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端粒酶和肺癌的诊断

端粒、端粒酶和肺癌的诊断

一、端粒、端粒酶与肺癌的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刘德豪[1](2021)在《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端粒酶活性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以及端粒酶活性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病例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心胸外科确诊为NSCLC患者,经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后,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55例。依据端粒酶活性和端粒DNA长度的特定值进行分组:长链高活性组7例、长链低活性组14例、短链低活性组14例、短链高活性组20例。全部患者均进行一般资料收集、外周血采集以便检测NSCLC患者白细胞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代表物。在患者入院期间以及出院后均对患者生存时间及预后效果进行随访,以明确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端粒酶活性与患者治疗后生存时间的相关性。结果:经研究,各组患者之间年龄、性别、肿瘤病理分型、是否吸烟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总体对比患者临床TNM分期有统计学意义(P=0.025)。各组患者自身端粒酶活性与端粒长度无相关性(r=-0.112,P=0.228)。不同分组NSCLC患者生存时间:端粒DNA长链端粒酶低活性组患者生存时间为(30.93±1.06)月;端粒DNA长链端粒酶高活性组患者生存时间为(29.48±2.64)月;端粒DNA短链端粒酶高活性组患者生存时间为(14.70±1.65)月;端粒DNA短链端粒酶低活性组患者生存时间为(19.98±1.68)月。整体对比不同组别患者预后生存时间(OS)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通过Kaplan-Meier曲线组间两两对比患者预后生存时间发现:整体对比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组别之间两两对比:端粒DNA长链高活性组与端粒DNA长链低活性组对比、端粒DNA短链高活性组与短链低活性组对比、端粒DNA长链低活性组与端粒DNA短链低活性组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端粒DNA长链高活性组与端粒DNA短链高活性组对比、端粒DNA长链低活性组与端粒DNA短链高活性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得出:患者年龄、临床TNM分期、端粒长度以及端粒酶活性是影响NSCLC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评价非小细胞癌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风险因子包括患者年龄、肿瘤TNM分期、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以及端粒酶活性。其中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对于患者治疗效果以及生存时间的影响较其他因素更为明显。

韩森,马旭,方健[2](2021)在《端粒与端粒酶研究在肺癌中的临床应用前景与挑战》文中研究表明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端粒和端粒酶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虽然端粒酶可能不是导致细胞癌变的直接原因,但在维持端粒长度和肿瘤生长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包括肺癌在内的大部分肿瘤端粒长度缩短。端粒长度的变化与肺癌发生风险相关,并可能成为肺癌的治疗靶标和预测指标。针对端粒和端粒酶信号通路的靶向治疗药物正在探索中,以端粒酶抑制剂为代表的小分子药物有希望应用于肺癌的临床治疗中。但是,人们对于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还远远不够,端粒长度维持的旁路作用机制可能是下一步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王婷婷[3](2020)在《癌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检测方法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端粒酶是由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催化亚基组成的蛋白质复合物,该复合物以自身的RNA组分为模板,在染色体末端添加TTAGGG重复序列。端粒酶活性可在大多数原发性人类肿瘤标本和肿瘤衍生细胞系中检测到。大多数正常的人类细胞缺乏端粒酶活性,端粒随着细胞分裂而缩短,直到无法缩短而凋亡,除了在少数增殖细胞中表达,如生殖细胞和干细胞。在大多数永生细胞和癌细胞中,核糖核蛋白端粒酶通过在染色体末端添加TTAGGG重复序列来维持端粒长度,使细胞分裂过程中的DNA损伤得到修复并使细胞可以无限增殖,甚至永生。端粒酶的维持机制是无限复制潜力的基础,是癌症诊断的生物标志物。端粒酶的有效检测对生物学和疾病诊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端粒酶的特异性、准确性及灵敏性检测极具前瞻性。为了更好地测定人类恶性肿瘤中端粒酶的生物学意义和临床意义,需要对端粒酶活性进行准确的检测。本文采用无淬灭分子信标标记的二次信号放大策略超灵敏检测端粒酶的方法,利用端粒酶的存在可以催化端粒重复单位(TTAGGG)n添加到端粒酶底物链的3’末端,产生端粒重复的端粒酶延伸产物。随着DNA聚合酶的加入,引物沿着模板延伸取代端粒酶延伸产物形成双链。同时,双链中2-AP分子信标单链可以被T7外切核酸酶降解,释放游离的2-AP分子和引物延伸链,而引物延伸链由于5’端磷酸化而保留。自由引物延伸链可以与另外的2-AP分子链结合形成新的双链,被T7外切酶循环降解,释放大量游离的2-AP分子,从而产生明显增强的荧光信号。我们通过将荧光分子探针与DNA结合,使其荧光被高度淬灭,而端粒酶的存在可以促使靶标特异性二次信号放大,增强荧光信号。该实验设计简约、步骤简单、操作容易,实验过程中使用荧光检测技术,实现了对端粒酶活性的超灵敏检测。

