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立场与原则(论文文献综述)
陈英[1](2017)在《基于管理防御视角下的管理者会计政策选择的研究》文中提出资本市场下的企业财务与会计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会计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它不仅是一个多学科相互渗透和交叉的研究领域,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生机、富有活力、极具挑战性的研究领域。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则是其中的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现有的会计政策选择方面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具体操纵行为的识别以及从影响会计选择行为内外部因素分析等方面展开研究,而忽视了对选择行为主体(管理者)本身的研究。委托代理理论和行为企业理论都揭示了,管理者的决策是以“满意”而非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当企业的管理者意识到不仅要应对外部并购、接管等危机,同时在企业内部也会面临被企业解雇、降职等职业危机,且这些危机的发生将会对其在职消费、通过资源转移得到的个人收益以及职业生涯声誉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时,就有可能会在其经营管理上产生相应的管理防御行为。故而,管理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维护自身职位稳定、降低可能发生的各种有形或无形损失,而当管理者选择具体会计政策时,需要根据交易事项发生时的实际情况进行主观判断,这就为管理者固守职位带来了机会,会计政策选择已然成为管理者主观地用来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不再是一个客观地反映企业经济实质的手段。基于此,本论文从管理防御视角出发,探讨管理者对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影响,寻求会计政策选择行为优化之道,这将进一步丰富管理防御假说和会计政策选择领域的研究,为新会计准则实施背景下的上市公司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论文在梳理与借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会计政策的概念、内容以及会计政策选择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经济后果及产生路径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分析了新会计准则下会计政策的总体特征。其次依据现代企业理论的演化逻辑,探讨了企业内部管理者作为会计政策选择主体力量的大小,由此来理解管理者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揭示出管理者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来实现自己目的的动机。进而详细剖析了管理防御视角下管理者的会计政策选择动因以及管理者管理防御行为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并在对不同产权类型企业下管理者的管理防御行为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产权类型下企业管理者基于管理防御视角下会计政策选择的行为,随后着重从会计确认、计量方面探讨新会计准则下管理者基于管理防御视角的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最后结合会计政策选择研究成果和管理防御理论,选择金融资产分类、长期资产减值两个会计政策,采用相关统计方法,对管理者管理防御视角下不同产权背景下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进行了实证分析,以验证管理防御视角下不同企业类型管理者在会计政策选择方面的异同及其背后的深层动机。并结合研究假设对结果予以解释,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研究对于深层次解释管理者的会计政策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规范企业管理者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客观公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以往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理论上探讨了基于管理防御视角的管理者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目前既有的文献大多将管理防御理论用于解释企业的财务行为。很少将其用于解释企业的会计行为,作为企业的一种剩余控制权的会计政策选择权主要由管理当局所掌握,因此笔者认为管理者的管理防御动机在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上应该会有所体现。根据笔者检索文献的情况来看,目前研究管理防御对会计政策选择影响的文献还没有见到,本论文研究管理者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从管理防御视角展开,一方面是对现有管理防御假说内容的补充,另一方面也拓宽了管理防御理论的应用领域。第二,实证检验了管理者出于管理防御的动机对金融资产分类及资产减值计提行为的影响。既有的文献对金融资产分类、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从经济因素和盈余管理因素方面进行考虑,很少有文献从管理者自身特征、管理者管理防御角度来考虑对金融资产分类以及资产减值计提行为的影响。本文从管理者出于管理防御动机的视角来探讨对金融资产分类及资产减值计提行为的影响,不仅丰富了金融资产分类及资产减值计提动机领域的研究,也为深入理解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行为提供了新视角。第三,验证了不同产权类型下企业内部管理者基于管理防御视角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差异。本文把选取的样本企业分为国有和民营两类上市公司,以探讨不同产权类型下企业管理者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并采用实证分析检验了不同类型企业中管理者管理防御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的差异。即国有企业管理者的管理防御程度高于民营企业,在金融资产分类的会计政策选择上国有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具有“利润蓄水池”功能,且能获取更多盈余调控空间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李超[2](2014)在《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会计职业判断立场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避免,会计造假事件也在“全球一体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美国的安然事件到日本的奥林巴斯丑闻,再到如今中国的万福生科造假事件,个个触目惊心,引起了会计界对会计职业判断的重新思考。从一系列的会计造假事件中,我们看到的确是会计职业判断作为会计信息的处理和生成工具出了问题——会计职业判断主体违背了当初与企业签订契约时所做出的客观公正反映企业经济交易或者事项的承诺,而操纵会计职业判断这一行为的“舵手”就是会计职业判断的立场,因此本文以会计职业判断的立场作为研究起点。对于会计职业判断的立场,以往研究侧重于以委托代理理论作为工具进行理论分析,也有学者回归到人性假设——经济人或道德人的假设来分析会计职业判断的立场,本文区别于以往研究,运用对立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系统而全面的对利益相关者和会计职业判断的相关概念、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会计职业判断立场的理论基础、会计职业判断立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将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会计职业判断立场及其影响因素和实现会计公正立场的保护机制作为文章的框架展开全文。企业是不同利益相关者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相互之间签订契约的集合,契约签订各方本应该是平等的地位,但是由于利益相关者付出资源的数量及稀缺性的差异产生的不同的契约角色,他们所各自认同的会计职业判断的立场也是各不相同,本文在综述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基础上,从哲学上个体的角度阐述几类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所认可的会计职业判断立场,在此基础上回归到哲学整体的角度,分析并得出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会计职业判断立场是最终实现会计公正的立场,本文最后一部分为了建立对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会计职业判断的公正立场的保护机制,分别从对管理当局这一特殊的判断主体的监管、对会计人员这一传统的判断主体的激励和企业内部监管机构中利益相关者利益平衡机制方面提出三点建议。本文除了用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分析会计职业判断立场之外,认为会计人员并不是会计职业判断的唯一主体,应该将管理层作为更高一级的会计职业判断主体。然而由于笔者时间和能力有限,本文也存在一定的研究局限性,希望以后研究能更加全面考虑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会计职业判断立场的影响因素。
温琳[3](2013)在《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视角下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会计政策选择研究一直以来是会计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虽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在企业越来越关注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现实状况下,以及利益相关者会计理论的提出和不断发展的理论背景下,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研究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的回顾后,发现整个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领域呈现重实证研究,轻规范研究的局面。实证研究方法的采用虽然极大的丰富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领域,但是也面临着自身仍然无法很好解决的问题,例如多种选择、多种动机问题。大部分研究成果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作为研究的支撑,很少有研究试图从综合的视角构建一套完整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理论体系。因此,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同时采用案例研究、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作为研究补充,试图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构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理论框架。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依托于企业理论的发展。企业本质上是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的结果,而会计本质上是一种以货币计量为主的对经济活动的价值形态进行反映和控制,进而维护和协调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的管理系统。从企业的经营边界、资源边界、主体边界到会计的对象边界、资产边界、权益边界的转换器就是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一种行为,是行为主体采用一定的行为方式对会计政策选择客体所开展的活动过程,它依存于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并受制于会计政策选择的内部动因和外部环境。因此,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理论框架至少应该包括客体、主体、外部环境、目标、内部动因、行为偏好。①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体是会计政策,而会计政策应是会计领域的规则,包括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正式会计规则和以会计惯例为核心的非正式会计规则两部分。宏观会计政策和微观会计政策的关系更适合用交集的关系而不是子集的关系来诠释。企业对于会计政策的最初选择其实发生在内部利益相关者通过集体选择达成组织契约之时,组织契约的具体内容间接地决定了企业可以选择的正式会计规则的空间范围。而对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客体的具体范围的界定,一方面不能盲目的向外扩展,另一方面也不能仅仅局限在“硬的”会计选择中。②控制权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最终控制权、经营控制权和作业控制权。内部利益相关者享有源于剩余分享权和最终控制权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权,管理者享有源于经营控制权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权,会计人员享有源于作业控制权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权。这三类主体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即政府、债权人、供应商、顾客、非会计类普通员工、审计人员构成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外部环境。③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目标是企业作为会计政策选择主体时期望达到的境地或者结果,其有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基本目标应该定位于“权益保护观”,具体目标应定位为追求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外部性的最小化,其“外部性的最小化”应该是外部性承受者集合中每一类利益相关者承受的外部性的绝对值之和的最小化。④作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主体的内部利益相关者、管理者、会计人员,在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动因驱动下会产生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偏好,甚至在同一类利益相关者内部也会出现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偏好。例如投入资源种类、分享剩余收益形式、最终控制权大小存在差异的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以及CFO和以CEO为主的其他高管之间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偏好并不完全相同。企业除了受内部动因驱动会产生一定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偏好外,在政府、债权人、供应商、顾客、非会计类普通员工、审计人员构成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也会产生特定的行为偏好。在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构建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论框架后,本文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了部分结论的证据支持。
