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俄计划合资兴建大型纸浆厂(论文文献综述)
娜杰日达(Nadezhda Lonshakova)[1](2020)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合作前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俄罗斯远东地区距离首都莫斯科距离较远,无法受到国家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辐射作用,因此经济发展长期落后,该地区的人口也面临着严重的流失现象,造成了俄罗斯远东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和地区安全方面面临着双重困难。为此,俄罗斯政府针对远东地区制定了专门的发展战略,希望能够促进该地区的发展和进步。俄远东地区和中国的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临近,中国东北地区受到历史因素和产业结构布局的限制,目前也面临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难题。为此中国政府也制定了转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复兴计划,希望能够促进该地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大背景下,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之间开展各项合作将会成为两国地区合作的重要内容。本文的研究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俄中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情况,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之间的合作前景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于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合作现状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论文的内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对当前双方合作的主要条件、合作领域以及规模进行阐述;第二,对于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济合作产生的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文化效应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实证分析了解双方合作的联动效应;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对影响双方合作的主要因素进行探究。第三,总结俄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开展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双方合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促进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合作的相关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对目前俄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开展经贸合作的现状进行分析、相关条件进行总结,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投资合作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终发现,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基础设施因素、技术因素。为了进一步提升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合作应该积极促进两国对北极航道的开发和利用,升级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双边毗邻地区自由贸易区建设,创新完善双边毗邻地区合作体制机制,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贸易方式的创新。
向洁[2](2018)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金融国际化已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压力加大。在此背景下,中俄两国领导人先后于2013年9月和2015年1月提出/成立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组织,并于2015年5月8日签署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对接合作共识由此达成,其亦开创了欧亚区域多边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目前双方对接合作正处在稳步推进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模式选择、机制构建与平台运用等制度性深层对接方面仍缺乏实质性安排,阻力因素依然较多。此时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问题,探寻各国发展新思路,谋求多方合作新途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也可为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双方对接合作规划的制定以及具体务实行动的选择提供决策参考价值。本研究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国际贸易、区域一体化、区域合作等相关理论为指导,以“阐释对接必然性与现实基础——总结对接成效与问题——识别对接机遇与挑战——剖析对接基本架构——优选对接模式——构建对接机制——探寻对接路径”为基本逻辑框架,结合文献分析与归纳演绎、历史与逻辑、统计与比较、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等分析方法,旨在探寻双方对接合作的模式、机制及路径。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相关结论如下:1.从客观必然性与现实基础两方面阐释了双方对接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必要性主要源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欧亚经济联盟发展、区域一体化潮流以及区域各国国内自我发展等方面的客观需要,可行性则是基于双方地缘毗邻、政治互信、贸易互补、发展理念相近、民意支持等优势基础的存在。2.从“五通”视角梳理了双方对接合作的早期收获,并指出了相关问题。目前双方对接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机制特性差异、深度对接能力和意愿有限、合作依赖关系非对称、技术服务标准迥异、务实合作经验不足等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双方对接合作的深度化发展。同时,双方还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内外部环境。3.从发展战略对接与务实领域合作的宏、中微两个层面剖析了双方对接合作的基本架构,指出:发展战略方面,丝绸之路经济带要重点推进同俄罗斯跨欧亚大通道项目、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这两大跨国跨区域性战略对接。务实领域方面,要以设施对接为优先,贸易对接为首要,能源对接为基本,产能对接为重点,金融对接为突破,农业对接为补充。