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铜加工业产品防变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王庆娟,周滢,李强,冯耀耀,苗承鹏[1](2017)在《装饰铜合金防变色工艺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装饰铜合金应用广泛,但变色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分析论述了抗变色装饰铜合金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铜合金的变色机理,从添加合金元素和抗变色技术手段等方面阐述了装饰铜合金的防变色方法,并展望了防变色铜合金应用于民用建筑、医学等领域的发展前景。
刘彩华[2](2017)在《BTA参与的不同复配体系涂层对铜的防腐蚀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铜及其合金以其优良的导电性、耐蚀性和延展性被广泛应用于电子、机械、装饰等方面,但铜制品如果长期暴露在大气及潮湿环境下会发生较严重的腐蚀,从而影响其使用价值。因此,必须对其进行表面防腐蚀处理。目前普遍采用铬酸盐钝化法,防腐效果良好并持久,但该工艺中铬酸盐或Cr O3用量很大,严重污染环境,开发新的环保无铬钝化技术势在必行。本文以环保、高效的有机物苯并三氮唑(BTA)为主要防腐蚀材料与钼酸钠、硝酸铈、苯并咪唑进行复配,研究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利用加速腐蚀法、电化学阻抗测试、极化曲线测试和电镜扫描等方法研究纯铜的防腐蚀性能。确定了最佳工艺配方及工艺条件。其中抗腐蚀处理工艺为:无机体系处理→有机体系处理→烘干。无机体系配方:0.1 mol/L HCl、1 g/L钼酸钠溶液与1 g/L硝酸铈溶液,常温下处理时间为10 min。有机体系配方:配比为7:1的BTA溶液和苯并咪唑的混合液,40℃水浴条件下处理时间为1.5 h。探讨不同复配体系处理后的铜块在10%H2S气体密闭体系中的腐蚀情况,以及在3.5%NaCl溶液中阻抗和极化曲线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钼酸钠和硝酸铈中铜材试样能保持的不变色时间分别为62 min和45 min,在单独BTA溶液中为126min,单独苯并咪唑中为55 min,经过最佳配方处理过后,抗变色时间达到475 min,电化学阻抗值达到1.78×105Ω.cm-2,防腐蚀效率达到98%。
张慧丽[3](2015)在《基于期货视角的有色金属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关系是多年来学者研究的主要对象,资本结构属于金融学领域,而市场竞争是产业经济学的内容,两者之间本来没有必然联系,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章结果表明它们有着的密切关系。本文研究的是有色金属行业,基于这个行业的特殊性---有六种金属品种陆续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所以,可以从期货的角度研究有色金属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的关系。近年来有色金属行业发展进入低迷期,一方面企业自身发展存在很多问题,另一方面,我国虽然是有色金属生产和消费大国,但在国际市场上没有话语权和定价权。然而期货市场在企业中的运用越来越重要,期货套期保值功能不仅有利于实体产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可以管理和规避企业风险,调节企业利润。但是国内外都几乎没有具体的文章来研究期货市场对资本结构和产品市场竞争的影响。所以本文从微观层面,具体到有色金属这一行业,分析在金属期货市场的背景下,参与期货交易的有色金属企业是不是可以优化资本结构并增强产品市场竞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行业特性,负债作用和期货市场的影响对国内外的文献综述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对期货市场下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关系的理论研究进行分析整理,再介绍有色金属行业整体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竞争格局,还有期货市场对有色金属行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选取了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2003-2013年的数据作为样本,把期货市场作为哑变量,市场竞争作为解释变量构造一个基础模型,然后在这个模型中增加二者相乘的交叉项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是:(1)上市公司中有色金属行业产品市场竞争的增强会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水平,因为企业要应对竞争对手的进攻就会采取相对保守的财务策略。(2)期货市场的作用下,参与期货交易的有色金属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有所提升,产品竞争强度也会增强。即使在期货市场和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综合作用下,期货市场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占主导地位,会提高企业资产负债率。最后通过金属期货市场龙头企业--江西铜业的案例分析来印证本文的研究结论。
王余莲[4](2015)在《微/纳米水合碳酸镁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微/纳米水合碳酸镁是一类新型高附加值无机功能材料。受技术和成本的制约,目前微/纳米水合碳酸镁尚未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因而寻求适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低成本原料和技术迫在眉睫。本文以天然菱镁矿为原料,系统研究了三水碳酸镁、碱式碳酸镁等微/纳米水合碳酸镁的制备方法、适宜条件和生长机理;研究了三水碳酸镁晶须的表面改性及其在聚丙烯中的应用。本文为水合碳酸镁的控制生长、低成本制备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采用菱镁矿法制备三水碳酸镁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热解温度50-C、热解时间2.0h、搅拌速率500r/min、Mg(HCO3)2溶液浓度3.20g/L、溶液自然pH值和SDS添加量为5.0g/L的条件下,制备得到平均长度约150μm,长径比接近50,表面光滑,粒径均匀的棒状MgCO3·3H2O晶须。添加剂(无机盐类、醇类、有机酸类、表面活性剂类和氨基酸类)的种类和用量对产物的组成和形貌具有显着影响,如SDS可以促进高长径比MgCO3·3H2O棒状晶须的定向生长;在磷酸二氢钾作用下,产物为花瓣状MgCO3·5H2O晶体;无水乙醇和异丙醇分别作为添加剂时,随着反应条件的改变所得产物由MgCO3·3H2O转变为4MgCO3·Mg(OH)2·4H2O。采用菱镁矿法制备微/纳米碱式碳酸镁的研究结果表明,(1)无添加剂作用下,直接热解Mg(HCO3)2溶液可制备得到平均直径15μm、平均长度50-tm的多孔玫瑰花状4MgCO3·Mg(OH)2·4H2O微球。(2)异丙醇添加量比为2.5:1时,首次在较低温度(50℃)下直接热解Mg(HCO3)2溶液制备得到平均直径为1.0μm,平均长度为10μm,表面由树叶状结构组成的棒状4MgCO3·Mg(OH)2-4H2O。(3)以棒状MgCO3·3H2O晶须为原料,制备得到平均直径10μm,平均长度100μm的多孔棒状4MgCO3·Mg(OH)2·4H2O,溶液的pH值和搅拌作用对4MgCO3·Mg(OH)2·4H2O的形貌具有显着影响。