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鳝的胚胎及胚后发育(论文文献综述)
钟东明[1](2020)在《大刺鳅生长相关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属于合鳃目(Symbranchiformes)刺鳅科(Mastacembelidae)刺鳅属(Mastacembelus)。近年来由于捕捞过度,野生大刺鳅群体逐渐萎缩。有关人工养殖大刺鳅研究方面的报道较少,对大刺鳅生长内部分子机制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刺鳅的应用价值,为后续大刺鳅全人工繁育增加基础数据,本实验,使用同源克隆和RACE法克隆了大刺鳅生长相关基因(ghrh、gh、igf-1、igf-2、mstn),研究了这些基因在大刺鳅组织、胚胎和胚后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同时研究了在体注射不同浓度的大刺鳅GHRH多肽、LHRH-A2及RNA干扰ghrh对ghrh、gh、igf-1、igf-2、mstn m RNA表达的影响。为阐明大刺鳅各生长基因之间的调控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大刺鳅ghrh、gh、igf-1、igf-2、mstn基因c DNA全长分别是1090 bp、815bp、2989 bp、1446 bp、2690 bp,开发阅读框(ORF)分别为429 bp、615 bp、558 bp、648 bp、1331 bp;分别编码142、204、185、215、376个氨基酸。5′-UTR分别是121 bp、33 bp、305 bp、117 bp、200 bp;3′-UTR分别是540 bp、167 bp、2126 bp、681 bp、1359 bp。通过软件分析:GHRH氨基酸序列具有19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27个氨基酸组成的Hormone_2家族成熟肽结构域。GH氨基酸具有17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保守的4个半胱氨酸残基(Cys)。IGF-1氨基酸具有43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56个氨基酸组成的IIGF结构域。IGF-2氨基酸具有52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58个氨基酸组成的IIGF家族结构域和56个氨基酸组成的IGF2_C结构域。MSTN具有22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9个保守Cys。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大刺鳅GHRH与鲈形目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黄金鲈(Perca flavescens)的序列一致性均超过90%。大刺鳅GH与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黄鳝(Monopterus albus)同源度较高;分别为95.59%、95.07%、92.16%,与陆生动物的同源度仅为25.49%~33.33%。大刺鳅IGF-1与其他脊椎动物IGF-1序列同源性为:48.37%~94.05%,其中与鲈形目的黄鳍鲷(Acanthopagrus latus)、斜带石斑鱼、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的序列一致性均超过90%。大刺鳅IGF-2与其他脊椎动物IGF-2序列同源性为:44.44%~92.09%,其中金钱鱼的序列一致性均最高(90.09%)。大刺鳅MSTN与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斑鳜同源度较高;分别为94.68%、93.09%、92.55%。所有氨基酸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大刺鳅与黄鳝、鲈形目鱼类聚在一大支。说明大刺鳅与黄鳝、鲈形目鱼类亲缘关系较近。2.采用real time q PCR方法检测了大刺鳅ghrh、gh、igf-1、igf-2、mstn m RNA在大刺鳅成鱼脑、肌肉、心脏、肝脏、肾脏、脾脏、胃、肠、眼、鳃和卵巢,精巢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ghrh m RNA只在脑中高表达,其他组织表达量极低。gh m RNA在脑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肝脏、肌肉、性腺和心脏,肠道中表达量最低。大刺鳅igf-1 m RNA和igf-2 m RNA都在肝脏中高表达,其他组织也有少量表达。大刺鳅mstn m RNA在肌肉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眼、脑、性腺和心脏,鳃中表达量最低。3.采用real time q PCR方法检测了大刺鳅ghrh、gh、igf-1、igf-2、mstn m RNA在大刺鳅胚胎和胚后发育过程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大刺鳅ghrh m RNA在胚胎发育各阶段表达量极低,几乎不表达,在胚后发育各时期有逐步上升的趋势。大刺鳅胚胎发育各个阶段均检测到gh m RNA的表达,囊胚期表达量较高,其次为原肠胚期,肌节出现期和出膜期表达量较低。胚后发育中gh基因表达量相对稳定。大刺鳅两种igf m RNA在胚胎各发育时期都有表达,胚后发育各阶段表达量有逐步升高的趋势。在大刺鳅胚胎和胚后发育各个时期均检测到mstn m RNA的表达,其中,囊胚期表达量最高,原肠胚期次之,肌节出现期和出膜期mstn表达量较低。胚后发育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4.注射大刺鳅GHRH多肽对大刺鳅脑ghrh m RNA表达量具有抑制作用,对大刺鳅脑gh m RNA表达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中高浓度GHRH多肽对肝脏igf-1 m RNA和igf-2 m RNA表达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大刺鳅GHRH多肽对大刺鳅肌肉mstn m RNA表达水平影响较小。以上结果说明短时间内增加GHRH对gh、igfs的表达具有显着的影响。5.注射LHRH-A2对大刺鳅脑ghrh m RNA表达量没有显着影响。注射LHRH-A2对大刺鳅脑gh m RNA表达量具有极明显的促进作用。注射LHRH-A2对大刺鳅肝脏igf-1 m RNA表达量具有促进作用,但没有显着差异(P>0.05)。注射LHRH-A2对大刺鳅肝脏igf-2 m RNA表达量具有促进作用。LHRH-A2对大刺鳅肌肉mstn m RNA表达水平影响较小,以上结果说明LHRH-A作为Gn RH类似物对gh、igfs的表达具有一定影响。6.经GHRH si RNA干扰后,大刺鳅ghrh基因转录水平下降,对生长激素gh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抑制作用。gh基因表达量低于对照组,大刺鳅igf-1 m RNA和igf-2 m RNA表达量低于对照组,注射大刺鳅GHRH si RNA 3h~12小h,大刺鳅mstn m RNA表达量与对照组没有显着差异。
