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天空不再挂满伤痕(论文文献综述)
唐成茂[1](2021)在《大唐的春天(组诗)》文中研究表明
刘芳[2](2019)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藏族题材油画创作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艺术家纷纷踏入西藏、青海、甘肃等藏族聚居地区,对那里的风景和人物进行描绘。尽管在20世纪60年代,董希文、赵友萍、吴冠中、朱乃正等艺术家试图通过藏族题材探索油画民族化的问题,在艺术风格上做过一定的探索,但当时藏族题材更多表现为大众所能接受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风格,从油画语言、形式、风格等方面来说,这一时期的作品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主要从油画语言本身出发,探寻20世纪80年代藏族题材油画的艺术语言、形式、风格等。改革开放以来,艺术家思想进一步解放,更多西方现代派艺术进入国内,艺术家放弃了苏联美术模式,寻求更多样化的艺术方向。在批判与反思文革美术的过程中,亦褪去了以往的“红光亮”与“假大空”,艺术家开始关注人性以及对油画语言的探索。所以20世纪80年代的藏族题材油画作品表现风格多样,艺术语言丰富,这一阶段地探寻无疑奠定了 20世纪90年代及之后藏族题材油画发展的多样性。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介绍了 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背景与藏族题材油画的发展。第三与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这两章根据画家不同的艺术语言与形式风格,将20世纪80年代的藏族题材油画创作进行分类研究,分为写实主义与表现主义两大类。在这两大类中,通过对艺术家不同性格、师承、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研究,对代表性画家进行个案研究。不管是对写实主义还是表现主义的探索,在批判与反思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情况下,艺术家积极地解决中国油画存在的问题,这种研究是有意义的。在对写实主义的探索中,陈丹青、艾轩、潘世勋分别用不同的艺术手法描绘藏族同胞,拓宽了写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张晓刚、周春芽则吸收印象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无疑丰富了藏族题材油画的表现方式。最后一章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与现代思潮对绘画的影响两方面入手,从而对当代藏族题材油画创作进行现状分析与反思。在这一章中,强调了在消费时AI写作生的重要性,即写生可以为当代藏族题材油画发展注入活力。与此同时,也谈到当代藏族题材油画受市场经济、机械图像与消费文化等影响后所产生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的藏族题材油画作品,不仅仅提供了绘画的题材,更多体现出艺术家对艺术、社会、生活的追求态度。对它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艺术视角领略青藏高原的雄伟壮阔和藏民族顽强、淳朴的精神面貌,同样也有助于我们对当代藏族题材油画创作在消费时代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反思。在消费时代下,艺术呈现出商品化、市场化,精神的缺失与人性的淡漠是主要的原因,所以我们应该再一次探寻20世纪80年代藏族题材油画的历程,在探寻中找回当代艺术缺失的人性与精神性,在批判与反思中,重建当代藏族题材油画创作的价值体系与审美体系。我们也应该像20世纪80年代艺术家一般,积极探寻合适的艺术风格,以真挚的情感去表现藏族同胞,探索出更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创造出更加富有当代艺术特色的藏族题材油画创作。
