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去一年,美国加大亚太战略投入(论文文献综述)
陈鹏[1](2021)在《2020中国摩托白皮书》文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这只"黑天鹅"让整个世界发展形势瞬息万变,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尤其在当前地区保护主义上升、全球经济低迷、国际贸易格局错综复杂的大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市场规模性优势,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增添强劲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
乌倩[2](2020)在《释意理论下汉英交替传译中修辞格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2017年-2019年“两会”记者招待会发言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每年三月份“两会”后的记者招待会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招待会现场口译对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使语言简洁明了,生动形象,铿锵有力,中方领导人在发言中经常使用各种汉语修辞格来丰富语言,这为口译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一方面,口译员要在短时间内正确理解修辞语言背后的真正内涵,并通过有效翻译策略和方法将严肃的政治内容准确地传达给观众,另一方面又要在不会造成误解的情况下最大限度保留原文风格,向国外表明中国态度,难度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本文以2017-2019年两会记者招待会口译文本为研究对象,以释意理论为指导,结合汉语修辞格的特点和难点,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将招待会中常见修辞格分为句法修辞格和词义修辞格两类,其中句法修辞格包括排比、对偶和修辞疑问句;词义修辞格包括明喻、暗喻、引用和委婉语,并分别对各修辞格的口译策略进行总结,证明了释意理论用于指导记者招待会发言中汉语修辞格口译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希望为口译学习者提供一些帮助。
吴佳丽[3](2020)在《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运用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探讨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翻译策略。隐喻翻译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以往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隐喻的翻译策略,但大多侧重于笔译研究,同时对于隐喻口译时话语双方的兼顾及其认知因素研究尚存有不足和争议。关联理论兼顾话语双方,重视话语的认知语境,认为关联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和言语交际中。因此,本文运用关联理论探讨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翻译策略。根据关联理论,翻译行为是在明示推理模式(ostensive-inferential model)和认知语境(cognitive environment)下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因此,本文具体探讨以下两个问题:(1)在明示推理模式下,汉英口译中隐喻有哪些口译策略?(2)在认知语境下,汉英口译中隐喻有哪些口译策略?本文采用定性和个案分析法,语料选自2016-2019年王毅部长记者招待会的口译文本。研究发现:(1)在明示推理模式下,隐喻口译可采取保留源语信息意图、帮助目的语听众建立最佳关联两种策略。(2)在认知语境的角度下,隐喻口译可采取保留源语隐喻意象、保留源语隐喻意象并加以解释、转换源语隐喻意象以及舍弃源语中的隐喻四种翻译策略。本文在关联理论指导下对汉英口译中隐喻的口译策略进行研究,一方面希望能够对隐喻的口译研究提供些许参考,另一方面期望能够丰富关联理论的应用范围。
张雨童[4](2020)在《《环球电力热点观察》期刊文章英译汉实践报告》文中提出电力工业是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点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全球电力行业正处在一场深刻的变革之中。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技术的崛起等对传统的能源供应造成冲击。本翻译实践原文本为从国外相关能源网站收集到的英文文献,译文在《环球电力热点观察》期刊中出版。译者在英译汉过程遵循忠实、通顺的原则,对电力期刊文本的翻译进行了研究。本翻译实践报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翻译实践项目背景和项目意义;第二部分是译前准备描述,包括分析平行文本和原文本的特征,从而确定翻译中遵循的原则;第三部分是翻译过程描述,包括译前准备、翻译原文本的过程和翻译后的校对工作;第四部分是案例分析,主要从词汇、句法以及标题和小标题三方面对翻译中的重难点进行案例分析,并提出具体的翻译策略,如增词法、转化法、省译法等,以期译文忠实、通顺。最后在结论部分,主要对翻译实践工作进行了总结。通过此次翻译实践,译者了解了电力领域前沿科技,并且掌握了电力期刊文本的特点和翻译策略,提高了自身的翻译能力;同时,译者希望该实践报告能为翻译此类文本的译者提供一些参考。
李国敏[5](2019)在《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应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面临的战略风险。对于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其应对,国内外有了丰富的研究,但对于海外战略风险,人们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我们认为固然战略风险与政治风险关系极其密切,但鉴于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影响后果的特殊严重性,有必要予以专门而深入的研究。围绕上述核心问题,我们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为主,同时运用历史考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展开全文。首先弄清企业国际化理论和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史,重点是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后的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情况,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其次,着重对企业海外战略风险进行解析。