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速生优质杨新品种——南林95杨和南林895杨(论文文献综述)
杨海波[1](2020)在《泗洪县杨树飘絮原因及治理方法初探》文中提出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具有悠久的杨树栽培历史,随着杨树栽植面积增加,由杨树雌株引起的飘絮问题日趋严重。2015年起,泗洪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杨树更新改造工作,经过治理,杨树飘絮情况明显好转,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法。基于此,分析泗洪县杨树飘絮的具体情况及危害,总结其治理方法。
刘诺[2](2020)在《杨树对林区土壤铅镉复合污染修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杨树以生长速度快、根系发达、生物量大、有较好经济价值且对土壤重金属镉(Cd)和铅(Pb)具有良好的修复性和耐受性等特点,成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候选树种之一。但不同杨树品种对于重金属的修复能力和耐受性具有较显着的差异。为筛选和了解杨树品种对Pb、Cd的不同耐受性和修复效果,本文选择南林95杨、南林895杨和南林3412杨为试验材料,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光合作用仪、叶绿素荧光仪等测定了三种杨树对Pb和Cd的吸收量、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对Pb单一胁迫和PbCd复合胁迫下三种杨树生长、光合作用、抗氧化保护酶系统以及三种杨树各器官对Pb、Cd的富集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讨了三种杨树对胁迫的生理响应机理。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Pb单一胁迫和Pb-Cd复合胁迫对南林95杨、南林895杨和南林3412杨的生长指标和外观的影响。Pb单一胁迫和Pb-Cd复合胁迫对三种杨树苗高、地径以及生根数量受到胁迫的影响均较小;南林95杨叶片有明显的枯黄点;它们的根、茎、叶生物量和根系活力均随胁迫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同时Cd的加入对Pb表现为不显着的协同作用。在三种杨树中,南林95杨受胁迫的影响较南林895杨和南林3412杨大。(2)Pb单一胁迫和Pb-Cd复合胁迫对南林95杨、南林895杨和南林3412杨的光合特性的影响。在Pb胁迫和Pb-Cd复合胁迫下,三种杨树叶绿素a随胁迫浓度升高而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叶绿素b大体呈现下降趋势;随着胁迫浓度的增加,三种杨树Pn、Gs和Tr值均减少,而Ci则增加;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均随着胁迫浓度的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同时Pb-Cd复合胁迫对三种杨树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的影响中,Cd的加入对Pb的作用无规律,且均无显着影响;叶绿素荧光参数中Cd对Pb大致表现为协同作用。Pb和Cd胁迫对三种杨树的光合特性的影响中,南林895杨受到胁迫的影响较小,其次是南林3412杨,最后为南林95杨。同时,Pb和Cd胁迫对叶绿素荧光参数动态影响中,低浓度胁迫时各参数随时间变化幅度较小,高浓度时则相反。(3)Pb单一胁迫和Pb-Cd复合胁迫对南林95杨、南林895杨和南林3412杨均会促进抗氧化保护酶的形成。三种杨树SOD和POD的活性随着Pb、Cd胁迫浓度增加而显着增加;CAT活性在低浓度时增加,高浓度时减少。南林895杨的SOD、CAT和POD受到Pb单一胁迫和Pb-Cd复合胁迫的影响较小,但其受到Cd的影响显着。在Pb单一胁迫下,三种杨树的MDA随胁迫浓度增加而增加,均出现膜脂过氧化现象。在Pb-Cd复合胁迫中,Cd的加入减缓了胁迫伤害,三种杨树随着Cd的加入,对Pb表现为显着的拮抗作用。在Pb单一胁迫下,随着胁迫浓度的增加,三种杨树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随之增加;Pb-Cd复合胁迫下,Cd对Pb表现均为拮抗作用,其中南林95杨中Cd对Pb的拮抗作用显着,南林895杨和南林3412杨中不显着。南林895杨表现出较好的耐受性,其次是南林3412杨,最后为南林95杨。(4)南林95杨、南林895杨和南林3412杨对Pb的积累量各占总积累量的比例和分配规律是:根>叶>茎;同时三种杨树对Cd的积累也集中在地下部分。三种杨树的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均小于1。南林895杨和南林3412杨较南林95杨具有对Pb和Cd污染土壤进行植物修复的实践价值。(5)南林95杨、南林895杨和南林3412杨对Pb单一胁迫和Pb-Cd复合胁迫的耐受性的综合评价。运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法对三种杨树在Pb单一胁迫和Pb-Cd复合胁迫下的耐受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三种杨树耐受性依次为:南林895杨>南林3412>南林95杨。
