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周期与终身运动(一)——终身运动及其生命周期特征

生命周期与终身运动(一)——终身运动及其生命周期特征

一、生活周期与终身体育(一)——终身体育及其在生活周期中的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曹勇[1](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指出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张曌华,李红娟,张柳,桂春燕[2](2021)在《身体素养:概念、测评与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身体素养作为身体活动与健康促进及当代体育教育领域改革与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已经成为当前国际体育领域最热门的研究主题之一。通过对身体素养的概念内涵、起源与发展、价值定位及测评现状4个方面进行梳理与分析,建议中国学者在身体素养的相关研究中:明确身体素养的概念内涵和操作性定义;研制适合中国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身体素养测评工具;开展不同人群的身体素养水平调查,并通过横向和纵向研究探讨身体素养与身体活动达标率及健康水平的关系;探讨通过培养身体素养提高身体活动水平及其健康效益的有效策略。

王芳辉[3](2021)在《价值论视域下的体育素养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基于价值论的视角,多维度阐明体育素养的本质内涵与价值追求。体育素养的内容涵盖了人的情感、身体、认知与体育实践活动,强调在完整的生命旅程中培养身体活动所需要使用的各项能力,帮助我们树立合理的终生体育追求。价值论也被称为价值哲学,它指的是关于社会价值的组织构成、属性、根源和对价值进行评价的一种哲学理论,主要指的是通过考察社会主体的需求与其他客体所能够满足的主体需求以及怎样才能够满足这些主体需求的三个维度,来综合考察与评价社会现象、行为和各类事物对阶级、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与意义。体育素养的价值是一种存在的现象,产生于人类所遵循的“人的内在尺度”,实质上就是人所认同的社会主体尺度和其他客体的属性相互交融之后的整合与统一。由于体育素养的价值在社会中的特殊性存在,主体的需要是形成体育素养的价值基础的直接需要。主体与客体是构成体育素养的价值联系的两个基本关系项,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统一的过程。立足于现实生活中人的本身,考察体育素养的价值维度与价值实现路径,寻求从体育理论到现实之间建构新的参照空间。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分析:第一,通过对体育素养的理论知识梳理与回顾,对体育素养内涵的认知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找寻体育素养的价值存在的依据。以“人的需要”作为交织点,对体育素养的理论进行有序阐述,揭示体育素养理论存在的价值线索,为体育素养的价值考察做好有力铺垫。同时,对体育素养价值发展与价值认同的实际进行归纳与论证。第二,对体育素养的价值本性进行分析,对体育素养的价值具体属性与特征进行阐述,考察体育素养的价值生成肌理,描绘出体育素养的价值在细微世界的真实模样。第三,基于价值主体的选择对体育素养的价值进行考察。分析主体尺度在体育素养价值立场中的度量,探讨主体尺度在价值关系中的重要性;分析主客互动在体育素养价值事实中的把控,解读主体需要在价值事实中的第一性;分析主体使命在体育素养价值冲突中的生成,探究主体在价值关系中对需要的维护;分析主体追求在体育素养价值实践中的呈现,阐释了主体在价值关系中对未来的向往。第四,立足于实践的观点,对体育素养的价值内容进行考察与分析。解读体育素养关于主体的健身、教育、运动、调节身心、交往、和谐与发展价值,勾勒出体育素养的价值真实图景。第五,回归到主体的现实生活,思考体育素养价值的实现愿景与价值旨归,辩证的看待主体在体育素养价值交互关系中的成长与进步,详细的分析客体在体育素养价值交互关系中的发展与进化,继而考察在体育素养价值交互关系中价值取向的过渡与变化。本研究论文的结论主要包括:(1)体育素养的价值特征是体育素养的鲜活标签。(2)体育素养的价值产生前提、价值接受与价值实现均是基于主体的需要。(3)体育素养的价值选择是在主体需要的前提下,基于主体尺度与主体追求的有机统一。(4)体育素养的价值维度考察解决了主体的价值矛盾冲突,确立了合理的价值取向。(5)体育素养的价值关系中,价值的呈现在于主体的进化与超越,也在于客体的丰富与升华,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

魏德琦[4](2021)在《“体育强国”背景下太原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时代之中,对综合性、全方位的人才需求愈发增加。但我国大学生“好身材、差体质”矛盾愈发明显,“外强中干”问题暴露,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关注。2019年9月2日,国务院颁布《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指出到2035年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身体素养显着提升。大学生是今后《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参与者、领导者和受益者,大学生体育素养状况将直接关系到《体育强国纲要》的有效实施。因此如何提升大学生体育素养、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成为目前体育改革建设中的重点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对体育素养等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溯,较为系统地界定了体育素养的概念。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确定了大学生体育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之后并对太原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基于太原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大学生体育素养的的具体措施。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体育素养界定是一种关于体质水平、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行为、体育道德、体育技能、体育个性等与体育活动息息相关的一种综合素质与能力。它是先天遗传因素、后天环境和体育教育的影响下产生的综合实践产物,暗含着终身体育的体育理念与体育行为。2.太原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包括体质水平、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个性等7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3.通过对太原市6所普通高校进行调查,发现太原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身体素质整体偏低;体育意识淡薄、终身体育意识模糊;缺乏体育锻炼知识和体育保健知识;体育道德较好,仍需加强;体育活动参与度较低;学习技能途径单一、掌握项目程度较浅;体育个性不太明显。4.提升太原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具体对策如下:加强各项服务与管理,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开展多样化体育活动,促进大学生体育意识形成;体教结合,丰富大学生体育知识的储备;文体结合,提升大学生的体育道德;全方位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多举措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关注个体差异,塑造多样化的体育个性。