杨敬平[4](2020)在《肺泡灌洗液中SHOX2、RASSF1A甲基化及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SHOX2、RASSF1A甲基化及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从2018年09月-2020年01月之间于苏北人民医院诊断为肺结节且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有确切病理患者共38例,包括恶性肺结节(肺癌)患者27例,良性肺结节患者11例,将良性肺结节患者作为对照组。2、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病理结果等;每位患者均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并收集肺泡灌洗液,肺泡灌洗液离心后取沉淀细胞,分别用于细胞学分析、PCR法检测SHOX2、RASSF1A甲基化,PCR-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3、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6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卡方检验分析BALF中SHOX2、RASSF1A甲基化、端粒酶活性在良恶性肺结节中的差异,使用ROC曲线分析SHOX2、RASSF1A甲基化、端粒酶活性、细胞学分析、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等对恶性肺结节(肺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AUC,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BALF中SHOX2、RASSF1A甲基化、端粒酶活性在恶性肺结节中阳性率高于良性肺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诊断效果:BALF中SHOX2和RASSF1A两基因甲基化联合(敏感性:70.4%,特异性:81.8%,AUC:0.761)诊断效果优于单个基因甲基化。BALF中端粒酶活性诊断敏感性:74.1%,特异性:72.7%,AUC:0.734。BALF中两基因甲基化联合及端粒酶活性诊断效果优于BALF细胞学分析(敏感性:25.9%,特异性:100.0%,AUC:0.630)、血清CEA(敏感性:7.4%,特异性:90.9%,AUC:0.492)。端粒酶活性+细胞学分析(敏感性:77.8%,特异性:72.7%,AUC:0.753)、两基因甲基化联合+细胞学分析(敏感性:77.8%,特异性:81.8%,AUC:0.798)诊断效果明显提高,多个指标联合检测方面以两基因甲基化联合+端粒酶活性+细胞学分析诊断敏感性最高、诊断效果最好(敏感性:92.6%,特异性:72.7%,AUC:0.827)。结论:1、肺泡灌洗液中SHOX2、RASSF1A甲基化、端粒酶活性在恶性肺结节(肺癌)患者中阳性率高于良性肺结节患者,存在显着差异。2、肺泡灌洗液中SHOX2和RASSF1A两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端粒酶活性检测、细胞学分析三者联合在良恶性肺结节中诊断效果最好,肺泡灌洗液中SHOX2和RASSF1A两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端粒酶活性检测可能成为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的良好指标且为肺泡灌洗液细胞学分析的有效补充手段。

朱金芳[5](2019)在《阻断TPP1介导的端粒酶端粒募集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抗肿瘤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端粒的稳定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人类端粒是由重复TTAGGG序列和与之结合的被称为shelterin的六蛋白复合物组成,该复合物在维持和保护端粒方面起关键作用。端粒shelterin复合物包含TRF1、TRF2、POT1、TIN2、TPP1和RAP1。其中,TPP1通过与TIN2和POT1结合将端粒双链区和端粒单链区联系在一起,使端粒形成一完整整体。此外,TPP1还能与端粒酶结合并招募其到染色体末端合成端粒DNA。TPP1端粒酶结合结构域突变的突变体丧失了延长端粒的功能,肿瘤细胞生长受到抑制,抑制端粒酶的端粒募集代表了一种新的靶向端粒的抗肿瘤策略。尽管在过去的十几年期间,研究者们已经阐明了TPP1端粒调控上的生物学功能,但是靶向抑制TPP1介导的端粒酶端粒募集通路在抗肿瘤治疗中的意义并不是十分明确。我们拟通过过表达TPP1端粒酶结合结构域多肽竞争性抑制TPP1和端粒酶结合来揭示阻断TPP1介导的端粒酶端粒募集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意义,为靶向端粒的抗肿瘤治疗提供潜在新策略。研究方法:TPP1作为端粒保护蛋白之一,可通过其OB结构域(TPP1端粒酶结合结构域)与端粒酶催化亚基TERT结合,募集端粒酶到端粒末端合成端粒DNA。本课题采用过表达TPP1-OB结构域的方式,竞争性抑制细胞内源性TPP1-TERT相互作用,进而阻断端粒酶被招募至染色体末端进行端粒合成,但不干扰TPP1端粒保护功能,来研究这种靶向策略对肺癌细胞体内外生长的抑制作用。首先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验证外源性过表达TPP1-OB可以抑制细胞内源性TPP1与TERT的结合。然后构建可以稳定过表达TPP1-OB的肺癌细胞系,通过细胞短期增殖实验、细胞长期增殖实验、药物敏感性实验和平板克隆实验验证,过表达TPP1-OB对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能力及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变化的情况,进一步通过细胞衰老和凋亡检测以及细胞周期分析研究TPP1-OB对细胞衰老、凋亡或细胞周期的影响,通过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和裸鼠移植瘤模型检测TPP1-OB对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和肿瘤体内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过表达TPP1-OB可以竞争性抑制细胞内源性TPP1与TERT的结合使端粒酶无法到达端粒末端,从而阻断细胞内端粒酶端粒募集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中,过表达TPP1-OB通过缩短端粒长度造成细胞的长期增殖能力下降、平板克隆形成能力下降,TPP1-OB抑制细胞增殖主要是通过端粒缩短诱导的细胞周期G1期阻滞和凋亡增加。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表明TPP1-OB能够抑制肺癌细胞集落形成能力。体内实验证实TPP1-OB也能够抑制肺癌细胞体内生长。我们还发现TPP1-OB能够增强肺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紫杉醇的敏感性。研究结论:我们的研究表明通过过表达TPP1-OB蛋白抑制TPP1介导的端粒酶端粒募集通路可以作为一种靶向端粒抗肺癌治疗的潜在新策略。