微/纳米水合碳酸镁的生长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 MgCO3·3H2O的生长基元为Mg06正八面体,生长机制为螺型位错理论,MgCO3·3H2O晶须生长是螺型位错延伸的结果。过饱和的Mg(HCO3)2溶液,为负值的△Gv和半径r≥rc的碳酸镁晶核是MgCO3·3H2O晶体发生结晶的驱动力。由计算结果可知,随着Mg(HCO3)2溶液增大,诱导期时间tind减小,而成核速率N和结晶速率m则增大。溶液过饱和度较低时,搅拌作用对m的影响不大;过饱和度越大,搅拌效果越明显。由计算结果可知,Ea2< Eα1< Ea3,故无添加剂作用下直接热解Mg(HCO3)2溶液制备碱式碳酸镁所需克服的活化能最低。热解温度升高,tind缩短,N,m和反应速率均增大,相转变进程加快,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良好吻合。添加剂通过不同的方式对成核过程和晶体的定向生长产生消极或积极的调控作用。(2)磷酸二氢钾中的H2PO4-和HPO42-离子通过改变原有溶液体系的溶解度以及在晶粒表面产生吸附等方式对MgCO3·5H2O晶体成核过程产生了抑制作用,从而导致了花状MgCO3·5H2O晶体的形成。(3) 4MgCO3·Mg(OH)2·4H2O晶体是由两种不同结构的MgO6正八面体通过共顶点的方式连接而成。通过线性拟合计算可知,异丙醇辅助下热解Mg(HCO3)2溶液制备4MgCO3·Mg(OH)2·4H2O过程所需的活化能Ea’最小。异丙醇降低了亚稳相的MgCO3·3H2O向稳定相的4MgCO3·Mg(OH)2·4H2O转变所需要的能量,并加速了低温环境下MgCO3·3H2O向4MgCO3·Mg(OH)2·4H2O的转化进程。采用湿法改性工艺对三水碳酸镁晶须进行表面改性研究,并研究了改性机理。结果表明:改性剂为硬脂酸,改性剂用量5wt.%,初始料浆浓度5wt.%,改性时间60min,改性温度50℃,烘干温度70℃,烘干时间3.0h的条件下,改性后晶须的活化指数接近100%,接触角为130°。硬脂酸主要通过化学吸附作用在晶须表面生成具有抗水性的硬脂酸镁((CH3(CH2)16COO)2Mg),从而使其疏水。改性后的三水碳酸镁晶须在聚丙烯(PP)中的应用试验研究表明:三水碳酸镁添加量为10%时,与纯PP相比,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提高了10.8%,拉伸弹性模量提高了35%,断裂伸长率降低了54.97%,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值76J/m。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我国菱镁矿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以及微/纳米水合碳酸镁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董书琳[5](2012)在《纯铜热化学反应热喷涂陶瓷/渗铝复合涂层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采用火焰喷涂技术于铜基表面先后喷涂渗铝层和陶瓷涂层,并加热保温,制备成热化学反应热喷涂铜基陶瓷/渗铝复合涂层。采用XRD分析仪和SEM对涂层进行组织结构分析和形貌观察,并对复合涂层的硬度、抗热震性、致密性、结合强度、耐蚀性、耐磨性、耐高温氧化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XRD分析该工艺制备的涂层中有Cu9Al4、Cu5Zn8、Cu3Ti等新相生成;SEM观察到渗铝层部分有γ2相(Cu9Al4)析出且涂层与基体结合紧密;复合涂层的洛氏硬度为82-87HRE,渗铝层部分显微硬度最高可达Hv264左右;热震次数可达50次以上;未封孔条件下,孔隙率仅为0.8%,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为22.25Mpa,耐蚀性实验中,复合涂层封孔后的耐酸蚀能力提高到基体的16.30倍,耐盐蚀能力提高到基体的25.65倍,极化试验表明,其抗电化学腐蚀能力显着增强;耐磨性实验中,耐磨粒磨损性能提高到基体的6.18倍,粘着磨损干磨和油磨条件下,耐磨性分别提高到6.24倍和10.00倍,粘着磨损时间对耐磨性的影响实验中,其有效工作时间可达27.5min;复合涂层的耐高温氧化性能显着提高。复合涂层的以上各性能均优于纯铜渗铝层和单纯陶瓷涂层的。
刘琦[6](2010)在《ISO/TS16949:2009标准在圣达公司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国际汽车特别工作组(IATF)和日本汽车制造商协会(JAMA)在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ISO/TC176)的支持下共同制定了ISO/TS16949:2009——《质量管理体系汽车生产件及相关维修零件组织应用ISO 9001:2008的特别要求》。ISO/TS16949技术规范引入了VDA6.1等汽车行业组织对汽车行业的特殊要求,同时又吸收了日本汽车工业所推崇的精益生产方式的理念,使该技术规范在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强调缺陷预防和通过减少对供应链的变差和浪费来促进企业良好发展等方面有了相当大的扩展,更加适应现代汽车行业,乃至现代装备制造业。本文通过对ISO/TS16949:2009标准的研究,结合圣达铜业有限公司的基本情况,进行过程的识别,并建立相应程序。通过五大工具中的部分工具的运用,结合企业生产情况和产品特点,针对公司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质量问题,找出导致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质量问题分析找出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质量改进的方案,并验证方案的效果。通过标准的实施,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作出了相应得调整,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产品合格率得到了提升。本文的研究不仅对圣达铜业有限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活动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而且其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其他类似的装备制造型企业如何实施更有效的质量管理,进行质量改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伍廉奎,高勇,杨丽霞[7](2009)在《铜及其合金抗氧化工艺研究现状与前景》文中指出综述了铜及其合金在广泛应用中亟待解决的的问题-变色过程及机理;分别论述目前防变色工艺中的各种方法及评价抑制变色效果的方法,并对其防变色工艺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李福生[8](2009)在《中国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升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林产品加工业是我国林业的主导产业,承担着主要林产品生产与供给的重任,它的发展水平体现了整个林业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也是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我国林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在取得显着成就的同时,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尤其是全球林产品贸易格局,使得我国林产品加工业将面对着来自其他国家林产品的激烈竞争,加之当前国际共同面临的金融危机,我国林产品加工业也受到了冲击。