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落实“领导干部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企业安全(论文文献综述)
忻州市人民政府[1](2021)在《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忻州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忻政发[2021]2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局:现将《忻州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12月10日(此件公开发布)忻州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山西省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的关键时期,是我市蹚出全面转型的忻州之路的攻坚期;同时也是我市应急管理部门组建后,全力构建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的关键时期。
王小佳[2](2020)在《苏州工业园区安全生产监管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机构改革从上至下已经基本到位,原先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已逐步被应急管理部门替代,但安全生产监管仍归属于应急管理部门,虽然只是应急管理部门其中一部分职能,但安全生产监管依旧是有效落实应急管理工作的必要基础。苏州工业园区作为连续多年排名全国第一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又是“园区经验”的发祥地,其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开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我国经济开发区、政府外派管理机构该方面的特点。通过对苏州工业园区安全生产监管的深入研究,以便探讨分析其内部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并给我国其他经济开发区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提供一部分参考。本文先期通过了解国内外对安全生产监管关注的要点,参考并选取研究重点,结合我国现状,深入苏州工业园区基层,先从苏州工业园区安全生产监管现状了解。并通过对监管执法人员和被监管执法对象的访谈了解,从多角度了解苏州工业园区安全生产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比国内外先进经验加以总结。进而对苏州工业园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从外部、内部进行多角度的原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优化措施建议,以助于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升苏州工业园区的安全生产监管水平。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3](2020)在《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文中认为晋政办发[2020]45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已经省委、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2020年5月30日(此件公开发布)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省政府常务会议要求,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安委[2020]3号),结合实际,制定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总方案及两个专题实施方案、11个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实施方案。
温陈伟[4](2020)在《佛山市高明区村级工业园安全管理中的政府行为研究》文中提出村级工业园是在特定社会、经济、文化、资源、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形成、发展、演变的工业体。然而,由于村级工业园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产业形态处于低端,安全隐患突出,企业管理模式混乱,企业负责人意识单薄,对相关法律法规不熟悉,安全培训不到位。同时,政府在村级工业园的安全管理中,相应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如村级工业园管理制度不完善、执法监管体系不完善、各镇街属地管理管理责任不到位、安全管理机构人员流动性大、政府执法人员安全管理意识不足、部门对村级工业园的安全管理站位不够高、部门联动机制不完善以及应急救援体系不完善,为了使村级工业园安全管理与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相匹配、与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相适应、与推进安全发展要求相协调,佛山市高明区需全面推动政府安全管理水平,规范村级工业园区实行一村(居)一策,加强对工艺技术落后、安全隐患问题突出企业埋汰,通过拆除重建,提高土地利用效能,引入增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对部分愿意实施提升改造的企业进行综合整治,形成一批高品质创新产业园区载体,引进安全管理模式、技术先进的企业,提升土地利用效能,形成最大化产出。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获得对佛山市高明区村级工业园安全管理中的政府行为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佛山市高明区村级工业园安全管理中的政府行为研究提升对策。研究发现:(1)村级工业园安全管理中政府行为受四方面影响。这四方面影响包括执法监管体系、属地管理责任、部门联动机制、应急救援体系等4大方面。这4项原因可进一步细化为20项影响。(2)影响村级工业园安全管理中的政府行为因素不同。根据政府行为理论、安全管理学等理论,本文对比参照政府考核标准研究政府在村级工业园的安全管理中,政府的行为是否发挥到很好的作用,有效达到安全管理目标。(3)基于村级工业园安全管理政府行为受综合因素影响角度,通过完善执法监管体系、加强属地管理责任、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应急救援体系等对策,以此提升政府在村级工业园安全管理水平。
