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苟经济伦理思想初探

李苟经济伦理思想初探

一、李觏经济伦理思想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肖红进[1](2021)在《李觏孟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宋代孟学史上,在“孟子升格运动”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疑孟”、“非孟”等现象,亦是孟学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一部分。李觏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一生命运坎坷,虽然没能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却一直心怀苍生,教书育人,着书立说。他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凭借渊博的学识成为了一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者。一般认为李觏是“非孟”派的代表人物,但通过对李觏生平经历及其着作的梳理研究发现,李觏本人在其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对孟子及其学说的实际态度是褒贬皆有的,是随着其人生经历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因此拟从李觏对孟子思想的继承发展和质疑批驳两个方面来分析探讨其孟学思想。在继承发展方面,他遵循了孟子有关“民本”的思想,认同孟子的“井田制”,倡导“仁义”是强大兵力的根本等。而在对孟子思想的批判方面,明确指出孟子不能续道统,反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性之三品五类说”,并主张“王霸并用,义利双行”。他从北宋中期面临的现实出发,探求富国强兵之道,重建儒家功利主义传统,对南宋永嘉学派产生了重要影响。李觏孟学思想是“非孟”潮流中尤为独特的部分,具有求实的特点和强烈的针对性,散发着时代的气息,为我们当代深入探讨孟子学说提供了不同角度的研究资料,对于孟学发展有着不一样的重要意义。

郑洁敏[2](2018)在《契嵩儒佛融合思想研究》文中指出佛教自传入中国伊始,便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道两教进行着长期的对话与融合。直至北宋时期,三教融合思想,尤其是儒佛融合思想,已经逐步完善并最终成型。僧人契嵩是该时期推动儒佛思想融合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契嵩一方面深谙儒家经典,另一方面又深入研究了历代儒家排佛与佛家护法的言论思想。在明晰了宋代儒家排佛的特殊背景后,契嵩针对当时的排佛思潮作出了精准有力的回应。这一举措直接促成了契嵩儒佛融合思想理论全面且系统的完成。本文首先以历史为线索,分述各时期的三教融合及儒佛融合的历史源流,从两汉魏晋以来所开启的“儒佛融合”的思想潮流中,来审视契嵩的儒佛融合思想的形成缘起。其次,从“经义”层面对契嵩儒佛融合思想的内涵作出分析,以契嵩所着的《镡津文集》为经典文本依据,对契嵩的“中庸解”、“孝道观”、“心性论”中所蕴含的儒佛融合思想作分类论述。再次,从“经世”层面探究契嵩儒佛融合思想的丰富内涵,从经典文本和历史线索中发掘契嵩在治国理政和道德伦理等方面所蕴含的思想内涵。最后,对契嵩的儒佛融合思想的历史影响作出阐述,说明其思想产生之后,对宋明儒学以及后世佛学的显着影响,并探讨儒佛融合思想与近现代兴起于两岸三地的“人间佛教”运动之间的内在思想之关联,以期阐明儒佛融合思想在文化共融方面的现实借鉴意义。

郝倩[3](2017)在《李觏散文研究》文中提出李觏是北宋初期着名学者、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基本上以布衣终其一生,却始终关心国事,志在兼济,并以着书立说的方式为当世及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财富,体现了自己康国济民的人生抱负和政治理想。本文是从广义的“散文”出发,对李觏的经学论文、政论文和其他类型散文进行研究。其经学论文主要是借《周易》和《周礼》中的相关内容,托古改制,希望通过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以达到康国济民的政治理想;其政论文章,详细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富国、强兵、安民等思想和主张,大多有的放矢,切中时弊,具有很强的进步意义;他的其他类散文,众体兼备,尤以杂记、书信和墓志成就最高,也最具代表性,或针对时事发表见解,或表现个人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或是受人之托的应景之作,但都能体现出李觏的个人色彩。以经世致用的功利主义文学思想为出发点,李觏的散文也集中地体现了文以载道、文以化世的特点。他认为文章应该承担起为国家礼乐、刑法、道德、行政等方面服务的重任,并起到教化世人的作用。具体主张有:一、推崇古朴文风,反对刻意雕琢;二、反对刻意泥古,主张创新;三、主张文以载道,教化世人。李觏的散文,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体现于他所倡导的经世致用、朴实无华的文风和散文中秉持的政治主张两方面。