杨帆[5](2021)在《中学生体育综艺节目收视行为对其体育价值观的影响 ——基于上海市徐汇区的抽样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发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的引领支撑作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而体育综艺节目所拥有的信息化和创新性等特征,无疑是有效的贯彻路径之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媒体应加大健康科学知识宣传力度,积极建设和规范各类广播电视等健康栏目,利用新媒体拓展健康教育的理念。”体育综艺节目已经具备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在“普及健康生活”、“建设健康环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健康中国”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基于此,本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上海市徐汇区中学生的体育综艺节目收视情况、运动参与行为、体育价值观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中学生体育收视情况与其体育价值观、运动参与行为存在的关联,总结体育综艺中存在的不足以及解决方法,以便更好地引导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健康发展,促进其运动参与。结论如下:(1)上海市中学生收看体育综艺节目的情况较好,只有少部分同学未曾看过体育综艺节目。大部分同学对节目评价较好,认为体育综艺节目积极且有意义。对节目的兴趣认同在节目的选择因素上起着主导作用。女性是体育综艺节目的主要受众,对节目各方面认同度都高于男性。中学生在节目偶像认同上分化现象明显,部分人对偶像明星的正面作用表示认可,但也有部分学生对偶像明星持不欣赏的态度。(2)中学生更注重体育中公平竞争精神,同时更懂得要在运动中保护自己避免伤害。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存在明显性别差异,女性在体育价值观得分高于男性。(3)中学生课外体育运动参与情况较差,总体呈现频次低、时间短、强度低的特点且中学生体育综艺节目收视行为与其运动参与行为存在显着关联,收看节目数量与被调查者的运动频率呈正相关,收视频率与运动强度呈现正相关。除此之外,对体育综艺节目兴趣认同度越高,参与运动频率和运动时长也会相应增加。体育综艺节目上的消费投入程度对运动参与的影响最广泛,表明在体育综艺节目上支出多的,运动参与的频率、时长、强度也会增加。(4)中学生体育综艺节目收视行为中的心理反应层面对其体育价值观发展有显着正向作用,节目能够激发学生运动热情、推广新型运动项目。其中文化认同和兴趣认同对体育价值观各维度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偶像认同、节目制作认同和同辈认同。中学生对节目同辈认同较低,较少和同辈交流节目内容,更愿意与网络上喜好相同的人分享讨论,交流呈现圈层化;行为反应层面对体育价值观的影响弱于心理反应层面。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体育综艺需立足“新时代”,引导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健康发展。(2)以体为主,避免体育综艺节目泛娱乐化倾向。(3)注重创新,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化需求。(4)彰显中华优秀体育文化特色。

张健,王会寨[6](2020)在《全生命周期体育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育回归"人"的本质,将体育贯穿"人"的"全生命周期"。建构全生命周期的体育融合发展模式,是值得思考的重大问题,也成为未来体育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研究认为:全生命周期体育融合发展模式是在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生命历程和体育的认识取得新突破基础上提出的;该模式是以更加主动、积极、系统和持续的方式,着力体育支持与体育促进,推动全民性的体育发展并带动人的全面发展,建构横跨不同生命阶段、不同领域的整合型体育服务体系的模式。研究提出:推动全生命周期体育服务的流程化、均等化、专业化,达成全生命周期体育政策体系的系统化,推进全生命周期体育治理的现代化;全生命周期的体育多维融合发展模式建构主要应抓好行政管理、资源、产业等三个层面的结合;该模式主要涉及"体教融合""体医融合""体文融合""体旅融合""体养融合"等。

王雪[7](2020)在《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研究》文中指出当今国际竞争的关键在教育,而教育质量依赖于教师;语言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国际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自古便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大量的海外移民和其他各类母语非英语学习者的持续增长给美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简称为ESL)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教师专业标准的开发与完善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已经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多学科、多层次、多维度教师专业标准体系,贯穿教师职前、入职和职后优秀与杰出四个发展阶段,对教师质量进行三位一体的保障。作为国家教师专业标准体系中的一部分,美国ESL教师专业标准已经出台了职前和优秀(职后)教师专业标准,作为ESL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发展的指针和规范准则,并且标准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地进行修改与完善。中华民族有着古老的文明和璀璨的文化,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汉语言的推广、汉文化的传播是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根本保障,是国家语言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是“一带一路”愿景实现的重要条件,更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支撑。这就对我国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尤其是对未成年阶段学习者进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加专业化的要求;然而,这一领域却经常被忽视。美国的ESL教师专业标准与我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适用的群体类似、语境类似,且发展比较成熟、实践经验丰富,值得关注并展开深入研究。基于以上思考,本论文选取美国现行的全部3套ESL教师专业标准:2010版与2018版《学前—12年级教师职前教育计划认证标准》(2010版和2018版现处于并行状态,都属于现行职前教师专业标准范畴)和《英语作为一门新语言标准》(即职后优秀教师专业标准)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美国现行的学前至12年级阶段ESL教师系列专业标准进行全面剖析与解读,挖掘出该系列标准的产生背景、实然状态、总体特征、成效弊端和借鉴意义。美国现行的ESL教师专业标准是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产物,背后蕴含着政治、文化、语言、教育、需求等因素。因此,本论文首先把美国现行的ESL教师专业标准放置于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从国家语言政策的发展要求与社会、文化、教育的整体环境和教师、学生及学科发展的现实需求两大维度六个方面对美国ESL教师专业标准出台的背景做深入挖掘,追根溯源,找出成因。然后以舒尔曼的教师知识理论为指导,分别对美国现行的ESL教师专业发展两个阶段(职前和职后)的三套标准从标准制定的机构和主体、标准产生的依据和核心思想、标准产生的过程、标准的框架与内容、基于标准的教师认证和标准的特点几个方面进行个体分析。同时抓住新、旧职前标准并行这一难得的机会,在现行标准研究范畴内,在对职前标准进行个体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历时的角度比较、探究不同时期同一标准的承接性与发展性、不变本质与时代发展趋势的融合,以便可以更加全面地分析美国职前ESL教师专业标准的特点。在分别对美国现行的ESL职前、优秀(职后)教师专业标准进行充分分析后,论文从美国ESL学科整体性、ESL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完整性的角度,以库玛的语言教师教育理论为指导,打乱标准原有的结构,对处于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专业标准从基本要素、整体框架、具体内容以及基于标准的认证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阐释不同阶段标准之间的异同、产生的原因及内在联系。进而发掘美国现行ESL学科教师专业标准在研制理念、主体结构、涵摄内容、秉持视角、言说话语、认证方式上的共性与特质,并探讨该学科教师专业标准所产生的影响。此外,结合国家语言政策的发展要求与社会的现实需要,分析我国第二语言教师、教学与教师专业标准发展现状,参照美国ESL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本文从七大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启示。希望本研究可以为我国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研究的深化与发展,为我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特别是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与完善、教师教育的改革与优化、教师质量与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专业的长足发展、以及我国汉语及汉文化的国际传播带来些许启示。

