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达华工程管理集团在京成立(论文文献综述)
张铁寅,晓阳,丁晓珊[1](2020)在《做新能源开发利用的领跑者——达华集团与中科院合作建设先导A项目侧记》文中指出时光飞驰,白驹过隙。一转眼,达华工程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华集团)在工程咨询实践探索的道路上成功走过了27年光辉历程,由一家业务单一、规模较小的工程咨询公司,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奋斗,经过几次改制重组,经过几番凤凰涅盘,如今,不仅成为了一家名副其实的、在业界具有广泛影
施达健[2](2020)在《基于价值链的商业地产运营管理优化研究 ——以中房集团为例》文中认为商业地产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它的繁荣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国内商业地产经历十几年的爆发式增长后,开始步入存量时代。经济增速放缓加上电商的冲击,商业空置及运营价值缺失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存量商业的运营管理越发受到开发企业所重视。商业地产运营管理优化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首先,本文对商业地产的概念、分类及特点进行阐述,分析商业地产与住宅地产的区别,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引用价值链理论、微笑曲线、价值链重构及流程再造理论,分析商业地产价值链各参与主体利益如何实现,论述商业地产价值组成及价值活动过程。其次,笔者重点对中房集团的商业项目运营管理现状进行论述,针对中房集团商业地产的发展环境进行分析,接着从价值链视角对运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进行剖析,找出价值链中需要优化的五个活动环节。然后,笔者构建商业地产企业内部价值链、横向价值链、纵向价值链,引用流程再造和价值重塑理论,提出中房集团商业地产价值链优化提升的总体策略,并针对组织架构、产品规划、招商管理、运营模式、资金管理五个环节制定具体的优化措施。最后,针对价值活动薄弱环节优化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介绍运营管理优化的预期效果,由此笔者得出新形势下商业地产价值链统一运营管理的管控模式,实现了价值链的价值提升,在现实中能够为同类型商业地产开发企业运营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图38幅,表14个,参考文献72篇。
张慧卿[3](2020)在《万科集团存货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房地产企业能否平稳运营,存货管理的有效性与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大量的存货保障了未来企业的盈利空间,但是若开发受阻或商品房滞销,也会带来较大的资金损失,因此,在平时的运营销售过程中,房地产企业应加强存货的日常管理,安排好房产的建设与销售,在正常生产的同时减少房产库存,售出产成品,尽力防治存货积压,合理控制存货数量,维持存货结构稳定。万科集团作为大型房地产上市企业,在我国房地产市场排名前三,其房地产存货管理状况在房地产综合性服务企业中比较具有代表性。本文首先从万科集团经营状况入手,了解了其行业地位、竞争优势,对存货存量、结构、占比情况、周转和变现能力,以及存货管理中的各类风险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从原材料采购仓储活动、基本制度规范、整体投资管理流程、房产项目风险评方法几个方面考察了万科集团存货管理的主要现状。随后,依据房地产行业存货类型分别考察归纳了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并结合自身所学和材料整理所获,结合房地产企业发展现状给出了较为有效的优化改良建议,推动万科集团从根本上提升企业存货管理水平,提高内部治理能力,保证企业内部资金流动性,降低运营风险。也希望能以此完善和优化房地产企业内部存货管理体系,为中国市场其他房地产企业的存货管理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钟声,雷艳,袁婷,马士光[4](2019)在《环保领域采用PPP模式的政策背景及应用浅析》文中研究指明PPP模式自2014年施行以来,目前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PPP推行之初,环境保护领域即是其鼓励发展的十三大领域之一,本文就环保领域采用PPP模式的政策背景及应用作简单分析,为环保领域PPP项目提供借鉴。
苗青[5](2018)在《苏宁环球股份有限公司转型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房地产行业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后,2010年起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对房地产行业进行持续宏观调控。苏宁环球自2005年借壳上市以来,受行业调控及经济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依靠土地增值获取利润的传统开发模式已不复存在,受规模和地域的影响,利润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逐渐失去在房地产领域的竞争优势,战略转型迫在眉睫。我国城市化率逐步提高,十八大以后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发展“一带一路”实体经济文化交流通道,构建“互联网+”虚拟经济交化交流通道,形成“一带一路一网”的大格局,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政策,为苏宁环球向新型城镇商业领域进行转型带来机遇。本文从房地产行业发展过程开始研究,应用五力模型、PEST模型、SWOT模型等,首先分析了苏宁环球自身的经营、核心能力等情况,并依此对目前适合于转型的产业园区地产战略和城镇生活服务平台战略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城镇生活服务平台战略单个项目投资风险小、周期短、易于复制等特点,更适合于苏宁环球公司转型;其次对转型实施的重点进行了分析,可以分为建立标杆、布局长三角、全国发展三个阶段实施,包括项目开发、基金平台、商业运营及科技平台四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后也分析了在推进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如商业管理能力有待提升、科技平台人才短板、长短期效益的难以权衡等,同时也提出了解决上述困难的一些设想。