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微破裂在评估去卵巢大鼠骨结构和质量中的作用

骨微破裂在评估去卵巢大鼠骨结构和质量中的作用

一、骨微破裂评价去卵巢大鼠骨结构与质量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廖源[1](2021)在《电针对骨质疏松骨关节炎共病大鼠膝关节影响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同时患有2-3种,甚至多种疾病,这一现象被命名为“共病”。有研究报道,共病的发病率自1988年开始攀升,2013-2014年美国人口 60%有两种以上疾病共病,将近40%有三种或以上疾病共病,23%有四种或以上疾病共病,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炎共病就是常见的躯体疾病共病中的一类。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以及骨的脆性增加,极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的骨骼疾病。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亦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骨关节疾病,病理改变以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骨质的增生及硬化为特点。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炎在老年人群中最常见,尤其是老年女性,其中最重要的病理因素就是随着年龄增加,体内雌激素分泌减少。基于课题组前期对骨质疏松、骨关节炎的研究经验,为进一步了解电针对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炎共病大鼠的膝关节的影响,而开展本研究。本研究采用3月龄雌性大鼠去卵巢的方式造模,模拟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炎共病的病理状态,并观察电针干预对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炎共病模型大鼠膝关节的影响。目的:观察电针对去卵巢方法造模的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炎共病大鼠膝关节的软骨下骨和软骨的影响,以及对RANKL/OPG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90只3月龄雌性清洁级Sprague-Dawley大鼠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分别为假手术组、去卵巢组以及电针干预组,每组大鼠30只。去卵巢组和电针干预组的大鼠,在无菌环境下实施双侧卵巢切除术,假手术组大鼠,只切除与卵巢旁与卵巢同等大小的脂肪组织。电针干预组大鼠给予电针治疗,取穴:双侧肾俞(BL23)、太溪(KI3),血海(SP10)、足三里(ST36)、阳陵泉(SP9),同侧肾俞与阳陵泉连接,同侧血海、太溪连接,双侧足三里连接,采用疏密波(疏波频率3Hz、密波频率15Hz),强度以大鼠局部肌肉轻微收缩为度(0.7-1.0mA;每天1次,每次30分钟,每周5天;假手术组和去卵巢组不予干预。分别在术后第4、8、12周,各组随机处死10只大鼠。实验一 组织病理学检测:通过番红固绿染色观察关节软骨的形态并进行Mankin评分,以评估电针对大鼠膝关节软骨的影响。实验二 影像学检测:通过Micro-CT检测软骨下骨相关指标: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分离度(Tb.Sp),以评估电针对大鼠膝关节软骨下骨的影响。实验三 生化检测:通过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尿Ⅰ型胶原C端肽(Urinary 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UCTX-I)、尿 II 型胶原 C 端肽(Urinary 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 of type II collagen,UCTX-II)及血清雌二醇(serum 17 β-oestradiol,E2),以评估电针对大鼠膝关节软骨下骨骨吸收,软骨降解及雌激素的作用。实验四 分子生物学检测:通过RT-PCR 了解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 Proteinase 13,MMP13)、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核因子-KB 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KB ligand,RANKL)mRNA 的表达水平。通过 Western-blot检测了解MMP13、OPG、RANKL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实验一 组织病理学结果提示电针抑制大鼠膝关节软骨退变。Mankin评分在术后第4、8、12周,去卵巢组均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第4、8周,电针干预组较去卵巢组无明显变化(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术后第12周,电针干预组较去卵巢组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二 影像学结果提示电针抑制软骨下骨骨质疏松。BV/TV和Tb.Th在术后第4、8、12周,去卵巢组较假手术组均降低(P<0.05),电针干预组较去卵巢组均升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b.N在术后第4、8、12周,去卵巢组均低于假手术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电针干预组均高于去卵巢组,在术后第4周(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术后第8、12周(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b.Sp在术后第4、8、12周,去卵巢组均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电针干预组均较去卵巢组降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三 生化结果提示电针抑制软骨下骨骨吸收、软骨变性及雌激素的下降。UCTX-Ⅰ在术后的第4、8、12周,去卵巢组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电针干预组均低于去卵巢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UCTX-Ⅱ在术后第4周,去卵巢组高于假手术组(P>0.05),电针干预组低于去卵巢组(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术后第8、12周,去卵巢组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电针干预组均低于去卵巢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E2在术后的第4、8、12周,去卵巢组均较假手术组降低(P<0.05),电针干预组均较去卵巢组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四 分子生物学结果提示电针抑制大鼠膝关节软骨退变及软骨下骨骨质疏松。在术后第4周,MMP13 mRNA表达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第8周,MMP13 mRNA表达去卵巢组高于假手术组,电针干预组低于去卵巢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12周,MMP13 mRNA表达去卵巢组高于假手术组(P<0.05),电针干预组低于去卵巢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第4、8、12周,去卵巢组的OPG mRNA表达均低于假手术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电针干预组均高于去卵巢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ANKL mRNA的表达在术后第4、12周,去卵巢组高于假手术组(P<0.05),电针干预组低于卵巢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第8周,去卵巢组高于假手术组(P<0.05),电针干预组低于卵巢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12周,MMP13蛋白的表达去卵巢组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电针干预组较去卵巢组降低(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PG蛋白的表达去卵巢组较假手术组降低(P<0.05),电针干预组较去卵巢组升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ANKL蛋白的表达去卵巢组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电针干预组较去卵巢组降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发现电针可以改善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炎共病大鼠膝关节软骨下骨骨质疏松,抑制膝关节软骨退变,这可能是通过调控RANKL/OPG信号通路调控实现的。