在贸易对接问题研究上引入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测算了中国同欧亚经济联盟各国的贸易效率,揭示出双边贸易效率水平中等,贸易潜力较大,有必要创新合作模式(如建立自贸区)进一步拓展,同时指出上合组织在其中发挥正向作用,可作为双方对接平台。4.从不同主体和具体功能两方视角分别探寻了双方对接合作的模式与机制。模式方面:从主体角度对比分析了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整体的“CN+1”(N≥5)、与联盟各国的“C1+1”、以上合组织为平台的“C2+SCO”以及借力小多边机制的“C2+MN”(N≥1)4种模式优难点,并指出具体推进中应综合使用,同步开展;从功能角度提出了自由贸易区、跨国经济走廊、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人文交流基地5种具体推进模式。其中,自贸区,尤以中国—欧亚经济联盟自贸区模式为关键。对此,文章利用WITS-SMART模型,模拟分析了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间不同阶段关税减让对双方贸易、福利效应及关税收入等方面的影响,论证出该FTA建设在经济效应上可行的结论。机制方面:从主体角度提出了以多边领导人高位协商为主的“CN+1”(N≥5),以双边政府首脑、总理+部长、地方政府、高级别工作组等为主的“C1+1”以及以企业对接、银行对接与融资对接为主的“E+F”3种对接机制;从功能角度提出了智库对话、政府磋商、跨国管理、监督反馈、法律协调、信息交流等6种具体推进机制。5.从主体推力、实体抓手、制度保障和推进原则四方面确立了双方对接合作的具体路径。即以政、企、智、媒、民五方主体为推力,以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贸易便利化、产能合作与园区建设等为抓手,以规则构建、自贸区建设、人文互动为关键,以次区域、多边单项对接为先行,多措并举,同步推进。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一是从不同主体和具体功能两个维度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模式与机制给予了分别设计。二是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系统性分析论证了上合组织作为双方对接合作平台的可行性及其具体功能作用。三是在WITS-SMART模型框架下,基于HS6分位贸易数据模拟分析了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间不同阶段性(短期和长期)关税减让对双方经济效应的影响。
И.П.格拉济林娜,Е.А.西蒙诺夫,林琳[3](2017)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对俄罗斯是新挑战还是新机遇》文中研究表明西伯利亚、远东、贝加尔湖地区是我国整整几代人永恒的喜爱和遐想之地,也是他们的希望和伤痛之地。这里有不可计量的资源财富、无法形容的美景佳境,同时也有贫穷、经济和自然环境的蜕化、持续的人口外流[1]。次第公布的国家东部地区发展规划制订了很多不能不赞同的目标,却没形成大发展所必需的有效激励和管理机制。多
白明华[4](2014)在《跨国水资源的国际合作法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人口增长、水源污染、能源紧缺的今天,开发利用跨国水资源,对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全球国际河流共计263条,约占全球河流径流量的60%,影响着生活在国际流域的占世界五分之二的人口。跨国水资源的流域国要共享水资源,必须在实践中深化和拓展国际合作原则。为了使各国更深入地发挥和释放在跨国水资源领域合作的巨大潜力,联合国大会将2013年定为国际水合作年。国际河流在我国境内的河段蕴藏着巨大的水能,未来我国要实现保护性利用跨国水资源,也必须广泛发展跨国水资源领域的国际合作。国际水法的理论证实跨国水资源的国际合作原则已确立,跨国水资源的客体范围和合作领域在拓宽。本论文分析了跨国水资源合作的协调法律机制的具体内容和保障实现的法律制度,力图在跨国水资源的利用、开发、治理、保护过程中,以国际合作的协调机制和法律保障制度推动跨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本论文沿着“理论篇—实践篇—制度篇—中国借鉴”的技术路线,主体分为九章。第一章引言部分,作为论文的开篇,对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进行介绍。第二、三章是论文的理论篇。第二章介绍了跨国水资源利用学说理论的演进。本章界定了跨国水资源的概念,阐述了国际河流概念演进经历了从“国际河流”到“国际水道”,又发展为“国际流域”的过程,强调的侧重点从国际河流强调“可通航性”到国际水道强调“可通航性”和“有商业价值”,又到现在的国际流域概念强调跨国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在内的整体,强调综合利用以取得最高效益。跨国水资源利用的学说演进经历了从绝对领土主权论和绝对领土完整论时代到限制领土主权论,再到沿岸国共同体论的过程,反映了各国从强调主权到淡化主权,到强调跨国水资源综合利用的过程。国际河流概念的变化、跨国水资源利用学说的演进、流域国为相邻关系的界定培育了国际合作精神,推动跨国水资源领域的实体规则建设。第三章,从理论上论证国际合作原则是国际水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本章分析了国际合作原则在国际水法中的表现形式、确立依据以及重要作用。众多的双边条约、多边条约,国际法学团体的软法文件,国际法院和其他司法机构的裁决,均证实和反映了国际合作原则已成为国际水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跨国水资源领域的国际合作是公平合理和无重大损害利用的实现途径,可以创造经济价值,是保护水资源和环境的客观要求,对国际社会的公正、和平环境维护都具有重大意义。第四、五章是论文的实践篇,描述跨国水资源国际合作在实践中的拓展深化。第四章介绍跨国水资源国际合作的范围在拓宽。目前国际水资源的主要客体范围指以地表水形式存在的国际河流(湖泊),与此相关的国际公约法律规范主要是联合国大会1997年通过但至今仍未生效的《联合国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20世纪50年代后,跨国水资源的调整范围从地表水扩延至地下水含水层。2008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二读通过了《跨界含水层法条款草案》。由于淡水资源的稀缺,可被用来进行人工降雨和降雪的跨界云雾水,全人类共有的两极地区的淡水资源,资源化的污废水也很可能成为各国间利用和合作的关注焦点。第五章阐述了跨国水资源国际合作的领域在拓宽。各国在利用水资源的早期阶段,对河水的利用率低,最初的矛盾是界河界湖的划界问题。航行技术发展后,跨国水资源利用领域确立和巩固了沿岸国自由航行制度。20世纪初始,以水利发电为主的非航行利用占据了主导地位。目前跨国水资源领域存在的主要冲突是水量分配和水利利用的竞争。未来跨国水资源的保护合作应成为发展的重点,要求各流域国不仅要共同分享,更要共同保护。第六、七章是论文的制度篇。第六章介绍跨国水资源国际合作的协调法律机制。跨国水资源领域国际合作的协调法律机制主要包括交流数据和信息、跨界环境影响评价、联合环境监测、公众参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合作、通知和紧急情况下的合作等规则制度。我们可以预见到,今后跨国水资源领域的国际关系仍将是矛盾与合作长期同时存在的局面,随着区域合作的强化和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合作的一面将逐渐占据引领地位。第七章介绍跨国水资源国际合作实现的法律保障。流域国达成流域水条约并遵守履行、建立流域组织机构、多样化的跨国水争端解决机制是跨国水资源国际合作实现的法律保障。签订流域水条约和建立流域组织机构都带有强烈的区域合作的特征。跨国水资源争端的和平解决是跨国水资源国际合作实现的最终屏障,多样化的自愿解决跨国水争端的方式符合今后的发展方向。第八章分析了我国跨国水资源国际合作的现状、困境及发展建议。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重点推进开发西南地区丰富的水电能源。本论文以我国西南地区蕴藏丰富水能资源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为例,分析了我国跨国水资源国际合作的问题。从目前来看,中国西南大湄公河次区域涉及的跨国水资源争端和冲突主要集中于中国作为上游国家,在水能资源开发和水利项目建设的一些争议。本论文认为,微观上,我国可以突破国际政治、环境、工程等一系列障碍,采用联合项目开发水电的形式;中观上,我国应逐步深化区域合作,循序渐进地参与流域条约和流域组织机构的构建;宏观上,我国应加大力度利用国际资金参与跨国水资源开发。第九章是本论文的总体结论和前景展望部分。跨国水资源国际合作在拓展和深化,但还有诸多不足和广泛的努力空间。目前跨国水资源合作仍主要限于水利开发、工程建设等经济合作,在污染预防与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国际社会尚未建立有效的制度。跨国水资源国际合作原则作为一项有旺盛生命力的原则,有赖于在全球范围内具体制度的规划、布置和扩展。