齐海鹏,李娟[4](2017)在《中国古代理财中的义利观及其对当代理财的启示》文中指出义利思想是对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提出来的思想观点,调节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活动。两千多年来,历代思想家和理财家们结合时代特点,从不同角度阐述各自的义利观、理财观,形成中国古代十分丰富的义利思想。义利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核心观念,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挖掘其思想的精华部分并发扬光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古代理财中义利思想的概述,分析、研究中国古代各个时期不同的义利思想,进而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古代义利思想对当代理财的启示。

杨绍成[5](2015)在《李觏新功利主义经济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李觏新功利主义经济思想研究”为题,主要从唐宋变革时期经济社会大发展的背景视野下,通过纵向考察、横向分析,对李觏的新功利主义经济伦理思想、农商关系经济思想、理财经济思想、民生经济思想及其经济思想的历史回响和现实借鉴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看,李觏作为北宋初期首先在经济思想领域掀起波澜的思想家,其新功利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既合乎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又决定于唐末宋初变革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进程和客观要求,堪称新功利主义经济思想的先驱者。因此,研究和探讨李觏新功利主义经济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首先,本文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价值、研究的意义以及目前研究现状。唐宋时期是我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大变革时期。李觏新功利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实质上是当时社会变革现实和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动向和新变化的深刻反映。分析由唐至宋变革期的时代特征,可以对李觏新功利主义经济思想获得更新、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进而揭示唐宋社会发展变迁过程中人们经济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宋代经济思想的发展情况。第一章唐宋变革与经济思想转型,探讨了唐宋变革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思想的转型变化对李觏新功利主义经济思想产生的影响和作用。重点分析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学术文化繁荣的情况,从唐宋变革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呈现出的时代特征,变革产生的根本原因、义利关系思想的演变、农商关系思想的演变、新功利主义的产生以及李觏的人生历程和思想路径等方面,指出李觏新功利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充分体现了唐宋变革时期文化继承批判与双重关怀的学术学风特点,同时兼具独特的创新性,实现了对后世的思想引领。第二章李觏新功利主义经济伦理思想,通过分析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的流变,阐述了李觏的新功利主义经济伦理思想。李觏以“人论”、“易论”和“礼论”作为其新功利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通过义利之辩,确立了“注重功利、义利双行”的义利双重价值观;通过对佛教思想的批判,提出了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实用论;通过为富人辩护,提出了安富保富的新思想——保富论,构建了极富特色的新功利主义经济伦理思想体系。第三章李觏新功利主义农商关系经济思想,在分析中国古代农商关系经济思想演变的基础上,阐述了李觏以“强本抑末”论为核心的农本经济思想和以“商业富国论”为核心的商业经济思想,说明其农商并重、农商相补、农商互利的重农不抑商的农商关系思想。第四章李觏新功利主义理财经济思想,通过立足于中国古代理财文化的流变考察,探讨了北宋理财实践中的种种问题,指出宋代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横征暴敛、开始陷入“积贫积弱”的状况。针对社会现实,李觏在理财富国论、理财养民论、“民不益赋而国用饶”的基本观点基础上构建了其富有特色和实用价值的理财经济思想体系。第五章李觏新功利主义民生经济思想,论述了中国古代民生经济思想的流变以及李觏民生经济思想的基本观点和特点。李觏的民生经济思想遵循着中国古代思想家“尊天、敬德、保民”的逻辑思路,提出了“医国救民”、“康国济民”、“富国利民”等一系列民生政策、措施。李觏民生经济思想是其新功利主义经济思想的闪光点。最后,第六章结论及启示,强调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各种原因,李觏新功利主义经济思想难免存在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并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在许多理论观点上都表现出不足和缺陷。但是,应该看到,李觏经世致用的学术特点和丰富的经济思想理论体系,对中国自宋以后经济思想的发展衍变产生了长期积极、深远的影响,其诸多的经验和启示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对于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唐银华[6](2014)在《叶适经济伦理思想初探》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立足于叶适作为南宋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的特殊地位,在整体把握叶适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架构,揭示其经济伦理思想以人为本、经世致用之主旨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论述叶适思想中经济与伦理的通约之径及理论价值,进而在温州区域经济崛起的现状与文化命脉的探析中,揭示叶适经济伦理思想的实践价值。叶适经济伦理思想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南宋王朝通过屈辱和议换来短暂和平,宋室南移促进了永嘉地区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面对朱子理学重视心性的现实,叶适结合事功思想的传承,提出其经世致用的经济伦理思想。叶适把人从先验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自然人性论基础,倡扬引导百姓追求合理求利行为的“崇义以养利”义利观。叶适以民本作为根本导向,以济世救民为目的,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能在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倡导政府实行“藏富于民”的富民政策和“以天下之财与天下共理之”的理财观。在商业伦理方面,叶适明确反对政府为崇本而抑末,提倡“农商并重”的商业伦理观。叶适经济伦理思想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其一,叶适经济伦理思想以经史相通为基础,以“弥纶以通世变”为导向,体现了“务实而不务虚”的功利主义取向。其二,叶适主张士农工商地位平等,四民应自由发展不受外力干扰,反映了“四民交治其用”的理想追求。其三,叶适的经世理论离不开当时的社会体制,叶适倡导君主为政以德,“使民有蒙自活之利”,体现了“为国之要,在于得民”的民本特色。务实致功的功利主义取向是叶适经济伦理思想的重要体现,对后世影响颇深。叶适经济伦理思想虽然有其不足之处,但其以人为本、务实变通、经世致用的文化精髓与今日温州区域文化不谋而合,本文的研究力图为温州区域经济的崛起提供注脚。

