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好氧工艺处理中药废水的研究

厌氧-好氧工艺处理中药废水的研究

一、厌氧—好氧法治理中药废水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廖晓峰[1](2021)在《功能化磁性凹凸棒的制备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其中染料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尤为突出,对河流水源、水生生物以及人类的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因此,对用于染料与重金属污水处理的高效低能耗、价格低廉、环境友好可再生新材料的开发,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凹凸棒原土为原料,开发低成本、绿色高效、性能稳定的环境友好型吸附材料为目标。以纯化的凹凸棒(ATP)为原料,对其表面接枝磁性Fe3O4纳米粒子后,再分别用聚乙烯亚胺(PEI)和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进行表面改性制备了功能化磁性凹凸棒吸附材料ATP-Fe3O4-PEI和ATP-Fe3O4-APTES。选取染料和重金属废水中代表性污染物刚果红和Pb2+,研究了所制备的功能化磁性凹凸棒复合材料对污染物的吸附性能。主要成果如下:(1)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比表面积测定(BET)、Zeta电位测定、磁学性能分析(VSM)、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等手段对所制备的ATP-Fe3O4-PEI和ATP-Fe3O4-APTES复合材料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凹凸棒土经过磁性Fe3O4纳米粒子和PEI/APTES的复合改性后,未对凹凸棒土的晶体结构造成破坏。改性后的凹凸棒土比表面积有所减小,可能是磁性Fe3O4纳米粒子的附着和PEI/APTES的改性填充了部分ATP孔道所致。Zeta电位分析表明,ATP-Fe3O4-PEI材料在中性到酸性环境下显示正电性,这将有利于对带负电性的染料分子的吸附。(2)将功能化磁性凹凸棒吸附材料ATP-Fe3O4-PEI用于染料废水(以刚果红为目标污染物)的处理。研究了溶液p H、刚果红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和吸附温度等单因素对材料吸附刚果红性能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刚果红溶液浓度增大、p H值降低和吸附时间增加都有助于材料对刚果红的吸附。当刚果红溶液浓度为3000mg·L-1、p H=3及吸附时间为1h时,ATP-Fe3O4-PEI材料对刚果红吸附量高达5623.23mg·g-1,这是目前已知的矿物材料对染料分子的最大吸附量。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研究发现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表明ATP-Fe3O4-PEI材料对刚果红的吸附是多种活性位点共同作用的多分子层物理吸附,吸附驱动力主要来自材料与刚果红之间的静电吸引力、氢键以及刚果红分子间的静电引力、π-π作用和氢键。这些结果表明,ATP-Fe3O4-PEI材料是一种对染料分子具有优异吸附性能的吸附剂,有望在染料废水处理中得到应用。(3)研究了功能化磁性凹凸棒吸附材料ATP-Fe3O4-APTES对重金属离子(以Pb2+为目标污染物)的吸附行为,考察了溶液p H、吸附时间、Pb2+初始浓度和吸附温度等因素对Pb2+吸附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b2+浓度增大、p H值升高、温度升高和吸附时间增加都将有助于对Pb2+吸附容量的增大。当Pb2+浓度为100mg·L-1、p H=5、温度为30℃及吸附时间为6h时,ATP-Fe3O4-APTES对Pb2+有最佳的吸附效果,吸附量达到129.32mg·g-1。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研究发现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说明该吸附是单分子层化学吸附。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吸附驱动力主要来自材料表面-NH2与Pb2+之间的配位作用。这些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功能化磁性凹凸棒吸附材料ATP-Fe3O4-APTES对重金属离子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在重金属离子废水处理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4)ATP-Fe3O4-PEI和ATP-Fe3O4-APTES两种材料表面具有不同的吸附特性,ATP-Fe3O4-PEI材料对刚果红染料分子吸附性能更优,而ATP-Fe3O4-APTES材料对Pb2+吸附性能更佳,这与两种材料表面氨基的状态及吸附质的分子/原子组成结构有关。PEI表面伯、仲、叔氨基团呈现一种无序状态,这种无序状态可能不利于对Pb2+的吸附,而对于含有大量-NH2、-N=N-、和-SO3-基团的刚果红大分子物质则不受影响,通过静电吸引和氢键等强的作用进行吸附,表现出更优异的吸附性能。ATP-Fe3O4-APTES材料对Pb2+的吸附主要通过表面-NH2与Pb2+的配位进行,APTES表面-NH2更加致密而且有序,这可能更有利于对Pb2+的吸附,因此ATP-Fe3O4-APTES材料对Pb2+的吸附性能更佳。

徐梦雅[2](2019)在《采用生化微反应器对废水可生化性测定方法的探讨及SBR工艺数学建模的研究》文中提出废水可生化性是废水生化系统中工艺优化的重要参数,而B/C法在测定过程中往往会将废水稀释较大倍数,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常常会出现偏差,因此,寻找一种能与实际生化系统具有较高模拟度的废水可生化性的评价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模拟实际生化处理池的装置和生化微反应器为研究平台,以实际制药废水为研究对象,以微生物的生化呼吸曲线为研究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废水可生化性的检测方法,并将测定的指标定义为生化呼吸指数(Ks),同时将该指数应用于SBR工艺的优化研究中,研究结果如下:1、在相同HRT的情况下,废水COD去除率的高低与废水的Ks值呈对应关系;特殊菌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明显改变废水的Ks值;同一种废水在不同的生化体系中也可以具有不同的Ks;随着生化体系中SS浓度的增加,废水的Ks指数也逐渐上升;2、本文提出的Ks值与常用的B/C值相比,不仅能反映出实际生化体系中废水的可生化性,还能够反映出废水的可生化程度,参考实际生化体系中COD容积负荷的指标,我们发现当COD容积负荷为0.2 Kg/(m3·d)时,生化呼吸指数Ks为5.0,因此,本文将Ks=5.0作为评价废水可生化性的临界值,当Ks<5.0时,表明这种废水的可生化性较差,当Ks≥5.0时,表明这种废水的可生化性较好,且Ks值越大,可生化程度越高。3、通过对SBR生化工艺中各参数的研究发现,Ks指数主要与缺氧段和好氧段的时间分配、溶解氧、进水COD、SS有关:(1)SBR生化工艺中各时段Ks指数总体上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这是微生物在不同溶解氧环境下进行不同分解作用的缘故。(2)以HRT=6 h的SBR工艺为例,Ks指数的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缺氧段HRT=2 h,好氧段HRT=4 h,好氧段溶解氧为4 mg/L-6 mg/L范围内,进水COD浓度为8000 mg/L,SS为8800 mg/L时,COD容积负荷可以达到1.6 Kg/(m3·d)。4、本文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SBR工艺基于RBF人工神经网络的数学模型,通过仿真实验表明,神经网络训练步数为17785时,样本训练成功,此时R2为0.98124,说明模型拟合效果较好;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在5%左右,表明该模型可以较为准确的预测SBR生化工艺的COD容积负荷和各时段的Ks总和,从而实现对SBR生化工艺的优化。

