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复原的异体字识别(上)——《现代汉语标准词典》编纂组

28 复原的异体字识别(上)——《现代汉语标准词典》编纂组

一、28个被恢复异体字辨(上)——《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编写组(论文文献综述)

谢思嘉,曾凤,嵇波,王欣怡,展婧怡,连淳至,张睿俊[1](2022)在《基于手三阴经对经脉循行和病候存疑字音的考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灵枢·经脉》中有许多与经脉循行定位、病候有关的字和词,对其读音、字义的考证、研究,有助于现代人对经络腧穴学的学习。文献流传过程有讹误现象发生,加之字音随年代更迭,给后人准确理解经络循行、病候造成困难。为此,以近三十年经络腧穴学相关教材为基础,以手三阴经经脉循行、病候原文为例,结合不同文献,考证存疑字音,对现有教材中存疑字音的注释进行补正。

王莉[2](2021)在《苏培成语言规范化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洁[3](2019)在《语言文字工作七十年》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20世纪50年代的文字改革三大任务、改革开放时期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到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分三阶段阐述了我国70年来语言文字工作的历史进程和重大成就,反映了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我国语言文字工作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李世持[4](2017)在《秦简人名整理与命名研究》文中提出立足於秦简人名的穷尽整理及命名取义研究,本文全面搜集和整理了目前所刊布秦简中最主要的三大批《秦简牍合集(第一1)》(1)《岳麓书院藏秦简》(2)《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和《里耶秦简博物馆藏秦简》共十二函秦简材料,从中整理出人名760个,凡2008见。其中能考辨者680个,未能辨或未能确辨者80个(见附录二)。本文对前者逐一进行命名取义考辨,并在考辨人名取义时兼释了48个现行罕见或较爲罕见姓氏,其中有两个目前暂未见记载的姓氏:“缭”“?”。本文考辨人名取义时,充分注意到秦简人名的时代性、尽可能避免以後起义诠释秦简中的人名。考辨中综合考虑材料的时代性、地域性,命名的性别差异、心理特点等文化因素,同时尽可能多地参引甲骨文、金文、盟书、古陶文、秦代玺印、汉代印文中与人名相关的材料以及传世文献中的人名语料,力图使秦简人名命名取义考辨做到考证详实,结论可靠。依据取义研究结果将其归纳爲人名取义源於自然、人名取义源於个人、人名取义源於社会和人名取义源於兼义等四编凡十七章进行阐述。分类简述如下。第一编爲人名取义源於自然,分爲第一章至第四章凡四章阐述。主要考辨了取义源於自然的人名凡166个。分别从动物类、植物类、时空类和其他类等四个主题考察取义源於自然认识的人名。第一章考辨动物类人名51个。动物类人名主要涉及了野生动物和家养畜类。其中野生动物分别涉及了兽类、鸟类和虫鱼类人名。兽类人名最多,又较集中於中型和大型兽类。从性别分布看,兽类男性人名占多数。家养畜类人名涉及了猪类、犬类和马类,比较明显的特征是,家养畜类人名中没有出现女性人名。第二章考辨植物类人名46个。植物类人名分爲草类、农作物类、木类等三类。从性别分布看,女性人名较多取义草类、男性人名较多取义於木类。第三章主要考辨时空类人名37个。时间类人名分爲干支类和非干支类,以男性人名爲主。空间类人名主要分爲方位类和地名类,亦是以男性人名爲主。因爲男女性人名的基数差异较大,本文认爲时空类人名的性别倾向并不明显。第四章考辨了自然类其他人名32,涉及了色彩类、山川河流类、星宿类、自然现象类,种类繁多。同样从性别分布看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总观自然篇人名所涉类别十分广泛:不仅有动物、植物、时空,色彩,还有山川河流的名称、状态,星辰、自然现象等无所不包。说明当时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其中人名又比较集中於动物、植物和时空三类,说明对这三类的人名程度最高。而取义的性别差异表现爲男性倾向於取动物名,女性则倾向於取植物名。第二编爲人名取义源於个人。分爲第五至第七章凡三章阐述。主要考辨取义源於人自身的人名120个。分爲身体类、健康类和心理类三个主题。第五章考辨了身体类人名44个。又分爲对人体的认识和容貌体态的认识两小类阐述。从性别分布看,女性取义於人体认识和容貌体态认识的人名相对较多。第六章考辨了健康类人名42个。根据对疾病认识的程度分爲疾病名称、身体健康和延年益寿追求等三小类分别讨论。本章男性人名占绝大部分,特别是健康和长寿类人名,女性人名只在男女同名人名中各出现了1个。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第七章考辨了心理类人名34个。这类人名比较集中於愉悦心情,男女均有分布。总观人类篇人名的特点是比较集中於生理认识和对健康和长寿的追求,取义於心理志气的人名相对偏少并主要倾向於取义愉悦这一积极健康的情绪。说明当时对人自身认识的关注点是生理健康,尤其是男性的生理健康,忽略心理健康。不重视心理健康当是由来已久的社会现象。追求延年益寿可能是社会上层阶级价值追求的模范效应。第三编爲人名取义源於社会,分爲第八至第十六章凡9章阐述。主要考辨取义源於社会认识的人名330个。涉及了称谓、生产、生活、品德、审美、评价等六个方面。第八章考辨了称谓类人名44个。称谓类人名主要集中在性别称谓、身份称谓和亲属称谓上,这说明当时社会结构中最重要的团体是亲属团体,对人与人关系认识最深刻的是性别认识和社会身份的认识,体现了社会认知中对男性性别和社会身份的强调。第九章考辨了生产类人名43个。该类人名显示出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作爲当时社会经济支柱的四大生产活动的田猎、农耕、商业和征战等,仅在商业活动中出现了1个女性人名。其他类生产活动中女性人名也仅有1个,男女同名人名主要分布在没有明显体力要求的“儋”“援”“窑”等活动中。说明在生产力低下的农耕社会中,女性不是社会生产的主力,男性才是社会价值的主要创造者,重男轻女思想的形成有其客观社会现实性。第十章考辨了生活类人名50个。涉及生活中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名称,主要特征是交通类及器用类人名中的兵器和食器类表现出很强的性别差异,没有女性人名。第十一、十二两章考辨了品德类人名64个。品德类人名的义类分布主要集中在谦恭、忠义、宽仁、方廉、刚勇等五个方面。从义类分布看,其中最多是谦恭、其次爲忠义、其次爲宽仁、其次爲方廉、最次是刚勇。说明当时社会对人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品德要求是谦恭、忠义、宽仁、方廉、刚勇等品德,而尤其是谦恭、忠义、宽仁等三种品德。儒学中仁、义、礼、智、信五个核心思想反映了礼、义、仁三个,应该是社会认知对“礼”“义”“仁”三种思想达成了基本共识。这或许就是战国末期至秦朝时社会哲学思想从百家争鸣的状态开始走向以儒家占统治地位的开始。从性别差异看,“谦虚”品德是唯一没有性别差异的一种品德,即是说“谦虚”这一品德是对整个社会成员的最基本要求,无论男女,应该也无论老幼。第十三、十四两章考辨了审美类人名62个。审美类人名的义类分布主要集中在善美、盛大、平安吉凶等三类,最多又集中在善美和平安吉祥这两类中。可见在命名心理上,人名取义是倾向於美好吉祥的含义。第十五、十六章考辨了社会评价类人名68个。社会评价类人名的义类分布集中在财富、才智和成就等三类,财富类最多,其次爲才智类,最次爲成就类。这一分布特点反映出人类追求物质财富的本能。占有物质财富是生存的基本需求,也是获得其他社会资源的基本手段和途径。才智则是获取财富的物理条件,拥有才智才有获取物质财富的可能性。而成就会更多地体现出精神的自我实现。人名义类分布最多爲财富,说明当时人们更加注重物质的追求。这一规律至今也未改变。总观社会类人名,其特点是比较集中在品德、审美和评价类等三个方面。男女性人名用字取义分布曲线基本一致。第四编爲人名取义源於兼义。分爲一章阐述,即第十七章。第十七章考辨了语义兼属多个语义范畴的人名64个。按照兼属义类的多少分爲取义兼属同义类中不同小类的人名、取义兼属两个大义类的人名和取义兼属三大义类的人名。其中以取义兼属两大义类的人名最多,该类人名又明显集中在取义兼属自然认识和社会认识这一小类上。兼类人名取义集中於这类人名体现出词汇发展的基本规律,从最基本的感官直觉意义发展到理性的抽象意义。该类人名的义类研究是较好的词汇研究材料。秦简牍人名中还有极少数量复音节人名,虽然数量很少,但是复音节人名的结构研究可以爲语法研究提供可靠材料。整理归纳出的人名高频用字也爲研究人名文化提供了材料。本文的最大特点是人名取义考证详实,研究具有穷尽性、全面性和系统性。所选语料时代明确、材料真实,是研究秦代文明文化的宝贵材料,能够爲学界人名姓氏学提供补充材料和研究思路。也爲完善语言文化研究提供研究材料。

