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GIS在天然矿泉水资源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明成霞[1](2020)在《大别山区霍山县石家河小流域水土保持景观规划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模式是我国水土保持事业的重要经验,规划设计是综合治理的依据与行动指南,科学与否直接决定治理效果。桐柏大别山区作为国家级重点预防区,2018年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显示水土流失面积为11259km2,亟需开展小流域规划。鉴于此,本文以大别山区霍山县石家河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0.5m分辨率遥感影像及局部无人机航拍正射影像,进行土地利用解译及土壤侵蚀判定,明确小流域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需求分析,提出“一脉三片四区”的景观空间格局,针对不同区域特点设计了典型治理措施,实现石家河水土保持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以期为桐柏大别山区小流域规划设计提供一定参考价值。主要结论如下:(1)建立了小流域规划设计基础数据库。通过小流域边界线、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植被类型、土壤类型等相关数据和基础资料,基于Arc GIS技术平台,采用人机勾绘解译土地利用地块,结合无人机航摄验证,对各地块的空间位置、空间关系等空间信息和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坡度坡长、土壤侵蚀强度等属性信息进行采集、编辑、处理,构建了小流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为措施设计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源。(2)明确了石家河小流域规划目标。在分析小流域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需求,以水生态文明为理念,提升水源涵养及土壤保持生态功能。以水土保持为核心,改善土地利用结构现状、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增强流域内景观效果为规划目的,发挥当地文化习俗与传统历史的优势,将小流域打造成集水土保持、生态可持续、景观安全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区与民俗休闲旅游观光体验区。(3)构建了小流域景观格局与水土保持措施空间布局。根据小流域特点,创新典型模式,结合流域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了“一脉三片四区”的景观格局。以总体景观格局为基础,对不同区域进行了合理化分析,布设相应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构建由梯田工程、河(沟)道水生态工程、封禁治理工程、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工程为一体的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空间布局,保证了流域内的生态、生产、生活的安全性。(4)完成了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设计。在完成水土保持措施布局的基础上,顺应小流域自然山体、水系和地形地貌的天然空间格局,深入发掘当地的民俗文化价值,对梯田工程、河(沟)道水生态工程、封禁治理工程、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工程进行了具体措施设计,融合当地景观风貌,提高旅游观光、游憩休闲的承载能力,形成了一套符合当地条件的特色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体系。
贾军霞[2](2019)在《开封市埋深600-1600m地热水开发潜力评价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为加强开封市对地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论文以开封中心城区600-1600m含水层为研究对象,将组合赋权法与模糊可变集理论相耦合,建立地热水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模型,对其地热水资源量进行分层和分区评价。同时应用MODFLOW建立开封市地下水流动模型,计算不同水位降深条件下地热水资源可开采量。研究表明:(1)根据开封市中心城区水文地质条件可将600-1600m含水层划分为600-800m、800-1000m、1000-1200m、1200-1400m、1400-1600m五个亚含水层,根据地热井分布、城区道路布局和地热水资源目前开发利用情况可将每个亚含水层再划分至2-3个分区。(2)600-800m含水层的地热水温度在3045℃之间。当降深为30m和50m时,该含水层的地热水资源可开采量分别为13867m3/d和22884m3/d。地热水资源开发潜力在垂直方向为3级;在水平方向可划分为A1、A2和A3三个分区,其开发潜力分别为1级、4级和5级,面积分别为5.31km2、14.43km2和205.26km2。(3)800-1000m含水层的地热水温度在4060℃之间。当降深为30m和50m时,该含水层的地热水资源可开采量分别为12856m3/d和20937m3/d。