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个将望远镜对准天空的人——观天巨眼400年系列之一(论文文献综述)
葛英健[1](2021)在《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相位差共相探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望远镜观测是人类进行深空探测的重要途径。望远镜口径越大,集光能力越强,角分辨率也越高。但是受光学制造、检测、运载等技术手段限制,单口径望远镜的极限口径仅为8m量级。因此科学家提出合成孔径望远镜的概念,而合成孔径望远镜光学性能受其各子镜间的共相误差影响。因此,合成孔径望远镜各子镜共相误差的检测与校正便成为了该技术应用的核心。传统基于瞳面的共相误差检测方法存在着光路结构复杂、光路调整困难、仅适用于点目标等问题,基于像面图像的方法光路结构简单、同时适用于点目标与扩展目标、空间分辨率高,吸引了大量科学工作者的目光。相位差法共相检测技术是一种基于图像信息反演的共相技术,通过最优化方法计算由系统焦平面图像与引入固定离焦量的离焦面图像所构建的目标函数来联合估计系统的共相误差与观测目标。本文首先针对相位差法在合成孔径系统共相问题中的应用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相位差共相方法,其次搭建相应实验平台进行实验验证,具体工作内容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当前大口径光学望远镜朝着拼接主镜发展的趋势,分析了研制光学合成孔径系统的重要性,阐明了共相误差检测技术是光学合成孔径技术的核心。在与主流共相误差检测方法对比后,指出不受限于目标的相位差法在该问题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并介绍了相位差法的数理基础,重点阐述了相位差法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最优化问题的机制。2、针对传统粒子群算法在解决相位差法构建的目标函数时极易形成早熟收敛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粒子群算法。该方法克服传统粒子群算法早熟、种群失活的缺点并增强了算法的挖掘能力。仿真结果表明,本方法能够有效恢复主镜的面型,并达到共相要求。此外,本工作还与另两种粒子群算法进行对比,证明了算法在收敛与精度上的优势。3、依托实验室现有实验设备,设计并搭建相位差法共相误差检测光路,分析系统误差对相位差法在共相误差检测中的影响,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在点目标条件下选择三孔径合成孔径系统与六孔径合成孔径系统进行共相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相位差法能够有效改善合成孔径系统成像质量,经共相后的系统分辨率较单孔径有近6倍的提升。
张永峰[2](2020)在《拼接式望远镜共相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诞生日起,望远镜就帮助人类在探索宇宙未知方面做出着重大贡献。伴随着人们对深空及暗弱目标探测日益增长的需求,科学团体对大型望远镜的需求便显得愈加迫切。传统大型光学望远镜均采用单一主镜面,然而,受到镜面加工、检测、装载及运输、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其发展严重受限,目前最大的单镜面望远镜仅为8m级。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拼接式镜面概念以来,拼接式望远镜便备受天文仪器学家的青睐,且已成为建造下一代大型光学望远镜的潜力选择,截至目前,世界上已有多架拼接式望远镜在稳定地运行。拼接式镜面要想实现与等效大口径镜面相同的成像能力,其各个子镜间的相对共面误差必须得到校正。相较倾斜误差而言,平移误差的测量更为困难。因而,平移误差测量技术便成了拼接式望远镜发展的关键,本文将聚焦于拼接式望远镜共相技术。针对基于含平移误差双孔径的宽带远场的共相技术,开展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首先,基于数理统计理论,首次分析了含平移误差及倾斜误差的拼接波前的均值及方差服从的统计规律,结果表明,仅含平移误差拼接波前的均值服从正态分布,方差服从伽马分布;另外,仅含倾斜误差拼接波前的均值恒为零,方差亦服从伽马分布。同时,计算了共相误差影响下远场质心的统计规律。在已有拼接波前统计特性的基础上,结合Maréchal近似,获得了这两种失调误差下斯特列尔比的系综平均特性,特别是对于倾斜误差,其结果极大地拓展了适用范围,普适性更强。