邵静[4](2012)在《会计伦理下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会计政策是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桥梁,会计政策选择是指企业根据其所处的环境,为达到特定的目标,在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中,从众多的会计政策中选择的最能够全面恰当地反映企业真实状况的原则、基础和具体会计处理方法的过程。可以说企业财务报告生成的过程就是一系列会计政策选择的过程,会计政策的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和财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进而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市场的健康发展。但是,人们普遍重正式约束而轻非正式约束,影响了会计政策的正确选择,会计政策选择失当现象严重。在这种情形下,加强会计伦理对会计政策选择影响研究,将会计伦理纳入到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活动的指导范畴,并以此获得正确的价值运行导向,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文从国内外会计政策选择现状分析入手,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论研究,并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论基础——经济后果观进行探讨,与此同时,分析了会计伦理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对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伦理进行相关性分析,基于功利主义、义务论和儒家伦理思想探讨会计伦理与会计政策选择的关系,对会计政策选择的涵义、目标、利益实现机制和各利益相关者进行伦理学分析。认为现实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形式、效果和环境上存在诸多问题,并用会计伦理对会计政策选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从而得出会计政策选择失当的深层次原因是会计伦理缺失、越位等。最后,基于会计伦理提出优化会计政策选择的三大对策。
朱庆跃[5](2012)在《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实践研究 ——基于政治生态环境变迁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运用政治生态学研究中国共产党反腐败实践的演进源由、经验教训、内在规律,这既在理论上有助于拓宽有关中国共产党反腐败历史实践研究的深广度;同时也有利于推动现实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实践研究--基于政治生态环境变迁的分析》这篇论文,就是试图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前提下,着重以政治生态学研究法为主,融合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历史方法和比较方法等,力求从生命系统工程建设(即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与环境系统(其分为外环境系统和内环境系统两种,前者为引发和促使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变迁的外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条件,后者为党的权力运行的政治体系内各子系统,如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和政治行为等方面之间协调运行的核心环境)变迁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来探寻如何实现与保持两者之间动态平衡的生态化发展(即揭示有效有序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内在规律)。根据党的权力运行所处政治生态环境在具体化变迁中呈现出的特征,本论文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90多年的历史分为革命、建设和改革新时期三个长时间段。相应地,论文在布局上主要分为上(革命时期,有4章)、中(建设时期,有3章)和下(改革新时期,有3章)三篇,共10章内容和一个结束语。上篇:主要具体考察在革命时期的不同阶段针对内外生态环境的变迁,尤其是变迁中所滋生的劣变生态因子对权力异化如腐败现象和行为的诱发,党如何从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以构建动态平衡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历史实践。特别是由革命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所经历的从1921-1927年构建的开启、1927-1937年初步探索、1937-1945年的成熟以及1945-1949年的继续完善化这一构建的历程,概观出革命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所呈现的特征并给予原因阐释。具体来说,这种政治体系构建体现出了一种“正向性”发展轨迹:在政党文化方面经历了从理想化趋向现实化、价值理性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统一的转化;政治社会化方面经历了从轻视到重视、行为规范到人格塑造的转化;政治制度方面经历了遵循到创新、分散到系统的转化;政治关系方面经历了从服从到指导、混杂到分工的转化;政治行为方面经历了从自在到自为、支持到规导的转化。而对构建提供指导的理论武器的中国化发展、对外部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科学化分析、对党的权力异化主要发生源的正确性判断以及对政治体系构建中几对关系的辩证性处理等多种积极因素共同作用,是革命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呈现这种“正向性”发展轨迹特征的原因所在。第一章重点考察1921-1927年党的成立和创建期,党如何开启了反腐败政治体系的构建,以预防和遏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外部生态环境系统中劣变生态因子侵袭所诱发的种种腐败现象和行为这一历史实践。此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具体剖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外部生态环境系统中影响党的权力运行的诸多生态因子特别是劣变生态因子。第二节阐述了党围绕生态环境中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而在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开启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实践,并给予客观的历史评价。第二章重点考察1927-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党如何实现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初步化发展,以预防和遏制新旧转变中的根据地和苏维埃区域这一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党的权力运行内环境系统等方面所存在的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这一历史实践。此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具体剖析了内外生态环境中对党的权力有效有序运行构成影响的诸多生态因子,特别是一些劣变生态因子。其中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主要以根据地和苏维埃区域处于新旧转变为分析立足点;而内环境系统以党内“左”、右倾错误思想及其错误化实践为分析对象。第二节阐述了党围绕具体化内外生态环境变迁所呈现的特征特别是其中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在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实现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初步化发展的历史实践,并给予了客观的历史评价。第三章重点考察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党如何实现反腐败政治体系的成熟化发展,以预防和遏制抗日根据地这一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党的权力运行内环境系统等方面所存在的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这一历史实践。此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具体剖析了内外生态环境中对党的权力有效有序运行构成影响的诸多生态因子特别是一些劣变生态因子。其中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主要以根据地处于新旧社会特点并存这一情状为分析的立足点;而内环境系统主要分析党的权力在适应因党的合法性被承认和民族战争所赋予的特殊性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诸多“杂质”。第二节阐述了党围绕具体化内外生态环境变迁所呈现的特征特别是其中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在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实现反腐败政治体系成熟调构的历史实践,并给予相应的历史评价。第四章重点考察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党如何实现反腐败政治体系的继续化发展,以预防和遏制解放区这一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党的权力运行内环境系统等方面所存在的劣变生态因子侵袭这一历史实践。此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具体剖析了内外生态环境中对党的权力有效有序运行构成影响的诸多生态因子特别是一些劣变生态因子。其中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主要以解放区处于新旧社会急促替换这一情状为分析的立足点;而内环境系统主要分析党的权力在适应党的地位、任务转变过程中所出现的诸多弊端。第二节阐述了党围绕具体化内外生态环境变迁所呈现的特征特别是其中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在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实现反腐败政治体系继续调构的历史实践,并给予客观的历史评价。小结:重点从纵向方面就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几个具体层级,在28年革命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历史实践中的演变逻辑轨迹及其总体原因进行了阐述,以此说明革命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构建体现出一种“正向性”发展的轨迹特征。中篇:主要具体考察在建设时期的不同阶段针对内外生态环境的变迁,尤其是变迁中所滋生的劣变生态因子对权力异化如腐败现象和行为的诱发,党如何从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以构建动态平衡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历史实践。特别是由建设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所经历的从1949-1956年为初步构建、1956-1966年为曲折化以及到1966-1978年处于失误化这一构建的历程,概观出建设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所呈现的特征并给予原因阐释。具体来说,这种政治体系构建体现出了一种“逆态化”发展轨迹:在政党文化方面经历了从革命精神内核到革命行为理念的转化;政治社会化方面经历了从共产党员政治人格的塑造到领袖人格的盲崇的转化;政治制度方面经历了从良性构建到总体缺失的转化;政治关系方面经历了从政党主导到政党主宰的转化;政治行为方面经历了从有序到无序的转化。而对构建提供指导的理论武器的教条化理解、对外部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错误化定性、对党的权力异化主要发生源的失误判断以及对革命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一些成功经验的绝对化运用等多种消极性因素共同作用,是建设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呈现这种“逆态化”发展轨迹特征的原因所在。第五章重点考察1949-1956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的准备阶段,党如何实现反腐败政治体系在全面执政条件下的初步构建,以预防和遏制社会主义建设准备期下这一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党的权力运行内环境系统等方面所存在的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这一历史实践。