马波[8](2020)在《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关系性实践”,是人与人灵魂的相遇。优质的教学取决于教师在情感支持、课堂组织和教学支持等方面与儿童的互动。大量的研究表明,高质量师幼互动对儿童诸方面发展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对家庭贫困、适应困难等处境不利儿童的发展作用更突出。随着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以及国家在促进发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方面相关政策的落地,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乡村学前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在“有学可上”的基础上如何“上好学”既是未来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人民的期盼,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四川省“一村一幼”项目首先在该区域试点和推行。这些地区的师幼互动质量如何,影响师幼互动质量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提升该区域的师幼互动质量等问题亟待探索。研究者在农村视角的指导下,采用混合研究的方法,运用课堂互动评估系统(classroom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CLASS)对社会经济、交通、教育平均处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中等水平的L县25个“一村一幼”幼教点的42个班级的67名辅导员的师幼互动质量进行了上述问题的研究。首先,研究者采用CLASS评估系统对67名辅导员的一日活动进行了观察和评估。发现:L县村幼教点的师幼互动质量整体质量不高,不平衡性与差异性并存的特点。从不平衡性来说,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情感支持得分最高、班级组织次之,教学支持得分最低;不同活动形式中的师幼互动质量得分存在不平衡性,游戏活动和户外集体活动在情感支持和班级组织领域的得分最高;集体教学活动在教学支持领域的得分略高;生活活动的师幼互动质量最低。从差异性来说,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采用潜在剖面分析发现,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存在低质量型、中低质量型、中等质量型和中高质量型四个剖面,以中低质量型为主,但仍存在一定比例有质量的师幼互动。不同结构质量的村幼教点其师幼互动质量差异显着。总体而言,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优势与挑战并存,如何发掘其师幼互动质量的优势,带动其弱势发展成为研究的重要议题。其次,研究者采用田野考察和文本分析等方式在生态系统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了影响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原因。在外系统层面,一村一幼”政策对“一村一幼”过渡性、临时性的导向使得村幼教点在师资、教师身份待遇、教师培养、幼教点硬件设施设备、幼教点质量监督与管理等各个方面难以得到最基本的保障,对师幼互动质量产生重要而间接的作用。在大系统层面,研究者探讨了辅导员身份、工作性质、工作环境以及专业发展等职业困境对师幼互动质量的影响。在中间系统层面,研究者考察了幼教点结构质量和班级结构质量对师幼互动质量的影响。如研究发现村幼教点的屋舍拥挤与师幼互动质量有关,生活设施设备对班级组织质量、辅导员对儿童的关注程度等有显着性影响。班级是否有一定活动材料对师幼互动质量有显着性的影响,班级规模也有一定的影响,当班级规模过大时,师幼互动质量更低。在小系统层面研究者考察了辅导员的专业特质和个人特质对师幼互动质量的影响。从专业特质来说,对于绝大多数非学前教育的辅导员而言,“学艺旁观”的“见习”对她们的教育观念、行为,师幼互动行为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尽管辅导员学历和专业对师幼互动质量的影响不显着,但并不意味着学历和专业不重要,学前专业毕业的辅导员其情感支持和班级组织质量更高;辅导员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不足及师幼互动培训的缺失使得她们缺乏有效互动的策略,也直接影响着师幼互动质量。辅导员的工作经历对师幼互动质量的影响显着,本专业毕业后有其他学前(早期)教育机构工作经历的辅导员和小学转岗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更高;辅导员对教育的认识和儿童的认识直接影响着她们的教育行为、与儿童互动的行为以及一日生活的组织与实施,对师幼互动质量有着重要而直接的影响。辅导员的人格特质影响着辅导员的行为方式和处事方式,外倾型的辅导员面对困境更加积极乐观,对儿童也更加热情,尽责型的辅导员在一日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在与儿童的互动中总能够尽职尽责。第三,研究者在充分分析辅导员师幼互动质量特点和辅导员特点的基础上制定了《村幼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方案》,并展开了一学期的准教育实验。通过两次前测和一次后测以及辅导员问卷发现,本次学习活动对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提升有显着作用,其中班级组织领域提升最多、情感支持次之,教学支持提升最少。这说明村幼教点的师幼互动质量提升存在难易程度的差异,教学支持最难提升。不同活动类型中的师幼互动质量提升也不同:集体教学活动的师幼互动质量得分提升最多,游戏活动、生活活动次之,户外集体活动最少。不同专业背景、出勤次数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提升无显着性差异,但学历越高、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出勤次数更多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提升更多。此外,辅导员在自我评价中认为除了师幼互动能力的提升外,还在教育理念、持续学习、专业信心方面有所收获,对本次学习满意度较高。最后,研究者对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研究进行了总的讨论,尽管民族地区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不高,但在其区域内部,发现其师幼互动质量的多元实践样态,并借助其优势以本区域力量为主,支持村幼自助、自主发展。同时也应看到,师幼互动质量的提升不能仅仅依靠师幼互动学习项目,而是需要整个生态系统中各方的合力,才能更好的实现其质量发展的目的。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姚天峰[9](2020)在《运动教育模式在普通高校羽毛球选项课教学中应用效果的实证研究 ——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文中认为运动教育模式是2004年首次引进国内体育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教学模式基于游戏理论为指导,以教师直接指导、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为方法,以固定分组、角色扮演为组织形式,在整个教学中以比赛为主线,注重提供给不同水平学生真实丰富的运动体验。体育选项课作为我国普通高校教改、课改后的实施形式,虽然关注到且满足了一些学生的需求,但目前的教学模式存在以注重技术教学为主、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现象,此类现象也反映出现行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仍存在亟待改进之处。本文将运动教育模式以课堂实验的形式应用到高校羽毛球选项课教学中,能显着地提高学生运动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两极化现象,最终能够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管理形式,更加有利于完善和发展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课程。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南京农业大学18级羽毛球选项课学生为实验对象,就运动教育模式应用到普通高校羽毛球选项课教育教学中的效果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增进学生体质健康。实验班学生在基本素质上的肺活量、5次低重心移动和前后步法移动项目测试结果和对照班测试结果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立定跳远和50米跑项目测试结果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二是提高羽毛球基本技术。实验班学生在羽毛球基本技术上的正反手颠球和发球落点项目测试结果和对照班测试结果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正手发高远球技评和发球成功率项目测试结果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三是激发学习内部动机。实验班学生在运动动机上的求知、成就、内化、认同、外部调节和无动机项目测试结果和对照班测试结果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刺激体验项目测试结果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四是改变学生锻炼态度。实验班学生在锻炼态度上的行为意向项目测试结果和对照班测试结果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等项目测试结果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通过以上研究结果得出,运动教育模式在普通高校羽毛球选项课教学中让学生在比赛中得到了真实运动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内部动机,改变被动学习的态度,强化体育锻炼意识,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积极有效的参与到运动中去,有效促进学生心肺功能及提升学生活动的运动强度,学生的羽毛球基本技术也在高使用率中得到了强化,同时正式比赛中所达到的高强度负荷使学生专项素质也得到了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验研究证明运动教育模式在普通高校羽毛球选项课教育教学中值得去推广,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操作。