平少华[2](2021)在《雷洛昔芬治疗前交叉韧带切断联合卵巢切除诱导的大鼠骨关节炎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联合应用前交叉韧带切断术和卵巢切除术建立大鼠骨关节炎模型的实验研究目的:评价卵巢切除术(Ovariectomy,OVX)联合前交叉韧带切断术(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ransection,ACLT)建立大鼠绝经后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模型的有效性,为绝经后骨关节炎的相关基础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1.48只12周龄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被随机分为4组:sham组,ACLT组、OVX组和ACLT+OVX组,每组12只,各组又分为病理学观察亚组和影像学分析亚组,每个亚组6只。ACLT组接受右膝ACLT手术,OVX组接受双侧OVX手术,ACLT+OVX组同时接受ACLT和OVX手术,sham组接受假手术操作。2.造模8周后,收集所有大鼠的右膝关节标本,对影像学分析亚组标本的胫骨平台软骨面进行宏观评分后置于75%乙醇中固定,然后应用微型CT(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进行软骨下骨的检测分析。病理学观察亚组标本经固定、脱钙、包埋和切片后,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进行染色,然后应用国际骨关节炎研究协会(Osteoarthritis Research Society International,OARSI)评分法进行评分以评价软骨退变情况。结果:1.宏观评分结果:sham组胫骨平台关节面光滑有光泽,关节囊结构正常。OVX组的关节面基本光滑,但色泽略暗。ACLT组的内侧胫骨平台软骨面表层可见软骨侵蚀,光泽度变差,呈浅灰白色,周围关节囊和软组织可见肥厚增生。然而,ACLT+OVX组的软骨损伤程度更为严重,侵蚀达软骨深层,残面呈灰白色,色泽差,表面可见溃疡面,周围关节囊组织增厚明显。宏观评分结果显示ACLT组的评分显着高于sham组(P<0.005),但低于ACLT+OVX组(P<0.005)。OVX组和sham组的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2.甲苯胺蓝染色及OARSI评分结果:甲苯胺蓝染色结果显示,sham组的关节软骨表面光滑,结构层次清晰,软骨细胞排列规整,基质着色均匀,潮线结构清晰,半月板形态正常。OVX组软骨表面可观察到轻微不平整,软骨细胞排列基本正常,基质染色略浅于sham组,潮线结构较清晰,半月板形态正常。ACLT组可见软骨浅层侵蚀和深达中层的裂缝,周围软骨细胞数量减少,损伤区基质染色变浅,潮线结构欠清晰,半月板碎裂。然而,ACLT+OVX组可见更为广泛的、深达软骨深层的侵蚀和裂缝,局部可见软骨下骨板塌陷,软骨细胞显着减少,基质染色变浅,潮线不清晰,半月板崩解、移位。ACLT组的OARSI评分显着高于sham组(P<0.005),但低于ACLT+OVX组(P<0.005),OVX组和sham组的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3.Micro-CT分析结果:ACLT组的Tb.Th显着低于sham组,而SMI高于sham组(P值均<0.05),OVX组的BMD、BV/TV和Tb.Th显着低于sham组,而SMI显着高于sham组(P值均<0.05)。然而,与其他三组相比,ACLT+OVX组的BMD、BV/TV和Tb.N明显降低,SMI和Tb.Sp显着增高(P值均<0.05),而Tb.Th显着低于sham组(P<0.001)。第二部分雷洛昔芬对前交叉韧带切断联合卵巢切除诱导的大鼠骨关节炎防治作用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讨雷洛昔芬(Raloxifene,RAL)对卵巢切除术(Ovariectomy,OVX)联合前交叉韧带切断术(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ransection,ACLT)诱导的大鼠绝经后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防治效果。方法:1.12周龄的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共60只,随机分为5组:sham组,ACLT组、OVX组、ACLT+OVX组和RAL组(ACLT+OVX+RAL),每组12只,又分为病理学观察和影像学分析两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2.ACLT组接受右膝ACLT手术,OVX组接受双侧OVX手术,ACLT+OVX组和RAL组同时接受ACLT和OVX手术,sham组接受假手术操作。RAL组大鼠从造模72h后开始每天予以RAL灌胃治疗,剂量为6.25mg/kg,每周测量体重并调整药量,其他组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作为安慰剂治疗,疗程12周。3.12周后,收集各组的右膝关节标本,对影像学分析亚组标本的胫骨软骨面进行宏观评分,然后于75%乙醇中固定,并应用微型CT(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检测软骨下骨。病理学观察亚组标本经固定、脱钙、包埋和切片后以甲苯胺蓝染色液染色,应用国际骨关节炎研究协会(Osteoarthritis Research Society International,OARSI)评分法评价软骨损伤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软骨中的II型胶原(Type II collagen,Col-II)和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AGG)的积分光密度值(Integratal optical density,IOD)以评价表达水平。结果:1.宏观评分结果:sham组的软骨面光滑完整,光泽度好,关节囊与软骨界限清楚。OVX组的关节面基本光滑,但光泽较sham组差。ACLT组的内侧胫骨平台软骨面后部可见深达中层的侵蚀,伴有软骨褪色,光泽度明显变差,周围软组织增生肥厚。而ACLT+OVX组的软骨损伤更为严重,软骨失去光泽,可见大面积侵蚀达深层软骨,可见边缘软骨增生和后部软骨有全层缺损区,周围关节囊明显增生肥厚。RAL组的关节软骨侵蚀程度和光泽度明显好于ACLT+OVX组。ACLT组和ACLT+OVX组的宏观评分都显着地高于sham组(P<0.005),但ACLT+OVX组高于ACLT组(P<0.005),而RAL组评分显着低于ACLT+OVX组(P<0.005)。OVX组和sham组的评分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2.甲苯胺蓝染色及OARSI评分结果:sham组软骨表面光滑,结构清晰,软骨细胞排列整齐,基质着色均匀,潮线结构清晰,半月板形态正常。OVX组软骨表面可观察到轻微褶皱,软骨细胞排列基本正常,基质着色略浅,潮线较清晰。ACLT组可见软骨侵蚀达中层,并可见接近深层的裂缝,损伤区软骨细胞减少,基质染色明显变浅,潮线不清晰,半月板可见断裂。ACLT+OVX组可见软骨全层磨损,软骨下骨外露,其表层可见小缺损区域,内有纤维组织填充,半月板毁损。RAL组软骨侵蚀明显轻于ACLT+OVX组,潮线较清晰,而软骨下骨形态以及半月板损伤程度也明显好于ACLT+OVX组。ACLT组的OARSI评分均显着高于sham组(P<0.005)而明显低于ACLT+OVX组(P<0.005),RAL组评分显着低于ACLT+OVX组(P<0.001)。OVX组和sham组的OARSI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3.免疫组化结果:ACLT组Col-II(P<0.005)和AGG(P<0.05)表达水平显着低于sham组,而ACLT+OVX组的Col-II(P<0.05)和AGG(P<0.05)表达水平显着低于ACLT组。RAL组Col-II(P<0.001)和AGG(P<0.05)水平显着高于ACLT+OVX组。OVX组的Col-II和AGG表达水平较sham组有降低趋势,但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4.Micro-CT分析结果:ACLT组的Tb.Th(P<0.05)显着低于sham组而SMI(P<0.005)明显高于sham组。与sham组相比,OVX组的BMD(P<0.01)、BV/TV(P<0.005)和Tb.Th(P<0.05)显着降低,而SMI(P<0.001)显着升高。然而,与ACLT组、OVX组和sham组相比较,ACLT+OVX组的BMD,BV/TV,Tb.Th和Tb.N均显着降低,而SMI和Tb.Sp显着增高(P值均<0.05)。RAL组的BMD(P<0.01)、BV/TV(P<0.001)和Tb.N(P<0.05)显着高于ACLT+OVX组,而SMI(P<0.001)和Tb.Sp(P<0.05)低于ACLT+OVX组。第三部分雷洛昔芬治疗前交叉韧带切断联合卵巢切除诱导的大鼠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本研究对雷洛昔芬(Raloxifene,RAL)治疗卵巢切除术(Ovariectomy,OVX)联合前交叉韧带切断术(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ransection,ACLT)诱导的大鼠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效应机制进行探讨,为临床应用RAL治疗绝经后OA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12周龄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sham组,ACLT组、OVX组、ACLT+OVX组和RAL组(ACLT+OVX+RAL),每组6只。2.ACLT组的右膝予以ACLT手术,OVX组予以双侧OVX手术,ACLT+OVX组和RAL组同时予以ACLT和OVX手术,而sham组予以假手术操作。造模72h后,RAL组每天接受剂量为6.25mg/kg的RAL灌胃治疗,每周根据体重调整给药量,其他组以等体积的蒸馏水作为安慰剂,治疗12周后取材。3.收集所有大鼠的右膝关节,经过固定、脱钙、包埋和切片处理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软骨中X型胶原(Type X collagen,Col-X)、含凝血酶敏感素基序的整合素和金属蛋白酶5(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with thrombospondin motifs-5,ADAMTS-5)、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3,MMP-13)、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3,caspase-3)、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TGF-β1)和软骨下骨中I型胶原(Type I collagen,Col-I)的积分光密度值(Integratal optical density,IOD)以评价表达水平。此外,采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法对软骨下骨区域的破骨细胞数量进行分析。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ACLT组MMP-13、ADAMTS-5、COL-X、caspase-3和TGF-β1的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sham组(P值均<0.05),但明显低于ACLT+OVX组(P值均<0.05)。而RAL组的上述因子表达水平均显着低于ACLT+OVX组(P值均<0.05)。OVX组的MMP-13和TGF-β1表达水平高于sham组(P值均<0.05)但低于ACLT+OVX组(P值均<0.05),其他因子水平较sham组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此外,OVX组的Col-I表达水平显着低于sham组(P<0.001),但高于ACLT+OVX组(P<0.001),而RAL组的Col-I表达水平显着高于ACLT+OVX组(P<0.001)。ACLT组的Col-I表达水平与sham组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2.TRAP染色结果:ACLT组和sham组软骨下骨的破骨细胞数量无差异(P>0.05)。OVX组的破骨细胞数量高于sham组(P<0.05),但是低于ACLT+OVX组(P<0.001)。而与ACLT+OVX组相比,RAL组的破骨细胞数量显着减少(P<0.001)。结论:1.大鼠ACLT+OVX模型表现出极为严重的软骨退变、软骨下骨骨吸收和微结构损伤,具有类似人类绝经后骨质疏松性OA的病理变化特点,可做为绝经后OA相关研究的模型。2.RAL的早期干预具有减轻软骨和软骨下骨损伤的双重保护作用,从而有效地延缓ACLT联合OVX诱导的大鼠OA病程进展,提示RAL具有防治绝经后OA的临床应用潜力。3.RAL可能通过抑制TGF-β1和caspase-3的过度表达来延缓ACLT联合OVX诱导的大鼠OA软骨损伤,并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来改善软骨下骨健康。

周湘琳[3](2021)在《红芪复方对骨质疏松治疗作用研究及潜在活性成分筛选》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加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OP)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临床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大多以钙剂、雌激素、降钙素、氟制剂为主,而长期依靠雌激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会加大女性患宫颈癌等疾病的风险。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历史悠久,具有疗效优良、副作用小、方法多样等特点,在改善骨质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本论文研究部分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部分主要是红芪复方对去卵巢致骨质疏松大鼠治疗作用的筛方与拆方研究,在动物水平上筛选药效最优处方及验证其处方合理性。通过建立去势大鼠模型对以红芪为主药的3个经验方进行药效学初筛,结果表明,三个全方组对去势大鼠的骨质疏松症均具有治疗作用,其中以处方三疗效最好。进一步利用多指标正交实验验证最优复方处方三配伍的合理性,发现全方组及各拆方组对骨质疏松症均具有治疗作用,以全方组疗效最好。并且处方中每味药影响程度依次是怀牛膝>女贞子>熟地>枸杞,其中怀牛膝和女贞子对综合评分有显着影响,表明女贞子和怀牛膝可能在该处方中扮演相对重要的角色。最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DAD)和电离喷雾质谱(ESI-MS)鉴定处方三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鉴定出11种单体化合物。第二部分探讨了处方三含药血清对大鼠成骨细胞(ROBs)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 BMSCs)增殖、分化的影响,在细胞水平上证明最优处方口服代谢物具有良好的抗骨质疏松效果。通过检测经不同浓度处方三含药血清处理后ROBs和r BMSCs细胞增殖率和分化矿化情况,发现处方三口服后的代谢产物(含药血清)同样具有较强的药理活性,可以显着促进ROBs和r BMSCs的增殖、骨形成和矿化能力。同样通过HPLC-DAD等手段鉴定处方三含药血清中的主要成分,发现含药血清中存在前期11种化合物中的8种。第三部分主要是建立一种细胞膜生物特异性提取方法来筛选处方三抗骨质疏松潜在活性成分。该方法涉及将大鼠乳鼠颅骨成骨细胞与处方三提取物共培养以提取给药后细胞的细胞外液部分、细胞膜部分、细胞裂解部分,富集浓缩细胞提取液,通过HPLC-DAD筛选出处方三提取物能够与成骨细胞细胞膜特异性结合并且进入细胞内的单体化合物,这些能够与成骨细胞细胞膜特异性结合并且进入细胞内的单体化合物被推测为处方三抗骨质疏松潜在活性物质之一。结果表明,β-蜕皮甾酮、特女贞苷、芒柄花苷被推测为处方三抗骨质疏松潜在活性物质。同时,建立的细胞膜生物特异性提取方法简单,专属性和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可用于筛选处方三中潜在的抗骨质疏松活性成分物质。第四部分验证了β-蜕皮甾酮、特女贞苷、芒柄花苷这三种被推测的潜在活性成分体外抗骨质疏松活性及其抗氧化能力测试。通过MTT细胞增殖实验、ALP活力测试、矿化结节染色等手段验证了β-蜕皮甾酮、特女贞苷、芒柄花苷均具有良好的体外抗骨质疏松活性,其活性大小为:β-蜕皮甾酮>特女贞苷>芒柄花苷。建立过氧化氢诱导的氧化应激细胞模型,通过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等与氧化应激相关酶、活性氧水平评价了这三种化合物的抗氧化能力,其抗氧化能力大小为:特女贞苷>β-蜕皮甾酮>芒柄花苷。

