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山内蒙段新发现钨矿化带(论文文献综述)
王勇[1](2020)在《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角西钨矿床成矿作用及找矿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角西钨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是该成矿带西段发现的首例中新世石英脉型钨矿床。缘何独立的钨矿床会在以斑岩-夕卡岩型铜金矿为优势矿种的成矿带上产出?成矿带上是否具有寻找同类型矿床的潜力?针对以上科学问题,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和钻孔编录工作基础上,开展光薄片鉴定、锆石U-Pb定年、锆石Lu-Hf同位素、全岩主微量、单矿物He-Ar-S-Pb-H-O同位素分析和流体包裹体研究,以解剖矿床地质特征,揭示成矿作用过程,评价区域成矿潜力,进行找矿预测。本文主要取得以下几点认识:1)角西钨矿床矿石矿物主要为呈宽板状发育的自形黑钨矿(含少量它形白钨矿)。矿体主要呈高角度石英脉发育在砂质板岩和深部岩体之中,走向近南北向,具有典型的“五层楼”分带模式。矿床发育云英岩化、硅化和角岩化等蚀变,成矿阶段可以划分为氧化物阶段、硫化物阶段和萤石-碳酸盐阶段。云母40Ar-39Ar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矿床的成矿年龄为13.6~13.1 Ma。2)矿区内发育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花岗斑岩和白云母花岗岩,其中白云母花岗岩为成矿岩体。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以上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14.5~13.7 Ma。全岩地球化学、锆石Hf和黑钨矿稀有气体He-Ar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矿床主要形成于俯冲至拉萨地体下部的印度岩石圈板片发生回撤或断离的构造背景之下,幔源岩浆的注入、中拉萨地体下部古老的结晶基底和狮泉河蛇绿混杂岩带分别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热源、物质来源和岩浆通道,是矿床形成的重要条件。3)流体包裹体及H-O同位素研究显示成矿流体具有高温(340~380℃)、低盐度(<7.5wt.%)特征,氧化物阶段成矿流体中W元素含量为1.2~70ppm,明显高于硫化物和萤石-碳酸阶段。矿床形成压力为0.7~1.9kbar,对应的形成深度为2.5~6.9km。成矿流体在向上运移过程中与大气降水发生混合并与岩体反应,导致流体Cl-浓度和温度降低、pH值升高是钨沉淀成矿的主要机制。4)综合主要控矿因素与找矿标志,论文建立了角西钨矿床“三位一体”地质找矿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激电测深、区域化探、遥感解译和品位分析等成果对矿床深部及矿区外围进行了找矿预测。
李维成,赵鹏彬,罗乾周,彭海练,周栋,高峰,赵端昌[2](2018)在《内蒙古北山望旭山钨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时代约束》文中认为望旭山钨矿是北山成矿带东段近年来新发现的一处钨矿床。通过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认为该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热液型。为确定矿床的形成时代,重点对含矿花岗岩体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含矿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其岩浆结晶年龄分别为403.2±2.6Ma和406.8±3.1Ma,时代为早泥盆世。基于岩浆高温热液型钨矿床特征,对近年来我国东部及北山地区这类矿床成矿岩体与成矿时代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类矿床的成岩年龄与成矿时代相近或高度耦合,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将望旭山钨矿的成矿时代也厘定为早泥盆世。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盘陀山-望旭山-鹰嘴红山岩浆岩带的形成与早古生代红柳河-洗肠井洋盆闭合导致明水-旱山地块与敦煌地块碰撞致使陆壳增厚重熔作用有关,为与该期岩浆活动关系密切的钨钼(铜)矿床提供了物质条件。
杜青松[3](2018)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银多金属矿床找矿模型与成矿预测》文中指出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和矿集区之一,目前已查明银资源储量位居中国第一。系统研究区域银矿床成矿规律、控矿因素、成矿模式、找矿模型,并进行成矿预测和靶区评价,对实现找矿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1、运用区域成矿学,系统阐述了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地层、岩浆岩等)、区域构造演化关系、区域成矿作用。并对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特征进行总结,论述了其与成矿的关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如双尖子山、敖包吐、二道河等大型超大型银矿床,阐明矿床特征等,探讨矿床成因,并总结得出其区域成矿模式。2、从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环境和成矿作用等方面对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和控矿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划分为:突泉-翁牛特Pb-Zn-Ag-Cu-Fe-Sn-REE成矿带;新巴尔虎右旗-根河Cu-Mo-Pb-Zn-Ag-Au-萤石-煤(铀)成矿带;东乌珠穆沁旗-嫩江Cu-Mo-Pb-Zn-Au-W-Sn-Cr成矿带。其中,突泉-翁牛特成矿带又由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Fe、Zn、Pb、Cu、Au、Wu、Ag矿床成矿系列3个构成。3、构建典型银多金属矿床综合信息勘查模型。根据矿产预测类型划分,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银多金属矿主要涉及矿产类型有岩浆热液型银矿、陆相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银矿、矽卡岩型(接触交代-热液型)等。4、运用成矿地质体体积法,借助MRAS等软件对内蒙古大兴安岭预测区典型银矿床进行了资源量估算。预测银资源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成矿带新巴尔虎右旗北段及中南段兴安盟至赤峰北部地区。5、基于内蒙古大兴安岭中南段昆都地区1∶5万化探扫面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和二维经验模分解(BEMD)等,提取该区多金属矿床的致矿地球化学异常,从而开展找矿靶区成矿有利定量评价。据因子分析法获知,元素组合PC1[Mn-Zn–Ag-Cr]、PC2[Pb-Sn]和PC4[Cu-Ni]分别代表了研究区内最主要的与多金属矿化有关的致矿元素组合。对PC1、PC2和PC4主因子进行二维经验模分解,分别提取银锌、铅锡和铜镍矿致异常,并圈定出相应的找矿靶区,共计7处。最终,通过靶区优选,对哈布特盖靶区进行了查证。