然后,针对拼接式光瞳,将非迭代正交化过程进行推广,以用于计算该类特殊孔径上的正交多项式。以Keck型及GMT型两类拼接光瞳为例,计算了相应的正交多项式。充分考虑到各个子孔径的主动校正能力,开展了由拼接孔径主动运动以补偿全局像差模式的能力的分析,结果表明:拼接孔径的主动刚性运动可完全补偿全局的平移及倾斜像差,该结果对拼接波前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接着,通过理论及仿真分析,针对宽窄带共相算法开展了研究。对于宽窄带算法中形成各特征远场的特殊孔径——非完整圆孔径,解析计算了其光学传递函数,并在该解析结果的基础上研究了其有限支集特性及次峰位置特性。针对窄带算法中的子镜间隙及掩模圆孔偏心,仿真分析了间隙及偏心下的远场形态变化规律;以无间隙及偏心的理想远场为模板,仿真分析了采用该模板执行窄带共相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当间隙比及偏心比不大于0.3时,可以直接采用理想模板,用于匹配含间隙及偏心时的待测远场。提出了基于主动扫描结合评价函数的宽带共相算法,该算法充分利用子镜的主动驱动能力,在有效驱动范围内计算各个扫描步下远场的评价函数值,对该评价函数序列数据处理便可获得平移误差,无需传统算法中有关模板的相关步骤,操作简单便捷,测量精度高。最后,针对色散条纹传感器开展了相关研究。针对色散条纹对比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提升其对比度的方法,结果表明,全量程内对应不同平移误差的色散条纹对比度基本皆可提高至1。针对传统从色散条纹提取平移误差的方法面临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色散条纹全局平均斜率的粗共相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将平移误差有效地压缩至精共相量程内,且抗噪声能力强。针对传统色散条纹传感器仅适用于点目标场景的不足,基于所提出的粗共相方法,开展了基于扩展目标的色散条纹传感器的探索。针对色散条纹图常面临信噪比低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主动扫描结合评价函数的共相传感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极强的噪声鲁棒性。针对传统色散条纹传感器在共相孔径阵列中面临的条纹重叠问题,提出了基于可调谐滤波片的数字式色散条纹传感器,该方案采用软件的形式生成色散条纹,避免使用色散元件阵列,操作简单,实现便捷。以上开展的拼接式望远镜共相技术研究,能够为拼接式镜面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及实践指导。
吴文雅[3](2019)在《国家授时中心13米射电望远镜指向误差修正》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National Time Service Centre(NTSC),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AS))参考VLBI2010技术规范要求,研制了一套测地型VLBI网,由三台13米射电望远镜组成,分别位于吉林、三亚和喀什。该网承担着VLBI导航卫星测定轨任务,并开展世界时UT1的测量研究。天线的指向精度是13米射电望远镜的一项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到VLBI系统的观测性能,当指向发生偏差时,射电望远镜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变弱,观测积分时间增长,甚至导致无法接收目标源信号。因此,对射电望远镜指向进行修正是VLBI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工作。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NTSC-13米射电望远镜的特点,主要从系统因素和环境因素两方面研究了影响13米射电望远镜指向精度的物理根源,分析每一项误差源影响指向的规律,并研究了对应的误差修正方法。(2)研究了NTSC-13米射电望远镜实际测定的天线功率方向图,选用方便测定单点误差的十字扫描技术进行指向扫描,并研究拟合十字扫描数据的方法,使用拟合效果更好的傅里叶拟合方法替换传统的高斯拟合方法,得到了更为精确的指向测量位置。(3)综合对每一项误差源的修正方法,建立分项修正模型计算指向误差大小。