苏宁环球是二、三线房企的一个代表,面临行业调控的挑战及经济环境的变化,进行转型是房企的新常态。本论文分析了企业在寻求战略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克服转型障碍实施转型,将对同类型企业制定转型发展策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安家》编辑部[6](2016)在《2016中国地产最具影响力候选品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朱兰春[7](2015)在《最高法院民事判决四元结构论(1985-2014)》文中研究表明从1985年5月起,至2014年12月止,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约8000件民事裁判文书或案例,与多数人的想当然所不同的是,其中绝大部分是最高人民法院自己审理的案件。这是一个日益巨大且十分宝贵的司法资源库,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和持续发掘,总结审判经验,理清法理逻辑,洞悉裁判思维,辩明发展方向,必将直接、持久地惠及于实务界和理论界,共同把案例研究推向更高的水准。本书认为,面临大数据时代的海量司法资源,欲保持实践对理论的丰富和滋养,又不失理论对实践的统摄和把握,首先应对现有研究方法进行必要的革新,这是衡量案例研究质量的重要尺度,也是提高案例研究水平的必由之路。目前通行的研究方法,无论是实务取向的案例汇编解析法,还是理论层面的法律关系分析法、请求权基础体系法,均是前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对应的是个案研究,遵循的或是从特殊到一般,或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路径,其特征是微观分析,其优势是分析透彻。但面对司法资源信息浪潮的冲击,以现有研究方法应对,沧海拾贝绰绰有余,总揽全局能力不足。更为严重的是,后者的困境如长期存在,将全面解构前者的存在价值。黑格尔认为,“真实的只是整体”,我国哲学家王太庆先生进一步引申为,真理是全体,不是鸡零狗碎的东西。哲学如此,法学亦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案例研究的危机,首先是研究方法的危机。提出这个问题,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以通盘把握更为深刻的裁判思维,正是本文的全部目的。传统研究方法的危机,迫使笔者不得不另寻研究制高点,最终立足于民法基本理论体系,以“主体、行为、权利、责任”为基元,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提炼出四元结构分析法,对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全部民事案例,以四元结构重新归类、多次归类,遵循的是从一般(大理论)到一般(大实践)的认识路径,使得极为浩繁的实证研究,获得了相当清晰的方向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前述困惑,为理论重新找回了自信。更重要的是,四元结构作为贯穿全文的一根红线,在对全部民事案例的提精取萃中,基本理清了最高法院三十年来民事审判的历史脉络,证实了笔者长久以来的一个“哥德巴赫猜想”:最高法院民事审判思维已初步成型,但尚不固定,且未来走向仍不确定,由此形成了本文的中心命题:作为民法理论的方法论表达,四元结构既是统领最高法院全部民事判决的总线索,也是揭示最高法院民事审判规律的总钥匙。显然,这一中心命题由两个相互缠绕的子命题组成。笔者紧紧围绕上述中心命题,按双螺旋线索展开全文,一方面论证,四元结构能否以及如何起到统领作用;另一方面实证,最高法院的审判思维是否以及如何相对成型于四元结构。开篇从以往的研究经验出发,上升至方法论的高度自我反思,在民法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提炼出四元结构方法的分析框架,再以此切回到对全部民事案例的梳理,以该分析框架的每一基元为标准,提取案例公因式,构筑了四个子系统,依次分别为“界定民事主体”、“判断法律行为”、“保障民事权利”、“划分民事责任”。而每一子系统项下,又不断细分若干裁判元素或类型,继续细分和提取案例公因式,如“界定民事主体”子系统项下,又可细分出“适格当事人的审查标准”;“判断法律行为”子系统项下,最终可细分出“影响效力的主要因素”,等等。理论结构从主干一直延伸到毛细血管,在案例诸元素的重新归纳、逐级整合中,图景脉络越来越明晰,体现出理论对实践的总体驾驭。与此同时,看似杂乱无章的海量案例,也经由毛细血管的吞吐、梳理,开始井井有条,显出内在的机理,并经由主干直通理论结构,体现出实践为理论的源头活水。理论与实践的穿梭往来,最后合而统之于有机之四元结构,并收于对最高法院审判思维的整体考察中,得出全文结论。各章的实证研究表明,三十年来,最高法院在界定民事主体时,开放中有规范;在判断法律行为时,宽松中有反复;在保障民事权利时,绝对中有限制;在划分民事责任时,承担中有平衡。笔者相信,如果不从四元结构方法的理论自觉出发,很难从容俯瞰最高法院民事判决在长时段中的总景图,传统研究方法的乌龟再努力,也永远追不上司法的兔子;更难深入探究最高法院法官群体审判思维的模块要素,一块砖头研究得再仔细,仍可能对整座大厦的结构一无所知。相较于现有研究成果,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上,以四元结构梳理和分析最高法院三十年来全部民事判决,在此基础上总结民事审判思维以及审判规律,这在国内尚属首次。这一研究有如下四个特征:覆盖范围广,时间跨度长,研究方法新,理论张力强。覆盖范围广,是指研究对象包括最高法院迄今公布的全部民事判决,把以往民事判决的类型化研究,推进到全口径研究的更高层面;时间跨度长,是指研究案例上溯1985年5月起,下至2014年12月止,历时整整三十年;研究方法新,是指突破了现有实务和理论方法的局限,提出了四元结构作为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此统摄最高法院全部民事判决,涵盖案件审理主要环节;理论张力强,是指四元结构本身脱胎于民法理论,既是民法理论的方法论表达,也是民法思维的逻辑构造,其强大的理性思辨力,与万花筒般的司法现实之间,构成必要的张力,二者未来的互动将演绎丰富的可能性。鉴于案例库数量巨大,加之这一研究方法本身,对首创者的识见和意志均要求极高,笔者虽竭尽全力,但兼受学识、专业和精力所限,学术勇气有余,学术水平有限,故本项实证研究尚存诸多不足,尤其在个案的的法理生成路径、案例之间的内在机理关联、审理模式的历史节点转换、法官心证判断的识别依据等深层次领域,均无力涉及或浅尝辄止,一定程度上限制、削弱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品质。对此,笔者完全有自知之明,将正视不足与缺陷,并以此为动力,听从命运的召唤,继续投入到这项永无止境的研究事业。