周婉婉[6](2017)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hTERT mRNA水平检测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采用荧光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技术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和肺部良性病变患者的外周血中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 TERT)的表达水平,进而探讨端粒酶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以及肺部良性病变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探讨研究端粒酶的表达情况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1)收集入组患者的外周血,提取单核细胞获取RNA,然后逆转录成c DNA后采用荧光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11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35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外周血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水平,进而分析比较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组与肺良性病变组患者外周血端粒酶活性表达的相关性。(2)经过Real-time PCR获得的目的基因产物再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进行实验,根据凝胶成像系统的灰度值结果统计端粒酶h TERT m RNA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以及肺部良性病变患者外周血中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1)肺鳞癌患者Ⅰ期Ⅳ期外周血中h TERT m RNA的表达量分别为(0.134±0.018)×10-3、(0.185±0.044)×10-3、(0.576±0.267)×10-3、(3.409±2.544)×10-3。其中Ⅰ与Ⅲ期、Ⅱ与Ⅲ期、Ⅰ与Ⅳ期、Ⅱ与Ⅳ期以及Ⅲ与Ⅳ期之间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期与Ⅱ期之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肺腺癌患者ⅠⅣ期外周血中h TERT m RNA的表达量分别为(0.156±0.006)×10-3、(0.220±0.052)×10-3、(0.630±0.282)×10-3、(3.230±2.245)×10-3。其中Ⅰ与Ⅲ期、Ⅱ与Ⅲ期、Ⅰ与Ⅳ期、Ⅱ与Ⅳ期以及Ⅲ与Ⅳ期之间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与Ⅱ期之间比较,发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鳞癌与腺癌患者的外周血h TERT m RNA的表达水平在同一临床分期的状态下进行比较,结果无显着差异(P>0.05);(4)肺部良性病变组患者外周血h TERT m RNA的表达量为(0.042±0.017)×10-3,和非小细胞肺癌组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明显(P<0.05);(5)NSCLC组患者h TERT m RNA的阳性总表达率为64.0%,其中鳞癌患者的ⅠⅣ期h TERT m R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4%、41.7%、76.2%以及93.3%,腺癌患者ⅠⅣ期h TERT m R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45.6%、68.4%以及86.7%。而端粒酶的h TERT m RNA在肺良性病变组患者的阳性表达率仅为8.6%,与NSCLC组h TERT m RNA的阳性表达率相比差异显着(P<0.05);(6)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h TERT m RNA的阳性表达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无关联(P>0.05),但与吸烟、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P<0.05)。结论:(1)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端粒酶的h TERT m RNA具有较高表达率,且其表达情况较肺良性病变组明显升高,并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具有正相关关系。(2)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h TERT m RNA的高表达提示端粒酶可能参与了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3)外周血端粒酶逆转录酶可能成为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标志物,为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和随访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苏晓[7](2014)在《几种癌症患者血清抗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自身抗体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构建人端粒酶逆转录酶N-端(hTERT-n)蛋白原核表达系统(前期工作),并分离提纯获得高纯度的hTERT-n蛋白,以该蛋白为抗原利用间接ELISA技术检测癌症患者、良性疾病患者和正常人血清中抗hTERT自身抗体水平,为血清抗hTERT自身抗体能否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重组表达菌pMAL-c5X-hTERT-n-TB1经0.3 mmol/L IPTG诱导表达目的蛋白,12%SDS-PAGE初步验证目的蛋白表达情况;2.