在梳理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基础上,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探讨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往往由宏观国际环境格局或中观双边外交关系的重大变动所造成,具有宏观全局性、强烈的政治性和立体多维的关联性,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因果关系和突变式涌现特征,其破坏性极大,并且可能持续发生不利影响。论文还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接着以中兴通讯和华为两个中国高科技企业作为案例,分析在新时代、百年大变局背景下美国遏制中国政策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造成的严重战略风险。本文还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案例,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等因素对于中企海外项目造成的战略风险。最后,论文就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提出了应对建议,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利益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汤悦[6](2019)在《深圳市创客专项项目政策实施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2012年举行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我国提出到2020年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科技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党的十九大强调“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国家战略的驱动下,科技创新对政府部门、科技相关从业人员的要求更高。深圳,是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的先驱城市,科技创新成为深圳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一方面离不开深圳企业的自主创新及科技研发实力,另一方面离不开政府的各项科技政策。为了使高新科技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深圳市政府制定了丰富的科技创新类政策,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扶持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创客”在中国的发展最早要追溯到自2014年,李克强总理正式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创客”群体在我国不断发展壮大,创客服务也在近几年的发展中越来越完善。深圳作为“创客”发展的先锋城市,拥有“创客之都”的美誉,深圳政府在近几年也适时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支持创客产业的发展,创客专项项目资助每年都吸引着大批创客从业者申报,非常有效地促进了深圳创客产业的发展。但是,近年来,深圳的创客数量却经过曾经的一度飙升转为整体数量有所下降。创客专项政策实施近5年来,政策的实施是否对广大创客从业者起到助推发展的作用,政策的实施中有哪些问题?又是否有优化的空间也需要深入研究。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深入分析深圳创客专项项目资助政策对创客及创客团队、众创空间以及孵化器起到的推动作用,通过分析政策的实施效果,发现政策实施中存在政策设计、评估监管、配套措施等方面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从这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为其他地区创客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尹佳[7](2019)在《外宣翻译过程中的话语生产、传播与接受研究 ——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发展给予了密切关注。在国际交流日渐深化、国际传播渠道日益丰富的背景下,中国的对外传播既是世界了解中国的关键信息来源,同时也是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核心内容,对国际话语权的争取至关重要。对外传播以语言为纽带,以传播效果为宗旨,在话语实践的过程中完成文化与价值观的阐释及国家形象的建构,其形式以外宣翻译为主。因此,外宣翻译实践的成效关乎对外话语体系建构,对外宣翻译的研究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外宣翻译,其中心词为翻译,但“外宣”一词既指出了中译外的方向,也明确了翻译的目的。从本质上来说,外宣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其研究具有跨学科性及动态性,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及发展是其传播目的是否实现的关键。我国外宣翻译虽然历经了迄今为止60余年的发展,但其研究体系还不够完善,局限于译本语言文字层面的情况还较为普遍。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不断尝试将翻译本体论的研究与边缘交叉学科进行融合,不仅关注翻译的语言层面,还注意到语言之外的因素,证明除了语言本身,制约翻译活动的文化与社会因素逐渐引起学界注意。在翻译研究从语言学转向到文化转向再到社会学转向的过程中,其社会属性需要成熟的理论框架作为支撑,以研究其生产、传播、接受与各种社会制约因素之间的关系。在目前翻译研究主要采用的各种研究视角中,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框架能够与外宣翻译研究产生紧密关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意识形态研究方面的关联;2)在话语与社会辩证关系研究方面的关联;3)在权力关系研究方面的关联。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征与其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批评话语分析考察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进而揭示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外宣翻译要在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话语实践与社会实践,将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视角引入外宣翻译研究可以更清晰地分析外宣翻译的话语生产、传播与接受。