,发放调查问卷,走访了相关部门,召开多次座谈会,在农户对质量兴农认知、农产品的产业结构、农业组织化、农业绿色化、农业信息化以及农业品牌等方面搜集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通过分析,发现了凤凰县在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合作社组织、农业区域品牌建设、农业化肥农药利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选取了农业部2019年发布的《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文件关于质量兴农主要评价指标中的15个指标,构建质量兴农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凤凰县所在的湘西州共7个县的质量兴农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凤凰县质量兴农发展水平在湘西州各县中的排名处于中等偏下位置。主要原因集中在: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水平低、组织化程度低、品牌多而杂,影响力不足、农业知识培训内容陈旧且频率低、农作物农药及化肥利用率低、农产品销售渠道狭窄等。在借鉴日本农业现代化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凤凰县质量兴农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农村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发展;打造有差异性的特色农业品牌;完善人才回流机制、拓宽培训渠道、丰富培训内容;完善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监管体系;推广网络营销模式、提高信息化水平等建议。
王平[6](2020)在《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研究》文中提出2018年新疆棉花面积264.4万公顷,占全国棉花面积的74.3%,棉花总产量511.1万吨,占全国棉花产量的83.8%,新疆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棉花生产基地。但与新疆棉花产业迅速发展的态势不匹配的是,新疆棉花质量在国际市场仍处于劣势。特别是机采棉迅速发展后,仍沿用手采棉时期以高产为目标的技术集成体系,适宜机采的棉花技术集成体系没有配套建立,表现在适宜机采的棉花品种未大面积推广应用,种植模式仍然以“矮密早丰”模式为主,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程度较低,残膜对棉花质量的影响难题尚未解决。在采收环节由于田间堆放原因导致的棉花二次污染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在加工环节由于机采棉杂质、异性纤维较多,导致籽棉和皮棉的清理次数偏多、棉花纤维长度减短、强度降低、短纤维含量增加和棉结数量比率偏高。以上技术环节的问题是导致新疆棉花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制约着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由于机采棉化学脱叶工序的需要,导新疆棉花生长期缩短、棉花自然吐絮率降低,棉花生产条件劣势更加突出。因此,新疆棉花在生产技术和生产条件上存在的问题,必然要依靠构建和推广配套的技术集成体系来解决。本研究的目的是针对新疆棉花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探索建立适宜新疆棉花产业现状的配套技术集成体系,发挥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有力作用,解决技术集成过程中的评价体系构建、技术集成评价、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技术集成的影响因素分析、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路径等一系列问题。本研究通过发放专家意见征询表、发放调查问卷、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数据和资料,采取理论研究与调查研究、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系统研究。本文提出了技术集成体系的不配套是制约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这个假设,并运用技术进步、技术集成、快乐植棉和技术变迁等相关理论,对假设进行科学、系统论证。首先对新疆棉花质量和技术集成现状进行分析,并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进行对比,找出了新疆棉花在质量和技术集成方面存在的差距,分析提出了新疆棉花要走“高质量、高效益”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的观点。通过组织国内棉花领域的权威专家参与,运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来进行构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对新疆棉区的南北疆、六个流域棉区的64个县团单位进行棉花的技术集成和质量评价,对比找出不同棉区间的技术集成和质量差异,并检验技术集成和质量的相关性。通过评价结果筛选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值,并结合美国、澳大利亚和兵团技术集成的经验,对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进行优化。通过分析政府宏观层面的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对技术集成影响作用,采用TAM框架及理论设计了棉农技术集成采纳意愿分析方案,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对棉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而找出这两个层面的影响因素对技术集成的影响程度。最后研究提出技术集成推广路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从经济学研究视角,首次在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视角下,对新疆棉花技术集成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包含技术集成现状和差距分析、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典型棉区技术集成评价、技术集成体系优化、技术集成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路径和对策建议,以此形成了高质量发展战略下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的系统理论体系。2.