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MRI诊断食管血管瘤一例报告

CT与MRI诊断食管血管瘤一例报告

一、CT和MRI诊断食管血管瘤1例(论文文献综述)

韩文莉[1](2020)在《食管原发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影响因素及TP53突变分析》文中提出1 研究背景和目的黑色素瘤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皮肤黑色素瘤是目前最常见的黑色素瘤类型,占90%以上。内脏黑色素瘤非常罕见,胃肠道黑色素瘤也极为罕见。其中,食管黑色素瘤占所有恶性黑色素瘤的0.5%,据估计占所有食管肿瘤的0.1%至 0.2%。TP53在人类肿瘤中存在热点突变,是最易发生突变的抑癌基因,野生型P53可以调控细胞的生长和繁殖、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的发生。有研究表明TP53在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食管腺癌中突变频率超过90%,TP53突变与食管癌的生存相关。食管原发恶性黑色素瘤(Primary malignant melanoma of esophagus,PMME)是食管癌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学类型,与食管癌有着相似的临床表现,TP53突变在PMME中的突变情况及其对生存的影响鲜有报告,其特点与ESCC是否相似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拟通过大样本量的回顾性研究,对PMME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初步探讨,对PMME患者的生存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观察TP53在PMME/ESCC中的突变情况及与生存的关系。2 材料与方法2.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210例PMME患者,所有患者临床、病理及生存随访信息均来自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50万例食管癌/贲门癌信息数据库。其中,男性159例,平均诊断年龄58.4±9.0岁;女性51例,平均诊断年龄55.5±11.3岁。2.2 研究方法①回顾性分析210例PMME患者的临床信息,主要包括性别、诊断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病理信息(包括病理诊断、肿瘤部位、肿瘤长径、大体类型、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切缘)、免疫组化、确诊时间及生存随访。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患者生存的影响。②选取资料库中临床信息完整的15例PMME患者、33例ESCC患者组织样品进行靶向测序,对测序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比对分析,筛选出有意义的突变,记录突变类型。③采用IBM SPSS 25.0进行分析,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采用卡方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TP53突变在PMME、ESCC是否存在差异。检验水准α=0.05。3 结果3.1 PMME患者临床病理特征210例PMME患者中,男性159例(75.7%),女性51例(24.3%),男女比例为3.1:1;患者首次就诊主诉吞咽哽噎最多(176例,83.8%),吞咽疼痛5例(2.4%),腹部不适11例(5.2%),胸骨后不适16(7.6%),颈部肿物1例(0.5%),体检1例(0.5%);家族史阳性12例(21.4%),阴性44例(78.6%);肿瘤部位主要为胸下段(120例,57.1%),其次为胸中段(81例,38.6%),颈段和胸上段较少(9例,4.3%);在大体类型中,息肉型最多(55例,36.4%),髓质型最少(8例,5.3%),溃疡型、隆起型、腔内型、蕈伞型分别为16例(10.6%)、32例(21.2%)、13例(8.6%)、27例(17.9%)。3.2 PMME患者生存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肿瘤家族史、大体类型、淋巴结和切缘是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性别女性P=0.019,HR=0.216(0.060-0.780);肿瘤家族史阳性P=0.002,HR=5.675(1.904-16.910)。综上,男性、肿瘤家族史阳性是影响PMME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3.3 TP53在PMME、ESCC中突变差异分析15例PMME样品中2例发生TP53突变,突变频率为13.3%。2例均有明确位点,分别为rs1057520007、rs1042522。发生突变的2个SNP均为错义突变。建库成功的33例ESCC测序样品中,25例发生TP53突变,突变频率为75.6%,共检测到30个突变事件。在23个SNP改变中,错义突变69.6%(16/23),无义突变21.7%(5/23),剪接位点突变8.7%(2/23),7例缺失和插入均为移码突变。卡方检验用于评估TP53在PMME、ESCC中的突变情况,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卡方=16.319,P<0.001),TP53在ESCC中的突变频率高于PMME。3.4 TP53突变与PMME、ESCC临床病理特征关联分析PMME组TP53突变的2例均为年龄小于60岁的男性患者,TP53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关联。ESCC组男性发生TP53突变的频率为90.0%(17/21),女性TP53突变频率为66.7%(8/12),男女之间TP53突变率无差异(P=0.420)。年龄<60岁组TP53突变率100%(9/9),≥60岁组TP53突变率66.7%(16/24),两组之间TP53突变率无统计学意义(P=0.073)。肿瘤部位胸上、中、下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6)。淋巴结阴性组突变率66.7%(12/18),阳性组突变率86.7%(13/15),淋巴结转移阴阳性之间TP53突变频率无差异(P=0.242)。TP53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史、家族史、肿瘤部位、肿瘤长径、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等无关。3.5 TP53突变与PMME、ESCC患者生存本组研究15例PMME患者均随访成功,TP53突变的2例患者生存期分别为0.6和0.7年,Kaplan-Meier分析显示两组之间生存无差异(P=0.194)。33例ESCC患者中,TP53突变组5年生存率为19.2%,未突变组5年生存率为60%,未突变组与突变组相比,有生存较好的趋势(P=0.090)。总体来看,TP53突变对PMME、ESCC患者生存无影响。4 结论①PMME极其罕见(0.08%,210/250,000),以男性为主(男:女=3.1:1);肿瘤好发于胸下段,胸中段次之,颈段和胸上段最少,最常见的症状为吞咽哽噎。②男性和肿瘤家族史阳性是影响PMME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③TP53突变频率在PMME中比在ESCC中低。TP53突变对PMME、ESCC患者的生存无明显影响。

