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冬眠甲鱼上岸死亡的原因和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裴家田,王爱华,王立红[1](2021)在《甲鱼外塘养殖中常见病害防控措施》文中研究说明我们常说外塘养殖是指甲鱼的露天养殖,外塘水域宽阔、水质好,养出来的甲鱼品感上乘,市场看好,经济效益显着。甲鱼养殖由以前单一养殖,已发展为多模式混养、套养、稻田养殖等多种模式。其中鱼鳖混养,充分利用养殖水面空间,不影响主导产品的产量,
肖鹤,许朝爱[2](2020)在《甲鱼常见病害防治建议撤回》文中指出中华鳖又名水鱼、甲鱼、团鱼,属龟鳖目、鳖科动物,是常见的养殖鳖种。由于甲鱼具有较大的食用及药用价值,全国各地已广泛开展人工养殖。养殖方式主要有鱼鳖混养、池塘单养、工厂化温室养殖等。随着人工养殖甲鱼的发展,与养殖相关的病害也随之而来,在此就甲鱼病害防治进行讨论,以期对甲鱼养殖起到一些帮助。一、穿孔病症状:发病初期体表出现淡黄色或白色小斑
王玉梅,陈子芬[3](2019)在《中华草龟生物学特性观察及其在养殖过程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中华草龟(Chinemys reevesii)又名乌龟、金龟、草龟、泥龟等,为脊索动物门,爬行纲,龟鳖目,地龟科,乌龟属。在我国江苏、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22个省份都有分布,它是水陆两栖、杂食性,偏爱动物食性。上岸晒壳,遇有惊动立即逃入水中,环境温度≥15℃摄食,随环境温度上升,食量增大。环境温度10℃左右进入冬眠,喜在水中和潮湿沙土、洞穴环境冬眠。自然条件下性成熟期通常需7~8年,人
石双[4](2019)在《中华鳖池塘不同养殖模式水环境因子和经济效益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鳖为我国珍贵的特种水产品,因其风味独特,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本论文比较了高密度养殖(高密度无水生植物)、低密度养殖(低密度有水生植物)、莲-鳖套养(在莲藕塘中套养中华鳖)和菱-鳖套养(养鳖池塘中种植菱)四种中华鳖池塘养殖模式的水质指标、浮游动植物和经济效益等,以期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为中华鳖池塘养殖提供数据支持。从水质指标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可知,高密度养殖模式DO、NH4+、NO2-、TN、TP、CODMN、Chla、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均显着高于莲-鳖套养、低密度养殖和菱-鳖套养,SD显着低于莲-鳖套养、低密度养殖和菱-鳖套养(P<0.05)。四种模式共记录浮游植物9门77属,共同的优势种为微囊藻、平裂藻、隐藻、小环藻和栅藻。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示四种养殖模式之间互相差异不显着(P>0.05),大小依次为:莲-鳖套养>低密度养殖>高密度养殖>菱-鳖套养,四种养殖模式全为α-中污染;Pielou均匀度指数显示Pielou指数(J)且之间互相差异不显着(P>0.05),大小顺序依次为:低密度养殖>莲-鳖套养>高密度养殖>菱-鳖套养,菱-鳖套养为中营养,其他都是贫营养;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示高密度养殖、低密度养殖和菱-鳖套养与莲-鳖套养差异显着(P<0.05)。顺序依次为:莲-鳖套养>低密度养殖>高密度养殖>菱-鳖套养,莲-鳖套养为清洁型;菱-鳖套养、高密度养殖和低密度养殖为寡污型,且程度递减。四种模式共记录枝角类6属7种,哲水蚤3属3种,剑水蚤6属6种,共同优势种为毛饰拟剑水蚤、广布中剑水蚤和台湾温剑水蚤;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显示高密度养殖、莲-鳖套养和菱-鳖套养与低密度养殖差异显着(P<0.05),四种养殖模式都为α-中污染型,低密度养殖污染相对较轻;Pielou均匀度指数显示高密度养殖、莲-鳖套养与低密度养殖和菱-鳖套养显着(P<0.05),顺序依次为:低密度养殖>菱-鳖套养>莲-鳖套养>高密度养殖,四种养殖模式Pielou均匀度指数都为贫营养;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示四种模式差异不显着(P>0.05),顺序依次为:低密度养殖>菱-鳖套养>高密度养殖>莲-鳖套养。四种养殖模式丰富度指数均为α-中污染型。不同养殖模式下中华鳖的经济效益依次为:高密度养殖>莲-鳖套养>菱-鳖套养>低密度养殖,产投比正好相反,依次为低密度养殖>菱-鳖套养>莲-鳖套养>高密度养殖。
孙敬蒙[5](2019)在《哈蟆油多不饱和脂肪酸累积途径及固体分散体制剂的制备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集不同地点和不同时期的中国林蛙,确定中国林蛙哈蟆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变化规律;对哈蟆油进行转录组测序,得到哈蟆油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途径,并找到关键酶基因;对哈蟆油进行实时荧光定量测定,探讨哈蟆油不同时期的表达量,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哈蟆油;进一步将获得的高质量哈蟆油采用固体分散体技术制备成剂型,并建立制剂质量标准,对制剂的稳定性和急性毒性进行研究,并进行剂型的免疫实验验证。