钟东明,赖星星,张明清,舒琥[2](2020)在《大刺鳅mstn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基因mstn的序列及其在生长发育中的调控功能。【方法】利用RACE方法克隆大刺鳅mstn全长cDNA序列,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其在不同组织和胚胎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大刺鳅mstn cDNA序列全长2 690 bp,包含200 bp 5′非编码区、1 359 bp 3′非编码区和1 131 bp开放阅读框,编码376个氨基酸。前22个氨基酸残基为信号肽,第37~254位氨基酸残基为TGF-β前肽域,第282~376位是TGF-β结构域,具蛋白酶水解位点RARR和C端生物活性区的9个保守半胱氨酸残基。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大刺鳅MSTN氨基酸序列与合鳃目、鲈形目鱼类同源性较高,与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同源性较低。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大刺鳅mstn基因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肌肉中表达量最高,眼、脑次之,鳃表达量最低;大刺鳅胚胎发育的各阶段mstn基因均有表达,囊胚期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多细胞期,出膜期表达量最低。
陈生熬[3](2019)在《叶尔羌高原鳅早期发育及盐碱适应生理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Hedinichthys)yarkandensis(Day),地方名:狗头鱼(Dog-head)。属鲤形目(Cyprinidformes)、鳅科(Cobitidae)、条鳅亚科(Nemachilinae)、高原鳅属(Triplophysa)、鼓鳔鳅亚属(Hedinichthys);曾广泛分布于塔里木河水系,是优势特有鱼类,是塔里木河水系中生长较快、个体较大的一种鳅科鱼类,最大个体长达33.0 cm、体重425 g。2015年,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编制《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中叶尔羌高原鳅被定为“易危(VU)”。《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2018,修订),列为Ⅱ级重点保护水生动物。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塔里木河水系采集叶尔羌高原鳅528尾、其他高原鳅鱼类199尾、外来鱼类2037尾,共计采集鱼类2764尾,以及通过塔里木大学水产试验站养殖样本2000尾。通过对样本进行测定、分析和处理,对叶尔羌高原鳅早期发育和盐碱耐受生理机制进行了研究。获得主要结论如下:1.塔里木河水系渔业调查中发现,阿拉尔点水温较高,台特玛湖最低约为14℃,与其他采样点差异显着(p<0.05);溶解氧、温度和pH值基本相差无几;盐碱浓度,阿拉尔、台特玛湖、盖孜河三者差异不显着(p>0.05);和田河盐度最高8.86±2.9093,台特玛湖碱度浓度最高6.90±0.2409 g/L,盐度浓度最低为阿克苏河0.43±0.3056,碱度浓度0.65±0.0714 g/L。塔里木河水系2764尾鱼类,隶属于6目10科19属25种。鲤形目鱼类最多,其次是鲈形目20.48%,土着鱼类占26.30%,外来鱼类占73.70%。其中,多数土着鱼类属于华西区(中亚高山区)中的塔里木亚区;5种土着高原鳅属鱼类的体长与体重中显示,隆额高原鳅基本符合匀速生长,叶尔羌高原鳅与其他3种鱼类其余均为异速生长。其中,盐度S在13左右高原鳅的数量较多,从数量上来观察阿克苏河中小鳔高原鳅大于盖孜河中巨头高原鳅大于尼雅河隆额高原鳅。叶尔羌高原鳅种群数量,在一定盐碱浓度范围内,与盐度浓度(S)成正相关,与碱度浓度(A)负相关。2.叶尔羌高原鳅,卵微黏性,略有沉性,受精卵呈卵圆形,卵径为0.060±0.052mm,在水温(20±1.0)℃下,历时65h34min完成整个7个阶段的胚胎发过程;根据卵黄囊、体色、鼓鳔和须发育特征将胚后发育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初孵卵黄囊仔鱼平均全长2.0±0.65 mm,出膜后7 d,卵黄囊吸收完毕,完全消失;初孵仔鱼继续培育至16 d龄,仔鱼鳃盖后缘鼓鳔明显长出,须清晰可辨,体色加深,心脏红色素明显,体色与成体相似,标志后期仔鱼发育完全进入稚鱼期,此时鱼苗平均全长8.0±0.45 mm;培育至30 d龄,仔鱼鼓鳔完全,鳃盖张合明显,身体透明特征消失,稚鱼阶段完成发育进入幼鱼期,此时平均全长达13.0±0.55 mm,其外部形态和生态习性均与成鱼相似。试验中,卵黄囊长度(LY)和出膜天数(D)的关系式:LY=0.0286D2-0.0636D+3.1196(R2=0.9050);用直线方程拟合卵黄囊长度(LY)和卵黄囊仔鱼全长(LT)的关系式:LY=-1.315LT+5.368(R2=0.8199);拟合卵黄囊仔鱼全长(LT)和出膜后仔稚鱼天数(D)的关系式:LT=-0.0263D2+0.5113D+1.6169(R2=0.9890)。3.叶尔羌高原鳅仔鱼3日龄即开口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仔鱼卵黄囊于67 d龄消耗完毕,混合营养期维持仅为34 d。初次摄食点出现在3 d龄时,摄食率仅为16.7%,初次摄食率最高达在7 d龄,摄食率可达90%,PNR出现在仔鱼孵出后的89 d龄。3日龄后饥饿对仔鱼卵黄吸收速度影响显着(p<0.05);摄食仔鱼生长呈线性增加,饥饿仔鱼生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叶尔羌高原鳅仔鱼的最佳投喂时间应在仔鱼开口后4 d之内。叶尔羌高原鳅仔鱼个体较小,对于初次摄食饵料的的选择范围较小,食谱范围窄,初孵仔鱼死亡率高,对于高原鳅属仔鱼开口饵料有待进一步开发。叶尔羌高原鳅生长中,投喂6次是体重增势明显;绝对生长率中,相对生长率(RGR)和瞬时生长率(SGR)中其他投喂次数与投喂6次差异极为显着(p<0.01)。每天投喂微粒子(WL)与其他饲料差异显着(p<0.05)。绝对生长率(AGR)和相对生产率(RGR)及瞬时生长率(SGR)在不同光照下差异极为显着(p<0.01),自然光下生长最为旺盛。4.叶尔羌高原鳅受精卵孵化率、存活率及仔鱼活力系数,当盐度浓度26和碱度浓度0.51.5 g/L时表现最高;随着盐碱浓度的升高,超过阈值后孵化率和成活率日趋降低;SAI和孵化率之间存在直线相关,关系式Y=0.0075X+0.7035(R2=0.9371),SAI和畸形率却表现出二项式的关系式,Y=-0.0053X2+0.3027X-3.3947(R2=0.9999)。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仔稚鱼行为表现出先行出现狂躁和急游,力竭而死,体表黏液增多,头和腹微显红点。仔稚鱼盐度浓度下在24h、48h、72h、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7.7334、6.4007、5.6797和5.3928,SC为2.6893;仔稚鱼耐受性碱度浓度下在24h、48h、72h、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9194 g/L、2.7417 g/L、1.7618 g/L和1.0281 g/L,SC为0.5754 g/L。成鱼不同盐度浓度下在24 h、48 h、72 h、96 h时试验鱼盐度耐受性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是13.9790、12.9200、12.1170、10.7700;SC为5.8852;碱度浓度下在24 h、48 h、72 h、96 h时试验鱼碱度耐受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5.1645 g/L、4.0047 g/L、3.6017 g/L、2.9524 g/L;SC为0.9316 g/L。叶尔羌高原鳅仔稚鱼在盐度浓度S4和碱度浓度A0.5g/L下全长、体重、绝对生长率和瞬时生长率生长优势最明显。幼鱼在盐度浓度S2和碱度浓度A0.5g/L时有所不同。成鱼阶段,盐度浓度S4和碱度浓度A0.5 g/L差异显着(p<0.05),生长趋势最明显。