张裕,王俊科,刘丹,王盼,李初谊,郑英,郭建魁,刘冰熔,于晓辉[2](2020)在《ESD术后确诊食管高位巨大血管瘤1例报道》文中研究说明食管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消化道良性肿瘤,尤其是高位,巨大者,其诊断、治疗难度大,术后恢复慢。但随着近年来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在食管瘤的诊治中非常突出。在此,本文将1例经ESD术切除后病理确诊的食管血管瘤进行报道。

石保平,傅燕,刘国彬,屈贵东,李新华,魏莉,李俊,路明亮[3](2019)在《食管海绵状血管瘤1例报道》文中提出本文报道1例误诊为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primary m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esophagus, PMME)的食管海绵状血管瘤伴血栓形成及机化,探讨食管血管瘤与PMME的区别。

房玲[4](2018)在《超声内镜对胃黏膜下病变的诊疗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胃黏膜下病变的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淄博市第一医院胃镜检查中发现的237例胃黏膜下病变,并进行超声内镜检查,记录超声内镜下病变的大小、起源层次,初步进行定性诊断。其中186例行内镜下切除术,根据病变切除术中实际所见,判断SMTs的起源层次与超声内镜诊断的符合率。以切除标本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检验超声内镜定性诊断SMTs的符合率。结果:1.通过超声内镜检查,186例患者纳入研究,96例男性,90例女性,年龄在24-79岁,病变大小在0.3*0.5-4.0*4.0cm。2.超声内镜判断胃黏膜下病变起源层次:黏膜肌层53例,黏膜下层24例,固有肌层109例;内镜下切除手术判断病变起源黏膜肌层45例,黏膜下层19例,固有肌层115例,浆膜层7例。3.超声内镜定性诊断间质瘤134例,平滑肌瘤41例,异位胰腺11例;通过术后病理组织学检验发现间质瘤110例,平滑肌瘤60例,异位胰腺9例,炎性增生3例,纤维性肿瘤3例,血管球瘤1例。4.超声内镜定性诊断与内镜术后病理诊断一致的病例共133例,间质瘤98例、平滑肌瘤31例、异位胰腺4例,对胃黏膜下病变的总体定性诊断符合率为71.51%(133/186)。起源层次诊断一致有135例,黏膜肌层33例、黏膜下层6例、固有肌层96例。层次起源判断符合率72.58%(135/186)。5.术中穿孔34例,主动穿孔19例,被动穿孔15例,使用钛夹、尼龙绳均闭合创面,无迟发型穿孔病例;术中出血31例,使用APC、钛夹均术中止血良好,无迟发型出血病例。结论:1.超声内镜对胃黏膜下病变的有较高的定位、定性及鉴别诊断价值。2.超声内镜对胃黏膜下病变的诊断,有助于内镜切除手术方式的选择。

