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省大理州1990~1999年淋病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云艳[1](2021)在《大理市成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开展一般人群中高血压、糖尿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现况研究,了解大理市成人高血压、糖尿病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现况,探索当地疾病与危险因素的关联,确定慢性病高危人群,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慢性病防治政策、实施科学精准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综合考虑人口、城镇化程度等因素,抽取大理市1540名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对抽样人群进行行为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以及血糖、血脂检测,然后分析讨论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及健康影响因素流行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疾病关联因素进行探讨。结果:1.基本情况:研究人群的平均年龄40.42±15.66岁,男性和女性分别占49.38%和50.62%,农村人口比例高于城镇,白族人口比例高于其他民族,已婚/同居者所占比例最高,初中及以下人口所占比例较大,体力劳动者最多。白族居民占总调查人口数的74.72%,平均年龄39.75±15.41岁,男性和女性分别占48.34%和51.66%,城镇和农村人口分别占12.85%和87.15%,体力劳动者和已婚/同居者所占比例最高,初中及以下人口所占比例较大。2.患病情况:研究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16.00%,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无性别、城乡分布差异。糖尿病患病率为4.96%,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病率为2.16%,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城镇高于农村,无性别差异。白族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4.86%,随年龄增加而上升,与文化程度成反比,体力劳动者和分居/离异/丧偶人群患病率最高,无性别、城乡分布差异。糖尿病患病率为4.46%,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分居/离异/丧偶人群患病率最高,无性别、城乡、文化程度和职业差异。3.疾病影响因素分布:研究人群现在吸烟率为34.81%,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镇,体力劳动者最高;饮酒率为39.12%,其中过量饮酒率为19.53%,中年人群较高,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镇,与文化程度成反比;食盐摄入过量比例为21.58%,中年人群较高,未婚人群最低,与文化程度成反比;腹型肥胖率为36.12%,与年龄成正比,与文化程度成反比,体力劳动者最高,未婚人群最低;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0.33%和10.26%,超重率在男性、中年人群中较高,超重和肥胖均与文化程度成反比;血脂异常率为55.06%,随年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与文化程度成反比,男性高于女性;经常锻炼率为23.12%,与年龄成反比,与文化程度成正比,体力劳动者最低,未婚人群最高;身体活动缺乏比例为6.73%,低/中/高水平身体活动量比例分别为47.94%、19.40%和25.93%,中年、农村居民、体力劳动者、低文化水平者和已婚/同居者活动水平偏高。白族居民现在吸烟率为35.49%,过量饮酒率为8.04%,食盐摄入过量比例为21.72%,超重率为31.32%,肥胖率为11.29%,腹型肥胖率为38.37%,血脂异常率为55.77%,经常锻炼率为24.04%,缺乏身体活动比例为7.52%,高水平身体活动比例为25.58%。肥胖和腹型肥胖率高于其他民族,其余影响因素分布无民族差异。4.疾病关联因素:在总人群中,年龄、饮酒、超重、肥胖、腹型肥胖、血脂异常及高血糖是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年龄、居住城镇和高血压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年龄和居住城镇是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白族人群中,年龄、超重、肥胖、腹型肥胖、高血糖是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是糖尿病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大理市成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16.00%和4.96%,低于全国及全省水平。超重、肥胖、腹型肥胖、血脂异常和高血糖是大理市成人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城镇居民糖尿病患病风险高,高血压和糖尿病互为危险因素。中老年、低文化水平人群是大理市高血压和糖尿病防治的重点人群。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地区,均存在吸烟、饮酒、超重、肥胖、腹型肥胖、血脂异常、缺乏体育锻炼等多种健康风险因素,需加强全市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高居民保健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并营造健康生活的环境与气氛,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乾莲,孟媛媛,孙海龙,武有聪[2](2021)在《云南省布鲁氏菌病流行状况》文中指出布鲁氏菌病(布病)是我国流行较为严重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危害人体健康,造成畜牧业巨大的经济损失。云南省属于边疆农牧大省,历史上曾有过布病的流行,近年来有关布病的报道越来越多,但目前云南省布病总体流行状况仍不清楚。本文通过CNKI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整理了1990-2017年云南省布病疫情的相关文献,对云南省布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人畜间布病的流行情况做一综述,在此基础上分析病原学特征与宿主种类、易感群体与感染途径、布病流行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影响因素,为云南布病的防控提供依据。