张友科[8](2014)在《合景泰富地产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房地产市场日趋成熟,房地产企业同业竞争异常激烈。为适应未来的竞争,使得本企业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房地产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合景泰富地产公司目前年销售额接近200亿元,但是和上千亿的万科、中海、绿地等企业相比较,企业竞争优势并不明显。为了适应未来的竞争,本文作者对合景泰富地产公司的公司环境,核心竞争力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本文应用战略管理理论和相关文献研究成果,利用调研、官方数据和第三方数据,围绕公司外部环境和企业竞争环境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家及房地产业发展趋势;围绕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对行业标杆企业做了基准分析,得出了标杆企业成功的竞争优势;最后为适应公司外部环境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公司的内部资源和能力分析,从土地价值和顾客价值创造的角度培育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要形成两个优势:一是以市场定位和产品设计培育的拿地优势;二是以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形成的品牌优势。这是一种对市场定位能力、设计能力、产品和服务控制能力进行整合后形成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很难通过模仿或复制获得,它需要公司立足自身积累形成。同时,它也需要制度、品牌传播、信息化建设等多种措施作保障,使得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长久地维系下去。研究发现,一旦企业通过内部积累、学习、资源整合等方法培育出自己企业的拿地优势和品牌优势,则这家企业将会创造出远远超越竞争对手的土地价值,也将在房地产市场形成高认知度、高美誉度和高忠诚度的品牌价值;在此基础上,公司还将能够赢得资本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从而最终成为行业的标杆企业。
赖继年[9](2012)在《留英生与当代中国 ——以回国人员为中心》文中提出1877年3月,清政府向英国派出了海军留学生,中国近代留英教育正式起步。民国时期,留英人数增多,规模也不断地扩大,“海军留英”及“庚款留英”是这一时期的特色。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制定了吸引留学生回国的政策,许多留英生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回国。建国初期,因为英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始终与美国一致,所以中国没有与英国建立外交关系,两国之间也没有教育交流活动。1954年6月,中英两国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1956年,中国向英国派出了3名留学生,新中国的留英教育正式起步。“文革”爆发后,留英教育工作中止。1972年3月,中英两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留英教育得以恢复。这一年年底,中国向英国派出了16名留学生。此后,中国每年向英国派出少量留学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前。1979年4月17日,31名留学生赴英学习,这标志着改革开放后的留英教育工作正式启动。此后,留英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80年代初,国家通过各种渠道向英国派遣留学生,“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也应时而生。“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运行十年,不但为中国培养了人才,而且也改善了中英关系。1986年,国家调整了留学政策,留英生的层次愈加高了,质量得到了保证。1990年代,国家继续向英国派遣留学生,并确立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工作方针。这一时期,留英教育事业稳步发展。进入21世纪后,自费留英生越来越多,成为留英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赴英国学习相对应的是留英生回国。留英生回国后参与了社会建设,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留英生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学科建设方面,他们对传统的专业进行改造,并引进了新的专业,建立了新型实验室和研究所。在高校教学方面,他们编写了新教材,开设了新课程,并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在学术研究方面,他们不断地开拓进取,取得了优异的学术成绩。一些留英生还担任了中国重点大学的校长,他们在各自的学校进行了改革。留英生还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1980年代,中国的经济、教育、文化等正处在恢复发展阶段,科研条件较差,留英生开始了艰苦的科技创业。他们从组建实验室开始,将西方的先进知识引入中国,并发展之。中国的科技水平也逐渐恢复并有所提高。1990年代后,中国的科研条件有所改善,极大地方便了留英生的科技创业。留英生进一步引进新知识、新学科,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在这一时期,中国科学院推出了“百人计划”,入选“百人计划”的留英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留英生还在“863”计划、“973”计划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科技精英群体——留英院士群体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与自然科学领域的留英生一样,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留英生也积极向上、开拓进取。