方法:采集不同地点和不同时期的中国林蛙样品,取中国林蛙的输卵管,-80.0℃冰箱备存,提取哈蟆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并甲酯化,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采用美国StatView软件分析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组成及相对含量;并分析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变化规律,探究哈蟆油质量最好的区域和最佳的采集时期。为了确定哈蟆油多不饱和脂肪酸累积途径,对哈蟆油进行转录组测序,生成数据库,并进行分析和统计,获得哈蟆油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途径及影响哈蟆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关键酶基因。采用Trizol法提取哈蟆油中的RNA,使用Nanodrop 2000超微量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对RNA浓度和质量进行检测,采用1.0%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总RNA的完整性;采用Takara公司的试剂盒将哈蟆油中的总RNA反转录为c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在哈蟆油不同时期中的表达量,与测定各时期哈蟆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相比较,获得高质量的哈蟆油,进一步将获得的高质量哈蟆油采用固体分散体技术制备成剂型,并建立最佳剂型的质量标准,进行稳定性、急性毒性研究,并采用小鼠动物实验进行哈蟆油最佳制剂的免疫实验验证。结果: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中国林蛙不同地点和不同时期中哈蟆油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结果发现中国吉林省靖宇县三道湖镇浆源中国林蛙养殖厂基地的哈蟆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并且发现哈蟆油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散居冬眠期(1112月)时达到最高。通过对哈蟆油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找到哈蟆油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途径及影响哈蟆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脂肪酸脱氢酶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哈蟆油不同时期的表达量,发现在散居冬眠期(1112月)时表达量最高。采用固体分散体技术将获得的高质量哈蟆油制备成滴丸剂,基质为聚乙二醇4000,药物与聚乙二醇4000的比例为1:3,冷凝液为甲基硅油(100mm2/s):轻质液状石蜡(1:1),药物与基质熔融温度为70℃。建立哈蟆油滴丸质量标准,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标准,稳定性试验符合要求。证明哈蟆油滴丸属实际无毒级。经口给予小鼠不同剂量的哈蟆油滴丸30天,能增强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说明哈蟆油滴丸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并且试验结果表明能提高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的碳廓清能力,说明哈蟆油滴丸能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功能。结论:哈蟆油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中国林蛙散居冬眠期(1112月)时最高,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哈蟆油不同时期的表达量结果相符,并确定哈蟆油多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的途径,找到关键酶基因;将获得的高质量哈蟆油采用固体分散体技术制备成滴丸剂,质量标准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规定,免疫试验证明哈蟆油滴丸能提高免疫力。
赵智辉,肖鹤,许朝爱[6](2017)在《甲鱼健康高效养殖技术》文中研究说明甲鱼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经加工后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由于其具有诸多滋补药用功效,还可作为重要中药材料入药。随着人工养殖甲鱼的发展,与养殖相关的病害也随之而来。在此我们就甲鱼健康养殖技术与大家进行探讨,以期对甲鱼养殖起到一些帮助。一、甲鱼养殖技术要点1.调节养殖水体。通常将养甲鱼水体的各项指标调节为:溶解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pH值在7.58,碱度在3.03.2毫克/升,氨氮低于0.02毫克/升,亚硝酸盐低于