在全国范围组织权威专家,构建了以质量为核心的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疆典型棉区进行了全面评价,实证了新疆典型棉区技术集成和质量水平,并创新性的对棉花技术集成水平与质量水平进行相关性检验,论证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优化了技术集成的体系,提出了技术集成的影响因素、推广路径和对策建议,为新疆棉花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提供了解决方案。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结论一,新疆棉花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新疆棉花要发挥自身的优势,走“高质量、高效益”的高质量发展道路,通过生产高质量的棉花产品实现高价格和高效益,弥补生产高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的劣势,并以此占领世界棉花中高端市场,从而带来棉花产业的转型升级。结论二,技术集成体系不配套是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新疆棉花目前处于机采棉的成长阶段,但仍依赖以手采棉的“矮密早丰”、追求产量为目标的技术集成体系,适宜机采棉的技术集成体系尚未建成,从而导致机采棉整体质量较低。技术集成严重制约着新疆棉花质量的提升。结论三,构建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奠定评价基础。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来进行构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最终确定了包括了品种、种植技术、采收技术、加工技术4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结论四,对新疆典型棉区的技术集成和质量实证评价,实证了不同棉区的技术集成和质量水平。通过对新疆南北疆六个流域棉区的64个县团级单位发放调查问卷,运用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对样点棉区组织实施技术集成和质量评价,并验证了技术集成和质量两个变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实证了技术集成水平是影响棉花质量的关键因素。结论五、优化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是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本研究最终优化构建了包含品种、种植技术、采收技术和加工技术4个一级技术指标,包含优质棉品种、主栽品种、种植技术等14项二级技术指标,并对二级技术指标内容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赋值。结论六,政府和棉农行为是影响技术集成的关键因素。研究得出政府在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两个方面对技术集成产生影响,棉农对技术集成体系的采纳意愿行为受到年龄、家庭人均纯收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结论七,确定了技术集成推广路径和提出了对策建议。一是确定以“政府主导型”的推广路径,以政府牵头组织农业部门、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加工企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棉农开展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应用。二是提出了对策建议。新疆棉花产业要建立“高质量高效益”高质量的发展观和产业定位,产品定位于国内高端棉花产品,并建议在目前国家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制定质量为先的产业政策和配套措施。
王晨璐[7](2019)在《济源市推进质量兴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进质量兴农战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对于保障农产品安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要坚持质量兴农,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加快实现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济源市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是国家农业部确定的“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和推广示范市”、“全省农产品生产记录和包装标识试点”和“全国监管示范市”,对济源市推进质量兴农开展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具有典型意义和应用价值。为深入研究济源市推进质量兴农的情况,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以及个案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和经济增长质量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国际钻石”模型理论、新发展理念等相关理论基础,对济源市质量兴农的发展进行分析和梳理,掌握了济源市质量兴农的现实基础,包括主要农产品及产值发展稳中向好、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济源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增加、济源市农村居民收入稳健提升,以及济源市推进质量兴农中绿色发展、全程标准化、农业科技、质量追溯、监管能力等评判要点的现状。根据实地调研走访和搜集的相关数据资料,发现济源市在推进质量兴农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如农户对质量兴农认知不到位、产地环境缺乏保护、农产品生产标准不全面、智能农业设备使用率低、监管和追溯体系不健全等,造成这些问题的成因有质量兴农宣传培训方式陈旧、药肥过度使用及农业废弃物未利用、农户组织化程度低、品牌宣传缺乏系统性、科技投入力度不足、监管和追溯体系未全覆盖。还应该在提升质量意识、把控源头污染、厉行标准化生产、提升品牌价值、强化科技支撑、完善监管追溯等方面下功夫。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质量兴农的内涵进行科学界定;二是从微观层面通过典型分析开展实证性的全面系统调查研究。