魏娇娇[10](2020)在《全生命周期的养老准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未备先老是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的主要阻碍,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及早科学地应对,因此本文提出了养老准备研究主题。我国老龄社会的常态化、老龄事业的系统性与老龄观念的偏差度迫切要求以全新的思路开展养老准备。全生命周期视角具有长远性、整体性、包容性等特征,并以丰富的经济学、医学、社会学与管理学内容作为支撑,与养老准备具有高度适配性。因此,基于全生命周期视角开展养老准备研究是必要的。首先,本文对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的需求进行了分析。按照急迫程度,需求可分为托基本、防意外、顾生活、医疾病、保健康、慰心理、怀临终等七类。研判可得,我国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的需求总量巨大且未来将进一步膨胀,高龄老年人与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刚性需求突出。同时,需求呈现出由低至高的纵深式发展。其次,本文对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的供给展开了分析。我国供给总量不足,主要体现在养老资金投入不足、养老设施供给不足、人力资源支持不足与养老技术赋能不足四个方面。同时,供给具有补缺式、粗放式、单一式等特征,无法满足老年人广泛性、差异性、多元化的养老需求,引致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再次,本文以“养老网络-养老资源-养老资本”为分析框架,从主体维度、内容维度、方式维度对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的整体框架进行了探讨。政府、社会、家庭、个体等全养老网络应当协同共建,动员与投资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家庭资源、个体资源等全养老资源,积累制度资本、经济资本、服务资本等全养老资本。由此,全生命周期的养老准备应以提升需求满足力为目标、以提升网络合作力为基础、以提升资源配置力为保障、以提升资本获得力为手段。最后,本文提出了全生命周期中不同主体的养老准备应对策略。政府与社会需要从长远出发,进行养老制度准备、经济准备与服务准备。家庭和个体需要基于全生命周期与整体利益最大化,开展经济准备、健康管理、心理调适及老年生活规划。

二、生活周期与终身体育(一)——终身体育及其在生活周期中的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活周期与终身体育(一)——终身体育及其在生活周期中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身体素养:概念、测评与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身体素养的起源和发展
2 身体素养概念和内涵的研究
    2.1 身体素养的哲学理论基础
        2.1.1 身心一元论
        2.1.2 现象学和存在主义
        2.1.3 具身认知理论
    2.2 身体素养的概念内涵
    2.3“身体素养”与“体育素养”的比较
3 身体素养评测的研究
    3.1 国外关于身体素养测评的研究
        3.1.1 加拿大关于身体素养测评的研究
        3.1.2 澳大利亚、美国关于身体素养测评的研究
        3.1.3 中国关于身体素养测评的研究
    3.2 身体素养测评及其与健康关系的研究
4 身体素养的价值定位
    4.1 身体素养是促进终身身体活动参与的必备素养
    4.2 身体素养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新航标
5 结论与展望

(3)价值论视域下的体育素养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的缘起与准备
    1.1 选题依据
        1.1.1 时代发展对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1.1.2 民众的体育素养培育与提升仍需努力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体育
        1.2.2 体育素养
        1.2.3 价值论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思路与框架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框架
    1.7 研究重点与难点
        1.7.1 研究重点
        1.7.2 研究难点
    1.8 研究创新与不足
        1.8.1 研究创新
        1.8.2 研究不足
2 体育素养的理论内涵与价值存在
    2.1 体育素养的认识维度
        2.1.1 体育素养与学生的快乐成长
        2.1.2 体育素养与教师的生命教育
        2.1.3 体育素养与课程的知识涵养
        2.1.4 体育素养与民众的完全人格
    2.2 体育素养的价值初显
        2.2.1 体育素养与生命行为的力量
        2.2.2 体育素养与人类健康的需要
        2.2.3 体育素养与时代发展的责任
    小结
3 体育素养的价值发展与价值观念
    3.1 体育素养价值发展曲折性的“实然”
    3.2 体育素养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应然”
    小结
4 体育素养的价值特征与价值本性
    4.1 体育素养价值中意识主导的主体性
    4.2 体育素养价值中对象存在的客体性
    4.3 体育素养价值中蕴含特殊的绝对性
    4.4 体育素养价值中独特地位的相对性
    4.5 体育素养价值中永恒变化的时效性
    4.6 体育素养价值中人本回归的社会性
    小结
5 体育素养的价值主体与价值选择
    5.1 主体尺度在体育素养价值立场中的度量
    5.2 主客互动在体育素养价值事实中的把控
    5.3 主体使命在体育素养价值冲突中的生成
    5.4 主体追求在体育素养价值实践中的呈现
    小结
6 体育素养的价值考察与价值维度
    6.1 体育素养关于促进身体发展的健身价值
    6.2 体育素养关于引导个体担当的教育价值
    6.3 体育素养关于提高体育技能的运动价值
    6.4 体育素养关于提升情感体验的调节价值
    6.5 体育素养关于增加互动空间的交往价值
    6.6 体育素养关于缓解社会矛盾的和谐价值
    6.7 体育素养关于坚持真理原则的发展价值
    小结
7 体育素养的价值实现与价值旨归
    7.1 体育素养价值主体的进化与超越
    7.2 体育素养价值客体的丰富与升华
    7.3 体育素养价值取向的确立与设定
    小结
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体育强国”背景下太原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颁布,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1.1.2 社会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提出新要求,大学生体育素养问题日渐凸显
        1.1.3 提高体育素养是大学生健康促进的需求,是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有力抓手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相关研究
        1.4.2 关于体育素养概念的相关研究
        1.4.3 关于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
        1.4.4 关于大学生体育素养现状的相关研究
        1.4.5 小结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下太原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3.1.1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对青少年体育素养的总要求