于静[3](2020)在《云南省狂犬病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引起的,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由于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式,狂犬病的病死率几乎是100%,每年造成全球约六万人死亡。在中国,人类狂犬病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由于缺乏流行病学调查,人类狂犬病报告严重不足。为了更好地控制、消灭狂犬病,我们收集到1976年至2016年云南省的人类狂犬病数据和相关的地理环境数据。本文利用空间流行病学中的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空间分析、时空扫描统计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基础性方法研究云南省1976-2016年人类狂犬病的时空分布状况。再利用统计制图技术,将人类狂犬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海拔、降水量、标准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温度、至最近河流的距离)和人为因素(人类和犬类种群密度、至最近主干道的距离、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联系起来,分析这些因素与人类狂犬病的关系并对人类狂犬病的发生做出风险预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第一,1976-2016年云南省人类狂犬病的分布状况。人群上,男性病例数明显多于女性,农民是发病最多的群体,20-49岁这个年龄段发病数最多。时间上,存在一个显着的聚集,时间跨度为1985年至1989年,夏季是人类狂犬病高发季节。空间上,云南省人类狂犬病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和东北部区域,但是发生了空间上的转移。第二,云南省人类狂犬病的影响因素。本文构建增强回归树(Boosted Regression Tree,BRT)模型来分析人类狂犬病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环境因素与人类狂犬病的相关性比人为因素更强。第三,云南省人类狂犬病风险预测。构建增强回归树模型来预测云南省人类狂犬病风险,使用受试者特征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来判断模型预测人类狂犬病风险的准确性。研究结果显示增强回归树模型的预测性能比较好(AUC=0.88),海拔在2000米以下、人口密度在30-300人/平方公里之间、人均GDP在5,000-30,000元/年之间、NDVI在0.07以下的地区发生人类狂犬病的风险更大。因此,云南省的人类狂犬病预防控制应该重点关注符合以上所述特征的地区。本文基于对人类狂犬病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进一步构建模型分析人类狂犬病的影响因素并做出风险预测。可以为公共卫生措施与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有益于保护人群的健康与安全。
孔进姣,王鹏,石丽媛[4](2019)在《1950-2018年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流行病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分析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内动物间鼠疫的流行趋势,为制定鼠疫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云南省1950-2018年鼠疫疫情监测和总结资料来自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动物间鼠疫的流行情况;运用SPSS 21.0软件建立简单线性回归方程,分析1982-2007年动物间鼠疫流行与鼠密度、染蚤率以及人间鼠疫的相关性。结果 1950-2018年,云南省有动物疫情发生的地区共12个地(州)、51个县(市),有疫点数1 722个;共在98个县(市)设立了7 152个监测点。鼠疫疫情在1950-1956年局限于滇西地区,1957-1981年处于静息期,1982-2007年由滇西、滇西南逐渐向滇南、滇中、滇东南和滇东发展,2008年以后再次进入静息期;鼠疫流行季节主要集中在6-11月份。简单线性回归方程分析显示,动物间鼠疫(Y)与鼠密度(X)间的回归方程Y = 9.112 + 44.848X、人间鼠疫(Y)与动物间鼠疫(X)间的回归方程Y = 2.261 + 0.139X均有统计学意义(F = 9.306、5.371,P均< 0.05)。结论 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流行趋势呈"波浪型",动物间鼠疫与鼠密度、人间鼠疫均存在相关性,动物鼠疫疫情的监测是预防动物间及人间鼠疫发生的关键。
蒋梦颖[5](2019)在《云南省一种沙粒病毒在宿主动物及发热病人中感染初探》文中提出目的为了解云南省沙粒病毒的感染现状,进一步掌握沙粒病毒与人类所致相关疾病的关系,为预防控制沙粒病毒及相关疾病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法对采集的宿主动物样品进行沙粒病毒核酸扩增,真核表达该病毒的核衣壳蛋白,包装该病毒的假病毒,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和假病毒中和实验(Pseudovirions Neutralization Antibody Test,PNT)3种血清学检测方法对云南省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清进行沙粒病毒抗体检测。结果此次调查,共检测了云南省20162018年9州(市)16个县(区)2153份小型兽类样品,沙粒病毒阳性率为1.9%(41/2153),其中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阳性率为9.0%(38/422),黄胸鼠(Rattus tanezumi)阳性率为0.3%(2/633),大耳姬鼠(Apodemus latronum)阳性率为6.7%(1/15);云南省小型兽类中检测到的沙粒病毒为温州病毒(Wenzhou virus,WENV)的不同亚型,L片段核苷酸相似度为86.7-87.0%,S片段相似度为81.7-92.3%;小型兽类沙粒病毒感染地区为楚雄州元谋县、红河州泸西县、昆明市宜良县和迪庆州德钦县;检测了来自云南省828份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清样本,ELISA检测温州病毒IgG抗体阳性率为2.7%(22/828),用WB和PNT对这22份阳性血清进行进一步检测,WB检测出5份阳性,PNT检测出4份阳性。结论感染温州病毒的宿主动物有褐家鼠、黄胸鼠和大耳姬鼠。但褐家鼠为主要宿主;首次证实云南省不明原因发热病人中存在温州病毒感染,有必要对云南省温州病毒的流行现状及与人类相关疾病进行进一步研究。
