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迟发性外伤性颅内出血40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郑亚北[1](2020)在《重型颅脑损伤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CH)的相关影响因素,对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进行归纳,并分析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从而提高对迟发性颅内血肿高危因素的认识。通过对DTICH的早期预测,以保证患者手术干预后的存活率,提高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预防及救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临床诊断为重型颅脑损伤同时已行单侧去骨瓣减压术的临床病例。随后根据病例术后是否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CH)为标准对收集的病例进行分组:病例组(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n=35)、对照组(未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n=79)。两组患者进行相关临床数据采集,对DTICH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同时对患者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瞳孔改变、术前病灶分型,术前Rotterdam CT评分、受伤距离手术时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本课题114例患者中,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病例为35例,其发生率为30.7%。2.通过对参与课题的114例患者相关影响因素数据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以及秩和检验,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术前Rotterdam CT评分、术前病灶分类、合并颅骨骨折、合并对侧颅骨骨折和受伤距离手术时间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存在相关性(P<0.05);而两组患者在性别、中线偏移程度、术前瞳孔改变情况、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创伤类型、手术时间、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值、随机血糖、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方面无相关性,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3.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以及专业上认为对结局有影响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年龄[OR=1.060,95%CI(1.010,1.112)]、合并对侧颅骨骨折[OR=25.297,95%CI(4.629,138.229)]和术前Rotterdam CT评分[OR=6.733,95%CI(1.360,33.342)]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受伤距离手术时间[OR=0.959,95%CI(0.922,0.999)]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保护因素。4.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病例组:恢复良好1例(2.9%)、中度残疾3例(8.6%)、重度残疾11例(31.4%)、植物生存16例(45.7%)、死亡4例(11.4%);对照组:恢复良好13例(16.5%)、中度残疾18例(22.8%)、重度残疾31例(39.2%)、植物生存10例(12.7%)、死亡7例(8.9%)。经过统计分析得出结果:对照组的预后情况显着优于病例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668,P<0.05)。结论:1.患者年龄、合并手术对侧颅骨骨折及术前Rotterdam CT评分是重型颅脑损伤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2.患者受伤距离手术时间是重型颅脑损伤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保护性因素。3.重型颅脑损伤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效果,增加了术后致死、致残率。4.患者存在高龄、术前Rotterdam CT评分较高、合并手术对侧颅骨骨折、受伤距离手术时间短等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高度重视,警惕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
杨俊,侯自明,王刚,王长江,张洪兵[2](2019)在《外伤性颅内出血患者开颅术后并发迟发性脑出血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外伤性颅内出血患者开颅术后并发迟发性脑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收治的外伤性颅内出血开颅术后并发迟发性脑出血的58例患者设为B组,并将同期收治的外伤性颅内出血开颅术后未出现迟发性脑出血的60例患者设为A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利用Logostic回归分析引发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B组患者的年龄、既往脑血管病史比例、高血压病史比例、发病至手术时间、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3~8分患者比例、典型CT图像患者比例、脑疝发生率均高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o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既往脑血管病史、高血压病史、发病至手术时间、典型CT图像、脑疝、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3~8分)是外伤性颅内出血患者术后并发迟发性脑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外伤性颅内出血患者术后并发迟发性脑出血与年龄、既往脑血管病史、高血压病史、发病至手术时间、典型CT图像、脑疝及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密切相关。
张美彪,王列,罗科辉,邹军辉[3](2014)在《颅脑外伤迟发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颅脑外伤迟发颅内出血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方法 224例颅脑外伤患者分为观察组(迟发颅内出血)和对照组(无迟发颅内出血),比较两组相关指标的差异,并对迟发颅内出血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0岁和男性患者迟发颅内出血发生率高(P<0.05);观察组GCS评分、Plt及Hgb降低值均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年龄、△Hgb、Plt1、Plt2和GCS评分均为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GCS评分、是否有活动性出血、Plt值是颅脑外伤患者迟发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