地热水资源开发潜力在垂直方向为3级,在水平方向可划分为B1和B2两个分区,其开发潜力分别为1级和5级,面积分别为24.57km2和200.43km2。(4)1000-1200m含水层的地热水温度在4565℃之间。当降深为30m和50m时,该含水层的地热水资源可开采量分别为15178m3/d和23432m3/d。地热水资源开发潜力在垂直方向为2级,在水平方向可划分为C1、C2和C3三个分区,其开发潜力分别为1级、3级和4级,面积分别为34.27km2、56.5km2和134.23km2。(5)1200-1400m含水层的地热水温度在5070℃之间。当降深为30m和50m时,该含水层的地热水资源可开采量分别为6272m3/d和8139m3/d。地热水资源开发潜力在垂直方向为2级,在水平方向可划分为D1、D2和D3三个分区,其开发潜力分别为1级、2级和5级,面积分别为34.79km2、31.3km2和158.91km2。(6)1400-1600m含水层的地热水温度在6075℃之间。当降深为30m和50m时,该含水层的地热水资源可开采量分别为10539m3/d和14382m3/d。地热水资源开发潜力在垂直方向为4级,在水平方向可划分为E1和E2两个分区,其开发潜力分别为1级和5级,面积分别为9.2km2和215.8km2。
李郡[3](2017)在《河北省地热资源信息数据系统设计与功能介绍》文中研究指明本次系统在建立信息管理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Mapgis K10软件进行三维地热地质模型及地热井技术论证平台的建设。功能主要包括数据管理与维护、勘查数据信息可视化、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数据可视化、地热井动态监测预警、三维地热地质建立以及地热井专业技术论证、地热资源数据共享及Web发布系统等。这些功能的实现方便了政府部门管理地热资源,实时掌握地热资源动态,还满足了技术人员对于地热资料的需求,以及各界人士对地热方面知识的学习。
汪磊[4](2017)在《但家庙矿泉水富集成因与开采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依托霍山县但家庙镇矿泉水调查评价项目,将大龙井村民组2#,3#井周围约11.4km2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区域大流量矿泉水密集出现的成因并进行开采方案研究。在分析研究区已有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明确了地下水的补、迳、排关系,揭示了区域矿泉水的富集成因,其主要得益于该区域沿南北走向的断裂构造及其四周网状裂隙带,这些构造发育并赋存大量由上覆地层入渗的雨水,其沿着断裂带快速导水通道不断向下游及断层深部移动,为天然矿泉水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参考研究区现有资料,采用水量均衡法评价区内地下水资源总量。得到如下结果:平水年、枯水年和多年平均总补给量分别为174.16、145.62及180.53万m3/a;地下水总排泄量分别为168.06、186.30和177.56万m3/a;地下水调节储存量分别为14.36、-33.52和11.97万m3/a;绝对均衡差分别为-8.26、-7.16和-9.0万m3/a,相对均衡差为4.75%、4.92%和4.99%,相对均衡差的值均<5%,水均衡结果相对准确;其次,本文建立了研究区数值模型,并借助抽水试验数据进行了模型的识别与验证,从拟合曲线来看,识别结果较为准确;同时,本文分析了已有抽水试验资料得出单井出水量为701.87m3/d,在此基础上,拟定十种不同的地下水开采方案,建立地下水资源优化管理模型,通过Visual Modflow软件模拟得出不同开采方案下各开采井之间的影响降深,将其带入优化模型,利用Matlab软件对模型进行求解,最终得到最优开采方案,经计算该方案下的可允许开采量为3760m3/d。
胡琴耀[5](2016)在《曲水矿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与水资源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矿泉水是一种宝贵的液体矿产资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仅满足于需要足够的饮用水,也向含微量元素具有更高品质的矿泉水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矿泉水作为可再生资源,展望未来,将越来越成为一种热门的开发资源。曲水矿泉水位于上高县内,为上高幅水文地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矿泉水水源地,并于2014年开采泉井,泉井水量601.2m3/d,偏硅酸含量达58.8568.42mg/l。本文以曲水矿泉为例,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采用物探技术对矿泉水区地质构造进一步勘察,分析其水化学特征及其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分析矿泉水水化学、水质、水量的动态监测规律,估算水源地水资源量,并对水源地开采保护提出一些建议。本文取得了以下认识:(1)收集矿泉水水源地相关地质、物探、水文地质钻探及水文地质试验资料,水源地基岩为高硅背景的橄榄玄武岩,地质构造复杂,节理裂隙发育,有北西向主要控水断层。(2)水源地水化学特征的主要水文地球化学过程主要受以岩石风化作用为主溶滤和蒸发浓缩综合作用,偏硅酸特征组分主要是溶滤水解产生。(3)矿泉水水质类型为HCO3-Ca型,属中性-弱碱性的软水;矿泉水的各项饮用水指标均符合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GB8537-2008),其主要特征项目为偏硅酸,含量为54.8568.42mg/l;矿泉水各项监测指标基本稳定。(4)单井抽水试验Q-S曲线符合对数方程特征,较好的拟合裘布衣井流计算公式,计算得水源地平均渗透系数为2.26m/d。根据群井抽水试验数据计算出水源地矿泉水允许开采量为1908.3 m3/d。