本研究重点分析以政府工作报告为代表的中国政治话语的对外翻译,所选语料为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英版及英译过程的相关材料。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既蕴含大量意识形态内容,又以实现译入语语境中的传播效果为要求,既讲求对原文的高度忠实,又要对读者的接受与反应给予关注,单纯的语言文字层面的探索无法满足以上多维度的需求,传统的归化或异化策略无法适应话语与社会实践之间辩证的、动态的关系,因此本研究采用批评话语分析的超学科视角来对语料进行分析。从具体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在费尔克劳的批评话语分析三维框架的基础上探索出新的三维分析框架(翻译-传播-社会实践综合框架),从译本、翻译的传播实践以及翻译的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分析外宣翻译的话语生产、传播与接受。在这一框架中,第一维度为译本:涉及传播的信息内容,主要分析译本对原文本元语言功能表达形式的再现;第二维度为翻译的传播实践,包括翻译的生产、翻译的传播与翻译的接受;第三维度为翻译的社会实践,包括翻译与权力关系,翻译与社会身份,以及翻译与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本研究在国际传播语境中审视外宣翻译,探索外宣翻译话语实践的传播属性。研究发现:1)以批评话语分析的超学科视角来审视外宣翻译,能够有效突破语言文字分析的局限性,凸显外宣翻译的社会实践性;2)外宣翻译本质上是一个国际传播实践过程,对赞助人、译者、传媒以及读者的多维度思考是一种主体间性意识,这反映出信息传播的交流、沟通与互动意义,对我国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3)话语传播的效果与传播者使用的话语策略密不可分,本研究从读者接受与读者反应的角度进行探索,丰富了外宣翻译的话语传播策略。
黄德凯[8](2018)在《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下的中国与周边区域合作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地区集团化的深入发展,地理相邻空间范围内的整合进一步加强。然而,依据一种什么样的规则或秩序来进行有效整合,它既不能损害该地区国家行为体的任何利益,达到共同受益的效果,同时也具有长期稳定的特性,是目前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区域合作摸索和探讨的主要问题所在。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快速上升,正从一个地区大国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而任何一个大国要实现国家对外战略,都是首先从周边地区开始的,中国也不例外。通过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区域次区域合作,营造一个和平与发展的周边环境,是中国经营周边的重要路径,同时也是适应中国周边地区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现实需求。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区域次区域合作进程中,地缘政治权力结构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必须予以高度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当前,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主要是基于地缘条件构建的区域、次区域经济合作,但实际上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依然深刻地影响着区域合作的进程,甚至决定着合作的成败。在区域政治权力结构系统中,存在不同的地缘政治权力结构模式,按照行为体实力大小可分为三种类型:强-强模式、强-弱模式和弱-弱模式。不同的地缘政治权力结构模式对行为体在区域合作中的作用和影响也各不相同。目前中国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则主要是强-强模式、强-弱两种模式。在“强-强”模式中,大国关系是区域合作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如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涉及中印两个大国,是典型的“强-强”模式。由于印度强烈的地缘政治担忧,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乃至“一带一路”倡议逐渐采取模糊甚至抗衡的态度,导致了该经济走廊建设的停滞不前。而在上海合作组织建设过程中因中俄两个大国基于共同的利益尤其是政治安全利益协商一致都有意推进区域合作,合作就较为顺利。而在“强-弱”模式中,大国不仅是区域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也是区域合作的主要推动者。在这种地缘政治权力结构模式下,区域合作所推进的效率是比较快的。如2016年3月由中国在三亚牵头成立的“澜湄合作机制”,使中国成为区域性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和主导者,进而推动澜湄合作快速高效的开展。对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来说,主要的启示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在地缘政治权力结构影响下,通过经济合作增大周边国家对中国经济上的依存度、并以此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政治关系发展的“以经促政”战略的效应已出现递减,而政治互信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因此在推进经济合作时,需要从“以经促政”转向“政经兼顾”,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以政促经”。二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强的经贸合作固然会提升其对中国的依存度,但周边国家特别是大国的地缘政治关切和安全疑虑也在不断销蚀经贸方面的努力和成果。在推进周边区域合作时,通过安全合作及其向经济、政治领域的“外溢”,才能实现区域合作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三是中国在在推进周边区域合作时应根据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不同模式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路径和相应的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的政策组合,以减小合作的阻力和实现合作效益的最大化。