张念军[4](2020)在《骨宝丸靶向调节BMP-2治疗Ⅰ型骨质疏松的机制探讨》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证明骨宝丸的抗骨质疏松作用;通过临床研究,证实骨宝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疗效;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证实骨宝丸通过调控BMP通路促进骨生成作用而发挥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明确其抗骨质疏松机制;明确BMP通路在成骨细胞分化与骨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并寻找其可能的作用鞭点,为骨宝丸BMP通路促进骨生成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一:选择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80人,随机分两组,对照组(阿仑膦酸钠)和治疗组(骨宝丸联合阿仑膦酸钠)各40例,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疗效评分、骨密度检测、血清ALP及骨钙素,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实验二:选SPF级Balb/c种小鼠,共24只,随机分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环磷酰胺造模),正常对照组、观察组(维甲酸造模),观察两组一般情况观察、胸腺指数、检测骨密度,确立建立骨质疏松小鼠模型的方法。实验三:采用维甲酸诱导骨质疏松小鼠模型,模型组和骨宝丸各剂量组小鼠灌服维甲酸(100 mg/kg)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同时骨宝丸各剂量组小鼠灌服药物溶液进行防治,连续30天。实验结束后,取小鼠股骨,称取质量、测量股骨直径和股骨长度;利用HE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股骨组织变化;利用Micro-CT检测骨密度;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OC、BALP分泌水平。实验四:将选取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细胞)作为研究对象,检测骨宝丸对MC3T3-E1细胞活性的影响;试剂盒法检测骨宝丸对MC3T3-E1细胞ALP活性的影响;WB法检测骨宝丸对MC3T3-E1细胞ALP、BMP-2表达的影响,进一步验证骨宝丸促进成骨的作用机制。结果:实验一:6月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疗效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骨密度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ALP及骨钙素持续降低,治疗组更加明显(P<0.05)。实验二:1.环磷酰胺造模的模型组小鼠活动度及进食量显着下降,毛发失去光泽,实验结束后体重显着低于正常组(P<0.5)。维甲酸造模的模型组小鼠与正常组比较在实验期间多数情况下活动度及进食量无明显差异,实验结束前一周有所减少(无显着差异)。此外,实验结束后模型组体质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图1B)。2.与造模前相比较,环磷酰胺造模小鼠胸腺指数显着降低(P<0.01);维甲酸造模小鼠胸腺指数无明显差异。3.与正常组比较,环磷酰胺造模的模型组小鼠骨密度有减少趋势,但是并无统计学意义;维甲酸造模的模型组小鼠骨密度较正常组减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三:1.骨宝丸对维甲酸导致的小鼠股骨的质量、直径、骨密度和骨髓组织减少有防治作用;2.骨宝丸对维甲酸诱导小鼠血清促进OC和P1NP分泌增加。实验四:1.骨宝丸对MC3T3-E1细胞几乎无毒副作用,且在剂量1-8 mg/ml时具有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2.骨宝丸对MC3T3-E1的ALP活性有显着增强的作用(P<0.05或P<0.01),并且呈现剂量依赖性。3.骨宝丸显着提高了MC3T3-E1细胞ALP蛋白和BM-2蛋白生成水平,且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1.骨宝丸治疗对绝经后骨质疏松,临床效果明显,短期内能够提高骨密度和骨转换率。2.维甲酸诱导绝经后骨质疏松小鼠模型可靠性高,本课题后续研究将采用维甲酸造模。3.骨宝丸可防治维甲酸诱导的小鼠骨质疏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保护BMP-2分泌进而促进骨形成有关。4.骨宝丸可促进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细胞)增殖分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保护BMP-2分泌进而促进骨形成有关。

卜文倩[5](2020)在《Irisin在运动预防骨质疏松小鼠骨量丢失中调节的作用及其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骨质疏松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全球性问题,尤其女性绝经期后,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竭,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骨形成和骨吸收代谢失衡,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出现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退行性变化为特征的骨质疏松症。运动可以增加骨合成,维持骨代谢平衡,预防骨质疏松,但调节机制目前还不清楚。鸢尾素(Irisin)是新型肌肉因子,它在运动中产生,影响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多个关键基因及因子表达,通过骨骼肌与骨组织之间的“crosstalk”发挥调节骨代谢作用。本文通过去卵巢方式(OVX)建立小鼠骨质疏松症模型,研究运动及鸢尾素药物干预对骨质疏松症小鼠骨量丢失的影响,并通过阻断小鼠鸢尾素信号系统探讨鸢尾素在调节运动预防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三月龄C57BL/6雌性小鼠(40只)分为五组:(1)假手术组(SHA);(2)卵巢切除不运动组(OVX);(3)卵巢切除运动组(OEX);(4)卵巢切除Irisin干预组(OVXI);(5)卵巢切除、运动并RGDS蛋白阻断Irisin信号通路组(OEXR)。运动组进行8周中等强度下坡跑运动,5天/周,45min/天,药物干预组进行每周一次尾部静脉药物注射,Irisin为120ng/kg/周,RGDS为25mg/kg周,为期8周。每周称量一次体重,8周末所有小鼠麻醉处死,收集血液及骨组织标本。采用micro CT对小鼠骨组织微观结构扫描分析,使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雌二醇、BAP、TRAP和鸢尾素表达,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小鼠骨组织中鸢尾素、AKT及β-catenin mRNA与蛋白的表达。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进行报道,采用one-way ANOVA方法检测各组之间的统计学差异,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所有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1.小鼠体重和子宫重量变化。小鼠基础体重在各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实验结束时相比SHA组,OVX组小鼠体重明显增加(p=0.029),子宫重量显着降低(p=0.007)。运动组(p=0.013)与Irisin干预组(p=0.007)小鼠体重相比OVX组明显下降,子宫重量没有显着变化(p>0.05)。运动组小鼠注射RGDS阻断Irisin信号通道后表现为体重相比OEX组增加,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230),子宫重量也没有显着变化(p=0.869)。2.小鼠骨密度变化。卵巢切除后小鼠骨密度明显下降,OVX小鼠组的皮质骨vBMD(p<0.001)与松质骨vBMD(p<0.001)明显低于SHA组小鼠。运动和Irisin干预均能改善卵巢切除小鼠骨量丢失现象,表现在OVXI组和OEX组的皮质骨vBMD(OVXI:p=0.009;OEX:p=0.006)、松质骨 vBMD(OVXI:p=0.002;OEX:p=0.005)均显着增加。RGDS阻断Irisin受体信号系统可抑制运动对卵巢切除小鼠骨松质骨产生的骨密度增加效应(p=0.011),但对皮质骨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p=0.221)。3.小鼠股骨微结构变化。卵巢切除导致骨松质BV/TV(p<0.001)、Tb.Th(p=0.003)和Tb.N(p<0.001)均显着减少,而TB.Sp(p=0.002)则显着增加。Irisin药物干预与运动均能改善卵巢切除导致骨松质微观结构破坏现象,表现为BV/TV(OVXI:p=0.031;OEX:p=0.017)、Tb.N(OVXI:p=0.005:OEX:p=0.005)和 Tb.Th(OVXI:p<0.001;OEX:p=0.040)显着增加,而TB.Sp明显缩小(OVXI:p=0.024;OEX:p=0.045)。但运动改善卵巢切除小鼠骨微结构的现象可被RGDS药物干预阻断,与OEX组相比,OEXR组BV/TV显着降低(p--0.022),Tb.N和Tb.Th虽也呈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TB.Sp呈增加趋势,但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小鼠血清激素与生化因子变化。卵巢切除小鼠血清中E2(p=0.016)、Irisin(p=0.004)和BAP(p=0.030)浓度显着性的下降,TRAP浓度明显升高(p=0.047)。相较于OVX组,OEX组的Irisin(p=0.039)、BAP(p=0.030)浓度显着性的提高,TRAP浓度明显下降(p=0.019),E2浓度虽呈上升趋势但并无显着性差异(p=0.121);OVXI组的E2(p=0.041)和BAP(p=0.026)浓度均有显着性增加,TRAP浓度明显下降(p=0.030),Irisin水平虽也呈上升趋势,但并无显着性差异(p=0.861)。与OEX组相比,RGDS组血清 Irisin(p=0.022)和血清 BAP(p=0.029)均显着降低,但 E2(p=0.081)和 TRAP(p=0.293)变化没有统计学差异。5.PCR 与 Western blot 检测变化。与 SHA 组相比,OVX 组的 AKT(mRNA:p=0.014;protein:p=0.022)、FNDC5 水平(mRNA:p=0.045;protein:p=0.046)和β-catenin(mRNA:p=0.006;protein:p=0.024)基因和蛋白表达均呈显着性下降。进行运动干预后明AKT(mRNA:p=0.030;protein:p=0.028)、FNDC5(mRNA:p=0.001;protein:p=0.048)和β-catenin(mRNA:p=0.002;protein:p<0.00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注射 Irisin对卵巢切除后小鼠FNDC5 mRNA及蛋白表达影响不大(p>0.05),但是AKT(mRNA:p=0.011;protein:p=0.040)和β-catenin(mRNA:p=0.001;protein:p<0.001)基因和蛋白表达明显上调。我们采取RGDS阻断Irisin时发现,.相较于OEX组,OEXR组的FNDC5(p=0.001)和β-cateninmRNA(p=0.002)表达被明显抑制,AKT mRNA(p=0.355)无显着变化。AKT(p=0.026)和β-catenin(p=0.00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但是FNDC5的蛋白表达(p=0.986)无显着意义。结论:1.中等强度下坡跑耐力运动可有效改善小鼠去卵巢导致的骨密度下降、骨代谢负平衡及骨微观结构破坏现象。2.治疗剂量的鸢尾素药物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去卵巢小鼠出现的骨质疏松症状,促进骨量增加,改善骨代谢。3.运动预防去卵巢小鼠骨质疏松症状可能与运动促进鸢尾素分泌增加有关,AKT/β-catenin信号通路可能参与这一调节过程。

