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模式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若瀚,高娜[1](2021)在《论当前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文中认为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任务艰巨。将案例教学引入思政课有助于增强课程的感染力、提高课堂"抬头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实践中,思政课案例教学存在案例脱离教材、理论讲授弱化、案例选取不当、实施方法不当等问题。只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才可以更好地利用案例教学,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刘芳[2](2021)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研究 ——以大理四所高校为例》文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立德树人”中心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肩负着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党和国家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出一系列新的具体要求,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创新和深化,这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针对性的现实要求。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有着较为显着的优势,即针对性强、实效性好、教育性优,以教学案例明理论、讲事实、育新人,用蕴含新时代党和国家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的教学案例来培育时代新人,用积极的、正能量的教学案例传播好主流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现实要求。教师面对真实课堂环境,能否有效而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案例是关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而这两个环节容易被一些教师习惯性的简化,即:案例+教材内容,常常被当做固定公式运用于课堂,而缺乏创新和“接地气”。教师教学过程中,如何让教学案例选择更科学合理、教学案例运用更规范完整、教学案例价值和作用挖掘更充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实现“八个统一”,仍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难点。本文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课程之一,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大理四所高校的学生、“基础”课专兼职教师为调查和访谈对象,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和运用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大理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和运用的现状有较为全面的掌握,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并从教师(“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和运用的主体)和外部条件(教师选择和运用教学案例的外部条件)两个层面为解决问题提出对策,教师在教学案例选择方面的对策为:增强教学案例选择的主体意识、明确“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的原则、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实际需求、拓宽教学案例选择的渠道;教师教学案例运用的对策为:把握教学案例运用的基本要求、创新教学案例运用的方式、增强新媒体运用能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及从外部条件来保障和优化教师教学案例的选择和运用,如改善教学环境、加强教师培训、完善考评机制和反馈机制、加强合作交流等,由此切实为地方“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和运用的优化创新提供一些借鉴,促进地方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周静文[3](2021)在《高校师生典型案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文中研究表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一门与大学生自身成长发展联系较为密切的课程。高校师生典型案例是从不同知识背景、人生阅历和认知水平的大学师生实际生活中选取的案例,它集中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成长诉求。因此,将高校师生典型作为《基础》课案例教学的素材,可以使教学更贴近于学生,从而有效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案例教学法被广泛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选取什么样的案例以及如何将之运用于教学过程则是广大思政课教师面临的一大课题。高校师生典型案例来源于高校大学师生实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能够积极回应青年大学生发展需求,价值追求和利益关切,具有主体特殊性、教育功能性和社会影响力,且因其高度契合《基础》课教学目标、承载《基础》课教学内容、符合《基础》课教学规律而成为《基础》课教学的重要载体。高校师生典型案例运用于《基础》课教学具有切实的实践基础。就《基础》课教学而言,首先,围绕学生是教学出发点、关照学生是教学关键点、服务学生是教学落脚点,高校师生典型案例的运用可有效增强《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其次,从教学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话语三方面,高校师生典型案例的运用可有效强化《基础》课教学亲和力;最后,将高校师生典型案例运用于《基础》课教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汲取知识、塑造意志品质并将理论知识外化于行,从而提升《基础》课教学实效性。高校师生典型案例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一是坚持政治性、典型性、时代性、校本性标准严格挑选案例;二是从壮大思政教师队伍、提高育人的实际效果和深化案例研究等方面协同教师队伍;三是坚持“八个相统一”从过程管理求实效。
唐根杰[4](2021)在《高校“基础”课案例教学环节设计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以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平台,以案例教学环节的创新为核心,探讨了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效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意义及案例教学在该课中的实施步骤和重要环节。其中主要包括课前准备、课堂进行阶段和课后总结三个基本教学环节设计,对深入和丰富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程形式建设及教学方法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李若瀚,高娜[5](2021)在《论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法的案例选择标准和教学要求》文中认为如何更好地引入案例教学法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案例教学法具有直观性、互动性和启发性的特点,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活力。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增强课程的感染力,提高课堂抬头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教学涉及案例选择、案例讨论、案例总结三个环节。