张艳华,方升佐,田野,丁思惠,吕义,Samjhana Wagle[3](2020)在《无性系和株行距对杨树人工林生长和树冠结构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索无性系、株行距及两者交互作用对杨树人工林的林木生长和树冠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双因素随机试验设计,通过调查36块13年生杨树样地胸径、树高、活枝下高和冠幅等指标,以综合指数法构建3个林分综合指数(生长指数、冠形指数、干冠协调指数)。【结果】南林95杨和南林895杨的胸径、树高和生长指数显着高于南林797杨(P <0.05)。南林797杨的冠幅、树冠体积和树冠圆满度显着高于南林895杨,与南林95杨差异不显着(P> 0.05)。株行距为6 m×6 m和4.5 m×8 m的林分胸径、冠形指数和生长指数均显着高于5 m×5 m和3 m×8 m林分,不同密度林分对树高影响不显着(P> 0.05)。在相同密度条件下,正方形和长方形配置对东西和南北冠幅有显着影响,较大株行距促进树冠生长,但对胸径、树高和平均冠幅等影响不显着(P> 0.05)。无性系和株行距对冠长、活冠比、树冠表面积和干冠协调指数影响均不显着,且无性系和株行距对林木生长和树冠结构均无显着交互作用(P> 0.05)。【结论】杨树无性系对林木胸径、树高和树冠结构的影响大于株行距。综合考虑林木生长和树冠结构等两个方面,在类似的立地条件上,相比于其它无性系和配置方式,以南林95杨在种植株行距为6 m×6 m(278株/hm2)时具有培育大胸径林木的潜力,适于培育速生、优质大径材。
张晓艳[4](2020)在《黑杨派无性系生长与材质性状遗传变异分析与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杨树材色浅、弹性大、重量轻且加工性能好,是我国短周期工业用材林的首选树种之一。杨树材性性状和叶片性状遗传变异以及与生长性状相关性的研究,不仅为杨树无性系综合选择提供依据,也对工业生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利用13个国外引种黑杨派无性系在北京昌平和河北廊坊分别营建无性系对比试验林,选用2根1干、规格一致的苗木,株行距分别为3 m×4 m和3 m×5 m,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3次重复。连年生长季结束后测定无性系树高和胸径。第6个生长季结束后各无性系在每个区组中分别选取1株标准木,标出南北向后进行砍伐,伐倒取胸径处圆盘,然后向上截取2 m木段,利用圆盘和木段分别测定14个木材解剖学性状和18个木材物理力学性状。河北廊坊试验林第3个生长季各无性系各区组选2株平均木,按各平均木树冠自然分枝轮序,将树冠由上至下分为上、中、下三个冠层,在各冠层南面方向上各取1个代表性一级分枝,选取其成熟叶片测定3个叶片解剖学性状和2个气孔性状。对生长性状与木材解剖学性状、木材物理力学性状以及不同冠层叶片性状,进行性状遗传参数的估算、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长性状遗传变异:北京昌平生长性状的变异系数大于河北廊坊,而广义遗传力和重复力均小于河北廊坊,且其5年生和6年生树高的广义遗传力(0.03)和重复力(0.24)均为最小值,而两地点其它生长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和重复力分别大于0.32和0.82。各生长性状两地点间差异、地点与无性系互作效应显着。(2)木材解剖学性状遗传变异:除木纤维长度和木射线性状外,同一性状的广义遗传力、重复力和遗传变异系数的大小排序均为:北京昌平>河北廊坊,其中,微纤丝角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46和0.08,重复力分别为0.89和0.54,管孔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49~0.65和0.20~0.31,重复力分别为0.90~0.94和0.77~0.85。无性系间、地点间木材解剖性状差异均为极显着;各性状地点与无性系互作效应显着。两地点各无性系木纤维壁率和双壁厚随年轮增大均呈下降趋势,木射线直径随年轮增大均呈平缓上升趋势,其它木材纤维性状、微纤丝角、管孔性状和木射线比量随年轮增大趋势相反。Ti杨的木纤维壁率、La杨的双壁厚、107杨、Br杨和Me杨的管孔弦向直径、Por杨的木射线比量在早、晚材间差异显着。(3)木材物理力学性状遗传变异:两试验林无性系木材物理力学性状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28~0.99和0.05~0.98,重复力分别为0.88~0.97和0.41~0.93。除径干系数、含水率和冲击韧性外,北京昌平木材物理力学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和重复力均大于河北廊坊。除河北廊坊气弦干率外,各性状无性系间差异均显着或极显着。除全径干率外,各性状地点间差异显着或极显着。除冲击韧性外,各性状地点与无性系间互作效应均极显着。(4)叶片性状遗传变异:叶片解剖性状和气孔性状变异系数分别为10.09%~22.36%和3.11%~31.68%,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01~0.18和0.06~0.51,重复力分别为0.15~0.74和0.29~0.93。叶片性状无性系间和冠层间差异均显着。(5)多性状相关关系:生长性状与性状间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胸径与管孔性状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微纤丝角、纤维比量、径面硬度和弦面硬度显着负相关;材积与基本密度、气干密度和冲击韧性均显着正相关,与木材硬度负相关;纤维长度与抗压强度和抗弯强度、木纤维壁率与冲击韧性呈正相关;冲击韧性与管孔性状负相关;木材基本密度与纤维长度和微纤丝角均负相关;胸径和材积与叶片表皮气孔密度均为负相关。(6)综合评价:以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值法建立了生长性状与木材解剖性状、木材物理力学性状以及3个冠层叶片性状的综合评价体系,对13个黑杨派无性系进行分组和排序,107杨、Por杨、108杨等生长量、木材管孔性状、纤维长度、硬度、抗压强度、冲击韧性、抗弯强度和叶片厚度较大,而木纤维比量较小。综上所述,本研究中两地点气候条件和土壤质地相似,但栽植密度不同,黑杨派无性系生长性状和材性性状变异产生了显着影响,生长性状与材性性状以及不同冠层叶片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体系对13个黑杨派无性系进行了分组和排序,筛选出了生长和材性性状优良的品种。