闵愈[6](2020)在《二至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明确二至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大鼠骨形成与骨吸收的干预作用。从成骨细胞(osteoblast,OB)与破骨细胞(osteoclast,OC)角度证实二至丸药效,同时从体内与体外探究趋化素(chemerin)对PMOP的作用机制。方法:1.体内实验研究:70只SPF级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阿仑磷酸钠组、氟化钠组、二至丸组、女贞子组、墨旱莲组,每组均10只。采用大鼠卵巢切除术制备PMOP动物模型。8周后各组灌胃给药,剂量分别为阿仑磷酸钠组(1 mg/kg)、氟化钠组(5 mg/kg)、二至丸组(2 g/kg)、女贞子组(1 g/kg)、墨旱莲组(1 g/kg),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均给予等量生理盐水(5 mL/kg),连续给药8周。采用Micro-CT扫描各组大鼠股骨的骨微结构,用双能X线吸收法(简称DXA)、椎体压缩法检测各组大鼠的骨质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简称ELISA)检测给药后各组血清中BALP、TRACP-5b、β-catenin、RANKL、OPG、IL-1、IL-6及chemerin的分泌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简称qPCR)检测给药后各组骨组织中RANKL、OPG、β-catenin及chemerin的基因表达水平。2.体外实验研究:用MTT比色法筛选二至丸、女贞子及墨旱莲对MC3T3-E1及RAW 264.7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建立成骨分化培养基进行诱导MC3T3-E1细胞向OB分化模型。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RAW 264.7细胞建立向OC分化模型。分组为对照组、模型组、二至丸组、女贞子组、墨旱莲组。分化培养结束后,用qPCR检测成骨分化标志指标OCN、RUNX2、ALP基因表达水平,及破骨分化标志指标CTSK、NFATc1、TRACP基因表达水平。提取BMSCs后置于IL-1β环境下培养,用ELISA检测炎性环境中chemerin分泌水平及二至丸对炎性环境中chemerin水平的影响;用qPCR检测chemerin mRNA表达水平。结果:体内实验部分:1.PMOP大鼠模型造模结果显示:DXA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BMD显着低于假手术组(P<0.05),Micro-CT股骨二维图与DXA结果一致,证明PMOP大鼠模型造模成功。2.骨强度实验结果显示:骨微结构方面,Micro-CT股骨二维图示,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骨小梁数量增多,排列较致密有序,骨微结构修复明显。骨量方面,BMD与L5椎体压缩实验结果均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显着降低(P<0.01);而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均明显升高(P<0.05,P<0.01)。3.ELISA检测血清中骨代谢标志物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血清BALP、OPG、β-catenin分泌水平显着降低(P<0.01),TRACP-5b、RANKL分泌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二至丸组、女贞子组与墨旱莲组血清BALP、OPG、β-catenin分泌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TRACP-5b、RANKL分泌水平显着降低(P<0.01)。4.ELISA检测血清中炎症相关因子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血清IL-1、IL-6分泌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二至丸组、女贞子组与墨旱莲组血清IL-1、IL-6分泌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5.qPCR检测骨组织中骨代谢标志物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OPG mRNA、β-catenin 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5),RANKL mRNA表达显着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二至丸组、女贞子组与墨旱莲组OPG mRNA、β-catenin mRNA表达明显上升(P<0.05,P<0.01),RANKL 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5,P<0.01)。6.体内chemerin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模型组chemerin分泌及表达水平均较假手术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二至丸组、女贞子组与墨旱莲组中chemerin分泌及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体外实验部分:7.MTT检测细胞活力结果显示:筛选出女贞子50μg/mL,墨旱莲50μg/mL,二至丸100μg/mL为MC3T3-E1、RAW 264.7后续给药浓度。8.qPCR检测MC3T3-E1成骨分化相关指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二至丸组、女贞子组、墨旱莲组的OCN、RUNX2、ALP mRNA表达显着上升(P<0.01,P<0.05)。9.破骨分化指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破骨分化指标CTSK、NFATc1、TRACP mRNA表达显着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二至丸组、女贞子组、墨旱莲组的CTSK、NFATc1、TRACP mRNA表达均显着减少(P<0.01)。10.二至丸对炎性环境中chemerin水平影响结果显示:模型组chemerin分泌及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显着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二至丸组及墨旱莲组中chemerin分泌水平显着降低(P<0.01)。chemerin mRNA表达下降在二至丸组最为显着(P<0.01)。结论:二至丸及其单味药可有效提升骨形成并抑制骨吸收,从而改善PMOP的骨代谢异常状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chemerin调控炎性因子影响骨重建相关。