贾志磊[4](2016)在《甘肃南祁连—北山铌钽铷等稀有金属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祁连山和北山地区分属古特提斯和古亚洲大洋构造域,在其构造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北方及中亚地区重要的岩浆-成矿带而备受地质学家的关注。近年来,甘肃省地质调查院在祁连、北山等地区的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显示了以上地区具有形成大型、特大型稀有金属矿的地质条件,通过深入研究,有望取得找矿突破。本文以南祁连余石山铌钽矿、北山国宝山铷矿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收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研究和测试分析等工作,基于现代成矿理论、岩石学和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等,对以上两处稀有金属的成矿地质背景、年代学、物质来源、成矿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和认识:1.通过野外地质调查,详细研究了余石山铌钽矿和国宝山铷矿的区域地质、矿化类型、岩石学、矿物学、矿石学等特征。确定了余石山铌钽矿主要赋存于变粒岩中,国宝山铷矿主要赋存于含天河石花岗岩、花岗伟晶岩中。2.对余石山变粒岩、国宝山花岗岩类开展了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研究。余石山变粒岩中锆石有岩浆成因和变质成因两类,岩浆锆石206Pb/238U年龄值在810±6Ma854±7Ma之间,谐和年龄为829.4±2.7Ma,代表了岩浆侵入的时代;变质成因锆石206Pb/238U年龄值在768±8Ma809±7Ma之间,谐和年龄为795±5.4Ma;代表了岩浆期后的热事件。国宝山地区花岗片麻岩成岩年龄为1853±16Ma;(含天河石)二长花岗岩、花岗伟晶岩成岩年龄分别为427±8Ma、406±5Ma,揭示了岩浆从花岗岩浆演化到花岗伟晶岩持续时间达21Ma。3.运用岩石地球化学方法,对余石山变粒岩进行了原岩恢复。结果显示原岩为正长岩,富硅、碱,贫钙、镁,高Rb、Th、Nb、Ta、Zr、Hf、Ga、Y,低Sr、Ba、Cr、Ni,以及明显的负Eu异常和高的Ga/Al值(311)的特征,类似于A型花岗岩,形成于伸展的构造背景,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有关。国宝山花岗岩类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稀土元素显示弱的“四分组效应”,指示了岩浆高度分异演化的特征,源于富含白云母的变质泥岩类在正常地壳(约30km)深度下部分熔融。结合大地构造背景,国宝山花岗片麻岩指示了古元古代晚期国宝山地区伸展构造背景下的一次岩浆活动,岩浆经历了高度的演化;(含天河石)二长花岗岩和花岗伟晶岩形成于南天山洋盆的碰撞闭合后地壳伸展的构造环境下,揭示了南天山洋于427 Ma之前闭合。4.电子探针结果显示,余石山变粒岩中Nb和Ta主要赋存于金红石、独居石中,金红石和独居石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热液变质成因;国宝山铷矿Rb主要赋存于天河石中。5.余石山地区Nb、Ta的富集主要由金红石引起,其富集机制也受控于金红石的形成过程,变粒岩原岩(正长岩)在829.4Ma形成后,受795Ma左右发生的热事件影响,与富H2O、F-等挥发分及K的岩浆期后热液流体发生交代作用,随着交代作用的进行,磷灰石、萤石等富F矿物的形成导致金红石的生成,Nb、Ta伴随金红石的生成沉淀,聚集成矿。6.国宝山花岗岩源区中的白云母是成矿物质Rb的主要来源,富含白云母的源岩脱水部分熔融产生高F、富Rb岩浆,岩浆的高度演化促使Rb进一步富集,主要富集机制是F的络合作用,Rb与F络合迁移至岩浆演化末期,最终随温度降低络合物发生水解,F与Ca2+形成萤石,Rb进入长石形成矿化的含天河石花岗岩。7.余石山地区变粒岩及与其呈断层接触的大理岩是区域上寻找铌钽矿的主要标志;国宝山地区钠长石化花岗岩、含天河石花岗岩(伟晶岩)是寻找铷矿的主要线索。
张洲远[5](2016)在《甘肃北山花牛山金矿地质特征和成矿类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北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地处东天山和塔里木两大板块交汇部位,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区域内地层发育齐全、基本均有出露。区内金矿床分布广泛,矿床类型繁多,成矿机制复杂。总体而言,北山造山带金矿床大多产于古生代陆内板块碰撞对接带,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花牛山金矿为北山造山带中的典型金矿,本文通过对花牛山金矿区域地质、矿床地质、矿床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详细研究,形成以下认识:花牛山金矿床矿体呈对称状赋存于蓟县系上统第三岩性段大理岩与黑云长英质角岩(原岩系泥质粉砂质碎屑岩)接触带部位的钙硅质角岩和层间断裂破碎带中以及印支-燕山期正长花岗岩和大理岩的接触带的矽卡岩内。含矿岩石有矽卡岩、大理岩、花岗岩、黑云长英角岩、石英透辉石角岩、黑云母堇青石角岩、矽卡岩化大理岩,其中石英透辉石角岩为主要矿化岩石。矿床的形成主要经历了喷流-沉积期、岩浆热液期(矽卡岩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表生期。花牛山金矿的形成与印支-燕山期侵入的正长花岗岩关系密切,矿化常产于岩枝或岩基外接触带。通过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花牛山金矿印支-燕山期的正长花岗岩应属I型花岗岩。母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下地壳的深熔作用,在侵位成岩过程中受到上部地壳物质的同化、交代混染。控矿因素分析表明,花牛山金矿主要受控于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其中岩浆活动对矿床有极为重要的控制作用。印支-燕山期岩体Rb-Sr等时线年龄分别为235.26±29.24Ma和220±4Ma。金矿矽卡岩型矿石中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为221.0±3.4Ma,说明成岩、成矿时代近一致。花牛山金矿中载金矿物黄铁矿的标型特征显示,S/Fe绝大多数小于2,证明矿床中的黄铁矿属于亏硫型,有利于金的富集。Co/Ni多数介于15之间,个别值达到15.167,符合岩浆热液成因的黄铁矿,同时说明成矿物质的深源特征。Au/Ag达到2以上,反映矿床为中高温岩浆热液成因。S/Se再次证明花牛山金矿中的黄铁矿为岩浆热液成因。Fe/(S+As)在0.4990.513之间,显示矿床中黄铁矿深源形成特征。综上所述,花花牛山金矿应与中高温岩浆热液有关,成矿物质来源显示深源特征。花牛山金矿矿石硫化物δ34S平均值为-0.57‰,具有典型幔源硫特征,说明矿床中的硫可能来自深源,而花牛山金矿印支-燕山期的正长花岗岩侵入体母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下部地壳的深熔作用。综上所述,成矿物质是幔源硫和同熔型花岗岩演化而来的岩浆硫混合物。流体δ18OV-SMOW为9.2‰10.8‰,δDV-SMOW为-116‰-97.8‰,获得的成矿流体δ18O H2O为3.9‰5.5‰δ,认为矿床成矿流体可能是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的产物。主成矿阶段的温度应为320℃370℃,成矿流体属中高温,低盐度、富CO2、CH4流体。花牛山金矿经过早期喷流沉积作用可能有金的预富集,主成矿期岩浆热液活动不但汇集了盆地沉积物中的金,同时热接触变质作用使黄铁矿发生磁黄铁矿化,使原生黄铁矿中的金析出和再富集。认为花牛山矿床成因为喷流沉积-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的复合成因金矿床。
刘瑞斌[6](2016)在《内蒙古呼扎盖吐斑岩型钼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呼扎盖吐中型钼矿床位于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东南缘,是得尔布干成矿带内一座典型的斑岩型钼矿床。其形成与燕山早期花岗闪长岩侵入密切相关,钼矿化产于岩体内及其与围岩的接触带上,辉钼矿化和黄铁矿化主要发生在石英-绢云母化带内。本论文对该矿床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稳定同位素和流体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借此探讨了矿床成因机制。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矿化的流纹质凝灰岩相比未矿化的围岩,CaO、NaO、Fe2O3T和MgO有从岩体中被带入的特点。所有岩石中LREE富集,HREE亏损,轻重稀土分馏明显,矿化流纹质凝灰岩、流纹岩相比花岗闪长岩,Eu负异常更明显。岩石中相对富集Rb、Th、U、K、La、Ce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和P等元素。通过对矿区出露浅海相环境下发育的火山—沉积岩地层开展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获得两件流纹质凝灰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370 Ma和372 Ma,与上泥盆统大民山组地层形成的时代一致,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岛弧环境下。辉钼矿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为179.8±2.7 Ma,表明该矿床形成于早侏罗世。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主成矿阶段温度集中在260℃440℃,盐度集中在8%14%和38%52%,成矿流体属于高温、高盐度的H2O-CO2-NaCl体系。随着成矿作用的不断进行,大气降水混入的比例逐渐增加,成矿的中晚期(Ⅲ→Ⅳ阶段)流体向中低温、低盐度的方向演化,温度集中于140℃240℃,盐度主要在2%6%。C-H-O-S稳定同位素测试显示呼扎盖吐钼矿床中成矿物质的来源与矿区花岗闪长岩体的岩浆活动有关,主要以壳源为主。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呼扎盖吐钼矿床形成于早侏罗世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的碰撞或后碰撞的大地构造背景下,伴随着构造-岩浆事件的发生,岩浆上升侵位到矿区泥盆系大民山组火山岩中。含矿流体在主成矿阶段发生沸腾作用,成矿流体系统的物理化学条件发生骤变,成矿物质在脉状、网脉状裂隙中发生卸载和沉淀,形成呼扎盖吐钼矿床。