本刊编辑部,薛海鹏,孙昊牧,刘九阳,汪洋,路泞,陆二佳,李曦和[9](2018)在《2018 IFLY新春贺岁访谈》文中提出"湾流在亚太地区取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提早发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期待中国公务航空蓬勃发展刘自强湾流宇航公司大中华区区域副总裁IFLY:请问目前湾流公务机在亚洲及中国市场的机队规模有多大?这个市场在湾流的国际市场中占有何种位置?刘自强:亚太地区是湾流最大的国际市场。在全球2800架的湾流机队中,亚太地区占比将近12%。该机队规模自2010年以来增长了一倍多,从142架增加到了330架以上,仅中国市场就有超过124架湾流公务机。我们在亚太地区取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提早发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早在2003年,从湾流向中国交付了第一架公务机开始,湾流就已经建立起了长期的市场战略布局。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杂志,世界直销(中国)研究中心直销百科网[10](2018)在《2017年度中国直销行业业绩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截至2018年1月25日,根据《知识经济·中国直销》杂志历年对商务部直销行业信息管理系统发布数据进行的统计,中国已经获得《直销经营许可证》且获得官方公示的直销企业有90家,已公示申牌声明但还未获得牌照公示的准直销企业共计48家,因此中国直销行业最终的拿牌企业和申牌企业数量共计138家。其中,年度新增好当家、绿活美地、益宝、同仁堂、沃德绿世界、自然阳光、吉美生物、永健、
二、过去一年,美国加大亚太战略投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过去一年,美国加大亚太战略投入(论文提纲范文)
(1)2020中国摩托白皮书(论文提纲范文)
01宏观环境篇 |
02市场产销篇 |
(一)国内市场:中高端市场渐成气候 |
(二)出口市场:震荡中寻求机遇 |
(三)区域市场:“禁、限摩”何时休 |
03品牌格局篇 |
(一)本土品牌:全面出击紧握消费需求 |
(二)合资品牌:稳中求稳休闲通勤是王道 |
(三)国际品牌:扩张提速守住高端阵地 |
(四)配套企业:“国Ⅳ”实施转型还需时日 |
04产品车型篇 |
(一)踏板车:强势崛起前景看好 |
(二)跨骑车:复古渐浓拉力给力 |
(三)弯梁车:个性化是唯一出路 |
(四)电动摩托车:不管行不行先来占个座 |
05文化建设篇 |
(一)中国摩博会 |
(二)安驾培训已成常态 |
(三)骑行装备:专业化与个性化 |
06“互联网+”篇 |
(一)众筹:常规操作 |
(二)网贷金融:分期买更省心 |
(三)车联网:读懂人心 |
07未来展望篇 |
(一)“国Ⅳ”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
(二)中高端大排产品引领趋势 |
(三)电摩市场前景看好 |
(四)“禁限摩”促使市场向二三线终端下沉 |
(五)互联网嵌入式融合 |
(2)释意理论下汉英交替传译中修辞格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2017年-2019年“两会”记者招待会发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List of Abbreviations |
ChapterⅠ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of the Thesis |
1.2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 |
1.3 Overview of the Thesis |
ChapterⅡ Literature Review |
2.1 Definition of Figure of Speech |
2.2 Previous Studies on Figures of Speech |
2.3 Previous Studies on Interpretive Theory |
2.4 Previous Studies on NPC and CPPCC Press Conferences |
2.5 Previous Studies on Interpreting Figures of Speech |
ChapterⅢ Theoretical Framework:Interpretive Theory |
3.1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pretive Theory |
3.2 The Definition of Interpretive Theory |
3.3 Basic Concepts of Interpretive Theory |
3.3.1 Deverbalization |
3.3.2 Sense |
3.3.3 Cognitive Inputs |
3.3.4 Equivalence and Correspondence |
3.4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ing |
3.4.1 Triangular Model of Interpretation |
3.4.2 Three Stages of Interpreting |
3.5 Principles for Interpreting Figures of Speech from the Perspective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
3.5.1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Sense |
3.5.2 Striking a Balance between Explicit Sense and ImplicitSense in Re-expression |
Chapter IV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Figures of Speech from thePerspective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
4.1 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of the Case Study |
4.2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Syntactical Figures of Speech |
4.2.1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Pai Bi |
4.2.2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Dui Ou |
4.2.3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Rhetorical Question |