王雪莹[8](2019)在《低碳视角下的质量兴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现阶段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质量兴农在我国由来已久,古人的天、地、人和谐协调发展的思想增强了古代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急剧增加,低碳经济的发展已受全球瞩目。农业是排碳大户,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靠对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导致环境污染和农田质量退化等一系列问题。要想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就得转变“高碳”农业发展方式,减少农业碳排放。因此,在低碳的约束下实现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强的战略意义。不仅有利于农业生态效率的提高,也对发展低碳农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生态经济、低碳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为基础,对中国农业碳排放水平、农业生态效率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目前中国农业生产中的碳主要来源于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以及农膜、柴油的使用及反刍动物的肠道消化和粪便排放。在2002—2016年间,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持续增加,化肥是过去15年间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碳源,农业灌溉产生的碳排放量最为微小。除化肥外,东部地区主要的农业碳源为柴油和农膜,中部和西部地区则主要为牲畜的肠道发酵及粪便排放。在明确了我国的农业碳排放水平后,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我国农业生态效率进行评价分析。选择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药使用量、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柴油使用量、有效灌溉面积作为输入变量,选择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产出变量,农业碳排放总量为非期望产出。结果发现,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态效率都在逐年提高,整体属于中等效率水平;农业生态效率按照西部、中部、东部波动递增;东部地区柴油使用量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中部地区的化肥和农药滥用行为较为突出,西部地区农膜使用过量,且在农业生产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严重超量。随后,通过对全国及各地区影响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专利申请受理数、农业纯技术效率、耕地面积、人均农用机械动力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明显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单位产量碳排放量阻碍了农业总产值的增加,农业受灾的比例与农业总产值没有明显的关系。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处于农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农业发展进程决定了农业碳排放对农业经济的作用存在地区差异。最后,为低碳视角下如何走质量兴农之路提供了实施路径:增强农业固碳功能,转变粗放生产观念;促进节能农机推广,推进农业低碳减排;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畅通农民增收之路;实行“标同路不同”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本刊编辑部[9](2019)在《实施质量兴农战略 走质量兴农之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习近平明确指出,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实施质量兴农战略作出具体安排。要全面贯彻落实《规划》部署要求,大力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夏青[10](2019)在《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行时》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是中国农业质量年,中国农业在这一年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质量",并不只是一个与"数量"对应的概念,也不单是一系列的可以简单量化的发展指标,更是一种科学的、辨证的、实事求是的发展观,是新发展理念的一种应用。既要有重点,也要有平衡;既要做取舍,亦
二、走质量兴企业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质量兴企业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福鼎白茶区域品牌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综述 |
1.3.1 农产品区域品牌文献综述 |
1.3.2 福建白茶产业的文献综述 |
1.3.3 提升茶叶区域品牌文献综述 |
1.3.4 区域品牌建设与发展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福鼎白茶区域品牌建设调研分析 |
2.1 福鼎白茶区域品牌发展历程 |
2.1.1 困境觉醒期(2002-2006年) |
2.1.2 创牌复兴期(2007-2009) |
2.1.3 提质增效期(2009-2017) |
2.1.4 稳健发展期(2017-至今) |
2.2 福鼎白茶区域品牌发展水平分析 |
2.2.1 福鼎白茶区域品牌发展规模 |
2.2.2 福鼎白茶区域品牌发展速度 |
2.2.3 福鼎白茶区域品牌发展效益 |
2.2.4 福鼎白茶区域品牌发展质量 |
2.3 福鼎白茶区域品牌建设问卷分析 |
2.3.1 问卷调查样本分析 |
2.3.2 福鼎白茶区域品牌建设问卷分析 |
2.4 福鼎白茶产业调研分析 |
2.4.1 产业概况 |
2.4.2 产业优势 |
2.4.3 产业发展问题 |
2.5 福鼎白茶区域品牌形成机制 |
第三章 茶叶区域品牌发展案例对比分析 |
3.1 政和白茶品牌发展典型案例 |
3.1.1 政和白茶概述 |
3.1.2 政和白茶品牌发展的策略分析 |
3.2 武夷岩茶品牌发展典型案例 |
3.2.1 武夷岩茶概述 |
3.2.2 武夷岩茶品牌发展的策略分析 |
3.3 浙江安吉白茶品牌发展典型案例 |
3.3.1 浙江安吉白茶概述 |
3.3.2 浙江安吉白茶品牌发展的策略分析 |
3.4 西湖龙井品牌发展典型案例 |
3.4.1 西湖龙井概述 |
3.4.2 西湖龙井品牌发展的策略分析 |
3.5 福鼎白茶区域品牌可持续发展之路· |
第四章 福鼎白茶区域品牌可持续发展策略 |