张敏[6](2019)在《大理市女性性工作者HIV、HCV、TP感染现状及其知信行调查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大理市女性性工作者HIV、HCV、TP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了解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特征并分析其相关因素;为制定适合本市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性病防治宣传教育和有效综合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云南省艾滋病哨点监测方案(2018年版)》,采用概率抽样法和滚雪球法于2018年4月6月抽取大理市不同类型娱乐场所女性性工作者共400名,进行匿名健康问卷调查,并按问卷编号抽取对应调查对象的血液样本进行HIV、HCV、TP抗体检测。结果1.本次调查女性性工作者平均年龄为31.59±10.10岁,C层的平均年龄为42.00±8.65岁,B层的平均年龄为28.88±7.49岁,A层的平均年龄为24.30±4.58岁;民族主要以汉族为主,占72.7%;婚姻状况以未婚者居多,占55.0%;文化程度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62.3%;女性性工作者流动性较大,本地工作时间不满一年者占55.3%,工作不满一个月者占28.5%;户籍以省内为主,占67.8%,省外人员以四川、重庆、贵州等省份为主。2.本次调查女性性工作者中HIV阳性率为1.0%(4/400),HCV阳性率为1.5%(6/400),TP阳性率为2.5%(10/400),1例TP阳性合并丙肝阳性,HIV、HCV、TP阳性者均来自C层。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偏大是女性性工作者感染TP的危险因素。3.本次调查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2.5%,梅毒知识知晓率为74.0%。大理市女性性工作者对部分艾滋病、梅毒相关知识尚存在一定的误解。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大理市女性性工作者所在层次是此人群艾滋病、梅毒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因素。4.本次调查女性性工作者最近一次发生商业性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为97.5%,最近一个月内进行商业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为95.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艾滋病知识知晓、最近一年做过HIV检测是促进女性性工作者提高安全套使用率的影响因素。结论大理市女性性工作者文化程度偏低、流动性大、未婚者所占比例高,存在HIV、HCV、TP阳性的女性从事商业性服务的情况且感染率较高,不同层次的女性性工作者对艾滋病、梅毒知识知晓情况有差异,并存在不安全性行为因素。建议今后应继续扩大对女性性工作者HIV、HCV、TP抗体的检测覆盖面,均衡合理的分配干预资源,将提高艾滋病、性病掌握情况作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基础,坚决遏止HIV、HCV、TP阳性个体继续从事商业性服务。
臧新中[7](2019)在《基于住院病例的囊尾蚴病流行特征及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掌握云南省大理州囊尾蚴病的流行状况和特征,分析囊尾蚴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基于主观和客观两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分析囊尾蚴病伤残权重并进行比较。方法:第一部分:基于住院病例的囊尾蚴病流行病学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云南省大理州寄生虫病防治中心所有的囊尾蚴病病例,按设计的《囊尾蚴病住院病例回顾调查表》采集信息,参照纳入排除标准,对筛选后的病例进行分析。描述分析2014-2017年新发住院病例的时间变化、临床类型和人群分布特征(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等),采用热点分析掌握囊尾蚴病在云南省大理州的空间分布情况。第二部分:基于住院病例的神经系统囊尾蚴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理州寄生虫病防治中心2017年9月1日-2018年9月1日神经系统囊尾蚴病(Neurocysticercosis,NCC)住院病例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住院病例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临床症状等,并通过EQ-5D+C量表评价囊尾蚴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描述分析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并通过logistic回归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探索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同时基于EQ-VAS评分及症状结局计算NCC的伤残权重(Disability Weight,DW),并比较两种方法获取伤残权重的差异。结果:第一部分共收集囊尾蚴病住院病例1552人次,其中新发住院病例549人。新发住院病例中以神经系统囊尾蚴病患者为主,占比91.26%(501/549)。男性333人,占60.66%,女性216人,占39.34%。平均年龄37.86±10.35岁,民族分布中以白族为主,占比55.01%(302例)。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比75.59%(415例)。空间分析表明2014-2017年云南省大理州所有县(市)均有新发病例,其中以大理市和洱源县为主,病例数分别占总数的26.78%(145/549)和19.49%(107/549)。第二部分共计收集320份问卷,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问卷,剩余270份。首诊病例主要临床症状是头痛(76.19%),复诊病例主要临床症状是记忆力减退(67.46%)。在六个健康维度方面,认知能力有困难的比例最大(71.90%),影响因素分析发现,职业是日常活动有困难的保护因素(OR=0.39),婚姻状况是疼痛/不适有困难的危险因素(OR=2.27),年龄是认知能力有困难的危险因素。