        3.1.2 太原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 太原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
        3.2.1 体质水平现状分析
        3.2.2 体育意识现状分析
        3.2.3 体育知识现状分析
        3.2.4 体育道德现状分析
        3.2.5 体育行为现状分析
        3.2.6 体育技能现状分析
        3.2.7 体育个性现状分析
    3.3 太原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问题
        3.3.1 身体素质整体偏低
        3.3.2 体育意识淡薄、终身体育意识模糊
        3.3.3 缺乏体育锻炼知识和体育保健知识
        3.3.4 体育道德较好,仍需加强
        3.3.5 体育活动参与度较低
        3.3.6 学习技能途径单一、掌握项目程度较浅
        3.3.7 体育个性不太明显
4 太原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培育对策
    4.1 加强各项服务与管理,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4.2 开展多样化体育活动,促进大学生体育意识形成
    4.3 体教结合,丰富大学生体育知识的储备
    4.4 文体结合,提升大学生的体育道德
    4.5 全方位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
    4.6 多举措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
    4.7 关注个体差异,塑造多样化的体育个性
5 结论与建议
附录1《太原市大学生体育素养现状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中学生体育综艺节目收视行为对其体育价值观的影响 ——基于上海市徐汇区的抽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体育综艺节目——影响力日益扩大的体育媒介
        1.1.2 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驱动力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2.文献综述
    2.1 体育价值观的相关研究
        2.1.1 体育价值观的概念界定
        2.1.2 体育价值观的维度划分以及相关研究
    2.2 体育综艺节目
        2.2.1 体育综艺节目概念演变
        2.2.2 我国体育综艺节目的研究
    2.3 收视行为调查的演变历程
    2.4 运动参与的相关研究
    2.5 中学生体育运动的相关研究
    2.6 综述小结
3 核心概念界定
    3.1 体育价值观
    3.2 体育综艺节目
    3.3 收视行为
    3.4 运动参与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问卷调查法
        4.2.2 访谈法
        4.2.3 文献资料法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中学生体育综艺收视情况
        5.1.1 收视体育综艺节目汇总
        5.1.2 收看体育综艺节目频率与时长
        5.1.3 中学生收看体育综艺节目时父母陪同情况
        5.1.4 节目知晓渠道
        5.1.5 收视地点和收视时间
        5.1.6 收视方式与参与谈论情况
        5.1.7 体育综艺节目消费情况
    5.2 中学生体育综艺节目认可度
        5.2.1 中学生对体育综艺节目总体认可度
        5.2.2 兴趣认同
        5.2.3 偶像认同
        5.2.4 文化认同
        5.2.5 节目制作认同
        5.2.6 同辈认同
        5.2.7 不同类别中学生体育综艺节目收视情况特点
    5.3 中学生运动参与情况
        5.3.1 中学生运动参与的频率与时长情况
        5.3.2 中学生运动参与的强度与组织形式情况
        5.3.3 中学生体育综艺节目收视行为与体育参与情况关系分析
    5.4 中学生体育价值观情况
        5.4.1 中学生体育价值观总体情况
        5.4.2 道德价值观
        5.4.3 安全价值观
        5.4.4 竞争价值观
        5.4.5 不同类型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差异分析
    5.5 收视行为与体育价值观的相关情况以及影响分析
        5.5.1 体育综艺节目收视行为与体育价值观变量之间的相关情况
        5.5.2 体育综艺节目收视行为对体育价值观的影响
        5.5.3 中学生体育节目收视行为对其价值观影响的特点
6.体育综艺节目存在的问题
    6.1 一定程度存在泛娱乐化倾向
    6.2 节目存在同质化现象
    6.3 与我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结合不够
7.体育综艺节目改进建议
    7.1 体育综艺需立足“新时代”,引导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健康发展
    7.2 以体为主,避免体育综艺节目泛娱乐化倾向
    7.3 注重创新,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7.4 彰显中华优秀体育文化特色
8.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9.结论
附件一:调查问卷
附件二:问卷专家效度检验表
附件三 访谈纪要
参考文献
致谢

(6)全生命周期体育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全生命周期体育融合发展的宏观环境
    1.1 政治(P)
    1.2 经济(E)
    1.3 社会(S)
    1.4 科技(T)
2 全生命周期体育融合发展模式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2.1 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2.1.2 生命历程理论
        2.1.3 终身体育理论
    2.2 基本内涵
        2.2.1 全生命周期与体育
3 全生命周期体育融合发展模式的建构
    3.1 全生命周期体育融合发展模式的建构路径
    3.2 全生命周期体育融合发展模式的建构重点
4 全生命周期体育融合发展模式的现实考量
    4.1体教融合
    4.2体文融合
    4.3 体旅融合
    4.4 体医融合
    4.5 体养融合
5 推进全生命周期体育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5.1 推动体育协同治理现代化
    5.2完善体育融合发展制度
    5.3 健全体育融合发展政策体系
6 结束语

(7)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呼唤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二)美国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需要深化
        (三)我国第二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诉求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第二语言
        (二)美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教师
        (三)教师专业标准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美国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二、关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评析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舒尔曼教师知识理论
        (一)教师知识的来源
        (二)教师知识的结构
        (三)教师知识的运用
        (四)舒尔曼教师知识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二、库玛语言教师教育理论
        (一)三大教学参数与十大宏观策略
        (二)库玛语言教师教育“KARDS”模块模型
        (三)库玛语言教师教育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章 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产生的背景
    一、美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产生的政策与环境
        (一)国家语言教育政策日臻完善加速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
        (二)标准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呼唤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