刘婷[6](2015)在《靖宇玄武岩区天然矿泉水可持续利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依据吉林省科技厅重点攻关项目长白山天然矿泉水形成机理分析和长白山天然矿泉水靖宇水源保护区管理局项目靖宇天然矿泉水形成机理水文地质物探及补给条件为依托,针对靖宇自然保护区矿泉水的可持续利用展开研究。靖宇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西麓,松花江上游。县内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越,特别是矿泉资源,因其优良的水质特征而被广泛关注。目前,靖宇县已经发现的矿泉群有48处,保护区内出露的矿泉有20处,日总流量15.1万m3,允许开采量可达到11.8万m3,其中先后通过国家级和省级鉴定评价的有13处泉群,由于水量充沛和良好的水质促进了研究区矿泉业的迅猛发展。因此,区内玄武岩天然矿泉水可持续利用对靖宇县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系统均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主要是介绍靖宇县的自然地理、气象及水文特点,在了解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环境的基础上,采用物探勘测解译法测定研究区玄武岩厚度及分布情况。第三部分是根据研究区地形地貌、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首先划分区域各泉群的区域。通过水均衡法计算各泉群区的补给量和排泄量,分析地下水补给来源,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价。其次,针对研究区各矿泉水源地水质动态变化趋势,对变化规律对比分析。第四部分以Bossel指标体系作为基本理论方法,建立靖宇县地下水可持续评价体系。通过指标的筛选及建立,对研究区矿泉水资源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三个系统中各项指标作出评价,最终得到最佳评价结果。用同种方法预测2020年和2030年矿泉水资源系统的中各子系统的评价结果,分析未来矿泉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态势,为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和展开的工作提供依据。根据以上研究,得到主要结论如下:研究境内广泛分布新生代玄武岩,东西向厚度较小,中部厚度大,其岩层孔洞和裂隙发育。区域独特的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多期火山喷发等特征,构成了区内丰沛和优质的矿泉水资源。其次,到目前为止靖宇县矿泉水资源量充沛,足够各水企业和居民的正常使用。但由于经济发展和矿泉资源的需求量加大,已经有部分地区矿泉水资源量开采过大,因此,在开采量的方面需要严格控制。最后,利用Bossel框架系统评价研究区矿泉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态势,结果表明区域矿泉水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但在预测2030年矿泉水资源可持续态势为一般状态,若在持续下去,矿泉水资源的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将受到威胁,进而提出威胁矿泉水资源良好态势的相应对策。
李育松[7](2015)在《松嫩平原潜水污染风险与健康风险评价》文中认为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质好坏,水环境健康与否,对当地的生产生活、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具有较大影响。研究区松嫩平原地处东北腹地,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呈半湿润半干旱特征,是我国重要的机械工业、石油能源、商品粮生产基地。其下是埋藏有从白垩系到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的多个含水层亚系统的大型含水层系统,地下水资源十分宝贵,在区域供水、灌溉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论文选取该含水系统的潜水含水层为目标含水层,在分析潜水水化学特征、水质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天然防污性能、污染风险、健康风险研究,对保护区域地下水资源、保障饮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如下:分析研究区潜水水化学特征与水质现状,结合该区地形地貌、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等特征,运用DRASTIC经典模型,建立地下水天然防污性能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区域天然防污性能评价研究,识别潜水含水层天然防污性能状况。