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大学生上网行为引发的思考

调查大学生上网行为引发的思考

一、由调查大学生上网所引起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朱菁菁[1](2021)在《当代大学生休闲文化及其价值引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休闲文化的需求越来越普遍,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休闲文化价值观来引导人们养成积极、健康的休闲生活方式和情趣,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出现社会文化的失序和精神世界的迷茫。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有闲群体的主要代表,其休闲生活方式以及存在于更深层次的休闲文化价值观,关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关乎其能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研究聚焦当代大学生的休闲文化现状,透视分析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使其自觉追求、创造健康的休闲文化,积极融入社会主流文化,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特色主义文化贡献力量。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是:首先,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自身发展两个层面阐述研究背景和必要性,搜集、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奠定研究基础;其次,依据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和“自由时间”的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休闲学相关理论,建构奠定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对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再次,运用问卷调查法开展实证研究,在对哈尔滨市几所高校的大学生休闲文化进行调查基础上,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当代大学生休闲文化价值观现状,透视其现实问题,并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四个层面展开原因分析;最后,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分析社会各方力量,探寻大学生休闲文化价值培育路径,促进其全面发展。

李国庆[2](2021)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教育引导对策研究,是新形势下新媒体迅猛发展与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水平关系到全社会主流道德意识的发展方向。研究本问题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道德素质,同时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维护网络安全、构建教育强国离不开大学生群体。因此,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以及相应教育对策尤为迫切。本文通过阅读、研究大量的文献资料,系统掌握当前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调查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希望达到“了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分析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影响因素,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引导对策”之目的。论文通过厘清网络道德的相关概念,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通过科学界定相关概念,对相关概念和关系进行确定和澄清,阐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借鉴。并对当前中国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现状进行梳理,归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网络言行道德失范、网络交往道德失范、网络学术道德失范等基本表现。通过问卷调查,准确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为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教育引导对策奠定基础。然后,分析和阐释当前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道德问题的影响因素,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影响因素进行数据分析,进而掌握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网络社会自身特性、学校教育不足、社会外部环境以及家庭中父母的教育缺失等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为提出科学的对策奠定基础。梳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目标和原则,将培育理性网络行为,维护网络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的目标,提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的原则。最后,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教育和引导对策做出诠释,分别从网络社会、大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监管角度提出具体的、实践性的对策建议。当今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西方国家网络意识形态的威胁,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切嘱托,将大学生培养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栋梁。

陈赛凤[3](2020)在《当代大学生网络法治观念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为邦本,法为根基。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来看,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既是增强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认同、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手段。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崛起,人们的现实生活又添加了一层全新的虚拟化网络世界,带有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的虚拟网络社会生活影响着大学生的知识学习、思想领悟与价值取向,给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特别是在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异常激烈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法治观念越来越引起党和国家的关注,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应该在这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本文认为,明晰当代大学生网络法治观念培育现状,把握当代大学生网络法治观念培育新机遇,探究当代大学生网络法治观念培育新路径,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网络法治观念培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当代大学生网络法治观念培育的一般理论概述。这部分主要界定法治、法治观念、网络法治观念的概念,阐述当代大学生网络法治观念培育的基本内容、特点及意义,深入探析其理论基础。从对这些概念的一般性含义到本文使用的概念范围进行界定,从而确定本选题的研究范围。第二部分是当代大学生网络法治观念培育的现状分析。这部分主要陈述问卷的设计与发放情况以及问卷的调查结果,据此分析当代大学生网络法治观念培育的实际情况,揭示培育过程中存在的社会网络法治化管理相对滞后、高校网络法治观念培育内容不完善、家庭网络法治教育缺位以及大学生网络法治观念相对淡薄等问题。并进行归因分析,指出其产生的原因在于国家相关网络立法未跟上时代、高校网络法治教育有失偏颇、家庭网络法治教育氛围缺失以及大学生网络法治学习意识不强。第三部分是当代大学生网络法治观念培育的路径研究。这部分主要从以政府为主导打造外部环境、以高校为主体营造校园氛围、以家庭为依托塑造良好氛围、以个体为根本强化法治教育四个层面,提出当代大学生网络法治观念培育的相关路径选择。

李雨霜[4](2020)在《新媒体时代少先队工作方式改革研究》文中提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中国少年儿童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它的建设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进入到一个新媒体不断涌现的时代。新媒体时代人类创造了许多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与人际交往方式,少先队工作方式面临着新的挑战。以“新媒体时代少先队工作方式改革”为主题,采用文献梳理、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研究。站在新媒体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一大背景下,探讨新媒体对少先队组织成员的影响。新媒体时代少先队工作方式的独特性。研究分为:传统问题遗留、时代变化环境与少年儿童变化、工作方式的变化几步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建议。新媒体时代以来,社会逐渐偏向于信息量爆炸、信息更新速度加快、生活各项操作便捷、生活节奏偏向“快餐式”生活的情况,人们普遍更加繁忙,纷纷要求更高效的生活。而少年儿童在此环境中也出现相对应的转变,少年儿童思维方面更偏向于创新,在乎新意和流行,学习更偏向于寻求便捷简单的操作,着重于偏向更有参与感更有短期可视化效果的活动,以求得能力的快速肯定;另外,由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少年儿童的孤寂感增强,他们渴望合作也乐于参与群体活动。但通过对少先队工作现状调查发现,少年儿童对少先队活动参与兴致不够激昂,暴露出少先队工作方式本身尚有改进之处。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践调查,分析国内外较为成功案例,提出关于少先队工作方式改革的建议。改革必须从少先队工作理念改革、少先队工作组织改革、少先队工作媒体改革和少先队工作形式改革几部分进行。

