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研究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研究

一、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疗效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雷[1](2021)在《细胞因子与肝衰竭的关系及人工肝治疗对其变化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不同模式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探讨细胞因子在肝衰竭中的作用及不同模式下人工肝治疗的意义,为肝衰竭的病情评估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证据。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的104例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和细胞因子水平的资料,分别依据肝衰竭不同阶段、人工肝治疗模式、预后情况进行分组,分析不同阶段肝衰竭患者临床指标和细胞因子水平特征,不同人工肝模式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以及细胞因子水平对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对于早、中、晚期肝衰竭患者,三组间的WBC、RBC、PLT、TBIL、DBIL、ALT、PT、PTA、INR、IL-5、IL-6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细胞因子与临床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IL-6、IL-17均与TBIL、DBIL呈正相关(r=0.37、0.36、0.33、0.36,均P<0.01);且IL-17与ALT、AST呈负相关(r=-0.46、-0.33,均P<0.01)。3、胆红素吸附(BA)组、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组、血浆置换(PE)+BA组、PE+DPMAS组肝衰竭患者ALB、TBIL、DBIL、ALT、AST、γ-GT、AL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其中BA组、DPMAS组ALB下降程度高于PE+BA组,DPMAS组TBIL、DBIL下降程度低于PE+BA组,BA组ALT下降程度低于PE+BA组、PE+DPMAS组,BA组AST下降程度低于PE+BA组。4、除外BA组,DPMAS、PE+BA、PE+DPMAS组肝衰竭患者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均较前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其中DPMAS组以IL-2下降为主,PE+BA以IL-1β、IL-2、TNF-α、IFN-γ、IFN-α下降为主,PE+DPMAS以IL-2、IL-5、IL-6、TNF-α下降为主,且PE+DPMAS组中IL-5下降程度高于BA组(均P<0.05)。5、IL-6与肝衰竭患者的预后生存有关(P<0.01)。结论:1、不同阶段肝衰竭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恶化,在晚期肝衰竭患者中表现的更为明显。促炎细胞因子IL-6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IL-6水平越高,病情越重。2、BA、DPMAS、PE+BA、PE+DPMAS四组人工肝模式均能有效改善肝衰竭患者恶化的肝功能,其中PE+BA组治疗后肝功能的改善更为显着。3、DPMAS、PE+BA、PE+DPMAS三组均能有效降低肝衰竭患者的促炎细胞因子水平。4、细胞因子IL-6水平与患者的预后相关,应尽早选用最优化人工肝模式进行治疗。

焦思,王萌,孙彦奇[2](2021)在《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技术治疗的应用进展》文中提出通过对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技术的使用近况进行综述,包括单一治疗模式、多种治疗模式的联合应用、护士干预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枸橼酸抗凝的使用对肝衰竭的影响。通过综述,总结出最佳的医治方案,解除困惑,为临床的治疗提供参考。

芮绍军,陈兴琼[3](2021)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4年1月—2019年3月研究对内科的30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观察分析,随机分为两组,15例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1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对比患者疗效、肝功能指标不良反应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数据是93.33%(14例),对照组数据是53.33%(8例),观察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Bil为(241.54±56.38)μmol/L,ALT为(96.27±61.74)U/L,AST为(105.28±72.87)U/L,CHE为(4 731.64±722.64)U/L,Cr为(55.09±18.39)μmol/L,PTA为(51.83±15.27)%,各项数据较之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74、3.725、3.058、6.337、4.490、3.786,P<0.05);观察组并发症数据较之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对肝功能的恢复效果比较明显,实现较高的治疗有效率,促进病情康复。

林扬[4](2020)在《DPMAS+部分PE对慢加急肝衰竭短期生存率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部分血浆置换(PE)与单纯血浆置换两种人工肝治疗方案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3年1月-2019年6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住院部诊断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53例。按实际选择的治疗方案区分人群,选择DPMAS+部分血浆置换人工肝治疗方案的为治疗组,选择单纯血浆置换组人工肝治疗方案的为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23例。记录两组患者基本信息、中医证型及相关血清生化指标等。所有ACLF患者的临床数据均采用Excel及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血清生化学指标及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对两种模式人工肝治疗后患者4周、12周累积生存率进行分析,并对ACLF患者部分临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统计分析不同人工肝治疗次数对临床预后的影响。同时比较不同中医证型在ACLF不同分期、临床预后及MELD评分中的分布情况,探索不同中医证型与ACLF临床预后关系。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肝衰竭分期和病因及治疗前肝功能、血常规、电解质等均未见明显差异。(2)两组患者治疗后TBIL、DBIL、ALB、PT、PLT、ALT、AST、Ca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TBIL、DBIL、ALB、WBC、PT、C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TBIL,ALB较对照组下降明显。