王璇[5](2017)在《《说文解字》的设计解读》文中研究说明《说文解字》是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撰写的一部影响深远的字典,其在收录和训诂古文字的过程中,“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造字方法巧妙而完整地保存了当时人们生活创造性活动和成果的基本面貌,亦成为承载遥远古代社会生活中宝贵造物设计信息的重要载体。本文把《说文解字》中涉及造物内容的相关汉字作系统性、多角度、定性定量分类考析,从文字的形音义方面考察《说文》字系中上古社会先民在“服饰、饮食、居住、交通、工具、农具、兵器、乐器”等生产生活方面的设计内容,并作有条理的梳理、归纳。以《说文解字》中的文字构形、字音和经史典籍的印证为基础,探讨造物产生的背景、形态的演化、工艺的制作、材料的拓展、功能的兼容,以及因经验积累、宗教信仰、等级礼法等因素影响而造成的造物设计的规范、禁忌与演进,以尽力还原上古社会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造物内容的真实设计状况,试图透析出这种原生态设计中所渗透着的宝贵的造物思想与观念。

李海英[6](2015)在《中国当代语言本体规划研究 ——从语言规划形成机制的角度》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化发展为全球在地化、社会信息化程度加深和世界经济全面向服务经济转型,语言已成为国家实力的指标,语言问题被安全化,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言规划的战略意义愈加凸显。在中国,受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等因素影响,言语社区加速复杂化,产生语言认同困惑和母语能力下滑等问题:自媒体时代的全民“语言狂欢”造成了语言生活的种种乱象。此种背景下,《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确立了至2020年“国家语言实力显着增强,国民语言能力明显提高,社会语言生活和谐发展”的规划目标,包含了可量化的综合国力目标——发展语言能力,和非可量化的语言生态管理目标——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这是当前语言地位规划的具体化,同时需要科学设计、优化本体规划系统。因此,本文拟从语言规划形成机制角度,采用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方法,对当代本体规划进行发展趋势研究。论文首先进行理论建构,论述本体规划内容的组成部分和语言规划形成机制的构成要素;再以此为分析框架,基于所建“当代本体规划信息库”,分三个阶段描写本体规划实践;在共时描写的基础上,论述当代本体规划的演进特点和趋势走向,并结合本体规划调查分析其现存主要缺弊;最后提出对本体规划发展的思考结论。语言规划是在语言意识的影响下,基于言语社区的语言实践形成的,语言意识、语言实践和语言规划分别构成语言规划系统的理论板块、实践板块和政策-管理板块,三者互动构成语言规划形成的基本机制。但语言意识并非直接、而是通过语言规划观间接影响本体规划;语言舆情则集中反映了语言实践。因此本文确立语言规划观、语言舆情和本体规划为从形成机制视角考查本体规划的三条主线。本体规划居于语言规划系统的核心地位,具有“固本强体”的功能;主要内容包括政策规划和培育规划两个部分,政策规划有语言、副语言和领域语言三个规范化版块,培育规划包括语言净化、现代化和国际化三个方向;在语言舆情的促动下,当代本体规划经历了分别以语言规范化、语言标准化与信息化、柔性语言规范建设为主的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体系雏成,第二阶段成果规模化,第三阶段规划理念发生变化。研究发现,当代语言规划经历了从“问题观”到“资源观”,再到“服务观”两次转向,规划观的转变对本体规划的内容、标准和基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代中国社区本体规划最重要的理论创新是建立了语言规范化三级体系新模型:宏观层面首创语言生活状况发布制度、定期报告社区语言生活状况;中观层面丰富了语言规范系统的层次,提出新的语言规范类型“软性规范”;微观层面则尝试在具体规范中使用“推荐性标准”。政策规划部分,规范成果数量排序为文字>词汇>语法>语音,但是语言规范、标准同项更新、升级的比率较大;副语言规范集中于本体规划第一阶段;领域规范自第二阶段呈上升趋势,涉域广泛,但尚未成系统,不同时期各有侧重,体现出实用性和即时性。培育规划显性和隐性形式并存,显性规划逐渐增加;语言净化贯穿规划历程始终,显性规划以“内外标准”类为主;语言现代化线索清晰:词汇现代化过程中,新词语筛选、提取形成三级进阶模式,语体现代化体现为稳定的自上而下模式,术语规划则是科技名词审定和术语工作规范化两条线索并行;语言国际化发展历经了确立中文国际地位、使《汉语拼音方案》提升为国际拼写标准和参与汉字信息技术编码国际标准建设等三个阶段。现有本体规划的主要缺弊体现在本体规划的内外缺环、内容失衡和施行效果不足三个方面。主要缺环表现在本体规划与地位、习得规划有所脱节,对应的声望规划缺失。内容失衡在于:培育规划的弱势不利于政策规划更新和落实;领域语言规范化薄弱,无法满足语言生活诉求;语言文字各要素规划不均衡,语法规范从严苛到淡化,词汇规范覆盖不全;语言净化规划不力。施行效果不足的典型表现是规划成果社会闻知度低,对语言的“脏俗化”缺少控制,并且忽略了“对语言规范的规律性违反”现象。基于语言舆情的综合特征,论文提出本体规划的优化和发展应从明确新的语言规划观、优化本体规划系统和提高本体规划效应三方面进行:母语规划观有利于维护国家语言和文化安全,有助于统摄语言规划系统,培养语言情感,提高本体规划认同;明确语言规划服务观才能为社会提供基础语言服务和契合语言服务发展,具体做法包括丰富其内涵,区分不同层面的服务功能,并在实践中落实服务观,将“语言服务”管理纳入语委工作日程等。优化系统的前提是遵循系统规划和区域规划原则,避免脱节和规划浪费,进行社区和分层规划;重心则在于设计均衡的政策规划内容,包括:加强领域语言规范化,开拓国际化规划视野,形成语言净化、现代化的动态机制,重建词汇和语法规范,更新词汇、语法规范模式。提高本体规划效应受多重因素制约,但重在创新,因此论文提出充分分析言语社区语言设施的优劣势、从规范“语言”转向规范“言语”和尝试借用“信噪比”理论等观点。全文共分十章:绪论部分介绍、说明研究背景与意义、材料与思路以及所用理论与方法,同时进行概念界定和分类,完成部分理论论述;第二章为研究现状综述,梳理文献,提出研究不足;第三章论述语言规划的形成机制,完成理论构建;第四、五、六章为当代本体规划的分阶段共时描写,结合语言舆情分版块描写、分析本体规划内容;第七章是本体规划发展趋势分析,结合语言规划观的变化,进行量化统计和理论分析;第八章结合本体规划调查,论述当代本体规划的主要缺弊问题;第九章分析自媒体背景,基于前述研究发现,提出优化、发展本体规划的理论和实践设想;第十章为结语,总述主要研究结论,指出研究不足及展望。