基于土地利用分类,分析区域污染源荷载风险,并结合天然防污性能评价结果,叠加得到地下水污染概率;依据区域水量价值与水质价值评价,得到地下水污染严重性;叠加地下水污染概率、地下水污染严重性评价结果,获得区域污染风险分级情况,提出相应分区防治意见,对防治潜水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在潜水污染风险评价基础上,为研究潜水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与损害概率,采用美国EPA提出的典型健康风险评价“四步法”,建立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定量分析毒性重金属与“三氮”的健康风险,可为区域饮水安全与水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杜雪明[8](2015)在《中国矿业权空间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全球新兴经济体不断崛起,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发达国家已不再是刺激全球生产和消费的唯一源泉,未来不断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应通力合作改变全球政治和贸易形势。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中的典型代表,发展势头强劲。但发展带来的矿产资源消费量大幅上涨,全球矿产品市场、矿业投资环境的变化和矿业结构的调整,这一系列变化将对我国矿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中国矿政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矿政管理的核心是矿业权管理。国家以矿产资源所有权人的身份,通过矿业权管理,实现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的基本要求。我国的矿业权管理历来是以政府管理为主体,在不同的时期,政府的定位不同。矿业权管理的重心在于矿业权布局的研究。目前为止国内涉及矿业权的文献也较多,但绝大多数都是研究矿业权(探矿权和采矿权)的性质、矿业权立法、矿业权管理的规范文件、矿业权制度改革、矿业权价值评估及我国矿业权市场,而有关矿业权布局的文献少之又少。然而对于矿业权如何进行合理布局、如何进行科学分区,如何把矿业权科学而已定量化,诸如此类问题的相关研究不多。本文通过对现有矿业权布局相关文献的分析,认为矿业权布局领域有以下科学问题需要解决:(1)究竟什么样的矿业权布局不合理?——要解决这个科学问题,则须对矿业权布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总结分析归类。(2)如何解决矿业权布局不合理的问题?——要解决这个科学问题,则须对矿业权布局不合理的典型类型提供优化方案和模式总结。(3)如何把矿业权布局定量计算?——要解决这个科学问题,则须对矿区中影响矿业权布局的因素进行探讨,并把矿业权布局定量化。(4)什么样的矿区需要优化布局?矿业权布局较好的矿区又需要注意些什么?——要解决这个科学问题,则须根据矿业权布局等指标对矿区进行分类,明确各类矿区在矿政管理中的重心和主要任务。本文将围绕上述科学问题,对矿业权布局进行初步的理论探索。由于笔者水平及论文篇幅有限,有些问题未能进行深入研究,可以留作下一步研究。矿业权布局考虑的因素过多,如无特别说明,本文中的“矿业权布局”均指矿业权究竟布局。
黎坤敖[9](2015)在《贵州省中坝镇地热井矿泉水地质环境及其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对中坝镇地热井水水源地进行了水文地质调查、分析测试等相关工作,查明了该水源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及水化学特征。其感官指标、限量元素类别和组分及微生物等均符合国家饮用泉水水质标准。其中,微量元素锶、锂和偏硅酸含量分别为:0.540.57 mg/L、0.270.31 mg/L、20.8029.76 mg/L。同时,在"3S"空间分析技术支持和参考相关水源地国家标准下,划分地热井水源地的保护区范围,并提出相关保护建议,以保证泉水的长期开发利用,为该地热井将来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赵本福[10](2014)在《GIS在绿色矿产产业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以淄博市太河镇矿泉水产业规划为例》文中认为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绿色矿产作为一种特殊的,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为保障其可持续开采利用,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如何做好矿产资源规划,是当前矿业发展的重大研究课题,为使规划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新技术,新方法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于矿产资源规划是一种必然趋势。本文以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为研究靶区,借助GIS技术,先对研究区进行区位分析,再对矿泉水产业园区的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最后构建了该区矿泉水资源的动态监测体系。