(3)两组治疗4周后皮肤黄染、乏力、纳差、腹胀、腹水、尿少、瘀斑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比例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累计至12周随访时,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4周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6.96%及96.67%;12周随访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6.67%及69.5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1例死亡组患者治疗后的TBIL、INR、Cr、MELD均明显高于42例生存组患者(P<0.05);而ALB及AFP低于生存组(P<0.05)。但两组的性别(男)、PLT、ALT、AST、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53例患者入院时评估的MELD得分为分组标准,统计并分析发现,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在死亡率方面:MELD评分30-39组(100%)高于20-29组(13%)高于10-19组(0%)。(7)接受1次、2次、3次及3次以上人工肝治疗的ACLF患者生存率分别为75%(6/8)、85.7%(18/21)、80%(8/10)及71.4%(10/14)。不同的人工肝治疗次数对临床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不同中医证型在ACLF临床预后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湿热蕴结证生存率高于肝肾阴虚证及脾肾阳虚证;脾肾阳虚证死亡率高于其他两证型。ACLF分期与不同中医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中医证型间MELD评分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DPMAS+部分血浆置换以及单纯血浆置换两种模式的人工肝均对ACLF患者相关血液生化指标及临床症状、体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前者在清除胆红素能力方面效果优于后者,但两者对ACLF患者短期生存率影响并无明显差别。(2)TBIL、ALB、INR、Cr、MELD、AFP可能与ACLF患者的预后相关。(3)与其他中医证型相比,ACLF患者中辨为湿热蕴结证的生存率更高,而辨为脾肾阳虚证的则死亡率更高,提示中医证型或许与ACLF患者的预后存在着一定关系。

莫镜邻[5](2020)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临床疗效,并筛选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为ACLF的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临床研究部分:将48例ACLF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24例,对照组2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解毒化瘀颗粒口服治疗,观察终点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TBIL、ALB、AST、ALB)、凝血功能(PTA)、死亡率、MELD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评估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的临床疗效。2.危险因素的筛选部分:将纳入的48例ACLF患者,按8周后预后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抗病毒史、TBIL、AST、Cr、MELD评分、肝性脑病、感染,筛选并分析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各指标对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临床研究部分:(1)在有效率和死亡率上: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70.8%)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37.5%)(P<0.05);治疗组累计死亡率(20.9%)低于对照组累计死亡率(54.2%)(P<0.05);研究生:莫镜邻(2)在肝功能水平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TBIL、ALT、AST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ALB水平较前升高(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TBIL、ALT、AST水平明显降低(P<0.05),在治疗后第4周的ALB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第8周的ALB水平升高不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凝血功能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PTA水平较前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PTA水平明显升高(P<0.05);(4)在MELD评分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MELD评分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MELD评分水平明显降低(P<0.05);(5)在中医证候积分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中医证候积分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中医症候积分水平明显降低(P<0.05)。2.危险因素的筛选部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TBIL、AST、MELD评分、感染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ACLF患者预后与上述因素有关。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MELD评分为影响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OC分析,年龄、病程、TBIL、AST、MELD评分、感染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4、0.556、0.853、0.893、0.949、0.644,得出结论:MELD评分、TBIL、AST预测价值较高,年龄、病程、感染预测价值较低。结论:1.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2.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病程、TBIL、AST、MELD评分、感染;MELD评分为影响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吕超[6](2020)在《从炎症因子干预角度观察温阳化瘀方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温阳化瘀方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临床疗效;并从炎症因子调控角度探讨其疗效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HBV-ACL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阳化瘀方,观察周期为8周。通过观察HBV-ACLF患者8周的死亡率、ALT、AST、TBi L、ALB、PTA指标、IL-6及IL-10水平、中医证候积分、MELD评分,以评估温阳化瘀方对HBV-ACLF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5.