5.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血液中Na+和Cl-明显较高。24h、48h、72h、96h时,血液总蛋白(TP)、球蛋白(GLP)、白蛋白(ALB)、总胆固醇(CHO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等各个生化指标均有所不同;多数指标的变化主要集中在48h和72h之间;NKA在72h时差异不显着(p>0.05),高盐碱浓度和低盐碱浓度中,均表现出较低活力。在组织学上,叶尔羌高原鳅,鳃小片(GL),缩短弯曲,随着盐度浓度的变大,泌氯细胞(CC)增加但不明显,胞体增大。盐碱浓度随时间增加过程中肾小球萎缩(G),肾小囊膨大(BC),肾小管萎缩,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变性,远曲小管和近曲小管(PI和PⅡ)萎缩,集合小管(CS)和颈部(NE)萎缩现象较前者较甚。肠绒毛上的单层柱状上皮细胞(SCE)有增厚迹象,内中内含的杯状细胞(GC)数也明显减少,杯状细胞大小差异也较为明显,纹状缘损坏严重。从叶尔羌高原鳅21个样本中共检测到raw reads 118.22 Mb,经初步筛选过滤后clear reads为112.34 Mb。不同盐碱度下叶尔羌高原鳅组装unigenes的平均长度为1703 bp(29.76%)。GO功能富集细胞成分分类(Cellular Component,CC)中,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分类中,细胞过程主要占19.76%;分子功能范围(Molecular Function,MF)内,连接占45.63%。KEEP富集中,主要是信号转导途径和一般功能基因预测。与对照组相比,在盐度实验组中有1794个上调表达DEGs(fold-change ratio实验组/对照组>2,FDR p-value<0.05)和1180个下调表达基因(fold-change<0.5,FDR p-value<0.05);在碱度浓度实验组中共鉴定出2495个上调表达基因和2463个下调表达基因。盐碱浓度会对结合样受体信号通路、癌症通路、Ras信号、病毒致癌等通路及其下游调控机制产生显着影响。与其他盐碱浓度组相比,盐度浓度S4和碱度浓度A0.5时fubp3、glud、galphai2、gbas和slco2b1的表达中显着升高,而prkci、zfyve16和abcc13的表达变化趋势与之相反。
李永婧[4](2019)在《淇河鲫脑型芳香化酶基因(cyp19a1b)的克隆与表达研究》文中指出雌激素在脊椎动物性别决定与分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认为是硬骨鱼类卵巢发育的天然诱导剂。芳香化酶是雄激素转变为雌激素所必须的重要酶类,因而在鱼类性别决定与分化、性腺发育与维持及生殖周期的调控等多种生理生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与四足动物不同的是硬骨鱼类中存在性腺型与脑型两种不同的芳香化酶,分别由在性腺中高表达的cyp19a1a与在脑中高表达的cyp19a1b编码。目前有关芳香化酶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cyp19a1a在性腺以及cyp19a1b在脑中的表达与作用,但有关cyp19a1b在性腺中的表达及其在鱼类性别决定与分化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淇河鲫(Carassius auratus)作为河南特有的种类,其可以通过有性生殖与雌核发育两种方式产生后代,是研究单性生殖(雌核发育)鱼类性别决定与分化机制很好的材料。本研究以淇河鲫为材料,利用RACE方法克隆得到淇河鲫cyp19a1b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分别从RNA水平及蛋白水平检测其在淇河鲫成鱼各组织及胚胎与胚后发育各时期的表达模式,同时检测了Letrozole诱导性逆转前后及腹腔注射hCG后该基因在性腺与脑中的表达变化,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以淇河鲫成鱼脑组织总RNA为模板,利用RACE方法克隆得到cyp19a1b基因cDNA全长,经测序拼接得到cyp19a1b cDNA全长2984 bp(GenBank ID:MF926270),序列分析发现其包含132 bp 5′非编码区,1319 bp 3′非编码区,1533 bp开放读码框,编码510个氨基酸残基,预测相对分子质量58.11 kDa,蛋白等电点7.57;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该基因具有细胞色素P450家族典型的5个结构域:跨膜区、I-螺旋区、特异的芳香化区、Ozol’s区以及血红素结合区,并具有该家族血红素结合的保守基序F-X-X-G-X-R-X-C-X-G(淇河鲫中为F-G-C-G-P-R-A-C-V-G);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淇河鲫Cyp19a1b与鲤科鱼类聚为一小支,与非鲤科鱼类聚为一大支并与其他鱼类Cyp19a1a分为独立的两支。这与其分类地位一致,由此确定克隆得到的序列是淇河鲫脑型芳香化酶(cyp19a1b)基因。2.利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cyp19a1b基因mRNA在淇河鲫成鱼各组织、胚胎发育各时期以及胚后各时期脑与性腺中的表达情况。成鱼各组织定量结果显示,该基因在淇河鲫成鱼脑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卵巢及其他组织;胚胎及胚后发育各时期定量结果显示,该基因的表达量自囊胚期开始逐步上调,在神经胚达到最高,随后降低。出膜后,随着个体的发育该基因在脑中的表达量逐步上调,在150 dah(dah,days after hatching)达到最高,并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在性腺中的表达量虽然显着低于在脑中的表达量,但随着个体发育的进行同样呈现出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3040 dah达到最高,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该基因在淇河鲫的神经系统形成及神经内分泌、性别决定、脑性化以及卵巢维持等方面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3.淇河鲫可通过两性生殖和雌核发育两种方式繁殖后代,在繁殖季节用异源精子刺激淇河鲫,受精卵将经过雌核发育产生全雌个体。为探讨cyp19a1b在淇河鲫脑中的表达是否存在性差,本研究使用来曲唑(Letrozole)处理5 dah淇河鲫仔鱼60 d使其发生性逆转。定量结果显示,淇河鲫性逆转后cyp19a1b在脑中表达量显着降低,暗示了该基因可能通过控制脑内雌激素的合成在卵巢发育及维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研究发现腹腔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hCG)可以促进cyp19a1b在脑中表达,表明外源激素水平对于cyp19a1b在淇河鲫脑中表达具有调控作用。4.为探讨Cyp19a1b在淇河鲫成鱼各组织及胚后发育各时期脑及性腺中表达情况及表达的细胞类型,我们在克隆到cyp19a1b cDNA的基础上制备了淇河鲫Cyp19a1b的多克隆抗体,SDS-PAGE电泳检测结果发现重组蛋白经诱导纯化之后,在大约44 kDa处具有单一的条带,证明纯化成功;除此之外,Cyp19a1b多克隆抗体可以特异的识别经IPTG诱导过后的淇河鲫Cyp19a1b重组蛋白,分子量约为44 kDa,同时在淇河鲫脑总蛋白中识别大小约为44 kDa左右的单一条带,说明Cyp19a1b抗体具有较好的特异性。5.