        (三)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引领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
    二、美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产生的现实需要
        (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科科学化的需要
        (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化的需要
        (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生日益增长的需要
第四章 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分析
    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
        (一)标准制定的机构及主体
        (二)标准制定的依据、核心思想
        (三)标准制定的过程
    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的框架及内容
        (一)2010现行版职前教师专业标准框架及内容分析
        (二)2018现行版职前教师专业标准框架及内容分析
        (三)2010版标准与2018版标准比较分析
    三、基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的认证
        (一)认证的原则和目标
        (二)认证的程序
        (三)认证的内容和方法
    四、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的特点
        (一)标准结构的层次性:接近标准、达到标准、超越标准三层进路
        (二)标准评价的科学性:倡导“绩效本位”的评价理念
        (三)标准原则的一致性:国家要求与学科特点有机融合
        (四)文化的包容性:母语文化与美国文化相结合
        (五)学生的主体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
        (六)专业的发展性:合作与反思中成长
第五章 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分析
    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
        (一)标准制定的机构和主体
        (二)标准制定的依据、核心思想
        (三)标准制定的过程
    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框架及内容
        (一)现行版优秀教师专业标准框架分析
        (二)现行版优秀教师专业标准内容分析
    三、基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认证
        (一)认证的理念
        (二)认证的程序
        (三)认证的内容和方法
    四、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特点
        (一)体现五项核心要求与学科专业特点的融合
        (二)强调教师知识的专业性与实践的综合性
        (三)突出教师的反思能力
        (四)关注教师专业领导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重视学生背景的多样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六)加强教师评价的灵活性与公平性
第六章 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总体评析
    一、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与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比较
        (一)基本要素比较分析
        (二)标准框架比较分析
        (三)标准内容比较分析
        (四)标准认证比较分析
    二、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总体特点
        (一)标准研制理念:以人为本、观照师生
        (二)标准主体结构:体系完整、层级分明
        (三)标准涵摄内容:知识、能力与品格兼具
        (四)标准秉持视角:多元文化取向
        (五)标准言说话语:用词精确、实践倾向
        (六)标准认证方式:科学性与民主性相结合
    三、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影响
        (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积极影响
        (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消极影响
第七章 思考与启示
    一、我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发展现状
        (一)国家语言强国战略话语语力的提升
        (二)对我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分析
        (三)基础教育领域来华学生对我国第二语言教师的现实需要
    二、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一)完善我国具有本土特色的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
        (二)凸显教师专业标准中第二语言学科的本质特点
        (三)关注教师专业标准中第二语言学生的源文化差异
        (四)重视教师专业标准中第二语言学生的汉文化融入
        (五)加快教师专业标准引领下第二语言教师角色的转变
        (六)完善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第二语言教师评价体系
        (七)倡导更多符合标准的专业第二语言教师走进中小学课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快速发展的“一村一幼”幼教点,其学前教育质量亟待保障
        二、师幼互动质量是“一村一幼”幼教点质量发展的关键
        三、“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尚待探索
        四、研究者的研究困惑与旨趣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一村一幼”幼教点的概念界定
        二、师幼互动的概念梳理
        三、师幼互动质量的概念界定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及其质量的已有研究
        一、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政策与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
        二、民族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三、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及其质量的已有研究
        四、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课程建构与质量探讨的相关研究
        五、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二节 农村学前教育及其质量研究
        一、农村学前教育政策及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
        二、农村学前教育质量发展现状
        三、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及其培养的相关研究
        四、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三节 我国师幼互动质量研究回溯
        一、从师幼互动研究看师幼互动质量
        二、在幼儿园质量研究中看师幼互动质量
        三、专门化的师幼互动质量研究
        四、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四节 课堂互动评估系统及师幼互动质量研究综述
        一、课堂互动评估系统(CLASS)
        二、运用CLASS进行师幼互动质量现状探讨的已有研究
        三、已有研究对影响师幼互动质量的原因探索
        四、师幼互动质量提升的相关研究综述
        五、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视角转换与研究方法论
        第一节 基于农村视角的师幼互动质量研究
        一、城市视角下被异化为“问题学前教育”的农村学前教育
        二、本研究的基本主张与研究立场:研究农村学前教育应立足农村视角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论