在EQ-VAS评分方面,EQ-VAS评分为70(60-80)分,首诊及复治患者间无显着性差异(Z=-0.74,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日常活动、疼痛/不适、焦虑/抑郁及认知能力是其影响因素(P<0.05),其中认知能力影响最大(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32)。基于EQ-VAS评分获取的DWi为0.30(0.20-0.40),首诊与复治患者分别是0.30(0.20-0.40)和0.30(0.20-0.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4,P>0.05)。首诊复治合并后,男性和女性分别是0.30(0.20-0.40)和0.30(0.20-0.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5,P>0.05)。5-14岁、15-29岁、30-44岁、45-59岁和≥60岁组DW1分别为0.20(0.10-0.20)、0.30(0.20-0.40)、0.30(0.20-0.40)、0.30(0.20-0.40)和0.30(0.30-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5,P<0.05)。基于症状结局获取的DW2为0.14(0.07-0.35),首诊与复治患者分别是0.14(0.07-0.35)和0.08(0.03-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3.01,P<0.01)。合并后男性和女性DW2分别是0.13(0.05-0.34)和0.13(0.03-0.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9,P>0.05)。5-14岁、15-29岁、30-44岁、45-59岁和≥60岁组DW2分别为0.03(0.03-0.11)、0.13(0.05-0.16)、0.14(0.05-0.35)、0.14(0.05-0.35)、和0.05(0.02-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2,P<0.001)。结论:囊尾蚴病在云南省大理州流行较重,住院病例以中年(30-44岁)白族男性农民为主,全州各县(市)均有囊尾蚴病病例分布,但主要聚集在洱源县和大理市。治疗能有效缓解NCC患者相关临床症状。NCC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受损严重,认知能力是其主要健康问题,提高患者认知能力、降低患者日常活动及疼痛/不适出现困难的比例,有利于提高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基于主观EQ-VAS评分法和客观症状结局法计算的DW值不同,提示对NCC患者伤残权重的评价需要结合主观和客观评价方法,方能综合判断其影响。
米善军[8](2019)在《清以降云县疟疾的流行与防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云县自古多瘴岚,清代云县疟疾流行只能勾勒大致面貌。民国时期该地疟疾肆虐,尤以1933~1940年为疟疾流行最为严重的时期。1949年以后,云县疟疾出现过两次反复,随着防治工作的不断深入,于1986年基本扑灭,并最终融入全球性消除疟疾战略计划。清代云县防治疟疾主要采取看医、寻药及诉诸鬼神来解决疾病所带来的痛苦。民国时期,政府的卫生防疫机制虽已建立,虽然亦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总归是收效甚微。只有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人民政权,真正地实现了中央—地方之间的强力互动。这种强力关系的建立是通过波浪状的卫生运动、精密化的制度设计逐步达到的。清代云县有无卫生机构,已经无从考证。当时遇到疫情发生,根本无法实现疫情的及时控制与扑灭,更谈不上疾疫预防。民国政府治下的云县,已经出现较为正规的医疗卫生机构,无奈由于机制体制不甚健全,只在县城为中心地方设立了相关机构,根本无法辐射全县各地,尤其是偏远山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随着政局的稳定,在民国政府留下的卫生遗产的基础上,在从中央到地方的部署中,云县地区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形成点面结合,层级分明,高度密集医疗卫生网络。云县的疟疾流行是地缘区位、国家政权、民风习俗诸多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疟疾的快速蔓延之势,倒逼民国政府不得不重视起基层卫生行政机构的设立与建设,但这些机构难以为继,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直到1949年以后,中国通过国家地计划与控制,走出一条以国家为主导,群防群治相结合的特色防治道路,逐步确立起大众心中新政权焕然一新的形象与面貌。
李明奎[9](2019)在《中国环境史史料学论纲》文中指出与中国环境史研究取得的成绩相比,相关环境史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则略显滞后。简言之,目前中国环境史料的研究多集中于先秦、唐宋和明清几个时段的正史、方志、档案等文献史料的讨论,而于丰富的口述、实物和图像中的环境史料的关注稍显不足;此外,学界对域外文献、田野调查资料、自然科学观测数据等特殊环境史料的利用亦不多见;至于环境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与环境史研究取得的成果相比,则更显滞后。上述环境史料研究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环境史研究的深入和本土化、国际化发展水平。鉴于此,本文在学界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利用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思考,以促进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构建和相关史料的整理研究。本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则对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学科任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史料类型、该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思考,初步认为中国环境史史料学以反映中华民族与自然环境互动的历史文献、口述史料、实物史料和图像史料的价值和利用为研究对象,以阐明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来源和类别、鉴别相关史料的真伪并分析评论史料的思想性、倡导并践行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整理工作、阐述编纂环境史工具书和筹建环境史料数据库的基本设想等为学科任务,以跨学科研究、田野调查、历史文献研究法等为基本研究方法。