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首页 新桥

邮箱首页 新桥

一、E-mail家园新桥梁(论文文献综述)

张媛媛[1](2019)在《基于网络平台的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至关重要阶段,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对小学生的教育、成长日益重视,所以家校之间的合作己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和焦点。目前,在信息时代快速发展和教育时代全面自我更新的背景下,家庭与学校通过网络平台的合作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家庭和学校在如此长时间的合作中,问题也越来越多。这些问题正在影响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影响了家校的沟通,势必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国家持续出台有关家校合作、家庭教育的相关规定和条例,但结果收效甚微,家校合作的问题依然突出。在本研究中,首先使用文献法,收集、整理并分析了国内外家庭与学校合作相关的文献。通过系统地研究相关理论、分析相关实践数据,可以为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其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再配合随机取样的方法,对石家庄Z小学的家长和教师进行网络平台家校合作情况的调查。通过调查基于网络平台的家校合作现状,使用Excel对数据进行分析,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和访谈结果分析总结出目前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的小学家校合作存在以下问题:对网络平台的认识存在误解,信息传递的单向性,沟通内容的局限性,情感沟通的缺乏以及网络平台应用效果的异化。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老师和家长对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家庭和学校合作的观念意识较弱;老师和家长在家庭和学校合作方面的能力不强;传统家校合作方法被搁置;传统方法与在网络平台上的合作方式不能很好地融合;网络平台本身商业化运作的特点。最后,针对这些问题以及形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再结合石家庄Z小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教师和家长双方要树立正确的家校合作理念,家校双方要加强双向互动,促使各种家校合作方式的完美结合,进一步规范网络平台。

管玉婷[2](2019)在《融入传统文化的儿童早期STEM项目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国家创新型人才发展战略的实施让人们迫切感受到科技创新人才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二十一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必须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知识技能,STEM教育的提出正是为了应对人才发展战略。我国学者结合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特征,在致力于研究如何让STEM教育本土化落地方面做了很多实践性的工作,但是,真正实现“STEM教育中国化”,必须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具备的时代价值和教育价值对儿童早期STEM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融入传统文化的儿童早期STEM项目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高阶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幼儿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在幼龄阶段树立文化自信。本文运用了文献分析法、实地观察法以及案例分析法,在结合现有理论以及国内外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总结该研究领域中其他学者的研究思路与经验。儿童早期STEM教育方面的相关研究,主要包含儿童早期STEM教育的内涵和存在问题以及融入传统文化对儿童早期STEM教育的意义三个方面。结合项目学习的特征以及现有的项目学习要素为依据,设计出儿童早期STEM项目学习的流程,包括目标、主题、高阶认知策略、学习实践、产品物化以及评价六大要素。随后,笔者分别从融入传统文化的儿童早期STEM项目目标的制定、主题选择的意义、产品物化的评价标准以及评价的方式和原则进行详细分析。根据上述研究,笔者设计了以“木偶戏”为主题的STEM项目案例,分成三个课时进行实施,并得出了案例的实施效果:幼儿合作意识和探索意识等方面的增强,并针对项目案例提出了四条改进意见,分别为:训练幼儿的精细动作发展;重视幼儿的生成需求;促进幼儿自主性和规则意识的协调发展以及重视幼儿的科学概念。笔者在研究结论中分析了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并针对以上研究,提出了传统文化融入儿童STEM项目的解决策略,分别是以真实情境为活动导入、以项目学习为活动形式、以传统文化为活动主题、以家园共育为活动补充。

陈丽媛[3](2015)在《中山市东区雍景园小学闲暇教育实践探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发展质量的提高,人民的生活状况悄然发生改变,劳动时间几十年内逐步减少,相应闲暇时间逐步增加。尤其是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从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上迅速变成了城市,但农村城市化的推进往往是外延扩张比内涵的充实要快得多,物质环境的提升与相对滞后的居民传统行为方式、意识形态改进形成极大的反差。当代小学生已不再需要承担多少的家庭劳动,学校教育以外,学生有很多可以灵活支配的闲暇时间。如何使学生闲暇时间利用得更好,通过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发挥社区教育机构的作用,使学生闲暇时间的活动成为人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使家庭、社区与学校对小孩的教育目标、步伐趋于一致,从而整体提高教育质量,这是新城区学校教育迫需解决的问题。广东省中山市地处珠江出海口,有很明显的地理优势,在改革开放大潮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有着积极的表现,农村城市化走在全国前列,2013年,全市全面完成“村改居”工程,大量的农民瞬间变成了居民,城区周边的镇区率先成为新城区,农村镇区也将逐步走向城市化。因此,对中山市新城区小学生闲暇教育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中山市新城区小学生闲暇教育策略的研究试图通过对现有的相关教育理论的解读,借鉴当前对学生闲暇时间运用的研究成果,分析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探讨出解决新城区学校指导学生有意义利用闲暇时间的途径和方法。雍景园小学是城乡结合的典型学校,近年来在家校合作、亲子教育、社会实践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为新城区开启闲暇教育研究奠定了基础。论文内容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交代了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对闲暇和闲暇教育概念做了归纳和界定,并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方法及内容。第二部分是小学生闲暇教育的理论分析部分,对国内外研究的发展脉络和成果进行了梳理,对我国闲暇教育状况进行了总结,分析中山新成教育环境及课余教育现状。第三部分实证部分,以雍景园小学办学实践为例,对雍景园小学实施闲暇教育的基础和可能性进行了调查分析。第四部分对雍景小学实施闲暇教育理念和目标进行定位分析,初步确定闲暇教育策略和相关实施方法。第五部分提出闲暇教育的学校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实施措施,对闲暇教育的具体运用进行了探讨。

