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力试桩检测技术在桩基工程中的应用与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侯懿轩[1](2020)在《建筑桩基检测工作质量控制研究》文中认为桩基施工已成为高层建筑施工的重要环节,其施工质量也将直接影响建筑的结构安全。同时桩基是一种施工技术复杂,工艺流程衔接紧密且隐蔽性强的工程,多数情况下只能通过桩基检测的手段来检验桩基础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发现桩基的工程质量和缺陷。我国桩基检测行业起步晚,入行门槛低,行业存在很多违法违规的行为。很多检测机构缺乏完善的桩基检测工作质量控制体系,对现场检测人员试验操作监管不到位,导致试验过程脱离控制。工程检测机构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增加,对桩基检测工作进行质量控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使检测行业朝健康方向发展,不断提高整体桩基检测工作质量也成为诸多学者们研究的课题,但在PDCA循环与建筑桩基检测工作质量控制相结合的研究上还缺乏大量关注。论文以建筑桩基检测工作质量控制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家调查法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出影响桩基检测工作质量的十大因素。通过倍效理论确定各因素产生倍效效应的等级,并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和质量控制点对倍效因素及倍效效应进行控制。论证了PDCA循环理论在桩基检测工作质量控制中的可行性,建立了基于倍效因素的PDCA循环法桩基检测工作质量控制体系和质量控制系统,通过理论体系与控制系统相结合,使得理论体系在实际运用中得到很好的实施。最后,论文以某检测机构X房地产项目桩基检测为例,通过该理论体系和控制系统对实际桩基检测项目中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倍效因素和倍效效应进行控制,验证了该理论体系和控制系统在实践中的优越性和可操作性。
程韶琨[2](2020)在《地基检测及其在全过程工程咨询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得到了长远的发展,而如今我国社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同样建筑业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建筑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新的工程管理模式——全过程工程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全过程工程咨询作为一种新兴的有效的工程管控模式成为了现在工程管理与咨询的重要发展趋势。全过程工程咨询就是由岩土勘察、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工程检测企业利用其相关专业知识及管理模式,并且由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一体化的管理,并接受建设单位委托实施一个工程当中全过程咨询的全部或部分任务。本文主要围绕地基础检测在全过程工程咨询中的作用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全面阐述全过程工程咨询的概念、内容、特点及相关理论,指出了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与传统工程管理模式的区别。2.系统地介绍了现有地基基础检测方法及其关键技术,并对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进行了论述。3.分析了传统模式下各参建方的相互关系,结合工程实例分析首次提出了地基基础检测在全过程当中的作用,主要包括:(1)补充与指导作用——全过程工程前期对项目的决策立项能够给出指导性参考,同时能够为勘察设计单位的设计方案给出补充性依据;(2)铰接作用——在全过程工程施工管理阶段有效衔接对已完成施工部位进行验收和提出问题并指导下一步施工方案调整与优化的作用;(3)支撑作用——在全过程工程管理的验收阶段,地基检测作为产品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对“施工产品”的合格验收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4)保障作用——全过程工程管理渗透到建筑产品的使用运营阶段,在该阶段当中地基检测技术作为判断建筑物是否安全的重要手段,为建筑物的安全使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赵久斌[3](2020)在《商丘某电厂桩基工程质量检测研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桩基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形式广泛应用于工民建、公路、铁路等各个领域。在不能满足建筑物的承载力或沉降要求的地层中,采用桩基尤为有效。由于桩基埋于地下,属于隐伏工程,其工程质量受诸多因素控制,如果质量出现瑕疵,将会直接影响到上部主体结构的安全和正常运营。为此,开展桩基工程质量检测,保障桩基安全牢固,满足工程质量要求,是整个工程安全得以保障的关键环节。