此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具体剖析了内外生态环境中对党的权力有效有序运行构成影响的诸多生态因子特别是一些劣变生态因子。其中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主要分析变革中残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因素、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半旧因素对党的权力运行的消极性影响;而内环境系统主要阐述伴随党的地位、党建所处的环境和党面临的任务等方面全面转变时,党的权力运行系统在某些环节和领域的不能科学判断和正确操作所滋生的诸多劣变生态因子情状。第二节论述了党围绕具体化内外生态环境变迁所呈现的特征特别是其中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在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实现全面执政条件下反腐败政治体系初步构建的历史实践,并给予了客观的历史评价。第六章重点考察1956-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探索时期,党如何实现反腐败政治体系在全面执政条件下的继续式调构,以预防和遏制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探索期下这一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党的权力运行内环境系统等方面所存在的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这一历史实践。此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具体剖析了内外生态环境中对党的权力有效有序运行构成影响的诸多生态因子特别是一些劣变生态因子。其中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主要分析以1957年反右派扩大化为标志所逐渐形成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而指引下的错误化趋向,如在宏观的社会变革实践中所产生的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对党的权力运行的消极性影响;而内环境系统主要阐述“左”倾错误在党建中逐渐成为指导思想对党的权力运行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式的风险。第二节论述了党围绕具体内外生态环境变迁所呈现的特征特别是其中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在正确思想指导下就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实现全面执政条件下反腐败政治体系调构的历史实践,并给予了客观的历史评价。之所以用“曲折化”来定义这一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调构的特征,在于党的权力运行中本身还隐藏着一套在错误思想指导下所调构的反腐败政治体系,并与正确的进行不断交锋和冲突,乃至最终取代正确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第七章重点考察1966-1978年十年“文革”时期和两年“徘徊”期,在支配全局或占主导性地位的“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在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的失误化调构,并从现实中所存在的诸多腐败现象和行为说明这套反腐败政治体系只是将腐败现象和行为压制到较低限度,体系本身的缺陷和弊端决定了它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达到预防和遏制腐败的目的。另外,本章还对党内健康力量在正确思想指导下从党的权力运行的指导思想、党的权力人民性宗旨的发展性程度、党的权力运行的规范和党的权力运行的主体建设等方面,对失误化反腐败政治体系尝试性“纠错”状况进行了具体论述。小结:重点从纵向方面就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几个具体层级,在1949-1978年建设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实践中各自演变逻辑轨迹及其总体原因进行了阐述,以此说明建设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构建体现出一种“逆态化”发展的轨迹特征。下篇:主要具体考察在改革新时期的不同阶段针对内外生态环境的变迁,尤其是变迁中所滋生的劣变生态因子对权力异化如腐败现象和行为的诱发,党如何从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以构建动态平衡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历史实践。特别是由改革新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所经历的1978-1992年属于初步构建,1992-2002年属于继续调适性构建,而2002年以来新时期则属于深度化调构这一构建的历程,概观出改革新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呈现的特征;同时就这三个具体阶段中腐败滋生状总体呈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趋势以及腐败的遏制与反遏制还处于一种均势状态这一奇怪现象给予原因阐释。具体来说,这种政治体系构建体现出了一种“深度化”发展轨迹:在政党文化方面经历了从坚持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到科学性与人本性的统一;政治社会化方面经历了从坚持廉政文化建设的工具性到合工具性与目标性的统一;政治制度方面经历了从坚持制度的保障功能到保障与预防功能的统一;政治关系方面经历了从坚持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民主法治化到与民主法治化与科学化的统一;政治行为方面经历了从坚持惩处腐败到惩处和预防腐败的统一、群众参与反腐制度建设方面的渠道拓宽到渠道拓宽和权利保障的统一。但是由于生态环境变迁和政治体系本身存在着诸如变迁化的政治生态环境中诱发权力异化的劣变生态因子在种类和体制上的复杂性、调构的反腐败政治体系与政治生态环境变迁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同步性等原因,而致使改革新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呈现出“深度化”特征同时,还表现出与环境互动“非完全耦合性”的一面。第八章重点考察1978-1992年改革新局面的开创期,党如何初步构建新条件下的反腐败政治体系,以预防和遏制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党的权力运行内环境系统等方面所存在的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这一历史实践。此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具体剖析了内外生态环境中对党的权力有效有序运行构成影响的诸多生态因子特别是一些劣变生态因子。其中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中劣变生态因子主要表现为新旧体制在初步转化中因不完善化新体制和残存旧体制所诱发的劣变生态因子;而内环境系统劣变生态因子主要体现为“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所形成的“病变化”党的权力运行体系“遗毒”、复归的传统的党的权力运行体系本身所具有的弊端以及复归的党的权力运行体系在与生态生态环境调适中所形成的不成熟、不完善的部分和环节等。第二节论述了党围绕具体化内外生态环境变迁所呈现的特征特别是其中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在正确思想指导下就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初步构建改革新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历史实践状况,并进行了客观的历史评价。第九章重点考察1992-200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全面确立期,党如何继续调构新条件下的反腐败政治体系,以预防和遏制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党的权力运行内环境系统等方面所存在的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这一历史实践。此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具体剖析了内外生态环境中对党的权力有效有序运行构成影响的诸多生态因子特别是一些劣变生态因子。其中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主要以不成熟、不完善化的新体制所带来的大量劣变生态因子为重点考察对象;而内环境系统方面主要揭示党的权力运行体系在不同步地适应变迁化新生态环境中所滋生的新劣变生态因子。第二节论述了党围绕具体内外生态环境变迁所呈现的特征特别是其中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在正确思想指导下就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继续调构改革新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历史实践状况,并进行了客观的历史评价。第十章重点考察2002年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巩固完善期,党如何深度化调构新条件下反腐败政治体系,以预防和遏制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党的权力运行内环境系统等方面所存在的劣变生态因子侵袭这一历史实践。此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具体剖析了内外生态环境中对党的权力有效有序运行构成影响的诸多生态因子特别是一些劣变生态因子。其中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主要呈现出新体制因素已处于“大立化”状态却尚未达到“大固化”和“至善至美”的境地,旧体制因素总体上虽处于退出状态但一些环节和部分依然存在着残余因素的状况;而内环境系统着力揭示不成熟、不完善的新体制因素以及旧体制的残余因素对党的权力运行异化的诱发情境。第二节论述了党围绕具体化内外生态环境变迁所呈现的特征特别是其中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在正确思想指导下就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深度化调构改革新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历史实践,并给予了客观的评价。小结:重点从纵向方面就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几个具体层级,在1978年以来改革新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实践中各自演变逻辑轨迹及其总体原因进行了阐述,以此说明建设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构建体现出一种与环境互动的非完全耦合性的“深度化”发展轨迹特征。结束语:通过上述的上、中和下三篇90多年来党基于政治生态环境的变迁而构建的反腐败政治体系历史实践的考察,重点从政治体系构建与政治生态环境的变迁之间,以及政治体系构建的本身等方面抽象或概括出来一些具有共性或者称之为“规律”的东西,以为正确认识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乃至更加科学地指导现实实践中的反腐败,提供一些现实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这些“规律”集中表现为富于变化的政治生态环境决定了反腐败政治体系的构建不是一劳永逸的、反腐败政治体系调构正确与否关键取决于对特定时期政治生态环境内容的科学判断、后一个阶段的政治体系构建是对前一个阶段相关内容的积极性“扬弃”以及每一个阶段反腐败政治体系调构的本身也是个处理诸多辩证关系的逐渐深入化过程。
李继若[6](2011)在《影响企业管理当局会计政策选择因素研究》文中指出会计政策选择是指企业根据特定会计主体的经济环境,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在会计处理时根据会计法和会计准则的规定,对限定范围内可选用的会计原则、方法、程序、计量模式等,进行定性、定量比较分析,选择并执行有利于特定目标的会计政策的会计行为。由于企业经济业务的复杂多样,会计的确认、计量、以及处理程序无不与会计政策的选择相关,会计政策的选择对财务信息的质量及相关性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会计政策选择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信息使用者据以进行决策的正确程度,进而影响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会计政策选择既是会计学科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又具有很强的实务性。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比较复杂,由于会计政策选择的立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企业管理当局的立场,本文通过对现有的实证研究成果的借鉴,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基本原理,从契约理论入手,通过对企业不同利害关系人对会计信息的不同需求分析,重点思考影响管理当局会计政策选择的各种因素,并进行对比研究,探索规范会计政策选择的制度安排,以求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