陈昌明[7](2016)在《皖南地区大型韧性剪切带及其与金成矿作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皖南地区大型韧性剪切带为对象,以大型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作用关系研究为主线,通过对白石坑、田子坑、韩家等6条重要构造路线剖面实测、天井山矿区17条坑道的大比例尺地质编录及地质填图和大量室内显微构造的专题研究,从构造形变学、构造岩石学、构造地球化学等方面进行了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的的构造变形特征的精确厘定;结合“汪村—流口—鹤城—瑶里—鹅湖—大背坞”区域构造剖面的测制,完成了皖南地区大型韧性剪切带分布略图(1:25万)的编制;通过对区内天井山、小贺、白石坑、田子坑、韩家、九亩丘、璜尖、小连口金矿和邻区的金山、大背坞金矿的系统调查和对比研究,重点对大型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作用关系进行了精细分析和大型韧性剪切带的含金性评价,揭示了大型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作用之间的时间、空间和成因关系,建立了适合于皖南地区的金矿地质找矿模型。本文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进展:(1)以璜茅—五城—屯溪剪切带为对象,准确厘定了皖南地区大型韧性剪切带的存在。并从构造形变学、构造岩石学、构造地球化学等三大路径,进行了大型韧性剪切带地质特征的精细研究:1)璜茅—五城—屯溪剪切带为大型韧性剪切带,在研究区内总体呈喇叭状展布,宽约2-5km,向NE发散,向SW收敛。宏观上强弱分带明显,以元古代地层和晋宁期岩体的接触带为最强应变带,发育超糜棱岩,应变强度向两侧逐渐减弱,在弱应变带发育糜棱岩化千枚岩和初糜岩。在元古代糜棱岩地层中可见A型褶皱,S-C组构,透镜状石英发育。在长英质糜棱岩中可见长石石英斑晶形成的旋转碎斑,且面理线理均较为发育,面理线理产状显示韧性剪切带总体呈NE-NNE走向,且以水平位移为主;同期的次级剪切系变形强度显着低于主剪切带,以脆韧性或脆性剪切特征控矿;2)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微观特征与宏观特征相符,初糜岩-超糜岩均有分布,宏观上S-C组构和透镜状石英以及微观上的旋转碎斑和书斜构造显示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兼具左行和右行剪切的特征,而EBSD石英组构特征显示石英为中低温变形和低温变形的叠加,同样指示韧性剪切带具有多期活动特征,通过宏观上岩脉的变形判断韧性剪切带为先右行剪切,后左行剪切。结合本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初步推断为在印支-早燕山期的陆内造山形成了右行剪切韧性剪切带,而在晚燕山期则形成了左行的韧性剪切带;微观上,在韧性剪切带内的石英普遍具有波状消光、拔丝状拉长、亚颗粒化等膨凸和亚颗粒旋转动态重结晶,部分石英颗粒显微破裂作用形成布丁构造,书斜构造,局部可见压溶作用形成的压力影、对向不对称生长石英脉等,以及晶质塑性变形形成的旋转碎斑等,动态重结晶主要为膨突重结晶以及少量的亚颗粒旋转动态重结晶;长石无显着变形,仅少量双晶弯曲,指示主剪切带韧性变形温度不超过400℃。由长石、石英变质变形特征可以得出,韧性剪切带变形变质机制主要是在中低温条件下的位错滑移、显微-超显微破裂以及压溶作用;重结晶石英新晶粒粒径在镜下的测量结果显示,具有一定蚀变的糜棱岩与没有蚀变的糜棱岩的重结晶石英颗粒粒径无明显差别,均在0.015-0.025mm之间,利用石英动态重结晶新晶粒大小法对韧性剪切带差异应力进行计算,得到皖南地区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差应力值变化范围为74.97-106.08MPa;3)EBSD对韧性剪切带的石英组构分析显示,韧性剪切带中石英以中低温菱面滑移和低温底面滑移为主,说明韧性剪切带主要为中低温、低温变质环境;石英光轴表现为平行于b轴和c轴的点极密,叠加ac环带极密,即说明石英以柱面{10-10}滑移和菱面{10-11)叠加底面{0001}滑移为主,变形温度为中温、中低温(400~550℃)和低温(<400℃)。塑性变形机制和EBSD石英组构特征均显示韧性剪切带为中低温条件下的变质变形;4)宏微观运动学特征及EBSD石英组构特征显示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至少发生了两次韧性剪切活动,且先为右行韧性剪切,后为左行韧性剪切;5)石英、长石变形机制及EBSD石英组构指示的变质温度环境说明皖南地区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变质相主要为低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局部可达低-中角闪岩相。(2)系统研究了皖南地区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关系,获得了皖南地区存在大型韧性剪切带及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充分证据。1)重点厘定了皖南地区璜茅—五城—屯溪大型韧性剪切带及其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进行了韧性剪切带的含金性评价;2)综合研究显示,璜茅-五城-屯溪剪切带为区内最主要控矿构造。区内金矿化可划分为糜棱岩型矿化、蚀变岩型矿化和石英脉型矿化,三种矿化类型空间上均产于韧性剪切带中,均与韧性剪切带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其中糜棱岩型矿化为同韧性剪切带矿化,其矿体产出直接受控于韧性剪切带;而蚀变岩型矿化和石英脉型矿化受叠加在韧性剪切带上的脆性破裂控制,时间上属后韧性剪切成矿,但其空间产出亦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特别是石英脉型矿体,其总体产状与韧性剪切带一致;3)将璜茅地区未受韧性剪切带作用的灵山花岗岩与韧性剪切带内长英质糜棱岩做金等相关元素含量对比,结果显示韧性剪切带对金等相关元素有明显的汇聚作用;将研究区内井潭组地层和晋宁期岩体进行金及相关元素含量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井潭组地层中与金相关的元素绝大部分含量高于灵山岩体,相对晋宁期岩体,井潭组地层可能为金矿成矿提供更充分的成矿元素;4)稀土元素分析显示井潭组地层与晋宁期灵山岩体配分模式一致,指示了两者可能为同源,而燕山期花岗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井潭组地层和晋宁期花岗岩具有明显的差别,显示出明显的富集轻稀土特征和不明显的负铕异常;而对金矿体的稀土元素分析显示其稀土配分模式与井潭组地层和晋宁期花岗岩相似而与燕山期岩体相差较大,指示成矿元素更可能来自于井潭组地层和灵山岩体,而与燕山期花岗岩关系较小;5)天井山金矿的黄铁矿和毒砂硫同位素δ34S值集中于两个区间:8‰~10‰和1‰~3‰,指示硫同位素组成具有深源和浅源混合的特征,且以浅源为主,三种矿化类型中黄铁矿、毒砂的634S值接近也可以说明其矿化过程具有一定连续性或继承性;6)热液成矿期流体包裹体具有3种类型:气液两相包裹体、纯气相包裹体和含CO2的三相包裹体,其中以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包裹体测温显示,在第Ⅰ、Ⅱ成矿阶段,均一温度呈现明显的两个最佳均一温度区间,分别集中于125~150℃之间和225~275℃之间,说明成矿流体可能为两种流体的混合;随着成矿作用进行,从矿化阶段早期到晚期,流体的温度、盐度和压力总体均显示出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特别是温度和压力变化明显,流体密度则在较小范围内波动,略微显示出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δ180H20值为-8.93~1.5%o,δD值为-76.4~-62.8%o,三个主要成矿阶段的氢氧同位素值均落入岩浆水、变质水与大气降水线之间的位置,显示成矿流体为岩浆水或变质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特征,并且伴随矿化过程大气降水的比例不断升高,最后以大气降水为主;7)韧性剪切带与金矿的空间关系显示,韧性剪切带控制了金矿在区域内的分布,也控制了不同矿化类型的空间展布,其中小贺为强应变带发育区,以糜棱岩型和蚀变岩型矿化为主;产于主剪切带中的金矿体主要呈透镜状,似脉状,产于强烈韧性变形的剪切蚀变带中,产状与糜棱面理一致,而且矿脉倾伏方向和倾伏角也与糜棱面理上线理一致,显示主剪切带对金矿体的三维空间控制;而产于其上盘次级剪切带中的天井山、田子坑、白石坑、金背坞、捉马矿段则以弱应变域的脆性破裂为主,形成含金石英脉型矿化;7)深入探讨了韧性剪切带结构与金矿化富集、金矿体定位的对应匹配关系,重点查明了皖南地区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作用的时空关系和成生联系,建立了皖南地区韧性剪切带控矿模式。