苏晨阳[3](2019)在《活性炭-微波联合技术处理紫胶废水》文中认为紫胶又名虫胶,是由紫胶虫寄生在树上所分泌的一种紫红色的天然树脂,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在食品、医药、日用化工、国防军工、电子电器、油漆涂料、塑料橡胶、出版印刷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在紫胶原胶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废水,紫胶废水的废水悬浮物、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较高,污染严重。目前工业上对紫胶漂白废水处理常采用自然沉降和混凝沉降方式,这并不能使紫胶废水达标排放,而其它的处理方法缺乏相关的研究报导。针对紫胶废水的的特点,本论文首先通过实验选取对紫胶废水COD去除效果最好的活性炭并对其进行活化处理;其次,采用活性炭-微波联用技术对紫胶废水进行处理,研究其COD去除效果;最后,考察了活性炭-微波联用技术对紫胶废水中总磷的去除效果。最终根据实验结果得出优化工艺条件。(1)通过实验,确定了使用盐酸对活性炭进行活化处理对紫胶废水中COD的去除是有利的,并对三种活性炭进行考察,选择了其中处理效果最好的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的活性炭。(2)通过实验考察了活性炭吸附对紫胶废水中COD的去除率的影响、单独微波辐照对紫胶废水中COD的去除率的影响,确定了微波活性炭联合技术工艺。(3)通过单因素考察,确定了微波辐照时间、微波功率、活性炭用量对活性炭-微波联用技术去除紫胶废水中COD效果的影响。实验所得最优工艺条件为辐照时间12min、微波辐照800W、活性炭15g。(4)设计了L9(33)正交实验,确定活性炭-微波联合技术对4种紫胶废水处理的优化条件分别为:1号紫胶废水微波辐照时间为12min、微波辐照功率为320w,活性炭用量为15g。2号紫胶废水微波辐照时间为12min、微波辐照功率为480w,活性炭用量为15g。3号紫胶废水微波辐照时间为12min、微波辐照功率为160w,活性炭用量为15g。4号紫胶废水微波辐照时间为12min、微波辐照功率为320w,活性炭用量为15g。通过验证实验,在最优条件下,4种紫胶废水处理后COD平均值分别为26.8mg/L、23.9mg/L、24.5mg/L、28.6mg/L。(5)通过实验初步探索了活性炭微波联合技术对4种紫胶废水中的总磷的去除效果。研究表明,活性炭-微波联合技术对紫胶废水种的总磷有着非常良好的处理效果,1号紫胶废水的残留总磷为0.76mg/L;2号紫胶废水的残留总磷为0.84mg/L;3号紫胶废水的残留总磷为0.66mg/L;4号紫胶废水的残留总磷为0.78mg/L;均能达到国家工业废水二级排放标准。(6)通过实验初步探索了活性炭微波联合技术对4种紫胶废水中的BOD5和总氮的去除效果。研究表明,活性炭-微波联合技术对紫胶废水种的BOD5和总氮有着非常良好的处理效果,1号紫胶废水的残留BOD5为14mg/L,总氮残留为10.1mg/L;2号紫胶废水的残留BOD5为6mg/L,总氮残留为12.9mg/L;3号紫胶废水的残留BOD5为12mg/L,总氮残留为7.9mg/L;4号紫胶废水的残留BOD5为8mg/L,总氮残留为8.9mg/L;均能达到国家工业废水一级排放标准。论文的开展为紫胶废水的处理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同时为活性炭-微波联合技术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王钰[4](2019)在《银杏酮酯生产废水的混凝、电化学、厌氧生物以及联合处理工艺研究》文中提出中药产业在我国医学领域占有重要位置,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国家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中药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随着中药行业的快速发展,中药生产废水也在逐年增加。银杏酮酯生产废水的有机物含量高,呈深褐色,含大量悬浮物(SS),有刺激性气味,直接排放将会严重污染周围水体,破坏生态环境。目前,仅使用单一方法难以对此类废水进行有效处理。因此,设计出高效环保的废水处理工艺,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上海某制药公司的银杏酮酯生产废水作为试验材料,分别对该废水进行了混凝、电化学氧化、厌氧生物以及其组合工艺处理的试验研究,以期获得最佳工艺参数。主要研究工作及研究结论如下:.1、首先,进行絮凝剂复配试验,得到复合絮凝剂最佳配比为:聚合氯化铝(PAC):硫酸铝(AS):聚丙烯酰胺(PAM)=3:2:1。然后进行单因素试验,考察絮凝剂投加量、pH值、搅拌时间、沉淀时间和温度对该废水化学需氧量(COD)和SS去除率的影响。最后,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混凝法处理该废水最佳的工艺参数组合为:絮凝剂投加量60mg/L、pH值8、搅拌时间15min、沉淀时间30min、废水温度25℃。在此条件下,废水的COD去除率和SS去除率分别达到了 39.6%和78.2%。以COD去除率为评价指标时,各个因素对混凝法处理该废水的影响程度为:絮凝剂投加量>搅拌时间>pH值>温度>沉淀时间;以SS去除率为评价指标时,各个因素对混凝法处理该废水的影响程度为:絮凝剂投加量>搅拌时间>pH值>沉淀时间>温度。2、采用自制三维电极反应器进行电化学氧化试验,研究了各个因素对废水COD去除率和脱色率的影响。然后,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到了电化学氧化法处理该废水最佳的工艺参数范围。最后,通过正交试验对电化学氧化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得到电化学氧化技术处理该废水最佳的工艺参数组合:pH值6、电流密度25mA/cm2、电解时间25min、极板间距10cm、电源占空比0.5。在此条件下,该废水的COD去除率和脱色率分别达到了 41.2%和96.7%。并且,各个因素对电化学氧化法处理该废水的影响程度为:电解时间>电源占空比>电流密度>极板间距>pH值。3、以银杏酮酯生产废水为对象,驯化厌氧污泥,待其稳定后投入使用。本文主要通过小试试验,考察了厌氧生物法对银杏酮酯生产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可以得到厌氧生物法处理该废水最佳的工艺参数组合:发酵温度为35℃、水力停留时间为5d、pH值为7、污泥浓度为5000mg/L。在此条件下,该废水的COD去除率可以达到71.4%。各个因素对厌氧生物法处理该废水的影响程度为:发酵温度>pH值>水力停留时间>污泥浓度。4、采用混凝-电化学氧化-厌氧生物组合工艺处理银杏酮酯生产废水,试验参数设置为以上各工序的最佳参数组合,在此条件下,COD和生化需氧量(BOD5)的去除率可达到91.3%和88.7%,对该废水能够进行有效脱色,脱色率达到95.9%。试验表明,混凝-电化学氧化预处理能够明显缩短厌氧发酵时间,提高银杏酮酯生产废水的处理效率,有助于中药废水的工业化处理。

蒋毓婷[5](2019)在《微纳气浮处理油墨废水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墨废水具有高色度、高浓度、高COD、难生物降解、成分复杂等特点,随着印刷行业的蓬勃发展,油墨废水在工业废水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对油墨废水的处理工艺也在不断的探索中。本文利用微纳米气泡相比于普通气泡具有在水中停滞接触时间长、能够强化固液界面的传质、破裂时产生羟基自由基及界面ζ电位高、无二次污染等特性,对油墨废水进行微纳米气泡曝气处理。同时,由于微纳米气泡的优良特性,也使其在环境治理、水体增氧、医疗、食品加工、日常生活等领域都有着很广的应用。本文通过比较微纳米气泡与普通气泡在500mL量筒中的停留时间,经多次测定取平均值得出:微纳米气泡在水中的停留时间为208s,而普通气泡从取出到放置在桌面上的短短几秒钟,就已消失不见。同时比较了微纳米气泡曝气和普通气泡曝气对油墨废水中染料浓度、COD值及氨氮的去除效果,证实微纳米气泡曝气要优于普通气泡曝气的去除效果。根据本文装置的特点,对染料浓度为91.5mg/L,149mg/L,170mg/L的油墨废水分别进行微纳米气泡曝气处理,通过比较废水中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得出:染料浓度为91.5mg/L的油墨废水去除效果较好。根据微纳米气泡的特殊性质,分别向水中投加H2SO4以改变废水的初始pH、投加NaCl以增加废水中的电解质离子浓度、投加H2O2以增加废水OH-的浓度,从而促进微纳米气泡对油墨废水的处理效果。