许念一[7](2015)在《中国汉字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学界一直将汉字规划视为汉语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因此上述观点不仅反映了汉字和汉语的密切关系,也维护了汉语规划研究的完整性。然而,面对当前日益严重的中国社会汉字问题,我们也应从汉字的自身特点出发,重视并强调汉字规划的相对独立性,充分发挥汉字规划的社会功能。基于此,本文以“中国汉字规划研究”作为论文选题,集中解答了以下五方面问题。(1)为何要开展专门性的汉字规划研究?汉字规划的属性和定义是什么?(2)中国汉字规划经历了怎样的古今演变?(3)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汉字规划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哪些经验?(4)中国汉字规划的主要范畴是什么?其划分依据和理论内涵又是什么?(5)当前的中国汉字规划问题有哪些?我们应如何有效应对?虽然汉字规划对汉语规划存在一定的依附性,但其独立性也十分显着。换言之,汉字规划兼具依附性和独立性两重属性。这一观点可由汉字规划的社会功能来证实。我们认为,国家认同、社会交往、教育启蒙和文化传播是汉字规划的主要社会功能。一方面,由于汉字规划在国家认同功能和社会交往功能方面是汉语规划的有益补充,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汉语规划而存在;另一方面,由于汉字的形体表意性和文化传承性赋予了汉字规划超越汉语规划的特殊功能优势——教育启蒙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因此汉字规划的独立性也十分鲜明。据此,我们应在承认汉字规划依附性的基础上,强调和重视汉字规划的相对独立性,并将汉字规划作为独立的学术概念加以界定。所谓汉字规划,是指政府、社团、学者或个人通过颁行汉字政策、制定汉字法律、编写汉字规范等方式,对汉字的政治地位、本体要素(主要包括汉字的字形、字音、字量、字序等)、社会使用、国内教育和海外传播等方面所进行的前瞻性的动态引导与调节,旨在妥善解决与汉字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使汉字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从古到今,中国汉字规划先后经历了启蒙与成长、变革与探索、改革与稳进等阶段。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中国汉字规划不仅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行政指导体系,实践范围也不断扩大,全面涵盖了汉字地位、汉字字形、汉字字音、汉字字量、汉字字序、汉字典籍、社会用字、汉字教育、汉字传播和汉字社会活动等规划领域。不同历史时期的汉字规划特点如下:启蒙时期(先秦时期)的汉字规划内容简单、形式原始;成长时期(秦代-清代)的汉字规划注重汉字统一,服务于专制统治;变革与探索时期(民国时期)的汉字规划注重汉字改良,突出汉字普及;改革与稳进时期(新中国时期)的汉字规划注重宏观引导,强调汉字规范。除中国大陆外,我国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汉字文化圈国家的汉字规划经验,也值得探讨与学习。香港、澳门地区的汉字规划经验表现为双文政策和繁简由之,台湾地区的汉字规划经验表现为繁体为正和简体为用,日本的规划经验表现为分门别类和注重应用,韩国的汉字规划经验表现为教育为先和韩汉并用,新加坡的汉字规划经验表现为全面简化和数位教学,马来西亚和泰国的汉字规划经验表现为顺时简化和简化推广。中国汉字规划具有政治范畴、社会范畴、教育范畴和传播范畴四个主要范畴。四大范畴的划分依据为:第一,避免了类型划分的弊端;第二,与汉字规划的社会功能相互照应,突出了本文的理论主线;第三,有助于揭示中国汉字规划的本质与规律。四大范畴的理论内涵为:政治范畴是指汉字的政治地位规划,它以封建时期的显隐之辨、民国时期的存废之争和新中国时期的文字平等为代表;社会范畴是指汉字的社会使用规划,它以封建时期的汉字统一、民国时期的汉字改良和新中国时期的汉字标准制定为代表;教育范畴是指汉字的国内教育规划,它以封建时期的汉字强权、民国以后的汉字启蒙和近年来的汉字能力建设为代表;传播范畴是指汉字的海外传播规划,它以封建时期的汉字交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汉字教学和2000年以后的汉字推广为代表。当前的汉字规划问题可以分为四类: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教育问题和传播问题。其中,政治问题包括字母词的地位界定和汉字国际地位规划,社会问题包括繁体字的境内使用、地名用字规范、人名用字规范、网络用字管理和汉字信息产业建设,教育问题包括汉字教育安全维护和汉字书写能力提升,传播问题包括简化字的境外推广和对外汉字传播探索。我们建议:在开展字母词地位界定时,应明确字母词的性质,区分字母词的政治地位和功能地位。在开展汉字国际地位规划时,应避免文字霸权主义,积极应对大国文字的挑战,以获取国际话语权为规划核心。在开展繁体字的境内使用规划时,应理清简繁字关系,巩固简化字的社会通用地位,制定专门性的“繁体字表”,开展多种类型的繁体字活动。在开展地名用字规划时,应将规范观与实用观相结合,地名选字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政府、公众、企业利益相结合,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在开展人名用字规划时,应吸取他国的规划经验,开展人名用字动态监测,完善人名用字法规建设,研制推荐性人名用字表。在开展网络用字管理时,应认清网络新字的作用与性质,对其使用范围加以限制。在开展汉字信息产业建设时,应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健全汉字信息法律建设,注重汉字信息行业升级。在维护国内汉字教育安全时,应提高汉字教育安全意识,重视各阶段的汉字教育,合理部署外文教育战略。在提升全民汉字书写能力时,应正视“提笔忘字”问题,加强汉字书写教育,勿忘汉字文化之根。在完善简化字的境外推广时,应摒弃简繁对立的错误观念,发挥简化字固有的形体优势,增加简化字文化介绍。在开展对外汉字传播规划时,应增强宏观政策引导,构建对外汉字传播模式,开辟汉字文化走廊。