该史料学与文献学、口述史学、人类学、民族学以及包括考古学、地质学等在内的自然科学等学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此外,就中国环境史的史料而言,文献、口述、实物和图像是研究中国环境史的四大基本史料。其中,包括正史、方志、实录、档案等在内的文献以文字记录着人与自然互动的历史,而传说、神话、谚语、访谈记录等口述史料则以口头语言的形式讲述着记忆中的人与自然,遗物遗址之类的实物史料则以具体实物展现着人与自然相处的过往,至于包括壁画、岩画、绢纸画、漫画、照片等在类的图像史料则以图像透露着人与环境互动的点滴。四类史料虽有不同的形式,然各有其特点和价值,彼此互补,互相印证。从事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整理研究需掌握基本的方法和途径,但平淡忠厚、谨小慎微的心态尤其重要。此外,做好跨学科研究、夯实语言文字基础等方面的准备亦有利于环境史史料搜集整理工作的进行。第二部分则属于专题研究,从众多的文献史料中选取正史、方志、档案、实录等常见的史料进行环境信息的分析,同时尽其所知,对口述史料、实物史料和图像史料蕴含的环境信息及其搜集利用进行了初步的讨论。研究认为包括正史、方志、档案、实录在内的文献史料是研究中国环境史的基本史料,其搜集整理和利用既要结合中国古代史、思想史、方志学、档案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亦要依靠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方面的知识技能,全面看待每种文献史料的价值和不足,综合利用,取长补短。而口述、实物和图像三类史料蕴含的环境信息亦极为丰富和珍贵,需要结合考古学、口述史学、图像史学、古文字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相关环境信息的分析和解读,以最大化地发挥相关史料的价值。第三部分则是对第二部分的补充,在丰富的文献史料中,除正史、方志、档案等基本环境史料外,日记、书信、报刊、文史资料、自然科学数据、域外文献等特殊环境史料蕴含的信息亦极为珍贵。其中,日记、书信和文史资料除记录了作者对天地自然和相关人事的观察、经历外,还记录了作者本人对许多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情感认知和心理态度,对于研究具体环境事件和微观环境史、环境认知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域外文献则以他者的视角记录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观察、认知和评价,尤其是其中对中国山川自然、都城建筑、农田水利、风物特产、疾病医疗、人情风俗、气候变化、灾害事件等方面的记载均透露出不少珍贵的环境信息,值得大力挖掘和利用。田野调查资料则以调查者的亲身经历和见闻为基础,不仅对环境史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许多珍贵的文献、口述、实物和图像史料,还提供了认识史料、解读史料的现场感受(实地观感)和分析视角。而自然科学数据则以严谨的方法、精准的仪器为环境史研究提供许多气候、地质、土壤、水文、动植物等方面精确的数据信息,能更好地展现环境史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总之,为促进环境史史料的研究和中国环境史的深入发展,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实有其必要。中国环境史史料学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尤其是图像、口述、实物三类史料中环境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自然科学数据的利用,以及环境史料的数字化等问题均涉及多种学科的交叉和合作,非一人或单一学科所能完成。然从长远来看,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整理和利用刻不容缓,其相关的环境史史料学亦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相信,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建立和发展,必将促进中国环境史研究在理论化和本土化方面的深入。
李灿彪,何连菊,张凤英,杨艳江,李四乐,陈玲,段华芬,朱春文,李洪,张洪英[10](2019)在《云南鹤庆县二十年HIV/AIDS人群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鹤庆县(1999~2018)年HIV/AIDS人群特点及空间分布特征,为今后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导出鹤庆县(1999~2018)年HIV/AIDS相关数据,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用MapInfo 12.0软件进行地图的制作。结果鹤庆县(1999~2018)年间,共报告368例HIV/AIDS病例,HIV感染者235例,AIDS患者133例,死亡62例。自2006年起,历年新报告HIV/AIDS病例数呈总体上升趋势,传播途径由注射吸毒逐渐转变为异性传播。不同时期和不同感染途径下HIV/AIDS病例乡镇分布不同,2006年以前HIV/AIDS病例主要集中在金墩乡和云鹤镇,仅4个乡镇有病例报告;至2011年9个乡镇均出现病例,草海镇和云鹤镇病例数相继超过金墩乡;截至2018年鹤庆县HIV/AIDS形成以草海镇、云鹤镇、金墩乡为聚集中心,其余乡镇散在发生的流行趋势。结论鹤庆县艾滋病疫情呈总体上升趋势,集中在主要城区与城乡结合部,正在向周围的乡镇扩散和蔓延,需要进一步加强各乡镇的艾滋病监测和宣传教育,从而全面控制HIV/AIDS的流行。
二、云南省大理州1990~1999年淋病流行病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省大理州1990~1999年淋病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大理市成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样本量的确定 |
2.2.2 抽样方法 |
2.2.3 调查内容 |
2.3 诊断标准及相关定义 |
2.3.1 诊断标准 |
2.3.2 危险因素定义 |
2.4 质量控制 |
2.5 统计分析 |
2.6 伦理 |
3 结果 |
3.1 调查人群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
3.2 总人群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 |
3.2.1 高血压患病率 |
3.2.2 糖尿病患病率 |
3.2.3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病率 |
3.3 总人群中高血压和糖尿病影响因素分析 |
3.3.1 高血压影响因素分析 |