本研究从我国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的基本构成,从产业内外部环境的关键影响因素出发,紧紧围绕着价值链、企业管理和信贷配给等相关理论和概念,以林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林产品加工企业管理和林产品加工业信贷为主要研究内容,并结合浙江安吉竹产业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我国林产品加工业内部主体,即林产品加工企业,作为林产品加工业内部组织单元,当前多数为较小规模的中小林企,这些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小,多从事林产品初级加工,其企业管理缺乏科学性,从而削弱了自身的竞争力,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我国林产品加工业的外部环境,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还不够完善。相关信贷业务和政策存在缺陷,甚至缺乏,导致林产品加工业融资一直存在信贷配给现象。从我国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来看,在上游环节,我国林木资源的培育与生产无法满足林产品加工业日益壮大的发展趋势;在林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由于缺乏技术创新,导致了精深加工林产品市场一直缺少我国企业的身影和品牌;在营销环节,这也是林产品增值的最后一个关键的环节,我国多数中小林产品加工企业忽视了国际市场,进而限制了林产品增值的空间。根据我国林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和问题,从其价值链出发,结合林产品加工企业的主体地位,政府的职能,以及信贷机构的参与作用,提出以下促进我国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升级的战略:(1)在林产品加工业研发环节,关键要完善我国林产品加工业的创新体系,建立林产品加工企业研发中心或机构,加强林产品加工业的关键技术,尤其是高精深林产品加工技术,以及绿色环保林产品加工技术的研究,并建立林产品加工业创新团队,为林产品加工业的持续竞争力提供人才保障。(2)在林产品加工企业管理方面,为了获取竞争力,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成本管理办法,采用价值链成本管理这一理念和方法,从价值增值的过程控制林产品加工企业经营活动的成本,形成成本优势,并通过5S战略优化林产品生产加工现场的管理,提高生产加工效率,实现林产品工艺流程的升级,此外要进行品牌规划和国际营销管理,实现林产品的升级,以及扩展林产品增值的空间。(3)在林产品加工业信贷制度方面,主要是构建林产品加工业的价值链信贷体系,从林产品加工业的研发、原料培育生产、加工生产以及营销,尤其是出口贸易环节出发,建立信贷机构多样,信贷业务不尽相同,信贷利率不一,商业性质和政策性质并存的林产品加工业信贷支持体系。尤其是我国林产品加工业海外战略信贷支持框架,对缓解我国林产品加工业原料不足的问题,以及出口贸易扶持问题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为了缓解我国林产品加工业的信贷配给问题,信贷机构要改变观念,加强风险管理的量化工作,而林产品加工企业则要加强财务会计管理,提升自己信用信誉,以提高企业的信贷获取能力。综上所述,尽管我国林产品加工业面临着国内国外各种各样的竞争和压力,但通过对其价值链的分析,从价值链内部和外部的主要影响因素出发,以林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和信贷制度为突破口,是当前提升我国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可行的途径。
张巧[9](2009)在《铜合金粉体材料涂层腐蚀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主研发的高铝青铜Cu-14Al-X合金是一种优秀的耐磨、耐蚀材料。本文就这种高铝铜合金制成粉体涂层材料,对其显微组织结构耐腐蚀性以及腐蚀行为进行了研究。本文通过雾化法制粉、激光熔覆的方法在碳钢基底上制备粉末涂层,并运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扫描电镜等方法研究了新型高铝青铜涂层的显微组织。结果表明:激光熔覆层的组织细密,元素分布均匀,组织由α+γ2+β’+K相组成。通过静态浸泡腐蚀试验、扫描电镜(SEM)、电子探针、电化学实验等方法研究了涂层在3.5%NaCl、5%H2SO4、10%HCl、10%NAOH溶液中的耐蚀性能及腐蚀行为。结果表明:涂层在3.5%NaCl溶液、5%H2SO4溶液、10%HCl、10%NAOH溶液中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由于合金涂层中的γ2相和β’相、α相、K相相比,具有优先腐蚀倾向,激光熔敷层腐蚀后,β’相,K相仍然存在并均匀分布,γ2相减少,涂层发生的主要也是脱铝腐蚀。其在三种溶液中的腐蚀速率由小到大依次为:3.5%NaCl溶液、5%H2SO4溶液、10%HCl溶液、10%NAOH溶液。说明铜合金激光熔覆层在盐溶液中的耐腐蚀性能要优于在酸溶液中的那腐蚀性能。通过电化学实验方法研究了高铝铜合金涂层在10%NAOH溶液中与相同成分的铸态合金的耐蚀性能比较。结果表明:高铝铜铜合金粉体涂层维钝电流低于铸态合金,说明粉体涂层的耐蚀性能优于相同成分的铸态合金。
李军民[10](2007)在《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大米生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其稻谷年产量约占全世界的30%。近年来,随着加工水平的提高及品质的提升,大米己成为我国大宗作物产品中具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湖南省是我国稻谷生产第一大省,当前,湖南优质稻米产业链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优质稻米的消费需求迅速增长,这种增长既表现在数量上,更表现在质量上,这对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的发展提供很好的机遇;另一方面,湖南优质稻米产品不仅要在国内市场竞争,更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优质稻米质量涉及到稻米的生产、加工、贮运、销售、消费各环节,优质稻米产业面临的竞争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整个产业链的竞争。本论文通过文献查阅、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等方法,对湖南优质稻米产业链的生产、加工、贮运、销售及消费各环节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通过实证分析与案例分析,探讨了湖南优质稻米产业链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为政府、优质稻米产业的投资者和经营者以及其他研究人员正确认识湖南优质稻米产业链提供依据,从而推进优质稻米产业链的发展,提高湖南优质稻米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益参考。主要观点如下:(1)优质稻米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外观品质、加工品质、蒸煮及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和卫生安全品质等指标。优质稻米产业链包括优质稻品种选育、优质稻生产、优质稻谷供应、优质稻米加工、优质稻米贮运、优质稻米销售、消费等功能环节,并对应不同的功能主体,各功能主体之间通过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相互联系、相互竞争。