4.3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Semantic Figures of Speech |
4.3.1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y of Simile |
4.3.2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Metaphor |
4.3.3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Allusion |
4.3.4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y of Euphemism |
Chapter V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
References |
Appendix Ⅰ |
Appendix Ⅱ |
Appendix Ⅲ |
Acknowledgements |
(3)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Research Questions and Significance |
1.3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 |
1.4 Thesis Layout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Introduction |
2.2.Previous Studies on Metaphor Interpreting |
2.2.1.Approach of Skopos Theory |
2.2.2.Approach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2.2.3.Approach of Eco-translatology |
2.2.4.Approach of Interpretive Theory |
2.3.Summary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Introduction |
3.2 Definition of Relevance Theory |
3.3 Main Views of Relevance Theory |
3.3.1.Ostensive-inferential Model |
3.3.2.Cognitive Environment |
3.4 Summary |
Chapter Four Metaphor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in C-E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
4.1 Introduction |
4.2 Metaphor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under Ostensive-inferential Model |
4.2.1.Keeping the Informative Intention of the Source Text |
4.2.2.Helping the Audience to Establish the Optimal Relevance |
4.3 Metaphor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under the Cognitive Environment |
4.3.1.Keeping the Same Image of Metaphor |
4.3.2.Using the Same Image with Explanation |
4.3.3.Replacing the Original Image with New Image |
4.3.4.Omitting Metaphor |
4.4 Summary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
References |
Appendix |
(4)《环球电力热点观察》期刊文章英译汉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1 Task Description |
1.1 Background of Translation Project |
1.2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ion Project |
Chapter2 Preparations for the Translation |
2.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s |
2.1.1 Lexical Features of Source Texts |
2.1.2 Syntactic Features of Source Texts |
2.2 Analysis of Parallel Texts |
2.3 Translation Principles for the Project |
2.3.1 Faithfulness |
2.3.2 Readability |
Chapter3 Translation Process |
3.1 Pre-translation |
3.2 Translating the Source Text into Chinese |
3.3 Post-translation |
Chapter4 Case Analysis |
4.1 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ies and Common Words |
4.1.1 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ies |
4.1.2 Translation of Common Words |
4.2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
4.2.1 Division and Synthesization |
4.2.2 Addition and Omission |
4.2.3 Conversion |
4.2.4 Domestication |
4.3 Translation of Titles and Subtitles |
4.3.1 Conciseness |
4.3.2 Accuracy |
Chapter5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
Acknowledgements |
(5)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核心问题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论 |
三、思维方法、创新与不足 |
四、论文的结构 |
第一章 企业国际化与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 |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与跨国公司 |
一、企业国际化的特点 |
二、经济全球化是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外部条件 |
三、跨国公司 |
第二节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及其初期实践 |