        一、研究问题与思路
        二、研究方法论
        三、混合研究范式在本研究的运用
        四、研究伦理
    第四章 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一:L县“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现状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与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程序
        研究设计二:影响L县“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的原因考察
        一、研究目的与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过程及伦理
        研究设计三:探寻提升L县“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提升
        一、研究目的与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三、研究过程及伦理
第二部分
    第五章 L县“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现状研究
        第一节 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基本现状研究
        一、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整体现状考察
        二、“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整体水平
        三、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与其他区域师幼互动质量的比较
        四、总结
        第二节 L县村幼教点一日活动中不同活动类型的师幼互动质量研究
        一、四种活动类型中的师幼互动质量比较
        二、不同活动类型的师幼互动质量特点分析
        三、总结
        第三节 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潜在剖面考察
        一、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类别检验
        二、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类型分布
        三、不同师幼互动质量类型的特点分析
        四、不同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在不同师幼互动质量类型的分布
        五、总结
        第四节 L县不同结构质量的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差异考察
        一、硬件设施较好、有一定活动材料的班级其师幼互动质量更高
        二、师幼民族构成单一、幼儿混龄跨度小于 3 岁、规模适宜的班级其与师幼互动质量更高
        三、教育工作经历越丰富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更高
        四、总结
        五、本章总结
    第六章 L县“一村一幼”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优势与挑战
        第一节 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质量面临的挑战
        一、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整体质量不高,教学支持尤低
        二、一日活动中不同活动类型的师幼互动质量面临不同的挑战
        三、低质量型在村幼教点的占比较高,如何改善这部分质量难度较大
        四、村幼教点结构质量对师幼互动质量有制约作用
        五、辅导员专业素养与多元文化素养不足制约师幼互动质量
        第二节 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具备的优势
        一、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得分存在不平衡性
        二、村幼辅导员之间在CLASS的得分存在差异性
        三、本章总结
    第七章 影响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原因考察
        第一节 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政策管理与师幼互动质量
        一、“本地人”的师资招聘和本区域文化对师幼互动质量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二、村幼教点辅导员薪资政策制约着师幼互动质量
        三、行政管理和监督松散对师幼互动质量不利
        四、乡镇中心小学对村幼教点的业务质量与管理于师幼互动质量不利
        五、总结
        第二节 “一村一幼”辅导员职业困境与师幼互动质量
        一、身份困境:不是教师的教师与师幼互动质量
        二、工作性质困境:繁琐的工作内容与嘈杂的工作环境与师幼互动质量
        三、专业文化氛围的困境:孤岛中的辅导员与师幼互动质量
        四、总结
        第三节 幼教点结构质量与师幼互动质量
        一、幼教点硬件设施设备与师幼互动质量
        二、“一村一幼”班级活动材料与师幼互动质量
        三、“一村一幼”班级规模与师幼互动质量
        四、班级儿童年龄跨度大对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有利弊影响
        五、总结
        第四节 “一村一幼”辅导员特质与师幼互动质量
        一、“一村一幼”辅导员专业背景与师幼互动质量
        二、“一村一幼”辅导员的教育观念与师幼互动质量
        三、“一村一幼”辅导员人格特质与师幼互动质量
        四、总结
        五、本章总结
第三部分
    第八章 村幼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项目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第一节 学习内容及序列: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特点分析
        一、师幼互动学习内容的总体设计应考虑辅导员的已有知识经验
        二、班级组织是低水平师幼互动教师向中等水平发展的切入口
        三、辅导员的教学支持能力发展难度最大
        四、辅导员的教学实践急需行为管理能力的发展
        第二节 学习条件与学习方式:村幼教点教师特点分析
        一、学习条件的保障应考虑乡村教师的多重身份
        二、学习方式的选择应考虑辅导员的精神生活状态
        第三节 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项目的理论基础
        一、苏尔曼的教师知识观
        二、维果茨基社会历史文化理论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四、技术协助策略
        第四节 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项目方案
        一、学习目标
        二、学习者
        三、学习内容与途径
        四、条件保障
        五、师幼互动学习方案的实施
    第九章 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效果研究
        第一节 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效果评估
        一、辅导员师幼互动质量得分前后测总体结果比较
        二、不同活动类型师幼互动质量的前后测比较
        三、不同专业特征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变化
        四、不同出勤次数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的变化
        五、不同视频使用情况的师幼互动质量变化
        六、不同现场反馈次数的师幼互动质量变化
        七、总结
        第二节 辅导员对师幼互动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一、辅导员对掌握师幼互动学习内容的总体评价
        二、辅导员学习过程中的师幼互动转变
        三、教育理念与实践的转变
        四、辅导员学习满意度调查
        五、辅导员对本次学习项目的建议
        六、总结
        第三节 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效果的讨论与分析
        一、学习项目对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提升作用显着
        二、师幼互动学习效果还表现在师幼互动质量提升之外