刘泓泉[7](2016)在《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文中研究说明濒江临海的南通自古便有着较为丰厚的渔业资源与发展渔业的独特优势。进入近代以来,虽然张謇于清末开启了南通及我国渔业现代化的进程,但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包括南通在内的我国渔业仍多以传统渔业为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后至2000年间,南通渔业现代化则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这其中,既经历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也经历了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渔业的恢复与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及一定发展,更有改革开放后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发展。在这一历程中,南通的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之发展逐渐迈向现代化。渔业生产方面,南通渔业生产的渔船与网具在传承基础上逐步得到了改进与革新。改革开放后,现代渔船与网具的生产更是呈现出了规模化之势;捕捞渔业在经历了兴盛、受阻、恢复、发展、产业调整及转型等后,进一步走向现代化;养殖渔业历经兴起、发展、推进、快速与产业化发展后,不断彰显了其日益现代化的程度与水平;水产品的保鲜与加工则在传承中实现了创新与规模化发展;水产品的销售与贸易也渐次由鱼行主导化、国营化走向现代市场化。渔民方面,解放前南通渔民困窘的生活处境、受损的权益、薄弱的教育及卑微的社会地位等在解放后均发生了巨变。渔民生活逐渐改善并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富裕,权益受到了切实的维护与保障,教育获得了持续的注重和提高,社会地位也有了较大的提升。渔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及信仰也渐渐变迁与移风易俗。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上,解放前,南京国民政府对渔村与渔港的建设虽有关注,但渔村除了衰败根本无建设,渔港建设也进展甚微。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南通渔村进行了整治与初步建设,渔港的建设提上日程并正式启动。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渔村(区)与渔港的建设发展和推进的步伐加快。在南通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渐行向现代化推进的同时,对其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渔业管理也日渐现代化。其中,渔业生产管理除不断注重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外,还通过渔业指导与合作、渔业集体生产与计划调控、渔业生产承包与渔政管理及目标管理等不断推进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渔民与渔村的管理也由钳制渔民的保甲制向民主化等管理方式嬗变。改革开放后,现代渔民与渔村(港)的管理则在改革中继续推进。作为近现代我国渔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典型,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历程折射出了渐进的我国渔业现代化之曲折与不易。南通渔业现代化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渔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其举足轻重之地位倍显,并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示范引领与促进作用。而南通渔业现代化在其发展与推进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特点,且为我国渔业现代化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这无疑对我们今天继续推进渔业现代化有着较好的借鉴。
彭小云[8](2014)在《冬末春初甲鱼死亡原因及防治方法》文中研究表明冬末春初,气温开始渐渐的回升,养殖池内越冬后的甲鱼慢慢苏醒。然而,由于越冬期间特别是越冬后期,气温的变化及饲养管理不当等诸多因素,往往会引起甲鱼大量死亡,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应特别注意此时甲鱼的生理调节和饲养管理。现就此时期引起甲鱼死亡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做一简单介绍:一、体质衰竭引起死亡越冬期间,由于甲鱼体内的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导致早春时甲鱼的营养状况普遍较差,此时必须加强投饲补充营养,才能提高其抗病力,减少死亡。