3.3.2 糖尿病影响因素分析 |
3.3.3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影响因素分析 |
3.4 白族居民情况分析 |
3.4.1 白族居民人口学特征 |
3.4.2 白族居民生理指标特征 |
3.4.3 白族居民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概况 |
3.4.4 白族居民高血压和糖尿病影响因素分析 |
3.5 疾病影响因素概况 |
3.5.1 总人群中疾病影响因素分布 |
3.5.2 白族居民疾病影响因素分布 |
4 讨论 |
4.1 大理市成人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 |
4.1.1 总人群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 |
4.1.2 白族居民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 |
4.2 疾病影响因素 |
4.2.1 总人群中的疾病影响因素 |
4.2.2 白族居民中的疾病影响因素 |
4.3 高血压、糖尿病与危险因素的关联分析 |
4.3.1 总人群高血压、糖尿病与危险因素的关联分析 |
4.3.2 白族居民高血压、糖尿病与危险因素的关联分析 |
4.4 展望与不足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生活方式医学与慢性病管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云南省布鲁氏菌病流行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云南布病的病原学特征 |
2 云南布病的宿主种类 |
3 易感人群和感染途径 |
4 云南布病流行的时间分布(概况) |
4.1 畜间 |
4.2 人间 |
5 云南各地州布病流行的空间分布 |
5.1 布病流行重灾区(滇中/滇东) |
5.1.1 昆明市 |
5.1.2 曲靖市 |
5.2 疫情上升区(滇中/滇南/滇西) |
5.2.1 玉溪市 |
5.2.2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5.2.3 大理白族自治州 |
5.2.4 楚雄彝族自治州 |
5.3 疫情危险区(滇西/滇东南) |
5.3.1 保山市 |
5.3.2 怒江傈傈族自治州 |
5.3.3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5.3.4 文山壮族自治州 |
6 云南布病时空分布的影响因素 |
6.1 带疫家畜输入,传染源控制困难 |
6.2 养殖规模小,人群防护意识低 |
6.3 检疫、监测和淘汰工作不到位 |
6.4 气候、环境因素 |
7 小 结 |
(3)云南省狂犬病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流行病分布特征研究 |
1.3.2 狂犬病的影响因素研究 |
1.3.3 流行病风险预测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研究数据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数据收集与处理 |
2.3 研究方法 |
2.3.1 描述流行病学 |
2.3.2 时空扫描统计分析 |
2.3.3 空间自相关分析 |
2.3.4 增强回归树 |
3 云南省狂犬病病例的分布特征 |
3.1 人类狂犬病病例人群分布特征分析 |
3.2 人类狂犬病病例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
3.2.1 人类狂犬病时间描述性分析 |
3.2.2 时间扫描统计分析 |
3.3 人类狂犬病病例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3.3.1 人类狂犬病空间描述性分析 |
3.3.2 空间扫描统计分析 |
3.3.3 人类狂犬病空间自相关分析 |
3.4 人类狂犬病病例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
3.5 小结 |
4 云南省狂犬病发生的影响因素 |
4.1 人类狂犬病BRT模型构建 |
4.2 与人类狂犬病相关的人为和环境因素 |
4.3 人类狂犬病发生的风险预测 |
4.3.1 BRT模型性能测试 |
4.3.2 人类狂犬病预测 |
4.3.3 高风险区域特征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云南省一种沙粒病毒在宿主动物及发热病人中感染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啮齿动物及其所携带的病毒 |
1.2 沙粒病毒 |
1.3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云南省沙粒病毒在小型兽类中的感染现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2.1.2 样品采集 |
2.1.3 引物的合成 |
2.1.4 提取病毒RNA |
2.1.5 RT-PCR检测沙粒病毒 |
2.1.6 PCR产物序列比对分析 |
2.1.7 阳性样本物种鉴定 |
2.1.8 资料整理与数据分析 |
2.2 实验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云南省不明原因发热病人中温州病毒血清学检测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1.2 样本采集 |
3.1.3 温州病毒N蛋白(WENV-NP)真核表达及纯化浓缩 |
3.1.4 WENV-NP的验证 |
3.1.5 LASV-NP与 WENV-NP的同源性比较 |
3.1.6 LASV-NP的验证 |
3.1.7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云南省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清Ig G抗体 |
3.1.8 蛋白质免疫印迹(WB)检测云南省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清Ig G抗体 |
3.1.9 温州病毒假病毒中和验证 |
3.2 实验结果 |
3.2.1 云南省温州病毒N蛋白真核表达及纯化浓缩 |
3.2.2 拉沙病毒全长N蛋白验证结果 |
3.2.3 用ELISA检测云南省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清中温州病毒Ig G抗体 |
3.2.4 用蛋白印迹实验(WB)检测云南省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清中温州病毒IgG抗体 |
3.2.5 云南省温州病毒假病毒中和实验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大理市女性性工作者HIV、HCV、TP感染现状及其知信行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女性性工作者 |
2 性传播相关疾病 |
3 立题依据 |
材料与方法 |
1 调查现场 |