案例的选择应坚持典型性、真实性、针对性、贴近性、时代性和启发性的标准。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黄黎明,张玉华,马前锋[6](2020)在《高职“基础”课案例教学改革协同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案例教学是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将案例融入职业、专业、行业教育的全过程,对促进高职学生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受高职院校师资结构、学校均衡程度、学生现状和教学理念滞后等综合因素影响,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建设和教学成效的提升单靠一己之力难以实现,唯有以问题为导向,抱团取暖,形成协同效应,才能最大化实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整体性价值。文章以上海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改革协同建设的实践为例,以期为高职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新思路。
朱千伟[7](2020)在《案例教学在构建师生心理契约中的教育价值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案例教学给学生一个"说、做、看、思"的机会,心理契约作为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存在于互动合作中的心理现象,在案例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存在着心理契约。本文在介绍案例教学的内涵及特点基础上,讨论了案例教学过程中师生心理契约达成的基本环节,阐述了案例教学在构建师生心理契约中的教育价值。
赖雪梅[8](2019)在《“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05方案”实施以来,“基础”课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为一门课程,然而实际教学效果与“方案”拟定的初衷存在一定的差距,针对这个现象,为解除“基础”课教师对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于一门课中认知上的困惑,促进教材到教学的有效转化,本文探究了“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于一体的学理、历史和现实依据,剖析了“基础”课教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两张皮”现象,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系统设计“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体系,并以此进行实践验证。从理论层面而言,把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整合于“基础”课当中,不仅是因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有机融合,更是因为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学理上的联系,这是促成“基础”课诞生的最根本的缘由。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德治与法治从未分离的实践,进一步验证了“基础”课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为一体的合法性。系统梳理和澄清“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学理、历史和现实依据,有助于提升“基础”课的理论深度,增强课程学术魅力。从现实层面而言,基于前述对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学理、历史和现实的考证,针对当前“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两张皮”现象,提出系统的教学实施建议,全方位推进“基础”课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到教学考核的立体化改革,力促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真正实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研究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研究的缘起、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习近平主席对青年人提出了“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要求,中宣部“05方案”设计的“基础”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但是,“基础”课的教学实施现状与“方案”拟定的初衷存在很大差距:一线教师对“基础”课诞生和实施产生了巨大的困惑,不能很好地理解“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通性,因而在教学中出现了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分而治之”的“两张皮”现象。为了帮助一线教师打通对“基础”课学理认知上的困惑,使其认识到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价值趋同性、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一致性,学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但不够系统和深入,且对“基础”一线教师的困惑不具有针对性,因此,本文直接探究“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于一体的学理、历史和现实依据,剖析“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实施现状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系统设计“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路径,并进行实践验证,希望借此帮助“基础”课一线教师解除学理困惑,为增强“基础”课教育教学实效性提供方法和途径上的借鉴。第二部分,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这一部分首先对“基础”课、“德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法制教育”这几个关键词语进行阐释和界定。在继承和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理论渊源进行探索。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同源性、同质性、价值趋同性和互补性差异的理论是“基础”课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在一门课程中的内在学理依据。西方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理论为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参考。中国德法相济的历史传统形成了“明德慎罚”、“德主刑辅、礼法合治”等德法融合的思想也为“基础”课的产生和发展也起到重要的理论奠基作用。这部分研究将为实现“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历史基础。第三部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现实需要及其维度。从现实来看,道德与法律作为观念的意识形态和制度意识形态,它们的产生和发展都建立共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现实基础之上。“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结合正是中国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理念与实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此部分的深度分析有助于巩固和加强一线教师对“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合建立有效的认同感。