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9.2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死亡率(P<0.05);(2)治疗结束后,两组存活患者ALT、AST、TBi L水平较前显着下降,ALB及PTA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结束后,两组存活患者MELD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结束后,两组存活患者IL-6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IL-6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显着(P<0.05);两组存活患者IL-10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IL-10的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显着(P<0.05)。结论:温阳化瘀方联合西医综合治疗可显着改善HBV-ACLF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抑制促炎因子IL-6释放,促进抗炎因子IL-10释放;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患者存活率。揭示以温阳化瘀为代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有关。

柴玲姗[7](2020)在《血浆置换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肝衰竭(liverfailure)是指在多种因素单独或者共同作用下,导致肝脏结构、功能严重损伤,继之出现合成、代谢、解毒等严重的功能障碍,临床常表现为出血、感染、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肝衰竭发生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免疫损伤-缺血缺氧-内毒素血症”被认为在肝衰竭的发生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传统意义上,肝脏被认为是一个参与代谢、营养、解毒的场所,目前研究发现,肝脏也是一个复杂的免疫器官,其发挥免疫功能的细胞有:kupffer细胞(kupffer cells,KCs)、肝星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肝脏2型天然淋巴样细胞、粘膜相关恒定T细胞等。同时,肝脏具有特殊的供血系统,肝动脉提供约25%的入肝血流量,门静脉提供约75%入肝血流量,而门静脉收集的来自胃肠道的血液经过肝窦与肝脏免疫细胞接触,使肝脏会不断受到一系列具有炎症潜能的饮食和共生细菌及其产物的攻击。正常情况下,这些来自内脏的抗原分子产生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衰老坏死细胞产生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被肝脏细胞及kupffer细胞等产生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结合,在肝脏中被去除、降解,此过程即为免疫耐受;同时,肝脏也会对致病性病原体、恶性细胞等进行免疫监视。在健康的肝脏中,虽然需要进行不断变化的代谢和组织重建活动及需要经常接触微生物及其产物和食物源性抗原等,但机体通过严格调控,产生受控制的持续的炎症反应。当各种致病因素及诱因作用于肝脏时,导致肝脏结构及功能严重损害,进而导致肝脏实质及非实质细胞的减少,使肝脏对各种抗原等的清除能力下降,在肝衰竭在早期阶段,各种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相互作用,使肝脏免疫细胞及血液循环中的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被过度激活,产生过度免疫反应,进而导致大量急性期蛋白、细胞因子、补体等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导致促炎、抗炎失衡,进而导致肝脏局部及全身的免疫紊乱。如果不能及时清除这些危险的刺激并解除炎症,就会导致慢性感染、自身免疫或肿瘤生长等。这不可避免地与慢性病理性炎症和组织稳态紊乱有关,肝脏逐渐产生纤维化、肝硬化,甚至导致肝功能衰竭。目前,肝衰竭的治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肝移植,但是由于国内肝源缺乏、移植后的并发症、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费用高昂等而受限制,人工肝治疗联合内科综合治疗仍是肝衰竭治疗的常用方法。其中,近几年出现的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es adsorption system,DPMAS),因具有BS330胆红素吸附柱及HA330-II中性树脂结构,被认为可以在有效清除胆红素等内毒素的同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本文拟观察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单独及联合治疗肝衰竭的疗效及其对肝衰竭患者短期生存率的改善作用。目的对比血浆置换、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单独及联合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观察其对短期生存状态的影响,及影响短期生存状态的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6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收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肝衰竭患者,共179例。所有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人工肝支持治疗,其中,78例行血浆置换治疗(A组),56例行血浆置换+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B组),45例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C组),统计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凝血功能、炎症因子、影像学检查、短期(2周、4周、8周)生存状态,并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临床症状 3组患者在人工肝治疗结束后的临床症状(乏力、腹胀、纳差、恶心等)均得到改善,好转率分别为:82.0%、83.9%、80.0%,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3,P=0.877)。2.实验室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24h内的实验室结果较基础值相比:A组治疗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降低,白蛋白(ALB)、血小板(PLT)、钠离子(Na+)水平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值升高,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治疗后,血清ALT、AST、TBIL、DBI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IL-8水平降低,ALB、PLT、Na+水平升高,PT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TA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8);C 组治疗后,血清 ALT、AST、TBIL、DBIL、TNF-α 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降低,PLT、Na+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ALB、PT、PTA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9、0.059、0.842)。