向言召[4](2013)在《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hematoma,DTICH)发生的相关因素、临床特点、发生机制及其防治措施。加强对本病的警惕性,重视其临床特点及发展规律,合理运用动态CT检查,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效提高本病的疗效和预后,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急性颅内血肿清除术2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现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患者25例(病例组),未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患者215例(对照组)。从性别、年龄、颅脑损伤严重程度、颅脑损伤类型等方面分析这些因素与DTICH发生的关系,对观测指标的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重度颅脑损伤、脑挫裂伤、硬膜外血肿、颅骨骨折、手术时机、手术方式、TT和APTT有显着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重度颅脑损伤(OR=3.678,P=0.001)、脑挫裂伤(OR=2.374,P=0.019)、颅骨骨折(OR=1.760,P=0.024)和血浆凝血酶时间(TT)(OR=1.848,P=0.017)4个因素为DTICH的高危因素。结论: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40例颅脑损伤后DTICH患者和颅脑损伤后未发生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显示DTICH的发生与重度颅脑损伤、脑挫裂伤、硬膜外血肿、颅骨骨折、手术时机、手术方式、TT和APTT有显着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受伤机制、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首次CT时间、PT、低氧血症、低血压和术后并发症在两组中无明显差异(P﹥0.05)。将单因素分析有显着意义的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DTICH发生的危险因素重度颅脑损伤、脑挫裂伤、颅骨骨折和TT。因此,具有重度颅脑损伤、脑挫裂伤、颅骨骨折和TT等高危因素的患者易在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迟发性颅内血肿。鉴于颅脑损伤发生率不断上升的趋势,且死亡率和致残率高,给社会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身心伤害,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颅脑损伤的临床救治,努力改进颅脑创伤急救体系及监测体系,加强规范化治疗和基础研究,为我们神经外科医师提供更好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如更加规范GCS评分标准,进一步改进影像学和功能检查技术,改进相关监测设备,神经干细胞移植,加强物理和康复治疗,最大限度的提高颅脑损伤救治水平,减轻颅脑损伤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本组研究是一项非随机、回顾性研究,因此存在潜在的偏差和变异,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患者仅为25例,样本量偏小,对于DTICH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其相关的发生机制还有待更大样本量的资料、进行定量控制的前瞻性研究来证实,从而进一步调查与评估DTIC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卫广[5](2012)在《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血肿相关因素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患者临床病例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和血凝及纤溶相关指标的检测,探讨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血肿的一般临床特征、术后发生迟发血肿及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并探讨其凝血功能的变化特征。方法:收集记录271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迟发血肿组(52例),非迟发血肿组(219例),后者再分为原位血肿复发组(36例)及对照组(183例)。采用x2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对定性和定量资料进行两两比较,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独立样本的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迟发血肿的危险因素及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评价相关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另收集30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手术治疗患者入院即刻、术后第1天、第3天及第7天静脉血,检测血常规及血凝常规,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 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及D-二聚体(D-dimer, D-D),根据术后CT复查分为术后迟发血肿组(8例)与对照组(22例),对数据进行组内及组间的比较与分析。结果:1.迟发血肿与非迟发血肿患者入院即刻血肿类型前三位依次为硬膜下血肿(61.54%vs.25.11%)、硬膜外血肿(28.85%vs.32.42%)与脑内血肿(1.92%vs.17.81%),组间比较差异显着(F=30.488,P=0.000)。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术后迟发血肿率分别为36.78%与17.44%,术后迟发血肿以硬膜外血肿(57.69%)最常见,其次为脑内血肿(25%)和硬膜下血肿(9.62%)。迟发血肿以术后2-6h最多(51.92%),其次为术后6-12h(21.25%)和术后2h内(21.15%)。2.迟发血肿组中持续昏迷、颅骨骨折发生率与年龄、GCS评分、舒张压、手术时机、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bg)及血浆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与原位复发组及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67和0.05),迟发血肿组中Babinski征阳性、基底池受压、脑疝发生率及血肿量、空腹血糖、前白蛋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67和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T(P=0.027,OR=1.154)、Babinski征阳性(P=0.000,OR=4.107)、颅骨骨折(P=0.000,OR=4.980)及手术时机(P=0.016,OR=0.91)为术后迟发血肿的危险因素,在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674、0.641、0.634与0.268。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去除骨瓣(P=0.049,OR=15.302)、空腹血糖(P=0.016,OR=1.309)、迟发血肿量(P=0.018,OR=1.055)、术后中线偏移>1cm(P=0.014,OR=8.054)、术后基底池受压(P=0.001,OR=10.455)为术后迟发血肿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五个变量在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634、0.681、0.682、0.701与0.755。5.迟发血肿组患者入院即刻TT延长、Fbg及抗凝血Ⅲ(antithrombin Ⅲ, ATⅢ)活性明显下降、VWF活性及D-D浓度明显增高,同对照组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迟发血肿组患者术后1天及3天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 PLT)、APTT及VWF,术后7天的TT、VWF及D-D同对照组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1.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血肿患者入院时通常为颅内占位效应明显且多合并颅骨骨折的重型颅脑损伤;2.入院时表现为硬膜下血肿及硬膜外血肿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易迟发血肿,其主要发生于术后12h内,尤其是术后6h内,迟发血肿类型以硬膜外血肿、脑内血肿和硬膜下血肿为最常见;3.TT延长、Babinski征阳性、合并颅骨骨折及手术时机短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迟发血肿的高危因素与预测因素;4.空腹血糖高、迟发血肿量大、术后中线偏移>1cm、术后基底池受压并去除了骨瓣的术后迟发血肿患者预后不良;5.术后迟发血肿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异常,在入院即刻即早期发生并维持到术后7大,恢复缓慢。