第四部分,“基础”课教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现状分析。承担“基础”课教学的一线教师由于学科背景的差异和教学的惯性导致他们对“基础”课诞生和实施产生巨大的困惑,不能很好地理解“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通性,在教学中不能将“05方案”的指导精神贯彻到位,从而出现了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分而治之”的“两张皮”现象,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到教学考核的诸多方面。唯有透析“基础”课教学“两张皮”问题及其成因,才能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第五部分,“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改进对策与实践。本部分是论文的核心,也是课题创新价值的集中所在。基于前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学理、历史和现实依据的考察和分析,针对当前“基础”课教学当中存在的“两张皮”问题及其成因,提出系统的实施建议,并进行实践验证,全方位推进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到教学考核的立体化改革,力促“基础”课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实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王林[9](2019)在《职业高中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有效性研究 ——以太原市职业高中为例》文中认为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职业高中的法律基础课程是职业高中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是当代职业高中设置的一门重点课程,也是职业高中学生法制教育的专门课程。然而,职业高中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却令人担忧。笔者选取太原市具有代表性的5所职业高中学校,对这些学校的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一定深度的探索和研究,以期对改善职业高中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有效性提供一定的借鉴。文章内容分四大块进行了一个相对详尽的阐述:第一章绪论中对职业高中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有效性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发现目前学术界,对于笔者所研究的这个课题,专家、学者为数不多,研究专着较少,这也给笔者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第二章是对学者们总结的关于职业高中学校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相关概念界定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简要的分析;第三章是对太原市职业高中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个案调查,在这章中,笔者首先对太原市职业高中法律基础课程作简要概述,然后利用调查问卷就太原市职业高中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有效性基本情况分别分析了太原市职业高中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运用现状、太原市职业高中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偏好情况、太原市职业高中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情况,最后对太原市职业高中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有效性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第四章是根据太原市职业高中法律基础课程的特点及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教学方法有效性的对策和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
邓续单[10](2019)在《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同时,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社会中明显提升。要想办好中等职业教育,就必须落实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为基本准则,而德育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必修课,提高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实效性一直是德育课教学的重中之重。案例教学法不仅能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协作能力、解决分析问题能力、创造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还能够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使德育课这个德育主渠道、主阵地更好的发挥作用,对促进德育课的教学改革和实现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将案例教学法与中职德育课有机结合?目前在中职德育课的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提出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应用对策?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应用进行研究:绪论部分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同时介绍了本论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及应用价值分析。界定了案例、案例教学法、中职德育课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分析了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阐述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价值;第三部分,通过对笔者所在学校300名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做问卷调查,同时对21名德育课教师做深度访谈,进行数据分析后得出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其原因;第四部分,从学校、教师、学生三大维度阐述了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应用对策,并最终构建中职德育课案例教学应用模式。第五部分,结论、不足与展望。
二、“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模式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论当前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将案例教学引入高校思政课的意义 |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案例选择标准 |
三、当前思政课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将案例教学等同于事例教学 |
(二)案例脱离教材情况严重 |
(三)理论讲授被严重弱化 |
(四)案例的选取不科学 |
(五)案例教学实施不恰当 |
四、思政课案例教学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研究 ——以大理四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调查研究法 |
(三)比较分析法 |
五、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相关概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案例与教学案例 |