田彬[7](2013)在《李觏经济伦理思想目标浅论》文中研究说明李觏认为所有的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国家的富强。以国家利益为重是李觏的经济伦理原则,富民是这个原则的根本基础。李觏经济伦理的目标就是希望其经济主张能够使经济和谐发展,从而利国富民。李觏提出的一系列经济思想主张,都是为了实践他的这个经济伦理目标。

冯文玮[8](2012)在《儒学经济伦理思想“义”与“利”之体用》文中提出一、儒学与全球伦理的贯通经济伦理思想和人类的文明史、文化史一样悠久,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家,如孔子、孟子等,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对经济与伦理的关系,义利问题,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行为中的伦理道德问题阐述得十分深刻,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公平交易"、"童叟无欺"等。这些传统思想一直延续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经济伦理思想在西方出现得也很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关于如何对待财富、如何获得财富这些经济伦理学中的重要问题就有集中的论述。欧洲中世纪着名的经院

赖井洋,郝翠荣[9](2013)在《管仲与李觏功利主义思想比较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管仲与李觏均以自然人性论为基础,主张以"循公而不私"、"义利并行"为价值原则,倡导富国富民之社会功利;管仲开社会功利思想之先河,佐桓公九合诸侯而一匡天下,李觏则始倡有宋一代之功利主义思潮,推进社会变革,"匡国济民",成为"北宋的一个大思想家",两人思想影响深远。通过对管仲与李觏功利主义思想的比较研究,揭示出功利主义思想的历史联系及社会作用,于今天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吕金良[10](2012)在《李觏、王安石农业思想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李觏、王安石同为北宋中期的思想家、改革家。这一时期北宋社会受到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处于一种剧烈变化的状态。商品经济所带来的的新的社会变化使得国家机器运转负担空前繁重,专制模式的管理成本空前高涨,加之崇文抑武所带的军事上的弱势,造成了北宋财政的捉襟见肘,财政枯竭和国家管理效率的日微。这都推动了北宋社会变革思想的形成。作为当时改革派的李觏、王安石先后提出了以强本抑末、发展农业为主体的农业思想。而作为渊源颇深的二位改革家,他们的农业思想既有“社会以农业为主导”、“政府主导农业生产”、“大力惠农、恤农”等方面的普遍共识,又有对摧抑兼并、减负宽民等问题的不同见识。在土地问题上,李觏主张摧抑兼并,至少是限制兼并规模;而王安石则认为摧抑兼并不切实际,无操作之可能。在赋役问题上,李觏单纯提出了减税减役的方案;而王安石则变减为均,通过迫使富人承担赋役来减轻个体农民的负担。在赈灾备荒问题上,王安石提出以工代赈、低息贷款的方式解决百姓的困境;而李觏则依然坚持国家投入建立常平仓的方式防备灾荒。对于李觏和王安石农业思想的分歧,本文也进行了尝试性探索,认为二人社会角色的差异是他们农业思想产生分歧的根源。李觏、王安石农业思想有着相同的渊源、相近的目的,都受到《周礼》的很大影响。王安石农业思想是对李觏农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在具体措施方面王安石又较李觏之观点更为成熟。北宋之后的一些思想家对于李觏、王安石农业思想也各有评价。南宋朱熹对王安石的农业思想评价较高,但亦指出其修德正心方面的缺失。浙东学派虽然讲求功利,但对李觏、王安石的农业思想却褒贬不一。他们都赞同李觏之思想,却对王安石之农业政策大加批判,认为其是“聚敛之政”。