晏秋雨[5](2020)在《天津市城镇居民健康素养与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拟通过现况调查的研究方法,采用《2017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问卷》和亚健康评定量表(Sub-Health Measurement Scale version 1.0,SHMS V1.0)了解天津市城镇居民样本人群的健康素养水平、亚健康(Sub-Health)状态的流行特征,分析城镇居民健康素养与亚健康的影响因素,探索健康素养具备率的高低与亚健康状态的相关性,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居民健康素养促进政策,提高居民整体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天津市城镇居民为研究对象,调查工作在2017年9月-2018年12月期间完成,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天津市河东区、南开区、红桥区、和平区、西青区、北辰区等6个区内14岁及以上的4000名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编制天津市城镇居民健康素养及亚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该调查问卷主要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问卷、《2017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问卷》、SHMS V1.0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四方面的内容。调查问卷由统一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发放,调查对象独立自主填写,完成后由调查员统一回收。折半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评价量表的信度;通过区分效度或因子分析评价量表的结构效度。计量资料的比较通过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采用拟合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居民亚健康的影响因素。采用Epi Data3.0进行数据录入和逻辑核查,应用SAS9.4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000份,回收3642份,回收率为91.05%;其中完整有效问卷3619份,完成率为99.37%。其中,男性1692人,占46.75%,女性1927人,占53.25%,平均年龄(38.45±16.07)岁,汉族居多占91.43%。2.天津市6个区的城镇居民总体健康素养平均得分48.16±12.24分,其中基本知识和理念总分28分,总体平均得分21.50±5.16分,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总分22分,总体平均得分15.36±4.68分,基本技能总分16分,总体平均得分11.31±3.45分。总体健康素养水平具备率为45.07%,基本知识与理念素养具备率为61.37%,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具备率为39.49%,基本技能素养具备率为45.34%。3个方面相关系数值均大于0.727(0.727~0.801),P<0.001。3.天津市城镇居民科学健康观素养的具备率为72.40%,安全与急救素养的具备率为71.98%,健康信息素养的具备率为54.55%,慢性病防治素养的具备率为47.28%,基本医疗素养的具备率为43.13%,传染病防治素养的具备率为29.37%。这6类问题健康素养的Pearson相关系数值均大于0.466(0.466~0.702),P<0.001。4.SHMS V1.0总量表及生理、心理、社会亚健康三个子量表的折半信度均>0.7,SHMS V1.0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81,生理、心理、社会亚健康子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26、0.885和0.862。因子分析选出8个因子,累积贡献率达62.49%。天津市城镇居民亚健康检出率为66.87%,疾病检出率为15.67%。亚健康检出率中男性检出率为64.24%,女性检出率为69.17%,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72,P=0.023)。5.PSQI量表的折半信度Spearman-Brown系数为0.715,Guttman Split-half系数为0.710。7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678。PSQI总分与各维度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在0.274(催眠药物)至0.693(主观睡眠质量)之间。因子分析共选出4个公因子,累积贡献率达70.62%。天津市城镇居民睡眠质量差(PSQI>7)的检出率为19.76%。6.具备健康素养的天津市城镇居民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亚健康三个子量表转化分均高于不具备健康素养的居民(P<0.01)。χ2结果显示,除基本技能素养维度外,具备总体健康素养、具备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具备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的亚健康检出率均较低(P<0.01)。7.拟合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吸烟、二手烟影响、体育锻炼、上网时间、工作情况、挫商、兴趣爱好、性格、参与健康知识讲座/培训、自我健康关注度、近一个月有无确诊疾病、睡眠质量、健康素养具备情况是城镇居民亚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其中文化程度高、有工作、很高的挫商、性格成熟稳重、具备健康素养是亚健康可能的保护因素;而50岁及以上年龄组、吸烟、受二手烟影响、较少的体育锻炼、上网时间过长、没有或兴趣爱好一般、很少参加健康知识培训/讲座、自我健康关注度较低、近一个月有确诊疾病与睡眠质量差是城镇居民亚健康状态可能的危险因素。其中,上网时间7小时/日以上(OR=2.906,95%CI:1.579~5.348)和睡眠质量差(OR=3.864,95%CI:2.603~5.736)可能是城镇居民亚健康的最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天津市城镇居民总体健康素养水平具备率为45.07%,高于同期全国其他省市健康素养水平。3个方面素养中,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具备率最高为61.37%,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具备率最低为39.49%;6类问题素养中,科学健康观素养的具备率最高为72.40%,传染病防治素养的具备率最低为29.37%。SHMS V1.0和PSQI应用于天津市城镇居民人群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能够全面有效地测量调查对象的亚健康状况、睡眠质量。城镇居民健康检出率为17.46%,疾病检出率为15.67%,亚健康检出率为66.87%,睡眠质量差的检出率为19.76%。具备健康素养可能为亚健康状态的保护因素,睡眠质量差可能为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危险因素。以《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引领,关口前移,把预防为主的理念落到实处,科学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健康素养,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树立健康理念,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改善睡眠质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居民的良好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促进居民健康水平的不断提升。

广艳梅[6](2019)在《当代大学生手机“低头族”交往行为的自我认知研究》文中指出在3G、4G的普及尤其是5G到来的急促脚步声中,世界迅速跨入移动终端时代。截止到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己逾8.29亿,其中手机网民达8.17亿,占比98.6%,且全年新增手机网民6433万。网民中即时通信用户规模逾7.92亿,占比95.6%,其中手机即时通信用户又达7.80亿,占手机网民的95.5%(1)。从历年统计数据分析,手机用户和移动网民数量呈不断扩大趋势,其主要代表群体的大学生“低头族”现象已普遍化。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在为人们社会生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带来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大学生“低头族”的交往行为、交往关系、交往心理都发生了重要改变。本文以“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作为主要理论支撑,以党的十九大“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构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要求作为重要思维指导,以近年来社会高度关注的大学生“低头族”引发的相应重大事件作为基本研究线索,通过问卷调查来分析阐述长时间沉溺于手机的“低头”顽症对大学生自身和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及其行为根源,并根据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相适应的、初步的应对思路及把控措施建议。文章共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基础,通过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2次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和当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状况分析阐述本论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研究遵循,对本文涉及的手机“低头族”等相应关键词概念内涵作出基本界定,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进行相应阐释,进而以哈贝马斯交往行为观念与当前大学生“低头族”交往行为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第三部分为研究重点,通过具体的问卷调查数据,根据被调查者不同的性别、年级、居住地以及家庭构成来分析当代大学生手机“低头族”对他们的“低头”行为所引起的交往行为发生改变的认知情况。第四部分为研究结果,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来分析大学生对社会因素、环境因素、自身因素、交往行为折四个方面的认知,从大学生手机“低头族”所反映的影响力度为本次研究提出相关的把控建议。第五部分为研究目标,针对大学生“低头族”普遍化现象的研究以及影响大学生手机“低头族”的因素提出具有相应可行性的初步应对思路与把控措施建议。本文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力图为各类高校在“低头族”普遍化形势下的学生日常综合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实践依据,并期望呼吁当代大学生正确合理掌控手机使用行为,把时间和精力集中用于对专业知识的研学和积极人格的塑造。