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对绿色矿产进行了界定,论述了GIS应用于矿产资源评价和动态监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及其实现的技术路线;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研究区地理交通、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以及相关数据来源;第三章基于区位理论,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市场供需等三个方面探究研究区矿泉水资源的区位优劣势,并由此提出淄川区太河镇矿泉水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第四章从生态学、资源可持续开采的角度,采用GIS技术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产业园土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通过与实际情况对比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效果较好,可作为产业园选址依据,说明基于GIS的模糊评价方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实践价值;第五章依据地下水监测规范,通过GIS技术定量评价监测站点布局现状,对监测站点的布局进行优化,并利用泰森多边形法得出各个监测点的监测范围。第六章总结全文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对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做出说明。
二、GIS在天然矿泉水资源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IS在天然矿泉水资源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大别山区霍山县石家河小流域水土保持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背景 |
1.1 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小流域内涵 |
1.2.2 小流域综合治理 |
1.2.3 小流域规划设计 |
1.2.4 桐柏大别山区小流域规划设计 |
2 规划区概况 |
2.1 自然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质地貌 |
2.1.3 土壤植被 |
2.1.4 水文气象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2.2.1 行政与人口 |
2.2.2 历史文化 |
2.2.3 人居环境 |
2.2.4 农业生产现状 |
3 规划设计内容与方法 |
3.1 规划设计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2.1 基础资料 |
3.2.2.遥感解译法 |
3.2.3 总体格局镶嵌法 |
3.2.4 案例分析法 |
3.2.5 计算机辅助法 |
3.2.6 技术路线 |
4 小流域水土保持景观空间格局 |
4.1 现状评价与需求分析 |
4.1.1 土地利用 |
4.1.2 水土流失 |
4.1.3 人居环境 |
4.2 规划目标 |
4.3 空间格局划分 |
4.3.1 划分原则 |
4.3.2 景观空间布局 |
4.3.3 水土保持措施布局 |
5 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设计 |
5.1 河(沟)道水生态工程 |
5.1.1 疏浚清淤 |
5.1.2 堰坝工程 |
5.1.3 河道生态护岸 |
5.1.4 生态护坡缓冲带 |
5.2 梯田工程 |
5.3 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
5.3.1 瀑布景观平台 |
5.3.2 活动广场 |
5.3.3 面源污染降解 |
5.4 封禁治理工程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2)开封市埋深600-1600m地热水开发潜力评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2.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区域地质背景 |
2.3 水文地质特征 |
3.研究区地热水资源特征 |
3.1 水化学特征 |
3.2 含水层富水特征 |
3.3 温度场分布特征 |
4.地热水资源可开采量评价 |
4.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建立 |
4.2 数学模型构建 |
4.3 离散化处理与源汇项的确定 |
4.4 数学模型识别与验证 |
4.5 地热水可开采量计算 |
5.基于模糊可变集理论的开发潜力评价 |
5.1 地热水开发利用现状 |
5.2 模糊可变集评价模型 |
5.3 地热水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
6.保障开发潜力的综合措施 |
6.1 主要问题 |
6.2 保障措施 |
7.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但家庙矿泉水富集成因与开采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矿泉水形成机理的研究 |
