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具干燥消毒柜的开发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桑雪骐[1](2021)在《本土化创新书写未来》文中研究指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能洗碗又能消毒的洗碗机成为厨房电器市场上的当红产品,销量快速攀升。业内专家日前在接受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刚刚开始实施的洗碗机能效标准,不仅规定了洗碗机的耗水耗电量、洗净性能、烘干性能等标准指标,也为行业质量监督,促进
薛伟,姚晨之[2](2021)在《食品及餐饮具工业清洗和消毒标准概述》文中研究表明在食品及餐饮行业中,餐饮具的组成、结构、形状、规格等较为复杂,使其清洗消毒挑战重重。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出台制定多项标准对其清洗消毒进行有效指导和规范,杜绝因清洗消毒不彻底引发的安全事件。本文对食品及餐饮具工业清洗消毒相关的标准进行简要概述,以期服务于业内人士,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李小娇,王秀萍,董玮利,俞国新[3](2020)在《家电抗菌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文中指出家电产品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超标而引发的污染问题。以抗菌材料应用和加热、光辐射、活性粒子以及电场技术等为代表的抗菌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在多品类家电中推广并服务于广大用户。对目前家电的微生物污染情况进行概括,并结合国标对家电抗菌和卫生的规定,对现有的家电抗菌技术进行总结和分析,展望未来家电抗菌的发展方向。
陈柳[4](2019)在《基于8090s人群生活形态的陶瓷餐具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是基于“8090s”人群生活形态的陶瓷餐具基础研究,目前国内外关于陶瓷餐具的研究已经数不胜数,但都是关于陶瓷的功能、造型、材料方面的研究,且目标人群年龄层跨度大,具有通用性。而该课题的目标人群是8090s人群,该人群占据现在社会主导地位,事业、生活都处于上升期,代表了社会上一个特殊的阶层。在下文论述中将基于对生活形态相关理论资料的参考、陶瓷相关书籍内容的查询以及对整个社会现象、趋势的研究,以8090s人群作为整个课题的出发点和切入点,运用调查问卷、图表统计、用户访谈、市场分析等方法,构建8090s人群基本生活形态模型、用户行为与餐具的关系模型。这个模型将指明8090s人群在饮食过程中对陶瓷餐具的潜在需求,指出未来陶瓷餐具的发展方向和设计策略,从而引导未来陶瓷餐具的设计趋势,得出未来8090s人群陶瓷餐具设计理论依据。以8090s人群生活形态基础调研为主的陶瓷餐具知识系统的建立,不仅解决现有主流人群的饮食方面的问题,还为餐具产品设计者和陶瓷餐具相关企业提供理论依据。
梁仁瓅[5](2019)在《AlInGaN基紫外LED封装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LED制造技术的发展,AlInGaN基紫外LED的性能也在稳步提升,将替代传统汞灯逐步成为新一代的紫外光源。目前紫外LED的波段逐渐往深紫外短波方向发展,辐照强度也往大功率方向发展。然而由于受到高A1组分外延生长技术的限制,以及器件欧姆接触、封装技术的影响,目前紫外LED与蓝白光LED相比存在光提取效率低和寿命差等问题,这对紫外LED的封装工艺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为了获得低热阻、高光效和高可靠的紫外光源,本文从紫外LED固晶工艺出发,结合仿真和实验,围绕增强光提取效率开展相关研究,并使用氧化石墨烯纳米材料进行可靠性封装,最后将所优化的封装工艺应用于深紫外LED净化光源设计,为AlInGaN基紫外LED的封装设计提供了理论和实验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金锡共晶封装工艺优化基于直接金锡键合工艺,实现紫外LED芯片低空洞率低热阻热压键合,可以满足高可靠性封装要求。本文分析了不同空洞率样品的热阻和老化衰减,建立键合层空洞率与器件热阻、结温、寿命的关系,并使用有限元分析法模拟了键合层的温度场分布。结果表明,与30%空洞率的结构相比,3%键合层空洞率紫外LED的热阻可以降低48%。此外,还设计和制备了金属边框石英窗口,通过使用银铜纳米膏,将金属边框石英窗口与陶瓷基板烧结键合,完成高可靠性紫外LED封装,并研究了该封装结构的长期稳定性。