一、中国企业的早期海外拓展 |
二、“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
三、“走出去”战略的初期实践(2000——2010) |
第三节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进入新时代(2010-) |
一、后危机时代 |
二、“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打开新空间 |
第二章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分析 |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风险 |
一、非政治风险 |
二、政治风险的内涵与外延 |
第二节 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与类型 |
一、“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局性” |
二、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强烈政治性 |
三、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系统复杂性 |
四、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生成类型与严重危害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企业面临的海外战略风险 |
一、国际格局大变革带来企业战略风险 |
二、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若干形态 |
三、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海外战略风险比较 |
第三章 美国对华全面遏制与中国企业战略风险—以中兴通讯和华为公司为例 |
第一节 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演变 |
一、美国对华战略敌视(1949—1971) |
二、美国对华战略接触与遏制(1972-2016) |
三、“美国优先”与特朗普政府对华全面战略遏制(2017-) |
第二节 美国对中兴通讯的两次制裁 |
一、中兴通讯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
二、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一次制裁 |
三、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二次制裁 |
四、美国制裁中兴通讯的原因、影响和启示 |
第三节 美国对华为的全力“围剿” |
一、华为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
二、“孟晚舟事件”及其影响 |
三、美国遏制华为手机和5G业务全球拓展 |
四、华为反制美国打压与自强自卫的应对策略 |
第四节 美国对华遏制造成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 |
一、新时代美国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原因 |
二、中兴通讯与华为公司应对美国打压政策比较 |
第四章 中国企业海外项目遭受的战略风险—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例 |
第一节 缅甸密松电站项目及其搁置 |
一、密松电站的设想与立项 |
二、密松电站项目的突然中止与长期搁置 |
第二节 密松电站项目战略风险的系统分析 |
一、缅甸国内复杂的政治社会因素 |
二、美西方因素与密松电站项目搁置 |
三、中方认识和处置密松电站战略风险之反思 |
四、“一带一路”倡议与密松电站项目 |
第三节 利比亚中企项目经受的战略风险 |
一、中国企业走进利比亚 |
二、“阿拉伯之春”与利比亚战乱 |
三、中企利比亚项目蒙受重大损失 |
第四节 中资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比较 |
一、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相似之处 |
二、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不同之处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对策 |
第一节 加强合规管理认清海外环境 |
一、中国企业要加强合规管理,提高国际化水平 |
二、认清东道国的政治状况及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
三、认清中国对外投资国际背景的变化及其影响 |
第二节 中国企业应对海外战略风险的策略机制 |
一、战略风险预防性策略机制 |
二、战略风险分散性策略机制 |
三、战略风险补救缓解性策略机制 |
第三节 中国政府如何帮助企业管控海外战略风险 |
一、政府帮助“走出去”企业加强与东道国的互动 |
二、综合利用国内、国际双层法律手段防范战略风险 |
三、同东道国主要利益集团和民众建立友好和谐关系 |
结论 |
一、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是复杂的系统风险 |
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需要危机意识与复杂系统思维 |
三、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深圳市创客专项项目政策实施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科技创新政策相关研究 |
二、“双创”相关研究 |
三、众创空间相关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内容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深圳市创客专项项目政策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科技创新相关概念 |
二、创客相关概念 |
第二节 公共政策评估理论 |
一、公共政策评估理论基本内容及发展趋势 |
二、公共政策评估类型 |
三、公共政策评估理论对本文的作用 |
第三章 深圳市创客专项项目政策实施现状 |
第一节 深圳市创客专项项目政策的产生与发展 |
一、深圳市创客专项项目政策产生过程 |
二、深圳市创客专项项目政策基本内容 |
三、深圳市创客专项项目政策办理流程 |
第二节 深圳市创客专项项目政策实施情况 |
一、支持数量情况 |
二、涉及领域情况 |
三、支持资金情况 |
第三节 深圳市创客专项项目政策发展态势 |
一、政策环境宽松 |
二、涉及领域广泛 |
三、支持额度较大 |
第四章 深圳市创客专项项目政策实施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数据来源 |
一、调查方法 |
二、样本特征 |
第二节 政策设计方面的问题 |
一、扶持范围有待扩大 |
二、申请指南相对复杂 |
三、资金管理不够灵活 |
四、部分环节主观性较强 |
第三节 评估监管方面的问题 |
一、科技评审行业乱象突出 |
二、项目管理方式相对落后 |