3组治疗后,各项指标的差值比较:3组ALT、AST、IL-6、IL-8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TBIL、DBIL、ALB、PLT、Na+、PT、PTA、TNF-α差值比较,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P<0.05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TBIL差值:B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DBIL差值:B组>C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LB差值: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PLT差值:B组、C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a+差值:C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T差值: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PTA差值:A组>B组、C组(P均<0.001),B组>C组(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NrF-α差值:C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临床疗效 3组总体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91,P=0.260)。4.生存率比较 3组患者2周、4周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间8周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B组生存率>A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15),A组与C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8)。5.预后因素分析 影响肝衰竭患者8周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血清TBIL、PTA 及 IL-6 的水平。结论1.影响肝衰竭患者8周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血清TBIL、PTA及IL-6的水平。2.血浆置换及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治疗降低血清IL-6、IL-8水平的效果优于后者单独应用。3.血浆置换及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治疗8周生存率分别高于单独治疗;而单独应用时的8周生存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杨玲玲[8](2020)在《李氏人工肝治疗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的病例对照匹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及目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病情危重、预后差,内科综合治疗死亡率高达50-90%,除肝移植外无其他特效治疗方法,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西方国家被证实能降低酒精相关性ACLF(alcoholic liver disease-related ACLF,ALD-ACLF)血清胆红素、肌酐水平并改善肝性脑病,对其短期生存无改善;在东方国家被证实能提高乙肝相关性ACLF(Hepatis B virus-related ACLF,HBV-ACLF)的短期生存率。研究中常采用亚太肝脏疾病协会(APASL)-ACLF诊断标准和中国肝衰竭指南,且常为回顾性、单中心的小样本研究,所提供的循证医学证据较弱,故人工肝治疗对于HBV-ACLF的生存影响尚无明确定论。本课题组(中国重型乙肝研究小组,Chinese group on the study of severe hepatitis B,COSSH)依托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全国13家大学医院肝病中心(广州中山三院、北京佑安医院、北京302医院、武汉协和医院、长沙湘雅一院、上海瑞金医院、重庆西南医院等),在前期首次开展了多中心、前瞻性、大样本的“HBV-ACLF诊断与预后评估的中国标准”研究。证实HBV-ACLF患者具有许多不同于ALD-ACLF的独特临床特征,据此建立了HBV-ACLF诊断的中国标准(COSSH-ACLF)和预后评分系统(COSSH-ACLFs)。同时,本课题组在长达5年的全国多中心研究中完成了多中心、前瞻性开放队列的建设,并配有完善的第三方统一数据质控与监察。故本研究基于前期建立的多中心、前瞻性、大样本的COSSH开放队列,于国内外首次使用四种不同的严格控制偏移的方法:多因素回归分析、病例对照匹配、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和逆概率处理加权(Inverse probability treatment weighting,IPTW),采用具有可靠循证医学证据的COSSH-ACLF诊断标准,旨在评价以PE为基础的李氏人工肝(Li’s artificial liver system,Li-ALS)治疗HBV-ACLF的疗效。同时研究采用高通量人细胞因子抗体芯片筛选技术和基因功能富集分析方法,探究Li-ALS治疗HBV-ACLF疗效的可能机制。研究方法:研究人群来自COSSH研究的开放性队列,分为标准内科治疗组(Standard medical treatment,SMT组)和Li-ALS联合SMT治疗组(Li-ALS组)。主要观察终点为短期(21/28/90天)累积生存率,次要观察终点为短期死亡率、LiALS治疗前后生化值以及疾病转归模式等。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病例对照匹配、PSM和IPTW以降低研究中混杂因素的影响,其中PSM和IPTW分析方法用以验证病例对照匹配结果的准确性。此外,研究采用高通量人细胞因子抗体芯片筛选出Li-ALS治疗前后存在显着差异的细胞因子,并进行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将目标细胞因子集注释到相应的生物学途径中,探索差异基因参与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和通路。研究结果:自2013年7月至2017年12月,共计1103例HBV-ACLF患者入组,排除相关病例后共计924例患者纳入分析(原始队列):Li-ALS组为507例(309例ACLF-1,176例ACLF-2和22例ACLF-3),SMT组为417例(245例ACLF-1,125例ACLF-2和47例ACLF-3)。采用病例对照匹配方法后,Li-ALS和SMT组均得到276例(149例ACLF-1,108例ACLF-2和19例ACLF-3)。分析发现,在原始队列中,Li-ALS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高于SMT组(54天vs.27天,P<0.01),其短期(21/28/90天)累积生存率显着高于SMT组(73.3-/69.2-/56.5%vs.59.6-/56.6-/49.1%,P<0.01),尤其对于ACLF-2(52.7-/48.9-/33.2%vs.37-/33.2-/26.5%,P<0.05)。在病例对照匹配队列中,同样观察到Li-ALS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高于SMT组(48天vs.26天,P<0.01),21/28/90天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SMT组(72.5-/68.3-/55.9%vs.60.3-/57.4-/48.5%,P<0.05),尤其为ACLF-2(53.7-/50-/36.1%vs.37.5-/34.2-/26.3%,P<0.05),而对于ACLF-1和ACLF-3两组生存率无显着差异。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发现,LiALS治疗均为降低HBV-ACLF患者21/28天死亡风险的保护因素[HR(95%CI):0.721(0.565-0.921)/0.754(0.598-0.951),P<0.01],尤其为ACLF-2[HR(95%CI):0.634(0.453-0.888)/0.589(0.419-0.828),P<0.05]。采用PSM和IPTW分析能得到同病例对照匹配一致的结果。此外,人细胞因子抗体芯片高通量筛选结果发现Li-ALS治疗前后共12个细胞因子表达存在显着差异,其中促炎症因子和免疫应激介质(GCSF、E-Selectin、GRO-alpha、MIP-3beta、MICB、RANK和ICAM-3)血清水平明显下降,而参与免疫调控的分子(IL-1 R4/ST2和IL-2Ralpha)表达显着升高。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参与了20核心生物学功能和重要通路,主要为:参与炎症反应、负调控免疫应激和免疫效应、调节辅助性T细胞免疫应答和T细胞活化、细胞因子分泌和降低病毒防御反应等。研究结论:本研究证实了以PE为基础的Li-ALS治疗能够显着提高HBV-ACLF短期(21/28/90天)累积生存率,并且是降低HBV-ACLF短期死亡风险的保护因素,尤其对于ACLF-2。Li-ALS治疗HBV-ACLF疗效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削弱免疫应激和调节免疫等生物学途径起作用的,早期进行Li-ALS治疗有助于降低HBV-ACLF病死率并为过渡到肝移植争取时间。