高心保,郭景鹏,王虎山[6](2010)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出血109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09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出血患者的资料。结果男性、年龄≥58岁的患者迟发出血率高(P<0.05),复合伤组与单纯颅脑外伤组迟发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迟发出血组比较,迟发出血组GCS评分、Plt显着降低,Hb降低值较大(P<0.05)。结论外伤性迟发性颅内出血与性别、年龄、GCS评分、是否有活动性出血、Plt等显着相关。
胡悦,宋灏哲,陈佳树,梁雨婷,赵安琪,王沐榕,李力卓[7](2020)在《老年急性单纯性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凝血指标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相关性》文中提出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指外力导致的大脑的损伤,是致死率和致残率居全身创伤首位的疾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PHI)是其严重合并症之一,也是颅脑创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凝血功能紊乱是其发生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颅脑创伤患者中老年人的比例逐渐上升,同时年龄是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老年颅脑创伤患者更易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一旦发生,其病情往往较非老年患者更严重,预后更差。因此,研究老年急性单纯性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凝血指标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相关性及各凝血指标对PHI的预测价值,有利于临床参考以早期发现,及时诊治。本文主要结合相关文献综述老年患者创伤性脑损伤后凝血指标与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郭良波[8](2019)在《颅脑外伤后迟发性颅内出血与凝血异常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患者迟发性颅内出血现象与凝血机制异常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在山东省单县东大医院收治的76例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出现迟发性颅内出血,将其分为出血组23例和未出血组53例。比较两组影响因素以及迟发性颅内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同时比较两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包括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血小板计数(PLT)等。结果出血组TT、PT、APTT及INR等指标均明显高于未出血组,而出血组的PLT水平则明显低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当患者凝血指标异常数量≥2时,其在颅脑外伤后发生出血症状的概率更高。结论若患者凝血功能存在异常情况,颅脑外伤迟发性颅内出血发生的风险增高,尤其当患者出现2项或者是2项以上指标异常时更加容易导致颅内出血,因此在临床上医生以及相关护理人员应该高度重视并进行及时有效的预防。
李明[9](2019)在《“n”形切口去大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n”形切口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和适应范围。方法:将张家界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01月至2018年11月符合入组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取“n”形切口去大骨瓣减压,对照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减压体积、对颞部的显露范围、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第1、3、5d的颅内压,随访3个月,对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应用GOS评分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结果:共纳入43例病人,试验组21例,对照组22例。试验组减压体积为(215.38±60.96)cm3,高于对照组的(156.27±64.087)cm3;实验组的颞部减压长度(9.967±1.410)cm,长于对照组的(7.94±1.541)cm;实验组对Labbe静脉的暴露率81.0%,高于对照组的13.6%,三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从切皮到骨瓣去除的时间(37.95±5.590)分钟与对照组的(35.50±5.125)分钟相似,数据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d、3d、5d的颅内压监测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个月,试验组术后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9.5%,对照组为13.6%,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头皮愈合不良的发生率为9.5%,对照组为4.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率为4.8%,对照组为9.1%,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脑积水的发生率为9.5%,对照组为4.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癫痫的发生率为4.8%,对照组为9.1%,差异没有(P>0.05);实验组GOS评分与对照组对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n”形切口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是安全有效的;2.“n”形切口对颞后部的显露优于标准大骨瓣切口;3.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需手术处理颞叶后部的损伤病灶时,“n”形切口可以作为首选切口方式。
吴至武,梁丽萍,宋海民,冯开明,蒋秋华[10](2018)在《脑室腹腔分流术后迟发性颅内出血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脑积水脑室腹腔(VP)分流术后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发生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脑积水行VP分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5例患者中出现VP分流术后迟发性颅内出血16例,发生率15.24%(16/105);发生迟发性颅内出血与性别(P=0.207)、年龄(P=0.795)、原发病(P=0.207)、有无骨窗(P=0.731)及有无高血压史(P=0.206)无关。结论 VP分流术后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发生与性别、年龄、原发病、有无骨窗及有无高血压史无关,术后早期重复头颅CT扫描有助于早期发现VP分流术后颅内出血,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二、迟发性外伤性颅内出血40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迟发性外伤性颅内出血4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重型颅脑损伤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分组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资料收集 |