三、缺少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
第四节 配套措施方面的问题 |
一、部门之间缺少协同 |
二、受理单位相对被动 |
三、配套服务有待提高 |
第五节 原因分析 |
一、政府规避风险的需要 |
二、评审监管制度有待完善 |
三、缺少成熟政策参考 |
第五章 深圳市创客专项项目政策优化策略 |
第一节 优化政策设计、提升审批效率 |
一、优化政策设置 |
二、创新激励模式 |
三、简化操作规程 |
第二节 完善评估监管、营造公正环境 |
一、完善项目评估机制 |
二、加强项目监管机制 |
第三节 创新服务手段、强化配套服务 |
一、提升服务质量 |
二、优化创业环境 |
三、重视人才培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一 |
附录二 :调查问卷二 |
附录三 :深圳市创客专项项目政策访谈提纲及受访内容节选 |
致谢 |
(7)外宣翻译过程中的话语生产、传播与接受研究 ——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及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重点难点及预期突破 |
1.6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外宣翻译研究现状 |
2.1.1 对外宣传与对外传播的区别 |
2.1.2 外宣翻译的概念及其内涵 |
2.1.3 外宣翻译研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2.2 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外宣翻译 |
2.2.1 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内容与代表性理论 |
2.2.2 外宣翻译与批评话语分析的关联 |
2.2.3 采用批评话语分析视角的翻译研究成果 |
2.3 政府工作报告及其翻译研究 |
2.3.1 政府工作报告的定义 |
2.3.2 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结构及语言特点 |
2.3.3 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及相关研究 |
2.4 小结 |
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框架及观察语料 |
3.1 外宣翻译与对外话语体系建构 |
3.2 外宣翻译的话语生产、传播与接受 |
3.3 翻译-传播-社会实践综合框架下的外宣翻译过程 |
3.4 观察语料——2017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英版及英译过程的相关材料 |
3.5 小结 |
第四章 译本对原文本元语言功能表达形式的再现 |
4.1 概念功能表达形式的再现 |
4.2 人际功能表达形式的再现 |
4.3 语篇功能表达形式的再现 |
4.4 小结 |
第五章 外宣翻译的传播实践 |
5.1 翻译的生产 |
5.1.1 译者的主观能动作用 |
5.1.2 外宣翻译的主体间性 |
5.1.3 译者对外宣翻译互文性的实践 |
5.2 翻译的传播 |
5.2.1 外宣翻译的传播机制 |
5.2.2 译者的把关人作用 |
5.3 翻译的接受 |
5.3.1 外宣翻译的读者研究 |
5.3.2 外宣翻译的读者关照 |
5.3.3 外宣翻译的读者反应 |
5.4 小结 |
第六章 外宣翻译的社会实践 |
6.1 外宣翻译与权力关系之关联 |
6.2 外宣翻译与社会身份之关联 |
6.3 外宣翻译与文化价值及意识形态之关联 |
6.4 小结 |
第七章 讨论 |
7.1 译本与翻译传播实践之关联 |
7.2 翻译传播实践与翻译社会实践之关联 |
7.3 译本与翻译社会实践之关联 |
第八章 结论 |
8.1 本研究的回顾与总结 |
8.2 本研究的发现及创新之处 |
8.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博士在学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
(8)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下的中国与周边区域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 区域合作是中国推行周边外交和多边外交的重要路径 |
(二) 中国周边地区国际体系处于变动时期 |
(三) 周边区域合作面临巨大挑战 |
(四) 地区治理发展趋势的结果 |
二、选题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的理论 |
(二) 区域合作的相关理论研究 |
(三) 关于中国与周边区域合作的现状、目标及前景 |
(四) 关于中国与周边区域合作面临的挑战 |
(五) 关于中国与周边区域合作的路径 |
四、研究重点、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重点 |
(二) 研究思路及框架 |
(三) 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和存在的困难 |
(一) 创新之处 |
(二) 存在的困难 |
第一章 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与区域合作的理论解析 |
第一节 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的理论溯源及含义 |
一、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的理论来源 |
二、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的含义 |
第二节 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的建构特征与形成机制 |
一、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的建构特征 |
二、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的建构方式 |
三、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的建构机制 |
第三节 地缘政治权力结构模式及特征 |
一、强-强模式 |
二、强-弱模式 |
三、弱-弱模式 |
第四节 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下的区域合作 |
一、区域合作的内涵及类型 |
二、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下区域合作的特征 |
三、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不同类型下的区域合作 |
第二章 “强-强”模式: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困境与前景 |
第一节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历程及现状 |
一、中印缅孟地区合作时期 |
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时期 |
三、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现状 |