王帅[7](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开启新征程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1)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大学生以独特的社会角色参与其中,社会发展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无不强烈撞击着大学生之思想,影响其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的时代风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全面了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热点及形成变化过程,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现实样态、时代特质,全面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进而更深刻地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变化发展规律,对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聚焦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热点,系统回顾和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发展的历程,研究其现实样态、发展特点和变化规律,分析其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并以此为基础,研究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进一步增强其针对性和有效性。人的思想与时代环境密不可分。思想热点因其带有的价值反映、对立和冲突,是个体观念在一定社会条件下集中突显的部分,是日常生活中不同主体意图、动机相互作用的结果。(2)人的思想和行为受所处时代条件的影响、制约甚至支配。同时,思想热点和行为倾向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可以通过人的劳动实践,或者通过影响和指导人的实践而改造现实世界,甚至创造时代主题。作为大学生价值观集中反映的大学生思想热点,其变化发展特点更深刻地反映出这一作用规律。当前,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影响不断增强;改革开放持续深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大学生代际特征愈加明显,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不断显现。“赢得青年,赢得未来”,从社会历史发展中描绘青年大学生思想热点图景,从时代变迁过程中把握青年大学生思想变化轨迹,从青年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规律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该承担的使命和责任。党的十九大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了新时代“两步走”的战略安排(3)。从时间发展上看,当前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的主要担当者。高等教育要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历史使命,要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复杂时代课题,这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实现,关系到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能否后继有人这一重大而根本性的问题,也是本论文研究的重大意义之所在。论文内容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章对思想热点的基础性问题进行解析。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为出发点,阐释思想热点的涵义、形成特点和表现样态。分析大学生思想热点的形成过程,从主体、介体、场域等要素入手,论述大学生思想热点“萌芽、汇聚、成型、释放、沉寂”的发展过程,探索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机理。思想热点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社会思潮和风气的前沿,正因如此,研究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才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一个重要课题。第二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历史图景。将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以启动和探索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新时代以来为划分,具体梳理各个历史阶段大学生思想热点的基本状况,并进一步分析其主要变化脉络和发展轨迹,描绘其在大学生政治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感体验、文化认知等方面的基本样态。第三章阐释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影响因素。影响、制约甚至支配人们思想热点和行为倾向的因素各种各样,既有外部客观因素,也有内部主观因素。本章主要对大学生思想热点形成变化的动因进行时代背景分析,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入手,从社会宏观环境、文化发展、教育改革、主体特征四个方面,追寻大学生思想热点变化的根源和动力。第四章凝练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特征规律。总体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变化发展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规律,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热点是社会发展变化的集中反映,彰显出最为明显的时代特征。具体而言,大学生思想热点的变化和演进体现出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与主体需求相一致、与价值形态变迁相协同、并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等规律和特征。第五章从网络大数据分析和问卷调查两方面开展实证研究,印证大学生思想热点形成特点和演进规律,并以此分析研判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主要趋势。网络大数据调查的优势在于能处理海量网络文本数据,数据量大、较为客观;问卷调查的优势在于便于调查设计,易于开展交叉因素分析。两者互相配合,能更全面、真实地反映出大学生的思想热点状况,为实证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综合方法。第六章重点研究探讨增强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思想热点针对性实效性的策略。基于对大学生思想热点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出应重视和积极回应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关切,科学研判大学生思想热点发展趋势,强化理论武装打牢大学生的科学思想基础,改进方式方法,把握重点环节,提升思想热点的引导能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因而,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背景中深刻把握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规律,并以此来进一步研究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对于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论文正是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演进,关照思想热点研究的多学科视角,基于对大学生思想热点研究的历史性梳理和对当下大学生思想热点样态和特质的实证分析,着力描述大学生思想热点的现象特征,着力探究大学生思想热点的本质核心,着力分析大学生思想热点发展演进的历史特点及制约其发展变化的主客观要素,着力把握大学生思想热点发展的演变规律和内在机理,最后落脚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目标上,从而深刻彰显出大学生思想热点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形成论文研究分析的逻辑闭环。

孙瑜[8](2018)在《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研究》文中认为弗洛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研究涉及心理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而其社会性格理论尤其引人注目。社会性格理论在弗洛姆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弗洛姆综合马克思学说与弗洛伊德学说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进行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有力武器。论文首先分析了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的产生背景,论文认为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弗洛伊德的性格学说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是弗洛姆性格理论产生的重要基础;两次世界大战以及社会工业化是其理论产生的重要外在原因;弗洛姆个人的成长经历也对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的产生有重要促进作用。论文对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的内涵进行了概括,分析了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的功能、区分了性格理论与社会性格理论的概念、梳理了社会性格理论产生的过程、分析了社会性格的形成机制、总结了社会性格的类型。