2.3.1 一般临床资料 |
2.3.2 临床观察指标 |
2.3.3 影像学表现 |
2.3.4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4 治疗手段 |
2.4.1 术前准备 |
2.4.2 手术方式 |
2.4.3 术后处理 |
2.4.4 术后随访 |
2.5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3.2 术前GCS评分比较 |
3.3 术前Rotterdam CT评分比较 |
3.4 术前瞳孔改变、中线偏移及病灶分类情况比较 |
3.5 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
3.6 DTICH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3.6.1 单因素分析结果 |
3.6.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3.7 病例组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 |
3.8 两组患者近期预后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一般临床资料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 术前Rotterdam CT评分影响因素分析 |
4.3 凝血功能影响因素分析 |
4.4 颅骨骨折影响因素分析 |
4.5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发生对侧DTICH的发生机制 |
4.6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发生对侧DTICH对预后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迟发性创伤性颅内血肿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2)外伤性颅内出血患者开颅术后并发迟发性脑出血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2 预后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颅脑外伤迟发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4)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5)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血肿相关因素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血肿临床特征的病例研究 |
实验材料、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血肿患者凝血与纤溶改变的实验研究 |
实验材料、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外伤性迟发性颅内出血109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7)老年急性单纯性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凝血指标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创伤性脑损伤 |
2 进展性出血性损伤 |
2.1 发生率及危害 |
2.2 高危因素 |
2.3 发生机制 |
2.4 临床表现和影像检查 |
(1)临床表现: |
(2)CT: |
3 凝血功能障碍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相关性 |
(1)PT/INR/APTT: |
(2)D-二聚体: |
4 PHI的预测展望 |
(8)颅脑外伤后迟发性颅内出血与凝血异常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出血组形成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原因与未出血组颅脑外伤原因分析 |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
2.3 患者二分类Logistic多因素分析 |
3 讨论 |
(9)“n”形切口去大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手术医生资质 |
1.5 方法 |
1.6 观察指标 |
1.7 随访方式 |
1.8 统计学方法 |
1.9 本研究已通过我院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 |
第二章 结果 |
2.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 |
2.2 两组患者减压效果对比 |
2.2.1 减压体积 |
2.2.2 颞部减压长度 |
2.2.3 Labbe静脉显露情况 |
2.2.4 颅内压力 |
2.3 两组患者开颅时间对比 |
2.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对比 |
2.5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预后对比 |
第三章 讨论 |
3.1 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持续增高原因 |
3.1.1 解剖学因素 |
3.1.2 灌注压 |
3.1.3 脑脊液循环 |
3.1.4 创伤性脑梗塞 |
3.2 重型脑损伤采取去骨减压术的意义 |
3.3 不同切口去骨瓣减压术分析 |
3.3.1 标准去骨瓣减压术 |
3.3.2 “n”形切口去骨瓣减压术 |
3.4 本研究结果分析 |
3.4.1 切口暴露 |
3.4.2 术后颅内压变化 |
3.4.3 术后并发症及神经功能预后 |
第四章 结论 |
本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 |
后记 |
(10)脑室腹腔分流术后迟发性颅内出血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迟发性外伤性颅内出血40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型颅脑损伤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D]. 郑亚北. 河北大学, 2020(08)
- [2]外伤性颅内出血患者开颅术后并发迟发性脑出血危险因素分析[J]. 杨俊,侯自明,王刚,王长江,张洪兵. 临床军医杂志, 2019(04)
- [3]颅脑外伤迟发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J]. 张美彪,王列,罗科辉,邹军辉. 中国现代医生, 2014(06)
- [4]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研究[D]. 向言召. 延安大学, 2013(02)
- [5]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血肿相关因素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王卫广. 苏州大学, 2012(03)
- [6]外伤性迟发性颅内出血109例临床分析[J]. 高心保,郭景鹏,王虎山. 安徽医学, 2010(03)
- [7]老年急性单纯性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凝血指标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相关性[J]. 胡悦,宋灏哲,陈佳树,梁雨婷,赵安琪,王沐榕,李力卓.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0(02)
- [8]颅脑外伤后迟发性颅内出血与凝血异常的关系[J]. 郭良波.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9(10)
- [9]“n”形切口去大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D]. 李明.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脑室腹腔分流术后迟发性颅内出血临床分析[J]. 吴至武,梁丽萍,宋海民,冯开明,蒋秋华.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