二、李觏经济伦理思想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李觏经济伦理思想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李觏孟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内容
第二章 李觏其人其思想
    2.1 李觏所处的时代
    2.2 李觏生平概述
    2.3 李觏经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4 李觏着述考略
第三章 李觏的“宗孟”思想
    3.1 承孟子之民本思想
    3.2 赞孟子之井田制
    3.3 倡“仁义为强兵之本”
第四章 李觏的“非孟”思想
    4.1 李觏“尊孔非孟”的道统观
    4.2 李觏“性之三品五类”的人性论
    4.3 李觏“义利双行”的义利观
第五章 李觏孟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代价值
    5.1 李觏孟学思想在宋学上的地位与影响
    5.2 李觏孟学思想在孟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5.3 李觏孟学思想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2)契嵩儒佛融合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意义
2、研究综述
3、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契嵩其人及其学说概述
1.1 生平简介
1.2 着述及学说概述 第二章 儒佛融合思想的历史渊源
2.1 汉魏晋时期的比附格义
    2.1.1 老庄道学比附大乘佛教
    2.1.2 牟子《理惑论》之“三教一致”
    2.1.3 格义佛教之盛行
2.2 隋唐时期的三教会通
    2.2.1 三教讲论之盛行
    2.2.2 宗密《原人论》之“三教会通”
2.3 北宋时期的援儒入佛
    2.3.1 儒家的排佛思想
    2.3.2 佛教的护法思想 第三章 契嵩儒佛融合思想之“经义”层面
3.1 中庸解:中庸与中道
    3.1.1 诚明之性似于实性一相说
    3.1.2 至诚之道拟于万法唯心论
    3.1.3 儒家中庸几于佛教中道
3.2 孝道观:孝亲与理佛
    3.2.1 以《孝经》明佛意
    3.2.2 以孝道统摄儒佛善戒
3.3 心性论:性情与心性
    3.3.1 心性本觉说之儒化
    3.3.2 儒佛性情论之会通 第四章 契嵩儒佛融合思想之“经世”层面
4.1 王道与佛道
    4.1.1 中正之道乃王道根本
    4.1.2 佛之道与王之道相合
4.2 五常与五戒
    4.2.1 五常五戒融合之源流
    4.2.2 五常五戒异号而一体
4.3 福极果报说与善恶报应论
    4.3.1 佛教之善恶报应论
    4.3.2 儒家之福极果报说
    4.3.3 福极果报说与善恶报应论之融合 第五章 契嵩儒佛融合思想的历史影响
5.1 对宋明儒学之影响
5.2 对后世佛学之影响
5.3 儒佛融合思想与当代人间佛教之关联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3)李觏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价值及意义
    1.2 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2 李觏生平及着述考论
    2.1 李觏的家世与仕途考论
    2.2 李觏着述考论
3 李觏的经学思想与政治观念
    3.1 易以教人:李觏的易学思想
    3.2 周礼致太平:李觏的礼学思想
    3.3 李觏经世致用的政治思想
4 李觏功利主义的散文观念与政论文创作
    4.1 李觏功利主义的散文观念
    4.2 李觏政论文的主题和内容
    4.3 李觏政论文的艺术特色
5 李觏的记文、书信与墓志
    5.1 李觏的记体文创作
    5.2 李觏的书信作品
    5.3 李觏的墓志文
6 结语:李觏散文的成就及影响
    6.1 李觏散文的成就
    6.2 李觏散文的影响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李觏新功利主义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价值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框架
        (一) 研究方法
        (二) 思路框架
第一章 唐宋变革与经济思想转型
    一、唐宋变革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
        (一) 政治领域的变革
        (二) 经济领域的变革
        (三) 社会领域的变革
        (四) 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
    二、唐宋变革与经济思想转型
        (一) 义利关系思想的转变
        (二) 农商关系思想的转变
        (三) 新功利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
    三、新功利主义经济思想的先驱——李觏
        (一) 人生历程与思想路径
        (二) 批判引领与双重关怀
        (三) 新功利主义经济思想的基本线索
