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兴安盟垄作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李纯乾,李凤鸣,柳金库,丛子健,丁宏宇,赵旭珍[1](2021)在《适宜东北地区的坡耕地保护性耕作技术》文中指出东北地区坡耕地占该区耕地总面积的58.73%,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坡耕地土壤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由于东北地区属于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因此该地区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极其重要。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改善土壤结构,蓄水截流,固土减蚀,保护水土资源,减少水土流失,降低面源污染,具有蓄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张培鸽[2](2021)在《保护性耕作对农户的增收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韩晓增,邹文秀[3](2021)在《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研究足迹与科技研发展望》文中认为中国东北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垦殖时间较短的土壤类型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在总结东北黑土地概况(定义、分布、土壤类型和垦殖时间)的基础上,梳理了东北黑土地的研究足迹,并提出了未来东北黑土地科技研发的方向。东北黑土地包括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白浆土、暗棕壤和棕壤6种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自然黑土肥力较高,但是开垦后受生态系统改变和人类活动的双重驱动,土壤肥力发了巨大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垦殖初期(约30a)迅速下降,开垦50a后下降速度趋于稳定;侵蚀区黑土层受风蚀和水蚀等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流失。有机培肥、轮作、等高种植等技术措施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黑土培肥与水土流失防治。黑土层是黑土地的标志性土层,是黑土地肥力的核心。基于黑土层保护的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建议从以下3方面开展科学研究:(1)解析人类活动下的黑土层厚度及颜色变化过程和驱动机制,探索现代农业管理方式下维持和增加黑土层厚度的技术途径;(2)针对东北黑土地6种土壤类型耕地限制粮食生产能力的主控因子,因地制宜建立以"肥沃耕层构建"、"障碍性土层消减"和"控蚀固土增肥"为核心的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模式,研发相关配套技术,探索模式的适应性及应用效果和机理;(3)以长坡为研究对象建立水土流失观测场,集中研发坡耕地控制面蚀和沟蚀的新技术和新模式。
崔子龙[4](2021)在《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文中指出作为玉米种植大国,如何在保证玉米产量、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同时减少对种植地的破坏,保障玉米种植的可持续发展,历来是我国农业科研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世界保护性耕作技术思想引领与我国配套农机具研发能力提升支持下,经过农业科技工作者近20a的探索实践,我国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不断成熟,为我国北方玉米主产区实现玉米种植既高效又环保目标提供了有效支撑技术。为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介绍了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优势与应用关键环节的技术要点。
紫林[5](2020)在《实施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 促进东北黑土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答记者问》文中指出近期,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下称《行动计划》)。针对《行动计划》的出台背景、目标任务、主要内容、政策支持等问题,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有关负责同志回答了记者提问。记者:《行动计划》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东北黑土地保护
余兵兵,汪春,李海亮,孙海天,于珍珍,王宏轩[6](2019)在《基质覆盖式玉米免耕播种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作物秸秆可以进行加工作为有机肥料、饲料及燃料,还可以利用秸秆还田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友好发展,促进农业的生态化发展。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秸秆利用技术及玉米免耕技术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玉米免耕播种技术产生指导意义。
王超[7](2018)在《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我国东北黑土地保护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在每年的全国“两会”和东北地区地方“两会”上,都有越来越多的代表和委员强烈呼吁重视黑土地保护问题。在学术界,专家学者多年坚持开展黑土地保护方面的研究,在黑土地保护的技术层面、政策层面等多个领域,提出了强化黑土地保护的设想和具体建议。从相关文献来看,各方面专家学者对黑土地相关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大量丰硕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和可资借鉴的思路、方法。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吉林省黑土地地力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对吉林省21个县份土壤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并对榆树、农安、长岭、永吉四个典型县份进行具体分析,得出吉林省黑土地变化的总体判断,即:黑土区土壤有机质下降幅度比较明显,西部黑土区中低产田增加幅度比较明显,东部黑土区中高产田面积增加比较明显。(2)分析黑土地地力影响因素。吉林省黑土区地貌类型复杂,土壤垂直分布明显,虽然开发垦殖时间不长,但由于土地使用的诸多不合理现象,造成土地输出量大,输入量小,破坏了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农田生态系统的功能大幅度降低,出现了水土流失,土地生产潜力下降,自然灾害频率增加,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制约黑土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因素。