(二)“基础”课教学案例 |
(三)“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 |
二、“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关系 |
(一)教学案例选择是教学案例运用的前提和基础 |
(二)教学案例运用是教学案例选择的实现 |
(三)二者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一致 |
三、“基础”课教学案例种类和来源 |
(一)“基础”课教学案例的种类 |
(二)“基础”课教学案例的来源 |
四、开展“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必要性 |
(一)“基础”课的性质、特点和教学要求 |
(二)“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必要性 |
(三)“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特点 |
五、“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理论基础 |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四要素说”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心理分析理论 |
(四)认知学习理论 |
(五)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
六、“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和运用的意义 |
(一)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目标的现实需要 |
(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
(三)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针对性及实效性 |
(四)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特点,满足大学生学习要求 |
第二章 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现状研究 |
一、调查研究概述 |
(一)调查背景 |
(二)调查对象及内容 |
二、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成效 |
(一)提升“基础”课教学效果,学生学习印象深刻 |
(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解决疑惑,提升学习效率 |
(三)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升 |
(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
三、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特点 |
(一)“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的特点 |
(二)“基础”课教学案例运用的特点 |
四、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案例选择原则不明确 |
(二)教学案例选择与学生专业结合不够紧密 |
(三)教学案例选择与解决学生实际需求的关联度不高 |
(四)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存在的不同问题 |
五、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运用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案例运用中师生互动性不强,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
(二)教学案例运用中课堂氛围不活跃 |
(三)对老中青教师教学案例运用效果评价的差异化 |
(四)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运用存在的不同问题 |
六、影响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对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认识不全面 |
(二)教师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素质和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
(三)教师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外部条件需进一步优化 |
(四)四所高校之间的发展差异因素 |
第三章 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对策分析 |
一、教师教学案例选择的对策 |
(一)增强教学案例选择的主体意识 |
(二)明确教学案例选择的原则 |
(三)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实际需求 |
(四)拓宽教学案例选择的渠道 |
二、教师教学案例运用的对策 |
(一)把握教学案例运用的基本要求 |
(二)创新教学案例运用的方式,活跃课堂氛围 |
(三)增强新媒体运用能力 |
(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增强课堂互动 |
三、优化“基础”课教师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外部条件 |
(一)优化教学案例运用的教学环境 |
(二)强化教师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能力培训和指导 |
(三)建立合理有效的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考评和反馈机制 |
(四)加强四所高校之间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合作交流 |
结语 |
附录1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调查研究问卷 |
附录2 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高校师生典型案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析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2 高校师生典型案例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的理论基础 |
2.1 案例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
2.2 高校师生典型案例的内涵和特点 |
2.3 高校师生典型案例是《基础》课教学的重要载体 |
2.3.1 案例契合《基础》课教学目标 |
2.3.2 案例承载《基础》课教学内容 |
2.3.3 案例符合《基础》课教学规律 |
3 高校师生典型案例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的现实依据 |
3.1 增强《基础》课教学针对性的要求 |
3.1.1 围绕学生是教学出发点 |
3.1.2 关照学生是教学关键点 |
3.1.3 服务学生是教学的落脚点 |
3.2 强化《基础》课教学亲和力的要求 |
3.2.1 增强教育主体的亲和力 |
3.2.2 增强教学内容的亲和力 |
3.2.3 增强教学话语的亲和力 |
3.3 提升《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要求 |
3.3.1 引导学生获得知识 |
3.3.2 塑造学生意志品质 |
3.3.3 促进学生行为外化 |
4 高校师生典型案例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的实践策略 |
4.1 案例选取严标准 |
4.1.1 政治性 |
4.1.2 典型性 |
4.1.3 时代性 |
4.1.4 校本性 |
4.2 协同教师队伍 |
4.2.1 壮大思政教师队伍 |
4.2.2 提高育人实效 |
4.2.3 深化案例研究 |
4.3 过程管理求实效 |
4.3.1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
4.3.2 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
4.3.3 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
4.3.4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