翟胜宝[7](2010)在《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财务会计的目标在于向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要达成这一目标,公司需要进行会计政策选择以对某一经济事项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贯穿于从会计确认到计量、记录、报告诸环节构成的整个会计过程,因而,会计的运行过程其实就是会计政策选择的过程。公司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导致公司利益相关者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和决策行为,进而影响到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结果。所以,会计政策选择是公司会计信息生成的基础,会产生广泛的社会和经济后果,是事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计。公司管理层如何选择会计政策既是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重点也是会计准则执行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必须对公司会计政策及其选择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尽管西方对公司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目前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如对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目的和经济后果依然没有一致性的认识,会计政策选择相关模型的精确设计十分困难等。就我国而言,对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的研究也只是近十几年的事情。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相应的会计改革,公司拥有了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而我国上市公司外部缺乏强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力量,内部存在产生机会主义型会计政策选择的利益动因。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利润操控的事件频频出现。关于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的研究日益重要,会计政策选择亟需制约。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由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文简称新准则),并规定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公司执行。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完成,会计政策选择将成为新会计准则实施的主要手段与工具。新准则下会计政策选择的实际情况如何,有哪些新特点,会造成怎样的经济后果,怎样监管、制约会计政策的选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新准则中基本准则提出了公允价值计量和与之相关的利得和损失概念,38项具体准则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公允价值的达35项,占全部新具体准则的92%(徐铁祥,2007),这标志着我国的会计模式正逐步从历史成本计量转向公允价值计量。我国会计学术界和实务界长期习惯于历史成本会计,对公允价值计量较为陌生,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深远影响估计不足。现实中,“公允价值”扭曲给我国的资本市场、中介机构、上市公司的形象造成过严重的冲击和巨大损失,如2002年的麦科特事件、蓝田股份事件、2003年的银广厦事件等,事件中的“公允价值”给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留下了恶劣的印象。新准则实施后,据2007年上市公司年报,雅戈尔、西水股份、华茂股份、上海物贸、S吉生化、弘业股份、氯碱化工等9家公司2007年一半以上的净利润主要来自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和部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最低53.97%,最高325.4%,氯碱化工扭亏为盈更是得益于交叉持股获得的投资收益。再如,2007年,阳光股份、美的电器、用友软件等上市公司的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占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比重均达30%以上这些不禁引入思考:公司管理层是否为了公司特定目的,利用了公允价值计量,进行了不当的会计政策选择,进而损害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研究新会计准则下会计政策选择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新制度经济学、现代公司理论以及社会学、伦理学、行为心理学等相关理论,运用最新的数据资料进行研究,试图发现新准则下会计政策选择的新特点、进行机会主义会计政策选择的新空间,构建会计伦理为导向的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制约机制,以规范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确保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本文的研究主要致力于探索我国在会计政策选择特有的现象和问题。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安排如下:第1章是导论,主要是提出问题。指出开展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厘清主要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等。第2章是会计政策选择研究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该部分梳理了国内外会计政策选择相关成果的研究脉络,对近年来国内外会计政策选择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回顾,找出目前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鉴于2006年发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关于新准则下会计政策选择的相关成果较为缺乏,因此,本文认为以下几方面是很有价值的研究领域:研究新准则下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新特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会计政策选择问题,发现会计准则、证券监管规则和盈余管理的关系以寻求制约盈余管理的有效路径,思考制约会计政策选择的制约机制等。第3章是新准则下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新特征新准则的颁布使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因此,研究新会计准则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本章将以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呈现出的新特征为核心,首先,论述了会计准则与会计政策选择的关系,会计政策选择和盈余管理、利润操纵的关系。进而,阐述了新准则下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新特征,会计政策选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尤其是针对公允价值计量,结合最新的案例,提出一些有意义的思考。第4章新准则下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与会计寻租研究本章从会计寻租理论的视角,结合新准则下的会计政策选择,分析了会计政策选择与会计寻租的关系,研究了会计寻租的原因和动机,指出会计寻租的危害,分析在新准则体系下,会计寻租的空间。本章主要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沟通了会计政策选择的新特征和基于新特征生成的会计信息在现实资本市场中的反应,推导出上市公司利用这些会计信息进行会计寻租可能对资本市场及利益相关者带来的危害,并指出需有针对性地予以制约。笫5章基于投资性房地产和债务重组的会计政策选择实证研究本章分别选择了典型的具有自发性变更和强制性变更特征的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政策变更和债务重组会计政策变更作为研究对象,希望起到窥一斑而知全貌的效果。目的是研究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变更)的影响及原因;上市公司进行不当会计政策选择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检测了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动因等。鉴于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的特色和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变迁的特殊性,本章主要以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和公司债务重组行为及债务重组准则变迁下的会计政策选择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1)本部分以新准则和原准则的比较为切入点,进而对房地产准则的执行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其中的非预期现象和需重点关注的方面展开了进一步的思考,接着,以上市公司实际数据为依托,运用多案例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了一些制约会计政策选择失当的措施。(2)对新准则下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准则实施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包括:《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年度亏损上市公司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中公允价值运用现状,发生债务重组公司计量和披露存在的问题。(3)研究了发生债务重组公司在其重组前后年度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通过对盈余管理的主要项目进行检验分析,总结了发生债务重组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与特征。(4)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描述性分析结论和深入分析公司债务重组的主要动因,以债务重组准则的三次变更(1998,2001,2006)为线索,通过分析债务重组准则变迁和证券监管规则的变迁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建立LOGIT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债务重组公司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并从新的视角和运用新方法发现了盈余管理和会计准则、监管规则的关系,指出制约盈余管理行为的主要方向。第6章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制约机制研究遏制机会主义型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促进效率型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是中外资本市场都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外部缺乏强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力量,内部存在产生机会主义型会计政策选择的利益动因。会计政策选择亟需制约和规范。本文从伦理学、公司内部治理、外部监管等多角度对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制约机制进行了论述,为规范和完善资本市场上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行为提供了参考建议。会计伦理是超制度层面的制约机制,它和公司内部治理以及外部监管具有互补性和相互融合性,它们共同构成了实践中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制约体系,构建内外融合的多维的会计政策选择的制约机制,也是本文的一个创新点。总之,本文以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为准绳,以我国上市公司1999-2008年的财务报告为主要研究资料,有机结合多学科理论知识,分析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和多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重点难点问题作比较深入细致的研究。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了新准则下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新特点,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的会计寻租新空间,并研究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会计政策选择的现实案例,实证检验了盈余管理的存在及盈余管理的深层原因,指出遏制盈余管理的方向,构建了多维的制约会计政策选择,遏制盈余管理的机制体系。