徐小微,谢中阳[9](2019)在《李氏人工肝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文中指出肝衰竭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李氏人工肝自1986年起发展至今,逐步形成了独特且疗效显着的治疗体系,被广泛应用于肝衰竭的救治。李氏人工肝治疗模式各有特点,新型李氏人工肝系统(Li′s artificial liver system, Li-ALS)集成血浆置换、血浆灌流和血液滤过等各种净化手段,提供了肝衰竭同质化治疗方案。选择人工肝治疗时机,筛选人工肝相关生物标志物及联合新的肝衰竭治疗手段是李氏人工肝潜在的发展方向。

徐耀[10](2019)在《CRRT联合PE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免疫功能变化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联合血浆置换(PE)与单用PE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变化,探索治疗乙型肝炎相关ACLF更有效途径。方法:选取60例2016年10月-2018年10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的主体,依据随机入组的原则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患者数量均为30例。对照组的患者30例在内科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PE进行治疗,研究组的患者30例在内科传统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CRRT和PE进行治疗。分别于基线水平、2周及4周时统计分析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CD4+T细胞、CD8+T细胞及CD4+/CD8+)的变化情况,分别于基线、1周、2周及4周对实验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比较两组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血氨、PTA、INR、血清钾、血清钠、血肌酐的变化情况,以及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基线和4周后MELD评分及预后生存率的情况。结果:经过分析对比可以发现,研究组患者的生化指标在治疗之后改善明显,与对照组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1周时以改善总胆红素及血清钾、血清钠、血肌酐更为优势,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变化不明显。2周以后各种生化指标研究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但凝血功能的恢复,两组前2周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4周后研究组凝血功能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于基线水平时,两组对比分析,统计学无差异(P>0.05),2周及4周时,研究组中CD4+T淋巴细胞上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CD8+T淋巴细胞较对照组下降明显,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D4+/CD8+变化统计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ELD评分相比于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研究组患者生存率为8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3.3%。结论: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联合血浆置换(PE)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用血浆置换,生化指标明显改善,生存率提高;CRRT联合PE治疗可有效清除细胞炎症因子,稳定机体内环境,阻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状态,促进患者康复;本研究为个体化选择人工肝联合治疗肝衰竭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疗效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细胞因子与肝衰竭的关系及人工肝治疗对其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肝衰竭概述
    1.2 细胞因子在肝衰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1.3 人工肝治疗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实验分组
    2.2 研究方法
        2.2.1 观察指标
        2.2.2 治疗方法
    2.3 临床疗效评估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
    3.2 细胞因子与肝衰竭的关系
        3.2.1 不同临床阶段肝衰竭患者临床指标分析
        3.2.2 不同临床阶段肝衰竭患者细胞因子特征分析
        3.2.3 细胞因子与各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3 不同模式下人工肝治疗对临床指标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3.3.1 不同模式下人工肝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变化
        3.3.2 不同模式下人工肝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变化
        3.3.3 比较不同人工肝模式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变化差异
        3.3.4 比较不同人工肝模式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变化差异
    3.4 细胞因子与预后的关系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研究进展及其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参考文献

(3)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分析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分析
3 讨论

(4)DPMAS+部分PE对慢加急肝衰竭短期生存率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人工肝主要耗材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临床疗效评估