刘雪惠[5](2018)在《基于地基激光数据的林木参数提取及建模分析》文中提出地基激光三维扫描技术(TLS)提供的点云数据可以无损测量林木上部直径,从而提高林木参数提取的精度。采用这一技术可以为林木三维建模、生长研究、森林资源变化监测提供新途径,尤其是基于地基激光数据分析杨树造林密度对测树因子的影响从而优选造林密度,可以为人工林培育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以缓解森林资源短缺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的方法是基于地基激光数据,利用K均值聚类对点云数据进行林木定位分割并分层次提取林木主干,在树干横断面的点云切片基础上自动提取林木直径、树高参数,为不同造林密度杨树林分提供活立木基础数据;通过测树因子以及削度方程拐点进一步分析不同造林密度林分的造材质量,建立基于地基激光数据的分密度林分收获预估模型。基于地基激光数据和以上研究方法对4种不同造林密度由高到低(株行距配置3m×8m、5m×5m、4.5m×8m、6m×6m)和3种无性系(南林-95杨、南林-797杨、南林-895杨)的杨树实验林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基于地基激光数据的林木参数自动提取的精度较高。最小二乘法的直径自动提取精度(P)最高达到96%,效果优于Hough变换检测圆方法,树高提取精度(P)达到95.3%。对林木胸径、树高、单株材积有显着性影响的因子有:造林密度、株行距配置、无性系、造林密度×无性系的交互作用,其中以低密度正方形株行距配置6m×6m林分显着大于其他林分,平均值分别为24.96cm、24.5m、0.4883 m3,树干干形以高密度林分较为饱满,低密度林分相对尖削。(2)基于地基激光数据自动提取不同造林密度活立木林木参数数据进行树干干形模型研建,高密度、低密度、不分密度林分的胸高形数与形率关系式模型都以式5.1.1-4较优,不同造林密度林分的削度方程模型都以5.1.2-3即分段削度方程模型较优。低密度最优削度方程拟合的效果高于高密度,高密度林分之间以及低密度林分之间各参数值非常接近。高密度上、下拐点相对高度为0.94、0.23,低密度上下拐点相对高度为0.81、0.09,结果表明高密度树干干形饱满,低密度树干尖削。高密度下正方形株行距配置(5m×5m)促进树干干形优生长,低密度下不同株行距配置的树干干形无明显差异。(3)基于地基激光数据建立的最优削度方程模型编制的分密度二元材积表以及材种出材率表,估计单株材积以低密度株行距配置6m×6m最大达到0.5819m3。单株小径材材种出材率以高密度株行距配置3m×8m最大达到18.80%,中径材材种出材率以低密度株行距配置6m×6m的林分最大达到40.87%。分析4种不同造林密度单位面积林分总蓄积、总材种出材量的差异,高密度株行距配置5m×5m与低密度正方形株行距配置6m×6m单位面积林分总蓄积差异不明显都在160 m3/hm2以上,单位面积林分总小径材出材量以高密度株行距配置5m×5m林分最大达到25.3594 m3/hm2;单位面积林分总中径材出材量以低密度株行距配置6m×6m林分最大达到65.4676 m3/hm2。结果表明在不同材种的目的林分造林密度以正方形株行距配置要明显优于矩形株行距配置。
王瑞文,郭赟,周忠诚[6](2016)在《杨树育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从杨树种质资源、引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分子育种等方面概述了我国及湖北省杨树育种的发展历程,并对目前中国及湖北省杨树育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了讨论。
马骏,何承忠,谢虹,杨志勇,王飞,严磊[7](2015)在《造林密度对美洲黑杨幼林生长的影响》文中认为在昆明市宜良县千亩杨树种植基地内,依据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美洲黑杨3组造林密度试验。通过对5年生引种美洲黑杨不同造林密度幼林的生长指标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造林密度对美洲黑杨幼林的胸径、树高和冠幅均有极显着影响,胸径、树高和冠幅随着造林密度的减小而极显着地增加,低密度的造林有利于美洲黑杨树木的生长。