(2)促进优质稻米质量形成,既要抓好优质稻品种的培育和推广等产前工作,又要搞好生产技术指导等产中工作,同时更要做好收购加工转化、市场推广等产后工作,各项工作必须环环相扣。我国加入WTO后,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受到了安全标准的挑战,要使更多的稻米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必须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同时要积极制定有利于本国的国际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稻米产品的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满足人们对稻米产品绿色、无公害、有机化、安全化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我国稻米产业向前发展。(3)大米在世界谷物生产与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生产与消费均主要集中在亚洲,因此世界大米贸易市场狭小,并具有垄断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同时,世界稻谷贸易竞争日益激烈。中国稻米产量居世界首位,而贸易量仅占4%左右。日、韩市场的开放及美、欧削减对大米生产和出口的扶持有利于中国扩大稻米的出口,但又面临来自泰国、越南与美国的竞争压力。(4)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发展具有生产条件的组合优势、产业开发优势、品质改良优势、“订单粮食”初具规模、企业带动功能不断增强,但其发展面临着品种更新换代、生产比较效益低、优质稻标准化生产体系不健全、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稻米加工转化率低等问题。(5)湖南是我国籼稻主产区,也是籼米的主要消费地区。对湖南省稻米区域比较优势、成本优势、质量优势、品牌优势、技术优势等进行分析,湖南省稻谷生产具有较强的区域比较优势、质量优势和品牌优势,技术优势不明显,没有成本优势。(6)能否提高优质稻的种植效益是农户是否愿意采用优质稻新技术的关键,也是农户决策理性的体现。对农户采用优质稻新技术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采用优质稻技术意愿与农户家庭中20-50岁农业劳动力人数、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含初中)的人数、从事农业劳动成员是否有人拥有技术特长或受职业培训呈正相关。(7)对湖南省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链中信息链、组织链、价值链、物流链管理及食品安全链进行实证分析。在信息链管理层面,加工企业比较重视信息沟通技术(ICT),但信息在加工产业链中的流动不很流畅,信息共享不够充分;在组织链管理层面,加工企业与农户主要是以市场为联系纽带,缺乏有效合作机制,加工企业难以得到优质稻米稳定供应与质量方面的保障;在价值链管理层面,目前湖南省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链上的价值创新主要由农户、加工企业、销售商独立承担,产业链运作效率不高,价值创新成果有限;在物流管理层面,运输与仓储费用是加工企业最主要的物流成本,要从加工产业链管理中获得利益,关键是通过减少存货与改善物流运作以削减产业链成本;在食品安全链层面,加工企业主要采用质量报告、内部认证、外部认证来保障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但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是内部质量控制程序而不是外部认证来验收稻谷,这是湖南省乃至全国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链质量管理存在的一大缺陷。湖南省深加工企业的运作效率与组织效率都比初加工企业高,但深加工企业与初加工企业的组织效率都处于较低的状态。(8)人们对优质稻米的选择性普遍增强,其选择内容由过去的单项选择(以价格选择为主)转为多项选择,包括优质稻米的安全、营养、质量、品种、外观、风味、价格、包装、产地以及服务等,优质稻米的需求在湖南呈增加趋势。影响城镇居民优质稻米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是家庭人均年收入。依据效用最大化原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花色、品种等差异性的需求也会不断提高。在目前稻米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自身的偏好将成为决定性因素。这就要求政府确保优质稻米的高价与优质对等,促进优质稻米产业链持续发展。(9)对湖南金健米业、天龙米业的优质稻米产业链组织模式进行比较,其实施途径主要有股权投资和契约投资两种方式;组织形式以龙头企业带动型和中介组织带动型占主导地位。由于我国各地优质稻米产业链组织的形成条件、市场发育程度、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为获取较高的产业链运行绩效,各主体必须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宜的产业链发展模式。(10)“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是优质稻米产业链组织的基本原则。湖南省龙头企业基本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建立了具有适度规模效益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实现了优质优价,保证了大米价格的稳定和所联结农户的利益。
二、我国铜加工业产品防变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铜加工业产品防变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2)BTA参与的不同复配体系涂层对铜的防腐蚀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铜的腐蚀及抗腐蚀研究现状 |
1.2.1 铜的腐蚀 |
1.2.2 铜的防腐蚀研究现状 |
1.2.3 铜材抗腐蚀未来的发展方向 |
1.3 铜的腐蚀历程 |
1.3.1 铜的主要腐蚀类型 |
1.3.2 影响铜腐蚀的主要因素 |
1.3.3 铜的腐蚀产物的形成 |
1.4 铜的防护 |
1.4.1 物理防腐蚀方法 |
1.4.2 化学防腐蚀方法 |
1.5 苯并三氮唑 |
1.5.1 苯并三氮唑的性能简述 |
1.5.2 苯并三氮唑的作用机理 |
1.6 协同效应 |
1.6.1 协同效应概述 |
1.6.2 抗腐蚀剂协同作用机理的研究现状 |
1.6.3 协同效应在铜防护方面的应用和发展 |
1.6.4 BTA参与的协同作用的发展 |
1.7 铜的抗腐蚀性能评价方法 |
1.7.1 特殊氛围中加速腐蚀实验 |
1.7.2 相关电化学测量技术 |
1.8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1.8.1 本文研究的内容 |
1.8.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 实验流程 |
2.3 实验方法 |
2.3.1 前处理 |
2.3.2 防腐蚀处理过程 |
2.3.3 电极制备 |
2.4 试样性能的测试 |
2.4.1 H2S气体中防腐蚀性能的测定 |
2.4.2 极化曲线的测定 |
2.4.3 电化学阻抗的测定 |
2.4.4 表面样貌的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最佳协同体系的确定 |
3.1.1 单一试剂抗腐蚀效果比较 |