目的:本文在搜集整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现阶段国内外比较常用的几种检测手段,如桩基承载力检测、桩身完整性检测及桩身内力检测等,分析了各种检测手段的试验原理、手段和目的,以及各自的优缺点。方法:以商丘某电厂桩基工程质量检测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桩身和桩端的应力测试、单桩水平静载试验、高应变和低应变等检测手段。通过静载试验、高应变法及理论公式等三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论:相比普通的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后注浆后的桩基抗压极限承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对于后注浆之后的三种方法比较,当桩身完整性没有问题时,三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基本吻合,达到了设计预期。通过静载试验、高应变法及理论公式等三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可以看出,单桩沉降趋势都是随着荷载增大沉降也增大,但存在差异,高应变法得到的沉降值与理论公式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静载试验的结果相比要大很多。通过本文的研究,检验了各种桩基检测手段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明确了各方法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差异,取得的成果可为同类型的工程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撑和技术支撑。
王书富[4](2019)在《桩基检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以桩基的检测技术基础原理作为此次研究的理论基础,结合着国内外一些常用桩基检测法与工程应用的发展动态,围绕着桩身的完整性、基础桩的承载力及强度检测,开展深入地分析及探讨,明确指出桩基工程项目质检技术优势与局限性,并提出桩基检测科学技术未来研究及发展的方向。
程志和,邓友生,孙雅妮,蔡梦真[5](2019)在《桩基检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以桩基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为研究基础,综合国内外常用的桩基检测方法及工程应用等发展动态,对桩身完整性、基桩承载力和强度展开讨论,指出了桩基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的优势及其局限性,提出了桩基检测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
熊文峰[6](2018)在《复杂岩溶地段桩基低应变完整性检测及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桩基础是深基础的一种重要形式,其质量的好坏对整个工程具有重大的影响。但桩基础作为隐蔽性工程,质量不易把握,特别是在岩溶地区,桩基缺陷率则更高。因此加强施工中质量管控、施工后质量检测,对整个工程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依托昌赣铁路项目某工区桩基工程检测工作,选取该标段某特大桥7号桩(缺陷桩)作为研究对象,运用ABAQUS软件模拟其在一定位置深度的情况下的混凝土不连续、离析、空洞等缺陷,得到频域和时域的导纳曲线,通过波动理论分析出病害位置处的波形传播规律与特征。对该桩实测采集波形,根据测试所得参数,结合理论推导,对该典型桩进行缺陷分析和判断,给出了缺陷位置理论计算值;并将低应变实测曲线与第四部分缺陷桩基ABAQUS数值模拟曲线做了对比,两者的缺陷计算结果差值在许可范围内,得出数值模拟值与理论分析值、实测计算值是一致的。结合现场钻芯法结果,证实了该桩身上部缺陷的类型和位置。最后针对该问题,通过注浆加固补强,对其再次取芯,进行抗压强度实验,经复检后合格。并利用该段的检测数据,回溯施工记录,分析了桩基产生缺陷的原因,给出了针对性的处理方案。在该段其它岩溶地段桩基的处理过程中进行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保证了工程质量,提高了施工进度。研究结果为岩溶地段桩基的完整性检测和缺陷处理提供了有益探索。
成玉明[7](2018)在《岩土工程桩基检测技术应用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阶段,在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也在不断加快。各式各样的建筑项目也在不断涌现,而岩土工程桩基检测是保证建筑项目质量的关键,如果桩基质量发生问题后果十分严重。因此,本文就岩土工程桩基检测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以供同行参阅。
