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历史和经济地理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历史和经济地理

一、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永帅[1](2021)在《边疆与中国近代边疆经济地理研究》文中认为"边疆"一词除了"国家疆域的边缘性部分"这一地理涵义外,往往又是与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相联系的。中国当代的边疆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广西、云南等省区。近代边疆经济地理研究是近代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近代边疆经济地理,在历史和现实层面都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现有研究成果少、零散而不成体系,既使是在九卷本《中国近代经济地理》中,边疆地区也只是被纳入到相关区域各卷中,其特殊内涵没有得到彰显。因此,为弥补现有研究之不足,除了需要更多人的参与、更多研究成果的出现外,我们需要在明了近代边疆经济地理研究基本路径的基础上注意:在"港口—腹地"互动关系中理解边疆经济变迁的特殊空间机制,以时空交织的视角解析边疆经济变迁,在"传统与现代"中把握边疆经济变迁的复杂性,将国家视角、区域视角与全球视角相互关照。

黄凤志,谭桂照[2](2021)在《传统地缘政治理论批判与“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经济蕴意》文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地缘政治解读之所以长期受制于传统地缘政治理论框架,问题在于研究忽视了对地理逻辑的演进,造成对分工及其地理内涵的忽视。而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它的发展使地表不仅是相对静态的自然特征的集合,同时还被层层叠加的社会生产关系包裹。产品内分工阶段,经济活动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取用与改造,推动了新的地表动态变化过程。国家在追求自身发展中,通过国际区域合作参与到分工经济对地理的改造中,实现了国家对空间的再生产,控制空间生产资料功能的获得,决定未来分工发展空间形态,推动不平衡发展的再现。而"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中国介入分工经济"地理—经济"过程的创新方式,其本质是一项为推动分工发展而团结海陆国家以创造新地理基础的计划。它凭借解决分工经济两难冲突的新方案、立足正确地理观的空间设计以及对空间矛盾的精准定位和有效修正,超越以往国际区域合作框架,形成了一个能够促进分工经济持续发展、推动生产地理优化更新,并促使两者良性循环的崭新空间。

张彦霞[3](2021)在《晚清民国时期安溪茶生产与贸易研究》文中提出晚清民国时期安溪茶种植面积扩大,优良品种增多,产量大大提高。茶商在安溪、厦门以及南洋诸属形成联庄经营网络,促成了"安溪生茶—厦门出口—南洋、欧美消费"的流通路径,茶叶成为安溪乡民重要的产业经济支撑。19世纪70年代晚期,日本、中国台湾绿茶兴起,逐渐夺取了美国的茶叶市场,安溪茶由美国转销东南亚。在近代中国茶叶生产衰退或停滞的总趋势下,安溪茶仍取得驰名世界的声誉,主要是因为植茶制茶技艺先进、经济地理位置优越、安溪茶商带动等。安溪茶叶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在近代所发生的从传统经济向近代经济变迁的空间进程及其形成的经济地理格局的一个缩影。了解安溪茶的发展成因,可以为安溪茶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参考和借鉴。

胡逢祥,洪思予[4](2021)在《罗章龙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罗章龙是中共早期创建人之一,后转入学术界,专事经济学和经济史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综合多种材料,可证1930年代中期至1949年间,其经济史理论的底色依然是唯物史观,同时也掺入了其他一些西方现代经济学的观念。其有关中国经济通史的着述,最大特点是形成了独具个性的体系,不仅系统梳理了上古至清代社会经济诸要素的演变,还力求突破"西方中心论"的窠臼,从中国历史及其经济发展轨迹的认识出发,建立起具有本土特色的经济史书写范式,并为此展开了可贵的实践。其对秦汉以后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态势的论述,着力揭示了经济(包括技术与制度要素)、政治和"民族创化"三者互相作用下社会经济的运行特点,特别是突出了中央统一集权制主导下各项经济政策的实施,及其在两千多年漫长岁月中不断拓展规模的过程。其中包含着不少思想火花,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马跃[5](2021)在《近代东北对外贸易问题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学界在近代东北对外贸易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通过对成果梳理,认为近代东北对外贸易的研究应突破既有模式,把近代东北对外贸易发展演变与近代东北社会的转型发展联系起来,探究对外贸易与东北近代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应该看到中外势力之间的互动、博弈对贸易的影响。此外,随着海关原始档案资料的发掘,近代东北对外贸易问题的研究应更加重视对海关档案材料的利用。