林爱梅[8](2009)在《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会计政策选择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不同的股权结构决定不同的公司组织结构,从而决定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最终决定企业的会计和财务行为以及企业的绩效。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极其特殊,表现为国家股、法人股等非流通股比例过高、股权高度集中、股权持有者身份复杂等,这种特殊而复杂的股权结构导致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亦很复杂。开展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关系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操纵利润现象较为普遍的现实背景,从股权结构视角考察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股权流通性和股权持有者身份与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为规范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行为提出了政策性建议。首先,论文对国内外学者围绕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经济后果、影响因素、选择立场等方面的研究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综述,通过综述发现国内外研究的不足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等理论的基本内涵,并在逐一分析每种理论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关系的同时,着重剖析了企业契约、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为下文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结合我国上市公司产权制度背景,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会计政策选择现状进行了分析,为研究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奠定了坚实的制度背景。再次,结合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点,从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股权流通性、股权持有者身份四个维度提取反映股权结构的自变量指标,根据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低值易耗品摊销方法、资产减值等不同会计政策选择对企业利润的影响程度确立了ACA、ACB和ACC三个指标作为反映会计政策选择强度的因变量,选取2003年至2007年五年间共471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对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股权结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股权制衡度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强度显着负相关,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和高管持股比例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强度显着正相关。最后,在考察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影响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将生命周期阶段和最终控制人类型引入公司股权结构与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动因及规律的研究,考察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最终控制人类型的公司中股权结构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股权制衡度与会计政策选择强度显着负相关,其对总体样本、成长期公司和成熟期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程度大致相当,而对衰退期公司的影响显着增大;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强度显着正相关,其对总体样本和国有控股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程度大致相当,而对民营控股公司的影响显着增大。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四个。一是研究视角新颖独特,表现在三方面:首先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并检验了不同股权结构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程度;其次,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研究了公司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三个不同阶段股权结构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关系;第三,基于最终控制人类型研究了国有和民营两类最终控制人公司股权结构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关系。二是构建了立体多角度的股权结构指标体系。本文结合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点,重新界定了股权结构的概念,并从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股权持有者身份、股权流通性四个维度构建了12个指标组成的立体多角度的股权结构指标体系,较全面地反映了股权结构的各个层面,克服了以往研究多为单一层面股权结构指标的不足。三是采用组合会计政策加以研究。本文选择企业常用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等七项组合会计政策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不同会计政策选择对利润影响程度不同,设置了会计政策选择强度指标,克服了以往研究多用单一会计政策的不足,增强了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四是研究方法科学。由于难以获得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连续性数据,本文针对反映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数据是以分类为主的离散数据,实证中采用Ordered Probit分析建模方法研究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克服了以往研究多采用多元和二元逻辑回归存在统计假设问题造成实证研究结果差异迥然且难以令人信服的不足。论文立足于中国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研究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股权流通性、股权持有者身份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影响规律,为西方实证会计理论进行本土化研究提供了经验证据,为规范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行为、抑制上市公司高管自利行为、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依据。
罗群[9](2009)在《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研究》文中提出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行为不仅决定了其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时也影响着各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决策,进而影响着资本市场的运行。因此,会计政策在形式上表现为会计过程的一组技术规范,但实质上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经济利益博弈的结果。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上市公司经济活动的繁杂多样化使会计政策选择越来越丰富,从而使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不断扩展。上市公司活动的复杂化也使牵涉其中的利益相关者与其经营、管理活动的关系日趋紧密。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由于经济利益的不同,拥有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的偏好。而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管理者拥有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和监督权,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等弱势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受到侵占,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甚小。因此,针对上市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会计政策选择的现状与其选择偏好的差距,必须通过一系列措施增加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权利、限制控股股东和管理者的内部人控制行为,以优化会计政策选择行为,适应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发展现状的要求。本文首先确定了会计政策选择的概念,对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进行了界定,确定本文研究的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为政府、股东、债权人、管理者等紧密型利益相关者,为后文的分析和论述奠定了基础;接着分析了各利益相关者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偏好。文章的重点部分阐述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历史变迁,介绍了我国宏观会计政策选择中利益相关者的现状,分析了目前上市公司各利益相关者对微观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程度,得出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等弱势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亟需保护的结论。最后,就如何保护弱势利益相关者权益从提升中小股东、债权人权利和规制控股股东、管理者权利的两个角度提出若干建议,对提高利益相关者参与会计政策选择程度和会计信息质量,优化我国资本市场运行秩序提供了理论支持。
路丽丽[10](2009)在《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不同会计政策选择将会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上市公司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希望通过会计政策选择达到的利益动机是不一致的,因此,会计政策选择的结果取决于各利益相关者的博弈。笔者在分析了国内外会计政策选择研究成果,阐明会计政策选择基本问题的基础上,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各利益相关者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进而从博弈论的角度入手,综合运用博弈矩阵等博弈分析方法,分别对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债权人与上市公司之间以及政府与上市公司之间的选择进行博弈分析。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经营权和所有权的高度分离,经营者拥有剩余控制权,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博弈实为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博弈。由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国家法人股占绝对控股权地位的股权结构和政府是会计政策的宏观管理者,政府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博弈分为两个层次:国有股东与上市公司经营者之间的博弈和会计政策供给方与执行方之间的博弈。债权人可以通过债务契约的形式保护自己的利益,而为股东利益服务的经营者存在着通过减少债务价值来增加权益价值的手段将债权人财富转移至股东手中的动机,导致双方博弈。通过博弈分析各利益相关者对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信息的不对称性引起上市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会计政策选择的立场分歧,会计政策选择的结果由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决定,博弈结果偏向的利益相关者将会获得会计准则制订时留下的“公共租”中相对较多的部分。由此可见,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政策选择具有机会主义色彩,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几点规范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建议。
二、试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立场与原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立场与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管理防御视角下的管理者会计政策选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管理者和管理防御的概念界定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管理防御假说文献综述 |
2.1.1 管理防御假说的起源 |
2.1.2 管理防御与财务政策 |
2.2 会计政策选择文献综述 |
2.2.1 国外会计政策选择文献综述 |
2.2.2 国内会计政策选择文献综述 |
2.3 研究评述 |
3 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论基础 |
3.1 会计政策概念的界定 |
3.2 会计政策的内容 |
3.3 会计政策选择概念的界定 |
3.4 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 |
3.5 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及产生路径 |
3.6 新准则下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特征 |
3.6.1 总体上缩小了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利润操纵的空间 |
3.6.2 某些方面提供了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利润操纵的新机会 |
3.6.3 进一步强调了管理者等利益相关者对会计政策选择的作用 |
3.7 本章小结 |
4 管理者角色与会计政策选择行为 |
4.1 管理者会计政策选择最优化行为 |
4.2 与企业目标异化下管理者会计政策选择行为 |
4.3 作为代理人角色的管理者会计政策选择行为 |
4.4 契约观中的管理者会计政策选择行为 |
4.5 本章小结 |
5 管理防御视角下的管理者会计政策选择分析 |
5.1 管理者管理防御产生的动机 |
5.1.1 委托代理关系、契约的不完全性是管理者管理防御产生的外在动力 |
5.1.2 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专用性是管理者管理防御的内在动力 |
5.1.3 控制权收益是引发管理者管理防御的根本动力 |
5.2 管理者管理防御的影响因素 |
5.2.1 管理者的个人特征 |
5.2.2 企业对管理者激励 |