邱铁鑫[5](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翟磊[6](2020)在《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离不开基层视角;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基层实践。基层是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根基之所在,是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活力源头之所在,也是法治国家建设的薄弱环节之所在。作为最基层一级政府,乡镇政府是国家权力和政府权威的地方代表,承担着落实国家意志,维护稳定,推动发展的重大责任。乡镇政府能否秉公用权、依法行政,直接影响法治政府建设的整体进程和法治国家建设的整体水平。本文以乡镇(街道)政府为基层法治建设的主要行动者,以基层政府权力为考察对象,立足于乡镇政府权力运行的过程,剖析我国乡镇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法治现状与法治问题,旨在构建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制度框架。本文以“山西洪洞封灶禁煤”“上海市违法群租治理”为例,提出我国乡镇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目标悖论和主体角色悖论。在价值目标层面,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存在“合法性”与“有效性”的价值冲突,合法性和有效性之间存在张力。在主体角色层面,基层政府既是推动基层法治建设的核心力量,同时稍不注意,也往往成为破坏法治建设的关键主体。本文研究重点是聚焦规范约束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力争在理论上提出实现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合法性和有效性统一的方案。在规范实证分析基础上,本文认为,基层政府权力存在执行性、非完整性和裁量性;在社会实证分析基础上,基层政府权力运行一定程度上存在滥作为、不作为与慢作为的异化现象。基层政府力异化现象背后,是权力配置失衡、权力行使公共性缺失、权力监督弱化的制度根源以及法律工具主义和行政特权观念的思想根源。聚焦以上问题,本文尝试构建基层政府权力配置、权力行使和权力监督法治化的三维制度架构,为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合法性和有效性的价值统一提供实现路径。权力配置法治化是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先决条件。为破解基层政府“职权与责任”“财权与事权”“人事权与工作任务”的权力配置失衡问题,“强镇扩权”改革试图回应基层政府的权力需求,提高乡镇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同时,“强镇扩权”改革也存在合法性质疑与有效性困境。本文认为,区县政府与乡镇基层政府权力关系重构应当着眼于结构性改革,为乡镇政府权力配置提供系统完整的法治化路径。乡镇基层政府权力配置法治化须遵循“功能适当原则”“职权法定原则”和“权责一致原则”;以推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实现基层政府权力配置法治化的关键是探索制定专门《乡镇政府组织法》。以中央立法形式对乡镇法律地位、组织机构、职权范围、区县与乡镇分权原则、区县与乡镇行政关系、区县与乡镇财权关系、乡镇政府人员编制、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集中行使行政许可权等权力配置核心条款加以明确规定,最终实现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化。权力行使法治化是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关键环节。基层乡镇政府权力行使具有非独立性、非常规性和责任主导性等现实特征,面临“运动式运行”“压力型运行”和“权责失调型运行”的法治困境。推进基层政府行政规范、行政决策与行政执法的制度建设是破解基层政府权力行使法治困境,实现基层政府权力行使法治化的关键。通过限定“红头文件”规范内容、加强程序规制、建构实施后评估机制以实现基层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法治化;通过健全决策程序机制、建构跟踪评估机制、建立责任倒查机制以推进基层政府行政决策行为的法治化;通过理顺行政执法体制、优化行政执法资源、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健全执法协调联动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以实现基层政府行政执法行为的法治化。权力监督法治化是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重要保障。基层乡镇政府权力运行存在违反法律规范的“硬腐败”,以及不作为、慢作为和懒政懈怠等“软腐败”现象。实现权力监督的法治化,重点是要将权力运行的廉洁性监督与效能监督结合起来,构建权力运行协同监督制度体系。针对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廉洁性监督,通过实行“垂直管理制”“任期制”“交流制”“高配制”来完善基层纪检监察监督制度;通过扩大信息公开范围、规范信息公开流程、打造信息公开平台来完善基层政府信息公开机制;通过权责清单制度、分工制约制度、任职限制制度、重大事项申报与公开制度以加强对基层党政“一把手”的监督。针对基层权力运行效能性监督,重点是要回应绩效考核指标内容科学性与考核基础信息失真问题,以及考核过程中基层政府博弈与投机问题,通过基层绩效考核的公众参与机制、建立绩效考核的适度激励与适度问责机制、提升基层政府的法治考核权重,完善基层政府绩效考核与效能监督制度。展望我国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未来前景,本文秉持“法治现实主义”立场,主张践行基层法治建设的渐进式改革与发展之路。基层法治建设需要正视法治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张力。在推进基层法治过程中,既要旗帜鲜明批判“法治虚无主义”,也要警惕“法治浪漫主义”。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背景下,基层法治建设势在必行,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进程等不得。同时,法治也不是万能的,世界上也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层法治建设模式,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也急不得。本文认为,要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背景、秉持法治现实主义的渐进改革立场,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客观地认识和分析基层法治建设之路,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分阶段、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