樊如森[6](2021)在《中国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近代交汇与交融》文中研究指明拥有辽阔陆地疆域又濒临浩瀚太平洋的中国,很早就有地表介质和物流方向不同的陆上和海上两大对外贸易商路,只因传统农耕时代国际贸易相对稀少,二者并未产生时空上的交集。进入近代以后,西方列强主导的贸易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也被动卷入世界市场一体化的浪潮,陆、海"丝绸之路"遂得以全面交汇与交融。这一进程促进了中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也将传统农、牧、工、商业纳入到市场化工业的发展轨道,加快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外向化与工业化,奠定了今天中国自主开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地理基础。

李港佳[7](2021)在《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日本帝国与台湾地区》文中研究说明

张玉倩[8](2021)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英国霸权与香港地区》文中研究说明

张家利[9](2021)在《民国时期嘉兴与上海经济关系探析(1912-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黎明[10](2021)在《债务、国家信用与霸权兴衰》文中研究说明自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对中国实力增长的恐惧叠加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所产生的敌意,演变成为自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对中国最为严厉的遏制与打压。中国若要更加有针对性地应对美国霸权问题,在理论上应当深入地探讨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霸权兴衰的规律,这样既可以更加清晰、全面地认识今日美国霸权的核心权力资源——美元霸权的实质,也可以为中国的国家建设和崛起提供经验。所谓霸权兴衰的规律,核心问题主要包括三个:霸权的定义、霸权国家的认定及其周期,以及霸权兴衰的动力。迄今为止,学术界针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且存在一定的争议。值得注意的是,在诸多研究中都强调了国家债务融资体系获取资金的效率是影响霸权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学术界未能完全解释的问题是,成功兴起的霸权国荷兰、英国和美国相对于挑战霸权失败的西班牙、法国,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效率更高的根源是什么?债务有两个基本维度:利率与期限。荷兰、英国和美国的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效率高的具体表现是,可以筹集到低利率、期限长的资金,而西班牙、法国则需在更短的期限内为债务付出更高水平的利率成本。同等金额的利息支出在不同利率和期限条件下对应的债务总额也不同,低利率、长期限相较于高利率、短期限,意味着债务融资体系效率更高的国家可以以更小的成本支出在争霸战争中获得更大规模的债务资金支持。深层次而言,影响债务利率与期限的一般因素是债务契约所规定的抵押物与债务人的信用,国家债务的特殊性在于要么债权人难以执行对抵押物的占有权,要么缺少抵押物,决定利率与期限水平的只能是国家作为债务人所表现出的信用。故荷兰、英国、美国相较于西班牙、法国在霸权兴衰过程中具有更高的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效率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国家信用的优劣之别。本文将国家信用的主要概念界定为:由国家实力、制度安排以及金融市场三个层面的要素,共同构建了一个为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提供信用担保和信用票据流转的系统。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所发行的信用票据,因国家信用担保而受市场信任,并且在信用票据流转的系统内持续、稳定地发行、流通以及被偿付、贴现。因此,国家信用的主要作用是确保国家债务融资体系受市场信任,进而获得巨大、稳定的信用融资能力。本文主要从国家信用的逻辑视角出发,重新阐释了国家债务融资体系对荷兰、英国和美国霸权兴衰的影响,并重点分析了当今美国霸权凭借国家信用,利用美元霸权为其贸易、财政的双赤字进行债务融资、向全球分摊其霸权成本的行为实质,解释美国霸权现阶段是否真的衰落以及未来可能衰落的路径。在荷兰霸权兴起的过程中,荷兰、西班牙两国公债融资体制的绩效差异对双方战争、两国资本主义经济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荷兰的公债体制,可以有效地为争霸战争融资,刺激经济与金融市场发展;西班牙则深陷于公债资金成本高昂—金银资本外漏—公债破产—战争失利的恶性循环。同时,西班牙的经济与金融市场在公债偿还与破产导致的金银资本外漏和税负不断加重的大环境下,其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欧洲其他大国。荷西公债绩效差异的根源,在于国家信用的优劣。荷兰国家信用的卓越,离不开荷兰的财富、联省自治政体、以间接税为主的财政体系和阿姆斯特丹银行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为荷兰公债的偿还与流通提供了良好的保障。西班牙落后的经济发展、国王专制的政体、低效的税收体系以及被抑制的金融市场则对应着低劣的国家信用,使得其公债发行、偿还与流通格外困难。自17世纪晚期开始,荷兰因军事压力、税收改革受阻以及财政收入增长停滞等问题,导致偿债开支在财政开支中的比重过大,国家信用开始低落。伴随着荷兰公债体制筹集资金的能力下降,荷兰霸权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英国霸权崛起的最重要阶段,应是1688年光荣革命后至1763年英国历经七年战争战胜法国这一历史时期。18世纪后半期开启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英国工业实力的快速增长,只是巩固了其已经建立的霸权地位。与其主要竞争对手法国相较,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英法霸权竞争的关键时段,英国实力没有绝对优势。英国之所以能够战胜法国并持续崛起,依靠的是特权垄断公司创造的财富、高效的国家化财政体系、制度化的国债市场、独立的中央银行以及海洋国家的战略安全性等因素所共同支撑形成的卓越国家信用。