具体从自然因素、耕作方式、生态破坏三个方面分析了黑土退化的原因。(3)阐述黑土地保护的耕作措施。耕作方式的变化说到底是科学技术的变化,黑土地保护必须强化耕作技术的创新。本文中集中阐述了探索换茬与轮作、推广大田作物科学化耕作、加快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推进机械深耕与秸秆还田等适用耕作技术和耕作方式。(4)阐述黑土地保护的生态措施。任何土壤都是在一定气候、地形条件下生物因素和母质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并随着成土条件的发展而变化。同时,土壤本身的变化也对环境因素产生影响。保护黑土地必须在生态系统的框架下研究其内在和外在的协调统一。本文中对水资源保护、林业资源保护、草地资源保护、湿地资源保护、土壤环境保护进行了阐述。(5)阐述黑土地保护的相关政策。在全面梳理现行与黑土地保护有关的政策的基础上,分析政策层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关于政策层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提出政策碎片化、薄弱化的问题,以及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不够、社会监督缺失、相关法律缺位等问题。关于政策建议主要提出了整合现有土地政策、强化黑土地保护政策、保护调动农民积极性、建立健全监督体制机制和加强立法等建议。
王延春[8](2018)在《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改善呼伦贝尔市生态环境》文中研究表明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先进的现代化农耕技术,是传统耕作技术制度的伟大变革。呼伦贝尔市在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中,不断创新技术模式,取得了重要成果。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切实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
德文庆,包丽莉,张淑艳[9](2014)在《兴安盟玉米保护性耕作发展思路》文中提出本文就兴安盟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现状做了详细介绍。分析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进一步发展的个人观点。
王秀梅,房华,冯艳华,王晓红,高娃[10](2014)在《让农机化在促进农业生产增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增收。
二、兴安盟垄作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兴安盟垄作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适宜东北地区的坡耕地保护性耕作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东北地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现状 |
2 适宜东北地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
2.1 等高耕作技术 |
2.2 垄作区田种植技术 |
2.3 秸秆粉碎深翻还田种植技术 |
1)秸秆粉碎: |
2)翻压还田: |
3)整地: |
2.4 免耕+秸秆覆盖还田种植技术 |
3 结论 |
(3)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研究足迹与科技研发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黑土地概况 |
1.1 黑土地的定义与分布 |
1.2 黑土地的土壤类型与垦殖时间 |
1.2.1 黑土地的土壤类型 |
1.2.2 东北黑土地垦殖时间 |
2 黑土地的土壤属性研究足迹 |
2.1 黑土地开垦前后土壤有机质变化 |
2.2 东北黑土地非侵蚀区黑土层变化 |
2.3 侵蚀区域黑土层变化 |
3 讨论 |
3.1 黑土地保护与土壤培育 |
3.1.1 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治理技术 |
3.1.2 非侵蚀地区黑土地保育技术 |
3.2 黑土层保育理念与技术模式 |
3.3 保护性耕作的优势与局限性 |
4 问题与展望 |
4.1 黑土层保护的科技展望 |
4.2 肥沃耕层的理论与实践 |
4.3 障碍性土层消减 |
4.4 侵蚀区控蚀增肥的科技展望 |
(4)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势 |
2 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主要模式 |
3 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要点 |
3.1 玉米品种选择与播种 |
3.2 玉米机械收获 |
3.3 机械免耕播种 |
3.4 机械整地 |
3.5 苗期机械深松 |
3.6 机械植保 |
3.7 秸秆部分覆盖还田 |
4 小结 |
(6)基质覆盖式玉米免耕播种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 国内外保护性耕作的应用现状 |
3 免耕播种施肥技术 |
4 结论 |
4.1 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力度不足 |
4.2 加快技术进步和开发, 技术研究强调实用性 |
4.3 监督、管理和综合利用指导协调统一有待加强 |
4.4 没有形成大规模产业化经营的格局 |
4.5 提高对秸秆综合利用的认识, 加大政府投入 |
(7)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1.1.1 我国粮食安全形势 |
1.1.2 东北黑土地在粮食安全中的作用 |
1.1.3 东北黑土地在退化 |
1.2 选题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黑土地自然情况的研究 |
1.3.2 关于黑土地退化原因的研究 |
1.3.3 关于加强黑土地保护对策的研究 |
1.4 理论基础 |
1.4.1 施肥基本原理 |
1.4.2 土壤生态理论 |
1.4.3 协同理论 |
1.5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1.5.4 数据来源 |
1.6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吉林省黑土地基本情况与典型地区调查 |
2.1 黑土地基本情况分析 |
2.1.1 土壤有机质分布 |
2.1.2 土壤氮分布 |
2.1.3 土壤磷分布 |
2.1.4 土壤钾分布 |
2.2 黑土区地力变化态势分析 |
2.2.1 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变化趋势 |
2.2.2 西部黑土区中低产田增加 |
2.2.3 东部黑土区中高产田面积增加 |
2.3 黑土地调查与评估方法 |
2.3.1 调查方法 |
2.3.2 调查内容 |
2.3.3 调查步骤 |
2.3.4 评价路线 |
2.3.5 评价内容 |
2.3.6 评价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吉林省黑土区地力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
3.1 自然因素 |
3.1.1 气候 |
3.1.2 其它自然因素 |
3.2 耕作方式 |
3.2.1 现行耕作方式对土壤剖面构型的影响 |
3.2.2 现行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3.2.3 现行耕作方式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