认为社会性格理论是连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纽带,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有力武器,对塑造健全社会有重要意义。论文对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的价值及其局限性对其做出了评价。论文认为,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开创了从人的心理方向批判资本主义的先河,使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性格方面有了新的拓展,但同时它也存在脱离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主张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未揭示资本主义根本矛盾、忽视了实践的基础作用,具有浓重的乌托邦思想的局限性。论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所在学校的本科生使用手机网络成瘾现象进行了解,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总结了目前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成瘾情况,认为弗洛姆提出的接受型社会性格、获取型社会性格、市场型社会化性格这几类非健康型的社会性格以及逃避机制是导致大学生手机上网成瘾的重要内在原因,欲从根本上杜绝大学生手机上网成瘾现象,认为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对塑造大学生社会性格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有爱性格、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营造积极校园环境。

侯明[9](2017)在《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及其教育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代社会,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所呈现出的多元性、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即时性等特点,传统媒体无法替代。在网络中,由于多元文化信息的海量表达,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观点可以在网络中共存,网络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基地和人际交流场所。近年来,“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概念的提出,必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次重大变革。然而,与此同时诸多问题也随之出现:粗俗到没有底线网络语言、网络舆论绑架公众道德、毫无安全保障的网络社交、令人忧心忡忡的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网络色情、网络侵权、网络成瘾等等。这些问题已经对一部分人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不断加深。大学生作为互联网使用者中的重要群体,其中部分大学生不能很好约束自身活动,其行为有时出现失范和偏离。这极易对其健康成长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校园网络建设产生负面效应。本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归纳出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内涵、特征和危害。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归纳分析提出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表现有:沉溺依赖型、道德失范型和违法犯罪型。针对以上表现分析其影响因素包括: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因素及道德修养的影响、网络自身先天不足的影响、高校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教育相对滞后、部分家庭忽视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教育、社会环境中的网络失范行为对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大学生网络行为教育保障系统不尽完善。基于以上理论分析和实际工作,提出了教育的原则,即主导性原则、疏导性原则和差异性原则。提出了教育的路径: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我教育和管理提升主体自觉,充分利用网络手段教育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最后,本文从政策保障、组织保障和环境保障三个方面,提出了如何保障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教育路径之有效实施。

孙晟文[10](2017)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生作为一个年轻的群体,他们承载了家庭、学校、社会的较高期望。在科学技术与创新精神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大趋势下,大学生肩负了巨大的责任。从另一方面讲,他们产生的种种心理问题也是因为大学生渴望获得成功、希望为社会作出贡献所付出的代价。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我们的国家需要这些优秀的人才,但随着发展脚步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困扰,轻则会影响到大学正常的学业、生活,严重的可能会发展为心理疾病、精神障碍,这些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因此,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培养,不能单纯的仅仅重视文化素质教育,也要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教育的重点环节。为了使得大学生能够以一个健康的身心在校园中更好的学习、成长,大学生自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及全体教职工都需要努力。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当前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本文对现今新形势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具体主要是对其目标、内容、原则、途径、方法等,并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第二部分:以西安工业大学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的调查问卷对10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使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后期的回收处理。了解了我校大学生的几个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分别是学习方面、网络方面、人际关系方面、恋爱关系方面、情绪稳定方面和就业压力方面的重点问题,笔者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调查和较为深入的分析,得出了我校大学生存在有关方面的具体问题。本研究主要使用了文献综述法、调查研究法、综合分析法、理论研讨法。第三部分:本文以西安工业大学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由调查统计分析的情况,对我校大学生存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建议。重点针对我校大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上网问题、宿舍关系问题、恋爱问题、心理烦恼问题、就业问题这六个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或给予较为具体的解决措施,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出发,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期望通过采纳建议后进一步提升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同时使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由调查大学生上网所引起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由调查大学生上网所引起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大学生休闲文化及其价值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一)研究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注释
第二章 大学生休闲文化及价值引导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理论基础及借鉴
        (一)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学说
        (二)价值观理论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休闲学理论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休闲与休闲文化
        (二)大学生休闲文化的价值
        (三)价值与价值观
    注释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休闲文化现状分析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二)问卷设计、发放与回收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对大学生休闲及休闲文化认知的分析
        (二)对大学生休闲文化活动及体验的分析
        (三)对大学生休闲文化及价值观的分析
        (四)调查结果总结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休闲文化中的价值观偏差及成因
    一、大学生休闲文化所呈现的价值观偏差
        (一)文化追求理性缺位
        (二)生活价值空虚扁平
        (三)消费需求盲目跟风
        (四)人际交往虚无淡漠
    二、大学生休闲文化价值观偏差的成因
        (一)社会文化的影响
        (二)高校休闲文化价值观教育的缺位
        (三)家庭休闲文化氛围不佳
        (四)大学生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注释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休闲文化价值引导路径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发挥思政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培育核心价值观