魏志杰[7](2020)在《煤矿安全诚信管理对员工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矿员工安全行为一直是煤矿安全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学者们从企业文化、组织行为、管理制度、心理特征、生理状况、机械设备、作业环境等因素研究了其对安全行为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互相交织,共同影响员工安全行为。安全诚信建设与其他影响安全行为的因素一样,成为近年来安全行为领域研究的方向之一。自2009年安全生产总局(应急管理部)发布煤矿安全诚信建设的文件以来,一些国有重点煤矿纷纷探索开展安全生产诚信建设活动。论文以我国煤矿开展安全诚信建设活动为背景,探讨煤矿安全诚信管理与员工安全行为形成的关系。首先从理论的角度梳理了有关煤矿安全诚信管理的进展,包括安全诚信文化的理念、安全诚信管理系统的构建、安全诚信文化的培育、安全诚信文化的执行方法、安全诚信文化的保障措施、安全诚信监督与认证体系、安全诚信管理评价体系、现场管理体系等。在此基础上,引出了煤矿安全诚信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煤矿安全诚信管理的评价指标、煤矿安全诚信管理与员工安全行为的关系;然后基于行为安全2-4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煤矿员工安全行为形成理论模型,分析煤矿安全诚信管理对员工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参考相关影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过程,引入反映安全诚信管理的四个潜变量,即安全诚信文化、安全诚信管理制度建设、安全诚信教育与培训、安全诚信保障与监督。这四个潜变量对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安全意识产生作用,进一步对员工安全行为产生作用。建立安全诚信管理对员工安全行为作用的结构方程模型,设计调查问卷,回收300份问卷数据,利用AMOS软件进行模拟计算,得出结论:安全诚信文化对员工行为态度、安全意识具有正向影响;安全诚信管理制度建设对员工行为态度、安全意识具有正向影响;安全诚信教育与培训对员工行为态度、安全意识具有正向影响;员工安全意识对安全行为具有正向影响。论文的创新点有:(1)构建煤矿安全诚信管理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判断煤矿员工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依据各影响因素的强度构建煤矿安全诚信管理体系,主要包含顶层设计思路、目标、安全诚信文化及理念、安全诚信管理制度建设、安全诚信教育与培训、安全诚信保障与监督等六个要素。(2)构建煤矿员工安全行为形成理论模型。在煤矿安全诚信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利用事故致因2-4模型、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煤矿员工安全行为形成理论模型,提出煤矿安全诚信管理对员工安全行为影响的假设。(3)构建煤矿安全诚信管理与员工安全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以计划行为理论作为框架模型,引入反映安全诚信管理的四个潜变量,即安全诚信文化、安全诚信管理制度建设、安全诚信教育与培训、安全诚信保障与监督。这四个潜变量对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安全意识产生作用,进一步对员工安全行为产生作用。建立安全诚信管理对员工安全行为作用的结构方程模型,并实证检验得出研究结论。
王沿鳗[8](2019)在《广州市南沙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广州市南沙区先后被确定为国家新区,广州市唯一的自贸区、城市副中心以及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目前正在高速发展中。为平稳、有序发展,广州市南沙区从2016年起系统构建了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以提高安全生产监管质量,实现对广州市南沙区范围内各类安全风险管控,防范事故发生。本文从安全生产、安全生产监管、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等概念出发,以协同治理论、公共危机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广州市南沙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现状。总结出广州市南沙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存在行业部门监管职责交叉、专职安监员队伍管理不稳定、安全生产领域风险点定级误差较大、安全生产宣传效果有局限性的四大类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深入剖析原因,认为是由于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发展不平衡、专职安监员管理体制不完善、风险点评级和核销难推进、宣传渠道单一的原因导致的。通过对当下国家政策的研究,认为政府有必要借鉴国外普及的安全生产监管经验,借助协同治理理论以及公共危机理论,结合广州市南沙区实际,从实行工作指引制度来引入双线运行模式;从推行镇街专职安监员一体化管理模式来巩固队伍力量;运用大数据,分类量化,推进安全生产领域风险点准确定级核销;立足整合现有资源,构建“三位一体”宣传教育新工作格局。通过一系列的方法举措,盘活各方面力量,完善广州市南沙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李畔畔[9](2019)在《生物质发电企业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及效果评价》文中指出安全是电力生产永恒的主题,发电企业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安全管理过程中,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对发电企业的安全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随着发电企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企业的安全风险出现的深度和广度也相应扩充了。如何控制发电企业的安全风险,不断推进安全管理向事前预防、系统管控发展,全面提升企业本质安全管理水平,是发电企业安全管理始终面对和亟需解决的问题。生物质发电企业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发电企业,无成形安全管理模式可借鉴,多是借鉴传统火力发电企业,加上生产过程复杂、燃料特性、人员结构等因素,生物质发电企业安全生产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本文首先对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论述。其次,对本质安全管理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本质安全管理的构成要素。对生物质发电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深入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提出生物质发电实施本质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提出了开展本质安全管理的实施途径。再次,基于生物质发电企业行业的特殊性,重点对燃料堆场的风险管控进行研究,提供了有效防控防止人身伤害、防止火灾事故的各类保障措施。