利用制备所得多克隆抗体,通过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Cyp19a1b在淇河鲫成鱼各组织及胚后发育各时期脑及性腺中表达情况。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yp19a1b在淇河鲫脑中表达量最高,在性腺、肝等组织表达量较低;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随着个体发生的进行,Cyp19a1b从20 dah开始表达于脑的放射性胶质细胞,从30 dah开始表达于卵巢体细胞;Letrozole诱导淇河鲫性逆转后,在精巢的间质细胞中也检测到Cyp19a1b的表达,但Cyp19a1b在雄性个体脑及性腺中表达量明显低于雌性个体,以上结果与RT-PCR结果基本一致,也进一步证实了Cyp19a1b在淇河鲫性别决定与分化中的作用。综上所述,无论是mRNA水平还是蛋白水平,淇河鲫Cyp19a1b均在淇河鲫成鱼脑中高表达,伴随着Letrozole诱导的性逆转表达量明显降低;定量结果显示该基因在胚胎发育中的神经胚表达量最高,随着淇河鲫个体发生的进行,cyp19a1b在脑中的表达量自20 dah开始逐步上调,在150 dah达到最高;在性腺中的表达则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淇河鲫性别决定关键时期(3040 dah)表达量达到最高;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从20 dah脑型芳香化酶就开始在脑的放射性胶质细胞中表达,30 dah开始检测到其在卵巢体细胞表达,同时也表达于精巢的间质细胞,表明了其在淇河鲫神经系统形成以及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雌激素水平在性别决定与分化及性腺发育维持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赵峰[5](2017)在《蝇蛆浆对黄鳝诱食、生长、营养及免疫机能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鳝肉质鲜美且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作为我国的一种新兴的重要淡水经济鱼类而备受关注。在黄鳝养殖过程中,选择经济适用的饲料对于提高黄鳝养殖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蝇蛆由于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抗菌肽等营养成分,被广泛用于动物的养殖过程当中。到目前为止,关于蝇蛆对黄鳝生长影响的相关研究却很少。因此,为了探究蝇蛆在黄鳝养殖过程中的作用进而开发新的黄鳝养殖饲料,本文在固定配合饲料添加量为50%的条件下,以添加白鲢鱼浆为对照,研究鲜蝇蛆浆、存放180天的蝇蛆浆、冷冻蝇蛆浆和鱼康肽I(蝇蛆含量59.2%,糖含量13.2%)及其各自添加量对黄鳝诱食活性、生长、肌肉营养及免疫机能影响的研究。首先,研究了蝇蛆浆种类及添加量对黄鳝诱食活性的影响。利用鲜蝇蛆浆、存放180天的蝇蛆浆、冷冻蝇蛆浆和鱼康肽I分别部分替代白鲢鱼浆,得到蝇蛆浆、白鲢鱼浆和配合饲料组成的饵料,其中蝇蛆浆的添加量为5%、10%、15%、20%、25%和30%。将混合饵料制成颗粒用以喂食黄鳝3小时,分析饵料的添加量和剩余量,定义嗜好度定量分析黄鳝的诱食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鲜蝇蛆浆、冷冻蝇蛆浆和鱼康肽Ⅰ对黄鳝的诱食活性均要明显优于白鲢鲜鱼浆对黄鳝的诱食活性,并且随着相对含量的增加配合饲料的诱食活性增加。其次,研究了蝇蛆浆种类及添加量对黄鳝生长及肌肉营养的影响。利用上述复合饵料喂食经训食的黄鳝幼苗90天,以增重率、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定量分析黄鳝的生长;以饵料系数定量分析黄鳝对饵料的利用率;以水分、蛋白质、脂肪、灰分和无氮浸出物等的相对含量定量分析黄鳝的肌肉营养组成。研究结果表明,蝇蛆浆种类及浓度对黄鳝的增重率、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及饵料系数都有显着的影响。在蝇蛆浆添加量为20%时,相对于对照组,鲜蝇蛆浆能明显提高黄鳝的增重率、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并有效降低饵料系数;冷冻蝇蛆浆和鱼康肽Ⅰ的效果次之,存放180天蝇蛆浆的效果最差。蝇蛆浆浓度的增加能降低黄鳝肌肉中的脂肪含量却增加了灰分的含量,对水分、蛋白质和无氮浸出物的影响不明显。蝇蛆浆种类对黄鳝肌肉营养组成的影响不明显。最后,分析经过90天培养的黄鳝血液中白细胞吞噬百分比、溶菌酶活性、C3和C4补体含量及相对免疫保护率,研究了蝇蛆浆种类及浓度对黄鳝的免疫机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蝇蛆浆种类及浓度对黄鳝的免疫机能都有显着的影响。在添加量为20%时,相对于对照组,鲜蝇蛆浆能明显提高黄鳝的免疫机能;冷冻蝇蛆浆和鱼康肽Ⅰ的提高黄鳝免疫机能的能力次之,存放180天蝇蛆浆提高黄鳝免疫机能的能力最差。
段国庆,江河,胡王,凌俊,胡玉婷[6](2013)在《黄鳝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规律与生长特性》文中认为对黄鳝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规律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6~32℃条件下,黄鳝仔稚鱼体重、体长的平均日增长率分别为12.3%、5.6%。体重(M)与日龄(D)的关系式为W=0.000 1D2+0.001D+0.012 4(r2=0.969 2);体长(L)与日龄(D)的关系式为L=-0.003 7D2+0.224 8D+1.732 2(r2=0.991 7);体长(L)与体重(W)的关系式为L=1.697 5D0.333 7(r2=0.984 7)。结果还表明,8日龄仔鱼在24 h内均有摄食,无明显节律性;21日龄稚鱼的全天摄食率均为100%,但摄食强度在16:00—04:00较高;35日龄稚鱼呈现明显的摄食节律,属于夜间摄食类型,摄食高峰出现在20:00、04:00,摄食率为100%。
胡文彪,李清,杨瑞斌,王贵英[7](2013)在《翘嘴鲌(♀)和黑尾近红鲌(♂)杂交F1的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观察》文中研究指明以丹江口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和池养第4代的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为亲本进行远缘杂交,经人工催产、人工授精得到受精卵并能正常发育获得杂交鲌子一代个体。对杂交鲌胚胎及胚后发育过程及各个发育时期外部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受精卵近圆形,淡黄色,直径0.86~0.95mm,受精后1h40min,吸水膨胀,卵径可达1.0~1.3mm;发育过程可分为7个阶段:受精卵胚盘形成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胚阶段、神经胚阶段、器官形成阶段和出膜阶段,并进一步分为29个发育分期;水温在24~25℃范围内,受精40min后开始第1次卵裂,受精后26h大部分仔鱼发育完毕,刚出膜的仔鱼全长为4.50~5.05mm,发育总积温为647.7℃.h;胚后发育过程分为仔鱼和稚鱼2个阶段:仔鱼阶段为从出膜至腹鳍形成阶段,历时288h,稚鱼阶段为从腹鳍形成至鳞片长齐的阶段,历时240h。刚出膜的仔鱼无游泳能力,鱼体透明,出膜后104h仔鱼能平游,且仔鱼口裂明显,具备摄食能力并开始摄食。