它确保英国可以通过发行国债持续、稳定地为英国与法国近百年的争霸战争筹集源源不断的资金。同时,国债的大规模顺利发行和高水平的国家信用,还对英国经济与金融体系发挥了重要的正向效应,推动了金融革命和工业革命的顺利开展。与英国不同的是,由于法国专制王权势力强大、财政改革迟滞以及中央银行缺位,其国家信用处于较低水平,法国依靠债务融资获取的资金成本过高,进而使得法国无法在长期战争中筹集到足够的所需资金。结果不仅导致争霸战争失败,而且因此出现的短时沉重的偿债负担以及为减债实施的人为通货膨胀性质的公开市场操作,严重滞后了法国金融和经济的发展。至于英国霸权走向衰落的原因,同样可以从国家信用的视角找到根源。一战期间,为作战和支持俄国等盟国,英国积累了大量的外债(主要债权人是美国)和英镑超发贬值,国家信用透支严重,导致英国经济、货币政策的制定与运行开始受到制约。一战后,为勉强维持英国霸权秩序下的重要公共产品——金本位制,英国采取了财政赤字+货币投放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引发大量经常账户赤字+黄金外流。因此,二战前,英国的国家信用在经济衰退与债务膨胀的打击下已经逐渐弱于美国,资本流出严重,并大量转移至美国。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作为一个人为设计出来的国家,国父之一的汉密尔顿很早就认识到国债融资与国家信用对国家兴起的关键性作用。美国国债的历史,起源于大陆会议在独立战争期间为筹集战争经费向国内和荷兰、法国等外国发行的债券。国家信用的初步确立则主要得益于时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对于国债及国家信用作用的认知与重视,他鼓励制造业发展、整理合并国债、设立美国第一银行等创举,初步奠定了美国国家信用的优良传统。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前半期,是美国霸权崛起的关键阶段,不断上升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以及金融实力背后,均体现了国债与国家信用的重要提升效应:为工业革命与经济增长提供充裕且成本低廉的资金;为金融体系的形成与扩张奠定基础和提供刺激;为美国参与历次战争筹集军费。在现阶段,通过向世界发行美元,为其贸易、财政的双赤字融资的美元霸权是美国霸权的核心权力资源。美元的本质是国家信用的资本化,国家信用是美元霸权有效运转的根本支撑。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本质上是美国的国家信用危机。而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及时向世界开放了国债市场,并通过包括提升美元资产价值及其安全性、流动性,以及积累资本项目黑字等加强金融市场优势的举措,有效弥补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常项目赤字、黄金外流对国家信用的削弱,美国的国家信用再度强化。目前相对于其他大国,美国的国家信用依然强大,因而美元霸权与美国霸权难言衰落。但是,美国国内出现的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的社会分裂、政治极化等问题,加之2008年金融危机后和此次疫情冲击下美联储实施的无底线QE政策,反映以美联储独立性为重要象征的美国国家财政纪律显着弱化,其国家信用衰败的内部隐患正在日益积累。美国的幸运之处在于,外部世界尚未出现一个国家信用强大到可以替代美国国家信用的国家,其表现在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以及灵活性等方面,就是当今世界尚无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可以同美国金融市场比肩,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信用担保与信用流转服务。因此,美国国家信用与霸权的衰落,在替代者缺位的背景下很可能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通过理论分析和历史对比、检验,本文得出了三点主要结论:第一,国家债务融资体系以及为其提供担保的国家信用的优劣,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霸权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关系的具体机制是,相较于霸权竞争失败的国家,成功崛起的霸权国家如荷兰、英国、美国由于率先确立了卓越的国家信用,拥有了直接为争霸战争筹集充裕资金的债务融资能力和间接为经济发展激活金融市场的信用担保能力。相应地,霸权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霸权成本(军事开支或维持霸权体系的公共产品开支)导致霸权国过度的债务膨胀、挤压正常的财政开支空间,造成军事开支下降、经济发展受阻等连锁反应,最终其国家信用逐渐弱于后来崛起国家的国家信用,不再具备源源不断地为霸权成本筹集资金的债务融资能力的同时,丧失了在国际信用体系中的中心地位。这一过程具体表现为霸权国本来拥有的国际金融中心、国债作为各国债券利率基准以及本币作为国际最重要的储备货币等地位和特权的丧失。第二,基于国家债务融资体系与霸权兴衰的关系,可以认为出现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大历史周期后,相继出现了三个信用—霸权周期:荷兰周期、英国周期与尚未终结的美国周期。霸权国的信用周期先于霸权周期达到顶峰与衰落,新崛起国家信用周期的强化与上升阶段,对应着传统霸权国家信用周期的衰败阶段,两个国家的信用周期先于霸权周期发生交替。第三,现阶段世界仍处于美国所主导的信用—霸权周期内,尽管美国霸权出现了诸多衰落的迹象,但是其国家信用尚未出现系统性的衰落;更重要的是,迄今没有出现一个国家具备优于美国的国家信用,可以替代美国在世界经济尤其是货币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美国仍然可以继续利用美元体系为其霸权成本融资,但是美国金融体系风险的不断累积和全球化共识的破裂等原因,均有可能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和市场对于美元资产(美国对世界的债务)的需求严重下降,成为美国信用周期与霸权体系出现严重危机的发端。本文的研究对于中国未来发展与国家建设的启示在于:在美国信用—霸权周期不确定性逐渐增强的过程中,中国日益成为美国分散霸权成本的主要承担者,中国应如何应对这一风险?依据国家信用逻辑下的历史经验,在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经济实力外,从完善与统一国债制度、深化与开放金融市场、维持与强化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等方面入手,有意识地强化国家信用,对于中国规避未来美国信用—霸权周期可能出现的更大风险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这将有助于中国的可持续性崛起。