李国庆,靳亚青[8](2017)在《试析桩基检测工作中的现状及改善措施》文中指出桩结构工程作为建筑项目的基础工程,对整个建筑的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做好桩基础的质量检测工作能够对工程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桩基础施工中,应该合理运用桩基质量检测方法,以此来保障整个桩基质量。鉴于此,本文对桩基检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展开简要探讨,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以期为相关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杨志琛[9](2012)在《基桩高应变动力检测试验参数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桩基工程属隐蔽工程,桩基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筑的安全问题,而且桩基一旦发生事故,加固处理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桩基试验检测就成了桩基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桩基工程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2个因素,即承载力与桩身质量,而承载力是二者中的主要因素。桩基承载力试验检测是工程领域的重大课题。目前检测单桩极限承载力采用的最主要的方法是静载试验法和高应变动测法。动测法是在桩顶或桩身施加一动态力,通过测试和分析桩的动力响应特性来判断桩身的质量及推测其承载力的大小,动测法以设备轻便、检测速度快、费用低等的特点获得广泛应用,适应了当前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桩基质量检测任务日益加重的需要。目前高应变动,测法,虽然趋于成熟,但并不完善,对其开展深入的分析研究,有利于提高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本文首先简要的介绍了桩的承载机理及静载试验的基本方法,为其与高应变动测法中曲线拟合法及CASE法之间的对比提供理论基础。其次,本文从高应变法的基本理论出发,以一维波动理论为基础,对CASE法的总阻力公式进行重新推导,使推导过程更容易理解,然后对CASE法的阻尼系数经行分析研究;对曲线拟合法进行了分析及研究,阐述了曲线拟合法的原理及其优点,介绍了高应变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通过对济南市大量基桩的静载试验结果、高应变曲线拟合法结果及高应变CASE法结果对比分析,总结出静载法、高应变曲线拟合法及高应变CASE法的关系,确定出济南市各种桩型在各种地质条件下CASE阻尼系数的合理取值范围。再次,对高应变检测在大直径灌注桩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通过对大直径灌注桩的静动对比,讨论高应变检测大直径灌注桩的可行性及如何提高高应变检测大直径灌注桩的极限承载力的准确度。最后,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展望及建议。
李廷[10](2010)在《基桩高应变锤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及其模拟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参考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基桩高应变动力试桩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针对目前基桩高应变动测中,对激振振源、锤-桩-土相互作用机理、管桩沉桩过程模拟及其承载力预测缺乏有效分析手段的现状,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基桩高应变动力测试技术中激振振源、锤-桩-土动力响应理论以及应用相关研究成果模拟管桩沉桩过程并对其承载力进行预测的方法开展了系统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1、参照作者及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基于基桩高应变动测Case法相关理论基础及应用实践,应用动弹性理论,本文首先对瞬态冲击荷载作用下桩土相互作用模型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基桩高应变动测Case法检测基桩承载力、完整性、桩身应力、打桩能量及打桩效率的基本原理,归纳了Case法的相关子方法,并提出了在高应变动测中将锤-桩-土作为同-系统考虑的研究思路。2、通过对基桩高应变动测振源的分析与比较,针对基桩高应变动力试桩技术对激振振源研究的不足,基于碰撞锤击模型解析算法,首次提出了特大型组合式重锤的概念及柴油锤激振模型优化仿真算法-热动力算法。不仅对基桩高应变动力试桩各种锤型开展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更重要的是首次提出“双弹簧”等力学模型对特大型组合式重锤的性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基于解析及热动力算法,对柴油锤的工作机理进行了研究。证明了特大型组合式重锤的科学性、安全性及热动力算法在模拟柴油锤工作过程时相对于解析等算法更加精确,从而大大拓宽了高应变动力试桩技术的检测范围并提高了模拟测试精度。3、针对基桩高应变动力试桩技术中对锤-桩-土相互作用机理缺乏正演分析手段的现状,基于-维杆件相关波动理论,建立了锤-桩-土的动力响应模型与算法,编制了相应软件-重锤桩岩土动力响应分析程序。不仅明确了选择锤重和锤垫时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及其主次关系。更重要的是可更加接近桩土实际力学性状辨识高应变动力试桩中尤其是大直径混凝土灌注桩高应变动力试验中影响承载力的各种因素,如锤重、落距、土阻力分布、桩侧土弹限、桩端土弹限、桩垫刚度等。从而为分析锤-桩-土相互作用机理提供了-种有效的正演分析方法。