1.2.2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方法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 |
2.1 自然地理 |
2.1.1 交通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2 区域地质 |
2.2.1 区域地质背景 |
2.2.2 区域地层 |
2.2.3 区域构造 |
2.3 区域水文地质 |
2.3.1 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 |
2.3.2 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 |
第3章 矿泉水富集成因分析 |
3.1 矿泉水赋存的地质条件 |
3.1.1 矿泉水研究区地层 |
3.1.2 矿泉水研究区构造 |
3.2 矿泉水赋存的水文地质条件 |
3.2.1 岩性对地下水的控制 |
3.2.2 构造对地下水的控制 |
3.2.3 地貌对地下水的控制 |
3.3 矿泉水的物理化学特征 |
3.3.1 物理特征 |
3.3.2 化学成分 |
3.3.3 水化学分类 |
3.4 矿泉水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5 矿泉水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条件 |
3.6 矿泉水富集群的成因分析 |
3.6.1 矿泉水的地质构造条件 |
3.7 矿泉水富集过程及成因机理分析 |
第4章 矿泉水开采方案研究 |
4.1 地下水水资源量评价概述 |
4.2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方法 |
4.2.1 数值模拟 |
4.2.2 水均衡计算 |
4.3 允许开采量 |
4.3.1 开采方案 |
4.3.2 地下水开采优化管理模型的建立 |
4.3.3 优化模型的求解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5.2.1. 存在的不足 |
5.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5)曲水矿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与水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的研究 |
1.2.2 矿泉水水资源评价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交通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特征 |
2.1.3 气象、水文特征 |
2.2 地质概况 |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2.2.3 岩浆岩 |
2.2.4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
3 水文地质条件 |
3.1 水文地质概况 |
3.2 地下水类型 |
3.2.1 松散岩类孔隙水 |
3.2.2 基岩裂隙水 |
3.3 主要含水岩组的分布及特征 |
3.4 物探勘探 |
3.4.1 物探勘探原理 |
3.4.2 联合剖面测线及电测深点布置 |
3.4.3 物探成果 |
3.5 水文地质钻探 |
3.5.1 水文地质钻孔编录成果 |
3.5.2 物探成果的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4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
4.1 地下水化学类型划分 |
4.1.1 天然水基本特征、成因类型划分 |
4.1.2 天然水的化学成分及其表达方式 |
4.2 水样的采集及检测 |
4.2.1 水样的采集 |
4.2.2 水样检测 |
4.3 矿泉水水化学特征 |
4.3.1 矿泉水水化学piper三线图 |
4.3.2 矿泉水常量元素分析 |
4.4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
4.4.1 溶滤作用 |
4.4.2 蒸发浓缩作用 |
4.4.3 形成含偏硅酸组分的水解过程 |
4.4.4 矿泉水形成因素简述 |
4.5 本章小结 |
5 矿泉水水资源评价 |
5.1 矿泉水水质评价 |
5.1.1 天然矿泉水饮用标准指标评价 |
5.1.2 地下水质量标准评价 |
5.1.3 溶解性总固体(TDS)、总硬度、酸碱度分析 |
5.1.4 矿泉水泉井动态监测 |
5.1.5 矿泉水水质评价结论 |
5.2 矿泉水水资源量评价 |
5.2.1 单井抽水试验数据 |
5.2.2 群井开采抽水试验数据 |
5.2.3 单井抽水试验数据相关分析 |
5.2.4 评价方法 |
5.2.5 评价方案 |
5.2.6 单井抽水试验允许开采量的计算 |
5.2.7 群井开采抽水分析 |
5.2.8 矿泉水水资源量评价结论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靖宇玄武岩区天然矿泉水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玄武岩地下水系统研究 |
0.2.2 矿泉水开发利用价值 |
0.2.3 可持续利用研究理论及发展 |
0.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0.3.1 研究内容 |
0.3.2 研究方法 |
0.3.3 技术路线 |
第1章 研究区概况 |
1.1 自然地理概况 |
1.1.1 交通位置 |
1.1.2 气象及水文 |
1.1.3 社会经济 |
1.2 区域地质和水文地质概况 |
1.2.1 地形地貌 |
1.2.2 地质构造 |
1.2.3 地层岩性 |
