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失语症患者的心理障碍特点及发生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李思奇,张玉梅[1](2022)在《卒中后失语症的脑语义网络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卒中后失语症是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患者往往因丧失部分语言理解或表达能力而难以配合治疗,从而严重影响语言及其他功能的恢复。既往研究较少关注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语言损伤与脑语义网络变化的关联,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患者的康复疗效。基于此,本文对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脑语义网络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以期寻找更为积极有效的新治疗路径。
温慧萍[2](2021)在《奥瑞姆自理模式联合语言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奥瑞姆(Orem)自理模式联合语言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影响。方法 70例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奥瑞姆自理模式,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言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失语症商数(AQ)评分,中国式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FCP)评分。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85.71%高于对照组的5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言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第1、3、5周AQ评分分别为(50.50±0.24)、(57.09±0.24)、(70.87±0.43)分,均高于对照组的(43.73±0.22)、(45.37±0.54)、(52.52±0.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第1、3、5周CFCP评分分别为(61.5±3.7)、(74.2±4.2)、(88.1±0.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54.5±2.7)、(60.4±3.9)、(72.8±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应用采奥瑞姆自理模式联合语言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显着,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上值得推广。
吴艳婷,方针[3](2021)在《卒中后失语症的治疗》文中指出脑卒中常见于中老年人,具有发病快、发展迅速的特点,早诊断早治疗尤其重要,是失语症患者常见的病因。近年来国内外对于失语症的治疗方法不断更新,本文现对该病的检查、分类及语言康复训练、物理治疗、中医传统康复疗法、家庭治疗、心理疗法对失语症康复治疗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该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何淼红,徐吉芬,刘志成,姚兵明,植国伟,杨凯[4](2021)在《电针头针对颅脑损伤后失语症患者言语功能及神经递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电针头针对颅脑损伤后失语症患者言语功能及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6月—2020年9月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32例颅脑损伤后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语言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电针头针治疗,2组均治疗4周。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失语症检查量表(CRRCAE)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及血清5-羟色胺(5-HT)、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多巴胺(DA)水平,统计2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2组治疗后CRRCAE评分、MMSE各项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血清5-HT、BDNF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DA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5-HT、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88%(58/66),对照组为74.24%(49/66),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语言训练联合电针头针治疗颅脑损伤后失语症疗效更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言语功能和神经功能,可能与调节神经递质分泌有关。