2 研究对象 |
3 抽样方法 |
4 调查问卷 |
5 流行病学调查 |
6 实验室检测 |
6.1 HIV抗体检测 |
6.2 HCV抗体检测 |
6.3 TP抗体检测 |
7 质量控制 |
7.1 调查员培训 |
7.2 调查问卷质量控制 |
7.3 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
7.4 数据管理的质量控制 |
8 数据分析 |
结果 |
1 女性性工作者人口学特征 |
2 女性性工作者HIV、HCV、TP感染现状 |
2.1 女性性工作者HIV感染现状 |
2.2 女性性工作者HCV感染现状 |
2.3 女性性工作者TP感染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3 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梅毒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
3.1 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分析 |
3.2 女性性工作者梅毒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分析 |
4 女性性工作者安全套使用情况分析 |
讨论 |
1 研究的可靠性和局限性 |
2 大理市女性性工作者人口学特征分析 |
3 大理市女性性工作者HIV、HCV、TP感染现状分析 |
4 大理市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梅毒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5 大理市女性性工作者安全套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结论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基于住院病例的囊尾蚴病流行特征及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囊尾蚴病流行概况 |
1.2 我国囊尾蚴病防治研究进展 |
1.3 疾病负担研究进展 |
1.4 囊尾蚴病疾病负担研究现状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内容 |
4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基于住院病例的囊尾蚴病流行病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地点 |
1.2 调查对象 |
1.3 调查工具与内容 |
1.4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2 结果 |
2.1 囊尾蚴病住院病例概况 |
2.2 囊尾蚴病流行现状 |
2.3 囊尾蚴病新发住院病例特征 |
3 讨论 |
3.1 囊尾蚴病流行态势依然严峻 |
3.2 囊尾蚴病临床表现危害严重 |
3.3 囊尾蚴病流行因素尚未改变 |
3.4 囊尾蚴病分布热点仍较集中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基于住院病例的神经系统囊尾蚴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地点 |
1.2 调查对象 |
1.3 调查工具与内容 |
1.4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1.5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2.2 NCC患者临床特征 |
2.3 健康相关生命质量 |
2.4 伤残权重 |
3 讨论 |
3.1 NCC患者临床症状以头痛和癫痫为主 |
3.2 NCC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受损严重 |
3.3 认知能力是NCC患者最突出的健康问题 |
3.4 NCC患者自评健康状况评分较低 |
3.5 首诊与复治患者DW变化 |
3.6 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更能准确评估NCC危害 |
4 结论 |
研究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表1 |
附表2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论着 |
(8)清以降云县疟疾的流行与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学术价值 |
二、疟疾研究的学术回顾与总结 |
(一) 中国疟疾学术研究六十年回顾 |
(二) 云南省疟疾研究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
(一) 研究重难点 |
(二) 研究创新点 |
四、研究方法及写作思路 |
第一章 中西医学认知中的疟疾 |
第一节 传统中医体系下的疟疾认知 |
一、先秦两汉时期的疟疾认知 |
二、魏晋隋唐五代时期的疟疾认知 |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疟疾认知 |
第二节 现代西医认知中的疟疾 |
第二章 自然环境、区位、习俗与云县疟疾的关联 |
第一节 自然环境、区位与疟疾 |
一、纬度、气候与云县疟疾 |
二、海拔、地形与云县疟疾 |
三、地理区位与云县疟疾 |
第二节 传统习俗与疟疾 |
第三章 清以降云县疟疾的流行 |
第一节 清代疟疾的流行情况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疟疾的流行状况 |
第三节 1949年以后疟疾的流行状况 |
第四节 天降鞠凶:时代变革中的云县疟疾流行态势 |
第四章 清以降云县疟疾的防治 |
第一节 清代云县的疟疾防治 |
第二节 民国时期云县疟疾的防治 |
第三节 1949年以后云县疟疾的防治 |
一、1949年以后云县疟疾的防治阶段 |
二、1949年后云县疟疾的防治措施 |
第四节 艰难棘途:中央与地方的统合 |
第五章 云县抗疟机构的演变与转型 |
第一节 民国时期云县的抗疟机构 |
第二节 建国后云县的抗疟机构 |
第三节 公共卫生:国家卫生体系转型中的抗疟机构 |
结语 |
附1 |
附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活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荣誉 |
(9)中国环境史史料学论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回顾 |
(一) 史料与史料学的研究 |
(二) 中国环境史史料的研究 |
三、基本写作思路和框架 |
四、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五、文中相关概念的解释 |
(一) 史料与史料学 |
(二) 环境史史料与中国环境史史料学 |
(三) 口述史料与口述史学 |
(四) 实物史料 |
(五) 图像史料与图像史学 |
(六) 域外文献 |
上篇 |