3.1.2 BTA、苯并咪唑之间的复配效果 |
3.1.3 钼酸钠参与的BTA、苯并咪唑之间的效果对比 |
3.1.4 硝酸铈、BTA、苯并咪唑之间的协同效应 |
3.1.5 钼酸钠、硝酸铈、HCl组成的无机体系与BTA、苯并咪唑之间的协同效应 |
3.2 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
3.2.1 BTA用量的确定 |
3.2.2 BTA与苯并咪唑配比的确定 |
3.2.3 钼酸钠溶液浓度的确定 |
3.2.4 硝酸铈溶液浓度的确定 |
3.2.5 无机体系混合液浸泡时间的确定 |
3.2.6 有机体系混合液浸泡时间的确定 |
3.3 扫描电镜分析 |
第四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基于期货视角的有色金属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一、提出问题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关系的研究综述 |
二、国内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关系的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成果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本文创新点 |
第四节 主要内容与框架 |
第二章 期货市场作用下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我国有色金属期货市场的含义及发展历程 |
一、金属期货市场的含义及作用 |
二、期货市场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衍生品的使用对公司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的影响 |
一、衍生品的运用与资本结构的关系 |
二、期货套期保值的运用与产品市场竞争的关系 |
第三节 产品市场竞争与资本结构关系的理论分析 |
一、产品市场竞争策略与资本结构的关系 |
二、产品市场竞争程度与资本结构的关系 |
第四节 结论 |
第三章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关系的实证分析:以期货市场为背景 |
第一节 有色金属行业的竞争格局、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一、有色金属行业的竞争格局 |
二、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现状 |
三、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趋势 |
第二节 我国金属期货市场的现状及对有色金属企业的影响 |
一、我国金属期货市场现状 |
二、期货套期保值的运用对有色金属企业的影响 |
第三节 提出研究假设 |
第四节 实证研究 |
一、样本选择 |
二、研究变量选择 |
三、模型设计及检验 |
第五节 结论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公司概况 |
第二节 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业绩和经营状况分析 |
一、财务业绩分析 |
二、经营状况分析 |
第三节 公司的产品市场竞争战略设计 |
一、低成本战略 |
二、品牌优势战略 |
三、整合和开拓上下游产业链战略 |
四、人才战略 |
五、技术创新战略 |
六、国际化战略 |
第四节 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结构、融资方式和投向及产品市场竞争战略对比分析 |
一、江西铜业的资本结构 |
二、江西铜业的资产负债率、资金来源及投向和战略目的 |
第五节结论 |
一、江西铜业期货的运用对市场竞争的影响 |
二、江西铜业期货的运用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
三、江西铜业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的关系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不足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4)微/纳米水合碳酸镁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微/纳米材料 |
1.1.1 微/纳米材料定义 |
1.1.2 微/纳米材料特性 |
1.2 微/纳米水合碳酸镁概述 |
1.3 水合碳酸镁的制备方法 |
1.3.1 以固体矿为原料 |
1.3.2 以液体矿为原料 |
1.4 水合碳酸镁的制备研究现状 |
1.4.1 五水碳酸镁的制备研究现状 |
1.4.2 三水碳酸镁的制备研究现状 |
1.4.3 碱式碳酸镁的制备研究现状 |
1.5 水合碳酸镁的表面改性及应用研究现状 |
1.5.1 水合碳酸镁的表面改性研究现状 |
1.5.2 水合碳酸镁的应用现状 |
1.5.3 水合碳酸镁研究与应用存在问题 |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6.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原料与试验研究方法 |
2.1 试验原料 |
2.1.1 菱镁矿 |
2.1.2 聚丙烯 |
2.1.3 试验药剂 |
2.2 试验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碳酸氢镁溶液的制备 |
2.3.2 微/纳米三水碳酸镁的制备 |
2.3.3 微/纳米碱式碳酸镁的制备 |
2.3.4 三水碳酸镁晶须的表面改性 |
2.3.5 三水碳酸镁在聚丙烯中的应用 |
2.4 检测方法与性能表征 |
2.4.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2.4.2 扫描电镜(SEM)分析 |
2.4.3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2.4.4 热重-差示扫描量热(TG-DSC)分析 |
2.4.5 化学成分分析 |
2.4.6 聚丙烯复合材料性能测试 |
第3章 微/纳米三水碳酸镁的制备研究 |
3.1 热解温度对三水碳酸镁制备过程的影响 |
3.2 热解时间对三水碳酸镁制备过程的影响 |
3.3 搅拌速率对三水碳酸镁制备过程的影响 |
3.4 碳酸氢镁溶液浓度对三水碳酸镁制备过程的影响 |
3.5 碳酸氢镁溶液pH值对三水碳酸镁制备过程的影响 |
3.6 不同产地原料对三水碳酸镁制备过程的影响 |
3.7 添加剂种类对三水碳酸镁制备过程的影响 |
3.7.1 无机盐类添加剂对三水碳酸镁制备过程的影响 |
3.7.2 醇类添加剂对三水碳酸镁制备过程的影响 |
3.7.3 有机酸类添加剂对三水碳酸镁制备过程的影响 |
3.7.4 表面活性剂类添加剂对三水碳酸镁制备过程的影响 |
3.7.5 氨基酸类添加剂对三水碳酸镁制备过程的影响 |
3.8 三水碳酸镁晶须性能表征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微/纳米碱式碳酸镁的制备研究 |
4.1 热解Mg(HCO_3)_2溶液直接制备碱式碳酸镁 |
4.1.1 热解温度对碱式碳酸镁制备过程的影响 |
4.1.2 热解时间对碱式碳酸镁制备过程的影响 |
4.1.3 搅拌速率对碱式碳酸镁制备过程的影响 |
4.1.4 Mg(HCO_3)_2溶液pH值对碱式碳酸镁制备过程的影响 |
4.1.5 异丙醇辅助低温制备碱式碳酸镁 |
4.2 热解三水碳酸镁间接制备碱式碳酸镁 |
4.2.1 热解温度对碱式碳酸镁制备过程的影响 |
4.2.2 热解时间对碱式碳酸镁制备过程的影响 |
4.2.3 三水碳酸镁溶液浓度对碱式碳酸镁制备过程的影响 |
4.2.4 三水碳酸镁溶液pH值对碱式碳酸镁制备过程的影响 |
4.2.5 搅拌作用对碱式碳酸镁制备过程的影响 |
4.3 三种方法制备所得碱式碳酸镁的性能表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合碳酸镁的生长机理研究 |