郭彦[4](2017)在《怀旧文化构成维度对老字号品牌资产的影响机理及传承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品牌资产是企业的重要资产,被认为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老字号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不同程度忽视了品牌资产的管理。特别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遭遇国内外品牌大战的夹击,老字号企业处境非常艰难。老字号品牌资产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国家和民族的财富和遗产,其品牌资产传承刻不容缓。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品牌间的竞争优势,从单纯的质量、服务升华到文化内涵层面。文化特质是老字号身上的一种典型的品牌属性:老字号品牌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蕴,是我国商业文化的经典,更是我国特定时期文化记忆的代表。从文化传承层面来讲,老字号企业绝不能退出市场成为历史,而是要从老字号品牌资产中挖掘传承的关键要素,使老字号品牌基业常青。品牌资产传承主要探讨了那些历史悠久、世界知名品牌资产管理的特质问题。目前,关于老字号品牌资产传承的特质问题研究较少。老字号品牌资产传承积淀着几代人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面貌,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记忆价值和社会意义。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怀旧消费兴起,怀旧经过消费文化的包装将一部分老字号品牌成为时尚。老字号品牌承载着特殊年代的品质潮流和生活方式,是极具文化传承传播的载体。因此,老字号品牌中特殊的文化元素会勾起消费者的回忆,怀旧文化的传播和“怀旧潮”下消费者特定感知,为老字号品牌资产传承起到唤醒和认同作用,并深刻影响着老字号在现代消费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在这种现实背景下,本研究结合怀旧文化提炼出老字号品牌资产传承的关键要素。尽管怀旧文化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但在理论研究中作为社会学的概念界定阶段,对其研究仅停留在现象说明层面。近些年扩散到多学科并引入到营销学和文化学领域,研究缺乏理论系统的挖掘和剖析,也没有对怀旧文化构成进行系统的探讨。从“怀旧潮”下消费者购买老字号品牌为出发点,来探究怀旧文化与老字号品牌资产传承的特质问题以及相关性,目的在于梳理清楚“怀旧潮”下消费者对老字号品牌的认知和消费文化价值观的形成,推广、颂扬和传承老字号品牌的社会意义,并有利于丰富老字号品牌传承及管理研究。本研究依据体验和关系营销理论,具体分析了怀旧文化对老字号品牌回归及复兴消费市场的驱动作用,以及消费者感知下怀旧文化与老字号品牌文化特质促进更深层的双向交流和融合。基于消费文化、消费者-品牌关系和品牌文化遗产理论,探索文化传承下怀旧文化构成维度对老字号企业品牌资产影响机理。其中文化传承离不开普通的人,将观察重点放在互联网新经济下消费者市场,通过消费者感知体验价值和感知再续关系的中介作用,及产品涉入度和互联网信息交互的调节效应,呈现文化传承视角下怀旧文化构成维度与老字号品牌资产的影响机理。本研究在五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基于扎根理论文本分析,从怀旧文化文献中探索怀旧文化构成维度;第二,从不同老字号品牌消费群体中选取合适样本作为访谈对象,进行深入访谈。结合网络和实地调研搜寻被调研老字号品牌企业相关信息,采用多案例下内容分析方法,从质性材料中分析和归纳出文化传承下老字号品牌资产的关键要素,并验证怀旧文化与老字号品牌资产之间的密切关系;第三,从怀旧文化的角度来审视老字号品牌及其市场特殊性入手,结合品牌文化遗产和消费者-品牌关系理论,建立基于现代消费社会化机制和文化传承理论下,怀旧文化构成维度与老字号品牌资产之间影响机理理论模型和相关假设。精心设计调查问卷,丰富和创新了已有测量工具的内涵;第四,借助SPSS和AMOS统计工具,运用结构方程方法对714份老字号品牌消费者的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实证检验。验证了怀旧文化构成各维度建构的合理性,通过消费者感知体验价值和感知关系再续的相互作用下,驱动老字号品牌资产的传承要素形成路径。同时考察了产品涉入度和互联网信息交互对怀旧文化构成维度与传承视角下老字号品牌资产的影响机理的调节效应。从社会心理学、文化学和营销学的学科交叉处解决品牌传承理论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创新性应用问题。第五,从实证的研究结论,并分析老字号品牌资产传承的策略。从消费者所能感知到怀旧文化全方位的考量,使得梳理出传承视角下老字号品牌资产要素,能更加与怀旧文化元素相契合,吸引不同时代下消费者的持续关注,具有多重应用价值。基于上述研究要点的分析,本研究得到以下的研究结论:1)怀旧文化构成维度的内涵。本研究使用扎根理论质性方法对现有怀旧文化研究文献和微信转载文章的信息资料入手,提炼出怀旧文化的构成维度的研究脉络,结合文化传承的连续性时间特征和怀旧文化时间限制性,从而界定出清晰的特征及内涵。包括九个聚焦编码(分别是对人的怀旧、对物的怀旧、对事件的怀旧、易怀旧主体、视觉符号、传播介质、社会导向、代际传承、身份认同);从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间维度系统完整地构建出三个核心范畴(怀旧文化对象、怀旧文化载体、怀旧文化功能)。怀旧文化各构成维度不是相互孤立,而是具有相互关联性。为本研究理论创新提供了知识来源,确定了相应的测量工具,并经实证数据验证了建构的怀旧文化构成维度的信效度。2)怀旧文化下老字号品牌资产传承的关键因素。根据文化传承理论中核心思想,强调人与文化之间的持续互动。本研究发现怀旧文化本身具有这种特殊的互动力量。怀旧文化对象将人们与过去的生活方式相连接,通过怀旧文化载体不断地涌现在现实生活中,借助怀旧文化功能将大众互动思维下文化传承有效地延续。怀旧文化下老字号品牌资产传承研究问题是在文化传承基础上的行为表现,通过老字号企业与消费者及其利益相关者的文化交融,促使品牌资产传承要素的形成。因为,一般的商品属性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在不断地“折旧”,而老字号品牌商品特质从诞生之日就被赋予了“怀旧”文化内涵。基于品牌文化遗产理论,从5个不同区域和行业老字号企业多案例比较研究,阐释了文化传承下老字号品牌资产,即物化资产、标示资产和神话资产进行了全新的解释。检验了怀旧文化与老字号品牌之间的密切关系,并通过实证数据验证了它们的合理性和可靠性。3)本研究厘清文化传承视角下怀旧文化构成维度对文化传承视角下老字号品牌资产的影响机理,从被验证的检验假设中,梳理出怀旧文化下老字号品牌资产的传承策略。怀旧文化在品牌资产传承中的特殊地位,通过品牌文化遗产理论下的直接影响路径,消费者感知价值(感知体验和感知再续)的间接影响路径来实现。通过实证研究表明:(1)怀旧文化构成各维度对老字号品牌各资产有着显着的影响关系,怀旧文化构成各维度对老字号品牌各资产具有差异化效应。(2)根据消费文化理论的变迁,以消费者为主导的营销模式成为主体趋势,消费者最能感知文化特质,本研究验证消费者感知体验价值和感知关系再续双重中介效应来分析间接影响关系。(3)验证了产品涉入度的部分调节效应。产品涉入度在怀旧文化对象、功能与文化传承下老字号品牌资产的关系之间起到负向调节作用,产品涉入度对老字号品牌资产各要素的正向影响在减弱。另外,说明它在怀旧文化载体与老字号品牌资产各要素的关系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着的缘由。(4)互联网信息交互水平较高时,怀旧文化对象、怀旧文化载体和怀旧文化功能对文化传承下老字号品牌各资产影响作用就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具有显着的调节效应。综上所述,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之处:第一,怀旧文化理论概念的扩展。以往研究基于怀旧文化现象本身探讨社会学和哲学意义,从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间维度系统完整地构建出三个核心范畴(怀旧文化对象、怀旧文化载体、怀旧文化功能)。为“怀旧风”、“怀旧潮”在消费领域的管理实践和理论发展注入新的内涵,有助于解释怀旧文化的兴起及提升消费者对老字号品牌的关注的现象。第二,本研究实证分析和规范研究,文化传承下怀旧文化构成维度对老字号品牌资产的影响机理。在探索怀旧文化与老字号品牌资产传承之间的密切关系时,以老字号品牌消费者为访谈对象,采用开放式半结构访谈提纲,结合网络和实地调研,搜寻被调研不同区域和行业的老字号品牌企业相关信息,通过多案例析出老字号品牌资产有别于一般品牌资产,抽离出传承视角下老字号品牌物化资产、标示资产和神话资产三大维度。从老字号品牌消费者角度出发,采用开放式调查问卷的方式,深入了解文化传承下消费者对怀旧文化的感知心理,挖掘切实影响老字号品牌资产传承的内外要素和相互作用。最后,基于实践案例的探索基础上的实证分析的结果从显着路径提炼出传承策略。访谈和问卷调查都以老字号品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诸多操作变量都可以成为老字号管理者管理品牌资产的重要手段,为提升老字号企业品牌资产传承有效性和可操作的途径。引导老字号企业在现代化消费机制下,促使消费者增加怀旧文化的感知效应,最终推动老字号品牌资产传承,并永葆基业。