2)光提取效率研究从紫外LED器件结构出发,研究了封装工艺影响光提取效率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多种提高紫外LED光提取效率的方法,包括使用高折射率氮化铝纳米颗粒密封剂、纳米阵列透镜、蛾眼结构柔性氟树脂薄膜(F2MF),不仅从封装角度研究和验证了上述方案的光提取效果,还从偏振角度分析了深紫外LED应用F2MF后TE和TM偏振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当使用0.4 wt%氮化铝纳米颗粒密封剂时,紫外LED的光输出功率增加了 17.4%;与平面透镜结构相比,纳米阵列透镜封装的深紫外LED的光输出功率最大提高了24.7%,其发射角的最大增幅约为14°;贴合F2MF的深紫外LED光输出功率提高了26.7%,并使TE和TM模式分别增益了20.5%和21.8%,改善了 AlGaN基深紫外LED的全模式光提取效率。3)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基于氧化石墨烯的高导热特性,提出并制备了氧化石墨烯硅胶,以满足低热阻表面贴装结构的需求。同时建立热阻网络模型,进行传热学理论分析,并使用有限元分析法验证了该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证明4 wt%氧化石墨烯复合硅胶可以减少30%的焊接层热阻,同时降低结温1.2℃。此外,还提出并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氧化石墨烯氟胶密封剂,通过实验分析了密封层的空隙率和界面粘接结合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氟胶配合硅烷偶联剂,可以在深紫外LED粘接界面实现“锚定结构”,增强425%界面粘接结合能力,极大地改善了深紫外LED的光热性能及长期稳定性。4)深紫外LED光源设计及应用验证应用上述封装技术和杀菌动力学原理,本文设计了一种深紫外LED净化光源,并定义有效紫外辐照剂量和光源的辐照强度模型,以满足实际杀菌应用效果。针对不同出光角的深紫外LED,通过设置不同模型,使用光线追迹法模拟接收面的辐照强度分布,并讨论内腔遮挡情况对辐照强度分布的影响。最后通过仿真生物实验和高低温冲击实验,验证所设计光源的实际杀菌效果和封装可靠性。
马少云[6](2016)在《可视化消毒技术及可视化消毒柜》文中指出现在消毒柜行业消毒方式主要有臭氧消毒、高温消毒。这些消毒柜一般都设定好了消毒时间及消毒温度,消毒因子的强度或剂量与环境及餐具的权量有关系,消毒效果是否达到要求就更不用说了,消毒因子强度是否达到要求不知道,根据环境变化,只是设定了消毒的时间和温度,无法确保每次消毒的有效性,也不能确保因子强度达到消毒的剂量,因此研究可视化消毒技术,技术参数看得见、效果看得见,是广大用户的需求,该技术主要实时检测消毒因子强度根据消毒因子剂量是否达到消毒的要求来完成消毒的,而不是确定好了时间,让用户看到消毒因子参数实时数据。确保每次消毒的有效性,是行业内最有效最可靠的消毒技术。
王培玉[7](2016)在《消毒柜造型设计及其烘干系统的仿真与优化》文中研究说明消毒柜是少数由中国人发明的电器之一,自1988年诞生以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可以为食具消毒的消毒柜逐渐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厨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围绕家用嵌入式消毒柜进行研究,不仅对其外观造型进行分析和设计,也对其内部烘干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和优化设计,本文主要完成工作如下:详细介绍了消毒柜的分类情况以及嵌入式消毒柜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了消毒柜的市场概况和发展方向。从“人、机、环境”角度对消毒柜的人机工程要素进行了分析,并从形态、材质和色彩角度对消毒柜的造型特征进行分析。阐述了感性工学的设计方法,并利用感性工学的设计方法对现有消毒柜进行感性测量和感性分析。设计了两种不同风格的消毒柜:“高端精致型”和“时尚活泼型”,两种风格消毒柜各具特征,适用于不同的消费群体。介绍了消毒柜烘干系统的工作流程,阐述了流体流动和传热的基本理论,并对现有西门子消毒柜烘干系统进行仿真分析,从仿真结果看出消毒柜内部温度分布不均匀的问题。针对消毒柜烘干系统存在的问题,分别对光波管和风道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对优化方案进行仿真验证。
李健文[8](2016)在《消毒柜烘干系统仿真与优化设计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降低消毒柜在使用完毕后的臭氧泄露,提高食具烘干速度,本课题围绕优化目标——提高腔内温度分布和流场分布均匀性,基于流体力学、传热学、有限元分析理论,建立了某型号消毒柜烘干系统的CFD仿真计算模型,对其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了分析,并利用传热学理论公式和温度测试验证了仿真计算模型的准确性,理论计算和实验证明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良好吻合,误差不超过8%,分析结果表明腔内高温区集中于腔体上部,存在较大的温度梯度,流线集中于腔体中部,温度场和流场分布不均。分析了加热管位置和表面积对温度场的影响后发现光波加热管作为系统的热源其引发的热空气会以较快速度上升至腔顶部,导致高温区集中在上侧,而横向移动其位置不能改变热空气快速上升的状况,对温度场影响不大,基于此规律研究发现将加热管转化为大面积的热源可降低其热空气流动速度,可以显着提高腔内温度分布均匀性,进而确立系统内循环的优化方案。分析了离心风机和管道布置对流场的影响后发现离心风机其吸风口有无阻挡对流场影响明显,将通风管道放置在腔体内部并尽可能的减少折弯可以有效的减少气流损失,进而确立系统外循环的优化方案。将内外循环的优化方案整合得到系统整体优化方案,并进一步优化将管道出风口方向设置为与加热管轴线方向平行,使得更多热量被传送至腔内以加快烘干速度,仿真结果表明腔内三个截面的温度均匀性和流场均匀性得到显着提高,内外循环温度不均匀性系数分别降低19.3%、6.2%,温度集中现象消失,气流流动速度略增,优化目标已较好完成,可作为消毒柜烘干系统优化的参考。