基于本质安全管理理念及生物质发电企业的行业特性,本文将生物质发电企业本质安全管理划分为总体目标、基础控制、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调查、持续改进六个管理模块,细分为15个管理单元,按照“管什么、怎么管”的原则,建立了生物质发电企业本质安全管理体系。之后,在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每个管理模块的工作标准,细分管理项目、固化管理流程、量化评价标准,对每个管理模板设定权重及相应分值,形成生物质发电企业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评价标准。然后将体系应用于国能辽源生物发电有限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定性、定量分析体系建设前后的效果,并基于层次分析法,通过数学模型确定了体系中各模块的权重,评价了体系建设前后的效果,进一步证明了体系的可靠性、可行性。本文在现代安全科学与理论的基础上,融入本质安全基础理念和管理方法,分析生物质发电企业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设计出六个模块、15个管理要素的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及其评价标准,并在国能辽源生物发电有限公司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成果为生物质发电企业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提供了借鉴。
孔严[10](2019)在《云南省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战略规划研究》文中认为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福祉,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将其作加强社会治理、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云南省安全生产取得了较好成绩,事故发生逐年下降,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安全生产形势和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也同步发生了新变化,新的政府机构改革中,专门的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已完成其历史使命,跨入了应急救援管理和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并重的新阶段,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也将迎来新变化。准确研判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当前定位和存在问题,寻求有效解决问题的对策,才能使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在应急管理部门繁重的工作中顺利完成任务。本文通过收集查阅现有文献成果的基础上,梳理成果和概念,通过调查和数据收集,利用相关理论从战略规划层次对云南省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进行了分析研究,使用SWOT-PEST模型建立分析矩阵,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4个维度,分析了云南省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当前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建立了分析矩阵,再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方面提出了云南省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战略规划。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是:(1)使用SWOT-PEST工具对省级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2)资料来源较为可靠、广泛,本文的数据和资料来自于开展云南省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所做的调研、各类监管系统数据,文中尽量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一定程度可为云南省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提供政策参考和决策支持;(3)当前机构改革正在进行,笔者尝试在一部分章节将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监管进行综合分析。
二、落实“领导干部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企业安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落实“领导干部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企业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2)苏州工业园区安全生产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分析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访谈法 |
(三) 比较研究法 |
四、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安全生产监管的概念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安全生产监管的概念 |
(一) 安全生产 |
(二) 监管 |
(三) 安全生产监管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政府管制理论 |
(二) 协同治理理论 |
(三) 激励理论 |
第二章 苏州工业园区安全生产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苏州工业园区安全生产监管现状 |
(一) 苏州工业园区安全生产形势 |
(二) 苏州工业园区安全生产监管组织体系 |
(三) 苏州工业园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开展 |
(四) 苏州工业园区安全生产监管力量 |
二、苏州工业园区安全生产监管存在的问题 |
(一) 政府监管职责不清,上下级职责未统一 |
(二) 监管力量分散,人员管理不够精细 |
(三) 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水平低 |
(四) 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质量不高、力度不强 |
(五) 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充分 |
(六) 安全生产社会制约机制不成熟 |
第三章 苏州工业园区安全生产监管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