胡文彪[8](2012)在《翘嘴鲌(♀)和黑尾近红鲌(♂)杂交F1代仔稚鱼发育和摄食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本实验以丹江口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和池养第4代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杂交F,代为研究对象,对其胚胎和胚后发育进行观察,并进一步研究了仔稚鱼的消化道组织学发育和摄食特性,主要结果如下:1.对F1胚胎及胚后发育研究表明:受精卵近圆形,淡黄色,直径0.86mm-0.95mm,受精后1h40min,吸水膨胀,卵径可达1.00mm-1.30mm;发育过程由七个阶段组成:受精卵胚盘形成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胚阶段、器官形成阶段、神经胚阶段和出膜阶段,并可进一步分为29个发育分期;在24℃-25℃温度条件下,受精40min后开始第一次卵裂,受精后26h大部分仔鱼发育完毕,刚出膜的仔鱼全长为4.50mm-5.05mm,发育总积温为647.7℃·h;胚后发育过程分为仔鱼和稚鱼两个阶段:仔鱼阶段为从出膜至腹鳍形成,历时288h,稚鱼阶段为从腹鳍形成至鳞片长齐,历时240h。刚出膜的仔鱼无游泳能力,鱼体透明,出膜后104h仔鱼能平游,且仔鱼口裂明显,具备摄食能力并开始摄食。鱼类胚胎阶段是个体生活史的开端,该时期的个体较脆弱,是生活史中重要的发育环节。因此掌握胚胎期的发育过程及发育时序不仅丰富了关于鲌鱼早期阶段的基础资料,而且也为鱼苗人工繁育提供理论基础。2.对1日龄-30日龄仔稚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HE染色,观察了口咽腔、食道及肠道组织学发育特征。结果表明:3日龄仔鱼分化出口咽腔、食管和肠道;5日龄仔鱼,口咽腔出现味蕾,口腔瓣膜,肠道开始出现褶皱和纹状缘;9日龄时口咽腔和食道基本发育完善;12日龄时,嗅囊出现,肠道开始出现弯曲,进而分化为前肠、中肠和后肠;肠道在30日龄发育基本完成。鱼类消化道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关系密切,因此对消化道组织结构的研究有助于掌握其生理功能发育,进而有助于制定出符合鱼类生理功能发育规律的育苗策略。3.杂交鲌F1代仔稚鱼在出膜后生长迅速,从5日龄的6.68±0.87mm发育至30日龄的27.61±5.51mm,体长体重关系方程为W=0.0061L3.2452(W:体重;L:体长)。在转塘之后,5日龄-7日龄仔鱼还处在混合营养期,此时仔鱼的饵料生物规格占其口径长度的20%-30%,6日龄-16日龄主要饵料生物是枝角类和桡足类;18日龄稚鱼的饵料生物转变为摇蚊成虫及其幼虫等小型底栖动物。杂交鲌F1代的早期发育阶段摄食节律属白天摄食型:8日龄和30日龄仔稚鱼皆主要在白天时段(8:00-17:00)摄食,夜间摄食少或不摄食。8日龄仔鱼在14:00-17:00出现一个摄食高峰,30日龄稚鱼的两个摄食高峰分别出现在5:00-8:00和14:00-17:00时段。鱼类早期阶段的摄食是决定其能否正常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关于杂交鲌早期阶段生长和摄食的研究有助于制定科学的投喂策略进而提高育种过程中鱼苗的成活率。
王自蕊,王晓芳,朱长生,周秋白[9](2012)在《黄鳝胚胎和仔鱼发育过程中机体营养成分的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试验从卵受精当天开始,受精卵每2 d(仔鱼阶段每5 d)采集1次,每次取120粒卵(仔鱼),用于测定受精卵胚胎发育期(第1、3、5、7 d)和仔鱼发育过程(第1、5、10、15、20 d)中机体水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黄鳝机体湿重在胚胎发育期和仔鱼期变化都不显着,但出膜前后变化显着,出膜后相比出膜前湿重含量下降了41%(P<0.05)。机体干重在整个胚胎发育期差异不显着,但在出膜后第10 d开始,机体干重显着下降(P<0.05)。仔鱼发育阶段,1日龄含水量为71.28%,之后,含水量逐渐回升,1020日龄稳定在81.52%82.02%。胚胎发育期,每颗受精卵蛋白质含量在3.43.7 mg之间。出膜后,每尾仔鱼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1日龄时蛋白质含量为3.51 mg,发育至20日龄时,蛋白质含量降低为2.44 mg,相比胚胎发育初期,蛋白质含量下降了28%。脂肪含量在胚胎发育阶段差异不显着,但进入仔鱼发育阶段后,脂肪含量线性降低,从0.77 mg(1日龄)降低至0.38 mg(20日龄),相比胚胎发育初期,20 d时脂肪含量下降了57.8%。综上可知:黄鳝受精卵胚胎发育阶段能量消耗较少,但在仔鱼发育阶段,特别是仔鱼发育的前10 d能量消耗较多。
周秋白,朱长生,郑宇,江波,罗晓燕[10](2012)在《黄鳝脂肪酸去饱和酶及延长酶基因cDNA的克隆与表达》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黄鳝合成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的能力,利用Trizol提取黄鳝肝脏总RNA,经RT获得cDNA,基于脂肪酸去饱和酶(FAD)及延长酶(FAE)基因同源系列设计简并引物进行黄鳝cDNA的PCR扩增、测序,获得黄鳝FAD及FAE基因部分片段序列。然后分析黄鳝FAD及FAE的同源性和系统进化情况及黄鳝胚胎和胚后发育期仔鱼该两个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黄鳝FAD与军曹鱼的△6去饱和酶同源性高达85%,其次是大菱鲆(83%),FAE与军曹鱼、线鳢、澳大利亚金枪鱼等的同源性高达89%;但FAD和FAE在系统发育树中均自呈一支。FAD和FAE基因在黄鳝胚胎和胚后发育阶段均有表达,以出膜后2~4 d表达量最高。提示黄鳝具有合成LC-PUFA的能力,但不同发育阶段合成能力不同。
二、黄鳝的胚胎及胚后发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鳝的胚胎及胚后发育(论文提纲范文)
(1)大刺鳅生长相关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大刺鳅研究概况 |
1.1.1 遗传多样性 |
1.1.2 形态差异 |
1.1.3 养殖繁育技术 |
1.1.4 生理生化特征 |
1.2 鱼类生长相关基因研究 |
1.2.1 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 |
1.2.2 生长激素(GH) |
1.2.3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s) |
1.2.4 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 |
1.3 鱼类RNA干扰技术研究进展 |
1.3.1 RNA干扰的原理及作用机制 |
1.3.2 RNA干扰技术在鱼类中的应用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大刺鳅ghrh、gh、igfs、mstn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2.1 实验材料 |
2.1.1 动物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主要溶液配制方法 |
2.2 实验方法 |
2.2.1 总RNA的提取和c DNA第一链合成 |
2.2.2 基因全长cDNA克隆 |
2.2.3 PCR产物的回收、分离和纯化 |
2.2.4 连接、转化及测序 |
2.2.5 序列的拼接、比对及分析 |
2.3 结果 |
2.3.1 大刺鳅ghrh、gh、igfs、mstn基因c DNA全长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
2.3.2 大刺鳅GHRH、GH、IGFs、MSTN氨基酸序列比对及同源性分析 |
2.3.3 大刺鳅GHRH、GH、IGFs、MSTN系统进化树构建 |
2.4 讨论 |
第三章 大刺鳅ghrh、gh、igfs、mstn基因表达分析 |
3.1 实验材料 |