(1)用酸调节油墨废水的初始pH,当调节油墨废水的初始pH越低,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越好,这是由于在酸性条件下,油墨废水发生酸析现象,同时在酸性条件会降低微纳米气泡的界面ζ电位,从而促进污染物的降解。当调节油墨废水初始pH为5时,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好。(2)通过向油墨废水中投加不同量的NaCl,改变水中电解质离子的浓度,从而改变微纳米气泡的界面ζ电位,促进微纳米气泡的吸附能。通过比较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得出:当向油墨废水中的投盐量为30mg/L时,各污染物质的去除效果最好,投盐量过多反而会对去除效果产生抑制作用。(3)通过向油墨废水中投加不同量的H2O2,以改变水中OH-的浓度,通过实验得出:当H202投加量为0.5mL/L时,对油墨废水的处理效果最好,而过多的H202投加量会降低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由单因素实验可知各因素的最佳投加量,但考虑到实际应用中,若将废水初始pH调至5时,会对金属装置产生一定的腐蚀作用,为保护装置及减少资源浪费,不再以pH为5作为正交实验的水平条件。分别以废水初始pH,NaCl投加量,H2O2加入量这三个单因素,设计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通过正交实验,得出最优的正交组合,再经过进一步的优化实验,得出对油墨废水处理效果最好的组合为:调节废水初始pH在6时,NaCl的投加量为25mg/L。

王毅国[6](2018)在《铜川市某工业园污水处理工艺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铜川市某工业园污水处理厂是工业园配套工程,位于陕西铜川市耀州区坡头镇。本文正是基于对铜川市某工业园污水处理厂的设计,以期探索出针对水量多变、成分复杂的工业园区污水具有可复制性高且稳定高效率的处理工艺。本文首先统计了入驻企业、在建项目及有入园意向项目的概况,并重点调查了企业的生产用水及排水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规划,确定了污水处理项目的设计年限、建设规模,并通过测算确定了设计的进水水质、出水水质及污染物的处理效率。以此为目标,展开了该工业园区的污水处理工艺设计。具体研究如下:(1)本设计拟采用污水处理工艺为二级生物处理工艺+深度处理工艺联合。根据调查统计,工业园区内企业数量有逐年增加趋势,因此设计的污水排放量和处理难度应高于目前数据。为应对工业园扩张期水量及水质的大幅度变化,在二级生物处理工艺的设计中,采用改良型氧化沟工艺,设计中通过氧化沟内闸门、管道和曝气设备的切换,使该工艺可根据实际处理水质和水量灵活转换为A/O工艺、A/A/O工艺及UCT工艺。(2)为了应对日后可能出现的污水可生化性变差的情况,生物处理无法满足要求,本工程在深度处理阶段预留了高级氧化工艺。在高级氧化工艺处理方法选择中,芬顿法较为经济有效,然而考虑到保护赵氏河水体的自然状态,选择了臭氧氧化法作为高级氧化工艺的处理方法。(3)出水消毒工艺经对比,在没有启用高级氧化工艺时,选用外购次氯酸钠成品。工艺末端污泥处理阶段,根据设计的实际情况计算,本工程泥龄较长、泥量较少,设计中采用将污泥脱水后依托铜川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设施统一处理。污水处理厂臭气中含甲硫醇和VOC较少,主要以氨和硫化氢为主,综合考虑处理效果、投资成本及操作简便程度基础上,选用生物滤池工艺。图10幅,表13个,参考文献52篇

戚飞,徐志斌[7](2017)在《中药废水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是其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严重制约着它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中药废水的来源和组成,以及目前主要的中药废水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

杜家绪[8](2016)在《两级厌氧处理中药废水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药制药企业发展迅猛,随之带来的中药产品生产废水也急剧增加,伴随产生的水污染问题也日益严峻。由于中药废水种类多,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含有一定的有毒有害物质,因此对于中药废水的处理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工艺。本课题以UASB反应器为单级反应器;以分级多相厌氧理论为依据,对两级厌氧工艺处理中药企业生产废水的效能进行研究;对影响工艺稳定运行和处理效果的因素分别探讨,并对工艺运行过程中的各级反应器内的颗粒污泥特性进行讨论,为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提供较优的参数支持。本试验研究以河南郑州某中药企业的生产废水为研究对象,该企业的生产废水较易酸化导致pH偏酸性,且具有强烈的酸臭味,有机物浓度高且种类复杂,固体悬浮物浓度高、色度高。通过对两级厌氧工艺在中药企业生产废水处理中的效能研究。结果表明,1#反应器在VLR=24.87kgCOD/m3·d,HRT=10h的条件下,COD去除率达到85.3%。此时2#反应器COD去除率为49.02%,两级厌氧系统的总COD去除率达到92.51%。两级厌氧系统具有较好的挥发酸去除效果,1#反应器出水VFA浓度低于3mmol/L;2#反应器出水VFA浓度低于2mmol/L。1#反应器出水pH在6.658.21之间;2#反应器出水pH值在7.128.48之间。1#反应器在容积负荷为25.13kgCOD/m3·d时,日产气量最高,达到53.3L/d。2#反应器的气体产量较低,最高达到7.8L/d。两级厌氧工艺较单级厌氧在COD去除率上可以再提高4%左右,处理后出水COD也会比单级工艺降低40%以上。通过对温度、HRT、VLR等环境因子对两级厌氧系统处理效能的影响研究,得出如下结果:在中药生产废水的处理中应用两级厌氧工艺时,HRT在20.832h之间,容积负荷在5.3512.35kgCOD/m3·d的范围内,都可以得到较好的COD去除率,可达到92%以上;适宜的HRT在20.832h之间;最佳的上升流速根据进水的有机物浓度确定,例如1#反应器在进水COD=10000mg/L时对应的最佳上升流速为3.5m/h,此时1#反应器的COD去除率可达到84.99%。通过对两级厌氧各反应器内颗粒污泥特性的研究,得出1#反应器内的颗粒污泥性能在各方面均优于2#反应器。

孙彩玉[9](2016)在《基于BES污水处理—产能研究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文中研究指明就目前的污水处理体系而言,大多数属于“耗能除污”,在处理污水的同时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随着能源的紧缺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除污与耗能这一矛盾急需解决。生物电化学系统(BES)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一矛盾,其技术主要包括微生物燃料电池和生物电解池。该技术结合了生物和电化学反应的优点。生物电化学系统主要包括微生物燃料电池(MFC)技术和微生物电解池(MEC),二者不但可以处理污水,同时可以回收电能和清洁的氢能。可以真正实现“去污-产能”的双重功效。目前,有机废水的污染中,糖蜜废水和中药废水的排放COD含量较大,污染范围广,急需处理。而来自矿山、冶炼、电解、电镀、农药、医药、油漆、颜料等企业排出的重金属离子的污泥和废水作为肥料和灌溉农田,会使土壤受污染,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进入水体后造成水生生物重金属离子的富集,通过食物链对人体产生严重危害。因此本研究基于生物电化学的理论知识,构建了微生物燃料电池和微生物电解池,阳极以糖蜜废水和中药废水作为阳极底物,阴极以金属离子作为阴极电子受体,即可实现有机废水和金属离子废水的双重处,同时还可回收电能,在MFC稍加改造即为MEC,阳极以有机废水为底物,外加电压便可实现电子和质子的结合从而实现产氢。利用产氢废水二级发酵又可产甲烷,实现废物的重复再利用。本研究首先构建了连续流的以糖蜜废水为阳极、不同浓度的Ag+作为阴极电子受体的MFC, MFC可以稳定的产电且污水处理效果理想,得到的最大功率密度分别为62.82mW.m-2,并实现了对Ag+的最高去除率71.6%,COD最大去除率为81.2%。