宋浩[8](2013)在《密度及无性系配置对杨树生长和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文中提出为了提高杨树人工林生产力,研究大径材的培育模式,本文以泗洪县陈圩林场6年生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同一无性系四种配置模式(株行距6m×6m、5m×5m、4.5m×8m、3m×8m)和同一密度配置三个无性系(分别为南林-95杨、南林-895杨、南林-797杨)对杨树人工林生长、郁闭度、叶面积指数、凋落物及土壤养分等的影响,以期为杨树人工林的定向培育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树高生长在同一无性系四种密度配置间及在同一密度配置三个无性系之间均不存在显着差异;而胸径生长存在显着差异,在同一无性系四种密度配置间随栽植密度增大而降低,以株行距6m×6m处理最大为18.81cm,比株行距3m×8m的净增加了1.72cm;同一密度配置三种无性系的胸径生长以南林-895杨的最高为19.51cm,南林-797杨最低18.02cm。(2)林分郁闭度与叶面积指数(LAI)的季节性变化在六个处理中基本趋势一致,均以夏季最高,秋季最低。在同一无性系四种密度配置中,株行距5m×5m的林分郁闭度与LAI分别为64.3%和1.77,均显着大于其他三个处理;在同一密度配置三种无性系间则以南林-895杨最高,南林-95杨次之,南林-797杨最低。(3)每公顷生物量在同一无性系四种密度配置中,以株行距5m×5m的最高,其每公顷生物量为44.16T/hm2。单株各部分生物量则以株行距6m×6m最高;在同一密度配置三种无性系间每公顷生物量和单株各部分生物量均以南林-895杨最高,其每公顷生物量为37.68T/hm2,南林-797杨最低。(4)全年林分凋落物量在同一无性系四种密度配置中,以株行距5m×5m的最高为263.91g/m2,株行距4.5m×8m的最低为184.59g/m2;在同一密度配置三种无性系间,以南林-797最高为199.48g/m2,南林-95杨的最低为225.74g/m2;所有处理的林分凋落物量均在10月达到最高,8月最低。(5)林下植被生物量在同一无性系四种密度配置中,以株行距5m×5m的最高,以株行距4.5m×8m的最低;在同一密度配置三种无性系间以南林-797杨的最高,南林-895杨最低,秋季南林-797杨的最高为795.12kg/hm2。(6)林下植被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在同一无性系四种密度配置中,春季以株行距5m×5m的最高,为2.030;夏季和秋季以株行距4.5m×8m的最高,分别为1.776和2.313,株行距5m×5m的最低;在同一密度三种无性系之间,春季与夏季以南林-797杨最高,秋季则以南林-895杨最高。(7)林下植被优势种养分在所有处理间全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各处理土壤养分含量均随其深度增加而减少,各养分在不同层次土壤含量有较大差异。
汪南阳[9](2013)在《盐胁迫下杨树的生理响应及其胞外蛋白双向电泳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杨树是研究林木生理和利用基因工程方法进行遗传改良的理想模式植物。本研究以美洲黑杨杂种优良无性系南林895杨(Populus×euramericana cv.‘Nanlin895’)和南林无性系S-9杨组培苗为研究对象,研究NaCl胁迫对两种杨树保护酶系统和内源激素的影响以及研究NaCl胁迫对NL-895杨超微结构的影响,初步建立NL-895杨胞外蛋白的双向电泳体系,主要结论如下:1.100mmol/L NaCl胁迫处理后S-9杨上部叶片和下部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c含量均高于NL-895杨,且叶片颜色深于NL-895杨,说明同等盐胁迫条件下S-9杨比NL-895杨更抗盐;S-9杨在NaCl胁迫处理后上部叶片、下部叶片及其根中产生的H2O2、可溶性蛋白、MDA含量均明显高于NL-895杨,但由于S-9杨自身SOD、POD、CAT、APX保护酶活性强于NL-895杨,进而使得S-9杨耐盐性高于NL-895杨。2.100mmol/L NaCl胁迫处理后的S-9杨上部叶片中ZT、IAA、iPA和ABA含量均高于NL-895杨,GA含量低于NL-895杨;而100mmol/LNaCl胁迫处理后的S-9杨下部叶片中ZT、GA、iPA和ABA含量均高于NL-895杨,这可能与S-9杨自身的特性有关——产生较多的内源激素以均衡外界胁迫造成的危害,因而比NL-895杨更具耐盐能力。3.100mmol/L NaCl胁迫处理后NL-895杨茎段横切面,与对照相比,破坏严重,木质部、韧皮部细胞排列不规则,木质部及中柱细胞稀薄,韧皮部细胞相对致密;皮层较薄,髓相对较小,细胞壁增厚明显且厚于对照,内有颗粒状或丝状物填充多而明显。100mmol/LNaCl胁迫处理后NL-895杨叶片的气孔张开度小于对照且数量减少;栅栏组织细胞排列相对致密多呈长梭状且部分细胞有破碎、孔腔较小、宽度窄、内含丝状物填充较多;海绵组织细胞排列较为规则且薄;类囊体片层排列不规则、无序;有叶绿体肿胀体、溶酶体的出现等。这些结构特征说明100mmol/L NaCl胁迫处理后NL-895杨茎段和叶片的形态及微观结构受到了较重的伤害。4.初步探讨NL-895杨叶片、茎段胞外蛋白的提取方法及其双向电泳技术。叶片胞外体蛋白采用盐提取法,茎段胞外体蛋白则采用真空渗透法。这些蛋白质点主要集中分布在pH4-7区域,叶片中蛋白质点分布于20-66KD之间,其中在20.1KD左右表达最强;而茎段胞外体蛋白质点分布于14-60KD之间,其中在31.0KD左右表达最强。
汪南阳,陈颖,董红忠,胡菲,徐彩平[10](2012)在《盐胁迫对‘南林895’杨组培再生芽生根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文中提出以‘南林895’杨经组培获得的2 cm长再生芽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再生芽不定根发生能力及其耐盐能力。结果表明:‘南林895’杨再生芽在75 mmol/L以下能够正常产生不定根,100 mmol/L完全抑制不定根的形成。25~50 mmol/L盐处理能够促进‘南林895’杨再生芽不定根的伸长,增加根数,提高叶绿素a及总叶绿素的含量。25 mmol/L处理的SOD、CAT、POD、GR 4种保护酶与对照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MDA含量和电导率也低于对照;而在高浓度盐处理下(75~100 mmol/L),SOD、CAT、GR保护酶活性下降,导致膜透性加大,MDA含量增加,POD和AsA-POD酶活性的提高有助于缓解盐胁迫对‘南林895’杨造成的氧化损伤。
