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论文文献综述)
曾志怡[1](2021)在《基于教育服务质量的中职旅游类专业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堂教学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质量决定着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教师作为承担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的活动主体,对其教学质量的评价,有助于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综观当前中职学校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评价主体涉及同行教师、督导专家、学生、学生家长以及行业企业等,评价内容包含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但评价指标较笼统,未区分专业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课教师以及基础理论课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效果,制约了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因此,本文立足于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类专业实践课(后文以“专业课”代称)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基于教育服务质量的理论基础、模型方法,从教育服务对象(学生)的视角构建中职旅游类专业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开展实证探索,了解教育服务对象(学生)对专业课教师课堂教学的倾向性态度和意见;接着选取7名中职旅游类专业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同行教师对旅游类专业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结果;然后将基于教育服务对象的评价结果与同行教师评价结果相对比,进一步验证基于教育服务质量评价结果的价值性,并基于教育服务对象的评价结果为中职旅游类专业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提出策略和建议;最后在研究反思中,针对基于教育服务质量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型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未来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方向。本文首先通过对当地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现状的考察,初步拟定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方向;其次基于已有对教学评价和中职课堂教学评价的文献研究成果,梳理、对照、分析、解释,从而加深对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的认识,确定教育服务质量为本文的研究视角;接着通过对教育服务质量以及教育服务质量评价的理论梳理,选择符合本文研究主题的教育服务质量测量工具;接着采用学生小组讨论法、参与或半参与式观察法、焦点团组意见征询法等修订基于教育服务质量的中职课堂教学评价的模型维度,并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搜集、整理、归纳具体指标体系,经过一轮专家对初始指标体系的重要程度打分以及二轮专家的访谈意见,最终确定基于教育服务质量的中职课堂教学评价模型;紧接着本文以旅游类专业《餐饮服务》课程为例开展实证探索,选取桂林市LY职业中等专业学校5个班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6.0对所收集的调查数据进行信效度分析、描述分析、层次分析(IPA),通过差距分数的高低和IPA分析的指标层次划分,了解学生对专业课教师课堂教学的倾向性态度和意见;然后选取7名中职旅游类专业不同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学科带头人等进行访谈,了解同行教师对旅游类专业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结果,进而将其与基于教育服务质量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基于教育服务对象的评价结果具有价值性,并基于教育服务质量评价结果对中职旅游类专业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提出策略和建议。
陈慧欣[2](2021)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方式。2019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职业院校应当持续更新并推进顶岗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标准等,表明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是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前提。实践教学作为高职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可用性更强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调查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的情况,为科学地构建评价体系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文献、政策、师生深入访谈三种材料编码来构建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三级构成要素,再逐步凝练出二级构成要素,最后基于CIPP评价模式形成4个一级构成要素。通过邀请17名专家开展三轮专家咨询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各构成要素及权重。评价体系共分两个部分,分别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生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共包含4个一级构成要素、15个二级构成要素和42个三级构成要素;学生评价体系共包含4个一级构成要素、7个二级构成要素和23个三级构成要素。再根据教师、学生评价体系分别编制出具有针对性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教师评价卷)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学生评价卷)。将研究编制的教师评价卷与学生评价卷付于运用,对广东省内的高职学生及实践教学任课教师进行调查,对回收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效度分析,得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存在的相关问题,从而根据问题所属的构成要素,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提出针对性建议;此外,结合评价体系中权重指标较高的构成要素,从而从评价体系的相关主体的角度出发,为高职院校或其他研究者提出评价体系构建的建议,分别有以下四点建议措施:(1)重视对学校在发展定位方面的评价。(2)提高教师培训、经历在评价体系的权重。(3)重视实践教学方法与内容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4)增强对企业影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转化的评价。
赵朋[3](2021)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现存问题及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J省三所师范院校的调查》文中指出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2009)》文件精神,我国自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至今已有12年的时间,先后有10届研究生毕业。如何做好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不断夯实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工程,相关各部委及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印发各类政策文件指导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工作。但当前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工作仍然存在不足,在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在社会不断发展,教育不断进步的趋势下,必须不断完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工作,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需要,突出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这一实践取向符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质量效益”的要求。解决当前问题的办法首先是通过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开展系统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针对关键问题强化培养全过程质量管理,并对各个培养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要想将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工作做好,必须全面检测培养质量。建立一个科学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对于探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评价,科学地选择和使用质量评价工具是前提。在本研究中,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以及个人访谈法。在文献、相关政策文本以及评价模型分析基础上,以CIPP评价模式为依据,建立起结构维度,从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输出评价四个要素出发,编制出当前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存问题的系列问卷,并进行信度检验与结构方程效度检验,使之达到测量学标准。在调查实施阶段,用编制好的系列问卷,分别调查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216人,校内管理者65人、全日制教育硕士毕业生325人等不同主体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认识与看法,从中发现问题,并根据实证调查与访谈结果,再结合理性探索,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剖析原因。在上述基础上,再结合相关理论基础,提有效地提升升策略。针对质量评价在各个维度中所呈现的问题,探寻其背后的原因,就是在整个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探讨质量文化、质量实施、质量保障以及质量评价等原因对问题产生的影响。例如在质量文化这一层面上,由于质量文化成为教育利益的附庸,而衍生的质量观念落后,质量体系缺失,质量导向不足等诱因,使得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观念没有深入到整个培养过程中。其次,在质量实施过程中,无法满足供给侧自身发展需要,造成培养过程中出现培养模式重形式,轻过程;课程配置重理论,轻实践;指导机制重成果,轻浸润等价值取向,这必然会影响到实施结果。再次,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保障资源的不足,也是导致培养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例如学生资源优质比率低,导师资源结构不平衡,配套资源投入产出少等,这些都是保障培养质量的关键性资源,这些资源的缺失必然造成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无法达到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预设的程度。最后,现有质量评价开放式增维能力薄弱也是造成培养质量问题的原因,由于诊断针对性不强,没有及时发现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在这一层面上,外部评价缺乏调节性,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内部评价缺乏特质性等都是导致不能科学、客观反映培养质量问题的原因。如何切实提升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解决现有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具有一定的整体性、联动性特征。根据对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最主要的就是建构合理的培养模式体系,并坚定落实。首先,需要提升以价值为导向的质量动力,提升质量文化氛围,诸如营造教育质量软环境,转变师生共生新观念,创新质量监管新模式等,具备良好的质量动力,是保障质量培养的前提。其次,夯实以实践为导向的质量支持,实践部分是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在这一目标下,要创设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探索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课程,建立产学研共同体的供需互动平台,实现实践过程的联动,夯实专业型硕士的实践能力基础。再次,应该是强化以学生为导向的质量保障,包括优化学生选拔制度,开发优势导师资源,保障持续性投入链等,做到保障有力,才能确保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最后是完善以发展为导向的质量评估,在这一层面上,应该弱化行政部门干扰性政策,建立多维的质量评价标准,增强学术评价的主体职能,使得对于培养质量有清晰的认识,做到随时调整改进,不断优化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