一、体制机制相对固化,安全监管交织繁杂 |
二、安全生产监管能力未适应监管需要 |
三、信息化建设受政策影响大,投入大且周期长 |
四、基层监管人员能力不足,工作积极性不强 |
五、企业对安全存在认知错位,安全生产违法成本低 |
六、安全生产法治建设未完善,安全文化未系统构建 |
第四章 苏州工业园区安全生产监管问题的解决对策 |
一、健全安全生产法治体系 |
(一) 保证安全生产立法科学性 |
(二) 加强安全生产依法行政能力 |
(三) 加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普法宣贯力度 |
二、深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 |
(一) 落实行业主管部门职责,强化相互协作 |
(二) 增强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
(三) 科学实施安全生产问责制 |
三、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机构配置和队伍建设 |
(一) 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建设 |
(二) 提升安全生产监管人员素养 |
(三) 加大先进设施装备投入 |
四、提升全社会安全认知与共治力 |
(一) 强化安全文化观念 |
(二) 优化多元管理资源,实现社会共治 |
(三) 加强社会舆论监督促进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苏州工业园区安全生产监管访谈记录 |
致谢 |
(4)佛山市高明区村级工业园安全管理中的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文献及研究 |
1.3.2 国外文献及研究 |
1.3.3 研究现状综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1.5.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工业园区与村级工业园区 |
2.1.2 安全管理概述 |
2.1.3 安全管理的任务 |
2.1.4 企业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
2.1.5 安全隐患 |
2.2 理论基础 |
2.2.1 政府行为研究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海因里斯法则 |
2.2.4 安全管理3E原则 |
2.2.5 本质安全化 |
第三章 佛山市高明区村级工业园安全现状分析 |
3.1 佛山市高明区村级工业园安全发展现状 |
3.1.1 佛山市高明区概况 |
3.1.2 佛山市高明区村级工业园基本情况 |
3.2 佛山市高明区村级工业园分布情况 |
3.3 高明区村级工业园企业行业分析 |
3.4 推动佛山市高明区村级工业园安全管理的基本措施 |
3.4.1 机构设置 |
3.4.2 各部门、各镇街开展村级工业园工作情况 |
3.4.3 村级工业园日常监管方面 |
3.5 佛山市高明区村级工业园考核评分情况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佛山市高明区村级工业园安全管理中阻力分析 |
4.1 执法监管体系不完善 |
4.1.1 机构不健全,监管人员业务不熟悉 |
4.1.2 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 |
4.1.3 部门关系不协调,未能形成联合执法机制 |
4.1.4 安全生产监管职能不明晰 |
4.1.5 法律法规建设不适应 |
4.2 属地管理责任不到位 |
4.2.1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
4.2.2 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
4.3 职能部门联动机制不完善 |
4.3.1 执行联动机制的相关立法不完善 |
4.3.2 有协助义务的单位缺乏协助执行的意识和积极性 |
4.3.3 参与执行联动部门的法定义务缺乏制度性保障 |
4.3.4 参与联动部门担忧秘密隐私泄露 |
4.4 应急救援体系不到位 |
4.4.1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构 |
4.4.2 相关企业主体责任 |
4.4.3 应急演练 |
4.4.4 应急救援保障 |
4.4.5 应急预案救援机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内经验借鉴 |
5.1 国内经验介绍 |
5.1.1 佛山市顺德区村级工业园 |
5.1.2 佛山市南海区丹灶工业园 |
5.1.3 广州市花都区村级工业园 |
5.2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提升佛山市高明区村级工业园安全管理政府行为若干建议 |
6.1 合理设定标准,完善执法监管体系 |
6.1.1 合理设定验收标准,加大违法处理力度,保持整治效果 |
6.1.2 建立督察考核机制,实施安全生产绩效考评机制 |
6.1.3 同步改革、大胆创新,加强未来谋划与配套设施支持 |
6.2 强化组织领导和建立领导挂点示范项目机制,加强属地管理责任 |
6.2.1 坚持“计划指引、示范先行、政府统筹”的方针 |
6.2.2 建立领导挂点示范项目机制,加强属地管理责任 |
6.3 加强部门信息数据连接、建立部门联动的协商和宣传机制 |
6.3.1 在前期摸底调查基础上,做好信息化管理 |
6.3.2 重视事故事件信息报送工作,建立安全生产明白卡制度 |
6.3.3 建立部门联动的协商和宣传机制 |
6.4 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强化应急救援体系 |
6.4.1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规范应急预案管理 |
6.4.2 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熟悉应急救援训练 |
6.4.3 加强实时事故信息报送,加强应急救援训练 |
6.5 安全生产验收标准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
3.1 基本概念界定 |
3.1.1 文化 |
3.1.2 铁路文化 |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
3.1.4 文化自信 |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6)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基层法治离我们有多远? |
二、基层治理的法治悖论 |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四、基本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限定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现实困境与发展方向 |
第一节 基层政府的职能与职权 |
一、基层政府职能与职权的规范分析 |
二、基层政府职权的法律特征 |
第二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现状分析 |
一、基层政府失灵与政府权力异化 |
二、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异化之根源 |
第三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塑造 |