针对13米射电望远镜的实际情况,基于常用的8参数修正模型,本文提出了改进的18参数指向误差修正模型,相比8参数修正模型和12参数修正模型,18参数修正模型有了更好的修正效果,指向精度得到了明显的提升。(4)通过对已知精确位置的标准射电源进行观测,精确地测定了13米射电望远镜各方向的指向误差,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全天区的单点误差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了13米射电望远镜18参数修正模型的参数值,将参数值代入模型,完成对13米射电望远镜指向误差的修正。(5)设计并编写了指向修正软件,完成了十字扫描数据的单点误差拟合、18参数指向模型拟合,显着提高了指向修正工作的自动化水平。本文从介绍13米射电望远镜系统开始,分析比较了指向误差修正方法,将建立的18参数修正模型实际应用于13米射电望远镜指向修正。经过模型修正后,最终指向精度为46.64角秒,该精度优于天线主瓣波束宽度十分之一(53.9角秒),达到了VLBI系统观测要求,有效地提升了VLBI系统性能。
李芸[4](2012)在《折衍/反衍天文望远镜系统设计》文中提出现代空间天文望远镜越来越趋于大型化和空间化的设计方向,要求提高空间望远镜的光接收能力、分辨能力以及探测精度和探测范围。在空间望远镜的设计应用中,衍射光学器件显示出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应用价值。本文将衍射光学器件分别与折射光学器件和反射光学器件相结合,利用衍射结构的高折射率模型和改进的光学设计方法,设计了不同的混合光学系统。在文章中研究了使用改进的PWC方法表示的折/衍混合光学系统初级像差理论,并将这一理论进一步应用于反/衍混合光学系统的设计中。镜面上刻蚀衍射光学器件,利于矫正系统像差,减少二级光谱的产生,从而提高成像质量,并实现达到系统大视场的设计要求。该设计方法还可以减少特殊材料或者复杂面形的使用,降低天文等大型光学系统对制作材料的苛刻要求和制作难度,减少研发费用;除此以外,整个光学系统的结构也更加紧凑,并且加强了光学系统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1.根据光学系统设计中天文望远镜的发展现状,寻找一种新的设计方法,进一步提高天文望远镜的成像质量,并提出在光学系统中添加衍射光学器件的设计构想。探究了衍射光学器件的基本性质,为后续研究工作奠定基础。2.确定了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案,分析了折/衍混合光学系统设计的高折射率表示方法及其双胶合模型,该设计系统的焦距为4000mm,口径为500mm,要求衍射光学器件的焦距f’为15000mm左右,数值孔径D/f=0.0325。视场角为0.5°、工作波段在0.5μm0.8μm之间。在折/衍混合光学系统设计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反/衍混合光学系统。3.根据反射式望远镜的设计原理与衍射光学器件的光学性质,设计了一个反/衍混合大口径大视场卡塞格林望远镜系统。该系统口径为500mm,系统焦距为2000mm,视场角为3.2°。并且对比分析了在相同焦距,不同视场角要求和相同视场角,不同焦距要求条件下系统的成像性质,影响因素以及改善方式。
吴鑫基[5](2004)在《美国大耳朵射电望远镜——观天巨眼400年系列之二十四》文中研究指明
吴鑫基[6](2003)在《观天巨眼400年系列之二十一 南半球最大的帕克斯射电望远镜》文中研究说明
温学诗[7](2003)在《观天巨眼400年系列之十六 康普顿γ射线天文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γ射线是比X射线波长更短、频率更高、能量更强的一种电磁辐射。γ射线的波长小于0.002纳米,覆盖了比X射线宽得多的范围。γ射线光子的能量在10000电子伏特到1万亿电子伏特之间。它的穿透力极强,金属、玻璃、木材等等都能穿透,但是却不能穿透地球大气层。因此对天
温学诗[8](2002)在《观天巨眼400年系列之六——夫琅和费的分光镜》文中提出 与赫歇尔同时代,德国有一位英年早逝的传奇人物——约瑟夫·冯·夫琅和费(1787年~1826年),他在研制望远镜特别是分光镜方面也做出了永载史册的杰出贡献。对太阳光谱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光谱中的暗线叫做夫琅和费线,因为那是夫琅和费首先发现的。然而,夫琅和费研制望远镜的事迹,恐怕就未必人人皆知了