高新凯[8](2015)在《东巴文记音成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巴文记音成分在文中专指东巴文的假借字以及意音字的标音字符。本文主要分析这些记音成分的表现与特点并探讨东巴文记音的发展。文章的“绪论”主要是简介与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进行研究史综述,陈述研究缘起、目的和方法,说明本文的体例格式,等等。第一章“东巴文的记音概况”是整体地静态地概述东巴文记音的表现和特点。主要研究对象与结论是:文字单位与语言单位之间存在复杂的对应关系;假借字与所记词语对应关系不固定,本有其字的假借应用普遍,假借记音以单字记音节为主;界定意音字并进行分类分析,其标音因多音节字的存在而表现得非常复杂,音符字可以是各种类别的字符;音符的位置整体符合结构平衡原则,不过在经文中更为多变。此章多用到后面几章的研究成果,又与第六章最为照应。第二章“记音成分的读音考察”与第三章“特殊记音现象考察”两章都是考察读音。第二章主要分析字词问的音近度,并大体归纳了字典中收集的特殊读音字符。第三章只分析了三类特殊的记音现象,但主要取材于经书,研究更深入。尤其对双声符的考察,无论是举例还是分析都比较有意义,比如通过记音字符的替换证明了纳西语词“原由”从浊辅音声母到清辅音声母的古今语音变化。第四章是以鸣音经为例分析“记音成分的地域特点”。首先搜寻出了《全集》中收录的鸣音经,然后进行与其他地域经书的对比和本地域内部各东巴经书之间的对比,对于同一东巴或同册经书间也加以比较,从而总结归纳出了许多记音成分用字和字形方面的特点。这可以作为将来分析经书地域特点的范例。最后还对本地个别字符的本源提出了新的意见。第五章“记音成分的来源与演变”区分了自源字和借源字,并分别通过不同地域经书的比较,梳理它们的演变过程。自源字符占记音成分的绝对主体,这里举例分析了不同地域和不同东巴的经书中存在的用字和字形的差异,并伴有据此特点对不明信息经书归属的判断。借源字分藏文借字(包括宗教字符“卍”)、汉字借字和哥巴文借字三类,本章对一些字符作了重新考释和归类,并进而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地域经书中的记音发展和形体变化情况。利用借源字还可帮助解决其他问题,如大东经中多误用哥巴字,鲁甸经中多是少量掺杂借用,而丽江经中常频繁且成段使用,这应可以断定哥巴文的产生地域了。第六章“东巴文记音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文献材料历时地动态地分析东巴文记音的发展。一字一音节地完整记录语言成为东巴文的发展趋势;假借字的普遍应用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有省略的或未被造字的词语或音节都可以通过假借字记录;许多意音字尤其多音节字逐步发展到了完全标音的状态,而后为适应一字一音节的发展模式,又放弃意符变成了音符字假借记音的形式。本章拟测了一条东巴文未来向完美记录纳西语发展的道路:单音节字向形声字的方向发展,多音节词则选用固定的记音字符,这样既能完整记录语词音节又能有效区分同音词。最后还初步分析了语言对文字产生和发展的影响,单音节词应是影响自源文字发展成熟的重要因素,而多音节词则是造成东巴文与汉字不同发展道路的主因。最后是“结语”,简要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本文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1.真正展开了记音成分的地域用字和字形的比较研究,发现了许多此方面未被注意到的规律和特点,拓宽了东巴文字的研究领域。2.厘清了东巴文中各种借源字,结束了以往的模糊认识,并梳理了其记音的发展和形体演变。3.重新考释了一些字符,如“小”、“1E”、“石”、“见”,改变了以往对其字源的理解。4.分析东巴文记音的发展,提出了不同于传统观点的未来发展趋向,并初步探讨了语言对文字的重要作用。5.本文的新发现主要得益于对经书等文献较大规模的考察和综合比较方法的自觉应用。