认为本区金成矿过程与陈柏林等(1999)提出的长期活动韧性剪切带多种金矿化类型叠加模式一致,所以皖南地区金矿应属于韧性剪切带型金矿。(3)天井山金矿是一个发育石英脉型矿化、蚀变岩型矿化和糜棱岩型矿化的多矿化类型复合金矿化体系,各矿化类型之间的时空配置具有密切的内在成生联系,组合产出特征明显。成矿演化宏观结构划分为初始沉积期、构造-岩浆作用预富集期和内生热液富集期,主成矿期成矿演化的微观结构划分为Ⅰ.微量金-石英阶段;Ⅱ.金-单一硫化物-石英阶段;Ⅲ.金-多金属硫化物-石英阶段;Ⅳ.微量金-萤石-方解石-石英阶段。天井山金矿为典型的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但其主成矿阶段表现为晚期脆性破裂控矿;从控矿构造、矿物标型、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分析表明,天井山金矿的矿床规模应与大背坞金矿相当,后者之所以成为大型金矿,主要是充分开发利用了糜棱岩型和蚀变岩型低品位矿石,而天井山金矿目前则仅限于开采浅部的石英脉型矿石。(4)突破前人只在外接触带浅变质碎屑岩中找含金石英脉型矿的禁区,明确提出应关注和重视内接触带的花岗岩型糜棱岩带的找矿工作。因为野外工作发现在同一条韧性剪切带中,外接触带的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劈理化带、片理化带和千枚岩带;而内接触带的花岗质岩石则以糜棱岩带和碎粒岩带为特征,提出了沿袭内接触带发育的含金韧性剪切带(岩体内接触带300米范围内),有可能发现规模型花岗糜棱岩型和蚀变岩型金矿体的新认识。目前已在天井山XJ9的106米中段进入岩体80多米处见0.6—1.46米厚的花岗糜棱岩型矿体,以毒砂、黄铁矿为主,含金品位O.n—n克吨,延长已工程控制>80米。其可能为皖南金矿的勘查提供新对象,并孕育新突破;发现并评价了二种新的金矿化类型:即花岗糜棱岩型(200中段、XJ6等)和含金蚀变岩型。其中后者已成为矿山的主要开采对象和地勘单位的主要勘查对象,但前者尚未得到应有重视;大力倡导重视和加强低品位矿石的开发利用,并取得了极为显着的社会、经济效益。具体表现为:天井山金矿成为皖南地区首个储量过吨的成型金矿床,并被国家授予“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企业”。
王庭院,张善明,康建飞,刘洪卫,张治国,杨锐[8](2015)在《内蒙乱石山北地区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区横跨方山口-营毛沱-鹰嘴红山早古生代活动陆缘(Ⅱ-3-1)和磁海-红柳园-白山堂晚古生代陆内裂谷(Ⅱ-3-3),是寻找铜钨金多金属矿产的极具潜力地区。在综合分析以往多年工作成果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研究区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成矿地质条件、主要矿床类型。通过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成矿专属性、构造-岩浆活动-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分析表明,研究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区域矿化类型可划分为基性超基性岩浆型、中酸性侵入岩浆热液型、构造蚀变岩型、热液型。认为该地区今后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精细地质调查研究为基础,以物化探、遥感为手段,以地表矿化线索为切入点,以上述总结的各类矿床类型的成矿规律为参考,逐步逼近工业矿体。
曹毅[9](2015)在《内蒙古赤峰喀喇沁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岩浆活动与金成矿作用》文中提出本次研究以喀喇沁岩体、安家营子金矿床、热水金矿床和陈家杖子金矿床金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测试等手段,深入剖析金矿床的产出环境、地质特征,以及他们与岩体的关系,研究结论如下:(1)从时间上来看,各个矿床的成矿时间正好稍晚于附近岩体的成岩时间,他们在时间上存在很好的耦合关系。陈家杖子金矿床含矿角砾岩的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91Ma,而紧邻矿区北部的喀喇沁花岗岩体的K-Ar年龄值为192Ma。热水金矿床南部小于5公里的洛河堡岩体的K-Ar年龄值为145Ma,热水金矿的成矿年龄为142Ma。安家营子金矿的容矿围岩似斑状花岗的是130Ma,而通过对辉钼矿的铼锇同位素定年得到该矿的成矿年龄为126.6Ma。(2)对陈家杖子、安家营子和热水金矿床的围岩和矿石的主量、微量、稀土元素进行研究后,与喀喇沁岩体的主量、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发现,他们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尤其是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在形态上、斜率以及倾斜方向上比较一致,说明他们具有比较好的亲缘关系。(3)陈家杖子矿区矿石中的硫化物δ34SvCDT多数集中在3.9‰-4.6%o,热水矿区矿石中的硫化物δ34SvCDT多数集中在2.1‰~2.5%o,安家营子矿区矿石δ34SvCDT多数集中在0附近,均值为0.5%0。这些数据都说明各个矿床的矿体具有单一硫来源,并且在相同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表明硫主要为深源,即主要来自岩浆。(4)陈家杖子矿区矿石样品的铅同位素μ值在9.06~9.30之间,热水矿区矿石样品的μ值在9.39~9.40之间,安家营子矿区矿石的μ值在9.27~9.28之间。各个矿区矿石硫化物的μ值绝大多数都小于9.58,暗示其来源于下地壳或上地幔。矿石样品投图也均落入造山带和地幔之间的演化范围以及下地壳的范围内。(5)陈家杖子矿区角砾岩样品的εNd的变化范围在-13.5--15.0之间,花岗斑岩样品的εNd的变化范围在-13.5~-15.0之间。反映出角砾岩与花岗斑岩的源区具有壳幔混合的性质。热水矿区斜长角闪岩样品的εNd的变化范围在-17.2-18.9之间。伟晶花岗岩和闪长岩样品εNd的变化范围在-17.5-17.8之间,显示斜长角闪岩、和闪长岩的源区分布在下地壳和富集地幔之间,伟晶花岗岩分布在富集地幔一侧。安家营子矿区似斑状花岗岩,二长花岗岩样品εNd的变化范围在-11.9--12.5之间,闪长岩包体样品εNd的变化范围在-11.2-12.6之间。他们的源区具有壳幔混合的性质,投图均投在下地壳与富集地幔之间但靠近EMI型富集地幔范围。(6)对三个矿床的成因类型进行了划分,认为他们是在大类上属于氧化侵入相关型矿床,小类上属于浅成中-低温热液矿床。
孙珍军[10](2013)在《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金矿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研究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和兴蒙造山带的结合部位,拥有大、中型金矿床10余处,金矿点百余处,是我国一个重要产金地,采金历史悠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论文以华北克拉通北缘地球动力学演化为基础,以现代地球科学和成矿理论为指导,以成矿作用为核心,采用成矿动力学背景与典型矿床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成矿作用,建立成矿模式,为下一步区域资源勘查战略部署奠定基础。通过对地质背景和地球动力学演化的分析认为,华北克拉通主要经历了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形成、中元古代到古生代稳定克拉通的沉积和中生代以来克拉通的破坏等3个演化阶段。中生代以来,随着古亚洲洋的闭合,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发生了“剪刀式”碰撞拼贴,古亚洲洋构造域转化为环太平洋构造域,两大构造域均表现出早期挤压,晚期拉伸的特点。研究区金矿成矿对赋矿围岩没有选择性,赋矿围岩主要包括太古代变质岩、元古代花岗岩、中生代花岗岩和火山岩,虽然赋矿围岩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成矿物质来源却十分相似。各金矿床赋矿围岩中,太古代变质岩贡献最大,元古代和中生代花岗岩次之,而中生代火山岩与金矿床成矿没有直接的关系。构造方面,区域超岩石圈断裂控制了矿床的分布特征,而次级断裂带控制了矿体的分布。通过对研究区金矿床中硫化物黄铁矿标型特征研究,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金矿床主成矿期矿石中黄铁矿S/Fe值均<2,属于内生亏硫型;黄铁矿中1<Co/Ni<10,Co、Ni含量变化范围较大,Mn、As含量低,Cu、Pb、Zn、Au、Ag含量较高,属于热液成因。