3.1.1 动物材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总RNA的提取 |
3.2.2 Real time q PCR引物设计与合成 |
3.2.3 cDNA的反转录 |
3.2.4 组织和时空特异性表达 |
3.3 结果 |
3.3.1 大刺鳅胚胎发育观察 |
3.3.2 大刺鳅ghrh、gh、igfs、mstn基因组织表达分析 |
3.3.3 大刺鳅ghrh、gh、igfs、mstn基因胚胎及胚后发育时期表达分析 |
3.4 讨论 |
第四章 注射GHRH多肽、LHRH-A2 对大刺鳅ghrh、gh、igfs、mstn基因表达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 |
4.1.1 动物材料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取样策略 |
4.2.2 RNA提取 |
4.2.3 Real time q PCR引物设计与合成 |
4.2.4 cDNA反转录 |
4.2.5 Real time q PCR检测 |
4.2.6 数据分析 |
4.3 结果 |
4.3.1 不同浓度大刺鳅GHRH多肽对大刺鳅ghrh、gh、igfs、mstn m RNA表达的影响 |
4.3.2 不同浓度LHRH-A2 多肽对大刺鳅ghrh、gh、igfs、mstn m RNA表达的影响 |
4.4 讨论 |
第五章 RNA干扰ghrh基因对大刺鳅ghrh、gh、igfs、mstn基因表达的影响 |
5.1 实验材料 |
5.1.1 动物材料 |
5.1.2 实验试剂 |
5.1.3 实验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沉默效率测定 |
5.2.2 取样策略 |
5.2.3 RNA提取 |
5.2.4 Real time-q PCR引物设计与合成 |
5.2.5 cDNA反转录 |
5.2.6 Real time-q PCR检测 |
5.2.7 数据分析 |
5.3 结果 |
5.3.1 沉默效率测定结果 |
5.3.2 RNA干扰ghrh基因后对gh、igfs、mstn m RNA表达的影响 |
5.4 讨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6.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大刺鳅mstn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总RNA的提取和c DNA第一链的合成 |
1.4 mstn全长c DNA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1.5 大刺鳅mstn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检测 |
2 结果 |
2.1 大刺鳅mstn基因c DNA全长和氨基酸序列 |
2.2 大刺鳅MSTN氨基酸序列同源性 |
2.3 大刺鳅mstn组织表达及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 |
3 讨论 |
(3)叶尔羌高原鳅早期发育及盐碱适应生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 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1.1.1 鱼类早期发育 |
1.1.1.1 鱼类胚胎发育 |
1.1.1.2 饥饿和“不可逆点” |
1.1.2 鱼类摄食与生长 |
1.1.2.1 鱼类的摄食 |
1.1.2.2 鱼类的生长 |
1.2 盐碱环境对鱼类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 转录组学在鱼类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
1.4 塔里木河渔业概况 |
1.5 叶尔羌高原鳅相关研究进展 |
1.5.1 高原鳅属鱼类研究 |
1.5.2 叶尔羌高原鳅介绍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塔里木河水系叶尔羌高原鳅栖息环境调查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采集地点 |
2.2.2 采样方法 |
2.2.3 渔获物统计 |
2.2.4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水质调查分析 |
2.3.2 渔获物分类鉴定 |
2.3.3 几种高原鳅鱼类生长比较 |
2.3.4 盐碱度与叶尔羌高原鳅种群数量关系 |
2.3.5 几种高原鳅和栖息水域环境关系 |
2.3.6 环境因子与叶尔羌高原鳅种群数量关系 |
2.4 讨论 |
第三章 叶尔羌高原鳅胚胎发育及胚后发育观察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受精卵采集和孵化 |
3.2.2 仔、稚幼鱼的培育 |
3.2.3 取样和观察 |
3.2.4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胚胎发育 |
3.3.1.1 卵裂期 |
3.3.1.2 囊胚期 |
3.3.1.3 原肠期 |
3.3.1.4 神经胚期 |
3.3.1.5 器官形成期 |
3.3.2 胚后发育 |
3.3.2.1 卵黄囊仔鱼 |
3.3.2.2 稚鱼阶段 |
3.3.2.3 卵黄囊吸收与仔稚鱼的生长 |
3.4 讨论 |
第四章 叶尔羌高原鳅摄食与生长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样本采集 |
4.2.2 试验方法 |
4.2.3 仔鱼初次摄食率 |
4.2.4 仔鱼形态测量和成活率测定 |
4.2.5 生长率的测定 |
4.2.6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卵黄囊仔鱼生长对比 |
4.3.2 饥饿对仔鱼形态和行为影响 |
4.3.3 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及PNR |
4.3.4 延迟投喂对仔鱼成活率的影响 |
4.3.5 延迟投喂对仔鱼生长的影响 |
4.3.6 不同饲料对其生长的影响 |
4.3.7 不同投喂频率对其生长的影响 |
4.3.8 不同光照对其生长的影响 |
4.4 讨论 |
第五章 叶尔羌高原鳅对盐碱的耐受与生长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样本采集 |
5.2.2 试验用水和设施 |
5.2.3 盐碱耐受性试验 |
5.2.4 取样观察和测定 |
5.2.5 盐碱胁迫下生长测定 |
5.2.6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受精卵孵化 |
5.3.2 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仔鱼存活系数 |
5.3.3 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仔稚鱼耐受性 |
5.3.4 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成鱼耐受性 |
5.3.5 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仔稚鱼的生长 |
5.3.6 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幼鱼的生长 |
5.3.7 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成鱼的生长 |
5.4 讨论 |
5.4.1 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耐受性 |
5.4.2 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生长比较 |