杨成龙[4](2021)在《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 ——以上海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党的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党的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石,是有效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提升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既是贯彻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本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初步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概念,提出高校基层党建质量应包括正确的目标价值、组织建设质量、党员队伍建设质量、制度建设质量、考核评价质量等五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基层党建理论进行梳理和阐述,系统考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提出马克思主义基层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命题。在此基础上,论文阐明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基本特征,论述高校基层党建五个方面的目标——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学校治理、团结动员师生、推动学校改革发展,提出高校基层党建三大价值取向,即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阐述基层党建应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在初步构建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论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高校基层党建进行历史考察,分析上海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有益的经验和历史启示。同时对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现状进行分析,总结高校基层党建取得的五个方面的成绩,分析院(系)党组织建设、基层党支部建设、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基层党建制度建设及基层党建考核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六个方面提升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主要路径,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体系。
宋明轩[5](2021)在《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基于STEAM理论》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旅游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和旅游消费市场的转型升级,旅游业对于从业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旅游教育质量评价问题也随之成为行业、社会与学界关注的热点。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体系与指标处于较为单一的状态,禁锢了旅游管理教学质量向多层化与科学化的趋向发展。鉴于此,本文在对教学质量评价和STEAM教育理论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评价量表,并根据量表所反映出的教学质量问题,有针对性地分析和探讨了相应的优化对策。本研究无论是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相关理论的丰富,还是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旅游行业健康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理论研究方面,本文梳理与分析了教学质量评价和STEAM教育理论的相关研究文献。从概念与特征、主体与内容、应用与方法以及STEAM教育理论的概念与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与分析。本研究认为,教学质量评价是在一定教学情境下,依据相应评价标准的规定,对教学活动及其相关活动中所有因素进行的价值判断。本研究认为多学科知识融合的STEAM教学理论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等方面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之间存在高度的契合关系。因此,基于STEAM教学理论分析和探讨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评价问题不但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实证分析方面,本文从旅游管理教学质量和STEAM教学理论相关材料中归纳了可用于初步构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评价量表的指标。之后,对初建的指标进行筛选、优化与权重赋值,最终形成由教学环境、课程建设、教学组织、执行效果和教学支持五个维度包括24个具体指标构成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评价量表。最后,利用新建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评价量表设计问卷,调查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期望与感知落差。上述实证研究不但有助于人们科学认识和理解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实际状况,也有助于相关改进措施与优化对策的探讨。对策探讨方面,本文通过上述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在综合考量评价量表的指标及其权重,以及量表所测量出的教学质量实际状况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研究认为,只有通过优化教学环境,改善教学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科学建设课程,合理规划与构建课程发展体系;完善教学组织,丰富与创新教学形式;强化教学效果监管,构建考核与反馈机制;提升教学支持,完善教学储备和行政管理,才能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进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以促进旅游业的平稳健康发展。
盛婧[6](2021)在《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基础。随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迅速推广,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和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作为两大机制的核心内容,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已产出为导向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也成为了高校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坚持持续改进也成为高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核心理念。本文首先对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相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理念的内涵,分析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探讨了高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汲取经验,从坚持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理念、完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强化评价主体责任、合理利用评价结果等方面提出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策略,并通过案例分析对其进行了阐释。
朱涛[7](2021)在《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建本科院校占据我国普通本科院校的“半壁河山”,在建设人才资源大国、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工程人才。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对高等教育以及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影响深远,保障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刻不容缓。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文本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对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背景分析及相关文献的梳理,围绕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谁来保障”“保障什么”的基本问题,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对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实施对象以及若干环节进行研究。其次,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主体和客体两个维度,以115所理工类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为样本,对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利益相关者责权不明确且参与不够深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各环节发展不均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并从利益相关者间未建立“责任共担”的机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过程未形成“螺旋上升”的闭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指标体系理解不一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再次,在寻求解决问题的设想上,借鉴福建工程学院落实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建立明确且可衡量的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的设计与课堂教学革命的实施、建立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支持条件等方面的实践探索,总结其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平台,在健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内容,强化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主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经验,以期为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提供借鉴和启示。最后,针对上述发现的问题以及案例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践,形成了由质量保障主体、质量保障客体和工程人才培养要素构成的三维立体结构,构建了由决策与指挥系统、执行系统、检查与评价系统、反馈与改进系统、环境支持系统构成的“五位一体”的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内容体系。同时,提出深化质量保障主体的参与,健全和完善质量保障客体,持续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对策。