吴群涛[5](2017)在《“另类青春之歌”—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源于英美的朋克如今已成为具有全球性影响的青年文化。早在七十年代末朋克便传入中国,在中国摇滚发展的推动下,于九十年代中期受到了中国青年的广泛关注和热情追捧。在近四十年时间的传播过程中,中国元素和中国话语融入朋克,并对其进行筛选、吸收和改造,最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朋克亚文化。论文绪论部分对朋克文化这一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评析,同时对研究意义和价值、创新点、重难点、方法、思路、论文结构安排等进行了相应介绍。论文第一章从梳理英语中“punk”的词源及衍变入手,回顾朋克运动在英美的兴起与发展,剖析出朋克的文化内涵。同时,由“punk”汉译上出现过的论争切入,对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予以概述——经过十余年的“道听途说”和近十年的“地火燎原”,目前朋克在中国的传播处于平稳发展期。在此期间,国内主要有四种朋克传播方式,包括翻译、“打口”、“迷笛”和独立厂牌,它们的联合作用扩大了朋克的受众群体,促成了中国摇滚朋克时代的到来。论文第二章聚焦中国“朋克时代”,选取朋克先锋崔健和何勇,北京朋克乐队群“无聊军队”,以“盘古”、“舌头”、“苍蝇”和“生命之饼”为代表的外省朋克和广受国际媒体关注的“挂在盒子上”为核心的女子朋克乐队进行深入考察,解析朋克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和特征。论文第三章论述具有代表性的乐评人与朋克紧密相关的活动与观点。主要分析涵括郝舫、李皖、颜峻三位知名乐评人的朋克乐评。他们分别代表了国内乐评人在对待朋克文化主要的批评方式与态度,其作品受到了不同时期各个层次的中青年读者的认可,实质上参与了朋克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朋克文化的认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价值。论文第四章先从文化认同中的立场和思维、文学的个性表达与普遍诉求和文化认同与文学审美范式的转换三个方面来论析文化认同与文学审美范式的关系,再从文学书写与亚文化传播紧密关联的角度,连通卫慧与棉棉、宁肯与春树这两组具体的“朋克书写个案”的脉象,分析当代作家对朋克文化的接受差异。论文结论呼应绪论及正文各部分,强调指出朋克文化实践的最大意义是不断地敞开问题,让人们拥有更多自由地表达与争论的空间、方式与勇气,并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

郑咏梅[6](2016)在《网络技术对廉政文化建设的消解与重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计算机网络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并席卷全球,网络技术实现了全球的资源共享。文化的传播载体最初只有报刊、广播、影视媒体三种,网络以新媒体的形式浸润着文化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在家里、办公室、其他任何有网络的地方,访问和查询网上的所有文化资源。据《中国新媒体发展报》的相关数据统计,目前世界新媒体用户第一大国是我们中国,网络技术使中国社会迈入网络时代。“廉政文化”的概念是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提出的,廉洁文化与执政文化合二为一就是廉政文化,廉政文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创新,是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相碰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相交的体现。当前改革开放的社会里,相对于发达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还有待提高。尽管大部分领导干部是积极向上,还是有少数干部存在腐败的现象。党的执政依然存在风险,世界形势暂时趋稳,但不确定因素正在积聚,这种局势需要我们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关系党的执政地位稳固的重大课题来研究和实践。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会议上指出:“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网络已经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新渠道和意识形态斗争的新阵地,在全社会营造廉政文化氛围应当依靠网络,网络技术在中国的廉政文化建设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利用网络技术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势所趋。在充分认识网络技术对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网络技术给廉政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技术的过度虚似性、互动性为不良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网络技术的共享性、开放性控制不当导致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网络技术的匿名性、非控性为反腐工程增加了技术成本和经济成本。如何把握这些问题之间的平衡,利用网络技术对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内容进行重构,并通过网络技术助推廉政文化建设路径的创新,从而促进当代中国廉政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是今后廉政文化建设研究的重要方向。