一、基层政府治理的理念误区与极端倾向 |
二、合法性: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底线 |
三、有效性: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重塑 |
四、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三维架构 |
第三章 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化 |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配置失衡及其解决路径 |
一、问题意识:纵向权力配置失衡 |
二、制度性根源:法定职权与管理的错位 |
三、关于基层乡镇政府地位的理论主张 |
第二节 强镇扩权:基层政府赋权改革探索与反思 |
一、改革历程与实践样本 |
二、行政性分权:强镇扩权改革的路径反思 |
第三节 基层政府赋权的法治化路径 |
一、确立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基本原则 |
二、明确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目标: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 |
三、健全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保障 |
第四章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法治化 |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实践图景——以上海群租治理为例 |
一、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现实——群租治理的真实场景 |
二、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依据——群租治理的政策推进 |
三、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过程——群租治理中的街镇角色 |
第二节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现实特征 |
一、基层政府权力的“运动式运行”困境 |
二、基层政府权力的“压力型运行”困境 |
三、基层政府权力的“失调型运行”困境 |
第三节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法治化建构 |
一、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法治框架 |
二、基层政府规范性文件的法治化 |
三、基层政府行政决策的法治化 |
四、基层政府行政执法的法治化 |
第五章 基层政府权力监督的法治化 |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腐败的表象与根源 |
一、基层政府权力腐败:硬腐败与软腐败 |
二、基层政府权力廉政监督与效能监督的统一 |
第二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廉洁性监督 |
一、基层政府权力腐败的危害性 |
二、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腐败的根源分析 |
三、价值导向:从事后惩戒转向事前预防 |
四、基层政府权力监督的制度化构建 |
第三节 基层政府权力效能监督的法治化 |
一、基层政府效能监督的实证分析:以2019年D区街镇考核为例 |
二、基层政府效能监督的法治困境 |
三、基层政府效能监督法治化的改进路径 |
第六章 余论: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未来展望 |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法治虚无主义批判 |
一、基层治理中法治虚无主义的新变异 |
二、基层法治虚无主义的形态与后果 |
第二节 警惕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法治浪漫主义 |
一、法治浪漫主义思潮的形成 |
二、法治浪漫主义的迷惑性与危害性 |
第三节 坚持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法治现实主义 |
一、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背景 |
二、秉持法治现实主义的渐进改革立场 |
三、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渐进实现路径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兼怀人生四十 |
(7)煤矿安全诚信管理对员工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提出问题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诚信的概念及内涵 |
1.2.2 诚信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
1.2.3 煤矿安全诚信文化的内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 |
2.1 煤矿安全诚信管理及测量方法 |
2.1.1 煤矿安全诚信的概念 |
2.1.2 煤矿安全诚信管理的内容 |
2.1.3 煤矿安全诚信测量的研究 |
2.2 对煤矿员工安全行为的干预研究 |
2.2.1 煤矿安全文化与员工安全行为形成 |
2.2.2 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因素 |
2.2.3 对煤矿安全行为的干预研究 |
2.3 煤矿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 |
2.3.1 心理因素 |
2.3.2 组织管理因素 |
2.3.3 安全文化 |
2.4 本章小结 |
3 煤矿安全诚信管理体系构建 |
3.1 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机理及原因分析 |
3.1.1 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 |
3.1.2 煤矿人因事故原因解析 |
3.2 煤矿员工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
3.2.1 构造层次结构模型 |
3.2.2 建立判断矩阵 |
3.2.3 煤矿员工安全行为影响因素二级指标权重 |
3.2.4 结果讨论 |
3.3 煤矿安全诚信管理体系构建 |
3.3.1 煤矿安全诚信管理构成要素 |
3.3.2 煤矿安全诚信管理理论框架 |
3.4 本章小结 |
4 煤矿安全诚信管理与员工安全行为形成机理 |
4.1 煤矿安全诚信管理与行为安全2-4模型 |
4.1.1 “10S”安全文化理念与员工安全行为 |
4.1.2 安全诚信管理制度建设与员工安全行为 |
4.1.3 安全诚信教育培训与员工安全行为 |
4.1.4 安全诚信保障监督与员工安全行为 |
4.2 煤矿安全诚信管理与计划行为理论 |
4.2.1 计划行为理论 |
4.2.2 安全诚信文化与计划行为理论 |
4.2.3 安全诚信管理制度建设与计划行为理论 |
4.2.4 安全诚信教育培训与计划行为理论 |
4.2.5 安全诚信保障监督与计划行为理论 |
4.3 煤矿员工安全行为形成理论模型 |