杨兰[7](2020)在《燃煤型氟中毒雌性大鼠雌激素变化对骨代谢及骨微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燃煤型氟中毒雌性大鼠模型的建立与鉴定目的:建立操作性强,病理特征明显的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雌性大鼠模型,为后续的机制研究奠定可靠的模型基础。方法:清洁级断乳2周的SD雌性大鼠150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低氟组、中氟组、高氟组、去卵巢组,每组30只。分别饲以不同氟含量(0、25、45、110、0mg/kg)的饲料150天,每月称量雌鼠体重,观察记录氟斑牙发生情况,分别于造模90、120、150天时处死处于动情期的大鼠10只/组,处死前收集尿液,用氟离子电极法检测尿氟含量,取雌鼠右下肢股骨,用高温灰化法测量骨氟含量。结果:对照组与去卵巢组雌鼠无氟斑牙情况发生,各染氟组大鼠氟斑牙检出率随剂量增加而增加,氟斑牙损伤程度与剂量呈线性相关关系(?2=6.273,P<0.05)。除低氟组外,余染氟组尿氟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随时间延长和染氟剂量增加而增加;除90天、150天的低氟组外,其余各染氟组雌鼠骨氟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随染氟时间延长和染氟剂量增加而增加。去卵巢组大鼠性周期停留在动情间期。结论:成功建立了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雌性大鼠模型和去卵巢大鼠模型。第二部分:燃煤型氟中毒对雌性大鼠性激素及骨代谢和骨微结构的影响目的:通过检测各组雌性大鼠血清E2、骨代谢因子含量和骨微结构参数的变化,探讨氟中毒对雌性大鼠E2、骨代谢及骨微结构三方面的影响。方法:取各组雌性大鼠血清离心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E2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骨代谢因子和各组大鼠卵巢组织匀浆的IGF-1的含量,采用显微C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左侧股骨的BMD和其他各项骨微结构参数。结果:1、E2变化情况及机制:90天时,中高氟组大鼠血清E2高于对照组和低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0天时,各染氟组大鼠血清E2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0天时,高氟组大鼠血清E2显着低于对照组和低氟组(P<0.05),高氟组后期大鼠血清E2显着低于9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0天时,中高氟组大鼠卵巢IGF-1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高氟组低于低氟组(P<0.05),150天时,各染氟组大鼠卵巢IGF-1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5),高氟组显着低于低氟组(P<0.05),中高氟组大鼠卵巢IGF-1表达中后期低于早期水平(P<0.05)。2、骨代谢因子变化情况:150天时,高氟组雌鼠BALP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和低氟组(P<0.05),中高氟组雌鼠BALP含量染氟后期降低(P<0.05);90天时,中高氟组雌鼠血清TRACP-5b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120天时,各染氟组大鼠血清TRACP-5b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有剂量依赖性,150天时,各染氟组大鼠血清TRACP-5b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中氟组高于低氟组(P<0.05),染氟120天和150天时,大鼠血清TRACP-5b含量高于早期水平(P<0.05);IGFs家族中,去卵巢组雌鼠血清IGF-1和IGFBP5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IGFBP4高于对照组(P<0.05),120天时,高氟组IGF-1低于其余各组(P<0.05),中氟组低于低氟组(P<0.05),150天时,中高氟组大鼠血清IGF-1低于对照组和低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氟组低于中氟组(P<0.05),氟中毒雌鼠血清IGF-1含量:90天>120天>150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90天时,中氟组大鼠IGFBP4高于低氟组(P<0.05),120天时,中高氟组大鼠IGFBP4高于对照组和低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50天时,各染氟组大鼠IGFBP4均高于对照组(P<0.05),有剂量依赖效应,中高氟组大鼠IGFBP4含量:90天<120天<150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50天时,中高氟组IGFBP5含量较对照组和低氟组有所降低(P<0.05),并高于90天时(P<0.05)。3、BMD与骨微结构变化情况:90天时,高氟组大鼠BMD高于对照组和低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0天时,低氟组BMD大于对照组(P<0.05),中高氟组大鼠BMD低于低氟组(P<0.05),高氟组大鼠BMD低于对照组和中氟组(P<0.05),150天时,低氟组大鼠BMD高于对照组(P<0.05),中高氟组随剂量增加而降低。低氟组大鼠BMD:90天<120天<150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氟组与之相反。大鼠TMD变化与BMD一致。BV/TV低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中高氟组90天时高于对照组(P<0.05),且高氟组>中氟组(P<0.05),120天和150天时低于对照组(P<0.05),且中氟组>高氟组(P<0.05)。BS/BV:90天时,高氟组高于对照组和低氟组(P<0.05),150天时,各染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BS/TV:90天时,中高氟组高于对照组(P<0.05),150天时,高氟组低于中氟组(P<0.05)。Tb.Sp:90天时,低、中氟组低于对照组(P<0.05),120天和150天时,中高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有剂量依赖效应。Tb.N:90天时,各染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120天和150天时,中高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有剂量依赖效应,低氟组高于对照组(P<0.05)。Tb.Th:90天时,各染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150天时,中高氟组低于低氟组(P<0.05)。Conn.D:氟中毒大鼠Conn.D均低于对照组,除150天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MI:90天时,中高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120天和150天则相反。DA:90天时,中高氟组低于对照组和低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b.Pf:90天时,对照组>中氟组>高氟组(P<0.05),120天和150天时,低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中高氟组高于低氟组(P<0.05)。结论:1、氟中毒可能通过下调卵巢组织IGF-1的表达量而降低了E2的分泌水平。2、氟中毒对雌性大鼠的骨转换状态具有双向性。3、氟中毒对雌鼠骨微结构的影响具有双向性。第三部分:燃煤型氟中毒雌性大鼠雌激素变化对骨代谢及骨微结构的影响目的:探讨氟中毒引起的雌性大鼠E2水平变化对骨代谢因子和骨微结构影响。方法:对染氟剂量、雌鼠血清E2水平,各骨代谢因子/骨微结构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判断调节效应分析的合理性。运用Process插件将染氟剂量、雌鼠血清E2水平纳入自变量,把各骨代谢因子/骨微结构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检验交互项“染氟剂量*E2”显着水平,判断调节效应存在与否,及具体调节方式。结果:1、雌鼠机体E2含量在染氟剂量与血清IGF-1的关系中起正调节作用(β=0.301,P<0.05),该调节作用可单独解释11.9%血清IGF-1变异量,E2含量降低会增强氟对血清IGF-1表达的抑制作用,且随着E2含量的进行性降低,这种抑制效果更加明显(斜率由-0.081到-0.682,P<0.05)。2、雌鼠机体E2含量在染氟剂量与血清IGFBP4的关系中起负调节作用(β=-0.261,P<0.05),该调节作用可单独解释9%血清IGFBP4变异量,E2含量降低会增强氟对血清IGFBP4的上调作用,并随着E2含量的进行性降低,这种增强作用更加明显(斜率由0.230到0.752,P<0.05)。3、雌鼠机体E2含量在染氟剂量与血清IGFBP5的关系中的正调节作用(β=0.175,P=0.056)处于边缘化,经Johnson-Neyman法剖析后,除当E2=38.71ng/dl时该调节效应不存在,E2含量降低会增强氟对血清IGFBP5的抑制作用。4、雌鼠机体E2含量在染氟剂量与血清TRACP-5b的关系中起负调节作用(β=-0.218,P<0.05),该调节作用可单独解释6.3%血清TRACP-5b变异量,E2含量降低会增强氟对血清TRACP-5b的促进作用,并随着E2含量的进行性降低,这种增强作用更加明显(斜率由0.201到0.637,P<0.05)。5、雌鼠机体E2含量在染氟剂量与血清BALP的关系中的不存在调节作用(β=0.088,P=0.379)。6、雌鼠机体E2含量能调节染氟剂量与骨量、骨小梁形态结构的关系。结论:氟中毒引起的雌鼠E2含量降低能进一步下调IGFs家族内促生长因子IGF-1、IGFBP5的表述,并上调IGFBP4的表达,同时进一步促进骨吸收活性,影响骨转换,进而导致骨微结构改变,发生氟骨症。

曾惜羽[8](2020)在《电针足少阳经穴对去卵巢C57小鼠血清雌二醇、甲状旁腺素及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前期实验证实对去势SD大鼠行电针足少阳经穴干预能有效影响其骨代谢的基础上[1],通过观察电针足少阳经穴后正常及去势C57小鼠血清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雌二醇(Estradiol,E2)及股骨相对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Total Volume,BV/TV)、骨表面积体积比(Bone Surface/Bone Volume,BS/BV)、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骨小梁分离度(Trabecular Separation,Tb.Sp)等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指标的变化,从钙调节激素及骨组织形态计量学两个部分,进一步验证电针足少阳经穴的抗骨质疏松效果,探究针刺干预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具体机制,为针灸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更多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1、动物分组:SPF级雌性C57小鼠40只,随机分为去卵巢电针足少阳经穴组、假手术电针足少阳经穴组、去卵巢绑扎对照组、假手术绑扎对照组(简称去卵巢电针组、假手术绑扎组、去卵巢绑扎组、假手术绑扎组),每组10只。2、造模:去卵巢组予以摘除双侧卵巢,假手术组切除卵巢周围一段与卵巢同等大小脂肪。3、干预方法:电针组绑扎后予电针足少阳经穴,取环跳穴、悬钟穴、阳陵泉穴干预;对照组绑扎同电针组,但不予电针干预。干预时长为4周。4、检测方法:4.1血清学检测:干预结束后,麻醉小鼠,通过下腔静脉,取血0.5-0.9ml用于检测小鼠血清、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雌二醇(Estradiol,E2)。4.2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测:将小鼠断颈处死后,剪下小鼠双侧后腿,剥离皮毛及肌肉,取完整胫骨及股骨置于多聚甲醛中固定,送至西南医科大学核医学科行Micro-CT扫描,以分析其股骨相对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Total Volume,BV/TV)、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骨表面积体积比(Bone Surface/Bone Volume,BS/BV)、骨小梁分离度(Trabecular Separation,Tb.Sp)等参数。结果:1、血清学指标:血清E2:经干预后,与去卵巢绑扎组相比,去卵巢电针组E2显着升高(P<0.01)。与假手术电针组相比,去卵巢电针组E2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绑扎组相比,假手术电针组E2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绑扎组相比,去卵巢绑扎组E2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TH:经干预后,与去卵巢电针组相比,假手术电针组血清PTH显着降低(P<0.01)。与假手术绑扎组相比,假手术电针组PTH降低,(P<0.05)。与去卵巢绑扎组相比,去卵巢电针组PTH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绑扎组相比,去卵巢绑扎组PTH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指标:经干预后,与去卵巢绑扎组相比,去卵巢电针组BV/TV增高(P<0.01),BS/BV降低(P<0.05),Tb.Tn增高(P<0.05),Tb.Sp无明显差异(P>0.05)。与假手术绑扎组相比,假手术电针组BV/TV、Tb.Tn有升高趋势、BS/BV、Tb.Sp有降低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绑扎组相比,去卵巢绑扎组Tb.Sp升高(P<0.05),BV/TV降低(P<0.05),Tb.Tn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S/BV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少阳主骨”理论,电针足少阳经穴能够影响C57小鼠的血清钙调节激素水平,对正常小鼠表现为调低血清PTH,对去卵巢小鼠表现为升高血清E2。2、电针足少阳经穴治疗能够改善去卵巢小鼠微观骨组织结构,逆转去卵巢后骨组织改变,具体表现为升高相对骨体积分数(BV/TV),降低骨表面积体积比(BS/BV),提高骨小梁厚度(Tb.Tn)。3、电针足少阳经穴对于去卵巢小鼠的抗骨质疏松作用可能与其升高E2作用有关,但与PTH关系并不密切。