        (二)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物质、精神、制度、行为文化建设
    二、加强社会治理,培育健康的休闲文化生态环境
        (一)政府强化休闲设施,建立休闲组织机构
        (二)网络完善信息法规,加强信息监管力度
        (三)媒体设置娱乐文化底线,坚持正确价值导向
    三、强化家校协同,提升家庭休闲文化品位
        (一)塑造和谐健康的家庭休闲氛围
        (二)引导形成合理的休闲消费观念
    四、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一)纠正错误观念,树立正确休闲价值观
        (二)提高辨明能力,培养健康审美情趣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休闲文化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件

(2)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的相关概念
        2.1.1 网络与网络社会
        2.1.2 道德与网络道德
        2.1.3 失范与道德失范
        2.1.4 道德教育和道德引导
    2.2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指导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道德教育理论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思想
        2.2.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的思想
    2.3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2.3.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
        2.3.2 舆论引导理论
        2.3.3 道德建设理论
        2.3.4 理性行为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和特征
    3.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调查
        3.1.1 问卷调查设计及调查目的
        3.1.2 问卷调查思路及问卷内容
    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3.2.1 大学生网络言行道德失范
        3.2.2 大学生网络社交道德失范
        3.2.3 大学生网络学术道德失范
        3.2.4 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失范
    3.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特征
        3.3.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相对普遍性
        3.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象隐蔽性
        3.3.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层次性
    3.4 本章小结
4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影响因素
    4.1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4.1.1 身心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4.1.2 极端崇拜网络信息的心态
        4.1.3 追逐经济利益的心态
        4.1.4 人格特征与网络成瘾
        4.1.5 网络法律道德意识淡薄
    4.2 同伴关系因素
        4.2.1 不良交往对象
        4.2.2 不良交往内容
    4.3 家庭因素
        4.3.1 家庭教育的缺失
        4.3.2 父母的负面样板效应
    4.4 学校因素
        4.4.1 学校重视力度不够
        4.4.2 师资力量比较弱
        4.4.3 教育管理缺位
    4.5 社会环境因素
        4.5.1 局部社会道德的失范
        4.5.2 部分消极舆论的引导
        4.5.3 网络信息行政部门监督管理不足
        4.5.4 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4.6 网络社会因素
        4.6.1 网络社会的开放性
        4.6.2 网络社会的多元性
        4.6.3 网络社会的时效性
        4.6.4 网络社会引导的规范性
        4.6.5 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力
    4.7 本章小结
5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目标和原则
    5.1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的目标
        5.1.1 培育理性网络行为
        5.1.2 维护网络社会的和谐稳定
    5.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的原则
        5.2.1 疏导与治理并重原则
        5.2.2 内化与外化并重原则
        5.2.3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原则
        5.2.4 网上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原则
        5.2.5 科学灌输与隐性渗透相结合原则
    5.3 本章小结
6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对策
    6.1 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网络道德素质
        6.1.1 增强自身的道德意志
        6.1.2 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
        6.1.3 养成自身良好的道德习惯
        6.1.4 培养自身的网络文明素养
    6.2 强化网络道德的家庭教育
        6.2.1 合理引导大学生同伴交往
        6.2.2 强化家庭网络道德教育
        6.2.3 发挥父母的示范作用
    6.3 加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
        6.3.1 加强诚实守信教育
        6.3.2 完善德育微平台建设
        6.3.3 开设网络道德课程
        6.3.4 更新网络道德教育形式
    6.4 优化网络道德的社会环境
        6.4.1 营造良好社会道德氛围
        6.4.2 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6.4.3 树立正确价值观取向
        6.4.4 改变网络社会不良风气
        6.4.5 净化网络空间
    6.5 政府管理层面的治理举措
        6.5.1 政府行政部门加强监督管理
        6.5.2 立法机构健全法律法规
        6.5.3 司法机构从严执法
        6.5.4 网络信息机关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构建网络安全体系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当代大学生网络法治观念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本文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网络法治观念培育的一般概述
    2.1 当代大学生网络法治观念培育的核心概念界定
        2.1.1 法治
        2.1.2 法治观念
        2.1.3 网络法治观念
    2.2 当代大学生网络法治观念培育的基本内容、特点和意义
        2.2.1 当代大学生网络法治观念培育的基本内容
        2.2.2 当代大学生网络法治观念培育的基本特点
        2.2.3 当代大学生网络法治观念培育的重要意义
    2.3 当代大学生网络法治观念培育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
        2.3.2 邓小平的法纪观
        2.3.3 习近平的网络治理观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网络法治观念培育现状分析
    3.1 当代大学生网络法治观念培育问卷调查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内容
        3.1.3 样本说明
        3.1.4 结果分析
    3.2 当代大学生网络法治观念培育存在的问题
        3.2.1 社会网络法治化管理相对滞后
        3.2.2 高校网络法治观念培育内容不完善
        3.2.3 家庭网络法治教育缺位
        3.2.4 大学生网络法治观念相对淡薄
    3.3 当代大学生网络法治观念培育存在问题归因分析
        3.3.1 国家相关网络立法未跟上时代
        3.3.2 高校网络法治教育有失偏颇
        3.3.3 家庭网络法治教育氛围缺失
        3.3.4 大学生网络法治学习意识不强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网络法治观念培育的基本路径
    4.1 以政府为主导打造外部环境
        4.1.1 建立完善的网络监督机制
        4.1.2 加强网络建设和技术管理
        4.1.3 营造良好的法治社会氛围
    4.2 以高校为主体营造校园氛围
        4.2.1 完善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4.2.2 加快高校法治教育队伍建设
        4.2.3 增添网络法治教育实践环节
    4.3 以家庭为依托塑造良好氛围
        4.3.1 父母要提高自身的网络法治素养
        4.3.2 父母要身体力行给子女树立榜样
        4.3.3 父母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4.4 以个体为根本强化法治教育
        4.4.1 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网络法律知识
        4.4.2 促进大学生正确树立网络维权意识
        4.4.3 激发大学生积极参加网络法治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当代大学生网络法治观念培育现状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新媒体时代少先队工作方式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时代的要求与挑战
        (二)政策的呼唤与要求