第六章 叶尔羌高原鳅对盐碱适应机制研究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样本采集 |
6.2.2 试验方法 |
6.2.2.1 血液学及组织学 |
6.2.2.2 基于转录组分析 |
6.3 数据处理 |
6.4 结果与分析 |
6.4.1 不同盐碱浓度下血液各个离子浓度的变化 |
6.4.2 不同盐碱浓度下各个生化指标的变化 |
6.4.3 不同盐碱浓度下Na~+-K~+-ATP酶变化 |
6.4.4 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鳃组织变化 |
6.4.5 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肾组织变化 |
6.4.6 不同盐碱浓度下叶尔羌高原鳅肠组织变化 |
6.4.7 RNA测序的组装和拼接 |
6.4.8 基因功能注释和分类 |
6.4.9 DEGs分析 |
6.4.10 qRT-PCR验证 |
6.5 讨论 |
6.5.1 不同盐碱浓度下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
6.5.2 不同盐碱浓度下鱼类组织结构变化 |
6.5.3 不同盐碱浓度下鱼类分子机制的变化 |
主要研究结论 |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淇河鲫脑型芳香化酶基因(cyp19a1b)的克隆与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鱼类性别决定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1.1.1 雌性性别决定相关基因 |
1.1.2 雄性性别决定相关基因 |
1.2 雌激素在鱼类性别决定与分化中的作用 |
1.2.1 雌激素在鱼类脑中的合成 |
1.2.2 雌激素合成酶在鱼类脑中的表达定位及作用 |
1.2.3 雌激素在鱼类性腺中的合成及作用 |
1.2.4 鱼类脑及性腺中雌激素合成酶基因的差异表达 |
1.3 本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淇河鲫cyp19a1b基因c DNA全长的克隆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RNA的提取 |
2.2.2 淇河鲫cyp19a1b中间片段的克隆 |
2.2.3 淇河鲫cyp19a1b3′RACE及5′RACE |
2.2.4 测序序列的拼接 |
2.3 实验结果 |
2.3.1 淇河鲫cyp19a1b cDNA全长序列 |
2.3.2 淇河鲫Cyp19a1b同源性分析及进化树的构建 |
2.4 讨论 |
第三章 淇河鲫cyp19a1b mRNA表达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总RNA提取及c DNA的合成 |
3.2.2 实时定量PCR |
3.2.3 RT-PCR |
3.2.4 组织包埋固定与切片 |
3.2.5 HE染色 |
3.2.6 Letrozole处理 |
3.2.7 腹腔注射hCG |
3.3 实验结果 |
3.3.1 淇河鲫cyp19a1b组织分布 |
3.3.2 淇河鲫cyp19a1b基因在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 |
3.3.3 Letrozole处理前后cyp19a1b在脑中表达量的变化 |
3.3.4 腹腔注射h CG对淇河鲫脑中cyp19a1b表达的影响 |
3.4 讨论 |
第四章 淇河鲫Cyp19a1b多克隆抗体制备及蛋白表达定位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动物 |
4.1.2 实验试剂的配制 |
4.2 实验方法 |
4.2.1 原核表达 |
4.2.2 Cyp19a1b多克隆抗体制备 |
4.2.3 Western blot |
4.2.4 免疫组织化学 |
4.3 实验结果 |
4.3.1 Cyp19a1b重组蛋白原核表达、纯化及抗体检测 |
4.3.2 Cyp19a1b在淇河鲫成鱼各组织表达检测 |
4.3.3 Cyp19a1b在淇河鲫胚胎各时期表达检测 |
4.3.4 Cyp19a1b在淇河鲫发育各时期脑及性腺中的表达及定位 |
4.3.5 Cyp19a1b在性逆转淇河鲫脑及性腺中的表达及定位 |
4.4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5)蝇蛆浆对黄鳝诱食、生长、营养及免疫机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黄鳝研究进展概述 |
1.2.1 年龄与生长 |
1.2.2 性逆转 |
1.2.3 胚胎发育 |
1.2.4 人工繁殖 |
1.2.5 营养需求 |
1.3 黄鳝配合饲料研究概述 |
1.3.1 配合饲料的研制 |
1.3.2 配合饲料对黄鳝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
1.3.3 配合饲料喂食频率的影响 |
1.4 蝇蛆利用现状概述 |
1.4.1 蝇蛆的营养价值 |
1.4.2 蝇蛆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概况 |
1.4.3 蝇蛆对试验动物免疫机能的影响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蝇蛆对黄鳝诱食活性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黄鳝 |
2.2.2 试验仪器及用品 |
2.2.3 试验方法 |
2.2.4 黄鳝诱食活性表征 |
2.2.5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蝇蛆浆种类对黄鳝诱食活性的影响 |
2.3.2 蝇蛆浆相对含量对黄鳝诱食活性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蝇蛆浆种类对黄鳝诱食活性的影响 |
2.4.2 蝇蛆浆相对含量对黄鳝诱食活性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3章 蝇蛆对黄鳝生长及肌肉营养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黄鳝幼苗 |
3.2.2 仪器及用品 |
3.2.3 试验黄鳝的饲养 |
3.2.4 试验设计 |
3.2.5 黄鳝样品采集 |
3.2.6 黄鳝生长评价指标 |
3.2.7 黄鳝肌肉营养组成分析 |
3.2.8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蝇蛆浆种类及浓度对黄鳝生长的影响 |
3.3.2 蝇蛆浆种类及浓度对黄鳝肌肉营养组成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蝇蛆浆种类及浓度对黄鳝生长的影响 |
3.4.2 蝇蛆浆种类及浓度对黄鳝肌肉营养组成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4章 蝇蛆对黄鳝免疫机能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黄鳝幼苗 |
4.2.2 仪器及用品 |
4.2.3 试验黄鳝的饲养 |
4.2.4 试验设计 |
4.2.5 黄鳝样品采集 |
4.2.6 吞噬原的制备 |
4.2.7 采血 |
4.2.8 白细胞吞噬活性的测定 |
4.2.9 溶菌酶活性的测定 |
4.2.10 血清中补体C3和C4含量的测定 |
4.2.11 攻毒试验 |
4.2.12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蝇蛆浆种类及浓度对吞噬百分比的影响 |
4.3.2 蝇蛆浆种类及浓度对溶菌酶活性的影响 |
4.3.3 蝇蛆浆种类及浓度对C3和C4补体浓度的影响 |
4.3.4 蝇蛆浆种类及浓度对相对免疫保护率的影响 |
4.4 讨论 |
4.4.1 蝇蛆浆种类及浓度对蝇蛆浆免疫机能的影响 |