宁玉文[8](2020)在《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MOOC作为新型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成为推进“互联网+教育”战略落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工作内容,国家教育部提出了按年度分批建设和认定在线开放课程,加强在线课程常态化质量检查和评价的要求。在医学教育领域,为了适应我国开展新医科教育改革的需要,医学院校正在广泛地建设和引进医学MOOC,利用在线教学手段,提高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然而,质量问题是制约MOOC发展与应用的瓶颈。在国外MOOC质量评价标准无法适用于我国MOOC和我国尚未制定MOOC统一评价标准的现实背景下,文献研究和调查发现,我国医学MOOC存在着评价导向不明、评价标准缺失、评价内容混乱、评价精准度不够四个关键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医学MOOC的建设质量和应用效果。针对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现实需要,亟待通过研究医学MOOC质量要素,构建一套适合于我国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标准和工具。研究目的:为了落实国家加强在线课程质量管理要求,本研究针对教育管理部门对医学MOOC认定和质量督导评价需要,围绕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时“评什么”和“如何评”两个关键问题,探索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和质量特征,构建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池和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导向和评价流程,为学校建设医学MOOC提供指导规范,为教育管理部门开展课程质量监管工作提供工具和手段,为中国医学MOOC学习者选课与评课提供适用的评判依据。研究方法:按照综合评价法的研究范式,遵循调查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需求,分析建设质量要素,建立指标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思路,一是采用文献分析法明确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需求,分析了解国内外MOOC建设质量、MOOC评价和医学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医学MOOC评价三个主题的研究现状,明确了医学MOOC建设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与评价手段缺失问题。二是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 4235名学习者对医学MOOC建设质量的期望,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质量功能展开理论和CIPP理论,借鉴欧洲QRF质量框架和我国课程评价模型,构建了包括两类评价主体,四类评价内容,五个评价环节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三是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法研究了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模型。在扎根理论和质量功能展开理论指导下,调查了我国1118门医学MOOC的真实质量数据,提取了包括设计维度,授课维度和服务维度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构建了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要素模型。四是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池。在欧洲QRF质量框架的基础上,分别吸收国家对课程建设要求和医学教育改革要求,明确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的四种来源,面向4322名学习者、651名MOOC设计者,371名MOOC授课者和332名MOOC服务者,征集了 74209条医学MOOC质量评价指标,经过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对指标初选和优选,筛选出了包括设计质量,授课质量和服务质量3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120项三级指标共计144个指标构成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池。五是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和AHP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编制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邀请31名国内医学教育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经过四轮咨询修改,并对专家权威度,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意见协调系数进行统计,完成了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指标体系和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实施模型的修改意见收集和修订,并采用AHP层次分析法,通过专家咨询和建立重要性矩阵,明确了各指标项的权重。六是采用实证研究法完成了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按照实证研究的范式,选择S省MOOC管理部门参评的16门医学MOOC和Z地区平台的65门医学MOOC,先后由16名专家和7354名医学MOOC学习者,对指标体系进行了试用,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信度分析、SMART指标有效性评价法,分别对指标体系科学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通过为期三年的研究,一是设计了包括3个维度13个核心因素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模型,为医学MOOC建设质量提供了质量框架,二是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和109个指标项描述构成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三是形成了适用于教育管理部门和学习者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模型。在三个方面形成了创新性的成果:一构建了体现中国课程质量特色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打破国内外以往设计通用性MOOC评价指标体系的常规做法,在评价指标项的标度中融入了“金课”、“课程思政”和新医科教育三个方面的中国课程质量的最新要求。二提出了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和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模型。从设计、授课和服务三个维度构建了医学MOOC的质量要素结构和质量特征,建立了面向教育管理部门和学习者两类评价主体(角色),四个评价环节,三类评价内容(数据)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解决了教育管理部门在医学MOOC认定和质量督导工作中“评什么”和“如何评”的问题。三找到了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7个关键指标。构建了体现我国医学MOOC质量特征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池,通过计算找到了设计能力、制作手段、授课能力、师生互动、学情分析、应答服务、安全服务是贡献率排名前7位的评价指标。研究结论: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医学MOOC建设质量的量化评价是可行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包括设计质量、授课质量和服务质量三个维度,涵盖课程目标,课程定位,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师资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实施过程,结果认定,用户管理服务,学情分析服务,课程内容服务,应答服务,安全运维服务共计14个关键要素。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需要以教育学和管理学理论为指导,从设计者、授课者与服务者视角设置评价指标,融入学科特色和地域政策相关要求,将教学设计能力,制作设备与工具,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作为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核心指标。
林琳[9](2020)在《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审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工智能、区块链与物联网等技术对各领域的全谱渗透,前现代、现代、解构性后现代与建设性后现代的交汇通融,科学与人文在长期的对垒后趋向有机融合等,都对教育包括本科教育产生着持续而深远的影响。自201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如何在扩大高等教育受教育权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品质和水平,这是普及化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当下,在中美激烈竞争的背景下,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技术的打压,人才交流的封锁等都要求中国更加急迫地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水平大学,真正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作为高等教育领域中一项重要的质量监测与保障举措,对打造高水平本科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影响,直接关乎我国本科教学的定位与本科教学改革的价值导向。由此,基于怀特海的价值理论重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对于确立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新使命、新方案、新标准、新策略,具有重要的先导性意义。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有机哲学家小约翰·柯布在人民日报《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中论述到中国的确在走向生态文明,并提出怀特海的思想极富启迪。“怀特海的全集翻译与研究”被列为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招标选题的研究方向,可见怀特海有机哲学思想的深刻性与洞见性越来越引起国人的关注。本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进行的,马克思与怀特海都立足有机、整体与过程,他们都诉诸感性活动主体。怀特海的价值理论在主体性方面颇具特色,其根植于自身融合式的哲学体系,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改进具有启示意义。本研究的内容包括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和研究综述主要从本研究的研究缘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概念界定以及创新之处进行阐述。从国内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综述、国内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综述、国外内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综述三大方面梳理相关研究所取得的进展以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二部分,从怀特海的价值理论出发,阐释怀特海本人的“是其所是”及其价值理论的“在其所在”,即怀特海价值理论产生的背景。其次,怀特海价值理论的本体意义,即价值是事件的内在实在性;价值尺度涉及“强度”、“满足”与“秩序”价值包含一种对“重要性”的判断;价值存在于有限与无限的关系之中;价值具有具体性;道德价值:道德在于支配过程;价值的三重图式包括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关系。价值的多重维度包括:善、真、美、冒险及平和;在其评价理论中认为评价是价值世界的内在活动,并具有三重特征。最后阐述怀特海价值理论的价值及局限。第三部分,在对怀特海的价值理论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文本进行分析,通过Nvivo12软件对国家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进行词频分析、对国家审核评估标准中的要素进行一级编码并标明参考点。对29个地方政府的审核评估标准中与教育部颁发文件不同的8个省份的审核评估标准进行文本分析,阐释其特点。对随机抽样的33所高校的审核评估标准及其自评报告进行文本分析。通过四个自编问卷《本科教学评估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探求《本科教学评估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所调查内容之间的关系。基于怀特海的价值理论对调查问卷的现状及各人口学变量进行差异分析并对调查结果进行讨论。研究结果显示本科教学评估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上存在极其显着的相关。本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对于本科教学评估认知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之间的关系机制产生调节作用。即高需求水平下本科教学评估认知对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的预测作用强于低需求下本科教学评估认知对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的预测作用。针对问卷的不足采用访谈研究法,对25名被访者按照审核评估标准的科学性、人文性与关系性等问题进行访谈,基于Nvivo12对访谈材料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通过对审核评估标准文本的内容研究及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现状的调查研究,在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对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审核评估标准价值选择的取向问题包括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的实用倾向对情感的忽视、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选择技术化倾向对伦理性的忽略;学生、教师主体的缺位;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的混淆、审核评估标准中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关系错位使得审核评估标准制定的价值主体缺位;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内在矛盾:审核评估标准内容本身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矛盾;审核评估标准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对价值的分割,即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割裂审核评估标准的实践与评价,事实评估与价值评估的分野、体美劳三育维度与德智维度的疏离。第五部分,在怀特海价值理论视域下,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改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选择的整合旨趣。其一,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应重视价值理性;其二,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的选择应有机结合技术性与伦理性。第二,本科教学审核标准价值关系应走向有机追求。首先,融入审核评估标准以多元价值主体,包括学生、学生家长、教师、高校管理者、政府机构人员、社会第三方评估人员等审核评估利益相关者。其次,重梳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价值关系。最后,尊重审核评估标准变革中的逻辑。通过研究学校标准变革的逻辑,有利于确立理性化的标准变革目标与对策,同时这也是确保审核评估标准变革有效性的前提。第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矛盾的化解。在审核评估标准的实践与评价中,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矛盾应达到有机的统一。具体包括审核评估标准内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接纳;审核评估标准内容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接受。第四,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包括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融合;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结合以及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德智体美劳五育评估维度的交融。