袁民[7](2013)在《共青团工作中新媒体传播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互联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发展迅猛,极大丰富了传媒形态,调整了传媒布局和生态环境。新媒体以其自身的特性不仅展现了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魅力,更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深刻地影响着政治、经济和生活等诸多领域,尤其是对广大青年的影响更加广泛和深入,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交流方式等。共青团肩负着引导青年的光荣使命,要紧跟信息社会的步伐,积极主动地用好新媒体,更好地引导青年、服务青年。论文以共青团工作中的新媒体应用为研究对象,全文共分为五部分,引言和四章内容。引言部分主要有五个主要内容:一是提出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二是对“新媒体传播”、“共青团工作”做研究文献综述;三是阐述研究的理论资源,包括“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媒介素养”理论;四是进行核心概念界定;五是提出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是共青团工作与新媒体应用的关系:包括新媒体对青年以及青年工作的影响;新媒体传播给共青团工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第二章是共青团工作中新媒体应用状况:包括新媒体传播在共青团工作中应用的历史梳理、新媒体传播在共青团工作中应用的现状以及共青团工作中新媒体应用的类型与特点。第三章是共青团工作中新媒体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新媒体认知的偏差以及内容和形式单一,互动性不强等。第四章是共青团工作中新媒体应用的优化路径:主要从宏观路径、中观路径和微观路径三个方面阐述,包括树立科学理念、完善组织设计,构建新媒体传播工作机制,优化组织资源等。

张燕[8](2013)在《利用网络交流平台 开拓家园互动空间》文中研究说明教育是个系统工程,由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共同组成,三者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影响其发展最主要的是幼儿园和家庭。因此,要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家庭和幼儿园两方面必须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家园互动形成合力。家园互动的实现首先必须依赖于幼儿园主动开展家长工作,在彼此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

李萌[9](2013)在《基于家校通系统的小学家校沟通问题及其解决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优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儿童教育的教育理念也不断的进步和完善,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追求孩子的全面发展;从学校教育的“小教育”到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大教育”体系,以追求最佳的教育效益。家校合作的理念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家校沟通成为了人们热议的主要话题。网络家校互动平台正是这种不断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技术上的支持。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在使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完善的地方,影响了家校间的沟通。许多教育界的工作者也在不断的研究探讨,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让网络家校互动平台达到更好的效果,解决家校沟通的问题,以丰富家校合作的方式。为了促进我国家校合作的信息化发展以及教育技术的最优化,笔者通过对现行家校通网络平台使用的实例情况与理论依据相结合的方式对家校互动网络平台做进一步的探讨,针对家校通系统应用中的问题找出家校沟通的症结所在,根据问题和影响追寻出产生问题的原因,最终找出能够切实可行的改进家校沟通的建议以供大家探讨。本文的撰写在除了附录、参考文献和后记之外,全文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的引言部分分别从选题缘由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及方法三个方面,通过三个方面的阐述对正文的导入起到一个有效的铺垫。第二部分是阐述家校沟通方式及其问题。首先,介绍家校通系统并说明家校通系统是信息时代主要的沟通方式及其使用的必要性。其次,通过家校通与传统家校沟通方式的优劣势比较分析,说明家校通系统是适应于信息时代的沟通方式。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家校通系统应用的影响因素。包括从家校通应用问题分析得出影响家校沟通的症结所在,如片面性、单向性、失效性等问题。再对家校通系统应用评价,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在问题所造成的影响,分别从学生、老师、家长三个方面论述。最后,讨论家校通系统应用问题的归因,分别从价值的异化、定位的异化、功能的异化三个方向进行阐述,为下一章的家校沟通问题的解决策略做铺垫。第四部分论述家校沟通的促进策略。通过以上的讨论和分析,找出基于家校通系统的家校沟通问题的促进策略,主要包括①家校沟通观念上的变革;②家校沟通的权责划分;③网络沟通的技能提升;④网络沟通的局限克服。每一个解决策略下都有相应的并且具体可实施的解决办法。第五部分结语进行总结说明家校通系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呈现。是促进家校沟通的有效手段。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和使用它,虽然在使用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家校沟通,但是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通过研究分析找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充分利用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家校协作共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冼宇[10](2013)在《“呼愁”和我的风景画创作》文中认为笔者在三年研究生期间师从着名水彩画家王可大教授。恩师王可大教授平日里主要是以水彩、油画作为创作的媒介,尤以水彩画创作见长。其作品主要是以东北的乡土题材入画,风格温婉而含蓄,内蕴深沉;在表现手法上“神乎其技”,刻画上细致入微而又不失生动雅致,真乃我辈学习之楷模。所以平素里常以王老师为榜样,模仿其创作方法去描绘笔者家乡“桂林”之风景。除了手法上较之导师有差距外,更重要的是在王老师的作品的背后有一种深深的“乡土情结”,这种“乡土情结”深深的感染着我们,直击我们内心深处最隐秘的空间,唤起观者的想象和共鸣。而此种“乡土情结”到底为何物,吾一直都在找寻,但寻寻觅觅上下求索而不得。细细想来此种“乡土情结”并非只是停留在画面的外在形式,而更像是画面背后所表现出的“精神内涵”,正是这种“精神内涵”与观者之间的互动体现出画家创作的意图。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拜读了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作品《伊士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一书后,长久困扰笔者的疑问终于得到解答。在《伊士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一书中“乡土情结”被作者称之为“呼愁”。而这种“呼愁”有着丰富的,多方面深层次的内涵,它对整个阿拉伯世界的音乐,绘画乃至民族情感和认知上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样也体现出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所具有的独特“精神意味”。体现在文字上的是在《伊士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一书中作者对于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细腻而深入的描写。“呼愁”已经渗人到了每个伊斯坦布尔人的“血咏”当中,内化为人们对于生活艺术的本质看法,塑造着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再外化为对于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独特面貌和独特感情的认识——它是躲在风景背后的风景。所以在我们的风景画创作中不但是要表现出对象的外貌,更重要的是要捕捉到城市的风景背后这座城市所独有的“呼愁”,及“呼愁”形成的复杂原因。决定“呼愁”形成的各种复杂因素杂糅在一块形成了我们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特质”深刻而具体的认识,让我们可以透过画面的外在形式真正了解画面背后的“深意”。在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莫克的《从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中》被称之为“呼愁”的东西,它体现了作者独特的看待事物的角度。正是“这个角度”使得我们平常看似简单的事物显得如此生动感人,从而激发出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本文意在探讨隐藏在绘画题材之外的“内蕴精神”,从“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高度去探讨绘画的意义及可能。并结合作者个人的创作体会说明这个问题。本文是从对《伊士坦布尔一一座城市的记忆》文本的解读开始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呼愁”一词的来源及意义,并比较伊斯坦布尔和桂林之间“呼愁”的各自特点和形成的内在原因。2、探讨了“呼愁”和绘画创作的内在联系及对于情感表达的重要决定作用。3、结合自己的创作说明“呼愁”对于笔者绘画创作的重要意义。本文的最终目的是要探索隐藏在画面形式背后更加本质的意义,是对于绘画意义及本质的探素,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二、E-mail家园新桥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mail家园新桥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网络平台的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家校合作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当前通过网络平台的小学家校合作效果并不理想
        (三)研究通过网络平台的小学家校合作是提升家校合作的必由之路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目的
        (一)了解基于网络平台的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
        (二)得出基于网络平台的小学家校合作的主要问题并且分析其原因
        (三)提出完善基于网络平台的小学家校合作的策略
    四、研究内容
        (一)学校方面
        (二)家庭方面
        (三)探索基于网络平台家校合作中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四)针对问题和原因提出有效对策及建议
    五、研究思路
    六、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
    七、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八、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网络平台在小学家校合作中应用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
        (二)调查的目的
        (三)调查问卷及访谈的设计
        (四)统计处理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状况
    三、教师或家长对基于网络平台的家校合作的认识或态度
        (一)所有被调查的家长和老师都加入了微信家长群
        (二)所有被调查的家长都会花时间关注微信家长群
        (三)多数家长和教师对信息平台应用的意愿强烈
    四、家校合作的类型及使用频率
    五、基于网络平台家校合作的主要内容及效果
        (一)基于网络平台家校合作的主要内容
        (二)基于网络平台的家校合作的效果
第二章 基于网络平台的家校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基于网络平台的家校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网络平台的认识存在误区
        (二)信息传递的单向性
        (三)交流内容的局限性
        (四)传统方式被搁置使得家校感情交流缺失
        (五)网络平台应用效果的异化
    二、影响网络平台在小学家校合作中应用的原因
        (一)教师和家长对进行基于网络平台的家校合作的观念薄弱
        (二)教师和家长在家校合作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传统方式和基于网络的合作方式不能恰当融合
        (四)网络平台本身商业化运作的特点对家校合作的不利影响
第三章 促进基于网络平台的家校合作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家校合作观念
    二、加强家校双向互动
    三、加强多种家校合作方式的结合
    四、进一步规范网络平台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后记