他们在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领域做出了贡献,推动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自主创业的留英生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1980年代,一些留英生转变了观念,开始自主创业。1990年代,回国创业的留英生逐渐增多,他们从事的行业多种多样。进入21世纪后,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政策不断完善,自主创业的留英生也越来越多。在政府的引导下,留英生创办了许多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大多集中在留学生创业园。社会各界与政府部门对留英生的创业行为进行了评价。留英生在参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问题。主要的问题是:人际关系问题、自主创新环境问题、学术环境问题、创业园融资问题,创业园建设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留英生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杨涛[10](2012)在《交通系与民初经济政策研究(1912-1916)》文中指出交通系崛起于清末,是北洋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系的主要人物唐绍仪、梁士诒、周自齐、朱启钤、叶恭绰、詹天佑、吴鼎昌等在此时是以新型知识分子、专业技术官僚与精英的身份而登上历史舞台的,依靠密切的地缘、亲缘、业缘关系形成政治集团。他们追随袁世凯与徐世昌,以交通、外交领域为主要活动空间,积极赞襄北洋与东北新政,是新政的具体推行者与实践者,为早期现代化和北洋集团崛起起到巨大作用。在他们身上体现了求新、务实、敢为的作风,并体现了积极扞卫国家主权的思想。在辛亥革命中,他们倾向共和,为南北统一、颠覆帝制立下不朽的功劳。对推进铁路事业、金融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并深远影响着民初的铁路事业和金融业的发展。民初袁世凯统治时期,交通系领袖活跃在经济各领域,对交通、财税、金融、币制、实业政策产生极大影响。在交通业方面,其经济政策主要倾向为国有化问题。如路政方面推行商办铁路国有、借债修路、崇官抑商政策,反映出交通系力主铁路事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为促进国有铁路营运、管理、建设、财会制度的发展,则以统一路政、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为手段。在电政方面则颁布有《电信条例》,明定国有原则,在管理上分设电政管理机构。在邮政上,设立电政管理区,废除驿站,打击民信局和客邮,厘定邮政司与帛黎之间的关系。航政方面则更激烈地表现为轮船招商局的官办与商办之争。这说明交通系民初交通四政政策带有鲜明的国家资本主义特色。从实际效果看,国家资本主义政策在交通领域对促进四政的发展、改观具有明显效果。特别是铁路、电信与邮政,在袁世凯统治时期其发展成就是不容抹杀的。在金融方面,交通系取得了对中交二行的控制权。在他们努力下,中交二行实际取得国家银行地位,形成复杂中央银行制度,享有发行兑换券、经理公债发行、代理国库等特权,为财政清理与统一奠定基础。但其政策中充满了金融与财政杂糅特点,发行公债与垫款即为突出表现。但相对于后者,前者对民初财政好转起到了一定积极影响,而后者不仅对中交二行的官办方向带来消极影响,而且以反对停兑为表现,促成二行向商办化转型。此外,中行归部直辖,中交合并风潮也是金融与财政政策杂糅的体现。同时交通系领袖还举办了新华储蓄银行垄断邮政储蓄业务。在交通系领导下,中交二行也积极发挥金融机构对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挹注作用,特别体现在一战爆发后对缫丝业的支持;同时成立具有金融投资公司性质的通惠实业公司,抵制日本对汉冶萍公司的侵夺;积极参与上海银业公会这一新型金融组织的活动。在币制方面,梁士诒、周自齐、吴鼎昌等积极帮助袁世凯推行币制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如整理各省滥币,筹划币制借款,推广袁头币,统一铸权,力主银本位制,设立平市官钱局等。币制改革为此后南京政府废两改元奠定了基础。在财政税收方面,周自齐、梁士诒等首先帮助袁世凯加强财政事权的高度集中,如实行中央专款制度,各省财政事权收归中央,出台各种考成条例等。在具体理财办法上,二人都反对举借外债,但迫于财政现状而不得已为之,但注意用途多元化,在举债时间、借款额、利息、附带条款等方面注意减少主权损失;进行官产清理,这一方面具有消极性,即保守的弥补财政目的,但也有促进垦荒,清理不良资产的积极作用;同时他们力主举办官业,对官矿业、官农业的扩大以及商业专卖制度形成起到重要影响;交通系领袖还积极整理旧税,特别是力主裁厘,整理田赋、牙税、当税等,体现出一定的进步性,并因此与保守派和袁世凯产生矛盾;他们注意制度创新,如举办预算,在会计、审计制度上革新,推行新税制,如印花税、营业税等。交通系的税制整理体现了扩充财政的主要目的,但也有便利商民、促进工商业发展的举措,适应财政、税收制度现代化的倾向。同时,周自齐、梁士诒还积极筹划关税谈判,特别是对常关税进行改革,并统一关税管辖权,其意义十分重大。周自齐、梁士诒与张弧还推行盐政改革,以统一盐政机关、整齐税率、施行商运、剔除耗斤、先税后盐、制造精盐、争取盐余为最有意义者。但也因此引起周学熙等人的强烈抵制。在实业政策上,周自齐、朱启钤、梁士诒等交通系人物的政策,涉及农、林、商、工、矿等各部门,不仅涉及领域广,而且涉及内容多为当时经济发展中的敏感、重大问题,如矿业管理、垦务、清丈、博览会举办、企业专办问题等等。在垦务、矿业、地质调查、农业改良、林业发展等方面的贡献是应予以特别肯定的。交通系经济政策具有财政本位、经济民族主义、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早期现代化倾向、专业技术化特征。在清王朝与南京政府之间,起到呈上其下作用,核心政策得到延续,具有体制、模式特征。但是交通系象清末以来许多致力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政治集团一样,在涉及财政与经济发展,国家与社会问题上,仍未能找到一个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其政策充满了矛盾性,其自身也充满了矛盾性。特别是交通系将其经济政策的成败与否,财政经济政策推行目标的实现寄托在袁世凯这一政治强人身上,寄望于一个威权政府的建立,并将其经济、政治诉求,利益诉求与袁世凯的集权统治结合于一。这就决定了其经济政策中的良莠杂糅,新旧杂糅,也决定了交通系这一集团经济政策的根本属性与作用,决定了这一集团的最终命运和历史评价。
二、达华工程管理集团在京成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达华工程管理集团在京成立(论文提纲范文)
(1)做新能源开发利用的领跑者——达华集团与中科院合作建设先导A项目侧记(论文提纲范文)
一、不忘初心 砥砺前进 |
二、凡益之道 与时俱进 |