胡广洲[9](2010)在《中华鳖暴发性败血症的研究》文中认为对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暴发性败血症进行了研究,该病是2005年来发生于浙江宁波等地区中华鳖生态养殖场的一种暴发性疾病,病鳖主要的症状为出血性败血,死亡严重。对中华鳖暴发性败血症流行情况,主要组织病理变化和超微病理变化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该病病原,并对病原进行了研究。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中华鳖暴发性败血症主要流行浙江宁波等地区的中华鳖生态养殖场,病鳖主要为体重150-200 g的幼鳖,成、亲鳖也有患病感染。发病季节为6-10月份,其中6-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发病池塘10天内累积死亡率可达90-100%,主要的症状为出血性败血,常规药物进行治疗无效,给养殖生产带来很大经济损失。对病鳖组织涂片,镜检观察未发现寄生虫。病鳖组织通过电镜检测病原,观察可见病鳖心、肝、肠及胃等组织内存在大量90-100 nm的球状病毒颗粒,未发现气单胞菌等的感染,且从病鳖组织中分离纯化到了大小、形态相同的病毒颗粒。用病鳖组织匀浆液和组织匀浆滤液对健康鳖进行回归感染,都可引起鳖死亡,死亡的中华鳖解剖观察结果与之前患病中华鳖症状基本一致,其中组织匀浆液攻毒组中华鳖死亡率比组织匀浆滤液组高15%。上述结果表明病毒是原发性病原,细菌加重病情。组织病理研究结果表明,患病中华鳖肝脏、肠、胃均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病理学变化。肝脏、肠、胃等组织细胞肿胀充血,排列松散,并可见破坏的血细胞,呈败血症状,胃、心等组织细胞出现空泡化,心脏中血细胞减少,肾小球失血萎缩,还有部分肾小球坏死解体、消失,肾小管破裂,脾髓中部分血细胞破裂。超微病理研究结果表明,患病中华鳖的肝脏组织细胞病变最为严重,在各组织细胞中均观察到了球状病毒颗粒。从各组织细胞的病理变化来看,主要表现为线粒体减少,嵴断裂,甚至呈空泡化,溶酶体增多,细胞发生坏死、凋亡。使用SPF鸡胚对败血症病毒进行培养研究,采用卵黄囊接种法和羊膜腔接种法接种鸡胚,36℃培养。收获接种后第2-7天死亡的鸡胚,7天内不死的鸡胚第8天停止培养。对鸡胚的培养时间进行方差分析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鸡胚培养时间差异极显着(p<0.01),两种方法接种的鸡胚培养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实验组鸡胚的卵黄囊膜中经电镜观察可见大量病毒,和病鳖组织中的病毒大小、形态基本相同;将实验组鸡胚制成攻毒液对中华鳖进行回归感染成功,死亡的中华鳖症状与该病例基本相同;并采用卵黄囊接种法对病毒进行两次传代培养,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鸡胚培养时间差异均极显着(p<0.01)。上述结果表明鸡胚培养中华鳖球状病毒成功,卵黄囊膜接种法和羊膜腔接种法接种效果基本相同,病毒能够在鸡胚中传代培养。对病毒的理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病毒对热(56℃)、酸(pH 3.0)和碱(pH 11.0)表现不稳定;对脂溶剂(氯仿)敏感;紫外线照射30 min可使大部分病毒灭活。对病毒进行了初步纯化,提取病毒DNA,采用6条随机引物,对病毒的核酸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初步研究,除两条引物没有扩增和测序成功外,共测得4条基因序列,Blastn结果表明,4条序列与Genebank中的序列同源性或覆盖率不高。4条序列中仅有1条氨基酸序列可以通读,Blastp结果表明该序列和甲基化酶家族基因同源。测序结果结合电镜观察结果,说明所测病毒应该是一种新病毒。从病鳖体内分离到8株细菌,对细菌进行形态观察,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8株细菌分别为为格氏乳球菌、假单胞菌、海氏肠球菌、屎肠球菌、人苍白杆菌、惰性嗜血杆菌、弗氏柠檬酸杆菌和迟钝爱德华氏菌。对格氏乳球菌、弗氏柠檬酸杆菌和迟钝爱德华氏菌进行药敏试验发现,格氏乳球菌对青霉素等4种药物敏感,弗氏柠檬酸杆菌对头孢唑啉等13种药物敏感,迟钝爱德华氏菌对新霉素等3种药物敏感,药敏结果可对该病的治疗起到帮助。采用16S rDNA分析方法,构建了病鳖体表和体内细菌克隆文库。结果表明,中华鳖体表和体内文库克隆子分别归为15和11类OTU,体表和体内菌群多样性较强,优势细菌类群分别为拟杆菌类群和变形菌类群,并在文库中检测到了几株益生菌和条件致病菌。
本刊编辑部[10](2009)在《11月水产养殖管理及病害监测》文中研究表明11月份的温度将继续下降,水产养殖病害较少,但由于温度逐渐降低,要注意预防淡水鱼的小瓜虫病、水霉病,对虾的白斑病、桃拉病。同时,温水性养殖品种如淡水白鲳、罗非鱼、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等要抓紧时间上
二、冬眠甲鱼上岸死亡的原因和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冬眠甲鱼上岸死亡的原因和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甲鱼外塘养殖中常见病害防控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甲鱼腮腺炎病 |
1.起源: |
2.症状: |
3.现象 |
4.预防: |
5.药物防治 |
二、白底板病(出血性肠道坏死) |
三、氨氮中毒 |
四、冬季缺氧 |
(2)甲鱼常见病害防治建议撤回(论文提纲范文)
一、穿孔病 |
二、腐皮病 |
三、红脖子病(又名大脖子病) |
四、纤毛虫病 |
五、水霉病 |