5.2.3 企业对管理者的监督 |
5.2.4 企业自身环境 |
5.3 管理防御下的管理者会计政策选择动因 |
5.3.1 降低风险、保住职位的动因 |
5.3.2 提高业绩、增加报酬的动因 |
5.3.3 规避管制、持续经营的动因 |
5.4 管理者管理防御下的会计政策选择分析 |
5.4.1 管理者的管理防御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
5.4.2 管理防御下不同产权类型的企业管理者会计政策选择分析 |
5.5 新准则下基于管理防御动机的管理者会计政策选择的主要空间 |
5.5.1 利用资产类准则中的新变化进行政策选择的主要空间 |
5.5.2 利用负债类准则进行政策选择的主要空间 |
5.6 本章小结 |
6 管理者管理防御视角下金融资产分类会计政策选择的实证研究 |
6.1 金融资产分类会计政策选择的研究现状 |
6.2 研究思路 |
6.3 管理者管理防御水平对金融资产分类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研究 |
6.3.1 管理防御与金融资产分类会计政策关系逻辑框图 |
6.3.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3.3 研究设计 |
6.3.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 管理者管理防御影响因素对金融资产分类会计政策选择的实证研究 |
6.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4.2 变量设计和回归模型的建立 |
6.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4 不同产权性质下的管理者管理防御影响因素对金融资产分类会计政策选择的差异 |
7 管理防御视角下的管理者长期资产减值政策选择的实证研究 |
7.1 资产减值会计政策选择的研究现状 |
7.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7.3 变量设计和回归模型的建立 |
7.4 实证分析 |
7.4.1 描述性统计 |
7.4.2 拟合优度检验、预测准确性检验和回归分析 |
8 研究结论与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建议 |
8.2.1 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的制定 |
8.2.2 健全我国企业经营成果评价体系 |
8.2.3 重新认识对管理者的激励,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 |
8.2.4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
8.2.5 培育和完善经理人市场 |
8.2.6 强化审计委员会职责 |
8.2.7 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
8.3 研究创新点 |
8.4 研究局限性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会计职业判断立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述评 |
1.2.1 利益相关者相关文献回顾 |
1.2.2 会计政策选择立场相关文献回顾 |
1.2.3 文献评述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4 研究方法 |
2 关键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论文所及的关键概念 |
2.1.1 利益相关者 |
2.1.2 会计职业判断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理论 |
2.2.2 企业契约理论 |
3 会计职业判断立场的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
3.1 会计职业判断立场的现状 |
3.1.1 会计职业判断动机的现状 |
3.1.2 会计职业判断立场的现状 |
3.2 会计职业判断立场的问题分析 |
3.2.1 长期以来被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忽视 |
3.2.2 过分偏向特定的委托代理关系,并未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 |
3.2.3 忽视管理层的决定性作用 |
4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会计职业判断立场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主体因素 |
4.1.1 主体的职业道德水平 |
4.1.2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
4.2 非主体因素 |
4.2.1 宏观环境因素 |
4.2.2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博弈能力 |
5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会计职业判断公正立场及其保护机制的建立 |
5.1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会计职业判断的立场 |
5.2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会计职业判断公正立场保护机制的建立 |
5.2.1 完善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会计职业判断的支持环境 |
5.2.2 完善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会计职业判断主体的监管和激励机制 |
5.2.3 完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机制 |
6 主要观点、不足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观点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视角下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贡献 |
2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文献回顾与述评 |
2.1 国内文献回顾 |
2.1.1 国内规范研究文献回顾 |
2.1.2 国内实证研究文献回顾 |
2.2 国外文献回顾 |
2.3 文献述评 |
3 企业、会计、会计政策选择 |
3.1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的理论基础——企业的本质及边界 |
3.1.1 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本质及边界 |
3.1.2 基于契约的企业本质及边界 |
3.1.3 基于战略的企业本质及边界 |
3.1.4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集体选择理论的企业本质及边界 |
3.2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的理论起点——会计的本质及边界 |
3.2.1 会计的本质 |
3.2.2 会计的边界 |
3.3 从企业边界到会计边界的转换器——企业会计政策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4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体和主体 |
4.1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体 |
4.1.1 会计政策的涵义 |
4.1.2 会计政策的多样性特征 |
4.1.3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体范围 |
4.1.4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客体范围的主要影响因素 |
4.2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主体 |
4.2.1 控制权的进一步探索 |
4.2.2 内部利益相关者享有源于剩余分享权和最终控制权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权 |
4.2.3 管理者享有源于经营控制权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权 |
4.2.4 会计人员享有源于作业控制权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权 |
4.3 本章小结 |
5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外部环境、目标和动因 |
5.1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外部环境 |
5.1.1 社会公共资源的拥有者——政府 |
5.1.2 财物资源的拥有者——债权人 |
5.1.3 关系资源的拥有者——供应商和顾客 |
5.1.4 人力资源的拥有者——非会计类普通员工 |
5.1.5 一类特殊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影响环境——审计人员 |
5.2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 |
5.2.1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目标的涵义 |
5.2.2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基本目标 |
5.2.3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具体目标 |
5.3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动因 |
5.4 本章小结 |
6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行为偏好 |
6.1 内部动因驱动下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偏好 |
6.1.1 内部利益相关者会计政策选择的行为偏好 |
6.1.2 管理者会计政策选择的行为偏好 |
6.1.3 会计人员会计政策选择的行为偏好 |
6.2 外部环境影响下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偏好 |
6.2.1 政府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偏好的影响 |
6.2.2 债权人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偏好的影响 |
6.2.3 供应商、顾客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偏好的影响 |
6.2.4 非会计类普通员工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偏好的影响 |
6.2.5 审计人员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偏好的影响 |
6.3 本章小结 |
7 问卷调查与分析 |
8 结语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会计伦理下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会计政策选择的相关理论研究 |
2.1 会计政策选择的相关概念界定 |
2.2 会计政策选择的内容 |
2.3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必要性和立场 |
2.4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则和目标 |
2.5 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论基础——经济后果论 |
第3章 会计伦理的相关理论研究 |
3.1 会计伦理的相关概念界定 |
3.2 会计伦理的必要性分析 |
3.3 会计伦理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4章 会计政策选择与会计伦理的关系研究 |
4.1 会计政策选择与会计伦理的关系 |
4.2 会计政策选择内涵的伦理分析 |
第5章 会计政策选择失当的伦理分析 |
5.1 会计政策选择中出现的问题 |
5.2 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的伦理学分析 |
第6章 基于会计伦理完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对策 |
6.1 优化会计政策选择的伦理环境 |
6.2 功利主义下会计政策选择原则 |
6.3 会计政策选择程序的设计 |
第7章 结论 |
7.1 本文观点及创新之处 |
7.2 本文不足之处 |
7.3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实践研究 ——基于政治生态环境变迁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
第一节 论文选题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及其意义 |
一、 论文相关的几个概念和关键词的释义 |
二、 论文研究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
三、 论文研究的学术和社会价值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
一、 关于“腐败”内涵的研究 |
二、 关于“腐败”本质和表现形式的研究 |
三、 关于“腐败”根源和功能的研究 |
四、 关于腐败的遏制与根除的研究 |
五、 关于特权与腐败尤其是权力腐败的关系研究 |
六、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反腐败思想研究 |
七、 关于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历史与理论的研究 |
八、 关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腐败现象及反腐败的研究 |
九、 关于政治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 |
一、 论文研究的实施方案 |
二、 论文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三、 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一、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二、 论文的不足之处 上篇 革命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与调适的历程、特质 |
第一章 1921-1927 年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开启 |
第一节 1921-1927 年党的反腐败实践所面临的政治生态环境 |
一、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下的外部环境 |
二、 劣变生态因子诱发下腐败特征表现 |