4.5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黄鳝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规律与生长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培育方法 |
1.2.2 摄食观察 |
1.2.3 生长数据的测定与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摄食时间与饱食时间 |
2.2 摄食行为 |
2.3 摄食节律 |
2.4 生长特性 |
3 结论与讨论 |
3.1 黄鳝仔稚鱼的摄食节律 |
3.2 个体生长差异 |
3.3 黄鳝仔、稚、幼鱼期的划分 |
3.4 鱼类摄食信息素 |
(7)翘嘴鲌(♀)和黑尾近红鲌(♂)杂交F1的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受精卵 |
1.2 取样与观测 |
1.3 有效积温的计算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杂交鲌受精卵的特征 |
2.2 胚胎发育的时期 |
2.3 胚胎发育过程的形态特征 |
1) 胚盘期。 |
2) 卵裂期。 |
3) 胚囊期。 |
4) 原肠期。 |
5) 神经胚期。 |
6) 胚孔闭合期。 |
7) 肌节出现期。 |
8) 眼基期。 |
9) 眼囊期。 |
10) 尾芽期。 |
11) 听囊期。 |
12) 尾鳍出现期。 |
13) 晶体出现期。 |
14) 肌肉效应期。 |
15) 耳石期。 |
16) 心跳期。 |
17) 出膜期。 |
2.4 胚后发育过程的时期及外部形态 |
1) 胸鳍原基期。 |
2) 眼黄色素期。 |
3) 眼黑色素期。 |
4) 胸鳍形成期。 |
5) 鳔皱型期。 |
6) 鳔一室期。 |
7) 卵黄囊吸尽期。 |
8) 背鳍分化期。 |
9) 尾椎上翘。 |
10) 背鳍和臀鳍形成期。 |
11) 鳔二室期。 |
12) 腹鳍形成期。 |
2.5 稚鱼期鳞片形成过程的描述 |
3 讨 论 |
3.1 受精卵的形态特征 |
3.2 胚胎发育阶段 |
3.3 胚后发育阶段 |
(8)翘嘴鲌(♀)和黑尾近红鲌(♂)杂交F1代仔稚鱼发育和摄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仔稚鱼发育和摄食研究 |
1.1 鱼类杂交育种的研究和养殖现状 |
1.1.1 鱼类杂交研究进展 |
1.1.2 鱼类杂交养殖现状 |
1.2 鱼类胚胎发育及胚后发育研究 |
1.3 鱼类消化系统发育研究 |
1.3.1 组织发育研究 |
1.4 摄食特性研究 |
1.4.1 食物组成及转食期 |
1.4.2 摄食节律 |
1.5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翘嘴鲌(♀)和黑尾近红鲌(♂)杂交F_1的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受精卵 |
2.1.2 取样与观测 |
2.1.3 有效积温的计算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杂交鲌受精卵的特征 |
2.2.2 胚胎发育的时期 |
2.2.3 胚胎发育过程的形态特征描述 |
2.2.4 胚后发育过程的时期及外部形态描述 |
2.2.5 稚鱼期鳞片形成过程的描述 |
2.3 讨论 |
2.3.1 受精卵的形态特征 |
2.3.2 胚胎发育阶段 |
2.3.3 胚后发育阶段 |
2.3.4 胚后发育阶段的划分 |
第三章 杂交鲌消化系统组织学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鱼及取样 |
3.1.2 组织学HE染色 |
3.2 结果 |
3.2.1 口咽腔及食道的发育 |
3.2.2 肠道的发育 |
3.3 讨论 |
第四章 池养条件下的杂交鲌F_1代仔稚鱼摄食特性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鱼及取样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 |
4.2.1 仔稚鱼生长 |
4.2.2 食性及转食期 |
4.2.3 摄食节律 |
4.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黄鳝胚胎和仔鱼发育过程中机体营养成分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1.2 检测指标及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湿重和干重及含水量 (见表1) |
2.2 蛋白质和脂肪及占干湿重比 (见表2) |
3 讨论 |
3.1 黄鳝胚胎发育期和仔鱼发育过程中机体水分含量的变化 |
3.2 黄鳝胚胎发育期和仔鱼发育过程中机体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变化 |
(10)黄鳝脂肪酸去饱和酶及延长酶基因cDNA的克隆与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取样方法 |
1.3 RNA 提取与反转录 |
1.3.1 RNA提取 |
1.3.2 反转录 |
1.4 去饱和酶及延长酶基因cDNA部分片段的克隆与同源性分析 |
1.4.1 黄鳝去饱和酶及延长酶基因cDNA部分片段的克隆 |
1.4.2 黄鳝去饱和酶及延长酶基因同源性分析 PCR |
1.5 黄鳝胚胎及胚后发育阶段去饱和酶及延长酶基因表达分析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总RNA的提取 |
2.2 黄鳝FAD基因cDNA部分片段序列及其同源性和系统进化 |
2.3 黄鳝脂肪酸延长酶基因cDNA部分片段序列及其同源性和系统进化 |
2.4 黄鳝胚胎及胚后发育期FAD和FAE基因表达情况 |
3 讨 论 |
四、黄鳝的胚胎及胚后发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刺鳅生长相关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D]. 钟东明. 广州大学, 2020
- [2]大刺鳅mstn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J]. 钟东明,赖星星,张明清,舒琥.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20(03)
- [3]叶尔羌高原鳅早期发育及盐碱适应生理机制[D]. 陈生熬.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4]淇河鲫脑型芳香化酶基因(cyp19a1b)的克隆与表达研究[D]. 李永婧.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5]蝇蛆浆对黄鳝诱食、生长、营养及免疫机能影响的研究[D]. 赵峰. 长江大学, 2017(02)
- [6]黄鳝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规律与生长特性[J]. 段国庆,江河,胡王,凌俊,胡玉婷. 江苏农业科学, 2013(06)
- [7]翘嘴鲌(♀)和黑尾近红鲌(♂)杂交F1的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观察[J]. 胡文彪,李清,杨瑞斌,王贵英.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3(01)
- [8]翘嘴鲌(♀)和黑尾近红鲌(♂)杂交F1代仔稚鱼发育和摄食特性研究[D]. 胡文彪. 华中农业大学, 2012(01)
- [9]黄鳝胚胎和仔鱼发育过程中机体营养成分的变化[J]. 王自蕊,王晓芳,朱长生,周秋白. 饲料工业, 2012(04)
- [10]黄鳝脂肪酸去饱和酶及延长酶基因cDNA的克隆与表达[J]. 周秋白,朱长生,郑宇,江波,罗晓燕.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2(01)