        2.6 不良反应
        2.7 随访
        2.8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 两种方式人工肝治疗情况
        2.1 53例患者人工肝总体第一次治疗前后比较
        2.2 两组不同人工肝模式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比较
        2.3 两组人工肝第一次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组间比较
        2.4 两组人工肝治疗前、4 周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比较
        2.5 两组人工肝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2.6 两组不同模式人工肝对比 4 周、12 周生存率差异
        2.7 53例患者临床部分预后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2.8 不同人工肝次数对ACLF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3 中医证型与ACLF患者预后的关系
        3.1 不同中医证型的ACLF患者预后比较
        3.2 ACLF分期与中医证型
        3.3 各中医证型MELD评分的分布情况
    4 不良反应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1 当代医学对ACLF的认识
        1.1 ACLF概述
        1.2 临床流行病学
        1.3 ACLF的发病机制
        1.4 ACLF的预后评估
        1.5 ACLF的诊断
        1.6 ACLF的西医治疗
    2 中医对ACLF的认识
        2.1 中医病因病机
        2.2 中医辨证分型
    3 数据分析
        3.1 两种模式人工肝血清学水平及临床症状、体征的比较
        3.2 两种不同模式人工肝对 ACLF 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
        3.3 53例患者治疗后部分预后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3.4 不同人工肝次数对ACLF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3.5 中医证型对ACLF患者预后影响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诊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ACLF的中医研究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分型
        1.3 治法方药
        1.3.1 中药治疗
        1.3.2 中医外治
    2 ACLF的西医研究
        2.1 病因
        2.2 发病机制
        2.3 西医治疗
        2.3.1 一般支持治疗
        2.3.2 抗病毒治疗
        2.3.3 抗炎保肝治疗
        2.3.4 免疫调节治疗
        2.3.5 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
        2.3.6 人工肝治疗
        2.3.7 肝移植与肝细胞移植
第二部分 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对象
        1.3 病例标准
        1.3.1 西医诊断标准
        1.3.2 中医诊断标准
        1.3.3 纳入标准
        1.3.4 排除标准
        1.3.5 中止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样本随机化分配
        2.2 对照研究
        2.3 治疗方案
        2.3.1 对照组
        2.3.2 治疗组
    3 观察指标
        3.1 死亡率
        3.2 血液生化指标
        3.3 MELD评分
        3.4 中医证候观察指标
        3.5 不良反应记录
    4 疗效评价
        4.1 西医疗效评价
        4.2 中医疗效评价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6.1 两组ACLF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6.2 两组ACLF患者死亡率比较
        6.3 两组ACLF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6.4 两组ACLF患者肝功能(TBIl、ALB、ALT、AST)比较
        6.5 两组ACLF患者凝血功能(PTA)比较
        6.6 两组ACLF患者MELD评分比较
    7 安全性评价
    8 讨论
        8.1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死亡率的影响
        8.2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TBIL的影响
        8.3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ALB的影响
        8.4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ALT、AST的影响
        8.5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PTA的影响
        8.6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8.7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MELD评分的影响
    9 解毒化瘀颗粒的方药分析
    10 解毒化瘀颗粒的现代疗效机制研究
    11 问题与展望
第三部分 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标准
        1.3 治疗方案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收集的定性资料进行赋值
        2.2 影响ACLF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
        2.3 影响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2.4 危险因素对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
    3 讨论
        3.1 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3.2 MELD评分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ACLF预后中的预测价值分析
        3.3 筛选预后风险因素在ACLF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从炎症因子干预角度观察温阳化瘀方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HBV-ACLF当代医学认识
        1.1 ACLF的发病机制
        1.2 ACLF的治疗
    2 ACLF中医药研究概述
        2.1 中医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分型
        2.4 治法治则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0 一般情况
        3.1 病死率
        3.2 实验室指标
        3.3 中医证候观察指标