丁燕[3](2019)在《工厂爱情》文中指出1.荔枝路一切都变成了扑朔迷离的光影。随着轰隆声,巨大车体驶出站台,随即像巨蛇般呼啸向前。轰隆轰隆。火车经过农田楼房,经过荒地棚屋,让窗景变成电影跟拍镜头。火车像小舟漂浮,被大海的万有引力驱使——那引力如此强悍,把并不相干的人和事搅在一起,旋转成放射状涟漪。轰隆轰隆。铁轨不断延
叶舟[4](2019)在《敦煌本纪(第二部)》文中研究表明卷十四"梵义,你还想赎买了她么?"蒋斧问。"不,干脆劫了。"这帮人在凉棚下吃喝着,心不在焉,不时地抬头觑望一下,捕捉着市场上的动静。甘州城外,真正做买卖的人少,大多是来看热闹的,表情上挂着革命者的鄙夷,左鼻孔里一哼,右鼻孔里一哈,样子骄傲极了。有的人当众烧了铰下来的辫子,也有人将旗人褂子上的马蹄袖剪下来,套在了狗的腿上,用一根绳子拽在尻子后头溜达。远处的门楼上,五色国旗插满了城堞,半人高的油漆字站在墙上,均是一些五族共和、驱逐鞑虏之类的标语与口号。偶尔,城楼上的士兵们扔下来一挂鞭炮,炸响在空中,不是惊了马,便是吓坏了骡子,一时间鬼哭狼嚎的,
杨舒齐[5](2018)在《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内蒙古散文的“地方性知识”书写》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内蒙古散文除了反思外,更多的是散文创作者抒发对内蒙古地区的热爱之情。“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八十年代,老一辈作家同新一代的作家一起,在悲痛之余,依然不忘用文字记录内蒙古这片辽阔土地上的一切。这一时期的散文明显体现出“地方性知识”书写的特点,并且无论在散文创作的数量上还是在创作的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通过对八十年代散文的梳理,可以看出内蒙古“地方性知识”散文的发展历程,并能从特定角度关照整个内蒙古散文的发展,甚至是这一时期中国散文的发展情况。本文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内蒙古散文的地方性知识书写现象为研究对象,从地方风景、地方特有生物与人物、文化视角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对八十年代内蒙古“地方性知识”散文的特性进行全面分析梳理,精准把握这一时期散文的艺术特色及成因。本文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界定研究对象即“地方性知识”的概念,阐述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介绍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为“八十年代内蒙古散文中的地方风景”,即从自然景观、名胜古迹、风景散文的情与思三个方面入手,阐述内蒙古地方风景散文的多样性以及风景散文寄托的特有情感;第二部分为“八十年代内蒙古散文的地方特有生物与人物”,选取内蒙古地区具有代表性动植物及人物并分析其所对应的散文作品,阐述内蒙古特有生物与人物所展现出的不屈不挠、坚定执着的地区精神;第三部分为“八十年代内蒙古散文中的地方文化”,主要分析地方音乐、地方乐器、地方传说和地方饮食风俗仪式等四个方面的散文所构成的地方文化散文,阐述这类散文彰显出的内蒙古历史文化的绵长悠久与博大精深。论文认为以上三个维度的散文共同构成了对内蒙古散文的“地方性知识”书写,这对于今后内蒙古散文创作、欣赏乃至独特民族文化的研究、传承与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阿库乌雾[6](2017)在《思与诗的断片 蜘蛛王》文中研究指明1吐丝是蜘蛛生命的标志和意义。但要吐多少丝蜘蛛才算完成终生使命,获得完美的生命结局?那些形状各异,姿态万千的蛛网,既是宇宙规律的缩影,又是生命内在的图式。据说蛛丝是蜘蛛的唾液,是蜘蛛一生走过的道路,是蜘蛛的骨血和经脉。其实蛛丝更像蜘蛛的语言文字,遍布世界的蛛网就是一部部《蜘蛛经》。2雨声和蛙声协奏,梦里有一对翅膀带我离开故