用直链淀粉树脂层析柱和BioLogic DuoFlow蛋白纯化仪提纯目的蛋白,经SDS-PAGE、考马斯亮蓝染料结合法、Western blot分别测定蛋白质大小和浓度及鉴定蛋白。3.间接ELISA法检测108例肺癌、215例乳腺癌、60例直肠癌、59例结肠癌、105例肺炎患者和120例正常人血清抗hTERT-n自身抗体的水平,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抗hTERT-n自身抗体水平在不同种类癌症、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分期和不同年龄段癌症患者的差异。结果①成功获得高纯度重组hTERT-n蛋白,浓度为1.0 mg/mL;②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抗hTERT-n自身抗体结果发现:正常对照组、肺炎组和肺癌组患者血清抗hTERT-n自身抗体测定浓度(x±SE)分别为4.67±0.19U/mL、5.86±0.28 U/mL 和 6.95±0.20 U/mL;肺癌组和肺炎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肺癌组高于肺炎组(P<0.05);在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中.肺鳞癌患者血清中抗hTFRT-n自身抗体浓度为9.50±0.25 U/mL,高于肺腺癌患者(6.84±0.24 U/mL,P<0.05);乳腺癌、直肠癌、结肠癌组患者血清抗hTERT-n 自身抗体测定浓度(x±SE)分别为 6.53±0.21U/mL、7.47±0.31 U/mL和6.76±0.27 U/mL,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抗hTERT-n自身抗体在中晚期肿瘤患者中浓度明显高于早期肿瘤(P<0.05);年龄因素对该抗体水平无影响。结论癌症组患者血清中抗hTERT-n自身抗体水平明显高于良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提示血清抗hTERT-n自身抗体可做为一项新的广谱肿瘤标志物。

冯海英,孙海波,韩云峰[8](2012)在《端粒酶测定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端粒酶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经确诊为肺癌合并胸水患者36例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组,另选择35例经确诊肺部良性病变伴胸水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TRAP-PCR-ELISA方法检测两组患者诱导痰、外周血、胸水、支气管冲洗液、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患者比较,研究组患者诱导痰、外周血、胸水高度、支气管冲洗液、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组织端粒酶活性明显增高,两组患者相对应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项联合检测的敏感性高于单项检测的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端粒酶可能是判断肺癌发生的诊断指标,多项联合检测诊断更为准确。

葛林虎[9](2011)在《siRNA靶向沉默hTERT对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文中认为目的(1)检测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细胞株中hTERT mRNA表达情况,探讨hTERT mRNA随着原代细胞传代的变化并筛选出表达量较高的肺癌细胞系进行后期实验。(2)设计并化学合成3对靶向hTERT mRNA的siRNA序列并转染入95D细胞中,探讨hTERT mRNA-siRNA对hTERT基因的沉默和肺癌细胞的增值抑制作用,并筛选出具有高效干扰效果的siRNA序列。(3)将hTERT mRNA-siRNA重组入质粒介载体中,并稳定转染到肺癌H1299细胞,探讨在肺巨细胞癌95D细胞株中筛选出的siRNA序列在肺腺癌H1299细胞是否具有干扰效应,siRNA干扰作用是否在不同癌症的病理类型存在差异。方法(1)培养多种不同类型的肺癌细胞株及从肺癌病人组织中获取的原代细胞株,用TRIZOL法提取细胞总RNA。然后运用Real Time RT-PCR法检测各细胞株中hTERT mRNA的表达,并对荧光定量PCR后的扩增产物做琼脂糖凝胶电泳。(2)设计3对hTERT mRNA-siRNA分别转染95D细胞,分别运用Real Time RT-PCR技术、western blot技术、MTT、流式细胞仪等方法比较转染前后及转染不同siRNA序列细胞中hTERT mRNA表达、hTERT蛋白表达、细胞周期间差异。筛选出高效的siRNA序列。(3)构建siRNA表达载体,通过脂质体的方法将重组siRNA表达载体及空白载体转染到肺癌H1299细胞,G418筛选、单克隆之后获得稳定转染细胞。分别运用Real Time RT-PCR技术、western blot技术、MTT、流式细胞仪等方法比较重组siRNA表达载体及空白载体组细胞中hTERT mRNA表达、hTERT蛋白表达、细胞周期间差异。进一步验证筛选出的siRNA的高效性。结果(1)在肺癌细胞中,hTERT mRNA均有表达,其中肺巨细胞癌细胞95D表达最高;而对于肺癌原代细胞,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hTERT mRNA表达逐渐下降。(2)hTERT siRNA转染95D细胞48小时后(转染浓度为100nmol/L),与空白脂质体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siRNA-1和siRNA-2均明显抑制了hTERT mRNA表达(P值均小于0.01),抑制率分别为77.33±5.13%和50.67±8.02%,siRNA-3抑制率较低,仅为27.67±10.26%。(3)选取抑制效果最显着的hTERT siRNA-1对95D肺癌细胞进行由低到高3个浓度的转染,转染浓度分别为50nmol/L,80nmol/L,100nmol/L。