陈福莲[9](2019)在《α-亚麻酸对高脂喂养的雄性SD大鼠骨代谢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近年来,男性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患病率和OP相关性骨折的风险逐年增加。然而大型的流行病学研究、临床及动物实验多集中在老年女性、去卵巢动物模型,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男性骨代谢的研究相对较少。OP的发生与遗传、年龄、雌激素缺乏、钙磷代谢异常以及环境因素有关,在环境因素中,饮食因素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最近的几个研究指出,不管是从临床流行病学观察,还是动物实验,高脂饮食对骨代谢有负性影响。一项针对中老年人的人群研究显示随着年龄增长,高的体脂成分是OP的危险因素。多项动物实验显示高脂摄入能导致骨强度降低,小梁骨骨微结构损害。我们课题组的前期实验结果表明,不管是高脂饮食(60%脂肪)还是高胆固醇(2%)饮食,均可导致骨小梁结构损害,骨的生物力学指标下降。营养对维持骨骼健康有重要作用,通过研究饮食结构对骨代谢的影响有助于为OP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ω-3 FA)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常存在于鱼油、亚麻籽油、紫草油中,主要包括 α-亚麻酸(α-linolenic,ALA)、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它们能减轻脂代谢紊乱、降低炎症因子、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对心脑血管有保护作用。近年的研究发现增加饮食中ω-3 FA的摄入对骨代谢有益。ALA是植物来源的亚麻籽油(Flaxseed oil,FO)、紫草油中的主要成分,相比于DHA和EPA,其价廉易得。FO含有接近60%的ALA,是植物来源的ω-3 FA的一种典型代表。然而,ALA对不同的实验动物模型骨代谢的影响研究结果是不一致的。一项临床研究发现,每日补充6克FO能降低血液透析病人的骨吸收。动物实验发现,大鼠出生后食用含亚麻籽粉的面粉,有助于改善成长期大鼠的骨质量。然而另有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给予成长期的小鼠喂养1 0%的FO与10%的玉米油相比,对小鼠的骨量和骨强度无影响。FO对高脂诱导的骨损害是否具有改善作用,国内外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设计动物实验观察FO替代高脂(60%脂肪)中的部分猪油和全部豆油,观察其是否能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雄性SD大鼠骨损害。FO发挥骨保护作用的具体机制,目前研究尚不明确。体外实验ω-3 FA对骨代谢机制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ωo-3 FA对破骨细胞(osteoclasts,OCs)的抑制作用,对成骨细胞(osteoblasts,OBs)的研究较少,且研究结果是不一致的,存在争议。因此,我们提取大鼠原代OBs,应用棕榈酸(palmitic acid,PA)模拟体内高脂状态,在有或者无PA存在情况下,应用不同浓度的ALA处理原代OBs,观察其对OBs的ALP活性、成骨相关基因和蛋白(β-catenin、RUNX2、osterix)表达的影响,试图明确ALA骨保护作用的机制。目的:1、明确高脂饮食对雄性SD大鼠骨密度、骨生物力学、骨微结构、骨形成标志物、骨吸收标志物的影响。2、通过FO替代高脂饮食中的部分成分,观察FO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骨损害是否具有保护作用。3.应用ALA或PA+ALA干预大鼠原代OBs,明确ALA发挥骨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方法:1、4周龄雄性SD大鼠40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成普食组NC(10%脂肪)、普食加FO组NY(10%FO)、高脂组HFD(60%脂肪)、高脂加FO组HY(用10%FO替代部分成分),动态观察不同饮食成分对SD大鼠各阶段12周(青年期)、22周(成年期)体成分和骨密度的影响;干预12周时给予大鼠活体抽血,室温离心血清,检测各组骨形成标志物1型原胶原N端前肽(P1NP)、碱性磷酸酶(ALP)和骨吸收标志物1型胶原C末端肽(CTX-1)水平。干预22周,完成体成分和骨密度检查后,大鼠饥饿12小时后麻醉取血并处死大鼠,室温离心取血清,用于检测PINP、ALP以及CTX-1;取左侧股骨行三点弯曲实验,观察骨强度变化;右侧股骨行microCT检查,观察骨微结构变化;左侧胫骨行HE染色,观察骨小梁数目和脂肪细胞数目。2、应用酶消化法、差速贴壁法提取原代OBs,并应用ALP染色和核固红复染鉴定细胞是否为OBs,采用ALP染色,观察ALA和PA对早期成骨功能的影响,分别采用Real time-q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成骨相关基因和蛋白(β-catenin、RUNX2、osterix)的表达变化。结果:1、FO能降低高脂饮食诱导的雄性SD大鼠体重,减少全身和腹部脂肪堆积,提高脊柱骨骨密度,但对全身骨密度和股骨骨密度无影响不同饮食干预12周后,HY组与HFD组比较,能改善高脂饮食导致的雄性SD大鼠体重增加,降低高脂饮食所致体脂成分增加,提示FO能降低体重,改善高脂饮食所致全身及腹部脂肪堆积。不同饮食干预12周,不管是否校正体重,四组之间全身骨密度、股骨骨密度以及脊柱骨密度均无统计学差异。干预22周后,HY组与HFD组比较,HY组对高脂饮食导致的体重增加、体成分影响持续存在。校正体重影响,不同饮食干预22周,HY组与HFD组比较,能改善高脂饮食所致脊柱骨骨密度下降(P<0.05),但全身骨密度及股骨骨密度四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FO对骨形成标志物P1NP、ALP和骨吸收标志物CTX-1的影响不同饮食干预12周,对骨形成标志物P1NP、ALP无影响,HFD组与NC组相比,干预12周骨吸收标志物CTX-1增加(P<0.01),HY组与HFD组比较,能降低高脂饮食所致CTX-1增加(P<0.01)。干预22周后,HFD组与NC组相比,P1NP、ALP降低(均P<0.01),CTX-1增加(P<0.01),HY组与HFD组比较,能改善高脂饮食所致P1NP(P<0.01)、ALP(P<0.05)的下降,且能降低高脂饮食所致CTX-1增加(P<0.01)。NC组与NY组比较,在12周、22周测定上述血清学标志物,不管是P1NP、ALP,还是CTX-1,均无统计学差异。3、FO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雄性SD大鼠骨生物力学损害与NC组相比,HFD组最大负荷、最大断裂负荷、最大拉伸强度、韧性、弹性模量、能量吸收均降低(P<0.01或0.05),NY组与NC组比较,上述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与HFD组比较,HY组最大负荷、最大断裂负荷、最大拉伸强度均增加(P<0.01或0.05),韧性、弹性模量、能量吸收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FO改善高脂饮食对雄性SD大鼠小梁骨骨微结构的破坏同三点弯曲试验结果一致,与NC组相比,HFD组小梁骨结构参数如小梁骨体积骨密度(Tb.vBMD)、小梁骨体积与骨总体积比(Tb.BV/TV)、小梁骨数目(Tb.N)、小梁骨厚度(Tb.Th)明显下降(P<0.01或0.05),骨小梁分离度(Tb.Sp)和结果模型指数(SMI)明显升高(P<0.01或0.05),与HFD组比较,HY组上述所有指标明显改善(P<0.01或0.05)。然而,NY组与NC组相比,小梁骨结构参数无明显变化。同样地,皮质骨结构参数如皮质骨体积骨密度(Ct.vBMD)、皮质骨体积与骨总体积比(Ct.BV/TV)、皮质骨厚度(Ct.Th)四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5、FO增加骨小梁数目,降低脂肪细胞数目胫骨HE染色结果说明,不同饮食干预22周后,与NC组比较,HFD组骨小梁数目减少,脂肪细胞数目增加(均P<0.01);与HFD组比较,HY组骨小梁数目增多,脂肪细胞数目减少(均P<0.01);然而,NY组与NC组比较,骨小梁数目与脂肪细胞数目均无明显差异。6、单用ALA对原代OBs的ALP染色活性无影响,但ALA能改善PA对ALP染色活性的抑制作用应用不同浓度的ALA处理OBs 5天,与对照组相比,ALP染色无明显变化。PA0.2mM干预OBs 5天,与对照组相比,ALP染色活性明显降低,提示PA0.2mM能抑制OBs的早期成骨功能,同时应用PA0.2mM和不同浓度的ALA干预OBs 5天,ALA能以浓度依赖性方式缓解PA对ALP染色活性的抑制作用。7、ALA能促进成骨相关基因和蛋白(β-catenin RUNX2、osterix)的表达,PA抑制上述基因和蛋白的表达,ALA可改善PA对成骨相关基因和蛋白的抑制作用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应用不同浓度的ALA处理OBs 3天,与对照组相比,成骨相关基因和蛋白(β-catenin、RUNX2、osterix)表达增加,提示ALA能通过促进成骨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促进OBs分化;与ALP染色结果一致,PA0.2mM干预OBs 3天,与对照组相比,成骨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均p<0.0001),同时应用PA0.2mM和不同浓度的ALA干预OBs 3天,ALA能以浓度依赖性方式减轻PA对成骨相关基因和蛋白的抑制作用(均p<0.01)。结论:1、高脂饮食能增加体重,增加全身及腹部脂肪堆积。高脂饮食能降低骨形成标志物,增加骨吸收标志物,降低骨强度,破坏骨小梁结构,增加骨髓脂肪细胞数目,但对皮质骨骨密度、皮质骨微观结构参数无明显影响。2、FO替代高脂饮食中部分成分,可降低体重,减少全身脂肪和腹部脂肪堆积,增加骨形成标志物,降低骨吸收标志物,改善骨强度,改善小梁骨结构参数,降低骨髓脂肪细胞数目。因此,FO可能作为一种潜在的治疗物质用于治疗高脂诱导的骨损害。3、FO发挥骨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其活性成分ALA改善ALP活性、促进成骨相关基因和蛋白(β-catenin、RUNX2、osterix)的表达起作用。