姜婻婻[9](2015)在《餐具微生物污染调查及臭氧浓度—作用时间与杀菌率的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系统研究了不同饮食环境中餐具表面微生物污染状况及臭氧杀菌过程中臭氧浓度-作用时间与杀菌率的相关性。对采集自群体性饮食场所、家庭饮食环境、实验室控制环境中的餐盘、碗、筷子、勺子等餐具共280份进行细菌总数检测和细菌种类分析结果表明:1、三种饮食环境中餐具的微生物污染状况基本一致,碗的细菌总数范围为0-4108 CFU/cm2,餐盘的细菌总数范围为0-3714 CFU/cm2,筷子的细菌总数范围为125-455,000 CFU/双,勺子的细菌总数范围为400-141,500 CFU/件。碗和餐盘的污染程度最低,其次为勺子,污染最严重的是筷子,因而今后的消毒工作应加大对筷子、勺子等小件餐具的重视程度。2、在不同的饮食环境以及不同的餐具上优势微生物类群均存在差异,家庭饮食环境、群体性饮食场所、实验室控制条件下手洗的餐具餐具中占主导地位的优势菌分别为乳微杆菌(Microbacterium lacticum)、奥斯陆莫拉菌(Moraxella osloensis)和微球菌(Micrococcus);碗、餐盘、筷子这三种不同餐具中占主导地位的优势菌均为乳微杆菌(Microbacterium lacticum),勺子中为微球菌(Micrococcus)和奥斯陆莫拉菌(Moraxellaosloensis)。3、在餐具手洗及消毒柜消毒后的一定时间内,其表面的微生物含量基本保持稳定。4、所有样品中,除筷子外基本未检出大肠杆菌,但基本都有葡萄球菌检出,表明在厨房环境中葡萄球菌可能有更强的耐受性;检出大肠杆菌的样品大都来自公共饮食场所,表明公共饮食环境餐具的卫生质量有待加强,需加强卫生监督。研究了臭氧杀菌过程中臭氧浓度-作用时间与杀菌率的相关性,通过设置0 mg/m3、10 mg/m3、20 mg/m3、40 mg/m3、和 80 mg/m3 5个不同浓度序列,5 min、10 min、30 min、60 min和90 min 5个不同时间序列,研究不同的浓度-作用时间组合对大肠杆菌ATCC8099、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ATCC9372、黑曲霉ATCC16404、乙肝表面抗原(HBsAg)、从餐具中分离得到的2种优势细菌乳微杆菌(Microbacterium lacticum)和奥斯陆莫拉菌(Moraxella osloensis)的杀灭效果。结果表明臭氧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乳微杆菌、奥斯陆莫拉菌、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芽孢、黑曲霉孢子均有杀灭效果。其中,大肠杆菌和奥斯陆莫拉菌对臭氧最敏感,在相对较低的浓度或较短的时间内杀灭率即达到99.9%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乳微杆菌对臭氧的耐受性比大肠杆菌和奥斯陆莫拉菌强,黑曲霉孢子和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芽孢对臭氧的抵抗能力远强于细菌繁殖体,需要较高的臭氧浓度作用较长的时间才能将其杀灭,即使臭氧浓度达到80 mg/m3,作用至最长时间90 min,仍不能完全破坏HBsAg的抗原性,表明气态臭氧对HBsAg灭活的有效浓度较高,作用时间也较长。
诸永定[10](2007)在《顾客的需求是方太消毒柜成功的动力》文中研究指明2001前市场上消毒柜采取的消毒方式主要有高温红外线、臭氧、紫外线等几种。高温消毒消毒范围小、安全性差,对家用食具材质有特殊要求,如对不耐高温的塑料餐具就不适用。低温臭氧消毒虽然比较适合一般家用食具的消毒,但因其消毒效果不尽理想,让顾客对它的"好感"又大打了折扣。紫外线消毒同样是消毒效果欠佳,尤其对照射不到的地方没有消毒效果形成消毒死角。
二、食具干燥消毒柜的开发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具干燥消毒柜的开发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本土化创新书写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买还是不买仍存疑 |
本土化成行业创新突破口 |
标准引领新方向 |
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