二、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提纲范文)

(1)边疆与中国近代边疆经济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边疆”以及“边疆”地区和中国近代边疆经济地理研究的意义
二、中国近代边疆经济地理研究进展
    (一)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下限的变化与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研究的开展
    (二)旧海关出版物与近代中国边疆经济地理研究
    (三)《中国近代经济地理》与中国近代边疆经济地理研究
三、推进中国近代边疆经济地理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中国近代边疆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路径
    (二)在“港口—腹地”互动关系中理解边疆经济变迁的特殊空间机制
    (三)以时空交织的视角解析边疆经济变迁
    (四)在“传统与现代”中把握边疆经济变迁的复杂性
    (五)国家视角、区域视角与全球视角的相互关照

(2)传统地缘政治理论批判与“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经济蕴意(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已有解释及不足
    (一)反思传统地缘政治理论的解释及其不足
    (二)基于批判地缘政治理论的研究及其不足
    (三)基于“空间修复”理论的研究及其不足
三、地缘政治研究中地理思维的特点与突破
    (一)当前地缘政治学地理思维的主要特点
    (二)当前地理思维背后的问题及产生根源
    (三)突破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地理思维的束缚
        1. 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地理逻辑的来源
        2. 突破麦金德的地缘政治世界观
四、当代全球化的地理动态发展及其地缘政治新模式
    (一)当代全球化“地理—经济”进程中的地理动态发展
    (二)当代全球化“地理—经济”进程中的国家行为模式
    (三)当代全球化地缘政治模式及其影响
        1. 国际区域合作:国家的空间生产行为
        2. 国家空间生产行为的地缘影响
        (1)国际区域整合决定了经济发展所需社会空间生产资料的开发与利用
        (2)国际区域整合赋予了分工发达国家决定未来地理空间演进形态的能力
        (3)国际区域整合将是一个不平衡发展再生产的过程
五、“一带一路”倡议的地缘政治内涵及影响分析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地缘政治内涵
    (二)“一带一路”倡议的地缘政治影响
        1.“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促进社会空间生产资料开发并重塑欧亚大陆地理的过程
        2.“一带一路”将是一个促进分工经济持续发展的空间再生产过程
        3.“一带一路”建设将推动一个促进分工良性循环的地理依托的形成
六、结论