        (三)传统少先队工作方式的问题
        (四)一线的困惑与需要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
        (一)新媒体时代
        (二)少先队工作方式
    四、文献综述
        (一)关于少先队工作方式的研究现状
        (二)关于新媒体与学校教育的研究现状
        (三)反思与总结
    五、研究目的与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六、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二)比较研究法
第一章 新媒体时代环境与少年儿童
    一、新媒体时代的社会
        (一)信息传播与更新加快
        (二)网民信息接收量剧增
        (三)工具与技术应用便捷
    二、新媒体时代的少年儿童
        (一)少年儿童的教育资源增加
        (二)少年儿童的师生关系民主化
        (三)少年儿童的媒介素养待提升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下少先队工作方式现状及问题
    一、新媒体时代少年儿童对少先队工作方式态度调查及结果分析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三)调查结果
    二、新媒体时代少先队工作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少年儿童对少先队工作方式满意度欠佳
        (二)少先队活动与少儿需求的不对等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少先队工作方式改革构想
    一、工作理念改革
        (一)聚焦目标纲领
        (二)清晰活动概念
        (三)开放活动思路
    二、工作组织改革
        (一)学生组织建设系统化
        (二)学生工作管理精细化
        (三)岗位人员培训定期化
    三、工作媒体改革
        (一)公共网络邮箱的使用
        (二)少先队APP的使用
        (三)线上活动的开发
    四、工作形式改革
        (一)分层的活动挑战形式
        (二)及时的反馈激励形式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天津市城镇居民健康素养与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1.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2.研究目的与研究设想
    3.技术路线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1.1 样本含量与抽样方法
    2.研究方法
        2.1 调查内容与研究工具
        2.2 质量控制
        2.3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健康素养得分
        2.1 总体健康素养及3个方面健康素养得分和具备情况
        2.2 6类健康问题素养得分和具备率
        2.3 3个方面健康素养得分及总体得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4 6类健康问题素养得分及总体得分之间相关性分析
    3.SHMSV1.0应用于天津市城镇居民的信度和效度
        3.1 量表的信度
        3.2 量表的效度
    4.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用于天津市城镇居民人群的信度和效度
        4.1 量表的信度
        4.2 量表的效度
    5.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总体健康素养及3个方面素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5.2 6类健康问题素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6.天津市城镇居民SHMSV1.0得分与亚健康检出率
        6.1 天津市城镇居民SHMSV1.0得分情况
        6.2 是否具备健康素养的城镇居民SHMSV1.0转化分的比较
        6.3 天津市城镇居民亚健康检出率
    7.天津市城镇居民亚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7.1 单因素分析
        7.2 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讨论
    1.研究方法
    2.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研究
        2.1 SHMSV1.0应用于天津市城镇居民的信度与效度
        2.2 PSQI应用于天津市城镇居民的信度与效度
    3.天津市城镇居民健康素养的分布特征
        3.1 总体健康素养及3个方面具备情况分析
        3.2 6类健康问题素养的具备情况分析
    4.天津市城镇居民健康素养的相关因素
        4.1 社会人口学特征与健康素养的关系
        4.2 生活方式与健康素养的关系
    5.天津市城镇居民的亚健康检出率
    6.天津市城镇居民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影响因素
        6.1 社会人口学特征与亚健康的关系
        6.2 生活方式与亚健康的关系
        6.3 睡眠质量与亚健康的关系
        6.4 健康素养与亚健康状态的关系
    7.对策和建议
    8.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当代大学生手机“低头族”交往行为的自我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2.1 国内研究情况
        1.2.2 国外研究情况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2 “低头族”现象分析
    2.1 概念界定
    2.2 现状分析
    2.3 “低头族”原因分析
        2.3.1 社会因素
        2.3.2 环境因素
        2.3.3 自身因素
    2.4 “低头族”交往行为分析
        2.4.1 交往角色分析
        2.4.2 交往关系分析
        2.4.3 交往过程分析
        2.4.4 交往情感分析
        2.4.5 交往观念分析
3 研究设计与分析
    3.1 研究方法
    3.2 问卷设计
        3.2.1 主体与内容
        3.2.2 资料与方法
    3.3 问卷质量控制
        3.3.1 问卷预调査
        3.3.2 问卷正式调查
        3.3.3 数据分析方法
        3.3.4 问卷效度分析
4 研究发现
    4.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4.1.1 大学生手机“低头族”性别分布情况
        4.1.2 大学生手机“低头族”年级分布情况
        4.1.3 大学生手机“低头族”居住地分布情况
        4.1.4 大学生手机“低头族”家庭结构分布情况
    4.2 调查对象相关关系描述分析
        4.2.1 社会因素与大学生手机“低头族”的相关关系
        4.2.2 环境因素与大学生手机“低头族”的相关关系
        4.2.3 自身因素与大学生手机“低头族”的相关关系
        4.2.4 行为改变与大学生手机“低头族”的相关关系
    4.3 大学生“低头族”自我认知分析
        4.3.1 总体评价
        4.3.2 大学生“低头族”对自身因素自我认知度较高
        4.3.3 大学生“低头族”对社会因素自我认知度一般
        4.3.4 大学生“低头族”对环境因素自我认知度较低
        4.3.5 大学生“低头族”对行为改变自我认知度最低
5 “低头族”交往行为转变措施
    5.1 转变自身交往行为
        5.1.1 转变交往心理
        5.1.2 调整交往工具
        5.1.3 善处交往过程
    5.2 丰富学校综合治理工作
    5.3 加强社会环境监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二)研究目的
    二、研究综述
        (一)研究现状概览
        (二)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思想热点研究的基础性问题解析
    一、思想热点相关概念释义
        (一)思想热点的基本涵义
        (二)思想热点的主要特征
        (三)思想热点的表现形态
    二、思想热点研究的理论资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及相关问题的基本观点
        (二)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关于思想及相关问题的主要论述
        (三)思想热点研究的多学科理论借鉴
    三、大学生思想热点的形成及演进
        (一)大学生思想热点形成的主要条件
        (二)大学生思想热点形成和运行过程
        (三)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价值蕴涵
        (四)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与时代发展的协同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历史图景
    一、改革开放启动和全面推进时期的大学生思想热点(1978 年-1992 年)
        (一)改革开放启动和全面推进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二)这一时期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现象
        (三)这一时期大学生思想热点及特征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大学生思想热点(1992 年-2002 年)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二)这一时期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现象
        (三)这一时期大学生思想热点及特征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大学生思想热点(2002 年-2012 年)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二)这一时期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现象
        (三)这一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热点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大学生思想热点(2012 年至今)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时代特征
        (二)这一时期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现象