(2)食品及餐饮具工业清洗和消毒标准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清洗、消毒程序 |
2 清洗剂、消毒剂 |
3 餐饮消毒器具 |
4 清洗消毒评价 |
5 安全管理、风险评估 |
6 展望 |
(3)家电抗菌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家电产品的微生物污染情况分析 |
3 家电产品抗菌性能的技术标准 |
4 家电产品抗菌技术的应用现状 |
4.1 抗菌材料 |
4.2 抗菌技术 |
4.3 抗菌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 |
5 结束语 |
(4)基于8090s人群生活形态的陶瓷餐具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2.1 社会背景 |
1.2.2 理论背景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2.1 理论意义 |
1.3.2.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含技术路线与方法) |
1.4.2 研究方法 |
2 陶瓷餐具相关理论分析 |
2.1 炊食具的发展和陶瓷餐具的普及 |
2.2 陶瓷材料概述 |
2.3 现有陶瓷餐具材料分类 |
2.4 现有陶瓷餐具设计基础数据来源 |
3 基于8090s人群的生活形态概述 |
3.1 8090s人群生活形态改变的基础 |
3.1.1 社会环境大趋势——外因 |
3.1.1.1 社会的发展变革 |
3.1.1.2 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
3.1.1.3 服务型社会的完善与发展趋势 |
3.1.1.4 中国饮食结构的演变 |
3.1.2 当代家庭构造改变带来的冲击性——内因 |
3.1.2.1 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关系的改变 |
3.1.2.2 家庭观念的改变 |
3.2 生活形态基本概念 |
3.3 生活形态因素分析 |
3.4 建立生活形态模型的需求分析 |
3.5 生活形态与器物的关系定位 |
4 基于8090s人群生活形态基础研究的调研分析 |
4.1 调研思路 |
4.2 调研方法 |
4.3 实际调研分析及总结 |
4.3.1 问卷内容分析及小结 |
4.3.2 一周餐食拍摄调研及小结 |
4.3.3 访谈调研分析及小结(人物信息情况见附录B) |
4.4 生活形态特征上的消费者需求分析 |
4.5 8090s生活形态模型的构建 |
5 基于8090s人群生活形态的陶瓷餐具要素整合及发展趋势 |
5.1 陶瓷餐具系统内种类与数量分析 |
5.2 人机工程学基础上餐具尺寸对餐桌的影响 |
5.2.1 餐具尺寸归纳 |
5.2.2 人机工程学和餐具、餐桌的关系 |
5.2.3 餐具大小对餐桌尺寸合适度的限定 |
5.3 陶瓷餐具材料分析 |
5.3.1 先进陶瓷材料日用化 |
5.3.2 陶瓷材料和其它材料的结合 |
5.4 8090s人群陶瓷餐具发展趋势 |
5.4.1 组合模式的简易化 |
5.4.2 功能互换可适用性 |
5.4.3 造型审美的个性倾向 |
5.4.4 多种材料的综合应用 |
5.4.5 先进陶瓷材料的应用 |
6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图片来源 |
附录 B:人物编号及其基本信息 |
(5)AlInGaN基紫外LED封装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AlInGaN基紫外LED概述 |
1.3 紫外LED封装研究现状 |
1.4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
1.5 全文内容安排 |
2 紫外LED封装结构及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紫外LED封装材料与结构 |
2.3 紫外LED固晶封装工艺 |
2.4 金属边框石英窗口制备与封装 |
2.5 本章小结 |
3 紫外LED光提取效率研究 |
3.1 引言 |
3.2 紫外LED光提取效率 |
3.3 氮化铝纳米颗粒密封剂 |
3.4 纳米凹坑结构阵列透镜 |
3.5 蛾眼结构柔性氟树脂膜 |
3.6 本章小结 |
4 应用氧化石墨烯的封装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氧化石墨烯硅胶的低热阻器件 |
4.3 基于氧化石墨烯氟胶的高可靠封装 |
4.4 本章小结 |
5 深紫外LED光源设计及应用验证 |
5.1 引言 |
5.2 辐照杀菌动力学分析 |
5.3 光源设计及模拟分析 |
5.4 仿真生物实验及分析 |
5.5 高低温冲击测试实验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和授权专利 |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7)消毒柜造型设计及其烘干系统的仿真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感性工学在家电产品中的应用 |