齐霄鹏[9](2013)在《ISO 10646楷书汉字异体字整理》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对ISO10646所收录的楷书汉源汉字的异体字整理。从构形理据、记词功能和书写变易三个方面确定汉字的异体关系,并尝试运用汉字构形学理论将大字符集中所收录的异体字分为异写字和异构字,整理成表。以期能对今后以大字符集为代表的电脑字符集的建设以及汉字数字化提供参考。全文分五部分:绪论。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课题来源及研究对象简介。二、目的意义。指出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有利于汉字电脑字库的建设与汉字输入。(二)有利于汉字的规范化。(三)有利于传世文献的数字化。(四)有利于大型字书的编纂与修订。三、研究现状。介绍了目前为止有关大字符集异体字整理的相关成果。分异体字整理成果、疑难俗字考释成果两个方面进行评述。四、研究方法和步骤。第一章,大字符集存在的问题。在对大字符集全面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字学的角度指出其存在的七个方面的问题:部首设立的问题、字符归部的问题、字符归集的问题、字符排序的问题、字形创制的问题、类推简化的问题、字形归并的问题。第二章,大字符集疑难俗字考释。集中考释了存留在大字符集(基本集和扩A)中的疑难俗字310条(组),为接下来的整理工作奠定了基础。第三章,大字符集异体字整理。本章是整理成果的最终呈现。共分四节。第一节,异体字及相关概念。第二节,异体字的分类。对异体字中的异写字和异构字通过例证具体区别分类,从实际操作上分清异写字和异构字。第三节,大字符集异写字整理——《异写字表》。在异写字理论的指导下完成对大字符集异写字的全面整理,以整理表的形式呈现。第四节,大字符集异构字整理——《异构字表》。在异构字理论的指导下完成大字符集异构字的全面整理,以整理表的形式呈现。结论。对全文进行总结,得出结论。

刘媛媛[10](2012)在《现代汉语字典类型及其分布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借鉴国外的辞书类型学理论和我国字典分类理论,从编者视角出发结合汉字的性质和特点对我国现代汉语字典的类型进行初步的描写和分析,总结了我国出版的现代汉语字典的类型分布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字典编纂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文章共分为六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现代汉语字典的范畴、现代汉语字典类型的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研究材料、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第一章是进行现代汉语字典类型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此介绍了国外主要的辞书类型学理论和国内涉及字典类型研究的观点,并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从本体视角和读者视角出发,构建现代汉语字典的类型体系。第二章从共时角度描写现代汉语字典类型分布状况。将一个多世纪的编纂出版的字典划分成五个时期进行描写,主要介绍了不同时期汉语字典的编纂背景,分布状况和分布特点。第三章从历时角度描写现代汉语字典的分布状况。从整体上具体描写每一种类型的字典的分布变化状况,总结每一类型字典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趋势。第四章现代汉语字典类型分布存在的问题:不少类型字典数量不足、某些字典重复出版严重、读者对象分布不合理。结论部分,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字典编纂出版工作:加强对字典用户的需求的研究;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出版字典;加强字典编纂研究;加强专业的辞书人才队伍;字典编纂标准化和现代化;保护辞书的知识产权。

二、28个被恢复异体字辨(上)——《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编写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8个被恢复异体字辨(上)——《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编写组(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手三阴经对经脉循行和病候存疑字音的考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材料
    1.2 主要方法
    1.3 存疑字音挑选
2 结果
    2.1 臑
        2.1.1 字音考证
        2.1.2 字义考证
    2.2 喝
        2.2.1 字音考证
        2.2.2 字义考证
    2.3 挟
        2.3.1 字音考证
        2.3.2 字义考证
    2.4澹
        2.4.1 字音考证
        2.4.2 字义考证
3 结论与讨论

(3)语言文字工作七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新中国成立初期语言文字工作的三大任务
    2.1 建立机构, 确定方针, 制定实施方案
    2.2 简化汉字
        2.2.1 制定《汉字简化方案》
        2.2.2 编写《简化字总表》
    2.3 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2.3.1 制定《汉语拼音方案》
        2.3.2 汉语拼音的推广和扩展应用
    2.4 推广普通话
3. 语言文字的整理和规范化工作
    3.1 汉字的整理和规范
        3.1.1 字数、字形的规范
        3.1.2 更改地名生僻字
        3.1.3 统一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用字
        3.1.4 停止使用第二次简化汉字, 推行规范汉字
        3.1.5 整理汉字查字法
    3.2 语音的规范
        3.2.1 普通话三次审音工作
        3.2.2 汉语拼音的完善和规范
    3.3 词汇的规范
    3.4 语法的规范
    3.5 标点符号的规范
    3.6 排写方式的规范
    3.7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 (HSK)
4. 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
    4.1 国家语言文字专项立法
    4.2 发布《通用规范汉字表》
    4.3 特殊的语言文字应用
        4.3.1 盲文
        4.3.2 手语
    4.4 推广普通话与扶贫攻坚
    4.5 语言资源保护
    4.6 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语言服务
    4.7 社会语言文字应用信息技术规范标准得到加强
    4.8 国家语言资源的信息化平台初步建成
    4.9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

(4)秦简人名整理与命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秦简材料简介
    第二节 秦简及其他出土文献人名研究现状
    第三节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方法
    第四节 秦简人名概貌
    第五节 凡例
第一编 人名取义源於自然
    第一章 人名取义源於动物
        第一节 取义源於野生动物
        第二节 取义源於家养畜类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人名取义源於植物
        第一节 取义源於草类
        第二节 取义源於农作物
        第三节 取义源於木类植物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人名取义源於时空
        第一节 取义源於纪时
        第二节 取义源於空间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人名取义源於自然之其他
        第一节 取义源於色彩
        第二节 取义源於山川河流或其他现象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编 人名取义源於个人
    第五章 人名取义源於个人身体
        第一节 取义源於人体部位
        第二节 取义源於容貌体态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人名取义源於健康
        第一节 取义源於疾病名称
        第二节 取义源於身体健康
        第三节 取义源於延年益寿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人名取义源於心理
        第一节 取义源於愉悦情绪的人名
        第二节 取义源於其他情绪的人名
        第三节 取义源於性格志气的人名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编 人名取义源於社会
    第八章 人名取义源於称谓
        第一节 取义源於性别称谓
        第二节 取义源於身份称谓
        第三节 取义源於亲属称谓
        第四节 取义源於其他称谓
        第五节 小结
    第九章 人名取义源於生产
        第一节 取义源於田猎
        第二节 取义源於农耕
        第三节 取义源於商业
        第四节 取义源於争斗
        第五节 取义源於其他类生产
        第六节 小结
    第十章 人名取义源於生活
        第一节 取义源於衣食
        第二节 取义源於城郭居处
        第三节 取义源於交通工具
        第四节 取义源於所用器物
        第五节 小结
    第十一章 人名取义源於品德(上)
        第一节 取义源於谦恭
        第二节 取义源於忠义
        第三节 取义源於方廉
        第四节 小结
    第十二章 人名取义源於品德(下)
        第一节 取义源於宽仁
        第二节 取义源於刚勇
        第三节 取义源於其他类品德
        第四节 小结
    第十三章 人名取义源於审美(上)
        第一节 取义源於美善
        第二节 取义源於盛大
        第三节 小结
    第十四章 人名取义源於审美(下)
        第一节 取义源於平安吉凶
        第二节 取义於光明
        第三节 小结
    第十五章 人名取义源於评价(上)
        第一节 取义源於财富
        第二节 取义源於成就
        第三节 小结
    第十六章 人名取义源於评价(下)
        第一节 取义源才智
        第二节 取义源於其他评价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编 人名取义源於兼义
    第十七章 人名取义兼属多类语义范畴
        第一节 取义兼属同义类中不同小类
        第二节 取义兼属两个大类语义范畴
        第三节 取义兼属三大义类
        第四节 小结
附录一 已释人名表
附录二 罕见姓氏表
附录三 待考人名表
参考文献
後记