三、勇立潮头 奋楫争先 |
(2)基于价值链的商业地产运营管理优化研究 ——以中房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1.3 研究创新点 |
1.1.4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2 商业地产运营管理理论概述 |
2.1 商业地产相关概念 |
2.1.1 商业地产概念 |
2.1.2 商业地产分类 |
2.1.3 商业地产特点 |
2.1.4 商业地产与住宅地产的区别 |
2.2 价值链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价值链理论 |
2.2.2 微笑曲线理论 |
2.2.3 价值链重构 |
2.2.4 流程再造 |
2.3 商业地产价值活动主体及内容 |
2.3.1 商业地产价值活动主体 |
2.3.2 商业地产的价值活动内容 |
3 中房集团商业地产运营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中房集团概况 |
3.1.1 中房集团简介 |
3.1.2 中房集团商业项目概况 |
3.2 中房集团商业地产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
3.2.1 宏观环境分析 |
3.2.2 行业环境分析 |
3.3 基于价值链中房集团商业地产现状及问题分析 |
3.3.1 中房集团商业地产价值链基本活动 |
3.3.2 中房集团商业地产价值链辅助活动 |
3.3.3 中房集团商业地产价值链活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 中房集团商业地产运营管理优化内容 |
4.1 商业地产价值链模型的构建 |
4.1.1 商业地产内部价值链构建 |
4.1.2 商业地产横向价值链构建 |
4.1.3 商业地产纵向价值链构建 |
4.2 中房集团商业地产价值链优化总体提升策略 |
4.2.1 基于内部价值链的流程再造 |
4.2.2 基于横向价值链的产业协同 |
4.2.3 基于纵向价值链的价值重构 |
4.3 中房集团商业地产价值链优化的实施内容 |
4.3.1 统一管理,组织架构优化 |
4.3.2 统一设计,产品规划优化 |
4.3.3 统一招商,招商管理优化 |
4.3.4 统一运营,运营模式优化 |
4.3.5 统一融资,资金管理优化 |
5 中房集团商业地产运营管理优化保障措施及效果预测 |
5.1 运营管理优化保障措施 |
5.1.1 不断优化价值链实施的组织体系 |
5.1.2 重点抓好价值链核心环节管理 |
5.1.3 整合价值链各方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
5.1.4 微笑曲线延伸,提升价值链后端服务价值 |
5.2 运营管理优化预期效果 |
5.2.1 商业价值方式转变,实现稳定租金收益 |
5.2.2 产品标准化提速,产品竞争能力增强 |
5.2.3 管理流程规范,项目运营质效提升 |
5.2.4 资金效率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加强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万科集团存货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相关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2 房地产企业存货的相关理论 |
2.2.1 存货周期理论 |
2.2.2 风险管理理论 |
2.2.3 全面管理理论 |
3 万科集团存货管理现状 |
3.1 万科集团企业概况 |
3.2 万科集团存货现状分析 |
3.2.1 投资总量现状 |
3.2.2 存量结构现状 |
3.2.3 周转变现能力分析 |
3.2.4 存货管理风险分析 |
3.3 万科集团存货管理基本情况 |
3.3.1 存货管理的采购仓储活动 |
3.3.2 存货管理基本制度规范和主要流程 |
3.3.3 房产建设项目的风险评估机制 |
4 万科集团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 原材料存货管理问题 |
4.1.1 存货出入库管理不严格 |
4.1.2 缺少定期清查存货 |
4.1.3 存货周转权责较混乱 |
4.2 拟在建房产存货投资建设管理问题 |
4.2.1 筹资和经营风险加剧 |
4.2.2 存货跌价减值水平上升 |
4.2.3 部分房产项目质量安全事故频发 |
4.3 成品房存货周转管理问题 |
5 万科集团存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5.1 原材料存货缺乏责任监督机制和存量信息追踪统计 |
5.1.1 缺乏责任监督机制 |
5.1.2 缺乏存量信息追踪统计管理 |
5.2 拟在建房产存货缺乏投资决策审核、风险评估和应急方案 |
5.2.1 缺乏投资决策监管审核制度 |
5.2.2 缺乏整体项目投资风险评估 |
5.2.3 缺乏风险预警和应急方案 |
5.3 成品房存货周转销售效率较低 |
6 万科集团存货管理优化建议 |
6.1 加强原材料类存货存量信息统计,明确仓储权责 |
6.2 深化拟在建房产的决策审核监督,健全风险评估预警机制 |
6.3 强化成品房存货销售周转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环保领域采用PPP模式的政策背景及应用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政策背景 |
1.1 PPP提出的政策背景 |
1.2 环保领域应用PPP模式的政策支持 |
2 PPP模式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分析 |
2.1 环保领域常见的PPP交易模式 |
2.2 环保类PPP项目的应用实例 |
3 前景展望及问题建议 |
结语 |
(5)苏宁环球股份有限公司转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行业背景 |
1.1.2 企业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基础理论和房企转型模式 |
2.1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1 理论基础 |
2.1.2 文献综述 |
2.2 战略管理理论综述及房企特征 |
2.2.1 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
2.2.2 房企战略管理特征 |
2.3 国内外的几种发展模式 |
2.3.1 国外发展情况 |
2.3.2 国内发展情况 |
2.4 我国房企转型的原因分析 |
2.5 我国房企转型面临的新热点 |
2.6 转型的策略选择 |
2.7 典型企业案例——万达地产 |
2.7.1 盈利模式 |
2.7.2 发展历程 |
2.7.3 发展趋势 |
第三章 苏宁环球转型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