温学诗[9](2002)在《伟大的天文学家开普勒 观天巨眼400年(系列之二)》文中研究指明 1609年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并通过望远镜得到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向世人证明了望远镜的重要作用,随之许多天文学家也投入到使用望远镜观测宇宙天体的行列中。与此同时,还有一批天文学家对望远镜的光学性能产生了极大兴趣,他们致力于改进望远镜的工作,其中有一个人对于改进望远镜和推广望远镜的使用做出的贡献最大,并且是伽利略从未谋面的挚友,这个人就是众所周知的着名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
温学诗[10](2002)在《第一个将望远镜对准天空的人——观天巨眼400年系列之一》文中提出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宇宙太空充满了无限的深情。古代的先民们在生活和生产的实践中,通过观察各种天体的出没和运行情况,认识到昼夜更迭、四季交替的规律,学会了确定时间和方向。这些知识的掌握成为他们在自然界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天文学由此也成为一门发源最早的、最古老的科学。 观察和测量是天文学最基本的内容。在没有望远镜的年代,人们只能凭借自己的双眼来发现和观察各类天体射向我们的光,通过这些光测量和研究它们的运动规律和各种性质。至今,我国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上还保留着我国古代观天用的两架仪器:浑仪和简仪;北京古观象台上也还保留着玑衡抚辰仪等古代八大观天仪器。 自从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之后,情况彻底变化了。古人幻想中的千里眼变成了现实。 当年伽利略望远镜的口径仅仅4厘米多,而今全世界口径8米以上的大望远镜,已经不是寥寥无几。更重要的是,“天文望远镜”这个名词的含意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过去300多年当中,天文望远镜这词汇的意义等同于光学望远镜,而今天文望远镜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最古老的光学望远镜之外,还有射电望远镜、红外望远镜,紫外望远镜,X射线望远镜、γ射线望远镜等等。它们有的建在高山之巅,有的建在大漠荒原,还
二、第一个将望远镜对准天空的人——观天巨眼400年系列之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一个将望远镜对准天空的人——观天巨眼400年系列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相位差共相探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光学合成孔径望远镜技术简介 |
1.2 共相误差检测方法发展现状 |
1.2.1 基于瞳面的共相误差检测技术 |
1.2.2 基于焦面的共相误差检测技术 |
1.2.3 共相误差检测技术小结 |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2章 相位差波前探测技术原理 |
2.1 傅里叶光学原理介绍 |
2.2 Zernike多项式介绍 |
2.3 相位差法基本原理 |
2.4 数值优化算法 |
2.4.1 经典优化算法简介 |
2.4.2 现代智能优化算法简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相位差法共相方法仿真研究 |
3.1 粒子群算法的不足 |
3.2 粒子群算法的改进措施 |
3.3 改进算法的仿真实验 |
3.3.1 点目标条件下算法的仿真实验 |
3.3.2 扩展目标条件下算法的仿真实验 |
3.3.3 不同算法间的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相位差法共相方法实验研究 |
4.1 合成孔径成像系统简介 |
4.2 共相检测系统设计 |
4.3 实验误差分析及消除 |
4.3.1 各子镜自带像差对实验探测结果的影响 |
4.3.2 采集图像未对齐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
4.4 实验结果 |
4.4.1 三孔径系统共相实验 |
4.4.2 六孔径系统共相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成果 |
5.2 存在的问题与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拼接式望远镜共相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单镜面光学望远镜发展之困局 |