二、速生优质杨新品种——南林95杨和南林895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速生优质杨新品种——南林95杨和南林895杨(论文提纲范文)
(1)泗洪县杨树飘絮原因及治理方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泗洪县杨树飘絮情况 |
1.1 杨树资源状况 |
1.2 杨树飘絮原因 |
2 杨树飘絮的危害 |
2.1 对人的身心危害 |
2.2 对水源的污染 |
2.3 对交通的危害 |
2.4 容易引发火灾 |
3 杨树飘絮治理方法 |
3.1 采伐顺序 |
3.2 树种配置 |
1)城市(建成区)树种配置。 |
2)城镇和集中居住区树种配置。 |
3)农村大环境(河渠、道路、农田林网)树种配置。 |
4)农村庄台树种配置。 |
3.3 配套政策 |
3.4 组织保障 |
4 结语 |
(2)杨树对林区土壤铅镉复合污染修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重金属污染危害 |
1.2.2 植物修复技术 |
1.2.3 重金属Pb、Cd胁迫对植物生长和根系的影响 |
1.2.4 植物对重金属Pb和Cd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 |
1.2.5 重金属Pb和Cd胁迫对植物叶片生理生化的影响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Pb单一胁迫和Pb-Cd复合胁迫对杨树生长及根系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测定方法 |
2.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Pb单一胁迫和Pb-Cd复合胁迫下杨树的外观形貌特征变化 |
2.2.2 Pb单一胁迫和Pb-Cd复合胁迫对杨树生物量的影响 |
2.2.3 Pb单一胁迫和Pb-Cd复合胁迫对杨树根系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b单一胁迫和Pb-Cd复合胁迫对杨树光合特性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测定方法 |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Pb单一胁迫和Pb-Cd复合胁迫对杨树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2 Pb单一胁迫和Pb-Cd复合胁迫对杨树光合作用的影响 |
3.2.3 Pb单一胁迫和Pb-Cd复合胁迫对杨树叶片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b单一胁迫和Pb-Cd复合胁迫对杨树的抗氧化保护酶的影响及生理解毒机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测定方法 |
4.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Pb单一胁迫和Pb-Cd复合胁迫对杨树SOD的影响 |
4.2.2 Pb单一胁迫和Pb-Cd复合胁迫对杨树POD的影响 |
4.2.3 Pb单一胁迫和Pb-Cd复合胁迫对杨树CAT的影响 |
4.2.4 Pb单一胁迫和Pb-Cd复合胁迫对杨树MDA的影响 |
4.2.5 Pb单一胁迫和Pb-Cd复合胁迫对杨树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b单一胁迫和Pb-Cd复合胁迫下杨树的富集和转运能力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测定方法 |
5.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Pb单一胁迫和Pb-Cd复合胁迫下杨树对Pb及 Cd的吸收 |
5.2.2 Pb单一胁迫和Pb-Cd复合胁迫下杨树的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三种杨树对Pb、Cd耐受性的综合评价 |
6.1 综合评价方法 |
6.1.1 主成分分析 |
6.1.2 隶属函数法 |
6.2 数据处理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主成分分析 |
6.3.2 综合分析 |
6.4 结论与讨论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参考文献 |
(3)无性系和株行距对杨树人工林生长和树冠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试验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无性系和株行距对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
2.2 无性系和株行距对人工林树冠结构的影响 |
2.3 无性系和株行距对单木综合指数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1 无性系对林分生长和树冠结构指标的影响 |
3.2 株行距对林木生长和树冠结构指标的影响 |
(4)黑杨派无性系生长与材质性状遗传变异分析与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杨树育种现状 |
1.2.2 杨树材性性状研究进展 |
1.2.3 杨树叶片性状研究进展 |