(2)融入传统文化的儿童早期STEM项目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战略的需要
        (二)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
        (三) 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
        (四) 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 STEM教育
        (二) 儿童早期STEM教育
        (三) 项目学习
        (四) 传统文化
    三、研究综述
        (一) 国内外STEM教育研究综述
        (二) 儿童早期STEM教育研究综述
        (三) 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综述
        (四) 已有研究述评
    四、研究设计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方法
    五、理论基础
        (一) 项目教学法
        (二) 实用主义理论
        (三) 情境教学法
        (四) 认知发展理论
        (五) 蒙台梭利教学法
第一章 儿童早期STEM教育的相关研究
    一、儿童早期STEM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一) 儿童早期STEM教育的内涵
        (二) 儿童早期STEM教育的特征
    二、儿童早期STEM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导入活动脱离实际
        (二) 主题内容照搬照抄
        (三) 课程活动形式零散
        (四) 教学资源严重匮乏
    三、儿童早期STEM项目与儿童中期、晚期STEM项目设计的区别
        (一) 认知发展层面
        (二) 兴趣爱好层面
第二章 儿童早期STEM项目的设计研究
    一、儿童早期STEM项目学习的特征
        (一) 具备明确的目标
        (二) 各个学科有机整合
    二、儿童早期STEM项目学习的流程设计
        (一) 儿童早期STEM项目的目标
        (二) 儿童早期STEM项目的主题
        (三) 儿童早期STEM项目的高阶策略
        (四) 儿童早期STEM项目的学习实践
        (五) 儿童早期STEM项目的产品物化
        (六) 儿童早期STEM项目的评价
    三、儿童早期STEM各项目要素之间的联系
        (一) 以解决真实问题为出发点
        (二) 以达到项目目标为立足点
        (三) 以实现产品物化为落脚点
第三章 融入传统文化的儿童早期STEM项目设计分析
    一、融入传统文化对儿童早期STEM教育的价值层面分析
        (一) 社会层面
        (二) 个人层面
    二、融入传统文化的儿童早期STEM项目目标重构
        (一) 融入传统文化后儿童早期STEM项目目标的变化
        (二) 融入传统文化的儿童早期STEM项目目标的依据
        (三) 融入传统文化的儿童早期STEM项目目标的制定
    三、融入传统文化的儿童早期STEM项目主题的价值和原则
        (一) 融入传统文化的儿童早期STEM项目主题的价值
        (二) 融入传统文化的儿童早期STEM项目主题的原则
        (三) 融入传统文化的儿童早期STEM项目主题案例
    四、融入传统文化的儿童早期STEM项目产品物化的评价指标
        (一) 产品生产分工
        (二) 符合目标程度
        (三) 产品设计方案
        (四) 产品性能测试
        (五) 产品外观设计
第四章 以“木偶戏”为主题的STEM项目案例设计
    一、实践背景
        (一) 木偶戏的由来
        (二) 木偶戏的文化因子分析
    二、STEM项目活动案例设计
        (一) STEM项目内容设计
        (二) STEM项目活动分析
    三、STEM项目案例实施过程
        (一) STEM项目案例资源准备
        (二) STEM项目案例活动安排
    四、STEM项目案例实施效果和完善意见
        (一) STEM项目案例的实施效果
        (二) STEM项目案例的完善意见
第五章 结论和对策
    一、结论
    二、传统文化融入儿童早期STEM项目解决策略
        (一) 以真实情境为活动导入
        (二) 以传统文化为活动主题
        (三) 以项目学习为活动形式
        (四) 以家园共育为活动补充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山市东区雍景园小学闲暇教育实践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闲暇教育提出的背景
    (二) 闲暇教育概述及内涵
        1. 闲暇
        2. 闲暇教育
        3. 闲暇教育的内容
    (三)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四) 思路与研究设计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闲暇教育研究概况
    (二) 我国闲暇教育研究概况
三、闲暇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 基本情况
    (二) 闲暇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 占有闲暇时间状况
        2. 闲暇场所状况
        3. 小学生闲暇内容状况
        4. 闲暇自主状况
    (四) 闲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学生方面
        2. 学校方面
        3. 家长方面
四、闲暇教育策略研究
    (一) 教育的理念
        1. 以人为本的理念
        2. 家校合作的理念
    (二) 闲暇教育的策略
        1. 认识闲暇教育的价值
        2. 建立合理综合评价制度
        3. 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五、闲暇教育探索和实践
    (一) 闲暇教育的综合实践
        1. 阳光教师团队的打造
        2. 综合社团课程的开设
        3. 书香校园的推进
        4. 媒介素养的培养
        5. 游学活动的开展
    (二) 闲暇教育家校合作探索
        1. 重塑家校教育新关系
        2. 成立家长义工队
        3. 搭建亲子沟通平台
        4. 闲暇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怀旧文化构成维度对老字号品牌资产的影响机理及传承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基本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基本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怀旧文化的研究现状和概念演进
        2.1.1 国外怀旧研究现状和发展历程
        2.1.2 国内怀旧研究发展历程和现状
        2.1.3 怀旧文化概念的演进
        2.1.4 消费文化、品牌文化、企业文化和怀旧文化之间的关系
    2.2 相关理论下老字号品牌资产研究评述
        2.2.1 品牌资产模型中品牌资产要素评析
        2.2.2 品牌文化遗产下老字号品牌资产及传承研究的特殊性
        2.2.3 老字号品牌资产及传承研究存在的问题
        2.2.4 怀旧文化下老字号品牌资产研究趋势
        2.2.5 消费者感知价值下老字号品牌资产研究
        2.2.6 老字号品牌资产传承研究现状评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怀旧文化构成维度构建
    3.1 消费市场中怀旧文化内涵及特征
        3.1.1 消费市场下怀旧文化
        3.1.2 消费市场中怀旧文化的特性
        3.1.3 怀旧文化与老字号品牌
    3.2 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简介及研究流程
        3.2.1 数据搜集
        3.2.2 数据编码和提炼
        3.2.3 模型建立
    3.3 怀旧文化构成维度构建模型结果分析
        3.3.1 评分信度分析
        3.3.2 理论饱和检验
        3.3.3 模型分析
        3.3.4 研究结果分析
        3.3.5 研究结果的评判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文化传承视角下怀旧文化构成维度与老字号品牌资产的影响机理
    4.1 研究框架构建的理论依据
        4.1.1 文化传承中品牌文化遗产理论
        4.1.2 亚文化与消费文化理论
        4.1.3 维布雷宁模型
        4.1.4 信息加工理论和一致性理论
        4.1.5 科特勒的刺激-反应模型
        4.1.6 消费者—品牌关系
    4.2 多案例研究建构老字号品牌传承资产要素
        4.2.1 研究设计及理论逻辑
        4.2.2 案例样本选取
        4.2.3 数据收集
        4.2.4 数据编码与类别合并
        4.2.5 资料分析比较过程示例
        4.2.6 案例研究结论
    4.3 理论框架建构和相关研究假设
        4.3.1 概念理论框架
        4.3.2 主要维度的概念划分
        4.3.3 理论研究假设的提出
        4.3.4 理论假设模型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研究设计与方法
    5.1 问卷设计程序
        5.1.1 问卷设计的步骤
        5.1.2 各变量的控制原则
        5.1.3 深度访谈下样本行业选择说明
        5.1.4 问卷防偏措施
    5.2 变量可操作性定义与测量
        5.2.1 怀旧文化构成各维度变量定义与测量
        5.2.2 文化传承视角下老字号品牌资产变量定义与测量