张建华[5](2011)在《加速中俄相互直接投资便利化的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俄相互直接投资有了较快发展,但考虑到双方的经济总量和相互之间的贸易规模,双方相互直接投资还处于初级阶段,远未达到便利化的状态。中俄相互直接投资便利化能够大大减少双方相互直接投资的壁垒,推动双方贸易自由化,进而促进双方经济包容性增长。基于中俄相互直接投资便利化的有利条件以及主要制约因素,本文首先明确了加速中俄相互直接投资便利化路径设计的原则,然后分别设计了加速中俄相互直接投资便利化的理论路径和现实路径。理论路径主要从“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和“建立东北亚投资区”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而现实路径主要从“政府引导,政策推进”、“产业试点,逐步推广”、“区域试点,逐步推广”这三个方面进行展开。本文不仅分析了加速中俄相互直接投资便利化理论路径和现实路径的可行性,还指出了理论路径和现实路径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在上述基础上,本文给出了关于加速中俄相互直接投资便利化路径的对策建议。
赵彤宇[6](2011)在《中俄木材加工及贸易合作状况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对木材的需求量逐年递增,“天保工程”的实施,又减少了国内木材的供应量。巨大的供需缺口只能通过进口国外木材来解决。俄罗斯联邦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因此,进口俄罗斯木材就成为中国的优先选择。目前,中俄木材加工及贸易合作进展顺利,对双方都具有重大意义。中俄两国政府及企业都采取了很多措施、做了很多努力,但是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双方木材贸易及加工合作向深层次发展。但是,由于中俄两国具有开展木材加工及贸易合作的良好基础,未来中俄木材加工及贸易合作的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乔霞[7](2010)在《基于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对俄林业产业直接投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俄罗斯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森林资源,也是中国最大的木材出口国,我国森林资源相对匮乏,而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使得木材需求量在逐年增加,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中俄两国林业经贸合作由来已久,并且长期以来一直以木材贸易为主,中国对俄罗斯的原木依赖性很大,但是近两三年来,俄罗斯越来越注重森林资源这种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希望通过提高原木出口关税这一政策来限制原木出口,这直接导致我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木受阻,中俄木材贸易持续性遭到破坏,与此同时俄罗斯又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我国林业企业赴俄投资木材深加工领域。在这样一个压力与机遇并存的现实下,为了实现中俄木材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走出去”赴俄进行林业产业直接投资已成中国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样既顺应了俄罗斯木材加工出口的政策和形势,又符合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从而实现中俄林业经贸合作的“双赢”。本文以中俄木材贸易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在具体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对外直接投资相关理论基础上,又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对俄罗斯林业产业直接投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全面分析我国对俄罗斯林业产业直接投资的现状,明确了目前我国对俄林业投资的企业概况,地区分布,并对投资成功案例重点加以分析得出其可借鉴的经验,同时从中方、俄方、国际竞争三个角度分别指出了投资过程中的制约因素。文章重点构建了对俄林业产业直接投资的策略体系,提出了投资的总体思路,继而对投资区位选择,投资方式及投资领域做出具体分析并得出相应结论,论文最后对发展对俄林业产业直接投资提出了相关建议,如识别和防范投资风险,政府完善投资促进政策体系,尝试建立在俄林业经贸合作区,投资中强化森林认证管理,避免木材非法采伐,用强化中俄双边磋商机制解决投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打造龙头企业引导广大中小企业赴俄投资,投资主体不断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等。
迟闯[8](2008)在《俄罗斯远东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中俄资源合作研究》文中认为俄罗斯远东地区是世界自然资源的宝库,又是俄罗斯在亚太地区连接世界的桥头堡,该地区自然资源的国际合作开发是东北亚合作及亚太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如何寻求在符合两国利益的前提下,中俄合作开发远东地区资源的最佳路径成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作者结合多年对俄实际工作经验,选取俄罗斯远东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中俄资源合作研究为主题,从阐述自然资源禀赋和国际资源合作基本理论入手,利用翔实的数据说明远东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在与国际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典型模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对远东地区未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选择进行了探究,同时对我国在参与俄远东地区自然资源合作开发中应起的作用和中俄资源合作前景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提出我国参与远东地区自然资源合作开发的总体战略和对策建议,以寻求中俄资源利益关系的和谐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李岩峰[9](2008)在《东北国有林区森工企业对外投融资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际国内资源与市场竞争的加剧,国有林区森工企业“走出去”谋发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积极探寻新的对外投融资渠道,利用市场机制进行对外投融资活动,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吸引社会资金、金融资金投资国有林区森工企业,建立适应国有林区森工企业特点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国有林区森工企业为我国生产了大量木材和林产品,满足了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但国有林区森工企业长期执行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建设思想,长期的低投入,高产出,盲目追求木材生产高指标,造成了目前森林资源锐减和森工企业发展陷入困境的局面,使国有林区森工企业自身的发展因缺乏资金的支持而举步维艰,困扰国有林区森工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资金问题日益成为广大林业工作者所迫切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国有林区森工企业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的表现出来,国有林区森工企业对社会的贡献率呈递减趋势,而且竞争能力和赢利能力都在日益降低。