4.3.5 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
4.3.6 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
4.3.7 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
4.3.8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高校“基础”课案例教学环节设计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基础”课案例教学的意义 |
(一)案例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
(二)案例教学有效提高教学实效性 |
二、高校“基础”课案例教学文献综述 |
(一)关于案例教学是什么的问题 |
(二)关于案例教学应遵循的原则问题 |
(三)关于案例教学的不足之处和注意方面的问题 |
(四)关于如何科学设计案例教学环节的问题 |
(五)关于如何完善案例教学的对策的问题 |
三、高校“基础”课案例教学环节的思考 |
(一)案例教学的准备阶段 |
1.选择案例。 |
2.分析案例。 |
3.设计问题。 |
(二)案例教学的进行阶段 |
1.案例的引入与展开需要自然过渡,符合逻辑。 |
2.案例的讨论与规范需要适时掌控,有效推进。 |
3.案例呈现与展示需要实现多元,激发兴趣。 |
(三)案例教学的总结阶段 |
1.对案例本身的总结。 |
2.对案例教学全过程的总结。 |
(5)论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法的案例选择标准和教学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入案例教学法对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意义 |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环节与标准 |
(一)案例教学的环节 |
(二)选择案例的标准 |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四、结语 |
(6)高职“基础”课案例教学改革协同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院校“基础”课案例教学改革协同建设的必要性 |
二、高职院校“基础”课案例教学改革的协同实践 |
(7)案例教学在构建师生心理契约中的教育价值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特点 |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
1. 双向互动性。 |
2. 目标内隐性。 |
3. 突出实践性。 |
二、案例教学过程中师生心理契约达成的基本环节 |
(一)期望相容——愿景共识形成阶段 |
(二)需要筛选——价值澄清阶段 |
(三)情感倾向——情感认同形成阶段 |
(四)支配行为——心理契约达成阶段 |
三、案例教学在构建师生心理契约中的教育价值 |
(一)案例教学强调“双主体”,有助于教师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实现 |
(二)案例教学提供正面教学资源,有助于学生自身“积极人生观”的培育 |
(三)案例教学助推师生期望相融,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行为的引导规范 |
(8)“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关研究及评析 |
1.2.2 国内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关研究及评析 |
1.3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基本思路 |
第2章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
2.1 概念界定 |
2.1.1 “基础”课的概念及其由来 |
2.1.2 德育与道德教育 |
2.1.3 法制教育与法治教育 |
2.1.4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理论 |
2.3 西方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理论 |
2.4 中国古代礼法并用、德法兼治的思想 |
第3章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现实需要及维度 |
3.1 经济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
3.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 |
3.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
3.2 政治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
3.2.1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道德维度 |
3.2.2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法治维度 |
3.3 文化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
3.3.1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
3.3.2 浓厚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需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
3.4 社会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
3.4.1 道德建设是社会治理的基石 |
3.4.2 法治是社会治理的最优模式 |
3.5 生态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
3.5.1 生态文明建设要与道德建设相融合、相统一 |
3.5.2 生态文明建设须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法治体系 |
第4章 “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现状分析 |
4.1 教学理念分析 |
4.1.1 “基础”课现有的教学理念及存在的问题 |
4.1.2 构建新的“基础”课教学理念 |
4.2 教学方法分析 |
4.2.1 专题式教学法 |
4.2.2 案例教学法 |
4.2.3 合作学习法 |
4.2.4 服务性学习法 |
4.2.5 研究式教学法 |
4.3 实践教学分析 |
4.3.1 “基础”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
4.3.2 对“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
4.4 教学考核分析 |
4.4.1 “基础”课考评现状分析 |
4.4.2 “基础”课有效考核评价策略 |
第5章 “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改进对策与实践 |
5.1 教学实施原则 |
5.2 教学整体设计 |
5.2.1 “基础”课专题设计的目标 |
5.2.2 “基础”课专题设计内容与方法 |
5.2.3 “基础”课考核方式设计 |
5.3 教学实践案例 |
5.3.1 教学内容解析 |
5.3.2 学生学情诊断 |
5.3.3 教学目标分析 |
5.3.4 教学策略分析 |
5.3.5 教学流程 |
5.3.6 课堂实录 |
5.4 教学效果分析 |
结语创新体制机制,助力有机融合的落地落小落实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职业高中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有效性研究 ——以太原市职业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现状 |
1.4.1 职业高中教学方法有效性的研究现状 |
1.4.2 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有效性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概述 |
2.1 职业高中的概念 |
2.1.1 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培养目标的差异 |
2.1.2 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教育理念的差异 |
2.1.3 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培养人才的差异 |