        3.4 IL-6、IL-10水平
        3.5 MELD评分
        3.6 不良反应
    4 疗效评价
        4.1 主要疗效评价指标
        4.2 次要疗效评价指标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6.1 两组患者基线一般资料的比较
        6.2 两组患者治疗8周内死亡率的比较
        6.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6.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6.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6、IL-10水平的比较
        6.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ELD评分的比较
        6.7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的比较
    7 不良反应
    8 讨论
        8.1 温阳化瘀方的立法组方依据
        8.2 温阳化瘀方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8.3 温阳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病死率的影响
        8.4 温阳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8.5 温阳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PTA的影响
        8.6 温阳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8.7 温阳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IL-6、IL-10 水平的影响
        8.8 温阳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MELD评分的影响
    9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血浆置换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国内外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李氏人工肝治疗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的病例对照匹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绪论
第一部分 PE联合持续静脉至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分析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人群和队列
        2.2 入组和诊断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临床资料收集
        2.5 临床疗效评价
        2.6 治疗方法
        2.7 疾病转归模式
        2.8 PE联合CVVH治疗相关不良事件
        2.9 统计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入组患者临床基线特征分析
        3.2 短期累积生存率分析
        3.3 短期死亡风险分析
        3.4 PE联合CVVH治疗对生化指标和疾病转归模式的影响
        3.5 PE联合CVVH治疗相关不良事件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二部分 以PE为基础的李氏人工肝治疗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分析:病例对照匹配研究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人群
        2.2 入组和诊断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临床资料收集和疗效评价
        2.5 治疗方法
        2.6 疾病转归模式
        2.7 Li-ALS治疗相关不良事件
        2.8 统计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原始队列和病例对照匹配队列分析
        3.2 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和逆概率处理加权(IPTW)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三部分 李氏人工肝治疗HBV-ACLF疗效机制的探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患者入组临床资料及Li-ALS治疗对临床生化指标的影响
        3.2 Li-ALS治疗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3.3 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东西方慢加急性肝衰竭诊断标准差异再认识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CRRT联合PE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免疫功能变化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方法
    3.统计学方法
    4.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附图
致谢

四、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疗效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细胞因子与肝衰竭的关系及人工肝治疗对其变化的影响[D]. 李雷. 南昌大学, 2021(01)
  • [2]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技术治疗的应用进展[J]. 焦思,王萌,孙彦奇.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03)
  • [3]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研究[J]. 芮绍军,陈兴琼. 世界复合医学, 2021(01)
  • [4]DPMAS+部分PE对慢加急肝衰竭短期生存率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关系[D]. 林扬.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D]. 莫镜邻.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从炎症因子干预角度观察温阳化瘀方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D]. 吕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血浆置换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观察[D]. 柴玲姗. 郑州大学, 2020(02)
  • [8]李氏人工肝治疗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的病例对照匹配研究[D]. 杨玲玲. 浙江大学, 2020
  • [9]李氏人工肝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J]. 徐小微,谢中阳.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9(09)
  • [10]CRRT联合PE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免疫功能变化及疗效研究[D]. 徐耀. 青岛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