而后,平行构建了四组分别以Cu2+、 Ni2+、 Cr6+和Cd2+为阴极电子受体的MFC,四组MFC阳极糖蜜废水COD去除率均能达到70%以上,各阴极金属去除率分别为51%、39%、66%和48%,并对阴极还原产物进行了XRD分析,阴极产物一部分被还原为金属单质,另一部成为氧化物。本部分实验成功构建了连续流微生物燃料电池,并与传统间歇式微生物燃料电池进行了对比,实现了有机废水的连续处理工艺,同时回收电能和金属单质。在上述研究基础之上,优选了Ag+和Cr6+作为阴极电子受体,以中药废水为阳极组建了连续流MFC并实现了长期运行,以Ag+为电子受体的MFC最大功率密度为1165.4m W·m-2;最大库伦效率为8.17%,COD去除率为43.47%,色度去除率为65%。以Cr6+作为阴极电子受体的MFC,最大功率密度为556.38 mW.m-2;最大库伦效率为6.06%,COD去除率为49.26%,色度去除率为74%。采用了454高通量测序对MFC阳极微生物群落进行了分析,包括层次聚类分析和门、纲、属和种的结构层次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本MFC中产电优势菌有5种。其中Propionibacteriumunclassified和Propionibacteriaceaeunclassified为未知菌。在连续流MFC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构建了以阳极中药废水为底物的MEC产氢系统.并对比了污泥非固定化和污泥固定化的产氢交果。结果表明:固定化污泥MEC系统有机负荷在24 g COD L-1.d-1时达到最大产氢率,系统COD去除率稳定在43.6%一50.1%之间,高于非固定化反应器的COD(25.8%-38.9%)去除率。HRT为15h(OLR4.8 g COD L-1·d-1)是产甲烷最佳HRT条件。非固定的活性污泥和固定化活性化污泥在MEC研究和比较说明,固定化污泥系统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更高的生产能力。随后采用两级发酵过程对产氢废水进行产甲烷研究,说明污泥固定化可以显着提高能源回收率。同样采用454高通量测序方法对MEC阳极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待MEC稳定产氢后,其主要优势菌种为不动杆菌属的A cinetobacterjohnsoni和黄杆菌属的Flavobacteriumdenitrificans,但仍然存在许多未知菌。

王恺尧[10](2014)在《双循环厌氧反应器处理中药废水的效能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的中药产业发展迅猛,伴随着中药产业的发展,中药废水对于水体的严重污染逐渐引起关注。中药废水成分复杂、色度高、可生化性差、有毒;这些特点导致其处理难度较大。目前国内对特定中药废水的处理工艺研究较少。本课题通过对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和内循环(IC)反应器的了解和研究,结合二者的优点,创新性的发明新型双循环厌氧反应器(DC),用以处理中药废水。研究了新反应器处理中药废水的可行性及反应器内颗粒污泥特性。希望能为今后投入实际应用提供依据和参考。本课题所用中药废水呈弱酸性,主要含芳香类化合物、类蛋白和苯系物。采用双循环反应器处理该中药废水,研究了反应器的启动过程,反应器处理中药废水的效能以及颗粒污泥特性等内容。在反应器的启动期,通过葡萄糖配水培养颗粒污泥,启动20d之后颗粒污泥形成。在颗粒污泥培养期COD去除率迅速提高,平均COD去除率为90.3%;在颗粒污泥驯化期平均COD去除率达到94.5%。反应器启动期、颗粒污泥驯化期进展顺利。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温度、典型污染物等因素对双循环厌氧反应器处理效能的影响,确定了DC反应器的最佳运行参数:进水COD≈5000mg/L,常温下运行, HRT=12h,回流比R=2:1,处理含典型污染物废水时每升原水中不得超过2.85ml。在该参数下运行,出水COD平均去除率94.1%,平均COD去除负荷为16.16kgCOD/m3.d,平均pH值为8.03,VFA浓度在1.01.5mmol/L,出水平均碱度24.4mmol/L,平均产甲烷气气率为0.30m3CH4/kg.COD。对颗粒污泥特性进行研究,运行良好时反应器内污泥以球菌、杆菌为主,菌体相互层叠。加入典型污染物后,各类菌体数量下降明显,产甲烷阶段严重受阻,胞外聚合物分泌过多给传质过程造成了阻力,颗粒污泥沉降性能变差。双循环厌氧反应器处理中药废水初期时颗粒污泥粒径较培养期减小,在颗粒污泥驯化完成之后粒径有所增加,且在12h的水力停留时间条件下仍能维持较高比例的大粒径污泥。钙镁离子含量与双循环厌氧反应器的运行效果优良程度成正比;出水水质越好,这两种离子的含量通常越高。高钙镁离子含量有利于反应器的正常运行。在短停留时间和低温的情况下,双循环厌氧反应器都有效的去除了大量有毒的芳香蛋白和苯系物等;添加大黄酸后,在SMP中出现了复杂成分的多糖,蛋白质等物质也有所积累,对芳香族化合物和苯系物的去除情况较差各阶段颗粒污泥的胞外聚合物(EPS)成分未出现明显变化。通过测量各阶段辅酶F420含量发现F420的含量变化能很好的反映产甲烷菌的产甲烷活性,在反应器运行良好的条件下辅酶含量均很高;DC反应器内辅酶含量未受低温的影响,常温下依旧能保持很高的辅酶含量,产甲烷菌活性较强;过高浓度的大黄酸对产甲烷菌活性的抑制作用明显。

二、厌氧—好氧法治理中药废水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厌氧—好氧法治理中药废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功能化磁性凹凸棒的制备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资源现状
        1.1.2 印染废水及其危害
        1.1.3 重金属废水及其危害
    1.2 印染废水处理技术
        1.2.1 物理法
        1.2.2 化学法
        1.2.3 生物法
    1.3 重金属离子废水处理技术
        1.3.1 化学沉淀法
        1.3.2 离子交换法
        1.3.3 吸附法
        1.3.4 膜分离法
        1.3.5 电化学处理法
    1.4 凹凸棒土
        1.4.1 凹凸棒土简介
        1.4.2 凹凸棒土的性质
        1.4.3 凹凸棒土的改性
        1.4.4 凹凸棒土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5 研究意义与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分析方法
        2.2.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2.2.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2.3 比表面积和孔径(BET)分析
        2.2.4 Zeta电位分析
        2.2.5 磁学性能分析(VSM)
        2.2.6 扫描电镜(SEM)分析
        2.2.7 透射电镜(TEM)分析
    2.3 材料的吸附性能测试
        2.3.1 材料对刚果红的吸附
        2.3.2 材料对Pb~(2+)的吸附
        2.3.3 吸附机理研究
第三章 改性凹凸棒土的制备与表征
    3.1 改性凹凸棒土的制备
        3.1.1 凹凸棒土的提纯
        3.1.2 改性凹凸棒土的制备
    3.2 改性凹凸棒土的结构性能表征
        3.2.1 FT-IR分析
        3.2.2 XRD分析
        3.2.3 比表面积分析
        3.2.4 Zeta电位分析测量
        3.2.5 VSM分析
        3.2.6 SEM分析
        3.2.7 TEM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凹凸棒土对刚果红的吸附性能研究
    4.1 材料对刚果红的吸附性能
        4.1.1 pH对刚果红吸附的影响
        4.1.2 吸附时间对刚果红吸附的影响
        4.1.3 刚果红初始浓度对材料吸附的影响
        4.1.4 温度对刚果红吸附的影响
        4.1.5 刚果红正交实验
    4.2 ATP-Fe_3O_4-PEI对刚果红的吸附机理
        4.2.1 吸附动力学分析
        4.2.2 等温吸附模型分析
        4.2.3 吸附机理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性凹凸棒土对Pb~(2+)的吸附性能研究