叶孟亮[10](2019)在《牦牛骨胶原蛋白肽抗骨质疏松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牦牛(Bos grunniens)是我国珍贵的畜种资源,牦牛骨中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约占21.5%),补充胶原蛋白肽可以增加骨胶原纤维网架的规则性和牢固性。深入开展对牦牛骨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探讨,充分利用牦牛骨中丰富的骨胶原蛋白开发功能性食品,对提高牦牛附加值、增加藏区牧民收益、促进牧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固边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牦牛骨为研究对象,利用酸溶酶提技术制备得到较高纯度牦牛骨胶原蛋白,并对其结构进行了鉴定。基于靶向酶解技术考查了复合蛋白酶(Protamex)、风味蛋白酶(Flavourzyme)、胰蛋白酶(Trypsin)、中性蛋白酶(Neutrase)、碱性蛋白酶(Alcalase)、木瓜蛋白酶(Papain)等6种常用商业蛋白酶对牦牛骨胶原蛋白酶解效果差异,并以水解度、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为指标优选了最适用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中性蛋白酶酶解牦牛骨胶原蛋白制备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肽的最佳工艺参数。利用超滤、体积排阻色谱、反向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对牦牛骨胶原蛋白肽进行了进一步分离、纯化和鉴定。通过模拟胃肠道消化、Caco-2细胞单层膜转运模型考查了牦牛骨胶原蛋白肽的消化、吸收、转运机制。基于Real-time qPCR、Western blot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了牦牛骨胶原蛋白肽促成骨细胞增殖潜在作用机制。利用骨转换生化标志物、骨生物力学指标、骨形态力学指标考查了牦牛骨胶原蛋白肽抗骨质疏松活性效应;首次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系统探究了牦牛骨胶原蛋白肽抗骨质疏松活性作用机制。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比较分析6种蛋白酶酶解牦牛骨胶原蛋白水解液促成骨细胞增殖率差异,筛选出中性蛋白酶为酶解牦牛骨胶原蛋白制备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肽最适用酶,并优化得到最佳酶解工艺组合为:酶解液温度54℃、酶解时间3.6 h、酶底比(E/S)5637 U/g、初始pH 6.12。(2)利用超滤、体积排阻色谱、反向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酶解牦牛骨胶原蛋白制备得到的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肽进行了分离纯化。其中,经超滤后收集得到的组分UF-IV(Mw<3 kDa)表现出较高的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经SuperdexTM peptide 10/300 GL色谱柱(体积排阻色谱法)分离后,组分SP-III表现出较高的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在0.5 mg/mL作用浓度下,促成骨细胞增殖率高达160.6%;经RP-HPLC分离纯化,组分SP-III经Innoval C18色谱柱进一步分离后的组分F8表现出较强的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190.6%)。利用反向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联合Mascot2.4 search engine对其氨基酸序列进行测定,共鉴定得到35条肽段。基于相对丰度、分子量、比对标准得分等指标筛选出9条具有较高潜在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肽进行化学合成验证其体外生物活性,结果表明,GPAGPPGPIGNV(GP-12)肽相较其他8条肽段具有更高的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142.7%)。(3)模拟胃肠道消化试验结果表明,GP-12肽对胃-肠道消化具有一定的抗性,虽部分GP-12肽经肠道内肽酶水解为GPAGPPGPIGN(GP-11)和GPAGPPGPI(GP-9),经消化后仍可发挥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构建的Caco-2细胞单层膜试验结果表明,GP-12肽会被上皮细胞膜肽酶进一步水解为GPPGPIGNV(GV-9)、AGPPGPIGNV(AV-11)肽,仍有部分GP-12肽可以完整通过Caco-2细胞单层膜而转运,但吸收率较低,其吸收机制为细胞旁路途径吸收。(4)牦牛骨胶原蛋白肽GP-12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和EGFR信号通路之间交互作用从而诱导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体外模拟分子对接结果显示,GP-12肽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氨基酸残基结合位点为Asn12、Lys13、Leu14、Thr15、Gln16、Leu17、Gly18、Tyr45、Leu325和Phe357,结合力主要为氢键作用和范德华力。牦牛骨胶原蛋白肽GP-12潜在促成骨细胞增殖作用机制可能为:GP-12肽首先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激活,活化后的EGFR进一步将GSK-3β因子磷酸化,从而阻止β-catenin蛋白降解,造成β-catenin蛋白在成骨细胞内的积累,从而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诱导成骨细胞增殖过程。(5)牦牛骨胶原蛋白肽(<3kDa)具有较好的促成骨增殖活性,且呈现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所提取的牦牛骨胶原蛋白肽(<3kDa)中分子量在1 kDa以下的多肽所占比例高达96.8%。牦牛骨胶原蛋白肽(<3kDa)的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可能归因于GPSGPAGKDGRIGQPG(GP-16)、GDRGETGPAGPAGPIGPV(GD-18)或者含有类似氨基酸序列的多肽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相互作用。(6)牦牛骨胶原蛋白肽(<3kDa)可显着提高机体骨形成相关转换生化标志物(BGP、BALP)的表达和降低机体骨吸收相关生化标志物(TRACP、S-CTX、DPD)表达。大鼠股骨骨生物力学指标方面,相较模型组,牦牛骨胶原蛋白肽(<3kDa)和雌二醇处理组大鼠骨弹性载荷和断裂载荷均呈显着上升趋势(P>0.05)。此外,牦牛骨胶原蛋白肽(<3kDa)和雌二醇可显着提高大鼠骨小梁数目(Tb.N)、骨小梁密度(Tb.BMD)、骨小梁厚度(Tb.Th)、骨体积分数(BV/TV),降低骨小梁间距(Tb.Sp)的作用(P<0.05)。综上,牦牛骨胶原蛋白肽(<3kDa)能够明显改善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状,且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作用关系。(7)共筛选出8种脂类和类脂分子(牛磺酸、花生四烯酸、1-棕榈酰-2-羟基-sn-甘油-3-磷酸乙醇胺、(4Z,7Z,10Z,13Z,16Z,19Z)-4,7,10,13,16,19-二十二碳六烯酸、1-硬脂酰-2-羟基-sn-甘油-3-磷酸胆碱、牛磺酸脱氧胆酸、Taurochenodeoxycholate、牛磺胆),2种有机酸及其衍生物(D-erythro-鞘氨醇-1-磷酸、L-瓜氨酸),以及1种神经递质类物质(血清素)等11种代谢物为潜在生物标志物。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发病机制与机体磷脂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脂肪酸代谢紊乱密切相关。牦牛骨胶原蛋白肽干预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过程与Membrane transport(ABC transports)、消化系统(Protein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Mineral absorption)、翻译(Aminoacyl-tRNA biosynthesis)、氨基酸代谢(Arginine and proline metabolism、Valine,leucine and isoleucine degradation)和脂质代谢(Bile secretion、Primary bile acid biosynthesis、Taurine and hypo taurine metabolism)密切相关,且与细胞免疫、神经系统、碳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等多种代谢通路交互作用,多信号通路、多环节、多靶点和多维度干预大鼠骨质疏松症预防、改善与治疗。

二、骨微破裂评价去卵巢大鼠骨结构与质量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微破裂评价去卵巢大鼠骨结构与质量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对骨质疏松骨关节炎共病大鼠膝关节影响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流行病学
        一、骨质疏松
        二、骨关节炎
        三、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炎共病
    第二节 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炎共病的机制讨论
        一、从病理特点分析
        二、从生化水平分析
        三、从激素水平分析
        四、从蛋白组学分析
        五、从基因相关性的研究分析
    第三节 诊断依据
        一、西医诊断依据
        二、中医诊断依据及证候分类
    第四节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一、骨质疏松的病因病机
        二、骨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三、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炎共病的病因病机
    第五节 治疗
        一、西医治疗
        二、中医治疗
    第六节 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炎共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一、骨质疏松造模实验动物的选择
        二、骨关节炎造模实验动物的选择
        三、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炎共病的造模方式的选择
        四、本研究实验动物及造模方式的选择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背景与目的
    第二节 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与设备
        二、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其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2)雷洛昔芬治疗前交叉韧带切断联合卵巢切除诱导的大鼠骨关节炎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联合应用前交叉韧带切断术和卵巢切除术建立大鼠骨关节炎模型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雷洛昔芬对前交叉韧带切断联合卵巢切除诱导的大鼠骨关节炎防治作用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雷洛昔芬治疗前交叉韧带切断联合卵巢切除诱导的大鼠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雌激素及其替代药物治疗绝经后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红芪复方对骨质疏松治疗作用研究及潜在活性成分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及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骨质疏松研究概况
        1.1.1 骨质疏松症简介
        1.1.2 骨质疏松模型建立
        1.1.3 西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
        1.1.4 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
        1.1.5 绝经后骨质疏松与氧化应激
    1.2 实验复方概括
        1.2.1 主药红芪介绍
        1.2.2 其余辅药介绍
    1.3 本文的立题依据
第二章 红芪复方对去卵巢致骨质疏松大鼠治疗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2.4.1 处方初筛
        2.4.2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筛选拆方
        2.4.3 处方三化学成分的考察
    2.5 讨论
第三章 处方三含药血清对ROBs和 r BMSCs增殖分化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处方三含药血清对ROBs的作用
        3.4.2 处方三含药血清对r BMSCs的作用
        3.4.3 处方三含药血清化学成分分析
    3.5 讨论
第四章 细胞膜生物特异性筛选处方三抗骨质疏松潜在活性物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4 实验结果
        4.4.1 处方三提取物不同乙醇洗脱组分HPLC分析
        4.4.2 PBS 洗去未特异性结合组分
        4.4.3 细胞膜特异性提取筛选处方三抗骨质疏松潜在活性物质
        4.4.4 线性关系考察
        4.4.5 精密度考察
        4.4.6 重复性考察
        4.4.7 加样回收率考察
        4.4.8 稳定性考察
        4.4.9 ROBs外液、解离液和裂解液中β-蜕皮甾酮、特女贞苷、芒柄花苷含量测定
    4.5 讨论
第五章 β-蜕皮甾酮、特女贞苷、芒柄花苷抗骨质疏松活性与抗氧化活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4 实验结果
        5.4.1 成骨细胞增殖率测定
        5.4.2 ALP测定
        5.4.3 钙化结节染色
        5.4.4 过氧化氢诱导的ROBs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建立
        5.4.5 β-蜕皮甾酮、特女贞苷、芒柄花苷对过氧化氢诱导的ROBs细胞氧化损伤保护作用
        5.4.6 β-蜕皮甾酮、特女贞苷、芒柄花苷对氧化损伤ROBs细胞中CAT、T-AOC和 SOD活性的影响
        5.4.7 β-蜕皮甾酮、特女贞苷、芒柄花苷对氧化损伤ROBs细胞中ROS水平的影响
        5.4.8 β-蜕皮甾酮、特女贞苷、芒柄花苷对氧化损伤ROBs细胞周期的影响
    5.5 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红芪复方对去卵巢致骨质疏松大鼠治疗作用的拆方与筛方研究
        6.1.2 处方三含药血清对 ROBs 和 r BMSCs 增殖、分化的影响
        6.1.3 细胞膜生物特异性提取筛选处方三抗骨质疏松潜在活性物质
        6.1.4 β-蜕皮甾酮、特女贞苷、芒柄花苷抗骨质疏松活性与抗氧化活性研究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骨宝丸靶向调节BMP-2治疗Ⅰ型骨质疏松的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一、骨质疏松症定义及流行病学研究
        二、绝经后骨质疏松机制研究进展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一、中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辨证分型
    第三节 中医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学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基本原则
        二、单味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
        三、中药复方治疗骨质疏松症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实验一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分组方法
        三、观察指标
        四、统计学分析
        五、结果与分析
        六、讨论
    第二节 实验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小鼠模型的建立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统计学分析
        四、结果与分析
        五、讨论
    第三节 实验三骨宝丸对维甲酸诱导骨质疏松小鼠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统计学分析
        四、结果与分析
        五、讨论
    第四节 实验四 骨宝口服液对MC3T3-E1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统计学分析
        四、结果与分析
        五、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Irisin在运动预防骨质疏松小鼠骨量丢失中调节的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骨质疏松的概述
        2.1.1 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生理机制
    2.2 骨代谢相关信号通路
        2.2.1 P13K/AKT信号通路
        2.2.2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2.3 运动对骨质疏松的影响
        2.3.1 运动对骨量的影响
        2.3.2 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
    2.4 不同形式与强度的运动对骨的影响
        2.4.1 不同形式运动对骨的影响
        2.4.2 不同强度运动对骨的影响
    2.5 Irisin的发现
        2.5.1 运动与FNDC5/Irisin
        2.5.2 Irisin在骨代谢中的作用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动物及方法
        3.1.1 动物建模及分组
        3.1.2 动物运动方案及药物干预
        3.1.3 实验取材及方法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1 实验主要试剂
        3.2.2 实验主要仪器
    3.3 实验指标的检测
        3.3.1 小鼠体重的称量
        3.3.2 小鼠骨形态计量学的测量
        3.3.3 小鼠血清指标的检测
        3.3.4 小鼠骨组织相关因子mRNA表达量的检测
        3.3.5 小鼠股骨蛋白提取及Western Blot分析
        3.3.6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实验结果
    4.1 小鼠体重和子宫重量的变化
    4.2 小鼠股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比较
    4.3 各组小鼠血清指标的测量结果
    4.4 各组小鼠骨组织中FNDC5、AKT及β-catenin蛋白表达情况
    4.5 各组小鼠骨组织中FNDC5、AKT及β-catenin mRNA表达量的变化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5.1 运动和Irisin对去卵巢小鼠体重和子宫重量的影响
    5.2 运动和Irisin对去卵巢小鼠骨微结构的影响
    5.3 运动和Irisin对去卵巢小鼠骨代谢生化指标活性的影响
    5.4 运动和Irisin对去卵巢小鼠骨组织中FNDC5、AKT及β-catenin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量的影响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二至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3 二至丸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理论探讨
第二章 体内实验研究
    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建立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2 二至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骨强度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3 二至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效应评价
        3.1 血清中骨代谢相关因子的浓度变化
        3.2 骨组织中骨代谢相关因子mRNA的表达变化
    4 二至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的chemerin机制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第三章 体外实验研究
    1 二至丸对成骨细胞分化的干预效应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2 二至丸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干预效应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3 二至丸对炎性环境chemerin表达及分泌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7)燃煤型氟中毒雌性大鼠雌激素变化对骨代谢及骨微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燃煤型氟中毒雌性大鼠模型的建立与鉴定
    材料与方式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燃煤型氟中毒对雌性大鼠性激素及骨代谢和骨微结构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燃煤型氟中毒雌性大鼠雌激素变化对骨代谢及骨微结构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氟骨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8)电针足少阳经穴对去卵巢C57小鼠血清雌二醇、甲状旁腺素及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电针足少阳经穴对去卵巢小鼠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影响的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实验图片