50nmol/L浓度转染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hTERT mRNA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0nmol/L组、100nmol/L浓度转染组分别与阴性对照组比较,hTERT mRNA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1),而这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转染48h后,与空白脂质体对照组比较,50nmol/L、80mol/L、100nmol/L浓度的hTERT siRNA-1转染组细胞凋亡率均显着增加(P值均小于0.01)。与阴性对照组比较,50nmol/L浓度转染组的细胞凋亡率无显着增加(P>0.05),而80nmol/L、100nmol/L组细胞凋亡率显着增加(P值均小于0.01)。空白脂质体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亦有显着差异(P<0.05)。(5)MTT检测结果显示,转染12小时后肺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开始显现,但效果尚弱,24小时已较明显,48小时最显着,72小时抑制效果转弱。hTERT siRNA可以有效抑制肺癌细胞增殖,抑制效应具有时间依赖性。(6) pGenesil.1-hTERT转染H1299细胞经单克隆后获得稳定转染细胞株H1299-pGenesil.1-hTERT和H1299-pGenesil.1。与稳定转染空白质粒细胞组相比,稳定转染siRNA质粒细胞的hTERT mRNA表达量显着下降,抑制率为93.97±0.83%,P<0.01。(7)肺癌H1299-pGenesil.1-hTERT细胞较H1299-pGenesil.1细胞hTERT蛋白的表达受到明显抑制。(8)肺癌H1299-pGenesil.1-hTERT细胞较H1299--pGenesil.1细胞增殖能力降低。(9)H1299-pGenesil.1-hTERT细胞与对照组H1299-pGenesil.1比较,G1期细胞增多,比对照组增加了18.3%(P<0.05),S、G2期细胞分别少了10.4%、7.9%(P<0.05)。结论(1)hTERT基因在不同类型肺癌细胞均有表达;随着原代肺癌细胞的传代培养传代增加,hTERT表达量逐渐下降。(2)人肺癌细胞系L78、NCI-H520、A549、LTEP-α-2、NCI-H460和95D中hTERT mRNA均高表达,其中肺巨细胞癌细胞95D相对表达量最高。(3)有效设计并合成了特异性针对hTERT的siRNA,可以有效下调肺巨细胞癌细胞95D的端粒酶hTERT mRNA表达,从而抑制端粒酶活性、诱导肺癌细胞凋亡,抑制肺癌细胞增殖。(3)成功构建的hTERT mRNA-siRNA表达质粒转染进肺癌H1299细胞后,可以有效下调细胞中hTERT mRNA、蛋白表达,抑制端粒酶活性和肺癌细胞的增殖,改变细胞周期。

李红梅[10](2010)在《联合检测p53基因和端粒酶对肺癌的诊断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p53基因是与人类恶性肿瘤相关性最高的肿瘤抑制基因,是当前癌基因研究热点之一,有资料认为,p53突变普遍存在于肺癌的整个过程中,早期突变阳性的表达高于中晚期肺癌,p53是一种早期筛选的分子指标,且对高危人群的筛选具有一定的前景。端粒酶是一种能以自身RNA为模板,逆转录合成端粒DNA加于染色体末端的核糖核蛋白酶。近年研究表明,肺癌中的高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细胞的高增殖率、病理分期和恶性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国内外研究表明端粒酶在肺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预测中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为了从肿瘤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多种标本、多基因、多因素联合检测对肺癌早期诊断、病情预后及肿瘤防治方面的意义,我们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肺癌研究所和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中心的80例肺癌伴胸腔积液患者和50例肺部良性病变伴胸腔积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肽性分析(PCR-SSCP)方法和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PCR-TRAP-ELISA)分别检测其外周血、痰、胸腔积液和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组织中p53基因突变率和端粒酶活性。本研究对p53基因突变检测的结果显示:(1)肺癌伴胸腔积液患者外周血、痰、胸腔积液和纤维支气管镜活组织中p53基因突变率均明显高于肺部良性病变伴胸腔积液患者(P<0.01);(2)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分化程度的肺癌伴胸腔积液患者间四种标本的p53基因突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吸烟与非吸烟p53基因突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53基因突变率在四种标本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4)四种标本的p53基因突变率联合细胞学诊断肺癌的敏感性高于相应标本的细胞学诊断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四种标本联合的p53基因突变检出率高于单一标本p53基因突变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对端粒酶活性检测的结果显示:(1)肺癌伴胸腔积液患者外周血、痰、胸腔积液和纤维支气管镜活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均明显高于肺部良性病变伴胸腔积液患者(P<0.01);(2)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分化程度的肺癌伴胸腔积液患者间四种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吸烟与非吸烟端粒酶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端粒酶活性四种标本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