    5.1 材料对Pb~(2+)的吸附性能
        5.1.1 pH对 Pb~(2+)吸附的影响
        5.1.2 吸附时间对Pb~(2+)吸附的影响
        5.1.3 Pb~(2+)初始浓度对材料吸附的影响
        5.1.4 温度对Pb~(2+)吸附的影响
    5.2 ATP-Fe_3O_4-APTES对 Pb~(2+)的吸附机理
        5.2.1 材料吸附Pb~(2+)前后XPS分析
        5.2.2 吸附动力学分析
        5.2.3 等温吸附模型分析
        5.2.4 吸附热力学分析
        5.2.5 ATP-Fe_3O_4-APTES对 Pb~(2+)的吸附机理
    5.3 ATP-Fe_3O_4-PEI和 ATP-Fe_3O_4-APTES两种材料表面吸附特性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及今后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采用生化微反应器对废水可生化性测定方法的探讨及SBR工艺数学建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制药废水的特点及常见处理方法
        1.2.1 制药废水的分类及特点
        1.2.2 制药废水的危害
        1.2.3 制药废水常见处理方法
    1.3 废水可生化性的评价方法
        1.3.1 BOD_5/COD_(cr)法
        1.3.2 生化呼吸线法
        1.3.3 GC-MS法
        1.3.4 模拟实验法
    1.4 废水可生化性评价方法存在的不足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采用生化微反应器对废水可生化性测定方法的初步探讨
    2.1 概述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药剂与仪器
        2.2.2 实验装置
        2.2.3 耗氧量的测定
        2.2.4 实验水质
        2.2.5 水质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特殊菌种对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
        2.3.2 废水生化呼吸指数Ks的提出
        2.3.3 生化池SS浓度对废水可生化性的影响
        2.3.4 废水B/C对废水生化呼吸指数的影响
        2.3.5 生化呼吸指数Ks及B/C生化反应的模拟程度对比
        2.3.6 生化呼吸指数Ks与废水可生化性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SBR生化工艺过程中生化呼吸指数Ks的研究
    3.1 概述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药剂与仪器
        3.2.2 实验装置
        3.2.3 生化呼吸指数Ks的测定
        3.2.4 实验水质
        3.2.5 水质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BR工艺中不同组合对生化呼吸指数Ks、COD容积负荷、氨氮容积负荷的影响
        3.3.2 SBR工艺中Ks变化曲线的规律性
        3.3.3 SS对Ks变化曲线的影响
        3.3.4 溶解氧对Ks变化曲线的影响
        3.3.5 不同进水COD浓度对Ks变化曲线的影响
        3.3.6 COD容积负荷与SBR整体Ks指数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SBR生化工艺的建模优化研究
    4.1 概述
    4.2 RBF模型
        4.2.1 模型简介
        4.2.2 建模原理
    4.3 建模路线
    4.4 建模过程
        4.4.1 指标选取及数据处理
        4.4.2 RBF模型建立
        4.4.3 模型验证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的主要结论
    5.2 论文的创新性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3)活性炭-微波联合技术处理紫胶废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紫胶简介
        1.1.1 紫胶的组成
        1.1.2 紫胶的应用
        1.1.3 紫胶废水
    1.2 污水处理的重要意义
        1.2.1 有助于保护水环境
        1.2.2 有利于促进资源利用率的提升
        1.2.3 有利于推动城市持续发展
    1.3 污水处理的主要技术
        1.3.1 物理法
        1.3.2 好氧生物处理法
        1.3.3 厌氧生物处理法
        1.3.4 高级氧化工艺
    1.4 紫胶废水的处理研究进展
    1.5 微波和活性炭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5.1 活性炭吸附基础理论
        1.5.2 微波加热基础理论
        1.5.3 微波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5.4 活性炭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5.5 活性炭-微波在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6 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1.6.1 研究的意义
        1.6.2 研究的目的
        1.6.3 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测定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药品
        2.1.3 实验水样的来源
    2.2 COD的测定
    2.3 总磷的测定
    2.4 BOD_5 的测定
    2.5 总氮的测定
第三章 活性炭-微波处理紫胶废水的工艺确定
    3.1 活性炭活化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3.2 活性炭种类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3.3 紫胶废水的预处理
    3.4 预处理对活性炭-微波协同处理的影响
    3.5 活性炭单独吸附
        3.5.1 活性炭用量对COD的去除效果影响
        3.5.2 吸附时间对COD的去除效果影响
    3.6 微波单独辐照
    3.7 活性炭-微波联合处理工艺的确定
    3.8 实验流程及装置简图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活性炭-微波处理紫胶废水中的COD
    4.1 微波功率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4.2 辐照时间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4.3 活性炭用量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4.4 正交实验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活性炭-微波处理废水中总磷
    5.1 单独活性炭吸附
        5.1.1 活性炭用量对总磷去除率的影响
        5.1.2 活性炭吸附时间对总磷去除率的影响
    5.2 微波单独辐照
    5.3 微波功率对总磷去除率的影响
    5.4 微波辐照时间对总磷去除率的影响
    5.5 活性炭用量对总磷去除率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其它污染物的去除
    6.1 活性炭-微波去除紫胶废水中BOD_5
    6.2 活性炭-微波去除紫胶废水中总氮
    6.3 活性炭-微波去除紫胶废水中色度的去除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