(3)晚清民国时期安溪茶生产与贸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安溪茶的种植与产量
    (一)安溪茶叶种植
    (二)安溪茶叶产量
二、安溪茶叶贸易运销网络
    (一)运销商路
    (二)商人网络
    (三)终端市场
三、安溪茶发展成因
四、结语

(5)近代东北对外贸易问题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视研究近代东北对外贸易的整体面貌
二、重视近代东北对外贸易中豆类三品的研究
三、重视研究近代东北“港口—腹地”经济结构的变化与对外贸易的关系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努力方向

(6)中国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近代交汇与交融(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古代陆上和海上对外贸易商路的平行并存
二、开埠通商与中国陆海“丝绸之路”的近代交汇
    (一)珠三角与华南地区陆海“丝绸之路”的率先交汇
    (二)长三角与长江流域陆海“丝绸之路”的快速交汇
    (三)陆海“丝绸之路”在环渤海与“三北”地区的广泛交汇
三、陆海“丝绸之路”交融与中国经济的外向化和工业化
    (一)“丝绸之路”交融对中国经济外向化的促进
    (二)“丝绸之路”交融对中国经济工业化的促进
四、影响陆海“丝绸之路”近代交融的主要因素
    (一)国家政策的对外开放程度
    (二)民间精英的实业救国行动
    (三)国际市场的多元与畅通