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区内造山型金矿床流体包裹体主要为气液两相型,纯CO2包裹体在多数矿床中不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普遍偏小,一般集中在48μm之间,气液比多在15%30%,成矿流体为中低温(150350℃之间),低盐度(110wt%NaCl),低密度的流体。激光拉曼分析结果表明,气相成分主要为H2O,其次为CO2,总体上属于H2O-CO2-NaCl流体体系。根据部分矿床成矿压力的标准化计算,得出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造山型金矿成矿压力除东风金矿和安家营子金矿在5070Mpa,大部分介于1035Mpa之间,属低压环境,得出成矿深度13.6km,属于浅部成矿。氢、氧同位素特征表明,各金矿床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整体上具有可比性,表现为早期主要为岩浆水,后期有大气降水的加入;C同位素特征显示出成矿物质来源与深源岩浆活动;S同位素特征表明矿体硫来深源的幔源硫;Pb同位素特征显示了区内金矿床为造山环境的背景下,幔源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与下地壳发生了混染作用,带入少量下地壳的铅,以地幔铅为主,同时对部分岩体的Pb同位素分析发现,矿石与侵入体具有相近的来源。通过对研究区金矿床构造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特征、同位素特征、成岩成矿时代与典型造山型金矿床对比研究认为,研究区内金矿床为浅成造山型金矿系列。与国内外典型造山型金矿对比,具有以下共同特征:①成矿的大地构造位置都处于造山带内;②控矿构造多为区域深大断裂的次级韧—脆性断裂带或剪切带;③矿区内侵入岩体、岩脉均较发育,且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④在硫化物矿物组合、围岩蚀变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⑤成矿时代具有一致性。同时又具有显着的独特性:①成矿背景为华北克拉通遭受破坏发生在边缘的多期次、多阶段性的造山带内;②成矿作用发生在浅成体系下(<6km),总体上体现低温、低压成矿的特点;③成矿流体以H2O-CO2-NaCl体系为主,呈现浅成亚类造山型金矿流体特征;④矿化类型主要为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以石英脉型为主。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识别出4期岩浆作用(1.7Ga、228245Ma、161Ma和123138Ma)和2期成矿作用(243Ma左右和125132Ma),且两期成矿作用与构造—岩浆活动在时间上相吻合。相对应的成矿构造环境为,华北克拉通东部和西部陆块碰撞造山后的拉张环境、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陆陆碰撞、古亚洲洋构造域向环太平洋主动陆缘构造转变的背景,由挤压转向伸展的的构造体制和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岩石圈的快速减薄、拆沉的拉张环境。通过对研究区内与金矿床有关的中酸性侵入体研究发现,各金矿床与花岗岩类岩石具有密切的联系,是区内多次构造—岩浆活动在近地表的响应,是华北克拉通北缘造山型金矿形成的标志,也是识别该区域内造山型金矿的主要特征之一,为区内找矿提供了宏观的线索。
二、北山内蒙段新发现钨矿化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山内蒙段新发现钨矿化带(论文提纲范文)
(1)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角西钨矿床成矿作用及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和拟解决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
1.5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1.5.1 取得的主要成果 |
1.5.2 创新点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 |
3 矿床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3 岩浆岩 |
3.4 矿体特征 |
3.5 围岩蚀变特征 |
3.6 矿石特征 |
3.6.1 矿石类型及矿物组成 |
3.6.2 矿石组构 |
3.6.3 矿石矿物成分 |
3.7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
4 花岗岩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 |
4.2 成岩时代 |
4.2.1 样品制备及测试 |
4.2.2 分析结果 |
4.2.3 小结 |
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3.1 主量元素 |
4.3.2 微量元素 |
4.3.3 小结 |
4.4 Hf-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4.1 锆石Lu-Hf同位素 |
4.4.2 全岩Sr-Nd-Pb同位素 |
4.5 岩石成因 |
4.5.1 岩石类型 |
4.5.2 岩浆源区 |
4.5.3 构造背景 |
5 成矿流体特征 |
5.1 样品采集及分析 |
5.2 流体包裹体显微温度学 |
5.2.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
5.2.2 流体包裹体盐度、均一温度特征 |
5.3 成矿流体成分特征 |
5.3.1 激光拉曼分析结果 |
5.3.2 包裹体原位LA-ICP-MS分析结果 |
6 成矿作用 |
6.1 成矿时代 |
6.2 成矿物质来源 |
6.2.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6.2.2 He-Ar同位素特征 |
6.2.3 S同位素特征 |
6.2.4 Pb同位素特征 |
6.3 成矿流体来源 |
6.3.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6.3.2 H-O同位素特征 |
6.3.3 成矿流体来源讨论 |
6.4 成矿压力深度估算 |
6.5 成矿作用过程 |
6.5.1 岩浆演化与成矿 |
6.5.2 黑钨矿沉淀机制 |
6.5.3 硫化物沉淀机制与流体演化 |
7 成矿控制条件及找矿预测 |
7.1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7.1.1 水系沉积物元素背景分布特征 |
7.1.2 水系沉积物元素组合特征 |
7.1.3 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 |
7.2 遥感解译 |
7.2.1 异常解译结果 |
7.2.2 遥感异常特征 |
7.3 控矿条件分析 |
7.3.1 岩浆岩条件 |
7.3.2 地层条件 |
7.3.3 构造条件 |
7.4 找矿标志 |
7.4.1 地表露头 |
7.4.2 围岩蚀变 |
7.4.3 化探标志 |
7.4.4 找矿地质模型 |
7.5 找矿预测 |
7.5.1 深部云英岩型钨矿体 |
7.5.2 角东伟晶岩型Nb-Ta稀有金属矿 |
7.5.3 荣啊约钨矿 |
8 结论 |
8.1 成果认识 |
8.2 存在问题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个人简历 |
(2)内蒙古北山望旭山钨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时代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特征 |
2 望旭山钨矿床基本特征 |
2.1 含矿岩体特征 |
2.2 矿体特征 |
2.3 矿石特征 |
2.4 围岩蚀变特征 |
2.5 矿床类型 |
3 样品分析及测试结果 |
3.1 样品特征及分析方法 |
3.2 锆石U-Pb同位素测定结果 |
4 讨论 |
4.1 成矿时代 |
4.2 地质意义 |
5 结论 |
(3)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银多金属矿床找矿模型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进展和现状 |
1.2.1 找矿模型 |
1.2.2 成矿预测 |
1.2.3 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地质背景研究 |
1.3 研究内容、科学问题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和科学问题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
1.5 论文结构和主要工作量 |
1.5.1 论文结构 |