李艳[10](2020)在《基于个体化取向的G省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与焦点。全国上下各个层面的高校都纷纷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开展已走过好几个年头,因此其效果也备受各界的关注。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不仅关乎创新型国家建设,也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也需要了解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状况。本论文是从质量管理入手,对G省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进行调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发现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冒险精神、创新创业的知识结构不完整、课程缺乏顶层设计、创新创业相关的能力不足(机会相关能力、成果转化相关能力、风险控制相关能力、承受挫折能力)。主要原因如下:第一,个体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全面;第二,学校的课程设置缺乏顶层设计,缺乏系统性;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够;第三,师资力量薄弱;第四,教学方法欠妥;第五,实践平台的运行效率不高;第六,传统文化对个体价值追求和创新思维的影响。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尝试从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层面建构创新创业质量提升的对策体系,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转变个体观念,引导个体正确认识创新创业;二学校层面,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师资质量、改善教学方法、构建完善的实践平台;三强化创新创业文化认同。
二、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教育服务质量的中职旅游类专业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1.课堂教学评价的相关研究 |
2.中职旅游类专业课堂教学评价的相关研究 |
3.教育服务质量的相关研究 |
4.教育服务质量评价相关理论基础 |
5.文献的述评 |
(三)研究设计 |
1.相关概念 |
2.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3.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二、中职旅游类专业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与思考 |
(一)中职旅游类专业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分析 |
1.评价目的与功能 |
2.评价标准与内容 |
3.评价方式与方法 |
4.评价周期与反馈 |
(二)基于教育服务质量的中职旅游类专业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 |
1.有利于启发中职学校对旅游类专业课堂教学的重新思考与定位 |
2.有利于提高中职旅游类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服务观念 |
3.有利于树立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观念 |
三、基于教育服务质量的中职旅游类专业课堂教学评价模型构建 |
(一)模型设计 |
1.评价模型概述 |
2.模型维度修订 |
3.初始指标设计 |
(二)模型构建 |
1.专家咨询 |
2.项目筛选 |
3.模型修正 |
四、实证案例:基于教育服务质量的中职旅游类专业课堂教学评价实证探索 |
(一)样本选择 |
1.样本校简介 |
2.问卷设计 |
3.问卷发放 |
(二)数据分析 |
1.信度分析 |
2.效度分析 |
3.描述性分析 |
4.IPA分析 |
(三)结果讨论 |
1.教师善于观察教学对象的学习习性,较少挖掘其发展诉求 |
2.教师教学方式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较少使用现代化手段 |
3.教师教学内容易于学生模仿和理解,较少涉及行业前沿动态 |
4.教师教学评价具有随意性和非标性,较少关注评价客观公正 |
五、基于教育服务质量的中职旅游类专业课堂教学提升策略与建议 |
(一)同行评价与基于教育服务质量评价的结果对比 |
1.同行评价观点与基于教育服务质量的评价观点具有差异性 |
2.同行评价建议与基于教育服务质量的评价建议各具价值性 |
(二)基于教育服务对象的中职旅游类专业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
1.发掘不同层次学生发展诉求,实施因材施教 |
2.开展课堂学习的多样化测评,注重客观公正 |
3.关注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性,丰富教学内容 |
4.树立教学信息化的思维意识,创新教学方式 |
5.发现学生未来发展的新优势,重塑学生信心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点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1 基于教育服务质量的中职旅游类专业课堂教学评价测量项目专家咨询表一(专业课程) |
附录 1-2 基于教育服务质量的中职旅游类专业课堂教学评价测量项目专家访谈大纲一(专业课程) |
附录2 基于教育服务质量的中职旅游类专业课堂教学评价测量项目 专家访谈大纲二(专业课程) |
附录3 基于教育服务质量的中职旅游类专业课堂教学评价表——以《餐饮服务》课程为例 |
附录4 基于教育服务质量的旅游类专业同行教师访谈情况汇总表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rt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动态 |
二、国外研究动态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与问题 |
二、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实践教学质量 |
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 |
第二节 CIPP评价模式 |
一、CIPP评价模式的含义 |
二、CIPP评价模式的要素与特征 |
三、CIPP评价模式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契合性 |
第三章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构成要素与体系构建 |
第一节 评价体系的理论构建 |
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成要素确立依据 |
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成要素确立原则 |
第二节 评价指标的实践选取 |
一、文献研究选取指标 |
二、政策研究选取指标 |
三、实践研究选取指标 |
四、评价指标合并与筛选 |
第三节 评价体系构成要素的专家法实施 |
一、专家咨询问卷的确定 |
二、专家咨询实施过程 |
三、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
四、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
五、评价体系构成要素的确定及其来源 |
第四节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权重确立 |
一、构建评价体系层次结构 |
二、构成要素的权重计算 |
三、构成要素的权重分析 |
第四章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验证与分析 |
第一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调查分析 |
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的编制 |
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的实施 |
第二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一、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信度分析 |
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效度分析 |
第三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构成要素分析 |
一、实践教学背景评价构成要素分析 |
二、实践教学投入评价构成要素分析 |
三、实践教学过程评价构成要素分析 |
四、实践教学成果评价构成要素分析 |
第四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构成要素的反映情况 |
一、实践教学背景情况 |
二、实践教学投入情况 |
三、实践教学过程情况 |
四、实践教学成果情况 |
第五章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措施 |
第一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其启示 |
一、学校层面问题及对评价体系构建的启示 |
二、教师层面问题对评价体系构建的启示 |
三、学生层面问题对评价体系构建的启示 |
第二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权重反映 |
一、学校发展定位在背景评价中的权重高 |
二、师资队伍建设在投入评价中的权重高 |
三、实践教学方法在过程评价中的权重高 |
四、企业认可度在成果评价中的权重高 |
第三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建议 |
一、重视对学校在发展定位方面的评价 |
二、提高教师培训、经历在评价体系的权重 |
三、重视实践教学方法与内容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 |
四、增强对企业影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转化的评价 |
第四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局限与展望 |
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局限 |
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咨询(第一轮专家咨询) |
附录2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咨询(第二轮专家咨询) |
附录3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成要素权重咨询(第三轮专家咨询) |
附录4 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教师评价问卷) |
附录5 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学生评价问卷) |
附录6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构成要素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3)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现存问题及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J省三所师范院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质量标准的相关研究 |
(三)质量保障的相关研究 |
(四)现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
四、研究目的、内容与问题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个人访谈法 |
六、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七、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本研究的创新 |
(二)本研究的不足 |
第一章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政策依据与评价模型分析 |
一、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目标 |
(一)热爱教育事业有崇高教育情怀 |
(二)掌握厚重的理论与知识基础 |
(三)具备扎实的教学与管理能力 |
(四)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 |
(五)具备国际化视野与交际能力 |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保障性政策 |
(一)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整体性要求 |
(二)对培养方案、目标、规格质量方面的要求 |
(三)对招生与师资队伍的指导性政策 |
(四)对课程教学以及教师指导方面的指导性要求 |
(五)对学位论文以及质量追踪方面的指导性要求 |
三、CIPP质量评价理论模型的分析 |