第二节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地缘政治权力结构及其特征 |
一、孟中印缅地缘政治权力结构“强-强模式”的构建历程 |
二、孟中印缅地缘政治权力结构模式的构成特点及互动特征 |
三、孟中印缅地区权力结构体系的前景 |
第三节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根源 |
一、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成效 |
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
三、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面临问题的根源 |
第四节 重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思考 |
一、合作是唯一出路 |
二、新型国际关系下孟中印缅的合作原则 |
三、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 |
第三章 “强-强”模式下:上海合作组织的成效及其经验 |
第一节 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下的上海合作组织 |
一、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关系 |
二、上海合作组织设立的缘由及发展历程 |
三、上海合作组织的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特点 |
第二节 “强-强模式”下上海合作组织的运转与调试 |
一、主导大国间的互动 |
二、主导大国与成员国之间的互动 |
三、引入新成员保持活跃 |
四、构建多层级立体式合作框架机制 |
第三节 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下上海合作组织的成效分析 |
一、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下上海合作组织取得积极成效 |
二、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下上海合作组织面临的风险 |
第四节 上海合作组织的前景与成功经验 |
一、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下上海合作组织的前景 |
二、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下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功经验 |
第四章 “强-弱模式”:澜湄合作发展迅速 |
第一节 澜湄地区合作秩序的形成 |
一、澜湄地区秩序重塑的缘由 |
二、澜湄地区秩序的重建历程 |
三、建立澜湄合作机制的意义 |
第二节 澜湄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特点及运行机制 |
一、澜湄地缘政治权力结构“强-弱模式” |
二、澜湄地区权力结构体系的运行机制 |
第三节 “强-弱模式”下澜湄合作快速发展 |
一、三大支柱 |
二、五个优先领域 |
三、3+5+X合作框架 |
第四节 “强-弱模式”下澜湄合作的前景 |
一、澜湄合作的前景 |
二、“强-弱模式”下澜湄合作的挑战及困难 |
三、“强-弱模式”下澜湄合作的应对策略 |
第五章 地缘政治视角下推进中国与周边区域合作的思考 |
第一节 地缘政治视角下中国与周边区域合作的意义 |
一、周边区域合作是“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的具体体现 |
二、周边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阶段 |
三、周边区域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二节 地缘政治视角下中国推进周边区域合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一、周边区域环境复杂多变 |
二、周边区域合作的实际合作程度与预期目标存在差距 |
三、遭到某些国家的抵制和反对 |
四、域外力量的介入与阻扰 |
第三节 地缘政治视角下中国推进周边区域合作的路径 |
一、周边地区体系的长期分散且碎片化是根本原因 |
二、重塑新时代地缘政治中国与周边国际体系的机遇 |
第四节 地缘政治视角下中国与周边区域合作的思考 |
一、国际体系的内在属性将给区域合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
二、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区域合作范式 |
三、“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合作原则提升积极性 |
四、中国周边区域合作将迈入发展的快车道 |
五、中国周边区域合作体系将更具开放包容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二、英文文献 |
三、主要网站 |
致谢 |
四、过去一年,美国加大亚太战略投入(论文参考文献)
- [1]2020中国摩托白皮书[J]. 陈鹏. 摩托车信息, 2021(01)
- [2]释意理论下汉英交替传译中修辞格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2017年-2019年“两会”记者招待会发言为例[D]. 乌倩.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D]. 吴佳丽.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4]《环球电力热点观察》期刊文章英译汉实践报告[D]. 张雨童. 河北大学, 2020(08)
- [5]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D]. 李国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6]深圳市创客专项项目政策实施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D]. 汤悦. 深圳大学, 2019(01)
- [7]外宣翻译过程中的话语生产、传播与接受研究 ——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D]. 尹佳.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19(02)
- [8]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下的中国与周边区域合作研究[D]. 黄德凯. 云南大学, 2018(04)
- [9]2018 IFLY新春贺岁访谈[J]. 本刊编辑部,薛海鹏,孙昊牧,刘九阳,汪洋,路泞,陆二佳,李曦和. 今日民航, 2018(01)
- [10]2017年度中国直销行业业绩报告[J].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杂志,世界直销(中国)研究中心直销百科网.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