(3)中华草龟生物学特性观察及其在养殖过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华草龟繁殖的一些特性 |
1.1 年龄与产蛋的关系 |
1.2 龟蛋质量与批次的关系 |
1.3 产卵年龄与受精率孵化率及出苗率的比较 |
2 中华草龟饲养过程中的一些特性 |
2.1 中华草龟的饲料 |
2.2 关于中华草龟的投喂量 |
2.3 关于中华草龟的冬眠 |
2.4 树立乌龟疾病“防重于治”的理念 |
3 问题探讨 |
3.1 温控条件下冬眠期时长的确定 |
3.2 中华草龟的交配“伴侣群”是否固定 |
3.3 软壳蛋的成因 |
(4)中华鳖池塘不同养殖模式水环境因子和经济效益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华鳖概况 |
1.1.1 中华鳖习性 |
1.1.2 中华鳖的食用价值 |
1.1.3 中华鳖的药用价值 |
1.2 中华鳖养殖概况 |
1.2.1 国内外中华鳖养殖现状 |
1.2.2 温室高密度养殖模式 |
1.2.3 高密度养殖模式 |
1.2.4 低密度养殖模式 |
1.2.5 菱-鳖套养模式 |
1.2.6 莲-鳖套养模式 |
1.3 中华鳖养殖水环境因子评价 |
1.3.1 理化指标及富营养评价 |
1.3.2 浮游植物评价 |
1.3.3 浮游动物评价 |
1.4 中华鳖养殖经济效益 |
1.5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中华鳖不同养殖模式下的经济效益比较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条件 |
2.1.2 鳖种投放 |
2.1.3 饲养管理 |
2.1.4 日常管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四种模式鳖生长性能的比较 |
2.2.2 四种模式经济效益的分析 |
2.3 讨论 |
第三章 中华鳖池塘不同养殖模式水质指标比较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水样的采集与处理 |
3.1.2 氨氮的测定 |
3.1.3 亚硝酸盐的测定 |
3.1.4 TN、TP的测定 |
3.1.5 COD_(Mn)的测定 |
3.1.6 叶绿素a的测定 |
3.1.7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水质指标分析 |
3.2.2 富营养程度评价 |
3.3 讨论 |
第四章 中华鳖池塘不同养殖模式浮游动植物及多样性比较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采样时间和地点 |
4.1.2 浮游植物采样与鉴定方法 |
4.1.3 浮游动物采样与鉴定方法 |
4.1.4 浮游动植物多样性指数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析 |
4.2.2 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分析 |
4.2.3 浮游植物优势种分析 |
4.2.4 浮游动物优势种分析 |
4.2.5 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分析 |
4.2.6 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分析 |
4.3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哈蟆油多不饱和脂肪酸累积途径及固体分散体制剂的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哈蟆油多不饱和脂肪酸测定 |
1 材料与试剂 |
2 试验设备 |
3 研究气相色谱条件 |
4 哈蟆油多不饱和脂肪酸测定 |
5 讨论 |
6 小结 |
第二章 哈蟆油多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及关键酶基因的筛选 |
1 动物 |
2 林蛙输卵管样本的转录物组测序分析 |
3 小结 |
第三章 哈蟆油表达量的测定 |
1 材料与试剂 |
2 试验设备 |
3 试验动物 |
4 中国林蛙解剖 |
5 哈蟆油RNA的提取 |
6 哈蟆油总RNA反转录为cDNA |
7 内参基因的选择和引物设计 |
8 哈蟆油cDNA实时荧光定量测定 |
9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固体分散体技术制备的成型工艺研究及质量标准的建立 |
1 实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哈蟆油滴丸的质量标准 |
4 小结 |
第五章 哈蟆油滴丸免疫实验验证 |
1 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结论 |
1 哈蟆油多不饱和脂肪酸变化规律 |
2 哈蟆油的转录组测序 |
3 哈蟆油表达量变化 |
4 采用固定分散体技术制备哈蟆油滴丸 |
5 哈蟆油滴丸免疫实验验证 |
本文创新点 |
1 中国林蛙安全度过冬眠期机制 |
2 在美国Genbank上传基因序列 |
3 从哈蟆油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控制哈蟆油质量 |
4 采用固体分散体技术将哈蟆油制备成滴丸剂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6)甲鱼健康高效养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甲鱼养殖技术要点 |
二、甲鱼常见病害防治 |
1.穿孔病 |
2.腐皮病 |
3.红脖子病(又名大脖子病) |
4.纤毛虫病 |