(一)CIPP理论模式 |
(二)CIPP评价模式的特点 |
(三)CIPP模式适切性分析 |
第二章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存问题系列问卷的编制 |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存问题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卷的编制 |
(一)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卷编制的目的 |
(二)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卷编制的程序 |
(三)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卷维度的确定 |
(四)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卷初稿的形成 |
(五)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卷的试测 |
(六)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卷的正式施测 |
三、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存问题管理者卷的编制 |
(一)管理者卷编制的目的 |
(二)管理者卷编制的程序 |
(三)管理者卷维度的确定 |
(四)管理者卷初稿的形成 |
(五)管理者卷的试测 |
(六)管理者卷的正式施测 |
四、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存问题毕业生卷的编制 |
(一)毕业生卷编制的目的 |
(二)毕业生卷编制的程序 |
(三)毕业生卷维度的确定 |
(四)毕业生卷初稿的形成 |
(五)毕业生卷的试测 |
(六)毕业生卷的正式施测 |
第三章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
一、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调查样本选取 |
(一)教师样本的选取 |
(二)管理者样本的选取 |
(三)毕业生样本的选取 |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现状调查 |
(一)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卷的现状调查 |
(二)管理者卷的现状调查 |
(三)毕业生卷的现状调查 |
三、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 |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的制定缺乏广泛的参与 |
(二)培养数量激增与导师数量、培养设施发展不均衡 |
(三)培养过程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管理 |
(四)培养实际与教育实践目标间严重脱节 |
第四章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质量文化成为教育利益的附庸 |
(一)质量观念落后,无法适应发展趋势 |
(二)质量体系缺失,无法实现预定目标 |
(三)质量导向不足,难以满足提升需要 |
二、质量实施无法满足利益方需求 |
(一)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 |
(二)课程配置重形式,轻过程 |
(三)指导机制重成果,轻浸润 |
三、质量保障资源共同体功能失效 |
(一)学生资源优质比率低 |
(二)导师资源结构不平衡 |
(三)配套资源投入产出少 |
四、质量评价开放式增维能力薄弱 |
(一)外部评价缺乏调节性 |
(二)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
(三)内部评价缺乏特质性 |
第五章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提升策略 |
一、提升以价值为导向的质量动力 |
(一)营造教育质量的软环境 |
(二)生成教育质量的新观念 |
(三)创新质量监管的新模式 |
二、夯实以实践为导向的质量支持 |
(一)创设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 |
(二)探索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课程 |
(三)建立产学研共同体的供需互动平台 |
三、强化以职业为导向的质量保障 |
(一)优化学生选拔制度,保输入 |
(二)开发优势导师资源,保过程 |
(三)加强持续性投入链,保供给 |
四、完善以发展为导向的质量评估 |
(一)弱化政府的垄断性评价权 |
(二)建立多维的质量评价标准 |
(三)增强学术评价的主体职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状况调查系列问卷初稿 |
附录二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存问题专家效度系列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存问题系列正式调查问卷 |
附录四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状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访谈提纲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后记 |
(4)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 ——以上海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主要创新和不足 |
(一)主要创新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及基本理论阐释 |
第一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内涵 |
一、基层党建的内涵 |
二、高校基层党建的内涵 |
三、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内涵 |
第二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主要内容 |
一、高校基层党建的目标与价值 |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 |
三、高校党员队伍建设的质量 |
四、高校基层党建制度建设质量 |
五、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质量 |
六、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内在逻辑 |
七、影响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主要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层党建理论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二、列宁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第二节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一、毛泽东基层党建思想 |
二、邓小平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三、江泽民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四、胡锦涛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一、抓基层、打基础,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
二、创新组织形式,扩大党组织覆盖面 |
三、纯洁党的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 |
四、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 |
五、严肃党内生活,提高党内生活质量 |
六、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扬党内民主 |
七、加强党员发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校基层党建的特征、目标、价值与导向 |
第一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基本特征 |
一、紧迫性——基于对农村、企业基层党建的比较分析 |
二、艰巨性——基于高校承担的特殊使命 |
三、复杂性——基于在职教师、学生、退休教师三类人员比较分析 |
四、创新性——基于对基层党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第二节 高校基层党建的目标 |
一、宣传党的主张的战斗堡垒 |
二、贯彻党的决定的战斗堡垒 |
三、领导学校治理的战斗堡垒 |
四、团结动员师生的战斗堡垒 |
五、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 |
第三节 高校基层党建的价值取向 |
一、坚持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二、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 |
三、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 |
第四节 基层党建的导向 |
一、坚持目标导向 |
二、坚持问题导向 |
三、坚持结果导向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的历史考察(1949-2012) |
第一节 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公开与建设(1949-1956) |
一、基层党组织的公开与积极建党 |
二、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与党员发展 |
第二节 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的快速发展(1956-1966年) |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快速发展 |
二、注重在高级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与“左倾错误” |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与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瘫痪(1966-1976) |
一、基层党组织受到极大冲击,基本瘫痪 |
二、知识份子沦为“臭老九”,党员发展缓慢 |
第四节: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1976-1989) |
一、基层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 |
二、拨乱反正与积极发展党员 |
第五节 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改革发展(1989—2012) |
一、“八九”动乱与基层党组织的改革发展 |
二、“八九”动乱反思与党员快速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高质量创新发展 |
一、实施高校党建重点任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进一步增强 |
二、注重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高校党员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
三、严格党员教育管理,党员队伍建设质量明显提升 |
四、从严要求,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层层落实 |
五、加大支持,队伍建设和制度保障日趋增强 |
第二节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问题分析 |
一、院(系)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
二、基层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三、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
四、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五、基层党建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
六、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提升的路径 |
第一节 提升院(系)党组织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
一、加强院(系)党组织班子建设 |
二、增强院(系)党组织政治功能 |
三、提升院(系)党组织组织力 |
四、健全院(系)党组织党建责任考核评价机制 |
五、强化院(系)党组织的支撑保障 |
第二节 提升基层党支部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
一、优化党支部设置 |
二、选优建强党支部班子 |
三、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 |
四、提升党支部组织力 |
五、健全党支部考核、保障体系 |
第三节 提升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
一、完善配套政策,做好顶层设计 |
二、明确职业标准,加强队伍选聘 |
三、着力选优配强,重点抓好三支队伍建设 |
四、强化培养管理,提升队伍素质能力 |
五、完善考核激励,激发队伍活力 |
第四节 提升高校党员队伍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
一、提升发展党员质量 |
二、提升党员教育管理质量 |
第五节 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制度质量的基本路径 |
一、健全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度 |
二、完善基层党建工作制度 |
三、进一步健全基层党建工作督查制度 |
四、健全党建投入和队伍保障制度 |
第六节 提升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质量的基本路径 |
一、健全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制度 |
二、充实基层党建考核评价主体 |
三、完善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指标 |
四、优化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方法与程序 |
五、强化基层党建考核评价结果运用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的内涵 |
一、评价目标 |
二、评价内容 |