3.1 苏宁环球发展概况 |
3.1.1 苏宁环球发展历程 |
3.1.2 子分公司简介 |
3.1.3 原有战略面临的问题 |
3.2 苏宁环球转型发展的宏观环境 |
3.3 苏宁环球转型发展的行业竞争结构 |
3.3.1 行业竞争格局形成 |
3.3.2 五力分析及主要竞争对手转型模式 |
3.4 苏宁环球转型发展SWOT分析 |
3.4.1 苏宁环球转型发展的内部能力与条件 |
3.4.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转型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3.4.3 SWOT综合分析 |
第四章 苏宁环球转型策略的选择与制定 |
4.1 公司定位 |
4.2 公司转型发展策略的比较与选择 |
4.2.1 转型发展类型的比较 |
4.2.2 转型发展策略的选择 |
4.3 公司转型战略目标 |
4.4 公司转型发展策略的主要内容 |
4.4.1 盈利模式 |
4.4.2 业态规划 |
4.4.3 战略的核心要素 |
第五章 苏宁环球转型发展策略的实施 |
5.1 转型发展策略的实施阶段与步骤 |
5.1.1 发展策略的实施阶段 |
5.1.2 转型发展策略的实施步骤 |
5.2 转型发展的实施策略与保障措施 |
5.2.1 转型的实施策略 |
5.2.2 转型的组织保障 |
5.2.3 转型策略的实施措施 |
5.3 转型发展策略实施的可行性及风险困难 |
5.3.1 转型发展策略实施的可行性 |
5.3.2 转型发展策略的风险 |
5.3.3 转型发展策略实施的困难 |
5.3.4 解决转型发展策略实施困难的途径 |
5.4 管理提升 |
第六章 实际应用可研分析——以苏州胜浦镇项目为例 |
6.1 项目总论 |
6.2 项目介绍 |
6.3 区域分析 |
6.4 市场分析 |
6.5 项目优劣势分析 |
6.6 项目投资及收益估算 |
6.7 项目财务分析 |
6.8 结论和建议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最高法院民事判决四元结构论(1985-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导论四元结构:民法理论的方法论表达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现有研究方法分析 |
1、实务研究方法 |
2 、理论研究方法 |
3 、现有方法的优点与局限 |
三、四元结构分析法 |
1、逻辑起点:法的重新理解 |
2、逻辑中介:回归民法理论 |
3、逻辑终点:民法理论的方法论表达 |
4、理论观点与司法统计 |
5、体例说明 |
第一章 界定民事主体 |
一、主体资格的司法扩张 |
二、主体资格的扩张依据 |
三、适格当事人的审查标准 |
1、直接权利义务 |
2、合同相对性 |
3、当事人选择 |
4、以工商登记为准 |
5、以资质为准 |
6、以专营制度为准 |
7、以中央文件为准 |
四、几种特殊主体的认定 |
1、分支或内设机构 |
2、吊销营业执照和破产企业 |
3、指挥部等临时机构 |
4、外国代表处 |
5、职工持股会 |
6、业主委员会 |
7、国家机关 |
五、分析与评论 |
附录一 地方政府的民事主体资格认定:以最高法院椒江大桥航道通行权案为例 |
第二章 判断法律行为 |
一、审查诉讼请求 |
1、不告不理原则 |
2、诉求的识别、释明与选择 |
二、查明案件事实 |
1、待查事实的影响因素 |
2、无法查明事实的处理方式 |
3、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区分 |
4、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摇摆:以土地使用证为例 |
5、法律事实与法律事实的冲突:以民刑交叉证据为例 |
6、视为与推定 |
三、定性法律关系 |
1、性质决定审理方向 |
2、不同法律关系能否合并处理 |
3、法律关系的内外之别 |
4、法律关系的流变与转化 |
四、认定行为效力 |
1、区分成立和有效 |
2、法院能否主动审查合同效力 |
3、影响效力的主要因素 |
4、合同效力:渐宽与反复 |
5、论无效合同 |
五、分析与评论 |
附录二 从合同成立之诉到合同效力之诉:以最高法院布吉公司股份代理转让合同案为例 |
第三章 保障民事权利 |
一、物权 |
1、物权确认基本原则 |
2、关于物权追及力 |
3、土地与房屋分别确权 |
4、集体土地的流转问题 |
5、几类特殊物权归属 |
6、担保物权若干问题 |
7、相邻权 |
二、股权 |
1、工商登记与股权认定 |
2、审批手续与股权认定 |
3、出资与股权认定 |
4、股权行使诸问题 |
三、债权 |
1、债权债务转移 |
2、代位权与撤销权 |
3、外部善意债权人 |
4、外部过错债权人 |
四、知识产权 |
1、司法保护取向 |
2、平衡与限制 |
五、民事权益 |
六、分析与评论 |
附录三 从利益平衡到禁止权利滥用:以最高法院采乐商标案为例 |
第四章 划分民事责任 |
一、主体性质与责任归属 |
1、职务行为 |
2、管理过错 |
3、个人行为 |
二、各方责任的分别认定 |
1、违约中的责任认定 |
2、侵权中的责任认定 |
3、公平中的责任分担 |
三、民事责任的连带与扩张 |
1、恶意串通 |
2、挂靠关系 |
3、追加开办单位 |
4、验资等中介机构责任 |
5、人格混同或否认 |
四、民事责任的加重、减轻与免除 |
1、加重 |
2、减轻 |
3、免除 |
五、强制执行中的民事责任 |
六、分析与评论 |
附录四 非诉行政执行的合法性审查:以最高法院普华凯达公司执行监督案为例 |
结论 |
一、四元结构是统摄宏观司法资源的有效理论工具 |
二、最高法院的审判思维已相对成型并正在转型 |
三、司法实践是最高法院审判思维相对成型的最终塑造者 |
四、相对成型的最高法院审判思维,尚不稳定和不确定 |
五、审判思维的未来走向,受制于最高法院复杂多元的功能定位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补记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8)合景泰富地产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2.1 理论基础 |
1.2.2 相关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合景泰富地产公司发展环境与核心竞争力现状 |
2.1 合景泰富地产公司发展概况 |
2.1.1 公司发展历程 |
2.1.2 公司当前概况 |
2.2 公司发展环境分析 |
2.2.1 宏观环境分析 |
2.2.2 行业环境分析 |
2.2.3 竞争环境分析 |
2.2.4 内部环境分析 |
2.3 SWOT 分析 |
2.3.1 机会与威胁 |
2.3.2 优势与劣势 |
2.3.3 SWOT 综合分析 |
2.4 公司核心竞争力现状及问题 |
2.4.1 公司核心竞争力现状 |
2.4.2 公司现有核心竞争力评价 |
2.4.3 公司现有核心竞争力问题与原因 |
第3章 合景泰富地产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方案 |