俞珊[5](2017)在《食管血管瘤超声内镜检查及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对食管血管瘤的诊断特点及诊断价值,并与胃镜进行对比,以病理诊断为标准,比较两者对食管血管瘤诊断的准确率,并根据超声内镜检查的特点,选择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治疗效果,为临床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5年10月已行普通胃镜检查,疑似食管血管瘤的病人,并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嵊州市人民医院内镜中心行EUS检查,EUS诊断为食管血管瘤后均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镜中心进行ESD内镜治疗并进行病理诊断,将内镜诊断结果、EUS诊断结果这两组检验结果,和最终的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针对食管血管瘤普通胃镜和EUS之间的诊断准确率是否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根据EUS提供病变的起源、大小、边界、均匀度及回声灶等特点,选择行ESD内镜治疗,特别注意在术中记录,以及术后的并发症情况。记录食管血管瘤的EUS特征、临床特征、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1、食管血管瘤EUS诊断的结果:(1)食管血管瘤的部位:29例普通胃镜疑似,19例超声内镜诊断,16例病理确诊的食管血管瘤中,6例位于食道上段、9例中段、1例下段。(2)食管血管瘤的EUS特点:呈低回声团块影,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或不均匀,均来源于黏膜下层。2、EUS与内镜对食管血管瘤诊断的准确率:通过EUS诊断方法的总准确率为84.2%,普通胃镜的诊断总准确率为55.1%。对EUS诊断法符合总例数与普通胃镜诊断符合总例数两者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这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存在着非常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得出结果,对于食管血管瘤,超声内镜诊断方法显着优于普通胃镜诊断法。3、食管血管瘤的内镜治疗:对患者在术前进行各种治疗方式的特点以及相关风险的详细告知,同时结合患者自身病灶的病变特点、病人及家属意愿,最终接受行ESD治疗的患者共19名,ESD治疗完整切除率100%,术中有7例少量出血,均于术中电凝或止血钳止血,术中无一例发生穿孔,术后均未发生迟发性出血及穿孔。出院后随访过程中也未发现复发。结论:1、超声内镜可以提供回声的起源、大小、边界、均匀度及回声灶等病变的特点,对于食管血管瘤,超声内镜诊断显着优于胃镜。2、食管血管瘤是比较罕见的病变,以食管中段多发。3、食管血管瘤经EUS检查后可清楚界定病变范围及深度,指导ESD治疗,ESD切除食管血管瘤是一个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丁艳乐,丰义宽,周新玲,刘燕,宋京华,张玉英[6](2017)在《超声内镜对食管黏膜下肿物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对食管黏膜下肿物(SMT)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内镜治疗的食管黏膜下肿物60例的术后病理结果及术前超声内镜诊断,通过比较术前超声内镜诊断与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结果,评价超声内镜对食管黏膜下肿物起源层次及性质的诊断价值。结果 (1)60例食管黏膜下肿物,术后病理示平滑肌瘤31例,间质瘤20例,囊肿4例,血管瘤3例,脂肪瘤2例。(2)EUS诊断5例与病理诊断不符,其中有3例间质瘤误诊为平滑肌瘤;1例平滑肌瘤误诊为间质瘤;1例血管瘤误诊为囊肿;另外1例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间质瘤误判为起源于黏膜下层。(3)根据病变临床特点及超声内镜表现分别予以EMR,ESD/ESE,EFR,STER微创治疗,术后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3年复查胃镜示恢复良好,未见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 (1)EUS能清晰显示食管黏膜下肿物的起源层次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2)EUS诊断食管黏膜下肿物与术后病理诊断有较高的符合率。