三、评价指标 |
四、评价方法 |
五、评价主体 |
六、评价结果运用 |
第二节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
一、院(系)党组织建设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
二、党支部建设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
三、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
第三节 高校党员队伍建设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
一、发展党员工作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
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
第四节 高校基层党建制度建设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质量评价 |
二、高校党员队伍建设制度质量评价 |
三、高校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制度质量评价 |
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考核激励制度质量评价 |
第五节 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
一、基层党建考核评价主体质量及指标 |
二、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内容质量及指标 |
三、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质量及指标 |
四、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方法的质量及指标 |
五、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质量及指标 |
附 1: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5)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基于STEAM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内容与设计路线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
1.研究方法 |
2.研究创新 |
二、教学质量评价的理论研究 |
(一)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的文献回顾 |
1.国外文献综述 |
2.国内文献综述 |
3.国内外文献研究述评 |
(二)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理论研究 |
1.教学质量评价的概念与特征 |
2.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与内容 |
3.教学质量评价的应用与方法 |
(三)STEAM基本理论研究 |
1.STEAM理论的内涵与特征 |
2.STEAM教育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契合分析 |
三、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流程 |
1.构建原则 |
2.构建流程 |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
1.评价指标初选 |
2.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3.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
(三)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确定 |
(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确立 |
1.获取指标实测的原始资料 |
2.数据规范化 |
3.计算各维度和指标的信息熵 |
4.确定各指标权重 |
5.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立 |
小结 |
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的测评 |
(一)调查设计与预调研 |
1.调查设计 |
2.预调研 |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三)信度、效度分析与配对样本T检验 |
1.信度分析 |
2.效度分析 |
3.测评结果的均值分析 |
4.测评结果差异分析 |
(四)基于评价体系的教学质量分析 |
1.教学质量评价结果 |
2.教学质量IPA重要性与绩效表现分析 |
3.教学质量期望与感知差异原因分析 |
小结 |
五、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对策 |
(一)优化教学环境,改善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 |
1.建立有序教学物理环境 |
2.营造宜学教学心理环境 |
(二)科学建设课程,规划与构建课程发展体系 |
1.依据职业岗位需求定位课程目标 |
2.依据严格标准规划凝练课程内容 |
3.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进行课程内容改革 |
(三)完善教学组织,丰富与创新教学形式 |
1.通过教学方案定位学生个性与能力发展需求 |
2.通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
(四)强化教学效果监管,构建考核与反馈机制 |
1.建立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考核机制 |
2.高效管理与及时反馈学生考研与就业情况 |
(五)提升教学支持,完善教学储备和行政管理 |
1.深化教师队伍建设与改革 |
2.增加实践学习机会与资源 |
3.完善学校管理与服务职能 |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评价访谈提纲 |
附录B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期望与感知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综述分析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
2.1.2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
2.1.3 形成性评价 |
2.2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 |
2.2.1 《华盛顿协议》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
2.2.2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 |
2.3 理论基础 |
2.3.1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 |
2.3.2 戴明环循环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形成及发展情况分析 |
3.1.1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形成及发展 |
3.1.2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来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发展情况 |
3.2 问卷调查设计 |
3.2.1 问卷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
3.2.2 调查对象及数据来源 |
3.2.3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2.4 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
3.3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3.3.1 理念理解不够深入导致评价机制不完善 |
3.3.2 聚焦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待完善 |
3.3.3 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主体责任意识不明确 |
3.3.4 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能体现评价的综合性及合理性 |
3.3.5 评价结果的应用及持续改进措施落实不到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其构建策略 |
4.1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成 |
4.1.1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责任机构 |
4.1.2 制度性文件 |
4.1.3 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 |
4.1.4 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周期 |
4.1.5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过程 |
4.2 在深入理解认证理念的基础上完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
4.2.1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优化课程教学的设计实施及评价 |
4.2.2 基于成果导向建立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 |
4.2.3 以持续改进推动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
4.2.4 建立课程质量评价依据与结果的合理性评价机构 |
4.3 建立完善的聚焦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
4.4 丰富评价主体并强化评价主体的责任意识 |
4.5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综合合理地评价课程教学质量 |
4.6 合理利用评价结果提出持续改进措施 |
4.7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案例分析 |
4.7.1 确定教学质量评价依据及结果的合理性评价机构及其职责 |
4.7.2 课程教学大纲设计 |
4.7.3 考核及结果分析评价 |
4.7.4 基于评价结果的课程持续改进措施 |
4.7.5 案例总结 |
4.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7)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主体的研究 |
1.2.2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
1.2.3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研究 |
1.2.4 各类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研究 |
1.2.5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内容、思路及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思路及框架 |
1.5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
2.1.2 人才培养质量 |
2.1.3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 |
2.2 相关理论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第三章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现状及问题原因分析 |
3.1 样本选择及分析 |
3.1.1 《质量报告》介绍 |
3.1.2 样本的选择 |
3.2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主体 |
3.2.1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主导者:高校 |
3.2.2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实施者:教师 |
3.2.3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践行者:学生 |
3.2.4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协作者:企业 |
3.2.5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引领者:政府 |
3.2.6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推动者:校友 |
3.3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客体 |
3.3.1 确立质量目标与标准 |
3.3.2 实施保障措施及建立监控体系 |
3.3.3 采取多元化质量检查与评价途径 |
3.3.4 建立质量反馈改进机制 |
3.3.5 借鉴管理模式及培育质量文化 |
3.4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1 利益相关者责权不明确且参与不够深入 |
3.4.2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各环节发展不均衡 |
3.4.3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
3.5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5.1 利益相关者间未建立“责任共担”的机制 |
3.5.2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过程未形成“螺旋上升”的闭环 |
3.5.3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指标体系理解不一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福建工程学院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实践探索 |
4.1 学院概况 |
4.1.1 案例选择缘由 |
4.1.2 学院简介及工程专业评估认证概况 |
4.2 学院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实践概况 |
4.3 借鉴启示 |
4.3.1 健全质量保障内容要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