2.1.4 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学制的差异 |
2.1.5 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社会价值观的差异 |
2.2 教学方法概念的界定 |
2.2.1 教学方法的概念 |
2.2.2 教学方法的特点 |
2.2.3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
2.3 教学方法有效性的框架 |
2.3.1 有效性 |
2.3.2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
第3章 太原市职业高中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个案调查 |
3.1 太原市职业高中法律基础课程简要概述 |
3.2 太原市职业高中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有效性基本情况 |
3.2.1 研究设计 |
3.2.2 问卷调查对象 |
3.2.3 调查过程 |
3.2.4 研究结果 |
3.3 太原市职业高中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有效性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教学方法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匹配 |
3.3.2 学校环境与实践教学方式不匹配 |
3.3.3 教学方法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不匹配 |
3.3.4 教师偏好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偏好的教学方法不匹配 |
第4章 太原市职业高中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有效性提升的对策思考 |
4.1 太原市职业高中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有效性提升的对策 |
4.1.1 问题导向,适应身心发展 |
4.1.2 创造良好校内环境,增加社会实践活动 |
4.1.3 对照职业,灵活调整内容方法 |
4.1.4 角色互换,强化师生有效互动 |
4.1.5 降低讲授法比重,积极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 |
4.2 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 |
4.2.1 职业高中学校层面 |
4.2.2 职业高中教师层面 |
第5章 结语与展望 |
5.1 结语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10)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及应用价值分析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案例 |
二、案例教学法 |
三、中职德育课案例教学法 |
第二节 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发现学习理论 |
第三节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
一、有利于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 |
二、有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养 |
三、有利于促进中职德育课发展迈上新台阶 |
第三章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目的和对象 |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
第二节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
一、学校在德育课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二、德育课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三、中职学生在德育课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校层面的原因 |
二、教师层面的原因 |
三、学生层面的原因 |
第四章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应用对策 |
第一节 学校应加大对德育课案例教学法的支持力度 |
一、加大重视程度,鼓励德育课教师学习案例教学法 |
二、加大投入力度,为德育课教师建立案例资源库 |
三、加大培训力度,促进德育课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 |
第二节 德育课教师应提高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能力 |
一、加强学习深入研究,掌握案例教学法的技能 |
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主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理念 |
三、创新实践知行合一,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德育课教学实效 |
第三节 中职学生应在适应案例教学法过程中提高能力水平 |
一、了解案例教学法特点,与老师一起探索提高学习效率 |
二、参与案例教学的过程,与老师一起完成教学任务 |
三、发挥主观能动性,与老师一起建立案例资源库 |
第四节 构建中职德育课案例教学法应用模式 |
一、构建的理念 |
二、构建的指导思想 |
三、构建的原则 |
四、应用模式的实现路径 |
第五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问卷调查(学生版)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四、“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模式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当前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 李若瀚,高娜. 高教学刊, 2021(22)
-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研究 ——以大理四所高校为例[D]. 刘芳. 大理大学, 2021(10)
- [3]高校师生典型案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D]. 周静文.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9)
- [4]高校“基础”课案例教学环节设计的思考[J]. 唐根杰.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1(02)
- [5]论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法的案例选择标准和教学要求[J]. 李若瀚,高娜.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1(01)
- [6]高职“基础”课案例教学改革协同实践研究[J]. 黄黎明,张玉华,马前锋.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12)
- [7]案例教学在构建师生心理契约中的教育价值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 朱千伟. 南方论刊, 2020(04)
- [8]“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研究[D]. 赖雪梅.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9]职业高中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有效性研究 ——以太原市职业高中为例[D]. 王林.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9(02)
- [10]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应用研究[D]. 邓续单.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案例教学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法治国家论文; 道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