1.2.4 多性状综合评价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图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地自然概况 |
2.3 田间试验设计 |
2.4 性状测定 |
2.4.1 生长性状 |
2.4.2 木材解剖性状 |
2.4.3 木材物理力学性状 |
2.4.4 廊坊试验林叶片性状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黑杨派无性系生长性状遗传变异 |
3.1.1 生长性状遗传参数 |
3.1.2 生长性状无性系间变异和地点与无性系间互作效应 |
3.1.3 生长性状地点间变异 |
3.2 黑杨派无性系木材解剖性状遗传变异 |
3.2.1 木材解剖性状遗传参数 |
3.2.2 木材解剖性状无性系间、单株间、年轮间和早晚材间变异 |
3.2.3 木材解剖性状地点间变异 |
3.2.4 木材解剖性状径向变异 |
3.2.5 生长性状与木材解剖性状相关关系 |
3.3 木材物理力学性状遗传变异 |
3.3.1 木材物理力学性状遗传参数 |
3.3.2 木材物理力学性状无性系间和地点与无性系互作间变异 |
3.3.3 木材物理力学性状地点间变异 |
3.3.4 生长性状与木材物理力学性状相关关系 |
3.4 木材解剖性状与物理性状相关性 |
3.4.1 木材解剖性状与物理性状表型相关性 |
3.4.2 木材解剖性状与物理性状遗传相关性 |
3.5 叶片性状遗传变异 |
3.5.1 叶片性状遗传参数 |
3.5.2 叶片性状冠层间和无性系间变异 |
3.5.3 生长性状与叶片性状相关关系 |
3.6 黑杨派无性系多性状综合评价 |
3.6.1 生长性状与木材解剖性状综合评价 |
3.6.2 木材物理力学性状综合评价 |
3.6.3 生长性状与叶片性状综合评价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与讨论 |
4.1.1 生长性状遗传变异 |
4.1.2 木材解剖性状遗传变异 |
4.1.3 木材物理力学性状遗传变异 |
4.1.4 叶片性状遗传变异 |
4.1.5 性状间相关关系 |
4.1.6 综合评价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5)基于地基激光数据的林木参数提取及建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地基激光扫描技术在林业调查中的研究进展 |
1.3.1 林木参数提取研究进展 |
1.3.2 林分结构研究进展 |
1.3.3 单木三维重建研究进展 |
1.4 基于地基激光数据的测树因子研究进展 |
1.4.1 基本测树因子研究进展 |
1.4.2 树干干形研究进展 |
1.5 造林密度与无性系研究进展 |
1.5.1 造林密度研究进展 |
1.5.2 杨树无性系研究进展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样地设计 |
2.3 数据来源 |
2.3.1 自动提取活立木林木参数数据 |
2.3.2 人工调查验证数据 |
2.4 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地基激光扫描林木的原理与方法 |
3.1 地基激光扫描技术 |
3.1.1 地基激光扫描仪RIEGLVZ-400i简介 |
3.1.2 扫描原理 |
3.2 基于地基激光的样地扫描 |
3.3 点云数据预处理 |
第四章 地基激光数据林木参数提取与差异分析 |
4.1 林木定位与分割 |
4.2 树干主干提取 |
4.3 林木参数提取 |
4.3.1 直径提取 |
4.3.2 树高提取 |
4.4 提取结果分析 |
4.5 双因素方差分析 |
4.5.1 模型建立 |
4.5.2 离差平方和分解 |
4.5.3 统计量F及其分布 |
4.6 测树因子分析 |
第五章 林分密度收获模型建立与检验 |
5.1 树干干形模型 |
5.1.1 胸高形数与形率关系式模型 |
5.1.2 削度方程模型 |
5.2 二元材积表和材种出材率表编制 |
5.3 模型评价与检验指标 |
5.3.1 评价指标 |
5.3.2 检验指标 |
第六章 结果与分析 |
6.1 活立木林木参数提取结果分析 |
6.2 不同造林密度和无性系测树因子分析 |
6.2.1 胸径、树高差异分析 |
6.2.2 单株材积差异分析 |
6.2.3 树干干形差异分析 |
6.3 不同造林密度树干干形模型研建 |
6.3.1 胸高形数与形率关系式模型研建 |
6.3.2 削度方程模型研建 |
6.3.3 干形拐点分析 |
6.4 不同造林密度二元材积表、材种出材率表的编制 |
6.4.1 不同造林密度二元材积表的编制 |
6.4.2 不同造林密度材种出材率表的编制 |
6.5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蓄积和造材差异 |
6.5.1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蓄积差异 |
6.5.2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出材量差异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建议与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附表一 高密度二元材积表 |
附表二 低密度二元材积表 |
附表三 高密度材种出材率表 |
附表四 低密度材种出材率表 |
(6)杨树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杨树育种的现状 |
1.1 杨树种质资源 |
1.2 引种 |
1.3 杂交育种 |
1.4 多倍体育种 |
1.5 分子育种 |
2 湖北省杨树育种现状 |
2.1 湖北省杨树资源自然分布 |