(5)《说文解字》的设计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对象概念界定及主要研究范围
第一章 “衣”的设计解读
    第一节 衣饰的起源
        一、由“冠”的由来看元服的起源
        二、从“市”的构形与含义看衣饰的起源
        三、从上古社会巫术宗教中孕育而生的蚕丝制品
        四、藏礼于“衣”的等级初分
    第二节 服饰的萌芽
        一、因狩猎得来的服饰材料演变过程
        二、由采集、种植而来的服饰材料演变过程
        三、源于植桑养蚕的丝织品演变过程
    第三节 服饰设计的初始形态分类
        一、头衣服饰
        二、体衣服饰
        三、足衣服饰
    第四节 社会等级规范下的服饰设计
        一、服饰样式中的等级规范
        二、服饰色彩中的身份象征
        三、服饰材质中的贫富差距
        四、服装玉饰中的身份隐喻
    第五节 服饰的设计规范
        一、尺寸有度的制衣规范
        二、神鬼观念下的色彩禁忌
        三、“功能”至上的男女服饰差异
        四、服饰天性使然的遮丑趋美
第二章 “食”的设计解读
    第一节 饮食炊具的发端
        一、由火引发的饮食炊具的革命
        二、酉(酒)的肇始
        三、祭祀活动推动下的饮食器变奏曲
    第二节 饮食炊具的形态分类
        一、炊具分类
        二、餐具分类
        三、酒具分类
        四、一般通用器皿
    第三节 饮食炊具的制作工艺
        一、陶器的制作工艺
        二、金属器皿的制作工艺
        三、竹木器皿的制作工艺
    第四节 饮食炊具的功能演变
        一、饮食炊具中的生活功用
        二、饮食炊具中的原始崇拜
        三、饮食炊具中的等级差异
        四、饮食炊具中的美感追求
    第五节 饮食炊具的礼仪规范
        一、饮食炊具与祭祀之礼
        二、饮食炊具与宴饮之礼
第三章 “住”的设计解读
    第一节 先民居住观念与建筑的起源
        一、从“住”类字看先民的居住观念
        二、建筑的起源
    第二节 从“住”类字看传统建筑的分类
        一、传统建筑的类型
        二、非居住类房屋的传统建筑类型
        三、传统建筑的组成构件
        四、室内陈设与装饰
    第三节 传统建筑的建造材料与工艺
        一、夯土筑基
        二、版筑技术
        三、烧砖制瓦
        四、榫卯结构
    第四节 传统建筑的功能延展
        一、从“住”类字看传统建筑的生活功能
        二、从“住”类字看传统建筑的祭祀功能
        三、从“住”类字看传统建筑的政教功能
    第五节 传统建筑的建造规范与禁忌
        一、宇宙观下的传统建筑图式规范
        二、礼仪规范下的等级化
        三、宗法有序的布局要求
        四、传统建筑的审美标准
第四章 “行”的设计解读
    第一节 交通工具溯源
        一、“交通”的概念理解
        二、从“宙”看上古生存环境
        三、舟车欙橇的传说
    第二节 交通工具的品类划分
        一、水上交通工具
        二、陆上交通工具
    第三节 交通工具的功能演化
        一、从“载”看车类交通工具的核心功能
        二、交通工具的战争用途
        三、丧事用车的功能拓展
        四、隐性的炫耀
    第四节 交通工具的设计规范与标准
        一、以人为本的设计标准
        二、尺寸有度的车船规范化完善
        三、尊卑分明的车舟制度
        四、阴阳五行的用车讲究
        五、文与质的审美争论
第五章 其它类设计解读
    第一节 工具设计解读
        一、猎捕工具设计解读
        二、计算度量工具设计解读
        三、书写工具设计解读
        四、冶金工具设计解读
        五、其它工具设计解读
    第二节 农具设计解读
        一、农具的孕育环境
        二、农具的形态发展
    第三节 兵器设计解读
        一、进攻类兵器设计解读
        二、抛射类兵器设计解读
        三、护卫类兵器设计解读
    第四节 乐器设计解读
        一、《说文》中的各式乐器
        二、乐器的制作工艺
        三、礼乐中的乐器设计
结论
    一、从《说文》的文字发展特点看上古社会的设计思维体现
    二、由《说文》引发的设计思考
致谢
图片来源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6)中国当代语言本体规划研究 ——从语言规划形成机制的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概念界定与分类
        1.2.1 语言规划的界定
        1.2.2 语言规划的类型
        1.2.3 本体规划及其地位
    1.3 研究材料与思路
        1.3.1 研究材料
        1.3.2 研究框架
    1.4 理论与研究方法
        1.4.1 主要理论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现状综述
    2.1 语言规划国际研究
        2.1.1 早期
        2.1.2 质疑期
        2.1.3 复兴期
    2.2 语言规划国内研究
        2.2.1 国内研究中的概念说明
        2.2.2 语言规划理论引介之前
        2.2.3 语言规划理论引介之后
    2.3 本体规划研究
        2.3.1 国际研究
        2.3.2 国内研究
        2.3.3 现有研究的不足
第三章 语言规划的形成机制
    3.1 语言规划形成机制的组成因素
        3.1.1 语言规划系统的构成
        3.1.2 语言实践
        3.1.3 语言意识
        3.1.4 语言规划(语言管理)
    3.2 语言意识与语言规划
        3.2.1 语言意识影响语言规划的路径
        3.2.2 语言规划观
    3.3 语言规划观的类型
        3.3.1 语言规划是对语言的规划
        3.3.2 语言规划是对语言相关因素的规划
        3.3.3 语言规划观的其他视角
    3.4 语言舆情与语言规划
        3.4.1 什么是语言舆情
        3.4.2 语言舆情的分类
        3.4.3 语言舆情是语言规划的实践基础
        3.4.4 语言舆情是对语言规划的反馈和评估
第四章 语言规范化建设阶段(1949-1985)的本体规划
    4.1 语言本体规范初建时期(1949-1965)
        4.1.1 语言舆情分析
        4.1.2 主要的政策规划
        4.1.3 主要的培育规划
    4.2 语言本体规范停建时期(1966-1976)
        4.2.1 语言舆情分析
        4.2.2 本体规划进程
    4.3 语言本体规范重建时期(1977-1985)
        4.3.1 语言舆情分析
        4.3.2 本体规划内容
        4.3.3 本体规划主要活动
第五章 语言标准化、信息化建设阶段(1986-2005)的本体规划
    5.1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阶段前期
        5.1.1 语言舆情分析
        5.1.2 本体规划的内容
        5.1.3 本体规划主要活动
    5.2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阶段后期
        5.2.1 语言舆情分析
        5.2.2 本体规划的内容
        5.2.3 本体规划主要活动
第六章 柔性语言规范建设阶段(2006-)的本体规划
    6.1 语言舆情分析
        6.1.1 宏观舆情
        6.1.2 中观和微观舆情
    6.2 本体规划的内容
        6.2.1 语言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
        6.2.2 领域语言规范化
        6.2.3 培育规划
    6.3 本体规划主要活动
        6.3.1 主要活动、事件
        6.3.2 特点分析
第七章 当代语言本体规划的变化与趋势
    7.1 语言规划观的嬗变
        7.1.1 “语言问题规划观”主导
        7.1.2 语言规划的第一次转向:从“问题观”到“资源观”
        7.1.3 语言规划的第二次转向:从“资源观”到“服务观”
        7.1.4 本体规划的理论创新及其与“服务观”
    7.2 本体规划内容发展趋势
        7.2.1 政策规划
        7.2.2 语言培育规划
第八章 本体规划调查及当代本体规划的缺弊
    8.1 本体规划调查
        8.1.1 调查范围和方法
        8.1.2 调查问卷的构成
        8.1.3 被调查对象信息
        8.1.4 调查数据与分析
    8.2 当代本体规划的缺环与问题
        8.2.1 本体规划的内外缺环
        8.2.2 本体规划内容的失衡
        8.2.3 本体规划施行效果不足
第九章 自媒体背景下对本体规划发展的思考
    9.1 自媒体时代的公共话语特征
        9.1.1 自媒体语境的形成
        9.1.2 当代公共话语的主要特征
    9.2 明确新的语言规划观
        9.2.1 确立母语规划观
        9.2.2 进一步明确语言规划服务观
    9.3 优化本体规划系统
        9.3.1 遵循科学的本体规划原则
        9.3.2 设计均衡的政策规划内容
        9.3.3 提高本体规划效应
第十章 结语
    10.1 主要研究结论
    10.2 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政策规划·语言信息化规范、标准
附录二 本体规划调查问卷[卷一/卷二]
致谢