朱振,朱海杭,刘丹,印健,王璐,陈磊[7](2016)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食管血管瘤二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食管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报道我院2例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食管血管瘤病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以"食管血管瘤"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以"esophageal hemangioma"和"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为关键词在Pub Med、Elsevier、Springer、Wiley、OVID、EBSCO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截止2016年3月31日。结果检索到中文文献6篇,但均无食管血管瘤患者的详细资料。检索到英文文献4篇,剔除重复报道。共检索到3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食管血管瘤病例,与我院报道的2例病例进行汇总分析。5例中,男2例,女3例,年龄2964岁。2例无症状,3例表现为吞咽困难。5例食管血管瘤超声内镜下均起源于黏膜下层,4例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1例为边界不清的高回声。4例行胸部CT检查,2例病变为软组织密度影,1例病变为高密度组织影,1例病变为强化组织影。术前仅1例行胃镜下活检病理检查,但提示炎性渗出及坏死组织,未能确诊。术后病理4例为海绵状血管瘤,1例为毛细血管瘤。术后随访2例6个月无复发,1例8个月无复发,1例6周无复发,1例无随访资料。结论食管血管瘤临床罕见,胃镜、超声胃镜、胸部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病理组织学检查是其诊断金标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食管血管瘤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刘丽丽,刘白鹭,王海波,张金玲,申秀芬[8](2016)在《MSCT充气造影检查对食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充气造影检查对食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00例经胃镜及手术病理证实的食管疾病患者,均行MSCT充气造影检查,将扫描后的图像进行薄层重建及后处理,对MSCT充气造影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并采用Kappa检验分析其一致性。结果 100例食管疾病患者中,经消化胃镜及术后病理证实,食管平滑肌瘤62例,食管癌8例,食管憩室6例,食管囊肿8例,隆突下增大淋巴结结核2例,食管血管瘤4例,正常食管10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MSCT充气造影检查,食管管腔扩张良好。经Kappa检验,MSCT充气造影结果与病理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值=0.898,P﹤0.001)。MSCT充气造影诊断食管平滑肌瘤的特异度、灵敏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6.8%、78.9%、90.0%,诊断食管癌的特异度、灵敏度和准确率均为100%。结论 MSCT充气造影检查作为一种诊断食管疾病的新方法,有利于提高食管疾病的检出率,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李芳芳[9](2015)在《超声内镜对食管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2008年6月至2014年3月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超声内镜诊断的食管隆起性病变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了解各种食管隆起性病变的好发部位、性质和来源,结合病理组织学诊断分析其符合率,进一步探讨超声内镜对食管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至2014年3月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经普通电子胃镜诊断为食管隆起性病变的426名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食管隆起性病变的病种分布、起源层次、回声特点及病变大小。其中男221例,女205例,男:女1.08:1,年龄21岁-85岁,平均年龄(57.2土12.5)岁。结合食管隆起性病变浸润层次及大小情况,指导进一步行内镜下微创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结合微创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获得的最终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分析其总的符合率。采用日本生产的OLYMPUS-UM2000超声内镜和/或UM-DP12-25R、UM-DP20-25R超声探头行超声内镜检查,超声频率分别为5.0MHz、12.0MHz和20.0MHz,根据病变大小调换超声频率。结果:1.病种分布:通过对经电子胃镜诊断为食管隆起性病变的426名患者进行超声内镜检查,超声内镜发现病变427处,其中平滑肌瘤215例,问质瘤59例,囊肿38例,癌及癌前病变36例,外压性改变42例,血管瘤7例,食管黏膜皱襞隆起7例,脂肪瘤4例,静脉窦2例,乳头状瘤2例,血肿2例,炎症溃疡5例,鳞状上皮增生3例,息肉1例,肌母细胞瘤2例,血管球瘤1例,淋巴管瘤1例。2.回声特点:平滑肌瘤均呈低回声,起源于黏膜肌层210例,黏膜下层1例,外膜层4例。问质瘤均呈低回声,起源于黏膜肌层2例,肌层57例。囊肿呈低回声7例,高回声6例,无回声25例;起源于黏膜层4例,黏膜下层34例。癌及癌前病变呈低回声31例,高回声5例;起源于黏膜层20例,黏膜下层2例,肌层11例,外膜层3例。血管瘤呈高回声2例,无回声5例;起源于黏膜层4例,黏膜下层3例。黏膜皱襞隆起均呈高回声,起源于黏膜层4例,黏膜肌层3例。脂肪瘤均呈高回声,均起源于黏膜下层。静脉窦均呈无回声,均起源于黏膜下层。乳头状瘤均呈高回声,均起源于黏膜层。血肿均呈高回声,均起源于黏膜下层。炎症溃疡均呈低回声,均起源于黏膜层。鳞状上皮增生均呈高回声,均起源于黏膜层。息肉呈低回声,起源于黏膜层。肌母细胞瘤均呈低回声,均起源于黏膜肌层。血管球瘤呈低回声,起源于黏膜下层。淋巴管瘤呈无回声,起源于黏膜下层。3.病变大小:平滑肌瘤大小≤1.0cm的203例,>1.0cm-2.0cm的11例,>2.0cm的1例。问质瘤大小≤1.0cm的26例,>1.0cm~2.0cm的26例,>2.0cm的7例。囊肿大小≤1.0cm的1例,>1.0cm~2.0cm的36例,>2.0cm的1例。癌及癌前病变大小≤1.Ocm的2例,>1.0cm~2.0cm的29例,>2.Ocm的5例。血管瘤大小≤1.0cm的3例,>1.0cm~2.0cm的4例。黏膜皱襞隆起大小≤1.0cm的7例。脂肪瘤大小≤1.0cm的4例。静脉窦大小≤1.0cm的2例。乳头状瘤大小≤1.0cm的2例。血肿大小≤1.0cm的2例。炎症溃疡大小≤1.0cm的4例,>1.0cm~2.0cm的1例。鳞状上皮增生大小≤1.0cm的3例。息肉大小≤1.0cm的1例。肌母细胞瘤大小≤1.0cm的2例。血管球瘤大小≤1.0cm的1例。淋巴管瘤大小>1.0cm~2.0cm的1例。4.超声内镜与病理组织学符合率:超声内镜发现的427处食管隆起性病变中,其中46例病变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11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8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结合其最终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与最终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符合61例,其总的符合率为93.85%。结论:超声内镜对于食管隆起性病变的有较高的定位、定性及鉴别诊断价值,同时也对于临床医生选择对该病变是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还是内镜下微创治疗提供了有效依据,但对食管平滑肌瘤与问质瘤的鉴别诊断以及问质瘤的良恶性诊断仍存在困难。