叶雨其[7](2016)在《从上帝到自我 ——格奥尔格·特拉克尔死亡诗学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格奥尔格·特拉克尔是奥地利20世纪的重要诗人,本文对其诗中的死亡诗学进行探讨。探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死亡”在诗人的诗歌之中,呈现出了怎样的面貌;第二,诗人的诗歌在引入了“死亡”之一视角之后,又有哪些新的特征。“死亡”在特拉克尔的诗中,表现为三个递进的层次:“人类之死”——“男性意识之死”——“自我之死”;特拉克尔的诗歌在“死亡”的视角之下,体现了三个深化的层次:“末世之诗”——“复活之诗”——“自我之诗”。而正是这二者的结合,形成了特拉克尔的“死亡诗学”。引言部分提出了研究的问题,确立了研究的方法,对特拉克尔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对相关术语进行了界定,并且指出了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一章“末世之诗”探讨了“死亡”的“属神性”,以及在这一“属神性”的影响之下其诗歌所具备的宗教内涵,这是“死亡”与“死亡诗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通过对其诗歌中与“死亡”相关的两大类诗学意象——“死者形象”与“时间意象”所蕴含的末世论思想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在特拉克尔的诗歌中,“死亡”虽然首先体现为神相对人而言的绝对地位,然而,人对时间的持有,却预示了人战胜神、战胜死亡的可能。第二章“复活之诗”讨论了“死亡”的受难意义,以及这一意义在特拉克尔这里是如何被人的能动性所超越的。这是“死亡”与“死亡诗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本文认为,其诗中那些“失败的受难”主题体现了一种对于神力的质疑与亵渎;而在摒弃了神力之后,诗人开始试图以自己的力量——“双性同体”来使人得到复活,然而,诗人自身心理状态的恶化导致了男性意识的衰竭,从而间接宣告了“双性同体”理想的破灭,将“死亡”引入到人的意识层面。第三章“自我之诗”则主要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死亡”在特拉克尔诗中所呈现的最后,也是最深的一种形态——“自我之死”,以及其“死亡诗学”所具有的哲学意义。特拉克尔诗中的“自我之死”揭示了主体的异化命运,质疑了主体的真实性,而这样一种揭示与质疑,恰恰就是其“死亡”乃至“死亡诗学”的意义所在。结语部分指出了“死亡”在其诗中的哲学意义,并对其诗中的“死亡诗学”进行了更进一步的阐释。
唐朝晖[8](2016)在《你的神迹》文中指出诸神消失在人类的天空,只有靠神迹才可能找到你浪迹的大地。语言和行动,让天空晨光焕发。秋天来了,淡淡的树木护守着你的健康……你是我的影子,我是你的一个梦。你是神迹本身,你是我们终生的寻找……寻找,是神迹的所有主题。你在神迹里起身,安居……天空一直有光,黯淡的墙壁。你整夜地从这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一定会发现些蛛丝马迹。亡灵的眼睛醒来。在这里的远处:老家门前那条碎石子路,那一大
马自浩[9](2015)在《离河(短篇小说)》文中研究表明在浩漫的生存布景后面,在深渊最黑暗的所在,我清楚地看见了那些奇异的世界。——波特莱尔母亲惬意地坐在摇椅上沐浴着温暖却并不燥热的阳光,两个姐姐的双手不住地在她肚子上搓来搓去。"这次是不是就有弟弟了?"她双手掐腰从摇椅上站起来,抚摸着尖尖隆起和以前两胎形状似乎不大一样的肚子欣然回答道:"这次是一定的!"终于有一天,全家人都达到了希望的最高潮,屋
高唯迅[10](2015)在《弗里达·卡洛绘画形象中的“隐喻与象征”》文中提出“隐喻与象征”的绘画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及人类艺术的产生而形成与发展的,其在绘画艺术中具有拓宽绘画形式和内容的重要作用,墨西哥画家弗里达·卡洛绘画风格之主要特征,便是“隐喻与象征”。她通过组织描绘富有民族艺术传统和极具“个人意识”的绘画形象,来隐喻、象征其所渴望表达的思想情感,在继承以往此类绘画传统的基础上,对象征的意义及形式方面都有所突破。