(9)α-亚麻酸对高脂喂养的雄性SD大鼠骨代谢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亚麻籽油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雄性SD大鼠骨代谢状况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A亚麻酸对大鼠原代成骨细胞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课题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会议交流
外文论文1
外文论文2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牦牛骨胶原蛋白肽抗骨质疏松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牦牛骨研究现状
        1.1.1 牦牛骨结构及营养特性
        1.1.2 牦牛骨利用现状
    1.2 骨胶原蛋白研究现状
        1.2.1 骨胶原蛋白提取
        1.2.2 骨胶原蛋白肽制备
        1.2.3 骨胶原蛋白肽生物活性
    1.3 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
        1.3.1 骨质疏松症分类
        1.3.2 骨质疏松症治疗
        1.3.3 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构建
        1.3.4 骨代谢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1.3.5 代谢组学在骨质疏松症研究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内容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3 研究内容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牦牛骨胶原蛋白提取及结构鉴定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试验方法
        2.2.4 数据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牦牛骨基本成分分析
        2.3.2 牦牛骨胶原蛋白紫外扫描分析
        2.3.3 牦牛骨胶原蛋白热变性温度分析
        2.3.4 牦牛骨胶原蛋白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3.5 牦牛骨胶原蛋白SDS-PAGE电泳分析
        2.3.6 牦牛骨胶原蛋白微观结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牦牛骨胶原蛋白肽酶解工艺优化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2.3 试验方法
        3.2.4 数据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牦牛骨胶原蛋白酶解液水解度分析
        3.3.2 牦牛骨胶原蛋白酶解液分子量分布分析
        3.3.3 不同蛋白酶解液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比较分析
        3.3.4 牦牛骨胶原蛋白酶解工艺单因素试验分析
        3.3.5 牦牛骨胶原蛋白酶解工艺响应面试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牦牛骨胶原蛋白肽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2.3 试验方法
        4.2.4 数据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牦牛骨胶原蛋白肽超滤及其组分的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分析
        4.3.2 牦牛骨胶原蛋白肽体积排阻分离及其组分的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分析
        4.3.3 牦牛骨胶原蛋白肽RP-HPLC分离及其组分的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分析
        4.3.4 牦牛骨胶原蛋白肽氨基酸测序及其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分析
        4.3.5 牦牛骨胶原蛋白肽潜在毒性和致敏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拟胃肠道消化及CACO-2转运机制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5.2.2 主要仪器设备
        5.2.3 试验方法
        5.2.4 数据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GP-12肽模拟胃肠道消化后组分鉴定及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分析
        5.3.2 Caco-2 细胞单层模型评价及GP-12 肽转运分析
        5.3.3 GP-12肽吸收转运机制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牦牛骨胶原蛋白肽促成骨细胞增殖分子机制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6.2.2 主要仪器设备
        6.2.3 试验方法
        6.2.4 数据分析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成骨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分析
        6.3.2 细胞周期结果分析
        6.3.3 荧光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结果分析
        6.3.4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结果分析
        6.3.5 GP-12肽的分子对接结果研究
    6.4 本章小结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7.2.2 主要仪器设备
        7.2.3 试验方法
        7.2.4 数据分析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牦牛骨胶原蛋白肽抗骨质疏松活性研究
    8.1 前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8.2.2 主要仪器设备
        8.2.3 试验方法
        8.2.4 数据分析方法
    8.3 结果与讨论
        8.3.1 大鼠体重变化测定
        8.3.2 大鼠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分析
        8.3.3 大鼠骨生物力学指标分析
        8.3.4 大鼠骨形态力学指标分析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牦牛骨胶原蛋白肽抗骨质疏松活性代谢组学研究
    9.1 前言
    9.2 材料与方法
        9.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9.2.2 主要仪器设备
        9.2.3 试验方法
        9.2.4 数据分析方法
    9.3 结果与讨论
        9.3.1 实验质控数据分析
        9.3.2 牦牛骨胶原蛋白肽处理组大鼠血清代谢指纹图谱分析
        9.3.3 PCA和 OPLS-DA数据分析
        9.3.4 单变量统计分析
        9.3.5 潜在生物标志物鉴定分析
        9.3.6 潜在生物标志物生物信息学分析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全文结论
    10.1 结论
    10.2 论文创新点
    10.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四、骨微破裂评价去卵巢大鼠骨结构与质量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对骨质疏松骨关节炎共病大鼠膝关节影响的机制研究[D]. 廖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雷洛昔芬治疗前交叉韧带切断联合卵巢切除诱导的大鼠骨关节炎的实验研究[D]. 平少华.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红芪复方对骨质疏松治疗作用研究及潜在活性成分筛选[D]. 周湘琳. 兰州大学, 2021(09)
  • [4]骨宝丸靶向调节BMP-2治疗Ⅰ型骨质疏松的机制探讨[D]. 张念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5)
  • [5]Irisin在运动预防骨质疏松小鼠骨量丢失中调节的作用及其机制[D]. 卜文倩. 扬州大学, 2020(05)
  • [6]二至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闵愈.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7]燃煤型氟中毒雌性大鼠雌激素变化对骨代谢及骨微结构的影响[D]. 杨兰. 贵州医科大学, 2020(04)
  • [8]电针足少阳经穴对去卵巢C57小鼠血清雌二醇、甲状旁腺素及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的影响[D]. 曾惜羽. 西南医科大学, 2020(02)
  • [9]α-亚麻酸对高脂喂养的雄性SD大鼠骨代谢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陈福莲. 山东大学, 2019(02)
  • [10]牦牛骨胶原蛋白肽抗骨质疏松作用机制研究[D]. 叶孟亮.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

标签:;  ;  

骨微破裂在评估去卵巢大鼠骨结构和质量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