4.1 走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化发展道路 |
4.2 走质量兴茶标准化可持续发展道路 |
4.3 走产业化可持续化发展道路 |
4.4 走市场化可持续化发展道路 |
第五章 结论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福鼎白茶区域品牌发展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致谢 |
(2)国内外质量兴农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质量兴农研究动态综述 |
1.1 质量兴农内涵研究 |
1.2 质量兴农目标导向研究 |
1.3 质量兴农意义研究 |
1.4 质量兴农内在逻辑研究 |
1.5 质量兴农模式研究 |
1.6 质量兴农现实困境研究 |
1.7 质量兴农实现路径研究 |
1.8 推进质量兴农对策措施研究 |
2 国外质量兴农研究动态综述 |
2.1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2.2 农业生产要素质量研究 |
2.3 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 |
2.4 农业标准化研究 |
3 国内外质量兴农研究动态述评 |
3.1 尚须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的系统整合 |
3.2 尚须进一步完善宏观管理的顶层设计 |
3.3 尚须进一步丰富实践操作的实证分析 |
(3)质量兴农之路:涵义、形势与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质量兴农的涵义:农产品的质量价值与形成机制 |
(一)农产品质量属性的维度与市场价值 |
(二)农产品质量价值的形成 |
1. 农业科技创新形成的质量价值。 |
2. 良好农业规范形成的质量价值。 |
3. 市场推广形成的质量价值。 |
二、质量兴农的总体形势与挑战 |
(一)质量兴农的市场需求形势 |
1. 消费者对食品营养、 |
2. 农产品需求日益呈现优质化、 |
3. 个性化、专用性和功能性农产品的需求初具规模。 |
(二)质量兴农的供给保障形势 |
1.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严重。 |
2.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优质农产品供给滞后。 |
3. 农产品营销投入严重不足,“优质优价”的竞争格局无法形成。 |
(三)质量兴农的挑战 |
1. 农业科技体制问题与农业科技的外部性特征,制约了农产品的优质化。 |
2. 农产品运销体制问题与农产品营销的外部性,阻碍了农产品的品牌化。 |
3. 农技推广与农民培训的缺乏,限制了农产品的绿色化。 |
三、国外质量兴农的政策经验 |
(一)以农业协会为核心的质量兴农平台 |
(二)质量提升导向的农业科技导入机制 |
(三)质量价值转化导向的农产品营销导入机制 |
(四)现代农民职业素质提升机制 |
四、对我国质量兴农的政策建议 |
(一)加快构建质量兴农的组织平台,提升组织化水平 |
(二)提升农业科技支撑,构建农业科技创新的导入机制,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 |
(三)挖掘农产品市场价值,形成品牌共建与成本分摊机制,实现农产品的品牌化 |
(四)建立良好农业生产规范,量身定制农民培训课程,实现农产品的绿色化 |
(4)甘肃农村人口变动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农村人口变动综述 |
二、农业产业发展综述 |
三、农村人口变动影响农业产业发展综述 |
四、文献述评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五节 论文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人口变动理论 |
一、人口转变理论 |
二、桑德巴模式 |
第二节 农业发展理论 |
一、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
二、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
三、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
四、梅勒农业发展阶段论 |
第三节 人口变动影响农业产业发展机理 |
一、人口变动对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 |
二、人口变动对农业要素投入结构的影响 |
三、人口变动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
四、人口变动对农业产出结构的影响 |
五、人口变动对农业产出效率的影响 |
第三章 甘肃农村人口变动及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人口变动 |
二、农业高质量发展 |
第二节 农村人口变动现状 |
一、农村人口数量变动 |
二、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 |
三、农村人口教育水平变动 |
四、农村人口性别结构变动 |
五、小结 |
第三节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
一、农业发展状况 |
二、农业产出结构变化 |
三、农业技术发展状况 |
四、农业规模化发展状况 |
五、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化 |
六、小结 |
第四章 甘肃农村人口变动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农村人口变动对农业产值的影响 |
一、模型构建 |
二、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
三、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农村人口变动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
一、模型构建 |
二、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
三、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农村人口变动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
一 模型构建 |
二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
三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第四节 农村人口变动对农业产出结构的影响 |
一 模型构建 |
二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
三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第五节 农村人口变动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
一 模型构建 |
二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