2.2 引种及良种培育 |
3 问题及对策 |
(7)造林密度对美洲黑杨幼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
2 材料与方法 |
2. 1 试验设计 |
2. 2 试验材料 |
2. 3 数据调查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 1 造林密度对树高生长的影响 |
3. 2 造林密度对胸径生长的影响 |
3. 3 造林密度对冠幅生长的影响 |
4 结论与讨论 |
(8)密度及无性系配置对杨树生长和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进展综述 |
2.1 我国杨树人工林栽培栽培措施研究现状 |
2.2 林分密度与杨树人工林生长 |
2.3 无性系与杨树人工林生长 |
2.4 森林植物多样性 |
2.4.1 森林植物多样性的意义 |
2.4.2 森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因子 |
2.4.3 森林植物多样性的测定方法 |
2.5 林木凋落物的研究 |
2.6 林分生产力研究方法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地概况 |
3.2 研究方法 |
3.2.1 林木生长调查和单株生物量估算 |
3.2.2 叶面积指数与林分郁闭度测定 |
3.2.3 凋落物收集及其性状测定 |
3.2.4 林下植被调查与生物量测定 |
3.2.5 土壤物理性状测定 |
3.2.6 土壤和植被养分分析 |
3.3 数据处理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密度与无性系对杨树人工林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
4.1.1 杨树人工林树高及胸径生长 |
4.1.2 林分郁闭度与叶面积指数 |
4.1.3 不同密度及无性系杨树人工林林生物量的差异 |
4.2 不同密度与无性系对杨树人工林凋落物性状的影响 |
4.2.1 杨树人工林凋落物量 |
4.2.2 杨树人工林凋落物的养分状况 |
4.3 不同密度与无性系对杨树人工林林下植被的影响 |
4.3.1 林下植被生物量 |
4.3.2 林下植物多样性 |
4.3.3 林下植被主要优势种养分的季节性变化 |
4.4 不同密度与无性系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9)盐胁迫下杨树的生理响应及其胞外蛋白双向电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耐盐机理的研究 |
1.1.1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1.1.1.1 盐胁迫对植物形态发育的影响 |
1.1.1.2 盐胁迫对植物生理生化代谢的影响 |
1.1.1.3 盐胁迫对植物内源激素的影响 |
1.1.2 植物耐盐机理的研究 |
1.1.2.1 拒盐和离子选择性吸收 |
1.1.2.2 离子平衡和区域化 |
1.1.2.3 渗透调节 |
1.1.2.4 清除活性氧的膜保护系统 |
1.2 植物蛋白质组的研究进展 |
1.2.1 植物蛋白质组研究相关技术 |
1.2.1.1 双向电泳(2-DE) |
1.2.1.2 图像分析软件 |
1.2.1.3 双向电泳(2-DE)与质谱(MS)联用 |
1.2.1.4 酵母杂交技术 |
1.2.1.5 蛋白质芯片技术 |
1.2.1.6 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 |
1.2.1.7 液质联仪 |
1.2.2 植物蛋白质组对盐胁迫的响应 |
1.3 杨树耐盐机理的研究进展 |
1.4 胞外蛋白的研究进展 |
1.5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NaCl 胁迫对两个品种杨树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1.4 实验主要试剂配制 |
2.2 试验方法 |
2.2.1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2.2 过氧化氢(H2O2)含量的测定 |
2.2.3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2.2.4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2.2.5 超氧化物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
2.2.6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
2.2.7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
2.2.8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测定 |
2.2.9 统计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NaCl 胁迫下杨树组培苗叶片中色素含量的变化 |
2.3.2 NaCl 胁迫下杨树组培苗叶片和根中 H2O2含量的变化 |
2.3.3 NaCl 胁迫下杨树组培苗叶片和根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2.3.4 NaCl 胁迫下杨树组培苗叶片和根中 MDA 含量的变化 |
2.3.5 NaCl 胁迫下杨树组培苗叶片和根中 SOD 活性的变化 |
2.3.6 NaCl 胁迫下杨树组培苗叶片和根中 POD 活性的变化 |
2.3.7 NaCl 胁迫下杨树组培苗叶片和根中 CAT 活性的变化 |