因此,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寻找利用国外的林业资源,利用国际上的资本发展本国林业,构建新型的森工企业对外投融资体制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东北国有林区森工企业投融资运营历史和现状的分析,揭示东北国有林区森工企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探讨国有林区森工企业对外投融资的有效途径,拓宽森工企业多元化的市场融资渠道。在新形势下国有林区森工企业的对外投融资进程中,一系列传统的政策和管理体制还在制约着国有林区森工企业对外投融资的发展,国有林区森工企业本身的制度问题和竞争能力,使森工企业的跨国投融资活动充满了风险。如何正视这些问题和风险,并积极寻求解决的途径与应对之策是本文探讨的一个问题。在文中,针对国际资本运营的情势,将PPP、BOT、TOT、ABS等投融资理念和模式应用在不同的森工企业中的创新性应用。本文针对促进国有林区森工企业对外投融资的动因分析,从影响投融资的风险因素出发,重点对东北国有林区森工企业对外投融资环境分析、投融资效益的评价分析研究。突破以往单方面偏重理论研究或仅以单一方式为对象的研究,力求在理论和实证的结合上寻找新的突破,寻求解决特定地域问题的新方法。同时,提出完善国有林区森工企业对外投融资的战略构想和对外投融资发展模式的对策和建议。并结合对黑龙江地区国有林区森工企业的实证分析,提供一套基于国有林区森工企业发展可操作性对策,为完善森工企业投融资体系,提升国有林区森工企业的竞争力做出努力。在此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最终找到国有林区森工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对外投融资之路。从整体上构建了东北国有林区森工企业对外投融资的框架体系。这是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总之,本文通过探讨东北国有林区森工企业对外投融资的有效途径,来构建国有林区森工企业多元化的市场投融资渠道,完善森工企业对外投融资体系,建立符合国有林区森工企业和森林资源经营特点的对外投融资的理论框架,选择适合东北国有林区森工企业的对外投融资战略和方式,为国有林区森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做出努力。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最终找到提升国有林区森工企业投融资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的研究对促进东北林业和国有林区森工企业的跨越式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实践意义和适应时代要求的历史意义。
田春生[10](2007)在《关于中俄经贸合作模式的特性分析》文中提出中俄经济贸易合作模式的基本框架是"政府导向与市场拉动",本文通过对这种合作模式的特性和特殊的运行机制的分析,探讨了本世纪以来两国经贸关系走向稳定发展的背景和深层动力,并对这种合作模式某些局限性及其对双边经贸关系的未来发展可能带来的问题作出了评估。
二、中俄计划合资兴建大型纸浆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俄计划合资兴建大型纸浆厂(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背景下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合作前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 |
2.1 地缘经济理论 |
2.2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2.3 要素禀赋理论 |
3.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经贸合作条件与现状 |
3.1 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经贸合作的条件分析 |
3.1.1 地缘条件 |
3.1.2 社会文化条件 |
3.1.3 资源互补条件 |
3.1.4 政策条件 |
3.1.5 地区合作条件 |
3.2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经贸合作领域与成果 |
3.2.1 能源合作 |
3.2.2 制造业领域的合作 |
3.2.3 交通运输领域合作 |
3.2.4 农业合作 |
3.2.5 金融合作 |
3.2.6 旅游合作 |
4.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合作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 |
4.1 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经贸合作效应分析 |
4.1.1 经济效应 |
4.1.2 政治效应 |
4.1.3 社会与文化效应 |
4.2 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联动效应实证分析 |
4.2.1 指标模型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2 实证分析 |
4.2.3 结果与讨论 |
4.3 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投资合作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3.1 灰色关联分析简介 |
4.3.2 评价指标选择 |
4.3.3 灰色关联度计算 |
5.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投资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5.1 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
5.1.1 贸易结构单一 |
5.1.2 合作方式单一 |
5.1.3 基础设施落后 |
5.1.4 参与主体缺乏国际竞争力 |
5.2 提升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合作建议 |
5.2.1 积极加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合作 |
5.2.2 推动双边毗邻地区自由贸易区建设 |
5.2.3 创新合作模式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五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二、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阐述与概念界定 |
第一节 理论基础阐述 |
一、国际贸易理论 |
二、区域一体化理论 |
三、区域合作理论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涵、特点 |
二、欧亚经济联盟的内涵、特点 |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概念界定 |
第三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客观必然性与现实基础 |