1.5.2 主要工作量 |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及其成矿作用 |
2.1.1 晚太古界-早元古界地块 |
2.1.2 早古生界沉积建造 |
2.1.3 晚古生界沉积建造 |
2.1.4 中、新生界盖层沉积建造 |
2.2 区域岩浆岩及其成矿作用 |
2.2.1 元古代钾长花岗岩 |
2.2.2 早古生代花岗岩 |
2.2.3 晚古生代侵入岩 |
2.2.4 早中生代侵入岩 |
2.2.5 晚中生代侵入岩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成矿作用 |
3 区域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 |
3.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3.1.1 岩石磁性、密度特征 |
3.1.2 区域重力场特征 |
3.1.3 区域磁场特征 |
3.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3.2.1 元素丰度特征 |
3.2.2 元素富集和分异特征 |
4 典型银多金属矿床成因分析及成矿模式 |
4.1 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 |
4.1.1 矿区地质特征 |
4.1.2 矿体特征 |
4.1.3 围岩蚀变 |
4.1.4 矿石特征 |
4.1.5 矿床成因 |
4.1.6 成矿模式 |
4.2 敖包吐银多金属矿床 |
4.2.1 矿区地质特征 |
4.2.2 矿体特征 |
4.2.3 围岩蚀变 |
4.2.4 矿石特征 |
4.2.5 矿床成因 |
4.2.6 成矿模式 |
4.3 二道河银多金属矿床 |
4.3.1 矿区地质特征 |
4.3.2 主要矿体特征 |
4.3.3 围岩蚀变 |
4.3.4 矿石特征 |
4.3.5 矿床成因 |
4.3.6 成矿模式 |
4.4 花敖包特银多金属矿床 |
4.4.1 矿区地质特征 |
4.4.2 矿体特征 |
4.4.3 围岩蚀变 |
4.4.4 矿石特征 |
4.4.5 矿床成因 |
4.4.6 成矿模式 |
4.5 拜仁达坝银多金属矿床 |
4.5.1 矿区地质特征 |
4.5.2 矿体特征 |
4.5.3 围岩蚀变 |
4.5.4 矿石特征 |
4.5.5 矿床成因 |
4.5.6 成矿模式 |
4.6 额仁陶勒盖银多金属矿床 |
4.6.1 矿区地质特征 |
4.6.2 主要矿体特征 |
4.6.3 围岩蚀变 |
4.6.4 矿石特征 |
4.6.5 矿床成因 |
4.6.6 成矿模式 |
4.7 比利亚谷银多金属矿床 |
4.7.1 矿区地质特征 |
4.7.2 矿体特征 |
4.7.3 围岩蚀变 |
4.7.4 矿石特征 |
4.7.5 矿床成因 |
4.7.6 成矿模式 |
4.8 吉林宝力格银多金属矿床 |
4.8.1 矿区地质特征 |
4.8.2 矿体特征 |
4.8.3 围岩蚀变 |
4.8.4 矿石特征 |
4.8.5 矿床成因 |
4.8.6 成矿模式 |
5 控矿因素与综合找矿模型 |
5.1 控矿因素分析 |
5.1.1 时空分布规律 |
5.1.2 地层因素分析 |
5.1.3 岩浆岩因素分析 |
5.1.4 构造因素分析 |
5.2 找矿模型的建立 |
5.2.1 矿床地层标志 |
5.2.2 矿床构造标志 |
5.2.3 矿床岩浆岩标志 |
5.2.4 矿床地球物理特征 |
5.2.5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5.2.6 矿床矿化蚀变特征 |
5.2.7 综合找矿模型 |
6 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银多金属矿床成矿预测 |
6.1 成矿预测 |
6.2 资源定量预测 |
7 PCA和BEMD法在大兴安岭昆都地区的应用 |
7.1 数据统计特征 |
7.2 因子分析 |
7.3 二维经验模型分解提取矿致化探异常 |
7.4 昆都地区哈布特盖靶区验证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 |
附录 |
(4)甘肃南祁连—北山铌钽铷等稀有金属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元素特征、矿物种类及国内外Nb-Ta、Rb矿床研究现状 |
1.2.1 Nb-Ta元素特征、矿物种类及矿床研究现状 |
1.2.2 Rb元素特征及矿床研究现状 |
1.3 研究区地质研究进展 |
1.3.1 祁连-柴北缘-阿尔金地区研究进展 |
1.3.2 北山地区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拟解决的问题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本次研究需解决的问题 |
1.4.4 研究难点 |
1.4.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余石山地区区域地质 |
2.1.1 区域地质 |
2.1.2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
2.1.3 区域矿产特征 |
2.2 国宝山地区区域地质 |
2.2.1 区域地质 |
2.2.2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
2.2.3 区域矿产特征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余石山地区地质特征 |
3.1.1 地质背景 |
3.1.2 余石山铌钽矿体特征 |
3.1.3 余石山地区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 |
3.2 国宝山地区地质特征 |
3.2.1 地质背景 |
3.2.2 国宝山铷矿化体特征 |
3.2.3 国宝山地区岩石学和岩相学特征 |
第四章 分析方法及结果 |
4.1 主量元素分析方法及结果 |
4.2 微量元素分析方法及结果 |
4.3 锆石U-Pb年龄分析方法及结果 |
第五章 锆石U-Pb年代学 |
5.1 余石山变粒岩中锆石U-Pb年代学 |
5.1.1 锆石特征 |
5.1.2 余石山变粒岩中锆石成因 |
5.1.3 锆石U-Pb年龄 |
5.2 国宝山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 |
5.2.1 花岗片麻岩 |
5.2.2 二长花岗岩—花岗伟晶岩 |
第六章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6.1 余石山变粒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6.1.1 主量元素 |
6.1.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6.1.3 金红石地球化学特征 |
6.1.4 独居石地球化学特征 |
6.1.5 金红石、独居石成因 |
6.2 余石山变粒岩命名及原岩恢复 |
6.2.1 余石山变粒岩命名 |
6.2.2 余石山变粒岩原岩恢复 |
6.3 国宝山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6.3.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6.3.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6.3.3 花岗岩类型 |
6.3.4 花岗岩中天河石的特征 |
第七章 大地构造背景 |
7.1 余石山铌钽矿形成的构造背景 |
7.1.1 变粒岩原岩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 |
7.1.2 祁连地区基底归属 |
7.1.3 变粒岩锆石U-Pb年龄与祁连地区新元古代构造演化 |
7.2 国宝山花岗岩源区及形成构造环境 |
7.2.1 岩浆源区 |
7.2.2 岩石形成的构造环境 |
第八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规律 |
8.1 余石山铌钽矿成因与成矿规律 |
8.1.1 余石山铌钽矿成因 |
8.1.2 余石山铌钽矿成矿规律 |
8.2 国宝山花岗岩-伟晶岩与Rb成矿规律 |
8.2.1 国宝山Rb富集机制 |
8.2.2 国宝山铷矿成矿规律及区域对比 |
第九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
9.1 结论 |
9.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9.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甘肃北山花牛山金矿地质特征和成矿类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区自然地理条件概况及位置范围 |
1.2 选题依托项目、依据和目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6 主要成果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岩石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活动 |