王凤岭,张冉,王弘锦,李蕊,王强,郭小蕊[10](2015)在《食管中上段巨大血管瘤破裂大出血一例》文中提出患者女,22岁,间断呕吐鲜血2个月,加重2 h于2014年2月27日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特殊原因突然呕吐鲜血约500 mL,之后因感咽部不适,先后就诊于多家医院,行颈部及甲状腺超声、纤维胃镜、胸部CT等检查,考虑食管静脉曲张与溃疡,但未经确诊与治疗。患者入院前2 h进食后感恶心、呃逆,呕吐鲜血约800mL,短暂晕厥,清醒后再次呕吐鲜

二、CT和MRI诊断食管血管瘤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T和MRI诊断食管血管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1)食管原发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影响因素及TP53突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食管原发恶性黑色素廇临床特征和生存影响因素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临床资料及组织样本的收集
        2.3 随访
        2.4 诊断及分类标准
        2.4.1 病理与免疫组化诊断标准
        2.4.2 年龄划分标准
        2.4.3 肿瘤长径划分标准
        2.4.4 肿瘤家族史阴阳性标准
        2.4.5 肿瘤部位划分标准
        2.4.6 TNM分期标准
        2.5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PMME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分布
        3.2 PMME患者生存影响因素分析
        3.2.1 单因素分析
        3.2.2 Cox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PMME和ESCC中TP53基因突变差异对比及对生存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1 主要实验仪器
        2.2.2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2.3 靶向测序的主要实验步骤
        2.3.1 DNA的提取
        2.3.2 提取DNA的质量检测
        2.3.3 DNA文库建立
        2.3.4 文库质量检测
        2.3.5 上机测序
        2.4 评估测序质量
        2.4.1 测序原始数据
        2.4.2 测序原始数据的过滤
        2.4.3 测序错误率分布检查
        2.4.4 测序数据的质量分布
        2.5 参考序列的比对分析
        2.6 变异的检测结果
        2.6.1 SNP检测结果
        2.6.2 INDEL检测结果
        2.7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TP53在PMME、ESCC中突变差异分析
        3.2 TP53突变与PMME、ESCC临床病理特征关联分析
        3.3 TP53突变与PMME、ESCC患者生存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综述 食管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研究生期间参与发表的学术论文、科研项目及学术会议
致谢