四种标本的端粒酶活性联合细胞学诊断肺癌的敏感性高于相应标本的细胞学诊断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四种标本联合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高于单一标本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对p53基因突变和端粒酶活性联合检测的结果显示:(1)四种标本联合检测p53基因突变率和端粒酶活性高于一种标本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联合检测p53基因突变率和端粒酶活性对肺癌伴胸腔积液患者的诊断敏感性高于单项检测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外周血、痰、胸腔积液和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组织p53基因突变和端粒酶活性可提高肺癌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和检出率,对判断疾病的性质及病情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且临床标本简便易得,患者依从性好。

二、端粒、端粒酶与肺癌的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端粒、端粒酶与肺癌的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端粒酶活性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端粒长度、端粒酶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癌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检测方法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端粒酶定义
    1.2 端粒酶检测的意义
        1.2.1 端粒酶与喉部鳞状细胞癌
        1.2.2 端粒酶与膀胱癌
        1.2.3 端粒酶与食道小细胞癌
        1.2.4 端粒酶与卵巢瘤
        1.2.5 端粒酶与乳腺癌
        1.2.6 端粒酶抑制剂
    1.3 端粒酶的检测方法
        1.3.1 端粒重复扩增法
        1.3.2 杂化链式反应
        1.3.3 滚环扩增法
        1.3.4 指数扩增反应
        1.3.5 链置换扩增技术
        1.3.6 化学发光法
        1.3.7 基于微型纳米结构材料检测端粒酶的方法
        1.3.8 基于量子点的端粒酶检测方法
        1.3.9 比色法
        1.3.10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1.3.11 荧光法
    1.4 荧光探针分类
        1.4.1 有机染料类
        1.4.2 金属离子类
        1.4.3 纳米粒子类
        1.4.4 量子点类
        1.4.5 基因荧光探针
第二章 无淬灭分子信标辅助的二次信号放大策略超灵敏检测肺癌细胞的端粒酶活性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端粒酶检测
        2.3.2 凝胶电泳分析
        2.3.3 TRAP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实验原理
        2.4.2 可行性分析
        2.4.3 实验优化分析
        2.4.4 灵敏度分析
        2.4.5 特异性分析
        2.4.6 回收率
        2.4.7 抑制剂筛选
        2.4.8 不同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2.5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肺泡灌洗液中SHOX2、RASSF1A甲基化及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肺泡灌洗液在肺癌早期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5)阻断TPP1介导的端粒酶端粒募集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过表达TPP1-OB可以干扰端粒酶与TPP1 的结合及端粒酶在端粒的定位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材料与对象
        1.1.1.1 过表达TPP1-OB质粒引物的设计
        1.1.1.2 细胞复苏、培养、冻存
        1.1.1.3 肺癌细胞总RNA的提取
        1.1.1.4 肺癌细胞cDNA的合成
        1.1.1.5 过表达TPP1-OB结构域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1.1.1.6 质粒的转化、提取和纯化
        1.1.1.7 细胞转染
        1.1.1.8 RT-PCR
        1.1.1.9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1.1.1.10 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
        1.1.1.11 免疫荧光实验
        1.1.1.12 原位杂交实验(FISH)
        1.1.2 实验方法
        1.1.2.1 引物设计
        1.1.2.2 细胞复苏、传代、冻存
        1.1.2.2.1 细胞复苏
        1.1.2.2.2 细胞传代
        1.1.2.2.3 细胞冻存
        1.1.2.3 细胞总RNA的提取
        1.1.2.4 肺癌细胞cDNA的合成
        1.1.2.5 过表达TPP1-OB结构域质粒构建和鉴定
        1.1.2.6 质粒的转化、提取和纯化
        1.1.2.7 细胞转染
        1.1.2.8 RT-PCR
        1.1.2.9 Western blot
        1.1.2.10 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
        1.1.2.11 免疫荧光实验
        1.1.2.12 原位杂交实验(FISH)
    1.2 结果