5.1 三水碳酸镁的生长机理研究 |
5.1.1 MgCO_3·3H_2O晶体的生长基元 |
5.1.2 三水碳酸镁晶须的生长机制 |
5.1.3 三水碳酸镁结晶的热力学条件 |
5.1.4 三水碳酸镁结晶动力学过程的研究 |
5.2 磷酸二氢钾作用下花状MgCO_3·5H_2O的生长机理 |
5.2.1 MgCO_3·5H_2O的晶体结构 |
5.2.2 花状MgCO_3·5H_2O晶体的形成机理 |
5.3 碱式碳酸镁的生长机理研究 |
5.3.1 4MgCO_3·Mg(OH)_2·4H_2O晶体的生长基元 |
5.3.2 异丙醇辅助下低温热解制备碱式碳酸镁的机理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三水碳酸镁晶须表面改性及应用研究 |
6.1 三水碳酸镁晶须的表面改性试验研究 |
6.1.1 表面改性剂种类对改性效果的影响 |
6.1.2 改性剂用量对改性效果的影响 |
6.1.3 初始料浆浓度对性效果的影响 |
6.1.4 改性时间对改性效果的影响 |
6.1.5 改性温度对性效果的影响 |
6.1.6 烘干温度对改性效果的影响 |
6.1.7 烘干时间对改性效果的影响 |
6.2 硬脂酸改性三水碳酸镁晶须的作用机理研究 |
6.2.1 三水碳酸镁晶须改性前后疏水性能表征 |
6.2.2 三水碳酸镁晶须改性前后XRD分析 |
6.2.3 三水碳酸镁晶须改性前后TG-DSC分析 |
6.2.4 三水碳酸镁晶须改性前后FT-IR分析 |
6.2.5 三水碳酸镁晶须改性前后表观形貌分析 |
6.2.6 三水碳酸镁晶须改性机理分析 |
6.3 三水碳酸镁晶须在聚丙烯中的应用研究 |
6.3.1 晶须对复合材料的增强和增韧聚合物机理 |
6.3.2 三水碳酸镁晶须/P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介 |
(5)纯铜热化学反应热喷涂陶瓷/渗铝复合涂层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铜的性能及应用 |
1.2 铜表面改性技术 |
1.3 金属基陶瓷涂层及制备 |
1.3.1 陶瓷涂层的特点及应用 |
1.3.2 陶瓷涂层的制备方法 |
1.3.3 铜基陶瓷涂层 |
1.4 纯铜渗铝及多元共渗 |
1.4.1 纯铜渗铝 |
1.4.2 纯铜多元共渗 |
1.5 复合涂层技术 |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基体材料 |
2.1.2 喷涂材料及多元共渗材料 |
2.1.3 实验原料的选择 |
2.2 实验设备 |
2.2.1 实验设备总述 |
2.2.2 氧乙炔火焰喷涂系统 |
2.2.3 喷枪的原理与结构 |
2.3 制备前期准备工作 |
2.3.1 基材的处理 |
2.3.2 喷涂粉体的造粒工艺、原因及作用 |
2.3.3 喷涂工艺选择 |
2.4 纯铜陶瓷涂层、渗层、复合涂层的制备 |
2.4.1 渗铝及多元共渗层的制备 |
2.4.2 陶瓷涂层的制备 |
2.4.3 陶瓷/渗铝复合涂层的制备 |
2.5 涂层渗层组织结构分析及形貌观察 |
2.5.1 涂层、渗层组织结构分析 |
2.5.2 涂层、渗层形貌观察 |
2.6 性能测试 |
2.6.1 涂层致密性测试 |
2.6.2 涂层抗热震性测试 |
2.6.3 涂层与基体结合强度测试 |
2.6.4 涂层及渗层硬度测试 |
2.6.5 耐蚀性测试 |
2.6.6 耐磨性测试 |
2.6.7 耐高温氧化性测试 |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1 热化学反应热喷涂陶瓷涂层实验结果及分析 |
3.1.1 陶瓷涂层组织结构及形貌观察 |
3.1.2 陶瓷涂层致密性、热震性及结合强度分析 |
3.1.3 陶瓷涂层耐蚀性分析 |
3.1.4 陶瓷涂层硬度及耐磨性分析 |
3.1.5 陶瓷涂层耐高温氧化性能分析 |
3.2 纯铜渗铝层及纯铜多元共渗层实验结果及分析 |
3.2.1 渗铝层、多元共渗层组织结构及形貌观察 |
3.2.2 渗铝层、多元共渗层耐蚀性分析 |
3.2.3 渗铝层、多元共渗层硬度及耐磨性分析 |
3.2.4 渗铝层、多元共渗层耐高温氧化性能分析 |
3.3 热化学反应热喷涂铜基陶瓷/渗铝复合涂层实验结果及性能分析 |
3.3.1 复合涂层制备工艺分析 |
3.3.2 复合涂层组织结构分析及形貌观察 |
3.3.3 复合涂层致密性、抗热震性、结合强度分析 |
3.3.4 复合涂层耐蚀性分析 |
3.3.5 复合涂层硬度及耐磨性分析 |
3.3.6 复合涂层耐高温氧化性能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采用普通氧乙炔火焰喷涂设备制备金属基陶瓷涂层的可行性分析 |
附录 B 热、动力学描述纯铜渗铝抗高温氧化性能机理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ISO/TS16949:2009标准在圣达公司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
1.2 我国工业企业质量管理现状 |
1.3 课题的意义、思路、主要内容和方法 |
2 ISO/TS16949:2009标准简介 |
2.1 ISO/TS 16949:2009标准背景及意义 |
2.1.1 ISO 9000奠定基础 |
2.1.2 世界各国汽车行业质量管理标准相继出台 |
2.1.3 ISO/TS 16949的诞生满足了世界各国共同的愿望 |
2.2 ISO/TS 16949广泛应用 |
2.2.1 ISO/TS 16949在国际上的应用 |
2.2.2 ISO/TS16949认证在中国的应用 |
2.2.3 在我国广泛实施ISO/TS16949标准的意义 |
3 ISO/TS 16949:2009标准理解 |
3.1 ISO/TS 16949:2009的理论基础——八项管理原则 |
3.2 ISO/TS 16949:2009的构成及特点 |
3.3 ISO/TS 16949:2009的特殊要求及理解 |
3.3.1 汽车行业过程方法 |
3.3.2 顾客的特殊要求(特殊特性) |
3.4 ISO/TS 16949:2009五大工具的简介 |
3.4.1 APQP—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和控制计划 |
3.4.2 FMEA—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 |
3.4.3 PPAP—生产件批准程序 |
3.4.4 SPC—统计过程控制 |
3.4.5 MSA—测量系统分析 |
4 ISO/TS 16949:2009在圣达铜业有限公司中应用实例 |
4.1 圣达铜业有限公司概况分析及对策 |
4.2 企业特殊特性及过程的识别 |
4.2.1 特殊特性的识别 |
4.2.2 企业过程的识别及控制 |
4.3 统计过程控制SPC应用及效果 |
5 研究效果及展望 |
5.1 研究效果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中国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升级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价值链相关理论简介 |
2.1.1 价值链 |
2.1.2 价值链升级 |
2.2 技术创新相关概念界定 |
2.2.1 技术创新研究简单回顾 |
2.2.2 技术创新概念界定 |
2.2.3 研发概念 |
2.3 企业管理基本理论 |
2.3.1 古典管理理论 |
2.3.2 现代管理理论 |
2.3.3 后现代管理思潮 |
2.3.4 现代企业管理主要内容和技术 |
2.4 信贷相关理论 |
2.4.1 银行信贷及马克思的论述 |
2.4.2 信贷配给理论 |
第三章 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升级的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
3.1 我国林业技术创新研究现状 |
3.1.1 林业科技创新研究进展 |
3.1.2 我国林产品加工业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