4.3.2 强化质量保障主体要依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
4.3.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
5.1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指导思想 |
5.2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原则 |
5.3 构建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运作模式 |
5.3.1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 |
5.3.2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模型 |
5.4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对策 |
5.4.1 深化质量保障主体的参与 |
5.4.2 健全和完善质量保障客体 |
5.4.3 持续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医学MOOC建设是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 |
1.2 质量问题成为制约MOOC发展与应用的瓶颈 |
1.3 我国医学MOOC质量评价缺乏适切性标准 |
1.4 医学MOOC建设质量特征和评价办法有待探索 |
2 研究思路 |
3 研究内容 |
4 主要研究方法 |
4.1 文献分析法 |
4.2 访谈法 |
4.3 扎根理论研究法 |
4.4 因子分析法 |
4.5 主成分分析法 |
4.6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
4.7 AHP层次分析法 |
5 研究意义 |
5.1 理论意义 |
5.2 实践意义 |
文献回顾 |
1 MOOC建设质量相关研究 |
1.1 MOOC建设质量文献检索情况 |
1.2 课程质量研究 |
1.3 MOOC的类型与建设模式 |
1.4 MOOC的质量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
2 MOOC评价相关研究 |
2.1 MOOC评价文献检索情况 |
2.2 MOOC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
2.3 MOOC评价指标研究 |
3 医学课程改革背景下的MOOC质量评价问题研究 |
3.1 医学MOOC评价文献检索情况 |
3.2 医学课程改革与MOOC建设研究 |
3.3 医学MOOC质量评价与问题研究 |
4 文献研究述评 |
4.1 MOOC质量评价研究的基本共识 |
4.2 医学MOOC质量评价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一部分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构建 |
1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相关概念界定 |
1.1 医学MOOC建设质量的内涵 |
1.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的构成 |
1.3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目的 |
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构建的现实依据研究 |
2.1 面向学习者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期望调查目的 |
2.2 医学MOOC学习者调查对象选取 |
2.3 实验与调查过程 |
2.4 调查结果分析 |
3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构建的指导理论 |
3.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启示 |
3.2 质量功能展开理论与启示 |
3.3 教育评价的形成性理论与启示 |
4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构建的参考模型 |
4.1 QRF欧洲MOOC质量框架的核心思想 |
4.2 双视角课程评价模型 |
5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构建 |
5.1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主体 |
5.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适用对象 |
5.3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环节 |
5.4 医学MOOC建设质量的四类量化数据集 |
6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方法与原则 |
6.1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适用方法 |
6.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原则 |
7 结果与讨论 |
7.1 研究结果 |
7.2 讨论 |
第二部分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研究 |
1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的内涵与特征 |
1.1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研究面临的问题 |
1.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研究的目的 |
1.3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的内涵与特征 |
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的来源 |
2.1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的研究方法 |
2.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来源的确定 |
3 基于调查提取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 |
3.1 我国医学MOOC建设质量调查目的 |
3.2 研究工具 |
3.3 医学MOOC样本的选取 |
3.4 医学MOOC的资源样本信息搜集过程 |
3.5 面向设计维度的我国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提取 |
3.6 设计维度的我国医学MOOC建设质量信息一级编码 |
3.7 面向授课维度的我国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提取 |
3.8 授课维度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信息一级编码 |
3.9 面向服务维度的我国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提取 |
3.10 服务维度的我国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一级编码 |
3.11 医学MOOC建设质量信息的编码处理 |
3.1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的汇总 |
4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理论饱和度的检验 |
4.1 研究对象选取 |
4.2 理论饱和度检验的目的 |
4.3 理论饱和度检验的方法 |
4.4 理论饱和度检验结果 |
5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的筛选 |
5.1 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法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筛选 |
5.2 基于验证性因子分析法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筛选 |
5.3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的信度检验 |
5.4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模型的确定 |
6 医学MOOC的特殊性分析 |
6.1 医学MOOC特殊性研究的对照样本选取 |
6.2 医学MOOC与其他学科门类MOOC的区别 |
6.3 医学MOOC与传统医学课程的区别 |
7 结果与讨论 |
7.1 研究结果 |
7.2 讨论 |
7.3 结论 |
第三部分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1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的收集 |
1.1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池的内涵与作用 |
1.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标准 |
1.3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 |
1.4 指标编制人员的选取 |
1.5 面向学习者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的提取 |
1.6 面向医学MOOC设计者视角的质量评价指标 |
1.7 面向医学MOOC授课者视角的质量评价指标提取 |
1.8 面向医学MOOC服务者视角的质量评价指标 |
1.9 基于医学MOOC相关者征集指标的汇总 |
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的筛选 |
2.1 医学MOOC建设质量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2.2 医学MOOC建设质量指标数据的相关性分析 |
2.3 基于聚类分析法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初选 |
2.4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优选 |
3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编制 |
3.1 评价指标的编制人员 |
3.2 评价指标的结构划分 |
3.3 评价指标中的医学特色 |
4 小结与讨论 |
4.1 研究结果 |
4.2 讨论 |
4.3 结论 |
第四部分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 |
1. 咨询专家的选取 |
1.1 咨询专家的选择要求 |
1.2 咨询专家的权威性判定 |
2 专家咨询的过程与意见收集 |
2.1 专家咨询流程与积极性系数统计 |
2.2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与协调系数计算 |
3 评价模型与评价指标的修订 |
3.1 专家对评价模型的修改建议 |
3.2 专家对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改建议 |
4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准备工作 |
4.1 权重确定的方法 |
4.2 权重确定的专家选择 |
4.3 指标项层次结构模型的设计 |
5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过程 |
5.1 建立比较判断矩阵 |
5.2 权重的计算方法 |
5.3 权重的计算过程 |
5.4 权重的一致性检验 |
5.5 评价指标权重的赋值 |
6 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数计算规则 |
7 小结与讨论 |
7.1 研究结果 |
7.2 讨论 |
第五部分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 |
1 实证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
1.1 研究目的 |
1.2 原理与方法 |
2 面向教育管理部门的评价实验 |
2.1 教育管理部门实验对象的选取 |
2.2 MOOC质量评价专家选择 |
2.3 评价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 |
2.4 评价指标的有效性分析 |
3 面向学习者的评价实验 |
3.1 学习者实验对象的选取 |
3.2 实验过程 |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题项分析 |
3.4 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3.5 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3.6 评价指标体系的信效度检验 |
3.7 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分析 |
3.8 评价指标体系的用户满意度分析 |
3.9 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饱和度分析 |
3.10 不同课程成绩分析 |
4 改进评价的建议 |
4.1 改进评价的意义分析 |
4.2 改进医学MOOC质量的建议 |
4.3 改进医学MOOC评价的建议 |
5 讨论 |
5.1 研究结果 |
5.2 存在的不足 |
5.3 结论 |
总结与展望 |
1 研究总结 |
1.1 主要研究工作 |
1.2 研究结论 |
1.3 成果创新点 |
1.4 研究不足 |
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9)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呼唤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变革 |
(二)本科教学改革迫切需要对审核评估标准进行价值取向分析 |
(三)怀特海价值理论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改进的启示意义 |
(四)个人对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的兴趣与关注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概念界定 |
(一)本科教学 |
(二)审核评估标准 |
(三)价值 |
(四)评价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综述 |
(一)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研究文献统计概览 |
(二)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研究进展 |
(三)国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进展 |
(四)国内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反思 |
二、国内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综述 |