    7.1 总结
    7.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银杏酮酯生产废水的混凝、电化学、厌氧生物以及联合处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药产业发展及废水特点
        1.1.1.1 中药产业发展现状
        1.1.1.2 中药废水来源及特点
        1.1.2 中药废水处理的研究现状
        1.1.2.1 物化处理法
        1.1.2.2 生物处理方法
    1.2 混凝处理
        1.2.1 混凝处理的基本原理
        1.2.3 混凝处理的影响因素
        1.2.4 混凝处理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3 电化学氧化处理
        1.3.1 电化学氧化处理的基本原理
        1.3.2 电化学氧化处理的影响因素
        1.3.3 电化学氧化处理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4 厌氧生物处理
        1.4.1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1.4.2 厌氧生物处理的影响因素
        1.4.3 厌氧生物处理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原料
        2.1.1 中药废水来源
        2.1.2 中药废水特性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检测分析方法
        2.2.1.1 水样常规检测分析方法
        2.2.1.2 脱色率测定
        2.2.2 分析方法
    2.3 试验材料
        2.3.1 试验仪器与试剂
        2.3.2 微量金属元素补充液
第三章 混凝处理
    3.1 引言
    3.2 试验装置
    3.3 絮凝剂复配
    3.4 混凝处理的单因素试验
        3.4.1 絮凝剂投加量的影响
        3.4.2 pH值的影响
        3.4.3 搅拌时间的影响
        3.4.4 沉淀时间的影响
        3.4.5 温度的影响
    3.5 混凝处理的正交试验
        3.5.1 正交表设计
        3.5.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电化学氧化处理
    4.1 引言
    4.2 试验装置
    4.3 电化学氧化处理的单因素试验
        4.3.1 初始pH值的影响
        4.3.2 电流密度的影响
        4.3.3 电解时间的影响
        4.3.4 极板间距的影响
        4.3.5 占空比的影响
    4.4 电化学氧化处理的正交试验
        4.4.1 正交表设计
        4.4.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厌氧生物处理
    5.1 引言
    5.2 试验装置
    5.3 厌氧污泥驯化
    5.4 厌氧生物处理的单因素试验
        5.4.1 pH值的影响
        5.4.2 水力停留时间的影响
        5.4.3 发酵温度的影响
        5.4.4 污泥浓度的影响
    5.5 厌氧生物处理的正交试验
        5.5.1 正交表设计
        5.5.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5.6 混凝-电化学氧化预处理对厌氧发酵的影响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5)微纳气浮处理油墨废水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油墨废水的来源
    1.2 油墨废水的特性
    1.3 油墨废水的危害
    1.4 处理油墨废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物化法
        1.4.2 生物法
        1.4.3 物化+生物法
    1.5 微纳米气泡的特性
        1.5.1 水中停留时间长
        1.5.2 强化传质
        1.5.3 释放自由基
        1.5.4 界面ζ电位高
    1.6 微纳米气泡的产生方式
        1.6.1 加压溶气法
        1.6.2 电解析出法
        1.6.3 超声波空化法
        1.6.4 其他方法
    1.7 微纳米气泡在环境治理中的研究应用
        1.7.1 受污染的地下水的治理
        1.7.2 黑臭河水的控制与改善
        1.7.3 污废水的治理
        1.7.4 加氧灌溉
        1.7.5 膜清洗
        1.7.6 其他应用
    1.8 研究内容及意义
        1.8.1 研究内容
        1.8.2 研究意义
        1.8.3 技术路线
2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仪器和药品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药品
    2.2 实验装置
        2.2.1 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
        2.2.2 反应装置
    2.3 测定方法
        2.3.1 染料浓度的测定
        2.3.2 COD的测定
        2.3.3 氨氮的测定
        2.3.4 pH的测定
3 微纳米气泡与普通气泡的对比实验研究
    3.1 停留时间
    3.2 不同气泡对油墨废水的处理效果
    3.3 本章总结
4 不同因素对微纳气浮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
    4.1 不同染料浓度废水的处理效果
    4.2 不同pH下油墨废水的处理效果
        4.2.1 pH对油墨废水的影响
        4.2.2 处理效果
    4.3 不同投盐量下油墨废水的处理效果
    4.4 不同H_2O_2投加量下对油墨废水的处理效果
    4.5 本章总结
5 油墨废水的优化处理效果研究
    5.1 正交实验
    5.2 最佳组合下的去除效果
    5.3 本章总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铜川市某工业园污水处理工艺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污水处理技术的概述
    1.2 典型的生物污水处理工艺
    1.3 工业园污水处理特点及现状
    1.4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2 项目概况
    2.1 项目基本概况
    2.2 铜川市某工业园区总体规划概况
    2.3 给水排水近远期规划概况
    2.4 建成项目概况及在建或拟建项目概况
    2.5 给水排水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6 小结
3 工业园污水处理设计目标的确定
    3.1 设计年限
    3.2 排水体制
    3.3 排水布局论证
    3.4 污水量的预测
    3.5 建设规模
    3.6 设计进水水质的确定
    3.7 铜川市某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
    3.8 处理效率的确定
    3.9 小结
4 污水处理、污泥处理、除臭工艺的选择
    4.1 工艺选择原则、污染物去除分析及工艺流程的确定
        4.1.1 工艺选择原则
        4.1.2 各项污染物去除原理分析
        4.1.3 重点处理指标的确定
        4.1.4 生化处理可行性分析
        4.1.5 工艺流程的确定
    4.2 生物处理工艺的比较及选择
        4.2.1 A/O(厌氧/好氧)法
        4.2.2 A/A/O法
        4.2.3 UCT工艺
        4.2.4 SBR工艺
        4.2.5 改良型氧化沟工艺
        4.2.6 生物工艺的选择
    4.3 生物处理工艺的组合及创新