3.1 公司战略目标与产品市场定位 |
3.1.1 公司战略目标 |
3.1.2 产品市场定位 |
3.2 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总体思路 |
3.2.1 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原则 |
3.2.2 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具体思路 |
3.3 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的重点内容 |
3.3.1 以市场定位和产品设计培育拿地优势 |
3.3.2 以产品和服务质量铸就品牌优势 |
3.3.3 整合现有资源形成综合支撑能力 |
第4章 合景泰富地产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方案实施 |
4.1 实施途径 |
4.1.1 整合现有资源和能力实现全国快速复制 |
4.1.2 向国内外标杆企业学习成为标杆 |
4.1.3 自我超越引领行业 |
4.2 保障条件 |
4.2.1 优化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 |
4.2.2 加强品牌价值整合传播 |
4.2.3 建立学习型组织 |
4.2.4 建立战略联盟 |
4.3 预期成效 |
4.3.1 形成拿地核心能力 |
4.3.2 铸就高影响力和高满意度品牌 |
4.3.3 融资成本领先行业 |
4.3.4 人才的最佳雇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留英生与当代中国 ——以回国人员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概念辨析与界定 |
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的留英教育 |
第一节 晚清时期的留英教育 |
一、 海军留英教育 |
二、 其他留英教育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留英教育 |
一、 北洋政府时期的留英教育 |
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留英教育 |
第三节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留英教育 |
一、 建国初期留英生回国 |
二、 留英教育的基本情况 |
三、 留英生群体分析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的留英教育 |
第一节 留英教育工作的启动 |
一、 邓小平的指示及新时期留学工作的启动 |
二、 首批留英生的派遣 |
第二节 留学政策的演变 |
一、 中国公派留学政策的演变及中英教育交流与合作政策的演变 |
二、 英国的外国留学生政策及吸引留学生的措施 |
第三节 留英教育的基本情况 |
一、 留英教育的演变 |
二、 留英学生统计 |
三、 留英生的学习与生活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执行——兼述典型的留英生群体 |
第一节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启动 |
一、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启动背景 |
二、 包玉刚与“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启动 |
第二节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实施 |
一、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留英生的选派 |
二、 留英生群体分析 |
三、 留英生的留学生涯 |
第三节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影响 |
一、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正是这些人才提高了中国的科研水平,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
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留学教育模式(为以后留英教育提供了经验,加强了华人华侨的联系,发展了中英关系)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留英生与中国的高等教育 |
第一节 高等院校留英生群体分析 |
一、 高等院校留英生回国原因分析 |
二、 高等院校留英生情况介绍及其专业分析 |
三、 高等院校留英生的群体特征 |
第二节 留英生群体与高校发展 |
一、 留英生与学科建设 |
二、 留英生与高校教学 |
三、 留英生与学术研究 |
第三节 留英生与大学管理 |
一、 留英回国的大学领导 |
二、 留英校长与高校改革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留英生与中国科技 |
第一节 留英生群体的科技创业 |
一、 1980 年代的科技创业 |
二、 1990 年代以后的科技创业 |
第二节 留英生的重要科技角色 |
一、 留英生与“863”计划 |
二、 留英生与“973”计划 |
三、 留英生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
第三节 两院院士中的留英生 |
一、 具有留英背景的院士群体统计 |
二、 留英院士的科技贡献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七章 留英生与人文社会科学 |
第一节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留英生 |
一、 留英生学科统计分析——以学科排名靠前的大学为中心 |
二、 部份优秀留英生分析 |
第二节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留英生的成就 |
一、 经济学与法学 |
二、 历史学与社会学 |
三、 哲学、文学及其它学科 |
四、 留英生与当代艺术 |
第三节 小结 |
第八章 留英生创业 |
第一节 留英生的创业轨迹 |
一、 留英生的早期创业 |
二、 留英生创业的新时期 |
第二节 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
一、 深圳留学生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
二、 中关村留学生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
三、 其它留学生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