第二章 李觏新功利主义经济伦理思想
    一、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的源流及衍变
    二、李觏新功利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一) 人本经济哲学——人论
        (二) 新社会变革论——易论
        (三) 新社会秩序论——礼论
    三、李觏新功利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基本观点
        (一) 政治经济伦理观——富国富民
        (二) 生产伦理观——平土以强本
        (三) 交换伦理观——平准与平籴
        (四) 消费伦理观——等级消费与损上益下
        (五) 职业伦理观——人各有事,事各有功
    四、李觏新功利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 义利并行——义利双重之价值观
        (二) 经世致用——反佛思想之实用论
        (三) 保富安富——为富民辩护之新思想
第三章 李觏新功利主义农商关系经济思想
    一、中国古代农商关系经济思想的源流及衍变
    二、李觏强本抑末论与农本经济思想
        (一) 平土均田论
        (二) 薄赋均役论
        (三) 兴修水利论
    三、李觏商业富国论与商业经济思想
        (一) 商业富国论
        (二) 商业经济思想的基本观点
    四、李觏新功利主义农商关系经济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 农商并重
        (二) 农商相补
        (三) 农商互利
第四章 李觏新功利主义理财经济思想
    一、中国古代理财经济思想的源流及衍变
    二、李觏新功利主义理财经济思想的基本观点
        (一) 理财富国论
        (二) 理财养民论
        (三) 民不益赋而国用饶
    三、李觏新功利主义理财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天下为公,理财富国
        (二) 去伪存真,理财利民
        (三) 量入制出,节用爱人
        (四) 平准平籴,宏观调控
    四、李觏新功利主义理财经济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 宏观调控富国富民
        (二) 合理预算财政收支
        (三) 有效赋税调节财政
第五章 李觏新功利主义民生经济思想
    一、中国古代民生经济思想的源流及衍变
        (一) 儒家民生经济思想的理论线索
        (二) 儒家民生经济思想之利欲观的历史演变
        (三) 道家、墨家和法家对民生问题的论述
    二、李觏新功利主义民生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础与特色
        (一) 尊天——天生斯民,天人合一
        (二) 敬德——天下归仁,以人为本
        (三) 保民——民为邦本,为政以德
    三、李觏新功利主义民生经济思想的基本观点
        (一) 医国救民,扶弱济困
        (二) 康国济民,保富教民
        (三) 富国利民,上下皆益
第六章 结论及启示
    一、历史回响
        (一) 个人评价
        (二) 历史影响
    二、现实借鉴
        (一) 社会转型期的经济思想必须具有创新性
        (二) 以人为本的经济思想必须关注解决民生问题
        (三) 做好新形势下经济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义利观
        (四) 必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6)叶适经济伦理思想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叶适经济伦理思想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一节 内忧外患的南宋社会
    第二节 永嘉商品经济的崛起与挑战
    第三节 学术分化的思想背景
第二章 叶适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崇义以养利”的义利观
    第二节 “藏富于民”的富民观
    第三节 “以天下之财与天下共理之”的理财观
    第四节 “农商并重”的商业伦理观
第三章 叶适经济伦理思想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务实而不务虚”的功利主义取向
    第二节 “四民交致其用”的理想追求
    第三节 “为国之要,在于得民”的民本特色
第四章 叶适经济伦理思想的简要评析
    第一节 叶适经济伦理思想的价值
    第二节 叶适经济伦理思想的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李觏经济伦理思想目标浅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和谐发展的良好经济秩序
    1.“下无不足而上则有余”。
    2. 贫富有度。
    3. 以农业生产为本。
二、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经济伦理原则
三、以富民为利国的根本基础