        4.3.1 闸门关闭时
        4.3.2 闸门打开时
    4.4 MBR膜材料的选择
    4.5 高级氧化工艺选择
        4.5.1 芬顿(FENTON)氧化
        4.5.2 臭氧氧化法
        4.5.3 光催化氧化
    4.6 污水消毒工艺
        4.6.1 液氯消毒
        4.6.2 紫外线消毒
        4.6.3 二氧化氯消毒
        4.6.4 次氯酸钠消毒
    4.7 污泥处理工艺的选择
    4.8 除臭工艺的选择
        4.8.1 常用的除臭技术
        4.8.2 常用恶臭处理方法的技术经济综合比较
    4.9 小结
5 工艺设计
    5.1 推荐方案工艺流程图
    5.2 工程设计
    5.3 小水量运行方案
6 结论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8)两级厌氧处理中药废水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我国中药产业现状及废水特点
        1.1.1 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现状
        1.1.2 中药制药废水的来源及特征
    1.2 中药废水处理技术概述
        1.2.1 物理化学法处理中药废水
        1.2.2 生物法处理中药废水
    1.3 废水厌氧处理研究概述
        1.3.1 废水厌氧处理原理
        1.3.2 厌氧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分级多相厌氧生物技术概述
        1.4.1 分级多相厌氧技术及其特点
        1.4.2 基于分级多相厌氧理论研发的新型厌氧反应器
        1.4.3 国内分级多相厌氧技术研究情况
    1.5 课题来源和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装置与流程
        2.1.1 动态试验装置
        2.1.2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2.1.3 静态试验装置
    2.2 试验用水及接种污泥
        2.2.1 试验用水
        2.2.2 接种污泥
        2.2.3 试验方法
    2.3 试验中主要项目检测方法
        2.3.1 碳酸氢盐碱度和挥发酸的测定
        2.3.2 颗粒污泥粒径分布的测定
        2.3.3 颗粒污泥沉降速度的测定
        2.3.4 颗粒污泥活性的测定
3 中药废水水质分析及两级厌氧处理效能研究
    3.1 中药废水水质分析
    3.2 两级厌氧工艺处理效能研究
        3.2.1 两级厌氧工艺的处理效能
        3.2.2 pH值和VFA的变化情况
        3.2.3 产气量的变化情况
    3.3 本章小结
4 两级厌氧系统的影响因素及颗粒污泥特性研究
    4.1 温度对系统处理效能的影响
    4.2 容积负荷对系统处理效能的影响
    4.3 停留时间对系统处理效能的影响
    4.4 上升流速对系统处理效能的影响
    4.5 两级厌氧反应器中颗粒污泥特性研究
        4.5.1 外观变化情况
        4.5.2 粒径变化情况
        4.5.3 沉速变化情况
        4.5.4 颗粒污泥活性的变化情况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基于BES污水处理—产能研究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研究进展
        1.2.1 微生物电池基本原理
        1.2.2 微生物燃料电池类型
        1.2.3 MFC的应用与污水处理
        1.2.4 产电微生物的类型别与类型
        1.2.5 产电微生物产电性能评价
        1.2.6 产电微生物代谢特性
        1.2.7 MFC的电子传递机制
    1.3 微生物电解池(MEC)
        1.3.1 微生物电解池(MEC)研究进展
        1.3.2 产氢底物的研究
        1.3.3 产氢微生物研究
    1.4 生物电化学系统与生态可持续性发展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主要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2 本研究创新点
        1.6.3 研究技术路线
    1.7 课题资助与来源
2 实验装置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装置
        2.1.1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装置的构建
        2.1.2 微生物电解池(MEC)装置的构建
    2.2 试剂、材料及主要仪器
        2.2.1 试剂
        2.2.2 仪器与材料
        2.2.3 中药废水取材
    2.3 分析检测方法
        2.3.1 产电指标测定
        2.3.2 化学指标检测方法
    2.4 活性污泥来源、培养方法及质子膜处理
        2.4.1 活性污泥来源及培养方法
        2.4.2 质子膜处理过程
    2.5 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分析方法
        2.5.1 扫描电镜
        2.5.2 基因组DNA的提取
        2.5.3 16S rRNA基因扩增
        2.5.4 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构建
        2.5.5 高通量16S rRNA基因扩增
        2.5.6 生物信息学分析
3 MFC耦合处理金属-有机废水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MFC耦合处理银离子-有机废水
        3.2.1 MFC的启动与电压
        3.2.2 极化曲线
        3.2.3 功率密度及内阻分析
        3.2.4 阴极银离子处理效果
        3.2.5 单质银的回收
        3.2.6 阳极糖蜜废水处理效果
        3.2.7 阳极生物膜的形成
    3.3 MFC处理其它金属离子废水
        3.3.1 电压输出情况
        3.3.2 极化曲线分析
        3.3.3 库伦效率
        3.3.4 阳极COD去除情况
        3.3.5 MFC运行过程中阴、阳极的pH变化
        3.3.6 阴极金属离子去除率
        3.3.7 阴极金属还原产物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MFC耦合处理中药废水-金属离子废水
    4.1 引言
    4.2 MFC的产电性能研究
        4.2.1 输出电压
        4.2.2 极化曲线分析及功率密度
        4.2.3 库伦效率
        4.2.4 阴极金属离子去除率及还原产物分析
        4.2.5 中药废水COD去除效果
        4.2.6 阳极中药废水的色度去除
        4.2.7 BOD去除
    4.3 本章小结
5 MFC阳极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1 引言
    5.2 稀疏曲线
    5.3 层次聚类分析
        5.3.1 “属”(genus)水平层次聚类分析
        5.3.2 “种”(species)水平层次聚类分析
    5.4 群落结构分析
        5.4.1 “门”水平的MFC阳极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4.2 “纲”水平的MFC阳极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4.3 “属”水平的MFC阳极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4.4 “种”水平的MFC阳极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5 微生物群落演替与环境互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中药废水为底物的MEC产氢研究