5.水霉病 |
(7)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架构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历史进程 |
第一节 传统渔业在南通 |
一、远古至明代以前的南通渔业 |
二、明清时期的南通渔业 |
三、民初北洋政府时期的南通渔业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 |
一、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1927~1937) |
二、渔业现代化的被迫中断(1938~1945) |
三、渔业现代化的被迫搁浅(1946~1949) |
第三节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与发展 |
一、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1949~1965) |
二、渔业现代化的一定发展(1966~1978)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 |
一、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1979~1986) |
二、渔业现代化的加速发展(1987~2000) |
第二章 渔业生产的现代化 |
第一节 张謇与我国近现代渔业生产的开启 |
一、张謇与南通吕四渔业公司 |
二、张謇与江浙渔业公司 |
三、张謇为渔业生产现代化所作的其它努力 |
第二节 近现代渔业生产工具的使用与革新 |
一、渔船的使用与革新 |
二、渔网具的使用与革新 |
第三节 捕捞产业之兴衰与现代转型 |
一、捕捞渔业的兴盛与困境 |
二、捕捞渔业发展的受阻 |
三、捕捞渔业的恢复与初步发展 |
四、海洋捕捞的继续推进与淡水捕捞的下滑 |
五、捕捞渔业的产业化发展与调整 |
六、捕捞产业的加速发展与转型 |
第四节 养殖渔业的兴起与产业化 |
一、淡水养殖渔业的兴起 |
二、淡水养殖的恢复发展与海水养殖的起步 |
三、养殖渔业的整体推进 |
四、养殖渔业的突飞猛进 |
五、养殖渔业发展的产业化 |
第五节 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之演进 |
一、传统的水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 |
二、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在传承中的新进展 |
三、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
第六节 水产品销售与贸易方式的嬗变 |
一、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鱼行主导化 |
二、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国营化 |
三、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市场化 |
第三章 渔民生活与观念的变化 |
第一节 渔民的生活 |
一、渔民生活处境的变迁 |
二、渔民权益维护与保障的“虚实之变” |
第二节 渔民的教育与社会地位 |
一、渔民教育的注重与提升 |
二、渔民社会地位的变迁 |
第三节 渔民的习俗与信仰 |
一、渔民的生产习俗及变化 |
二、渔民的生活习俗及变化 |
三、渔民的信仰及变化 |
第四章 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无实质性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
一、对渔村的关注 |
二、渔港建设进展甚微 |
第二节 党和政府正式启动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
一、对旧时渔村的整治与初步建设 |
二、渔港建设的正式启动与初具规模 |
第三节 现代渔村与渔港建设的加速 |
一、现代渔村(区)建设的迅猛推进 |
二、现代渔港建设的加速 |
第五章 渔业管理的现代迈进 |
第一节 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迈进 |
一、渔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的演变与完善 |
二、渔业生产管理的制度建设 |
三、渔业生产管理的运作模式变迁 |
四、渔业生产管理中相关问题研究 |
第二节 渔民与渔村管理的现代迈进 |
一、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四甲制” |
二、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保甲制 |
三、渔民与渔村管理方式的嬗变及渔港管理的起步 |
四、渔民与渔村(港)管理的改革及推进 |
第六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评价 |
第一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与作用 |
一、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 |
二、南通渔业现代化的作用 |
第二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所呈现的特点与经验 |
一、特点 |
二、经验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目录 |