4、通过对现有方法的分析与比较,针对目前基桩高应变动力试桩技术中对管桩沉桩过程模拟及其承载力预测的不足,基于锤-桩-土动力响应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首次采用改进的连续杆件模型与优化的离散质弹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柴油锤打桩过程进行模拟试验研究并编制了相应程序软件。不仅可以模拟实际打桩过程中锤、桩、土的相互作用,更重要的是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实现一个系统包含两种模型,发挥不同模型的优势,将两种模型进行良性衔接的解决方案。解决了目前纯数值解析算法无法精确模拟实际打桩过程这一难题,相关软件的开发亦填补了国内空白。模型桩、试验桩的试验分析及实际工程应用表明:本文提出的在高应变动力试桩技术中将锤-桩-土作为同一系统考虑的研究思路、特大型组合式高应变动力试桩重锤及重锤性能分析方法、重锤桩岩土动力响应分析方法、锤击管桩沉桩过程模拟及其承载力预测等方法是科学合理的,对于提升基桩设计、施工及检测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动力试桩检测技术在桩基工程中的应用与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力试桩检测技术在桩基工程中的应用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建筑桩基检测工作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选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
1.3.1 国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
1.3.2 国内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
1.3.3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启示 |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的方法和研究路线 |
1.5.1 采取的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桩基检测方法、质量控制及倍效理论概述 |
2.1 桩基检测程序及基本要求 |
2.2 桩基检测内容及方法和常见问题及控制分析 |
2.2.1 桩基检测内容 |
2.2.2 桩基检测常用方法 |
2.2.3 建筑桩基检测工作常见质量问题及控制分析 |
2.3 质量控制基本理论 |
2.3.1 PDCA循环控制法 |
2.3.2 三阶段质量控制法 |
2.3.3 全过程质量控制法 |
2.4 倍效理论概述 |
2.5 小结 |
第三章 建筑桩基检测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与分析 |
3.1 建筑桩基检测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 |
3.2 建筑桩基检测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3.3 主要影响因素间的结构关系模型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影响建筑桩基检测工作质量的倍效因素分析与控制 |
4.1 倍效因素的调查及倍效效应分析 |
4.1.1 倍效因素的分析及分类 |
4.1.2 倍效效应分析 |
4.2 基于倍效因素的PDCA循环法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过程 |
4.2.1 基于倍效因素的PDCA循环法质量控制体系的基本原理 |
4.2.2 基于倍效因素的PDCA循环法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过程 |
4.2.3 建筑桩基检测工作具体质量控制措施 |
4.3 基于倍效因素的PDCA循环法质量控制体系的运行机制 |
4.3.1 基于倍效因素的PDCA循环法质量控制体系 |
4.3.2 P阶段——事前控制 |
4.3.3 D阶段——事中控制 |
4.3.4 C、A阶段——事后与后期质量控制 |
4.4 建筑桩基检测工作质量控制评价机制 |
4.5 小结 |
第五章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
5.1 工程概况 |
5.2 基于倍效因素的PDCA循环法质量控制体系的应用 |
5.2.1 P体系-事前控制 |
5.2.2 D体系-事中控制 |
5.2.3 C、A体系-事后与后期质量控制 |
5.3 桩基检测工作倍效因素质量控制体系应用效果及评价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建筑桩基检测工作质量问题的原因调查问卷(第一轮) |
附录二 、建筑桩基检测工作质量因素作用效力调查问卷(第二轮) |
致谢 |
(2)地基检测及其在全过程工程咨询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全过程工程咨询政策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和研究现状 |
1.2.1 工程咨询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2 全过程工程咨询发展现状及研究现状 |
1.2.3 地基基础检测发展现状及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2 全过程工程咨询的概论 |
2.1 全过程工作咨询的提出的背景 |