3.2 林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体系 |
3.2.1 林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的过程 |
3.2.2 林产品加工业的技术研发体系 |
3.2.3 林产品加工业的技术成果转化体系 |
3.2.4 技术创新与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升级 |
3.3 我国林产品加工业的关键技术研究 |
3.3.1 木材加工技术 |
3.3.2 家具生产技术 |
3.4 技术创新促进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升级策略 |
3.4.1 完善林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
3.4.2 建立林业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
3.4.3 强化林产品加工业的关键技术研究 |
3.4.4 建设林产加工业的技术创新团队 |
3.5 小结 |
第四章 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升级的企业管理研究 |
4.1 我国林产品加工企业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
4.1.1 林产品加工企业品牌战略管理 |
4.1.2 林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管理 |
4.1.3 林产品加工企业成本管理 |
4.1.4 林产品加工企业国际营销管理 |
4.2 林产品加工企业管理对价值链升级的作用机制 |
4.2.1 林产品加工企业战略管理与价值链升级 |
4.2.2 林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管理与工艺流程升级 |
4.2.3 林产品加工企业价值链成本管理与价值链升级 |
4.2.4 林产品加工企业营销管理与价值链升级 |
4.3 林产品加工企业管理促进价值链升级战略 |
4.3.1 品牌战略——林产品加工企业未来竞争方向 |
4.3.2 “5S”战略——林产品加工企业现场管理工具 |
4.3.3 价值链成本战略——现代林产品加工企业成本管理 |
4.3.4 国际营销战略——林产品价值链的延伸 |
4.4 加强林产品加工企业管理策略 |
4.4.1 确立林产品加工企业的主体地位 |
4.4.2 有效发挥政府的职能 |
4.5 小结 |
第五章 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升级的信贷制度研究 |
5.1 信贷与产业发展 |
5.2 我国林产品加工业的信贷配给问题 |
5.2.1 信贷机构及其林产品加工业信贷业务 |
5.2.2 林产品加工企业信贷获取能力 |
5.2.3 林产品加工业信贷环境 |
5.3 信贷促进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升级机制 |
5.3.1 信贷对林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的作用途径 |
5.3.2 信贷对林产品加工业原料生产的促进方式 |
5.3.3 信贷对林产品加工业海外战略的支持渠道 |
5.4 促进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升级的信贷制度建设 |
5.4.1 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信贷机构体系构建 |
5.4.2 林产品加工业信贷获取的能力建设 |
5.4.3 林产品加工业信贷外部环境的完善 |
5.5 小结 |
第六章 安吉竹产业价值链升级策略研究案例 |
6.1 安吉县竹产业发展概况 |
6.2 安吉竹加工产业价值链的特点 |
6.2.1 价值链参与主体:为数众多,形成了产业集群 |
6.2.2 采购环节:充沛的本地竹材资源 |
6.2.3 加工环节:质量高,成本低 |
6.2.4 销售环节:出口依存度大 |
6.2.5 竹文化成为促进价值链的重要因素 |
6.2.6 政策在价值链的健康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
6.3 安吉竹加工产业价值链升级的必要性分析 |
6.3.1 国内竹资源采购日渐紧张 |
6.3.2 销售面临国际市场风险 |
6.3.3 企业技术研发环节缺位 |
6.3.4 企业缺乏管理策略 |
6.3.5 资金周转困难依然存在 |
6.4 安吉竹加工产业价值链升级的科技发展策略 |
6.4.1 竹加工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
6.4.2 重点攻克竹产业关键技术 |
6.4.3 促进竹加工产业科技推广 |
6.5 安吉竹加工产业价值链升级的企业管理措施 |
6.5.1 研发环节:走企业自主创新之路 |
6.5.2 采购管理:保障原料竹供应 |
6.5.3 生产环节:规范经营管理行为 |
6.5.4 品牌营销:打造安吉特色品牌 |
6.5.5 出口战略:加强企业外贸管理 |
6.6 安吉县竹加工产业的信贷扶持策略 |
6.6.1 开展小额信贷,促进竹农增收 |
6.6.2 拓展企业融资渠道,保障企业资金链安全 |
6.6.3 政府信贷扶持,促进产业升级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9)铜合金粉体材料涂层腐蚀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铜及合金粉末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铜及铜基粉末的生产现状和与国外的差距 |
1.2.2 铜合金粉末材料的研究进展 |
1.2.2.1 高导电高强度铜基合金 |
1.2.2.2 高弹性铜合金 |
1.2.2.3 电接触材料 |
1.2.2.4 铜基复合材料 |
1.3 合金粉体涂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
1.4 雾化法制备合金粉末 |
1.5 表面工程技术 |
1.5.1 表面工程技术概述 |
1.5.2 表面涂敷技术 |
1.5.2.1 热喷涂 |
1.5.2.2 等离子喷焊 |
1.5.2.3 激光熔覆(Laser cladding) |
1.6 合金涂层的性能研究 |
1.6.1 腐蚀 |
1.6.2 铜合金粉末涂层的腐蚀行为 |
1.6.3 铜合金腐蚀的研究现状 |
1.6.4 腐蚀试验方法 |
1.6.4.1 静态腐蚀试验 |
1.6.4.2 电化学试验 |
1.7 课题的背景、意义及研究内容 |
1.7.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铜合金粉体材料与涂层的制备 |
2.1 材料的成分 |
2.1.1 粉体材料的化学成分 |
2.2 粉体材料与涂层的制备 |
2.2.1 粉体材料的制备 |
2.2.2 涂层的制备 |
2.2.2.1 激光熔敷层的制备 |
2.2.2.2 等离子喷焊层的制备 |
第三章 铜合金粉体材料涂层的组织形貌与分析 |
3.1 铜合金粉体涂层的组织与形貌 |
3.1.1 金相组织 |
3.1.2 物相分析 |
3.1.3 微区成分 |
3.3 小结 |
第四章 合金涂层在NACL溶液、HCL溶液、H_2SO_4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研究 |
4.1 实验材料及试样 |
4.2 实验过程和实验方法 |
4.2.1 静态腐蚀实验 |
4.2.2 电化学实验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铜合金材料涂层的静态腐蚀试验 |
4.3.1.1 激光熔覆层 |
4.3.1.2 等离子喷焊层 |
4.3.2 铜合金粉体激光熔覆涂层等离子喷焊层耐腐蚀性能比较 |
4.4 讨论 |
4.4.1 铜合金粉体涂层的耐蚀性 |
4.4.2 腐蚀前后的组织及腐蚀行为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涂层的在10%NAOH溶液中腐蚀性能 |
5.1 实验材料 |
5.2 腐蚀实验结果与讨论 |