        1.2.1 构建完成可以过表达TPP1-OB的质粒
        1.2.2 过表达TPP1-OB的质粒可以干扰TPP1与TERT的结合但本身未造成端粒功能障碍
    1.3 讨论
    1.4 小结
二、过表达TPP1-OB抑制肺癌细胞增殖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对象与材料
        2.1.1.1 过表达TPP1-OB结构域稳定细胞系的构建
        2.1.1.2 过表达TPP1-OB结构域稳定细胞系的鉴定
        2.1.1.3 细胞增殖实验、平板克隆实验
        2.1.1.4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2.1.2 实验方法
        2.1.2.1 过表达TPP1-OB结构域稳定细胞系的构建
        2.1.2.2 过表达TPP1-OB稳定细胞系的鉴定
        2.1.2.2.1 RNA水平鉴定使用RT-PCR方法:
        2.1.2.2.2 蛋白水平鉴定使用western blot:
        2.1.2.3 细胞增殖实验
        2.1.2.3.1 细胞长期增殖实验
        2.1.2.3.2 细胞短期增殖实验
        2.1.2.4 细胞平板克隆形成实验
        2.1.2.5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2.2 结果
        2.2.1 通过慢病毒包装、感染构建稳定表达TPP1-OB的肺癌细胞系(A549/H520)
        2.2.2 过表达TPP1-OB的肺癌细胞系增殖能力下降且细胞周期出现阻滞
        2.2.3 过表达TPP1-OB的肺癌细胞平板克隆形成能力下降
    2.3 讨论
    2.4 小结
三、过表达TPP1-OB可以缩短肺癌细胞端粒长度并促进细胞凋亡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与对象
        3.1.1.1 基因组DNA的提取所需试剂耗材
        3.1.1.2 Southern blot实验(端粒长度检测实验)
        3.1.1.3 端粒损伤检测
        3.1.1.4 端粒酶活性检测实验
        3.1.1.5 激活caspase3及PARP蛋白的检测
        3.1.1.6 caspase3 活性检测
        3.1.1.7 SA-β-gal染色检测细胞衰老
        3.1.2 实验方法
        3.1.2.1 肺癌细胞基因组DNA的提取
        3.1.2.2 Southern Blot法检测端粒长度
        3.1.2.3 端粒损伤检测:实验方法同原位杂交联合免疫荧光
        3.1.2.4 端粒酶活性检测实验
        3.1.2.5 激活caspase3及PARP蛋白的检测
        3.1.2.6 caspase3 活性检测实验
        3.1.2.7 SA-β-gal染色检测细胞衰老
    3.2 结果
        3.2.1 稳定过表达TPP1-OB的肺癌细胞端粒逐渐缩短
        3.2.2 与对照细胞相比,稳定过表达TPP1-OB结构域的细胞在长期传代之后端粒损伤情况明显
        3.2.3 TPP1-OB能够诱导肺癌细胞发生凋亡而非衰老
        3.2.4 TPP1-OB本身不影响细胞端粒酶活性
    3.3 讨论
    3.4 小结
四.过表达TPP1-OB可以抑制肺癌细胞非贴壁生长及肿瘤的形成
    4.1 对象和方法
        4.1.1 实验材料与对象
        4.1.1.1 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
        4.1.1.2 裸鼠移植瘤模型的构建
        4.1.1.3 肿瘤组织western blot鉴定
        4.1.1.4 HE染色实验
        4.1.1.5 免疫组化
        4.1.2 实验方法
        4.1.2.1 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
        4.1.2.2 裸鼠移植瘤模型的构建
        4.1.2.3 Western blot鉴定
        4.1.2.4 HE染色
        4.1.2.5 免疫组化
    4.2 结果
        4.2.1 过表达TPP1-OB可以抑制细胞非贴壁生长
        4.2.2 过表达TPP1-OB可以抑制细胞在裸鼠体内生长
    4.3 讨论
    4.4 小结
五.TPP1-OB结构域可以增加肺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紫杉醇的的药物敏感性并促进紫杉醇诱导下的细胞凋亡
    5.1 对象和方法
        5.1.1 实验材料及对象
        5.1.1.1 药物敏感性实验
        5.1.1.2 紫杉醇对细胞凋亡蛋白表达影响检测
        5.1.2 实验方法
        5.1.2.1 药物敏感性实验
        5.1.2.2 紫杉醇对细胞凋亡蛋白表达影响检测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端粒及端粒酶在肿瘤中的相关研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hTERT mRNA水平检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B 个人简历
附录C 综述 端粒、端粒酶与肺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几种癌症患者血清抗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自身抗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致谢
缩略词表
附: 综述
    参考文献

(8)端粒酶测定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主要试剂
        1.2.2 诱导痰的采集
        1.2.3 胸水细胞提取液的采集
        1.2.4 患者血细胞制备
        1.2.5 支气管灌洗液收集
        1.2.6 肺组织采集
        1.2.7 TRAP-ELISA法测定端粒酶活性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指标端粒酶活性的比较
    2.2 多项指标端粒酶活性检测诊断肺癌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性比较
3 讨论