2.1.1 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
2.1.2 建设业主的需要 |
2.1.3 工程咨询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
2.2 全过程工作咨询的概念 |
2.3 全过程工程咨询的服务内容 |
2.3.1 项目决策阶段 |
2.3.2 项目勘察设计阶段 |
2.3.3 项目招标阶段 |
2.3.4 项目施工建设阶段 |
2.3.5 项目竣工验收阶段 |
2.3.6 项目运营维护阶段 |
2.4 全过程工程咨询的特性 |
2.5 推广全过程工程咨询发展的意义 |
2.6 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与传统工程建设模式的区别 |
2.7 全过程工程咨询与工程总承包关系 |
2.7.1 全过程工程咨询与工程总承包的不同之处 |
2.7.2 全过程工程咨询与工程总承包之间的联系 |
2.8 本章小结 |
3 地基基础检测方法及其优缺点 |
3.1 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检测概述 |
3.2 建筑工程地基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
3.3 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工程检测内容以及检测范围 |
3.3.1 地基工程检测内容 |
3.3.2 地基工程检测分类 |
3.4 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检测方法 |
3.4.1 静载试验 |
3.4.2 声波透射法 |
3.4.3 低应变法 |
3.4.4 高应变法 |
3.5 本章小结 |
4 传统管理模式下各参建方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分析 |
4.1 工程项目各参建方的作用 |
4.1.1 建设单位 |
4.1.2 勘察设计单位 |
4.1.3 施工单位 |
4.1.4 监理单位 |
4.1.5 检测单位 |
4.2 各参加方之间的相互关系 |
4.3 工程案例 |
4.4 本章小结 |
5 地基检测在全过程工程咨询中的作用 |
5.1 地基检测对建筑的勘察设计起着补充与指导的作用 |
5.2 地基检测对建筑的施工起着承前启后铰链作用 |
5.3 地基检测对建筑的竣工验收提供资料的支撑作用 |
5.4 地基检测对建筑的后期正常运营提供保障作用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商丘某电厂桩基工程质量检测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依据与意义 |
1.1.1 桩的历史 |
1.1.2 桩基础的应用 |
1.2 常见的基桩质量通病 |
1.3 基桩的检测 |
1.3.1 承载力检测 |
1.3.2 完整性检测 |
1.4 基桩质量检测的重要性 |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灌注桩的检测方法 |
2.1 承载力检测 |
2.1.1 静载试验 |
2.1.2 高应变法 |
2.2 桩身完整性检测 |
2.2.1 定义 |
2.2.2 适用范围 |
2.3 桩身内力测试 |
2.3.1 传感器埋设技术要求 |
2.3.2 桩身内力测试数据分析 |
2.4 各检测方法对比之下的优缺点 |
第三章 工程实例 |
3.1 工程概况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3.1.1 工程概况 |
3.1.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3.2 检测方法 |
3.2.1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
3.2.2 桩身和桩端的应力测试 |
3.2.3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 |
3.2.4 高应变检测 |
3.2.5 低应变检测 |
3.3 数据整理 |
3.3.1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
3.3.2 桩身和桩端的应力测试 |
3.3.3 单桩水平静载荷试验 |
3.3.4 高应变检测 |
3.3.5 低应变检测 |
3.4 检测结果 |
3.4.1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
3.4.2 桩身和桩端的应力测试 |
3.4.3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 |
3.4.4 高应变检测 |
3.4.5 低应变检测 |
第四章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和沉降的确定 |
4.1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的确定 |
4.1.1 静载试验确定 |
4.1.2 高应变法确定 |
4.1.3 理论公式确定 |
4.1.4 三种方法对比分析 |
4.2 单桩沉降的确定 |
4.2.1 静载试验确定 |
4.2.2 高应变法确定 |
4.2.3 理论公式确定 |
4.2.4 三种方法沉降量的比较与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桩基检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检测桩身的完整性 |
2.1 低应变的检测方法 |
2.2 声波透射检测方法 |
2.3 旁孔的透射波检测方法 |
3 检测基桩的承载力 |
3.1 静载荷的试验操作 |