4.3.1 研究假设 |
4.3.2 煤矿员工安全行为形成理论模型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5 煤矿安全诚信管理与员工安全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 |
5.1 方法选取与建模思路 |
5.1.1 方法选取 |
5.1.2 建模思路 |
5.2 问卷设计与调研 |
5.2.1 调研的总体思路 |
5.2.2 问卷设计的程序 |
5.3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5.3.1 数据收集过程 |
5.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3 信度和效度分析 |
5.4 煤矿安全诚信管理与员工安全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建模 |
5.4.1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4.2 煤矿安全诚信管理与员工安全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
5.4.3 模型拟合与检验 |
5.5 煤矿安全诚信管理与员工安全行为形成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修正 |
5.5.1 结构方程模型修正 |
5.5.2 模型拟合与检验 |
5.5.3 理论模型假设验证结论 |
5.5.4 结果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安全行为调查问卷 |
附录2 云驾岭煤矿员工安全诚信积分管理办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广州市南沙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析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 |
2.1.1 安全生产 |
2.1.2 安全生产监管 |
2.1.3 安全生产监管体系 |
2.2 安全生产监管的相关理论 |
2.2.1 协同治理理论 |
2.2.2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2.3 安全监管对广州市南沙区的重要意义 |
第3章 广州市南沙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现状 |
3.1 广州市南沙区安全生产概况 |
3.1.1 广州市南沙区简介 |
3.1.2 广州市南沙区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概述 |
3.1.3 广州市南沙区近三年生产安全事故分析 |
3.2 广州市南沙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 |
3.2.1 队伍建设管理体系 |
3.2.2 安全风险管控体系 |
3.2.3 安全宣传教育体系 |
3.2.4 责任考核追究体系 |
第4章 广州市南沙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广州市南沙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
4.1.1 广州市南沙区行业部门监管职责交叉 |
4.1.2 广州市南沙区专职安监员队伍管理不稳定 |
4.1.3 广州市南沙区安全生产领域风险点定级误差比较大 |
4.1.4 广州市南沙区安全生产宣传效果有局限性 |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发展不平衡 |
4.2.2 专职安监员队伍管理体制不完善 |
4.2.3 风险点评级和核销难推进 |
4.2.4 安全宣传教育方式方法单一 |
第5章 对广州市南沙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
5.1 从实行工作指引制度来引入双线监管模式 |
5.2 从推行镇街专职安监员一体化管理模式来巩固队伍力量 |
5.3 从量化风险信息来推进风险点准确定级核销 |
5.4 从整合现有资源来构建“三位一体”宣传教育工作格局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广州市南沙区安校”系统开发建设调查问卷 |
致谢 |
(9)生物质发电企业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动态和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本质安全研究综述 |
1.2.2 国内本质安全研究综述 |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以及框架 |
第2章 本质安全管理理论综述 |
2.1 本质安全的概念及内涵 |
2.2 本质安全管理的要素 |
2.3 本质安全管理的主要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生物质发电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及问题研究 |
3.1 生物质发电企业实施本质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3.1.1 实施本质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
3.1.2 实施本质安全管理的可行性 |
3.2 生物质发电企业安全管理特点 |
3.3 生物质发电企业安全管理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3.4 生物质发电企业实施本质安全的有效途径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生物质发电企业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
4.1 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总体设计 |
4.1.1 功能定位 |
4.1.2 结构设计 |
4.1.3 工作原理 |
4.1.4 权重分配 |
4.2 安全目标模块建设 |
4.3 基础控制模块建设 |
4.3.1 组织与职责单元 |
4.3.2 安全制度单元 |
4.3.3 安全培训单元 |
4.3.4 安全文化单元 |
4.4 事前预防模块 |
4.4.1 风险管理单元 |
4.4.2 隐患排查单元 |
4.4.3 劳动安全管理单元 |
4.4.4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单元 |
4.4.5 作业环境安全管理单元 |
4.4.6 设备安全管理单元 |
4.4.7 燃料堆场安全管理单元 |
4.5 事中控制模块 |
4.6 事件管理模块 |
4.7 持续改进模块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应用效果评价 |
5.1 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应用工作流程 |
5.1.1 基本原则 |
5.1.2 体系应用工作程序 |
5.1.3 应用方法 |
5.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效果评价 |
5.2.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5.2.2 层次分析法应用的基本步骤 |