(9)siRNA靶向沉默hTERT对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hTERT在不同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1.1 材料和方法
    1.2 实验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第二章 siRNA抑制人肺癌细胞95D中hTERT实验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质粒介导的RNAi肺癌hTERT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一 RNAi的机制及其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端粒酶、端粒酶逆转录酶与肺癌诊疗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联合检测p53基因和端粒酶对肺癌的诊断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联合检测外周血、痰、胸腔积液和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组织p53基因突变诊断肺癌的意义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1.2.2 p53基因突变PCR-SSCP检测结果
        1.2.3 肺癌组和肺良性病变组p53基因突变情况
        1.2.4 肺癌组和肺良性病变组p53基因突变率四种标本间的比较
        1.2.5 肺癌组四种标本p53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1.2.6 p53基因突变检出率与细胞学检出率的比较
        1.2.7 p53基因突变检出率与细胞学检出率的比较
    1.3 讨论
        1.3.1 p53基因突变与肺癌的关系
        1.3.2 外周血p53基因突变与肺癌的诊断
        1.3.3 痰液p53基因突变与肺癌的诊断
        1.3.4 胸腔积液p53基因p53基因突变与肺癌的诊断
        1.3.5 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组织p53基因突变与肺癌的诊断
    1.4 小结
二、联合检测外周血、痰、胸腔积液和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组织端粒酶活性诊断肺癌的意义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2.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2.2.2 肺癌组和肺良性病变组端粒酶活性的定量和定性比较
        2.2.3 肺癌组和肺良性病变组端粒酶活性的定量和定性比较
        2.2.4 肺癌组四种标本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2.2.5 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与细胞学检出率的比较
        2.2.6 肺癌组端粒酶阳性率四种标本联合检测与单一标本的比较以及对肺癌诊断的敏感性
    2.3 讨论
    2.4 小结
三、联合检测外周血、痰、胸腔积液和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组织四种标本p53基因和端粒酶活性诊断肺癌的意义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统计学处理
    3.2 结果
        3.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3.2.2 同一标本p53基因和端粒酶联合检测与单项检测的比较
        3.2.3 联合检测p53基因和端粒酶四种标本与单一标本的比较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肺癌标志物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四、端粒、端粒酶与肺癌的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端粒酶活性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D]. 刘德豪.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2]端粒与端粒酶研究在肺癌中的临床应用前景与挑战[J]. 韩森,马旭,方健. 中国肺癌杂志, 2021(01)
  • [3]癌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检测方法的应用研究[D]. 王婷婷.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4]肺泡灌洗液中SHOX2、RASSF1A甲基化及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初探[D]. 杨敬平.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5]阻断TPP1介导的端粒酶端粒募集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抗肿瘤作用研究[D]. 朱金芳.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6]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hTERT mRNA水平检测的临床研究[D]. 周婉婉. 蚌埠医学院, 2017(03)
  • [7]几种癌症患者血清抗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自身抗体的研究[D]. 苏晓. 贵阳医学院, 2014(05)
  • [8]端粒酶测定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 冯海英,孙海波,韩云峰. 中国医药导报, 2012(18)
  • [9]siRNA靶向沉默hTERT对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D]. 葛林虎. 中南大学, 2011(12)
  • [10]联合检测p53基因和端粒酶对肺癌的诊断意义[D]. 李红梅. 天津医科大学, 2010(12)

标签:;  ;  ;  ;  ;  

端粒、端粒酶和肺癌的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