2.5 区域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特征 |
2.6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花牛山矿田地质特征 |
3.1 矿田地质特征 |
3.1.1 矿田地层 |
3.1.2 矿田构造 |
3.1.3 岩浆岩特征 |
3.1.4 与成矿有关的变质作用 |
3.2 花牛山金矿矿床地质特征 |
3.3 矿石特征 |
3.3.1 矿石类型和特征 |
3.3.2 矿石结构和构造 |
3.4 围岩蚀变 |
3.5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2 黄铁矿的标型特征 |
4.3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3.1 硫同位素 |
4.3.2 氢氧同位素 |
4.4 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 |
第五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研究探讨 |
5.1 控矿因素研究 |
5.1.1 赋矿地层与成矿关系 |
5.1.2 构造与成矿关系 |
5.1.3 岩浆活动与成矿关系 |
5.2 成矿时代 |
5.3 矿床成因分析 |
5.4 成矿模式 |
5.5 找矿标志 |
5.6 成矿远景预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内蒙古呼扎盖吐斑岩型钼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 |
1.2.1 斑岩钼矿研究现状 |
1.2.2 呼扎盖吐钼矿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手段 |
1.5 主要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1.1 古生界 |
2.1.2 中生界 |
2.1.3 新生界 |
2.2 构造 |
2.3 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 |
3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2 矿体分布特征 |
3.3 矿石特征 |
3.3.1 矿物组成 |
3.3.2 矿石组构 |
3.4 围岩蚀变与矿化 |
3.5 矿化期和矿化阶段划分 |
4 岩石地球化学 |
4.1 主量元素 |
4.2 稀土元素 |
4.3 微量元素 |
5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
5.1 锆石U-Pb测年 |
5.1.1 锆石形态学特征 |
5.1.2 锆石U-Pb年龄 |
5.1.3 火山—沉积岩互层的形成时代 |
5.2 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 |
6 流体地球化学 |
6.1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
6.2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及分类 |
6.3 均一温度和盐度 |
6.4 均一压力与密度 |
6.5 流体包裹体成分 |
6.6 成矿深度估算 |
6.6.1 沸腾包裹体法 |
6.6.2 含子矿物法 |
7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
7.1 H-O同位素 |
7.2 C-O同位素 |
7.3 S同位素 |
8 矿床成因分析 |
8.1 区域钼成矿作用与构造背景 |
8.2 成矿物质来源 |
8.3 矿床成因机制 |
8.3.1 矿床成因 |
8.3.2 成矿机制 |
8.4 找矿潜力分析 |
9 结论 |
9.1 取得的主要认识 |
9.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皖南地区大型韧性剪切带及其与金成矿作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与主要任务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成矿地质背景 |
1.3.2 金矿化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
1.3.3 前人主要研究工作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主要技术路线 |
1.5 工作概况及主要完成工作量 |
1.6 主要成果与进展 |
1.6.1 主要成果 |
1.6.2 主要进展 |
第二章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主要特征、研究方法与研究进展 |
2.1 韧性剪切带金矿床的主要特征 |
2.1.1 矿床基本特征 |
2.1.2 韧性剪切带的成矿作用特征 |
2.1.3 成矿规律与成矿过程 |
2.2 韧性剪切带金矿床的主要研究方法 |
2.2.1 韧性剪切带金矿床研究的核心方法 |
2.2.2 显微构造分析—韧性剪切带构造的主要研究方法 |
2.3 国内外韧性剪切带及其与金成矿关系研究现状 |
2.3.1 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 |
2.3.2 含金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研究的主要进展 |
2.3.3 与大型韧性剪切带相关的金成矿作用研究 |
第三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3.1 大地构造背景 |
3.2 区域地层 |
3.3 区域构造 |
3.4 区域岩浆岩 |
3.5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
3.5.1 地球物理特征 |
3.5.2 地球化学特征 |
第四章 五成-屯溪韧性剪切带的厘定与表征 |
4.1 韧性剪切带宏观变形特征 |
4.1.1 大片剖面(Ⅰ号剖面) |
4.1.2 捉马—竹下剖面(Ⅱ号剖面) |
4.1.3 小贺-古积田剖面(Ⅲ号剖面) |
4.1.4 捉马-白石坑剖面(Ⅳ号剖面) |
4.1.5 天井山剖面(Ⅴ号剖面) |
4.1.6 韩家剖面(Ⅵ号剖面) |
4.1.7 璜茅剖面(Ⅶ号剖面) |
4.1.8 其他观察点及短剖面 |
4.1.9 线理、面理特征 |
4.1.10 小结 |
4.2 韧性剪切带微观变形特征及其变形机制 |
4.2.1 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微观特征 |
4.2.2 糜棱岩塑性变形机制 |
4.3 大型韧性剪切带特征及EBSD石英组构分析 |
4.3.1 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 |
4.3.2 宏观变形特征及运动学特征 |
4.3.3 微观变形特征及变形机制 |
4.3.4 长英质糜棱岩差异应力估算 |
4.3.5 EBSD石英组构分析 |
4.3.6 初步结论 |
第五章 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作用关系 |
5.1 区域内典型矿床(点)研究—以天井山地区为例 |
5.1.1 天井山金矿 |
5.1.2 小贺金矿点 |
5.1.3 白石坑金矿点 |
5.1.4 捉马金矿点 |
5.1.5 新岭脚金矿点 |
5.1.6 大片金矿点 |
5.1.7 璜尖金矿点 |
5.1.8 小贺砷-铅锌-金多金属矿点 |
5.1.9 九亩丘银-铅-锌多金属矿点 |
5.2 韧性剪切带形成与金矿形成的时间关系 |
5.3 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的空间关系 |
5.3.1 受主剪切带控制的矿床特征 |
5.3.2 受次级剪切带控制的矿床特征 |
5.4 韧性剪切带形成与金矿形成的物源关系 |
5.4.1 微量元素特征 |
5.4.2 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反应的成矿物源信息 |
5.4.3 硫同位素示踪 |
5.4.4 流体包裹体特征 |
5.5 小结 |
第六章 金矿化的时空结构及富集规律 |
6.1 成矿演化及其时间结构特征 |
6.1.1 成矿演化的宏观结构特征 |
6.1.2 成矿演化的微观结构特征 |
6.1.3 成矿演化与金矿化富集关系 |
6.2 金矿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结构 |
6.2.1 金矿化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
6.2.2 金矿化的空间结构特征 |
6.3 主要矿物的标型特征研究 |
6.3.1 含矿石英的标型特征 |
6.3.2 含金黄铁矿的标型特征 |
6.3.3 金矿物标型特征 |
6.4 与金山金矿床的对比研究 |
6.4.1 金山金矿床的主要成矿特征 |
6.4.2 研究区与金山金矿床的对比研究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工作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新进展和新认识 |