        (三)这一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热点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宏观因素的影响作用分析
        (一)政治建设与主流意识形态引领
        (二)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建设成就
        (三)利益结构调整与社会阶层分化
        (四)国际格局变化和国际地位提升
    二、文化发展因素的影响作用分析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文化传播
        (二)经济全球化带来思想文化冲击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繁荣
    三、教育改革因素的影响作用分析
        (一)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对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影响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思想热点的引导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思想热点的涵育
    四、主体自我因素的影响作用分析
        (一)知识结构变化速度加快
        (二)心理因素复杂特征突出
        (三)价值取向多元化构成明显
        (四)社会角色多样性转变衍生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规律性表征
    一、时代环境是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逻辑起点
        (一)社会经济发展决定思想热点演进样态
        (二)社会意识形态主导思想热点演进方向
        (三)科学技术进步改变思想热点演进速率
    二、发展需求是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内在动因
        (一)大学生成长诉求在思想热点演进中的反映
        (二)大学生个性特征在思想热点演进中的体现
    三、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与价值观形态变迁的协同效应
        (一)价值目标务实化与思想热点内容的通俗化
        (二)价值标准多维化与思想热点评价的差异化
        (三)价值取向多样化与思想热点类型的多层次化
    四、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差异发展的反作用
        (一)大学生思想热点的不同步变化
        (二)大学生思想热点的非线性变化
        (三)大学生思想热点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
第五章 当前大学生思想热点的实证研究
    一、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大学生思想热点实证研究
        (一)互联网大数据调查的方法概述
        (二)互联网大数据调查的样本情况
        (三)基于互联网大数据调查的数据描述与分析
    二、基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思想热点实证研究
        (一)本研究问卷调查的方法概述
        (二)问卷调查的样本情况
        (三)基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思想热点数据描述与分析
    三、调查反映的大学生思想热点的主要特征
        (一)思想热点的多样主题中凸显情感内核
        (二)思想热点的态度价值总体积极向上
        (三)思想热点的表达方式深受网络亚文化影响
        (四)思想热点集中反映大学生现阶段的发展需要
    四、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发展趋向
        (一)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更加突出
        (二)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影响更加深刻
        (三)文化融合创新的影响更加广泛
第六章 增强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思想热点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积极回应大学生思想热点的问题关切
        (一)理解和尊重大学生个性特征
        (二)把握和满足思想热点的合理性需求
        (三)正视和应对思想热点的非理性表达
    二、科学研判大学生思想热点的发展趋势
        (一)增强大学生思想热点趋向研判的科学性
        (二)建立大学生思想热点趋向研判的联动机制
    三、打牢学生成长发展的科学思想基础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
        (二)坚持以优秀中华文化增强自信
        (三)坚持以“四个正确认识”为培养导向
    四、把握提升思想热点引导能力的关键环节
        (一)遵循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二)在增强课堂内外协同中加强引导
        (三)在强化网络主旋律传播中加强引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及目的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一、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产生的背景
    (一)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1、两次世界大战
        2、社会工业化
    (二)社会性格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
        1.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
        2.弗洛伊德:性格学说
        3.霍克海默:社会批判理论
二、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的内涵
    (一)性格与社会性格
        1.性格的概念
        2.社会性格的概念
    (二)社会性格的形成
        1.人的内在本性和“生存的两歧”
        2.意识形态在社会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三)社会性格的类型
        1.生产性社会性格
        2.非生产性社会性格
        3.社会过程中的性格取向
        4.混合性格倾向
三、弗洛姆社会性格的功能
    (一)连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纽带
        1.社会性格对个人及社会进程的作用
        2.社会性格在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相互过程中的作用
    (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武器
        1.“重占有”——人的存在的缺失
        2.“逃避自由”——社会归属的缺失
    (三)塑造健全的社会
        1、社会性格是健全社会的重要基础
        2、健全社会依赖于社会性格的中介疏导作用
        3、健全社会对人的社会性格的塑造作用
四、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的评价
    (一)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的价值所在
        1.开创从人的心理方向批判资本主义现状的先河
        2.使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性格方面有了新的拓展
    (二)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的局限性
        1.脱离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2.不主张变革资本主义制度
        3.局限性的未揭示资本主义矛盾
        4.脱离经济基础分析性格形成
        5.忽视社会实践对性格的影响
        6.浓重的乌托邦的色彩
五、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对当代大学生培养健全社会性格的意义
    (一)调查设计
    (二)大学生手机上网及成瘾现象调查数据分析
    (三)大学生手机上网成瘾内在原因分析
        1、接受型社会性格的影响
        2、获取型社会性格与市场型社会性格的影响
        3、逃避机制的影响
    (四)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全社会性格的四点意义
        1、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有爱性格
        2、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
        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有利于营造积极的校园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9)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及其教育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相关概述
    2.1 网络行为的内涵及特征
        2.1.1 网络行为的内涵
        2.1.2 网络行为的主要分类形态
        2.1.3 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主要特征
    2.2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概述
        2.2.1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内涵
        2.2.2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特征
    2.3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不良影响和危害
        2.3.1 影响大学生的自身的健康成长
        2.3.2 影响先进的校园文化的形成和提升
        2.3.3 扰乱网络空间秩序危害他人和社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主要表现及影响因素
    3.1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调研
        3.1.1 样本的选取及基本情况
        3.1.2 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3.1.3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数据分析