1.3 水文地质条件 |
1.3.1 含水性质类型与富水性的关系 |
1.3.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
1.3.3 地下水动态特征 |
第2章 玄武岩矿泉水赋存与动态 |
2.1 靖宇玄武岩特征 |
2.1.1 玄武岩空隙类型及网络系统 |
2.1.2 岩石及空隙特征 |
2.2 玄武岩分布研究 |
2.2.1 水文地质物探 |
2.2.2 物探的电性特点 |
2.2.3 玄武岩分布的物探解译 |
2.3 玄武岩矿泉水分布与动态特征 |
2.3.1 矿泉水富水性及分布 |
2.3.2 矿泉水动态特征 |
2.3.3 矿泉水水化学特征 |
第3章 矿泉水资源评价 |
3.1 矿泉水资源计算 |
3.1.1 矿泉水计算分区和水文地质参数 |
3.1.2 矿泉水补给量计算 |
3.1.3 矿泉水排泄量计算 |
3.1.4 矿泉水均衡分析 |
3.1.6 矿泉水开发利用分析 |
3.2 矿泉水水质分析 |
3.2.1 玄武岩区矿泉水类型特征 |
3.2.2 矿泉水水质质量 |
3.2.3 矿泉水水质动态变化 |
3.2.4 矿泉水中 H2SiO3含量研究 |
3.3 矿泉水产业潜在的价值及优势 |
第4章 矿泉水资源可持续评价及对策 |
4.1 矿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意义 |
4.2 矿泉水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
4.2.1 评价指标的筛选原则 |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3 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指标结果分析 |
4.3 矿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
4.3.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
4.3.2 合理开采利用矿泉水资源 |
4.3.3 加强水资源污染的监管及治理 |
4.3.4 扩大自来水的普及率 |
4.3.5 遵守水资源法律法规 |
4.3.6 大力宣传全民节水意识 |
4.3.7 提倡优质水的可持续利用 |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
致谢 |
(7)松嫩平原潜水污染风险与健康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下水天然防污性能评价 |
1.2.2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
1.2.3 地下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
1.2.4 研究区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水文气象 |
2.2 社会经济 |
2.3 区域地质 |
2.3.1 地层岩性 |
2.3.2 地质构造 |
2.4 地下水系统 |
2.4.1 地下水含水系统 |
2.4.2 地下水流动系统 |
2.4.3 潜水含水层亚系统 |
2.5 地下水开发利用及其环境问题 |
第3章 潜水水化学特征与水质现状 |
3.1 水化学特征分析 |
3.1.1 常见组分特征 |
3.1.2 水化学类型 |
3.1.3 矿化度特征 |
3.1.4 总硬度特征 |
3.2 潜水水质评价 |
3.2.1 评价标准与方法 |
3.2.2 模糊综合评价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天然防污性能评价 |
4.1 DRASTIC方法 |
4.1.1 评价指标体系 |
4.1.2 评价指标权重 |
4.1.3 评价指数分级 |
4.2 评价指标评分 |
4.2.1 水位埋深 |
4.2.2 净补给量 |
4.2.3 含水介质 |
4.2.4 土壤介质 |
4.2.5 地形坡度 |
4.2.6 包气带介质 |
4.2.7 水力传导系数 |
4.3 评价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污染风险评价 |
5.1 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 |
5.2 污染源荷载风险评价 |
5.2.1 污染源荷载评价方法 |
5.2.2 污染源荷载评价结果 |
5.3 地下水系统价值评价 |
5.3.1 地下水价值评价方法 |
5.3.2 地下水价值评价结果 |
5.4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
5.4.1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过程 |
5.4.2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健康风险评价 |
6.1 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
6.2 毒性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
6.3 “三氮”健康风险评价 |
6.4 地下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8)中国矿业权空间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矿业权管理研究综述 |
1.4 矿业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6 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中国矿业权管理现状 |