(9)管仲与李觏功利主义思想比较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然人性论是管仲与李觏功利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
二、注重公利, 实现富国富民是管仲与李觏所追求的最大社会功利目标
    (一) 管仲“富国强兵”之功利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二) 李觏“治国之实, 必本于财用”的“理财富国”功利思想
三、“王霸并用”、“义利双行”是管子与李觏社会功利主义思想所共同主张的价值原则
    (一) 李觏赞赏和继承了管仲的“王霸并用”思想
    (二) “义利双行”是管仲与李觏具有共性的功利主义价值原则
四、对管仲与李觏功利思想进行比较研究的意义

(10)李觏、王安石农业思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2 李觏、王安石农业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2.1 北宋集权专制的加强与制度弊端的凸显
    2.2 商品经济的发达与非农人口的增加
    2.3 土地关系的变革与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
    2.4 崇文政策的推行与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3 李觏、王安石农业思想比较研究
    3.1 李觏、王安石农业思想的共同点
        3.1.1 以农为本,巩固农业在社会中的核心地位
        3.1.2 农为政首,提高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
        3.1.3 恤民养农,改善农业生产的社会环境
    3.2 李觏、王安石农业思想的差异
        3.2.1 立法限田与巧抑兼并
        3.2.2 减轻赋役与均税扶困
        3.2.3 敛富赈灾与融资赈灾
        3.2.4 社会角色的差异是李觏、王安石农业思想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
    3.3 王安石对李觏农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4 李觏、王安石农业思想的根源探索
    4.1 重农抑商思想对李觏、王安石农业思想的影响
    4.2 《周礼》对李觏、王安石农业思想的影响
        4.2.1 李觏、王安石对于《周礼》的认识
        4.2.2 《周礼》对李觏、王安石农业思想的影响
        4.2.3 李觏、王安石对《周礼》吸纳的差别
5 时人对李觏、王安石农业思想的评价
    5.1 朱熹对王安石农业思想的评价
    5.2 陈亮、叶适对王安石农业思想的评价
    5.3 叶适对李觏农业思想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李觏经济伦理思想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李觏孟学思想研究[D]. 肖红进.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21
  • [2]契嵩儒佛融合思想研究[D]. 郑洁敏.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3]李觏散文研究[D]. 郝倩.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3)
  • [4]中国古代理财中的义利观及其对当代理财的启示[A]. 齐海鹏,李娟. 财政史研究(第九辑), 2017
  • [5]李觏新功利主义经济思想研究[D]. 杨绍成. 云南大学, 2015(09)
  • [6]叶适经济伦理思想初探[D]. 唐银华. 浙江财经大学, 2014(02)
  • [7]李觏经济伦理思想目标浅论[J]. 田彬. 商, 2013(15)
  • [8]儒学经济伦理思想“义”与“利”之体用[A]. 冯文玮. 国际儒学研究【第二十二辑】, 2012
  • [9]管仲与李觏功利主义思想比较初探[J]. 赖井洋,郝翠荣. 管子学刊, 2013(01)
  • [10]李觏、王安石农业思想比较研究[D]. 吕金良. 郑州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李苟经济伦理思想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