第一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客观必然性 |
一、“一带”共建发展的客观要求 |
二、“一盟”摆脱内部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 |
三、区域一体化潮流推动的客观使然 |
四、中俄等国实现自我发展的现实路径 |
第二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现实基础 |
一、对接合作前提:覆盖区域重叠交叉,地缘基础明显 |
二、对接合作保障:双/多边机制丰富,政治互信良好 |
三、对接合作关键:贸易联系紧密,互补优势显着 |
四、对接合作动能:发展理念相近,战略规划高度契合 |
五、对接合作基石:人文基础坚实,主流社会亦普遍支持 |
第四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现状、问题、机遇与挑战 |
第一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现状 |
一、政策沟通已达初步共识 |
二、设施联通成效显着 |
三、贸易畅通稳步发展 |
四、资金融通进展明显 |
五、民心相通日益深化 |
六、其他领域务实合作势头强劲 |
第二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问题 |
一、机制特性差异问题 |
二、深度对接能力与意愿问题 |
三、经济对接前景问题 |
四、技术服务标准迥异问题 |
五、务实合作经验不足问题 |
第三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机遇 |
一、中国加快“一带”沿线地区自贸区建设的战略机遇 |
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定期举办的平台机遇 |
三、受西方经济集团挑战下俄罗斯“向东看”的发展机遇 |
四、俄罗斯“大欧亚伙伴关系”推进下的区域合作机遇 |
第四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挑战 |
一、“一盟”内部发展挑战 |
二、“一盟”成员国对“一带”认知挑战 |
三、“一带一盟”区域内部安全挑战 |
四、来自西方世界外部挑战 |
五、多边贸易保护主义挑战 |
第五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基本架构 |
第一节 “一带”与“一盟”各国发展战略对接 |
一、与俄罗斯跨欧亚大通道及远东开发战略相对接 |
二、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相对接 |
三、与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稳定发展战略相对接 |
四、与白俄罗斯2030年前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国家战略相对接 |
五、与亚美尼亚2014~2025发展战略相对接 |
第二节 “一带”与“一盟”各国务实合作领域对接 |
一、以设施对接为优先工程,构筑交通物流网 |
二、以贸易对接为首要标志,扩大经贸联系 |
三、以能源对接为基本内容,稳定供求关系 |
四、以产能对接为重点方向,提升产业价值链 |
五、以金融对接为关键突破,搭建跨国服务体系 |
六、以农业对接为重要补充,强化物质基础 |
第六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模式选择与机制构建 |
第一节 “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主体模式探讨 |
一、与“一盟”整体的“CN+1”(N≥5)对接模式 |
二、与“一盟”各国的“C1+1”对接模式 |
三、以上合组织为平台的“C2+SCO”对接模式 |
四、借力小多边机制的“C2+MN”(N≥1)对接模式 |
第二节 “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具体模式选择 |
一、自由贸易区模式,深化贸易联系 |
二、跨国经济走廊建模式,完善交通体系 |
三、跨境经济合作区模式,丰富投资方式 |
四、境外经贸合作区模式,创新企业合作 |
五、人文交流基地模式,构筑人文平台 |
第三节 “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主体机制探讨 |
一、与“一盟”整体的“CN+1”(N≥5)的对接机制 |
二、与“一盟”各国政府的“C1+1”对接机制 |
三、各国企业与金融机构的“E+F”对接机制 |
第四节 “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具体机制构建 |
一、多元化智库对话机制,凝聚各方智慧 |
二、常态化政府磋商机制,引导高位决策 |
三、长效化跨国管理机制,协调各国利益 |
四、动态化监督反馈机制,防范各类风险 |
五、多边化法律协调机制,强化制度优势 |
六、通畅化信息交流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
第七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以多方主体为推力,增进各方对接共识 |
一、坚持政府高位引导,对接规划编制先行 |
二、强化企业、社会共同参与,促进市场联动与融合发展 |
三、联合各方智库学界研究探讨,适时启动数据库建设 |
四、加强媒体互动交流,推进各方认知与理解 |
五、深化民间人文合作,培育国家价值共识 |
第二节 以实体项目为抓手,深化务实领域合作 |
一、着力加快跨境基础设施建设 |
二、有效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发展 |
三、继续深化产能合作与园区建设 |
四、积极打造多元融资平台 |
五、进一步优化项目参与方式 |
第三节 以规则对接与自贸区建设为关键,强化制度保障功能 |
一、加快标准体系的互认与构建,力促规则对接 |
二、坚持自贸区建设长期目标,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 |
三、适时推动人员往来便利化制度发展 |
第四节 以次区域合作为突破口,逐层拓展,逐步推广 |
一、率先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 |
二、以毗邻周边对接为着力点,逐层拓展 |
三、以多边单项合作为示范蓝本,逐步推广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3)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对俄罗斯是新挑战还是新机遇(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态文明:构想与路线图 |
二、“伏尔加河畔听见长江之声” |
三、我们能保住绿色林海吗? |
四、给丝路带开绿灯? |
五、中国投资政策的生态责任 |
六、治水经验 |
七、张张网络通北京———丝路能源动力工程, 生态成本及其输出 |
(4)跨国水资源的国际合作法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 |
1.1.1 理论价值 |
1.1.2 国际社会保护跨国水资源的现实要求 |
1.1.3 中国保护性利用国际河流的紧迫要求 |
1.2 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全球国际河流与国际安全 |
1.2.2 关于全球国际河流治理 |
1.2.3 国际法与国际河流 |
1.2.4 跨界含水层立法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条约法律文本分析法 |
1.3.2 比较分析法 |
1.3.3 个案研究法 |
1.3.4 文献资料法 |
1.3.5 交叉学科研究法 |
1.4 主要内容 |
1.5 拟创新点 |
1.5.1 研究视角独特 |
1.5.2 研究内容创新 |
1.6 不足之处 |
第2章 跨国水资源利用学说理论的演进 |
2.1 国际河流概念的演进 |
2.1.1 国际河流(international river) |
2.1.2 国际水道(international watercourse) |
2.1.3 国际流域(international basin) |
2.2 跨国水资源利用学说的演进 |
2.2.1 绝对领土主权论 |
2.2.2 绝对领土完整论 |
2.2.3 限制领土主权论对“绝对领土主权论”和“绝对领土完整论”的调和 |
2.2.4 利益共同体论及未来发展趋势 |
2.3 国际水法理论演进推动国际合作原则深化 |
2.3.1 国际河流概念的演进拓展国际合作原则 |
2.3.2 跨国水资源利用学说的演进拓展国际合作原则 |