1.2 拼接式望远镜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共相误差光学测量技术发展现状 |
1.3.1 宽窄带共相算法 |
1.3.2 曲率传感算法 |
1.3.3 基于干涉的共相传感法 |
1.3.4 色散条纹共相传感法 |
1.3.5 四棱锥传感器传感法 |
1.3.6 基于成像的相位传感法 |
1.3.7 基于深度学习的传感算法 |
1.4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主要结构 |
第2章 拼接波前及拼接镜成像性能统计特性研究 |
2.1 失调拼接镜成像理论原理 |
2.2 失调拼接波前的统计特性分析 |
2.2.1 仅含piston误差的拼接波前统计特性 |
2.2.2 仅含tip/tilt误差的拼接波前统计特性 |
2.2.3 小结 |
2.3 像场质心分析 |
2.4 拼接式系统斯特列尔比的统计特性 |
2.5 总结 |
第3章 拼接式孔径正交多项式 |
3.1 圆域泽尼克多项式简介 |
3.2 格拉姆-施密特正交化过程 |
3.3 非迭代正交化过程 |
3.4 拼接孔径中的应用 |
3.5 定义在Keck孔径上的正交多项式 |
3.6 定义在GMT孔径上的正交多项式 |
3.7 子镜全局像差主动补偿能力分析 |
3.8 总结 |
第4章 宽窄带算法相关研究 |
4.1 宽窄带算法基础 |
4.1.1 失调圆孔径衍射理论 |
4.1.2 窄带算法 |
4.1.3 宽带算法 |
4.2 非完整圆孔径光学传递函数 |
4.2.1 完整圆孔径的OTF |
4.2.2 非完整圆孔径的OTF |
4.2.3 解析计算结果 |
4.2.4 非完整圆孔径OTF的特性 |
4.2.5 小结 |
4.3 子镜间隙及掩模偏心在窄带算法中的影响 |
4.3.1 问题阐述 |
4.3.2 含间隙及偏心误差的远场光强 |
4.3.3 间隙及偏心影响下的远场形态 |
4.3.4 采用理想模板执行窄带共相的容限分析 |
4.3.5 小结 |
4.4 基于主动扫描及评价函数的宽带共相算法 |
4.4.1 基于主动扫描及评价函数的宽带共相算法介绍 |
4.4.2 光源谱强度及噪声对共相精度的影响 |
4.4.3 小结 |
4.5 总结 |
第5章 色散条纹共相传感算法相关研究 |
5.1 色散条纹传感器及其平移误差提取方法回顾 |
5.1.1 色散条纹传感器介绍 |
5.1.2 平移误差提取方法回顾 |
5.2 DFP中的条纹对比度 |
5.2.1 色散条纹对比度增强技术 |
5.2.2 子孔径所含高阶像差的影响 |
5.3 基于色散条纹斜率的共相传感方法 |
5.3.1 色散条纹的斜率 |
5.3.2 基于色散条纹斜率的共相传感算法 |
5.3.3 分析结果 |
5.4 基于扩展目标的色散条纹共相传感探索 |
5.4.1 扩展目标下的色散条纹像 |
5.4.2 扩展目标像的分量表达及相应的平移误差测量方案 |
5.4.3 面临的问题及对应的建议 |
5.5 基于主动扫描及评价函数的点源色散条纹传感算法 |
5.5.1 关于基于点源的色散条纹 |
5.5.2 基于主动扫描及评价函数的点源色散条纹传感算法 |
5.5.3 噪声性能 |
5.6 基于可调谐滤波器的数字式色散条纹传感器 |
5.6.1 基于可调谐滤波器的数字式色散条纹传感器 |
5.6.2 数字式色散条纹生成过程 |
5.6.3 数值仿真结果 |
5.7 总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 |
6.2 论文工作的创新点 |
6.3 论文中的不足以及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国家授时中心13米射电望远镜指向误差修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射电望远镜的历史发展及其指向修正的研究现状 |
1.2.1 射电望远镜的历史发展 |
1.2.2 射电望远镜指向误差修正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NTSC-13米射电望远镜系统 |
2.1 天球坐标系与天球参考系 |
2.1.1 地平坐标系与赤道坐标系 |
2.1.2 国际天球参考系及国际天球参考架 |
2.2 NTSC-13米射电望远镜系统介绍 |
2.2.1 射电望远镜基础理论与主要参数 |
2.2.2 NTSC-13米射电望远镜系统组成 |
2.2.3 NTSC-13米射电望远镜系统信号流程 |
2.3 NTSC-13米射电望远镜性能测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NTSC-13米射电望远镜指向误差修正方法 |
3.1 指向校准方法 |
3.1.1 指向误差源分析 |
3.1.2 指向误差修正方法 |