2.1 中国矿产资源法律体系 |
2.2 现有的矿产资源管理制度 |
第3章 矿业权设置方案制度探析 |
3.1 矿业权设置方案制度的推行 |
3.2 矿业权管理统计分析 |
3.3 对矿业权设置方案制度思考 |
第4章 矿业权布局研究 |
4.1 矿业权设置方案与矿业权管理 |
4.2 矿业权布局案例分析 |
4.3 矿业权布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 矿业权整合模式探讨 |
4.5 矿业权设置的原则总结 |
4.6 矿业权整合合理性边界模型 |
4.7 矿业权设置方案制度优化布局的功能实现 |
第5章 矿业权布局模型初探 |
5.1 矿区布局模型(ML模型)简介 |
5.2 矿区管理综合模型(REL)中的重要系数 |
5.3 矿业权布局模型中各坐标的内涵讨论 |
5.4 矿业权布局模型的建立 |
5.5 基于矿业权布局综合模型(REL模型)的矿区分类 |
第6章结论 |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和成果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6.3 下一步研究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贵州省中坝镇地热井矿泉水地质环境及其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环境概况 |
1.1 地层岩性 |
1.2 地质构造 |
1.3 地形地貌 |
2 地热地质条件 |
2.1 含水岩体及地下水类型 |
2.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
3 地热井矿泉水特征评价 |
3.1 感官评价 |
3.2 水质类型 |
3.3 水质界限指标 |
3.4 水质限量指标 |
3.5 微生物指标 |
4 遥感特征分析 |
5 结论 |
(10)GIS在绿色矿产产业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以淄博市太河镇矿泉水产业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绿色矿产界定 |
1.2.2 GIS在矿产资源规划的应用 |
1.3 论文的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论文研究目标 |
1.3.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区位概况 |
2.1.2 自然概况 |
2.1.3 社会经济概况 |
2.2 数据来源 |
第三章 淄川区太河镇矿泉水区位分析 |
3.1 区位理论 |
3.2 研究方法 |
3.3 区位分析 |
3.3.1 地理区位 |
3.3.2 资源禀赋 |
3.3.3 市场供需 |
第四章 矿泉水产业园土地适宜性评价 |
4.1 地适宜性评价的内涵 |
4.2 评价方法与技术路线 |
4.2.1 评价方法 |
4.2.2 技术路线 |
4.3 产业园土地适宜性评价 |
4.3.1 实地调查与数据获取 |
4.3.2 评价因子与评价标准 |
4.3.3 模糊评价和GIS空间分析 |
4.3.4 评价结果 |
4.4 方法评价 |
第五章 矿泉水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建设 |
5.1 矿泉水动态监测体系建设的目的与意义 |
5.2 动态监测体系监测站网布局 |
5.2.1 监测站点布局原则 |
5.2.2 矿泉水动态监测现状分析 |
5.2.3 矿泉水动态监测站点布局 |
5.3 监测方案 |
5.3.1 监测指标选取 |
5.3.2 监测频率 |
5.3.3 监测方法 |
5.4 动态监测体系的管理与实施 |
5.4.1 监测井的维护与管理 |
5.4.2 监测体系的管理与实施 |
第六章 总结 |
6.1 研究成果总结 |
6.2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GIS在天然矿泉水资源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别山区霍山县石家河小流域水土保持景观规划设计[D]. 明成霞.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2]开封市埋深600-1600m地热水开发潜力评价技术研究[D]. 贾军霞. 河南理工大学, 2019(07)
- [3]河北省地热资源信息数据系统设计与功能介绍[J]. 李郡. 地球, 2017(12)
- [4]但家庙矿泉水富集成因与开采方案研究[D]. 汪磊. 合肥工业大学, 2017(12)
- [5]曲水矿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与水资源评价[D]. 胡琴耀. 东华理工大学, 2016(12)
- [6]靖宇玄武岩区天然矿泉水可持续利用研究[D]. 刘婷. 吉林大学, 2015(09)
- [7]松嫩平原潜水污染风险与健康风险评价[D]. 李育松. 吉林大学, 2015(01)
- [8]中国矿业权空间布局研究[D]. 杜雪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10)
- [9]贵州省中坝镇地热井矿泉水地质环境及其影响分析[J]. 黎坤敖.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2)
- [10]GIS在绿色矿产产业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以淄博市太河镇矿泉水产业规划为例[D]. 赵本福.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