5.2.1 高铝青铜激光熔覆层的静态腐蚀试验 |
5.2.2 电化学实验 |
5.3 讨论 |
5.3.1 高铝铜合金粉体涂层的在碱溶液中的耐蚀性 |
5.3.2 腐蚀前后的组织及腐蚀行为分析 |
5.4 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10)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2.1 国外研究动态 |
2.2 国内研究动态 |
2.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4 论文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 农业产业链理论 |
1.1 产业链的科学内涵 |
1.2 农业产业链的内涵 |
1.3 农业产业链相关研究 |
2 农产品供应链理论 |
2.1 供应链的内涵 |
2.2 农产品供应链的内涵 |
2.3 农产品供应链相关研究 |
3 产业组织理论 |
3.1 产业组织理论的内涵 |
3.2 产业组织理论相关研究 |
第三章 优质稻米产业链的系统认识 |
1 优质稻米质量形成分析 |
1.1 农业标准与稻米品质的内涵 |
1.2 稻米品质分类分级与质量标准 |
1.3 产业链功能环节影响优质稻米的质量形成分析 |
2 世界稻米产业链系统分析 |
2.1 世界稻谷生产持续发展 |
2.2 稻米及其副产品深加工是稻米加工业的发展趋势 |
2.3 稻谷销售、贸易竞争激烈 |
2.4 稻米消费缓慢增长 |
3 中国稻米产业链系统分析 |
3.1 稻米(稻谷)生产持续发展,但优质率不高 |
3.2 稻米总体供需平衡,结构性矛盾有所缓解 |
3.3 稻米加工业有所发展,但加工转化率仍较低 |
3.4 挑战与机遇并存,贸易形势不容乐观 |
4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的现状分析 |
4.1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发展优势 |
4.2 湖南省发展优质稻米产业链面临的问题 |
第四章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竞争力分析 |
1 农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
1.1 竞争力理论 |
1.2 稻米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内涵 |
2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分析 |
2.1 湖南省水稻生产情况分析 |
2.2 湖南省优质稻谷(米)贮藏加工 |
2.3 湖南省优质稻米消费分析 |
2.4 湖南省优质稻米国内外贸易分析 |
3 湖南省优质稻米竞争力相关因素分析 |
3.1 区域比较优势 |
3.2 成本优势比较 |
3.3 价格优势比较 |
3.4 质量优势比较 |
3.5 信誉优势比较 |
3.6 技术优势比较 |
4 提高湖南稻米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
4.1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内在品质和外观质量 |
4.2 守住耕地、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稻米生产的综合效益 |
4.3 培育绿色精品,开拓国内外市场 |
4.4 进一步搞好以稻米加工企业为龙头的优质稻米产业化经营 |
4.5 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优质稻米产业链 |
第五章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实证分析 |
1 湖南省农户采用优质稻技术意愿分析 |
1.1 研究背景 |
1.2 调查与数据 |
1.3 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1.4 调查结果计量分析 |
1.5 结语与建议 |
2 湖南省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链管理实证分析 |
2.1 研究背景 |
2.2 调查与数据 |
2.3 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2.4 优质稻米加工行业产业链效率分析 |
2.5 结语与建议 |
3 湖南省城镇居民优质稻米消费实证分析 |
3.1 研究背景 |
3.2 调查与数据 |
3.3 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3.4 调查结果计量分析 |
3.5 结语与建议 |
第六章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的组织模式案例分析 |
1 农业产业链组织模式的分类及其特点 |
2 组织模式案例分析 |
2.1 案例一: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 |
2.2 案例二:天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 |
3 案例分析结论 |
第七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1 主要研究结论 |
2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发展的对策建议 |
2.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2.2 强化优质稻米产业链主要功能环节 |
2.3 创新优质稻米产业制度 |
2.4 完善优质稻米产业链管理系统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调查问卷 |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课题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我国铜加工业产品防变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装饰铜合金防变色工艺研究进展[J]. 王庆娟,周滢,李强,冯耀耀,苗承鹏. 材料保护, 2017(06)
- [2]BTA参与的不同复配体系涂层对铜的防腐蚀效果的影响[D]. 刘彩华. 沈阳化工大学, 2017(02)
- [3]基于期货视角的有色金属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关系研究[D]. 张慧丽. 云南财经大学, 2015(02)
- [4]微/纳米水合碳酸镁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王余莲. 东北大学, 2015(01)
- [5]纯铜热化学反应热喷涂陶瓷/渗铝复合涂层制备及性能研究[D]. 董书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2(05)
- [6]ISO/TS16949:2009标准在圣达公司的应用[D]. 刘琦. 南京理工大学, 2010(02)
- [7]铜及其合金抗氧化工艺研究现状与前景[J]. 伍廉奎,高勇,杨丽霞.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2009(06)
- [8]中国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升级研究[D]. 李福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9(01)
- [9]铜合金粉体材料涂层腐蚀行为研究[D]. 张巧. 兰州理工大学, 2009(11)
- [10]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研究[D]. 李军民.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