第二节 1921-1927 年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开启及其评价 |
一、 开启状况 |
二、 历史评价 |
第二章 1927-1937 年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初步探索 |
第一节 1927-1937 年党的反腐败实践所面临的政治生态环境 |
一、 新旧转变中的密切层外部环境系统状况 |
二、 党内“左”、右倾错误削弱了党的权力运行体系反腐败的“免疫力” |
三、 劣变生态因子诱发下腐败特征表现 |
第二节 1927-1937 年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初步正确化调构及其评价 |
一、 初步正确化调构状况 |
二、 历史评价 |
第三章 1937-1945 年革命时期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与调适的成熟 |
第一节 1937-1945 年党的反腐败实践所面临的政治生态环境 |
一、 新旧社会特点并存下的密切层外部环境 |
二、 党的权力运行体系内环境的“杂质” |
三、 劣变生态因子诱发下腐败特征表现 |
第二节 1937-1945 年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成熟化调构及其评价 |
一、 成熟化调构状况 |
二、 历史评价 |
第四章 1945-1949 年革命时期党反腐败政治体系继续完善化的构建与调适 |
第一节 1945-1949 年党的反腐败实践所面临的政治生态环境 |
一、 新旧社会急促替换下的密切层外部环境 |
二、 党的权力运行体系内环境中出现的弊端 |
三、 劣变生态因子诱发下腐败特征表现 |
第二节 1945-1949 年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继续完善化调构及其评价 |
一、 继续完善化调构状况 |
二、 历史评价 |
小结:革命时期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轨迹特征及其原因探析 |
一、 轨迹特征:呈现出“正向性”发展的趋势 |
(一)、政党文化:从理想化趋向现实化、价值理性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统一的转化 |
(二)、政治社会化:从轻视到重视、规范到人格的转化 |
(三)、政治制度:从遵循到创新、分散到系统的转化 |
(四)、政治关系:从服从到指导、混杂到分工的转化 |
(五)、政治行为:从自在到自为、支持到规导的转化 |
二、 原因探析:多种积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一)、对构建提供指导的理论武器的中国化发展 |
(二)、对外部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科学化分析 |
(三)、对党的权力异化主要发生源的正确性判断 |
(四)、对政治体系构建中几对关系的辩证性处理 中篇 建设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与调适的历程、特质 |
第五章 1949-1956 年建设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初步构建 |
第一节 1949-1956 年党的反腐败实践所面临的政治生态环境 |
一、 社会主义建设准备期下的密切层外部环境 |
二、 全面执政条件下党的权力运行体系内环境中隐藏的风险 |
三、 劣变生态因子诱发下腐败特征表现 |
第二节 1949-1956 年建设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初步构建及其评价 |
一、 初步构建状况 |
二、 历史评价 |
第六章 1956-1966 年建设时期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曲折化的调构 |
第一节 1956-1966 年党的反腐败实践所面临的政治生态环境 |
一、 社会主义建设全面探索期下的密切层外部环境 |
二、 “左”倾错误指导下党的权力运行体系内环境中所隐藏的风险 |
三、 劣变生态因子诱发下腐败特征表现 |
第二节 、1956-1966 年建设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曲折化调构及其评价 |
一、 曲折化调构状况 |
二、 历史评价 |
第七章 1966-1978 年建设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失误化调构 |
第一节 1966-1978 年建设时期“左”倾错误指导下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失误化构建及其评价 |
一、 失误化构建状况 |
二、 历史评价 |
第二节 1966-1978 年建设时期正确倾向对失误化反腐路径的尝试性纠错 |
一、 在党的权力运行的指导思想上,力求实行由“庸俗化”向“科学化”的转变 |
二、 在党的权力人民性宗旨的发展性程度上,力求实行由“外部保障” 向“内涵发展”的转变 |
三、 在党的权力运行的规范上,力求实行由“无序”到“有序”的转变 |
四、 在党的权力运行的主体建设上,力求实行由“斗争清除”到“教育整顿”的转变 |
五、 在党的权力运行的监督方式上,力求实行由“群众运动”到“群众路线”的转变 |
小结:建设时期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轨迹特征及其原因探析 |
一、 轨迹特征:呈现出“逆态化”的趋势 |
(一)、政党文化:从革命精神内核到革命行为理念 |
(二)、政治社会化:从共产党员政治人格的塑造到领袖人格的盲崇 |
(三)、政治制度:从良性构建到总体缺失 |
(四)、政治关系:从政党主导到政党主宰 |
(五)、政治行为:从有序到无序 |
二 原因探析:多种消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一)、对构建提供指导的理论武器的教条化理解 |
(二)、对外部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错误化定性 |
(三)、对党的权力异化主要发生源的失误化判断 |
(四)、对革命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一些成功经验的绝对化运用·378 下篇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与调适的历程、特质 |
第八章 1978-1992 年改革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初步构建 |
第一节 1978-1992 年党的反腐败实践所面临的政治生态环境 |
一、 改革开放新局面开创期下的密切层外部环境 |
二、 转轨期下党的权力运行政治体系内环境中隐藏的风险 |
三、 劣变生态因子诱发下腐败特征表现 |
第二节 1978-1992 年改革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初步构建及其评价 |
一、 初步构建状况 |
二、 历史评价 |
第九章 1992-2002 年改革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的继续调适性构建 |
第一节 1992-2002 年党的反腐败实践所面临的政治生态环境 |
一、 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下的密切层外部环境 |
二、 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权力运行体系内环境中滋生的错误化倾向 |
三、 劣变生态因子诱发下腐败特征表现 |
第二节 1992-2002 年改革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继续调适性构建及其评价 |
一、 继续调适性构建状况 |
二、 历史评价 |
第十章 2002 年以来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深度化调构 |
第一节 2002 年以来党的反腐败实践所面临的政治生态环境 |
一、 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下的密切层外部环境 |
二、 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发展条件下权力运行体系内滋生的劣变生态因子 |
三、 劣变生态因子诱发下腐败特征表现 |
第二节 2002 年以来改革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深度化调构及其评价 |
一、 深度化调构状况 |
二、 评价 |
小结:改革新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轨迹特征及其原因探析 |
一、 轨迹特征:呈现出“深度化”趋势 |
(一)、政党文化:从坚持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到科学性与人本性的统一 |
(二)、政治社会化:从坚持廉政文化建设的工具性到合工具性与目标性的统一 |
(三)、政治制度:从坚持制度的保障功能到保障与预防功能的统一 |
(四)、政治关系:从坚持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民主法治化到与民主法治化与科学化的统一 |
(五)、政治行为:从坚持惩处腐败到惩处和预防腐败的统一、群众参与反腐制度建设方面的渠道拓宽到渠道拓宽和权利保障的统一 |
二 非完全耦合的原因探析: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一)、变迁化的政治生态环境:诱发权力异化的劣变生态因子的种类和体制原因的复杂性 |
(二)、调构的反腐败政治体系:与政治生态环境的变迁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同步性 结束语: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规律和现实启示 |
一、 历史规律 |
(一)、富于变化的政治生态环境决定了反腐败政治体系的构建不是一劳永逸的 |
(二)、反腐败政治体系调构正确与否关键取决于对特定时期政治生态环境内容的科学判断 |
(三)、后一个阶段的政治体系构建是对前一个阶段相关内容的积极性“扬弃” |
(四)、每一个阶段反腐败政治体系调构本身也是个处理诸多辩证关系的逐渐深入化过程 |
二、 现实启示 |
(一)、要把进一步深化内外政治生态环境的变革,视为有效而彻底地反腐败的基本途径 |
(二)、要科学把握和分析当下变迁化政治生态环境的特质和性质,从而理性地选择反腐败的路径 |
(三)、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下诱发腐败的劣变生态因子的复杂多样性,务必将反腐败斗争视为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
(6)影响企业管理当局会计政策选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1 国外研究状况 |
1.3.2 国内研究状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会计政策选择概述 |
2.1 会计政策选择的界定 |
2.2 与会计政策选择有关概念的界定 |
2.3 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 |
2.4 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 |
3 企业管理当局会计政策选择权的客观性 |
3.1 企业管理当局 |
3.2 契约的不完备性与企业的剩余控制权 |
3.3 企业管理当局的会计政策选择权 |
4 影响企业管理当局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分析 |
4.1 政府与管理当局会计政策选择 |
4.2 股东与管理当局会计政策选择 |
4.3 企业管理当局与会计政策选择 |
4.4 债权人与管理当局会计政策选择 |
4.5 员工与管理当局会计政策选择 |
5 防止企业管理当局过度会计政策选择的建议 |
5.1 加强会计法规体系建设,约束企业管理当局会计政策选择的弹性机制 |
5.2 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管理当局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 |
5.3 完善资本市场的监管,为企业管理当局会计政策选择提供约束的外部市场环境 |
5.4 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强化企业管理当局会计政策选择的外在保证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的逻辑关系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本文的内容结构图 |
2 会计政策选择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2.1 关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会计政策选择研究 |
2.2 关于会计政策选择的机会主义及会计寻租的研究 |
2.3 关于制约机会主义型会计政策选择的研究 |
3 新准则下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新特征 |
3.1 会计政策选择的基本概念体系及其与会计准则的关系 |
3.1.1 会计政策选择的基本概念体系 |
3.1.2 会计准则与会计政策选择的关系 |
3.1.3 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及利润操纵的关系 |
3.2 新准则下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特征 |
3.2.1 新准则下会计政策选择的总体特征 |
3.2.2 新准则下会计政策选择的具体特征分析 |
3.2.3 新准则下会计政策选择研究的焦点问题——公允价值 |
4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与会计寻租研究 |
4.1 会计寻租与会计政策选择的关系 |
4.2 会计寻租的动因及制约措施剖析 |
4.2.1 会计寻租的动因剖析 |
4.2.2 会计寻租的制约措施分析 |
4.3 会计寻租行为的危害 |
4.4 新准则下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会计寻租的主要空间 |
4.4.1 利用资产类准则中的新变化进行会计寻租 |
4.4.2 利用负债类准则中的新变化进行会计寻租 |
5 基于投资性房地产和债务重组的会计政策选择实证研究 |
5.1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政策选择研究 |
5.1.1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与原相关规定的对比分析 |
5.1.2 新准则下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政策选择的总体情况 |
5.1.3 公允价值计量下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政策选择的案例研究 |
5.2 新准则下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准则实施情况统计分析 |
5.2.1 《债务重组》准则对2007年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 |
5.2.2 《债务重组》准则对2006年度亏损上市公司的影响 |
5.2.3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中公允价值运用现状 |
5.2.4 发生债务重组公司计量和披露存在的问题 |