王媛[5](2021)在《脑卒中患者主要照护者对言语功能障碍认知情况的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了解脑卒中后言语功能障碍患者的主要照护者对言语功能障碍及治疗方法的认知情况与态度,明晰言语障碍对患者及照护者造成的困扰。为改善照护者对言语障碍及治疗方法的认知情况,提高患者言语障碍的康复效果提供思路。研究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使用目的性抽样中的最大差异抽样法进行抽样,于2020年4月至12月选取长春市及包头市3家三级甲等医院14名脑卒中后言语功能障碍患者的主要照护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对一、半结构化访谈的形式收集资料。借助质性研究软件NVivo编码,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主题分析,资料的分析与收集同步进行(访谈结束后24小时内)。研究结果:根据14名脑卒中后言语功能障碍患者的主要照护者对言语功能障碍的认知情况访谈的结果,总结出三个核心主题:“对言语功能障碍的认知”、“对言语治疗方法的认知”、“对患者疾病及治疗的态度”。1.“对言语功能障碍的认知”包括三个次主题(1)日常交流的障碍(2)心理状况的变化(3)生活方面的困扰2.“对言语治疗方法的认知”包括四个次主题(1)获得治疗方法相关信息的途径:医护人员、网络、其他(2)治疗内容:不了解、不满意、感到获得的信息不足、希望获得相关信息(3)预期目标(4)治疗效果反馈3.“对患者疾病及治疗的态度”包括四个次主题(1)信心的重建(2)对未来的担忧:经济压力、患者与社会脱节、照护者活动受限、负担加重(3)对疾病和治疗的重视程度(4)责任感增加结论:脑卒中后言语功能障碍患者的主要照护者对言语障碍认知情况不足,进而导致患者及其照护者对言语治疗及护理的不理解与不重视,使得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受到影响。另外,言语障碍对患者和照护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影响,患者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照护者对于未来患者回归社会及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充满担忧。照护者的角色发生转变、压力剧增、活动受限,健康状况受到影响。以上原因导致患者及照护者对言语障碍的治疗及护理存在消极情绪,影响了治疗效果与效率。患者与照护者对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治疗方法的了解程度有待提高。未来应该加强对患者及家属言语功能障碍及治疗方法的健康教育。医护人员应接受更加系统且专业的康复治疗及护理培训,护理人员应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关注言语功能障碍患者和家属生活上存在的困难并给予适当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平台向社会普及相关知识,帮助社会接纳患者,提供合适的工作,减轻照护者的负担。
秦梦妮[6](2021)在《“醒脑开窍”康复方案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采用随机病例对照的方法,比较了“醒脑开窍”综合康复方案(醒脑开窍针法+言语康复训练)与仅用言语康复训练在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中的临床效果,探讨观察其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规律。为治疗本病提供最佳的临床解决方案。内容与方法:本试验研究对象为符合纳排标准的65例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符合纳排条件的受试者被随机分到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干预为卒中基础治疗+言语训练+醒脑开窍针刺治疗,对照组干预为卒中基础治疗+言语训练+假针刺治疗,针刺治疗每次留针30分钟,1次/日,一周针刺5天,疗程为6周;言语康复训练每次60分钟,1次/日,一周康复训练5天,疗程为6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收集波士顿失语症诊断性检查法(BDA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中医健康量表(HSTCM)的得分用于评估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并统计分析,评价患者的语言功能、神经功能障碍情况及中医健康状态,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基线资料情况良好,具有可比性(均P>0.05)。2.治疗6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均有显着提高。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BDAE评分、NIHSS评分及HSTCM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后BDAE评级、NIHSS评分及HSTCM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醒脑开窍”康复方案与仅用言语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均可起效,但“醒脑开窍”康复方案在改善脑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神经功能障碍情况及中医健康状态方面较单纯言语康复训练更有积极作用,有良好的临床推广潜力。
郑晨,郑力瑾,肖永涛[7](2021)在《国内失语症患者的语言韵律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失语症患者存在语言表达和理解方面的障碍。口语交流是人类交流方式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语言的韵律与口语表达有着联系紧密。因此,失语症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韵律问题,如语调、停顿和重读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会引发其日常沟通障碍。笔者以"失语症""韵律""语调"为关键词在相关期刊上进行查阅,并梳理了国内失语症患者的韵律特征、产生机制和干预等方面,以期为汉语失语症患者的韵律研究及干预提供思路。
李铭[8](2021)在《早期语言康复护理联合手部训练法对脑卒中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干预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早期语言康复护理联合手部训练法对脑卒中失语症患者语言运动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10例脑卒中失语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早期语言康复常规护理,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手部训练法,均持续干预4周。采用《汉语失语症检查表》、波士顿失语诊断测验(Boston Diagnostic Aphasia Examination,BDAE)评估两组语言功能的康复效果并采用中文版脑卒中失语症生活质量量表(Stroke Aphasia Quality of Life Scale,SAQOL-39g)评估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联合组干预4周后口语表达、听力理解和阅读能力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也显着高于对照组4周后评分(P<0.05);联合组干预4周后康复总有效率94.55%,明显高于对照组81.82%(P<0.05);联合组干预4周后SAQOL-39g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语言康复护理联合手部训练法能有效促进脑卒中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恢复,提高语言康复总有效率和改善生活质量。