之前的研究文献,为本文撰写提供了一些素材与思路,但大部分旨在对弗里达人生经历和象征意义的关系上进行挖掘和解读,忽略了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联。同时,也从未言明弗里达绘画对“隐喻与象征”绘画语言的影响。而作为一篇绘画类的学术论文,对有关其专业性因素的研究是及其重要的。例如,对绘画的形式,意义,风格,以及绘画语言等方面的研究。因此,本文在了解绘画中“隐喻与象征”由来的基础上,通过对弗里达绘画中“隐喻与象征”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其绘画形象的象征形式与象征意义的研究,来论述她在传统“隐喻与象征”绘画语言中的继承与突破。
二、让天空不再挂满伤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天空不再挂满伤痕(论文提纲范文)
(1)大唐的春天(组诗)(论文提纲范文)
1、在大唐的春天,我是一只相思鸟 |
2、手里捧着鸟声,千山都已飞去 |
3、我方格纸上的日子甜蜜而忧伤 |
4、荷叶噼啪撑开,证明她有独立飞翔的翅膀 |
5、河岸的新柳,一下一下地摆动温柔 |
6、冰雪开成雏菊,是女孩子的极端之美 |
7、一条白裙子,让一切回忆无法折叠 |
8、少不入川 |
(2)20世纪80年代中国藏族题材油画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目的 |
1.4 对重要概念的定义 |
第二章 20世纪80年代社会背景与藏族题材油画的发展 |
2.1 批判与反思-关于现实主义 |
2.2 吸收与借鉴-关于西方现代派艺术 |
第三章 20世纪80年代藏族题材写实主义油画及代表画家 |
3.1 乡土写实主义-陈丹青 |
3.1.1 前期绘画风格的传承性与独创性 |
3.1.2 题材的确定与风格的转变 |
3.2 古典写实主义-艾轩 |
3.2.1 前期风格的传承性与独特性 |
3.2.2 题材的确定与风格的转变 |
3.3 现实主义-潘世勋 |
3.3.1 前期风格的传承性与独特性 |
3.3.2 风格的转变与形式美的探索 |
第四章 20世纪80年代藏族题材表现主义油画及代表画家 |
4.1 表现主义-张晓刚 |
4.1.1 前期风格的传承性与独特性 |
4.1.2 题材的确定与风格的转变 |
4.2 表现主义到超现实主义-周春芽 |
4.2.1 前期艺术风格的传承性与独特性 |
4.2.2 题材的确定与风格的变化 |
第五章 当代中国藏族题材油画创作现状分析与反思 |
5.1 艺术创作与现实的关系 |
5.2 现代思潮对绘画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工厂爱情(论文提纲范文)
1. 荔枝路 |
2. 在深圳 |
3. 吴香瑞 |
4. 代价 |
5. 第一次 |
6. 波澜 |
7. 金童玉女 |
8. 当老板 |
9. 分手 |
1 0. 藕断丝又连 |
1 1. 重新来 |
1 2. 从电子厂到塑胶厂 |
1 3. 难兄难弟 |
1 4. 搞掂奶茶姐 |
1 5. 东莞是老家 |
16.喜相逢 |
17.结婚狂 |
18.重新开始吧 |
19.蓝裙女 |
20.恋爱的季节 |
21.辞工 |
22.失恋 |
23.选择 |
24.孕妇 |
25.坠楼 |
26.她就等在这里 |
(4)敦煌本纪(第二部)(论文提纲范文)
卷十四 |
卷十五 |
卷十六 |
卷十七 |
卷十八 |
卷十九 |
卷二十 |
卷二十一 |
(5)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内蒙古散文的“地方性知识”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一、八十年代内蒙古散文中的地方风景 |
(一)以自然景观讴歌草原情怀 |
1.草原书写 |
2.森林书写 |
3.河湖书写 |
4.沙漠和沙丘书写 |
(二)以名胜古迹追忆历史沿革 |
(三)风景散文的情与思 |
二、八十年代内蒙古散文中的地方特有生物与人物 |
(一)以地域动物咏叹内蒙古精神 |
1.沙漠之舟骆驼 |
2.承载游牧生活的马 |
3.山林之中的鹿 |
4.寓意吉祥的天鹅与鹤 |
5.其他动物 |
(二)植物礼赞 |
1.不屈不挠的白桦树 |
2.为沙漠披绿洲的沙蒿 |
3.记载历史的胡杨 |
(三)表征地方文化与精神的代表性人物 |
三、八十年代内蒙古散文中的地方文化 |
(一)特有音乐咏叹 |
(二)对地方乐器的说明 |
(三)对传说的再叙述 |