5.2.3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5.2.4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
5.2.5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校验 |
5.3 辽源发电公司体系建设应用效果评价 |
5.3.1 辽源发电公司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
5.3.2 辽源发电公司体系建设效果定性描述 |
5.3.3 辽源发电公司体系评价建设效果定量评价 |
5.4 评价后持续改进及整改提高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10)云南省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战略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现状综述 |
1. 关于安全生产监管的研究综述 |
2. 关于SOWT分析法的研究综述 |
3. 关于PEST模型的研究综述 |
4. 关于安全生产规划评估的研究综述 |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 概念界定 |
1. 安全生产 |
2. 安全生产监管 |
3. 生产安全事故 |
4. 安全隐患 |
5. 安全生产评价指标 |
(二) 理论基础 |
1. 政府管制理论 |
2. 风险管控理论 |
3. 危机管理理论 |
4. SWOT理论 |
二、云南省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发展现状 |
(一) 云南省安全生产的自然经济基础 |
(二) 安全生产监管机构队伍建设情况 |
(三) 近年来事故和安全生产指标完成情况 |
(四) 近年来安全生产监管采取的主要措施 |
1. 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推动安全生产责任落实 |
2. 开展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加大监管执法力度 |
3. 加强基础能力和应急建设 |
4. 加强宣传教育,提升文化服务能力 |
5. 开展安全生产重点工程建设 |
三、云南省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问题分析 |
(一) 政策实施不到位,政府管制失效 |
(二) 部门权责存在交叉,执法权存在缺位 |
(三) 经济利益驱动下,企业安全主体责任未有效落实 |
(四) 安全生产的薄弱基础和经济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
(五) 缺乏社会制约机制,社会共同治理模式难以推动 |
(六) 基层安全监管力量薄弱,监管能力保障不足 |
四、基于SWOT-PEST模型的云南省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战略分析 |
(一) SWOT-PEST分析模型 |
(二) 基于SWOT-PEST模型的分析和评估 |
1. 基于PEST的云南省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优势分析 |
2. 基于PEST的云南省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劣势分析 |
3. 基于PEST的云南省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机遇分析 |
4. 基于PEST的云南省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威胁分析 |
(三) 评估的矩阵构建 |
五、基于SWOT-PEST模型的云南省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战略规划和推进策略 |
(一) 基于SWOT-PEST模型的战略规划 |
(二) 基于SWOT-PEST战略分析的云南省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推进策略 |
1. 推进云南省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SO增进型政治策略 |
2. 推进云南省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WO保守型经济策略 |
3. 推进云南省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SO增进型社会策略 |
4. 推进云南省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WO保守型技术策略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云南省安全生产现状及对策调查问卷 |
四、落实“领导干部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企业安全(论文参考文献)
- [1]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忻州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的通知[J]. 忻州市人民政府. 忻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11)
- [2]苏州工业园区安全生产监管问题研究[D]. 王小佳. 苏州大学, 2020(03)
- [3]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J].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山西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0(06)
- [4]佛山市高明区村级工业园安全管理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 温陈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6]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问题研究[D]. 翟磊.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7]煤矿安全诚信管理对员工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D]. 魏志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4)
- [8]广州市南沙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研究[D]. 王沿鳗. 湖南大学, 2019(02)
- [9]生物质发电企业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及效果评价[D]. 李畔畔.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10]云南省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战略规划研究[D]. 孔严. 云南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