        5.2.3 消费者感知体验价值变量定义与测量
        5.2.4 消费者感知关系再续变量定义与测量
        5.2.5 产品涉入度变量定义与测量
        5.2.6 互联网信息交互变量定义与测量
    5.3 初始量表的设计与修改
    5.4 小样本预调研
        5.4.1 测试过程的描述
        5.4.2 预调研及初始问卷测量项目修正
        5.4.3 最终正式问卷的形成
    5.5 大样本正式问卷发放和回收
        5.5.1 样本量选取和调查方式
        5.5.2 问卷回收基本情况
    5.6 选取的统计方法的检验依据及标准
        5.6.0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6.1 探索性因子分析(EFA)指标及标准
        5.6.2 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指标及标准
        5.6.3 信度分析指标及标准
        5.6.4 内容效度和建构效度分析指标
        5.6.5 基于AMOS的极大似然估计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证分析和模型检验
    6.1 正式调研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6.1.1 大样本统计变量特征
        6.1.2 怀旧文化下购买老字号品牌产品的经历
        6.1.3 数据处理
    6.2 正式调研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6.2.1 共同方法偏差的Harman单因素检验
        6.2.2 正式测量项目的因子分析
        6.2.3 怀旧文化构成维度的信度及效度分析
        6.2.4 消费者感知价值的信度及效度分析
        6.2.5 文化传承视角下老字号品牌资产的信度及效度分析
        6.2.6 产品涉入度的信度及效度分析
        6.2.7 互联网信息交互的信度及效度分析
    6.3 结构模型分析与检验假设
        6.3.1 怀旧文化构成维度对文化传承视角下老字号品牌各资产的直接影响
        6.3.2 怀旧文化构成各维度对消费者感知各价值的直接影响
        6.3.3 消费者感知各价值对文化传承下老字号品牌各资产的直接影响
        6.3.4 消费者感知价值的中介作用检验
        6.3.5 各控制变量作用
    6.4 调节效应分析
        6.4.1 产品涉入度的调节效用
        6.4.2 互联网信息交互的调节效用
    6.5 检验假设的汇总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怀旧文化下老字号品牌资产的传承策略
    7.1 研究假设检验结果的讨论
        7.1.1 怀旧文化构成维度对老字号品牌资产直接影响效应
        7.1.2 消费者感知价值的并列双重中介效应
        7.1.3 产品涉入度调节效应
        7.1.4 互联网信息交互调节效应
        7.1.5 未被验证的假设说明
    7.2 探索影响机理下传承策略
        7.2.1 老字号品牌资产的内涵和外延统一
        7.2.2 消费者参与的消费文化和怀旧文化协同模式
        7.2.3 提升消费者感知价值
    7.3 传承策略下老字号品牌管理的启示
        7.3.1 品牌文化遗产管理理念的普及
        7.3.2 从怀旧文化视角关注消费文化新动向
        7.3.3 老字号品牌资产传承管理的中心为消费者感知
        7.3.4 强化消费者-品牌关系的交互与沟通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主要结论
    8.2 研究局限性与后续研究建议
        8.2.1 研究局限性
        8.2.2 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怀旧文化与老字号品牌资产传承要素半开放访谈提纲
附录2 预调研问卷
附录3 正式调研问卷
附录4 共同方法偏差的Harman单因素检验解释的总方差
附录5
    附录 5-1 怀旧文化构成维度各项探索性因子及可靠性分析
    附录 5-2 消费者感知价值各项探索性因子及可靠性分析
    附录 5-3 老字号品牌资产传承各要素探索性因子及可靠性分析
附录6 总测量模型输出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另类青春之歌”—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界定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四、研究的创新点、重点与难点分析
    五、主要研究方法、思路及论文结构安排
第一章 嬗变与发展:朋克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节 嬗变中的朋克
        一、朋克文化身份的“三重变奏”
        二、国内对“punk”汉译名的论争
    第二节 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一、传播历程
        二、主要传播方式及影响
第二章 喧嚣与愤怒:中国摇滚的“朋克时代”
    第一节 朋克先锋
        一、崔健对“冲撞”风格的尝试
        二、何勇与“性手枪”精神的契合
    第二节 “无聊军队”朋克群体
        一、“无聊军队”促进朋克亚文化在中国的发展
        二、建构“青春乌托邦”:无聊军队专辑音乐歌词分析
    第三节 外省朋克
        一、外省朋克:“盘古”、“舌头”和“苍蝇”
        二、武汉朋克:“生命之饼(SMZB)”
    第四节 女子朋克
        一、中国摇滚中的女性朋克
        二、“挂在盒子上”:中国第一(支)女子朋克乐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拨乱反正:国内乐评人对朋克的引介与批判
    第一节 “比零还少,比最多还多”:郝舫哲评朋克
        一、书写摇滚:《伤花怒放》与《灿烂涅盘》
        二、论朋克的未来:《比零还少》
        三、译介朋克:《上车走人》与《请宰了我》
    第二节 “在黑暗中,看到一点亮光”:李皖文评朋克
        一、引介西方朋克摇滚诗歌
        二、重申对朋克概念的认识
        三、展开对中国朋克摇滚的批评与反思
    第三节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颜峻怒评朋克
        一、活跃在摇滚现场的诗人
        二、论噪音与音乐
        三、对中国朋克的批判性反思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书写与差异:中国当代作家对朋克的文学接受
    第一节 文化认同与文学审美范式
        一、文化认同中的立场和思维
        二、文学的个性表达与普遍诉求
        三、文化认同基础上文学审美范式的建构
    第二节 卫慧、棉棉的朋克书写比较
        一、浪漫遮蔽反叛:卫慧的“另类”文学
        二、残酷彰显叛逆:棉棉对朋克精神的推崇与实践
    第三节 宁肯、春树的朋克书写比较
        一、歌声表达灵魂:宁肯对朋克的改造与演绎
        二、狂欢追求独立:春树用朋克表述自由青春力量
结语
附录
    Ⅰ. 英美朋克亚文化年表
    Ⅱ. 朋克文化术语翻译及释义
    Ⅲ. 中国朋克亚文化年表
    Ⅳ. 历届迷笛音乐节概况(2000-2017)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网络技术对廉政文化建设的消解与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网络技术与廉政文化及其关系的哲学解读
    2.1 网络技术的哲学分析
        2.1.1 网络技术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2.1.2 网络技术的实践形态
        2.1.3 网络技术的两面性
    2.2 廉政文化演变的哲学解析
        2.2.1 西方哲学思想对廉政文化的影响
        2.2.2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哲学基础
        2.2.3 当代中国廉政文化的历史唯物主义根基
    2.3 网络技术与廉政文化关系的哲学剖析
        2.3.1 网络技术与廉政文化的一体化关系
        2.3.2 网络技术与廉政文化的互动关系
第三章 网络技术对廉政文化建设的消解
    3.1 过度虚拟性、互动性为不良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3.1.1 过度虚拟性、互动性引发网络不良文化的传播
        3.1.2 网络不良文化传播对廉政文化建设的负面效应
    3.2 共享性、开放性控制不当导致腐败现象滋生蔓延
        3.2.1 共享性、开放性控制不当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
        3.2.2 共享性、开放性控制不当对廉政文化建设的威胁
    3.3 匿名性、非控性为反腐工程增加了技术成本和经济成本
        3.3.1 匿名性、非控性为反腐工程增加了技术成本
        3.3.2 匿名性、非控性为反腐工程增加了经济成本
第四章 网络技术对廉政文化建设的重构
    4.1 网络时代廉政文化建设主体的重构
        4.1.1 政府主体的重构
        4.1.2 青少年主体的重构
        4.1.3 网络专业人士主体的重构
    4.2 网络技术对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重构
        4.2.1 物质层面用网络技术丰富廉政文化载体
        4.2.2 制度层面用网络技术规范权力运行
        4.2.3 精神层面用网络技术内化廉政意识
    4.3 网络技术助推廉政文化建设路径的创新
        4.3.1 搭建大数据廉政文化建设综合网络平台
        4.3.2 建立廉政文化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宣传链接系统
        4.3.3 构建廉政文化建设虚拟世界与实体世界的物联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论文)