1.2.2 CFD技术在烘干领域的应用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 论文框架与结构 |
第二章 消毒柜设计分析 |
2.1 消毒柜的分类 |
2.1.1 按安装方式划分 |
2.1.2 按消毒方式划分 |
2.1.3 按等级划分 |
2.1.4 消毒柜的型号命名 |
2.2 消毒柜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2.2.1 消毒柜结构 |
2.2.2 消毒柜工作原理 |
2.3 消毒柜的市场分析 |
2.3.1 消毒柜市场概况 |
2.3.2 消毒柜发展趋势分析 |
2.4 消毒柜的人、机、环境分析 |
2.4.1 “人”的相关要素分析 |
2.4.2 “机”的相关要素分析 |
2.4.3 “环境”的相关要素分析 |
2.5 消毒柜的造型分析 |
2.5.1 消毒柜形态分析 |
2.5.2 消毒柜材质分析 |
2.5.3 消毒柜色彩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感性工学的消毒柜造型设计 |
3.1 感性工学的设计方法 |
3.1.1 感性的测量 |
3.1.2 感性的分析 |
3.1.3 感性工学在设计中的应用 |
3.2 消毒柜造型的感性分析 |
3.2.1 消毒柜造型设计的感性测量 |
3.2.2 消毒柜造型设计的感性分析 |
3.3 消毒柜造型设计 |
3.3.1 高端精致风格的消毒柜造型设计 |
3.3.2 时尚活泼风格的消毒柜造型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消毒柜烘干系统的仿真分析 |
4.1 消毒柜烘干系统工作过程 |
4.2 流体流动与传热学的基本理论 |
4.2.1 流体流动基本原理 |
4.2.2 传热学基本原理 |
4.3 消毒柜烘干系统的仿真 |
4.3.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4.3.2 网格的划分 |
4.3.3 消毒柜烘干系统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消毒柜烘干系统的优化设计 |
5.1 消毒柜烘干系统优化概述 |
5.2 光波管的优化与仿真 |
5.2.1 光波管优化设计思路 |
5.2.2 方案建模 |
5.2.3 仿真分析 |
5.3 风道优化与仿真 |
5.3.1 风道优化设计思路 |
5.3.2 方案建模 |
5.3.3 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消毒柜烘干系统仿真与优化设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消毒柜的分类及特点 |
1.1.2 消毒柜的工作原理 |
1.1.3 组合式消毒柜的工作程序 |
1.1.4 现有消毒柜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
1.1.5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温度场和流场的研究方法 |
1.2.2 国内外温度场和流场研究现状 |
1.2.3 流固耦合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4 CFD技术在流体仿真领域的应用 |
1.2.5 消毒柜的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对象和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传热学与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 |
2.1 传热学基本理论 |
2.1.1 导热定律及微分方程 |
2.1.2 对流换热的特点 |
2.1.3 热辐射的特点 |
2.2 流体力学基本理论 |
2.2.1 层流与湍流 |
2.2.2 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消毒柜烘干系统有限元分析与实验验证 |
3.1 三维几何模型的建立 |
3.2 网格划分 |
3.3 FLUENT仿真计算 |
3.3.1 求解器的选择 |
3.3.2 计算模型的选择 |
3.3.3 材料属性的定义 |
3.3.4 单元区域条件设置 |
3.3.5 边界条件设置 |
3.4 模型求解 |
3.5 仿真结果分析 |
3.5.1 流场仿真结果 |
3.5.2 温度场仿真结果 |
3.6 理论计算验证 |
3.7 实验验证 |
3.8 消毒柜烘干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消毒柜烘干系统内外循环优化方案及评价 |
4.1 温度分布均匀性影响因素分析 |
4.1.1 加热管位置的影响分析 |
4.1.2 加热管表面积的影响分析 |
4.1.3 温度均匀性指标衡量 |
4.2 内循环优化方案及验证 |
4.3 内循环优化方案与原模型温度分布均匀性对比 |
4.4 流场分布均匀性影响因素分析 |
4.5 外循环优化方案 |
4.6 外循环优化方案与原模型流场及温度场对比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消毒柜烘干系统优化设计 |