2.3.3 流域国间的相邻关系要求拓展国际合作原则 |
2.4 小结 |
第3章 国际合作原则是国际水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
3.1 国际水法的法律渊源 |
3.1.1 国际条约 |
3.1.2 一般法律原则 |
3.1.3 国际习惯 |
3.1.4 司法裁判和仲裁裁决 |
3.1.5 国际法学团体的软法规则 |
3.2 国际合作原则在国际水法确立的法律依据 |
3.2.1 国际合作原则在条约中的规定 |
3.2.2 国际合作原则在司法和仲裁中的体现 |
3.2.3 国际合作原则在国际法学团体的软法文件中的阐述 |
3.3 跨国水资源国际合作的意义和作用 |
3.3.1 国际合作是保障跨国水资源公平合理和无重大损害利用的基本途径 |
3.3.2 跨国水资源国际合作可创造经济价值 |
3.3.3 跨国水资源国际合作有利于保护水资源和环境 |
3.3.4 跨国水资源国际合作有利于社会公正、构筑和平 |
3.4 小结 |
第4章 跨国水资源国际合作的范围 |
4.1 国际河流和《联合国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 |
4.1.1 国际河流(湖泊)等地表水 |
4.1.2 《联合国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 |
4.2 跨界含水层及其规制 |
4.2.1 跨界含水层 |
4.2.2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关系 |
4.2.3 跨界含水层的管理和规制 |
4.2.4 跨界含水层法条款草案 |
4.3 跨国水资源客体的新拓展 |
4.3.1 跨国云雾水 |
4.3.2 国际社会共管水体 |
4.4 小结 |
第5章 跨国水资源国际合作的领域 |
5.1 跨国水资源的早期利用合作 |
5.1.1 农牧渔利用 |
5.1.2 跨国水资源划界 |
5.1.3 航运利用 |
5.2 跨国水资源水量分配合作 |
5.3 跨国水资源水利开发合作 |
5.4 跨国水资源水质保护合作 |
5.4.1 跨国水资源水质保护 |
5.4.2 跨国水资源水质保护合作实践 |
5.5 小结 |
第6章 跨国水资源国际合作的协调法律机制 |
6.1 信息交流 |
6.2 跨界环境影响评价 |
6.2.1 跨国水资源环境影响评价的国际实践 |
6.2.2 跨国水资源环境影响评价的欧洲实践 |
6.3 联合环境监测 |
6.4 公众参与 |
6.5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合作 |
6.6 通知 |
6.7 紧急情况下的合作 |
6.8 小结 |
第7章 跨国水资源国际合作实现的法律保障 |
7.1 跨国水资源国际合作的立法形式:流域条约 |
7.1.1 跨国水资源条约签订的概况 |
7.1.2 跨国水资源条约的区域性特征明显 |
7.1.3 跨国水资源条约的履行和遵守 |
7.2 跨国水资源国际合作的组织支撑:流域管理机构 |
7.2.1 流域管理机构概况 |
7.2.2 流域管理机构的区域性明显 |
7.2.3 流域管理机构的发展趋势 |
7.3 跨国水资源国际合作实现的救济制度:争端解决机制 |
7.3.1 跨国水资源争端解决机制概况 |
7.3.2 多样化的争端解决方式 |
7.3.3 国际合作避免和解决跨国水争端 |
7.4 小结 |
第8章 我国跨国水资源国际合作的借鉴-以大湄公河次区域为例 |
8.1 我国西南大湄公河水国际合作的现状和困境 |
8.1.1 我国对澜沧江-大湄公河水的开发利用现状 |
8.1.2 我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条约和组织机构的现状 |
8.1.3 大湄公河次区域利用国际力量开发跨国水资源的现状 |
8.2 我国西南发展国际合作开发大湄公河水的建议 |
8.2.1 积极开展同流域国的项目合作 |
8.2.2 逐步深化流域条约和组织机构的参与 |
8.2.3 适度利用国际力量参与大湄公河水开发 |
8.2.4 构建具体公正的跨国水资源争端解决机制 |
8.2.5 加强信息和学术交流 |
8.3 小结 |
第9章 结论:发展中的国际合作原则 |
9.1 结论 |
9.2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加速中俄相互直接投资便利化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论文的创新性探索 |
本章小结 |
第一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 |
第二节 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 |
一、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俄相互直接投资的总体概况及特点 |
第一节 中俄相互直接投资的总体概况 |
一、叶利钦执政时期 |
二、普京执政时期 |
三、梅普组合时期 |
第二节 中俄相互直接投资的特点 |
一、直接投资进展相对缓慢 |
二、地域分布相对集中 |
三、投资额波动较大 |
四、投资活动多为短期行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俄相互直接投资便利化的条件分析 |
第一节 中俄相互直接投资便利化的有利条件 |
一、宏观层面 |
二、微观层面 |
第二节 中俄相互直接投资便利化的主要制约因素 |
一、投资主体信息不对称 |
二、投资主体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 |
三、海外投资保障机制不健全 |
四、双方投资环境不佳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加速中俄相互直接投资便利化路径的设计 |
第一节 加速中俄相互直接投资便利化路径设计的原则 |
一、简化投资准入原则 |
二、提升投资待遇原则 |
三、有利于投资保护原则 |
四、有利于争端解决原则 |
五、方便利润汇回原则 |
第二节 加速中俄相互直接投资便利化的理论路径 |
一、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 |
二、建立东北亚投资区 |
第三节 加速中俄相互直接投资便利化的现实路径 |
一、政府引导,政策推进 |
二、产业试点,逐步推广 |
三、区域试点,逐步推广 |
四、上述现实路径实现的难点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加速中俄相互直接投资便利化的经济效应 |
第一节 贸易效应 |
第二节 产业结构调整效应 |
第三节 技术进步效应 |
第四节 资源优化效应 |
第五节 就业效应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加速中俄相互直接投资便利化路径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在增强政治互信的基础上形成战略共识 |
第二节 为企业创造有利的政策机制与投资环境 |
一、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
二、完善投资合作机制 |
三、健全信息服务体系 |
四、提供金融便利化措施 |
五、完善海外投资保障机制 |
六、改善投资环境 |
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互动共赢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6)中俄木材加工及贸易合作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Резюме |
绪论 |
第一章 中俄两国森林资源及木材供需状况 |
第一节 中国森林资源及木材供需状况 |
第二节 俄罗斯森林资源及木材供需状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俄木材采伐及加工合作状况 |
第一节 中俄木材采伐合作状况 |
第二节 中俄木材加工合作状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俄木材贸易发展历程 |
第一节 1992—1998 年中俄木材贸易状况 |
第二节 1999—2008 年中俄木材贸易状况 |
第三节 2009 年至今中俄木材贸易状况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影响中俄木材加工及贸易合作的因素 |
第一节 国家相关政策 |
第二节 投资环境 |
第三节 木材价格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俄木材加工及贸易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政府层面 |