后记 |
(8)冬末春初甲鱼死亡原因及防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体质衰竭引起死亡 |
二、 疾病感染引起死亡 |
1.红底板病 |
2.红脖子病 |
三、水质恶化引起死亡 |
四、合理清塘 |
(9)中华鳖暴发性败血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华鳖分类地位及养殖概况 |
1.2 中华鳖疾病研究进展 |
1.2.1 病毒性疾病 |
1.2.2 细菌性疾病 |
1.2.3 真菌性疾病 |
1.2.4 寄生虫疾病 |
1.2.5 非生物性疾病 |
1.2.6 小结 |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中华鳖暴发性败血症流行情况及病原的确定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用鳖 |
2.1.2 试剂与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病鳖症状观察与初步镜检 |
2.2.2 流行情况 |
2.2.3 电镜观察检测病原 |
2.2.4 病毒感染试验 |
2.2.5 病毒纯化 |
2.3 结果 |
2.3.1 病鳖症状观察与初步镜检 |
2.3.2 流行情况 |
2.3.3 病原电镜观察结果 |
2.3.4 病毒感染试验结果 |
2.3.5 纯化病毒负染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中华鳖暴发性败血症的病理研究 |
3.1 中华鳖暴发性败血症的组织病理研究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实验结果 |
3.1.4 讨论 |
3.2 中华鳖暴发性败血症的超微病理研究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实验结果 |
3.2.4 讨论 |
第四章 中华鳖球形病毒的研究 |
4.1 中华鳖球形病毒的鸡胚培养研究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1.3 结果 |
4.1.4 讨论 |
4.2 病毒理化特性的研究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2.3 结果 |
4.2.4 讨论 |
4.3 随机引物扩增病毒核酸、测序的初步研究 |
4.3.1 实验材料 |
4.3.2 实验方法 |
4.3.3 实验结果 |
4.3.4 讨论 |
第五章 患暴发性败血症中华鳖体内外细菌研究 |
5.1 体内细菌的分离培养 |
5.1.1 实验材料 |
5.1.2 方法 |
5.1.3 实验结果 |
5.1.4 讨论 |
5.2 体内外细菌的菌群分析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方法 |
5.2.3 实验结果 |
5.2.4 讨论 |
第六章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1.1 流行情况调查 |
6.1.2 病原的确定 |
6.1.3 致病机理的探讨 |
6.1.4 中华鳖球状病毒的研究 |
6.1.5 患病中华鳖体内外细菌分析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6.3.1 对该病的流行病学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 |
6.3.2 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 |
6.3.3 加强免疫防治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写对照表 |
附录图版说明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10)11月水产养殖管理及病害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华中、华东 |
华南 |
监测案例一:红色水质 |
监测案例二:气泡病加重细菌性败血病死亡 |
监测案例三:海南文昌罗非鱼链球菌病 |
四、冬眠甲鱼上岸死亡的原因和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 [1]甲鱼外塘养殖中常见病害防控措施[J]. 裴家田,王爱华,王立红. 渔业致富指南, 2021(22)
- [2]甲鱼常见病害防治建议撤回[J]. 肖鹤,许朝爱. 科学养鱼, 2020(01)
- [3]中华草龟生物学特性观察及其在养殖过程中的应用[J]. 王玉梅,陈子芬. 水产养殖, 2019(09)
- [4]中华鳖池塘不同养殖模式水环境因子和经济效益比较[D]. 石双. 扬州大学, 2019(02)
- [5]哈蟆油多不饱和脂肪酸累积途径及固体分散体制剂的制备工艺研究[D]. 孙敬蒙.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甲鱼健康高效养殖技术[J]. 赵智辉,肖鹤,许朝爱. 科学养鱼, 2017(03)
- [7]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D]. 刘泓泉. 苏州大学, 2016(06)
- [8]冬末春初甲鱼死亡原因及防治方法[J]. 彭小云. 科学养鱼, 2014(01)
- [9]中华鳖暴发性败血症的研究[D]. 胡广洲. 宁波大学, 2010(06)
- [10]11月水产养殖管理及病害监测[J]. 本刊编辑部. 内陆水产,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