(7)共青团工作中新媒体传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文献综述
        1.2.1 有关新媒体传播的研究综述
        1.2.2 有关共青团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理论资源
        1.3.1 “使用与满足”理论
        1.3.2 “议程设置”理论
        1.3.3 “媒介素养”理论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新媒体
        1.4.2 共青团工作
    1.5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框架
        1.5.2 研究方法
2 共青团工作与新媒体传播的关系
    2.1 新媒体传播对共青团工作对象产生深远影响
        2.1.1 青年成为新媒体用户的主力军
        2.1.2 新媒体传播对青年认知与行为的影响
    2.2 新媒体传播给共青团工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2.2.1 新媒体传播给共青团工作带来的机遇
        2.2.2 新媒体传播给共青团工作带来的挑战
3 共青团工作中新媒体传播应用的状况
    3.1 新媒体传播在共青团工作中应用的历史梳理
        3.1.1 第一阶段(1995年-1998年):启蒙阶段
        3.1.2 第二阶段(1999年-2006年5月):探索阶段
        3.1.3 第三阶段(2006年5月-2011年):快速发展阶段
        3.1.4 第四阶段(2012年——今):不断深化阶段
    3.2 新媒体传播在共青团工作中应用的现状
        3.2.1 多手段的新媒体应用格局已经形成
        3.2.2 创新型共青团工作方式日趋完善
    3.3 共青团工作中新媒体传播应用的类型和特点
        3.3.1 共青团工作中新媒体传播应用的类型
        3.3.2 共青团工作中新媒体传播应用的主要特点
4 共青团工作中新媒体传播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4.1 新媒体传播在共青团工作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1.1 从新媒体传播者看:对新媒体存在认知偏差
        4.1.2 从新媒体传播的受传者看:缺乏明确的受众定位
        4.1.3 从新媒体传播的讯息上看:内容刻板、形式单一
        4.1.4 从传播媒介角度看:新媒体传播渠道不够完善
        4.1.5 从传播反馈看:新媒体工作整体影响力不够
    4.2 新媒体传播在共青团工作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共青团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不适应新媒体时代要求
        4.2.2 团干部新媒体素养整体不足,新媒体专业人才匮乏
        4.2.3 资金投入不足的限制
        4.2.4 不容失败的体制文化的掣肘
        4.2.5 共青团工作本身对青年吸引力下降的影响
5 共青团工作中新媒体传播应用的优化路径
    5.1 宏观路径的优化:树立科学理念,完善组织设计
        5.1.1 树立新媒体传播的科学理念
        5.1.2 围绕新媒体传播调整组织结构
        5.1.3 建构有效的评估体系
    5.2 中观路径的优化:建构新媒体传播工作机制
        5.2.1 形成新媒体舆论环境建设参与机制
        5.2.2 完善新媒体传播的沟通机制
        5.2.3 规范新媒体传播的管理机制
        5.2.4 建立提升团组织和青年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5.3 微观路径的优化:优化组织资源
        5.3.1 打造媒体资源产业链
        5.3.2 强化新媒体工作阵地建设
        5.3.3 优化新媒体工作人才队伍
        5.3.4 围绕新媒体传播创新共青团的工作方式
        5.3.5 大力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相关科研成果