于丽[9](2021)在《针刺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和单纯语言康复治疗的疗效,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性差异。方法:本课题选取60例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与针刺结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予以单纯语言康复训练,每周治疗6天,周日休1天,2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汉语失语检查法量表(ABC)、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FCP评分表)进行评估,将各量表表值分别进行组内治疗前后、组间治疗后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性别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治疗后的ABC、CFCP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的ABC、CFCP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与单纯的语言康复训练治疗疗效比较,两者治疗后均有改善,相比之下,针刺联合语言康复训练对改善语言功能效果更显着,疗效更好。
程程,李雅晴,程元元,赵骅,巫嘉陵[10](2020)在《交流效果促进法在早期脑卒中失语症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1],而失语症是脑卒中常见的临床症状,急性脑卒中后失语症的发病率占38%[2]。语言功能发生障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交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临床观察发现,脑卒中后存在一段神经功能可塑期[3],发病后24到72小时[4]开展早期康复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5,6]。因此在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后,应对GCS评分大于8分且愿意配合的患者开展针对失语症的言语治疗[7]。
二、失语症患者的心理障碍特点及发生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失语症患者的心理障碍特点及发生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卒中后失语症的脑语义网络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卒中后失语症概述 |
2 脑语义网络模型 |
2.1脑语义网络模型的发展 |
2.2 语义选择领域 |
3 卒中后失语症的脑语义网络损伤特点 |
3.1 卒中后失语症类型与病灶部位 |
3.2 脑语义网络不同脑区的功能连接 |
4 卒中后失语症的脑语义网络恢复机制 |
5 基于脑语义网络的语言恢复治疗 |
5.1 强制诱导语言疗法 |
5.2 基于镜像神经元系统的疗法 |
5.3 针刺治疗 |
5.4 经颅直流电刺激疗法 |
6 小结 |
(2)奥瑞姆自理模式联合语言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试验组 |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
2.2 两组言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评分比较 |
2.3 两组AQ评分比较试验组治疗第1、3、5周 |
2.4 两组CFCP评分比较 |
3 讨论 |
(3)卒中后失语症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卒后失语症的检查及分类 |
2 语言康复训练 |
2.1 常规言语康复 |
2.2 强制性诱导言语康复疗法(CIAT) |
2.3 反应扩充治疗方法(RET) |
2.4 其他 |
3 物理治疗 |
3.1 神经调控术 |
3.2 音乐疗法 |
3.3 高压氧与声波治疗 |
4 中医传统康复疗法 |
4.1 中药汤剂治疗 |
4.2 针灸疗法 |
5 家庭与社区治疗 |
6 心理治疗 |
7 总结 |
(4)电针头针对颅脑损伤后失语症患者言语功能及神经递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脱落标准 |
1.4 一般资料 |
1.5 治疗方法 |
1.5.1 对照组 |
1.5.2 观察组 |
1.6 观察指标 |
1.6.1 失语症病情 |
1.6.2 认知功能 |
1.6.3 血液学指标 |
1.6.4 临床疗效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2组失语症病情CRRCAE评分比较 |
2.2 2组认知功能MMSE评分比较 |
2.3 2组血清5-HT、BDNF、DA水平比较 |
2.4 2组总体疗效比较 |
3 讨 论 |
(5)脑卒中患者主要照护者对言语功能障碍认知情况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述和定义 |
1.2.1 脑卒中 |
1.2.2 脑卒中后失语 |
1.2.3 构音障碍 |
1.2.4 照护者 |
1.3 研究现状 |
1.3.1 构音障碍的治疗 |
1.3.2 失语症的治疗 |
1.3.3 患者及照护者对言语障碍的认知情况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意义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方法 |
2.1.1 质性研究 |
2.1.2 现象学研究方法 |
2.2 研究对象 |
2.3 资料收集 |
2.4 资料分析方法 |
2.5 技术路线 |
2.6 质量控制 |
2.7 伦理许可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2 访谈结果 |
3.2.1 对言语功能障碍的认知 |
3.2.2 对言语治疗方法的认知 |
3.2.3 对患者疾病及治疗的态度 |
第4章 讨论 |
4.1 照护者对言语功能障碍的认知情况 |
4.2 对言语治疗认知情况的主要影响因素 |
4.2.1 交流程度需求 |
4.2.2 患者的心理因素 |
4.3 照护者对治疗的态度 |
4.4 对照护者的影响 |
4.4.1 照护者心理健康的影响 |