(一)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文献统计概览 |
(二)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进展 |
(三)国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进展 |
(四)国内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反思 |
三、国内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
(一)我国怀特海价值理论的文献数量统计概览 |
(二)我国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进展 |
(三)国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的文献数量统计概览 |
(四)国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进展 |
(五)国内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反思 |
第二章 怀特海的价值理论 |
一、怀特海价值理论形成的“在其所在” |
(一)英国浪漫主义的自然主义诗篇激发了怀特海的灵感 |
(二)自然科学与历史文化科学割裂的历史背景 |
(三)怀特海对新康德主义价值理论批判的诠释 |
二、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 |
(一)作为主体性的价值 |
(二)价值的三重图式:自我、他者及整体的关系 |
(三)价值的多种维度:善、真、美、冒险及平和 |
(四)评价理论:价值世界的内在活动 |
三、怀特海价值理论的价值及局限 |
(一)怀特海价值理论的价值 |
(二)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局限 |
第三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历史与文本分析 |
一、我国本科教学评估标准发展的历史阶段 |
(一)本科教学评估标准的研究和准备(1985-1990年) |
(二)开展本科教学评估标准试点和探索(1990-2001年) |
(三)开展水平评估标准的阶段(2002-2008年) |
(四)依次开展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审核评估标准(2009年-至今) |
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的文本分析 |
(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特点 |
(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的词频及编码分析 |
(三)审核项目、审核要素、审核要点的价值关系分析 |
第四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现状 |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
(一)调查的目的 |
(二)调查的意义 |
二、调查的对象、程序与方法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的程序与方法 |
三、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一)《本科教学评估认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四)《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四、调查结果分析 |
(一)本科教学评估认知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
(二)审核评估标准认知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
(三)审核评估标准需求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
(四)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
(五)调查内容的关系机制分析 |
五、调查结果讨论 |
(一)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部分讨论 |
(二)相关分析讨论 |
(三)结构方程模型讨论 |
第五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 |
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选择的取向问题 |
(一)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的实用倾向对情感的忽视 |
(二)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选择技术化倾向对伦理性的忽略 |
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制定的价值主体缺位 |
(一)学生与教师主体的缺位 |
(二)审核评估标准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的混淆 |
(三)审核评估标准中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关系错位 |
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价值矛盾 |
(一)审核评估标准内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矛盾 |
(二)审核评估标准内容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 |
四、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与价值的分割 |
(一)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割裂审核评估标准的实践与评价 |
(二)事实评估与价值评估的分野 |
(三)体美劳三育维度与德智维度的疏离 |
第六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改进 |
一、正确定位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选择 |
(一)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应重视价值理性 |
(二)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的选择应结合技术性与伦理性 |
二、确定本科教学审核标准的价值追求 |
(一)融入审核评估标准以多元价值主体 |
(二)重梳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价值关系 |
(三)尊重审核评估标准变革中的逻辑 |
三、处理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价值冲突 |
(一)审核评估标准内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接纳 |
(二)审核评估标准内容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接受 |
四、实现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的价值融合 |
(一)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融合 |
(二)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结合 |
(三)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五育评估维度的交融 |
结论 |
一、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研究的总结 |
二、对未来审核评估标准改进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本科教学评估认知问卷 |
附录2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问卷 |
附录3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问卷 |
附录4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问卷 |
附录5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访谈协议 |
附录6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访谈提纲 |
附录7 国家及各省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列表 |
附录8 抽样高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列表 |
附录9 访谈情况记录表 |
附录10 文本及调查图表索引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基于个体化取向的G省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助力发展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
(二)创新创业教育顺应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趋势 |
(三)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地方本科院校整体质量的提升关键 |
二、概念界定 |
(一)创新创业教育 |
(二)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
(三)个体化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 |
(二)关于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研究 |
(三)关于个体化的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五、研究思路 |
六、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第二章 G省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调查研究 |
一、调查设计 |
(一)调查对象选择 |
(二)调查工具选取与设计 |
二、调查实施 |
(一)问卷调查 |
(二)访谈调查 |
三、调查结果 |
(一)G省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
(二)G省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差异性分析 |
(三)G省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相关性分析 |
第三章 G省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G省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个体创新创业意识淡薄 |
(二)个体创新创业精神欠缺 |
(三)个体创新创业知识结构不完整 |
(四)个体创新创业能力不足 |
二、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个体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全面 |
(二)学校课程设置设置不合理 |
(三)师资力量不够强 |
(四)文化导向弱 |
第四章 G省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对策与建议 |
一、个体更新观念,客观的认识创新创业 |
二、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
(一)确立个体化发展的教学目标 |
(二)构建个体化发展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
三、提升教师整体质量 |
(一)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 |
(二)完善兼职教师的聘任制度 |
四、构建完善的实践平台 |
(一)扩展资金来源 |
(二)提高已有设施的利用效率 |
五、强化创新创业文化认同 |
(一)培育个体创新创业的文化基因 |
(二)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调查问卷 |
附录2 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四、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教育服务质量的中职旅游类专业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 曾志怡.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陈慧欣.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3]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现存问题及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J省三所师范院校的调查[D]. 赵朋.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 ——以上海高校为例[D]. 杨成龙.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5]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基于STEAM理论[D]. 宋明轩.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6]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策略研究[D]. 盛婧.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
- [7]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研究[D]. 朱涛. 福建工程学院, 2021(01)
- [8]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 宁玉文.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20(02)
- [9]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审思[D]. 林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10]基于个体化取向的G省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研究[D]. 李艳.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