(10)债务、国家信用与霸权兴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经典霸权理论回顾
        1.2.2 债务与国家兴衰的关系
        1.2.3 信用理论的演化发展
        1.2.4 民族国家与财政国家的概念构建
        1.2.5 文献述评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国家信用的概念重建、理论基础及历史背景
    2.1 国家信用的概念重建
        2.1.1 国家信用的传统定义及其局限
        2.1.2 国家信用系统的三角结构:实力、制度以及金融市场
        2.1.3 优良国家信用担保的国家债务融资体系对霸权兴起的促进作用
    2.2 经济学与社会学理论下的信用内涵
        2.2.1 西方经济学的信用内涵
        2.2.2 马克思对信用的界定及其形式的划分
        2.2.3 社会学的信用内涵
    2.3 国家信用担保的国家债务融资体系的诞生
        2.3.1 欧洲近代国家公共财政的矛盾与惯性
        2.3.2 国家举债推动下的欧洲金融市场发展
        2.3.3 财政与债务问题牵引下的国家转型
第3章 荷兰公债成败与霸权兴衰的国家信用逻辑
    3.1 荷兰霸权兴衰的轨迹、理论以及公债信用的意义
        3.1.1 荷兰霸权兴衰的历史轨迹
        3.1.2 荷兰霸权兴衰的经典理论
        3.1.3 国家信用担保的公债体制对荷兰霸权兴衰的意义
    3.2 荷西争霸期间两国公债体制的绩效比较及其影响
        3.2.1 荷西公债体制的绩效差异:利率、期限以及额度
        3.2.2 荷西公债体制绩效差异对争霸战争结果的影响机制
        3.2.3 荷西公债体制绩效差异对本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影响机制
    3.3 荷西公债体制绩效差异的根源:国家信用的优劣之别
        3.3.1 荷兰优良国家信用的来源:财富、自治政体、税收改革、公债市场化与稳定的金融市场
        3.3.2 西班牙国家信用低劣的根源:经济落后、王室专权、税制混乱
        3.3.3 荷兰霸权衰落的公债及国家信用逻辑:军事压力与财政改革迟缓
第4章 英国国债、金融革命与霸权兴衰的国家信用逻辑
    4.1 英国霸权兴衰的历史、理论与国债信用的意义
        4.1.1 英国霸权兴衰的历史逻辑
        4.1.2 英国霸权兴衰的经典理论
        4.1.3 以国债及国家信用视角研究英国霸权兴衰的意义
    4.2 英法国家债务融资体系及其绩效差异对两国霸权竞争的影响
        4.2.1 英法国家债务融资体系的起源与差异
        4.2.2 英法百年争霸战争过程中国家债务融资体系的绩效差异
        4.2.3 英法国家债务的市场化操作对金融市场乃至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
    4.3 英法国家信用优劣差异的根源
        4.3.1 英国卓越国家信用的来源:特权垄断公司、国家安全、财政集中度、国债市场制度化与独立中央银行的监督
        4.3.2 法国国家信用不良的根源:财政改革受限、中央银行缺位及王权绝对专制
        4.3.3 英国国家信用先于且导致霸权衰落的逻辑:经济衰退、一战、金本位制与资本流出
第5章 美国国债、国家信用的起源和完善及其对霸权崛起的影响
    5.1 美国霸权的快速崛起、国债的起源与国家信用的思想渊源
        5.1.1 美国霸权崛起的历程
        5.1.2 美国国债的历史起源:独立战争时期的大陆贷款处票据与外债
        5.1.3 美国国家信用的思想渊源:汉密尔顿的国债信用思想
    5.2 美国国家信用初步完善所依托的六大支柱
        5.2.1 实力因素:制造业驱动经济增长
        5.2.2 制度因素:集中度更高的联邦制、以间接税为主的联邦税收体系
        5.2.3 金融市场因素:统一的国债市场、独立的中央银行以及与国际接轨的货币体系
    5.3 美国霸权崛起期国债与国家信用对实力的提升效应
        5.3.1 为工业革命与经济增长提供充裕且成本低廉的资金
        5.3.2 为华尔街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
        5.3.3 为美国参与的重大战争筹集军费
第6章 透视美国霸权现状及其未来的国家信用逻辑
    6.1 美元危机的本质与美元霸权的确立
        6.1.1 关于美国霸权是否衰落的讨论
        6.1.2 美国货币权力的演变: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与美元霸权的确立
        6.1.3 美元危机出现与美元霸权确立的国家信用逻辑
    6.2 美国国家信用的现状、隐患以及替代者缺失
        6.2.1 美国国家信用的现状与优势
        6.2.2 美国国家信用衰落的内部隐患:国债主动违约风险、无底线量化宽松、财政纪律松弛
        6.2.3 欧元作为美元潜在替代者的国家信用缺陷
    6.3 美日英德法的国家信用测度
        6.3.1 体系构建与指标选取
        6.3.2 熵值法赋权
        6.3.3 结果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7.1 1500 年以来的信用—霸权周期演进
        7.1.1 荷兰的信用—霸权周期
        7.1.2 英国的信用—霸权周期
        7.1.3 美国的信用—霸权周期
    7.2 美国信用—霸权周期的未来
        7.2.1 美国金融市场体系的风险累积
        7.2.2 全球化的分裂
    7.3 疫情后的中国选择
        7.3.1 中国的国债市场化道路、差距与对策
        7.3.2 央行独立性与财政纪律
        7.3.3 金融市场深化与开放
        7.3.4 提升产业科技竞争力夯实国家信用之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边疆与中国近代边疆经济地理研究[J]. 张永帅. 青海民族研究, 2021(04)
  • [2]传统地缘政治理论批判与“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经济蕴意[J]. 黄凤志,谭桂照. 东北亚论坛, 2021(06)
  • [3]晚清民国时期安溪茶生产与贸易研究[J]. 张彦霞. 农业考古, 2021(05)
  • [4]罗章龙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J]. 胡逢祥,洪思予.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9)
  • [5]近代东北对外贸易问题研究述评[J]. 马跃.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1
  • [6]中国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近代交汇与交融[J]. 樊如森. 贵州社会科学, 2021(07)
  • [7]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日本帝国与台湾地区[D]. 李港佳. 外交学院, 2021
  • [8]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英国霸权与香港地区[D]. 张玉倩. 外交学院, 2021
  • [9]民国时期嘉兴与上海经济关系探析(1912-1937)[D]. 张家利.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10]债务、国家信用与霸权兴衰[D]. 李黎明. 吉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历史和经济地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