三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第六节 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 |
二、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 |
三、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
四、促进土地有效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
五、发展“互联网+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
六、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强耕地保护意识 |
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运输条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一、个人简历 |
二、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湖南省凤凰县实施质量兴农的问题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4 研究方法、思路及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内容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质量兴农 |
2.1.1 质量兴农的内涵 |
2.1.2 质量兴农评判标准 |
2.2 农业现代化 |
2.3 乡村振兴战略 |
3 凤凰县农业发展现状与调研 |
3.1 凤凰县农业发展现状 |
3.1.1 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
3.1.2 农业组织化现状 |
3.1.3 绿色农业现状 |
3.1.4 农业品牌化现状 |
3.1.5 信息化 |
3.1.6 农业人才现状 |
3.2 凤凰县质量兴农发展的实地调研 |
3.2.1 调查问卷设计 |
3.2.2 调查结果分析 |
3.2.3 实地调研小结 |
4 凤凰县质量兴农发展水平评价 |
4.1 数据来源及方法 |
4.2 湘西州各县质量兴农发展情况的评价 |
4.3 模型及实证结果 |
4.4 因子分析结论 |
5 凤凰县推动质量兴农战略中存在的问题 |
5.1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
5.2 组织化程度低 |
5.3 品牌多而杂,影响力不足 |
5.4 培训内容陈旧、频率低 |
5.5 农作物农药及化肥利用率低 |
5.6 销售渠道狭窄 |
6. 日本农业现代化成功经验借鉴 |
6.1 产业化 |
6.2 绿色化 |
6.3 品牌化 |
6.4 信息化 |
6.5 组织化 |
7 凤凰县质量兴农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7.1 调整产业结构,培育龙头企业 |
7.2 促进农业纵向一体化发展 |
7.3 打造有差异性的特色农产品品牌 |
7.4 完善人才回流机制,拓宽培训渠道、丰富培训内容 |
7.5 完善农业投入品监管体系 |
7.6 推广网络营销模式,支持物流行业发展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农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 |
1.2.2 农业技术进步相关研究 |
1.2.3 农业技术集成的相关研究 |
1.2.4 农业技术集成与质量关系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标 |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机采棉 |
2.1.2 高质量发展 |
2.1.3 农业高质量发展 |
2.1.4 技术集成 |
2.2 理论基础 |
2.2.1 技术进步理论 |
2.2.2 技术集成理论 |
2.2.3 快乐植棉理论 |
2.2.4 技术变迁理论 |
第三章 新疆棉花质量与技术集成现状 |
3.1 新疆棉花产业概况 |
3.2 新疆棉花质量现状 |
3.2.1 新疆棉花质量现状 |
3.2.2 新疆棉花提质增效现状 |
3.3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现状 |
3.3.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阶段和特点 |
3.3.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现状分析 |
3.4 新疆与世界棉花主产国的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对比分析 |
3.4.1 美国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现状 |
3.4.2 澳大利亚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现状 |
3.4.3 新疆与世界棉花主产国的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对比分析 |
3.5 新疆棉花质量和技术集成对比差距的解决思路 |
3.6 小结 |
第四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 |
4.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原则与方法选取 |
4.1.1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4.1.2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的方法选取 |
4.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的指标筛选 |
4.2.1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备选指标的考量 |
4.2.2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权威专家的选定 |
4.2.3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的筛选 |
4.3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1 构造判断矩阵 |
4.3.2 各层次的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
4.4 小结 |
第五章 新疆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和质量评价 |
5.1 新疆典型棉区样点选择与调查问卷设计 |
5.1.1 典型棉区样点选择 |
5.1.2 调查问卷设计 |
5.2 新疆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 |
5.2.1 技术集成标准值与计分方法确定 |
5.2.2 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 |
5.3 新疆典型棉区棉花质量评价 |