7.3 进一步找矿工作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内蒙乱石山北地区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地质概况 |
1.1地层 |
1.2侵入岩 |
1.3构造 |
2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
2.1沉积建造与成矿 |
2.2区域岩浆活动与成矿专属性 |
2.3构造与岩浆活动和矿产的关系 |
3主要矿床类型 |
3.1基性超基性岩浆型 |
3.2中酸性侵入岩浆热液型 |
3.3构造蚀变岩型 |
3.4热液型 |
4主要认识 |
(9)内蒙古赤峰喀喇沁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岩浆活动与金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现状及选题依据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三节 实物工作量统计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一节 地层 |
第二节 岩浆岩 |
第三节 构造 |
第四节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第五节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第六节 区域地质演化与矿产分布概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喀喇沁岩体侵入特征 |
第一节 喀喇沁岩体概述 |
第二节 主量元素特征 |
第三节 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特征 |
第四节 同位素年代学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喀喇沁岩体周边典型金矿床 |
第一节 陈家杖子金矿床 |
第二节 热水金矿床 |
第三节 安家营子金矿床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岩浆活动与金矿成矿作用关系探讨 |
第一节 岩浆活动与金矿床之间空间上的分布关系 |
第二节 岩浆活动与金矿成矿作用之间时间上的耦合关系 |
第三节 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
第四节 区域岩浆演化与金的成矿作用 |
第五节 金矿的成因类型 |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本文取得的成果 |
二、本文存在的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金矿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条件 |
1.2 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1 项目依托及选题 |
1.2.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区域地质工作 |
1.3.2 区域矿产工作 |
1.3.3 科研工作 |
1.3.4 存在问题 |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完成实物工作量 |
1.5 主要研究成果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断裂构造 |
2.1.1 近东西向断裂构造 |
2.1.2 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构造 |
2.1.3 北西向断裂构造 |
2.1.4 近南北向断裂构造 |
2.2 区域地层 |
2.2.1 太古界 |
2.2.2 古元古界 |
2.2.3 中—新元古界 |
2.2.4 古生界 |
2.2.5 中生界 |
2.2.6 新生界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侵入岩 |
2.3.2 火山岩 |
第3章 华北地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地球动力学背景 |
3.1 区域地球动力学演化 |
3.1.1 华北克拉通动力学演化 |
3.1.2 兴蒙造山带的演化 |
3.2 华北克拉通北缘花岗岩构造背景 |
3.2.1 太古代末期花岗岩构造背景 |
3.2.2 元古宙花岗岩构造背景 |
3.2.3 加里东期花岗岩构造背景 |
3.2.4 华力西期花岗岩构造背景 |
3.2.5 印支期花岗岩构造背景 |
3.2.6 燕山期花岗岩构造背 |
3.3 华北克拉通北缘火山岩构造背景 |
3.3.1 中新元古代火山岩构造背景 |
3.3.2 古生代火山岩构造背景 |
3.3.3 中生代火山岩构造背景 |
第4章 造山型金矿床及典型矿床研究 |
4.1 华北克拉通北缘金矿床研究现状 |
4.2 典型矿床研究 |
4.2.1 金厂沟梁金矿床 |
4.2.2 二道沟金矿床 |
4.2.3 撰山子金矿床 |
4.2.4 红花沟、莲花山金矿床 |
4.2.5 小塔子沟金矿床 |
4.2.6 东风金矿床 |
4.2.7 安家营子金矿床 |
4.2.8 金厂梁金矿床 |
4.2.9 奈林沟金矿床 |
4.3 华北克拉通北缘金矿床类型的确定 |
第5章 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金矿成矿作用研究 |
5.1 黄铁矿成分、成因标型特征与金矿关系 |
5.1.1 黄铁矿的主成分标型 |
5.1.2 黄铁矿的微量元素标型 |
5.2 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造山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特征 |
5.2.1 成矿物质、流体的来源 |
5.2.2 特殊地层矿源层对金矿成矿作用的影响 |
5.2.3 侵入岩对金矿成矿作用的影响 |
5.2.4 构造对金矿成矿作用的影响 |
5.3 浅成成矿体系 |
5.4 叠加成矿作用 |
5.5 金矿床时空背景研究 |
5.6 与国内外造山型金矿对比 |
5.7 华北克拉通赤峰—朝阳地区造山型金矿成矿作用机制 |
第6章 区域成矿模式及找矿标志 |
6.1 华北克拉通赤峰—朝阳金矿带造山型金矿成矿模式 |
6.2 区域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 |
6.2.1 中酸性侵入体找矿标志 |
6.2.2 构造找矿标志 |
6.2.3 黄铁矿的找矿标志 |
6.3 找矿方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及说明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北山内蒙段新发现钨矿化带(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角西钨矿床成矿作用及找矿预测[D]. 王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2]内蒙古北山望旭山钨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时代约束[J]. 李维成,赵鹏彬,罗乾周,彭海练,周栋,高峰,赵端昌. 地质与勘探, 2018(04)
- [3]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银多金属矿床找矿模型与成矿预测[D]. 杜青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4]甘肃南祁连—北山铌钽铷等稀有金属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的研究[D]. 贾志磊. 兰州大学, 2016(12)
- [5]甘肃北山花牛山金矿地质特征和成矿类型研究[D]. 张洲远. 长安大学, 2016(02)
- [6]内蒙古呼扎盖吐斑岩型钼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D]. 刘瑞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2)
- [7]皖南地区大型韧性剪切带及其与金成矿作用关系研究[D]. 陈昌明. 中国地质大学, 2016(02)
- [8]内蒙乱石山北地区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J]. 王庭院,张善明,康建飞,刘洪卫,张治国,杨锐.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 [9]内蒙古赤峰喀喇沁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岩浆活动与金成矿作用[D]. 曹毅.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5(08)
- [10]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金矿成矿作用研究[D]. 孙珍军. 吉林大学,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