2.3.8 NaCl 胁迫下杨树组培苗叶片和根中 APX 活性的变化 |
2.4 讨论与结论 |
2.4.1 NaCl 胁迫对光合色素的影响 |
2.4.2 NaCl 胁迫对 H2O2 含量的影响 |
2.4.3 NaCl 胁迫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2.4.4 NaCl 胁迫对 4 种保护酶活性及 MDA 含量的影响 |
第三章 NaCl 胁迫对两个品种杨树内源激素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仪器 |
3.1.4 实验主要试剂配制 |
3.2 试验方法 |
3.2.1 样品内源激素提取 |
3.2.2 色谱条件 |
3.2.3 内源激素含量测定 |
3.2.4 统计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NaCl 胁迫下杨树组培苗叶片中 ZT 含量的变化 |
3.3.2 NaCl 胁迫下杨树组培苗叶片中 GA 含量的变化 |
3.3.3 NaCl 胁迫下杨树组培苗叶片中 IAA 含量的变化 |
3.3.4 NaCl 胁迫下杨树组培苗叶片中 iPA 含量的变化 |
3.3.5 NaCl 胁迫对杨树组培苗叶片中 ABA 含量的影响 |
3.4 讨论与结论 |
第四章 NaCl 胁迫对 895 杨超微结构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仪器 |
4.1.4 实验主要试剂配制 |
4.2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杨树茎段扫描电镜观察 |
4.3.2 杨树上部叶片扫描电镜观察 |
4.3.3 杨树下部叶片扫描电镜观察 |
4.3.4 杨树上部叶片透射电镜观察 |
4.3.5 杨树下部叶片透射电镜观察 |
4.4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杨树胞外蛋白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实验试剂 |
5.1.3 实验仪器 |
5.1.4 实验主要试剂配制 |
5.2 试验方法 |
5.2.1 杨树叶片胞外蛋白提取 |
5.2.2 杨树茎段胞外蛋白提取 |
5.2.3 杨树胞外蛋白质电泳 |
5.2.3.1 杨树单向凝胶电泳(SDS-PAGE) |
5.2.3.2 杨树蛋白质双向电泳 |
5.2.3.3 凝胶染色 |
5.2.3.4 数据处理与电泳图谱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杨树叶片细胞壁组织细胞学观察 |
5.3.2 单向电泳上样量的选择 |
5.3.3 胞外蛋白 SDS-PAGE 分析 |
5.3.4 杨树叶片细胞壁不同破碎方法的比较 |
5.3.5 杨树叶片、茎段胞外体蛋白双向电泳初探 |
5.4 结论与讨论 |
5.4.1 样品的制备 |
5.4.2 胶浓度的确定 |
5.4.3 上样量的确定 |
5.4.4 染色方法的确定 |
5.4.5 双向电泳的重复性 |
5.4.6 差异蛋白的表达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6.1 主体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与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10)盐胁迫对‘南林895’杨组培再生芽生根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1.2 试验方法 |
1.3 指标测定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再生芽苗的生长 |
2.2 再生苗光合色素的变化 |
2.3 再生芽苗MDA含量及SOD等保护酶的变化 |
2.4 再生芽苗抗坏血酸-谷胱甘肽系统的变化 |
3 结论与讨论 |
四、速生优质杨新品种——南林95杨和南林895杨(论文参考文献)
- [1]泗洪县杨树飘絮原因及治理方法初探[J]. 杨海波. 南方农业, 2020(18)
- [2]杨树对林区土壤铅镉复合污染修复的实验研究[D]. 刘诺.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3]无性系和株行距对杨树人工林生长和树冠结构的影响[J]. 张艳华,方升佐,田野,丁思惠,吕义,Samjhana Wagle.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20(05)
- [4]黑杨派无性系生长与材质性状遗传变异分析与综合评价[D]. 张晓艳.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1)
- [5]基于地基激光数据的林木参数提取及建模分析[D]. 刘雪惠. 南京林业大学, 2018(05)
- [6]杨树育种研究进展[J]. 王瑞文,郭赟,周忠诚. 湖北林业科技, 2016(06)
- [7]造林密度对美洲黑杨幼林生长的影响[J]. 马骏,何承忠,谢虹,杨志勇,王飞,严磊. 林业调查规划, 2015(05)
- [8]密度及无性系配置对杨树生长和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D]. 宋浩. 南京林业大学, 2013(02)
- [9]盐胁迫下杨树的生理响应及其胞外蛋白双向电泳分析[D]. 汪南阳. 南京林业大学, 2013(03)
- [10]盐胁迫对‘南林895’杨组培再生芽生根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 汪南阳,陈颖,董红忠,胡菲,徐彩平. 林业科技开发,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