        三、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提升还有较大空间
        四、师幼互动学习需要对教师有积极的鼓励和及时有效的反馈
        五、辅导员对本次学习整体满意度较高
        六、本章总结
    第十章 村幼师幼互动质量提升与教师学习的经验与反思
        第一节 村幼师幼互动质量提升的经验与反思
        一、辅导员具备强烈的师幼互动学习动机
        二、学习方案充分考虑教师的需求
        三、专业人员及时有效的反馈
        第二节 支持辅导员有效学习的思考
        一、平等视角下发现、正视、理解辅导员
        二、“学不能被教,只能被辅助”
        三、辅导员的学习需要情感支持
        四、总结
第四部分
    第十一章 总的讨论与反思
        第一节 “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的讨论与分析
        一、“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总体不高
        二、“一村一幼”情感支持质量存在虚高的可能性
        三、“一村一幼”班级组织质量总体不高,但最有提升的可能
        四、“一村一幼”教学支持质量最低且提升难度大
        五、“一村一幼”不同活动类型的师幼互动质量差异较大
        第二节 提升“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的建议
        一、“一村一幼”教育政策应解决辅导员的身份和待遇问题
        二、“一村一幼”教育政策应支持辅导员的持续专业成长
        三、区域行政管理应加强以师幼互动质量为主的过程性质量管理
        四、行政管理应严格控制班额
        五、加强幼教点基本设施设备和活动材料投放
        六、加强“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提升的课程和培训体系建设
        七、教育实践中注重有质师幼互动在各活动类型中的延续和提升
        第三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9)运动教育模式在普通高校羽毛球选项课教学中应用效果的实证研究 ——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校选项课教学现状及效果
        1.1.2 学生体质下降背景下对体育课教学的新要求
        1.1.3 国内对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国内有关研究现状
        1.3.3 国外有关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实验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运动教育模式下普通高校羽毛球选项课教学实验方案
        3.1.1 实验假设的提出
        3.1.2 实验内容及实验对象
        3.1.3 实验周期设计
        3.1.4 实验测试指标及测试方法
        3.1.5 实验操作步骤
        3.1.6 教学实验设计
    3.2 运动教育模式下普通高校羽毛球选项课教学方案的实施结果
        3.2.1 实验前数据结果与分析
        3.2.2 实验后数据结果与分析
        3.2.3 教学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6 附录
致谢

(10)全生命周期的养老准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养老准备概念界定
        1.3.2 养老准备动力激励
        1.3.3 养老准备约束因素
        1.3.4 养老准备实现路径
        1.3.5 养老准备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概念界定
第二章 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的必要性
    2.1 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的现实需求
        2.1.1 老龄社会的常态化
        2.1.2 老龄事业的系统性
        2.1.3 老龄观念的偏差度
    2.2 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的理论支持
        2.2.1 经济学的生命周期理论
        2.2.2 医学的生命周期理论
        2.2.3 社会学的生命周期理论
        2.2.4 管理学的生命周期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的需求分析
    3.1 养老需求识别
        3.1.1 托基本需求
        3.1.2 防意外需求
        3.1.3 顾生活需求
        3.1.4 医疾病需求
        3.1.5 保健康需求
        3.1.6 慰心理需求
        3.1.7 怀临终需求
    3.2 我国养老需求研判
        3.2.1 广度:总量巨大且刚性需求突出
        3.2.2 深度:养老需求呈现纵深式发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的供给分析
    4.1 养老供给总量不足
        4.1.1 养老资金投入不足
        4.1.2 养老设施供给不足
        4.1.3 人力资源供给不足
        4.1.4 养老技术支持不足
    4.2 养老供给资源错配
        4.2.1 补缺式供给与广泛性需求不匹配
        4.2.2 粗放式供给与差异性需求不匹配
        4.2.3 单一式供给与多元化需求不匹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的实现路径
    5.1 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的总体框架
        5.1.1 主体维度:全养老网络
        5.1.2 内容维度:全养老资源
        5.1.3 方式维度:全养老资本
    5.2 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的实施机制
        5.2.1 以提升养老需求满足力为目标
        5.2.2 以提升养老网络合作力为基础
        5.2.3 以提升养老资源配置力为保障
        5.2.4 以提升养老资本获得力为手段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生命周期中不同主体的养老准备
    6.1 国家和社会的养老准备应对
        6.1.1 养老制度准备
        6.1.2 养老经济准备
        6.1.3 养老服务准备
    6.2 家庭和个体的养老准备应对
        6.2.1 经济准备:主动养老
        6.2.2 健康管理:健康迎老
        6.2.3 心理调适:积极适老
        6.2.4 老年生活规划:多元备老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生活周期与终身体育(一)——终身体育及其在生活周期中的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身体素养:概念、测评与价值[J]. 张曌华,李红娟,张柳,桂春燕.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1(03)
  • [3]价值论视域下的体育素养考察[D]. 王芳辉.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体育强国”背景下太原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现状与对策研究[D]. 魏德琦. 中北大学, 2021(01)
  • [5]中学生体育综艺节目收视行为对其体育价值观的影响 ——基于上海市徐汇区的抽样调查[D]. 杨帆.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6]全生命周期体育融合发展研究[J]. 张健,王会寨.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0(12)
  • [7]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研究[D]. 王雪.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5)
  • [8]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研究[D]. 马波. 四川师范大学, 2020
  • [9]运动教育模式在普通高校羽毛球选项课教学中应用效果的实证研究 ——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D]. 姚天峰.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1)
  • [10]全生命周期的养老准备研究[D]. 魏娇娇. 西北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生命周期与终身运动(一)——终身运动及其生命周期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