5.3 债务重组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及主要手段经验分析 |
5.3.1 本研究的目的和特点 |
5.3.2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及主要手段描述性分析 |
5.4 会计准则、证券监管规则与制约盈余管理之路径选择——基于债务重组准则变迁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
5.4.1 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之辨析 |
5.4.2 会计准则无法完全遏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
5.4.3 证券监管规则诱致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证据 |
5.4.4 实证检验债务重组准则、证券监管规则和盈余管理的关系 |
5.4.5 研究结论 |
6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制约机制研究 |
6.1 机会主义型会计政策选择与公司内部治理、外部监控和伦理约束的关系 |
6.1.1 机会主义型会计选择与伦理约束的关系 |
6.1.2 机会主义型会计选择与公司外部监控的关系 |
6.1.3 机会主义型会计选择与公司内部治理的关系 |
6.1.4 伦理约束与公司内部治理、外部约束的关系 |
6.2 基于公司内部治理视角构建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制约机制 |
6.2.1 公司内部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6.2.2 内部治理机制的构建 |
6.3 基于外部监管视角构建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制约机制 |
6.3.1 外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6.3.2 外部监管机制的构建 |
6.4 基于伦理视角构建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制约机制 |
6.4.1 基于伦理视角的会计政策选择目标 |
6.4.2 基于伦理的会计政策选择的利益实现机制 |
6.4.3 加强会计伦理建设保证会计政策选择的正确导向 |
7 研究结论、主要创新及未来研究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1.1 新准则对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有新的影响 |
7.1.2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与会计寻租研究 |
7.1.3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研究 |
7.1.4 新准则下会计政策选择对公司财务的主要影响和其制约的方向 |
7.1.5 构建公司内外协调的多维的会计政策选择制约机制 |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
7.2.1 研究视角新 |
7.2.2 研究领域新 |
7.2.3 研究数据新 |
7.3 局限性与未来研究展望 |
在学期间主要相关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会计政策选择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目录 |
图清单 |
表清单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 研究动机与目标 |
1.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主要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 |
2.1 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及类型 |
2.2 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 |
2.3 会计政策选择的立场 |
2.4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 |
2.5 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 |
2.6 股权结构与会计政策选择 |
2.7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2.8 本章小结 |
3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论基础 |
3.1 契约理论 |
3.2 代理理论 |
3.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4 信息经济学理论 |
3.5 博弈论 |
3.6 本章小结 |
4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会计政策选择现状研究 |
4.1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 |
4.2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现状及特点 |
4.3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 |
4.4 会计政策选择的历史及现状 |
4.5 本章小结 |
5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会计政策选择影响的实证研究 |
5.1 股权结构变量选择 |
5.2 控制变量选择 |
5.3 会计政策选择代理变量选择 |
5.4 研究设计 |
5.5 实证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6 基于生命周期的股权结构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影响的实证研究 |
6.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6.2 研究设计 |
6.3 实证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7 基于最终控制人类型的股权结构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影响的实证研究 |
7.1 基于最终控制人的研究内容 |
7.2 研究设计 |
7.3 实证结果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及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主要创新点 |
8.4 研究局限 |
8.5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会计政策选择研究现状 |
1.2.2 国内会计政策选择研究现状 |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 |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利益相关者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论基础 |
2.1 会计政策选择的相关理论 |
2.1.1 会计政策 |
2.1.2 会计政策选择 |
2.1.3 会计政策剩余选择权 |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观点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依存观 |
2.2.2 利益相关者战略管理理论 |
第3章 利益相关者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分析 |
3.2 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 |
3.3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论目标 |
3.4 各利益相关者的会计政策选择偏好分析 |
3.4.1 管理者的偏好 |
3.4.2 股东的偏好 |
3.4.3 政府的偏好 |
3.4.4 债权人的偏好 |
3.4.5 职工的偏好 |
3.4.6 利益相关者会计政策选择偏好的冲突 |
第4章 我国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会计政策选择现状分析 |
4.1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历史变迁 |
4.1.1 上市公司会计制度的基础:《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 |
4.1.2 上市公司会计制度的开端:《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 |
4.1.3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集中颁布与修订 |
4.1.4 会计准则体系建立完善时期 |
4.2 我国宏观会计政策选择中保护利益相关者的趋势 |
4.2.1 明确引入资产负债观 |
4.2.2 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
4.2.3 完善职工薪酬准则 |
4.2.4 初步引入企业社会责任 |
4.3 我国上市公司微观会计政策选择中利益相关者的矛盾 |
4.3.1 政府引导、参与、监督微观会计政策选择 |
4.3.2 管理者和大股东控制微观会计政策选择 |
4.3.3 债权人、职工和中小股东难以影响微观会计政策选择 |
4.3.4 利用会计政策选择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案例分析 |
第5章 优化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建议 |
5.1 保护中小股东和债权人权利的角度 |
5.1.1 完善准则制订机制 |
5.1.2 完善监事会制度 |
5.1.3 推广累积投票制 |
5.1.4 推进网络投票制度 |
5.2 规制控股股东与经理人权利的角度 |
5.2.1 完善会计准则实施机制 |
5.2.2 优化经理人员报酬方案 |
5.2.3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5.2.4 发展职业经理人市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2 会计政策选择基本问题研究 |
2.1 会计政策选择概念的界定 |
2.1.1 会计政策 |
2.1.2 会计政策选择 |
2.2 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因分析 |
2.2.1 主观需要 |
2.2.2 客观原因 |
2.3 会计政策选择的类型 |
2.4 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 |
3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博弈分析 |
3.1 运用博弈论分析的目的 |
3.2 博弈论分析的基本假设 |
3.3 博弈参与人分析 |
3.3.1 博弈参与人影响力分析 |
3.3.2 博弈参与者的立场 |
3.4 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博弈分析 |
3.4.1 国有股东代表与管理层之间的博弈分析 |
3.4.2 法人股东、小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博弈分析 |
3.5 债权人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博弈 |
3.6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
3.7 博弈分析带来的启示 |
4规范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几点建议 |
4.1 完善会计相关法规 |
4.1.1 政府继续完善会计准则和政策法规 |
4.1.2 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 |
4.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
4.2.1 强化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 |
4.2.2 建立报酬和业绩相对称的激励机制 |
4.2.3 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发挥它们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
4.2.4 赋予公司治理层约束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相关权力 |
4.2.5 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制度 |
4.2.6 着力发展公司控制权市场,建立公司治理的市场化约束机制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试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立场与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管理防御视角下的管理者会计政策选择的研究[D]. 陈英. 西安理工大学, 2017(11)
- [2]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会计职业判断立场研究[D]. 李超.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1)
- [3]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视角下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D]. 温琳. 中国海洋大学, 2013(12)
- [4]会计伦理下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D]. 邵静. 集美大学, 2012(02)
- [5]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实践研究 ——基于政治生态环境变迁的分析[D]. 朱庆跃.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2(03)
- [6]影响企业管理当局会计政策选择因素研究[D]. 李继若. 兰州商学院, 2011(05)
- [7]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研究[D]. 翟胜宝. 东北财经大学, 2010(08)
- [8]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会计政策选择影响的研究[D]. 林爱梅. 中国矿业大学, 2009(03)
- [9]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研究[D]. 罗群. 湘潭大学, 2009(S2)
- [10]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研究[D]. 路丽丽. 兰州商学院,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