第一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研究对象、主题、方法和学科任务 |
第一节 研究对象、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主题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学科任务 |
第二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
第一节 与文献学的关系 |
第二节 与自然科学、人类学、民族史、图像史学等学科的关系 |
第三章 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
第一节 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可能性和基础 |
第二节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必要性 |
第四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来源、类型和特点 |
第一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来源 |
第二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的类型和特点 |
第五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搜集整理概论 |
第一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搜集整理面临的困难 |
第二节 搜集整理中国环境史史料应有的心态 |
第三节 搜集整理中国环境史史料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
第四节 从事搜集整理中国环境史史料应有之准备 |
第六章 经史子集文献中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
第一节 经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
第二节 史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
第三节 子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
第四节 集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
第五节 经史子集文献中环境信息的搜集整理与利用 |
中篇 |
第七章 正史中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
第一节 正史中的环境史史料及其价值 |
第二节 正史中的环境史史料特点及其搜集利用 |
第八章 地方志中的环境史史料及其搜集利用 |
第一节 地方志中的环境信息及其价值 |
第二节 地方志中环境史史料的特点和局限 |
第三节 地方志中环境史史料的搜集与解读利用 |
第九章 实录与档案中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
第一节 实录中的环境史史料价值及其搜集利用 |
一、实录中的环境史史料价值 |
二、实录中环境信息的搜集利用 |
第二节 档案中的环境史史料 |
一、档案中的环境信息及其价值 |
二、档案中环境史史料的搜集与利用 |
第十章 中国口述环境史料概论 |
第一节 中国的口述传统和口述史料遗存 |
第二节 口述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价值 |
第三节 中国口述环境史史料的特点 |
第四节 中国口述环境史史料的搜集整理途径 |
第五节 口述史料中环境信息的提取和征实 |
第十一章 实物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利用途径概论 |
第一节 实物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价值 |
第二节 实物史料在环境史研究中的利用途径 |
第十二章 图像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搜集解读概论 |
第一节 图像史料中的环境信息及其价值 |
第二节 图像史料的搜集与解读 |
下篇 |
第十三章 几种特殊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
第一节 书信、报刊与文史资料 |
第二节 田野调查资料与自然科学观测试验数据 |
第三节 日记 |
第四节 域外文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云南鹤庆县二十年HIV/AIDS人群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HIV/AIDS病例一般人口学特征 |
2.2 疫情情况 |
2.3 病例乡镇分布 |
2.4 异性传播和注射吸毒的变化趋势及乡镇分布 |
3 讨论 |
四、云南省大理州1990~1999年淋病流行病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理市成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研究[D]. 杨云艳. 大理大学, 2021(09)
- [2]云南省布鲁氏菌病流行状况[J]. 乾莲,孟媛媛,孙海龙,武有聪.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21(02)
- [3]云南省狂犬病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D]. 于静.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1950-2018年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流行病学分析[J]. 孔进姣,王鹏,石丽媛.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19(11)
- [5]云南省一种沙粒病毒在宿主动物及发热病人中感染初探[D]. 蒋梦颖. 大理大学, 2019(01)
- [6]大理市女性性工作者HIV、HCV、TP感染现状及其知信行调查分析[D]. 张敏. 大理大学, 2019(01)
- [7]基于住院病例的囊尾蚴病流行特征及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研究[D]. 臧新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10)
- [8]清以降云县疟疾的流行与防治研究[D]. 米善军. 云南大学, 2019(03)
- [9]中国环境史史料学论纲[D]. 李明奎. 云南大学, 2019(09)
- [10]云南鹤庆县二十年HIV/AIDS人群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 李灿彪,何连菊,张凤英,杨艳江,李四乐,陈玲,段华芬,朱春文,李洪,张洪英. 皮肤病与性病,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