    6.1 引言
    6.2 启动期活性污泥与固定化污泥产氢
    6.3 产氢废水发酵产甲烷研究
    6.4 能量回收
    6.5 本章小结
7 MEC阳极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7.1 引言
    7.2 稀释曲线
    7.3 层次聚类分析
        7.3.1 “属”(genus)水平层次聚类分析
        7.3.2 “种”(species)水平层次聚类分析
    7.4 群落结构分析
        7.4.1 “门”水平的MEC阳极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7.4.2 “纲”水平的MEC阳极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7.4.3 “属”水平的MEC阳极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7.4.4 “种”水平的MEC阳极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7.5 微生物群落演替与环境互作分析
    7.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10)双循环厌氧反应器处理中药废水的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中药废水处理现状
        1.1.1 我国中药产业概述
        1.1.2 中药废水的主要成分及特点
    1.2 中药废水的处理方法概述
        1.2.1 物化法
        1.2.2 生物法
    1.3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简述
        1.3.1 厌氧生物技术理论发展
        1.3.2 厌氧反应器的发展
    1.4 IC 和 EGSB 特点及应用
        1.4.1 IC 反应器的结构及特点
        1.4.2 IC 反应器的应用现状
        1.4.3 EGSB 的结构及特点
        1.4.4 EGSB 反应器的应用现状
    1.5 厌氧反应器颗粒污泥特性研究
    1.6 课题来源以及研究目的和内容
        1.6.1 课题来源
        1.6.2 研究目的
        1.6.3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2.1 实验装置简述
    2.2 实验所需原料
        2.2.1 实验用水
        2.2.2 接种污泥
    2.3 实验方法
        2.3.1 常规项目检测方法
        2.3.2 颗粒污泥特性测定方法
        2.3.3 颗粒污泥生化特性测定方法
第3章 原水水质分析及 DC 反应器启动情况
    3.1 中药废水水质情况分析
        3.1.1 常规指标分析
        3.1.2 原水光谱分析
    3.2 反应器的启动及颗粒污泥培养
        3.2.1 颗粒污泥培养期 DC 反应器的运行情况
        3.2.2 颗粒污泥驯化期 DC 反应器的运行情况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DC 反应器处理中药废水的效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4.1 引言
    4.2 水力停留时间对反应器处理效能的影响
        4.2.1 对出水 COD 去除的影响
        4.2.2 对出水 pH 值的影响
        4.2.3 对出水 VFA 的影响
        4.2.4 对出水 ALK 的影响
        4.2.5 对产气量及产气率的影响
    4.3 温度变化对 DC 反应器处理效能的影响
        4.3.1 对出水 COD 去除的影响
        4.3.2 对出水 pH 值的影响
        4.3.3 对出水 VFA 和 ALK 的影响
        4.3.4 对产气量及产气率的影响
    4.4 大黄酸对 DC 反应器处理效能的影响
        4.4.1 对出水 COD 的影响
        4.4.2 对出水 pH 值的影响
        4.4.3 对出水 VFA 的影响
        4.4.4 对出水 ALK 的影响
        4.4.5 对产气量以及产气率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DC 反应器中颗粒污泥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反应器启动期颗粒污泥特性研究
        5.2.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5.2.2 粒径分布
        5.2.3 金属离子含量变化
        5.2.4 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变化
        5.2.5 胞外聚合物(EPS)变化
    5.3 不同停留时间下颗粒污泥特性研究
        5.3.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5.3.2 粒径分布
        5.3.3 金属离子含量变化
        5.3.4 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变化
        5.3.5 胞外聚合物(EPS)的变化
    5.4 不同温度下颗粒污泥特性研究
        5.4.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5.4.2 金属离子含量变化
        5.4.3 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的变化
        5.4.4 胞外聚合物(EPS)的变化
    5.5 不同大黄酸浓度下颗粒污泥特性研究
        5.5.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5.5.2 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变化
        5.5.3 胞外聚合物(EPS)的变化
    5.6 不同运行阶段辅酶 F420的含量变化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四、厌氧—好氧法治理中药废水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功能化磁性凹凸棒的制备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廖晓峰. 江西理工大学, 2021
  • [2]采用生化微反应器对废水可生化性测定方法的探讨及SBR工艺数学建模的研究[D]. 徐梦雅.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9(02)
  • [3]活性炭-微波联合技术处理紫胶废水[D]. 苏晨阳.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6)
  • [4]银杏酮酯生产废水的混凝、电化学、厌氧生物以及联合处理工艺研究[D]. 王钰.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5]微纳气浮处理油墨废水效果研究[D]. 蒋毓婷.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6]铜川市某工业园污水处理工艺研究与设计[D]. 王毅国. 西安工程大学, 2018(02)
  • [7]中药废水研究进展[J]. 戚飞,徐志斌. 广东化工, 2017(23)
  • [8]两级厌氧处理中药废水的试验研究[D]. 杜家绪. 郑州大学, 2016(02)
  • [9]基于BES污水处理—产能研究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D]. 孙彩玉. 东北林业大学, 2016(02)
  • [10]双循环厌氧反应器处理中药废水的效能研究[D]. 王恺尧.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厌氧-好氧工艺处理中药废水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