3.2 高应变检测 |
4 检测桩身强度 |
4.1 钻芯检测方法 |
4.2 超声波CT检测技术 |
5 结语 |
(5)桩基检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桩身完整性检测 |
1.1 低应变检测 |
1.2 声波透射法 |
1.3 旁孔透射波法 |
2 基桩承载力检测 |
2.1 静载荷试验 |
2.2 高应变检测 |
2.3 光纤传感技术 |
3 桩身强度检测 |
3.1 钻芯法 |
3.2 超声波CT技术 |
4 结语 |
(6)复杂岩溶地段桩基低应变完整性检测及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桩基及其检测技术发展历程 |
1.2.1 桩基及施工技术发展 |
1.2.2 桩基检测技术发展 |
1.3 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岩溶地区桩基特点及常见质量缺陷 |
2.1 岩溶地区概述 |
2.2 桩的特点、作用及分类 |
2.2.1 桩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
2.2.2 桩的分类 |
2.3 常见质量缺陷 |
2.3.1 沉管灌注桩可能出现的问题 |
2.3.2 冲、钻孔灌注桩可能出现的问题 |
2.3.3 人工挖孔桩可能出现的问题 |
2.3.4 预制桩可能出现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桩基低应变反射波检测理论分析 |
3.1 低应变检测概述 |
3.2 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基本原理 |
3.2.1 一维波动方程 |
3.2.2 杆件一维波动方程的解答 |
3.2.3 应力波在桩中的传播 |
3.3 数据分析 |
3.3.1 波速确定 |
3.3.2 缺陷位置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缺陷桩基的数值模拟分析 |
4.1 ABAQUS软件模型的建立 |
4.1.1 分析模块简介 |
4.1.2 主要步骤 |
4.1.3 接触面设置 |
4.1.4 参数设置和有限元模型 |
4.2 缺陷桩基的数值模拟分析过程及结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实例 |
5.1 该标段岩溶地区钻(冲)孔桩概况 |
5.1.1 设计概况 |
5.1.2 地质及水文情况 |
5.1.3 气象特征 |
5.2 低应变法初测 |
5.2.1 检测仪器的选配 |
5.2.2 现场检测的注意事项 |
5.2.3 缺陷桩的实测过程、数据及分析 |
5.3 钻芯法验证 |
5.3.1 芯样钻取、采集规定 |
5.3.2 评判标准 |
5.3.3 取芯验证过程及结论 |
5.4 低应变实测曲线与数值模拟曲线对比 |
5.5 质量缺陷处理 |
5.6 桩基质量问题影响因素与预防措施 |
5.6.1 回填法 |
5.6.2 注浆法 |
5.6.3 钢护筒跟进法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主要实践经历 |
致谢 |
(8)试析桩基检测工作中的现状及改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桩基检测的重要性及的现实意义 |
2、桩基检测概况 |
2.1、静力试桩法 |
2.2、钻芯检测法 |
2.3、动力试桩法 |
3、桩基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1、管理混乱 |
3.2、建筑桩基工程质量检测市场运行系统不标准 |
3.3、检测人员专业水平较低 |
3.4、检测单位硬件技术水平不高 |
4、促进桩基检测工作发展的策略 |
4.1、加强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
4.2、采用合同管理与市场监督约束 |
4.3、提高检测人员的业务和道德素质 |
4.4、加强检测主体资质的检查与监督 |
4.5、优化检测主体的内部管理机制 |
结束语: |
(9)基桩高应变动力检测试验参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桩基概述 |
1.3 桩基检测 |
1.4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及高应变动测法的基本原理 |
2.1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
2.2 高应变动测法检测桩的承载力的基本原理 |
第3章 高应变CASE法和实测曲线拟合法 |
3.1 高应变CASE法 |
3.2 实测曲线拟合法 |
3.3 高应变分析中的有关问题 |
第4章 济南地区高应变CASE法阻尼系数JC值取值的研究 |
4.1 高应变CASE法阻尼系数J_C值的研究意义 |
4.2 阻尼系数J_C值的研究 |
4.3 总结 |
第5章 高应变检测在大直径灌注桩中的应用研究 |
5.1 大直径灌注桩检测问题 |
5.2 高应变在大直径灌注桩检测中方法的探讨 |
5.3 大直径灌注桩高应变试验时锤重的选择 |
5.4 大直径灌注桩承载力检测的对比研究及应用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建议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10)基桩高应变锤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及其模拟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基桩高应变动测技术发展现状 |