第三节 三个典型的留英创业者 |
一、 张欣:优秀的留英创业人员 |
二、 沈锟:回国卖鸡的留英双硕士 |
三、 隋涛:一般的留英创业者 |
第四节 留英生创业的评价 |
一、 社会评价 |
二、 政府评价 |
第五节 小结 |
第九章 留英生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
第一节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
一、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人际关系问题及其对策 |
二、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自主创新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
三、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学术腐败问题及其对策 |
第二节 自主创业留英生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
一、 自主创业留英生面临的融资问题及其对策 |
二、 自主创业留英生面临的创业园建设问题及其对策 |
第三节 留英生面临的其它重要问题及其对策 |
一、 留英生子女就学问题及其对策 |
二、 留英生待业问题及其对策 |
第四节 小结 |
第十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10)交通系与民初经济政策研究(1912-19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学术前史 |
(一)、关于“交通系”的研究现状 |
(二)、关于“交通系人物经济活动与经济政策”的研究现状 |
(三)、余论 |
二 选题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意义 |
(二)、重点、难点和主要学术创新 |
(三)、研究的思路、主要理论与方法 |
三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第一章 北洋集团的崛起与交通系的形成、发展 |
第一节 交通系主要成员及早期经历 |
一、出身、文化与教育状况 |
二、地缘、亲缘、业缘关系密切 |
三、职业经历与社会活动特征 |
四、与北洋集团核心人物袁世凯、徐世昌的关系 |
第二节 北洋、东北新政及辛亥革命中的建树 |
一、在北洋、东北新政中的建树 |
二、辛亥革命中的功勋 |
第三节 交通系主要人物与清末铁路、金融 |
一、控制交通行政权 |
二、收回路权 |
三、革新路政 |
四、创办交通银行 |
五、对铁路国有化的态度 |
第二章 交通系与民初交通四政政策 |
第一节 对交通部及交通行政、事权的控制、影响 |
一、对交通部的控制 |
二、中华全国铁路协会的成立 |
三、利用“二次革命”对路权的进一步控制 |
第二节 交通系与民初铁路 |
一、铁路国有政策的推行 |
二、统一路政 |
三、国有铁路的资产管理制度 |
第三节 交通系与民初的航政、邮政、电政 |
一、电信事业的发展 |
二、邮政事业的重大改观 |
三、航政——轮招局的国有、商办之争 |
第三章 交通系与民初金融政策 |
第一节 对中交二行的控制与影响 |
一、控制中交二行的人事与行政管理权 |
二、对中交二行性质、地位的影响 |
第二节 经理内国公债 |
一、发行内债之必然性 |
二、梁士诒、周自齐力主发行公债 |
三、民三、民四内国公债的募集 |
四、民三、四年内国公债发行成功之表现 |
五、民国五年内国公债的发行 |
六、中交二行与内国公债 |
七、内国公债的消极影响 |
第三节 垫款与中交停兑风波 |
一、1912年——1916年间中交二行垫款情况 |
二、中交第一次停兑风波 |
第四节 交通银行金融业务的广泛开展 |
一、梁士诒与民初交行的经营方针 |
二、交行业务的整理与扩大 |
第五节 其他金融活动 |
一、新华储蓄银行的设立 |
二、通惠实业公司对汉冶萍公司的维持 |
三、对民族工商业的挹注 |
四、发起上海银行公会 |
第六节 交通系与民初币制 |
一、整理滥币 |
二、影响币制改革 |
第四章 交通系与民初财税政策 |
第一节 交通系人物的财政思想与推行的主要政策 |
一、梁士诒的财政思想与推行的主要政策 |
二、周自齐的财政思想与推行的主要政策 |
第二节 对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 |
一、财政部官制修订 |
二、考成条例与征收官交代条例的颁行及地方财政管理制度规定 |
三、预算制度的举办 |
四、国地税名目取消与规复解款 |
五、会计与审计制度 |
第三节 外债的举借 |
一、梁士诒与外债举借 |
二、周自齐与外债举借 |
三、对交通系举债的评价 |
第四节 官产、官业政策 |
一、官产、官业问题的形成及北洋政府的最初政策 |
二、交通系与官产、官业处理 |
第五节 整理旧税与施行新税 |
一、整理旧税 |
二、施行新税 |
第六节 盐政改革与海关管理 |
一、盐政改革 |
二、海关管理 |
第五章 交通系与民初农工商政策 |
第一节 农业政策及影响 |
一、农业政策 |
二、大力发展林业 |
第二节 工商业政策及影响 |
一、设立劝业委员会并拟订章程 |
二、对各地商会组织的规范 |
三、商业政策 |
四、工矿业政策 |
结语 |
征引与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四、达华工程管理集团在京成立(论文参考文献)
- [1]做新能源开发利用的领跑者——达华集团与中科院合作建设先导A项目侧记[J]. 张铁寅,晓阳,丁晓珊. 中国工程咨询, 2020(10)
- [2]基于价值链的商业地产运营管理优化研究 ——以中房集团为例[D]. 施达健.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3]万科集团存货管理问题研究[D]. 张慧卿.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4]环保领域采用PPP模式的政策背景及应用浅析[J]. 钟声,雷艳,袁婷,马士光.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9(02)
- [5]苏宁环球股份有限公司转型策略研究[D]. 苗青. 东南大学, 2018(01)
- [6]2016中国地产最具影响力候选品牌[J]. 《安家》编辑部. 安家, 2016(12)
- [7]最高法院民事判决四元结构论(1985-2014)[D]. 朱兰春. 武汉大学, 2015(03)
- [8]合景泰富地产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D]. 张友科. 湖南大学, 2014(04)
- [9]留英生与当代中国 ——以回国人员为中心[D]. 赖继年. 南开大学, 2012(06)
- [10]交通系与民初经济政策研究(1912-1916)[D]. 杨涛. 陕西师范大学,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