5.3.1 质量指标的确定与数据来源 |
5.3.2 典型棉区棉花质量评价 |
5.4 新疆典型棉区技术集成与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5.4.1 技术集成与质量的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5.4.2 技术集成与质量相关性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优化 |
6.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原则与方法 |
6.1.1 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原则 |
6.1.2 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方法 |
6.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筛选 |
6.2.1 技术集成体系指标筛选的样点单位选择 |
6.2.2 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值筛选 |
6.3 新疆技术集成体系优化的经验借鉴 |
6.3.1 国外棉花主产国的经验借鉴 |
6.3.2 新疆兵团的实践经验借鉴 |
6.4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优化 |
6.4.1 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构架优化 |
6.4.2 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值优化 |
6.5 小结 |
第七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
7.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影响因素的选定 |
7.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政府层面影响分析 |
7.2.1 产业定位的影响分析 |
7.2.2 产业政策的影响分析 |
7.3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棉农采纳意愿影响分析 |
7.3.1 TAM框架及理论分析 |
7.3.2 棉农采纳意愿的概念框架 |
7.3.3 棉农采纳意愿的研究方法 |
7.3.4 棉农采纳意愿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
7.3.5 棉农采纳意愿的分析结论 |
7.4 小结 |
第八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与对策建议 |
8.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 |
8.1.1 技术集成体系推广路径 |
8.1.2 技术集成体系推广的具体措施 |
8.2 对策建议 |
8.2.1 确立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观 |
8.2.2 确立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 |
8.2.3 建立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组织保障措施 |
8.3 小结 |
第九章 研究结论、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不足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国内咨询专家名单 |
附录二: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专家意见征询表 |
附录三: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权重专家意见征询表 |
附录四: 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情况调查表 |
附录五: 棉花技术集成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六: 棉花技术集成农户需求与采纳意愿调查问卷 |
附录七: 全文图示及表格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7)济源市推进质量兴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3、研究目的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3、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 |
1、研究思路 |
2、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 |
1、研究方法 |
2、可能的创新点 |
二、质量兴农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
(一)质量兴农的相关概念 |
1、农业质量 |
2、品质农业 |
3、质量兴农 |
(二)推进质量兴农的评判要点 |
1、绿色发展水平 |
2、全程标准化范围 |
3、农业科技投入 |
4、质量追溯体系 |
5、监管能力 |
(三)质量兴农的理论基础 |
1、经济增长质量理论 |
2、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3、国际钻石模型理论 |
4、新发展理念 |
三、济源市推进质量兴农的现状分析 |
(一)济源市推进质量兴农的现实基础 |
1、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农业产值发展稳中向好 |
2、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
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增加 |
4、农村居民收入稳健提升 |
(二)济源市推进质量兴农评判要点的现状 |
1、绿色发展现状 |
2、全程标准化现状 |
3、农业科技现状 |
4、质量追溯现状 |
5、监管能力现状 |
(三)济源市推进质量兴农的实地调研 |
1、调查问卷设计 |
2、调查结果分析 |
3、实地调研小结 |
四、济源市推进质量兴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一)济源市推进质量兴农中存在的问题 |
1、农户对质量兴农认知不到位 |
2、产地环境缺乏保护 |
3、农产品生产标准不全面 |
4、品牌宣传缺少系统性 |
5、智能农业设备使用率低 |
6、监管和追溯落实难度大 |
(二)济源市推进质量兴农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
1、质量兴农培训机制陈旧 |
2、药肥过度使用及农业废弃物未利用 |
3、农户组织化程度低 |
4、品牌培育力度不够 |
5、科技投入力度不足 |
6、监管和追溯体系未全覆盖 |
五、济源市推进质量兴农的对策措施 |
(一)以强化宣传培训和信息平台建设为中心提升质量意识 |
(二)以加强产地环境治理和药肥管控为中心把控源头污染 |