1.2.1 基桩高应变动测技术发展简史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基桩高应变动测技术的特点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桩高应变动力测试Case法相关理论 |
2.1 Case法桩-土力学模型 |
2.1.1 桩的力学模型 |
2.1.2 桩侧土的力学模型 |
2.1.3 桩端土的力学模型 |
2.2 行波理论及应力波在桩中的传播规律 |
2.2.1 上、下行波 |
2.2.2 应力波在桩端的传播特征 |
2.2.3 桩身阻抗变化对应力波传播的影响 |
2.3 桩侧土阻力波 |
2.4 Case法计算桩的承载力 |
2.4.1 动力打桩过程中岩土对桩的总阻力 |
2.4.2 动、静阻力的分离-桩的承载力的计算 |
2.4.3 Case法的子方法及其适用条件 |
2.5 Case法检测桩的完整性 |
2.6 打桩过程中的桩身拉应力 |
2.7 锤击能量与打桩系统的效率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桩高应变动力重锤 |
3.1 基桩动测锤击力解析算法 |
3.2 特大型组合式高应变动力试桩重锤 |
3.2.1 锤体构造 |
3.2.2 锤体与螺栓的内力分析 |
3.2.2.1 锤体的冲击性能 |
3.2.2.2 冲击过程中锤体受力计算 |
3.2.3 现场实测与理论分析对比 |
3.3 柴油锤冲击模型与算法 |
3.3.1 喷液式柴油锤的工作原理 |
3.3.2 三角冲击荷载模拟法 |
3.3.3 热动力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锤-桩-土动力响应理论及其模拟试验研究 |
4.1 基本思路 |
4.2 锤-桩-土动力响应模型与算法 |
4.2.1 桩模型 |
4.2.2 锤体冲击过程 |
4.2.3 土模型 |
4.2.4 应力波在桩中的传播规律 |
4.3 计算内容及结果分析 |
4.3.1 数值计算内容 |
4.3.2 结果分析 |
4.3.3 重锤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4.3.4 重锤上测力新方法的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锤击管桩沉桩过程模拟建模方法 |
5.1 沉桩过程分析 |
5.1.1 沉桩阶段 |
5.1.2 收锤标准 |
5.1.3 总锤击数 |
5.2 锤击管桩沉桩过程模拟数值计算方法研究 |
5.2.1 柴油锤对打桩系统作用过程 |
5.2.2 锤及打桩系统模型 |
5.2.3 离散质弹模型数值计算方法 |
5.2.4 锤及打桩系统数值计算算法 |
5.2.5 考虑桩垫锤击系统与桩界面的数值计算方法 |
5.2.6 桩周土阻力模型 |
5.2.7 桩的连续杆件模型数值计算方法 |
5.2.8 应力波在桩中传播规律 |
5.2.9 计算过程说明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程实例与验证 |
6.1 锤桩土动力响应比对试验 |
6.1.1 不同锤重重锤的比对试验 |
6.1.1.1 试验装置、仪器设备及相关分析软件 |
6.1.1.2 试验前桩头处理及试坑开挖要求 |
6.1.1.3 工程地质概况 |
6.1.1.4 试验结果分析 |
6.1.2 特大型组合式重锺的应用效果研究 |
6.1.2.1 成桩及工程地质概况 |
6.1.2.2 试验方法 |
6.1.2.3 试验结果分析 |
6.2 锤击管桩沉桩过程研究 |
6.2.1 锤击管桩沉桩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
6.2.1.1 施工工艺参数 |
6.2.1.2 设计参数 |
6.2.1.3 垫层材料 |
6.2.2 工程应用实例分析 |
6.2.2.1 工程概况 |
6.2.2.2 工程地质概况 |
6.2.2.3 锤型及打桩系统的理论优化选择 |
6.2.2.4 打桩过程模拟分析 |
6.2.2.5 现场监测及复打测试结果 |
6.2.2.6 模拟计算与监测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四、动力试桩检测技术在桩基工程中的应用与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建筑桩基检测工作质量控制研究[D]. 侯懿轩. 广西大学, 2020(02)
- [2]地基检测及其在全过程工程咨询中的作用研究[D]. 程韶琨. 郑州大学, 2020(02)
- [3]商丘某电厂桩基工程质量检测研究分析[D]. 赵久斌. 长安大学, 2020(06)
- [4]桩基检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 王书富. 广东建材, 2019(07)
- [5]桩基检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究[J]. 程志和,邓友生,孙雅妮,蔡梦真.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19(03)
- [6]复杂岩溶地段桩基低应变完整性检测及质量评价研究[D]. 熊文峰. 华东交通大学, 2018(10)
- [7]岩土工程桩基检测技术应用探析[J]. 成玉明. 商业故事, 2018(11)
- [8]试析桩基检测工作中的现状及改善措施[J]. 李国庆,靳亚青.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7(30)
- [9]基桩高应变动力检测试验参数的研究[D]. 杨志琛. 山东建筑大学, 2012(08)
- [10]基桩高应变锤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及其模拟试验研究[D]. 李廷. 中南大学,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