第二节 企业层面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对俄林业产业直接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基于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俄林业产业直接投资相关概念与理论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林业产业 |
2.1.2 对外直接投资 |
2.1.3 贸易可持续发展 |
2.2 相关基础理论综述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垄断优势理论 |
2.2.3 比较优势理论 |
2.2.4 国际折衷理论 |
2.2.5 区位选择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俄林业产业直接投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3.1 中俄木材贸易现状及问题 |
3.1.1 中俄木材贸易现状 |
3.1.2 中俄木材贸易存在不可持续性 |
3.1.3 阻碍中俄木材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
3.2 中国对俄罗斯林业产业直接投资的必要性 |
3.2.1 避开俄原木出口高关税壁垒实现贸易可持续发展 |
3.2.2 促进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及推动木材产业外移 |
3.2.3 保障木材资源长效供给并节约经营成本 |
3.2.4 我国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3.3 中国对俄罗斯林业产业直接投资的可行性分析 |
3.3.1 中国对俄罗斯进行林业产业直接投资的现实基础 |
3.3.2 中俄林木产品市场具有互补性 |
3.3.3 俄罗斯林业产业直接投资总体环境具有吸引力 |
3.3.4 俄方积极的引资态度和鼓励措施 |
3.3.5 我国中央政府支持 |
3.3.6 我国生产要素比较优势 |
3.4 本章小结 |
4 对俄林业产业直接投资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
4.1 我国对俄林业产业直接投资现状 |
4.1.1 现有对俄林业产业直接投资企业概况 |
4.1.2 对俄林业产业直接投资地区分布 |
4.1.3 对俄直接投资成功案例 |
4.2 对俄林业产业直接投资制约因素分析 |
4.2.1 来自俄罗斯方面的制约因素 |
4.2.2 来自中国方面的制约因素 |
4.2.3 来自国际竞争方面的制约因素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俄林业产业直接投资策略体系构建 |
5.1 对俄林业产业直接投资的总体思路 |
5.1.1 明确总体目标 |
5.1.2 遵循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5.1.3 做好投资前准备工作 |
5.1.4 实现投资对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带动效应 |
5.2 对俄林业产业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策略 |
5.2.1 区位选择影响因素 |
5.2.2 俄罗斯远东联邦区投资分析 |
5.2.3 俄罗斯西伯利亚联邦区投资分析 |
5.3 对俄林业产业直接投资方式选择 |
5.3.1 直接投资方式分类 |
5.3.2 直接投资方式选择影响因素 |
5.3.3 新建和并购的博弈模型分析 |
5.4 对俄林业产业直接投资领域选择 |
5.4.1 原木采伐业 |
5.4.2 木材加工业 |
5.4.3 纸浆造纸业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俄林业产业直接投资的建议 |
6.1 对俄罗斯林业产业直接投资的风险防范 |
6.1.1 投资风险识别 |
6.1.2 投资风险防范 |
6.2 完善政府投资促进政策体系 |
6.3 建立在俄林业经贸合作区 |
6.4 强化中俄双边磋商机制解决投资中出现的问题 |
6.5 强化森林认证管理避免木材非法采伐 |
6.6 打造林业龙头企业引导广大中小企业到俄罗斯投资 |
6.7 对俄林业产业直接投资企业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 |
6.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俄罗斯远东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中俄资源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导论 |
一、研究主题 |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 |
三、本文的研究结构及主要内容 |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理论综述 |
第一节 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理论 |
一、资源稀缺论 |
二、效率利用论 |
三、极限增长论 |
四、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 |
五、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理论 |
第二节 国际资源合作相关理论 |
一、古典经济学派资源禀赋理论 |
二、现代资源禀赋理论 |
三、国际资源合作对世界经济与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俄罗斯学者研究现状 |
二、国内学者研究现状 |
第二章 俄远东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相关政策 |
第一节 远东地区基本情况及特点 |
第二节 远东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
一、能源资源分布及开发利用 |
二、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分布及开发利用 |
三、森林资源分布及开发利用 |
四、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 |
第三节 俄有关资源开发利用的投资环境和贸易政策 |
第三章 俄远东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制约远东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利因素 |
一、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经济实力不强 |
二、劳动力资源短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受限 |
三、产业结构单一,市场分割严重 |
四、技术开发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较低 |
五、缺乏综合性的战略规划及合理有效的地区政策 |
第二节 各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
一、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
二、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
三、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四、其他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远东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评价 |
第四章 俄远东地区未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模式选择 |
第一节 国际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典型模式 |
一、美国开发西部 |
二、阿根廷开发巴塔哥尼亚 |
第二节 远东地区未来自然资源开发模式选择 |