(四)聚焦饮食、风俗与仪式 |
1.地方饮食文化呈现 |
2.风俗仪式描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从上帝到自我 ——格奥尔格·特拉克尔死亡诗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方法的确立 |
三、作为研究客体的特拉克尔 |
四、相关术语的界定 |
五、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章 末世之诗:“死者”形象与时间意象 |
1.1 “死者”形象的双重内涵 |
1.1.1 作为一种肉身之死的“死者” |
1.1.2 作为一种“离脱”状态的“死者” |
1.2 时间意象的两种象征 |
1.2.1 “午夜”——死亡与疯狂 |
1.2.2 “傍晚”——毁灭与重生 |
1.3 末世之诗的神本思想 |
1.3.1 时间观念中的末世思维 |
1.3.2 末世思维中的人神关系 |
第2章 复活之诗:受难与永生 |
2.1 受难——质疑与亵渎 |
2.1.1 《深渊》中的受难:质疑神 |
2.1.2 《纯洁的处女》中的受难:亵渎神 |
2.2 《西方之歌》中的“双性同体”——净化与救赎 |
2.2.1 神话中的“双性同体” |
2.2.2 炼金术中的“双性同体” |
2.3 男性意识之死——性与性别 |
2.3.1 兄妹乱伦的隐喻 |
2.3.2 心理性别的斗争 |
第3章 自我之诗:镜像世界与异化 |
3.1 表现与再现 |
3.1.1 《致男童埃利斯》中的抽象化 |
3.1.2 个人化与真实性 |
3.2 “失明”与自我之死 |
3.2.1 《诗篇》中的“失明”隐喻 |
3.2.2 镜像自我的中心缺失 |
3.3 语言之镜与异化之途 |
3.3.1 《卡斯帕·豪塞之歌》中的死亡 |
3.3.2 人类命运的异化之途 |
结语 |
一、死亡之途:走向澄明 |
二、死亡诗学:“俄耳甫斯”的欲望之歌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后记 |
(10)弗里达·卡洛绘画形象中的“隐喻与象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弗里达和“隐喻与象征” |
1.1 弗里达的艺术历程 |
1.2“隐喻与象征”在绘画中的起源与发展 |
第2章“隐喻与象征”在弗里达绘画中的形成与发展 |
2.1 墨西哥原始及民族艺术的启发 |
2.2 政治信仰与民族精神的影响 |
2.3 超现实主义与“自我意识”的引导 |
第3章 弗里达绘画形象中的“隐喻与象征” |
3.1 人物与动植物形象中的“隐喻与象征” |
3.2 器、物形象中的“隐喻与象征” |
3.3 自然形象中的“隐喻与象征” |
第4章 弗里达绘画艺术之独特价值 |
4.1 独特的艺术价值 |
4.2 成就与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让天空不再挂满伤痕(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唐的春天(组诗)[J]. 唐成茂. 人生与伴侣, 2021(39)
- [2]20世纪80年代中国藏族题材油画创作研究[D]. 刘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3]工厂爱情[J]. 丁燕. 作家, 2019(05)
- [4]敦煌本纪(第二部)[J]. 叶舟. 芳草, 2019(01)
- [5]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内蒙古散文的“地方性知识”书写[D]. 杨舒齐. 内蒙古大学, 2018(12)
- [6]思与诗的断片 蜘蛛王[J]. 阿库乌雾. 凉山文学, 2017(05)
- [7]从上帝到自我 ——格奥尔格·特拉克尔死亡诗学探讨[D]. 叶雨其.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8]你的神迹[J]. 唐朝晖. 西湖, 2016(03)
- [9]离河(短篇小说)[J]. 马自浩. 大观(东京文学), 2015(09)
- [10]弗里达·卡洛绘画形象中的“隐喻与象征”[D]. 高唯迅. 河北大学,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