(7)中国汉字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 汉字规划的界定
    第一节 语言规划与文字规划
        一、何为“语言规划”
        二、语言规划中的“文字规划”
    第二节 汉语规划与汉字规划
        一、汉字规划与汉语规划的关系
        二、汉字规划附属地位的利与弊
    第三节 汉字规划的依附性与独立性
        一、汉字规划的依附性
        二、汉字规划的独立性
    第四节 汉字规划的问题与反思
        一、汉字规划的基本问题
        二、汉字规划的理论反思
第二章 中国汉字规划的启蒙与成长
    第一节 中国汉字规划的启蒙
        一、汉字规划的启蒙标志
        二、启蒙时期的汉字规划特点
    第二节 中国汉字规划的成长
        一、汉字规划的封建指令
        二、汉字规划的成长演进
        三、成长时期的汉字规划特点
第三章 中国汉字规划的变革与探索
    第一节 汉字规划的变革背景
        一、切音字运动
        二、“万国新语”之争
        三、汉字简化思潮
    第二节 汉字规划的探索领域
        一、汉字地位
        二、汉字字音
        三、汉字字形
        四、汉字字量
        五、汉字教育
        六、变革与探索时期的汉字规划特点
第四章 中国汉字规划的改革与稳进
    第一节 改革阶段(1949年-1966年)的汉字规划
        一、汉字规划的宏观引导
        二、汉字规划的改革历程
    第二节 稳定阶段(1972年-1999年)的汉字规划
        一、汉字规划的宏观引导
        二、汉字规划的稳定历程
    第三节 推进阶段(2000年至今)的汉字规划
        一、汉字规划的宏观引导
        二、汉字规划的推进历程
    第四节 改革与稳进时期的汉字规划特点
第五章 中国汉字规划的他者经验
    第一节 港、澳、台地区的汉字规划经验
        一、香港、澳门地区
        二、台湾地区
    第二节 汉字文化圈国家的汉字规划经验
        一、日本
        二、韩国
        三、新加坡
        四、马来西亚和泰国
第六章 中国汉字规划的主要范畴
    第一节 划分依据
        一、“范畴”与“类型”
        二、理论依据
        三、现实依据
    第二节 中国汉字规划的政治范畴
        一、显隐之辨
        二、存废之争
        三、文字平等
    第三节 中国汉字规划的社会范畴
        一、汉字统一
        二、汉字改良
        三、汉字标准
    第四节 中国汉字规划的教育范畴
        一、汉字强权
        二、汉字启蒙
        三、汉字能力
    第五节 中国汉字规划的传播范畴
        一、汉字交流
        二、汉字教学
        三、汉字推广
第七章 中国汉字规划的战略思考
    第一节 政治思考
        一、字母词地位界定
        二、汉字国际地位规划
    第二节 社会思考
        一、繁体字的境内使用
        二、地名用字规范
        三、人名用字规范
        四、网络用字管理
        五、汉字信息产业建设
    第三节 教育思考
        一、汉字教育安全维护
        二、汉字书写能力提升
    第四节 传播思考
        一、简化字的境外推广
        二、对外汉字传播探索
第八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汉字规划的学术界定
        二、汉字规划的历史经验
        三、汉字规划的国际视野
        四、汉字规划的理论范畴
        五、汉字规划的战略思考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汉字规划的理论构建
        二、汉字规划的实践探索
附录
参考文献
    一、专着部分
    二、论文部分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东巴文记音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东巴文背景介绍
    第二节 东巴文记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的缘起、目的和方法
    第四节 关于本文的几点说明
第一章 东巴文记音概况
    第一节 文字符号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
    第二节 东巴文假借字分析
    第三节 东巴文意音字分析
    小结
第二章 记音成分的读音考察
    第一节 记音成分音近度分析
    第二节 特殊的读音说明
第三章 特殊记音现象考察
    第一节 双声符考察
    第二节 拼音字考察
    第三节 藏语音字考察
    小结
第四章 记音成分的地域特点——以鸣音经为例
    第一节 鸣音经的整体用字和字形特点
    第二节 鸣音经内部不同东巴的用字和字形特点
    第三节 有关“(?)”字的再探讨
    小结
第五章 记音成分的来源及演变
    第一节 东巴文自源记音字符研究
    第二节 藏文借字研究
    第三节 汉字借字研究
    第四节 哥巴字借字研究
    小结
第六章 东巴文记音的发展
    第一节 东巴文记音发展概述
    第二节 东巴文假借记音的发展
    第三节 东巴文意音字的发展
    第四节 东巴文记音的发展趋向探讨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9)ISO 10646楷书汉字异体字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课题来源及研究对象简介
    二、 目的意义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方法与步骤
第一章 大字符集存在问题
    第一节 部首设立和字符归部问题
        一、 部首设立问题
        二、 字符归部问题
    第二节 字符的归集和排序问题
        一、 字符归集问题
        二、 字符排序问题
    第三节 字形的创制和类推简化问题
        一、 字形创制问题
        二、 类推简化问题
    第四节 字形归并问题
        一、 全同的字形分别编码
        二、 记录同词,外形差别细微的字形分别编码