(8)利用网络交流平台 开拓家园互动空间(论文提纲范文)

一、明确网络管理职责, 理顺网络运行模式
二、开展理论和技术培训, 提高网络交流水平
三、共创家园合作原则, 确保网络长效良性发展

(9)基于家校通系统的小学家校沟通问题及其解决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选题立意
    (二) 研究现状
    (三) 内容方法
第一章 家校沟通方式及其问题
    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家校沟通方式——家校通系统
    二、家校通系统与传统家校沟通方式的比较分析
    三、家校通系统使用现状
    四、家校沟通问题——理念抑或技术?
第二章 家校通系统应用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家校沟通的症结——家校通应用问题分析
    二、家校通系统应用评价
    三、家校通系统应用问题的归因
第三章 家校沟通的促进策略
    一、科技以人为本—家校沟通的观念变革
    二、站位而不越位—家校沟通的权责划分
    三、知识就是力量—网络沟通的技能提升
    四、虚实才能相生—网络沟通的局限克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呼愁”和我的风景画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前言
一、什么是“呼愁”
    (一) “呼愁”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情感
    (二) 呼愁的复杂性
    (三) 土耳其这座城市的“呼愁”及其及特点
    (四) 桂林“呼愁”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
        1. 桂林这座城市“呼愁”形成的原因
        (1) 从历史方面来看“呼愁”形成的原因
        (2) 从文化方面来看“呼愁”形成的原因
        2. 桂林这座城市“呼愁”的内在特点
        (1) 小
        (2) 迟
        (3) 居住在桂林的“奥尔罕”
二、“呼愁”对于风景油创作画的重要意义
    (一) “呼愁”对于风景油画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二) “呼愁”与画面的形式之间联系
    (三) 风景画创作的地域性符合美术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四) “呼愁”与东方智慧的结合—绘画创作需要反朴归真
三、“呼愁”与我的风景油画创作结合
    (一) 风景画创作要抓住城市的“呼愁”
    (二) 风景画创作要和作者的内心情感相结合
    (三) 创作实例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作品目录
致谢

四、E-mail家园新桥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络平台的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D]. 张媛媛.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2]融入传统文化的儿童早期STEM项目设计研究[D]. 管玉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3]中山市东区雍景园小学闲暇教育实践探究[D]. 陈丽媛. 湖北大学, 2015(05)
  • [4]怀旧文化构成维度对老字号品牌资产的影响机理及传承策略[D]. 郭彦. 东华大学, 2017(03)
  • [5]“另类青春之歌”—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D]. 吴群涛. 武汉大学, 2017(06)
  • [6]网络技术对廉政文化建设的消解与重构研究[D]. 郑咏梅. 长沙理工大学, 2016(04)
  • [7]共青团工作中新媒体传播应用研究[D]. 袁民. 武汉大学, 2013(01)
  • [8]利用网络交流平台 开拓家园互动空间[J]. 张燕. 好家长, 2013(12)
  • [9]基于家校通系统的小学家校沟通问题及其解决策略[D]. 李萌.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5)
  • [10]“呼愁”和我的风景画创作[D]. 冼宇. 广西师范大学, 2013(S1)

标签:;  ;  ;  ;  ;  

邮箱首页 新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