    3.2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主要表现
        3.2.1 沉溺依赖型网络失范行为
        3.2.2 道德失范型网络失范行为
        3.2.3 违法犯罪型网络失范行为
    3.3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3.3.1 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因素及道德修养的影响
        3.3.2 网络自身先天不足的影响
        3.3.3 高校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教育相对滞后
        3.3.4 部分家庭忽视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教育
        3.3.5 社会环境中的网络失范行为对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3.3.6 大学生网络行为教育保障系统不尽完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教育原则和路径
    4.1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教育原则
        4.1.1 主导性原则
        4.1.2 疏导性原则
        4.1.3 差异性原则
    4.2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
        4.2.1 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网络行为观念
        4.2.2 将大学生网络行为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4.2.3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网络素质
        4.2.4 加强网络法治教育引导大学生网络行为必须依法守法
    4.3 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我教育和管理提升主体自觉
        4.3.1 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自觉性
        4.3.2 提高大学生自我行为管理的能力
        4.3.3 提高大学生时间管理的能力
        4.3.4 发挥心理咨询的干预引导作用
    4.4 充分利用网络手段教育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4.4.1 网络技术监测
        4.4.2 网络角色矫正
        4.4.3 网络社交管理
        4.4.4 网络暴力的监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教育路径实施的保障
    5.1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教育之政策保障
        5.1.1 加强网络立法
        5.1.2 加强网络监管
    5.2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教育之组织保障
        5.2.1 建立专业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5.2.2 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网络失范行为干预的能力
        5.2.3 发挥学生组织在网络教育中的作用
    5.3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教育之环境保障
        5.3.1 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和维护
        5.3.2 加强基础文明教育营造良好校园环境
        5.3.3 加强大众传媒导向形成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合力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

(10)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
        1.3.1 国外对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
        1.3.2 国内对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
        1.3.3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4 国内外研究概述
        1.4.1 国内研究概述
        1.4.2 国外研究概述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2.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2.1.1 让大学生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2.1.2 矫治少数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
        2.1.3 预防少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出现心理疾病
        2.1.4 开发大学生心理潜能,提高自我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2.2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2.2.1 情绪稳定教育
        2.2.2 认知发展教育
        2.2.3 人际和谐教育
        2.2.4 意志力优化教育
        2.2.5 个性健全教育
        2.2.6 积极适应教育
        2.2.7 恋爱观教育
    2.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2.3.1 主体性原则
        2.3.2 协调原则
        2.3.3 点面结合原则
        2.3.4 尊重与理解相结合原则
        2.3.5 积极培养和早防范相结合原则
    2.4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2.4.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
        2.4.2 多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4.3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工作
        2.4.4 心理咨询
        2.4.5 创设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2.5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2.5.1 知识传授法
        2.5.2 学科渗透法
        2.5.3 活动训练法
        2.5.4 磨砺锻炼法
        2.5.5 榜样示范法
        2.5.6 心理咨询法
        2.5.7 环境优化法
    2.6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2.6.1 适应心理问题
        2.6.2 学习心理问题
        2.6.3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
        2.6.4 恋爱与性心理的问题
        2.6.5 择业心理的问题
        2.6.6 自我认识和人格发展的心理问题
    2.7 本章小结
3 西安工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方案与问题分析
    3.1 研究对象及研究工具
    3.2 设计问卷
        3.2.1 设计问卷的原则
        3.2.2 本论文的设计问卷概述
    3.3 问卷发放、数据收集和整理
        3.3.1 问卷发放
        3.3.2 数据收集和整理
    3.4 调查结果及问题分析
        3.4.1 对我校大学生自学时间情况和主要学习问题的调查统计
        3.4.2 对我校大学生有关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
        3.4.3 我校大学生与宿舍同学关系情况的调查
        3.4.4 我校大学生恋爱心理和同异性交往中存在问题的调查
        3.4.5 我校大学生面对情绪问题时如何应对的调查
        3.4.6 我校大学生与就业心理有关问题的调查
    3.5 本章小结
4 针对我校大学生存在问题的建议
    4.1 针对我校大学生存在学习问题的建议
    4.2 针对我校大学生存在上网问题的建议
    4.3 针对我校大学生存在宿舍关系问题的建议
    4.4 针对我校大学生存在恋爱问题的建议
    4.5 针对我校大学生存在面对心理烦恼时解决方式的建议
    4.6 针对我校大学生存在就业问题的建议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

四、由调查大学生上网所引起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大学生休闲文化及其价值引导研究[D]. 朱菁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D]. 李国庆.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3]当代大学生网络法治观念培育研究[D]. 陈赛凤. 南京财经大学, 2020(08)
  • [4]新媒体时代少先队工作方式改革研究[D]. 李雨霜.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5]天津市城镇居民健康素养与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D]. 晏秋雨.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当代大学生手机“低头族”交往行为的自我认知研究[D]. 广艳梅.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6)
  • [7]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研究[D]. 王帅.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8]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研究[D]. 孙瑜. 长安大学, 2018(02)
  • [9]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及其教育路径研究[D]. 侯明.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7(03)
  • [10]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的研究[D]. 孙晟文. 西安工业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调查大学生上网行为引发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