(4)超声内镜对胃黏膜下病变的诊疗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2 方法
        2.1 主要仪器设备及器械
        2.2 方法与步骤
        2.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2 EUS诊断结果与内镜手术对比结果
    3 内镜切除手术穿孔、出血并发症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5)食管血管瘤超声内镜检查及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资料及资料收集
    2.2 仪器设备及药物
    2.3 方法
    2.4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2.5 病理方法
    2.6 观察指标
    2.7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食管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及EUS表现
    3.2 EUS与普通胃镜对食管血管瘤的诊断
    3.3 食管血管瘤的内镜治疗结果
4 附图
5 讨论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超声内镜对食管黏膜下肿物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2.2 超声胃镜检查
        1.2.3 内镜治疗
        1.2.4 记录与随访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超声内镜和术后病理各SMT的发病例数及发病部位
    2.2 各食管黏膜下肿物的超声内镜表现
    2.3 内镜下手术治疗
3 讨论

(7)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食管血管瘤二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文献复习
讨论

(8)MSCT充气造影检查对食管疾病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 MSCT充气造影检查方法
        1.2.1扫描前准备
        1.2.2设备和扫描方法
        1.2.3图像薄层重建及后处理
    1.3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MSCT充气造影结果
        2.1.1病变部位
        2.1.2病变大小
        2.1.3 MSCT表现
    2.2病理结果
    2.3充气造影结果与病理结果的比较
3讨论
    3.1传统食管CT检查方法
    3.2 MSCT充气造影检查
    3.3 MSCT充气检查对各种食管疾病的意义
        3.3.1食管癌的MSCT充气检查
        3.3.2食管平滑肌瘤的MSCT充气检查
        3.3.3食管其他疾病的MSCT充气检查

(9)超声内镜对食管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四、CT和MRI诊断食管血管瘤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食管原发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影响因素及TP53突变分析[D]. 韩文莉. 郑州大学, 2020(02)
  • [2]ESD术后确诊食管高位巨大血管瘤1例报道[J]. 张裕,王俊科,刘丹,王盼,李初谊,郑英,郭建魁,刘冰熔,于晓辉.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20(04)
  • [3]食管海绵状血管瘤1例报道[J]. 石保平,傅燕,刘国彬,屈贵东,李新华,魏莉,李俊,路明亮.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9(08)
  • [4]超声内镜对胃黏膜下病变的诊疗价值[D]. 房玲. 青岛大学, 2018(12)
  • [5]食管血管瘤超声内镜检查及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的应用价值[D]. 俞珊. 浙江大学, 2017(04)
  • [6]超声内镜对食管黏膜下肿物的诊断价值[J]. 丁艳乐,丰义宽,周新玲,刘燕,宋京华,张玉英.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17(03)
  • [7]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食管血管瘤二例并文献复习[J]. 朱振,朱海杭,刘丹,印健,王璐,陈磊.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6(17)
  • [8]MSCT充气造影检查对食管疾病的诊断价值[J]. 刘丽丽,刘白鹭,王海波,张金玲,申秀芬. 癌症进展, 2016(07)
  • [9]超声内镜对食管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D]. 李芳芳. 石河子大学, 2015(01)
  • [10]食管中上段巨大血管瘤破裂大出血一例[J]. 王凤岭,张冉,王弘锦,李蕊,王强,郭小蕊. 中华消化杂志, 2015(01)

标签:;  ;  ;  ;  ;  

CT与MRI诊断食管血管瘤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