5.1 整体优化方案 |
5.2 优化方案评估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参考文献 |
(9)餐具微生物污染调查及臭氧浓度—作用时间与杀菌率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第一节 食品安全 |
1 食品安全现状 |
2 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 |
2.1 食品卫生 |
2.2 餐具卫生 |
3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
第二节 餐具表面微生物研究现状 |
第三节 餐具的消毒方法及臭氧杀菌量效关系研究 |
1 餐具消毒 |
1.1 物理消毒 |
1.2 化学消毒 |
2 臭氧杀菌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餐具微生物污染调查及主要微生物类群分析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样品来源 |
1.2 实验培养基 |
1.3 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餐具表面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生物量测定 |
2.2 餐具表面大肠杆菌MPN法计数 |
2.3 餐具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Baird—Parker平板法计数 |
第三节 实验结果与分析 |
1 餐具样品基本情况 |
2 家庭饮食环境餐具细菌的分布特征 |
2.1 鼓楼区志愿者家庭 |
2.2 南大和园志愿者家庭 |
2.3 家庭饮食环境餐具细菌分布特征 |
3 南大食堂饮食环境餐具细菌的分布特征 |
4 实验室控制条件下餐具细菌的分布特征 |
4.1 实验室手洗控制 |
4.2 消毒柜消毒处理 |
5 不同类型餐具细菌污染状况 |
5.1 细菌总数 |
5.2 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 |
5.3 优势菌群 |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
1 不同饮食环境餐具污染状况比较 |
2 不同餐具细菌污染状况比较 |
3 实验室控制取样与不可控取样餐具污染状况比较 |
4 消毒柜处理后餐具的污染状况 |
第三章 臭氧杀菌中臭氧浓度-作用时间与杀菌率的相关性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指示微生物 |
1.2 实验培养基 |
1.3 实验材料及试剂 |
1.4 装置及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菌悬液的制备 |
2.2 染菌载体的制备 |
2.3 载体定量杀灭微生物试验 |
2.4 HBsAg灭活试验 |
第三节 实验结果与分析 |
1 自然衰亡率 |
2 臭氧对大肠杆菌的杀灭效果 |
3 臭氧对奥斯陆莫拉菌的杀灭效果 |
4 臭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效果 |
5 臭氧对乳微杆菌的杀灭效果 |
6 臭氧对黑曲霉孢子的杀灭效果 |
7 臭氧对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芽孢的杀灭效果 |
8 臭氧对HBsAg的灭活效果 |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食具干燥消毒柜的开发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本土化创新书写未来[N]. 桑雪骐. 中国消费者报, 2021
- [2]食品及餐饮具工业清洗和消毒标准概述[J]. 薛伟,姚晨之. 中国洗涤用品工业, 2021(05)
- [3]家电抗菌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 李小娇,王秀萍,董玮利,俞国新. 家电科技, 2020(02)
- [4]基于8090s人群生活形态的陶瓷餐具基础研究[D]. 陈柳.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9(03)
- [5]AlInGaN基紫外LED封装技术研究[D]. 梁仁瓅.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6]可视化消毒技术及可视化消毒柜[A]. 马少云. 2016年中国家用电器技术大会论文集, 2016
- [7]消毒柜造型设计及其烘干系统的仿真与优化[D]. 王培玉. 东南大学, 2016(03)
- [8]消毒柜烘干系统仿真与优化设计应用研究[D]. 李健文. 东南大学, 2016(03)
- [9]餐具微生物污染调查及臭氧浓度—作用时间与杀菌率的相关性[D]. 姜婻婻. 南京大学, 2015(05)
- [10]顾客的需求是方太消毒柜成功的动力[J]. 诸永定. 家电科技, 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