3.2 主要误差修正分析 |
3.2.1 天线电轴与机械轴不重合的影响 |
3.2.2 俯仰轴与方位轴不正交的影响 |
3.2.3 方位轴偏离天顶 |
3.2.4 编码器误差 |
3.2.5 天线重力变形误差 |
3.3 建立指向模型 |
3.3.1 几种常见的射电望远镜指向误差修正模型 |
3.3.2 NTSC-13米射电望远镜18 参数指向误差修正模型 |
3.4 小结 |
第4章 射电望远镜指向误差确定 |
4.1 指向误差测量方法 |
4.1.1 天线方向图 |
4.1.2 扫描方法 |
4.2 数据采集 |
4.2.1 射电源的选取 |
4.2.2 数据采集方法 |
4.3 数据拟合 |
4.3.1 高斯拟合 |
4.3.2 傅里叶拟合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指向模型拟合及结果分析 |
5.1 指向模型最小二乘拟合 |
5.1.1 最小二乘法 |
5.1.2 指向模型拟合 |
5.2 指向修正软件介绍 |
5.3 指向误差修正精度 |
5.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指向模型方程矩阵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4)折衍/反衍天文望远镜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天文望远镜的发展 |
1.2 天文望远镜系统的研究意义 |
1.3 混合天文望远镜 |
1.3.1 混合望远镜的设计发展 |
1.3.2 混合望远镜的设计构想 |
1.4 论文安排 |
第2章 混合光学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
2.1 衍射光学的特点 |
2.2 折/衍混合光学器件 |
2.2.1 折/衍混合光学器件的高折射率表示方法 |
2.2.2 折/衍混合光学器件的双胶合模型 |
2.2.3 折/衍混合光学器件的PWC描述 |
2.3 折/衍混合光学系统的一般步骤 |
2.4 反/衍混合光学系统 |
2.5 衍射光学器件的加工工艺及应用 |
本章小结 |
第3章 折/衍混合大口径长焦距天文望远镜系统的设计 |
3.1 设计要求 |
3.2 设计意义 |
3.3 实验验证 |
3.4 折/衍混合光学系统设计实例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反/衍混合大口径卡塞格林望远镜系统的设计 |
4.1 传统卡塞格林系统分析 |
4.2 反/衍混合望远镜设计的意义 |
4.3 设计及分析 |
4.4 反/衍混合卡塞格林系统设计实例 |
4.5 系统分析 |
4.6 对比设计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5)美国大耳朵射电望远镜——观天巨眼400年系列之二十四(论文提纲范文)
克劳斯 (J.D.Kraus) 教授与大耳朵射电望远镜 |
大耳朵射电望远镜的结构 |
“哇!” (Wow!) 一声震惊世界 |
四、第一个将望远镜对准天空的人——观天巨眼400年系列之一(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相位差共相探测技术研究[D]. 葛英健.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2021(08)
- [2]拼接式望远镜共相技术研究[D]. 张永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2020(04)
- [3]国家授时中心13米射电望远镜指向误差修正[D]. 吴文雅.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2019(01)
- [4]折衍/反衍天文望远镜系统设计[D]. 李芸. 南昌航空大学, 2012(01)
- [5]美国大耳朵射电望远镜——观天巨眼400年系列之二十四[J]. 吴鑫基. 太空探索, 2004(02)
- [6]观天巨眼400年系列之二十一 南半球最大的帕克斯射电望远镜[J]. 吴鑫基. 太空探索, 2003(10)
- [7]观天巨眼400年系列之十六 康普顿γ射线天文台[J]. 温学诗. 太空探索, 2003(05)
- [8]观天巨眼400年系列之六——夫琅和费的分光镜[J]. 温学诗. 太空探索, 2002(06)
- [9]伟大的天文学家开普勒 观天巨眼400年(系列之二)[J]. 温学诗. 太空探索, 2002(02)
- [10]第一个将望远镜对准天空的人——观天巨眼400年系列之一[J]. 温学诗. 太空探索,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