一、远东地区自然资源开发模式与典型开发模式比较 |
二、远东地区自然资源优化开发模式趋向 |
三、远东地区未来自然资源开发离不开与中国的合作 |
第五章 中俄合作开发远东地区自然资源的未来发展 |
第一节 中俄合作开发远东地区自然资源的有利条件 |
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
二、俄投资环境的改善 |
三、我国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
第二节 中俄在开发远东地区自然资源的合作基础 |
第三节 中俄合作开发远东地区自然资源的制约性因素 |
一、远东地区投资环境尚待完善 |
二、交通运输条件亟需改善 |
三、对外科技合作发展缓慢 |
四、“中国威胁论”的影响 |
第四节中俄未来合作开发远东自然资源的重点领域 |
一、发达国家开发俄资源的经验借鉴 |
二、中俄未来合作开发远东自然资源的重点领域 |
第六章 中俄合作开发远东地区自然资源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总体思路和主要策略 |
一、中俄合作开发远东地区自然资源的总体思路 |
二、推进中俄资源合作的主要策略 |
第二节推进多领域的资源合作对策建议 |
一、能源资源合作的对策 |
二、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合作的对策 |
三、林业合作的对策 |
四、其他资源合作的对策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9)东北国有林区森工企业对外投融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主要内容 |
1.4.2 主要创新之处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结构框图 |
2 国有林区森工企业投融资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国有林区森工企业 |
2.1.2 投融资概念与内涵 |
2.2 理论基础 |
2.2.1 投融资战略 |
2.2.2 融资理论 |
2.3 研究相关的部分支撑理论 |
2.4 森工企业投融资的运行特点 |
2.5 本章小结 |
3 国有林区森工企业对外投融资问题分析 |
3.1 国有林区森工企业对外投融资的沿革 |
3.2 国有林区森工企业现状分析 |
3.2.1 森工企业的基本情况 |
3.2.2 森工企业投融资状况分析 |
3.3 国有林区森工企业对外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4 国有林区森工企业对外投融资的动因分析 |
4.1 对外投融资动因的OL模型分析 |
4.1.1 折衷理论与OL模型 |
4.1.2 OL模型分析 |
4.2 竞争环境变化的影响 |
4.2.1 市场竞争的加剧 |
4.2.2 技术竞争的加快 |
4.3 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 |
4.3.1 宏观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 |
4.3.2 微观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 |
4.4 内外部动力的驱动 |
4.4.1 内在动因的驱动 |
4.4.2 外在动因的驱动 |
4.5 本章小结 |
5 国有林区森工企业对外投融资环境评价及风险管理 |
5.1 森工企业对外投融资环境因素的分析方法 |
5.1.1 投融资环境评价的方法 |
5.1.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5.1.3 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5.2 森工企业对外投融资环境评价的实证研究 |
5.3 对外投融资主要风险与管理 |
5.3.1 主要风险类型 |
5.3.2 对外投融资风险管理 |
5.4 本章小结 |
6 国有林区森工企业对外投融资战略 |
6.1 森工企业对外投融资战略目标 |
6.1.1 战略目标的选择 |
6.1.2 对外投融资的战略目标 |
6.1.3 对外投融资区位战略 |
6.1.4 森工企业对外投融资的地区选择 |
6.2 森工企业对外投融资的项目选择 |
6.3 森工企业对外投融资的战略选择 |
6.3.1 独资与合资 |
6.3.2 新建与并购 |
6.3.3 融资模式 |
6.4 加强对俄林业投融资的合作 |
6.4.1 中俄森林资源合作开发的可行性 |
6.4.2 国有林区森工企业在俄投融资发展方向 |
6.4.3 对俄投融资的合作方式 |
6.5 本章小结 |
7 国有林区森工企业对外投融资方式分析 |
7.1 BOT模式 |
7.1.1 BOT方式及其演变形式 |
7.1.2 BOT系列模式在森工项目中应用的可能性 |
7.1.3 BOT模式在黑龙江国有林区森工企业中的应用 |
7.1.4 森工企业应用BOT方式需完善的对策 |
7.2 ABS模式 |
7.2.1 ABS概念及其应用 |
7.2.2 资产证券化在林业项目发展的可行性 |
7.2.3 森工企业资产证券化模式的设计 |
7.2.4 森工企业资产证券化流程 |
7.2.5 ABS模式在龙江森工集团中的应用 |
7.3 PPP投融资模式 |
7.3.1 PPP融资模式的内涵与功能 |
7.3.2 PPP融资模式中的组织结构 |
7.3.3 PPP融资模式的典型运作方式 |
7.3.4 PPP融资模式的优势 |
7.3.5 国有林区森工企业推行PPP融资方式的对策 |
7.4 林业产业投资基金 |
7.4.1 林业产业投资基金的发起及组织形式 |
7.4.2 林业产业投资基金资金规模及募集形式 |
7.4.3 林业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及退出途径 |
7.4.4 林业产业投资基金的意义 |
7.5 本章小结 |
8 国有林区森工企业对外投融资的支撑体系 |
8.1 加强国有林区森工企业自身建设 |
8.1.1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8.1.2 加快森工企业经营模式的改革 |
8.1.3 培育森工企业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
8.2 建立政府对森工企业对外投融资的支撑保障体系 |
8.2.1 建立政府对森工企业对外投融资的管理体系 |
8.2.2 建立政府对森工企业对外投融资的政策保障体系 |
8.2.3 建立政府对森工企业对外投融资的金融服务体系 |
8.2.4 建立政府对森工企业的投资保障机制 |
8.3 建立国有林区森工企业的对外合作交流机制 |
8.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中俄计划合资兴建大型纸浆厂(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背景下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合作前景研究[D]. 娜杰日达(Nadezhda Lonshakova). 长安大学, 2020(06)
- [2]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研究[D]. 向洁. 新疆大学, 2018(12)
- [3]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对俄罗斯是新挑战还是新机遇[J]. И.П.格拉济林娜,Е.А.西蒙诺夫,林琳. 西伯利亚研究, 2017(01)
- [4]跨国水资源的国际合作法律研究[D]. 白明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4(12)
- [5]加速中俄相互直接投资便利化的路径研究[D]. 张建华. 黑龙江大学, 2011(06)
- [6]中俄木材加工及贸易合作状况分析[D]. 赵彤宇. 黑龙江大学, 2011(06)
- [7]基于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对俄林业产业直接投资研究[D]. 乔霞. 东北林业大学, 2010(03)
- [8]俄罗斯远东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中俄资源合作研究[D]. 迟闯. 吉林大学, 2008(12)
- [9]东北国有林区森工企业对外投融资研究[D]. 李岩峰. 东北林业大学, 2008(11)
- [10]关于中俄经贸合作模式的特性分析[J]. 田春生. 俄罗斯研究,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