        三、 字符是否归并编码标准不一
        四、 当分别编码的字形却归并编码
        五、 同一字形分属不同的码位
第二章 大字符集疑难俗字考释
    第一节 基本集疑难俗字考释
    第二节 扩 A 疑难字考释
第三章 大字符集异体字整理
    第一节 异体字及相关概念
        一、 异体字的概念
        二、 相关概念
    第二节 异体字的分类
        一、 异写字的类型
        二、 异构字的类型
    第三节 大字符集异写字整理——《异写字表》
    第四节 大字符集异构字整理——《异构字表》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现代汉语字典类型及其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现代汉语字典范畴及其研究现状
        1.1 现代汉语字典的范畴
        1.2 现代汉语字典类型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价值
    第三节 研究理论基础
        3.1 国外辞书类型学理论
        3.2 国内字典类型理论
        3.3 汉语的字词理论
    第四节 研究材料
    第五节 研究方法
        5.1 比较的方法
        5.2 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
        5.3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章 现代汉语字典类型理论基础
    第一节 辞书类型学理论
        1.1.1 国外主要的辞书类型学理论
        1.1.2 国内主要的字典类型学理论
        1.1.2.1 辞书学理论关照下的字典类型理论
        1.1.2.2 直接涉及字典类型的辞书类型理论
        1.1.2.3 从字典本身出发的字典类型理论
    第二节 现代汉语字典分类理论
        1.2.1 字典和词典的区别
        1.2.2 字典分类的原则
        1.2.2.1 字典类型划分是具有多元性的
        1.2.2.2 字典类型划分是具有相对性的
        1.2.2.3 字典类型划分是具有交叉性的
    第三节 现代汉语字典分类体系
        1.3.1 本体视角
        1.3.1.1 本体视角下划分字典类型的理据
        1.3.1.2 本体视角下的字典类型体系
        1.3.2 读者视角
        1.3.2.1 读者视角下划分字典类型的理据
        1.3.3.2 读者视角下的字典类型体系
第二章 现代汉语字典类型分布状况
    第一节 萌芽时期字典分布状况
        2.1.1 萌芽时期字典发展背景
        2.1.2 萌芽时期字典分布状况
        2.1.3 萌芽时期字典分布特点
    第二节 发展时期字典分布状况
        2.2.1 发展时期字典发展背景
        2.2.2 发展时期字典分布状况
        2.2.3 发展时期字典分布特点
    第三节 萧条时期字典分布状况
        2.3.1 萧条时期字典发展背景
        2.3.2 萧条时期字典分布状况
        2.3.3 萧条时期字典分布特点
    第四节 转型停滞时期字典分布状况
        2.4.1 转型停滞时期字典发展背景
        2.4.2 转型停滞时期字典分布状况
        2.4.3 转型停滞时期字典分布特点
    第五节 复兴与繁荣时期字典分布状况
        2.5.1 复兴与繁荣时期字典发展背景
        2.5.2 复兴与繁荣时期字典分布状况
        2.5.3 复兴与繁荣时期字典分布特点
第三章 现代汉语字典类型分布历时演变
    第一节 本体视角下的历时对比
        3.1.1 本体视角下字典总体分布状况
        3.1.2 本体视角下字典历时分布状况及对比
    第二节 读者视角下的历时对比
        3.2.1 读者视角下字典总体分布状况
        3.2.2 读者视角下字典历时分布状况及对比
第四章 现代汉语字典类型分布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不少类型的字典数量不足
    第二节 某些字典重复出版严重
        4.2.1 某些大型字典
        4.2.2 同类型字典
        4.2.3 学生字典
        4.2.4 书法字典
        4.2.5 编码字典
    第三节 读者对象分布不合理
        4.3.1 学生字典
        4.3.2 教学字典
        4.3.3 对外汉语字典
        4.3.4 老年人字典
        4.3.5 提高型字典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四、28个被恢复异体字辨(上)——《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编写组(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手三阴经对经脉循行和病候存疑字音的考证分析[J]. 谢思嘉,曾凤,嵇波,王欣怡,展婧怡,连淳至,张睿俊. 转化医学杂志, 2022
  • [2]苏培成语言规范化思想研究[D]. 王莉. 长春理工大学, 2021
  • [3]语言文字工作七十年[J]. 张洁. 中国语文, 2019(03)
  • [4]秦简人名整理与命名研究[D]. 李世持. 西南大学, 2017(10)
  • [5]《说文解字》的设计解读[D]. 王璇. 南京艺术学院, 2017(06)
  • [6]中国当代语言本体规划研究 ——从语言规划形成机制的角度[D]. 李海英. 南京大学, 2015(02)
  • [7]中国汉字规划研究[D]. 许念一. 武汉大学, 2015(03)
  • [8]东巴文记音成分研究[D]. 高新凯.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0)
  • [9]ISO 10646楷书汉字异体字整理[D]. 齐霄鹏. 河北大学, 2013(02)
  • [10]现代汉语字典类型及其分布研究[D]. 刘媛媛. 鲁东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28 复原的异体字识别(上)——《现代汉语标准词典》编纂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