3.2.4 种植结构对耕地质量的影响 |
3.2.5 施肥制度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3.3 生态破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吉林省黑土地保护与耕作方式转变 |
4.1 合理安排农作物轮作 |
4.2 推广大田作物科学化耕作 |
4.2.1 改进传统耕作方式 |
4.2.2 推广玉米“垄侧栽培”生产模式 |
4.2.3 推广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模式 |
4.3 加快推进测土配方施肥 |
4.3.1 农田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2 测土配方施肥的原则 |
4.3.3 有机肥和无机肥合理使用 |
4.3.4 主要作物的化肥施用量 |
4.3.5 加强农民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 |
4.4 推进机械深耕、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 |
4.4.1 机械深松整地 |
4.4.2 秸秆还田 |
4.4.3 增施有机肥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吉林省黑土地保护与生态系统建设 |
5.1 水资源保护 |
5.1.1 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
5.1.2 黑土区水资源保护的原则 |
5.1.3 黑土区水资源保护 |
5.2 林业资源保护 |
5.2.1 林业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
5.2.2 黑土区林业保护的总体方向 |
5.2.3 林业资源保护的重点项目 |
5.3 草地资源保护 |
5.4 湿地资源保护 |
5.5 土地资源保护 |
5.6 土壤环境保护 |
5.6.1 土壤污染 |
5.6.2 土壤污染的特点 |
5.6.3 土壤污染现状 |
5.6.4 建立土壤环境保护机制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政策与存在的问题 |
6.1 黑土地保护政策现状 |
6.1.1 制度性政策 |
6.1.2 具体政策措施 |
6.2 黑土地保护政策存在的问题 |
6.2.1 黑土地保护政策“碎片化” |
6.2.2 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
6.2.3 社会监督缺失 |
6.2.4 相关法律缺位 |
6.3 完善黑土地保护政策的建议 |
6.3.1 建立黑土地保护政策整合机制 |
6.3.2 保护调动农民积极性 |
6.3.3 健全完善监督体制 |
6.3.4 加强黑土地保护立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1.吉林省黑土地下降趋势 |
2.黑土地退化的原因 |
3.需要完善的政策措施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改善呼伦贝尔市生态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概念及技术要点 |
1.1 保护性耕作技术和概念 |
1.2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要点 |
2 保护性耕作的应用情况 |
2.1 保护性耕作的起源及应用 |
2.2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好处 |
2.3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趋势 |
3 呼伦贝尔市生态概况 |
4 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呼伦贝尔市农机化发展趋势 |
(9)兴安盟玉米保护性耕作发展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兴安盟保护性耕作发展概况 |
2 玉米保护性耕作发展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
2.1 地方各级政府扶持政策不够, 影响了发展速度和规模 |
2.2 分散经营条件下, 难以形成推广合力 |
2.3 技术服务能力低, 服务手段落后, 难以形成标准化生产 |
2.4 社会化服务程度低, 影响了保护性耕作正常发展 |
2.5 作业机具小、作业不规范、技术优势难以体现 |
3 发展玉米保护性耕作应采用的主要措施 |
3.1 认真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有关保护性耕作发展的政策和项目 |
3.2 加强农机专业化服务及规范化生产的宣传力度 |
3.3 加强技术服务、完善技术规范、提高具体操作人员的技能 |
3.4 不断优化保护性耕作机械配套装备水平, 提高作业质量, 确保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
3.5 农机农艺高度融合, 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
(10)让农机化在促进农业生产增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力发展现代农机示范园区建设 |
2 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步伐 |
3 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
4 广泛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 |
5 积极促进水稻抛摆秧技术的引进 |
四、兴安盟垄作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适宜东北地区的坡耕地保护性耕作技术[J]. 李纯乾,李凤鸣,柳金库,丛子健,丁宏宇,赵旭珍.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21(05)
- [2]保护性耕作对农户的增收效应研究[D]. 张培鸽.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3]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研究足迹与科技研发展望[J]. 韩晓增,邹文秀. 土壤学报, 2021(06)
- [4]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J]. 崔子龙. 农技服务, 2021(03)
- [5]实施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 促进东北黑土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答记者问[J]. 紫林. 中国食品, 2020(07)
- [6]基质覆盖式玉米免耕播种技术的研究[J]. 余兵兵,汪春,李海亮,孙海天,于珍珍,王宏轩.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9(02)
- [7]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机制研究[D]. 王超. 吉林大学, 2018(04)
- [8]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改善呼伦贝尔市生态环境[J]. 王延春. 农业机械, 2018(06)
- [9]兴安盟玉米保护性耕作发展思路[J]. 德文庆,包丽莉,张淑艳. 农村牧区机械化, 2014(04)
- [10]让农机化在促进农业生产增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J]. 王秀梅,房华,冯艳华,王晓红,高娃. 农村牧区机械化,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