4.4.2 对照护者与患者之间关系的影响 |
4.5 对言语功能障碍认知不足的干预策略 |
4.5.1 医疗保健层面 |
4.5.2 社会层面 |
4.5.3 个人层面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性 |
5.3 研究局限性 |
5.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醒脑开窍”康复方案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的脱落与脱落病病例的处理 |
1.6 试验的中止与处理 |
1.7 病例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实验设计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分析 |
2.5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
3 研究流程图 |
4 结果 |
4.1 两组入组情况 |
4.2 基本资料比较 |
4.3 治疗前两组患者BDAE评分、NIHSS评分、HSTCM评分的基线比较 |
4.4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评价 |
4.5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卒中后失语症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国内失语症患者的语言韵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韵律的概念及功能 |
2 失语症患者的韵律特征相关研究 |
3 失语症患者韵律障碍的机制与定位 |
4 失语症患者韵律异常的干预措施 |
5 小结 |
(8)早期语言康复护理联合手部训练法对脑卒中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干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联合组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干预前后语言功能评分比较 |
2.2 两组干预后康复疗效比较 |
2.3 两组干预前后SAQOL-39g评分比较 |
3 讨论 |
(9)针刺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认识 |
1.1 病名认识 |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治疗进展 |
1.3.1 针刺治疗 |
1.3.2 中药治疗 |
1.3.3 综合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2.1 现代医学对失语的认识 |
2.2 失语症的定义 |
2.3 失语症的分类 |
2.4 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特征 |
2.5 运动性失语的恢复机制 |
2.6 现代医学对失语症的治疗现状 |
2.6.1 非药物治疗 |
2.6.2 药物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和剔除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腧穴定位依据及针具选择 |
2.2 基础治疗 |
2.3 对照组 |
2.4 治疗组 |
2.5 疗程 |
2.6 针刺意外情况的观察处理 |
3 观察方法 |
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5 研究结果 |
5.1 一般资料比较 |
5.2 中风类型比较 |
5.3 疗效评定 |
5.4 两组有效率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选题依据 |
2 针刺选穴依据 |
3 语言康复训练联合针刺治疗的优势 |
4 结果分析 |
5 量表的选择 |
5.1 ABC量表 |
5.2 CFCP量表软件评分 |
6 结论 |
7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一 简化版汉语失语成套检测量表(ABC) |
附图二 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FCP)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10)交流效果促进法在早期脑卒中失语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方法 |
1.2.1处置方法 |
1.2.2观察指标 |
1.2.3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患者治疗前后效果 |
2.2患者治疗前后AQ评分 |
2.3患者治疗前后心理状态 |
3 讨论 |
四、失语症患者的心理障碍特点及发生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卒中后失语症的脑语义网络研究进展[J]. 李思奇,张玉梅. 中国医刊, 2022(01)
- [2]奥瑞姆自理模式联合语言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影响研究[J]. 温慧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23)
- [3]卒中后失语症的治疗[J]. 吴艳婷,方针. 医学信息, 2021(18)
- [4]电针头针对颅脑损伤后失语症患者言语功能及神经递质的影响[J]. 何淼红,徐吉芬,刘志成,姚兵明,植国伟,杨凯.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19)
- [5]脑卒中患者主要照护者对言语功能障碍认知情况的质性研究[D]. 王媛. 吉林大学, 2021(01)
- [6]“醒脑开窍”康复方案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研究[D]. 秦梦妮.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国内失语症患者的语言韵律研究进展[J]. 郑晨,郑力瑾,肖永涛. 中国医药科学, 2021(09)
- [8]早期语言康复护理联合手部训练法对脑卒中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干预效果[J]. 李铭.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1(03)
- [9]针刺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观察[D]. 于丽.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交流效果促进法在早期脑卒中失语症中的应用[J]. 程程,李雅晴,程元元,赵骅,巫嘉陵.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