(三)以健全生产标准和转变生产方式为中心厉行标准化生产 |
(四)以推动区域公用品牌建立和品牌推介为中心提升品牌价值 |
(五)以重视科技发展和智慧系统建立为中心强化科技支撑 |
(六)以健全监管体系和追溯平台建立为中心完善监管追溯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简短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低碳视角下的质量兴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1.3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2.1.1 农业生产率 |
2.1.2 农业生态效率 |
2.1.3 低碳农业 |
2.1.4 农业经济增长要素 |
2.1.5 文献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生态经济学理论 |
2.2.2 低碳农业发展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章 我国农业碳排放现状及分析 |
3.1 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 |
3.1.1 优势(Strength)分析 |
3.1.2 劣势(Weakness)分析 |
3.1.3 机遇(Opportunity)分析 |
3.1.4 威胁(Threats)分析 |
3.2 农业碳排放测度标准及数据来源 |
3.3 农业碳排放量测算及分析 |
3.3.1 农业碳排放总量分析 |
3.3.2 农业碳排放构成分析 |
3.3.3 农业碳排放强度分析 |
第4章 基于SBM模型的我国农业生态效率测算 |
4.1 农业生态效率测算方法的模型介绍 |
4.1.1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
4.1.2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法(SBM模型) |
4.2 指标选取及评价体系建立 |
4.3 我国农业生态效率分析 |
4.4 东、中、西部农业生态效率水平分析 |
4.5 我国农业生态效率水平评价 |
4.6 农业投入及产出的冗余分析 |
4.6.1 主要投入变量冗余分析 |
4.6.2 非期望产出冗余分析 |
4.6.3 东、中、西部地区投入产出冗余情况分析 |
第5章 低碳视角下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
5.1 面板回归方法及模型建立 |
5.1.1 面板回归分析方法 |
5.1.2 模型建立 |
5.2 指标选取和变量描述 |
5.3 回归结果分析 |
5.3.1 全国农业低碳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
5.3.2 东、中、西部农业低碳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增强农业固碳功能,转变粗放生产观念 |
6.2.2 促进节能农机推广,推进农业低碳减排 |
6.2.3 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
6.2.4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畅通农民增收之路 |
6.2.5 实行“标同路不同”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实施质量兴农战略 走质量兴农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的新阶段 |
二、准确把握推进质量兴农的基本路径 |
(一) 绿色化。 |
(二) 优质化。 |
(三) 特色化。 |
(四) 品牌化。 |
三、以更有力举措推动质量兴农任务落实 |
(一) 推行绿色生产方式,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二) 推进农业全程标准化, 增加绿色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 |
(三) 推动全产业链开发, 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
(四) 加强质量监管,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
(五) 加快科技创新, 增强农业发展动能。 |
(六) 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强化人才队伍支撑。 |
(10)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行时(论文提纲范文)
走质量兴农之路 |
加快推进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
如何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
辩证地看高质量发展问题 |
特色化、标准化、科技支撑和监管体系一样都不能少 |
四、走质量兴企业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福鼎白茶区域品牌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雪娇.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6)
- [2]国内外质量兴农研究综述[J]. 李铜山,盛阳阳,董立星,仇一萌. 创新科技, 2020(08)
- [3]质量兴农之路:涵义、形势与政策[J]. 王二朋,李舒,耿献辉,卢凌霄.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20(04)
- [4]甘肃农村人口变动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D]. 苏盼.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湖南省凤凰县实施质量兴农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 陈歆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6]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研究[D]. 王平. 石河子大学, 2020(04)
- [7]济源市推进质量兴农研究[D]. 王晨璐.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8]低碳视角下的质量兴农研究[D]. 王雪莹.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9]实施质量兴农战略 走质量兴农之路[J]. 本刊编辑部. 乡村科技, 2019(10)
- [10]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行时[J]. 夏青. 农经, 2019(Z1)
标签:农业论文; 福鼎白茶论文;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互联网农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